篇名:歲露論
本文:黃帝問於歧伯曰:經言夏日傷暑,秋病瘧,瘧之發以時,其故何也?歧伯對
曰:邪客於風府,病循膂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常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
一節,故其日作晏,此其先客於脊背也。故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
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此所以日作尚晏也。衛氣之行風府,日下一節,二
十一日下至尾,二十二日入脊內,注於伏衝之脈,其行九日,出於缺盆之
中,其氣上行,故其病稍益。至其內搏於五臟,橫連募原,其道遠,其氣深
,其行遲,不能日作,故次日乃蓄積而作焉。
章節:79-002
篇名:歲露論
本文:黃帝曰: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入焉。其衛氣日下一節,則不
當風府,奈何?歧伯曰:風府無常,衛氣之所應,必開其腠理,氣之所舍節
,則其府也。
章節:79-003
篇名:歲露論
本文:黃帝曰:善。夫風之與瘧也,相與同類,而風常在,而瘧特以時休,何也?
歧伯曰:風氣留其處,瘧氣隨經絡,沈以內搏,故衛氣應,乃作也。帝曰:
善。
章節:79-004
篇名:歲露論
本文:黃帝問於少師曰:余聞四時八風之中人也,故有寒暑,寒則皮膚急而腠理閉
;暑則皮膚緩而腠理開。賊風邪氣,因得以入乎?將必須八正虛邪,乃能傷
人乎?少師答曰:不然。賊風邪氣之中人也,不得以時,然必因其開也,其
入深,其內極病,其病人也,卒暴。因其閉也,其入淺以留,其病也,徐以
遲。
章節:79-005
篇名:歲露論
本文:黃帝曰:有寒溫和適,腠理不開,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師答曰:帝弗
知邪入乎。雖平居,其腠理開閉緩急,其故常有時也。
章節:79-006
篇名:歲露論
本文:黃帝曰:可得聞乎?少師曰: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
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緻,毛髮堅,腠理郗,垢著,當是之時
,雖遇賊風,其人淺不深。至其月郭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
,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縰,腠理開,毛髮殘,膲理薄,垢落,當是之時
,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章節:79-007
篇名:歲露論
本文:黃帝曰:其有卒然暴死暴病者,何也?少師答曰:三虛者,其死暴疾也;得
三實者邪不能傷人也。
章節:79-008
篇名:歲露論
本文:黃帝曰:願聞三虛。少師曰: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因為賊風所
傷,是謂三虛。故論不知三虛,工反為麤。
章節:79-009
篇名:歲露論
本文:帝曰:願聞三實。少師曰: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雖有賊風邪氣
,不能危之也。命曰三實。黃帝曰:善乎哉論!明乎哉道!請藏之金匱,然
此一夫之論也。
章節:79-010
篇名:歲露論
本文:黃帝曰:願聞歲之所以皆同病者,何因而然?少師曰:此八正之候也。
章節:79-011
篇名:歲露論
本文:黃帝曰:候之奈何?少師曰:候此者,常以冬至之日,太一立於葉蟄之宮,
其至也,天必應之以風雨者矣。風雨從南方來者,為虛風,賊傷人者也。其
以夜半至也,萬民皆臥而弗犯也,故其歲民少病。其以晝至者,萬民懈惰而
皆中於虛風,故萬民多病。虛邪入客於骨而不發於外,至其立春,陽氣大發
,腠理開,因立春之日,風從西方來,萬民又皆中於虛風,此兩邪相搏,經
氣結代者矣。故諸逢其風而遇其雨者,命曰遇歲露焉。因歲之和,而少賊風
者,民少病而少死。歲多賊風邪氣,寒溫不和,則民多病而死矣。
章節:79-012
篇名:歲露論
本文:黃帝曰:虛邪之風,其所傷貴賤何如,候之奈何?少師答曰:正月朔日,太
一居天留之宮,其日西北風,不雨,人多死矣。正月朔日,平旦北風,春,
民多死。正月朔日,平旦北風行,民病多者,十有三也。正月朔日,日中北
風,夏,民多死。正月朔日,夕時北風,秋,民多死。終日北風,大病死者
十有六。正月朔日,風從南方來,命曰旱鄉;從西方來,命日白骨,將國有
殃,人多死亡。正月朔日,風從東方來,發屋,揚沙石,國有大災也。正月
朔日,風從東南方行,春有死亡。正月朔日,天和溫不風,糶賤,民不病;
天寒而風,糶貴,民多病。此所謂候歲之風,殘傷人者也。二月丑不風,民
多心腹病;三月戌不溫,民多寒熱;四月巳不暑,民多癉病;十月申不寒;
民多暴死。諸所謂風者,皆發屋,折樹木,揚沙石起毫毛,發腠理者也。
章節:80-001
篇名:大惑論
本文:黃帝問於歧伯曰:余嘗上於清冷之台,中階而顧,匍匐而前,則惑。余私異
之,竊內怪之,獨瞑獨視,安心定氣,久而不解。獨博獨眩,披髮長跪,俛
而視之,後久之不已也。卒然自上,何氣使然?歧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
,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
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
并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
隨眼系以入於腦。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目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
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則精散。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目者,五
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
意亂。是故瞳子黑眼法於陰,白眼赤脈法於陽也。故陰陽合傳而棈明也。目
者,心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精亂而不轉。卒然見非常處,精神魂魄
,散不相得,故曰惑也。
章節:80-002
篇名:大惑論
本文:黃帝曰:余疑其然。余每之東苑,未曾不惑,去之則復,余唯獨為東苑勞神
乎?何其異也?歧伯曰:不然也。心有所喜,神有所惡,卒然相惑,則精氣
亂,視誤,故惑,神移乃復。是故間者為迷,甚者為惑。
章節:80-003
篇名:大惑論
本文: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歧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
心肺虛。虛則營衛留於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章節:80-004
篇名:大惑論
本文:黃帝曰:人之善饑而嗜食者,何氣使然?歧伯曰:精氣并於脾,熱氣留於胃
,胃熱則消榖,榖消則善饑。胃氣逆上,則胃脘寒,故不嗜食也。
章節:80-005
篇名:大惑論
本文:黃帝曰:病而得臥者,何氣使然?歧伯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
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蹻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
章節:80-006
篇名:大惑論
本文:黃帝曰:病目而不得視者,何氣使然?歧伯曰: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
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蹻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
章節:80-007
篇名:大惑論
本文:黃帝曰:人之多臥者,何氣使然?歧伯曰:此人腸胃大而皮膚濕,而分肉不
解焉。腸胃大則衛氣留久;皮膚濕則分肉不解,其行遲。夫衛氣者,晝日常
行於陽,夜行於陰,故陽氣盡則臥,陰氣盡則寤。故腸胃大,則衛氣行留久
;皮膚濕,分肉不解,則行遲。留於陰也久,其氣不清,則欲瞑,故多臥矣
。其腸胃小,皮膚滑以緩,分肉解利,衛氣之留於陽也久,故少瞑焉。
章節:80-008
篇名:大惑論
本文:黃帝曰:其非常經也,卒然多臥者,何氣使然?歧伯曰:邪氣留於上焦,上
焦閉而不通,已食若飲湯,衛氣久留於陰而不行,故卒然多臥焉。
章節:80-009
篇名:大惑論
本文:黃帝曰:善。治此諸邪,奈何?歧伯曰:先其臟腑,誅其小過,後調其氣,
盛者瀉之,虛者補之,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乃取之。
章節:81-001
篇名:癰疽
本文:黃帝曰:余聞腸胃受榖,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
氣如露,上注谿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
溢,乃注於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經紀,周
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
,留則先實。從實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氣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
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有遠近,何以度之,可
得聞乎?
章節:81-002
篇名:癰疽
本文:歧伯曰:經脈留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
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萓不成,五榖不殖;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
,則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夫血脈營衛,周流不休,上應星宿,
下應經數。寒邪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
得復反,故癰腫。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腐肉,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
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不得泄瀉,血枯空虛,則筋骨肌肉不
相榮,經脈敗漏,熏於五臟,藏傷故死矣。
章節:81-003
篇名:癰疽
本文: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歧伯曰:癰發於嗌中,名曰猛疽。猛
疽不治,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死。其化為膿者,瀉則合豕膏,冷食
,三日而已。
章節:81-004
篇名:癰疽
本文: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癰大以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
內熏肝肺。熏肝肺,十餘日而死矣。
章節:81-005
篇名:癰疽
本文:陽留大發,消腦留項,名曰腦爍。其色不樂,項痛而如刺以鍼。煩心者,死
不可治。
章節:81-006
篇名:癰疽
本文: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癰。其狀赤黑,急治之,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
癰發四五日,逞之。
章節:81-007
篇名:癰疽
本文: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米疽。治之以砭石,欲細而長,疏砭之,塗以豕膏,
六日已,勿裹之。其癰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癭,急治之。
章節:81-008
篇名:癰疽
本文: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不治,七日
死矣。
章節:81-009
篇名:癰疽
本文:發於膺,名曰甘疽。色青,其狀如榖實,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
,十歲死,死後出膿。
章節:81-010
篇名:癰疽
本文: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病大癰膿,治之,其中
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剉陵翹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
升,則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出至足已。
章節:81-011
篇名:癰疽
本文:發於股脛,名曰股脛疽。其狀不甚變,而癰膿搏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章節:81-012
篇名:癰疽
本文: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矣。
章節:81-013
篇名:癰疽
本文: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而當死
。
章節:81-014
篇名:癰疽
本文:發於膝,名曰疵癰。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
須其柔,乃石之者,生。
章節:81-015
篇名:癰疽
本文:諸癰疽之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發於陽者,百日死;發於陰者,三十
日死。
章節:81-016
篇名:癰疽
本文:發於脛,名曰兔嚙,其狀赤至骨,急治之,不治害人也。
章節:81-017
篇名:癰疽
本文:發於內踝,名曰走緩。其狀癰也,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章節:81-018
篇名:癰疽
本文: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急治之,百日死。
章節:81-019
篇名:癰疽
本文:發於足傍,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如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
益,不治,百日死。
章節:81-020
篇名:癰疽
本文:發於足趾,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斬之,不
則死矣。
章節:81-021
篇名:癰疽
本文: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歧伯曰: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
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
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
章節:81-022
篇名:癰疽
本文:黃帝曰:何謂疽?歧伯曰:熱氣淳盛,下陷肌膚,筋髓枯,內連五臟,血氣
竭,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堅,上如牛
領之皮。癰者,其皮上薄以澤。此其候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