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少用這味藥
最近發現它解表邪,真的很好用!
有 5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Re: 麻黃
麻黃(附根節)
【性味】氣味苦、溫,無毒。
【功效】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欬逆上氣,除寒熱,
破癥堅積聚。(去根節。)
陳修園曰:
麻黃氣溫,稟春氣而入肝,味苦無毒,得火味而入心。心主汗,肝主疏洩
,故為發汗上藥,其所主皆係無汗之症。
太陽症,中風傷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而喘,宜麻黃以發汗。但熱不
寒,名曰溫瘧,熱甚無汗、頭痛,亦宜麻黃以發汗。欬逆上氣,為手太陰之寒
症。發熱惡寒,為足太陽之表症。亦宜麻黃以發汗。即癥堅積聚為內病,亦係
陰寒之氣凝聚干陰分之中,日積月累而漸成,得麻黃之發汗,從陰出陽,則癥
堅積聚自散。凡此皆發汗之功也。
根節,古云止汗,是引止汗之藥以達于表而速效,非麻黃根節自能止汗,
舊解多誤。
神農本草經讀 --- 清 -- 陳修園
【性味】氣味苦、溫,無毒。
【功效】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欬逆上氣,除寒熱,
破癥堅積聚。(去根節。)
陳修園曰:
麻黃氣溫,稟春氣而入肝,味苦無毒,得火味而入心。心主汗,肝主疏洩
,故為發汗上藥,其所主皆係無汗之症。
太陽症,中風傷寒、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而喘,宜麻黃以發汗。但熱不
寒,名曰溫瘧,熱甚無汗、頭痛,亦宜麻黃以發汗。欬逆上氣,為手太陰之寒
症。發熱惡寒,為足太陽之表症。亦宜麻黃以發汗。即癥堅積聚為內病,亦係
陰寒之氣凝聚干陰分之中,日積月累而漸成,得麻黃之發汗,從陰出陽,則癥
堅積聚自散。凡此皆發汗之功也。
根節,古云止汗,是引止汗之藥以達于表而速效,非麻黃根節自能止汗,
舊解多誤。
神農本草經讀 --- 清 -- 陳修園
Re: 麻黃
麻黃〔隰草〕
{發寒,入太陽膀胱無汗}
麻黃〔耑入膀胱,兼入肺〕辛溫微苦,中空而浮,入足太陽膀胱〔足太陽為六經外藩,
總經絡而統營衛,其經之起目眥,上腦下項,循肩挾脊抵腰,行於身後。
故凡寒入是經,其症必見頭痛,發熱惡寒,腰脊卒強,無汗,則尺寸俱緊,
是為傷寒;若汗自出不止,及不緊不浮,其症或不惡寒而止惡風,是為傷風。〕,
兼入手太陰肺。〔麻黃空虛似肺,故亦兼入肺經。〕仲景用此以治寒入太陽無汗,
其意甚深;蓋緣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寒傷營,營血內濇,
不能外通於衛,衛氣固密,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惡寒;方用麻黃、
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是麻黃雖太陽發汗重劑,
實散肺經火鬱之邪;其在十劑,有曰輕可去實,葛根、麻黃之屬是也。〔弘景曰:
麻黃療傷寒解肌第一藥。時珍曰:麻黃乃肺經耑藥,故治肺病多用之。
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未有究其精微者;時珍常思津液為汗,
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夫寒傷營,營血內濇,不能外通於衛,
衛氣閉固,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惡寒;夫風傷衛,衛氣外泄,不能內護於營,
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熱而惡風。然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
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衛氣,包羅一身,天之象也;是證雖屬乎太陽,而肺實受邪氣,
其症時兼面赤佛鬱,咳嗽有痰,喘而胸滿諸症,非肺病乎?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內攻,
而肺氣膹鬱,故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
汗後無大熱而喘者,加以石膏。朱肱活人書夏至加石膏、知母者,是泄肺火之藥;
是則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鬱之藥也。腠理不密,則津液外泄,
而肺氣自虛,虛則補其母,故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風邪以救表,內伐肝木以防脾,
佐以芍藥,泄木而固脾,泄東所以補西也,使以薑棗,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也;
下後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以利肺氣也;汗後沉遲者,加人參以益肺氣也;
朱肱加黃芩為陽旦湯,以泄肺熱也;皆是脾肺之藥,是則桂枝雖太陽解肌輕劑,
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此千古未發之祕旨,愚因表而出之。又少陰病發熱沉,
有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少陰與太陽為表裏,趙嗣真所謂熟附配麻黃,
補中有發也。〕是以風寒鬱肺而見咳逆上氣痰哮氣喘,則並載其能治,但用此之法,
則在佐使之間;或兼氣藥以助力〔人參〕,可得衛中之汗;或兼營藥以助液〔當歸〕,
可得營中之汗;或兼溫藥以助陽〔附子〕,可除寒凝之寒毒;或兼寒藥以助陰〔黃芩、
石膏、知母〕,可解炎熱之瘟邪;此實傷寒陰瘧第一要藥。
至或有載不宜多用及夏月不宜用者,蓋因過用則汗多亡陽,自汗表虛則耗人元氣
〔張仲景曰:陽盛陰虛者,不可發汗;尺遲者,不可發汗;咽燥喉乾者,不可發汗;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下利雖有表症,不可發汗;淋家不可發汗;
血亡血家不可發汗;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少陰病沉細數,不可發汗;
少陰病但厥無汗,不可發汗;動數微弱,不可發汗;沉遲不可發汗;
汗家不可發汗;腹中上下左右有動氣,不可發汗。〕;夏月陽氣外泄,
不宜再發以奪元氣耳;然果春夏值有深寒內入,則又何不可用之有。
至於手少陰心之風熱斑疹,足厥陰之風痛目痛,審其腠理堅閉,病應用散,
亦當審實以投。功與桂枝、柴胡、葛根、芍藥同為一類,但桂枝則解太陽風邪傷衛〔
王好古曰:心主營為血,肺主衛為氣,故麻黃為手太陰肺之藥,桂枝為手少陰心之藥。
〕,葛根則解陽明肌熱口渴〔時珍曰:麻黃太陽經藥,兼入肺經,肺主皮毛;
葛根陽明經藥,兼入脾經。〕,柴胡則發少陽陽邪寒熱往來,此則能發太陽陰邪傷營,
不可不細辨也。
{麻黃莖,麻黃根節}
發汗用莖去節,止汗須用根節,並蛤粉、粟米等分為末,袋盛撲之。〔時珍曰:
麻黃發汗之氣駛不能禦,而根節止汗,效如影響,物理之妙,不可測度如此。
自汗有風濕傷風,風溫氣虛,血虛脾虛,陰虛胃熱,痰飲中暑,亡陽柔諸症,
皆可隨症加而用之;當歸六黃湯加麻黃根,治盜汗尤捷,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
故能引諸藥外至衛分而固腠理也。本草但知撲之之法,而不知服餌之功尤良也。
宣明五氣篇曰:心為汗,則知汗出於心。經別論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
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體搖勞倦,
汗出於脾。本病篇曰:醉飽行房,汗出於脾。〕
厚朴、白薇為使,惡辛夷、石韋。
清‧黃宮繡纂‧‧本草求真
{發寒,入太陽膀胱無汗}
麻黃〔耑入膀胱,兼入肺〕辛溫微苦,中空而浮,入足太陽膀胱〔足太陽為六經外藩,
總經絡而統營衛,其經之起目眥,上腦下項,循肩挾脊抵腰,行於身後。
故凡寒入是經,其症必見頭痛,發熱惡寒,腰脊卒強,無汗,則尺寸俱緊,
是為傷寒;若汗自出不止,及不緊不浮,其症或不惡寒而止惡風,是為傷風。〕,
兼入手太陰肺。〔麻黃空虛似肺,故亦兼入肺經。〕仲景用此以治寒入太陽無汗,
其意甚深;蓋緣津液為汗,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寒傷營,營血內濇,
不能外通於衛,衛氣固密,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惡寒;方用麻黃、
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是麻黃雖太陽發汗重劑,
實散肺經火鬱之邪;其在十劑,有曰輕可去實,葛根、麻黃之屬是也。〔弘景曰:
麻黃療傷寒解肌第一藥。時珍曰:麻黃乃肺經耑藥,故治肺病多用之。
張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未有究其精微者;時珍常思津液為汗,
汗即血也,在營則為血,在衛則為汗;夫寒傷營,營血內濇,不能外通於衛,
衛氣閉固,津液不行,故無汗發熱而惡寒;夫風傷衛,衛氣外泄,不能內護於營,
營氣虛弱,津液不固,故有汗發熱而惡風。然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
皮毛者肺之合也,肺主衛氣,包羅一身,天之象也;是證雖屬乎太陽,而肺實受邪氣,
其症時兼面赤佛鬱,咳嗽有痰,喘而胸滿諸症,非肺病乎?蓋皮毛外閉,則邪熱內攻,
而肺氣膹鬱,故用麻黃、甘草同桂枝引出營分之邪達之肌表,佐以杏仁泄肺而利氣;
汗後無大熱而喘者,加以石膏。朱肱活人書夏至加石膏、知母者,是泄肺火之藥;
是則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實為發散肺經火鬱之藥也。腠理不密,則津液外泄,
而肺氣自虛,虛則補其母,故用桂枝同甘草,外散風邪以救表,內伐肝木以防脾,
佐以芍藥,泄木而固脾,泄東所以補西也,使以薑棗,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也;
下後微喘者,加厚朴、杏仁以利肺氣也;汗後沉遲者,加人參以益肺氣也;
朱肱加黃芩為陽旦湯,以泄肺熱也;皆是脾肺之藥,是則桂枝雖太陽解肌輕劑,
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此千古未發之祕旨,愚因表而出之。又少陰病發熱沉,
有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少陰與太陽為表裏,趙嗣真所謂熟附配麻黃,
補中有發也。〕是以風寒鬱肺而見咳逆上氣痰哮氣喘,則並載其能治,但用此之法,
則在佐使之間;或兼氣藥以助力〔人參〕,可得衛中之汗;或兼營藥以助液〔當歸〕,
可得營中之汗;或兼溫藥以助陽〔附子〕,可除寒凝之寒毒;或兼寒藥以助陰〔黃芩、
石膏、知母〕,可解炎熱之瘟邪;此實傷寒陰瘧第一要藥。
至或有載不宜多用及夏月不宜用者,蓋因過用則汗多亡陽,自汗表虛則耗人元氣
〔張仲景曰:陽盛陰虛者,不可發汗;尺遲者,不可發汗;咽燥喉乾者,不可發汗;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發汗;下利雖有表症,不可發汗;淋家不可發汗;
血亡血家不可發汗;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少陰病沉細數,不可發汗;
少陰病但厥無汗,不可發汗;動數微弱,不可發汗;沉遲不可發汗;
汗家不可發汗;腹中上下左右有動氣,不可發汗。〕;夏月陽氣外泄,
不宜再發以奪元氣耳;然果春夏值有深寒內入,則又何不可用之有。
至於手少陰心之風熱斑疹,足厥陰之風痛目痛,審其腠理堅閉,病應用散,
亦當審實以投。功與桂枝、柴胡、葛根、芍藥同為一類,但桂枝則解太陽風邪傷衛〔
王好古曰:心主營為血,肺主衛為氣,故麻黃為手太陰肺之藥,桂枝為手少陰心之藥。
〕,葛根則解陽明肌熱口渴〔時珍曰:麻黃太陽經藥,兼入肺經,肺主皮毛;
葛根陽明經藥,兼入脾經。〕,柴胡則發少陽陽邪寒熱往來,此則能發太陽陰邪傷營,
不可不細辨也。
{麻黃莖,麻黃根節}
發汗用莖去節,止汗須用根節,並蛤粉、粟米等分為末,袋盛撲之。〔時珍曰:
麻黃發汗之氣駛不能禦,而根節止汗,效如影響,物理之妙,不可測度如此。
自汗有風濕傷風,風溫氣虛,血虛脾虛,陰虛胃熱,痰飲中暑,亡陽柔諸症,
皆可隨症加而用之;當歸六黃湯加麻黃根,治盜汗尤捷,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
故能引諸藥外至衛分而固腠理也。本草但知撲之之法,而不知服餌之功尤良也。
宣明五氣篇曰:心為汗,則知汗出於心。經別論曰:飲食飽甚,汗出於胃;
驚而奪精,汗出於心;持重遠行,汗出於腎;疾走恐懼,汗出於肝;體搖勞倦,
汗出於脾。本病篇曰:醉飽行房,汗出於脾。〕
厚朴、白薇為使,惡辛夷、石韋。
清‧黃宮繡纂‧‧本草求真
Re: 麻黃
麻黃
【藥用】本品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及木賊麻黃或其它含麻黃鹼的同屬植物的草質莖。
【性味與歸經】辛、微苦,溫。入肺、膀胱經。
【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臨床應用】
1.用於感冒風寒及麻疹透發不暢,風疹身癢等症。麻黃性溫辛散,能發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風透疹。用治外感風寒所引起的發熱惡寒、無汗等症,常與桂枝相須為用,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如治麻疹透發不暢,兼有咳嗽氣急症狀時,可在辛涼透疹藥中酌加麻黃,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發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至於用治風疹身癢,可與薄荷、蟬衣等藥配伍應用。
2.用於咳嗽、氣喘。麻黃能宣暢肺氣而止咳平喘,故臨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襲、肺氣不暢所致的喉癢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緊迫、胸悶、氣喘等症。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內有痰飲,常配細辛、乾薑、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於肺熱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
3.用於風水水腫等症。麻黃既能發汗,又能利尿,故適用於水腫而伴有表症者,常與白朮、生薑等同用。
【處方用名】生麻黃、淨麻黃(生用,辛散作用較強)水炙麻黃(炒時加清水,辛散作用緩和)蜜炙麻黃(用蜂蜜拌炒,辛散作用減弱,且有潤肺之功)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三錢,煎服。
【按語】
1.麻黃一藥,始載於《本經》。自從漢代《傷寒論》中收載麻黃湯一方後,後世醫家都認為麻黃是一味發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藥。
2.本品的作用以發散與宣肺為主,如配桂枝則發汗解表,配杏仁則止咳平喘,配乾薑則宣肺散寒,配石膏則宣肺泄熱,在麻黃附子細辛湯中配附子則溫經發表,在陽和湯中配肉桂則溫散寒邪、宣通氣血。
3.綜上所述,麻黃的臨床應用主要是取它宣、散兩個方面的功效。
【方劑舉例】麻黃湯(《傷寒論》):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無汗,頭痛,身疼等表實者。三拗湯(《和局方劑》):麻黃、杏仁、甘草用於感冒風寒,咳嗽氣喘。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用於裏熱壅閉,症見身熱煩渴、喘咳氣粗、鼻翼煽張者。
【文獻摘錄】《本經》:「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別錄》:「溫經通脈,止煩出汗。」《本經疏證》:「和營、通陽、利水、下氣、行氣、補中,為桂枝六大功效。」
中草藥入門學
【藥用】本品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及木賊麻黃或其它含麻黃鹼的同屬植物的草質莖。
【性味與歸經】辛、微苦,溫。入肺、膀胱經。
【功效】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
【臨床應用】
1.用於感冒風寒及麻疹透發不暢,風疹身癢等症。麻黃性溫辛散,能發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風透疹。用治外感風寒所引起的發熱惡寒、無汗等症,常與桂枝相須為用,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如治麻疹透發不暢,兼有咳嗽氣急症狀時,可在辛涼透疹藥中酌加麻黃,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發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至於用治風疹身癢,可與薄荷、蟬衣等藥配伍應用。
2.用於咳嗽、氣喘。麻黃能宣暢肺氣而止咳平喘,故臨床往往用治外邪侵襲、肺氣不暢所致的喉癢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緊迫、胸悶、氣喘等症。如寒邪咳喘,多配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內有痰飲,常配細辛、乾薑、五味子、半夏等同用;至於肺熱咳喘,常配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
3.用於風水水腫等症。麻黃既能發汗,又能利尿,故適用於水腫而伴有表症者,常與白朮、生薑等同用。
【處方用名】生麻黃、淨麻黃(生用,辛散作用較強)水炙麻黃(炒時加清水,辛散作用緩和)蜜炙麻黃(用蜂蜜拌炒,辛散作用減弱,且有潤肺之功)
【一般用量與用法】五分至三錢,煎服。
【按語】
1.麻黃一藥,始載於《本經》。自從漢代《傷寒論》中收載麻黃湯一方後,後世醫家都認為麻黃是一味發汗解表、止咳平喘的要藥。
2.本品的作用以發散與宣肺為主,如配桂枝則發汗解表,配杏仁則止咳平喘,配乾薑則宣肺散寒,配石膏則宣肺泄熱,在麻黃附子細辛湯中配附子則溫經發表,在陽和湯中配肉桂則溫散寒邪、宣通氣血。
3.綜上所述,麻黃的臨床應用主要是取它宣、散兩個方面的功效。
【方劑舉例】麻黃湯(《傷寒論》):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無汗,頭痛,身疼等表實者。三拗湯(《和局方劑》):麻黃、杏仁、甘草用於感冒風寒,咳嗽氣喘。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用於裏熱壅閉,症見身熱煩渴、喘咳氣粗、鼻翼煽張者。
【文獻摘錄】《本經》:「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別錄》:「溫經通脈,止煩出汗。」《本經疏證》:「和營、通陽、利水、下氣、行氣、補中,為桂枝六大功效。」
中草藥入門學
麻黃
麻黃
禁忌:過劑則汗多亡陽,夏月禁用。 性味:辛溫微苦。
歸經:入足太陽(膀胱),兼走手少陰陽明(心大腸),而為肺家專藥
功能:(1)能發汗解肌,去營中寒邪,中風熱。(2)調血脈,通九竅,開毛孔。
主治:(1)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欬逆上氣,痰哮氣喘。(2)赤黑斑毒,毒風疹痺,皮肉
不仁,目赤腫痛,水腫風腫。
炮製:發汗用莖去節,煮十餘沸,掠去浮沫,或用醋湯略泡晒乾備用,亦有用蜜炒者(庶
免大發),止汗用根節。
配伍:厚朴白微為使,惡辛夷石膏。
備註:(1)僧繼洪云:中牟產麻黃,地冬不積雪,性熱故過服泄真氣。
(2)「痰哮氣喘」:哮喘宜瀉肺氣,雖用麻黃,而不出汗,本草未載。
(3)東垣曰:十劑曰:輕可去實,葛根麻黃之屬是也。
(4)時珍曰:麻黃太陽經葯兼肺經,肺主皮毛,葛根陽明經葯兼入脾經,脾主肌肉,二
葯皆輕揚發散而所入不同。
(5)王好古曰:麻黃治衛實,桂枝治衛虛,雖皆太陽經葯其實營衛葯也,心主營為血,
肺主衛為氣,麻黃為手太陰肺之劑,桂枝為手少陰心之劑。
(6)時珍曰: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
(7)桂枝湯:活人書加黃芩為陽旦湯以瀉肺熱也。是桂枝湯雖太陽解肌輕劑,腆為理
脾救肺之葯也。
(8)「止汗用根節」:用麻黃根、蛤粉、粟米等分為末袋盛撲之佳。
本草備要 清朝 汪昂
禁忌:過劑則汗多亡陽,夏月禁用。 性味:辛溫微苦。
歸經:入足太陽(膀胱),兼走手少陰陽明(心大腸),而為肺家專藥
功能:(1)能發汗解肌,去營中寒邪,中風熱。(2)調血脈,通九竅,開毛孔。
主治:(1)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欬逆上氣,痰哮氣喘。(2)赤黑斑毒,毒風疹痺,皮肉
不仁,目赤腫痛,水腫風腫。
炮製:發汗用莖去節,煮十餘沸,掠去浮沫,或用醋湯略泡晒乾備用,亦有用蜜炒者(庶
免大發),止汗用根節。
配伍:厚朴白微為使,惡辛夷石膏。
備註:(1)僧繼洪云:中牟產麻黃,地冬不積雪,性熱故過服泄真氣。
(2)「痰哮氣喘」:哮喘宜瀉肺氣,雖用麻黃,而不出汗,本草未載。
(3)東垣曰:十劑曰:輕可去實,葛根麻黃之屬是也。
(4)時珍曰:麻黃太陽經葯兼肺經,肺主皮毛,葛根陽明經葯兼入脾經,脾主肌肉,二
葯皆輕揚發散而所入不同。
(5)王好古曰:麻黃治衛實,桂枝治衛虛,雖皆太陽經葯其實營衛葯也,心主營為血,
肺主衛為氣,麻黃為手太陰肺之劑,桂枝為手少陰心之劑。
(6)時珍曰:仲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
(7)桂枝湯:活人書加黃芩為陽旦湯以瀉肺熱也。是桂枝湯雖太陽解肌輕劑,腆為理
脾救肺之葯也。
(8)「止汗用根節」:用麻黃根、蛤粉、粟米等分為末袋盛撲之佳。
本草備要 清朝 汪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