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1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懸壺子
2013-12-02 , 13:07
版面: 2.西醫報導
主題: 抽骨髓不傷神經揪出增生不良症候群
回覆: 0
觀看: 189

抽骨髓不傷神經揪出增生不良症候群

抽骨髓不傷神經揪出增生不良症候群
中時電子報作者: 林宜慧╱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12月2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林宜慧╱台北報導】
疲倦、頭痛、頭暈、貧血等小毛病,背後可能潛藏致命危機。據統計,台灣每年新增300至500名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病人,早期幾乎無症狀,若發現時已進入中高、高等危險期別,平均存活期僅約半年至兩年。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血液與腫瘤內科資深主治醫師譚傳德(上圖)指出,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是最常見的罕見血液疾病,主因造血細胞功能異常導致造血分化不良,骨髓幹細胞無法正常分化成熟為正常血球。
譚傳德表示,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病人較少見,好發於50歲以上,症狀如貧血、頭暈、頭痛、容易疲累、心臟無力、走路易喘等都不明顯,不少病人誤以為是年紀老化或心臟疾病,未能即時就醫確診。
想要確診,病人必須抽骨髓進行細胞學檢驗及染色體分析,不少病人一聽到抽骨髓就打退堂鼓。譚傳德解釋,其實骨髓檢查是從臀部旁邊的骨頭下針,並非從脊椎抽取,不會傷及神經。
儘管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不是癌症,但中高及高危險期別病人容易惡化成急性骨髓白血病;目前治療方式以化療、免疫調節治療、去甲基化藥物治療(Azacitidine)、異體幹細胞移植為主。
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的病人通常年紀較大,難承受傳統化療副作用,即使接受異體骨髓移植也有感染風險。治療上,譚傳德指出,Azactidine(委丹札Vidaza)是衛生署核准第1個,也是台灣目前唯一針對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的第1線用藥,臨床顯示可稍微延長存活期。
這種藥物是老藥新用,在知名醫學期刊《The Lancet》大規模研究證實,罹患心肺疾病、體力較差,無法接受化療的病人,接受此藥可有效提高存活率,平均從15個月延長至24個月。
譚傳德表示,患者每月藥費約需20萬元,通常得持續使用5個月才能見效,有效比率約20%至40%,所幸今年已納入健保給付為第1線用藥,大幅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提高生活品質。
譚傳德強調,除了異體幹細胞移植,骨髓增生不良症候群無法治癒,若風險較低,存活期可能3至8年,高風險者存活期更短,應在醫師評估下持續接受治療。

回到「抽骨髓不傷神經揪出增生不良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