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論止觀初探0100-修習四神足的方法(一)
講次 | 0100 (2022-09-10 ~ 2022-09-16)
標題 | 修習四神足的方法(一)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89-L5 ~ P89-LL1此乃一切……亦如是說。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74-LL2 ~ P375-L2此乃一切……亦如是說,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翻開《廣論》第374頁倒數第2行,《廣論》的校訂本是在第89頁第5行。有準備好了嗎?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00:40
此處所說修定的次第是顯密共通的
由於這是以正念與正知遠離沉掉,而修習一心專注的等持的一切教授所共通的,所以不應該認為這只是顯乘專有的法要,不是密咒乘需要的,不能這麼認為。這裡邊的「相乘」就是指顯乘。因為這種修法在無上瑜伽的密續當中也是有宣說的,所以它是顯密共通的,無論是修學顯教還是修學密法,都必須要按照這樣的修定次第來修行。有清楚吧?那我們接著往下看,看原文。有找到行嗎?01:58此乃一切以念、正知遠離沈掉,修三摩地心一境性教授所共,不應執此是相乘別法,非咒所須,以無上瑜伽續中亦說,是所共故。01:01
修習四神足的方法:依離、依無染、依滅、正斷而轉
在「《吉祥三補止・第一觀察第二品》」,「三補止」就是梵文的一個音譯,那如果意譯過來就是「遍結合」的意思。在《吉祥三補止・第一觀察第二品》中也有這樣說了,說什麼呢?說:「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就是具足斷行的欲求定神足,這裡的「成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具足的意思。那具足斷行的欲求定神足,就是指四神足當中的第一種──什麼神足?欲神足。那四神足有哪四種?第一、具足斷行的欲求定神足;第二、具足斷行的精勤定神足;第三、具足斷行的觀定神足;第四、具足斷行的心定神足。03:26亦如《吉祥三補止・初觀察第二品》云:「欲三摩地斷行成就神足,依離、依無染、依滅、正斷而轉,由彼欲故而正修習,非太退弱以及高舉。」於勤、觀、心三三摩地亦如是說。02:26
在修第一種欲求定神足的時候,要「依離、依無染、依滅、正斷而轉」,這裡的「依」,藏文直譯過來就是「安住」的意思。那麼「依離、依無染、依滅、正斷而轉」,就是安住於遠離、安住於遠離貪欲、安住於寂滅、透過正確的斷除而轉化。03:58
「由彼欲故而正修習,非太退弱以及高舉」,不極度地退弱,也就是不要過度地鬆緩;也不要過度地高昂,也就是不要過度緊繃,要以欲求來修持。那麼對於精進、觀擇、心三種三摩地也是這麼宣說的,所以修習四種神足的方法是一樣的。04:35
聖解脫軍論師的解釋
關於「依離、依無染、依滅、正斷而轉」的內涵,祖師有很多不同的解釋。今天要不要我們一起學習一下?先知道一下有多少種,略略地講一下:04:50
聖解脫軍所寫的《二萬頌光明論》中有解釋,這本論是結合《二萬頌》與《現觀莊嚴論》的第一部釋論。那《現觀莊嚴論》是解釋哪一部經典的?有答對了嗎?是解釋《般若經》的。在《二萬頌光明論》中,聖解脫軍有解釋:「依離」,是指具足遠離貪欲的第一靜慮,也就是什麼?初禪;「依無染」,就是指具足遠離貪染的第二靜慮,也就是二禪;「依滅」,是指具足對於喜,注意!是指對於具足喜離欲的第三靜慮,也就是三禪;「正斷而轉」,就是指具足第四靜慮的四禪與無色定。05:50
《二萬頌光明論》又提到另外的一種解釋方式:正壞隨眠,注意!正壞隨眠是「離」;遠離現行是「無染」;正斷纏結是「滅」;遍捨一切取是「正斷」。其中遠離現行的「現行」,月格西解釋為煩惱──就是遠離現行的煩惱,遠離煩惱。《二萬頌光明論》又提到對法論師的解釋方式:「離」是遠離界;「無染」是遠離煩惱的貪染;「滅」就是滅業;「斷」是捨物。06:40
《二萬頌光明論》中又說:這四個可以結合「能取、所取四種分別」的對治:第一所取分別的對治,由於除了清淨品以外,斷除了染汙品,注意!除了清淨品以外,斷除了染汙品,所以是「離」──斷除染汙品就都是清淨的了,對不對?那麼第二所取分別的對治,由於從希欲善法中離欲,所以它是「無染」;第一能取分別的對治,是由於無餘地滅除執取我有自主等,所以是「滅」;第二能取分別的對治,是由於如實地遍知蘊等施設為我的種種因相,所以是「正斷」。像這一段,以後學毗缽舍那,你們就知道施設、五蘊等等,這些就很清楚,不要急!先聽一聽。07:46
慧吉祥論師的解釋
還有一位慧吉祥論師,他所寫的《十萬頌廣釋》中提到:「依離」,就是勝解三摩地,能處於遠離內外憒鬧。這個「內外憒鬧」大家可以想一想,離開外面的憒鬧是到一個寂靜處就可以了,內部的憒鬧要怎麼離開呢?他是能處於遠離內外憒鬧,這是「依離」。那麼「依無染」,就是處於遠離三界諸惑。這個就更厲害了,對不對?那「依滅」,就是滅苦。我們這一生乃至生生世世的追求,就是希望能夠消滅痛苦,不僅僅是自己要消滅自己身心相續的痛苦,還要消滅一切如母有情身心相續的痛苦,所以這正是我們要達到的目標。那麼「正斷」,就是遍斷近取五蘊。這個近取五蘊以後學毗缽舍那也會更加地清楚。08:58
智稱論師的解釋
接下來還有,相傳為智稱論師所寫的《十萬頌、二萬頌、一萬八千頌廣釋》中也有提到:「離」是遠離諸惑;「無染」是從三有離欲;「滅」是滅苦;「斷」是斷一切蘊。這本論中又提到了:知苦諦,所以「依離」;斷除集諦,所以「依無染」;現證滅諦,所以「依滅」;修持道諦,所以是什麼?「正斷而轉」。09:33
然後這本論中還有提到:由於戒蘊故「依離」,提到戒;由於定蘊故「依無染」;由於慧蘊故「依滅」;由解脫蘊故「正斷而轉」。09:50
宗大師父子三尊的解釋
大家有沒有想:哇!列舉了好幾位祖師的解釋了,那宗大師是如何解釋的呢?宗大師所寫的《金鬘論》中有提到,這四個的意思依次為──注意聽,注意聽!依次為:緣著苦諦而尋求、安住於遠離苦;緣著集諦而尋求、安住於遠離貪欲;緣著苦滅而尋求、安住於現證苦滅;緣著修成趣向苦滅而斷苦,尋求修持。賈曹傑大師所寫的《心要莊嚴疏》與克主傑大師所寫的《難證光明疏》中,對於前三者的這個解釋跟《金鬘論》是一樣的,那麼關於「正斷而轉」,解釋為緣著道諦而尋求、安住於正斷煩惱。10:58
我們可以看到,關於「依離、依無染、依滅、正斷而轉」的這個內涵,稍稍廣泛地聽聞一下,短短的四句話其中的內涵卻如此地深廣。佛陀曾說:「無量法門誓願學!」希望我們能夠一起努力,深入經藏,智慧如海!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