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100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懸壺子
2022-02-03 , 4:23
版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
主題: (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
回覆: 99
觀看: 35882

廣海明月 0400講-佛說十號經

🍀廣海明月 0400講🍁佛說十號經
廣海明月第400講【全廣 II】廣論段落 | P9-L13 ~ P9-L13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400講🍁佛說十號經


講次 | 0400 (2022-02-03 ~ 2022-02-06)
標題 | 佛說十號經
廣論段落 | P9-L13 ~ P9-L13 復次正遍覺者……周遍圓滿一切種德
備註 | 請跟隨上師一起誦《佛說十號經》


佛說十號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明教大師臣天息災奉 詔譯

  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阿難白言:「云何如來?」

  佛告:「苾芻!我昔因地為菩薩時,歷修眾行,為求無上正等正覺,今得菩提涅槃一切真實,以八聖道正見所證,名為如來;如過去正等正覺,調伏息心,得至涅槃,故名如來。」

  「云何應供?」

  佛言:「昔在因位所行善法威儀戒品,十善根力修令增長,如是修習圓滿至究竟位,證涅槃時斷盡一切煩惱,令身、口、意清淨無染,永害煩惱,如斷多羅樹頭,永不生芽。復次貪、瞋、癡等煩惱盡故,一切諸趣永不結生,超過四難──生、老、病、死──苦果之法,惑苦二種而永不生,立應供號。

  「復次,令彼世間所有衣服、臥具、飲食、湯藥、幢幡、寶蓋、香花、燈菓,及天上人間最上之物,供養於佛,獲得最上富貴吉祥之福,是名應供之號。」

  「云何正等覺?」

  佛言:「如來具一切智,於一切處無不了知,以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十二緣生、四諦法等如是之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令起智斷惑,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具三明、六通,復於大乘作意思求,歷修諸地,斷盡結習,成無上覺,此名正等正覺。」

  「云何明行足?」

  佛言:「明,謂: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行足者,為如來身、口、意業,善修滿足,正真清淨。如有大衣鉢等,自在觀照而無愛著,於自願力一切之行,修令滿足,號明行足。」

  「云何善逝?」

  佛言:「即妙往之義,如貪、瞋、癡等引諸有情往彼惡趣,非名善逝。如來正智能斷諸惑,妙出世間,能往佛果,故名善逝。」

  「云何世間解無上士?」

  佛言:「世間者,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地獄、餓鬼、傍生等類,各具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及彼六識所緣境等一切諸法,名曰世間。正覺正知名世間解。又彼世間所有二足、四足、多足、無足、欲色諸天、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若凡若聖,一切有情之中,唯佛第一最上無等,名無上士。」

  「云何調御丈夫?」

  佛言:「佛是大丈夫,而能調御善惡二類。惡者,起不善三業,而作諸惡,墮地獄、餓鬼、傍生而得惡報;善者,於身、口、意而修眾善,得人天福果。此之善惡皆由心作,佛以第一義善涅槃之法,顯示調御令離垢染,獲得最上寂滅涅槃,是故得名調御丈夫。」

  「云何天人師?」

  佛言:「非與阿難一苾芻為師,所有苾芻、苾芻尼、烏波塞、烏波夷及天上、人間、沙門、婆羅門、魔王、外道,釋、梵、龍、天悉皆歸命,依教奉行,俱作佛子,故名天人師。」

  「云何名佛?」

  「智慧具足,三覺圓明,是故名佛。」

  佛告阿難:「我昔經行之次,有婆羅門而來問我:『何故汝之父母為汝立名呼為佛邪?』佛即答言:『世所知者,我能了知;世所觀者,我亦能觀;所得滅者,我亦得滅。我具一切智,一切了知。我從無數劫種種修行,遠塵離垢,今得無上菩提,故立佛號。』」

  「云何世尊?」

  佛言:「我於因地自審觀察所有善法、戒法、心法、智慧法,復觀貪等不善之法,能招諸有生、滅等苦,以無漏智破彼煩惱得無上覺,是故天人凡聖、世出世間咸皆尊重,故曰世尊。」09:15
懸壺子
2022-01-31 , 6:24
版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
主題: (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
回覆: 99
觀看: 35882

廣海明月0399講-學成佛之道,種喜樂之因

廣海明月第399講【全廣 II】舊版手抄稿第1冊 P177-L2 ~ P177-LL1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99講🍁學成佛之道,種喜樂之因


講次 | 0399 (2022-01-31 ~ 2022-02-02)
標題 | 學成佛之道,種喜樂之因
音檔 | 6A 27:22 ~ 6A 28:21
廣論段落 | P9-L13 ~ P9-L13 復次正遍覺者……周遍圓滿一切種德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7-L2 ~ P177-LL1 ( 2015、2016 南普陀版)
手抄段落 | 復次……這樣的!


  那我們就說一下下一個問題:到底得斷多少惡、修多少善,才能功德圓滿成就佛果呢?佛陀歷經諸地,斷盡結習,成無上覺,是有進道過程的。從哪裡呢?佛陀會引領我們走他走過的路,就像在《佛說十號經》中說:「如來具一切智,於一切處無不了知,以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十二緣生、四諦法等如是之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令起智斷惑,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具三明、六通。」這是在佛陀的《十號經》中所說的我們要走的,就要這樣走過,走過佛陀走過的路。注意!在這裡邊走大乘的是不用去取證小乘的果位。01:22

  這一段講完了之後,下面請大家注意,就是:「復於大乘作意思求,歷修諸地,斷盡結習,成無上覺,此名正等正覺。」所有的這些,到最後一定要對「大乘作意思求」,就是你要嚮往大乘,想要求得大乘的果位,然後你一地一地超越,到最後斷盡所有煩惱的結使,成無上覺。很美的一條路!01:57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想過?以前我有想過,比如說:很多東西都有數量,那我們的煩惱有數量嗎?在佛陀的四弘誓願裡說: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這些好像都是無量的,但是可以攝為八萬四千煩惱,有八萬四千法蘊去對治這些。所以還是可以經過「歷修諸地」,把煩惱全部都掃蕩掉。可喜的是,無論我們的根性是怎麼樣的、起步多低,佛陀都會引導我們,因為佛陀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夠像他一樣成就佛果。02:46

  那現在有一個問題:佛陀希望所有的眾生都能夠成佛,但是眾生能成佛嗎?佛陀也觀察所有的眾生最後都可以究竟成佛──我們有成佛的能力、我們有相續,而且我們的相續有一個非常非常大的特點,就是願意離開痛苦、趣向於快樂,都有這樣一個特性吧!無論在六道輪迴裡跌落到什麼程度的所依身,但是離苦得樂這個特性,還是在所有的生命界裡面、有情界裡面非常周遍的。那麼在離開痛苦、趣向於快樂的這個特性中,佛果是究竟的大樂、永無痛苦的一個存在,對我們來說是有這樣的可能性,是會有這樣的明天啊!03:49

  從因上看,成佛一定要發菩提心,一定要走大乘才能夠成佛,否則是與佛果相去甚遠的。我們在這幾節課,在討論、在聽聞大小乘的時候,討論著、討論著,有沒有生歡喜心啊?04:10

  比如現在大家都很苦惱啊,面對疫情很苦惱,還有很多這些事情。那麼可不可以從我們的內心深處找到一個被外界的各種消息、各種苦惱和病等等奪不走的喜樂的因呢?比如說發現我自己和所有的有情都有成佛的能力,而佛陀願意教我們,而且成佛的因居然是發菩提心,我也知道了;我們也發現大乘的走法就是走向佛陀最圓滿、最究竟的快樂和功德。那你想想這個,會不會很歡喜呢?04:50

  所以快樂到底是從哪裡出生的呢?說從善因出生的。善因在哪裡種呢?是在我們的心上嗎?如果在我們的心上的話,不管事情多麼地不順,看起來是讓人焦慮、讓人無可奈何,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在內心中去種植快樂的因,可以生歡喜心啊!05:28

  認真地靜下心來想一想:佛果,會讓你心馳神往嗎?05:41
懸壺子
2022-01-27 , 9:30
版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
主題: (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
回覆: 99
觀看: 35882

廣海明月 0398講-《菩薩戒品釋》:殺生戒之開遮

🍀廣海明月 0398講🍁《菩薩戒品釋》:殺生戒之開遮
廣海明月第398講【全廣 II】舊版手抄稿第1冊 P177-L2 ~ P177-LL1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98講🍁《菩薩戒品釋》:殺生戒之開遮


講次 | 0398 (2022-01-27 ~ 2022-01-30)
標題 | 會斷惡修善,就有可能成佛
音檔 | 6A 27:22 ~ 6A 28:21
廣論段落 | P9-L13 ~ P9-L13 復次正遍覺者……周遍圓滿一切種德
手抄頁/行 | P177-L2 ~ P177-LL1 ( 2015、2016 南普陀版)
手抄段落 | 復次……這樣的!


  好!我們接著往下聽。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復次

  繼續下去,

正遍覺者,非盡少過,圓少分德。

  什麼才是佛陀?「正、遍」,絕對沒有一點錯誤,而且絕對沒有一點的遺漏。正是正確,遍是圓滿,這個正覺、遍覺,這個才是佛陀,這個才是佛陀,這樣的覺才叫無上正等正覺。你沒有這個「遍」的話,這個聲聞二乘也有的。那麼所以這個佛陀做的事情,是所有的過失是徹底盡除,所有的功德是徹底地圓滿,他不是盡一點點的過,不是滿一點點的德。

是遍斷盡一切種過,周遍圓滿一切種德,

  這樣的!01:05
  在抉擇了大小乘的差異性之後,這裡邊出現了「正遍覺者,非盡少過,圓少分德」。師父問:「什麼才是佛陀?」佛陀出現了!像我們一開始看到《廣論》的時候,也會想問:什麼才是佛陀啊?為什麼他會稱為佛陀呢?當我們聽到了這個稀有的名稱,我們想去了解就會問,很想知道。那麼怎麼辦?就看經典啊!很多經論中都有解釋為什麼佛陀會稱為佛陀。那麼有一部經是《佛說十號經》,有解釋佛陀為什麼會有十個名號。而此處在《廣論》中解釋他是「正遍覺」,是如來十號中的第三個名號,又可以譯為「正遍知、正等覺」。02:11

  經文中說:「云何正等覺?佛言:『如來具一切智,於一切處無不了知,以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十二緣生、四諦法等如是之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令起智斷惑,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具三明、六通,復於大乘作意思求,歷修諸地,斷盡結習,成無上覺,此名正等正覺。』」03:09

  回到師父的解釋:「『正、遍』,絕對沒有一點錯誤,而且絕對沒有一點的遺漏。正是正確,遍是圓滿,這個正覺、遍覺,這個才是佛陀,這個才是佛陀,這樣的覺才叫無上正等正覺。」聽了這個我們還是有點不清楚,因為絕對沒有一點錯誤和沒有一點遺漏是指什麼呢?接著師父就又解釋了,師父說:「佛陀做的事情,是所有的過失是徹底盡除,所有的功德是徹底地圓滿,他不是盡一點點的過,不是滿一點點的德。『是遍斷盡一切種過,周遍圓滿一切種德』,這樣的!」04:06

  在以前我們沒有機會詳細地學習教典的時候,我們對佛陀名號的理解,應該很難從這個正遍覺的角度理解。那個時候大家都知道去寺院裡拜佛、受三皈,我們都覺得佛菩薩就像天上的太陽或月亮一樣,光明照耀但難以企及,是我們崇拜、禮敬的,但是我們想不到,我們經過努力地勤修,有一天也能成就這樣的果位。凡夫是不敢作這樣的夢的,如果沒有佛陀的引導。04:53

  但是,注意!「佛陀做的事情,是所有的過失是徹底盡除,所有的功德是徹底地圓滿」,師父這樣的解釋,你會不會怦然心動?會不會覺得:哎,我也會做這樣的事情欸!就是我也會改過、向善、想要修功德,不管是什麼層次的功德,我也想要修啊!改過向善啊!哪怕是微小的斷除一個小的過失、成就一個小的善行,也叫斷惡修善啊!05:29

  在這裡會不會發現一種非常令我們覺得「我也可以做」的一點點的希望?可是一個煩惱重重的凡夫,怎麼能夠做到把所有的過失都斷除、所有的功德都圓滿呢?做到這種極限中的極限?但是佛陀做到了這種高度,他把所有的過失都徹底斷掉、盡除了,所有的功德都圓滿了;而我們正在蹣跚學步,也是斷惡修善。但是這個名號會不會就像天上的月亮映到了水裡,哪怕我們的水是一個小溪水,那我們坐在溪水邊,手可及月。雖然那溪水中的月亮不是天上真的月亮,是月亮的投影,但是也在我身邊,離我很近啊!我也感受到它的清涼、它的光芒。06:38

  所以從這一點,我們會不會覺得眾生成佛是有可能的?因為我們也會斷惡修善啊!我們在導師的引導下,會想要斷很多很多惡、修很多很多的善。從這樣一個佛陀的名號的功德去想的話,眾生是有可能成佛的喲!07:01
懸壺子
2022-01-24 , 7:15
版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
主題: (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
回覆: 99
觀看: 35882

廣海明月0397講-菩薩利他為勝

🍃廣海明月0397講🍁菩薩利他為勝
廣海明月第397講【全廣 II】舊版手抄稿第1冊 P176-LL5 ~ P177-L1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97講🍁菩薩利他為勝



講次 | 0397 (2022-01-24 ~ 2022-01-26)
標題 | 菩薩利他為勝
音檔 | 6A 26:35 ~ 6A 27:22
廣論段落 | P9-L10 ~ P9-L12 趣入大乘道者……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6-LL5 ~ P177-L1 ( 2015、2016 南普陀版)
手抄段落 | 那麼下面我們看……這個就是它的原因。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殷重地發心。今天我們開始一起再繼續聽師父的帶子,聽的時候大家要專注!00:19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下面我們看,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那我們曉得除了這個特別的,為了他急求自利的這個「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只管他自己的那個東西以外,其他的小乘人的都要學,都要學。這個是為什麼在大乘,所謂「方廣藏」就是大乘,大乘當中它廣說三藏,照理說它大乘嘛就說大乘的,小乘不要講啊,但是它小乘也講,原因就這個道理。因為你一定要學,學了以後,了解,幫他們,而且你那時候曉得裡邊的差別何在,那這個就是它的原因,這個就是它的原因。01:07
  大家還記不記得這一段師父的解釋是解《廣論》哪一段文的?可以和我一起看一下:「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捨,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薩方廣藏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01:59

  在這裡邊又再再地提到了大小乘的差別。說「急求自利」,注意!這個「急」字,急著做什麼呀?出離,對吧!急求出離。從哪裡出離?從生死中出離。那麼急求自利,從生死中出離這件事就是利益自己,所以他的利益自己是很高妙的──是針對自利。急於求得自己的利益的,他要「少事、少業、少希望住」,這一點菩薩不能學。為什麼呢?因為如果在利他的事業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的話,就幫不到別人了,對吧?這點不能學;但其他小乘人要學的菩薩都要學。所以師父說:「這個是為什麼在大乘,所謂『方廣藏』就是大乘,大乘當中它廣說三藏,照理說它大乘嘛就說大乘的,小乘不要講啊,但是它小乘也講,原因就這個道理。」03:25

  那菩薩為什麼要學啊?有沒有剛才聽到師父解釋?師父說:「學了以後」,注意!「了解,幫他們。」菩薩為什麼要學?不是為了急求自利,是為了了解、幫忙別人。這個別人是指一切有情喔!但是學的時候──學小乘的時候,會不會學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呢?會不會連這個都學?菩薩是不應該學的,在利他中是不應該學的。這裡邊師父把這兩點差別為我們講得還是非常清晰的,有聽清楚吧?04:13

  在宗大師寫的《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可以簡稱為《菩薩戒品釋》──那裡邊有說到:「此中理由,謂諸聲聞自利為勝,修自調伏,不顧利他,故於利他少事住等,可名為妙,非諸菩薩利他為勝,於一切種唯為利樂一切有情,於利他中少事業等,得名為妙。」04:48

  如果我們理解一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聲聞是以自利為主,修習自我調伏,不顧利他,所以對於利他的事情就少事、少業、少希望住,這可名為妙;不像菩薩是以利他為主,在任何情況下唯為利樂一切有情,菩薩如果在利他中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就不名為妙了。所以這是大乘者和小乘的一個非常大的差別。這個問題在小乘裡可名為很殊妙的,但在大乘裡可能就是會犯戒的、犯到菩薩戒。05:36

  那麼「少事、少業、少希望住」是什麼意思呢?在《菩薩戒品釋》中有說:「其少事,謂少欲。少業,謂不執持眾多資具。少希望住,是住聖種,謂於少許粗惡衣、食、臥具,便能知足;樂勤修斷,名四聖種。」理解一下:「少事」就是指少欲,少欲知足;「少業」是指不可以擁有眾多的資具;「少希望住」是指安住於聖者的種姓。那麼聖者的種姓就有四個:對於少許粗惡的衣服知足、對於少許粗惡的飲食知足、對於少許粗惡的臥具知足、好樂勤修斷除煩惱,這四個就是聖者的種姓。06:41

  可以看出來他出離心是非常地皎潔,但是菩薩的出離心也是非常非常皎潔,這裡邊這些美好的修道的出世功德菩薩也都是要具備的,因為如果不具備也無法了解和幫忙別人。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少許粗惡衣服知足、少許粗惡飲食知足、少許粗惡臥具知足,他對這個沒有什麼希求;但是對什麼有求呢?就是勤修斷煩惱這件事他非常非常地好樂,對這些飲食、衣服、臥具,他沒有什麼興趣。這四個就是聖者的種姓,也是很令人欽佩啊!07:28

  但是這裡邊有一個問題,就是出家菩薩要怎麼做呢?又有比丘戒、比丘尼戒,又有菩薩戒,這個就是要符順於比丘戒和菩薩戒,開遮持犯就要好好學戒。但是這裡邊可能最重要的是,無論在家、出家,「唯為利樂一切有情」這個動機是非常地珍貴而且重要,因為只有這樣的發心才能名為菩薩,才是趣向於大乘人。08:04
懸壺子
2022-01-20 , 6:08
版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
主題: (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
回覆: 99
觀看: 35882

廣海明月 0396講-《菩薩戒品釋》:殺生戒之開遮

🍀廣海明月 0396講🍁《菩薩戒品釋》:殺生戒之開遮
廣海明月第396講【全廣 II】舊版手抄稿第1冊 P175-L4 ~ P176-L10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96講🍁《菩薩戒品釋》:殺生戒之開遮



講次 | 0396 (2022-01-20 ~ 2022-01-23)
標題 | 《菩薩戒品釋》:殺生戒之開遮
音檔 | 6A 24:03 ~ 6A 26:35
廣論段落 | P9-L10 ~ P9-L12 趣入大乘道者……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5-L4 ~ P176-L10 ( 2016 南普陀版:P175-L4 ~ P176-L11 )
手抄段落 | 我這個地方比方……在這個地方順便一提。

  上一講我們討論的那個問題不知道你們討論得怎樣了?今天我們來看一看宗大師的《菩薩戒品釋》中,有對於戒條的解釋:00:15
  又為利他而作殺生等業之身,舊譯《集學論》說:「意謂未得大地,勤修六度行者,非許餘人。」《新疏》說為已入大地。有說若已得大地,則又云修六度行,其言無義。故舊譯為善,似為應理。然如前《集學論》引經所說,非未得地前略行六度便以為足,必須多劫修道,善巧方便成就大悲之菩薩眾。此謂正受菩薩戒已,如理修學菩薩學處,具菩提心愛他過己,除殺生等更無救他方便。菩薩於此為利他故乃可開許,非開一切大乘之人。若僅能學菩薩律儀尚不開許,況諸自許大乘不護律儀,縱有相似悲心及菩提心,定不應作。譬如別解脫中,若病苾芻不非時食,於病有損,食則有益者,雖可開許,然餘一切苾芻,皆應守護。02:05
  這一段文我們簡單地總攝一下,就是菩薩戒可以開殺生戒,但是到什麼地步呢?要多生多劫地修菩薩道,然後善巧方便成就大悲的菩薩;也就是指受了菩薩戒之後,如理修學菩薩的學處,他具足了菩提心──注意這個特點──愛他勝自!這個「愛他勝自」不是剎那的,是多生多劫他的心已經成了這個樣子。愛他勝自、具足菩提心,除了殺生以外再也沒有救眾生的其他方便了,遇到了這樣的情況的時候,菩薩為了利他才被開許──這是佛開許的。02:53

  注意!重點:不是開許所有大乘人都能這樣做,是某一種人在某一種極端的情況下,他是為救眾生;不是開許所有大乘人都能這樣做。如果只是能學習菩薩律儀,還沒有達到被開許的標準,這個是不能做的。還有一種,說更何況自許為大乘人,就是自己認為自己是大乘人,但實際上他的狀況什麼樣?他不守護菩薩律儀,就是完全不護戒這樣的。即使是有相似的悲心或者相似的菩提心,也一定不能做!注意!重點:一定不能做!03:44

  所以到了戒律的開遮持犯、到這些難點的時候,其實我們要學習教典,看看善知識怎麼說、看看宗大師怎麼解釋,這樣的話,才能弄清楚佛陀所說這個戒律的開遮是怎麼回事,要經過非常非常認真地學習和探討。大家都知道,多生多劫地修菩薩行的菩薩,在他的心念中是沒有任何傷害眾生的念頭的,更不要說那樣的行為。由於他所有的行為都只是為了利益眾生,為了這種菩薩,在特別特殊的極端的狀態下,佛陀才開許這一條戒。04:23

  那麼我們可以再回頭看佛陀在因地中的這個公案。想問大家說:「這個行為是不是為利眾生呢?」你們回去有討論嗎?那麼今天我們可以一起來看一下經典。師父講的這個公案是出自《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在《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中佛陀講了這個故事。04:57

  佛陀說:在過去世有五百個商人入海取寶了,那個時候就有另一個商人,他的個性非常地剛強、猛利、暴惡,他在海上遇到了這五百個商人。然後這個個性暴惡的商人就萌生了惡念,想要謀財害命。他就想:「我應該要想個辦法殺害這些商人,奪取他們的寶物,然後返回南贍部洲獨自享樂。」05:40

  當時在這個五百個商人之中,有一位商主,他的名字叫善御,個性非常慈悲的一個人,對所有的人都心懷著深深的悲愍。這位善御商主,有一天就躺著休息,忽然在夢中有一個身影出現,他夢到了海神,海神現身了。海神就告訴商主說:「你要知道,在五百個商人之外,有一個商人生性暴惡,他的長相是這樣、這樣、這樣,名字叫某某、某某、什麼、什麼,他生起了惡念想要謀財害命,正在緊湊地思考、計劃,怎麼樣迅速地殺害這些商人,然後奪取他們的寶物,返回南贍部洲獨自享樂。所以我今天把他的想法一五一十地告訴你,你可以想個辦法,讓這個惡人不要造下殺業,以免墮入地獄受報,而且這些商人都可以活命。為什麼呀?因為這五百個商人,都已經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安住不退轉了,如果那個惡人對於安住菩薩道的這五百個商人造下殺業的話,就會墮落在地獄中,永無出期,所以你要想個好辦法去救他啊!」07:45

  這個時候,善御商主從夢中突然就醒過來了。醒過來之後他就很緊張,他在想:「我有什麼辦法能讓這個惡人不要造下殺業,免受地獄的果報,而且這五百個商人又可以活命呢?」所以他就開始思考了,思考了一整天,完全沒有想到好的辦法。然後他又繼續地冥思苦想,結果他一直想、一直想,詳盡地思考了七天七夜,還是沒有想到辦法。善御商主想:「我現在還想不到好辦法,就只能先殺那個生起殺心的人了!一旦那個惡人死了就造不了殺業,也不會受地獄的果報,又可以讓其他人活命。」商主這樣想了之後,又考慮到:「我如果跟這五百個商人一起殺了這個惡人,那五百個人也會墮入地獄,我應該發起大悲心,為了救護他們,我自己去殺吧!即使由於這個殺業,讓我在百千劫中感得地獄的果報,我也應當忍受。今天能以這樣的大悲方便讓這個惡人不要造下殺業,免受地獄無量劫的痛苦,又能讓這些安住菩薩道的商人平安無事啊!」商主這樣想完了之後,就想了辦法殺了那個惡人哪!那個惡人命終之後就往生天界了。09:35

  這是多麼痛苦的一個抉擇呀!當時那五百個商人,大家知道後來是誰嗎?就是賢劫中的五百尊佛喔!「當時那位商主就是我。」這是佛在經典這樣說的。然後佛陀又接著說:「我在百劫中身處輪迴,以大悲心出生種種善巧方便救度眾生。」10:09

  這個故事講完了。你們可以想一想:何謂菩薩啊?10:20
懸壺子
2022-01-16 , 21:45
版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
主題: (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
回覆: 99
觀看: 35882

廣海明月0395講-「自己衡量、衡量自己」的菩薩精神

🍃廣海明月0395講🍁「自己衡量、衡量自己」的菩薩精神
廣海明月第395講【全廣 II】舊版手抄稿第1冊 P175-L4 ~ P176-L10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95講🍁「自己衡量、衡量自己」的菩薩精神


講次 | 0395 (2022-01-17 ~ 2022-01-19)
標題 | 「自己衡量、衡量自己」的菩薩精神
音檔 | 6A 24:03 ~ 6A 26:35
廣論段落 | P9-L10 ~ P9-L12 趣入大乘道者……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5-L4 ~ P176-L10 ( 2016 南普陀版:P175-L4 ~ P176-L11 )
手抄段落 | 我這個地方比方……在這個地方順便一提。

  師父在這裡邊還舉了一個應破的例子,這個應破的心態就是:菩薩戒上有這麼說,然後你殺了他有功德,自己討了個便宜,那你只有下地獄。對吧!師父有這樣說。這種行為就是拿菩薩戒當藉口,完全改變了菩薩戒的精神,因為他認為殺人有功德。不是這樣的!這樣的念頭生起了之後──大家都知道菩薩戒是念念持犯──它是會危及到菩薩戒的。所以他這個內心的法相的抉擇部分──對菩薩戒的終極精神就是利益眾生,它是完全不符順的。師父這裡邊做了一個非常嚴格的區分,法這個地方是很清楚的,有沒有注意到?00:52

  那麼在這裡邊最大的差別是什麼?有沒有看到前者「睜開眼睛往水裡跳」?他為什麼睜開眼睛往水裡跳?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不是把菩薩戒的精神弄反了,還認為造惡業反而自己能賺到功德,這是利他和利己的差別。01:12

  在這個部分還有一個「自己衡量」和「衡量自己」,有沒有發現?這個「自己衡量」的部分,就是你內心要特別、特別清楚,你要做決定。因為我們有的時候會有一個習慣,事情特別難了之後,我們就不願意自己想,你們有發現自己是這樣嗎?會習慣把難的題、複雜的題,或者說你不願意面對的題推給別人,或者堆在那裡不處理啊!然後找種種藉口。我覺得在這裡邊有一種菩薩荷擔的發心吧!或者是一種意志力,他是把這個難題荷擔起來他自己衡量。「衡量自己」呢?就是他是不是有這個決斷之後,敢付出這麼大的犧牲,然後去完成這件事。其實這幾個字是很動人的,「自己衡量,衡量自己」,就八個字!02:16

  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在這幾個字上也是停下來,也在反思自己啊!在遇到很多、很多很複雜的主題的時候,那我們是選擇積極地思考,「自己衡量」,不去躲閃,然後就像討論辯論題一樣,把那個矛盾點拿出來,去把它討論清楚,去解決那個難點,要自己衡量。「衡量自己」,就是自己去做的時候所付出的代價,你願不願意?有沒有想清楚?02:53

  很多年前在一開始學《廣論》的時候也是聽了這個公案,那時候剛開始聽了之後,應該是會嚇到,對吧?這裡邊會有新學員,聽到這個故事會嚇到吧?這是一個佛陀在因地裡的故事,出自經典。大家都知道佛陀他生生世世都是捨頭目腦髓給眾生的,他為了救更多的人,他選擇了這種行為。一開始可能大家就有點不敢相信,想說:「那沒有其他辦法了嗎?沒有其他出路嗎?」甚至那時候我們班還討論說:那可以告訴別人,把他抓起來,或者把他打昏,一定要殺了他嗎?難道沒有其他的路嗎?我們聽了這個故事會做這樣的探討。做這樣的探討的時候,其實很難身臨其境,因為到時候那個境,當時佛陀遇到的那個狀況到底是多麼慘烈的一個狀況?我們可以再看看那個經典裡講的。04:03

  在佛陀的教法之中,是非常主張弟子們要討論的,就是一定要把這個論義搞清楚到底是為什麼,你不能一直迴避難點。那當我們在這樣思考的時候,也並不是說:「啊?難道我們在懷疑佛陀沒有找到最佳方式嗎?」也不是。而是探討這種可能性有沒有,也標誌著我們想要去深刻地理解這個公案,想佛陀想要教我們的。因為這一定是佛陀想要教我們嚴謹持戒的一個公案嘛!寧捨生命不捨戒,就是佛弟子的精神啊!佛陀對戒律的重視,那是大家都可以知道,在所有的經典裡邊都寫得非常清楚的。那麼這樣的一個行為是符順於菩薩戒的嗎?是菩薩戒的精神嗎?那你就要看到菩薩戒的精神是什麼,要這樣問到底,然後你心中就不會害怕,或者會有疑惑,或者不敢正視這個公案。05:07

  我們可以看到擁有菩提心的菩薩他有菩提心,所以他的慈悲心可以說像海洋一樣是沒有盡頭的。就是他不會在任何一個時間有個空檔,在那個空檔裡面他沒有利益眾生的心,他是連綿不斷的續流!他已經變了,變成完全是利益眾生這樣的續流,那他怎麼可能生出傷害眾生這樣的意樂呢?他那念頭是不會有的。何況那種多生多劫行菩薩行的大菩薩,他的持戒已經是非常任運的,怎麼可能不知道殺生是重罪呢?05:49

  那麼到底在這其中,佛陀經過了多麼艱難的探索和尋覓,只有找到了這種方式利益眾生呢?我們下一講可以繼續探討,你們也可以認真地考慮考慮。06:09
懸壺子
2022-01-13 , 7:58
版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
主題: (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
回覆: 99
觀看: 35882

廣海明月 0394講-菩薩將一切最苦的事荷擔在自己身上

🍀廣海明月 0394講🍁菩薩將一切最苦的事荷擔在自己身上
廣海明月第394講【全廣 II】舊版手抄稿第1冊 P175-L4 ~ P176-L10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94講🍁菩薩將一切最苦的事荷擔在自己身上


講次 | 0394 (2022-01-13 ~ 2022-01-16)
標題 | 菩薩將一切最苦的事荷擔在自己身上
音檔 | 6A 24:03 ~ 6A 26:35
廣論段落 | P9-L10 ~ P9-L12 趣入大乘道者……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5-L4 ~ P176-L10 ( 2016 南普陀版:P175-L4 ~ P176-L11 )
手抄段落 | 我這個地方比方……在這個地方順便一提。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請大家要殷重地發心。00:06

  今天我們會繼續聽師父的帶子,師父在接下來的帶子裡略略地講了一下那個最著名的故事。大家準備好了就可以開始聽了。00:21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我這個地方比方隨便舉一個例子,我們也看見不但是大乘的戒經,還有大乘的很多其他的經典上面也這麼說:這個小乘人是絕對不能殺的,這個大乘的菩薩有的時候殺人,還有很多的大功德呢!我想我們這個公案都知道,我們不妨再簡單地說一下。說有一次大家這個到海裡面去採寶,那麼採寶的時候那個都要那個大商主帶頭的,這個大商主他是個過來人。譬如說我們要去挖掘寶,他是曉得什麼是寶,路怎麼走,裡邊有什麼困難,怎麼解決,大家跟著他,一心一意地上去。那麼這個到了海裡的時候,喔,那個船上面哪,他是個大強盜,那個大強盜要謀財害命的,別人都不知道。這個大商主曉得了,心裡想:這樣麻煩了,如果讓那個大強盜在這個裡邊的話,我們一船人統統被他殺光,你怎麼辦呢?但是呢你修學佛法的,你又不能殺他。後來覺得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是你容忍的話,不但我們船上的人統統被他殺光,而且就這個強盜本身殺了我們,他也要墮地獄,一定要墮地獄!那既然我要解救一切的話,我來墮地獄,我把這個商人殺掉,結果他就把那個商人殺掉了。01:42

  這個故事我們大家了解,這個裡邊有一點很重要,我們往往說這個大乘人哪,我為了利人,我願意做那個事情啊!沒有錯,可是佛法裡邊是講的不是講一個道理,他每一個法的法相很清楚,你到那時你自己衡量,衡量自己看。說我現在這樣去做的話,我的的確確曉得得很清楚,張開眼睛往水裡跳,那個時候只有我自己去跳,那時候你去殺有大功德。你不要說:菩薩戒上面這樣那麼說的,然後你殺了他,我就有功德,我也自己也討了個便宜,那你只有下地獄。這個事情,本論的,不但是本論,就是很多大經大論都說得非常清楚,就把它上面要指的這個心理的法相告訴你得清清楚楚,就這樣。所以這個我們才是要學的,真正要學的,要我們學不到這一點的話,學了一點經論,拿這個藉口作為自己的擋箭牌,這是一種。還有學了這個經論,自己的執著越來越多,欸,我這個法這樣對,他這個法這樣對,吵得天翻地覆,那就錯了!在這個地方順便一提。02:57
  師父講了這個公案是要我們得到什麼呢?是要我們學習。學習什麼?學習菩薩行呀!對吧?那我們真正要學的是哪一點呢?這個在師父的音檔裡面,師父說:「所以這個我們才是真正要學的。」所以「這個」是指什麼呢?是不是所學的要點是什麼?剛才大家有聽到嗎?如果你完全沒有聽到,其實你可以選擇現在停下來回頭去聽一下,然後再繼續聽我講的;或者你去看師父的手抄,看你能不能找到,給自己一點時間。04:01

  請問:有找到嗎?那我要接著講下去囉!04:07

  師父說:這個故事我們大家要了解,這裡邊有一點很重要。哪一點呢?師父說:「我們往往說這個大乘人哪,我為了利人,我願意做那個事情啊!」有沒有看到這句話?或者有沒有聽到這句話?有吧?然後接著師父說:沒有錯,可是佛法裡邊不是講這個道理,他每一個法相都講得很清楚,你到那個時候你自己衡量,衡量自己看。04:49

  再問大家:「有一點很重要」是哪一點啊?是不是首先是「大乘人」?注意!出現了「大乘人」。是為了別人才願意做事情,這裡邊的重點是──為了別人,一定是為了別人。為了別人什麼呀?為了別人離苦得樂──慈悲心啊,乃至增上意樂、我們常常念的「為利有情願成佛」,都是這樣!05:22

  接著師父又說:沒有錯,但是佛法不是僅僅講道理喔!涉及到內心的法相。注意!出現了:「你自己衡量,衡量自己看。」還有出現什麼啊?你到那個時候,到什麼時候啊?大家可以想,到什麼時候?是不是很難抉擇的時候啊?一個菩薩在持守戒律的時候,如果順風順水、沒有什麼難點、沒有什麼挑戰,那就照著佛陀的戒律行持即可,只有毅力,然後去堅持即可。可是一旦到了衝突點、到了內心交戰最急迫的時候,為什麼只剩下要「自己衡量」?是不是他處在可能是孤立無援的境地,或者說不能講,或者怎樣。除了內心要自己做決斷以外,無法可想,千鈞一髮、危急萬分,沒有人可以幫自己。或者他認為如果讓別人幫自己的話,別人會受傷害,但是他又必須要決斷。所以一個菩薩在這個時候要繼續捨己為人啊!一切都是從利益眾生的角度。06:55

  大家有沒有看到佛陀在因地裡遇到的那種狀況?就是上面師父講的那個故事。本來到海裡取寶,大家跟著那個大商主,那個大商主是什麼寶都知道──在哪兒、路怎麼走、裡面有什麼困難,大家都跟著他、信任著他。可是這裡邊突然有一個要謀財害命的,而且要殺了所有的人。我們都知道菩薩是不能殺生的,菩薩把戒律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一定是寧捨生命也還是要護戒呀!但是如果為了保護很多的眾生,甚至為了保護要造惡業的那個人,菩薩要阻止他造惡業傷害自己。07:49

  所以師父說:「我現在這樣去做的話,我的的確確曉得得很清楚,張開眼睛往水裡跳,那個時候只有我自己去跳。」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很像地藏王菩薩的願:「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他內心的那個法相是非常清楚的,就是把這一切最苦的事情荷擔在自己的身上,然後去完成它!08:29
懸壺子
2022-01-10 , 6:09
版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
主題: (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
回覆: 99
觀看: 35882

廣海明月0393講-發心是解決一切眾生問題的出路

🍃廣海明月0393講🍁發心是解決一切眾生問題的出路
廣海明月第393講【全廣 II】舊版手抄稿第1冊 P174-LL5 ~ P175-L3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93講🍁發心是解決一切眾生問題的出路


講次 | 0393 (2022-01-10 ~ 2022-01-12)
標題 | 發心是解決一切眾生問題的出路
音檔 | 6A 23:08 ~ 6A 24:03
廣論段落 | P9-L10 ~ P9-L12 趣入大乘道者……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4-LL5 ~ P175-L3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儘管有這樣的差別……曉得你心裡什麼量。

  要解決生死問題,生死能解決嗎?生死為什麼能被解決?有解決了生死的人嗎?如果有的話,他會幫我們嗎?那能夠醫治生死之病的大醫王又是誰?他用什麼辦法解決?我們會不會迫切地想要知道?這一切難道不是整個教證法建立的基礎嗎?建立在什麼上?就是解決痛苦,達到快樂。00:44

  生死事大,豈能無視!誰能無視!00:52

  無窮的痛苦是生死帶來的嗎?是這樣的嗎?為什麼痛苦的根源是生死呢?由於煩惱而受生在輪迴中,才會有種種的痛苦──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的種種痛苦,全部都是因為我們在輪迴中受生,所以一切的痛苦源自於生死。那麼生死的根源又是什麼呢?如果生死的因無法解決,那麼生死也無法被解決;如果生死是源於一個非常不合理的因的話,那是不是只要我們找到那個最根本的因,把它解決掉,生老病死的種種痛苦就都能一併解決?01:50

  好像一把黑暗的大鎖,牢牢地把我們鎖在生死中,我們打不開它,就只能沿著生死的既定方向不停地經歷生死、生死、千生萬死,走不出這個輪轉生死的怪圈。怎麼解鎖?密碼是什麼?02:10

  請問:生死的根本是什麼?這個根本可以被徹底解決嗎?有依據嗎?什麼叫依據?依據這樣的道理可以解決生死,這叫解決生死的依據,對吧?那麼這個依據是誰講的?出自於何人?哪裡來的?一定是使用過這種方法成功了的人,他才有經驗嘛!對不對?那是誰呢?是佛菩薩!那佛菩薩解決生死的辦法我們怎麼會知道呢?清淨傳承,從未斷絕!02:58

  龍樹菩薩所寫的《七十空性論》說:「因緣所生法,若分別真實,佛說為無明,彼生十二支。見真知法空,無明則不生,此是無明滅,故滅十二支。」《中論》說:「若永滅無明,諸行當不生,能滅無明者,由知修真實。由前彼彼滅,後彼彼不生,純一大苦蘊,皆當如是滅。」還有月稱論師他的《明顯句論》也說過:「諸佛說一切,煩惱皆依癡。」記不記得宗大師寫的《緣起讚》中怎麼說啊?「世間所有諸衰損,其根乃為無明闇,由何觀照能還滅,是故宣說緣起法。」太多的經論中都在講說這樣的道理!04:16

  所以佛菩薩告訴我們說:生死是源自於顛倒的執著。當我們對境的時候、心對到境的時候,會自然地認為境跟我們的心的安立是沒有關係的,是從境那方面自然成立的。正是因為這樣的執著,導致了我們現在感受到的所有痛苦。04:41

  想一想:什麼?生死還有道理可講嗎?不管活了幾歲、不管想不想死、不管多麼捨不得、不管多麼痛苦,有沒有理由?沒有理由的。就得去死嗎?時間到了就會死啊!這裡還有為什麼嗎?有道理可講嗎?可以跟死主講道理嗎?可以說服死主退卻嗎?甚至可以消滅死主?05:06

  大家覺不覺得空性是一個驚天動地的發現啊?有這樣的生命程式嗎?可以消滅死主,誰會寫?誰可以教我寫?我們會為此驚喜萬分嗎?我們會不會在心裡吶喊說:「我要上那樣的學校!我要學寫那樣的程式──滅除生死的程式!」05:28

  那大家有沒有觀察一下,我們現在有沒有在學?學《廣論》、學《現觀》、學五大論、《地道建立》等等,為什麼呀?滿足我們的第一需要──解決生死之痛啊!再看得遠一點,解決一切眾生的痛苦!05:49

  生死問題怎麼辦?疫情怎麼辦?能源危機怎麼辦?甚至隔離怎麼辦?大家都在苦惱著很多、很多問題吧?師父說:「小乘看得不遠,自己以為這個生死痛苦問題就是這個,你就忙這個,結果到了後來發現,啊!這個不行,他一定還要整個地解決」,就是還是要發心度芸芸眾生,所以「還是為了這個」。06:27

  仔細聽這一段哦!連小乘行者,佛陀都認為他看得不夠遠,那我們當下看待這些問題的目光呢?我們就覺得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非常地大,怎麼解決呢?想各種辦法。有沒有想一種清淨的、有傳承的、究竟的解決辦法呢?此處有沒有標示呢?06:59

  所以師父說:「既然你要解決大的,當然你不能做一點點小事情」,這裡邊又出現了──發心。佛陀說到最後所有的眾生都會成佛、都有能力成佛,所以還是會回小向大。因為什麼?佛陀會勸我們要發菩提心啊!那佛陀為什麼要勸我們發菩提心啊?佛陀是我們的老師、是眾生的老師啊!善知識啊!那我們為什麼要聽佛陀的勸呢?因為佛陀才知道怎麼究竟地離苦、怎麼究竟地得樂,他有經驗啊!因為這個老師實在太高明了!07:48

  從這個目的上講確實是一樣的,所以師父說:大、小乘的戒律在行相上看起來是違背,但真實的意義是完全不違背的,都是為了眾生離苦得樂。所以師父說:我們真正要修學就要學這個,學到了這個、認識了這個以後,一點障礙都沒有。那我們現在處處碰壁,是不是還是沒有學懂、沒有學會呢?08:21

  大家有沒有發現要解決一切眾生的問題要發菩提心、要走大乘?可以信任發菩提心是解決一切眾生問題的出路嗎?因為這是佛陀的洞見啊!超越於我們的經驗之外,聞所未聞,在沒有聽聞之前是不知道的。怎麼解決一切眾生的問題?再說一遍,怎麼解決一切眾生的一切問題?發菩提心──為利有情願成佛!這是佛陀教導我們的經驗,他已經成功的經驗,那我們要學習嗎?一定要!09:13

  師父說:這個認識需要內心相應的這個量,到那個時候自然就曉得心裡是什麼量。我們可能對這句話不太了解,但是我們可以透過長時間地學習去了解,甚至實踐師父的這句話。這個量到底是什麼?心領神會到時候就知道了!09:36

  至於什麼是戒律上看起來行相違背,但真實的意義卻是不相違背的?我們在實踐佛法的時候,透過身體力行,最終會發現那個真理──要解決一切眾生的一切問題,就是要發菩提心啊!大家最終都是要朝著成佛的目標走去的,為什麼?因為沒有一個眾生想要痛苦,所有的眾生都想要快樂;所有的眾生都不想要一絲絲的痛苦,想要達到圓滿的快樂。10:21

  師父也曾經說過:如果了解了佛法是這樣的,有誰會不想學嗎?如果了解了發菩提心是這樣的,有誰會不想發嗎?所以怎麼樣解決現實及久遠的問題呢?在此處標示得是非常清楚的──發菩提心吧!10:44
懸壺子
2022-01-06 , 6:07
版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
主題: (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
回覆: 99
觀看: 35882

廣海明月 0392講-解決生命的首要問題──生死

🍀廣海明月 0392講🍁解決生命的首要問題──生死
廣海明月第392講【全廣 II】舊版手抄稿第1冊 P174-LL5 ~ P175-L3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92講🍁解決生命的首要問題──生死


講次 | 0392 (2022-01-06 ~ 2022-01-09)
標題 | 解決生命的首要問題──生死
音檔 | 6A 23:08 ~ 6A 24:03
廣論段落 | P9-L10 ~ P9-L12 趣入大乘道者……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4-LL5 ~ P175-L3 ( 2015、2016 南普陀版 )
手抄段落 | 儘管有這樣的差別……曉得你心裡什麼量。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儘管有這樣的差別,可是目的卻是一樣的,這個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你的目的幹什麼?解決生死痛苦問題。小乘看得不遠,自己以為這個生死痛苦問題就是這個,你就忙這個,結果到了後來發現,啊!這個不行,他一定還要整個地解決,你還是為了這個。既然你要解決大的,當然你不能做一點點小事情,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這個大、小乘的戒律在行相上面看是違背的,在真實的意義上面是完全不違背的。所以我們真正要修學就要學這個,你到了這個認識了以後,那一點障礙都沒有,一點障礙都沒有。因為他所說的認識,不是個道理,而這個認識是你內心相應的這個量,到那個時候你自然曉得你心裡什麼量。00:57
  好!這段師父說:儘管有這樣的差別,可是目的卻是一樣的,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大家會不會覺得有點疑惑:急求出離和要救一切有情,這兩者目的怎麼會一樣呢?那我們就帶著這樣的疑問開始探索。01:28

  接著師父又開始分析:「你的目的幹什麼?解決生死痛苦問題。」請問:解決生死問題,這個目標觀待於不想解決生死問題,遠嗎?想解決生死問題,遠!著眼於現世和著眼於生死問題,生死問題深刻多了,對吧?為什麼呢?生死為什麼是個問題?為什麼這個問題又可以被解決?02:14

  生是個問題,死是個問題,因為有生,才會有死。如果只生一次、死一次,死後灰飛煙滅,什麼都不存在了,我們和我們的身體一起變成了塵土,請問那生死還要解決嗎?活一百年或者比一百年多,然後死一次就可以了,就徹底一切都結束了,這樣還特別需要解決生死嗎?可能沒有什麼必要解決吧?你們認為呢?這就是斷滅見,對不對?因為不管你是造善還是造惡,死了之後都變成了塵土,所以活著的時候怎麼活呢?那就有各種問題了。03:13

  接下來,最大的問題出現了!萬一身體毀壞了,心續會繼續向前,會經歷生有、死有、中有,再生有、死有、中有……,這樣無限地輪轉下去──這是聖者發現的生命的規律、在輪迴中的規律。萬一事實是這樣,而且這個生死的輪轉遍於六道呢?儘管人世有諸多的不圓滿,我們並不能不努力就永遠能成為一個人,好像輕輕鬆鬆、死了之後再當人、死了之後再當人,不是這樣的!成為人的條件是什麼?「增上生因戒非餘。」所以一定要好好持戒。04:09

  如果是這樣,要不要考慮來世得到人身呢?要考慮!而且要去贏得人身。那麼來世得了人身,會不會死亡呢?還是會有死亡,假如死亡沒被解決。來世成為人會不會還有墮落惡趣的危險呢?如果惡趣的因沒有被消除的話,這個危險還是存在的。就算一直在人天,也會不停地經歷死亡、別離、身壞,這些極大的憂苦。所以在無限生命的視野中,生死是不是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因為從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我們的相續並不會消失;如果這個相續一直會出現在死亡的魔咒裡邊循環的話,這件事不令人窒息、不令人恐懼嗎?所以它必須被提到日程上來,成為生命的首要問題,要被解決!不是嗎?05:14

  沒有學習佛法的時候,如果你想解決生死問題,別人會不會以為你瘋了?我以前就有這樣的經驗。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會認為生死是個自然規律,順應即可,就像四季、花開花落,好像只要放寬心,生死便不是個問題。可是有些人不滿足於此啊!覺得為什麼不可以挑戰生死呢?為什麼自己一定要死、看著親人死、看著別的生命死,有命咸歸死,一定要屈服這個,一點辦法也沒有?想去問,想去尋覓,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嗎?06:02

  看你問誰!

  如果你問到斷見者,他們會說沒有後世,及時享樂即可。

  如果問到有一類人,他們會說死了之後分兩邊,或上天堂、或下地獄。

  還有人會回答說:「死了就變成鬼了。」好像永遠都是一個鬼魂。但是這些都不能滿足我們心中的疑問。06:26

  如果我們問到大雄世尊,他會回答什麼?生死可以解決,有辦法解決,他已經解決了,而且可以幫忙一切眾生解決!記得佛陀有一個名號吧?叫「摧敵者」,我們漢地翻成「應供」,意思就是能夠摧伏所有的敵人。這個敵人不是指外在的敵人,而是指心中的、我們相續中的煩惱障及所知障。因為佛陀徹底地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徹底地解決了生死問題,所以他是大雄世尊。而且他會教導我們,如果沿著他走過的路開始修行的話,所有的有情喔!都能夠達到跟他一樣的果位。07:22

  請問你信誰?你跟隨誰的見解?跟著什麼樣的見解、行什麼樣的路,就會有怎樣的現在與未來,對不對?大家有沒有發現這裡邊會有一道很大很大的辯論題,就是如何成立前後世?如果在此展開的話就會很長,但是我們一定要努力地學一下前後世是怎麼成立的,敬請期待!07:57

  注意喔!我接著講,問題出現了。師父認為只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是小乘行者的發心。師父說什麼?「小乘看得不遠」,有沒有驚訝?都看到生死了,還不遠嗎?都想解決生死了,多偉大呀!而且阿羅漢已經解決了,多麼神聖啊!比起誰來看得不遠啊?是我們嗎?不是啊!是佛陀吧!還有比菩薩也是看得不遠。可是小乘行者比起一個耽著現世的凡夫來說,那真是遠若星辰!所以師父教我們的是佛陀的見解,也就是佛陀的教誨。那教誨是什麼呀?比個人的生死更遼遠的、更加遼闊、更加清晰的、更燦爛的目標,是什麼?那就是大乘行者要追求的呀!

  請問:那是什麼?09:12
懸壺子
2022-01-03 , 6:16
版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
主題: (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
回覆: 99
觀看: 35882

廣海明月0391-增廣發心即是成功

392講 393講 394講 395講 396講 397講 398講 399講 400講

🍃廣海明月0391講🍁增廣發心即是成功
廣海明月第391講【全廣 II】舊版手抄稿第1冊 P173-L6 ~ P174-LL6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91講🍁增廣發心即是成功



講次 | 0391 (2022-01-03 ~ 2022-01-05)
標題 | 增廣發心即是成功
音檔 | 6A 20:50 ~ 6A 23:08
廣論段落 | P9-L10 ~ P9-L12 趣入大乘道者……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3-L6 ~ P174-LL6 ( 2016 南普陀版:P173-L8 ~ P174-LL6 )
手抄段落 | 它那個戒經上面就告訴我們……到後面他會有詳細說明。

  我們在開始學習做事的時候,我們都非常在意這個事情的成敗。如果是幫助別人的,那個別人接受了,並且他的狀況有好轉,那我們就會很有成就感、很開心!很顯然,成就感建立在那個被幫的對境上。請注意!此處是讓我們發心的力量增廣,如果就這一點來說,眼前那個被幫的人他有沒有進步啊?他進步了。但是,他進步了我們發心的力量才會增廣;那如果他沒有進步呢?我們幫的人他依然在下滑,甚至會不理解我們的善意,很反彈幫忙,有的還會瞋恨,這樣的對境,那我們的成功點放在哪裡呢?01:02

  多半這種時候,大家是不是會覺得自己一敗塗地、勞而無功?自己花了精力、花了時間,甚至體力已經沒有了,精疲力竭了,一點成效也沒有,此時如何建立價值觀啊?我們的價值觀要建立在哪裡呢?是境上的那個成功,還是心上的增廣?境上的成功沒有啊!我們沒有成立出來,沒有幫好呀!那人生何去何從啊?心上的發心力量的增廣呢?心被忘了吧?我再說一遍:自己的心被忘了吧?被遺棄了!我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幫忙別人的這個對境上,可是卻忘失了要增廣發心的這件事,完全地隨境轉──境好我們就高興,境界那方面不順,我們就悲哀。注意!如果不順,幫忙別人非常地不順利,我們生起了棄捨有情的念頭,我們就會破壞菩薩戒,是非常地危險的!02:32

  那我們可觀察一下:因為我們碰到了幾個不知道感恩的人,或者說他還沒能從他的痛苦中抽出心力來看到我們的付出,我們居然為此要毀壞了菩薩戒,這是真的嗎?這值得嗎?這樣做對嗎?可是傷心啊!傷心就破壞自己的戒律嗎?那傷心怎麼辦呢?從傷心的理路裡出來啊!為什麼會傷心,一定有一個傷心的理路支撐呀!去觀察一下,那傷心的理路是怎麼運轉的?是不是如理作意啊?如果不是如理作意的話,要它何用呢?此處應該記得:要增廣發心啊!是我們自己要成佛的,是我們自己一定要保護這個心的!這件事豈能怨別人呢?豈能讓別人為自己負責!03:43

  所以師父此處的提醒,是不是在救我們啊?請問:你願意被這樣的理路所救嗎?如果願意的話,應該記住、記住它!記住了之後,在境界上、在我們的心裡邊走投無路的時候才能用啊!說:「哇,對啊!我是要增廣發心的,我要練我這個心的強大!」如果我們在境界上應用的話,會不會累積到遇難不退、增廣發心的這個經驗啊?一定會的!而且其實只要有一次的成功,我們就會自動地複製這個經驗。在傷心的絕境裡,這個增廣發心的理路真的猶如一道光芒,照進了傷心的地獄啊!我們沿著光芒的這個階梯爬、爬出來,突然發現了遼闊、發現了歡喜、發現了成就感──沒錯!是增廣發心,那才是我要求的;現在幫不了你,我增廣我的能力、增廣我的發心,有一天我一定幫得了你,因為我要希求一切遍智。05:05

  看!這理路美不美?多美的理路啊!被挫折一次,就光芒一次。這樣一步步走上來,會成功嗎?可上、可下的時候,請上一步!常敗,但依然是將軍!因為他不停地戰鬥,他不停止對自我私欲的戰鬥,一直要增廣這個發心。這樣會成功嗎?每次都增廣自己內心的力量,不選擇蜷縮在傷心的、黑暗的監獄裡,我們得救自己,對不對?當我們救人的時候,先把自己打進了絕望的地獄,所以一定要救自己啊!一定要靠自己的這個心力,然後把自己救出來。怎麼救呢?用上師的法語!06:04

  「保護這個心,增強這個力量。」如果我們保護了,會成功嗎?成功!如果我們增強了,你成功了嗎?事相上雖然沒有成功,可是可以這樣建立成功感嗎?應該這樣建立,不是嗎?所以我們才要學習呀!這是不是一個新的價值觀?是菩薩的價值觀,練習一個菩薩的價值觀。如果我們不熟練的話,那一定一開始練習的時候會敗下陣來。怎麼辦?你要記著:再起來、再練,再起來、再練。記住!對境練,就是師父常常講的那個「歷事練心」啊!就是記住師父的理路,然後在對境上練習。練習什麼?「保護這個心,增強這個力量。」07:08

  在我們的學習中要特別地注意次第、這個學習次第,師父舉了王子──就是國王的兒子,怎麼樣學習呢?要學習的時候,「開始的教育不一樣,至於說過程跟平常人還是一樣的」,注意那幾個字:「一步一步增長他的能力。不過他這個能力是要做國王的能力。」那再想一想:而別人增長的是什麼呀?只是自己糊口的能力,這才是它的差別,對不對?那這個差別源於哪裡呢?就是源於目的,對不對?就是源於最初的發心。我們在大小乘這個問題上說:急求自己從生死中出離,還是強烈地渴望要救所有的人從生死中出離,乃至究竟成佛?08:12

  師父說這兩種能力:一個是要做國王,一個是要自己糊口,這兩個能力才是它的差別,對不對?所以達成這個能力的學習次第依然是很重要的,我們要走大乘的話,一定要了解菩薩道的次第之後,才能夠圓滿我們開始所定下來的質和量。所以次第重不重要呢?次第能不能錯亂呢?能不能自己想一齣就是一齣呢?還是要跟成功的人學,對不對?那最成功利樂有情的導師是誰啊?是佛陀是吧!是祖師們,所以我們要學習「菩提道次第」!09:08
懸壺子
2021-12-30 , 5:53
版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
主題: (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
回覆: 99
觀看: 35882

廣海明月 0390講-聲聞急求出離,大乘卻要救濟一切

🍀廣海明月 0390講🍁聲聞急求出離,大乘卻要救濟一切
廣海明月第390講【全廣 II】舊版手抄稿第1冊 P173-L6 ~ P174-LL6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90講🍁聲聞急求出離,大乘卻要救濟一切


講次 | 0390 (2021-12-30 ~ 2022-01-02)
標題 | 聲聞急求出離,大乘卻要救濟一切
音檔 | 6A 20:50 ~ 6A 23:08
廣論段落 | P9-L10 ~ P9-L12 趣入大乘道者……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3-L6 ~ P174-LL6 ( 2016 南普陀版:P173-L8 ~ P174-LL6 )
手抄段落 | 它那個戒經上面就告訴我們……到後面他會有詳細說明。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它那個戒經上面就告訴我們,說這個聲聞乘人是急求出離,為了急求出離,所以有很多事情他不應該做。他應該做的什麼?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你什麼都不要管,你只要吃飽了,不管味道如何,不管有沒有營養。最好的營養是什麼?就是你的心,你能夠把這個淨化了以後,那個身體丟掉了正好,什麼都不管。大乘人不是的呀!你要救濟一切人,要救濟一切人,要適應他的根性,那個時候你不管的話是不可以。所以戒經上面告訴我們,聲聞乘人急求自利,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對!大乘人為了救別人,那個時候你少事、少業,那就錯!你要救別人,救得越多越好嘛,你的目的要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現在這個事情不行,那個事情不行,那你怎麼救人哪?這個是兩個的根本的差別。01:06
  請問師父說:「它那個戒經上面就告訴我們」,是哪一本戒經呢?《菩薩戒》。說明聲聞乘人他的戒律為什麼和大乘人不一樣的原因,就是「聲聞乘人是急求出離」。出現了這四個字──急求出離,這個「急」,是非常急切、非常急迫地希求出離。從哪裡出離呀?從生死中出離,所以他的出離心非常非常地熾熱。01:55

  因為急求出離的原因,「所以有很多事情他不應該做」;那應該做什麼?就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師父甚至說他們已經做到了──哎呀!連這個身體都會覺得丟掉了正好。然後在這裡邊談到了:吃什麼東西也不用管味道,甚至有沒有營養也不用管了,最好的營養就是自己的心。這是為什麼說聲聞乘人急求出離就顧不了其他的事情,只有一心要出離。02:51

  可是接著出現了什麼呀?「大乘人」,大乘人,注意!後面就不是急求出離,大乘人「要救濟一切人」──就是救濟一切眾生。這裡邊會不會也有一種急切呢?因為他要急切地救濟一切眾生呀!但是,問題出現了,就是這一切眾生不會聽這個菩薩的、說要怎麼樣就怎麼樣,因為大家各自有各自的習性、各自的習慣,他們有各自的根性,那個時候如果不管各種各樣的根性是不行的。那菩薩的出路是什麼呀?就要學呀!跟誰學啊?跟佛學啊!我們在前面學習了「道種智成辦世間利」,所以菩薩就要勇猛精進地學習了。03:54

  那麼戒經上告訴我們:聲聞乘人是要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大乘人為了救別人,那如果少事、少業、少希望──注意──是不是就錯了呀?因為「要救別人」,開始出現了──「救得越多越好」,是不能少呀!因為我們的目的是多大的呀?是「要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如果說這個事情不能做、那個事情也做不來,那我們怎麼樣去救人啊?注意!這是不是大、小乘最根本的差別呀?是的!我們思考一下是不是這樣?04:51

  好!我們接著往下聽。04:57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不過說到這裡,有一點要辨別,它佛經上面的每一個地方的次第說得清楚,你的發的心是沒有錯,你要救一切人,但是,你要圓滿發那個心的話,靠什麼?靠我們自己,我們每一個自己。你那個時候要保護這個心,增強這個力量,在這種狀態當中,不是一口氣叫你什麼事情都去做,要開始的時候增強這個心。就像小孩子一樣,這個小孩子天生來,說皇帝的兒子,他要做國王的,但是並不是說生下來好的,捧到他國王的位子讓他做國王,那怎麼可能呢!正因為他要做國王,所以開始的教育不一樣,至於說過程跟平常人還是一樣的,一步一步增長他的能力。不過他這個能力是要做國王的能力,你這個能力是自己餬口的能力,這個才是它的差別。所以這個次第的重要,那麼有了這個次第,才能夠圓滿我們開始所定下來的質跟量。所以,這個上頭所以成為大乘、小乘兩個的差別。這個差別究竟怎麼樣,到後面他會有詳細說明。06:14
  好!師父講到這個大、小乘在戒律上的差別之後,說:「有一點要辨別」,聽完了這一點之後,覺得哪一點要辨別?還記得嗎?你們能答上來嗎?是不是「次第」呀?次第。師父說:「佛經上面的每一個地方的次第說得清楚,你的發的心是沒有錯,你要救一切人,但是,你要圓滿發那個心的話」,注意!從開始發心要救一切人,到圓滿那個心,師父在這裡邊說「靠我們自己」,你們承許嗎?要靠我們自己。靠我們自己完得成嗎?那師父為什麼要這樣說呢?07:14

  因為菩薩他要救眾生,每一個發心的人要靠自己,自己要做什麼呢?說:「保護這個心,增強這個力量。」大家凡是努力想發心的都有過這個體會,你如果不保護自己這個心,不去保護自己的菩薩戒,那很多、很多的境界都會讓我們很辛苦,這種苦就是由於修行而產生的。有的人就萌生退意,一碰到境界的時候,他那個發心沒有增長反而削弱,這是不是很危險啊?甚至是很致命的!所以我們要靠自己好好地守護這個珍貴的發心,守護我們的菩薩戒,而且不停地在各種境界中增廣它。08:14

:fun:
懸壺子
2021-12-26 , 20:18
版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
主題: (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
回覆: 99
觀看: 35882

廣海明月0389講-大小乘的差別與取捨

🍃廣海明月0389講🍁大小乘的差別與取捨|【全廣II】光明版4K
廣海明月第389講【全廣 II】舊版手抄稿第1冊 P171-LL3 ~ P173-L5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89講🍁大小乘的差別與取捨|【全廣II】光明版4K


講次 | 0389 (2021-12-27 ~ 2021-12-29)
標題 | 大小乘的差別與取捨
音檔 | 6A 17:32 ~ 6A 20:50
廣論段落 | P9-L10 ~ P9-L12 趣入大乘道者……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手抄頁/行 | 第1冊 P171-LL3 ~ P173-L5 ( 2016 南普陀版:P171-LL1 ~ P173-L7 )
手抄段落 | 趣入大乘道者……哪一個不該做。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捨,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薩方廣藏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00:29

  真正我們修學大乘的行者,所走的這個道路有兩條,一條叫共道,一條叫不共道。共就是共同的,不共就是不跟別人共同的,跟誰共?跟二乘、劣乘人共同的。還有一條呢?就是不是下乘人,劣乘聲聞、緣覺不走的,只有菩薩單獨的,叫不共同的。就像我們現在念書,我們現在念到大學,小學部分跟那些小學生共的,到了大學的話,那小學生不上來了,那個就是大學生不共的,就是這個意思。就是我們來說的話,是,我們也是世間的人,所以作為世間人是共同的;可是穿這一件衣服──比丘,那個也是我們不共的,同樣的道理。那麼我們現在呢,修學的內容也是這個,「共者即劣乘藏中所說諸道」,共同的就是這個基礎。那個就是聲聞、緣覺也要學的,也要學的,那麼這個是共同的。從這個基礎上面再加上去,不同的,你為了目的大,所以你那個基礎打得更深、更廣,這是不同的,如此的基礎是必定要。01:52
  好!我們在研討這一段之前,請大家和我一起把原文念一遍:「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捨,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薩方廣藏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02:35

  考一考大家剛才聽聞的狀態。第一個問題:談到共不共的時候,有沒有確定是什麼行者?有,對吧?什麼行者?「真正我們修學大乘的行者」,才會提到共道的問題,對吧?那麼所走的道路有兩條,是什麼?「一條叫共道,一條叫不共道。」共是什麼?「就是共同的」。不共的呢?「就是不跟別人共同的」。請問:跟誰共?「跟二乘」。那麼還有一條是什麼啊?不共的,就是聲聞、緣覺不走的,只有菩薩單獨的,叫不共的。03:24

  接著師父舉了幾個共與不共的例子啊?是幾個?是三個嗎?第一個是念書,對吧?小學生和大學生,大學生有一段是不共的,跟小學生就是共的。然後呢,接著又是什麼?世間人和比丘都是世間的人,作為世間的人是共同的,可是因為有戒律,穿這一身衣服──比丘,是不共的。那麼此處我們修學的內容,共者是什麼?是哪一個乘藏中的所說諸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共是什麼意思?就是「基礎」的意思,對吧?「就是聲聞、緣覺也要學的」。那麼為什麼要有這樣的一個共道呢?師父說:「為了目的大」,就是目的非常非常地大,所以基礎要打得更深、更廣,這個就是不同的了。所以基礎是一定需要的。

  好!我們來聽下一段。04:39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是,雖然是共同的,但是的的確確大乘跟小乘當中,有一些地方是有一點差別的。這個大乘戒當中有很多小乘戒沒有,那個是不共。還有呢,不但沒有,而且跟小乘共同的又恰恰相反的,那這個就麻煩了。所以這小乘是應該取,大乘應該捨;反過來,大乘應該取,要的,小乘應該捨。那麼為什麼原因,為什麼原因呢?這個地方就指出來。我們對這一點了解了,以後就對於這個大、小兩乘之間的差別,以及南傳、北傳我們的取捨,非常清楚、非常清楚。這個在菩薩戒裡邊,《梵網經》裡面說得很清楚,《梵網經》裡邊的,這個瑜伽菩薩戒,它這個戒條層次非常清楚。說我們現在修學大乘的菩薩,應該做些什麼事情?做這些,分成功六度。所以哪幾個戒嘛是布施度,哪幾個戒嘛是持戒度,這樣,然後呢再下面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哪一個該做,哪一個不該做。06:10
  好!接著說:在這個情況下,雖然是共同的,但是大乘和小乘中舉出了一個討論的地方,是不是戒律,對吧?「大乘戒當中有很多小乘戒沒有」,反之也是:「不但沒有,而且跟小乘共同的又恰恰相反的」。接著師父說:麻煩就來了!為什麼呢?因為「小乘是應該取,大乘應該捨;反過來,大乘應該取,要的,小乘應該捨」。注意!「那麼為什麼原因?」這個原因是非常值得探究和了解清楚的。師父說:如果我們對這點了解了,以後對大、小乘之間的差別啊,以及南傳、北傳的我們的取捨,非常非常地清楚。接著師父講了什麼?一本戒經,叫《梵網經》,說這裡邊講得很清楚。那以後我們也會一起學習菩薩戒。07:11
懸壺子
2021-12-22 , 9:05
版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
主題: (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
回覆: 99
觀看: 35882

廣海明月第388講-圓滿德相發心的差別

廣海明月第388講【全廣 II】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70-L1 ~ P175-L10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88講🍁圓滿德相發心的差別


講次 | 0388 (2021-12-23 ~ 2021-12-26)
標題 | 圓滿德相發心的差別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70-L1 ~ P175-L10 「故有說云……作為主要修持。


  你們會覺得我們在這個問題討論多了點嗎?現在還有耐心嗎?我們再可以看一下《廣論》209頁。00:10

又前所說初二發心,曾未見說慈悲所引,諸餘經論亦多僅說見佛色身法身功德,引起欲得成佛之心名曰發心。又說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亦名發心。故此二中,雖一一分亦應預入發心之數。00:36

  看這段喔!這接下來了。前面是講什麼?四緣發心的前面兩種,是不是由慈悲心引發的?不是啊!說:「見佛色身、法身的功德,就想要成佛了!」這就是發心了。還有人是想要「安立一切有情成佛」,這也是發心。這兩個都不是由慈悲心引發的,看起來,對不對?是由佛的功德引發的。還有一個是想要讓有情成佛,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這個也是進入發心之數,就是是發心!01:12

  那麼接下來我們看:01:14

圓滿一切德相發心者,僅見利他必須成佛,引起欲得成佛之心猶非滿足,即於自利,亦見成佛必不可少而引欲得。又此亦非棄捨利他,亦須為求利益他故,《現觀莊嚴論》云:「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此說雙求菩提與利他故。01:48

  所以我們看到宗大師在這裡明確地說到,四緣發心的前兩種並不是由慈悲心引發的,對吧?但是它絕對地進入了──預入發心之數,也一定要算發心。但是不是圓滿一切德相的發心呢?圓滿一切德相的發心,就像《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的「發心為利他,欲正等菩提。」所以必須要先看見唯有成佛才能徹底圓滿自他二利,然後發起希求菩提與利他的心。02:20

  那如果只是發菩提心,不一定要圓滿德相的菩提心的話,就不一定要先學小乘法藏,對不對?是不是就會推導出這樣的一個推論呢?你們可以觀察一下。就像《廣論》中依據《菩薩地》中所說的四緣發心,不一定要先學習小乘法藏,也能發起菩提心,這就是仁波切在前面一直講的,對不對?但如果我們想要依著阿底峽尊者的教授修學的話,應該要先學清楚大、小乘的差別,然後再發菩提心;發心之後要遍學一切,才能攝受各種種姓的眾生。02:56

  好!這個問題我們探討得有點廣,不知道你們會不會怕?我想問:前面那兩種發心,是見佛的色身、法身的功德,或者誓願安立一切有情成佛,那你是要這樣的發心呢?還是要圓滿德相發心呢?像學《道次第》的,基本是要從共下、共中開始,對吧?要這樣修學。03:22

  討論這些是讓我們明白:進入發心之數是有各種方式進入的,但是圓滿德相的發心,就要紮實地修起菩提心的七重因果,還有自他換,還有前面的出離心,甚至是共下士道念死無常啊、皈依呀、業果……,這都要修。03:42

  從親近善知識開始,我們前面就有說:「近諸佛位、諸佛歡喜」,提出了佛會歡喜、會離佛位越來越趨近。其實親近善知識的勝利就告訴我們,我們這裡邊的善知識是從一開始到成佛這樣引導的一個善知識,不是階段接引你就把你放在那兒;這裡的大乘善知識,一定是攝受我們從一開始修行到最後,給我們一個完整的道次第。所以能夠聽到這種完整的道次第的教法,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因為聽完了之後我們去閱藏──開始看大藏經的話,其實我們會清楚:這個部分是講出離心、這個部分是講菩提心、那個部分是講空性、那個部分講密續、那部分講戒律等等。我們會因為學習《道次第》的原因,把佛所說的法藏都安置在一個有情成佛的次第上。04:42

  這就是大師對我們的深恩!我們並不會輕視哪個、輕此薄彼,或者特別看重一個,覺得那些是我不需要的,非常容易就謗法了。從《廣論》一開始,我們就慢慢地去學習謹慎地下定義,細心地學習教典,不要粗枝大葉、馬馬虎虎的。學久了之後我們就沒有那麼著急,會具有耐心,對該抉擇的、該思考的也會看得全面一點──多看幾本教典,看看傳承祖師是怎麼說的,他們對於一個字的問題是怎麼討論的,像在《現觀》、在很多教典到底是怎麼講的。05:25

  五大論的學制開始之後,法師們學習的角度非常地廣博,我們可以從很多教典上都讀到一樣的說法,這真是一件盛事喔!我們這個時代的盛事!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珍惜呀!這些有傳承的、清淨的教典,還有傳承清淨的口訣教授。我們不是在盲修瞎練,不是自己想一齣是一齣,都是有教典根據、有上師的教誡,這樣依序修下去就不會落空啊!你們認為呢?06:05

  今天的一個作業就是:你要學習圓滿德相的發心嗎?那你該如何做呢?06:15
懸壺子
2021-12-20 , 5:27
版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
主題: (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
回覆: 99
觀看: 35882

廣海明月0387講-發心前一定要先學小乘法藏

🍃廣海明月0387講🍁發心前一定要先學小乘法藏
廣海明月第387講【全廣 II】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70-L1 ~ P175-L10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0387講🍁發心前一定要先學小乘法藏

講次 | 0387 (2021-12-20 ~ 2021-12-23)
標題 | 發心前一定要先學小乘法藏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70-L1 ~ P175-L10 「故有說云……作為主要修持。

  上面那一段,就是我當初在跟仁波切學習《四家合註》的時候請問仁波切,仁波切的回答。00:10

  一般來說,決定種姓的大乘行者,一定不會先趣入小乘道,再趣入大乘道,而是直接趣入大乘道,成為菩薩。雖然沒有趣入小乘道就直接趣入大乘道,但是一定是透過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的次第,才能發起菩提心,成為菩薩。因此,學習共下士道、共中士道,生起出離心,不代表要趣入聲聞道或獨覺道。例如透過學習共中士道發起出離心,不代表這時候就是趣入小乘道了。00:45

  所以妙音笑大師在《現觀辨析》中說:是三士的所修,而且要在自相續中生起中士道之前,必須要先修持它的意樂,就是共下士道。例如念死無常是上士、中士、下士所要修持的內涵──我再說一遍,例如念死無常是上士、中士、下士所要修持的內涵──而且在修行者相續中生起中士道之前,必須要先修念死無常,才能生起中士道,所以念死無常的意樂是共下士道。01:26

  那麼什麼是共中士道呢?是上、中二士的所修,而且要在自相續中生起上士道之前,必須要先修持它的意樂,就是共中士道。比如說思惟苦諦的過患,是上士、中士所應修持的內涵,而且在修行者相續中生起上士道之前,必須要先思惟苦諦的過患,才能生起上士道,所以思惟苦諦過患的意樂是共中士道。透過共下士、共中士道的定義,我們可以知道:一定要先學習共中、共下士道,才能更進一步發起菩提心。02:14

  那麼問題來了:有沒有可能不學習劣乘法藏,而直接發菩提心成為菩薩呢?《廣論》中說:「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意思就是,正因為是大乘人,所以應該要學習小乘法藏。02:33

  《廣論》上士道四緣發心,在208頁第6行中說:02:38

若見諸佛及諸菩薩難思神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依此發心,謂念所住所修菩提有大威力。雖無如是若見若聞,而由聽聞依於無上菩提法藏,信解佛智而發其心。雖未聞法,由見菩薩正法將滅,便作是念而發其心,謂念如是正法久住,能滅無量有情大苦,我為令此菩薩正法久安住故,定當發心。雖未觀見正法欲滅,然見惡世上品愚癡,無慚、無愧、嫉妬、慳等,便作是念,於此世中,雖於聲聞獨覺菩提能發心者,尚屬難得,況於無上菩提發心。我且發心餘當隨學,見難發心而發其心,共為四種。03:52

  即使在發心前沒有聽聞大乘法藏,也有可能由於想要令正法久住而發心,或者由於看見難發心而發心。如果發心前不一定要聽聞大乘法藏的話,更不要說是聽聞小乘法藏。04:08

  仁波切說:「因為不學習聲聞道,你就不曉得什麼是聲聞道。既然這些都不懂,就算你說自己是菩薩,其實也只能說明你不是菩薩!」「也有一開始是大乘種姓的有情,沒有先學習小乘教典而直接進入大乘道的。」這兩種仁波切都有講。04:30

  格西拉也說:「發菩提心前一定要學習小乘法藏。過去印度有位專修喜金剛的瑜伽士,自己認為已經生起了菩提心,結果竟然修成了預流果位!阿底峽尊者就知道這件事了,在藏地知道了,之後就告誡弟子們說:『一定要區別大小乘的差別,才可能生起我所傳的菩提心。』」04:57

  格西拉說:「要想了解大小乘的差別,一定要了解小乘法;想要了解,就得先學習。即便是不應去修的『自利解脫』,也必須要了解這個所破的界限在哪裡。所以發菩提心前一定要學習小乘法藏。」05:14

  就像師父說的:大乘之所以為大,它一定是包含小的,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如果不學習劣乘法藏,怎麼可能成為大乘人呢?所以實際上不學劣乘法藏,是無法趣入大乘的;不學劣乘法藏,不能完成菩提心、不能生起菩提心。正因為是大乘人,所以一定要遍學一切──無論是大乘法藏還是小乘法藏,都必須要學習。因為菩薩要攝受的所化機包含了各種根性的眾生,為了救度他們,就一定要學習適應他們根性的法類,所以菩薩學習的時候要遍學一切。但是不代表學了劣乘法藏就要趣入小乘道,或者取證小乘阿羅漢果。06:00

  我們學了這麼多的內容,總攝一下:請問發菩提心前,一定要經過共下士、共中士道的次第嗎?那學習共中士道代不代表你趣入小乘道呀?學習共中士道與趣入小乘道是一樣的嗎?那發菩提心之前是否一定要學習小乘法藏呢?如果是圓滿德相的發心,也就是按照阿底峽尊者所傳的教授修出來的菩提心,一定要先了解大小乘的差別,所以發菩提心之前一定要先學習小乘法藏。06:41
懸壺子
2021-12-16 , 6:12
版面: 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
主題: (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
回覆: 99
觀看: 35882

廣海明月 0386講-初發心,就直趣大乘

🍀廣海明月 0386講🍁初發心,就直趣大乘
廣海明月第386講【全廣 II】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70-L1 ~ P175-L10
來源: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廣海明月 0386講🍁初發心,就直趣大乘


講次 | 0386 (2021-12-16 ~ 2021-12-19)
標題 | 初發心,就直趣大乘
廣論段落 | P9-L8 ~ P9-L9 故有說云……是相違因。
四家合註入門段落 | 第1冊 P170-L1 ~ P175-L10 「故有說云……作為主要修持。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大家有發心了吧?為利有情願成佛,為成佛故,要先修成佛的因,因需要聽法,所以要以成就一切遍智這樣的一個意樂來聽聞大乘的教法。00:21

  前面我們有學到《廣論》中說:「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這一段,那我們今天可以看看在《四家合註》上怎麼講的。請大家翻開《四家合註入門》170頁,有沒有翻到?第一行,看仁波切的解釋。00:47

  「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有人認為自己是大乘人,不應該學習小乘的法藏,這種說法是相違因;這種人覺得自己是大乘人,所以不學習聲聞道,因此沒有完全了達聲聞道,就沒法證得「一切聖教無違」。他認為自己是大乘行者,所以不需要聲聞道。如果這樣,可以反問這種人:你怎麼利益聲聞道的有情呢?因為不學習聲聞道,你就不曉得什麼是聲聞道。既然這些都不懂,就算你說自己是菩薩,其實也只能說明你不是菩薩!因為你只偏執一部分的有情,沒有成辦一切有情的利益。既然如此,你就不能通達一切聖教無違。01:56

  在這裡邊仁波切強調說:有人覺得自己是大乘人,所以不學習聲聞道;不學聲聞道的話,就不了解聲聞道;如果不了解聲聞道,怎麼利益聲聞道的有情呢?既然不學習聲聞道,就不了解聲聞道;不了解聲聞道,即使自認為是菩薩,也只能說明不是菩薩。02:20

  當初我們聽聞到這裡的時候,有一大堆問題。在學習《四家合註》的時候,有跟仁波切請問,仁波切說我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啟問,所以你們會在《入門》裡邊看到很大段的這種討論。原來一開始是不想放進去的,後來法師們說一定要放進去。因為仁波切都非常地謙虛,他都說討論,所以我也就非常幸運地能把心裡的一些問題──有的是我心裡的一些問題,有的時候是替別人問的,因為我發現別人不太敢問問題。02:57

  所以下面這段討論,我覺得可以跟大家再複習一下,你們看看能不能有什麼啟示?因為當時確實是我心中的一個疑問,所以我就請問仁波切了。我就問說:「剛才討論說,如果你不去學習劣乘法藏的話,只能攝受大乘人,我認為如果不去學習劣乘法藏的話,實際上是不能攝受大乘人。」03:27

  仁波切說:「不能攝受小乘呀!小乘的法你沒學,怎麼救度他呢?」

  然後我說:「但是不學小乘法的話,又怎麼到達大乘呢?他自己就無法成就啊!」

  仁波切說:「這個時候就有一個問難了:難道不入聲聞、獨覺道,就無法進入大乘道嗎?」

  然後弟子我回答說:「可以學習劣乘法藏,然後進入大乘道,但他必須透過共下士、共中士進入大乘。」

  仁波切說:「必須要透過這個次第,再沒有其他的方式進入大乘嗎?有沒有菩提心一生起,就已經進入大乘了?」

  弟子的我又說:「那生起菩提心的過程中,他也要學習出離心啊!」

  仁波切回答說:「一開始就進入大乘道很重要!所以不需要進入聲聞道再轉入大乘道,這種類型是指大乘種姓者。如果按你的說法,是先進聲聞道,證聲聞阿羅漢、再證獨覺阿羅漢、再進入大乘道,是這樣嗎?」04:36

我就直接說:「不是啊?那大乘種姓從何而來?」

  師父說:「只要生起菩提心就可以了!何時生起菩提心,從那時起就成了大乘行者。」

  身為弟子的我又說:「所謂大乘種姓的人未必先從下面的學習,最初入道也未必先從下面的學起嗎?」

  然後仁波切接著說:「也是有一開始就是大乘種姓的有情,沒有先學習小乘教典而直接進入大乘道的。」

  我當時就非常驚訝:「也有這樣的?最初發心就直接進入大乘了?」

  仁波切接著說:「真有這種人。」05:16

  然後我還是不死心啊!我應該是理屈詞窮了,但是我還是不死心。這裡邊有法師接著說:「師父,如果發起菩提心的話,他應該會有出離心吧?」

  仁波切說:「是應該有出離心。」

  再有人說:「劣乘法藏不僅僅只有出離心而已,還有其他很多修法。」

  仁波切接著說:「主要是菩提心,生起菩提心之後就算大乘了,主要是心裡,這很重要。」

  然後法師又說:「所以生起菩提心的人,如果不學習劣乘法藏的話,就沒有辦法去度那些小乘的?」

  仁波切說:「對!所以『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這種說法不合理。的確有這種人,沒有就不用講了!總之,為了成辦眾生的利益,必須學習所有三種種姓的法。主要對學道者的我們來說,這點很重要。都是學習大乘道的人,既然學了大乘道,又不學聲聞、獨覺道,這不合理。此處的教典和正理全部在成立──如果不證得一切聖教無違,是沒有辦法成辦眾生利益的。按你的想法,發菩提心入道前,是不是一定要入聲聞道?我們是要入聲聞道嗎?還是進入大乘?」06:40

  看起來仁波切又看著我,把這個問題再度地拋給我,我必須得再開始出現了。所以我說:「我以為是必須由前面的路,不證聲聞、羅漢果,但是要從他們的路走進去才進入大乘。證的時候不證果,學的時候是這樣。」

  仁波切說:「對、對、對!學倒是需要。」

  然後我又開始了:「所以實際上不學劣乘法藏,是無法趣入大乘的;不學習劣乘法藏,不能完成菩提心的,不能生起菩提心的。」

  仁波切又開示:「如果有具量的悲心、對有情能生出無量悲心,為了所有有情,住於三惡趣歷經劫海也在所不惜,能有這樣強猛心力的話,就叫作菩薩。我們用釋迦世尊初發心時,身為地獄拉車力士這一點來討論。大悲導師投生為地獄的所依身時,是一個拉車力士,駕車的獄卒在他的同伴沒法拉車時,使用三叉戟插他。這個時候世尊想:『這一切的痛苦都由我一人來擔。』由此初發菩提心,發心後馬上就離開了惡趣。這個時候的世尊有學完聲聞道嗎?」08:01

  我回答說:「很多人看到別人下了地獄,並沒有生起這樣的心,他卻生起這樣的心,那麼他的因是什麼呢?一定是在因地裡聞思,先看到世間的過患、利己的過患,然後開始生起利他的心。」

  仁波切說:「那麼住於地獄的有情相續中,有這些心嗎?」

  然後弟子的我說:「那不是從聞思修次第生起的菩提心,就是觀苦有情就生起來了嗎?」

  仁波切說:「雖然是透過聽聞教典而生起的,畢竟還是墮落在地獄吧!是不是地獄眾生?」

  這時候法師就衝出來說:「師父,這個地方應該是說,如果我們現世要修大乘的話,不應該不學劣乘法藏。」

  仁波切說:「對!」08:49

  然後仁波切又回答說:「主要是學大乘的人,不能忽視小乘,一切教理都要努力地學習,這裡的用意主要是這一點。我想應該是這樣吧!只要生起菩提心,那他所走的便不是聲聞道,是大乘種姓。很多教典都有說,聲聞道和獨覺道是所斷,從一開始就應該進入大乘道,這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是觀待心中是否生起菩提心,並不是說生起菩提心的因不需要知母、念恩等等的七因果教授,但是這些應該不是聲聞道。也不是說生起菩提心不用因,一定是需要因的,只是不需要必經聲聞道及獨覺道。09:37

  主要不能因為學大乘法而輕視小乘法,這很重要!輕視小乘法會造下謗法的惡業。正因為我們要學習大乘法,不是像小乘只為自己謀求寂靜,也不是主要修持小乘的出離心、念死無常、了生脫死的方便。意樂上生起菩提心之後,主要不是僅為了個人的利益去追求寂靜的安樂,而是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去學出離心、念死無常、了生脫死的方便,這是有一點差別的。『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主要講的是不應該輕蔑小乘,但也不是說因為不輕蔑小乘的緣故,就如同小乘人將自利作為主要修持。」10:40

回到「(廣海明月)第301講~第400講【全廣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