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易发微:彝文献精气易八卦历法数理研究》一书,是彝族先民教化师“耄史”世袭创作而全民教化传承下来的易理哲学诗文。是先天精气易八卦历法数理哲学的大发微论。书中说,先天精气易八卦也即伏羲《先天八卦》。在书中内有一章叫《<妥鲁历咪>论乾坤精气结合》的,里面说道: “生物的生长气象,春长冬枯,这些现象,都是乾坤精气结合的反应。精气的生是指清气上升和浊气的下降,气退却为藏,气象有流程,一个流程一地令。”
[/url]文中接着说:
“十一月,鼠相月,是为乾一气;十二月,为牛相月,是为乾二气。十一月,十二月,是萌气掌时令。
一月,虎相月,是为乾三气;二月,兔相月,是为乾四气。这两个月份,生气主令时 ...
有 12 筆資料符合您搜尋的條件
- 2014-01-02 , 16:20
- 版面: 1.針灸(穴道按摩)
- 主題: 引经据典说南北政之四——从《天元玉册》到《黄帝内经》(1)
- 回覆: 0
- 觀看: 1048
引经据典说南北政之四——从《天元玉册》到《黄帝内经》(1)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有一段论述,涉及到南北政的问题,引用如下。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如果单看此文则“不知其要 ...
帝曰:夫子言察阴阳所在而调之,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曰平。阴之所在寸口,何如?岐伯曰:视岁南北可知之矣。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北政之岁,少阴在泉,则寸口不应;厥阴在泉,则右不应;太阴在泉,则左不应;南政之岁,少阴司天,则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不应;太阴司天,则左不应;诸不应者反其诊则见矣。
帝曰:尺候何如?岐伯曰:北政之岁,三阴在下,则寸不应,三阴在上,则尺不应。南政之岁,三阴在天,则寸不应,三阴在泉,则尺不应,左右同。故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如果单看此文则“不知其要 ...
- 2013-12-18 , 20:16
- 版面: 1.針灸(穴道按摩)
- 主題: 引经据典说南北政之二——《天元玉册•六气升降法》解读
- 回覆: 3
- 觀看: 1858
Re: 引经据典说南北政之二——《天元玉册•六气升降法》解读
说实话,我的确不会操作本论坛的规则,甚至连空格都办不到,但我认为贵论坛是重要的。
- 2013-12-17 , 18:16
- 版面: 1.針灸(穴道按摩)
- 主題: 引经据典说南北政之二——《天元玉册•六气升降法》解读
- 回覆: 3
- 觀看: 1858
Re: 引经据典说南北政之二——《天元玉册•六气升降法》解读
[hide]《天元玉册》中有一篇叫《求六气升降法》的文章。其中说的是六气的升降,从中也就不难看出南政为什么顺时针转,北政为什么逆时针转,以及为什么司天和在泉左右间气是一顺着。
文中说:“凡岁交者,即以每岁大寒日,取四六天数,应漏刻者,即气交者,刻也。此时乃终气尽而初气始,故终而复始也。”这段的主要意思是,每年的大寒日为气交之时,此时为终气尽而初气始。
又说:“气交者,即是天地二气升降也。天有二气正司天地,有二气升降也。”
那么,初气为何?终气为何?何气升?何气降?
文中举了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假令甲子年,即太阴雨土升天为左间气,太阳寒水降而入地位右间气,此二气升降,白气交也 ...
文中说:“凡岁交者,即以每岁大寒日,取四六天数,应漏刻者,即气交者,刻也。此时乃终气尽而初气始,故终而复始也。”这段的主要意思是,每年的大寒日为气交之时,此时为终气尽而初气始。
又说:“气交者,即是天地二气升降也。天有二气正司天地,有二气升降也。”
那么,初气为何?终气为何?何气升?何气降?
文中举了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假令甲子年,即太阴雨土升天为左间气,太阳寒水降而入地位右间气,此二气升降,白气交也 ...
- 2013-12-17 , 10:42
- 版面: 1.針灸(穴道按摩)
- 主題: 引经据典说南北政之二——《天元玉册•六气升降法》解读
- 回覆: 3
- 觀看: 1858
引经据典说南北政之二——《天元玉册•六气升降法》解读
《天元玉册》中有一篇叫《求六气升降法》的文章。其中说的是六气的升降,从中也就不难看出南政为什么顺时针转,北政为什么逆时针转,以及为什么司天和在泉左右间气是一顺着。
文中说:“凡岁交者,即以每岁大寒日,取四六天数,应漏刻者,即气交者,刻也。此时乃终气尽而初气始,故终而复始也。”这段的主要意思是,每年的大寒日为气交之时,此时为终气尽而初气始。
又说:“气交者,即是天地二气升降也。天有二气正司天地,有二气升降也。”
那么,初气为何?终气为何?何气升?何气降?
文中举了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假令甲子年,即太阴雨土升天为左间气,太阳寒水降而入地位右间气,此二气升降,白气交也。”
甲子年为中土运 ...
文中说:“凡岁交者,即以每岁大寒日,取四六天数,应漏刻者,即气交者,刻也。此时乃终气尽而初气始,故终而复始也。”这段的主要意思是,每年的大寒日为气交之时,此时为终气尽而初气始。
又说:“气交者,即是天地二气升降也。天有二气正司天地,有二气升降也。”
那么,初气为何?终气为何?何气升?何气降?
文中举了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假令甲子年,即太阴雨土升天为左间气,太阳寒水降而入地位右间气,此二气升降,白气交也。”
甲子年为中土运 ...
- 2013-12-13 , 9:39
- 版面: 1.針灸(穴道按摩)
- 主題: 引经据典说南北政之一
- 回覆: 2
- 觀看: 1377
Re: 引经据典说南北政之一
谢谢悬壶子先生的关注。可能我的表达能力的问题,还须把问题说的再明白一些。
- 2013-12-08 , 23:04
- 版面: 1.針灸(穴道按摩)
- 主題: 引经据典说南北政之一
- 回覆: 2
- 觀看: 1377
引经据典说南北政之一
什么是南北政?简单来说就是运气推演中取司天和在泉左右四间气的朝向的。凡是土运都是面向南“正立而待之”取左右四间气,故谓之南政;凡是木、火、金、水四运都是面向北“正立而待之”取左右四间气,故谓之北政。
依据是什么?《玄珠密语》(卷三第六)中说:“凡左右者,从司也,间气也。”又说:“若北政司天,即以左在西,右在东也。若南政司天,即以左在东,右在西也。凡木、火、金、水运皆北政司天,只土运南政司天也。”
意思是说,左右者,为司天和在泉的间气。若是北政司天,左间气为西,右间气在东。若是南政司天,就是左间气在东,右间气在西。五运之中凡是木、火、金、水运都是北政司天,也就是面向北取左右间气 ...
依据是什么?《玄珠密语》(卷三第六)中说:“凡左右者,从司也,间气也。”又说:“若北政司天,即以左在西,右在东也。若南政司天,即以左在东,右在西也。凡木、火、金、水运皆北政司天,只土运南政司天也。”
意思是说,左右者,为司天和在泉的间气。若是北政司天,左间气为西,右间气在东。若是南政司天,就是左间气在东,右间气在西。五运之中凡是木、火、金、水运都是北政司天,也就是面向北取左右间气 ...
- 2013-12-06 , 10:35
- 版面: 1.針灸(穴道按摩)
- 主題: 什么叫 “引阳补阴” 和 “引阴补阳”——《玄珠密语•迎随补泻纪篇》解读
- 回覆: 1
- 觀看: 1360
什么叫 “引阳补阴” 和 “引阴补阳”——《玄珠密语•迎随补泻纪篇》解读
提要:所谓“引阳补阴”是指在五运之气将要行胜之际,迎取其化源,泻其胜实,针刺手法是先浅刺引阳,后深刺补阴,这叫引阳补阴。有行胜之藏便有衰弱之藏,衰弱当补,补其衰弱则是资其化源,针刺手法则是先深刺引阴,然后抽针至浅表之阳,此称之为引阴补阳。
五行六气各有胜复,故木将行胜也,苍埃先见于林木,木乃有声震,星光芒,是其兆也。又木将胜也,宫音失调,倮虫不滋,雨湿失令也。
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雨没来,打头的风却先到了。木运将要行胜之时,打头的风就是“苍埃先见于林木,木乃有声震,星光芒,是其兆也。”木胜了,土就倒霉了。大家都知道,土之音为宫,其虫为倮虫,其主雨湿。听到了老虎叫,猴子先胆颤 ...
五行六气各有胜复,故木将行胜也,苍埃先见于林木,木乃有声震,星光芒,是其兆也。又木将胜也,宫音失调,倮虫不滋,雨湿失令也。
识: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雨没来,打头的风却先到了。木运将要行胜之时,打头的风就是“苍埃先见于林木,木乃有声震,星光芒,是其兆也。”木胜了,土就倒霉了。大家都知道,土之音为宫,其虫为倮虫,其主雨湿。听到了老虎叫,猴子先胆颤 ...
- 2013-11-23 , 15:40
- 版面: 5.內科
- 主題: 《伤寒钤法》病例推演之二
- 回覆: 0
- 觀看: 1688
《伤寒钤法》病例推演之二
病例
钱某,35岁,1993年7月6日因腹痛如绞入院,经化验检查确诊为“急性胆囊炎”,入院后用过多种抗生素消炎,因发热持续不退求诊。诊见畏寒发热,体温持续在38.5度左右,恶心呕吐,胸胁疼痛,心下痞满难忍,不思饮食,舌红苔黄,大便干结难解,脉弦有力。此属少阳、阳明合病,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白芍各15g,枳实、川楝子、茵陈各10g,半夏12g,生姜3片,大枣八枚。5剂,水煎服,并停用抗生素。二诊:服药后,热渐退,多症俱减,大便不爽。原方大黄减至3g,再进五剂。三诊:已不发热,诸症悉除,续以平和之剂调理善后。(《经方名医实践录》第137页)
《伤寒钤法》推演为阳明金字号第六症 ...
钱某,35岁,1993年7月6日因腹痛如绞入院,经化验检查确诊为“急性胆囊炎”,入院后用过多种抗生素消炎,因发热持续不退求诊。诊见畏寒发热,体温持续在38.5度左右,恶心呕吐,胸胁疼痛,心下痞满难忍,不思饮食,舌红苔黄,大便干结难解,脉弦有力。此属少阳、阳明合病,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白芍各15g,枳实、川楝子、茵陈各10g,半夏12g,生姜3片,大枣八枚。5剂,水煎服,并停用抗生素。二诊:服药后,热渐退,多症俱减,大便不爽。原方大黄减至3g,再进五剂。三诊:已不发热,诸症悉除,续以平和之剂调理善后。(《经方名医实践录》第137页)
《伤寒钤法》推演为阳明金字号第六症 ...
- 2013-11-18 , 16:12
- 版面: 5.內科
- 主題: 《伤寒钤法》病例推演之一
- 回覆: 0
- 觀看: 1612
《伤寒钤法》病例推演之一
病例1(选自《经方名医实践录》第84页)
张某,男,21岁,农民。1986年3月17日初诊。3天前偶感风寒,发热38.5°,恶寒,身困乏力,前额疼痛,尤以右侧眉棱骨为重,痛剧时伴恶心呕吐,轻微咳嗽,即自购安乃近、土霉素等服,症状遂轻。昨日起右眉棱骨疼痛加重,再服上药无效,邀余诊治。刻诊:患者以手掌不停拍打右额,面容异常凄楚,自述彻夜未眠,火罐针刺、安定止痛药迭用无济于事,神困怕冷,无汗、舌红,苔薄红微干,脉浮弦。辩属太阳伤寒,面部经脉部滞。治用发表散寒,通络止痛法。麻黄汤加味:麻黄12g、桂枝10g、杏仁12g、炙甘草6g、篙本15g、川穹12g。1剂,水煎分3次服,只服1放,汗出身轻 ...
张某,男,21岁,农民。1986年3月17日初诊。3天前偶感风寒,发热38.5°,恶寒,身困乏力,前额疼痛,尤以右侧眉棱骨为重,痛剧时伴恶心呕吐,轻微咳嗽,即自购安乃近、土霉素等服,症状遂轻。昨日起右眉棱骨疼痛加重,再服上药无效,邀余诊治。刻诊:患者以手掌不停拍打右额,面容异常凄楚,自述彻夜未眠,火罐针刺、安定止痛药迭用无济于事,神困怕冷,无汗、舌红,苔薄红微干,脉浮弦。辩属太阳伤寒,面部经脉部滞。治用发表散寒,通络止痛法。麻黄汤加味:麻黄12g、桂枝10g、杏仁12g、炙甘草6g、篙本15g、川穹12g。1剂,水煎分3次服,只服1放,汗出身轻 ...
- 2013-11-11 , 10:16
- 版面: 5.內科
- 主題: 应该为《伤寒钤法》正名
- 回覆: 0
- 觀看: 1482
应该为《伤寒钤法》正名
对于《伤寒钤法》及其作者马宗素、程德斋自古至今多有非议,且不少指责还来自名家。汪石山便说:“奈何程德斋、马宗素等,妄谓某生人于某日,病于某经,用某药,某日当汗瘥,某日当危殆。悖乱经旨,愚或医流,莫此为甚。”
叶天士也说:“如马宗素之流者,假仲景之名,而为《伤寒钤法》,用气运之更迁,拟主病之方治,拘滞不通,诚然谬矣。”
朱丹溪则说:“学医之初,宜须先识病机之变化,论人形之处治。若便攻于运气,恐流于马宗素之徒,而云某生人,某日病于某经,用某药治之之类也。”等等。
然而,这些非议中,都是说这种方法怎么怎么不对头,没有看到有谁用《伤寒钤法》推演过病例,然后再下结论的。判断一种方法好与不好 ...
叶天士也说:“如马宗素之流者,假仲景之名,而为《伤寒钤法》,用气运之更迁,拟主病之方治,拘滞不通,诚然谬矣。”
朱丹溪则说:“学医之初,宜须先识病机之变化,论人形之处治。若便攻于运气,恐流于马宗素之徒,而云某生人,某日病于某经,用某药治之之类也。”等等。
然而,这些非议中,都是说这种方法怎么怎么不对头,没有看到有谁用《伤寒钤法》推演过病例,然后再下结论的。判断一种方法好与不好 ...
- 2013-11-09 , 17:09
- 版面: 7.綜合版
- 主題: “日中星鸟”是一万年前的天象
- 回覆: 0
- 觀看: 2281
“日中星鸟”是一万年前的天象
要点提示:《尚书•尧典》中的“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是公元前8700年的天象。当时二十八宿的分布应该是,东方七宿为井鬼柳星张翼轸,南方七宿为角亢氐房心尾萁,西方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北方七宿为奎娄胃昴毕訾参。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是《尚书•尧典》中的一段话,这里面的“鸟”、“火”、“虚”、“昴”都是二十八宿的成员。
所谓的二十八宿,是现在通行所说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七宿(斗、牛、女、虚、危、室 ...
“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是《尚书•尧典》中的一段话,这里面的“鸟”、“火”、“虚”、“昴”都是二十八宿的成员。
所谓的二十八宿,是现在通行所说的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七宿(斗、牛、女、虚、危、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