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風箏之最
最大的風箏
濰坊風箏藝人解匯泉製作的板子、硬翅和立體相結合「鯉魚跳龍門」風箏,近似四張乒乓球檯那麼大,堪稱風箏「王中王」。它高10米、寬7米,面積74平方米。兩柱華表頂天立地,兩條巨龍盤繞,龍門分三層,底下是金鯉戲浪,二層是蓮花座,最上層是三條鯉魚跳龍門,金色艷麗,製作精美。放飛時,用拇指粗的放飛繩拴在汽車上拖著跑。風箏升入空中,最上層的三條鯉魚上竄下鑽,左衝右突,朝著龍門跳動。觀眾驚訝之聲還未及出口,鯉魚又猛地翹首翻滾,整個風箏造型宏偉,龍門與鯉魚作協調有致的舞動,令人大開眼界。
最小的風箏
在1985年的濰坊國際風箏會上,濰坊風箏藝人唐延壽刷新了我國最小風箏的記錄,在一個火柴盒裡裝有三隻紫燕風箏。這三隻配套的小風箏,被取名為「子母燕」,製作別緻,色彩明快,乍看象從郵票上剪下來的,細看才發現,這是扎、糊、繪都極為精細的半立體式風箏。骨架是薄若蟬翼的竹片,箏面是上等絲絹,是在放大鏡下製作的。其中最小的一隻長25毫米、寬24毫米。
最長的風箏
一條三百五十米長的龍頭蜈蚣風箏,1986年4月2日轟動了渤海灘放飛場,引起了在場二十二萬觀眾的矚目和讚賞。這條龍頭蜈蚣風箏是我國最長的一隻風箏。製作這只龍頭蜈蚣風箏的是濰坊楊家埠87歲的風箏老藝人楊同科,他們祖孫三代一齊動手,精心設計,花了半個月的時間才扎制完成。特別是風箏的350個腰節,為了保證起飛,對每節的綁紮十分仔細,在選竹料、重料上都嚴格把關。當風箏乘風而起、搏擊長空時,引來了中外觀眾的陣陣喝彩聲。
一次放飛最多的風箏
一根風箏線接連放起108只風箏,是由硬翅風箏組成一串放飛的,取梁山108位好漢形態各異的特徵、姿勢。這是濰坊風箏藝人楊連仲製作的「梁山好漢」風箏,創了一次放出最多的風箏記錄。該風箏是按硬翅類人物風箏製作,按《水滸傳》中梁山好漢108人的名字依次繪畫,表現出各自的特徵,每隻風箏高1米、寬1米,雙翅上綁結了雞毛,使其形成升力片,在風箏的最前面,設計了一牌匾,書寫「梁山好漢」。風箏放飛後,110米長的108只風箏隨風搖擺,極為有趣。
飛的最高的風箏
在我國北方,有一種硬翅燕子風箏,人們都叫它「鑽天燕」。50年代,天津風箏藝人曾製作、放飛過,在適宜的風速中,撒了三百米風箏線,風箏能起飛到二百米以上。難怪人們好奇心重,用這種風箏進行過多次風箏升高比賽。這種風箏在京、津、濰一帶極為普遍。風架包括頭、雙翅和腿三部分,主要靠雙翅起飛,它的翅膀富有彈性,向前翹起,因翅膀中部是主要受風區(約佔半個翅膀面積,並向翅膀中部的上下方延伸,上方部位略小),即最佳的起飛範圍。當風箏飛上天空後,這個部位因面積大,成為構圖與裝飾的中心,風架左右對稱,彩繪對比強烈,線條粗獷。濰坊的白眼燕子三色風箏,就是這種風箏,風箏藝人在紮好的框架上糊上藍、綠紙,劃出白眼,用剪刀剪出尾巴。天津的硬翅燕,則色彩斑斕,放飛後,隨風起舞,直升高空,流彩飛霞。北京風箏藝人稱這種「鑽天燕」風箏的放飛為「豎旗桿」,顧名思義,是說這種風箏飛得高,升得快。
最重的風箏
有一隻用141尺的確涼布製作的,名字叫「春燕」的平面軟體風箏,重一百五十多公斤。這只風箏的造型,是一隻黑白相間的燕子,長方體,風架由粗長竹組合,用的確涼布作風箏的裝飾,羽毛為黑色,突出白色的眼睛,嘴是紅色,共92平方米。原計劃攜帶一人飛昇,後因風力較弱,沒能成功,但風箏卻順利放飛成功。這只風箏放飛時,是用載重量為八噸的卡車牽引的。
最會唱歌的風箏
1987年,中央電視台播放一隻長10米、寬5米的風箏起飛時,用一輛解放牌大卡車牽引,上面束裝的竹哨捆紮起來,有馬路上水泥電線桿那麼粗,發出的巨響酷似三叉戟飛機起飛時的呼嘯聲,可謂風箏奇觀!這就是最會唱歌的「板鷂」風箏。「板鷂」是南通風箏的代表作。這類風箏是在六角和八角風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平面「連星」風箏。有七連星、九連星、十三連星等。凡是板鷂風箏都帶有音響,音響分三部,即高音、中音、低音。由於音響分成三部音調,其聲如交響樂一般。板鷂造型工整,繪畫內容為吉祥、福壽,如「八仙過海」、「麻姑上壽」「福在眼前」、「鴻福齊天」等。風箏上裝有「哨口」,呈長圓管形或圓筒形,製作材料有秸桿、鴨鵝毛管和竹管等,發音尖細、清脆、悅耳,從短到長,自細到粗,依次排列在板鷂風箏的上半部,屬高音部。「口」又稱「響鈴」,圓形,小口用白果殼、龍眼殼、栗子殼或蠶繭刻制。中等口用各種口徑的葫蘆作材料,最大的口狀似笆斗,聲若黃鐘。口面用薄木削制,再用生漆貼粘。大口屬低音部,中口為中音部,自上至下依高中低音部排列。板鷂風箏上裝置「哨口」的數量,是根據風箏的尺寸大小、製作材料和負荷能力而定。一隻「哨口」齊備的風箏放飛上天,五音和諧,聲震長空,似天籟神曲,傳自心霄之外。東風越急,哨音越響,方圓數里,人皆聞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