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養腎正當時,注意走出傷腎的“雷區”

診斷猶如兵法!方能用兵如神!很多診斷根據中醫理,來治療!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33356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冬季養腎正當時,注意走出傷腎的“雷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冬季養腎正當時,注意走出傷腎的“雷區”

要維護好腎的健康,冬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季節。因為冬天帶給人們的是寒。祖國醫學認為,寒為陰邪,最容易損傷人體陽氣。由於人身陽氣根源在腎,所以寒邪最易中傷腎陽。因此數九寒冬,養腎最為關鍵。

閉藏,冬季的養腎原則

閉藏是冬季的養生原則,閉藏好比就是儲蓄,不斷往銀行里存錢。怎麼閉藏呢,就是要像冬眠的動物一樣,讓自己處於“休眠”狀態,不要輕易地漏精,不要去出汗。

睡覺要閉藏,所謂“早臥晚起,必待日光”,要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陽醒了,我們就醒,太陽睡了,我們就睡。這不僅是冬季的養生原則,也是其他季節的一個養生原則。

取暖要閉藏,所謂“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就是說,你在冬天的時候,要遠離寒冷,盡量呆在溫暖的地方,但注意不要出大汗,因為冬天的汗,從人體裡面排到人體表面,很耗體力。

心理也要閉藏,冬天需要的不是雄心壯志,而是放鬆心情。《黃帝內經素問》中有句話叫:“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有個東西想要去買,你就當作已經買到了。如果早上起來,肚子餓,想要吃根油條,那就當作你已經吃了,翻個身繼續睡。這種養生方法,聽起來很可笑,其實它的核心是讓您學會放鬆心情,因為恐入腎,緊張會傷害到你的腎氣。

性愛也要閉藏。《內經》稱“冬不藏精,春必病溫”,但節欲並不是說不能有性生活,而應遵循年齡的規律和夫妻的實際情況加以調節。唐代著名醫學家、藥物學家孫思邈指出:“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六十者,閉精勿洩,若體力猶壯者,一月一泄。”

走出傷腎的“雷區”
想要護腎,首先就得了解哪些是傷腎的“雷區”。只有避開這些“雷區”,腎臟才能安全。那麼哪些行為會對腎臟造成傷害呢?

首先要說的便是房事。中國古代養生家一直主張“慾不可早”,因為“男子破陽太久,則傷其精氣;女子破陰太久,則傷其血脈”。大思想家孔子,指出“君子有三戒”。三戒的第一條就是“少之時,血氣未足,戒之在色”。少之時,血氣不足,過度貪色縱慾就會損傷到本身的精血,這樣對身體是十分有害的。更有甚者,對胎兒的發育也會造成不良影響。唐代孫思邈就曾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說道:“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氣”,“生子愚癡,多病短壽”。這也是為什麼國家一直提倡晚婚的原因。



就算成年人,對於房事也應有所節制。“夫精者,生之本也”,縱慾太過,除傷腎精,對其他臟腑也會有所危害。中國古代共有200多位君王,但他們的平均壽命只有39歲,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過度縱慾所致。尤其是在冬天,人類更應當適當減少性生活。經常看《動物世界》的朋友肯定知道,動物大多數都會選擇春天進行交配,冬天是很少有這種行為的。為什麼?就是因為動物比人類更接近於自然,更懂得遵從自然規​​律。性生活會耗損腎精,不利於陽氣的收藏,這與冬天“養藏”的原理是相悖的。



養腎的第二個“雷區”就是飲食過鹹。到了冬天,熱乎乎的燉菜成了人們的最愛。殊不知,菜是越燉越香,鹽卻越燉越多。比起吃炒鹽、涼菜而言,冬天一不留神,鹽就吃多了。雖說咸可以養腎,但是如果太鹹的話,就會傷腎了。世界衛生組織曾經規定,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食鹽量不超過6克,但國人口味偏鹹,從南到北,平均每天的食鹽量都在15克以上,冬季的攝入量就更高了。夏天還無所謂,人體在出汗時可以順便排出一些鹽分。到了冬天,這個“排放渠道”被關閉了,這種危害就更明顯了。中國人為什麼那麼多人患脫髮、高血壓以及各種腎病,就是因為中國人的食鹽攝入太多了。現在我們國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提倡少吃鹽。前些時間北京普及限鹽勺就是這個原因。



養腎的第三個“雷區”就是“防恐”。這裡的“防恐”不是防恐怖分子,而是要我們保持情緒的平和,防止受到過度驚嚇。中醫認為情致與臟腑是相通的,故有“五臟對五志”之說。腎最怕的就是恐,恐則氣下,使腎氣不固,精氣下陷。比如有些病人在突然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之後,身體每況愈下。本來醫生認為他還可以活兩年,但實際上他卻半年不到就死了。就是因為心中的恐懼過度地消耗了腎精。人沒有了精氣,自然就死了。就算是正常人,經常在恐懼中生活,那麼遲早也是會生病的。

《古今醫案按·諸蟲》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醉酒後誤飲了生有小紅蟲的水。他為此惶恐不安,結果生了重病。醫家得知他得病的原委後,便將紅線剪斷如蛆狀,然後加入巴豆,和入稀飯後治成丸,給他服下。由於巴豆的作用,病人服藥後大瀉,於便盆中看到有紅蛆狀物,以為蟲已被驅出體內,病自然而然就好了。所以冬天注意不要使自己受到驚嚇。

中醫補腎有名堂:陰虛陽虛要分清
我們說過了,養腎是“防守”。若是只有防守沒有進攻,早晚都會成為“甕中之鱉”。如果只有進攻沒有防守,就相當於狗熊掰棒子,掰一個,丟一個。只有進攻與防守同時進行,才能穩紮穩打,步步為營。

一提到補腎,有些人可能立馬就來了精神:“補腎應吃××,廣告都是這麼說的。”且不論這類產品是否真如廣告所言那麼神奇,單就腎虛來講,也是分不同類型的。你如果連自己屬於哪種情況都分不清就亂服藥,無異於閉著眼睛打仗,不慘敗才怪。

疾病是如何生成的呢?中醫認為主要是陰陽失調引起的。中醫用藥,往往也是採取去其多,補其不足,以使陰陽重新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之中。如果本來就多,你卻非要補;本來就少,你卻非要洩,只會使弱者愈弱,強者愈強,結果是越治越糟。

咱們再回​​過頭來說補腎。想要補腎,首先就得判斷自己是不是腎虛。如果腎臟原本健康你卻盲目濫補,只會將原來的平衡打破。這就相當於在一件新衣服上打一個補丁,好衣服也變成爛衣服了。

退一步講,就算腎虛了,也要分清是屬於哪種腎虛。腎虛一般分為腎陰虛和腎陽虛兩種,那麼如何區分自己屬於哪種呢?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看看自己怕熱還是怕冷。陰虛是水少火多,這樣的人表現出來的是內熱症狀,比如說臉發紅,口乾煩躁,愛出汗,五心煩熱。五心是中醫術語,指的是兩手心,兩腳心,還有心口。陽虛是火少水多,表現出來的是寒症,比如說四肢發涼,怕冷,面色蒼白等。

中醫一般傾向性認為,腎陽虛體現的是功能上的匱乏,而腎陰虛體現的是物質上的缺乏。這句話怎麼來理解呢?比如說腎陰虛,如果消耗的物質比較多,比如說腎精這塊,就會出現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脫髮、記憶力減退等症狀。這樣的人要么生下來就比較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後天不足”,要么由於性生活過於頻繁或是勞力過度。這裡的“勞力”即包括腦力又包括體力。此類患者一般以中青年人為多。

腎陽虛主要體現在功能上,比如說男同志如果腎陽虛,陰莖的勃起就會無力,精液也會稀薄。如果是女人,還有可能會出現不孕的危險。腎陽虛一般多見於中老年人。當然了,兩者也有共同之處,比如說腰酸乏力,四肢酸軟等,這個是共同的症狀。

腎虛最忌諱的就是補反。比如自己明明是腎陰虛,卻服用壯陽藥,只會讓虛者愈虛,情況更加嚴重了。只有分清病情,在治療時辨證施治,才能見效。

關於補腎,明代醫家薛己曾說過,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腎陽虛用八味地黃丸。薛己最善補腎,這點我們可以用來借鑒。

“六味地黃丸”與“八味地黃丸”
大家對六味地黃丸應該不會陌生了,這是一味生活中很常見的中成藥。六味地黃丸補腎陰的效果非常顯著。為什麼這麼說呢?咱們先從六味地黃丸的藥方組成來說,六味地黃丸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牧丹皮、茯苓這六味中藥組成。其中熟地黃可補腎陰,山茱萸則是肝腎同補,通過補肝而達到補腎的目的。山藥的主要功效則是健脾,脾為後天,腎為先天,通過培補後天而使先天強壯,可見此藥是三陰同補(補腎陰、補肝陰、補脾陰),因此對於腎陰虛患者來說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但陽虛者就不適合服用了,否則只會“雪上加霜”。

那麼腎陽虛患者吃什麼呢?吃八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又叫“金匱腎氣丸”,是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了桂枝、附子兩味藥。八味地黃丸一方主要來自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不僅具有六味地黃丸滋陰補腎的作用,還能在補陰中生火助陽,從而達到溫補腎陽的目的。雖說這兩味藥可以起到很好的補腎效果,但患者在服食之間最好向醫師諮詢,且不可盲目服用。

當然了,腎陰虛與腎陽虛也不是截然分開的。無論哪種腎虛,如果匱乏到一定程度了,就是陰損及陽,陽損及陰。也就是說腎陰虛時間長了會有腎陽虛的症狀,腎陽虛時間長了也會有腎陰虛的症狀。所以高明的醫家在補腎時往往追求“善補陰者,陽中求陰;善補陽者,陰中求陽”。

| 作者簡介|

王鳳岐,著名中醫臨床專家,著名中醫藥養生保健專家,主任醫師、教授,國醫泰斗秦伯未嫡傳弟子。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主任及新聞發言人、衛生部中醫司教育處處長、世界針灸聯合會司庫、全國中醫藥編輯學會副主任委員等。

現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炮製與配製考試認證鑑定站站長、世界中醫骨科聯合會總監、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院知名專家、北京大醫堂養生機構首席專家。

從事中醫藥事業及臨床50多年,在中醫藥臨床及學術上造詣深厚,曾負責組織並參與全國著名中醫專家為國家領導人進行醫療保健,應邀在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意大利、法國、阿聯酋、加拿大、南美和非洲等地進行學術交流講學及醫療活動,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並受聘於台灣中醫師協會會長顧問、香港中醫師公眾顧問、南美醫師協會常務副會長、中智醫師聯合會總監、馬來西亞醫學保健協會副會長等職。是大陸第一位應邀赴台灣訪問的中醫學者,並任大陸第一屆海協會理事,在港台中醫藥界享有極高的聲譽。

著有《王鳳岐的養生餐桌》、《王鳳岐帶你走出養生誤區》、《春夏秋冬說養生》、《成語中的養生智慧》等暢銷書。

來源:王鳳岐的養生廚房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4.診斷、醫理、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