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頁 (共 2 頁)

南山律在家備覽{舊版}手抄稿.第八卷 B

發表於 : 2013-10-07 , 10:22
懸壺子
老和尚 開示

221 舊版.第八卷 B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
舊版第八卷.B面
那為什麼原因呢?叫作「高牀長慢」,啊!覺得、覺得這樣;平常的時候很謙下。然後又
放逸自縱,又增長高慢;音樂是動情。這兩樣東西呀,「皆近破戒」,所以要防止,它是
慢慢地防止。
依時食者即不過中。
時,就是太陽過中一線之前這個叫「時」,一過就非時,真正的出家,不可以,非時
不可以。現在人家叫「非時漿」,「漿」那就是流體,這個已經過了時候了,但是在特別
的情況之下可以開許、准許我們吃的,這個叫作非時漿。
但是大家對這個非時漿,大家也不了解,說:「啊!非時漿,那麼我今天持八關齋
戒,晚上吃牛奶。」錯了!持八關齋戒,下午你只有吃水,平常吃習慣的茶,可以。還有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22
吃這個東西,譬如說,今天有一點肚子痛,胡椒粉這麼吃下去,對不舒服的,那個可以!
吃牛奶等等有個條件的,今天你生病正好碰到這個情況,或者你有胃病,然後醫生說你這
個需要什麼,跑到一個出家人前面作個羯磨。這一定要如法去作哦,說:今天我因為什麼
病的因緣,所以受非時漿,今天在你前面受。它一定要有規定的,如法說三遍。那麼然後
這個師父說:「善!」可以。你說:「好。」回去泡了一杯喝,才不犯,這個叫「非時
漿」。不是說我們說:「啊!沒關係,你下午這樣子吃點牛奶好了。」完全錯!你們不一
定自己去受,但是如果說你們是在家居士,這個法師是一個出家人,很嚴格地持戒,你不
要跑得去給他勸他:「沒關係呀,你下午吃一杯牛奶。」你好心,然後弄一杯西瓜汁給他
吃吃。你不要犯這個,對他沒有好處,對你也沒好處。
以前我剛開始的時候,我總覺得隨順人家一下,後來我認真學了這個律以後,千萬不
可以,但是我又不便把這個律,板起面孔來跟他說,這樣。好的,因為我有一個好處,我
一個胃也不好,就告訴他:「你幫忙我,結果你害了我。」所以下一次他不敢害我了。實
際上它害我這個胃的話,我最多一世的生命哦,破了這個戒是無量劫的慧命哦!所以你們
可以自己不受八關齋戒,但是不要幫助人家破佛的戒,這一點大家注意!不過傳統現在來
說大家不大重視,那個你不要要求他,真正的佛法只要求自己,這個千萬注意哦!這個千
223 舊版.第八卷 B
萬注意!每個人都在這個上面。也許他是個大菩薩,跑得來救世間,所謂和光同俗,哦!
就為了你,我們還要感謝他咧!這個我們現在這裡不去深談它。
他下面說,「依時食者」就是「不過中。」那麼然後憶什麼呢?「憶八戒者」,
所以它那個叫「八關齋戒」,這是一個關口哦!那要腦筋當中憶持「無他念故即滅惡
也」。你想說:「欸,今天我是持八關齋戒哦!」所以你戰戰兢兢、認認真真的,這個時
候是「滅惡」。這個持有它的一個特別意義哦!所以真正持戒的時候,並不是說:「哦,
我今天受過了!」到那時候好像忘記掉了,有也好、沒有也好,只做了個儀式,不行!
真正持戒的話,它有個特點─「常爾一心,念除諸蓋」。受戒那天你心目當中要提
持,經常提說:「欸!我是今天受了戒了。」完了以後,你可以不整個的念頭擺在這裡,可
是這個念頭如果很強烈的話,回頭碰見了,你隨時覺得:哎呀,今天不可以!就這樣。否則
的話,你如果這個不提起來的話,對不起,今天的憶戒不但沒有功德,而且還有害。關於這
個,到後面講到這個戒體,跟那個戒相的持犯那個地方,他會有詳細說明,什麼叫持,什麼
叫犯。所以這個地方的,只講那個「憶」,我們一定要提正念,這樣一來是「滅惡」。
起厭離者不樂世緣即生善也。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24
所以前面不說五戒而說八關齋戒,八關齋戒是在家人學的出家戒。為什麼要持呢?覺
得世間是,啊!不是我們要的,厭離這個世間,所以這個厭離之念生善。
若不節食飽腹嗜味故二心不生也。」
平常我們世間的話就說:哎,今天享受真好!但是持八關齋戒你就想到:今天這樣
做!那個滅惡、生善這兩個就生起來了,這個才是出生死的根本。哪怕有一念,何況是一
天!而這個一天是跟法界相應之量,因此就是這一天的功德的話,產生這麼大的效果。你
想,極樂世界都中品中生,世間要求的,哪有求不到的道理!這樣。那麼這個就是關於
遮、性兩個的不同。
第二節 略辨教體
下面再下去第二節,第二節。那麼這個第一節就是告訴我們的所謂「示相彰名」,
告訴我們這個戒法這個名詞有一些什麼樣的內容,現在第二節就告訴我們這個教體來辨別
它。由於前面這個彰名,然後讓我們了解了它的內涵;由於辨體的話,依法深入的話才能
夠真正把握住這個內涵,行持的話得到它的戒體,這樣,這是我們真實的歸趣之處。現在
看,辨那個教體。
225 舊版.第八卷 B
《資持》云:「夫教者以詮表為功,隨機為用。雖廣開戶牖而軌度無差,雖剋定
楷模而攝生斯盡。圓音隨應,情慮難求。且依《業疏》三宗,以示一家處判。然
教由體立,體即教源。故須約體用分教相。(這個統統把它唸完了以後,再來一個個
解釋。)
 一者實法宗,即薩婆多部,彼宗明體則同歸色聚,隨行則但防七支,形
身口色成遠方便,此即當分小乘教也。二者假名宗,即今所承曇無德部,此宗論體
則強號二非,隨戒則相同十業,重緣思覺即入犯科,此名過分小乘教也。三者圓教
宗,即用《涅槃》開會之意決了權乘同歸實道,故考受體乃是識藏熏種,隨行即同
三聚圓修,微縱妄心即成業行,此名終窮大乘教也。 然今《四分》正當假宗,深
有兼淺之能故旁收有部,教蘊分通之義故終會圓乘。是則大小通塞假實淺深,一代
雄詮歷然可見。」

下面有些小字,這個小字因為不講,所以我先說一遍。小字就是弘一大師特別註明
的,特別說明南山一宗的精華盡在於此,最樞要、最了不起的地方!弘一大師就因為看見
了這個以後,才從新律家轉為舊律家。新律家這個律的內涵之豐富,然後精詳、周到,所
有的律藏當中那無出其右。可是我們弘一大師看了這個地方以後,把原來學的新律放掉,
而且誓願生生世世要弘南山一宗,就在這地方。然後這個《南山律在家備覽》的精要也在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26
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只是略辨,把它簡單以及略略地來說一說。那麼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
這個《資持》的解釋。
「教」是什麼?說「詮表」─來說明、來表彰。那這個佛的內涵,透過了這樣的
言教的說明,讓你了解它的內涵,這個就是他所要的目的。然後這個一定跟不同眾生的根
性有關,深就講深,淺就講淺,所以叫「隨機為用」。它這個內涵是「廣開戶牖而軌度
無差」,這個機來說,那大、小、廣、狹,無量無邊。我們平常動不動說八萬四千、八萬
四千,八萬四千還是個歸類,廣的歸類叫八萬四千,真正的八萬四千所包含的是法界無量
無邊的。所以「廣開戶牖」,戶就是門,牖就是窗,換句話說這個通道;雖然這個通道是
無量無邊,欸,但是叫「軌度無差」,說拿這個尺寸、拿這個軌則去衡準的話,絲毫不
差,這樣!這個就是教的功效。還有呢,「雖剋定楷模而攝生斯盡」,以這個軌則、以這
個法度來確立,確立什麼?楷模,像模子一樣,這個典型,說這個是這樣、這個樣。它能
夠把法界一切眾生、一切有情都含攝在裡邊,沒有一點遺漏,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地方。
所以說「圓音隨應,情慮難求」,這個方面來說的話,那不是我們凡夫作得到的。我
們凡夫用的什麼?「情慮」,你用這個方面去說,你怎麼弄也弄不到。這是什麼?佛─
佛的圓滿的言教之音,隨個人根機不同,所以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227 舊版.第八卷 B
他現在談到這個教的時候,他也是一樣,「廣開戶牖」而卻是「軌度無差」。反過來說,
「剋定楷模」好像有這個制定的法度擺在那裡,死板的,但是卻能夠運用在盡法界、虛空
界一切眾生,沒有一個遺漏。這個佛陀了不起的地方,所以才唯有我們佛陀,所以圓音才
能夠隨眾生之類來應個人之機,關於這個地方,不是我們平常凡夫所能夠了解的。
因此佛圓滿的,還經過菩薩祖師的註解,現在這個地方「且依」,我們目前就是依
照著祖師菩薩開給我們的,是「業疏三宗,以示一家處判」。那個就是各家各家有不同的
說明,現在我們看南山一宗把整個的佛的教法,怎麼分析然後演繹而歸納成功這個三宗。
把世尊所說的整個的言教,從小到大,性相、顯密統統包含在裡頭。所以說,「教」是什
麼,怎麼來的?「由體立」,一定有它的實質本體,所以體就是教的根源。因此這個地方
談的話─「約體」,就是從它的體上來說明;換句話說,現在講的言教就是講它的那個
本體是什麼。因此這個地方本體開,照著南山分的三宗:那麼這個三宗一個叫實法宗,一
個叫假名宗,一個叫圓教宗。
第一個,初指出這個實法宗的根源,那就是薩婆多部。我們不一開頭的時候說律分五
部嗎?那個也就是一切有部。那個從佛滅了三、四百年─這個三、四百年也是我們不能
肯定,印度是沒有歷史的國家。通常說阿育王,阿育王考證的結果,有的人說一百多年,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28
有的兩百多年,有的三百多年、四百多年,這麼差呀!說起來總是百,總是加上一個百就
好了,他好在沒有說九百多年,這個我們先不去管它。
那是一個事實,薩婆多部在印度的話非常盛,現在那個迦濕彌羅那一帶,而且歷久
不衰,因為它非常地嚴密。但是嚴密有它一個缺點,弄到後來變成繁瑣。所以當這個教鼎
盛的時候,它因為非常嚴密,所以你一點都不能亂;因為不能亂,所以學進去固然難哪,
學好了以後它絕對不會動。平常我們現在講起來是「啊,那好的,反正圓融。」這樣講起
來很動聽,但是你要想進去的話,它並沒有那麼仔細,並沒有那麼詳細而實在地分析。因
此平常講的時候、行的時候,對不起!這個不一定能夠恰到好處的,所以它上根很好,對
一般中下之機容易亂。所以在印度當年薩婆多部的盛,是盛在這裡;後來慢慢、慢慢地,
學的人也不好好地學,就算學了以後,名相是非常地繁複,使用方面反而僵化。這是我們
大概了解一下,不是本文範圍之內。那麼所以他說薩婆多部是這樣,這個是指出它的第一
個,它那一宗的名字,以及它的來源這個傳承。
下面呢,那一家講那個教體,換句話說戒體的話,「彼宗明體則同歸色聚」,他講那個
戒體屬於一種色法。因為後面會詳細講什麼叫「色」,什麼叫「非色非心」,什麼叫圓教的
「同歸識藏」,所以我這裡只提個名字。而這個整個的就是《南山律在家備覽》的中心,大
229 舊版.第八卷 B
家記得住固然好,記不住到後面還有。不過前面先點了以後,如果你們認真去看一下,模模
糊糊有個概念,然後後面說到那個地方就會很清楚,對於真正想學佛,那是最最重要的一樣
東西,這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他前面這個略辨教體,有它的這個特別的功效在。
那麼隨行呢?什麼叫隨行?這個這地方要說一下,我們在上頭講這個戒善的時候,不
是談到一個願體嗎?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受戒的時候,因為有「要期誓受」,所以發願,
得到這個戒體。得到戒體叫作願體,然後依體起修,這個依體起修後面這個叫修行,這個
修行在戒當中叫作「隨行」。現在這地方出來啦,說體嘛是色聚,隨行呢就是依體跟著而
來的這個修行。它這個修行要修改我們的行為,這個行為指什麼?七支,身口七支,所以
這個意不算。這個是小乘─當分小乘教,所以四分叫過分小乘教,那就是實法宗的特
徵。說「形身口色成遠方便」,這是當分小乘教,這是說解釋這個隨行的,解釋那個隨行
的。關於那個隨行的內涵,後面整個的〈持犯篇〉就是講那個隨行,所以這裡也把那個名
詞解釋一下。它這指什麼?指身口七支。那麼「形身口色」的是,就是反正我們作任何一
件事情,這個身口已經有行為表現出來了,那個是叫作遠方便。那麼這個方便對什麼而言
呢?方便對究竟而言的,究竟而言的。
在我們的《廣論》上面,曾經談到過業,一個業的成就需要四個條件,那麼現在《廣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30
論》在手邊,所以你們可以翻開來看一看。那個在什麼地方呢?一百二十二頁,這個是
抉擇業果」。這個抉擇就是說我們很認真地看看,造了什麼業、有什麼果;業就是因,
由於這個因,將來一定會感得什麼果,來認真地不是含含糊糊地,這樣,所以叫抉擇。那
麼先談那個黑業,黑的反過來就是白業,第一個叫殺生。「云何殺生?〈攝分〉於此說
為事、想、欲樂、煩惱、究竟五相。」
這個〈攝分〉就是《瑜伽師地論》上面,《瑜伽
師地論》上面分什麼?〈本地分〉,這樣,然後下面什麼?〈攝決擇分〉,這個〈攝分〉
就是〈攝決擇分〉。什麼叫〈攝決擇分〉呢?就是〈本地分〉只把它平舖直白地說出來,
可是裡邊深奧的意義,有一點地方不太清楚的,於是重新把這個義理分析得清清楚楚,那
麼簡稱〈攝分〉。
所以這地方處處地方告訴我們,菩薩祖師的任何的著作,它這個來源,什麼經、什麼
論,交代得清清楚楚一點都不能含糊。所以他現在那個〈攝分〉上面說怎麼辦?要造一個
業的話,事、想、欲樂、煩惱、究竟五相。現在《菩提道次第廣論》又把它「將中三攝入
意樂」,哪中三呢?「想、欲樂、煩惱」這三樣東西,因為這個都是心理行為,所以這個
心理行為攝入意,這個意所好樂,這個叫「意樂」。再加上個「加行」,於是變成功四樣
東西。結果呢這個四樣東西是什麼?「事、意樂、加行、究竟」,上一次我們介紹這個
231 舊版.第八卷 B
業的時候曾經說過這個,說過這個。
所以「事」,那換句話說,比如說殺,那就是殺的這個對象,殺一個小蟲,然後殺一
條什麼;反過來救,你救那個事。「意樂」呢?就是你以什麼心情去,這個裡邊有想、欲
樂、煩惱三相。
「加行」呢,由於你這個念頭,對了這個境,動了,於是開始行為。這個行為就是
現在我們《南山律在家備覽》上面叫「形身口色成遠方便」。就是說,你還沒有正式地把
那個殺完成之前,那麼這個時候叫作方便;開始了,那個是遠方便。遠方便跟近方便:我
說準備去,欸,看見一個,譬如說一個小蟲,你要殺牠或者你要去救牠,現在我們不妨就
是救牠吧!看見一個小蟲,你看見也就算了,想要救牠,「哎喲!在這個通道上面不對,
怕被人家踩死。」於是你跑得去,一看那小蟲很軟,你拿一個掃把。於是這個情況之下,
你拿一個掃把等等叫「遠方便」,拿了個掃把去把那條小蟲掃的時候叫「近方便」;掃出
來搬到別的地方叫「究竟」,你那個善業完成。反過來殺業呢,也是這樣,我去拿一個
蒼蠅拍,你拿蒼蠅拍的是遠方便;然後試、試、試,就跑到那地方的話,叫作近方便;
「啪!」下去,打死,究竟。所以真正講業的時候,它每一個地方都分得清清楚楚。
不過我們在講業的時候只講四相,然後講持犯的時候,他就說:遠方便你結的罪是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32
結些什麼,近方便結的罪是什麼,然後究竟的時候結的罪是什麼。如果是大戒,什麼是可
以懺悔,什麼是不可以懺悔。然後這個方便罪,墮落地獄嘛是不是要墮落;墮落的時候要
受多少長的罪,它都分得清清楚楚。就像我們現在世間的法律一樣,或者判他什麼這個刑
事、或者民事。民事嘛要賠多少錢,刑事嘛或者要關牢監,或者要罰,罰嘛多長、多短,
這個都每一個地方分得清清楚楚。反過來,你如果有好的話,那同樣的有多少功德,也一
模一樣。所以現在這地方的說,「形身口色成遠方便」,這個叫當分小乘教,那就是最基
礎的。
第二呢,假名宗,那就是現在我們這裡「今所承」,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傳承,通常我
們說傳承、傳承,或者師承,那就是「曇無德部」。「曇無德」是印度話,翻成我們中國
叫法正、法藏等等,名字不同。「此宗論體」,這個地方的論體就是戒體,它不是……二
非,什麼叫「二非」呀?我們平常分類的時候,或者是分為心法,或者分為色法。那麼這
個實法宗說這個戒體是色法;現在進一步說,這個不是色法。它後面分得非常清楚,為什
麼說色,有一個原因;然後更深遠一點看,他說你這個判錯了,但是你又不能說它心呀!
所以叫作「非色非心」。但是這個非色非心你又說不上來,所以叫「強號」,它每一個地
方有它的特別的意義,這意義到後面再解釋。
233 舊版.第八卷 B
「隨戒」呢,就是得了這個願體以後,然後呢隨行,這個隨行這個地方叫「戒」,
跟行一樣,這「相同十業」。前面實法宗防七支,現在這個假名宗不是單單七支,身口以
外,還要一個意,意就是貪瞋癡,就是這樣。這個貪瞋癡也有一個差別,重緣才算,所以
它叫「重緣思覺」;一念的獨頭意識起來不算,沒有犯。說重緣─腦筋當中又起來一
念,這個重緣一定要「思、覺」,這兩個字。
那麼在正解釋這兩個字之前,我們也看看,真正的夠量的這個論、律等等哪,不能動
一個字,少了一個字錯,多了一個字錯。不像我們現在作文章,搖頭擺尾、之乎者也,說
了一大堆,八股文說了半天沒有內容,以及現在解釋了半天,你很動聽沒內容。這個地方
每一個字有它的特別的意義,「思」是什麼?因為現在這是講心理行為,心理行為我們現
在曉得,平常我們五蘊分的話─色、受、想、行、識。色那就是外面的色法,心理分成
四項:受、想、行、識四蘊。最後這個識蘊是心王,前面這個受、想是心所,真正那個心
的功效摻在這個裡邊。
那麼現在說受的行相是什麼、想的行相是什麼、思的行相是什麼,我們弄大不清楚。
「受」是領納位:哦,看見了,那你感受到了,於是心裡面覺得歡喜、不歡喜。「想」
呢,它又有不一樣,想是什麼?它有不一樣的,想就是對這個所對的境界,你識別它長、
南山律在家備覽.手抄稿234
短、方、圓,然後安立種種的名言種子。「思」呢,不是,令心造作,能夠策你的心在事
情上面開始進行行動。所以真正開始行動是思,而當這個思開始,你自己很清楚地明白:
「嗯!」所以「思、覺」,那個到了「犯科」。
所以細分起來的話,我們真正要了解,我們這個行為對、錯,你必定在這個法相上
面去認識。而這個法相絕對不是唯識法相,唯識法相你可以說得很清楚,說完了課本一合
沒有了,腦筋當中:「嗯,不錯!」再不然的話,「唉呀,這麼繁瑣!」現在在這地方的
話,說清楚了以後,你腦筋一動,曉得:「哎,對!」「嗯,錯!」你曉得對、錯,然後
這個地方才談得到持犯,談得到功德,就這樣。
所以我這個地方說重緣─再去緣它,然後呢,跟思心所相應,那個時候你感覺到
了,那個犯了,這個叫「過分小乘教」。對小乘來說是過分,實際上呢,這個已經開始真
正能夠把握得住這個重點了。就像我們現在世間一樣,小學裡邊去,對不起,學了半天,
字是認識了,用不上;到了中學比小學是高,雖然還沒有到大學,你已經能夠如理地派上
一點用場了。現在時間到了,我想這個圓教宗在這裡就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