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冰冷、疼痛竟是「腳中風」!醫師:8種人是高危險群

有關西醫方面,請在此貼!謝謝!如果有侵權,歡迎來信告知!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下肢冰冷、疼痛竟是「腳中風」!醫師:8種人是高危險群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下肢冰冷、疼痛竟是「腳中風」!醫師:8種人是高危險群
今日新聞NOWnews

記者汪瑋琪/台北報導
2019年5月6日 下午6:02

75歲劉伯伯,5年前右腳行走感到疼痛,就醫診斷後是足底筋膜炎,自行購買痠痛貼布,腳底、腳背、小腿幾乎貼好貼滿,甚至不斷換穿氣墊鞋想改善,但症狀卻日益嚴重,到今年只能仰賴拐杖,走路無法超過30公尺,才出門5分鐘就無法前行。今年4月初突然右下肢冰冷、發白、脊椎痠痛到睡不著,立即叫車到醫院,經檢查後發現是血塊脫落阻塞血管,造成下肢動脈栓塞,俗稱「腳中風」,且部分肌肉組織壞死,治療後已順利清除血栓,劉伯伯甚至可以不靠拐杖行走300公尺也不會喘。



收治該患者的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醫師張嘉修指出,腳中風屬周邊動脈疾病,隨著老化,血管動脈硬化或併有血栓形成,導致血管狹窄或阻塞,當阻塞在冠狀動脈時會產生心肌梗塞,塞在腦血管會造成腦中風,發生在下肢動脈則是下肢動脈栓塞。



張嘉修說,容易引發下肢動脈栓塞的危險群,包含40歲以上中老年人、缺乏運動久坐不動者、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患者、長期抽菸者、有冠狀動脈家族史者,以及體重過重者。這些危險群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會出現間接性跛行症狀,走路時走走停停、越走越短、痠及抽痛加劇,甚至出現下肢突然冰冷、發白。其中5%至10%的患者會有足部潰爛、皮膚壞死的症狀,5%患者在5年內會面臨截肢。



張嘉修提到,下肢動脈栓塞治療方式可分為藥物治療、傳統開刀手術及新式導管手術。傳統開刀手術治療方式是血管繞道手術,以人工血管縫合在阻塞血管的兩端,使血流藉由人工血管流到末梢,但缺點為手術時間長、傷口範圍大、術後易感染、出血等併發症,住院時間須2周左右;新式導管手術僅由病人鼠蹊部處穿刺一個約2mm的小傷口,將帶有震波晶片的微導管伸進動脈栓塞內,利用震波將栓塞物結構變鬆散,輔予血栓溶解劑治療,傷口小、出血風險低、住院時間僅2天。



張嘉修強調,下肢動脈栓塞與足底筋膜炎症狀類似,都會有走路踩地疼痛、走走停停,無法久走症狀,也因此民眾往往自行貼痠痛貼布、吃消炎止痛藥解決,其實兩者有一個相當大的差異,下肢動脈栓塞會出現下肢冰冷的症狀,足底筋膜炎則會有熱痛感。



張嘉修表示,下肢動脈栓塞常見症狀有,足底感覺異常、間歇性跛行、皮膚變薄脫毛的情狀,嚴重一點會出現冰冷疼痛、傷口潰爛感染,最嚴重則可能面臨截肢,因此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抑或是長時間一腿或雙腿疼痛無力,自行使用痠痛貼布也無法根治,且疼痛加劇時,應及早就醫確診,以免延誤就醫。



張嘉修提醒,使用西藥成分的痠痛貼布,貼太久容易造成皮膚過敏,長期使用又沒注意清潔者,可能會因為不透氣,造成患部潰爛發炎,對下肢動脈病人來說相當危險,所以痠痛貼布使用1至2周後仍未改善不適,一定要就醫檢查。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走不到50公尺!他「腳中風」誤當「足底筋膜炎」險截肢賠命,腳中風3徵兆必看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走不到50公尺!他「腳中風」誤當「足底筋膜炎」險截肢賠命,腳中風3徵兆必看


2019年5月6日 下午5:28

每日健康/採訪報導 郭家和



腳痠腳痛走不久 竟是腳中風發作徵兆

長期腳痛別以為只是足底筋膜炎,當心是未發作的「腳中風」警訊。75歲的劉伯伯5年前起因右腳行走疼痛,以為只是足底筋膜炎,自行購買痠痛貼布使用,也曾就診服用消炎止痛藥。今年症狀日趨嚴重,走路只能依靠拐杖,一度惡化甚至無法走路超過50公尺。

4月初劉伯伯突然有右下肢冰冷、發白、倍感痠痛及抽痛,至急診發現為血塊脫落阻塞血管,造成下肢動脈急性的栓塞(俗稱「腳中風」)且已有肌肉組織壞死。經國泰醫院新式「EKOS微導管震波溶栓」治療,目前已順利清除血栓,且可自行行走,擺脫拐杖及痠痛貼布。劉伯伯表示接受治療後行走能力已大為好轉,甚至能步行超過300公尺。

劉伯伯回憶自己過去長時間從事閱讀等靜態活動,又沒有運動習慣,再加上很少喝水,一天甚至喝不到100CC,卻不知這些習慣都增加了血管阻塞的風險,甚至可能引發動脈硬化和急性病變。剛開始腳痛時只以為是足底筋膜炎,也曾出現胸腹部疼痛,疼痛狀況時好時壞,直到這次痛到無法走路才入院檢查。劉伯伯呼籲有和他類似症狀的人,切莫以為腳痛、腳痠只是小病,而忽略了血管阻塞的問題。

無法久走皮膚又冰冷 當心下肢動脈阻塞

張嘉修醫師表示,腳是人類第二個心臟,是體內最長血管的流行處,從鼠蹊部一直延伸至腳底。俗稱的「腳中風」其實就是發生在下肢動脈的血管狹窄或阻塞。老化或血管動脈硬化導致血栓,發生在冠狀動脈時就產生心肌梗塞,發生在腦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估計劉伯伯年紀較長,忽略本身有高血壓又未控制,這次檢查更發現有心房顫動和腹主動脈剝離。由於血管剝離後在血管夾層形成血塊,掉落後引發右大腿血管阻塞與缺血,才會造成下肢疼痛及組織壞死,所幸及時接受震波溶栓治療,避免了面臨截肢一途。

張嘉修醫師解釋,容易引發下肢動脈栓塞的族群包括40歲以上的中、高年人、缺乏運動、久坐不動者、三高、肥胖、抽煙,以及有冠狀動脈家族病史,與周邊血管病變高風險群重疊。造成下肢動脈阻塞的血塊其實不大,小如指甲般大小,就可能引發周邊血管的嚴重病變。初期的下肢動脈阻塞症狀可能僅為足底感覺異常,再演變為間接性跛行。隨著血管栓塞惡化,足部的皮膚會有脫毛、變亮等現象。再後期的症狀是出現四肢冰冷、發白、發紫,且足部傷口久久不癒甚至潰爛,如果沒有及時處理,最終可能就要面臨截肢。一般而言,5%的患者會在5 年內面臨截肢。

每日健康檢視相片
每日健康
更多
張嘉修醫師指出,過去針對下肢動脈阻塞的治療,大部份為藥物或手術,但手術時間長且傷口大。新式的微導管震波溶栓手術,只需在鼠蹊部穿刺2mm大小的傷口,就能利用震波將血栓震鬆、震散,且手術有健保給付,只須半身麻醉,患者只需負擔震波手術管的醫材費用。

張嘉修醫師呼籲,下肢動脈栓塞的症狀和足底筋膜炎類似,都有走路踩地疼痛的症狀。最簡單的區別方式是,足底筋膜炎會有發熱發燙,而下肢動脈阻塞反而因為血管阻塞,摸起來反而比較冰冷。若民眾發現雙腳疼痛無力,無法久走或走走停停,長時間下來還會疼痛加劇者,就應及早就醫確診是否有下肢動脈阻塞。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2.西醫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