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之本頌》講說頌受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功德之本頌》講說頌受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功德之本頌》講說頌受
宗喀巴大師 著
哲蚌赤巴仁波切 開示
於2018年2月23日福智台北學苑
鳳山寺性宣法師 翻譯
性宣法師宣說仁波切功德:
據如月格西描述:日宗仁波切注重五大論聞思,當時日宗仁波切在哲蚌寺洛色林扎倉當住持,因此戮力改革扎倉學制,如背書量更多、辯論趨嚴格、學論時間延長、考試量增多等。日宗仁波切示現勇悍精神,第一個抵達辯論場,最後一個離開。
福智團體欲迎請哲蚌寺仁波切講法,向日宗仁波切啟白。日宗仁波切表示:「你們能迎請到他,那就沒話說了。」亦即赤巴仁波切當時任哲蚌寺果芒扎倉住持,以自己幫僧眾授課來提升僧眾聞思的高度。他很精進一天授課七小時,對經論的傳持及對經論的水平、高度都極度重視。
赤巴仁波切為僧眾講授「金鬘論」時,展現對經論的熟悉,當傑仁波切在文中述及破他宗時,僅含蓄表示「至下廣說」,赤巴仁波切迅即在書中找出七個傑仁波切的論述。今天能值遇兢兢業業的大善知識為我們講述,我們應懷著《廣論》依六種想而聽聞。
正行:
我們應該懷著以下的動機,為了利益一切如母有情要獲得大寶佛陀果位,以這樣的動機來聽聞,要具備聽聞應該具有的威儀。
今天主要為大家傳授的是文殊怙主宗大師所造的《功德之本頌》,傳授的是講說頌受的傳承。《功德之本頌》也可以稱為加持堆聚,也就是祈求加持聚合的地方。此頌顯示出菩提道所有次第修持的內容,主要的是顯示三士道的內涵。今天就為各位略略地解釋。
一、顯示依止軌理的內涵
能成眾德之本具恩師,如理依止即是道根本,善觀察已多方奮殷勤,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
最開始我們要修持菩提道次第,第一個次第就是從「依止軌理」開始。「能成眾德之本」,第一種解釋結合弟子來講:我們心續中要能夠生起所有的現前增上生、究竟決定勝所有的一切地道功德的根本,那就是具恩師;第二種結合上師來講:所有的教正法跟證正法的根本,那就是具恩上師。
「如理依止即是道根本」,「依止」分「意樂依止」跟「加行依止」兩大依止軌理。前面講到「能成眾德之本」是意樂依止「修信為根本」這一科,「具恩師」是「隨念深恩應起敬重」這一科,也顯示了要抉擇善知識德相。「如理依止」如前說「意樂清淨軌理」跟「加行清淨軌理」兩門去依止。
「善觀察已多方奮殷勤,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講到「多方奮殷勤」,要從各種方式殷勤地依止善知識,要去思惟不依止跟邪依止的過患等等。「作大恭敬依止求加持」就要以非常如理的方式去依止善知識,講到「求加持」,加就是將上師或諸佛菩薩的身語意的事業賜予我們。持就是透過前面的諸佛或上師事業,進入到我內心,到我內心能夠轉變內心,也就是加持的意思。
二、顯示以有暇身勸取心要內容
偶一獲此善妙有暇身,了知最極難得大義已,日夜恆時攝取心要義,相續不絕生此求加持。
暇身難獲得,暫時獲得暇滿人身應去取心要。總的來說,人身非常難得,特別是堪為修法的暇滿身。世界上修習佛法的人口非常少,必須要從因、體性或喻的角度來思惟暇滿人身是很難得的。那這樣的暇滿人身可以達到什麼樣的功效呢?「了知最極難得」以及「大義」,他可以成辦很大的義利。他可以成辦現前不會墮入惡趣,以及能夠成辦現前的增上生,乃至能夠成就解脫及一切智智的果位,都是可以從這樣的暇滿人身獲得這些利益。
我們現在只是沒有很認真去修行而已,如果認真去修行的話,這些利益都可以成辦。
「日夜恆時攝取心要義,相續不絕生此求加持。」我們必須要日夜長時生起攝取心要這樣的意樂,這樣的心態。「心要」就是分為現前的利益(讓我們不墮惡趣,讓我們得到增上生)跟究竟的利益(究竟的得到解脫乃至一切智智的果位)。「相續不絕生此求加持」,內心長時生起想要攝取這樣的心要的意樂。「求加持」如同前面講到的讓佛的身語意事業,進入到我內心轉變內心生起這樣的意樂。
三、共下士道法類修心的次第
(一)、修念死業果
身命動搖猶如水中泡,迅速壞滅必死應思惟,死已如影隨形黑白業,引起後果獲得堅定解。
「身命動搖猶如水中泡」,這是顯示了念死無常的修法、法類。不論是我們的身體或生命,最終都會遭遇到死亡,就像是水中的泡沫一般。水中的泡沫它是不久住的,它是會很容易壞滅的。「迅速壞滅必死應思惟」,泡沫迅速壞滅,我們的生命很快會遭遇到死亡,所以我們應該這樣地思惟。那這邊的「水中泡」可以結合念死無常的三個根本來思惟。第一個思惟:「思決定死」,一般泡末可以呆久一點,但因為它是水中泡,水不斷流動的過程很快的沖激,泡沫很快地消失了。這種消失可以結合我們身體、生命最後遭到死亡的摧毀。第二個思惟:「死無定期」,就像剛剛說的水中泡可以出現一下子,沒辦法知道可以呆多久,什麼時候壞滅也是說不準的,因為水一直在流動。第三個思惟:「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就像水中泡一下就消失了,所以在輪迴中沒有任何的欣樂、快樂,除了修法能夠帶往它世以外,其他的輪迴的安樂都沒有任何的意義。那就像水泡一樣,一下子就消亡了,那就是可以結合這個水中泡這個比喻來思惟念死的三個根本。
仔細來講這個地方全部顯示了「念死」這個修法當中的「三根本、九因相」,還有透過這些修法而生起的「三個決定」。
「死已如影隨形黑白業」,那死了之後到底什麼會帶著走呢?就是我們自己造集的黑業或是白業。「引起後果獲得堅定解」,那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自己造集的黑業或是白業,一定會獲得果報,不管是樂果或是苦果。就像是影子跟隨著我們身體一樣,就像鳥飛翔在空中,牠的影子在地面跟著沒有消失。那就像我們造集的惡業或善業,在我們死亡的時候它會變成一種習氣種子帶往後世。所以我們所造集的善,它將來會感得樂果;那所造集的惡,將來會感得苦果。在這個地方就是要思惟業果的道理,業果有四個決定:第一個「思惟業決定理」,就像剛才講的善業會感得樂果、惡業會感得苦果;那不可能善業感得惡果、惡業感得樂果,不可能有這種事情發生,它是決定的。再來是「思惟業增長廣大」,就像一顆小小的種子種下去,它可以長成參天古木一樣。那我們造集小小的善業,可以感得無量無邊的樂果;我們造集小小的惡業,它將來也可以感得無量無邊的苦果。那是業增長廣大的。再來是「業已造不失壞」,自己所造的業不會感得在別人身上,就是我自己造的善業或惡業,不會在別人身上感果。只有我自己造的,只有自己領受。我所造的惡業如果沒有被四力懺悔所摧壞的話,那將來會感得苦果,這是遲早必然發生的事情。同樣地我造了善業如果沒有被瞋恚、邪見所摧壞,那未來呢同樣會感得樂果,那也是早晚的問題而已。那「未造不會遇」仁波切沒有特別講。
講到「造業」,我們是佛弟子承許說業果的道理。業分兩個:思業、思已業。思業是我們的意業,所謂「意業」就是我們的動心動念的當下,不管是善念或惡念就是造集了意業了。思已業就是指身語業,所謂「身語業」它必須因為前面的意業為等起,譬如說要殺生,因為前面的意樂為等起,發起身語的加行。
我們要非常重視業果的修持,因為我們都在說我們在修法、修行,那修行首要在重視業果的法則。行持業果的法則本身就在修法,我們千萬不能輕忽、小看這樣的修持。必須在生活當中老老實實地去造業。這邊要強調的是如果我們真的造了惡業,不要一昧地擔心或是難過,可以修持佛所說的淨除罪業的方式,就是四力懺悔。哪四力呢?第一個是依止力:皈依跟發心。往昔我們造業的對象不外乎有情跟佛陀這兩個境界,因為對他們造了惡業,所以對於有情應修菩提心,對於佛應修皈依。第二個追悔力,對於我們造了惡業內心要生起懊悔,覺得:「我做錯了!」然後生起悔心。第三個是防護力,對於自己所造的惡業,要生起說它將來會感得什麼樣的果報,所以決定現在從今以後一定不要再造,生起防護未來會繼續再造的這樣的心。第四個對治力,我們可以透過修持三十五佛懺,或修持百字明等等,這些來對治我們自己所造的惡業。今天所造的惡業不去懺悔,到了明天會很快速地增長,增長的狀態、倍數是非常地可怕的。所以說在每一天的晚上,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反省自己的不論是造集善或是造集惡,好的話(功德)深生隨喜,惡的話(過失)認真懺悔,這是非常重要的。對於自己造的善業可以修持「三輪體空」的封印這樣的修法。所謂「三輪」就是造集善業的作者、所作境、作。我們要觀察這樣的三輪是不可得的,是無自性的、無諦實的。這樣的法是一種封印,用無所得封印。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思惟三輪體空,這樣的善業就不會被瞋恚所摧壞。
四、續前
(二)、修不放逸
如是知已於諸罪惡聚,細而又細亦復令斷除,並於修行一切眾善聚,恆常具不放逸求加持。
對於前面講到的暇滿難得義大、念死無常、業果的道理,對於這些法類生起堅定的了解,獲得這樣了解之後,對於再小再小的惡業我們都應該斷除,再小的善業我們應該去修持。「恆常具不放逸求加持」,我們要長時的具足不放逸,如果說我們放逸的話呢,就很容易造集惡業。
五、共中士道法類的修心次第
(一)、修苦諦
受用一切無厭眾苦門,不可保信三有圓滿事,深見過患而於解脫樂,生起廣大意樂求加持。
「受用一切無厭眾苦門」,我們受用輪迴這些圓滿的盛事,就是再好的東西我們都不會滿足的。這些輪迴的種種的安樂,它其實就是眾苦之門,它是引發眾苦的因。「不可保信」,它是不能保信的,沒有任何可以相信的,因為它最終是引發痛苦。那這個地方我們要了知什麼是輪迴?輪迴是什麼呢?誰在輪迴當中呢?總的來講就是因為惑業導致受生的那個人,那個補特伽羅就是那個輪迴的人——輪迴者,在輪迴當中的人。怎麼樣的輪迴方式呢?就是因為惑業的關係不斷地受生,那就是輪迴。我們要了解說在這個輪迴當中,我們感覺得到的這些所有的好的事情,比如蓋了寺院,蓋了之後想要蓋得更好——有一個好的東西,我們希望它可以更好。這些種種看起來是圓滿的東西,但是因為我們內心有貪欲的緣故,所以不會有任何的滿足,希望一直有更好的東西,有一種不滿足的狀態。原因就是我們有這樣的貪欲的關係。
「深見過患而於解脫樂」,我們要見到在這樣的輪迴當中,它是沒有任何的好處,它是過患的,我們要看到這樣的過患。輪迴當中的苦分三個:第一個是苦苦、第二個是壞苦、第三個是遍行苦。「苦苦」就像我們的身體會遭遇到疾病等等這些痛苦,這樣的痛苦連畜生都會知道,都想要避開。「壞苦」比方說我們肚子餓了就想要吃飯,吃吃吃到一定的程度我們就飽了,再吃下去我們就感覺不舒服,肚子就撐住了。前面一開始會有樂受,漸漸地樂受止息掉了就引發出痛苦,就是一種壞苦。(冷熱喻略)遍行苦就是指有漏的近取蘊,這裡面有五個。(聞法者按:五個似指色、受、想、行、識五蘊。)
六、續前
(二)、修別解脫戒
於此清淨出離心引起,正知正念大大不放逸,聖教根本別別解脫戒,視為修行心要求加持。
因為前面對於輪迴生起厭離的心,因為這樣的心引發的大大地正知正念不放逸,引發出了我們要對於自己的學處持守,必須要依止正知正念,而且不放逸。
「聖教根本別別解脫戒」,別解脫戒它是聖教的根本,對於自己所受持的學處或是別解脫戒,我們必須要「視為修行心要求加持」,我們要將它看成修行的心要,很認真地去持守它。這一個偈頌主要地是顯示了前面修持出離心之後,我們希望能夠脫離輪迴獲得解脫,這時候就必須要修持如何解脫的辦法,那就講到了三學的內涵——戒、定、慧三學。定學和慧學後面會講到,這個地方主要是講到戒學的內涵。對於自己所受的律儀,這邊講到是別解脫戒,分為八部的別解脫戒——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學法女、優婆塞、優婆夷。如果我們本身沒有受持別解脫戒的話,我們可以修持斷除十不善,可以修持斷除十惡業。十不善屬於身業的有三種,屬於口業的有四種,屬於意業的有三種。斷除這十不善,我們來生不會墮入惡趣。所以說我們沒有修持別解脫戒,最下最下我們可以修持斷除十惡業,就是斷除十不善這樣的修持。
七、上士道修心的次第
(一)、發廣大心
如我淪落有海固如是,一切如母眾生亦如之,見已負荷度脫眾生擔,熟悉菩提勝心求加持。
如同像我淪落在有海當中受苦一樣,這些一切如母有情他們也一樣像我受了這些痛苦,看到這些有情像我一樣受到痛苦,度脫這些有情脫離這些痛苦,這個擔子必須要由我來負荷、我來承擔。那這就是發起菩提心。「菩提心」就是緣著一切有情,為了要讓他脫離痛苦,那我要希求獲得佛果位,那就是菩提心。
在這邊講到了發心,發心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要成就佛果位,成辦佛果位必須要修持菩提心。要成佛必須要具備方便跟智慧,方便就是菩提心,智慧就必須要修持空正見。修持發心是很重要的,所謂的「發心」就是要發廣大心的意思。什麼是發廣大心呢?就是他的所緣是緣著一切有情,而不是像我們平常一樣緣著我自己的痛苦、我自己的快樂,不是只有這樣子而已,是必須要緣著一切有情發廣大心。如果我們造集任何善業的時候,我們是以菩提心所攝持而造集的話,那功德是非常大的,會獲得很大的利益。因為我們的所緣是緣著利他、緣著一切有情,有情是無量無邊的,所以我們的所緣是無量無邊的。緣著我們的自利,為了要利益一切有情我們要成佛果位。佛果或是菩提,緣著菩提,菩提本身它也是無量無邊的。那因為我們緣著利他是無量無邊,緣著自利、這個菩提也是無量無邊,那我們所造集的善,它所獲得的福,也是無量無邊的。那這是很重要的。
八、續前
(二)、修菩薩戒
僅唯發心於此三聚戒,若無修習不能成菩提,能善觀已當於菩薩戒,起大精進修學求加持。
如果我們只是僅僅發起菩提心,但是沒有修持三聚戒,那我們沒有辦法成辦菩提。因為看到這樣的關係,所以我們要起大精進去修學三聚淨戒。這邊講到的三聚戒是指:第一個律儀戒,包含別解脫、菩薩律儀跟密宗戒,都可攝在律儀戒。第二個攝善法戒,就是發起菩提心之後,去修持六度等等這些菩薩行。第三個是饒益有情戒,饒益有情戒裡面有十一法。那我們要看到沒有修習這樣的三聚淨戒,沒辦法成辦菩提,所以我們要起大精進地去修學三聚淨戒。
前面講到一個偈頌「於此清淨出離心引起,正知正念大大不放逸,聖教根本別別解脫戒,視為修行心要求加持。」是共中士道要修持別解脫戒;我們剛剛看到的「僅唯發心於此三聚戒」這一個偈頌,裡面是講到了要修持菩薩戒,它是屬於上士道修心次第,後面還會講到要修持密宗戒,這是傑仁波切將這三個律儀攝在《功德之本頌》裡面。
九、續前
(三)、靜慮般若度
止息心馳逸散顛倒境,且於正義如理起尋思,由是引發止觀雙運道,心續速疾生此求加持。
這是顯示六度當中的後二度,特別對於後二度靜慮跟般若度修持的次第。「止息心馳逸散顛倒境」,就是要止息了我們的內心馳散在這樣的顛倒的境界當中,那這是指修持「奢摩他」。「且於正義如理起尋思」,並且要對於正確的義理,這是指空性要如理的思惟和觀察,那這是講到了「毗婆舍那」的修法。「由是引發止觀雙運道」,透過前面先修持奢摩他,在修持毗婆舍那,引發出了「止觀雙運」,「心續速疾生此求加持」,希望在心續當中迅速地生起這樣的次第。所謂的「奢摩他」是心專注在一個所緣上面沒有動搖,所謂「毗婆舍那」就是緣著空性的勝觀,就是指空性見。這個地方就顯示出了這三者生起的次第。
十、學習金剛乘的道理
(一)、入密前成就法器
共通道熟成就密器已,一切乘中最勝金剛乘,於此善緣士夫妙津道,決定易於趣入求加持。
這個偈頌是講到學習金剛乘的道理,之前是講到學習般若波羅蜜多乘的道理,一般大乘分兩個:般若波羅蜜多乘跟金剛乘。「共通道熟成就密器已」,「共通道」是指最初開始的依止善知識軌理乃至止觀雙運這之間的共通道,這些共通道我們修習已經很熟悉了,所以可以成就修持密法的一個法器。「一切乘中最勝金剛乘」,在大乘當中最殊勝的是金剛乘,因為前面修習共通道已經成熟了,所以可以顯示出趣入密乘是非常殊勝的。如果沒有前面的共通道,那我們趣入密乘是一點用都沒有的,沒有任何的效益。所以在修習密宗道之前,要有殊勝的菩提發心,要有空性的見解,要證得空性的見解。這兩個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這兩者,趣入密乘修密法是沒有用的。
「於此善緣士夫妙津道」,具有這樣的修持的善緣士夫,他們所要趣入的妙道,這個還是指金剛乘的,「決定易於趣入求加持」,一定要很容易地生起趣入金剛乘。
十一、續前
(二)、誓守密乘戒
此時成就二種悉地本,守護清淨誓言三昧耶,於此獲得真實決定已,寧捨生命守護求加持。
我們要趣入密乘,趣入金剛乘首先要獲得灌頂。密乘分為四部密續: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在趣入密乘之前必須要接受灌頂,這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受灌頂的時候,我們會受持誓言三昧耶,如果我們認真持守三昧耶,他就會成就二種悉地本。「二種悉地」就是共通悉地跟不共悉地,所謂「悉地」就是成就的意思,共通的成就跟不共的成就。「守護清淨誓言三昧耶」,如果我們認真地守護這種清境誓言,就可以獲得二種悉地——共通跟不共悉地。「於此獲得真實決定已,寧捨生命守護求加持」,對於認真守護誓言一定可以獲得二種悉地,對於這種道理生起決定的了知、決定的定解,捨去生命都要認真的守護,也就像保護我們自己的眼睛一樣,去守護自己的律儀。
十二、續前
(三)、恆修二次第
此後密部心要二次第,如實了達諸要務精勤,行持四座瑜伽不動搖,準如師教修習求加持。
這邊特別講到四部密續中最後一部無上瑜伽部,對於無上瑜伽部的心要就是生起次第跟圓滿次第這兩個次第。「如實了達諸要務精勤」,我們要如實了知二種次第是無上瑜伽的心要,如果我們沒有趣入密法我們沒有辦法獲得菩提,如果我們沒有修持二次第也沒有辦法獲得菩提。所以當我們了知了這樣的扼要、重要、關鍵,我們要精進地修持。怎麼修持呢?「行持四座瑜伽不動搖,準如師教修習求加持」,修持的時候必須要一天四座恆修習瑜伽,必須要依著師長的言教然後去修持。
十三、祈求迴向
開示如此妙道善知識,如理修行善友皆久住,一切內外障礙中斷類,隨即消除息滅求加持。
開示綜上所示的這些善知識和如理修行的這些善友他們能夠久住,在開示這些內涵和在修習這些道理的時候,會有很多障礙,分為內障、外障、密障等等,「一切內外障礙中斷類」,會中斷我們修持的這些障礙,「隨即消除息滅求加持」,那希望上師加持能夠讓這些障礙消除。
我現在想不起來講說頌受《功德之本頌》的來源傳承,但是我有獲得《功德之本頌》過嚨頌受的傳承。我是從哲蚌寺一本課頌本,這之中就有《功德之本頌》頌受的傳承,那是從賈補介先夏仁波切(音譯)獲得的。
十四、依師發願
生生世世不離真明師,受用諸法盛事悉具備,圓滿地道一切功德已,唯願速登金剛持果位。
希望生生世世不遠離真明師,我們從這些處所聽聞教法的這些師長,透過在這些師長座前聞思修,所以「受用諸法盛事悉具備」,所以透過聞思修來受用諸法,須具備什麼呢?「圓滿地道一切功德已」,能夠圓滿透過修持生起一切地道的功德,因為修持地道的一切功德,所以速疾能夠獲得金剛持果位。
以上就是為各位傳授了《功德之本頌》嚨頌受的傳承,我是依著這樣的頌受的傳承來為各位做一些解說。《功德之本頌》是傑仁波切他所造的道次第的一部攝頌,文句其實不多,現在已有中文的話,各位可以回去作為課頌,那是非常好的。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經典、儀軌、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