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足太陽膀胱經

一針二灸三用藥,『針』為極大功能效用!有關穴道,皆可在此貼!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七、足太陽膀胱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七、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經穴(BL)Bladder
1)本經在十大天干中,以"壬"字代之。
2)五行中屬陽水,起:睛明穴,終:至陰穴。
3)多血少氣,申時(當地時間下午3時-5時),氣血注此。
4)凡六十七穴,左右共一三四穴。

 
1 睛明
【定位】眼内角 0.1 寸處。
【主治】目赤腫痛,目翳,目視不明,眼瞼閉合不全。
【刺灸法】閉目,將眼球固定在眼眶外側,針沿眶緣緩慢進針,約0.5-1寸。
不宜作大幅度插、撚轉,出針時緩慢提出,并按壓針孔以防出血,禁灸。
2 攢竹
【定位】眉毛内側端,眶上切跡處。
【主治】前頭痛,眉稜骨痛,目赤腫痛,目視不明,眼瞼瞤動。
【刺灸法】向下及向魚腰方向平刺0.3-0.5-1寸。
3 眉衝
【定位】眉頭直上,入髮際0.5寸處。
【主治】頭痛,鼻塞,眩暈,癲癇。
【刺灸法】平刺0.3- 0.5寸。
4 曲差
【定位】當正中線旁開1.5寸,入發際0.5寸(當神庭穴旁1.5寸)處。
【主治】頭痛,鼻塞,鼻衄,目視不明。
【刺灸法】平刺 0.3-0.5寸。
5 五處
【定位】曲差穴上0.5寸(上星穴旁1.5寸)。
【主治】頭痛,目眩,癲癇。
【刺灸法】平刺 0.3-0.5寸。
6 承光
【定位】五處穴上1.5寸。
【主治】頭痛,目眩,鼻塞,身熱病無汗。
【刺灸法】平刺 0.3-0.5寸。
7 通天
【定位】承光穴上.5寸處。
【主治】頭痛,目眩,鼻塞,鼻衄。
【刺灸法】平刺 0.3-0.5寸。
8 絡卻
【定位】通天穴後1.5寸。
【主治】頭暈,耳鳴,目視不明,項腫,癫狂,痫症。
【刺灸法】平刺 0.3-0.5寸。
9 玉枕
【定位】腦戶穴旁1.3寸,枕外粗隆上緣外側處。
【主治】頭痛,耳鳴耳聾,驚悸,癲癇。
【刺灸法】平刺 0.3-0.5寸。
10 天柱
【定位】啞門穴旁開1.3寸,斜方肌外緣凹陷處。
【主治】頭痛,項強,咽喉腫痛,鼻塞,癫狂。
【刺灸法】斜刺 0.5-1寸。
11 大杼 (八會穴)
【定位】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
【主治】頭痛項強脊強,發熱,鼻塞,咳嗽。
【刺灸法】直刺 0.5-0.8寸。
12 風門
【定位】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
【主治】傷風咳嗽,身熱,頭痛項強,胸背疼痛。
【刺灸法】向脊柱斜刺 0.5-0.8寸。
13肺俞(背俞穴)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
【主治】咳嗽、氣喘,潮熱盜汗,胸背疼痛。
【刺灸法】向脊柱斜刺 0.5-0.8寸。
14 厥陰俞(背俞穴)
【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
【主治】咳嗽,心悸,心痛,胸悶痛。
【刺灸法】向脊柱斜刺 0.5-0.8寸。
15 心俞(背俞穴)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
【主治】心悸,心痛,心煩,失眠,胸悶痛,癲狂,癇症。
【刺灸法】向脊柱斜刺 0.5-0.8寸。
16 督俞(背俞穴)
【定位】第六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
【主治】發熱惡寒,心痛,胃痛,腸鳴,呃逆。
【刺灸法】向脊柱斜刺 0.5-0.8寸。
17 膈俞(八會穴)
【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
【主治】嘔吐,呃逆,食不下,咳嗽,氣喘,潮熱,盜汗,血虛,頭早,心悸。
【刺灸法】向脊柱斜刺 0.5-0.8寸。
18 肝俞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
【主治】脅痛,黃疸,吐衄,目疾,癲狂。
【刺灸法】向脊柱斜刺 0.5-0.8寸。
19 膽俞(背俞穴)
【定位】第十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
【主治】脅痛,黃疸,口苦,潮熱。
【刺灸法】向脊柱斜刺 0.5-0.8寸。
20 脾俞(背俞穴)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
【主治】腹脹,瀉泄,黃疸,痢疾,水腫,嘔吐,便血,脾腎虛弱。
【刺灸法】向脊柱斜刺 0.5-0.8寸。
21 胃俞(背俞穴)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
【主治】胃脘痛,腹脹,腸鳴,嘔吐,脾胃虛弱。
【刺灸法】向脊柱斜刺 0.5-0.8寸。
22 三焦俞(背俞穴)
【定位】第一腰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
【主治】脹腸腸鳴,瀉泄,痢疾,小便不利,水腫,腰背強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
23 腎俞(背俞穴)
【定位】第一腰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
【主治】陽萎,遺精,月經不調,白帶,不孕不育,小便不利,遺尿,水腫,耳鳴耳聾,
腰背疼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
24 氣海俞(背俞穴)
【定位】第三腰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
【主治】腰背痛,痛經,痔瘡,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0.5-1寸。
25 大腸俞(背俞穴)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
【主治】腹脹,腸鳴,瀉泄,痢疾,腰痛,下肢痹痛,痔瘡出血。
【刺灸法】直刺1-1.2寸。
26 關元俞
【定位】第五腰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
【主治】腹脹,腸鳴,瀉泄,月經不調,小便不利,腰痛。
【刺灸法】直刺 1-1.2 寸。
27 小腸俞(背俞穴)
【定位】第一柢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平第一柢孔。
【主治】小腹脹痛,小便不利,遺尿,遺精,白帶,腰痛。
【刺灸法】直刺 1-1.2 寸。
28 膀胱俞(背俞穴)
【定位】第二柢腰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平第二柢孔。
【主治】小便淋澀不通,遺尿,遺精,腰肖強痛,下肢痹痛。
【刺灸法】直刺1 -1.2 寸。
29 中膂俞
【定位】第三腰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平第三柢孔。
【主治】痢疾,疝氣,腰脊強痛,消渴。
【刺灸法】直刺 1-1.2 寸。
30 白環俞
【定位】第四柢腰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平第四柢孔。
【主治】遺尿,疝氣,白帶,月經不調。
【刺灸法】直刺1-1.2 寸。
31 上髎
【定位】第一柢後孔中。
【主治】腰柢疼痛,白帶,月經不調,遺精,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 1-1.2 寸。
32 次髎
【定位】第二柢後孔中。
【主治】腰柢疼痛,月經不調,白帶,遺精,陽痿,疝氣,下肢痹痛。
【刺灸法】直刺 1-1.2 寸。
33 中髎
【定位】第三柢後孔中。
【主治】腰柢疼痛,月經不調,白帶,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 1-1.2 寸。
34 下髎
【定位】第三柢後孔中。
【主治】腰痛,腹痛,腸鳴,瀉泄,小便不利。
【刺灸法】直刺 1-1.2 寸。
35 會陽
【定位】尾椎下端旁開 0.5寸處。
【主治】痢疾,瀉泄,便血,痔瘡,陽痿。
【刺灸法】直刺 1-1.2 寸。
36 承扶
【定位】臀橫紋正中央。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痔瘡。
【刺灸法】直刺 1-2.5 寸。
37 殷門
【定位】承扶與委中聯機上,承扶下6寸。
【主治】腰脊強痛,下肢痿痹。
【刺灸法】直刺 1-2 寸。
38 浮郄
【定位】委陽上1寸,當股二頭肌腱内側處。
【主治】臀股部強痛,麻木,腘窩疼痛。
【刺灸法】直刺 1-1.2 寸。
39 委陽(三焦下合穴)
【定位】腘橫紋外側,股二頭肌内緣。
【主治】小便不利,小腹脹滿,腰脊強痛,下肢孿痛。
【刺灸法】直刺 1-1.2 寸。
40 委中(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腘橫紋中央處,(股二頭肌腱與半肌腱之間)。
【主治】腹痛吐瀉,小便不利,腰、腿、腘部疼痛,下肢不遂,中暑。
【刺灸法】直刺 1- 1.2 寸或點刺出血。
41 附分
【定位】第二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3 寸。
【主治】項、肩、背部拘急疼痛,上肢麻痹。
【刺灸法】斜刺 0.5-0.8 寸。
42 魄戶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3 寸。
【主治】咳嗽,氣喘,項背強痛。頭痛,耳鳴耳聾,外眼角痛,胸脅脹痛,足跗腫痛。
【刺灸法】斜刺 0.5-0.8 寸。
43 膏肓
【定位】第四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3 寸。
【主治】咳嗽,氣喘,肺痨,遺精,盜汗,脾胃虛弱,肩背疼痛。
【刺灸法】斜刺 0.5-0.8 寸。
44 神堂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3 寸。
【主治】咳嗽,氣喘,肩背痛,胸痛。
【刺灸法】斜刺 0.5-0.8 寸。
45譩嘻
【定位】第六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3 寸。
【主治】咳嗽,氣喘,瘧疾,肩背痛。
【刺灸法】斜刺 0.5-0.8 寸。
46 膈關
【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3 寸。
【主治】嘔吐,嗳氣,食不下。
【刺灸法】斜刺 0.5-0.8 寸。
47 魂門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3 寸。
【主治】胸脅脹痛,嗣吐,飲食不下。
【刺灸法】斜刺 0.5-0.8 寸。
48 陽綱
【定位】第十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3 寸。
【主治】黃疸,腹痛,腸鳴,消渴。
【刺灸法】斜刺 0.5-0.8 寸。
49 意舍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3 寸。
【主治】腹脹,腸鳴,瀉泄,嘔吐,嗳氣,食不下。
【刺灸法】斜刺 0.5-0.8 寸。
50 胃倉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3 寸。
【主治】腹脹,胃脘痛,水腫,小兒食積。
【刺灸法】斜刺 0.5-0.8 寸。
51 肓門
【定位】第一腰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3 寸。
【主治】腹痛,痞塊,人乳疾。
【刺灸法】斜刺 0.5-0.8 寸。
52 志室
【定位】第二腰椎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3 寸。
【主治】遺精,陽痿,小便不利,水腫,腰痛。
【刺灸法】直刺 1-1.2 寸。
53 胞肓
【定位】第二柢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3 寸。
【主治】腹脹腸鳴,二便不利,腰半痛,陰腫。
【刺灸法】直刺 1-1.2 寸。
54 秩邊
【定位】第四柢椎棘突下,督脈旁開 3 寸。
【主治】小便不利,大便難,腰柢痛,下肢痹痛,下肢不遂,痔瘡。
【刺灸法】直刺 1- 2 寸。
55 合陽
【定位】委中直下 2 寸。
【主治】腰脊強痛,下肢痹痛,疝氣,崩瘘。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56 承筋
【定位】合陽與承山之間。
【主治】腰背強痛,腿痛轉筋,痔疾。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57 承山
【定位】腓腸肌兩筋之間凹陷的頂端。
【主治】腰痛,腿痛轉筋,痔疾。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58 飛揚(絡穴)
【定位】昆侖穴直上7 寸處。
【主治】腰背疼痛,下肢不遂,足踝腫痛,頭痛。
【刺灸法】直刺 1-1.5 寸。
59 跗陽(郄穴_ 陽蹻脈)
【定位】昆侖穴直上3寸處。
【主治】腰腿疼痛,下肢痹痛,足踝腫痛,頭痛。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60 崑崙(經穴)
【定位】外踝與跟腱之間處。
【主治】頭痛項強,目眩,瘧疾,腰痛,足跟腫痛,小兒痫症,難產。
【刺灸法】直刺 0.5-1 寸。
61 僕參
【定位】昆侖直下,跟骨凹陷赤白肉際處。
【主治】下肢痿痹,足跟腫痛,癲癇。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62 申脈(八脈交會穴)
【定位】外踝下緣凹陷中。
【主治】頭痛項強,眩暈,失眠,癲癇,下肢痹痛。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63 金門(郄穴)
【定位】申脈前下方,當骰骨缸側凹陷處。
【主治】腰痛,小便淋澀,下肢痹痛,足踝痛,癲癇,小兒驚風。
【刺灸法】直刺0.3- 0.5 寸。
64 京骨(原穴)
【定位】足跗外側,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項強,目翳,癲癇,腰腿疼痛。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65 束骨(俞穴)
【定位】足跗外側,第五跖骨小頭後下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癲癇,頭痛,項強,目翳,腰腿疼痛。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66 足通谷(滎穴)
【定位】第五趾跖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處。
【主治】頭痛項強,目眩,癲癇,癲狂。
【刺灸法】直刺 0.3-0.5 寸。
67 至陰(井穴)
【定位】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處。
【主治】頭痛,鼻塞,目痛,胎位不正,難產,胞衣不下。
【刺灸法】淺刺 0.1 寸。

備份
http://photo.pchome.com.tw/uncro12/050/
最後由 懸壺子 於 2006-08-31 , 18:22 編輯,總共編輯了 3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七、足太陽膀胱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經穴
分佈於眼、頭、項、腰背部的脊柱兩側,下肢後側及小趾末端;起於晴明,止於至陰,左右各67穴。

穴名 取法 功能 主治

晴明
於目內眥的外上0.1寸陷中取穴。
散風清熱,明目退翳 目赤腫痛、見風流淚、目眥癢、目翳、目視不明、近視、夜盲、色盲 足太陽、督脈之會

攢竹
眉毛內側端,眶下切[走亦]處取穴 散風鎮痙,清熱明目 頭痛、眉稜骨痛、目眩、目視不明、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眼瞼潤動

眉衝
從眉頭直上,入髮際0.5寸,當神庭與曲差之間取穴 散風清熱,鎮痙寧神 癇證、頭痛、眩暈、目視不明、鼻塞

曲差
神庭旁開1.5寸取穴
定喘降氣,明目安神 頭痛、目眩、目痛、目視不明、鼻塞、鼻衄、喘息、心煩滿

五處
從曲差直上,入髮際1寸,平上星穴取穴
散風清熱,明目鎮痙 頭痛、目眩、目視不明、癇證、小兒驚風

承光
在五處後1.5寸,五處與通天之間取穴
祛風清熱,明目降逆 頭痛、目眩、煩心嘔吐、目視不明、鼻塞多涕、熱病無汗

通天
在承光後1.5寸,距頭正中線1.5寸
散風清熱,宣肺利鼻 頭痛頭重、眩暈、口喎、鼻流清涕、鼻塞、鼻淵、鼻瘡、鼻衄、頸項轉側難、癭氣

絡卻
通天後1.5寸,距頭正中線1.5寸處取穴
熄風平肝、清心安神 眩暈、耳鳴、鼻塞、口喎、癲狂、癇證、目視不明、項腫、癭瘤、頭旋耳鳴

玉枕
腦戶旁1.3寸,當枕外粗隆上緣之外側
解表清熱,明目降逆 惡風寒、頭痛、嘔吐、不能遠視、目痛、鼻塞

天柱
啞門旁1.3寸,當項後髮際內,斜方肌之外緣取穴
熄風寧神,祛風散寒 頭痛項強、眩暈、目赤腫痛、鼻塞、不知香臭、咽腫、肩背痛、痿證、癲狂

大杼
俯伏位,在第一椎脊突下,督脈旁開1.5寸取穴
解表清熱,宣肺止咳 發熱、咳嗽、鼻塞、頭痛、喉痺、肩胛痠痛、頸項強痛、癲狂 足太陽、手太陽之會

風門
俯伏位,在第二胸椎脊突下,督脈旁開1.5寸取穴
解表宣筋,護衛固表 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眩、多涕、鼻塞、胸中熱、項強、肩背痛 督脈、足太陽之會

肺俞
伏位,在第三胸椎脊突下,督脈旁開1.5寸取穴
解表宣肺、肅降肺氣 咳嗽氣喘、吐血、喉痹、胸滿、骨蒸潮熱、盜汗、腰背痛 背俞穴之一

厥陰俞
俯伏位,於第四椎下,兩旁相去1.5寸
寬胸降逆,寧心止痛 心痛、心悸、胸悶、咳嗽、嘔吐

心俞
俯伏位,於第五胸椎脊下,督脈(神道)旁開1.5寸處取穴
寬胸降氣,安神寧心 癲狂、癇證、驚悸、心悸、健忘、失眠、心煩、咳嗽、吐血、夢遺、心痛、胸引背痛 背俞穴之一

督俞
俯伏位,於第六胸椎脊下,督脈(靈台)旁開1.5寸處取穴
寬胸止痛,理氣消脹 心痛、腹脹、腹痛、腹鳴逆氣

膈俞
俯伏位,於第七胸椎脊突下,督脈(至陽)旁開1.5寸處取穴
和血止血,寬胸降逆 胃脘脹痛、嘔吐、呃逆、氣喘、咳嗽、潮熱盜汗、各種與血有關疾病 八會穴之一,血穴

肝俞
俯伏位,於第九胸椎脊突下,督脈(筋縮)旁開1.5寸處取穴 疏肝利膽,安神明目 癲狂癇、脅痛滿急、少腹痛、疝氣、轉筋、多怒、黃疸、目疾、唾血、胸滿心腹積聚痞疼痛,咳逆口乾 背俞穴之一

膽俞
俯伏位,第十胸椎脊突下,督脈(中樞)旁開1.5寸處取穴
清熱化濕,利膽止痛 黃疸、口苦、脅痛、飲食不下、咽痛乾、嘔吐、骨蒸勞熱 背俞穴之一

脾俞
俯位,第十一胸椎脊突下,督脈(脊中)旁開1.5寸處取穴
健脾利濕,升清止逆 脅痛、腹脹、黃疸‧嘔吐、泄瀉、痢疾、便血、完穀不化、水腫、嗜臥、羸瘦、玄癖積聚、瘧疾寒熱、善欠、不嗜食、慢脾風 背俞穴之一

胃俞
俯位,第十二胸椎脊突下,督脈兩旁相去1.5寸處取穴
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胃脘痛、腹脹、翻胃、嘔吐、完穀不化、胸肋痛、霍亂 背俞穴之一

三焦俞
俯位,第一腰椎脊突下,督脈(懸樞)旁開1.5寸處取穴
調理三焦、健脾利水 腹脹、腸鳴、完穀不化、嘔吐、腹瀉、痢疾、小便不利、水腫、腰脊痛 背俞穴之一

腎俞
俯位,第二腰椎脊突下,督脈(命門)旁開1.5寸處取穴
益腎助陽,納氣利水 遺精、陽痿、遺尿、小便頻數、月經不調、白帶、腰膝痠痛、水腫、洞泄、喘咳少氣、耳鳴、耳聾、目昏 背俞穴之一

氣海俞
俯位,第三腰椎脊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補氣益腎、調經止痛 痛經、痔漏、腰痛、腿膝不利

大腸俞
俯位,第四腰椎脊突下,督脈(腰陽關)旁開1.5寸處取穴
通降腸腑、理氣止痛 腹痛、腹脹、腸鳴、泄瀉、便秘、痢疾、腰背疼痛 背俞穴之一

關元俞
俯位,第五腰椎脊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培補元氣,通調二便 腹脹、泄瀉、大小便不利、遺尿、消渴、腰痛

小腸俞
平第一骶後孔,督脈1.5寸,當後上棘內緣凹陷中取穴
通調二便,升舉津液 遺精、遺尿、尿血、白帶、小腹脹痛、泄瀉、痢疾、痔疾、疝氣、消渴、腰腿痛 背俞穴之一

膀胱俞
平第二骶後孔,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清熱利濕,疏經活絡 小便赤澀、遺精、遺尿、淋濁、女子瘕聚、陰部腫痛、腹痛腹瀉、便秘、腰脊強痛、膝足寒冷無力 背俞穴之一

中膂俞
平第三骶後孔,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通降腸氣,益腎健腰 痢疾、疝氣、消渴、腰脊強痛

白環俞
平第四骶後孔,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益腎固精,調理經帶 白帶、疝氣、遺精、月經不調、腰腿痛

上髎
在第一骶後孔中取穴
調經種子、益氣固脫 月經不調、陰梃、帶下、遺精、陽萎、大小便不利、絕嗣 足太陽、少陽之絡

次髎
俯位,在第二骶後孔中取穴
清利濕熱,理氣調經 腰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疝氣、小便赤淋、腰以下至足不仁

中髎
俯位,在第三骶後孔取穴
通降二便,調經止帶 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小便不利、便秘、腰痛

下髎
俯位,在第四骶後孔中取穴
清熱化濕,通調二便 小腹痛、腸鳴、泄瀉、便秘、小便不利、腰痛

會陽
尾骨下端兩旁,督脈旁0.5寸取穴
益腎固帶,通調二便 帶下、陽痿、痢疾、泄瀉、便血、痔疾

承扶
俯位,在臀橫紋正中取穴
消痔通便,舒筋活絡 痔疾、腰、骶、臀、股部疼痛,大便難

殷門
在承扶與委中的連線上,承扶下六寸取之
疏通經絡 腰脊強痛、不可俯仰、大腿疼痛

浮郄
微屈膝,在膕窩上方,股二頭肌肌腱內側,委陽上一寸取穴
清熱鎮痙,舒筋活絡 臀股麻木,膕筋攣急、不得臥、霍亂轉筋、小便熱,大便堅

委陽
在膕橫紋外側端,股二頭肌肌腱內緣,屈膝取之 通利水濕,調理氣機 胸膨滿、腹氣滿、癃閉、遺尿、腿足拘攣疼痛、痿厥不仁、腰痛引腹、不得俯仰、水腫脹 三焦之下合穴

委中
在膕窩橫紋中央,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央,微屈膝取穴
清熱醒腦,理血消腫 腹痛、吐瀉、遺尿、小便難、中風昏迷、瘧疾、癲疾反折、衄血、丹毒、叮瘡、發背、腰痛、髖關節屈伸不利、膕筋攣急、下肢萎痺、發熱無汗 足太陽之合穴

附分
平第二胸椎脊突下,督脈旁開3寸,於肩胛骨脊柱緣,俯位取穴
疏風散寒、舒筋活絡 肩背拘急、頸項強痛、肘臂麻木不仁、風寒客於腠理

魄戶
平第三胸椎脊突下,督脈(身柱)旁開3寸,於肩胛骨脊柱緣,俯位取穴
肅降肺氣,舒筋活絡 肺癆、咳嗽、氣喘、肩胛背痛

膏肓俞
平第四胸椎脊突下,督脈旁開3寸,於肩胛骨脊柱緣,兩手抱上肘取穴
益陰清心,止咳定喘 肺癆、咳嗽、氣喘、吐血、盜汗、健忘、遺精、完穀不化、肩胛背痛

神堂
平第五胸椎脊突下,督脈(神道)旁開3寸,於肩胛骨脊柱緣取穴
寬胸理氣,寧神定喘 咳嗽、氣喘、胸腹滿、脊背急強

譩譆
平第六胸椎脊突下,督脈(靈台)旁開3寸,於肩胛骨脊柱緣取穴
理氣止痛,清熱宣肺 咳嗽、氣喘、季脅引少腹痛、目眩、鼻衄、瘧疾、熱病汗不出、肩背痛、胸痛

膈關
平第七胸椎脊突下,督脈(至陽)旁開3寸取穴
寬胸降逆,順氣和胃 胸中曀悶,噯氣、嘔吐、飲食不下、脊背強痛

魂門
平第九胸椎脊突下,督脈(筋縮)旁開3寸陷中取穴
疏肝健脾,降逆和胃 飲食不下、嘔吐、腸鳴泄瀉、胸肋脹痛、背痛、筋攣骨痛

陽綱
平第十胸椎脊突下,督脈(中樞)旁開3寸取穴
疏肝利膽、健脾化濕 腸鳴、腹痛、泄瀉、黃疸、消渴

意舍
平第十一胸椎脊突下,督脈(脊中)旁開3寸處取穴
健脾利濕,和胃利膽 腹脹、腸鳴、泄瀉、飲食不下、嘔吐

胃倉
平第十二胸椎脊突下,督脈旁開3寸處取穴
健脾和胃,消積導滯 腹脹、胃脘痛、水腫、小兒食積、脊背痛

肓門
平第一腰椎脊下,督脈(懸樞)旁開3寸處取穴
理氣解鬱,清熱消腫 上腹痛、痞塊、便秘、婦人乳疾

志室
平第二腰椎脊下,督脈(命門)旁開3寸處取穴
益腎固精,清熱利濕 遺精、陽痿、陰痛下腫、小便淋瀝、水腫、腰脊強痛

胞肓
平第二骶後孔,督脈旁開3寸處取穴
清熱利濕,通降二便 腸鳴、腹脹、大小便不利、陰腫、腰脊痛

秩邊
胞肓直下,在骶管裂孔旁開3寸,俯臥取穴
清利濕熱,消腫平痔 痔疾、陰痛、大小便不利、腰?痛、下肢痿痺

合陽
委中直下2寸,腓腸肌二頭之間,當委中與承山連線上取穴
散寒導氣、調經止崩 疝痛、崩漏、腰脊引腹痛、下肢痠痛、陰暴痛

承筋
在合陽與承山連線之中點,腓腸肌肌腹中取穴
調理中焦,清泄腸胃 痔疾、霍亂轉筋、小腿痛、腰憊拘急

承山
在腓腸肌兩側肌腹交界下端,伸小腿時,當肌腹下出現交角處取穴
理氣止痛,消痔舒筋 痔疾、便秘、疝氣、腹痛、癲疾、鼻衄、腰背痛、腿痛轉筋、腳氣

飛揚
在承山穴外下方,當崑崙上7寸取穴
祛風清熱,寧神卻痔 痔篡痛、癲狂、頭痛、目眩、鼻塞、鼻衄、腰背痛、腿軟無力

跗陽
在足外踝外上方,崑崙穴直上3寸取穴
祛風化濕,疏經活絡 頭重、頭痛、腰腿痛、下肢癱瘓、外踝紅腫

崑崙
在跟腱與外踝高點之間凹陷處取穴 清熱截瘧,鎮痙止癇 小兒癇證、難產、瘧疾、頭痛、目眩、項強、肩背拘急、腰痛、腳跟痛 足太陽經之經穴,妊婦刺之落胎

僕參
外踝後下方,崑崙直下,當跟骨凹陷處,赤白肉際處取穴
調和中焦,鎮痙舒筋 霍亂轉筋、癲癇、下肢痿軟、足跟痛、腳氣膝腫 足太陽、陽蹻

申脈
外踝正下方,赤白肉際處取穴
鎮靜止癇、安神寧心 癇證、癲狂、失眠、目赤痛、項強、頭痛、眩暈、腰痛、足脛寒、不能久立 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陽蹻脈

金門
外踝前緣下方,當骰骨外側凹陷中取穴 r
安神止癇、疏通經絡 癲癇、小兒驚風、腰痛、外踝痛、下肢痺痛 隙穴

京骨
足跗外側,第五蹠骨粗隆下,赤白肉際處取穴
鎮靜止癇、明目舒筋 癲癇、頭痛、善搖頭、目翳、鼻衄、項強、膝痛腳攣、腰腿疼 原穴

束骨
足小指外側,第五蹠趾關節後,赤白肉際處取穴
寧心安神,清熱消腫 癲狂、目黃、耳聾、項強、頭痛、目眩、痔瘡、腰背痛、下肢後側痛、癰疽、背生疔瘡 輸穴

足通谷
足指外側,當第五蹠指關節前凹陷處之赤白肉際中取穴
寧神安神,清熱截瘧 癲狂、頭痛、項疼、目眩 、鼻衄、善驚、痎瘧 縈穴

至陰
足小趾外側,距爪甲角約分許的爪甲角根處取穴。
通鼻療目,舒筋轉胎 頭痛、鼻塞、鼻衄、目痛、足下熱、胞衣不下、胎位不正、難產、小便不利,轉筋。 井穴
201修.jpg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最後由 懸壺子 於 2006-08-04 , 8:35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七、足太陽膀胱經 穴道圖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七、足太陽膀胱經 穴道圖
p115701972565ea0.jpg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七、足太陽膀胱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sars0110kv8.gif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七、足太陽膀胱經 經脈循行路線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足太陽膀胱經脈


經脈循行路線
起於目內
上額
交巔
其支者從巔至耳角上
其直者,從巔入絡腦
還出別下項
循肩膊內,挾脊
抵腰中
入循膂
絡腎
屬膀胱
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
入膕中
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
過髀樞
循髀外從後廉
下合膕中
以下貫[足耑]內
出外踝之後
循京骨
至小指外側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七、足太陽膀胱經 經穴歌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膀胱經穴歌:

足太陽經六十七,睛明目內紅肉藏,

攢竹眉沖與曲差,五處上寸半承光,

通天絡卻玉枕昂,天柱後際大筋外,

大杼背部第二行,風門肺俞厥陰四,

心俞督俞膈俞強,肝膽脾胃俱挨次,

三焦腎氣海大腸,關元小腸到膀胱,

中膂白環仔細量,自從大杼至白環,

各各節外寸半長,上聊次聊中復下,

一空二空腰骻當,會陽陰尾骨外取,

附分俠脊第三行,魄戶膏肓與神堂,

億譆膈關魂門九,陽綱意舍仍胃倉,

肓門志室胞肓續,二十椎下秩邊場,

承扶臀橫紋中央,殷門浮谿到委陽,

委中合陽承筋是,承山飛揚踝跗陽,

崑崙僕參連申脈,金門京骨束骨忙,

通谷至陰小指旁。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七、足太陽膀胱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陳怡魁著作--實用經絡學

p115701972114px3.jpg
p115701972783ja3.jpg
p115701972327pt2.jpg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七、足太陽膀胱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病候

   是動則病: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不可以曲,如
結,踹如裂,是為踝厥。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
、背、腰尻、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三、絡脈

   足太陰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
   實則鼽窒,頭背痛;虛則鼽衄。取之所別也。

四、經別

   足太陰之正,別入于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別入于肛,屬於膀胱,散之
腎,循膂,當心入散;直者,從膂上入于項,復屬於太陽。

五、經筋

   足太陰之筋,起于足小指,上結于踝,邪(斜)上結于膝,其下循足外踝
,結于踵,上循跟,結于;其別者,結于踹外,上中內廉,與中併,上
結於臀,上挾脊上項。
   其支者別入結于舌本。
   其直者,結于枕骨,上頭下顏,結于鼻。
   其支者,為目上綱,下結於。
   其支者,從腋後外廉,結于肩。
   其支者,入腋下,上出缺盆,上結于完骨。
   其支者,出缺盆,邪(斜)上出于。
   其病:小指(趾)支,跟腫痛,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舉,腋支,
缺盆中紐痛,不可左右搖。
最後由 懸壺子 於 2006-08-04 , 8:55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七、足太陽膀胱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取穴歌

 七足太陰膀胱經,目內眥角始睛明,眉頭陷中攢竹取,眉衝直上傍神庭,
 差曲庭旁一寸半,五處直後上星平,承光通天絡卻穴,後行俱是寸半程,
 玉枕腦戶旁寸三,入髮三寸枕骨突,天柱項後大筋外,再下脊旁寸半循。
 大杼第一風門二,三椎肺俞四厥陰,第五心俞第六督,第七膈俞胛角部,
 九肝十膽依次下,一脾二胃亦相承,十三三焦十四腎,五六氣海大腸分,
 七八關元小腸位,十九椎旁膀胱存,二十椎外中膂俞,二十一椎白環生,
 上次中下次髎穴,尻骨兩旁骨陷捫,尾骨之旁會陽穴,第二側線再詳陳,
 以下夾脊去三寸,二三附分魄戶臨,四椎膏肓神堂五,譩譆膈關六七云,
 第九魂門陽綱十,一二意舍胃倉仍,十三肓門四志室,直下十九胞肓停;
 二一椎畔秩邊穴,背旁經穴要分清。承扶臀下橫紋取,扶下六寸定殷門,
 浮郄委陽上一寸,委陽委中外側紋,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七、足太陽膀胱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膀胱經屬陽經,與腎經互為陰陽經。所以膀胱與腎臟有密切關係,屬泌尿系統。
☆膀胱經循行方向:起於兩眼對角處之睛明穴,即壓鼻梁的起點,經後頭部、後頸
部、背部、臀部、大腿、小腿,最後至小腳指之至陰穴。
☆診斷穴:委中穴、承山穴亦可。
*.兩點很痛者,其膀胱與腎臟沒有很好。
☆膀胱經井穴:第五腳指外側之至陰穴。
☆膀胱經時辰: 15:00 → 17:00。(在此時跌倒或不舒服,易傷及膀胱經之部位。 )
☆膀胱經之症狀:
┌──────────────────────────┐
│易後頭痛,前頭痛,後頸部痛。
│腰酸背痛。
│整隻腿酸痛。膝蓋關節痛,反應於膝窩部得委中。
│因為膀胱經與腎臟有陰陽之關係,所以壓此經絡會痛者,易
│ 流鼻涕、即眼類。
│眼睛視力易糢糊。
│第五小腳指易酸痛。
│大陸上說:腰腿"委中"求,大部份委中穴之上、下、及兩旁
│ 之靜脈血管放血。
│大路上說:頭面"合谷"收,指壓、溫炙。
└──────────────────────────┘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七、足太陽膀胱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睛明穴:眼疾、頭痛、頭暈。
    位置:兩眼對角處,即指壓鼻子時之鼻兩側之第一點。
         *.針炙此穴對於視力即眼睛疲勞、頭痛、頭暈有好處。
◎ 2.攢竹穴:淚出目痛、面痛。
    位置:兩眉毛頭。
         *.按此穴可準確檢查眼睛好不好?會痛者,通常眼睛都不是很好。
  3.眉衝穴:頭痛、鼻塞。
    位置:神庭穴往兩旁,旁開兩橫指。
         *.神庭穴為督脈,即鼻頭直上,髮際邊。
  4.曲差穴:頭痛、鼻塞、心煩、汗不出。
    位置:眉衝穴向後頭部走兩橫指。
  5.五處穴:雙眼糢糊、頭痛。
    位置:曲差穴後一食指。
  6.承光穴:嘔吐、胸悶。
    位置:五處穴後兩橫指。
  7.通天穴:頸項強硬、耳鳴、頭重。
    位置:承光穴後兩橫指,接近百會穴。
  8.絡卻穴:口渴、鼻塞、耳鳴。
    位置:通天穴後兩橫指,在後頭部。
  9.玉枕穴:眼痛、頭痛。
    位置:天柱穴直上三橫指。
◎10.天柱穴:(一級穴位)頭痛、感冒、頸痛、頭暈、落枕、背痛。
    位置:風池穴(膽經)或延髓穴旁,緊靠著延髓穴。
◎11.大杼穴:汗不出、腰痛、頸痛、頭痛、背痛、咳嗽、目眩。
    位置:第一胸椎與第二胸椎間旁開二橫指,或第一胸椎下旁開兩指。
         *.頸椎有七節。胸椎有十二節、腰椎有五節。
◎12.風門穴:頭痛、感冒、胸悶。
    位置:第二胸椎與第三胸椎間旁開兩橫指,或第二胸椎下旁開兩指。
◎13.肺俞穴:(加溫炙)支氣管炎、感冒、咳嗽、氣喘、胸悶、溫炙、拔罐、放血。
    位置: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間旁開兩橫指,或第二胸椎下旁開兩指。
◎14.厥陰俞穴:咳嗽、牙痛、嘔吐、心煩。
    位置:第四胸椎與第五胸椎間旁開兩橫指,或第二胸椎下旁開兩指。
◎15.心俞穴:感冒、汗不出、嘔吐、心悸。
    位置:第五胸椎與第六胸椎間旁開兩橫指,或第二胸椎下旁開兩指。
 16.督俞穴:心痛、腹痛。
    位置:第六胸椎與第七胸椎間旁開兩橫指,或第二胸椎下旁開兩指。
 17.膈俞穴:心痛、胸悶、氣喘、胃寒。
    位置:第七胸椎與第八胸椎間旁開兩橫指,或第二胸椎下旁開兩指。
◎18.肝俞穴:易怒、背痛、眼疾、肝病。
    位置:第九胸椎與第十胸椎間旁開兩橫指,或第二胸椎下旁開兩指。
◎19.膽俞穴:頭痛、口渴、口苦、嘔吐。
    位置:第十胸椎與第十一胸椎間旁開兩橫指,或第二胸椎下旁開兩指。
◎20.脾俞穴:血腹痛、腹脹、四肢酸痛、胃痛。
    位置:第十一胸椎與第十二胸椎間旁開兩橫指,或第二胸椎下旁開兩指。
 21.胃俞穴:各種胃病、腹脹、肚痛。
    位置:第十二胸椎下旁開兩指,最易找,即最後胸椎下旁開兩指。
 22.三焦穴:頭痛、腰痛、腸鳴、腹痛。
    位置:第一腰椎下旁開兩指。
◎23.腎俞穴:腰酸、背痛、下肢水腫。
    位置:第二腰椎下旁開兩指或命門穴(肚臍正後方)兩旁旁開兩橫指。
 24.氣海俞穴:腰痛、下肢腫痛。
    位置:第三腰椎下旁開兩指。
◎25.大腸俞穴:腰痛、腹痛、生理痛、腹瀉、大小便不利。
    位置:第四腰椎下旁開兩指。
 26.關元俞穴:小便困難、腹瀉、腰痛。
    位置:第五腰椎下旁開兩指。
 27.小腸俞穴:遺尿、腹痛、腹瀉。
    位置:上膠穴旁開一姆指。
         *.溫炙大腸俞穴及小腸俞穴時,會排氣。
 28.膀胱俞穴:遺尿、腰酸。
    位置:次膠穴旁開一姆指。
 29.中膂穴:腎虛、止渴、腰酸、腹瀉。
    位置:中膠穴旁開一姆指。
 30.白環俞穴:腰痛、手足麻痹。
    位置:下膠穴旁開一姆指。
◎31.上膠穴:大小便不利、腰痛、膝痛、婦女白帶、生理痛。──┐ 每一穴道各
    位置:尾椎旁開一姆指。                                │ 隔一姆指,溫
◎32.次膠穴:腸鳴、腹瀉、下肢酸痛。                        │ 炙此穴道,會
    位置:尾椎旁開一姆指處。                              │ 影響脾、肝、
◎33.中膠穴:腸鳴、腹瀉、下肢酸痛。                        │ 腎的穴道,其湧
    位置:尾椎旁開一姆指處。                              │ 泉穴會覺得熱
◎34.下膠穴:下肢酸痛、月經不順、腰酸背痛。────────┘ 此八穴道放血
    位置:尾椎旁開一姆指處。                                 可治腰腿痛。
    *.八膠穴(用七星針放血),再用溫炙可治療痔瘡、腰酸、坐骨神經痛。
    *.七星針即七隻針同時次。         .  . 上膠
                                     .│. 次膠   左右兩邊總稱八膠穴
                                     .│. 中膠
                                     .│. 下膠

 36.會陽穴:腹痛、腹寒、腹瀉、便血。
    位置:長強穴(督脈尾椎)旁開一姆指。
 37.附分穴:肘肩不仁、頸部疼痛。
    位置:風門穴旁開兩橫指或第二胸椎下旁開四橫指。
         *.風門穴拔罐對治咳嗽很好。
         *.凡是有"風"字者,皆可治感冒、風寒。
 38.魄戶穴:胸背痛、嘔吐。
    位置:肺俞穴旁開兩橫指或第三胸椎下旁開四橫指。
◎39.膏肓俞穴:感冒、腹瀉、嘔吐、腹脹、咳嗽。
    位置:厥陰俞穴旁開兩橫指或第四胸椎下旁開四橫指。
 40.神堂穴:心悸、腰痛、腹瀉、胸悶。
    位置:心俞穴旁開兩橫指或第五胸椎下旁開四橫指。
         *.凡有"神"字者,皆可鎮定。
 41.譩譆穴:虛汗、腹脹、咳嗽、眼疾。
    位置:督俞穴旁開兩橫指或第六胸椎下旁開四橫指。
 42.膈關穴:背痛、嘔吐、大小便不利。
    位置:膈俞穴旁開兩橫指或第七胸椎下旁開四橫指。
 43.魂門穴:心悸、心煩、胸悶、腸脹氣、便秘、小便黃赤。
    位置:肝俞穴旁開兩橫指或第九胸椎下旁開四橫指。
 44.陽綱穴:腸鳴、腹痛、消渴、目黃。
    位置:膽俞穴旁開兩橫指或第十胸椎下旁開四橫指。
 45.意舍穴:背痛、腹脹、大便泄、小便黃。
    位置:脾俞穴旁開兩橫指或第十一胸椎下旁開四橫指。
◎46.胃倉穴:腹滿、水腫、背痛。
    位置:胃俞穴旁開兩橫指或第十二胸椎下旁開四橫指。
         *胃俞穴及胃倉穴皆可治胃病。
 47.肓門穴:心痛、胸悶、便秘。
    位置:三焦俞穴旁開兩橫指或第一腰椎下旁開四橫指。
◎48.志室穴:腰痛、腹痛。
    位置:腎俞穴旁開兩橫指或第二腰椎下旁開四橫指。
         *.常溫炙自己命門穴、腎俞穴、志室穴對腰部很好。
 49.胞肓穴:腰痛、腸鳴、大小便不利。
    位置:膀胱俞穴旁開兩橫指。
n  50.秩邊穴:腰痛、小便赤黃。
    位置:白環俞穴旁開兩橫指。
 51.承扶穴:便秘、腰背痛、下肢疼痛。
    位置:委中穴直上臀不下方。
◎52.般門穴:腰痛、腳痛。
    位置:承扶穴下四指+四指,即六吋。
 53.浮郤穴:便秘、腰腿痛。
    位置:委陽穴上一姆指。
◎54.委陽穴:便秘、小腹痛。
    位置:委中穴旁邊,靠外面一姆指。
◎55.委中穴:超級穴位)腰痛、頭痛、背痛、膝痛、下肢無力。
    位置:膝蓋後面,橫紋中間。
         *.此穴放血時,於此穴之上、下、左、右靜脈放血。
         *.委中穴溫炙時,灸條須拉高點,易燙。
         *.針炙內提到"禁灸穴"因其處較嫩且敏感,易燙傷。所比溫炙此處時
           ,其灸草條需遠離該處。
         *.中暑時嚴重便秘,於此處放血。或蹲下後,膝蓋很痛不易站起來、亦
           在此處放血。
  56.合陽穴:腰痛、腹痛、背痛。
     位置:委中穴直下三橫指。
◎57.承筋穴:便秘、腰痛。
     位置:合陽穴與承山穴之二分之一。
◎58.承山穴:(一級穴位)腹痛、腰痛、膝痛、足不能行。
     位置:委中穴下四指+四指+三指,即八吋。在小腿肚。
  59.飛陽穴:腳酸、頭暈。
     位置:外踝骨直上七吋,即四指+四指+一姆指。
  60.附陽穴:四肢不舉、頭重、腰痛。
     位置:外踝骨直上四指。
◎61.崑崙穴:(一級穴位)足踝腫痛、頭痛、咳嗽放血、腰腿痛。
     位置:腳後跟,與外踝骨平行的凹處。
          *.常溫炙、魃罐很好。
  62.僕參穴:(一級穴位)腰痛、膝痛、足跟痛。
     位置:崑崙穴直下三橫指。
  63.申脈穴:(一級穴位)腰腳痛、膝痛、風眩。
     位置:外踝骨下面凹處。
  64.金門穴:(一級穴位)膝痛不能久立。
     位置:京骨穴下,沿腳外側一姆指,於骨縫下。
  65.京骨穴:(一級穴位)腰痛、頸痛。
     位置:束骨穴下,沿腳外側一姆指,於骨縫下。
  66.束骨穴:(一級穴位)腰痛、腹瀉。
     位置:通谷穴下,沿腳外側一姆指,於骨縫下。
  67.通谷穴:(一級穴位)頭痛、頸痛、目眩、鼻塞。
     位置:在小腳指與腳掌連接處,正好為弧度之轉彎處。
◎68.至陰穴:風寒、鼻塞、目痛、胸痛、汗不出、心煩、小便不利、放血治頭痛。
     位置:小腳指指甲下,靠外側之轉彎處。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七、足太陽膀胱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膀胱經重點:
(1).小腸俞穴常溫炙可治各種關節炎。
*.凡是有發炎症狀者,皆需配合吃消炎藥。
(2).膀胱俞穴溫炙可治膀胱炎、經痛、尿道炎、下腹痛、腰酸。
(3).八膠穴七星針放血加溫炙可治療痔瘡、腰痛、坐骨神經痛、月經不順。
(4).委中穴可治腰腿扭傷腳跟內外踝、痔、抽筋、氣喘、腰痛、血壓高、頸
硬、靜脈瘤放血、正常人半年放血一次可保健、配承山削可治腳抽筋。
(5).膀胱經保健法:指壓膀胱經後到中藥店買鋪上「金香」或麝香再溫炙。此
對虛弱體質很好。
(6).類風濕性關節炎乃免疫性機能低落,宜多指壓膀胱經。
(7).脾胃病可在脾胃俞穴放血,正氣不足在腎俞穴放血,增進腎功能。
(8).背及手腳最安全,也是最好壓之處。
(9).風門穴及肺俞穴治感冒,熱症拔罐、寒症可溫炙,久咳不好亦可於此二處放
血。
(10).風濕性心臟用厥陰俞穴放血;內關穴及足三里穴多指壓。
(11).肝炎可以由肝俞穴放血。但是肝炎勿做放血,因會傳染。
(12).腎俞穴配關元穴(丹田)溫炙可治氣喘、腰痛、坐骨神經痛、月經不調、耳
鳴、暈眩、頻尿、急慢性腹瀉。
(13).膀胱經及腎臟主藏津液、小便不利、下焦濕熱、引起尿道炎(不可憋尿)、
小便點滴、疼痛。
*.主藏津液即管理尿液、汗、唾液、及眼淚。
*.尿道炎即膀胱炎,虛配合吃消炎藥。
(14).血壓高、頭暈者壓天柱穴(延髓穴、風池穴及完骨穴)亦可治療頭痛、鼻炎
、頸硬、落枕。
(15).膀胱經(俞穴)放血,身體虛弱者會酸痛。
*.拔罐後,若發現很黑,勿全部放血,一次放一個即可,若放太多則會太虛。
*.若幫人治療,發現其患者暈倒、流虛汗、冒冷汗、嘴唇發白、心跳加快、
頭暈,趕快壓人中穴,十隻指頭用力捏,按心包經(尤其是內關穴)及一大杯
熱開水。
(16).假如放血之後血流不止,用雲南白藥或血餘炭(中藥店有賣,頭法做的)。
(17).頭與喉病以耳朵裡埋針,效果最好。
*.以針炙絆貼於耳朵之穴道,貼數天即類似於耳裡埋針。
(18).虛症體質者、年紀小或大者,此經絡要淺刺激(即為補法)。
*.淺刺激即指壓時要輕且慢,手較慢慢離開。
(19).胃痛:大腸經之曲池穴、手三里穴、合谷穴。
胃經之伏兔穴、陰市穴、梁丘穴、足三里穴、厲兌穴、內庭穴、陷谷
穴、膀胱經之胃俞穴。
幕穴(任脈)之上腕、中腕、下腕穴。
(20).久病者放血治療較快。所謂久並者即內傷或久咳,於痛點刮痧,找其較黑點
放血。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七、足太陽膀胱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補充:

、治胃痛配穴:
┌────────────────────────────────┐
│ .大腸經:曲池穴、手三里穴、合谷穴指壓。
│ .胃經:伏兔穴、陰市穴、梁丘穴、足三里穴、厲兌穴、內庭穴、陷谷
│ 穴指壓。
│ .膀胱經:胃俞穴、胃倉穴指壓。
│ .募穴(任脈):上、中、下管按壓。但胃正在痛時,此三處指能溫炙,不
│ 能掌壓。
└────────────────────────────────┘

、治暈眩配穴:
┌───────────────────────────────┐
│.內關穴按,十隻手指用力捏,百會穴按,指壓後、前頸部。因其影響血
│ 液循環。
│.極泉穴及兩肩膀用力捏,腳根及崑崙穴用力捏。
└───────────────────────────────┘

、治常抽筋、腳後根痛、腳無力配穴:
┌────────────────────────────────┐
│ .委中穴拔罐。(委中拔罐可治輕微腰痛及膝蓋痛)
│ .足三里穴、風市穴、豐隆穴、湧泉穴常溫炙。
│ .平時常多揉肚子,再按腳之三陽經、三陰經、及腰門(命門、腎俞、志
│ 室)常溫炙。因肚子與腰及腿有密切關係。
│ .多做踢腿運動。
└────────────────────────────────┘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七、足太陽膀胱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足太陽膀胱經 多血少氣
足太陽膀胱經多血少氣,氣血物質的執行變化是由液態變為氣態再變為液態的程序。
1、睛明   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蹻脈督脈之會 
【別名】 目內眥,淚孔,淚空,淚腔,目眥外。 
【穴義】 膀胱經之血由此交於眼睛。 
【名解】1)睛明。睛,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內氣血的主要作用對象為眼睛也。明,光明之意。睛明名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經的氣血而變得光明。本穴為太陽膀胱經之第一穴,其氣血來源為體內膀胱經的上行氣血,乃體內膀胱經吸熱上行的氣態物所化之液,亦即是血。膀胱經之血由本穴提供於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視,變得明亮清澈,故名睛明。
2)目內眥。目內眥,乃言本穴所在的部位為目內眶也,無它意。
3)淚孔、淚空、淚腔。淚,淚水也。孔,孔隙也。空、腔,空腔也。穴名之意指本穴外輸的膀胱經氣血為濕潤眼睛液體的重要來源。本穴屬於膀胱經,氣血特性與上行頭面的它經氣血相比皆要寒冷,為促成氣態物向液態物轉化的重要根源,眼睛受之以液而能濕潤並轉動自如,故名淚孔、淚空、淚腔。
4)目眥外。目眥,指穴所在的部位為目眶內角。外,指本穴氣血作用於眼睛之外。目眥外名意指本穴的寒冷之氣使眼睛外部的陽氣冷降為液。理同淚孔名解。
5)手足太陽足陽明陰陽蹻脈督脈之會。其一,本穴氣血為膀胱經經氣的冷降之液,性溫熱,且與太陽小腸經氣血處於同一層次,故為手足太陽之會。其二,本穴的冷降之液有部分下走足陽明承泣穴,故為足太陽陽明之會。其三,本穴的冷降之液(即血)還不斷地氣化上走督脈,故為足太陽督脈之會。其四,本穴的氣血物質中既有地部之液又有天部之氣,氣血特性同於陰陽蹻脈之性,故為陰陽蹻脈足太陽之會。 
【氣血特徵】 穴內氣血為溫熱的天部水氣與地部經水(血)。
【執行規律】 氣血的執行分為三支,一是氣態物向上行於督脈及膀胱本經,二是地部經水下走足陽明經。
【功能作用】 降溫除濁。
【治法】 寒則瀉之或先瀉後補,熱則補之。
2 攢竹 
【別名】 眉本,眉頭,員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員柱,矢光,眉柱,始元,小竹,眉中。 
【穴義】 膀胱經濕冷水氣由此上行。
【名解】1)攢竹。攢,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攢竹名意指膀胱經濕冷水氣由此吸熱上行。本穴物質為睛明穴上傳而來的水濕之氣,因其性寒而為吸熱上行,與睛明穴內提供的水濕之氣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濕之氣量小,如同捆紮聚集的竹桿小頭一般(小頭為上部、為去部,大頭為下部、為來部),故名攢竹。小竹名意與攢竹近同。
2)眉本。眉,穴所在的部位也。本,根本也。眉本名意指本穴氣血為眉發的根本。眉發與人的頭髮、須發一樣,它皆為血氣之餘物,由人的腎之所生、血之所養。眉頭須發始生於內而榮長於外,其氣血來源在於本穴,本穴的氣血強弱虛實直接關係到眉發的榮枯,故名眉本。眉頭、眉柱、眉中名意與眉本同。
3)始光。始,開始也。光,光明也。始光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由寒濕之狀變為陽熱之狀。本穴氣血為睛明穴傳來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後吸熱脹散而變為陽熱之氣,氣血的變化如同從黑暗處來到光明處一般,故名始光。夜光、明光、光明、矢光、矢元名意與始光近同。
4)員在。員,週圍之意。在,存在也。員在名意指本穴氣血聚集於穴周,所處的範圍不太大。本穴物質為睛明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雖吸熱脹散,但所擴散的範圍不太大,故名員在。員柱名意與員在同。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溼熱水氣,其氣血溫度比睛明穴的要高,但比頭面其它經脈穴位中的氣血溫度要低。
【執行規律】 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 吸熱生氣。
【治法】 寒則補之,熱則瀉之。
3 眉衝 
【別名】 小竹,星穴。
【穴義】 膀胱經氣血在此吸熱向上衝行。
【名解】1)眉衝。眉,眼框上的毛髮也,其色黑,此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寒冷的水濕之氣。衝,衝射也。眉衝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吸熱向上衝行。本穴氣血為攢竹穴傳來的水濕之氣,上行至本穴後散熱冷縮,受外部所傳之熱寒冷水氣復又脹散,脹散之氣則循膀胱經向上衝行,故名眉衝。
2)小竹。小竹,此為從類象的角度言穴內氣血的特徵的。本穴物質為攢竹穴傳來的水濕之氣,相對于頭部其它經脈的氣血來說它溫度較低,即使是在本穴吸熱上行氣血量也不大,如同纖細的小竹一般,故名小竹。
3)星穴。星穴,此為從類象的角度言穴內氣血的特徵的。本穴物質為攢竹穴傳來的水濕之氣,相對于頭部其它經脈的氣血來說它溫度較低,即使是在本穴吸熱上行氣血量也不大,如同遙遠的星星般細小,故名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較低溫態的水濕之氣。
【運動規律】 循膀胱經傳輸於曲差穴。
【功能作用】 吸熱生氣。
【治法】 寒則瀉之或先瀉後補,熱則補之。
4 曲差 
【別名】 鼻衝。 
【穴義】 膀胱經氣血由此輸送頭之各部。
【名解】1)曲差。曲,隱秘也。差,派遺也。曲差名意指膀胱經氣血由此輸送頭之各部。本穴物質為眉衝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脹散並輸送頭之各部,但因其氣血水濕成份少如若有若無之狀,故名曲差。
2)鼻衝。鼻,肺之所主,言穴內物質為氣也。衝,衝行也。鼻衝名意指穴內氣血的執行為衝行之狀。本穴物質為眉衝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脹散,脹散之氣性同肺氣的涼冷之性,且為向穴外的衝行之狀,故名鼻衝。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運動規律】 由穴內輸向頭之各部。
【功能作用】 清縶降濁。
【治法】 寒則瀉之或先瀉後補,熱則補之。
5 五處 
【別名】 巨處。
【穴義】 頭部氣血由此匯入膀胱經。
【名解】1)五處。五,東南西北中五方也。處,處所也。五處名意指本穴氣血來自頭之各部。本穴氣血本應由曲差穴提供,但因曲差穴的氣血受熱後散於膀胱經之外,基本無物傳入本穴,穴外頭之各部的氣血因而匯入穴內,故名五處。
2)巨處。巨,巨大也。處,處所也。巨處名意指本穴氣血來自穴外的廣闊天部。理同五處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執行規律】 由穴外的頭之各部匯入穴內。
【功能作用】 匯聚頭部冷降濁氣。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熱則瀉之,無灸。
【注】 本穴經書列為不可灸,是因為本穴的氣血空虛即為正常態,若施以火灸,則穴內地部的水濕氣化充斥穴內,穴內正常的空虛態即被破壞,故不可灸。
6 承光 
【穴義】 膀胱經氣血在此進一步受熱脹散。
【名解】 承,受也。光,亮也,陽也,熱也。承光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進一步受熱脹散。本穴物質為五處穴傳來的涼濕水氣,至本穴後進一步受熱脹散,如受之以熱一般,故名承光。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水濕含量少。
【執行規律】 吸熱後上行於通天穴。
【功能作用】 疏風散熱。
【治法】 寒則補之,熱則瀉之,無灸。
【注】 本穴經書列為禁不可灸,其理與五處穴不可灸相近,原因在於本穴氣血由五處穴提供,水濕成份比五處穴更少,施灸只能熬乾穴內地部之水,所灸之熱則內傳於顱腦並使之受損,故列為禁灸。
7 通天 
【別名】 天臼,天伯,天目,天白,天日 ,天歸,天舊。 
【穴義】 膀胱經氣血在此受熱脹散上行於天。 
【名解】1)通天。通,通達也。天,天部也。通天名意指膀胱經氣血由此上行天部。本穴氣血來自承光穴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此水濕之氣所處為天之下部,與頭部的陽氣不在同一層次,經由本穴吸熱後才上行至與頭部陽氣相同的天部層次,故名通天。
2)天臼。天,天部也。臼,石做的椿米器具,石也,腎也,潤下之氣也。天臼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陽熱之氣帶來寒冷之氣。本穴氣血為承光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其執行變化為吸熱上炎,而在其氣血吸熱上炎的同時也就為天部帶去了寒冷,即是本穴氣血有潤下的特性,故名天臼。
3)天伯。天,天部也。伯,天之伯也,即脾氣,天為肺,其伯為脾。天伯名意指本穴氣血帶有脾的熱燥之性。本穴物質為承光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其氣弱小,在天部陽熱之氣稍旺盛的情況下它則表現出脾氣的燥性,故名天伯。
4)天目。天,天部也。目,肝所主的風也。天目名意指承光穴傳來的水濕之氣中水濕含量稍大則會在本穴吸熱後脹散化風而行。
5)天白。天,天部也。白,肺之色也,氣也。天白名意指在承光穴傳來的水濕之氣稍多的情況下穴內氣血就會變為肺氣特性的涼性之氣。
6) 天日。天,天部也。日,與夜相對,陽也,氣也。天日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天部陽氣。
7)天歸。天,天部也。歸,歸來也。天歸名意指本穴氣血吸熱後歸于天部。
8)天舊。天,天部也。舊,依舊也。天舊名意指本穴氣血對天部層次的氣血作用影響不太大。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
【執行規律】 由天之下部吸熱後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 清熱除濕。
【治法】 寒則瀉之,熱則補之。
8 絡卻 
【別名】 強陽,腦蓋,及行。 
【穴義】 頭部氣血由此匯入膀胱經。
【名解】1)絡卻。絡,聯絡也。卻,退卻、拒絕也。絡卻名意指頭部氣血由此匯入膀胱經。本穴氣血由于通天穴基本上無物傳來而處於空虛之狀,穴內氣血是由穴外頭部傳入的寒濕之氣而非陽熱之氣,本穴既有聚集頭部氣血的作用但同時又拒絕接受外部的陽熱之氣,故名絡卻。
2)強陽。強,強盛也。陽,陽氣也。強陽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強盛的陽氣。如絡卻之名解,本穴氣血雖為穴外頭部傳入的寒濕之氣,但對于膀胱經原有氣血來說它仍為偏高溫態的天部之氣,比膀胱經氣血的溫度要高要強,故名強陽。
3)腦蓋。腦,頭腦也。蓋,護蓋也。腦蓋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之氣,如同頭之外衛。
4)及行。及,至、到也。行,行動、執行也。及行名意指本穴要在接受外部氣血後才有氣血循膀胱經傳輸。理同絡卻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由穴外天部匯入穴內後再循膀胱經向下傳輸。
【功能作用】 傳輸頭部濁氣。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熱則瀉之。
9 玉枕 
【穴義】 膀胱經氣血在此化為涼濕水氣。 
【名解】 玉,金性器物,肺金之氣也。枕,頭與枕接觸之部位,言穴所在的位置也。玉枕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化為涼濕水氣。本穴物質為絡卻穴傳來的寒濕水氣與天柱穴傳來的強勁風氣,至本穴後匯合而成天部的涼濕水氣,其性表現出肺金的秋涼特徵,故名玉枕。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性涼冷。
【執行規律】 既散熱又冷降,所散之熱循膀胱上行,冷降之氣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 升清降濁。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熱則瀉之。
10 天柱 
【穴義】 膀胱經的陽熱之氣由此快速上傳頭之天部。 
【名解】 天,一指穴內物質為天部陽氣,二指穴內氣血作用於人的頭頸天部。柱,支柱也,支承重物的堅實之物,在此喻意穴內氣血飽滿堅實也。天柱名意指膀胱經的氣血在此為堅實飽滿之狀。本穴氣血乃匯聚膀胱經背部各俞穴上行的陽氣所成,其氣強勁,充盈頭頸交接之處,頸項受其氣乃可承受頭部重量,如頭之支柱一般,故名天柱。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強勁的陽氣。
【執行規律】 循膀胱經快速上行。
【功能作用】 化氣壯陽。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11 大杼 骨會。 
【別名】 背俞,本神,百旁,百勞。 
【穴義】 膀胱經水濕之氣在此吸熱快速上行。
【名解】1)大杼。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織布的梭子。大杼名意指膀胱經水濕之氣在此吸熱快速上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背俞各穴吸熱上行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雖散熱冷縮為水濕成份較多的涼濕水氣,但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脹散並化為上行的強勁風氣,上行之氣中水濕如同織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大杼。
2)背俞。背,穴內氣血來自於背部也。俞,輸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氣血來自背部各個俞穴。理同大杼名解。
3)本神。本,根本也。神,與鬼相對,言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也。本神名意指本穴為頭部氣血的來源根本。本穴氣血為濕冷的水氣,執行為向頭部傳輸,而頭部為諸陽之會,熱有餘而寒不足,本穴上行頭部的濕冷水氣能使頭部之熱降溫,維持頭部在正常的溫度範圍,故名本神。
4)百旁。百,數量詞,多也。旁,側也。百旁名意指背俞各穴上行至本穴的陽熱之氣不走督脈正中路線,而是走膀胱經的旁側路線上行頭部。理同大杼名解。
5)百勞。百,數量詞,多也。勞,勞動也。百勞名意指本穴氣血來自背俞諸穴。理同大杼名解。
6)骨會。骨,水也。會,匯合也。本穴為人之骨會者,是因為本穴的氣血物質為人體五臟六腑外輸之氣的冷縮水濕匯合之處,冷縮水濕表現出水的潤下之性,故為骨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濕冷水氣。
【執行規律】 吸熱後循膀胱經快速上行頭頸天部。
【功能作用】 為頭部提供濕冷水氣,清熱除燥。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熱則瀉之。
12 風門  手足太陽之會。 
【別名】 熱府,背俞,熱府俞 
【穴義】 膀胱經氣血在此化風上行。
【名解】1)風門。風,言穴內的氣血物質主要為風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風門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化風上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吸熱脹散化風上行,故名風門。
2)熱府。熱,氣血物質在本穴受熱也。府,府宅也。熱府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吸熱上行。理同風門名解。熱府俞名意與熱府同。
3)背俞。背,氣血物質來自背部各穴也。俞,輸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氣血來自背部各穴。理同風門名解。
4)手足太陽之會。本穴物質為背俞各穴傳來,性溼熱,與小腸經氣血同性,故為手足太陽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溼熱的風氣。
【執行規律】 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且為風行之狀。
【功能作用】 運化膀胱經氣血上達頭部。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13 肺俞 
【穴義】 肺臟的溼熱之氣由此外傳於膀胱經。 
【名解】 肺,指肺臟。俞,輸也。肺俞名意指肺臟的溼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肺臟外輸的溼熱之氣,其質輕。
【執行規律】 快速地散熱冷降,所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歸降地部後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 散發肺臟之熱。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4 厥陰俞 
【別名】 厥俞,厥俞,心包俞,關俞。 
【穴義】 心室外衛心包中的陽熱之氣由此輸入膀胱經。
【名解】1)厥陰俞。厥,通闕,闕乃古代宮癜、陵墓等的衛外建築,用於厥陰經之名,指厥陰經氣血為心血的氣化之氣。厥陰俞名意指心室外衛心包中的乾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厥俞、心包俞名意與厥陰俞同。
2)關俞。關,關卡也。俞,輸也。關俞名意指心臟中的血液被關卡於內,而血液的氣化之氣則由本穴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較高溫態的陽熱之氣,富含水濕。
【執行規律】 由心室的外衛心包中外輸膀胱經。
【功能作用】 外洩心包之熱。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5 心俞 
【別名】 背俞。 
【穴義】 心室中的高溫溼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1) 心俞。心,心室也。俞,輸也。心俞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溫溼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2)背俞。背,指穴所在部位為背部。俞,輸也。背俞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溫溼熱之氣由此外輸背部。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高溫態溼熱水氣。
【執行規律】 溼熱水氣一方面散發熱量循膀胱經向上傳輸,另一方面水濕散熱冷降後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 散發心室之熱。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16 督俞 
【別名】 高蓋,商蓋,高益。 
【穴義】 體內所生的純陽之氣由此輸入膀胱經。
【名解】1)督俞。督,督脈也,陽氣也。俞,輸也。督俞名意指督脈的陽氣由此輸向膀胱經。本穴為膀胱經接受督脈陽氣之處,故名督俞。
2)高蓋。高,上也,天部之氣也。蓋,護蓋也。高蓋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氣血為督脈傳來的陽熱之氣,性乾燥,所處為天之天部,如衛外護蓋,故名高蓋。
3)商蓋。商,計時之漏刻也。蓋,護蓋也。商蓋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弱小陽氣。本穴氣血為督脈傳來的陽熱之氣,性乾燥,至本穴所在的膀胱經後散熱縮合為弱小的水濕之氣,氣屬外衛之護蓋,而弱小水濕之氣則如從漏刻中滴出一般,故名商蓋。
4)高益。高,上也,天部之氣也。益,益助也。高益名意指本穴氣血為督脈傳來的純陽之氣。本穴物質為督脈傳來的純陽之氣,性乾燥,與背俞各穴傳至膀胱經的水濕之氣相比所處的天部層次為高,對膀胱經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有益助的作用,故名高益。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純陽之氣。
【執行規律】 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 補陽益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17 膈俞  血會。 
【穴義】 心下膈膜中的溼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1)膈俞。膈,心之下、脾之上也,膈膜也。俞,輸也。膈俞名意指膈膜中的氣血物質由本穴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來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膈俞。
2)血會。因本穴物質來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為血液所化之氣,故名血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心血液的氣化之氣,性溼熱。(微觀下的血液微粒則當看成是氣態物)
【執行規律】 所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 散熱化血。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補血水針。
18 肝俞 
【穴義】 肝臟的水濕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 肝,肝臟也。俞,輸也。肝俞名意指肝臟的水濕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的水濕風氣。
【執行規律】 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 散發肝臟之熱。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之。
19 膽俞 
【穴義】 膽腑的陽熱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 膽,膽腑也。俞,輸也。膽俞名意指膽腑的陽熱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
【執行規律】 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 外散膽腑之熱。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20 脾俞 
【穴義】 脾臟的溼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 脾,脾臟也。俞,輸也。脾俞名意指脾臟的溼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溼熱之氣。
【執行規律】 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 外散脾臟之熱。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21 胃俞 
【穴義】 胃腑的溼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 胃,胃腑也。俞,輸也。胃俞名意指胃腑的溼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溼熱之氣。
【執行規律】 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 外散胃腑之熱。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22 三焦俞 
【穴義】 三焦腑的水濕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 三焦,三焦腑也。俞,輸也。三焦俞名意指三焦腑的水濕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地。
【功能作用】 外散三焦腑之熱。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23 腎俞 
【別名】 高蓋。 
【穴義】 腎臟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1) 腎俞。腎,腎臟也。俞,輸也。腎俞名意指腎臟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2)高蓋。高,天部也,氣也。蓋,護蓋也。高蓋名意指腎臟外輸膀胱經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本穴物質為腎臟輸出的寒濕水氣,所處為天部,為衛外之護蓋,故名高蓋。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水濕之氣冷降歸于地部,小部分水濕之氣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 外散腎臟之熱。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24 氣海俞 
【穴名】 腰腹內部的溫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 氣海,臍下的氣海穴也,指氣血來源於生氣之海的腰腹內部。俞,輸也。氣海俞名意指腰腹內部的溫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為來自於腰腹內部的溼熱水氣,所對應的部位為臍下的氣海穴,故名氣海俞。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溼熱水氣。
【執行規律】 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 外散腰腹內部之熱。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25 大腸俞 
【穴義】 大腸腑的水濕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 大腸,大腸腑也。俞,輸也。大腸俞名意指大腸腑中的水濕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 外散大腸腑之熱。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26 關元俞 
【穴義】 小腹中的溼熱之氣由此外輸入膀胱經。
【名解】 關元,臍下關元穴也,指氣血來源於與關元穴對應的小腹內部。俞,輸也。關元俞名意指小腹內部的溼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為來自於小腹內部的溼熱水氣,所對應的部位為臍下的關元穴,故名關元俞。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溼熱水氣。
【執行規律】 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 外散小腹內部之熱。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27 小腸俞 
【穴義】 小腸腑中的溼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 小腸,小腸腑也。俞,輸也。小腸俞名意指小腸腑的溼熱之氣由此外俞膀胱經。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溼熱之氣。
【執行規律】 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 外散小腸腑之熱。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28 膀胱俞 
【穴義】 膀胱腑中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 膀胱,膀胱腑也。俞,輸也。膀胱俞名意指膀胱腑中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寒濕水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寒濕水氣冷降歸于地部,小部分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 外膀胱腑之熱。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29 中膂俞 
【別名】 中膂,中膂內俞,脊內俞。 
\n【穴義】 脊骨內的氣化之氣由此外輸於膀胱經。
【名解】 中膂俞。中,與外、與旁相對,指體內。膂,脊骨也。俞,輸也。中膂俞名意指脊骨中的氣化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位在脊背下部,脊骨為腎之所主,內藏水液,水液氣化後由此外輸膀胱經,故名中膂俞。別名之意與中膂俞同。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 外散脊骨之熱。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0 白環俞 
【別名】 腰俞。 
【穴義】 臀部深層部位的氣化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1)白環俞。白,肺之色也,氣也。環,古指環狀且中間有孔的玉器,此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涼濕之氣。俞,輸也。白環俞名意指臀部肌肉層中的氣化之氣由本穴外輸膀胱經。
2)腰俞。腰,腎之府也,此指穴內氣血有寒冷之性。俞,輸也。腰俞名意指穴內氣血來自腰臀肌肉層中的氣化之氣。本穴物質為來自腰臀部位的肌肉層中的氣化之氣,其性寒濕,表現出腎氣的潤下特徵,故名腰俞。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寒濕水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水氣冷降後循膀胱經下行,小部分水氣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 外散腰臀之熱。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注】 本經的解析中,從肺俞穴開始一直至白環俞穴共十八穴,解析的內容都祇是言及各穴內部外輸膀胱經的氣血物質和執行規律,並沒有涉及到經脈中上下穴位間相互傳遞的氣血物質。而實際上,自心俞穴開始,穴內就有地部的經水流行,且至白環俞穴後地部的經水達到了最大量。首先是肺俞穴外傳膀胱經的氣血為溼熱之氣,其溼熱之氣一方面受厥陰俞、心俞、督俞等穴外傳的高溫熱氣作用而脹散化風上傳風門穴,另一方面,氣血中富含的較多水濕又會對厥陰俞、心俞、督俞等穴外傳的高熱之氣起降溫作用。因此,厥陰俞、心俞、督俞等穴外傳的氣血物質在和經脈中流行的氣血物質相合後,以上幾穴中的氣血物質和其外傳的氣血物質相比溫度就有了降低,此為其一。其二是心俞穴外傳的高溫高熱之氣,其氣中水濕濃度大,受膀胱經經脈中流行的氣血影響,小部分水濕會冷降歸地,因此,自心俞穴開始,膀胱經的心俞穴下段經脈中就有了地部經水。其三是自膈俞穴開始至白環俞穴的以下各穴,牠們由內外傳的水濕之氣都會因膀胱經的寒冷特性而部分冷降歸地並匯入地部流行的經水之中,因此,膀胱經背部經脈各穴中流行的經水在白環俞穴達到最大。本經穴解析中沒有把臟腑外輸的氣血與經脈中流行的氣血結合起來一起分析,原因在於一是有相當的難度,二是不能更好地敘述各穴對其所屬臟腑的調節作用,故沒有結合在一起分析。
31 上髎 
【穴義】 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
【名解】 上,指本穴相對于次髎、中髎、下髎三穴而言為上也。髎,孔隙也。上髎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上髎。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之經水。
【執行規律】 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疏導水液,健脾除濕。
【治法】 寒則通之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2 次髎 
【穴義】 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
【名解】 次,與上髎穴相對為次也。髎,孔隙也。次髎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次髎。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疏導水液,健脾除濕。
【治法】 寒則通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3 中髎
【穴義】 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
【名解】 中,與其餘三髎穴相對位處中部也。髎,孔隙也。中髎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中髎。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疏導水液,健脾除濕。 
【治法】 寒則通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4 下髎
【穴義】 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
【名解】 下,與上三髎穴相對所處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下髎。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本穴的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疏導水液,健脾除濕。 
【治法】 寒則通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注】 上、次、中、下髎四穴的主治病證基本相同,其功用為通行水液,在治病取穴時當按不同情形對證取穴。以上四穴中上髎穴調節的經水量大,用時當為體表大寒或體內大熱之狀,而下髎穴調節的經水量最小,用時當為體表微寒或體內微熱之狀。餘類推。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9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七、足太陽膀胱經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35 會陽  
【別名】 利機。
【穴義】 膀胱經經氣由此會合督脈陽氣。
【名解】1)會陽。會,會合、交會也。陽,陽氣也。會陽名意指膀胱經經氣由此會合督脈陽氣。本穴物質為下髎穴傳來的地部賸餘經水,其量也小,至本穴後吸熱氣化為天部之氣,此氣與督脈外傳的陽氣會合後循膀胱經散熱下行,穴內氣血的變化特點是天部的陽氣相會,故名會陽。
2)利機。利,便利也。機,機關也,巧妙也。利機名意指本穴向臀部輸送陽氣。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與督脈的陽氣會合而成,陽熱之氣不光循膀胱經而傳輸,亦向穴外的臀部傳輸,臀部受此陽熱之氣後方能靈活自如,如同方便的作用中機關一般,故名利機。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氣。
【執行規律】 由本穴循膀胱經傳於上下二部及傳於臀之各部。
【功能作用】 散發水濕,補陽益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6 承扶 
【別名】 肉郄,陰關,皮部。 
【穴義】 膀胱經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外散。
【名解】1)承扶。承,承擔、承托也。扶,扶助也。承扶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外散。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下行的地部經水和經水中夾帶的脾土微粒,由于膀胱經經水在上、次、中、下髎四穴處大部分流落於地之地部,至本穴後氣血物質實已變為經水與脾土微粒的混合物。氣血物質在本穴的變化為吸熱氣化,水濕氣化上行於天部,脾土微粒則固化於穴周,固化的脾土物質質乾堅硬,能很好地承托並阻止隨膀胱經經水流失的脾土,故名承扶。
2)肉郄。肉,肌肉也,脾土也。郄,孔隙也。肉郄名意指膀胱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在此執行緩慢。本穴物質為水液與脾土物質的混合物,其執行變化為水液氣化而脾土屯固,脾土的執行量小,如從小孔中運輸一般,故名肉郄。
3)陰關。陰,陰液也,地部經水也。關,關卡也。陰關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水在此被關卡不能下行。理同承扶名解。
4)皮部。皮部,天部也,氣也。皮部名意指膀胱經經水在此氣化為天部之氣。理同承扶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脾土水濕及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脾土物質屯固於穴周,水濕氣化後則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 燥濕生氣。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注】 臀部是人體肌肉最為豐滿之處,它之所以豐滿,是由于有膀胱經經水對脾土微粒的運化以及本穴對脾土物質的固化作用,但這祇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則是人體自身重力場的作用,人體大系統重力場的中心在三焦中的二腎,遠者為高、為外,近者為低、為內,而脾土物質屬陰中之太陰,在人體重力場的作用下它無法從腰臀部的低地勢外走足膝部的高地勢,因此脾土物質會屯固於人之臀部。
37 殷門 
【穴義】 膀胱經的地部水濕在此大量氣化。 
【名解】 殷,盛大、眾多、富足也。門,出入的門戶也。殷門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水濕在此大量氣化。本穴物質為承扶穴脾土中外滲而至的地部水濕,至本穴後,水濕分散於穴周各部並大量氣化,氣血物質如充盛之狀,故名殷門。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充盛的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 燥濕生氣。 
【治法】 寒則補之多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8 浮郄 
【穴義】 膀胱經經氣在此升至天之天部。
【名解】 浮,陽也、氣也。郄,孔隙也。浮郄名意指膀胱經經氣在此各至天之天部。本穴物質為委陽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吸熱而上至天之天部,但因膀胱經氣血性本寒濕,即使吸熱其所上行天之天部的氣態物也少,如從孔隙中上行一般,故名浮郄。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循膀胱經上行並散熱冷降。
【功能作用】 清熱降溫。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9 委陽   三焦經合穴。 
【穴義】 膀胱經的天部陽氣在此聚集。
【名解】1)委陽。委,堆積也。陽,陽氣也。委陽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天部陽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委中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因吸熱而化為天部陽氣,陽氣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故名委陽。
2)三焦經合穴。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富含水濕,其性同於三焦經氣血之性,且聚集於穴內,故為三焦經合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富含水濕。
【執行規律】 不斷地吸熱並循膀胱經傳於浮郄穴。
【功能作用】 益氣補陽。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40 委中  合穴,屬土。 
【別名】 腘中,郄中,血郄。 
【穴義】 膀胱經的溼熱水氣在此聚集。 
【名解】1)委中。委,堆積也。中,指穴內氣血所在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委中名意指膀胱經的溼熱水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濕之氣,為吸熱後的上行之氣,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故名委中。
2)腘中。指本穴所在部位為腘窩橫紋處中點,故名。
3)郄中。郄,孔隙也。中,指穴內氣血所在為天人地三部的中部也。郄中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聚集,出入緩慢。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膝下部各穴上行的水濕之氣,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氣血的輸出輸入皆較緩慢,如從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郄中。
4)血郄。血,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受熱後變成的紅色液體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氣血為膀胱經水濕吸熱後的氣化之氣,亦即是血的氣態物。
5)膀胱經合穴。本穴物質為膀胱經氣血匯合而成,故為膀胱經合穴。
6)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特徵。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溼熱水氣,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有土的不動之義,故其屬土。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溼熱水氣,亦即是血的氣態物。
【執行規律】 大部分散熱冷降後歸于地部,小部分吸熱後上行委陽穴。
【功能作用】 分清降濁。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41 附分 
【穴義】 臟腑外輸脊背的氣血物質在此構成膀胱經經脈的附屬分支。
【名解】 附,隨帶、附帶也。分,分開、分出也。附分名意指膀胱經的氣血物質在此形成一條經脈的附屬分支。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乾熱風氣。
【執行規律】 循膀胱經上輸頭頸。
【功能作用】 運化膀胱經水濕上行天部。
【治法】 寒則補之或微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注】 附分至秩邊各穴所在的膀胱經經脈與緊鄰脊骨的膀胱經經脈相比較,此為分支,緊鄰脊旁的膀胱經為正經。分支中各穴比正經中對應的各穴氣血偏於陽熱乾性,正經則水濕稍重,分支氣血稍弱,正經則氣血較強。從功能作用看,分支作用於肩背外側強,而正經作用上下前後部強,分支與正經對應各穴功用又大體相似。
42 魄戶 
【別名】 魂戶。 
【穴義】 肺臟的陽熱之氣由此外傳於膀胱經。
【名解】1)魄戶。魄,肺之精也,氣也。戶,出入的門戶也。魄戶名意指本穴出入的氣血為來自肺臟的陽熱之氣。本穴物質和肺俞穴一樣,皆為來自肺臟的外輸之氣,但因本穴與肺俞穴相比處於更外更高處,氣血物質為比肺俞穴更為乾燥的陽熱之氣,屬於肺之精氣,故名魄戶。
2)魂戶。魂,肝之精也,風氣也。戶,出入的門戶也。魂戶名意本穴出入的氣血為橫行的風氣。本穴物質為肺臟外輸的乾熱陽氣,所處為天之天部,其執行為橫印上行,表現出風木的特性,故名魂戶。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陽熱之氣。
【執行規律】 循膀胱經橫印上行。
【功能作用】 外散肺臟之熱。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43 膏肓 
【穴義】 肓膜中的脂類物質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 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臟與膈膜之間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類物質由此外輸膀胱經。穴外輸膀胱經的氣血物質為心臟與膈膜之間的膏脂(此膏肓由五穀精微所化),故名膏肓。(膏脂為提供心火燃燒之柴薪,在火熱作用下所處為液態,今心室燃燒後氣化蒸發的部分在胸腔內壓的作用下隨溼熱之氣外滲體表膀胱經,故名膏肓。)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較乾燥的溼熱之氣與不溶於水的膏脂。
【執行規律】 熱氣循膀胱經上行,膏脂出體表後散熱降下行。
【功能作用】 散熱排脂。
【治法】 寒則補之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
【注】 膏盲穴對應的膀胱正經穴位為厥陰俞穴,牠們的氣血物質皆來自心室之外衛心包之中。厥陰俞穴的氣血物質以較高溫度的水濕之氣為主要特徵,而膏盲穴的氣血物質則以乾熱的陽氣和脂類物質為主要特徵。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膏盲穴所處為外、為高,穴內環境的溫度比厥陰俞穴要低,膏脂之物在厥陰俞穴的較高溫度場中不會凝固,而到了本穴的較低溫度場中之後則會散熱冷卻凝固。脂類物質在本穴的散熱冷凝為本穴氣血變化的主要特徵,故名之為膏盲。
44 神堂 
【穴義】 心室的陽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 神,心神也,心氣也。堂,古指宮室的前面部分,前為堂、後為室,堂為陽、室為陰。神堂名意指心室的陽熱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
【執行規律】 循膀胱經上傳。
【功能作用】 外散心室之熱。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5 譩譆 
【別名】 五胠俞。 
【穴義】 體內的純陽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1)譩譆。譩譆者,壓按本穴病者呼出之聲也,無它意。
2)五胠俞。五,五臟六腑之代稱。胠,古戰陣右翼的標簽也。俞,輸也。五胠俞名意指體內的純陽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為督脈外傳的陽熱之氣,而督脈的陽熱之氣由五臟六腑的精微物質所生化,本穴所受的純陽之氣也即是五臟六腑的純陽之氣,故名五胠俞。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純陽之氣。
【執行規律】 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 外散體內之熱。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46 膈關 
【穴義】 膈膜中的陽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 膈,心之下、脾之上也。關,關卡也。膈關名意指膈膜中的陽氣由此上輸膀胱經。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富含水濕(即為血的氣態物)。
【執行規律】 外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 外散膈膜之熱。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47 魂門 
【穴義】 肝臟的陽熱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 魂,肝之神也,陽熱風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魂門名意指肝臟的陽熱風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
【執行規律】 循膀胱經上行。 
【治法】 風濕則補而灸之,風熱則瀉針出氣。
48 陽綱 
【穴義】 膽腑的陽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 陽,陽氣也。綱,網上之總繩也。陽綱名意指膽腑的陽氣由此外輸膀胱經。陽綱穴與膽俞穴相對,氣血物質皆來自膽腑,膽腑氣血處半表半裏,而本穴又在背外之側,穴內物質為膽腑外輸的陽熱風氣,此陽熱風氣即是臟腑外輸的陽氣匯聚而成,有對體內外輸的陽氣抓總提綱作用,故名陽綱。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所處為天之天部。
【執行規律】 由本穴散輸於肩背各部。
【功能作用】 散熱降火。  
【治法】 風濕則補而灸之,風熱則瀉針出氣。
49 意舍  
【穴義】 脾臟的熱燥陽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 意,脾之神也,脾氣也。舍,來源也。意舍名意指脾臟的熱燥陽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熱燥的陽氣。
【執行規律】 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 外散脾臟之熱。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50 胃倉  
【穴義】 胃腑的溼熱陽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 胃,胃腑也。倉,存貯聚散之所也。胃倉名意指胃腑的溼熱陽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為來自於胃腑的溼熱陽氣,至本穴後,因受人體重力場的作用,濕重而熱的陽氣既不能上行又不能下行,溼熱陽氣屯留於本穴之中,故名胃倉。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溼熱陽氣。
【執行規律】 由穴內向穴外緩慢擴散。
【功能作用】 外散胃腑之熱。
【治法】 寒濕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溼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51 肓門
【穴義】 天部氣血中夾帶的膏脂物質在此冷降。
【名解】 肓,心下膈膜也,指穴內調節的物質對象為膏盲穴外傳的膏脂之物也。門,出入的門戶也。盲門名意指天部氣血中夾帶的膏脂物質在此冷降。本穴與膏盲穴相對應,膏盲穴為膏脂之物的輸出之處,而本穴則為膏脂之物的回落之處,故名肓門。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冷凝後的膏脂。
【執行規律】 膏脂之物由天部冷降歸于地部。
【功能作用】 積脂降濁。
【治法】 寒則灸之,熱則瀉之。
52 志室  
【別名】 精宮。  
【穴義】 腎臟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1)志室。志,腎之精也,腎氣也。室,房屋之內間也,與堂相對,堂在前、室在後,亦指穴內氣血為腎臟外輸寒濕水氣。志室名意指腎臟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2)精宮。精,腎之所藏也,腎之精氣也。宮,宮殿也。精宮名意指腎臟水液氣化的精微之氣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為腎臟之水的氣化之氣,腎臟水液的氣化之氣大部分冷降歸于地部,祇有少部分清氣吸熱後上行至本穴,本穴物質為腎氣精微所化,故名精宮。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涼濕水氣。
【執行規律】 少部分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大部分冷降歸于地部並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 內散腎臟之熱,外降體表之溫。
【治法】 寒濕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乾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53 胞肓 
【穴義】 胞宮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輸膀胱經。 
【名解】 胞,包裹胎兒的膜質囊也。肓,心下膈膜也。胞肓名意指胞宮中的膏脂之物由此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為來自胞宮中的膏脂之物,它與心下膈膜中外輸的膏脂之物同性,故名胞肓(胞肓穴膀胱俞穴相對應,氣血物質的來源相同,按前面的穴位分析來推導,本穴物質應該是膀胱腑氣化的乾燥氣態物,何以本穴物質為膏脂之類呢?這是因為本穴與膀胱俞二穴的氣血物質並非只來自膀胱腑,而是來自膀胱腑與胞宮。從人體重力場來看,膀胱與胞宮皆處於同一層次,坐標位置的高度相同,氣血物質的特性相同,氣血物質亦由相同的出口外輸膀胱經,只不過胞宮外輸的氣血物質中脂質成份偏多而膀胱外輸的氣血物質中水濕成份偏多罷了。但在人體重力場中,由于膀胱俞與胞肓穴所處的坐標位置不同,因此此二穴外輸的氣血物質才表現出不同的氣血特徵,這就是胞肓穴的氣血物質是以脂質為主而非以乾燥水氣為主的原因所在)。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膏脂。
【執行規律】 在本穴散熱後冷降歸地。
【功能作用】 積脂散熱。
【治法】 寒濕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乾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54 秩邊
【穴義】 臀部外散的水濕之氣由此傳於膀胱經。
【名解】 秩,古指官吏的俸祿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肺金之氣。本穴所在為膀胱經,五行之水當值為官,其俸祿者金氣也。邊,旁也,側也。秩邊名意指臀部外散的水濕之氣由此傳於膀胱經。本穴物質為來自腰臀部肌肉層中氣化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散熱冷縮並循膀胱經而行,冷降之氣補充了膀胱經的地部經水,故名秩邊。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性涼濕。
【執行規律】 散熱冷降為水液後循膀胱經下行。
【功能作用】 降溫生水。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55 合陽 
【穴義】 膀胱經吸熱上行的陽熱之氣在此聚集。 
【名解】 合,會合、會集也。陽,陽熱之氣也。合陽名意指膀胱經吸熱上行的陽熱之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膝下部各穴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故名合陽。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水濕少。
【執行規律】 散熱冷縮並上傳於委中穴。
【功能作用】 散熱降濁。
【治法】 寒濕則補之灸之,溼熱則瀉針出氣。
56 承筋 
【別名】 腨腸,直腸。 
【穴義】 膀胱經的上行陽氣在此化風而行。
【名解】1)承筋。承,承受也。筋,肝所主的風也。承筋名意指膀胱經的上行陽氣在此化風而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足下部各穴上行的陽熱之氣,至本穴後為風行之狀,故名承筋。
2)腨腸。腨腸者,直腸也。腨腸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與大腸經的氣血物質特性相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足下部各穴吸熱上行的陽熱之氣,富含水濕,性溫熱,與大腸經氣血同性,故名腨腸。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性溫熱。
【執行規律】 循膀胱經快速上行。
【功能作用】 運化水濕。
【治法】 寒則灸之,熱則取合陽穴而瀉,禁刺。 
【注】 本穴經書列為禁刺者,乃膀胱經下部的水濕靠本穴運化也,針刺則風停氣息,膀胱經下部的水濕無以運化,故列禁刺。
57 承山 
【別名】 魚腹,肉柱,傷山,魚腸,腸山,魚腹山,玉柱,魚腰。
【穴義】 隨膀胱經經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
【名解】1)承山。承,承受、承托也。山,土石之大堆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脾土。承山名意指隨膀胱經經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本穴物質為隨膀胱經經水上行而來的脾土與水液的混合物,行至本穴後,水液氣化而乾燥的脾土微粒則沉降穴周,沉降的脾土堆積如大山之狀,故名承山。
2)魚腹。此是從類象的角度來言穴內氣血的特性的。本穴物質為隨膀胱經經水衝涮下行的脾土,在穴內為堆積之狀,如同魚之腹部豐滿的肌肉,故名魚腹。魚腹山、魚腸、魚腰名意與魚腹近同。
3)肉柱。肉,脾主之土也。柱,支柱也。肉柱名意指膀胱經氣血中的脾土物質在此堆積。本穴物質為隨膀胱經經水衝涮下行的脾土微粒,性乾燥,在穴內為堆積之狀,有較大的承重能力,故名肉柱。玉柱名意與肉柱同。
4)傷山。傷,傷害也。山,土石之大堆也。傷山名意指膀胱經上行的陽熱風氣對穴內固化的脾土微粒有較大的傷害。本穴物質為乾燥的脾土微粒,而膀胱經上行的陽熱風氣又從本穴經過,脾土微粒中水濕不足則將被上行的風氣吹散傷害,故名傷山。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脾土及天部上行的風氣。
【執行規律】 風氣循膀胱經上行,脾土則屯固於穴周。
【功能作用】 運化水濕,固化脾土。\r
【治法】 寒濕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風熱則瀉之或水針。
58 飛揚  絡穴。 
【別名】 厥陽,厥陰,厥揚。 
【穴義】 膀胱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向上飛揚。
【名解】1)飛揚。飛,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也。揚,指穴內物質揚而上行也。飛揚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吸熱上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跗陽至至陰各穴吸熱上行的水濕之氣,在本穴的變化為進一步的吸熱蒸升,故名飛揚。
2)厥陽。厥,厥通掘,乃翹起、掘起之意。陽,陽氣也。厥陽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掘起上揚。理同飛揚名解。厥陰、厥揚名意與厥陽近同,陰表示本穴上揚的氣血物質為膀胱經的寒濕水氣而非為真正的陽熱之氣。
3)膀胱經絡穴。本穴氣血為吸熱上行的水濕之氣,它不光膀胱經上行,同時亦向外擴散於與膀胱經相表裡的少陰腎經,故為膀胱經絡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性溫。
【執行規律】 大部分循膀胱經上行,小部分別入足少陰腎經。
【功能作用】 聯絡表裡。
【治法】 寒則補之,熱則瀉之。
59 跗陽  陽蹺脈郄穴。 
【別名】 付陽,附陽。 
【穴義】 足少陽、足陽明經的陽氣在此帶動足太陽經的氣血上行。
【名解】1)跗陽。跗,腳背也。陽,陽氣也。跗陽名意指足少陽、足陽明二經的陽氣在此帶動足太陽經的氣血上行。膀胱經足部上行的陽氣至本穴後散熱而化為濕冷的水氣,由于有足少陽、足陽有二經上行的陽氣為其補充熱量,足太陽膀胱經的水濕之氣才得以繼續上行。本穴水濕之氣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陽氣才得以上行的,故名跗陽。付陽、附陽名意與跗陽同(何以足少陽、足陽明經的氣血交會於本穴,而經書卻不言本穴為足三陽之會呢?這是因為本穴在人體重力場中是處於肌肉隆起的高地勢,所以足少陽、足陽明二經的上行陽氣會交於本穴,陽者向上、向外而行也。但是,足少陽、足陽明二經上行至本穴的陽氣有名無實,祇是虛熱之氣,熱多而氣少,故此經書不言此穴為足三陽經之會)。
2)陽蹺脈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質為足三陽經上行的陽氣構成,氣血之性同於陽蹺脈。但由于膀胱經上行至此的陽氣較為寒濕,即使有足少陽、足陽明的陽氣帶動足太陽的陽氣上行,由本穴上輸的陽氣量亦較少,如從孔隙中輸出一般,故為陽蹺脈郄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
【執行規律】 循膀胱經上傳於飛揚穴。
【功能作用】 吸熱化濕。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60 崑崙  經穴,屬火。 
【別名】 上崑崙。 
【穴義】 膀胱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上行。
【名解】1)崑崙。崑崙,廣漠無艮也。崑崙名意指膀胱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上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經水的氣化之氣,性寒濕,由于足少陽、足陽明二經的外散之熱作用,寒濕水氣吸熱後亦上行並充斥於天之天部,穴內的各個層次都有氣血物存在,如廣漠無艮之狀,故名崑崙。上崑崙名意與崑崙同。
2)膀胱經經穴。經,經過也,動而不居也。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其執行變化為吸熱上行,動而不居,故為膀胱經經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原本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之氣,在本穴的變化為吸熱後上行天之天部,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徵,故其屬火。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 散熱化氣。
【治法】 寒濕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風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61 僕參  
【別名】 安邪,安耶,安邦。 
【穴義】 膀胱經的水濕之氣在此有少部分吸熱上行。
【名解】1)僕參。僕參者奴僕參拜也。僕參名意指膀胱經的水濕之氣在此有少部分吸熱上行。本穴所在為傍胱經,穴內物質為寒濕水氣,水為主,火為僕,穴外傳來的火熱之氣僅能使較少部分的水濕之氣氣化上行於天,火熱之氣相對于本穴的寒濕水氣來說就如奴僕一般,故名僕參。
2)安邪。安,安定也。邪,邪氣也。安邪名意指穴內的火熱之為弱小之勢。本穴物質為寒濕水氣,穴外傳入穴內的火熱之氣是為邪氣,但穴外傳入的火熱之氣不足以改變穴內氣血的寒濕之性,故名安邪。安耶、安邦名意與安邪同。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吸熱後由天之下部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 散熱化氣。
【治法】 寒濕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風熱則瀉針出氣。
62 申脈   足太陽陽蹺脈之會。 
【別名】 鬼路,陽蹺。 
【穴義】 膀胱經氣血在此變為涼濕之性。
【名解】1)申脈。申,八卦中屬金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肺金特性的涼濕之氣。脈,脈氣也。申脈名意指膀胱經的氣血在此變為涼濕之性。本穴物質為來自膀胱經金門以下各穴上行的天部之氣,其性偏熱(相對于膀胱經而言),與肺經氣血同性,故名申脈。
2)鬼路。鬼,與天相對,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路,道路。鬼路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地部經水。本穴物質一是金門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濕之氣,二是崑崙穴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鬼路名意旨在強調穴內氣血的經水部分,故名鬼路。
3)陽蹺。陽,陽氣也。蹺,蹺脈也。本穴物質中既有天部的陽氣,又有地部的經水,氣血物質性同蹺脈之性,故名蹺脈。
4)足太陽陽蹺脈之會。同陽蹺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一為經部經水,其量少,二為天部的溫熱之氣。
【執行規律】 經水循膀胱經下行,陽氣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 補陽益氣,疏導水濕。
【治法】 虛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實熱則瀉針出氣。
63 金門  郄穴。 
【別名】 關樑,樑關。 
【穴義】 膀胱經氣血在此變為溫熱之性。
【名解】1)金門。金,肺性之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金門名意指膀胱經氣血在此變為溫熱之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下部經脈上行的陽氣,性溫熱,與肺金之氣同性,故名金門。
2)關樑。關,關卡也。樑,屋頂之橫樑也。關樑名意指膀胱經的天部之氣由此上行。本穴向上傳輸的為膀胱經下部經脈吸熱蒸升的陽熱之氣,膀胱經滯重和寒濕水氣則被關卡於下,故名關樑。樑關名意與關樑同。
3)膀胱經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性寒濕,祇有少部分水濕氣態物吸熱上傳並成為膀胱經經脈中的氣血,此上傳之氣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膀胱經郄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 補陽益氣,疏導水濕。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64 京骨   原穴。 
【穴義】 膀胱經的濕冷水濕在此聚集。
【名解】1)京骨。京,古指人工築起的高丘或園形的大穀倉也。骨,水也。京骨名意指膀胱經的濕冷水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膀胱經吸熱蒸升的水濕之氣,性寒涼,在本穴為聚集之狀,如同儲存穀物的大倉,故名京骨。
2)膀胱經原穴。本穴物質為天部的寒涼水氣,氣血場範圍大,最能體現膀胱經的氣血之性,為膀胱經寒濕水氣的輸出之源,故為膀胱經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執行規律】 吸熱後循膀胱經上行。
【功能作用】 生發氣血。
【治法】 寒濕則點刺出點或溫灸,熱則瀉針出氣。
65 束骨 俞穴,屬木。 
【穴義】 膀胱經的寒濕水氣在此聚集不能上行。
【名解】1)束骨。束,捆也、束縛也。骨,水也。束骨名意指膀胱經的寒濕水氣在此聚集不能上行。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寒濕水氣和下部經脈上行的陽氣,二氣交會後聚集穴內既不能升亦不能降,如被束縛一般,故名束骨。
2)膀胱經俞穴。俞,輸也。本穴的水濕之氣來路為膀胱經,去路則是膀胱經之外的足背各部,有對外輸出氣血的作用,故為膀胱經俞穴。
3)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其執行為橫印的向外傳輸,有風木的橫行特徵,故其屬木。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由穴內橫印傳於穴外。
【功能作用】 輸布水濕。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66 足通谷  滎穴,屬水。 
【穴義】 膀胱經經氣在此散熱冷降。
【名解】1)足通谷。通,通道、通行也。谷,肉之大會也,兩山中間的空曠之處也。足通谷名意指膀光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本穴物質一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寒濕水氣,二為至陰穴上傳於此的天部溼熱水氣,二氣交會後的執行變化主要是散熱縮合冷降,冷降之水循膀胱經回流至陰穴,故名足通谷。
2)膀胱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其變化主要為散熱冷降,冷降的地部經水極為細小,故為膀胱經滎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其變化為散熱冷降,表現出水的潤下特徵,故其屬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水濕冷降歸地後回流至陰穴,小部分吸熱後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 升清降濁。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補之。
67 至陰 井穴,屬金。 
【穴義】 體內膀胱經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體表。
【名解】1)至陰。至,極也。陰,寒也,水也。至陰名意指體內膀胱經的寒濕水氣由此外輸體表。本穴物質為來自體內膀胱經的寒濕水氣,它位於人體的最下部,是人體寒濕水氣到達的極寒之地,故名至陰。
2)膀胱經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有孔隙與體內相通,為膀胱經體內與體表的氣血置換處,故為膀胱經井穴。
3)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氣血物質執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內容。本穴物質主要是體內輸出的溫熱水氣,出體表後散熱而涼,表現出肺金之氣的秋涼特徵,故其屬金。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溫熱水氣。
【執行規律】 散熱冷縮並交於足通谷穴。
【功能作用】 散熱生氣。
【治法】 寒則深刺閉孔出針,莫留針,熱則淺刺出氣。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1.針灸(穴道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