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任脈(奇經八脈)

一針二灸三用藥,『針』為極大功能效用!有關穴道,皆可在此貼!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十三、任脈(奇經八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in>:任脈(奇經八脈)經穴:

13、任脈經穴Conception Vessel

(1)、陰脈之海,行腹部中行,為陰脈之總會。

(2)、婦人養生之本,奇經八脈之一也。

(3)、任脈中有會陰、氣海、神關、中脘、膻中、璇璣等六穴,

為道家內功關竅。

(4)、凡二十四穴。

(5)、任脈經穴歌:

任脈三八起會陰,曲骨中極關元銳,

石門氣海陰交乃,神闕水分下脘配,

建里中上脘相連,巨闕鳩尾蔽骨下,

中庭膻中慕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夜,

天突結喉是廉泉,唇下宛宛承漿合。
任脈.jpg
qijingbamai02ph0.gif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最後由 懸壺子 於 2006-09-10 , 16:04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3c1fk8.jpg
圖片取自陳怡魁著作的針灸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最後由 懸壺子 於 2006-09-10 , 15:34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3c2za7.jpg
圖片取自陳怡魁著作的針灸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最後由 懸壺子 於 2006-09-10 , 15:35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十三、任脈(奇經八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in>:任脈(共24穴)
1·經脈循行: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部,向上行於陰毛部,沿腹內向上經前正中線到達咽喉部,再向上環繞口唇,經面部入目眶下。



2·主要病候:疝氣、帶下、腹中結塊等。

3·主治概要:主治腹、胸、頸頭面的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器官疾病。少數腧穴有強壯作用或可治神志病。

(1) 會陰 Huìyīn
[定位] 在會陰部,男性當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女性當大陰唇後聯合與肛門連線的中點。

[解剖] 在球海綿體中央,有會陰淺、深橫肌;有會陰動、靜脈分支;布有會陰神經分支。

[主治] 溺水窒息,昏迷,癲狂,驚癇,小便難,遺尿,陰痛,陰癢,陰部汗濕,脫肛,陰挺,疝氣,痔疾,遺精,月經不調。

[配伍] 配神門治癲狂癇;配水溝治溺水窒息;配十宣急救昏迷;配蠡溝治陰癢、陰痛(溼熱下注型);配歸來、百會治陰挺(中氣下陷型);配承山治痔瘡、脫肛;配支溝、上巨虛治便祕;配中極治遺尿、淋症;配關元治遺精。

[刺灸法] 直刺0.5~1寸,孕婦慎用;可灸。

[附註] 任脈別絡,俠督脈、衝脈之會。

(2) 曲骨 Qūgǔ
[定位] 在下腹部,目前正中線上,恥骨聯合上緣的中點處。

[解剖] 在腹白線上;有腹壁下動脈及閉孔動脈的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經分支。

[主治] 少腹脹滿,小便淋瀝,遺尿,疝氣,遺精陽痿,陰囊濕癢,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痛經。

[配伍] 配腎俞、志室、大赫、關元、命門治陽萎、遺精(腎氣虛型);配膀胱俞、腎俞、次髎、陰陵泉、蠡溝治陽萎、遺精、癃閉、淋症、陰癢、濕疹、帶下(溼熱下注);配中極、關元、腎俞治腎虛、遺尿、小便不利;配關元、命門、陰交(針補法或灸)治宮寒不孕、痛經。

[刺灸法] 直刺0.5~1寸,內為膀胱,應在排尿後進行針刺;可灸。

[附註] 任脈、足厥陰之會。
1321nv3.gif
(3) 中極 Zhōngjí
[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4寸。

[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乙狀結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經的前皮支。

[主治] 小便不利,遺溺不禁,陽痿,早洩,遺精,白濁,疝氣偏墜,積聚疼痛,月經不調,陰痛,陰癢,痛經,帶下,崩漏,陰挺,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腫。

[配伍] 配大赫、腎俞、陰交、三陰交、次髎治陽萎、早洩、遺精、白濁、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陰挺等症(腎氣虛型);配陰谷、氣海、腎俞治遺溺不止;配大敦、關元、三陰交治疝氣偏墜;配水分、三焦俞、三陰交、氣海、委陽治水腫;中極透曲骨、配三陰交、地機治產後、術後尿瀦留;中極透曲骨、配氣海、羶中、足三里尿瀦留(老年人氣虛)。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 足三陰、任脈之會。

(4) 關元 Guānyuán
[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中風脫證,虛勞冷憊,羸瘦無力,少腹疼痛,霍亂吐瀉,痢疾,脫肛,疝氣,便血,溺血,小便不利,尿頻,尿閉,遺精,白濁,陽萎,早洩,月經不調,經閉,經痛,赤白帶下,陰挺,崩漏,陰門瘙癢,惡露不止,胞衣不下,消渴,眩暈。

[配伍] 配氣海、腎俞(重灸)、神闕(隔鹽灸)急救中風脫證;配足三里脾俞、公孫、大腸俞治虛勞、裡腹痛;配三陰交、血海、中極、陰交治月經不調(衝任不固,針用補法);配中極、大赫、腎俞、次髎、命門、三陰交治男子不育症、陽萎、遺精、早洩、尿頻、尿閉、遺尿(腎陽虛衰、針補法或艾灸);配太谿、腎俞治洩痢不止、五更洩。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 足三陰、任脈之會。

(5) 石門 Shímén
[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2寸。

[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腹脹,洩利,繞臍疼痛,奔豚疝氣,水腫,小便不利,遺精,陽萎,經閉,帶下,崩漏,產後惡露不止。

[配伍] 配陰陵泉、關元、陰交治四肢水腫、小便不利(腎氣不化);配腎俞、三陰交治遺尿;配關元、天樞、氣海、足三里腹脹瀉泄、繞臍痛;配大敦、歸來治疝氣;配三陰交、帶脈穴治崩漏、帶下。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孕婦慎用。

[附註] 手少陽之募穴。

(6) 氣海 Qìhǎi
[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脈、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脘腹脹滿,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洩痢不禁,癃淋,遺尿,遺精,陽萎,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臟氣虛憊,形體羸瘦,四肢乏力。

[配伍] 配三陰交治白濁、遺精;配關元治產後惡露不止;配灸關元、膏肓、足三里治喘息短氣(元氣虛憊);配關元、命門(重灸)、神闕(隔鹽灸)急救中風脫證。配足三里、脾俞、胃俞、天樞、上巨虛治胃腹脹痛、呃逆、嘔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氣虛弱);配足三里、合谷、百會治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孕婦慎用。

[附註] 肓之原穴。

(7) 陰交 Yīnjiāo
[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

[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脈、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繞臍冷痛,腹滿水腫,洩潟,疝氣,陰癢,小便不利,奔豚,血崩,帶下,產後惡露不止,小兒陷囟,腰膝拘攣。

[配伍] 配陰陵泉、帶脈穴治赤白帶下;配子宮穴、三陰交治月經不調、崩漏;配大腸俞、曲池治臍周作痛;配天樞、氣海治腹脹腸鳴、瀉泄。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孕婦慎用。

[附註] 任脈、衝脈、少陰之會。

(8) 神闕 Shénquè
[定位] 在腹中部,臍中央。

[解剖] 在臍窩正中,深部為小腸;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中風虛脫,四肢厥冷,屍厥,風癇,形憊體乏,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脫肛,泄利,便祕,小便不禁,五淋,婦女不孕。

[配伍] 配三陰交治五淋;配公孫、水分、天樞、足三里,治洩痢便祕、繞臍腹痛(脾腎不和);配長強、氣海、關元治脫肛、小便不禁、腎虛不孕症;神闕(隔鹽灸)配關元、氣海(重灸)治中風脫證。

[刺灸法] 禁刺;可灸。

(9) 水分 Shuǐfēn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1寸。

[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下動脈、靜脈分支,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八、九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腹痛,腹脹,腸鳴,瀉泄,翻胃,水腫,小兒陷囟,腰脊強急。

[配伍] 配天樞、地機治腹水;配內關治反胃嘔吐;配中封、曲泉治臍痛;配脾俞、三陰交治浮腫。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10) 下脘 Xiàwǎn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

[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橫結腸;有腹壁上、下動、靜脈交界處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脘痛,腹脹,嘔吐,呃逆,食谷不化,腸鳴,瀉泄,痞塊,虛腫。

[配伍] 配天樞、氣海、關元、足三里,針灸並用)治急性菌痢。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 足太陰、任脈之會。

(11) 建里Jiànlǐ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3寸。

[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橫結腸;有腹壁上、下動、靜脈交界處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胃脘疼痛,腹脹,嘔吐,食慾不振,腸中切痛,水腫。

[配伍] 配內關治胸中苦悶;配水分治肚腹浮腫。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12) 中脘 Zhōngwǎn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布有第七、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胃脘痛,腹脹,嘔吐,呃逆,翻胃,吞酸,納呆,食不化,疳積,膨脹,黃疸,腸鳴,泄利,便祕,便血,脅下堅痛,虛勞吐血,哮喘,頭痛,失眠,驚悸,怔忡,臟躁,癲狂,癇證,屍厥,驚風,產後血暈。

[配伍] 配百會、足三里、神門治失眠、臟躁;配羶中、天突、豐隆治哮喘;配樑丘、下巨虛治急性胃腸炎;配肝俞、太衝、三陰交、公孫治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配上脘、樑門(電針20分鐘)治膽道蛔蟲症;配陽池、胞門、子戶(針灸並用),治腰痛、痛經、月經不調(子宮不正);配氣海、足三里、B內關、百會治胃下垂。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 胃經募穴,八會穴之腑會,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13) 上脘 Shàngwǎn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5寸。

[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肝下緣及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七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胃脘疼痛,腹脹,嘔吐,呃逆,納呆,食不化,黃疸,瀉利,虛勞吐血,咳嗽痰多,癲癇。

[配伍] 配豐隆治納呆;配天樞、中脘治噯氣吞酸、腹脹、腸鳴、瀉泄。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 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

(14) 巨闕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6寸。

[解剖] 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肝臟;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七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胸痛,心痛,心煩,驚悸,屍厥,癲狂,癇證,健忘,胸滿氣短,咳逆上氣,腹脹暴痛,嘔吐,呃逆,噎嗝,吞酸,黃疸,泄利。

[配伍] 配內關治心絞痛;配章門、合谷、中脘、內關、足三里,治呃逆;配足三里、膻中、內關、三陰交、心平穴、心俞治療急性心肌梗塞;配內關、人中治癲狂癇證;配神門治失眠健忘。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註] 心經募穴。

(15) 鳩尾 Jiūwěi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胸劍結合部下1寸。

[解剖] 在腹白線上,腹直肌起始部,深部為肝臟;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六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心痛,心悸,心煩,癲癇,驚狂,胸中滿痛,咳嗽氣喘,嘔吐,呃逆,反胃,胃痛。

[配伍] 配梁門、足三里,治胃痛;配三關、足三里,治嘔吐。

[刺灸法] 斜向下刺0.5~1寸;可灸。
1322en3.gif
(16) 中庭 Zhōngtíng
[定位] 在胸部,目前正中線上,平第5肋間,即胸劍結合部。

[解剖] 有胸廓(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五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胸腹脹滿,噎嗝,嘔吐,心痛,梅核氣。

[配伍] 配俞府、意舍治嘔吐。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17) 膻中 Dànzhōng
[定位] 在胸部,目前正中線上,平第4肋間,兩乳頭連線的中點。

[解剖] 在胸骨體上;有胸廓(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咳嗽,氣喘,咯唾膿血,胸痺心痛,心悸,心煩,產婦少乳,噎嗝,膨脹。

[配伍] 配曲池、合谷(潟法)治急性乳腺炎;配內關、三陰交、巨闕、心平、足三里,治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配中脘、氣海治嘔吐反胃;配天突治哮喘;配乳根、合谷、三陰交、少澤、灸羶中治產後缺乳;配肺俞、豐隆、內關治咳嗽痰喘;配厥陰俞、內關治心悸、心煩、心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附註] 心包經之募穴,八會穴之氣會。

(18) 玉堂 Yùtáng
[定位] 在胸部,目前正中線上,平第3肋間。

[解剖] 在胸骨體中點;有胸廓(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三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膺胸疼痛,咳嗽,氣短,喘息,喉痺嚥腫,嘔吐寒痰,兩乳腫痛。

[配伍] 玉堂透膻中、內關、胸夾脊(T1~5)治療胸痺。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n
(19) 紫宮 Zǐgōng
[定位] 在胸部,目前正中線上,平第2肋間。

[解剖] 在胸骨體上;有胸廓(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二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咳嗽,氣喘,胸脅支滿,胸痛,喉痺,吐血,嘔吐,飲食不下。

[配伍] 配玉堂、太谿治呃逆上氣、心煩。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20) 華蓋 Huágài
[定位] 在胸部,目前正中線上,平第1肋間。

[解剖] 在胸骨角上;有胸廓(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 咳嗽,氣喘,胸痛,脅肋痛,喉痺,嚥腫。

[配伍] 配氣戶治脅肋疼痛。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21) 璇璣 Xuánjī
[定位] 在胸部,目前正中線上,天突下1寸。

[解剖] 在胸骨柄上;有胸廓(乳房)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

[主治] 咳嗽,氣喘,胸滿痛,喉痺嚥腫,胃中有積。

[配伍] 配鳩尾治喉痺嚥腫。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可灸。

(22) 天突 Tiāntū
[定位] 在頸部,目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解剖] 在左右胸鎖乳突肌之間,深層左右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皮下有頸靜脈弓、甲狀腺下動脈分支;深部為氣管,再向下,在胸骨柄後方為無名靜脈及主動脈弓;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

[主治] 咳嗽,哮喘,胸中氣逆,咯唾膿血,咽喉腫痛,舌下急,暴喑,癭氣,噎嗝,梅核氣。

[配伍] 配定喘穴、魚際治哮喘、咳嗽;配膻中、列缺治外感咳嗽;配內關、中脘治呃逆;配廉泉、湧泉治暴喑;配豐隆治梅核氣;配少商、天容治咽喉腫痛;配氣舍、合谷治地方性甲狀腺腫大。

[刺灸法] 先直刺0.2~0.3寸,然後沿胸骨柄後緣,氣管前緣緩慢向下刺入0.5~1寸;可灸。

[附註] 陰維、任脈之會。

[注意] 本穴針刺不能過深,也不宜向左右刺,以防刺傷鎖骨下動脈及肺尖。如刺中氣管壁,針下有硬而輕度彈性的感覺,病人出現喉癢欲咳等現象;若刺破氣管壁,可引起劇烈的咳嗽及血痰等現象。如刺中無名靜脈或主動脈弓時,針下可有柔軟而有彈力的阻力或病人有疼痛感覺,應即退針。



(23) 廉泉 Liánquán
[定位] 在頸部,目前正中線上,結喉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

[解剖] 在甲狀軟骨和舌骨之間,深部為會厭,下方為喉門,有甲狀舌骨肌、舌肌;有頸前淺靜脈,甲狀腺上動、靜脈;布有頸皮神經,深層有舌下神經分支。

[主治] 舌下腫痛,舌根急縮,舌縱涎出,舌強,中風失語,舌乾口燥,口舌生瘡,暴喑,喉痺,聾啞,咳嗽,哮喘,消渴,食不下。

[配伍] 配金津、玉液、天突、少商治舌強不語、舌下腫痛、舌緩流涎、暴喑。

[刺灸法] 直刺0.5~0.8寸,不留針;可灸。

[附註] 陰維、任脈之會。

(24) 承漿 Chéngjiāng
[定位] 在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解剖] 在口輪匝肌和頦肌之間;有下唇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及頦神經分支。

[主治] 口眼喎斜,唇緊,面腫,齒痛,齒衄,齦腫,流涎,口舌生瘡,暴喑不言,消渴嗜飲,小便不禁,癲癇。

[配伍] 配委中治衄血不止;配風府治頭項強痛、牙痛。

[刺灸法] 斜刺0.3~0.5寸;可灸。

[附註] 足陽明、任脈之會。
1323ii5.gif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最後由 懸壺子 於 2006-09-10 , 16:12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十三、任脈(奇經八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in>:任脈經穴
分佈於會陰、腹、胸、頸、下頷部的正中線上,起於會陰,止於承漿,一名一穴,共24穴。


會陰
在會陰正中,男子,當肛門與陰囊之間,女子,當肛門與陰唇聯合之間, 截石位取之。
醒神鎮驚,通調二陰
溺水窒息、昏迷、癲狂、驚癇、二便不利、痔疾。  

曲骨
仰臥,在腹部正中線上,臍下5寸,當恥骨聯合上緣凹陷處取穴。
通利小便,調經止痛
少腹脹滿、小便淋瀝、遺尿、疝氣、陽痿、陰囊濕癢、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  

中極
臍下4寸,當腹正中線上取穴。
益腎興陽,調經止帶
遺精、陽痿、遺尿、尿閉、月經不調、崩漏、陰挺、不孕、產後惡露不止、陰癢、帶下。  

關元
臍下3寸,當腹正中線上,仰臥取穴。
培補元氣,導赤通淋
中風脫症、虛勞冷憊、少腹疼痛、痢疾、脫肛、疝氣、便血溺血、尿閉尿頻、遺精早泄、白濁、陽痿、月經不調、經閉痛經、陰挺、赤白帶下、崩漏、惡露不止、胞衣不下、消渴、眩暈、五淋。
 
石門
臍下2寸,當腹正中線上,仰臥取穴。
理氣止痛,通利水道
腹脹泄痢、繞臍疼痛、奔豚疝氣、水腫、小便不利、經閉帶下、崩漏、產後惡露不止。  

氣海
臍下1.5寸,當腹正中線上,仰臥取穴。
益氣助陽,調經固精
形體羸瘦、四肢乏力、水穀不化、繞臍腹痛、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泄瀉、疝氣、水腫、遺精、陽萎、氣喘。  

陰交
臍下1寸,當腹正中線上,仰臥取穴。
調經固帶,利水消腫
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疝氣腹痛,腹滿水腫,小便不利  

神闕
仰臥,在臍窩正中取穴。
溫陽救逆,利水固脫
水腫、腸鳴泄利、繞臍痛、脫肛、癇症。  

水分
臍中點上1寸,腹正中線上,仰臥取穴。
通調水道,理氣止痛
腹痛翻胃、腹脹腸鳴、水腫鼓脹、面腫。  

下脘
臍中點上2寸,腹正中線上,仰臥取穴。
健脾和胃,降逆止嘔
腹脹脘痛,嘔吐呃逆,食穀不化,腸鳴泄瀉  

建里
臍中點上3寸,腹正中線上,仰臥取穴。
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胃脘疼痛,腹脹嘔吐、食慾不振、腹痛水腫。  

中脘
臍中點上4寸,腹正中線上,仰臥取穴。
和胃健脾,通降腑氣
胃脘疼痛,腹脹納呆、嘔吐呃逆,翻胃吞酸、腸鳴泄瀉、疳積膨脹、黃疸脅疼、哮喘、失眠、驚悸怔忡、臟躁尸厥、癲狂、癇症。  

上脘
臍中點上5寸,腹正中線上,仰臥取穴。
和胃降逆,化痰寧神
腹脹納呆、胃脘疼痛,嘔吐呃逆,黃疸、吐血、痰多、癇症。  

巨闕
臍中點上6寸,腹正中線上,仰臥取穴。
安心寧神,寬胸止痛
胸疼心痛、心煩驚悸、癲狂尸厥、癇症健忘、胸滿氣短、咳逆嘔吐、黃疸。  

鳩尾
臍中點上7寸,腹正中線上,仰臥取穴。
安心寧神,寬胸定喘
癲狂、癇症、皮膚痛或癢瘙、哮喘、胸滿。  

中庭
在胸骨正中線上,平第五肋間隙,當胸骨體和劍突連接處取穴。
寬胸消脹,降逆止嘔
胸腹脹滿、心痛、嘔吐。  

膻中
在胸正中線上,兩乳頭之間,平第四肋間隙,仰臥取穴。
理氣止痛,生津增液
胸痛氣喘、噎膈呃逆,產婦乳汁少、哮喘、咳逆。  

玉堂
在胸正中線上,平第三肋間隙,仰臥取穴。
寬胸止痛,止咳平喘
膺胸疼痛、咳嗽喘息、嘔吐、兩乳腫痛。  

紫宮
在胸正中線上,平第二肋間隙,仰臥取穴。
寬胸理氣,止咳平喘
胸肋支滿、咳嗽氣喘、喉痺、吐血、嘔吐。  

華蓋
在胸正中線上,平第一肋間隙,仰臥取穴。
寬胸利膈,止嗽平喘
咳嗽氣喘、胸痛、喉痺。  

璇璣
在胸骨正中線上,當胸骨柄中點,仰臥取穴。
寬胸利肺,止咳平喘
咳嗽氣喘,胸痛喉痺。  

天突
在胸骨上窩正中,平齊鎖骨上緣。
宣通肺氣,消痰止咳
咳嗽哮喘、胸中氣逆、咯唾膿血、梅核氣、暴瘖。 陰維、任脈之會

廉泉
微仰頭,在結喉上方,當舌骨的下緣凹陷處取穴。
利喉舒舌,消腫止痛
舌下腫痛、舌緩流涎、舌強不語、暴瘖、吞嚥困難。
陰維、任脈之會

承漿
在頦唇溝正中凹陷處取穴。
生津斂液,舒筋活絡
流涎、齒痛齦腫、口喎、面腫、消渴。
足陽明、任脈之會
.gif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十三、任脈(奇經八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任脈循行路線
起於中極之下
以上毛際
循腹裡
至咽喉
上頤
循面
入目


or2ul2.jpg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十三、任脈(奇經八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十三、任脈
1 會陰  任脈別絡俠督脈衝脈之會。 
【別名】 下陰別,屏翳,金門,下極,平翳,海底。 
【穴義】 由人體上部降行的地部陰液在此交會。
【名解】1)會陰。會,交會也。陰,陰液也。會陰名意指由人體上部降行的地部陰液在此交會。本穴物質來自人體上部的降行水液,至本穴後為交會狀,故名會陰。
2)下陰別。下,指本穴位於人體下部。陰,陰液。別,別走。下陰別名意指上部降行至此的地部陰液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別走體內。本穴物質為匯聚的地中經水,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體內相通,匯聚的經水則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別走體內,故名下陰別。
3)屏翳。屏,屏障也。翳,羽毛做的華蓋也。屏翳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中不光為地部經水,亦有大量的天部之氣。本穴物質為人體上部降行的地部經水,性溫熱,在由本穴回流體內時亦蒸發出大量水濕之氣,此水濕之氣如同人體的衛外屏障一般,故名屏翳。平翳名意與屏翳同。
4)金門。金,肺金特性之氣也。門,出入的門戶也。金門名意指本穴有大量涼性水氣循任脈上行。理同屏翳名解。
5)下極。下,下部也。極,極點也。下極名意指本穴位於人體的最下部。海底名意與下極同。
6)任脈別絡俠督脈衝脈之會。本穴物質一是任脈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二為督脈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三為衝脈之氣的冷降之液,故為任脈別絡俠督脈衝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水液及天部的涼性水氣。
【執行規律】 地部經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體內,天部之氣則吸熱上行。 
【功能作用】 疏導水液,生發任脈經氣。 
【治法】 寒則通之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2 曲骨  任脈足厥陰之會。 
【別名】 尿胞,骨端,屈骨端,回骨,耳骨。 
【穴義】 任脈的水濕在此雲集於天之下部。
【名解】1)曲骨。曲,隱秘也。骨,腎主之水也。曲骨名意指任脈的水濕在此雲集於天之下部。本穴物質為會陰穴提供的陰濕水氣,至本穴後,水濕之氣聚集於天之下部,如隱藏於天部的腎水一般,故名曲骨。
2)尿胞。尿胞,膀胱腑也。尿胞名意指本穴為膀胱腑水液的聚集之地。本穴與膀胱募穴中極穴相鄰,中極穴募集的膀胱尿液主要由本穴提供,故名尿胞。
3)骨端。骨,水也。端,頂端也。骨端名意指任脈的天部水濕吸熱上行後在本穴達到了天部的最高點。本穴物質為會陰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在執行至本穴的程序中是吸熱而上行,至本穴後則達到了其所能上行的天部最高點,故名骨端。屈骨端名意與骨端同,屈為虧缺之意,指任脈經氣由此開始冷縮下行。
4)回骨。回,回來也。骨,水也。回骨名意指任脈下行至會陰穴的經水氣化後又回流而上。
5)耳骨。耳,腎之主也。骨,水也。耳骨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天之下部的寒濕水氣。
6)任脈足厥陰之會。本穴氣血不光有任脈吸熱上行的水濕之氣,同時亦有厥陰肝經飄散而至的水濕風氣,故為任脈足厥陰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
【執行規律】 散熱冷降後傳於中極穴。 
【功能作用】 收降濁氣。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留針多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3 中極  膀胱募,任脈足三陰經之會。 
【別名】 氣原,玉泉,膀胱募,氣魚。 
【穴義】 任脈氣血在此達到了天部中的最高點。
【名解】1)中極。中,與外相對,指穴內。極,屋之頂部橫樑也。中極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達到了天部中的最高點。本穴物質為曲骨穴傳來的陰濕水氣,上昇至中極穴時己達到其所能上昇的最高點,故名中極。
2)氣原。氣,氣態物也。原,源也。氣原名意指本穴的水濕之氣為任脈氣血的生發之源。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水濕濃度大,吸熱後可脹散為強勁的天部陽氣,本穴如同人體之氣的生發之源,故名氣原。玉泉名與氣原同,玉指金性之氣,泉指氣血輸出為源源不斷。
3)氣魚。氣,氣態物也。魚,陰中之陽也。氣魚名意指一穴的水濕之氣亦有一定的溫熱之性。
4)膀胱募。本穴氣血為天部的高濃度水濕之氣,散熱冷縮後則外走膀胱經所處的天部層次,為膀胱經經氣的募集之地,故為膀胱募。
5)任脈足三陰經之會。本穴物質不光為任脈的天部水濕,還有足三陰經飄行至此有天部水濕,故本穴為任脈足三陰經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別走膀胱經所處的天部層次,小部分吸熱後循任脈上行。
【功能作用】 募集膀胱經水濕。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4 關元  小腸募,足三陰足陽明任脈之會。  
【別名】 下紀,次門,三結交,丹田,大中極,關原,中大,大海,溺水,大涃,崑崙,持樞,五城,產門,脖秧,子處,血海,命門,血室,下肓,精露,利機,子戶,胞門,子宮,子腸,肓之原,氣海。 
【穴義】 任脈氣血中的滯重水濕在此被關卡不得上行。 
【名解】1)關元。關,關卡也。元,元首也。關元名意指任脈氣血中的滯重水濕在此關卡不得上行。本穴物質為中極穴吸熱上行的天部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大部分水濕被冷降於地,祇有小部分水濕之氣吸熱上行,本穴如同天部水濕的關卡一般,故名關元。關原名意與關元同。
2)下紀。下,指任脈的下部氣血。紀,為頭緒、整理之意。下紀名意指任脈上傳的氣血物質在此得到整頓。本穴為任脈水濕之氣的降濁升清之地,任脈氣血如同在此得到整頓一般,故名下紀。
3)次門。次門,此是與石門穴相對而言。石門穴是任脈上行的水濕之氣中滯重水濕的主要關卡,本穴相對于石門穴來說其關卡滯重水濕的功用則處於次要位置,故名次門。
4)三結交。本穴位處腹正中線的隆起部位,在以脊骨為人體重力場中心的橫剖面中其位最高,腹股溝處足三陰經及胃經熱脹後的高溫態溼熱水氣都會向本穴的方向聚集(熱往上部、高處走),足三陰經及胃經有氣血物質交於本穴,故名三結交。
5)丹田。此為道家術語,道家稱此部位為丹田,故名。
6)大中極。參看膀胱募中極穴之名解,本穴氣血所處的天部層次比中極穴要高,故名大中極。
7)大海。大,巨大也。海,大水也。大海名意指穴內氣血為天部大範圍的水濕之氣。
8)溺水。溺水,處於水的圍困之中也。本穴氣血為天部的水濕之氣,其範圍巨大,身處其中如溺水之狀,故名溺水。大涃名意與溺水同,涃指被困於水中之狀。
9)崑崙。崑崙,廣漠無垠之意,此指穴內氣血充斥大範圍內的各個天部層次。
10)持樞。持,把持也。樞,門戶的轉軸也。持樞名意指任脈氣血由此輸向人體各部。
11)五城。五,數量詞,此指五臟六腑。城,城市也。五城名意指本穴氣血包含了五臟六腑的各部物質。
12)產門。產,生產也。門,門戶也。產門名意指任脈本穴的氣血旺盛女子才可受孕生產。子處、子戶、胞門、子宮、子腸名意與產門同。
13)脖胦。脖,脖子。胦,中央。脖胦名意指任脈氣血循人體前正中線而上行。
14)血海。血,受熱後變成的紅色液體也。海,大水也。血海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氣為溫熱之性。血室名意與血海同。
15)命門。命,生命也。門,門戶也。命門名意指任脈本穴的氣血盛衰關係到人的性命生死。
16)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膈膜中的膏脂之物。下肓名意指腹內的膏脂之物由本穴外輸體表。肓之原名意與下肓同。
17)精露。精,氣也。露,暴露也。精露名意指任脈上行水氣外露於滯重水濕之上。
18)利機。利,便利也。機,巧也。利機名意指本穴氣血為陰柔的水氣,有通利、濡潤人體全身關節的作用。
19)氣海。氣,氣態物也。海,大水也。氣海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大範圍的水濕之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天之下部的水濕之氣,性溫熱。
【執行規律】 大部分外走小腸經所處的天部層次,小部分循任脈上行。
【功能作用】 募集小腸經氣血,傳導任脈水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5 石門  三焦募。 
【別名】 利機,精露,丹田,命門,端田。 
【穴義】 任脈氣血中的水濕在此再一次冷縮。 
【名解】1)石門。石,腎主之水也。門,出入的門戶也。石門名意指任脈氣血中的水濕在此再一次冷縮。本穴物質為關元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再一次散熱冷縮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祇有少部分水濕吸熱後循任脈上行,本穴如同任脈水濕之關卡,故名石門。
2)利機。利,便利之意。機,古指弩箭的發動機關,為至巧之物。利機名意指本穴承傳的陰柔水濕之氣有通利、濡潤人體全身關節的作用。
3)精露。精,水化之氣也。露,顯見之意。精露名意指本穴有明顯的水濕之氣循任脈上行。
4)丹田。此為道家術語,道家視臍下部位為丹田。
5)命門。命,性命也。門,出入的門戶也。命門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氣有維繫人體性命的作用。
6)端田。端,盡頭也。田,地也。端田名意指任脈的滯重水濕之氣在此上昇至盡頭,維有清氣方可上行。
7)三焦募。本穴物質為滯重的水濕之氣,其性溫,不同的膀胱之氣血的寒濕,因此別走三焦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三焦募。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外走三焦經所在的天部層次,小部分循任脈上行。 
【功能作用】 募集三焦經氣血。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6 氣海 
【別名】 脖胦,丹田,下肓,下言,氣澤,膊胦,季胦。 
【穴義】 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 
【名解】1)氣海。氣,氣態物也。海,大也。氣海名意指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後氣化脹散。本穴物質為石門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至本穴後,水氣吸熱脹散而化為充盛的天部之氣,本穴如同氣之海洋,故名氣海。氣澤名意與氣海同,澤指穴內的天部之氣為混濁之狀。
2)脖胦。脖,脖子也。胦,中央也。脖胦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循腹正中線而行。
3)丹田。此為道家術語,道家視臍下腹部為丹田,故名。
4)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脂類物質。下肓名意指任脈氣血中的膏脂之物在此隨水氣的脹散而輸向人體各部。
5)下言。下,下部也。言,肺之聲也。下言名意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涼性水氣。
6)膊胦。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脾土。胦,中央也。膊胦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氣中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塵埃。
7)季胦。季,季肋也。胦,中央也。季胦名意指任脈的強勁之氣由此亦會輸向氣血較少季肋部位。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充盛的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循任脈上傳陰交穴。
【功能作用】 生發陽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7 陰交  任脈衝脈之會。 
【別名】 少關,橫戶,少目,丹田,小關。 
【穴義】 任脈衝脈的上行水氣在此交會。 
【名解】1)陰交。陰,陰水之類也。交,交會也。陰交名意指任脈衝脈的上行水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中有氣海穴傳來的熱脹之氣,有衝脈夾腎經而行的水濕之氣外散傳至本穴,二氣交會後形成了本穴的天部濕冷水氣,故名陰交。
2)少關。少,與老相對,陰也。關,關卡也。少關名意指任脈上行的氣血中滯重的水濕之氣被關卡於下不得上行。小關名意與少關同。
3)橫戶。橫,橫印而行也。戶,戶門也。橫戶名意指任脈的天部水氣在此為橫印上行。本穴物質為氣海穴傳來的天部水氣,至本穴後水氣散熱冷縮而處天之下部,此冷縮之氣只能橫印下傳神闕穴,故名橫戶。
4)少目。少,小也。目,肝所主之風也。小目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以微弱的風氣向上傳輸。
5)丹田。此為道家術語,道家視腹下皆為丹田,故名。
6)任脈衝脈之會。本穴氣血不光有任脈上行的水濕之氣,亦有衝脈外散的水濕之氣,故為任脈衝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陰濕水氣。
【執行規律】 散熱冷縮後橫印下行神闕穴。
【功能作用】 收引濁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8 神闕 
【別名】 臍中,臍孔,氣合,氣舍,氣寺,維會,命蒂。 
【穴義】 人體與生俱來的先天標記。
【名解】1)神闕。神,尊也、上也、長也,指父母或先天。闕,牌坊也。神闕名意指先天或前人留下的標記。
2)臍中、臍孔。指本穴位置在臍中。
3)氣合。氣,氣態物也。合,會合也。氣合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會合。本穴為人體體表重力場的中心,對人體中的外表物質有強大的收引作用,任脈之氣至此後皆縮合而降,故名氣合。
4)氣舍。氣,氣態物也。合,來源也。氣舍名意指本穴為任脈上部經脈氣血的來源之處。本穴為人體體表重力場的中心部位,由于人體引力場的作用,體表的氣血物質在此皆為縮合變化,但本穴氣血並非全部縮合冷降,而是仍有小部分水氣循任脈上行,此部分上行水氣為任脈上部經脈氣血的重要來源,故名氣舍。
5)氣寺。氣,氣態物也。寺,寺院也。氣寺名意指本穴為任脈之氣的聚集之地。
6)維會。維,維持也。會,會合也。維會名意指促使任脈氣血在此會合的作用。理同氣合名解。
7)命蒂。命,性命也。蒂,蒂結也。命蒂名意指本穴為胎兒與母體相連的性命紐帶。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大部分冷縮後由天部歸降地部,小部分循任脈上行。
【功能作用】 收降濁氣。
【治法】 寒則灸之,熱則涼藥敷之。
9 水分 
【別名】 中守,中管,分水。 
【穴義】 任脈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 
【名解】1)水分。水,地部水液也。分,分開也。水分名意指任脈的冷降水液在此分流。本穴物質神闕穴傳來的冷降經水及下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循地部分流而散,故名水分。分水名意與水分同。
2)中守。中,與外相對,指中間。守,把守也。中守名意指本穴的地部經水循腹正中線的任脈下行。本穴物質為神闕穴冷降而至的地部經水及下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由于地球重力場的作用,經水循任脈直流而下,本穴如同在經脈道路中間有關卡把守一般,故名中守。
3)中管。中,中間也。管,管路也。中管名意指任脈的地部經水大部分循任脈向下流行。本穴為任脈氣血由氣向液的轉化之地,轉化後的液態物則循任脈道路向下而流,任脈如同經水下行的管路一般,故名中管。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大部分循任脈向下流行,小部分散於任脈之外。
【功能作用】 分流水濕。 
【治法】 寒則通之灸之,熱則水針。
10 下脘  足太陰任脈之會。 
【別名】 下管。 
【穴義】 任脈的上部經水在此向下而行。
【名解】1)下脘。下,下部也。脘,空腔,空管也。下脘名意指任脈的上部經水在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則繼續循脈而下行,如同流向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下脘。下管名意與下脘同。
2)足太陰任脈之會。本穴物質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它包括任脈的冷降之液,包括脾經的冷降之液,故為足太陰任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任脈下行。
【功能作用】 疏導水濕。 
【治法】 寒則通之或灸之或循經向下推按,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11 建里 
【穴義】 任脈的地部經水由此注入體內。 
【名解】 建,建設也。里,與表相對,此指肚腹內部也。建里名意指任脈的地部經水由此注入肚腹內部。本穴物質為中脘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體內,注入體內的經水有降低體內溫壓的作用,故名建里。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由體表注入體內。
【功能作用】 和胃建脾。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12 中脘  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別名】 上紀,胃脘,大倉,太倉,胃管,三管,中管,中碗。 
【穴義】 任脈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而行。
【名解】1)中脘。中,指本穴相對于上脘、下脘二穴而為中也。脘,空腔也。中脘名意指任有脈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而行。本穴物質為任脈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至本穴後,經水繼續向下而行,如流入任脈下部的巨大空腔,故名中脘。中管、中碗名意與中脘同,碗通脘。
2)上紀。上,上部也。紀,綱紀之意。上紀名意指本穴對胸腹體表的氣血有抓總提綱的作用。本穴物質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為先聚集後下行,本穴如有對胸腹體表氣血抓總提綱的作用,故名上紀。
3)胃脘。胃,胃腑也。脘,空腔也。胃脘名意指本穴氣血直接作用於胃腑。本穴氣血為地部經水,性溫,與胃經氣血同性,可直接調控胃腑氣血的陰陽虛實,故名胃脘。胃管名意與胃脘同,管通脘。
4)大倉。大,與小相對,大也。倉,倉庫也。大倉名意指本穴為地部經水匯聚的大倉庫。理同中脘名解。太倉名意與大倉同。
5)三管。三,指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經也。管,孔也。三管名意指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經的冷降之水皆由本穴聚集下流。
6)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它不光來自於任脈上部經脈的冷降之水,還有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三經的冷降水液,故為手太陽手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任脈下行。
【功能作用】 聚集及傳導地部水液。 
【治法】 寒則補之留針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13 上脘  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 
【別名】 上管,胃管,胃脘,上紀。 
【穴義】 胸腹上部的地部經水在此聚集。
【名解】1)上脘。上,上部也。脘,空腔也。上脘名意指胸腹上部的地部經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聚集本穴後再循任脈下行,經水如由此進入任脈的巨空腔,故名上脘。上管名意與上脘同。
2)胃管。胃,胃腑也。管,管路也。胃管名意指穴內的地部經水可直接作用於胃腑氣血的陰陽虛實。本穴物質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性溫熱,與胃腑氣血同性,能直接作用於胃腑,故名胃管。胃脘名意與胃管同,脘通管。
3)上紀。上,上部也。紀,綱紀之意。上紀名意指本穴對胸腹體表的氣血有抓總提綱的作用。本穴物質為胸腹上部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為先聚集後下行,本穴如有對胸腹體表氣血抓總提綱的作用,故名上紀。
4)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它不光來自於任脈上部經脈的冷降之水,還有手太陽足陽明二經的冷降水液,故為足陽明手太陽任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執行規律】 循任脈下行。
【功能作用】 聚集及傳導地部水液。 
【治法】 寒則補之留針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注】 上、中、下三脘穴的氣血執行變化基本相同,氣血物質皆是匯聚胸腹上部的地部經水,且皆為循任脈下行,所不同的是,上、下脘穴匯聚的經水稍少,中脘穴匯聚的經水量大,上脘穴匯聚的經水溫稍高,中脘穴則次之,下脘穴的經水溫度最低。
14 巨闕  心募。 
【別名】 巨缺,巨送。 
【穴義】 胸腹上部的溼熱水氣在此聚集。 
【名解】1)巨闕。巨,大也。闕,通缺,虧缺也。巨闕名意指胸腹上部的溼熱水氣在此聚集。本穴位處胸腹交接處的凹陷部位,任脈上、下二部皆無氣血傳至本穴,穴內氣血為來自胸腹上部的天部溼熱水氣,此氣因其熱,既不能升又不能降,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本穴如同巨大的空缺一般將外部的水氣聚集,故名巨闕。巨缺名意與巨闕同。
2)巨送。巨,大也。送,送出也。巨送名意指本穴聚集的天部之氣全部輸向心經所在的天部層次。本穴物質為來自胸腹上部的溼熱水氣,因其性溼熱,既不能循任脈上行又不能循任脈下行,唯有輸向與此氣血同性的心經天部層次,本穴氣血的變化特點是來多少送多少,故名巨送。
3)心之募穴。理同巨送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溫熱水氣,亦即是血。
【執行規律】 由本穴外輸心經所在的天部層次。
【功能作用】 募集心經氣血。 
【治法】 寒則補之或留針多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15 鳩尾  任脈絡穴。 
【別名】 尾翳, 骭,神府, 骬,尾 ,骭鶻,骬骬,臆前。 
【穴義】 任脈熱散的天部之氣在此會合。 
【名解】1)鳩者鳥之一種,其習性特徵與鵑相近,鳩與鵑最大的不同之處即是不自營巢,而是在其它同類鳥巢內下蛋並由它鳥代為孵化。尾者餘也,指鳩鳥餘下之物。鳩尾名意指任脈熱散的天部之氣在此會合。本穴物質為任脈熱散於天部的浮游之氣,至本穴後為聚集之狀,此氣如同鳩鳥之餘物一般,故名鳩尾。
2)尾翳。尾,餘也。翳,羽毛做的華蓋也。尾翳名意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浮游之氣。理同鳩尾名解。
3) 骭,胸前骨也。骭,小腿骨或肋骨。 骭名意指任脈天部層次的絡脈之氣在此為收引冷降的變化。本穴物質為任脈的絡脈之氣,所處為天之天部,其變化為收引冷降,表現出腎水的收引特徵,故名 骭。
4)神府。神,與鬼相對,指天部之氣也。府,府宅也。神府名意指任脈的天部之氣在此聚集。理同鳩尾名解。
5) 骬,胸前骨也。
6)尾,餘也 ,黃色分泌物也,脾土塵埃也。尾 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氣中亦有一定的脾土塵埃。
7)骭鶻。骭,小腿骨也。鶻,鳥科動物,隼類,似山鶴而小,短尾,青黑色,多聲。鶻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之氣,青黑色指穴內氣血有腎氣的收引冷降之性。骭鶻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為散熱冷降的變化。理同鳩尾名解。
8)骬骬。
9)臆前。臆,胸也。前,前面也。臆前名意指本穴位於胸前,無它意。
10)任脈絡穴。本穴物質為任脈天部的浮游之氣聚集而成,本穴有聯絡任脈各部氣血的作用,故為任脈絡穴。(鳩尾別名中有二個未作解釋,原因是查不到詞意的出處,待查到字意後再補充上去。)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上部的浮游之氣。
【執行規律】 散熱冷降後下行中庭穴。
【功能作用】 收引水濕。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6 中庭 
【穴義】 任脈氣血在此位於天之中部層次。 
【名解】 中,為天地人三部的中部也。庭,庭院也。中庭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位於天之中部。本穴物質為鳩尾穴傳來的溼熱水氣,散熱冷降至本穴後為聚集之狀,如氣血聚集於庭院之中,故名中庭。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溼熱水氣。
【執行規律】 散熱後循任脈傳於膻中穴。
【功能作用】 聚集任脈氣血。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7 膻中  氣會,心包募。 
【別名】 元兒,胸堂,上氣海,元見。  
【穴義】 任脈之氣在此吸熱脹散。 
【名解】1)膻中。膻,羊臊氣或羊腹內的膏脂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吸熱後的熱燥之氣。中,與外相對,指穴內。膻中名意指任脈之氣在此吸熱脹散。本穴物質為中庭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至本穴後進一步吸熱脹散而變化熱燥之氣,如羊肉帶有辛臊氣味一般,故名膻中。
2)元兒。元,首也,氣也。兒,氣之子也,水也。元兒名意指穴內的天部之氣中含有一定水濕,非為乾燥之氣。
3)胸堂。胸堂名意指本穴位於胸部也,無它意。
4)上氣海。上氣海,此與任脈下部氣海穴相對而言,指本穴為任脈的生氣之海。
5)元見。元,首也,氣也。見,明顯也。元見名意指穴內的吸熱脹散之氣顯而易見。
6)氣會。本穴物質為胸堂上部的氣態物彙集而成,故為人之氣會。
7)心包募。募,募集也。本穴物質為胸部之氣聚集而成,在本穴吸熱後外行於心包經所在的天部層次,為心包經氣血的重要輸送之地,故為心包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熱燥之氣。
【執行規律】 涼濕水氣由天之下部匯入本穴並吸熱上行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 募集心包經氣血。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8 玉堂 
【別名】 玉英。
【穴義】 任脈氣血在此化為天部的涼性水氣。 
【名解】1)玉堂。玉,金之屬也,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天部之氣。堂,廳堂也。玉堂名意指本穴聚集的為任脈天部的涼性水氣。本穴物質為膻中穴熱脹上行的熱燥之氣,至本穴後此氣散熱冷縮而為涼性水氣,且為聚集穴內,故名玉堂。
2)玉英。玉,金之屬也,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天部之氣。英,精華也。玉英名意指穴內之氣為水濕較少的辛燥之氣。本穴物質為膻中穴傳來的熱燥之氣,至本穴後所處為天之上部,熱燥之氣擴散後水濕較少,其性辛燥,故名玉英。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執行規律】 散熱後循任脈上傳紫宮穴。
【功能作用】 散熱化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9 紫宮 
【穴義】 任脈氣血在此化為溫濕水氣。 
【名解】 紫,色也,由紅和藍二種色彩合成,此指穴內的天部之氣既有一定的溫度又有一定的水濕。宮,宮殿也,指穴內氣血物質覆寫的範圍較大。紫宮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化為溫濕水氣。本穴物質為玉堂穴傳來的陽性之氣,至本穴後散熱冷縮降而為天之中部的溫濕水氣,其水濕雲氣所覆寫的範圍較大,故名紫宮。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中部的水濕雲氣。
【執行規律】 散熱後循任脈傳於華蓋穴。
【功能作用】 散熱益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0 華蓋 
【穴義】 任脈氣血在此變為水濕濃度更大的水濕之氣。 
【名解】 華,華麗也。蓋,護蓋也。華蓋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變為水濕濃度更大的水濕之氣。本穴物質為紫宮穴傳來的天部水氣,至本穴後,此氣進一步散熱吸濕而變為水濕濃度更大的水濕之氣,此氣如同人體的衛外護蓋一般,故名華蓋。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散熱後循任脈下行璇璣穴。
【功能作用】 收引水濕。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1 璇璣 
【穴義】 任脈氣血在此小部分吸熱蒸升。。 
【名解】 璇璣,魁星名,為北斗七星的北斗二,此指任脈的水濕在此吸熱後僅有小部分循任脈蒸升,蒸升之氣如天空星點般細小。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量極少。
【執行規律】 吸熱後循任脈上傳天突穴。
【功能作用】 生發清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2 天突  陰維任脈之會。 
【別名】 玉戶,天瞿。 
【穴義】 任脈氣血在此吸熱後突行上天。
【名解】1)天突。天,頭面天部也。突,強行衝撞也。天突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吸熱後突行上天。本穴物質為璇璣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至本穴後,因吸收體內外傳之熱而向上部的頭面天部突行,故名天突。
2)玉戶。玉,金之屬也,肺性之氣也。戶,出入的通道也。玉戶名意指本穴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溫性水氣。本穴物質為璇璣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至本穴後因吸熱而化為溫性之氣,表現出肺金之氣的固有特性,故名玉戶。
3)天瞿。天,頭面天部也。瞿,古代的戟屬兵器,既能橫打又能直刺,此指穴內氣血為向外的衝突之狀。天矍名意指任脈氣血由此上衝頭面的天部。理同天突名解。
4)陰維任脈之會。本穴物質為璇璣穴傳來的弱小水氣,因其勢單力弱,穴外天部的陰維脈水濕因而匯入穴內,故本穴為陰維任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溫熱水氣。
【執行規律】 循任脈上傳廉泉穴。
【功能作用】 吸熱生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3 廉泉  陰維任脈之會。 
【別名】 本池,舌本,結本。 
【穴義】 任脈氣血在此冷縮而降。 
【名解】1)廉泉。廉,廉潔、收廉之意。泉,水也。廉泉名意指任脈氣血在此冷縮而降。本穴物質為天突穴傳來的溼熱水氣,至本穴後散熱冷縮由天之上部降至天之下部,本穴如同天部水濕的收廉之處,故名廉泉。
2)本池。本,根本也。池,儲液之器也。本池名意指本穴為任脈水濕的收聚之地。理同廉泉名解。
3)舌本。舌,至柔之物也。本根本也。知本名意指本穴聚集的天部水濕為任脈氣血的來源根本。本穴位處頭面的天部,而任脈氣血為至柔之性,其所能上行頭面的天部,是在外界之熱的作用下方能至此,如無外界之熱助則任脈氣血就無法構成內外無端的回圈,因此,任脈氣血能上至頭面任脈就有接續之源,故本穴名為舌本。結本名意與舌本同。
4)陰維任脈之會。任脈氣血在此位處天之下部,天之上部的氣血為空虛之狀,陰維脈的氣血隨之而入,故本穴為陰維任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之氣。
【執行規律】 進一步冷降後下行承漿穴。
【功能作用】 收引陰液。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24 承漿  足陽明任脈之會。 
【別名】 天池,鬼市,懸漿,羕漿。 
【穴義】 任脈的冷降水濕及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聚集。 
【名解】1)承漿。承,承受也。漿,水與土的混和物也。承漿名意指任脈的冷降水濕及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胃經地倉穴傳來的地部經水以及任脈廉泉穴冷降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為聚集之狀,本穴如同地部經水的承托之地,故名承漿。
2)天池。天,本穴們於天部也。池,儲水之器也。天池名意指本穴物質為地部水液。理同承漿名解。懸漿名意與天池同,懸指本穴經水位於天部,處於不穩定狀態。
3)鬼市。鬼,與天相對,指地部經水也。市,集市也。鬼市名意指本穴為地部經水的集散之地。理同承漿名解。
4)羕漿。羕,通漾,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的盪漾之水。漿,水與土的混和物也。羕漿名意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經水。理同天池名解。
5)足陽明任脈之會。本穴物質既有任脈的冷降水液又有胃的下行經水,故為足陽明任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經水中夾帶的脾土微粒。
【執行規律】 由本穴循任脈回流體內。
【功能作用】 連通體表體內。
【治法】 寒則通之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圖檔
頭像
yehrussell
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波羅密
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波羅密
主題中的帖子: 2
文章: 1128
註冊時間: 2006-01-20 , 10:19
個人狀態: 非常忙碌中!
性別: 公仔

Re: 十三、任脈(奇經八脈)

未閱讀文章 yehrussell »

1. 會陰 (Huìyīn,RN 1)
【定位】男性在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女性在大陰唇後聯合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海綿體的中央;有會陰淺、深橫肌;有會陰動、靜脈分支;布有會陰神經的分支。
【主治】①溺水窒息,昏迷,癲狂癇;②小便不利,遺尿,陰痛,陰癢,脫肛,陰挺,痔瘡;③遺精,月經不調。
【操作】直刺0.5~1寸;孕婦慎用。

2. 曲骨 (Qūgǔ,RN 2)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5寸,當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處
【解剖】在腹白線上;有腹壁下動脈及閉孔動脈的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經的分支。
【主治】①少腹脹滿,小便淋漓,遺尿;②陽痿,陰囊濕癢;③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下。
【操作】直刺1~1.5寸;孕婦慎用。

3. 中極 (Zhōngjí,RN 3) 膀胱募穴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4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內部為乙狀結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髂腹下神經的前皮支。
【主治】①遺尿,小便不利,癃閉;②遺精,陽痿,不育;③月經不調,崩漏,陰挺,陰癢,不孕,產後惡露不止,帶下。
【操作】直刺1~1.5寸;孕婦慎用。

4. 關元 (Guānyuán,RN 4) 小腸募穴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中風脫證,虛勞冷憊;②少腹疼痛,腹瀉,痢疾,脫肛,疝氣;③五淋,便血,尿血,尿閉,尿頻;④遺精,陽痿,早洩,白濁;⑤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惡露不盡,胞衣不下。
【操作】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婦慎用。

5. 石門 (Shímén,RN 5) 三焦募穴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2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腹脹,腹瀉,痢疾,繞臍疼痛;②奔豚,疝氣,水腫,小便不利;③遺精,陽痿;④經閉,帶下,崩漏,產後惡露不止。
【操作】直刺1~1.5寸;孕婦慎用。

6. 氣海 (Qìhǎi,RN 6)肓之原穴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1.5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虛脫,形體羸瘦,髒氣衰憊,乏力;②水穀不化,繞臍疼痛,腹瀉,痢疾,便秘;③小便不利,遺尿;④遺精,陽痿,疝氣;⑤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帶下,陰挺,產後惡露不止,胞衣不下;⑥水腫,氣喘。
【操作】直刺1~1.5寸;多用灸法。孕婦慎用。

7. 陰交 (Yīnjiāo,RN 7)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下1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腹痛,水腫,疝氣,小便不利;②月經不調,崩漏,帶下。
【操作】直刺1~1.5寸。孕婦慎用。

8. 神闕 (Shénquè,RN 8)
【定位】臍窩中央
【解剖】在臍窩正中,深部為小腸;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陽氣暴脫,形寒神憊,屍厥,風癇;②腹痛,腹脹,腹瀉,痢疾,便秘,脫肛;③水腫,鼓脹,小便不利。
【操作】一般不針,多用艾炷隔鹽灸法。

9. 水分 (Shuǐfēn,RN 9)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1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小腸;有腹壁下動、靜脈;布有第八、九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水腫,小便不利;②腹痛,腹瀉,胃反吐食。
【操作】直刺1~1.5寸;水病多用灸法。

10. 下脘 (Xiàwǎn,RN 10)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2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橫結腸;有腹壁上、下動、靜脈交界處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腹痛,腹脹,腹瀉,嘔吐,食穀不化;②小兒疳疾,痞塊。
【操作】直刺1~1.5寸。

11. 建里 (Jiànlǐ,RN 11)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3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橫結腸;有腹壁上、下動、靜脈交界處的分支;布有第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胃痛,嘔吐,食欲不振;②腹脹,腹痛;③水腫。
【操作】直刺1~1.5寸。

12. 中脘 (Zhōngwǎn,RN12) 胃之募穴;八會穴之腑會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或臍與胸劍聯合連線的中點處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布有第七、八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胃痛,腹脹,納呆,嘔吐,吞酸,呃逆,疳疾,黃疸;②癲狂癇,藏燥,屍厥,失眠,驚悸,哮喘。
【操作】直刺1~1.5寸。

13. 上脘 (Xiàngwǎn,RN 13)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5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肝下緣及胃幽門部;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七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胃痛,嘔吐,呃逆,腹脹;②癲癇。
【操作】直刺1~1.5寸。

14. 巨闕 (Jùquè,RN14) 心之募穴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6寸;或胸劍聯合下2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深部為肝臟;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七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癲狂癇;②胸痛,心悸;③嘔吐,吞酸。
【操作】向下斜刺0.5~1寸;不可深刺,以免傷及肝臟。

15. 鳩尾 (Jiūwěi,RN15) 任脈絡穴;膏之原穴
【定位】前正中線上,臍上7寸;或劍突下,胸劍聯合下1寸
【解剖】在腹白線上,腹直肌起始部,深部為肝臟;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布有第六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癲狂癇;②胸滿,咳喘;③皮膚痛或瘙癢。
【操作】向下斜刺0.5~1寸。

16. 中庭 (Zhōngtíng,RN16)
【定位】胸劍聯合的中點處
【解剖】在胸劍聯合上;有胸廓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五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胸腹脹滿,噎嗝,嘔吐;②心痛,梅核氣。
【操作】平刺0.3~0.5寸。

17. 膻中 (Dànzhōng,RN 17) 心包募穴;八會穴之氣會
【定位】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或兩乳頭連線與前正中線的交點處
【解剖】在胸骨體上;有胸廓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咳嗽,氣喘,胸悶,心痛,噎嗝,呃逆;②產後乳少,乳癰。
【操作】平刺0.3~0.5寸。

18. 玉堂 (Yùtáng,RN18)
【定位】前正中線上,平第三肋間隙
【解剖】在胸骨體中點;有胸廓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三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①咳嗽,氣喘,胸悶,胸痛,乳房脹痛;②喉痹,咽腫。
【操作】平刺0.3~0.5寸。

19. 紫宮 (Zǐgōng,RN 19)
【定位】前正中線上,平第二肋間隙
【解剖】在胸骨體上;有胸廓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二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
【操作】平刺0.3~0.5寸。

20. 華蓋 (Huágài,RN 20)
【定位】前正中線上,胸骨角的中點處,平第一肋間隙
【解剖】在胸骨角上;有胸廓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第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喉痹。
【操作】平刺0.3~0.5寸。

21. 璇璣 (Xuánjī,RN 21)
【定位】前正中線上,胸骨柄的中央處
【解剖】在胸骨柄上;有胸廓內動、靜脈的前穿支;布有胸鎖上神經前支及第一肋間神經前皮支的內側支。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咽喉腫痛。
【操作】平刺0.3~0.5寸。

22. 天突 (Tiāntū,RN 22)
【定位】胸骨上窩正中
【解剖】在胸骨切跡中央,左右胸鎖乳突肌之間,深層為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狀肌;皮下有頸靜脈弓,甲狀腺下動脈分支,深部為氣管,向下胸骨柄後方為無名靜脈及主動脈弓;布有鎖骨上神經前支。
【主治】①咳嗽,哮喘,胸痛,咽喉腫痛;②暴瘖,癭氣,梅核氣,噎嗝。
【操作】先直刺0.2~0.3寸,然後將針尖向下,緊靠胸骨柄後方刺入1~1.5寸。必須嚴格掌握針刺的角度和深度,以防刺傷肺和有關動、靜脈。

23. 廉泉 (Liánquán,RN 23)
【定位】微仰頭,在喉結上方,當舌骨體上緣的中點處
【解剖】在舌骨上方,左右頦舌骨肌之間,深部為會厭,下方為喉門,有甲狀舌骨肌、舌肌;有頸前淺靜脈,甲狀腺上動、靜脈;布有頸皮神經的分支,深層為舌根,有舌下神經及舌咽神經的分支。
【主治】①舌強不語,暴瘖,喉痹,吞咽困難;②舌緩流涎,舌下腫痛,口舌生瘡。
【操作】向舌根斜刺0.5~0.8寸。

24. 承漿(Chéngjiāng,RN 24)
【定位】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
【解剖】在口輪匝肌和頦肌之間;有下唇動、靜脈分支;布有面神經的下頜支及頦神經分支。
【主治】①口歪,齒齦腫痛,流涎;②暴瘖,癲狂。
【操作】斜刺0.3~0.5寸。


任脈(Ren Meridian,RN)

經脈循行: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部,向前上行于陰毛部,在腹內沿前正中線上行,經關元等穴至咽喉部,再上行環繞口唇,經過面部,進入目眶下,聯繫於目。

《素問·骨空論》: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①,以上毛際,循腹裏,上關元②,至咽喉,上頤③,循面,入目。
【注釋】①中極之下--中極,穴名,在腹正中線臍下四寸。②關元--穴名,在腹正中線臍下三寸。③頤--指下頜部,承漿穴所在。《難經》無"上頤,循面,入目"六字。

主治概要:腹(少腹、臍腹、胃脘)、胸、頸、咽喉、頭面的局部病證及相應的內臟器官疾病,部分腧穴有強壯作用或可治療神志病。如疝氣、帶下、腹中結塊、月經不調、流產、不孕等 ;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緬,女子為瘕聚。

本經腧穴:分佈在會陰、腹、胸、頸、下頜部的正中線上,起於會陰,止於承漿,共24穴。
MagRen1.gif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六度梵行
頭像
yehrussell
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波羅密
忍辱、精進、靜慮、般若波羅密
主題中的帖子: 2
文章: 1128
註冊時間: 2006-01-20 , 10:19
個人狀態: 非常忙碌中!
性別: 公仔

Re: 十三、任脈(奇經八脈)

未閱讀文章 yehrussell »

【原文】
《素問·骨空論》任脈者:

1. 起於中極之下;

2. 以上毛際;

3. 循腹裏,上關元;

4. 至嚥喉;

5. 上頤;

6. 循面;

7. 人目。

《靈樞·五音五味》:

1. 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

2. 上循背裏;

3. 為經脈之海;

4. 其浮而外者;

5. 循腹(右)上行;

6. 會於嚥喉;

7. 別而絡唇口。  

《難經·二十八難》任脈者:

1. 起於中極之下;

2. 以上毛際;

3. 循腹裏;

4. 上關元;

5. 至嚥喉。
六度梵行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十三、任脈(奇經八脈)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任脈循行
-任脈.gif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最後是由 懸壺子 於 2018-07-22 , 18:56 推文。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1.針灸(穴道按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