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

介紹單味藥物!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6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一章 驅蟲藥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一章 驅蟲藥
凡能驅除或殺滅腸寄生蟲的藥物,稱為驅蟲藥。

腸寄生蟲,主要有蛔蟲、鉤蟲、線蟲、蟯蟲等,除鉤蟲由皮膚接觸感染外,其它多由病員吃了污染蟲卵的食物而進入人體。患腸寄生蟲病的病員,大都在糞便中可檢查出蟲卵,有的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有的可以出現繞臍腹痛,時作時止,形體消瘦,不思飲食,或多食易餓,或嗜食異物等症;鉤蟲病還可能有面色萎黃、全身浮腫等;蟯蟲病主要出現肛門瘙癢。

由于腸寄生蟲能影響人體健康,因此必須及時進行治療。同時要重視預防工作,應向患者或其家長宣傳衛生常識,以防重複感染。

臨床使用驅蟲藥時,應注意以下各點:

1.患蟲病日久而蝮有積滯者,可配合消導藥同用;如脾胃虛弱者,可配健脾藥同用;體質虛弱者,可配補虛藥同用。

2.驅蟲藥最好在空腹時服,使藥力直接作用於蟲體,以提高療效。如排便不暢者,在必要時可適當配合瀉下藥,以增強排蟲作用。

3.在使用驅蟲藥時,必須注意劑量,對某些具有毒性的驅蟲藥,不能過量,以免中毒。

驅蟲藥套用注意事項
一、套用驅蟲藥,首先又明確診斷,然後根據腸寄生蟲種類,選用相應的藥物治療。

二、服用驅蟲藥一般宜配瀉下藥,促使痲痺蟲體迅速排出,以免蟲體在被驅出身體之前復甦。同時還需根據患者體質強弱,症情緩急,兼症不同,予以適當配伍。若有積滯者,可配伍消導藥同用;脾胃虛弱者,可配合健脾藥同用。

三、服用驅蟲藥一般再空腹時服藥為宜,以便藥力充分作用蟲體,從而奏效更為迅捷。對于作用較強,可能引起副作用的藥物,則宜在臨睡前服用。

四、蟲積腹痛劇烈時,宜暫緩驅蟲,待疼痛緩解後再行驅蟲較為安全。

五、根據各種驅蟲藥的特性,妥善掌握用量與使用方式;其中藥性峻烈或有毒之品,體弱、孕婦應慎用。

苦棟根皮
【藥用】本品為棟科植物川棟或棟樹的根皮。

【性味與歸經】苦、寒。有毒。入肝、脾、胃經。

【功效】殺蟲、療廯。

【臨床套用】1.用於蟲積腹痛

苦棟根皮驅殺蛔蟲作用顯著,為治療蛔蟲病的常用要藥,臨床上常配合檳榔、芫荑等同用;如單獨套用,也有療效。此外近來用本品配合茵陳蒿、廣鬱金、青皮、木香等又可用以治療膽道蛔蟲病。

2.用於頭癬、疥癬

苦棟皮根炒炭研末,油調治療頭癬、疥癬,有殺蟲作用。

【處方用名】苦棟根皮(洗淨,曬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乾者三錢到一錢,鮮者五錢到一兩,煎服。

使君子
【藥用】本品為使君子科植物使君子科植物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甘,溫。入脾、胃經。

【功效】殺蟲消積

【臨床套用】用於蟲積腹痛,小兒疳積等症

使君子為驅蛔常用之品,對于因蛔蟲引起的腹痛、小兒疳積,有較好的療效。特別是本品滋味甘美,可炒熟單獨服食,容易為兒童所接受,適用於單純性或輕症的蛔蟲病。如蛔蟲較、病情較重的,也可配合苦棟根皮、檳榔等驅殺蛔蟲藥同用;如小兒形體消瘦、腹脹如臌、面色痿黃等症,又須配合黨參、白朮等健脾益氣藥等同用。

但是,本品不宜大量服食,否則可能引起呃逆、眩暈等反應,也有認為不可與茶汁同服的,據稱也可引起呃逆。如服使君子引起呃逆,不必疑懼,可飲服開水、米湯或嚼食甘草,以及用丁香泡湯瀕飲,有解除呃逆作用。

此外,據報導,使君子還可用治蟯蟲病。

【處方用名】使君子使君肉使君子仁(去殼者,常炒熟嚼食,或生用作煎劑)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炒熟嚼食,兒童每歲一粒,總量不超過二十粒。

檳榔
【藥用】本品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歸胃、大腸經。

【功效】殺蟲,消積,行水。

【臨床套用】1.用於多種腸寄生蟲疾病。

檳榔殺蟲,作用廣泛,可用於多種腸寄生蟲,如絛蟲、蛔蟲、姜片蟲、蟯蟲等,而以治絛蟲、姜片蟲療效較佳,尤以豬肉絛蟲最有效可使絛蟲全蟲癱瘓,如配合番瓜子同用,較果更為顯著。對蛔蟲、蟯蟲也有驅除作用。同時,本品並有瀉下作用,是一種較好的驅蟲藥,可單獨使用。

2.用於食積氣滯、脘腹脹痛、大便不爽等症。

檳榔行氣消積作用較為顯著,一般認為有“破氣”的功能,對于脘腹脹痛、大便無爽瀉痢後重等氣滯病症,常配合枳實、木等同用。

3.用於腳氣、水腫等症。

檳榔又有行氣利水的作用,臨床上多用為治腳氣疼痛的要藥,常可配合木瓜、吳茱萸等同用;對于水腫實證,又可配合商陸、木通、澤瀉等利水消腫藥同用。

此外,本品還可用於瘧疾,常配合常山、草果等套用。近時並用於血吸蟲病。

【處方用名】檳榔、大檳榔、大腹子(曬乾,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單用殺絛蟲、姜片蟲,劑量可至五錢至一兩。

番瓜子
【藥用】葫蘆藤本植物番瓜子CucurbitamoschataDuch的種子。

【性味與歸經】甘,溫。歸胃、大腸經。

【功效】殺蟲。

【臨床套用】用於線蟲病,血吸蟲病。

番瓜子有殺蟲作用,藥性平和,毫無毒性,用於線蟲,配合檳榔同用,其功更顯;又能用治血吸蟲病,對急性期及晚期之血吸蟲病均有一定作用,尤宜於不適合銻劑治療者,對改善症狀,增強體力具一定作用。可以單味生用,連殼研細,冷開水調服,或配合其它驅蟲瀉下之品煎服。

【處方用名】番瓜子(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二兩至四兩,連殼搗碎入煎或和蜜糖調服。

【方劑舉例】驅線湯(《方劑學》上海中醫學院編):番瓜子肉、檳榔。治線蟲病。

雷丸
【藥用】白蘑科真菌雷丸OmphalialapidescensSchroet的菌核。

【性味與歸經】苦,寒;有小毒。歸胃、大腸經。

【功效】殺蟲。

【臨床套用】用於線蟲,蛔蟲,鉤蟲等病

雷丸能在腸道內破壞蟲體,用治絛蟲,有較好的療效。不論有鉤絛蟲、無鉤絛蟲都可套用。也可用治蛔蟲病。臨床可以單獨套用,也可配合檳榔、使君子肉、烏梅等同用。

【處方用名】雷丸(洗淨,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每次6g,研粉吞服,每日2~3次,連服2~3天。

【按語】雷丸以形成名。苦寒有小毒,功專於殺蟲,祛絛為主,兼及蛔既可單用,有可配伍套用。本品研粉吞服。殺蟲作用良好。如入煎劑,每因高熱而有效成分遭到破壞,必須注意。

【方劑舉例】追蟲丸(《證治準繩》)雷丸、檳榔、牽牛子、木香。治一切蟲積。

鶴虱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天名精的果實(北鶴虱),或傘型植物野胡蘿蔔的果實(南鶴虱)。

【性味與歸經】苦、辛,平。有小毒。入脾、胃經。

【功效】殺蟲。

【臨床套用】用於蟲積腹痛等症。

本品可用於多種腸寄生蟲病,用治蛔蟲、蟯蟲等小兒蟲積腹痛病症,常與檳榔、使君子、川棟子等配合套用。

【處方用名】鶴虱、北鶴虱(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安蟲散《小兒藥證直訣》:鶴虱、川棟子、胡粉、枯白礬。治小兒蟲病。

蕪荑
【藥用】本品為榆樹科植物大果榆樹的經加工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入脾、胃經。

【功效】殺蟲消疳。

【臨床套用】用於蟲積腹痛,瀉痢等症。

本品功能殺蟲消積,主要用於治蛔蟲病、絛蟲病,常與鶴虱、使君子、檳榔等配合套用。對小兒疳積、瀉痢日久,也可配合訶子、肉豆蔻等同用。

【處方用名】蕪荑、臭蕪荑、白蕪荑(洗淨,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蕪荑散《證治準繩》:蕪荑、乾漆。治蛔蟲咬心痛,牙蟲作痛。

榧子
【藥用】本品為紫杉科植物榧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甘、澀,平。入胃、大腸經。

【功效】殺蟲,緩瀉去積。

【臨床套用】用於蟲積腹痛等症。

榧子為殺蟲消積之品,適用於蛔蟲、鉤蟲、絛蟲等引起的蟲積腹痛等症,並有緩瀉作用,可輔助說明排泄蟲體,臨床常與檳榔、蕪荑、鶴虱等配合煎湯飲服。用治鉤蟲病,也可單獨炒熟食用。

【處方用名】榧子、香榧子(剝去殼用,或炒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錢至一兩,煎服。或十枚至二十枚,炒熟嚼食。

【方劑舉例】榧子散《中醫內兒科學》:榧子、檳榔、蕪荑。治絛蟲。

貫眾
【藥用】本品為叉蕨科植物貫眾的根莖及葉柄殘基。

【性味與歸經】苦,微寒。有小毒。入肝、脾經。

【功效】殺蟲,清熱解毒,止血。

【臨床套用】1.用於蟲積腹痛等症。

本品功能驅蟲,治蟲積腹痛,常用於蟯蟲、絛蟲等病,但頗少單用,臨床尚可與蕪荑、鶴虱、使君子、雷丸、檳榔等配伍套用。近年臨床上又用於治療鉤蟲病。

2.用於熱毒瘡瘍,痄腮腫痛等症。

本品功能清熱解毒,對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痄腮等症,常與金銀花、蒲公英等配合套用。

3.用於崩漏出血等症。

本品性寒,功能涼血止血,故可用於子宮出血屬熱症者,常與側柏葉、仙鶴草、墨旱蓮、陳棕炭等同用。

此外,本品還可用於預防感冒、痲疹等。

【處方用名】貫眾、貫仲(生用,用於殺蟲與清熱解毒)、貫眾炭、貫仲炭(炒焦黑用,用於止血)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下蟲丸《證治準繩》:苦棟根皮、檳榔、鶴虱、貫眾、使君子、乾蝦蟆、蕪荑、木香、桃仁、輕粉。治蟲積腹痛。

大蒜
【藥用】本品為百合科植物蒜的鱗莖。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胃、大腸經。

【功效】殺蟲,解毒,消廱。

【臨床套用】1.用於鉤蟲、蟯蟲病。

大蒜有一定的殺蟲作用,主要用治鉤蟲病、蟯蟲病,但必須與其它驅殺腸寄生蟲藥配伍同用,如檳榔、鶴虱、苦棟根皮等。對鉤蟲病,本品還可用作預防套用,在下田勞動前,將大蒜搗爛塗於四肢;對蟯蟲病,本品又可作為外用,將大蒜搗爛,加入菜油少許,臨睡前塗於肛門週圍。

2.用於痢疾,腹瀉,肺癆,頓咳等症。

大蒜解毒作用甚為強烈,適應範圍也較廣泛。對于痢疾、腹瀉可以煎服,也可用大蒜5℅的浸液保留灌腸;古代還有將大蒜搗爛外敷貼兩足心治療小兒瀉痢的方法,可供參考套用。對于肺癆病人,可以經常服食生蒜,也可同米煮粥常服。至於用治頓咳,可用大蒜打爛,再用冷開水浸泡數小時後,用汁去渣,加白糖飲服。

3.用於瘡瘍初起。

本品搗爛外敷,治療瘡瘍初起,有消散作用。據報導,近年來用本品配合芒硝、生大黃等搗爛外敷,用治急性闌尾炎,有顯著作用。但外敷大蒜容易引起皮膚發紅、灼熱、起泡,故不可敷之過久。

此外,本品外用還可用治頭癬。

【處方用名】大蒜、生大蒜(用新鮮者,以獨頭紫皮為佳)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個至五個,內服或外用。

【方劑舉例】蒜連丸《濟生方》:大蒜、黃連。治腸毒下血。

其它具有驅蟲功效的藥物
一、驅蟲(殺蟲):蘆薈、芫花、牽牛子(瀉下藥)、萹蓄(利水滲濕藥)、吳茱萸、花椒(祛寒藥)、川棟子(理氣藥)、乾漆(活血祛瘀藥)、百部(化痰止咳平喘藥)、藜蘆(湧吐藥)、石榴皮、樗根皮(收澀藥)。

二、安蛔:烏梅(收澀藥)。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6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二章 化咳止痰平喘藥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二章 化咳止痰平喘藥
凡功能化除痰涎,制止咳嗽、平定氣喘的藥物,稱為化痰止咳平喘藥。

痰涎與咳嗽、氣喘有一定的關係,一般咳喘每多夾痰,而痰多亦每致咳喘,故將化痰、止咳、平喘合併介紹。但其中有的藥物以化痰為主要功效,或雖屬化痰而並不用於咳嗽氣喘;有的則以止咳平喘為主要功效,或雖屬止咳平喘卻無化痰作用。

化痰藥不僅用於因痰飲起的咳嗽、氣喘,並可用於瘰曆、癭瘤、癲癇、驚厥等症。

臨床使用化痰止咳藥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凡內傷外感的病症,均能引起痰多及咳嗽,治療時應仔細分辨病因,進行適當的治療,例如有外感的配合解表藥同用,虛勞的配合補虛藥同用。

2.咳嗽而咯血時,不宜用燥烈的化痰藥,以免引起大量出血。

3.痲疹初期雖有咳嗽症狀,本章分為清化熱痰、溫化寒痰、止咳平喘三節。

第一節 溫化寒痰藥
溫化寒痰藥多屬溫性,適用於寒痰、濕痰的癥候,如咳嗽氣喘、痰多稀薄,以及肢節痠痛,陰疽流注等病症。為了加強療效,此類藥物常與溫散寒濕的藥物同用。如屬陰虛燥咳,或有吐血、咯血病史,應當慎用。

半夏
【藥用】天南星科草本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塊莖。

【性味與歸經】辛,溫有毒。歸脾、胃經。

【功效】燥濕化痰,消痞散結,降逆止嘔。

【臨床套用】1.用於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濕,聚而成痰者為主,為治濕痰的要藥,適用於痰濕壅滯、咳嗽氣逆等症,常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配伍套用。因其性溫,故又可用治寒痰,宜與白芥子、生姜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致風痰,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2.用於胸脘痞悶,胸痺,結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溫通、化痰、燥濕,故可用於痰內阻、胸脘痞悶病症,可配陳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熱互結,有可配黃芩、黃連、乾姜等同用,可收辛開苦降、散結除痞的功效(如半夏瀉心湯)。此外,又常用於胸痺疼痛,配瓜蔞、薤白等同用;治結胸症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3.用於癭瘤瘰曆、瘡瘍腫痛、梅核氣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結,可用以治療痰濕結聚所致的癭瘤、瘰曆痰核、陰疽腫痛,或痰氣互結的梅核氣等病症。用治癭瘤瘰曆痰核,可與海藻、黃獨、貝母等配用。廱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調醋外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用治梅核氣,可配厚樸、紫蘇等同用。

4.用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嘔功效,可用於多種嘔吐癥候,在使用時應根據不同的症狀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嘔吐,可配合生姜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竹茹等藥;治妊娠嘔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虛嘔吐,可配人參、白蜜同用。

此外,配秫米同用還能治胃不和而臥不安,配硫黃而治腎陽不足、大便失調之症。

【處方用名】制半夏、姜半夏(用明礬粉、生薑汁醃制後漂淨,曬乾用)、生半夏(生用,有毒,主要作為外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半夏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化痰力佳,為治各種痰症要藥。其性溫而燥,尤為屬寒有濕者在所必用;若為熱痰,當與清熱化痰之品配伍始妥。唯其有傷陰耗津之弊,故燥痰者忌用。所主消痞,實亦化痰除濕之功;至於散結無非辛散溫通之效。和中而能降逆為止嘔之良藥,無論胃寒、胃熱、胃虛、惡阻鹹可套用,配伍適當,每奏卓效。此外,胃不和而臥不安者,腎陽不足而大便失調者,皆可配合套用,亦有殊功。

2.半夏昔人以為妊娠忌用之品,然惡阻用之有止嘔之效,並無墮胎之虞。又以為性滑,則其體雖滑,而其性溫燥,決非潤澤之品,故陰虛津少者應於慎用。

3.半夏主要功用為化痰止嘔,故為脾胃兩經要藥。脾為生痰之源,胃為受納之器。痰濕戀脾,半夏能燥濕化痰;胃氣不和,半夏亦能和胃降逆。

4.半夏化痰,以脾不化濕、聚而為痰者為主;因其性溫燥,故對于寒痰,亦可套用。如屬熱痰,則須以清肺藥配合同用。至於陰虛燥痰、津少口渴等症,則不宜套用。

5.半夏止嘔,以痰氣壅塞、胃逆不和為主;但因它具有良好的降逆止嘔作用,故除適用於痰飲嘔吐之外,尚可用於胃虛嘔吐,如《金匱要略》大半夏湯以半夏配伍人參、白蜜等同用;至於胃熱嘔吐,宜用清胃藥如麥冬、竹茹等同用,以防溫燥過熱、耗傷胃陰。

6.《別錄》有半夏墮胎的記載,可是《金匱要略》的乾姜人參半夏湯早已用治妊娠嘔吐,而並不礙胎。從這個例子,啟示我們閱讀前人本草文獻時,必須持有辯證唯物一分為二的觀點,使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7.半夏生用有毒,生姜、明礬能制其毒,所以用制半夏,多以生姜、明礬制。此外,過去上海地區除姜制半夏之外,上有竹瀝半夏、宋半夏、仙半夏等多種製法,現在已於簡化,藥店主要供應制半夏,不在加工炮製上述品種。

【方劑舉例】小半夏湯《金匱要略》:半夏、生姜。治痰飲嘔吐,心下痞悶不渴者。

天南星(附:膽南星)
【藥用】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擬天南星及天南星或其它同屬近似植物的求狀塊莖。

【性味與歸經】苦、辛,溫。有毒。入肺、肝、脾經。

【功效】燥濕化痰,祛風解痙。

【臨床套用】1.用於頑痰咳嗽,胸膈脹悶等症。

本品功能燥濕化痰,而溫燥之性更烈於半夏,故可用於頑痰咳嗽及痰濕壅滯、胸膈脹悶等症,常與半夏配合套用。

2.用於風痰眩暈,癲癇,中風及破傷風、口噤強直等症。

南星又能祛經絡之風痰而解除痙攣,故可用於風痰眩暈、癲癇,中風痰涎壅盛、口眼喎斜、經絡不利、半身不遂、手足痲痺、拘攣,以及破傷風口噤強直等症。在臨床上治風痰眩暈、目眩、嘔逆、胸悶少食等症,常與半夏、天麻、生姜等配伍;治風痰壅盛、嘔吐涎沫、口眼喎斜等症,常與半夏、白附子、川烏等配伍;治破傷風,常與白附子、天麻、防風、白芷、羌活等同用。

此外,本品生用,外敷廱腫、跌撲損傷,有消腫定痛作用。

【處方用名】制南星(製法與制半夏相同)、生南星(生用,有毒,多作外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膽南星:又叫陳膽星。即南星經過牛膽汁制,燥性已減。性味苦涼。能化痰息風定驚,適用於痰熱驚風抽搐等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天南星苦溫性烈,善能開洩。前人說它“治痰功同半夏”。然半夏雖屬辛散,專理脾胃濕痰,且能止嘔;南星辛散之力勝過半夏,專主經絡風痰。南星所主治的,一般多屬風痰、濕痰入於經絡所引起的癥候,如中風痲痺、口噤身強、筋脈拘攣,以及驚癇、破傷風等。

2.南星有毒,內服須經炮製,方可使用。

3.本品用苦寒的膽汁制後,燥烈之性已減,故常用於痰熱內盛、驚風抽搐等症。

【方劑舉例】玉真散《本事方》:天南星、防風。治破傷風急跌撲損傷,項強口噤。

通絡片《上海中成藥》:姜制生南星、地龍、生地、生川烏、楓茄子。治風寒潮溼引起的關節疼痛、腰背痠痛、肌體麻木、怕冷的風濕痛等症。

白附子
【藥用】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獨角蓮的塊莖,或毛茛科植物黃花烏頭的塊根。

【性味與歸經】辛,溫。有毒。入胃經。

【功效】祛風痰、逐寒濕。

【臨床套用】1.用於中風、口眼喎斜之症。

白附子善於祛風痰、燥濕痰,故可用於中風痰壅之症,常與天南星、半夏等同用;治口眼喎斜,常與全蠍、僵蠶等息風止痙藥同用。

2.用於寒濕疼痛,偏正頭痛等症。

白附子不僅善於祛風痰,又能逐寒濕,故適用於寒濕頭痛、偏正頭痛、四肢痠痛痲痺等症,而以治療頭面部疼痛的效果較好,常配合白芷、天麻、南星、川烏等藥套用。

【處方用名】白附子、禹白附(為獨角蓮的塊莖,洗淨,曬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牽正散《楊氏家藏方》:白附子、白僵蠶、全蠍。治中風口喎,半身不遂。

皂莢(附:牙皂)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皂莢樹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

【功效】袪痰、開竅。

\n【臨床套用】1.用於寒濕壅滯、胸悶喘咳、痰多而咯吐不爽者。

皂莢有強烈的袪痰作用,治濕痰壅滯、咯吐不爽者,可單用本品焙乾研末,用紅棗煮湯調服;也可配合半夏、萊菔子等同用。

2.用於猝然昏迷,口噤不開,以及癲癇痰盛,關竅阻閉的病症。

皂莢辛散走竄,外用有通關開竅的功能。治猝然昏迷,口噤不開屬於實閉之症者,可配合天南星、半夏、細辛、薄荷、雄黃等藥研末,吹鼻取嚏,以促使甦醒。

此外,皂莢熬膏塗瘡腫(未潰者),有退腫的功效。

【處方用名】皂莢、皂角(洗淨,曬乾,去皮弦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二錢,煎服。焙焦研粉吞服每次二分至五分。內服劑量不宜過大,如服量過多,可引起嘔吐及腹瀉。本品辛散走竄,性及銳利,孕婦、體虛即有咯血傾向者均不宜用。

【附藥】牙皂:又叫豬牙皂。為豆科植物豬牙皂的果實。性味、功效、用量與皂莢相同。古代文獻中往往將牙皂與皂莢列為一項,對其品質優劣各家說法不一,目前習慣認為豬牙皂品質較好,故常採用。

蘇子
【藥用】本品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蘇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經。

【功效】降氣消痰定喘,滑腸。

【臨床套用】1.用於痰壅氣逆,咳嗽氣喘。

蘇子利膈而消痰,質潤而不燥,善能降氣定喘,故適用於咳嗽痰喘的癥候,常與萊菔子、白芥子配伍;也可於前胡、厚樸、陳皮、半夏等同用。可視病情需要,適當選用配伍藥物。

2.用於腸燥便祕。

本品質潤多油,故有滑腸通便的功效,適用於腸燥便祕,可與火麻仁、瓜蔞仁、杏仁等同用。

【處方用名】蘇子、杜蘇子、黑蘇子(曬乾用)、炒黑蘇子(炒用,可緩和藥性)、炙蘇子、炙黑蘇子(蜜炙用,有潤肺作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二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蘇子為紫蘇的果實,習稱為種子。功能降氣消痰,以治咳逆痰喘。另有一種白蘇子,是白蘇的果實。兩者主要的區別:蘇子色黃黑,粒較細小,氣香力厚;白蘇子色呈灰白而粒較大,氣較淡薄,功同蘇子而力較遜。

【方劑舉例】蘇子降氣湯《和劑局方》:蘇子、半夏、甘草、肉桂、前胡、陳皮、當歸、生姜(一方無肉桂,有沉香)。治痰飲壅盛、肺氣上逆作嘔。

白芥子
【藥用】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經。

【功效】袪痰利氣,散結消腫。

【臨床套用】1.用於寒痰壅滯、胸滿脅痛、咳嗽氣逆痰多等症。

白芥子辛散利氣,溫通袪痰,故可用治寒痰壅滯肺絡、胸膈之間所引起的胸滿脅痛、咳嗽氣逆、痰多稀薄而色白等症。以本品配蘇子、萊菔子,用於痰多咳嗽;如配甘遂、大戟,用以豁痰除飲,可治痰涎停留胸膈。

2.用於痰注肢體、關節疼痛及流注陰疽等症。

本品辛散溫通,能逐痰散結以消腫,治痰注肢體、關節疼痛,可與肉桂、沒藥、木香等配伍;治流注陰疽,可與麻黃、肉桂、熟地、砲姜、鹿角膠、甘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搗爛外敷,有活血消腫、散寒逐飲的功效,可用於胸脅刺痛、寒痰哮喘的輕症。

【處方用名】白芥子(炒至微焦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白芥子辛散溫通而利氣,既能祛寒痰壅滯於肺絡,以治肺寒喘咳;又能祛寒飲壅滯於胸膈,以治胸滿脅痛;並可搜皮裏膜外或筋骨間之痰結,以治流注陰疽等症。因它的袪痰力量較強,故稱它有豁痰之功。

2.本品辛散容易耗氣,性溫容易動火傷陰,故對肺虛久咳、陰虛火旺及胃火熾盛者忌用。

【方劑舉例】控涎丹《三因方》:白芥子、甘遂、大戟。治痰涎停留胸膈。

桔梗
【藥用】本品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辛,平。入肺經。

【功效】宣肺袪痰,排膿。

【臨床套用】1.用於咳嗽痰多及嚥痛音啞等症。

桔梗辛開苦洩,功能宣肺袪痰。如外感咳嗽,常配合解表藥同用。屬於外感風寒者,可與荊芥、防風、紫蘇葉、杏仁等配伍;外感風熱,可與前胡、牛蒡子、菊花、桑葉等配伍套用。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可與牛蒡子、甘草、山豆根、射乾等同用。

2.用於肺廱及咽喉腫痛等症。

本品能祛痰而排膿,用治肺廱,可與生苡仁、冬瓜子、桃仁、鮮蘆根、魚腥草等配伍;治咽喉廱腫,可與板藍根、牛蒡子、馬勃、白僵蠶、甘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苦桔梗、白桔梗、玉桔梗(洗淨,曬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二錢,煎服。

【按語】1.桔梗辛散苦洩,善能宣通肺氣、袪痰排膿,故適用於咳嗽多痰、咯痰不爽、嚥痛、失音以及肺廱等病症。

2.本品配甘草,可袪痰利嚥;配枳殼,可利胸膈;配魚腥草,可排膿解毒而治肺廱。

【方劑舉例】桔梗湯《金匱要略》:桔梗、甘草。治肺廱、咳逆胸滿、吐膿。

旋覆花(附:旋覆梗)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線葉旋覆花或旋覆花的頭狀花序。

【性味與歸經】苦、辛、鹹,微溫。入肺、脾、胃、大腸經。

【功效】消痰平喘,降逆下氣。

【臨床套用】1.用於喘咳多痰。

旋覆花功能消痰降氣而平喘,故適用於痰壅氣逆及痰飲蓄結所致的咳嗽痰多之症,可與桑白皮、甜葶藶、陳皮、半夏等品配伍;如有表症者,當配解表藥同用。

2.用於噫氣,嘔吐。

本品性溫,能降氣消痰,故可用於脾胃虛寒或痰濕內聚所致的噫氣或嘔吐等症,常與代赭石、半夏、生姜等品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旋覆花(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包煎。本品的頭狀花序如絨毛,入湯不易澄清,每能刺喉作癢,故需布包入煎。

【附藥】旋覆梗:又較金沸草。即旋覆花的全草。效能、主治、用量、使用方式俱與旋覆花同。

【按語】1.旋覆花以消痰降氣為主要功能,故主要用於痰多咳嗽氣急及噯氣嘔吐等症。

2.經臨床實踐,旋覆花與前胡等量同用,可增強降氣化痰的功能。本品性屬微溫,一般用於肺寒咳嗽;如遇肺熱咳嗽、痰多氣急者,也可配合清熱藥如魚腥草、蒲公英、金銀花等品同用。

3.旋覆花始載於《本經》,又名金沸草。現在中藥店以旋覆花的莖葉稱為金沸草,又名旋覆梗,功用與花相似。

【方劑舉例】旋覆代赭湯《傷寒論》:旋覆花、人參、生姜、代赭石、甘草、半夏、大棗。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白前
【藥用】本品為蘿藦科植物白前(斯氏牛皮消)的根莖及葉。

【性味與歸經】辛、甘,微溫。入肺經。

【功效】袪痰,降氣。

【臨床套用】用於咳嗽痰多,氣逆喘促等症。

本品善於降氣袪痰,故適用於痰多壅肺、咳嗽氣促等症,可與紫菀、半夏等品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白前(洗淨,曬乾,切片用)。降氣袪痰之力較強。、炙白前(蜜炙用,潤肺,降氣、袪痰,作用較緩)、炒白前(清炒用。藥性較緩和)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二錢,煎服。

【按語】1.白前一藥,《別錄》說它微溫,《唐本草》認為微寒。然白前治嗽,並不專用於寒嗽,亦可套用於痰火氣壅上逆的咳嗽。因痰濁蘊肺,肺失清肅而嗽作,白前即以清肅肺氣為用,功能袪痰降氣,不論寒嗽、熱咳,祇要肺氣壅實有痰而咯吐不暢者,都可使用。治寒嗽,可與紫菀、款冬花、半夏等配伍;治熱咳,可與桑白皮、地骨皮、前胡等同用。

2.經臨床實踐,本品袪痰作用頗強,對胃稍有刺激性,如素有胃病者,用量不過多,如果用量過多,易引起噁心嘔吐。故使用時必須注意。又本品無補益作用,功專辛散下氣,對于肺虛乾咳者,不宜套用。

【方劑舉例】止嗽散《醫學心悟》:白前、紫菀、荊芥、百部、桔梗、陳皮、甘草。治新久咳嗽。

天漿殼(附:蘿藦藤、蘿藦種毛)
【藥用】本品為蘿藦科植物蘿藦的果殼。

【性味與歸經】甘、辛,溫。入肺、肝經。

【功效】宣肺化痰,止咳平喘,透疹。

【臨床套用】1.用於咳嗽痰多、氣喘等。

天漿殼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適用於肺氣不宣、咳嗽痰多、氣喘等症,常與金沸草、前胡、枇杷葉等配合套用。與百部配合可治療百日咳。

2.用於痲疹透發不暢。

本品有宣肺透疹作用,可治痲疹透發不暢之症,常與蟬衣、桑葉、牛蒡子等配合套用。

【處方用名】天漿殼、天將殼(剖開,去毛,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只治五只,或一錢至三錢,大劑量可用五錢至一兩,煎服。

【附藥】1.蘿藦藤:及蘿藦的莖藤。有補腎強壯的作用。適用於腎虧遺精,乳汁不足,脫力勞傷等症。一般用量為五錢至一兩,煎服。

2.蘿藦種毛:外用止創傷出血。適量外敷。

石胡荽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石胡荽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辛,溫。

【功效】袪痰止咳,通鼻竅,解毒消腫。

【臨床套用】1.用於百日咳。

石胡荽功能袪痰止咳,可以治療百日咳、咳嗽痰多的病症,單用時需加冰糖或白糖,多次少量飲服。

2.用於鼻淵。

本品又能治療鼻淵流涕、鼻塞不通,既可內服,又可外用。內服配辛夷花、蒼耳子等藥同用;外用配辛夷花、細辛、白芷等研末,取少量吹鼻。

3.用於瘡瘍腫痛,蛇咬傷,跌打損傷等病症。

石胡荽治療瘡廱、跌打損傷以及蛇咬傷之症,主要採用新鮮者打爛外敷,有解毒消腫作用。

【處方用名】鵝兒不食草、石胡荽(洗淨,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二錢,煎服。本品味辣,具有刺激性,內服用量不宜過大。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鼻通寧(廣州中藥製藥廠方):鵝兒不食草、辛夷花。低鼻,治慢性鼻竇炎,過敏性鼻炎,感冒鼻塞。

第二節 清化熱痰藥
清化熱痰藥物多屬寒性,適用於痰熱鬱肺,咳嗽痰多而稠黏,以及由于痰熱而致的癲癇驚厥、瘰曆等症。

運用這類藥物治療癲癇、驚厥等並見痰涎壅盛的熱症,需配清熱、鎮痙的藥物同用。

貝母
【藥用】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卷葉川貝、川貝母,以及浙貝母等的鱗莖。

【性味與歸經】川貝母:苦、甘,微寒。浙貝母:苦,寒。入心、肺經。

【功效】止咳化痰,清熱散結。

【臨床套用】1.用於肺虛久咳、痰少嚥燥及外感風熱咳嗽,鬱火痰結咳嗽、咯痰黃稠等症。

川貝與浙貝皆內容寒而有苦味,都能清肺化痰而止咳,可用於痰熱咳嗽等症。然川貝性涼而有甘味,兼有潤肺之功,而清火散結之力則不及浙貝母,故宜用於肺虛久咳、痰少嚥燥等症,可與沙參、麥冬、天冬等品配伍;浙貝母苦寒之性較重,開洩力勝,大多用於外感風邪、痰熱鬱肺所引起的咳嗽,常與桑葉、杏仁、牛蒡子、前胡等品配伍同用。

2.用於瘰曆、瘡廱腫毒及肺廱、乳廱等症。

二貝都有清熱散結的功效,可用於瘰曆、瘡廱、乳廱及肺廱等症。然浙貝偏於苦寒,長於清火散結,故一般認為用浙貝較佳。在臨床套用方面,治瘰曆可與玄參、牡蠣配伍;治瘡廱可與連翹、蒲公英、天花粉等配伍;治肺廱,可與鮮蘆根、生苡仁、冬瓜子、魚腥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川貝母、川貝、京川貝(均為川貝母)、象貝母、浙貝(均為象貝母)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川貝母價格較貴,以研粉吞服為宜,每次吞服三分至五分。

【按語】貝母與半夏,都能止咳化痰。但貝母苦寒清熱,功專治肺,適用於熱痰、燥痰;半夏辛溫散寒,治在肺脾,適用於寒痰、濕痰。故一潤一燥,各有所長。

【方劑舉例】二母散《和劑局方》:貝母、知母。治陰虛發熱咳嗽。

前胡
【藥用】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白花前胡或紫花前胡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辛,微寒。入肺經。

【功效】降氣化痰,宣散風熱。

【臨床套用】用於肺氣不降、痰稠喘滿、咯痰不爽及風熱鬱肺、咳嗽痰多等症。

前胡辛散苦降,稍有散風之力,長於降氣化痰,故適用於肺氣不降、清肅之令不行,痰稠喘滿,咯痰不暢等症,常於桑白皮、蘇子、杏仁等藥配伍;至於用治風熱鬱肺、咳嗽痰多,可與薄荷、牛蒡子、桔梗等品同用。
n
【處方用名】嫩前胡、粉前胡、前胡(洗淨,曬乾,切片用)、炙前胡(蜜炙用,潤肺降氣化痰)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前胡與白前都能降氣化痰,但前胡尚可宣散風熱,白前則專主降氣。

2.前胡與柴胡都有發散的力量,兩藥配伍同用可用於散風解熱,故前人稱二胡為風藥。但前胡治在肺經而主下降,柴胡治在肝膽而主上昇,這是二藥不同之點。

【方劑舉例】前胡散《證治準繩》:前胡、桑白皮、貝母、麥門冬、甘草。治咳嗽、涕濁稠黏,心胸不利,時有煩熱。

瓜蔞
【藥用】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栝蔞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肺、胃、大腸經。

【功效】清肺化痰,寬胸散結,潤燥滑腸。

【臨床套用】1.用於肺熱咳嗽、咯痰黃稠及肺廱等症。

瓜蔞甘寒清潤,有清肺化痰功效,故可用於痰熱咳嗽、咯痰稠厚、咳吐不利及肺廱等症,常與知母、浙貝母、生苡仁、冬瓜子等配伍同用。

2.用於胸痺脅痛及乳廱腫痛等症。

瓜蔞能清上焦的積熱,又可化濁痰的膠結,故能通胸膈的痺塞,而治胸痺脅痛,在套用時常與薤白配伍。此外,本品還可用於乳廱初起、腫痛而未成膿者,與蒲公英、乳香等合用,有消腫散結的功效。

3.用於腸燥便祕。

瓜蔞仁質潤多油,善滌痰垢而導積滯,有滑腸通便的功效,可用於腸燥便祕等症,常與火麻仁、鬱李仁等配伍套用。

【處方用名】全瓜蔞(藥店配炒瓜蔞皮三分之一,炒蔞仁三分之二)、瓜蔞皮、蔞皮、炒瓜蔞皮(均配炒瓜蔞皮,有清肺化痰、寬中利氣之功)、瓜蔞仁、炒瓜蔞仁(均配炒瓜蔞仁,用時打碎,有潤燥滑腸之功)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n【按語】1.瓜蔞一藥,原植物稱為栝蔞,使載於《本經》。在古代使用時不分皮、仁,以整個果實使用,如漢代《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上稱為栝蔞實,都以枚計。至後世始分栝蔞果實的果皮為瓜蔞皮,專主清肺化痰、寬中利氣,適用於痰熱咳嗽、胸痺脅痛等症;瓜蔞的種子較瓜蔞仁,偏主潤燥滑腸,適用於腸燥便祕。如屬便溏腹瀉,不宜套用;皮、仁合用,稱全瓜蔞,則上清肺胃之熱而化痰散結,下潤大腸之燥而滑腸通便。

2.本品配以貝母,則清熱化痰,潤肺止咳,以治燥痰;配以薤白,則開胸散結、通陽利氣,以療胸痺。

3.據上所述,古代所用的栝樓或栝蔞,及今之瓜蔞。但上海及江、浙地區藥店中另有“栝蔞”一物,它的皮成焦黃色,與瓜蔞皮相似,但種子中段則凸起如束腰帶,形如螳螂頭,與瓜蔞仁不同。它是葫蘆科草本植物王瓜的果皮和種子,與本品不同,應予區分。

【方劑舉例】栝蔞薤白白酒湯《金匱要略》:栝蔞、薤白、半夏、白酒。治胸痺不得臥,心痛徹背。

竹茹(附:竹瀝)
【藥用】本品為禾本科植物淡竹或苦竹等莖的節間部份,用刀刮去第一層青綠表層後,刮下的中間層。

【性味與歸經】甘,微寒。入肺、胃經。

【功效】清熱,化痰,止嘔。

【臨床套用】1.用於肺熱咳嗽,咯痰稠厚。

竹茹寒能清熱,兼有化痰作用,故能用於肺熱咳嗽,常與黃芩、瓜蔞等藥同用。

2.用於胃熱嘔吐、呃逆。

竹茹有和胃降逆作用,適用於胃熱嘔吐、呃逆等症,常與橘皮、半夏等藥同用;對妊娠嘔吐之症,本品也可套用。

【處方用名】竹茹、淡竹茹、竹二青(生用)、炒竹茹(炒為焦用,減少其寒性)、姜竹茹、薑汁炒竹茹(炒時加適量薑汁,可減少其寒性,並加強止嘔作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竹瀝:取新鮮淡竹截斷後,架起,燒其中央部份,二端即有淡黃色的汁液流出,以器皿盛容,即為竹瀝。性味甘寒,清熱化痰的作用比竹茹強。可用於肺熱痰多咳嗽、氣喘胸悶,以及中風昏迷、痰涎壅塞等症。常與生薑汁同用。一般用量為一兩至二兩,單獨飲服或用藥汁衝服。

【方劑舉例】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橘皮、竹茹、人參、甘草、生姜、大棗。治噦逆。

天竺黃
【藥用】本品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因病而產生在節內的塊狀物。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心、肝經。

【功效】清化熱痰,涼心定驚。

【臨床套用】用於痰熱驚搐,中風痰壅等症。

天竺黃能清化熱痰,涼心定驚,功用與竹瀝相似,適用於痰熱驚搐、中風痰壅等症。在臨床上以用於痰熱驚搐居多,常配合硃砂、鬱金、黃連、僵蠶等同用。

【處方用名】天竺黃、天竹黃。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如研粉吞服,每次二分至三分。

猴棗
猴棗

【藥用】本品為脊椎動物猴科猴的膽囊及腸道間的結石。

【性味與歸經】苦、鹹,寒。入心、肺、肝、膽經。

【功效】豁痰鎮驚,清熱解毒。

【臨床套用】用於痰熱壅塞,喘逆聲嘶,以及小兒熱盛驚厥等症。

猴棗能清化痰熱而定驚,功用與牛黃、馬寶相似,適用於痰熱喘咳、驚癇抽搐等症,常與川貝、天竺黃、沉香、麝香等合用。

此外,猴棗又有清熱解毒作用,所以還可用於廱疽、瘰曆痰核等症。

【處方用名】猴棗、猴子棗(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分至三分,研粉衝服。或入丸散,吞服。本品價格昂貴,用時須注意劑量。

【方劑舉例】猴棗散(驗方):月石、猴棗、青礞石、川貝、天竺黃、伽南香、麝香。治驚癇熱痰壅塞。

礞石
【藥用】本品為綠泥石片岩或雲母片岩。

【性味與歸經】甘、鹹,平。入肺、肝經。

【功效】下氣墬痰,鎮肝止痙。

【臨床套用】1.用於稠黏老痰、頑痰,癲癇驚悸等症。

本品性烈而質重,功專墬痰,主要用於頑痰癖結、或積痰驚癇等症,往往配合沉香、大黃、黃芩等同用。

2.用於痰熱驚搐。

礞石又能鎮肝止痙,對痰熱引起的驚風抽搐,可配合薄荷、白蜜等同用。

【處方用名】青礞石、[火段]礞石([火段]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一般多入丸、散。

【方劑舉例】滾痰丸《丹溪心法》:青礞石、沉香、大黃、黃芩。治實熱老痰。

海蛤殼
【藥用】本品為文蛤科動物文蛤或青蛤等的貝殼。

【性味與歸經】苦、鹹,平。入肺、腎經。

【功效】清肺化痰,軟堅散結。

【臨床套用】1.用於痰火鬱結,胸脅疼痛,痰多喘咳等症。

海蛤殼能洩肺熱而化稠痰,用於痰火鬱結、胸脅疼痛,可與青黛、瓜蔞等配合;用於痰稠咳喘,可與海浮石、白前、百部等同用。

2.用於瘰曆、癭瘤等症。

本品有軟堅散結的功效,可用於瘰曆、癭瘤等症,可與昆布、海藻、牡蠣等同用。

此外,本品﹠用,有可制酸,可治胃痛氾酸。

【處方用名】生蛤殼、蛤殼、海蛤殼(打碎用)、﹠蛤殼(﹠用)、海蛤粉、蛤粉(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蛤粉需包煎。

【方劑舉例】海蛤丸《丹溪心法》:海蛤、栝蔞。治痰飲心痛。

海浮石
【藥用】本品為火山岩漿形成的石塊或多孔珊瑚石。

【性味與歸經】鹹,平。入肝經。

【功效】清肺化痰,軟堅散結。

【臨床套用】1.用於痰熱咳嗽,咯痰稠黏、咳血等症。

本品功能化痰,且有清肺之功,故臨床主要用於痰熱之症,可配伍瓜蔞仁、青黛等同用。

2.用於瘰曆結核。

本品又能化痰軟堅,治瘰曆結核,可配合海藻、昆布等藥同用。

此外,據文獻記載,海浮石還可用於石淋、小便澀痛,以本品研細末,用生甘草煎湯調服。

【處方用名】海浮石、浮海石(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葶藶子
【藥用】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播娘蒿的種子。

【性味與歸經】辛、苦,大寒。入肺、膀胱經。

【功效】瀉肺定喘,行水消腫。

【臨床套用】1.用於痰涎壅滯、咳嗽氣喘等症。

葶藶子能洩肺而下行,行水而消痰,故有瀉肺定喘的功效,適用於痰涎壅肺、咳嗽痰喘、喉中有痰聲如拉鋸,在套用時可與桑白皮、旋覆花等藥同用。

2.用於面目浮腫,胸腹積水而小便不利者。

本品瀉肺氣之閉,利膀胱之水,故又可用於面浮、小便不利、胸腹積水而屬於實症者,常與防己、椒目、大黃等品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甜葶藶、葶藶子(曬乾用)、炒葶藶(炒用)、炙葶藶(蜜炙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包煎。

【按語】1.葶藶子苦洩下降,能洩肺平喘、利水消腫,功似桑白皮而力較強。

2.過去,一般認為葶藶子瀉肺行水之力較為峻烈,只宜用於實症,對肺虛喘促、脾虛腫滿等症則非所宜。但近來有用以配合黃耆、附子等藥治療肺原性心臟病喘促浮腫等症的報導。

3.前人說葶藶子有苦有甜,甜者性緩,苦者性急。現上海地區藥店中祇有一種,習稱甜葶藶,並無苦葶藶。

4.據考證,上海地區所用的葶藶子為播娘蒿的種子,習稱南葶藶子;而北方地區多用十字花科植物獨行菜的種子,習稱北葶藶子。

【方劑舉例】葶藶大棗瀉肺湯《金匱要略》:葶藶子、大棗。治肺中水飲壅塞,胸滿喘咳,一身面目浮腫。

昆布
【藥用】本品為昆布科植物(海帶)或翅藻科植物鵝掌菜等的葉狀體。

【性味與歸經】鹹,寒。入肝、胃、腎經。

【功效】消痰結,散癭瘤。

【臨床套用】用於癭瘤、瘰曆等症。

本品清熱化痰、軟堅散結,為治療瘰曆、癭瘤之要藥,常與海藻等藥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與海藻配合其它利水消腫藥,又可用以治療水腫或腳氣等病症。

【處方用名】昆布、淡昆布(洗淨,曬乾,切斷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昆布丸《外台秘要》:昆布、通草、羊齧、海蛤殼、海藻。治癭瘤治癭氣,胸膈滿塞,咽喉項頸漸粗。

海藻
【藥用】本品為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大葉海藻)或羊西藻(小葉海藻)的葉狀體。

【性味與歸經】苦、鹹,寒。入肝、胃、腎經。

【功效】消痰結,散癭瘤。

【臨床套用】用於痰涎結核,癭瘤、瘰曆等症。

海藻功能消痰軟堅,為治療癭瘤的要藥,常配合昆布等套用;此外,由于它具有良好的消痰軟堅作用,故又多用於治療痰核瘰曆等症。

【處方用名】淡海藻、海藻(洗淨,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海藻玉壺湯《醫宗金鑑》:海藻、昆布、海帶、半夏、陳皮、青皮、連翹、貝母、當歸、川芎、獨活。治癭瘤。

黃藥脂
【藥用】本品為薯蕷科植物黃獨的塊根。

【性味與歸經】苦,平。入肝、心經。

【功效】化痰消癭,止咳,止血。

【臨床套用】1.用於癭瘤結種,瘡癤,無名腫毒等症。

本品有化痰消癭散結的作用,能至癭瘤結塊,常與夏枯草等同用;用至瘡癤、無名腫毒等症,可與土大黃共研粉末外敷。

2.用於咳嗽氣喘,百日咳,吐血、咯血等症。

黃藥脂能止咳平喘,治咳嗽、氣喘,可配合胡頹葉同用;治百日咳,用冰糖燉化服。還有止血的功效,可以治療吐血、咯血等症。

此外,本品近來在臨床上又用於食道癌、胃癌、乳腺癌,以及甲狀腺腫瘤等病,但多用或久服對肝臟有一定影響。

【處方用名】黃藥脂、黃藥子、黃獨(洗淨,曬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消癭湯(浙江中醫研究所方):黃藥子、海藻、昆布、土貝母、牡蠣。治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腫。

荸薺
【藥用】本品為莎草科植物烏芋的球莖。

【性味與歸經】甘,微寒。入肺、胃、大腸經。

【功效】化痰消積,清熱生津,明目退翳。

【臨床套用】1.用於痰核、瘰曆等症。

本品功能清化痰熱,可用於肺胃痰熱壅滯的病症,對痰核、瘰曆出現熱象的,常配合海蜇煎服,有化痰消散作用。

2.用於熱病煩渴,便祕,以及陰虛肺燥,痰熱咳嗽等症。

荸薺善清肺胃熱而生津止渴,用於溫病熱灼津液口渴時,可用鮮者打汁,配鮮蘆根汁、鮮藕汁、梨汁等同服。陰虛肺燥、痰熱咳嗽,大便燥結時,也可套用。

3.用於目赤熱痛及障翳等症。

荸薺有明目退翳功效,治目赤障翳,可配合其它藥配合點眼。

【處方用名】荸薺、地粟(洗淨,曬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兩至三兩,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雪羹湯《溫熱經緯》:荸薺、海蜇皮。治陰虛痰熱,大便燥結。

瓦愣子(附:白螺絲殼)
【藥用】本品為蚶科動物魁蚶、泥蚶或毛蚶的貝殼。

【性味與歸經】鹹,平。入肺、胃、肝經。

【功效】散結,消痰。

【臨床套用】用於症瘕痞塊,老痰積結等症。

本品鹹以軟堅,故有消痰散結的功效,治症瘕痞塊、老痰積結等症,常與三稜、莪朮、桃仁、鱉甲等配合套用。

此外,本品又有制酸止痛作用,可用治胃痛氾酸的病症。

【處方用名】瓦愣子、﹠瓦愣、瓦壟子(﹠,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白螺絲殼:即螺獅的外殼。性味甘溫。功能收斂制酸。適用於胃痛嘔吐,痰嗽等症。一般用量為五錢至一錢,煎服。研粉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錢。

【方劑舉例】胃甲方(本院第五門診部):﹠瓦愣、延胡索、海螵蛸、廣木香、甘草。治胃、十二指腸潰瘍及一般胃病、胃痛。

胖大海
【藥用】本品為梧桐科植物胖大海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肺、大腸經。

【功效】開肺氣,清肺熱,潤腸通便。

【臨床套用】1.用於肺熱聲啞,咽喉疼痛,痰熱咳嗽等症。

本品有開宣肺氣、清洩肺熱的功效,故適用於肺氣閉鬱、痰熱咳嗽、聲音嘶啞、咽喉疼痛等症,常與苦桔梗、生甘草、蟬衣、薄荷等藥配合套用。

2.用於熱結便祕等症。

胖大海不僅能清肺熱,同時有潤燥通便的功效,用治熱結便祕,可單用砲汁飲服,但只適用於輕症,重症尚須配合適宜的清熱瀉下藥同用。對熱結便祕引起的頭痛、目赤、輕度虛熱等症,用之亦有一定的效果。

【處方用名】胖大海(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枚至五枚,煎服。或用沸水砲汁服。

木蝴蝶
【藥用】本品為紫葳科植物木蝴蝶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苦,寒。

【功效】清肺開音,疏肝理氣。

【臨床套用】1.用於咳嗽音啞。

本品有清肺開音的效用,能治療咳嗽音啞的癥候,臨床上常與宣肺、止咳、化痰等藥物配合套用。

2.用於肝胃氣痛。

本品又能疏肝理氣,可以治療肝胃氣。常配合香附、金鈴子等藥同用。

此外,木蝴蝶還可用貼廱疽,有收斂瘡口的作用。

【處方用名】木蝴蝶、玉蝴蝶、千張紙(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分至一錢,煎服。外用適量。

第三節 止咳平喘藥
止咳平喘藥主要作用是制止咳嗽,下氣平喘,適用於咳嗽和氣喘的癥候。

喘咳的癥候較為複雜,有乾咳無痰,有咳吐稀痰或稠痰,有外感咳嗽氣急,有虛勞咳喘等等,寒熱虛實各不相同,必須辯證論治,選用相適宜的配伍。止咳平喘藥,有宣肺、斂肺、潤肺、降氣等不同,在套用時還須加以區別。

關于斂肺止咳藥,將再收斂藥一章中介紹。

杏仁(附:甜杏仁)
【藥用】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杏、山杏等的種仁。

【性味與歸經】甘、苦,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

【功效】止咳化痰,潤腸通便。

【臨床套用】1.用於咳嗽氣喘。

杏仁苦洩降氣而止咳,故可用於咳嗽、氣喘等症,常與麻黃、甘草,或貝母、前胡等配伍套用。

2.用於腸燥便祕。

本品質潤多油,故又有潤腸通便之功,套用時可與大麻仁、瓜蔞仁等潤腸藥配伍。

【處方用名】苦杏仁、光杏仁(去種皮,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甜杏仁:又稱巴旦杏仁、叭噠杏仁。性味甘平。功能潤肺止咳,用於肺虛久咳之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杏仁功能降氣止咳,主要用於咳嗽氣逆、喘促之症,不論風寒、風熱,都可配用。如屬風寒咳喘,可與麻黃、甘草等配伍;風熱咳嗽,可與桑葉、象貝等配伍。

2.苦杏仁與甜杏仁,二藥功用不同,在臨床套用上一般認為牠們的區別是:苦杏仁性屬苦洩,長於至喘咳實症;甜杏仁偏於滋潤,多用於肺虛久咳。

【方劑舉例】杏蘇散《溫熱條辨》:杏仁、紫蘇、半夏、茯苓、甘草、橘皮、前胡、桔梗、枳殼、生姜、大棗。治外感咳嗽痰稀。

馬兜鈴(附:青木香、青木香藤)
【藥用】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馬兜鈴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苦、微辛,寒。入肺、大腸經。

【功效】清肺止咳,降氣平喘。

【臨床套用】用於肺熱咳嗽、痰壅喘促,肺虛久咳及痰中帶血等症。

馬兜鈴具洩熱降氣之功,為清肺止咳之藥。用於肺熱咳嗽、痰壅氣促等症,可與枇杷葉、前胡等藥配伍;用治肺虛久咳,可與沙參、麥冬、紫菀等品配伍;用治痰中帶血,可與阿膠白芨等藥配伍套用。此外,據文獻記載,本品又能清洩大腸熱邪,故亦可用於腸熱痣血之症。

【處方用名】馬兜鈴(曬乾用)、炙馬兜鈴(蜜炙用,有潤肺之功)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1.青木香:即馬兜鈴的根。性味苦微辛寒。功能順氣止痛,解毒,消食,降血壓,祛風濕。用於暑天發痧腹痛,胃氣痛,可研末,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錢。用治皮膚濕疹,研末,適量,麻油調擦。還可用治高血壓病、風濕性關節炎。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2.青木香藤:舊名“天仙藤”,即馬兜鈴的莖葉。性味苦溫。有活血通絡、化濕消腫的功效,適用於風濕痛,妊娠水腫等病症。一般用量為二錢至四錢,煎服。

【按語】馬兜鈴味甚苦,生用量宜小,如平素胃弱者,用至三錢,易致噁心嘔吐;故臨床上常用蜜炙馬兜鈴,不僅有潤肺之功,且可矯味,緩和它苦洩之性。

【方劑舉例】馬兜鈴湯《普濟方》:馬兜鈴、桑根白皮、甘草、葶藶、半夏、生姜。治肺熱咳嗽,氣急喘悶。

枇杷葉
【藥用】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葉。

【性味與歸經】苦,平。入肺、胃經。

【功效】清肺止咳,和胃降逆。

【臨床套用】1.用於肺熱咳嗽,氣逆喘息等症。

枇杷葉能清洩肺熱而化痰下氣,用於肺熱咳嗽、氣逆喘息等症,可與桑白皮、杏仁、馬兜鈴等同用。

2.用於嘔吐呃逆,口渴等症。

本品有清洩苦降之功,故可和胃降逆而止嘔呃,常與半夏、茅根、竹茹等配伍;至於用治口渴,亦取它清洩胃熱之功,可與鮮蘆根、麥冬、天花粉等品同用。

【處方用名】枇杷葉(洗淨,曬乾,切碎用)、蜜炙枇杷葉、炙枇杷葉(蜜炙,有潤肺作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包煎。

【按語】1.枇杷葉洩熱苦降,既能清肺氣而止咳,又可降胃逆而止嘔。凡風熱燥火所引起的咳嗽、嘔呃,都可套用。因此,它是一味止咳止嘔的常用藥物。枇杷葉背面絨毛甚多,入湯不易澄清,可能刺喉作癢,故在使用前須拭去絨毛,並宜布包入煎。如確已將絨毛拭淨,就不一定用布包煎。用於止咳化痰可炙用,和胃止嘔宜生用。

2.本品配以魚腥草、蒲公英、金銀花、前胡,可用治痰熱鬱肺、喉癢咳嗽;配以炙紫菀、款冬花,可用於久咳痰喘;配以鮮蘆根、淡竹茹,可用於胃熱嘔呃。

【方劑舉例】枇杷清肺飲《醫宗金鑑》:枇杷葉、黃連、黃柏、山梔、桑皮、沙參、甘草。治肺熱喘咳。

鼠曲草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鼠曲草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肺經。

【功效】化痰止咳。

【臨床套用】用於咳嗽痰多、氣喘等症。

鼠曲草有化痰止咳之功,不論寒嗽或熱咳,皆可套用。如咳嗽痰多無其它兼症者,可單用本品一味煎服,能使痰液分泌減少而奏止咳之功。用治肺寒咳嗽,可與半夏、白芥子、旋覆花等配伍;用治肺熱喘咳,可與前胡、瓜蔞、竹茹、葶藶子、桑白皮等同用。

此外,本品還可用治高血壓症,有降壓作用。

【處方用名】鼠曲草、佛耳草、鼠曲草(洗淨,曬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單味可用至一兩,煎服。

【方劑舉例】三奇散《本草綱目》:鼠曲草、款冬花、熟地黃。治一切咳嗽、不問近久,晝夜無時。

蔊菜
【藥用】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蔊菜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經。

【功效】化痰止咳,解毒。

【臨床套用】1.用於痰多咳嗽,氣喘等症。

本品具止咳袪痰作用,臨床上治療咳嗽痰多、氣喘等症,可配合蘇子、白芥子等,或黃藥子、臭梧桐花等同用。

2.用於疔瘡廱腫。

取新鮮的蔊菜,洗淨,搗爛,外敷疔瘡廱腫,有消腫解毒的功效。有絞取自然汁,可以擦漆瘡。

【處方用名】蔊菜、江剪刀草(洗淨,曬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天竺子(附:天竺葉、南燭子)
【藥用】本品為小蘗科植物南天竺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苦、澀、微甘,平。入肺經。

【功效】止咳。

【臨床套用】用於咳嗽、氣喘、百日咳等症。

本品有良好的止咳作用。臨床上常與前胡、旋覆梗、制半夏、甘草等藥配伍,治療咳嗽、氣喘;又可配合天將殼、蠟梅花、生甘草,治療百日咳。

【處方用名】天竺子、天竹子(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1.天竺葉:即南天竺的葉。又叫天竹子葉。能止血、止咳。適用於尿血、百日咳。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2.南燭子:為杜鵑花科植物烏飯樹的果實。性味酸澀微甘平。功能強精氣、益腎陰。治久洩、夢遺、赤白帶下、除多睡。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但本品臨床很少套用,且含有毒成分,過去有用它當天竺子套用的,殊屬不當,應予區別。

【方劑舉例】三奇方《本草剛目拾遺》:天燭子、蠟梅花、水蜓蝣。治小兒天哮。

款冬花
【藥用】本品為菊科植物款冬的外開放的頭狀花序。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經。

【功效】止咳化痰。

【臨床套用】用於咳嗽氣喘,肺虛久咳等症。

款冬花有較好的化痰止咳作用,在用治咳喘或久咳之時,往往與紫菀同用,可收消痰下氣之效。因其性溫,故較宜於寒嗽,若作適當配伍,也可用於痰嗽帶血等症。

【處方用名】款冬花、冬花(上海地區,均付生者)、炒冬花、炒款冬(炒微焦用)、蜜炙款冬花、炙款冬、炙冬花(蜂蜜拌炒用,有潤肺作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款冬花與紫菀兩藥功效相近,都能化痰止咳,故在臨床套用上常配合同用。但款冬花的止咳作用較強,而袪痰作用較弱;紫菀正好與它相反。

【方劑舉例】款冬花散《和劑局方》:款冬花、知母、桑葉、阿膠、麻黃、貝母、苦杏仁、甘草、半夏、生姜。治肺熱風邪咳嗽。

紫菀
【藥用】本品為菊科紫菀的根及根莖。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入肺經。

【功效】化痰止咳。

【臨床套用】用於咳嗽氣逆,咯痰不爽,肺虛久咳,痰中帶血等症。

紫菀氣溫而不熱,質潤而不燥,故對咳嗽之症,不論外感或內傷,寒嗽或熱咳,皆可配用,為化痰止咳要藥。治咳嗽氣逆、咯痰不爽,可與白前、桔梗、甘草等配伍;治肺虛久咳、痰中帶血,常與款冬花、川貝、麥冬、阿膠等品同用。

【處方用名】紫菀、紫菀茸、紫菀頭(洗淨,曬乾,切片用)、炙紫菀、蜜炙紫菀(蜜炙,潤肺)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紫菀辛散苦洩,袪痰作用較強,而止咳的力量較弱。它性溫而不燥烈,不論肺寒、肺熱,祇要是咳嗽有痰、咯吐不暢者,不論新病、久病,皆可配用。

【方劑舉例】紫菀散《張氏醫通》:紫菀、人參、麥冬、阿膠、川貝、茯苓、桔梗、五味子、炙草。治咳唾有血、虛勞肺萎。

百部
【藥用】本品為百部科植物蔓生百部、直立百部或對葉百部等的塊根。

【性味與歸經】甘、苦,微寒。入肺經。

【功效】潤肺止咳,滅虱殺蟲。

【臨床套用】1.用於一般咳嗽,久咳不已,百日咳及肺癆咳嗽等症。

本品為治肺癆咳嗽的要藥,且能用於一般咳嗽,尤以久咳為良,用治頓咳,也有很好療效。臨床常配合紫菀、款冬、黃芩、白芨等同用。

2.用於蟯蟲病及人、畜的頭蝨、體虱等。

用於蟯蟲病可每天用生百部一兩,加水煎取濃汁30毫升,在晚上9~10時做保留灌腸,連用五天,為一療程。又用本品製為20﹪的醇(70﹪)浸液或50﹪的水煎液塗擦,對人畜的頭蝨、體虱及虱卵都有強烈的殺滅力。此外,並可用以殺滅農作物蟲害。

【處方用名】百部(洗淨,曬乾,切片用。殺蟲滅虱力強)、炙百部(蜜炙用,有潤肺作用)、蒸百部(蒸熟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百部是一味具有抗癆作用的藥物,據報導,用本品配合黃芩、丹參等治療肺結核,具有一定療效。

2.本品又是一味常用止咳藥,不論新咳、久咳、寒咳、熱咳,都可套用。配荊芥、桔梗、甘草等,可治新咳;配五味子、訶子等,可治久咳;配乾姜、半夏等,可治寒咳;配黃芩、竹茹等,可治熱咳。

3.此外,本品配白前、貝母、沙參等,又可用治百日咳。

【方劑舉例】百部湯《匯言》:百部、麥冬、沙參、桑白皮、百合、茯苓、地骨皮、苡仁、黃耆。治久咳不已,咳吐痰涎。

桑白皮
【藥用】本品為桑科植物桑的根皮。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肺經。

【功效】瀉肺平喘,行水消腫。

【臨床套用】1.用於肺熱咳嗽,喘逆痰多等症。

本品能瀉肺熱而下氣平喘,故適用於肺熱喘咳,如喘咳而兼身熱者,常與地骨皮、黃芩、生甘草等配合套用。

2.用於面目浮腫、小便不利等症。

桑白皮有利尿消腫作用,用治面目浮腫、小便不利等症,常與生苡仁、茯苓、澤瀉、車前子等配合套用。

【處方用名】桑白皮(洗淨,曬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瀉肺散:地骨皮、桑白皮、生甘草、粳米。治肺熱喘咳。

雞蛋膜(附:雞蛋殼、雞子黃)
【藥用】本品為雛雞孵出後留下的卵殼內膜。

【性味與歸經】甘,平。

【功效】潤肺,止咳。

【臨床套用】用於久咳氣急,失音等症。

本品功能瀉肺,對肺虛失音之症,有開音作用,常配合玉蝴蝶、胖大海、生甘草等同用;對于久咳氣急,本品又有止咳作用,常配和枇杷葉、麥冬等同用。

【處方用名】鳳凰衣、雞蛋膜(洗淨,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八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附藥】1.雞蛋殼:即雞蛋的蛋殼,或孵出小雞後的蛋殼。有制酸止痛的作用,適用於胃痛、吐酸水的癥候。一般用量為五分至一錢,研粉吞服。

2.雞子黃:即新鮮雞蛋的卵黃。性味甘平。功能養陰、寧心、補脾胃。適用於陰虛不寐,胃逆嘔吐,產後虛利等症。一般用量為一枚至二枚,衝服。熬油可擦熱瘡,外用適量。

胡頹葉(附:胡頹子、胡頹根)
【藥用】本品為胡頹子科植物胡頹子樹的葉。

【性味與歸經】酸,平。入肺經。

【功效】收斂止咳。

【臨床套用】用於肺虛咳嗽、氣喘等症。

胡頹子有收斂肺氣耗散之功,適用於咳嗽、氣短、哮喘等症;對久咳肺虛者,尤為合適,可配合黨參、山藥、五倍子等同用。

此外,本品還有祛濕、止血的作用,可用於風濕痛、黃疸、水腫、洩瀉,以及吐血、便血、咳血、崩漏等症。對于痔瘡腫痛,亦可用之煎湯熏洗或坐浴。

【處方用名】胡頹葉、潘桑葉(洗淨,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二錢至三錢,煎服。或焙乾研粉末吞服,每此五分至一錢,外用適量。

【附藥】1.胡頹子:即胡頹子樹成熟的果實。性味酸平。功能止瀉。可治腹瀉。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2.胡頹根:即胡頹子樹的根。性味酸平。功能止血、解毒消腫。適用於咯血、咽喉腫痛。一般用量為三錢至四錢。又可外用煎湯熏洗,治皮膚瘡癬。

千日紅
【藥用】本品為莧科植物千日紅的花序。

【性味與歸經】甘,平。

【功效】止咳平喘,平肝明目。

【臨床套用】1.用於咳嗽,百日咳,哮喘等症。

本品有止咳平喘作用,對于咳嗽痰多,或咳嗽氣急,或百日咳,或哮喘等症,都可套用。

2.用於眼目昏糊等症。

本品又能平肝明目,對于眼目昏糊,亦可套用。

【處方用名】千年紅、千日紅(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鐘乳石
【藥用】本品為天然碳酸鈣鐘乳狀的岩石。

【性味與歸經】甘,溫。入肺、腎、胃經。

【功效】溫肺助陽,化痰平喘。

【臨床套用】用於肺虛勞嗽,咳痰喘急,以及乳汁不通等症。

本品性味甘溫,入肺能溫肺化飲,可治肺虛勞嗽;入腎能壯陽納氣,可以治療陽虛冷喘;入胃能益氣通乳,可以治乳汁不下等症。

【處方用名】鐘乳石、滴乳石、石鐘乳(生用或﹠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本草綱目》在本項下,有“鵝管石”的釋名。不過現在市售的鵝管石有兩種:一種為管狀而中空的鐘乳石的長尖端部份,稱“鐘乳鵝管石”,另一種為珊瑚蟲類笛珊瑚的石灰質骨骼,稱“珊瑚鵝管石”。其臨床套用,一般認為與鐘乳石的功效相同。

【方劑舉例】鐘乳丸《張氏醫通》:鐘乳石、麻黃、杏仁、甘草。治冷哮痰喘。

洋金花(附:曼陀羅莖葉,曼陀羅種子)
【藥用】本品為茄科植物白曼陀羅的花冠。

【性味與歸經】辛,溫。有毒。

【功效】定喘,止痛。

【臨床套用】1.用於哮喘氣促。

洋金花平定氣喘作用比較顯著。治療哮喘,有定喘作用,用於煎湯內服,必須掌握用量,因其有毒,故一般很少作為湯劑。或單用本品切絲,約一8分,作為煙卷或放煙斗中燃吸,但不可多用。本品只適宜老年或中年人哮喘無痰的病症;兒童忌用。

2.用於胃痛。

洋金花有麻醉作用,因此止痛的功效較為顯著,治療胃痛,每用一分,煎湯,分二至三次飲服。

此外,近年來有用本品作為外科手術麻醉劑的報導。

【處方用名】洋金花、風茄花(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分,煎湯或做煙吸。本品毒性較強,內服用量切不可過大,以免中毒。

【附藥】1.曼陀羅莖葉:及曼陀羅的地上部份。功能麻醉止痛,可用於風濕痺痛、跌打損傷等症。既可內服,也可採新鮮者,搗爛外敷。一般用量為一分至二分,煎服。切忌用量過大,以免中毒。外用適量。

2.曼陀羅種子:即曼陀羅果實中的種子。具有止痛作用,可用於胃痛、風濕痺痛。一般用量為十至十五粒,煎服。切切不可吞服,以免中毒。兒童忌用。

化痰止咳平喘要注意事項
一、化痰藥有溫化寒痰、清化熱痰之分,止咳平喘有宣肺、清肺、溫肺、斂肺之別,故套用時必須根據病情,選擇相適應的藥物進行治療。

二、化痰藥與止咳平喘藥各有所長,如痰多喘咳,兩者可以配伍同用。

三、凡使用化痰止咳平喘藥,須根據病情適當配合套用:如兼有表症宜配解表藥同用;兼有熱症宜配清熱藥同用;兼有寒症宜配祛寒藥同用;咳痰夾血可配合止血藥同用;肺虛痰盛可配健脾藥同用;肺虛久咳,可配補肺藥同用;肺氣不納之虛喘,又可配補腎納氣藥同用。

四、由于痰熱引起的驚癇,痰濕引起神昏、癲癇以及痰濕入絡,肢體痠痛麻木等症,在套用化痰藥時,可分別配合息風藥、開竅藥或祛風藥同用。

五、為加強化痰藥的功效,可適當配合具有利水滲濕、理氣等功效藥物同用。用於久咳無痰,可適當配合收斂肺氣藥物。

六、凡燥痰、燥咳、肺陰不足或咳痰夾血,不宜套用藥性溫燥之品。

七、凡外感咳喘初起或痰壅咳喘者,不宜套用斂肺止咳藥。

其它具有化痰止咳平喘功效的藥物
1.化痰:茯苓(利水滲濕藥)、橘皮、枳實、瓜蔞皮、佛手、香櫞(理氣藥)

2.消痰:射乾(清熱藥)

3.潤肺化痰:瓜蔞仁(瀉下藥)

4.清肺化痰:掛金燈(清熱藥)、石葦(利水滲濕藥)

5.溫肺化飲:乾姜、細辛(祛寒藥)

6.化痰散結:澤漆(利水滲濕藥)、白僵蠶(平肝息風藥)

7.宣肺止咳:桑葉(解表藥)

8.清肺止咳:瓜蔞皮(理氣藥)

9.潤肺止咳:飴糖、蜂蜜(補虛藥)

10.平喘:麻黃(解表藥)、地龍(平肝息風藥)

11.納氣平喘:磁石(安神藥)、補骨脂、胡桃肉、紫河車(補虛藥)

12.化痰止咳:旋覆花(理氣藥)、側柏葉(止血藥)

13.袪痰止咳:石胡荽、牛蒡子(解表藥)、白毛夏枯草(清熱藥)、車前子(利

水滲濕藥)、遠志(安神藥)、虎杖(祛風藥)

14.化痰止咳平喘:萊菔子(消食藥)

15.袪痰逐飲:牽牛子(瀉下藥)

16.袪痰利嚥:巴豆(瀉下藥)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6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三章 祛寒藥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三章 祛寒藥

凡能溫裏祛寒,用以治療裏寒癥候的藥物,稱為溫裏藥,又稱祛寒藥。

溫裏藥性偏溫熱,具有溫中祛寒及益火扶陽等作用,適用於裏寒之症。即是《內經》所說的“寒者溫之”的意義。所謂裏寒,包括兩個方面:一為寒邪內侵,陽氣受困,而見嘔逆瀉利、胸腹冷痛、食慾不佳等臟寒症,必須溫中祛寒,以消陰翳;一為心腎虛,陰寒內生,而見汗出惡寒、口鼻氣冷、厥逆脈微等亡陽症,必須益火扶陽,以除厥逆。

臨床使用溫裏藥時,應注意以下各點:

1.外寒內侵,如有表症未解的,應適當配合解表藥同用。

2.夏季天氣炎熱,或素體火旺,劑量宜酌量減輕。

3.溫裏藥性多辛溫燥烈,易於傷津耗液,凡屬陰虛患者均應慎用。

祛寒藥套用注意事項
一、祛寒藥適應病症不同,具有祛寒回陽、溫肺化飲、溫中散寒以及暖肝止痛等功能,須根據辨證選擇相適應的藥物進行治療。

二、本類藥物可用於真寒假熱之症;對真熱假寒病症不可套用。若是真寒假熱,服祛寒藥後出現嘔吐現象,是為格拒之象,可採用冷服之法。

三、祛寒藥藥性溫燥,容易耗損陰液,故陰虛火旺、陰液虧少者慎用;個別藥物孕婦亦虛忌用。

四、祛寒藥中的某些藥物,如附子、肉桂等,再套用時必須注意用量、使用方式以及注意事項。

附子(附:烏頭,草烏)
【藥用】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肥大塊根。

【性味與歸經】大辛,大熱。有毒。入心、脾、腎經。

【功效】回陽救逆,溫脾腎,散寒止痛。

【臨床套用】1.用於厥逆亡陽、脈微欲絕等症。

附子辛烈而熱,主要用於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脈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參、乾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陽厥逆者,用附子、人參外,須再加龍骨、牡蠣等固澀斂汗藥;如果大出血後引手足厥冷、汗出脈微,可以用參、附、龍、牡配合麥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陽救陰。

2.用於腎陽不足、畏寒肢冷,脾陽不振、腹痛、便溏等症。

附子功能峻補元陽,益火之源,凡腎陽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陽萎、尿頻之症,皆可套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絲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陽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洩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氣溫脾的的黨參、白朮、乾姜、炙甘草等藥同用。

3.用於風寒濕痺、週身骨節疼痛等症。

附子藥性溫熱,能祛除寒濕,因此對風濕痺痛屬於寒氣偏勝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與桂枝等品合用。

【處方用名】制附子、黑附塊、熟附子、淡附片(為烏頭塊根,經巴水(即鹽鹵)浸後供藥用再用清水漂清後用豆腐同煮,然後去豆腐,乾燥。(外地因炮製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黃附塊、明附塊等區別,現上海地區不再區分。)、生附子、鹹附子(為烏頭塊根,經巴水梫制,洗淨後,切片曬乾供應藥用。生附子毒性較熟附片為強,須嚴格控制使用,一般只供外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一般認為最好先煎。

【附藥】1.烏頭:植物來源和附子相同,亦為烏頭的塊根,但加工方法稍有不同。烏頭有生、制兩種,通常處方寫制川烏,即為烏頭用清水漂5至7天,每天換水2至3次,撩起後,每10斤原藥加豆腐二斤半同煮,至無白芯為度。取出揀去豆腐,曬至半乾,切片,烘或曬乾,或軋碎如綠豆大小,供臨床套用。制川烏性味辛溫有毒。有祛風濕、散寒止痛的功效。主治風寒濕痺、半身不遂、寒疝腹痛、陰疽、跌打傷痛等症。一般不作內服,外用敷治陰疽,有消散作用。

2.草烏:系毛茛科多年生草本野生烏頭屬植物塊根的通稱。

制草烏炮製方法同制川烏,性味功效與使用方式亦相似。生草烏作用和使用方式,同生川烏。
n
【按語】1.附子一藥,始載於《本經》,因附於烏頭(母根)而生長,故名附子。因此,一般都認為烏頭為母根,附子為子根。但現在上海地區種植烏頭,在收割時不用原來種下的老根,而是挖掘種植後新繁殖的塊根,作為藥用。藥店供應的烏頭與附子,實為一物,僅因炮製方法稍有不同而分為烏頭、附子兩藥。

2.附子藥性剛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陽以通脈,中溫脾陽以健運,下補腎陽以益火,是溫裏扶陽的要藥。一般認為套用本品以脈象微細或沉遲或虛大,舌苔薄白或白膩而質淡胖,口不渴,或肢冷畏寒,或大便溏洩等症為宜。如屬陰虛陽盛,或假寒真熱之症,誤用附子,則如火上添薪,反使病情增劇,不可不慎。

3.附子的配伍套用較為廣泛,如配以乾姜,可增強回陽救逆的功效;配人參,則溫陽益氣;配肉桂,可補陽益火;配白朮,可溫脾燥濕;配茯苓,能溫腎利水;配桂枝,可溫經止痛,配熟地,能補陽滋陰;配蒼朮,可散寒除濕;配黃耆,可溫陽固表;配麻黃,可溫經發表。若遇寒熱,附子也可與寒涼藥同用,如配大黃,可溫陽通便;又如配以黃連,可扶陽瀉熱,成方如附子瀉心湯(《傷寒論》:大黃、黃連、黃耆、附子),在臨床上常用治脘腹絞痛、洩瀉不暢、嘔噁心煩,更兼汗多、肢冷、脈弱等症。

4.附子與烏頭雖同屬一物,但因炮製方法稍有不同,在臨床套用上略有差異,一般認為附子以補火回陽較優,烏頭以散寒止痛見長。生附子、生川烏、生草烏皆有劇毒,內服須加炮製,入湯劑須經久煎;生者一般只供外用,但如皮膚破損者則不宜套用。

【方劑舉例】四逆湯《傷寒論》:附子、乾姜、甘草。治療寒少陽病,陰寒內盛,陽氣欲脫,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

【中毒與處理】烏頭堿對各種神精末稍及中樞先興奮後痲痺。致死量:烏頭酊2毫升,烏頭堿2毫克。狀症:先有唇舌發麻、噁心,手足發麻,繼之運動不一、嘔吐、心慌、面白、膚冷、胸悶、煩燥、痛覺減退、心跳慢弱、血壓下降、呼吸緩慢、吞嚥困難、言語障礙、呼吸中樞抑制。間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腦缺血綜合證。可能突然而死亡。處理:高錳酸鉀洗胃,保暖,注射較大劑量的阿托品。痲痺重者給興奮劑、吸氣、人工呼吸、輸液。休克可用正腎上素、美速克新命。急性心原性腦缺血綜合征可用阿托品或異丙基腎上腺素等。必要時可靜注毒毛旋花子,中藥方面,可用肉桂泡水催吐,生姜四兩、甘草五錢,或綠豆四兩、甘草二兩,煎服;或用甘草、黃連、犀角煎服解毒。

肉桂
【藥用】本品為樟科植物箘桂樹的樹皮。

【性味與歸經】辛、甘、大熱。入肝、腎、脾經。

【功效】溫中補陽,散寒止痛。

【臨床套用】1.用於腎陽不足、畏寒肢冷,脾陽不振、脘腹冷痛、食少溏洩等症。

肉桂,為大熱之品,有益火消陰、溫補腎陽的作用,故適用於命門火衰、畏寒肢冷、陽萎、尿頻等症,常與溫補肝腎藥如熟地、枸杞、山茱萸、等配伍;對脾腎陽虛所致的腹瀉,可與山藥、白朮、補骨脂、益智仁等同用。

2.用於久病體弱、氣哀血少,陰疽色白、漫腫不潰或久潰不斂之症。

本品能振奮脾陽,又能通利血脈,故常用於久病體弱、氣衰血少之症,用少量肉桂配入補氣、補血藥如黨參、白朮、當歸、熟地等品之中,有鼓舞氣血生長之功。治陰疽自陷,可與砲姜、熟地、鹿角膠、麻黃、白芥子、生甘草同用。

3.用於脘腹冷痛,寒痺腰痛,經行腹痛等症。

肉桂能溫中散寒而止痛,故遇虛寒性的脘腹疼痛,單用一味,亦有相當功效;如虛寒甚者,尚可與其它溫中散寒藥如附子、乾姜、丁香、吳茱萸等合用。治寒痺腰痛,可用獨活、桑寄生、杜仲、續斷、狗脊等同用。治婦人衝任虛寒、經行腹痛,可與當歸、川芎、白芍、艾葉等配伍。

【處方用名】上肉桂、肉桂心、桂心(陰乾,切片或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煎服五分至一錢,研粉吞服或衝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本品含有揮髮油,不宜久煎,須後下,或另泡汁服。

【按語】1.肉桂為樹皮,桂枝為嫩枝,兩者同出一本,都有溫營血、助氣化、散寒凝的作用。但桂枝氣薄,主上行而散表寒,走四肢而溫通經脈。肉桂氣厚,主溫中而止痛,且能下行而補腎陽,又可引火歸源,常與附子同用,以治陰寒裏盛、腎陽不足而出現的呼吸短促、面色浮紅、溲清便溏、脈浮大無力等“戴陽”的癥候。r

2.肉桂與附子都能溫補命火,以療下焦虛寒、陽氣不足之症。但兩藥各有特點,肉桂能溫營血、助氣化,凡屬氣血寒滯之症,多於調氣理血之中酌加肉桂,如婦科寒鬱經閉腹痛等症,每多選用;又在峻補氣血之中,用肉桂為輔助藥,可以鼓舞氣血,促使陽生陰長,如十全大補湯。附子則以回陽救逆之功見長,如四逆湯、參附湯中都用附子。

3.肉桂不僅與附、姜等祛寒等藥同用能益火消陰,與參、地等補虛藥同用能助陽益陰,而且可與寒涼藥同用,如滋腎丸用少量肉桂以助氣化,熱病傷津及假寒真熱等症,不宜套用。

乾姜
【藥用】本品為姜科植物姜的乾燥根莖。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心、肺、脾、胃、腎經。

【功效】溫中,回陽,溫肺化痰。

【臨床套用】1.用於脾胃虛寒、嘔吐洩瀉、脘腹冷痛,陰寒內盛、四肢厥冷、脈微弱等症

本品善溫脾胃之陽而除裏寒,常與黨參、白朮、炙甘草等配伍同用。如輔助附子,可增強回陽救逆之功,以治陰寒內盛、四肢厥冷等症。

2.用於肺寒咳嗽、痰稀而多、形如白沫

本品溫燥辛散,不僅能溫肺以散寒,又能燥濕以化痰,故可用於寒咳多痰之症,常與細辛、五味子、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淡乾姜、均姜、泡姜(取生姜用沸水泡浸,乾燥後套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分至三錢,煎服。

【附藥】砲姜:即乾姜炒至外黑內呈老黃色,供藥用。性味辛苦大熱。功能溫中止瀉,止血。適用於寒症腹瀉、虛寒性的出血,如便血、崩漏同時出現手足冷怕冷、口不渴、舌淡、苔白等症,常與補氣、補血藥物配合套用。一般用量為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按語】1.姜,原為民間常用藥物,亦作為佐餐之品。由于治療上的需要,通過不同的加工炮製,就分為生姜、煨姜、乾姜、砲姜等數種。

2.生姜性溫味辛,長於發散,又能溫中而止嘔,多用於外感風寒及胃中寒飲等症;乾姜辛散之性已減,而偏於治裏寒之症,故以溫中回陽、溫肺化痰為主;砲姜又名黑姜,已無辛散作用,故以溫經止血及溫中止瀉為它的專長。因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乾姜能走能守,砲姜守而不走”的說法。至於煨姜,是用生姜煨熟,比生姜則不散,比乾姜則不燥,其性與砲姜略同而力較遜,專主溫裏而治胃腹冷痛。

3.乾姜與附子同,功能回陽;但乾姜偏脾胃之陽,而附子偏溫脾腎之陽。

【方劑舉例】理中湯《傷寒論》:人參、乾姜、白朮、甘草。治脾胃虛寒,腹痛下利,以及胃中寒飲,喜唾涎沫。

吳茱萸
【藥用】本品為雲香科植物吳茱萸的未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苦,大熱。有小毒。入肝、胃、脾、腎經。

【功效】溫中止痛,降逆止嘔,殺蟲。

【臨床套用】1.用於脘腹冷痛,﹐痛,疝痛,腳氣疼痛,以及經行腹痛等症。

吳茱萸溫散開鬱、疏肝暖脾,善解厥陰肝經的鬱滯,而有行氣止痛的良效。其治胃腹冷痛,可配溫中散寒的淡乾姜或行氣止痛的廣木香;治寒疝少腹痛,可配理氣止痛的台烏藥、小茴香及川棟子;治腳氣疼痛,可配舒肝活絡的木瓜。由于本品祛寒、止痛之功甚佳,故在臨床上又常配合桂枝、當歸、川芎等品,治婦女少腹冷痛、經行後期。還可配伍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治脾腎虛寒、腹痛洩瀉。

2.用於肝胃不和、嘔吐涎沫等症。

本品能疏肝理氣,又有降逆止嘔之功,故可用治肝胃不和而致嘔吐涎沫,可配生姜、黃連等同用。

此外,根據近人經驗,治蟯蟲病,可用淡吳萸三錢,加水煎取汁,第一天晚上服頭汁,第二天晚上服二汁,連服三至五劑。

【處方用名】吳萸、淡吳萸(每斤吳茱萸用甘草一兩煎汁浸泡,泡至吳茱萸開裂為度,曬乾用。辛烈之性稍減。)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按語】1.吳茱萸辛苦大熱,不但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且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根據臨床體會,以止痛與止嘔兩種功效為最佳。凡肝氣鬱滯所致的﹐痛、頭痛,肝胃失調所致的胃痛、嘔吐,吳萸是常用的藥品。

2.吳萸是厥陰肝經的主藥,其性雖屬大熱,但在肝氣鬱滯的情況下,如有熱象,亦可配合寒涼藥同用,如左金丸,即以本品輔助黃連,治肝火﹐痛、嘔吐吞酸;又如戊己丸,用本品配伍黃連、白芍,治下痢腹痛。

3.本品溫中散寒的功效,與乾姜相似,故寒鬱中焦,脘腹冷痛,吳萸、乾姜,每常同用。但乾姜尚能溫上焦,可溫肺化飲;吳萸還能溫下焦,暖厥陰以治寒疝,助腎陽而治寒瀉,這是兩藥功用不同之點。

【方劑舉例】吳茱萸湯《傷寒論》:吳茱萸、人參、大棗、生姜。治嘔而腹滿,或乾嘔吐涎沫,頭痛脘痛,吞酸嘈雜,吞不紅,無熱象者。

高良姜(附:紅豆寇)
【藥用】本品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辛、熱。入脾、胃經。

【功效】散寒止痛。

【臨床套用】用於胃寒作痛及嘔吐等症

本品善散脾胃寒邪,且有溫中止痛之功,故適用於脘腹冷痛等病症。如治胃疼痛,常與香附配伍同用;治腹部疼痛,可配肉桂、厚樸等同用。因為它溫中散寒作用較好,所以還可用於胃寒嘔吐,常與半夏、生姜等配用。

【處方用名】高良姜、良姜(洗淨,曬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紅豆蔻: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種子。性味辛熱。功能溫中散寒,醒脾解酒。適用於脘腹冷痛及飲酒過多以致嘔吐等症。一般用量為五分至一錢,煎服。

【方劑舉例】良附丸《良方集腋》:高良姜、香附。治胃脘寒痛。

蜀椒(附:椒目)
【藥用】本品為雲香科植物花椒的果殼。

【性味與歸經】辛、大熱。有毒。入脾、胃、肺、腎經。

【功效】溫中止痛,殺蟲。

【臨床套用】1.用於胃腹冷痛,寒濕洩瀉等症

本品味辛大熱,善散陰冷,能溫中而止痛,暖脾而止瀉。治胃腹冷痛,可與黨參、乾姜、飴糖配伍;治寒濕洩瀉,可配蒼朮、陳皮、厚樸、甘草等同用。外治胃腹冷痛,可用蜀椒炒熱,布裹溫熨痛處,可奏緩解疼痛之效。

2.用於蟲積腹痛或吐蛔等症

本品有驅蛔作用,在臨床上常與驅蟲藥如使君子、榧子等同用;對于吐蛔病症,常配合烏梅、黃連等同用。

【處方用名】川椒、花椒、蜀椒(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附藥】椒目:即是蜀椒的種子。性味苦寒。功能行水,平喘滿。適用於痰飲喘息,水腫脹滿等症。一般用量為八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蜀椒丸(《外台秘要》):蜀椒、附子、半夏。治心痛引背。

胡椒
【藥用】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熱。入胃、大腸經。

【功效】溫中散寒。

【臨床套用】用於胃寒嘔吐、腹痛洩瀉等症

胡椒性熱,具有溫中散寒的功效,故可用於胃寒所致的吐瀉、腹痛等症,常配合高良姜、蓽菝等同用;也可單味研粉放膏藥中,外貼臍部,治受寒腹痛洩瀉。

胡椒又是調味品,少量使用,能增進食慾。

【處方用名】胡椒、白胡椒(為成熟已去殼的果實,作用較佳。研粉用。)、黑胡椒(未成熟的果實,作用較弱。去殼,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分至一錢,煎服;散劑每次一至三分,吞服。

蓽菝
【藥用】本品為胡椒科植物蓽菝的未成熟的果穗。

【性味與歸經】辛、熱。入胃、大腸經。

【功效】溫中散寒。

【臨床套用】用於胃寒嘔吐及脘腹疼痛等症

本品辛熱,善走腸胃,能溫胃腑沉冷,又解大腸寒鬱,功能溫中散寒,故對胃寒引起的脘腹疼痛、嘔吐、腹瀉等症,常與厚樸、廣木香、高良姜等配合套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治牙痛,如《本草綱目》附方中,用蓽菝為末揩之,另煎蒼耳湯漱去涎。

【處方用名】蓽菝(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n
【方劑舉例】蓽菝丸《世醫得效方》:蓽菝、砲姜、丁香、附子、吳茱萸、高良姜、胡椒、山茱萸、豆蔻。治洩瀉之屬於寒者。

畢澄茄
【藥用】本品樟科植物山雞椒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脾、胃、腎、膀胱經。

【功效】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臨床套用】1.用於胃寒疼痛,呃逆嘔吐等症

本品功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故適用於胃寒疼痛,以及胃寒引起的呃逆、嘔吐、脘腹脹悶等症,常與高良姜等配合套用。

2.用於寒疝疼痛等症

本品有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治療寒疝腹痛,常與吳茱萸、香附、廣木香等藥配伍套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於寒症小便不利,以及小兒寒濕鬱滯引起的小便渾濁等病症。

【處方用名】畢澄茄(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寒疝丸(原名四神丸)(《丹溪心法》):畢澄茄、香附、吳茱萸、青木香。治寒疝疼痛。

丁香
【藥用】本品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樹的花蕾或果實。
\r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肺、胃、脾、腎經。

【功效】溫中降逆,溫腎助陽。

【臨床套用】1.用於胃腹冷痛、呃逆、嘔吐等症

丁香溫中散寒,善於降逆,故為治胃寒呃逆、嘔吐的要藥。治呃逆,常與降氣止呃的柿蒂配伍;治嘔吐,可與降逆止嘔的半夏同用。如遇胃熱嘔呃,因本品性溫,則不宜套用。

2.用於腎陽不足,及寒濕帶下等症

丁香又能溫腎助陽,以治腎虛陽萎、寒濕帶下等症,可與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肉蓯蓉等同用。

此外,丁香與肉桂等分,共研細末,名丁桂散。外用有溫經通絡、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用於陰疽、跌打損傷等症。

【處方用名】丁香、公丁香(藥用花蕾,功效較佳,曬乾用。)、母丁香(藥用果實,功效較弱,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方劑舉例】丁香柿蒂湯(《證因脈治》):丁香、柿蒂、人參、生姜。治久病呃逆,因於寒者。

小茴香
【藥用】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茴香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肝、腎、脾、胃經。

【功效】理氣止痛,調中和胃。

【臨床套用】1.用於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胃腹冷痛等症。

本品功能散寒理氣止痛,為治療寒疝腹痛、睪丸偏墜的常用藥,可與橘核、荔枝核等配伍套用;又能溫中散寒止痛,對脘腹冷痛,可配合吳茱萸等藥同用。

2.用於胃寒嘔吐、食少。

小茴香有調中醒脾之功,能開胃進食,故可用於胃寒嘔吐、食慾減退之症。

【處方用名】小茴香(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大茴香:又稱八角茴香。系木蘭科常綠小喬木八角茴香樹的果實。性味、功效與小茴香近。用量也與小茴香同。

【方劑舉例】暖肝湯《景岳全書》:小茴香、肉桂、沉香、烏藥、當歸、枸杞、茯苓、生姜。治陰寒小腹疼痛,疝氣等。

其它具有祛寒功效的藥物
一、溫中:砂仁、白豆寇、草豆寇(化濕藥)、肉豆寇(理氣藥)

二、溫中止瀉:砲姜(止血藥)

三、散寒止痛:艾葉(止血藥)

四、溫腎:烏藥、九香蟲、沉香(理氣藥)、鐘乳石(化痰止咳平喘藥)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6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四章 開竅藥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四章 開竅藥

凡具有通關開竅回蘇作用的藥物,稱為開竅藥。

開竅藥善於走竄,功能通竅開閉,甦醒神識,主要適用於熱病神昏,以及驚風、癲癇、中風等病出現卒然昏厥的癥候。臨床常用以作為急救之品。

開竅藥一般用於神昏內閉的癥候。但閉症有寒閉、熱閉之分,寒閉者多見面青身冷、苔白脈遲;熱閉者多見面赤身熱、苔黃脈數。治寒閉宜溫開宣竅,須配袪寒藥同用;治熱閉宜涼開宣竅,須配清熱藥同用。

本類藥物,只可暫用,不宜久服,久服洩人元氣;而且辛香走竄,對于大汗亡陽引起的虛脫及肝陽上亢所致的昏厥,都應慎用。

開竅藥套用注意事項
一、開竅藥主要用於中醫急救治療神志昏迷的藥物。由于神志昏迷病因不一,症狀各異,必須掌握各藥主治範圍、用量、使用方式與禁忌等。

二、開竅藥乃治標之品,對于各種病因,須選配相應藥物進行治療,如高熱神昏配用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品,痰濕蒙蔽心竅,須配化痰化濕之品,氣鬱暴脫須配理氣藥同用。

三、開竅藥用麝香、冰片、蘇合香、樟腦,均須入丸散套用,不作煎劑。

四、開竅藥用麝香、冰片、蘇合香、樟腦,芳香走竄,易傷胎元,孕婦忌用;麝香、蘇合香又辛溫走竄,陰虛陽亢者慎用。

五、開竅藥中麝香、冰片、蘇合香洩人元氣,只宜暫用,不可久服。

六、神志昏迷,有閉證、脫證之分,閉症多見牙關緊閉,兩手緊握,可用開竅藥治

之;脫證多見冷汗淋漓、肢冷脈微之症,治宜回陽救逆,益氣固脫,不宜用開竅藥。

麝香
【藥用】本品為鹿科動物麝香囊中的分泌物。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心,脾經。

【功效】開竅回蘇,活血散結,催產下胎。

【臨床套用】1.用於邪蒙心竅、神志昏迷。

麝香有開竅通閉、闢穢化濁之功,開竅力強,適用於邪蒙心竅、神識昏迷等症。如熱病神昏痙厥、中風痰厥、氣厥、中惡等卒然昏迷等症,常與冰片、牛黃等品配伍,可加強辛散走竄、開竅回蘇的作用。

2.用於廱疽瘡瘍;跌撲損傷,經閉,症瘕及痺痛等症。

本品能開通經絡,有活血散結之功,與解毒、消腫的藥物如雄黃、蟾酥等配伍,可用治廱疽瘡瘍;與活血行瘀的藥物如赤芍、丹參、乳香、沒藥等配伍,又可用治經閉、症瘕及痺通等症。

3.用於胞衣不下或胎死腹中等症。

麝香辛香走竄、活血袪瘀,故能用於胎死腹中、胞衣不下等症,又可用以催生,常與肉桂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麝香、元寸香、當門子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內服每次一釐至五釐。本品氣味芳香,內服只宜配入丸、散劑,不宜入煎劑。外用適量。

【按語】1.麝香氣味芳香,善於走竄,具有很好的開竅通痺的效能,是一味治療神志昏迷的要藥,許多具有開竅作用的成方都具有本品。本品雖屬溫性,但配合清熱藥,就成為涼開宣竅的方劑,如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等類;配合袪寒藥,就成為溫開宣竅的方劑,如蘇合香丸。現在瞭解,本品有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呼吸中樞及心臟的作用,故常用以作為急救藥品,治療各種熱病神昏、中風神昏等病症;此外,對蛇毒咬傷也有治療作用。

2.由于本品又能開通經絡廱閉,具有活血、消腫、止痛作用,所以還可適用於廱疽腫毒及跌撲瘀痛等症,不論內服或外用,都有療效。

3.麝香活血通經,已成為現代藥理研究所驗證,故孕婦忌用,以防止流產。

【方劑舉例】至寶丹(《和劑局方》):麝香、尤腦香、安息香、牛黃、犀角、硃砂、雄黃、玳瑁、琥珀、金箔、銀箔。治中風卒倒,中惡氣絕,神昏譫語,痰迷心竅,小兒驚癇等症。

冰片
【藥用】本品為龍腦香科植物龍腦香的樹脂加工品。也有用菊科植物艾納香(大艾)葉經蒸餾後冷卻所得的結晶品(稱為艾片),以及用松節油等製成的人工合成品(稱機製冰片)。

【性味與歸經】辛、苦,微寒。入心、脾、肺經。

【功效】回蘇開竅,清熱止痛。

【臨床套用】1.用於神昏痙厥

冰片開竅回蘇的功效類似麝香,但作用稍遜,用治竅閉神昏,兩藥往往配伍套用。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溫熱病神昏厥,以及中風痰厥、氣厥、中惡、卒然昏倒等內閉癥候。

2.用於瘡瘍疥癬,口瘡,喉痛及眼疾等症

本品外用有消腫止痛,且有防腐、止癢之效,主要作為外用,配硼砂、玄明粉,可治牙齦腫痛、咽喉紅腫痛、口瘡等症;如遇鼻塞流涕,用少量冰硼散吹鼻,可通鼻塞;其它如中醫外科、喉科、傷科、眼科等外用方中多有配用本品。

【處方用名】冰片、梅花冰片、梅片、腦香、片腦(以原植物龍腦香樹命名。)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內服每次一釐至三釐。本品氣味芳香,內服只宜入丸散,不入湯劑。外用適量。

【按語】1.冰片辛香走竄,能通諸竅,內服能開竅回蘇,類似麝香,故兩藥時常同用,如成方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等。

2.本品性味苦寒,善散火鬱。外用消腫止痛,且能止癢,所以又為外用治口瘡、嚥腫以及瘡瘍的要藥。

【方劑舉例】冰硼散《外科正宗》:冰片、硼砂、硃砂、玄明粉。外治咽喉腫痛。

蘇合香
【藥用】本品為金縷梅科植物蘇合香樹的樹脂。

【性味與歸經】甘、辛,溫。入心、脾經。

【功效】開竅闢穢。

【臨床套用】用於氣鬱暴厥、心腹悶痛、卒然昏倒,以及驚風,癲癇等症

本品開竅闢穢的功效與麝香相似,但較麝香稍遜,用以治療氣鬱暴厥、心腹悶痛、卒然昏倒等症,常與丁香、檀香、麝香、冰片、沉香等藥做成丸劑套用。

【處方用名】蘇合香、蘇合香油。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內服每次一分至三分,宜作丸劑。

【方劑舉例】蘇合香丸(《和劑局方》)蘇合香、硃砂、青木香、訶子、蓽菝、乳香、沉香、生香附、麝香、犀角、檀香、丁香、冰片、白朮、安息香。治中風昏迷,痧氣昏厥,舌苔厚膩,痰濁內盛。

石菖蒲
【藥用】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心、肝經。

【功效】化痰濕,開竅,和中闢穢。

【臨床套用】1.用於痰濕蒙蔽清竅,或高熱引起的神昏,以及癲狂,癡呆,耳嗚耳聾等症。

本品化痰濕而開竅,主用治痰濁壅閉、神識昏迷、舌苔厚膩之症,常與鮮竹瀝、鬱金、制半夏等品配伍;用於癲狂、癡呆,常與遠志、茯苓、龍齒等藥同用。

2.用於胸腹脹悶及噤口痢等症。

本品化濕濁而和中,所以又可治濕阻脾胃、胸腹悶作痛,可配陳皮、厚樸等;治噤口痢,可配石蓮子、黃蓮等。

【處方用名】石菖蒲(洗淨,曬乾,切片用。)、鮮菖蒲、鮮石菖蒲(隨用隨取新鮮者,適用於痰熱神昏。)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乾者一錢至三錢,鮮者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石菖蒲、冰片、麝香,都是芳香開竅的藥。但冰片、麝香芳香走竄,雖屬少量,而開竅回蘇作用亦強;石菖蒲則是通過它芳香化濕濁的作用,而起到化痰宣肺、開竅通閉的功效,故適用於痰濁阻竅、神識不清、言語不利等症,但開竅回蘇作用較弱。

2.此外,石菖蒲尚能提神、健胃,是它的特長。故臨床在安神方中加入石菖蒲一味,往往可增強療效,如成藥安神補心丸(大生地、丹參、五味子、首烏藤、旱蓮草、石菖蒲、合歡皮、女貞子、菟絲子、珍珠母)。

3.據古代文獻所載,本品根瘦節密,一寸九節為良,故處方時往往寫九節菖蒲,認為療效較好。但現在市上所用的九節菖蒲原料是毛艮科阿爾泰銀蓮花(菊形雙瓶梅)的跟莖,與石菖蒲是兩種不同的植物,不宜混用,故上面處方一項內不用九節菖蒲之名。

【方劑舉例】菖蒲瀉心湯《隨息居霍亂論》:菖蒲、黃芩、半夏、黃蓮、紫蘇、厚樸、竹茹、枇杷葉、蘆根,治痰壅壅閉,神識昏迷,胸膈痞塞。

其它具有開竅功效的藥物
1.開竅定驚:牛黃(清熱藥)

2.祛風痰開竅:皂莢(化痰止咳平喘藥)

3.袪痰開竅:遠志(安神藥)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6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五章 平肝息風藥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五章 平肝息風藥

凡具有平降肝陽、止息肝風作用的藥物,稱為平肝息風藥。

平肝息風藥,適用於肝陽上亢、頭目眩暈,以及肝風內動、驚癇抽搐等症。臨床使用平肝息風藥的時候,應根據辯證施治的原則給予不同的配伍。如因熱引起的,與清熱潟火藥同用;因風痰引起的,與化痰藥同用;因陰虛引起的,與滋陰藥同用;因血虛引起的,與養血藥同用。

本類藥物效能各有不同,應區別使用。如其中有些藥物藥性寒涼,脾虛慢驚病患,則非所宜;而另有一些藥物又偏溫燥,血虛傷陰者又宜慎用。

平肝息風藥套用注意事項
一、平肝息風藥,應根據辨證施治的原則,正確選用。

二、肝陽上亢有兼正不同,肝風內動有病因各異,故套用平肝息風藥每須進行適當配伍·如肝陽上亢兼有肝陰不足者,宜配滋養肝陰藥同用;兼有肝火者,宜配清洩肝火藥同用;肝風內動,由于高熱動風者,宜配清熱潟火藥同用;痰熱驚癇者,宜配清化痰熱藥同用;脾虛慢驚者,宜配健脾藥同用;陰血不足者,宜配滋陰養血藥同用。

三、平肝息風藥性各不相同,一般來說,偏於寒涼者,脾虛慢驚則非所宜;性偏溫燥者,血虛傷陰者當宜慎用。

四、平肝息風中礦石類介貝類質堅沉重,用量應大,生用時並宜先煎。鉤藤有效成分易被高熱破壞,入湯劑則應後下。羚羊角為貴重物品,一般入丸散服用。全蠍、蜈蚣為有毒之品,用量不宜過大。

羚羊角
【藥用】本品為牛科植物賽加羚羊角及他種羚羊的角。

【性味與歸經】鹹,寒。入肝經。

【功效】平肝息風,清熱明目。

【臨床套用】1.用於肝陽上亢的頭暈目眩。

羚羊角平肝陽的作用顯著,故事用於頭暈目眩屬於肝陽上亢者,可配合菊花、石決明等同用。

2.用於驚風、癲癇、手足抽搐等症。

羚羊角平肝息風的功效頗佳,凡肝風內動、驚癇抽搐,是為要藥。因本品兼有清熱作用,故常用治熱病高熱、熱極生風的病症,可配合菊花、桑葉、鮮生地、白芍、鉤藤等藥同用。

3.用於高熱、狂躁、神昏等症。

羚羊角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用於溫熱病高熱神昏、狂妄躁動等症,常配合犀角、黃連等製成丸散服用。

4.用於目赤腫痛。

本品又能清肝火,治療肝火上炎引起的目赤腫痛,多與龍膽草、黃芩等配合套用。

【處方用名】羚羊角片(鎊成片,入煎劑用)、羚羊粉(研粉,入丸散,或吞服)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吞服每次一分至三分。入煎劑一般用三分至一錢,須另煎衝服。

【按語】1.羚羊角善清肝火、解熱毒,且能平肝息風而鎮痙,功效頗佳,為治熱病驚厥、手足抽搐的要藥。在臨床套用時主要有下列兩個原則:在高熱神昏抽搐或肝經熱盛生風、手足抽搐較劇時可以使用。又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或肝火亢盛所引起的目赤腫痛、頭痛等症,症情較劇而用一般藥物效果不顯者,可考慮暫時套用。

2.本品藥價昂貴,故現在臨床多入丸散,或研粉吞服,很少作為煎劑套用。

【方劑舉例】羚角鉤藤湯《通俗傷寒論》:羚羊片、桑葉、川貝、鮮生地、鉤藤、滁菊、茯神、白芍、竹茹。治熱盛乾風內動,手足瘛瘲

山羊角
【藥用】本品為脊椎動物牛科山羊的角。

【性味與歸經】鹹,寒。

【功效】平肝,鎮驚。

【臨床套用】1.用於肝陽上亢、頭目眩暈,及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症。

本品有平降肝陽作用,對于肝陽上亢、頭目眩暈,可配合鉤藤、天麻、石決明等藥同用;同時又有清肝火功能,所以還能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等症,可配合桑葉、菊花等同用。

2.用於驚風抽搐。

本品有清熱鎮驚作用,對于高熱引起的驚風抽搐等症,可配合龍膽草、黃連、黃芩、七葉一枝花等同用。

【處方用名】山羊角(鎊片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本品功能與羚羊角大致相仿,所以現在臨床往往用以代替羚羊角;但其作用較弱,用於劑量可酌情增大。

石決明
【藥用】本品為鮑科軟體動物九孔鮑或盤大鮑的貝殼。

【性味與歸經】鹹,微寒。入肝經。

【功效】平肝潛陽,清熱明目。

【臨床套用】1.用於頭暈目眩。

石決明功能平肝潛陽,用於陰虛肝陽上亢、頭目眩暈之症,常與生牡蠣、生地、白芍等藥同用;如肝陽實症,有可與夏枯草、菊花、鉤藤等藥同用。因此,可見本品既可用於虛症,也可用於實症。

2.用於目赤腫痛,視物含糊等症。

石決明為治療目疾的要藥。對肝火上炎、目赤腫痛,石決明有清肝明目的作用,常配桑葉、菊花等同用;如肝腎陰虛、視物含糊等症,配熟地、山萸肉等同用,有養肝明目的功效。

【處方用名】石決明、生石決、九孔決明(打碎,生用)、煅石決明(將石決明放於烈火中煅至為紅色為度,寒涼之性有所減弱)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錢至一兩,先煎。

【按語】石決明以功用而得名,始載於《別錄》,主要用治目疾。唐代《海藥本草》說本品能治肝肺風熱,敘述它能涼肝洩熱。木為肝之竅,用以治目疾,即取它涼肝的功效。至於用以鎮潛浮陽,主要是取它重鎮平肝的作用,如屬肝腎陰虛而見浮陽上擾者,須配滋腎養肝藥同用。

【方劑舉例】石決明散《證治準繩》:石決明、枸杞子、木賊草、荊芥、晚桑葉、谷精草、甘草、金沸草、蛇退、蒼朮、白菊花。治目生翳障。

天麻
【藥用】本品為蘭科植物天麻的塊莖。

【性味與歸經】甘,微溫。入肝經。

【功效】平肝息風,通絡止痛。

【臨床套用】1.用於頭暈目眩。

天麻為治眩暈的要藥,其功用主要為平肝息風。用治肝陽上亢的眩暈,可與鉤藤、石決明等配伍;如風痰為患引起之眩暈,又可以半夏、白朮、茯苓等配伍同用。

2.用於熱病動風、驚癇抽搐等症。

天麻雖無清熱之功,卻具有良好的息肝風、定驚搐的作用,為治療肝風內動的要藥。對高熱動風、驚癇抽搐、角弓反張等症,常與鉤藤、全蠍等配伍同用。

3.用於頭痛,痺痛,肢體麻木等症。

天麻在古方中有治肝虛頭痛風濕痺痛等症的記載,如配川芎等以治頭痛,配全蠍、乳香等以治痺痛等。此外,對于肢體麻木、手足不遂,常配當歸、牛膝等,則為臨床所常用。

【處方用名】天麻、明天麻(洗淨,曬乾,切片用)、煨天麻(用麩皮同炒後套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研末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

【按語】1.天麻一藥,主要的作用是用於治風。它既能平息肝風,又能驅除風濕,不過,現在臨床上用以平肝鎮痙的居多,為治頭暈常用藥品。

2.《內經》上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但眩暈之症有虛實之分,當視具體癥候,辯證套用。因本品之功雖好,稍嫌溫燥,故適用於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如夾痰濕者亦為適宜;如屬血虛肝旺引起的頭暈,須配養血柔肝藥如當歸、枸杞、白芍等同用。至於陰虛液少、舌絳胎剝者,則宜滋腎養陰為主,一般不用天麻。

【方劑舉例】天麻丸《普濟方》:天麻、川芎。治偏正頭痛,神昏目花。

鉤藤
【藥用】本品為茜草科植物鉤藤或華鉤藤的鉤及相連的莖枝。

【性味與歸經】甘,微寒。入肝、心包經。

【功效】清熱平肝,息風鎮痙。

【臨床套用】1.用於肝火頭脹、頭痛,及肝陽上亢、頭暈目眩等症。

鉤藤清肝洩熱而平肝陽,故常用於肝火頭脹及肝陽上亢的實症。配夏枯草、黃芩,能清洩肝火;配石決明、菊花,能平降肝陽。

2.用於熱病高熱、肝風內動、驚癇抽搐及婦女子癇等症。

鉤藤的清熱作用並不顯著,但因它有息風鎮痙的作用,故遇有驚癇抽搐之症,,則往往取以套用,臨床多與天麻、石決明、全蠍等配伍;如屬高熱動風,可與羚羊角、菊花、龍膽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鉤藤、嫩鉤藤、嫩雙鉤、嫩鉤鉤(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煎時須後下。

【按語】1.鉤藤清疳熱而平肝息風,在臨床上常常用以平降肝陽。它的清熱之功不如羚羊角,息風鎮痙的作用亦較羚羊角、全蠍、蜈蚣為弱。故在高熱驚風抽搐時,宜加羚羊角(山羊角);如抽搐嚴重,須配全蠍、蜈蚣。

2.現知本品有良好的降壓作用,這敘述前人的寶貴經驗,已為現代科學所驗證。

【方劑舉例】鉤藤飲《本事方》:鉤藤、菊花、防風、人參、茯神、半夏、陳皮、麥冬、石膏、甘草。治肝厥頭痛。

白蒺藜
【藥用】本品為蒺藜科植物刺蒺藜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苦,微溫。入肝經。

【功效】平肝,疏肝,祛風,明目。

【臨床套用】1.用於肝陽上亢、頭暈眼花等症。

白蒺藜具有平降肝陽的作用,臨床常與櫓豆衣、苦丁茶、菊花、生白芍等配伍治療肝陽上亢、頭目眩暈等症。

2.用於肝沏鬱結等症。

白蒺藜苦洩辛散,功能疏肝而散鬱結,對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不舒、及乳閉不通等症,常與橘葉、青皮、香附等配合套用。

3.用於目赤多淚、風疹瘙癢等症。

本品又有祛風明目之功,故對肝經風邪所致的目赤多淚,常與橘花、蔓荊子、決明子、青箱子等配合套用。對身體瘙癢,有祛風止癢的作用,常與荊芥、蟬衣等配合同用。

【處方用名】白蒺藜、刺蒺藜(炒黃,去刺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白蒺藜散《張氏醫通》:白蒺藜、菊花、蔓荊子、草決明、甘草、連翹、青箱子。治目赤多淚。

櫓豆衣
【藥用】本品為蝶形花科植物黑小豆的種皮。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肝、腎經。

【功效】養血平肝,除熱,止汗。

【臨床套用】1.用於血虛肝旺、頭痛頭風、頭暈目眩等症。

本品功能補腎陰而養血平肝,對肝腎陰虛或血虛肝旺所引起的頭痛頭風、頭暈眼花等症,常與女貞子、枸杞子、白菊花等藥配合同用。

2.用於虛熱、盜汗等症。

櫓豆衣善補腎陰,有清虛熱、止盜汗的功效,與地骨皮等同用,可治陰虛內熱、盜汗之症。

此外,本品又可與扁豆衣等同用,治療體虛浮腫。

【處方用名】櫓豆衣、料豆衣、黑豆衣(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代赭石
【藥用】本品為赤鐵礦礦石。

【性味與歸經】苦,寒。入肝,心包經。

【功效】鎮逆,平肝,止血。

【臨床套用】1.用於噫氣、呃逆、嘔吐等症。

本品有重鎮降逆的功效,用治噯氣不舒、呃逆、嘔吐,常與旋覆花、半夏、生姜等藥配合套用。

2.用於吐血、衄血等症。

本品能除血熱而止血,用於吐血、衄血,常與芍藥、地黃等藥配合套用。

此外,又可取本品重鎮降逆的功效,用於氣逆喘息的癥候。虛喘可配合黨參、山茱萸、山藥等藥;實喘可配合蘇子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代赭石(打碎生用,用以鎮潛降逆)、﹠代赭石、﹠赭石(﹠用,用以收斂止血)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一兩,煎服。

【方劑舉例】鎮肝息風湯《衷中參西錄》:代赭石、龍骨、牡蠣、龜板、懷牛膝、天冬、玄參、杭芍、川棟子、生麥芽、茵陳、甘草。治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耳鳴等症。

蚯蚓
【藥用】本品為巨蚓科動物參環毛蚓或縞蚯蚓等的全體(前者稱“廣地龍”,後者稱“土地龍”)

【性味與歸經】鹹,寒。入胃、脾、肝、腎經。

【功效】清熱息風,通絡,平喘,利尿。

【臨床套用】1.用於高熱抽搐等症。

蚯蚓功能息風定驚,且有清熱作用,用於熱病高熱、驚癇抽搐,可與硃砂配伍套用;也可與全蠍、鉤藤、僵蠶等配伍同用。

2.用於風濕痺痛,半身不遂等症。

蚯蚓又有通利經絡作用,常與祛風、活血藥同用,如配川烏、草烏、天南星等用於風濕痺痛,配當歸、川芎等用於半身不遂等,都是去其通絡的功效。

3.用於哮喘。

蚯蚓用以平定氣喘,對哮喘偏於熱症者為宜,可研末單用,或配麻黃、杏仁等同用。

4.用於小便不利、水腫等症。

本品清熱而利小便,對熱結膀胱、小便不利,甚則引起水腫的病症,可配合利水藥如車前子、冬瓜皮等同用。

【處方用名】地龍、廣地龍、地龍乾(洗淨,曬乾用)。廣地龍鬚剖開腹部,去內臟。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研末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錢。

【按語】蚯蚓鹹寒降洩,又善走竄,前人僅說它有清熱解痙、利水、通絡之功,現知本品上能緩解支氣管痙攣,固有平喘之效,但它性偏寒涼故臨床用於熱哮病症較為適宜。胃呆納少者不宜多用。

【方劑舉例】小活絡丹《和劑局方》:川烏頭、草烏頭、地龍、天南星、乳香、沒藥。治寒濕襲經絡作痛,肢體不能屈伸。

僵蠶(附:僵繭殼)
【藥用】本品為蠶蛾科昆蟲家蠶的幼蟲感染白僵菌而發病而僵死的蟲體。

【性味與歸經】鹹、辛,平。入肺、肝經。

【功效】息風解痙,疏散風熱,化痰散結。

【臨床套用】1.用於驚癇抽搐。

僵蠶功能息風解痙,並具化痰之功,主要用於痰熱壅盛之驚癇抽搐,常配合牛黃、黃連、膽南星等同用;如為脾虛久潟、慢驚抽搐,有可與黨參、白朮、天麻等藥同用。

2.用於頭痛、目赤、咽喉腫痛等症。

僵蠶又能疏散風熱,對于風熱上受引起的頭痛、目赤等症,可配伍桑葉、菊花、荊芥等套用。因本品兼有解毒利嚥之功,故尤適用於咽喉腫痛,常配伍玄參、連翹、板藍根等同用。

3.用於風疹瘙癢。

本品能疏風而止癢,故適用於風疹瘙癢,常與蟬衣、薄荷等配伍。

4.用於瘰曆結核。

僵蠶對于於痰涎結聚引起的瘰曆結核有化痰消散的作用,常配伍貝母、夏枯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制僵蠶、炙僵蠶、制姜蟲、制天蟲(用麩皮同炒至黃色為度)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研粉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

【附藥】僵繭殼:是蠶蛹便蛾咬破的繭殼。性味甘溫。能止消渴,治小便過多。一般用量為八只至十只,煎服。

【按語】1.僵蠶既能平內風以解痙,又能驅除外風以散風熱,且可化痰而散結。故它所主治的病症,可概括為風與痰二字。在臨床套用時,也常與治風與化痰的藥物配伍,如全蠍、天麻,能平肝息風而止抽搐;配牛蒡子、桔梗、甘草,能散風袪痰而利嚥;配桑葉、蔓荊子、木賊草,治風熱目赤而止頭痛;配蟬蛻、荊芥、薄荷,可消風清熱而治風疹;配貝母、連翹、夏枯草,可化痰散結而消瘰。

2.近年來有關部門研究用蠶蛹治病,據報導作用與僵蠶相仿。

【方劑舉例】白僵蠶散《證治準繩》:僵蠶、旋覆花、木賊草、細辛、桑葉、荊芥、甘草。治風熱頭痛,迎風淚出。

貝齒
【藥用】本品為寶貝科軟體動物的貝殼。(入藥以紫貝齒為主。而紫貝齒的原動物有蛇首眼球貝、山貓寶貝、綬貝及眼球貝等四種)

【性味與歸經】鹹,平。入肝經。

【功效】清肝明目,鎮驚安神。

【臨床套用】1.用於目赤腫痛,頭暈頭痛等症。

本品功能清肝明目,對于目赤腫痛、頭暈頭痛等症,可配合桑葉、菊花等藥同用。

2.用於小兒高熱抽搐等症。

本品又能鎮驚安神,對于小兒高熱引起的高熱抽搐等症,可配合生石膏、黃連、珍珠母、山羊角等藥同用。

【處方用名】貝齒、紫貝齒(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玳瑁
【藥用】本品為海龜科動物玳瑁的甲片。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心、肝經。

【功效】清熱解毒,平肝定驚。

【臨床套用】用於熱病煩躁,神昏譫語,驚癇,以及中風陽亢等症。

本品既能清熱解毒,又能平肝定驚,故對溫熱病或急驚風陽亢火盛所致的壯熱、神昏、譫語、痙厥,以及中風陽亢的癥候,均可套用。臨床上常與牛黃、麝香、冰片、硃砂等藥配合用於熱病神昏、痙厥等症;與石決明、羚羊角、鉤藤等藥配合用於中風陽亢之症。

【處方用名】明玳瑁、玳瑁片(鎊片或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或研粉配入丸散。

馬寶(附:狗寶)
【藥用】不品為哺乳類脊椎動物馬的胃腸道或膀胱中的結石。

【性味與歸經】甘、鹹,平。入心、肝經。

【功效】清肝鎮驚,化痰。

【臨床套用】1.用於高熱動風,癲狂等症。

本品功能清肝鎮驚,對于高熱動風、手足抽搐及癲狂等症,都可套用。

2.用於咳嗽痰多等症。

本品又善於化痰,對于咳嗽痰多等症,亦可套用。

【處方用名】馬寶(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分至三分,研粉吞服。

【附藥】即狗的胃中所換的結石。性味甘鹹平。功能降逆止痛,解毒。適用於噎膈反胃、胃痛及廱疽瘡瘍等症。一般用量為三分至五分,研粉吞服。

紫石英(附:白石英)
【藥用】本品為一種含氟化鈣的礦石。(非真正的石英礦,而是螢石,即氟石。)

【性味與歸經】甘,溫。入心、肝經。

【功效】鎮心定驚,溫肺,暖宮。

【臨床套用】1.用於心悸怔忡,驚癇瘛瘲等症。

本品鎮心安神而定驚,適用於心神不安、心悸怔忡及驚癇瘛瘲等症,可配龍齒、牡蠣等藥同用。

2.用於肺虛寒咳,以及子宮虛冷不孕等症。

本品有溫肺下氣之功,可用於肺虛寒咳、痰多氣喘之症;性溫暖宮,又可用於女子胞宮虛寒不孕之症。

【處方用名】紫石英(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白石英:為石英類之一種六角系稜柱狀白色結晶之礦石。性味甘微溫。功能溫潤肺氣,適用於肺痿咳逆上氣之症。一般用量為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風引湯《金匱要略》:紫石英、白石脂、赤石脂、桂枝、寒水石、石膏、大黃、乾姜、龍骨、牡蠣、甘草、滑石。治驚癇瘛瘲。

全蠍
【藥用】本品為鉗蠍科動物問荊蠍的全體。

【性味與歸經】辛,平。有毒。入肝經。

【功效】息風解痙,祛風止痛,解毒散結。

【臨床套用】1.用於驚癇抽搐,破傷風等病症。

全蠍息風力強,有較強的鎮痙作用,所以病症以實症為主,常配蜈蚣、僵蠶等同用;如高熱動風,可再配清熱解毒的羚羊角、大青葉、黃連等藥同用。如破傷風,可配和麝香、硃砂等藥同用;如口眼喎斜,又可配白附子、僵蠶等同用。

2.用於頭痛,風濕痺痛等症。

全蠍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對頭痛、風濕痛等症,單味吞服,亦能奏效。

3.用於瘡瘍腫痛。

全蠍至瘡瘍腫毒,有解毒散結之功。多用以外敷,常配合梔子、黃蠟等,制膏套用。

【處方用名】全蠍、淡全蠍、全蟲(沸水泡死後,曬乾用)、蠍尾(過去認為蠍之尾部藥力較強,現上海藥店僅出售連尾的屍體,不單獨供應尾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分至一錢,煎服。研末吞服每次二分至三分。本品以研末吞服功效較佳,故現在一般不入煎劑。但本品有毒,用量不可過大,必須注意。

【按語】全蠍能平息肝風而解痙攣,祛風通絡以止痛,又能散結解毒以療瘡腫。它的鎮痙、止痛、解毒三種功效當中,以鎮痙、止痛為最佳。配蜈蚣、僵蠶,可加強息風只解痙之功;配壁虎、白芷,能增強祛風止痛之效。

【方劑舉例】撮風散《證治準繩》:全蠍、蜈蚣、鉤藤、僵蠶、硃砂、麝香。治驚癇,破傷風,抽搐瘛瘲。

蜈蚣
【藥用】本品為蜈蚣科動物少棘巨蜈蚣的蟲體。

【性味與歸經】辛,溫。有毒。入肝經。

【功效】祛風、解痙、解毒。

【臨床套用】1.用於急慢驚風、破傷風。

蜈蚣能通經絡而息肝風,肝風除而痙厥自止,故有祛風解痙之效。對于急慢驚風及破傷風呈現痙攣抽搐、角弓反張等症者,常與全蠍、鉤藤、僵蠶等藥配合套用。

2.外用治瘡瘍腫毒、瘰曆潰爛等症。

蜈蚣有解毒功效,以本品和鹽進油,取油擦小兒禿瘡;以茶葉末同敷,可治瘰曆潰爛。

此外,本品又能止痛、解蛇毒,可用於風濕痛及毒蛇咬傷。

【處方用名】蜈蚣(曬乾或烘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分至一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蜈蚣星風散《醫宗金鑑》:蜈蚣、天南星、防風、江螵。治破傷風。

壁虎
【藥用】本品為脊椎動物壁虎科蹼趾壁虎或同屬他種壁虎的乾燥全體。

【性味與歸經】鹹,寒。有小毒。

【功效】祛風,定驚,止痛,散結。

【臨床套用】1.用於驚風,癲癇,破傷風,以及風濕性關節疼痛等症。

本品有祛風、定驚等功效,用於驚風、癲癇出現手足抽搐等症狀,常與全蠍等配合套用;治風濕關節疼痛,常與蜈蚣、白芷等配合套用。

2.用於瘰曆結核,以及癌腫。

壁虎具有散結、止痛等作用,治瘰曆結核,常與昆布、海藻、牡蠣、元參等配合套用;用於癌腫,可與蟾皮、蜂房等藥配合套用。

【處方用名】壁虎、天龍、守宮(曬乾或烘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或研粉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

【方劑舉例】守宮膏《奇效方》:守宮、珍珠、麝香、龍腦香。治久年驚癇。

其它平肝息風功效的藥物
1.平肝:菊花(解表藥)、代赭石(理氣藥)、磁石、龍骨、牡蠣(安神藥)、白芍(補虛藥)

2.定驚止痙:蚤休(清熱藥)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6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六章 安神藥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六章 安神藥

凡以鎮靜安神為其主要功效的藥物,稱為安神藥。

安神藥分為兩類:屬不質重的礦石藥及介類藥,取重則能鎮,重可去怯的作用,為重鎮安神藥,多用於實症;屬於植物藥而取其養心滋肝的作用,為養心安神藥,適用於虛症。

本章所介紹的藥物適用於陽氣躁動,心悸,失眠,驚癇,狂妄,煩燥易怒等症。如因邪熱熾盛,須合清降火藥;肝陽上越,須配平肝潛陽藥;對于心血或肝陰不足,須配滋陰補血藥同用。

第一節 重鎮安神藥
重鎮安神藥,用於心神不寧、躁動不安等症。本類藥物有鎮靜安神的功效,能鎮定浮陽,但不能消除導致浮陽的其它因素,因此,在套用時應考慮配伍適當的藥物。

硃砂
【藥用】本品為三方晶系天然的辰砂礦石。

【性味與歸經】甘,微寒。有小毒。入心經。

【功效】重鎮安神,解毒。

【臨床套用】1.用於神志不安,心悸怔忡,失眠,驚癇等症

硃砂能鎮定心神,適用於各種神志不安的病症。如心火亢盛、心煩不寐,可配合清心安神的黃連、磁石等藥同用;如高熱神昏,可配清熱、開竅的牛黃、麝香等同用;如痰熱驚癇,可配豁痰定驚的天竺黃、膽南星等同用;如血虛心悸、失眠,可配養血安神的丹參、地黃、當歸、柏子仁等同用。由此可見,硃砂隨不同配伍能用於實熱血虛等病症,無不取其重鎮安神的作用。

2.用於瘡毒腫痛,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

硃砂外用具有解毒功能,與雄黃、山慈菇、麝香、千金子等配伍,外塗治瘡毒腫痛;與冰片、硼砂、玄明粉等吹喉,治療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等症。

【處方用名】硃砂、硃砂、丹砂、辰砂、飛硃砂(研末,水飛後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每次吞服一分至三分,多入丸散劑。或拌其它藥物,入湯劑煎服。外用適量。

【按語】1.硃砂原名丹砂,始載於《本經》。前人因受方土煉丹的影響,故在記述本品時,往往誇大它的功效,甚至有迷信的色彩。根據臨床實踐,硃砂有安神及解毒兩種功效,內服主要用以鎮心安神,外用則取其解毒。

2.凡心悸怔忡、失眠煩躁、驚癇、癲狂等癥候,往往用硃砂以重鎮安神。如硃砂安神丸、磁朱丸、牛黃清心丸、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等著名成方中均有硃砂,都是取它鎮心安神的功效。

3.本品不可過量服用或持續服用,以防汞中毒。不可火煅,因見火後則析出水銀,有劇毒。

【方劑舉例】硃砂安神丸《蘭室秘藏》:硃砂、黃連、甘草、生地黃、當歸。治心血虛,驚悸怔忡,失眠。

磁石
【藥用】本品為等軸晶系天然的磁鐵礦石。

【性味與歸經】辛、寒。入肝、腎經。

【功效】重鎮安神,納氣平喘,益腎潛陽。

【臨床套用】1.用於神志不安,心悸征忡,失眠,驚癇等症

磁石重鎮安神,且有益腎平肝的功能,常與硃砂配合套用,以治各種心神不安的病症。

2.用於腎虛氣喘。

磁石有益腎鎮納的功,故適用於腎虛不能納氣引起的虛喘病症,可以配合熟地、五味子等藥同用。

3.用於頭暈目眩,眼目昏糊,耳鳴耳聾等症。

磁石有平肝潛陽之功,故對肝腎陰虛、浮陽上越引起的頭暉目眩等症,可配合龍骨、牡蠣等藥同用;如果腎虛目視不明,磁石又能養腎明目,可配硃砂、六曲等同用;對于腎虛引起的耳鳴、耳聾等症,由于磁石有養腎之功,故為臨床所常用,常與熟地黃、山茱萸、五味子等配伍套用。

【處方用名】靈磁石、活磁石(生用,以有吸鐵能力者為佳)、呆磁石(生用,失去吸鐵能力者,功力較差)、煅磁石(將磁石放烈火中煅燒,趁熱放醋中淬之,質地松脆,便於研末制丸散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錢至一兩,先煎。

【按語】1.磁石功能重鎮安神、潛陽納氣,主要用於腎虛肝旺的癥候。腎開竅於耳,腎虛則耳不聰,且不能攝納肺氣而致喘逆。肝開竅於目,肝陰不足則肝陽上越而致眼目昏眩;肝火上亢又往往上擾心火而玫心神不安。前人說它能“墜炎上之火以定志,引肺臟之氣以入腎”,無非是敘述它有鎮降潛納的功效。

2.磁石與硃砂相比較,重鎮安神之功雖不如硃砂,但它能潛陽納氣,卻是硃砂所沒有的。

【方劑舉例】磁朱丸《千金方》:磁石、辰砂、六曲。治眼目昏暗。

龍骨(附:龍齒)
【藥用】本品為古代多種哺乳動物(包括象、犀牛、馬、駱駝、羚羊等)骨胳的化石。

【性味與歸經】甘、澀,平。入心、肝、腎經。

【功效】重鎮安神,平降肝陽,收斂固澀。

【臨床套用】1.用於神志不安,失眠,驚癇,癲狂等症

龍骨功能重鎮安神,為臨床所常用,用治神志不安,失眠、驚癇等症,常與酸棗仁、茯苓、遠志等同用。

2.用於虛陽上越、頭暈目眩等症。

龍骨又適用於肝陰不足、虛陽上越所引起的頭目昏花等症,可配牡蠣、白芍等同用,有平肝益陰、潛斂浮陽的功效。

3.用於遺精,崩漏,虛汗,洩瀉,帶下等症。

龍骨有收澀之功,套用比較廣泛,可治療多種體虛滑脫的病症。如用治崩漏、帶下,常與牡蠣、烏賊骨等配合套用;如用於表虛自汗,又可配黃蓍、白芍等同用;如屬大汗亡陽,又能與附子、人參、牡蠣等同用。

本品外用,又可斂瘡生肌。

【處方用名】生龍骨、花龍骨(生用,主要用以安神、平肝)、﹠龍骨(﹠用,用以收澀)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錢至一兩,生用者須先煎。

【附藥】龍齒:為古代大型哺乳動物如象、犀牛、三趾馬等的牙齒骨骼化石。性味澀涼。功能鎮驚安神。適用於驚癇、心悸等症。用量與使用方式與龍骨相同。

【按語】1.龍骨與硃砂、磁石雖都有重鎮安神的功效,但龍骨重鎮安神之功不如硃砂、磁石,收斂固澀卻是它的特長。故在臨床上常與牡蠣配伍,用以收澀固脫、潛斂浮陽。

2.龍骨與龍齒相比,也各有特點,龍齒善能鎮驚安神,而固下澀精之功不足;龍骨的作用正與它相反。

【方劑舉例】金鎮固精丸(錄自《醫方集解》):龍骨、牡蠣、沙苑子、芡實、蓮須、蓮肉。治遺精滑洩。

牡蠣
【藥用】本品為牡蠣科動物長牡蠣及同屬動物的貝殼。

【性味與歸經】鹹、澀,微寒。入肝、膽、腎經。

【功效】重鎮安神,平肝潛陽,收斂固澀,軟堅散結,制酸止痛。

【臨床套用】1.用於神志不安,心悸怔忡,失眠等症。

牡蠣能重鎮安神,臨床用於神志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龍骨等配合套用。

2.用於肝陽上亢、頭暈目眩,以及肝風內動、驚癇、四肢抽搐等症。

牡蠣有養陰潛陽作用,故適用於肝陰不足、肝陽上亢之症,往往配伍珍珠母、鉤藤等同用;對邪熱傷陰、虛風內動,又可配伍龜板、鱉甲等同用,有養陰息風的功效。

3.用於遺精,崩漏,虛汗,洩瀉,帶下等症。

牡蠣又具有良好的收澀作用,對體虛滑脫之症,常與龍骨配伍套用。

4.用於瘰瘍,癭瘤等症

牡蠣軟堅化痰以消散結核,故常與玄參、貝母、夏枯草等配合,治療瘰瘍、癭瘤等症。

5.用於胃痛氾酸

牡蠣制酸以除痛,為近時所常用,適用於胃痛氾酸的病症。

【處方用名】生牡蠣(生用,用以安神、平肝)、﹠牡蠣(﹠用,用以收澀、軟堅、制酸)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錢至一兩,生用宜先煎。

【按語】牡蠣與龍骨的功用相近,用生重鎮平肝,﹠用收斂固澀,故在臨床上龍、牡兩藥,往往同用。但龍骨重鎮安神,功勝牡蠣;而牡蠣又能軟堅散結,則是它的特點。

【方劑舉例】清帶湯《衷中參西錄》:牡蠣、龍骨、山藥、烏賊骨、茜草。治赤白帶下。

琥珀
【藥用】本品為古代松樹、楓樹等滲出的樹脂,埋於地層下,經久而成的化石樣物質。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心、肝、膀胱經。

【功效】鎮驚安神,利水通淋,活血化瘀。

【臨床套用】1.用於驚風,癲癇,驚悸,失眠等症。

本品有鎮驚安神的功效,治療驚風、癲癇,可與硃砂、全蠍、麥冬等配合套用;治療驚悸不安、失眠等症,可與夜交藤、酸棗仁、合歡花、硃砂、茯苓等配伍套用。

2.用於小便癃閉、血淋等症。

本品既能利水通淋,又能活血化瘀,故適用於小便癃閉、血淋等症,可與車前子、木通等藥配合套用。

3.用於氣滯血瘀、月經不通等症。

本品具有活血通經、化瘀破症之功,對經閉不通、症瘕疼痛等症,可與三稜、沒藥、玄胡索、大黃等藥配伍套用。

【處方用名】血珀、琥珀、琥珀屑。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分至五分,研粉,衝服。不入煎劑。

【方劑舉例】琥珀抱龍丸《活幼心書》:琥珀、天竺黃、雄黃、硃砂、金箔、人參、檀香、茯苓、甘草、枳實、山藥、膽南星。治小兒急驚體質虛弱者。

珍珠(附:珍珠母)
【藥用】本品為軟體動物真珠貝科及蚌科多種貝所分泌的真珠質包圍異物並日益增大而成的圓粒狀物。

【性味與歸經】甘、鹹,寒。入肝、心經。

【功效】鎮心定驚,清肝除翳,清熱解毒,收斂生肌。

【臨床套用】1.用於驚悸,癲癇,驚風等症。

本品能清心經之熱而有鎮心安神之功,故對驚悸、癲癇、驚風等症,常與龍骨、牡蠣、硃砂、天竺黃、膽南星等藥配合套用。

2.用於目赤翳障,咽喉腫痛等症。

珍珠又能清肝火而養肝陰,故內服可用於肝虛有熱的目赤翳障;但現在臨床上多作外用,以本品配合琥珀、石決明、冰片等藥,研細末點眼,以消翳障。本品又能清熱解毒,治療咽喉腫痛潰爛,可配合牛黃、青黛、冰片、象牙屑等藥,研末吹喉。

3.用於潰瘍瘡面久癒合。

本品有較好的收斂生肌作用,對潰瘍久不癒合,可單用珍珠粉外敷患處,也可配爐甘石、龍骨、赤石脂、血竭、象皮等同用。

【處方用名】真珠、珍珠、濂珠(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分至三分,研末吞服。不入煎劑。外用適量。

【附藥】珍珠母:為真珠貝及蚌科多種貝的貝殼。性味鹹甘寒。功能平肝潛陽,明目,安神。適用於肝陽上亢、眩暈耳鳴,目翳,驚癇,失眠等症。一般用量為五錢至一兩,先煎。

【方劑舉例】真珍散《證治準繩》:真珠、青葙子、黃芩、人參、甘菊花、石決明、芎藭、甘草。治眼生翳膜,赤澀疼痛。

第二節 養心安神藥
養心安神藥具有養心益陰、安神定志等功效,臨床上長用於陰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等症。

酸棗仁
【藥用】本品為鼠李科植物酸棗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甘、酸,平。入心、脾、肝、膽經。

【功效】養心安神,益陰斂汗。

【臨床套用】1.用於虛煩失眠,心悸怔忡等症。

酸棗仁養陰血、益心肝、安定心神,主要用於血虛不能養心或虛火上炎出現的心悸失眠等症,往往與茯苓、柏子仁、丹參、熟地等同用。

2.用於虛汗。

酸棗仁有收斂止汗的功能,治虛汗可與牡蠣、浮小麥等同用。

【處方用名】炒棗仁(炒微焦用用時打碎)、生棗仁(生用,用時打碎)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近來臨床取棗仁研末或研末後製成丸劑,每次吞服五分。如果用治失眠,可以在臨睡前吞服。

【按語】1.酸棗仁味酸性平,功能養心益肝,為治虛煩不眠的要藥。除漢代《金匱要略》的酸棗仁湯以本品為主藥外,宋代《濟生方》的歸脾湯,也以酸棗仁配合人參、黃耆、白朮、當歸、龍眼肉等補氣養血藥,以治氣血不足,心脾兩虧、驚悸失眠、體倦汗出等症。

2.前人有“熟用治不眠,生用治好眠”之說,經臨床實踐,本品不論生用或炒用,都有良好的鎮靜催眠功效,用治失眠並無不良作用。

【方劑舉例】酸棗仁湯《金匱要略》:酸棗仁、甘草、知母、茯苓、芎藭。治虛煩不得眠及盜汗。

柏子仁
【藥用】本品為柏科植物側柏的種仁。

【性味與歸經】甘、辛,平。入心、肝、腎經。

【功效】養心安神,潤腸通便。

【臨床套用】1.用於虛煩失眼、心悸怔忡等症。

柏子仁滋養陰血,功能養心安神,常與酸棗仁、生地等藥治療血不養心、虛煩不眠之症。

2.用於腸燥便祕。

柏子仁質地滋潤,有潤腸之功,故可用於陰虛、年老、產後等腸燥便祕之症,臨床多配合大麻仁、胡桃肉等同用。

【處方用名】柏子仁(用時打碎)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養心湯《證治準繩》:柏子仁、酸棗仁、遠志、五味子、當歸、川芎、人參、茯苓、黃耆、茯神、肉桂、半夏曲、甘草。治心血不足,怔忡驚悸。

遠志
【藥用】本品為遠志科植物遠志的根皮。

【性味與歸經】苦、辛,溫、入肺、心、腎經。

【功效】安神,袪痰,消癰。

【臨床套用】1.用於痰迷神昏,驚悸,失眠等症。

遠志能豁痰開竅,對于痰迷神昏,常與菖蒲、鬱金等同用;又能寧心安神,對于失眠、驚悸,常與棗仁、茯苓等同用。

2.用於咳嗽痰多。

遠志能促使痰涎排出,以治咳嗽、咯痰不爽,常與杏仁、貝母、紫苑等同用。

此外,本品還可用治瘡癰初起,用遠志五錢至一兩,隔水蒸軟,加少量黃酒,搗爛外敷患處,有消癰之功。

【處方用名】炙遠志、遠志肉、遠志筒(用甘草湯浸泡,微火煮至湯吸盡,趁熱抽去木心,再用麩皮炒黃套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一錢五分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定志丸《千金方》:遠志、菖莆、人參、茯苓。治精神不安。

夜交藤
【藥用】本品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莖藤。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心、肝經。

【功效】養心安神,養血通絡,止癢。

【臨床套用】1.用於虛煩失眠。

夜交藤具有養血安神作用,以用於陰虛血少所致的失眠為主,常與合歡皮相須配合,也可與棗仁、柏子仁、遠志等同用。

2.用於週身痠痛。

夜交藤既有養血作用,還可通利經絡,治血虛週身痠痛,可配合當歸、地黃、雞血藤、絡石藤等同用。

3.用於皮膚癢。

夜交藤煎湯外洗治皮膚癢疹,有一定止癢作用。

【處方用名】夜交藤、首烏藤(洗淨,曬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合歡皮(附:合歡花)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合歡的樹皮。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心、脾、肺經。

【功效】安神,活血,消癰腫。

【臨床套用】1.用於心煩失眠。

合歡皮有安神作用,用以治療心煩失眠,常與柏子仁、夜交藤等藥配伍套用。

2.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症。

本品有活血止痛作用,適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疼痛等症,可配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等同用。

3.用於肺癰,瘡腫等症。

本品配合魚腥草、冬瓜子、桃仁等同用。

【處方用名】合歡皮(洗淨,曬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外用適量。

【附藥】合歡花:即合歡的花蕾。又叫夜合花。功能安神,理氣解鬱。適用於失眠,胸中鬱悶,胃口不好等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小麥
【藥用】本品為禾本科植物小麥的果實。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心經。

【功效】養心安神。

【臨床套用】用於神志不寧,失眠等症。

本品善於養心以寧神志,對于神志失常以及夜寐不安等心神不寧之症,常常配合炙甘草、大棗等藥同用,有養心安神作用。

【處方用名】小麥、淮小麥(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錢至一兩,煎服。

【方劑舉例】甘麥大棗湯《金匱要略》:甘草、小麥、大棗。治臟躁,常悲傷欲哭,精神恍惚,不能自主,煩躁不安等。

秫米
【藥用】本品為禾植物粟的乾燥種子。

【性味與歸經】甘,微寒。入肺、大腸經。

【功效】和胃安眠。

【臨床套用】用於夜寐不安。

本品有和胃安眠作用,主要用於脾胃虛弱,或胃失安和引起的夜寐不安,即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之症,常配半夏同用。

【處方用名】北秫米(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包煎。

【方劑舉例】半夏秫米湯《內經》:半夏、秫米。治胃不和,夜不得眠。

安神藥套用注意事項
一、安神藥種重鎮安神藥和滋養安神藥。臨床一般套用滋養安神藥用於虛症,重鎮安神藥用於實症。但為了加強安神作用,虛煩失眠、心悸等症,也每配用重鎮安神藥。

二、神志不安有熱擾心神、肝火亢盛、痰熱擾心、陰血不能養心等不同病因,應根據不同病因配用不同有關藥物,以達標本兼治目的,如清洩心火或肝火,清熱化痰,養陰補血等。

三、礦石、介殼類的安神藥物,質地沉重,研粉服用,易損胃氣,不宜多服久服,脾胃虛弱者更須慎用。

四、硃砂有毒,琥珀入煎易於結塊,遠志能引起噁心嘔吐,均應注意用量使用方式。

其它具有安神功效的藥物
1.養心安神:蓮子(收澀藥)

2.養血安神:大棗(補虛藥)

3.寧心安神:茯苓(利水滲濕藥)、人參(補虛藥)、五味子(收澀藥)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6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七章 補虛藥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七章 補虛藥
凡具有補虛扶弱作用,功能治療人體虛損不足的藥物,稱為補虛藥。又可叫做補益藥。

補虛藥在臨床套用上,主要用於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可配合袪袪邪的藥物,用於邪盛正虛的病人,以達到扶正袪邪的目的,從而戰勝疾病;另一個方面是用於人病體虛的病人,能增強體質,消除衰弱的症狀,輔助機體的康復能力,使之能早日存回健康,重新走上工作崗位,從事生產勞動。因此,補虛藥在臨床上的套用,是具有積極意義的,而決不是消極地用於“延年益壽”,對于在身體健康、機體作用中能力正常的情況之下,就不須服用這類藥物。

補虛藥主要用於虛症。所謂虛症,一般說來,有氣虛、陽虛、血虛、陰虛等不同型式。補虛藥根據它的效髓及套用範圍,一般也分為補氣藥、助陽藥、養血藥、滋陰藥等。

在臨床上用藥,主要根據虛症的不同型式而予以不同的補虛藥,如氣虛補氣,陽虛助陽,血虛養血,陰虛滋陰。但陽虛的,每多包括氣虛;而氣虛的,常易導致陽虛。氣虛和陽虛是表示機體作用中能力的衰退。陰虛的每兼血虛;而血虛的,常易導致陰虛。血虛和陰虛是表示體內津液的損耗。這敘述人體氣血陰陽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因此,益氣和助陽,養血和滋陰,又往往相須為用

。並且某些補氣藥兼有溫補助陽的作用,而補血藥大多也有滋陰的功能,所以在臨床上遇到陽虛的病症時,往往用助陽藥兼用補氣藥;遇見陰虛的病症,也常常滋陰藥與養血藥同用。更有氣血兩虧,陰陽俱虛,則補虛藥的使用,更須兼籌並顧,靈活掌握,用氣血並補或陰陽兩補的方法。

此外,補虛藥對實邪未盡的病人,應予慎用,以免病邪留滯。

第一節 補氣藥
補氣藥,又稱益氣藥,就是能治療氣虛病症的藥物。具有補肺氣、益脾氣的功效,適用於肺氣虛及脾氣虛等病症。

脾為後天之本,生化之源,脾氣虛則神疲倦怠,大便洩瀉,食慾不振,脘腹虛脹,甚至浮腫、脫肛等症;肺主一身之氣,肺氣不足,則少氣懶言,動作喘乏,易出虛汗。凡呈現以上癥候,都可用補氣藥來治療。

補氣藥又常用於血虛的病症,因為氣旺可以生血。尤其在大失血時,必須運用補氣藥,因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速固”。所以,臨床上有“血脫益氣”的治法。

補氣藥如套用不當,有時也會引起胸悶腹脹、食慾減退等症,必須注意。

人參(附:人參葉、人參蘆)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根。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脾、肺經。

【功效】大補元氣,補肺益脾,生津,安神。

【臨床套用】1.用於氣虛欲脫、脈微細等症。

人參功能大補元氣,所以常用以挽救氣虛欲脫之症。臨床上如遇氣息短促、汗出肢冷、脈微細,或大量失血引起的虛脫等危急的癥候,可單用一味人參煎服,以補氣固脫;如陽氣衰微,又可與附子等同用,以益氣回陽。

2.用於肺虛氣喘。

肺氣虛則呼吸短促、行動乏力、動輒氣喘。本品能補肺氣,可用於肺虛氣喘,常與蛤蚧、胡桃肉等同用。

3.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食慾不振、胸腹脹滿,以及久瀉脫肛等症。

人參能麩舞脾胃的元氣,對于脾胃虛弱之症,也用為要藥。用於倦怠乏力,氣虛脫肛等症,常與黃耆、白朮等配伍;用於納呆、腹脹、洩瀉等症屬於脾虛的,可與白朮、茯苓、山藥、蓮肉、砂仁等配伍同用。

4.用於消渴,熱病耗傷津液等症。

人參能生津止渴,故可與生地、天花粉配伍,用於消渴;如高熱大汗後,氣傷液耗而見身熱口渴者,還可與清熱瀉火藥如石膏、知母等同用,這是取它的益氣生津作用;如屬熱傷氣陰,口渴汗多,氣虛脈弱者,又可用本品與麥冬、五味子相配伍,以達益氣養陰而斂汗之功。

5.用於神志不安、心悸怔仲、失眠等症。

人參功能益心氣、安心神,凡心悸怔仲、失眠健忘等屬於氣血兩虧、心神不安之症,往往用為要藥,常與養血安神藥如酸棗仁、桂圓肉、當歸等同用。

此外,人參與袪邪之藥同用,可用於邪未清而正氣已虛的病症,以起到扶正怯邪的功效。

【處方用名】1.野山人參、野山參、吉林參(系野生者,生長時期甚長,功效較佳。然產量較少,價格甚昂,非症情嚴重者一般少用。)

2.移山參(即栽培者,用冰糖汁灌制而成,色白。功同野山參而作用較弱,適用於氣陰兩虧的病症)。本品的斷枝、小枝及須根,通稱“糖參”,功同移移山參而作用較弱,價也較廉。

3.生曬參(即移山參不用冰糖汁灌制而曬乾,功用與移山參相似。幼小者曬乾,叫“皮尾參”,功能益氣養陰,現常用代西洋參)。r

4.紅參、石柱參(即栽培者,經蒸制而成,色呈暗紅。藥性偏溫。功同移山參而作用較強,適用於氣虛及陽虛體弱者。本品的小枝及須根,叫“紅參須”;功同紅參而作用稍弱,價較低。)

5.別直參、朝鮮參(產於朝鮮,形似紅參而枝大。性味、功用與紅參相似而作用較強,價較貴。)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分至三錢,用文火另煎,單獨服(先飲汁,再食渣),或將參汁加入其它藥汁內飲服;如用於急救虛脫,大劑可用五錢至一兩,煎汁分數次灌服。如研粉或製成片劑,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或三片至正片,每天一次至三次。

【附藥】1.人參葉:一稱參葉,即人參的葉片,性味甘苦寒。功能生津袪暑,降虛火。適用於熱病傷津,暑熱口渴,胃陰不足,虛火牙痛等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本品市場所售較為混亂,或以大葉三七的葉、或以竹節三七的葉套用,須進一步研究。

2.人參蘆:一般稱參蘆,即人參根部頂端的根莖部分,經蒸煮或用糖汁浸泡後套用。性味苦微溫。功能湧吐,升提。過去主要用於體虛的痰飲病症,近又用於治療洩瀉日久、陽氣下陷等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人參能大補元氣、生津、安神,既能用於久病氣虛,又可用於急救虛脫,故為補虛扶正的要藥。如婦女崩漏失血過多,頭暈腰瘦,消瘦虛弱,用之能補氣益血,易於康復;又如年老體衰,在勞累過度之後,即感不思飲食,睡眠不安,心悸乏力,似患重病,用之能益氣補脾,寧心安神,增進飲食,存回體力。根據實踐體會,功用確屬顯著。在臨床上如遇氣虛而兼有津液不足現象者,可用移山參;如屬氣虛而兼有肢冷畏寒、陽虛症狀者,可用紅參。至於參的小枝及參須,雖作用較弱而價較廉,功效也頗可靠。

2.本品補氣作用較強,一般不用於實症,如外感初起,或裏熱熾盛,或肝陽上亢,以及濕阻、食滯等引起的胸悶腹脹、便溏洩瀉等症,都應忌用。如體質壯實之火,並無虛弱現象,則不必再進服補藥,妄用本品,如誤用或多用,往往反而導致閉氣,而出現胸悶腹脹等症。此外,一般認為服用人參時,不可同時服食蘿蔔、茶葉等食物。

【方劑舉例】參附湯(《世醫得效力》):人參、附子。治大出血或大吐瀉引起的虛脫,上氣喘急,冷汗淋漓,手足厥逆等症。

【文獻摘錄】《本經》:「補五臟,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

《別錄》:「調中,止消渴。」

《藥性本草》:「主五勞七傷,虛損瘦弱,止嘔噦,補五臟六腑,保中守神,....治肺痿....凡虛而多夢紛紜者加之。」

《珍珠囊》:「治肺胃陽氣不足,肺氣虛促,短氣、少氣,補中,緩中....止渴生津液。」

《本草綱目》:「治男婦一切虛證。」

黨參(附:明黨參)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桔梗科植物黨參或川黨參的根。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脾、肺經。

【功效】補中益氣。

【臨床套用】用於氣虛不足,倦怠乏力,氣急喘促,脾虛食少,面目浮腫,久瀉脫肛等症。

本品為臨床常用的補氣藥,功能補脾益肺,效近人參而為較弱,適用於各種氣虛不足的病症,在臨床上常與黃耆、白朮、山藥等配伍套用;如血虛萎黃及慢性出血疾患引起的氣血兩虧的病症,本品又可配補血藥如熟地、當歸等同用。

【處方用名】黨參、潞黨參、台黨參(洗淨,曬乾,切片用。)、炒黨參(麩皮拌炒至微黃色,藥性和潤,健脾力佳。)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焙乾,研末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

【附藥】明黨參:一名粉沙參。為傘形科植物明黨參的根。性味微苦微寒。功能潤肺化痰,和中養胃。適用於病後虛弱、食少口乾,肺熱咳嗽、咯痰不爽等症。一般用量為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黨參既可補脾胃而益肺氣,又能益氣以補血,主要用於脾胃虛弱及氣血兩虧等症。又可用於虛實相兼之症,如虛火外感,可與解表藥同用;體虛裏實,可與攻下藥配伍,都是用以扶正怯邪。

2.黨參的補氣作用,與人參相似,但功力較弱;不過本品產量較人參為多,價亦較廉,故在一般補益劑中多用黨參;但是如遇虛脫危重之症,急需補氣固脫,因黨參力薄,當用人參為宜。

【方劑舉例】代參膏(驗方):黨參、炙黃耆、白朮、桂圓肉。治氣血兩虛。

【文獻摘錄】《本草從新》:「主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弱,用以調補,甚為平安。」

《本草正義》:「力能補脾養胃,潤肺生津,健運中氣,本與人參不甚相遠,其尤可貴者,則健脾運而不燥,滋胃陰而不濕,潤肺而不犯寒涼,並血而不偏滋膩,麩舞清陽,振動中氣,而無剛燥之弊。」

孩兒參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石竹科植物孩兒參的塊根。

【性味與歸經】甘、微苦,平。入脾、肺經。

【功效】補氣養胃。

【臨床套用】用於病後虛弱,倦怠乏力,飲食減少,心悸,自汗,津少口渴及小兒消瘦等症。

本品功似人參而力薄,為補氣藥中一味清補之品,用於病後氣陰兩虧等症,可配合沙參、山藥等同用。在邪未去盡,而見氣虛不足、津少口渴等症,也可套用。

【處方用名】孩兒參、太子參(洗淨,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二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孩兒參是一味益氣清補的藥品,功近人參而為較薄弱,在痰熱鬱肺、咳嗽痰多,日久不愈而見氣陰不足、口乾乏力等症時,可用本品與清熱化痰的藥品如魚腥草、蒲公英、金銀花、前胡、瓜萎皮等配伍同用,其療效較單用清熱化痰藥為好。

2.近代臨床上所用的孩兒參,是石竹科植物,而古代所用的“太子參”,與本品不是同一植物。如清代《本草從新》說:「雖甚細如參條,短緊堅實而有蘆紋,其力不下人參」。又如《本草綱目拾遺》說:「味甚苦,功同遼參」據上所述,都是指五加科植物人參的幼根而說的。

黃耆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豆科植物內蒙黃耆、膜莢黃耆或其它同屬相近種植物的根。

【性味與歸經】甘,微溫。入脾、肺經。

【功效】補氣升陽,固表止汗,托瘡生肌,利水退腫。

【臨床套用】1.用於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等症。

黃耆健脾益氣,且具升陽舉陷的功效,故可用於氣虛乏力及中氣下陷等症。在臨床上用於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朮等配伍;用於益氣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

2.用於表虛不固的自汗症。

黃耆功能固護衛陽、實表止汗。用於表虛自汗,常與麻黃根、浮小麥、牡蠣等配伍;如表虛易感風寒者,可與防風、白朮同用。

3.用於氣血不足、瘡瘍內陷、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者。

黃耆能溫養脾胃而生肌,補益元氣而托瘡,故一般稱為瘡廱要藥,臨床上多用於氣血不足、瘡廱內陷、膿成不潰、或潰破後久不收口等症。如用於瘡瘍內陷、或久潰不斂,可與黨參、肉桂、當歸等配伍;用於膿成不潰,可與當歸、銀花、白芷、穿山甲、皂角刺等同用。

4.用於水腫、腳氣、面目浮腫等症。

黃耆能益氣而健脾,運陽而利水,故可用於水腫而兼有氣虛症狀者,多配合白朮、茯苓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可與活血袪瘀通絡藥如當歸、川芍、桃仁、紅花、地龍等配伍,用於中風偏枯、半身不遂之症,有益氣活血、通絡利痺的功效。對于消渴病症,也可套用,常與生地、麥冬、天花粉、山藥等配伍•

【處方用名】生黃耆、綿黃耆、北口耆(生用,多用於固表、托瘡、利水、利痺等。)、炙黃耆(蜜炙用,用於補氣健脾。)、清炙黃耆(用麩皮拌炒至微黃色,用於補氣。)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黃耆一藥,原名黃耆,始載於《本經》是一味臨床常用藥物。黃耆具有下列的特點,它不僅常與補養藥同用以益氣補虛;且常與袪邪藥同用以扶正袪邪。在益氣補虛方面,如配人參,則大補元氣;配附子,則補氣助陽;配白朮,則益氣補脾;配當歸,則補氣生血;配參、朮、升、柴,則補氣升陽。在扶正袪邪方面,如在玉屏風散中配白朮、防風,則補散兼施、固表止汗,治衛虛自汗,易感風寒;在四妙湯中配當歸、銀花、甘草,則內補托毒,治體虛廱瘡癤腫難愈者;在防己茯苓湯中配茯苓、防己、桂枝、甘草,則益氣運陽而利水,治皮水肢腫;在補陽還五湯中配歸、芎、赤芍、桃仁、紅花、地龍,則益氣活血、散瘀通絡,治半身不遂。諸如此類,可見它臨床套用的範圍至為廣泛。

2.本品與人參、黨參相比較,人參的補氣作用較強,且能生津、安神;黨參功專補肺脾而益氣;黃耆的補氣作用不及人參,但益氣升陽,固表內托,且能利水退腫的作用則為人參、黨參所不具。黃耆為補氣扶陽的藥物,故凡氣滯濕阻、食滯胸悶、熱毒瘡瘍、表實邪盛及陰虛陽亢等症,不宜套用。

【方劑舉例】補中益氣湯(《脾胃論》):黃耆、人參、白朮、當歸、升麻、柴胡、陳皮、甘草。治中氣不足、清陽下陷、子宮下垂、脫肛,以及肢倦氣短、氣虛發熱等。

【文獻搞錄】《大明本草》:「助氣,壯筋骨,長肉,補血....血崩,帶下。」

《珍珠囊》:「治虛勞自汗,補肺氣....實皮毛,益胃氣。」

《本草備要》:「生用固表,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溫分肉,實腠理瀉陰火,解肌熱,炙用補中益元氣,溫三焦,壯脾胃排膿內托。」

白朮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菊科植物白朮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苦、甘,溫。入脾、胃經。

【功效】補脾燥濕,利水,止汗。

【臨床套用】1.用於脾胃虛弱,食少脹滿,倦怠乏力,洩瀉等症。

白朮有補脾燥濕的作用,故可用於脾胃虛弱、食少倦怠及脾虛濕困、腹脹洩瀉等症。補脾胃可與黨參、甘草等配伍;消痞除脹可與枳殼等同用;健脾燥濕止瀉可與陳皮、茯苓等同用。

2.用於水濕停留、痰飲、水腫等症。

白朮既能燥濕,又能利水,故可用於水濕內停之痰飲或水濕外溢之水腫。治寒飲可與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腫常與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

3.用於表虛自汗。

本品與黃耆、浮小麥等同用,有固表止汗之功,可治表虛自汗。此外,本品又可用於安胎,治妊娠足腫、胎氣不安等症,有內熱者可與黃芩等配伍;腰酸者可與杜仲、桑寄生等同用。

【處方用名】生白朮(生用,燥濕、利水作用較好)、炒白朮、焦白朮(用麩皮炒黃用,減少燥性,功偏補脾。)、制白朮(蒸熟用,燥性減弱,用於補脾益氣。)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白朮是一味培補脾胃的藥物,它補氣的作用較弱,但苦溫燥濕,能補脾陽。因脾司運化,喜燥而惡濕,得陽始運,能升則健。如脾陽不振,運化失職,必致裏濕不化,水濕停留,而發生痰飲、痞滿、洩瀉等病症,都可套用本品。至於胃陰不足,舌苔光剝,津液缺少,唇燥口乾者,就不宜用性偏溫燥的白朮了。

2.過去上海有於於朮、冬朮、白朮三種,一般認為於於朮和冬朮作用較好,但現在上海地區已經簡化,不再區分。

【方劑舉例】參朮散(驗方):人參、白朮、白茯苓、砂仁、甘草、薏苡仁、白蓮肉、六曲、山楂肉、肉豆蔻、訶子、陳皮、木香。治脾虛洩瀉。

【文獻摘錄】《本經》:「主風寒濕痺死肌,痙疸,止汗除熱,消食。」

《別錄》:「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暖胃消谷嗜食。」

《大明本草》:「利小便。」

《珍珠囊》:「除濕益氣,和中補陽,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止瀉痢,消足脛濕腫,....得枳實消痞滿氣分,佐黃芩安胎清熱。」

山藥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薯蕷科植物山藥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肺、脾經。

【功效】補脾胃,益肺腎。

【臨床套用】1.用於脾胃虛弱,食少體倦,洩瀉,及婦女白帶等症。

山藥性平不燥,作用和緩,為一味平補脾胃的藥品,故不論脾陽虧或胃陰虛,皆可套用。臨床上用治食少倦怠或脾虛洩瀉,常與黨參、白朮、扁豆等補脾胃之品配伍;治婦女白帶,常與芡實、白朮、茯苓等同用。

2.用於肺虛久咳,腎虛夢遺精滑,小便頻數等症。

山藥益肺氣,養肺陰,故可用於肺虛痰嗽久咳之症,如有肺陰不足症狀者,可與沙參、麥冬等同用;本品又能益腎澀精,如腎虧遺精,則可與熟地、山萸肉、龍骨等配伍套用;如小便頻數,則可配益智仁、桑螵蛸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適用於消渴,可與生地、黃耆等同用。

【處方用名】山藥、懷山藥、淮山藥(除去外皮,洗淨,曬乾,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一兩,煎服。

【按語】山藥原名為薯蕷,補而不滯,不熱不燥,能補脾氣而益胃陰,故為培補脾胃性質平和的藥物。至於它補肺益腎的作用則較弱,一般只能作為輔助之品。

【方劑舉例】玉液湯《衷中參西錄》:山藥、黃耆、知母、生雞內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治消渴。

【文獻摘錄】《本經》:「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

《大明本草》:「主洩精,健忘。」

《本草綱目》:「益腎氣,健脾胃,止洩痢,化痰涎,潤皮毛。」

扁豆(附:扁豆衣、扁豆花)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豆科植物稨豆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甘,微溫。入脾、胃經。

【功效】健脾化濕。

【臨床套用】1.用於脾虛洩瀉,婦女白帶等症。

扁豆補脾而不滋膩,化濕而不燥烈,因其健脾化濕,故可用於脾虛洩瀉及婦女白帶,常與白朮、山藥等配合套用。

2.用於暑濕內蘊、腹瀉、嘔吐等症。

本品能健脾和中而化濕,凡暑濕內蘊、脾胃運化失常而致嘔吐腹瀉者,臨床往往取以配解暑之品如鮮荷葉、香薷等同用。

【處方用名】扁豆、白扁豆、生扁豆(生用,多用於暑濕病症。)、炒扁豆(炒微焦用,多用於健脾止瀉。)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1.扁豆衣:即扁豆的種皮。功效雖遜於扁豆,惟無壅滯之弊。常與健脾胃藥同用,治療脾虛洩瀉、浮腫等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2.扁豆花:即白扁豆之花。功能解暑化濕,適用於感覺暑濕、發熱、洩瀉等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文獻摘錄】《別錄》:「和中,下氣。」

《圖經本草》:「治女子帶下。」

《本草綱目》:「止洩痢,消暑,暖脾胃,除溼熱。」

大棗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鼠李科植物棗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脾經。

【功效】補脾胃,養營安神,緩和藥性。

【臨床套用】1.用於脾胃虛弱、氣虛不足、倦怠乏力等症。

本品功能補中益氣,用治脾胃虛弱等症,每與黨參、白朮等配伍,可加強補中益氣的功效。

2.用於臟躁症。

大棗又能養營安神,臨床上常與甘草、小麥等同用,以治臟躁症。

此外,本品與甘遂、大載、蕪花等峻瀉藥配伍,既能緩和藥性,又能補脾和胃。如與生姜同用,既能協調營衛,又可和理脾胃。

【處方用名】大棗、紅棗、大紅棗(劈開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枚至十枚,煎服。

【按語】1.大棗即平日供食用的紅棗,性質平和,能培補脾胃,為調補脾胃的常用輔助藥。民間常用作為補血的藥物,治療血虛的病症;因此近年來臨床上用它補血以止血,治療過敏性紫癜,可單用或配合其它藥物同用。

2.本品配合甘草、小麥,即為甘麥大棗湯,前人用治臟躁。臟躁的發病原因,多由情志抑鬱或思慮過度,心脾受損,致臟陰不足而成。其臨床表現為無故悲傷、精神失常、坐臥不安、心煩不寐等症。此種癥候,類似現代的[病意]病。

【文獻摘錄】《本經》:「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濃,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

《別錄》:「補中益氣,堅志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除腸僻。」

《大明本草》:「潤心肺,止嗽,補五臟,治虛損,除腸胃澼氣。」

甘草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莖和根。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十二經。

【功效】補中益氣,瀉火解毒,潤肺袪痰,緩和藥性,緩急定痛。

【臨床套用】1.用於脾胃虛弱及氣血不足等症。

甘草味甘性平,能補脾胃不足而益中氣,對于脾胃虛弱之症,常與黨參、白朮、茯苓等補氣健脾藥配伍套用;對于心血不足、心陽不振之症,可與補血養陰及溫通心陽藥如阿膠、生地、麥冬、人參、桂枝等品配合套用。

2.用於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等症。

甘草生用則能瀉火解毒,故常用於瘡廱腫痛,多與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配伍;對咽喉腫痛,可與桔梗、牛蒡子於等配合套用,有清熱利嚥的功效。

3.用於咳嗽氣喘等症。

本品甘緩潤肺,有袪痰止咳的功效,在臨床上用治咳嗽喘息等症,常與化痰止咳藥配伍套用,作為輔助之品。因其性質平和,故不論肺寒咳喘或肺熱咳嗽,均可配合套用。

4.用於腹中攣急作痛。

本品有緩解攣急之功,常與芍藥配伍,治腹中攣急而痛。

此外,甘草還能緩和藥性,有減低或緩和藥物烈性的作用,歷代本草文獻上並載有本品有解藥毒作用,可供研究。

【處方用名】生甘草、生草、粉甘草(生用,多用於瀉火解毒,緩急止痛。)、炙甘草、炙草(蜜炙用,多用於補中益氣。)、清炙草(炒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分至三錢,煎服。

【按語】1.甘草是一味常用的藥物,一般認為本品在方劑中祇是作為輔助、矯味之用;其實根據臨床實踐的體會,它本身確實具有一定的功效,如炙甘草湯補心氣、振心陽,甘草乾姜湯溫潤肺脾,芍藥甘草湯緩急定痛,甘桔湯袪痰利嚥,銀花甘草湯清熱解毒等,都是用它作為主藥的。

2.甘草又能緩和藥性,如四逆湯用本品以緩和乾姜、附子的溫熱,調胃承氣湯用本品以緩和大黃、芒硝的攻下作用等。

3.甘草甘緩,凡濕阻中焦、脘腹脹滿者用之能令人氣窒滿悶,故在使用時必須注意。

【方劑舉例】炙甘草湯《傷寒論》:炙甘草、生姜、人參、地黃、桂枝,阿膠、麥冬,麻仁、大棗、酒治心動悸、脈結代。

【文獻摘錄】《本經》:「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金瘡腫,解毒。」

《別錄》:「溫中下氣,煩滿短氣,傷臟咳嗽,止渴,通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

《用藥法象》:「生用瀉火熱,熟用散表寒,去嚥痛,除邪熱,緩正氣,養陰血,補脾胃,潤肺。」

《湯液本草》:「附子理中湯用甘草……,調胃承氣用甘草……,此緩之之意;小柴胡有柴、芩之寒,參、半之溫,用甘草和之;建中湯用之,以補中而緩脾急。」

飴糖\r
【藥用】本品為以糯米或粳米磨成粉,煮熟,加入麥芽,攪合均勻,微火煎熬而成的飴。

【性味與歸經】甘,微溫。入脾、胃、肺經。

【功效】補中緩痛,潤肺止咳。

【臨床套用】1.用於中氣虛乏,腹中急痛等症。

飴糖甘潤,功能補虛乏、建中氣,治療脾胃虛弱,可與黨參、黃耆等藥配合套用;本品還有緩急止痛作用,治療虛寒性腹中急痛可與桂枝、芍藥、甘草等配合套用。

2.用於肺虛咳嗽等症。

本品甘潤益肺,治肺虛咳嗽,常與沙參、百部、杏仁等配合套用。

【處方用名】飴糖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兩至二兩,衝服。

【方劑舉例】小建中湯《傷寒論》:飴糖,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治脾胃虛寒引起的胃脘病,以及心悸、虛煩等症。

【文獻摘錄】《別錄》:「補虛乏,止渴。」

《千金要方》:「補虛冷,益氣力,止腸鳴,嚥痛....消痰潤肺止嗽。」

人胞(附:臍帶)
【藥用】本品為人的胎盤。

【性味與歸經】甘、鹹,溫。入心、肺、腎經。

【功效】益氣,補精血。

【臨床套用】用於虛損瘦弱、氣血兩虧,及肺虛喘咳等症。

人胞為大補氣血的藥物,故適用於氣虛乏力、勞損瘦弱、精血不足及肺虛喘咳等症,可單獨服用;也可與其它藥物配合同用。如氣虛者,可配伍黨參、黃耆等;脾虛食少者,可配伍白朮、山藥、茯苓、陳皮等;肺虛喘咳者,可配黨參、麥冬、五味子等;肝腎不足、虛火上炎者,宜配龜板、牛膝、生地、黃柏等藥;血虛者,可配熟地、首烏等品。

【處方用名】紫河車、杜河車、人胞(焙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分至一錢,研粉吞服。或入丸、散、片劑服用。

【附藥】臍帶:又名坎??(坎氣)。即胎兒的臍帶。功能納氣平喘,斂汗。適用於腎虛喘促、虛勞久咳、盜汗等症。一般用量為一條至二條,煎服。或焙乾研粉,分次吞服。

【按語】人胞一物,現臨床上主要用它為強壯藥,用於久病體虛或體質衰弱、抵抗力差及某些慢性疾患如哮喘等病症,都是取它大補氣血的功效。但本品須較長時期服用,始能見功。如患感冒、腹瀉,以及有內熱口苦等症者,應暫停服用。

【方劑舉例】河車大造丸《扶壽精方》:人胞、人參、黃柏、社仲,牛膝,天冬、麥冬、龜板、熟地。治虛損勞瘵,遺精,帶下。

【文獻摘錄】《本草拾遺》:「治氣血羸瘦,婦人勞損,面[黑乾]皮黑,腹內諸病漸瘦者。」

《日用本草》:「治男女一切虛損勞極,安心養血,益氣補精。」

《本經逢原》:「能峻補營血。用以治骨蒸羸瘦,喘嗽虛勞之疾,是補之以味也。」

黃精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百合科植物黃精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脾、肺經。

【功效】補脾潤肺。

【臨床套用】用於脾胃虛弱,體倦乏力,肺虛咳嗽,消渴,及病後虛羸等症。

本品有補中益氣、潤肺的功效,對脾胃虛弱,體倦乏力等症,常與黨參、白朮等藥配合套用;對肺虛燥咳,常與沙參、天冬、麥冬等配合套用。

此外,本品還可用治糖尿病,常配合山藥、黃耆、天花粉、枸杞子等同用。

【處方用名】黃精、制黃精(蒸熟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文獻摘錄】《別錄》:「補中益氣,除風濕,安五臟。」

《本草綱目》:「補諸虛....填精髓。」

狼把草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菊科植物大狼把草的全草。

【性味】苦,平。

【功效】補氣,清熱。

【臨床套用】1.用於體虛無力。

本品有補氣作用,主要用於脫力勞傷、倦怠乏力,常配合大棗煎服;對體虛無力、盜汗、咯血等症,又可與仙鶴草、平地木、功勞葉等配伍同用。

2.用於痢疾。

狼把草又能清熱、消疳,如治療痢疾,可與馬齒莧、地錦草等藥配合套用。

【處方用名】狼把草、大狼把草(洗淨,曬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錢至一兩,煎服。

金雀根(附:金雀花)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豆科植物錦雞兒的根。

【性味】甘,微溫。

【功效】補氣、利尿、活血、止痛。

【臨床套用】1.用於體虛乏力、浮腫。

金雀根有補氣作用,配合鍺實子、補骨脂等,能治體虛乏力;又能利尿,配合白朮、茯苓等藥,還可用治體虛浮腫。

2.用於跌打損傷,風濕痺痛。

本品又有活血止痛的功效。配合扦扦活、落得打等,治療跌僕損傷;配合五加皮、木瓜、桑枝等藥,又可用治風濕痺痛。

此外,本品還能通下乳汁,用治產後乳汁不下的病症。

【處方用名】金雀根(洗淨,曬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錢至一兩,煎服。

【附藥】金雀花:即錦雞兒的花。有活血袪風、止咳、強壯功效。適用於風濕痛、頭暈、頭痛、肺虛久咳及小兒疳積等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第二節 助陽藥
助陽藥,又名補陽藥,就是能治療陽虛病症的藥物。具有助腎陽、益心陽、補脾陽的功能,適用於腎陽不足、心陽不振、脾陽虛弱等症。

腎陽為一身之元陽,腎陽虛則有畏寒、肢冷、陽痿、遺精、遺尿等症。心主血脈,心陽虛則冷汗淋漓、面色恍白、脈細欲絕或出現結代脈等。脾主運化,脾陽虛則完谷不化,便搪、洩瀉、食慾不振等。

由于祖國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所以助陽藥主要用於溫補腎陽。對于腎陽衰微不能溫運脾陽所引起的洩瀉,以及腎氣不足,攝納無權所引起的喘促,都可選用適當的補腎陽藥來治療。至於心陽虛,可用溫裏藥或補氣藥治療。助陽藥性多溫燥,凡有陰虛火旺的症狀,應該慎用,以免發生助火劫陰的弊害。

鹿茸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等各種雄鹿尚未骨化的幼角。

【性味與歸經】甘、鹹,溫。入肝.腎經。

【功效】補督脈,助腎陽,生精髓,強筋骨。

【臨床套用】1.用於腎陽不足、陽痿、肢冷、腰瘦、小便清長、精衰、血少、消瘦乏力及小兒發育不良、骨軟行遲等症。

鹿茸是一味補督脈的要藥,又能助腎陽、補精髓、強筋骨,適用於腎陽不足、精衰血少及骨軟行遲等症。本品可單味服用,也可配合熟地、山萸肉、菟絲子、肉從蓉、巴戟天等同用。

2.用於衝任虛損,帶脈不固,崩漏帶下等症。

鹿茸髓補益肝腎,調理衝任,固攝帶脈,故可止漏束帶,用治崩漏帶下屬於虛寒症狀者,可與阿膠、當歸、熟地、山萸肉、淮山藥、白芍、烏賊骨等配伍同用。

此外,本品亦可用於慢性潰瘍經久不斂及陰性瘡腫內陷不起等症,有補養氣血、內托升陷的功效。

【處方用名】鹿茸血片(呈蜜蠟色,功效較佳,價較貴。)、鹿茸、鹿茸粉片(白色者稱粉片,處方寫鹿茸,藥店付粉片,功效較血片稍弱,價較低。)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每次一分至三分,研細吞服。或入丸、散劑。不入湯劑。

【按語】1.鹿茸甘鹹性溫,能峻補腎陽、益精養血,凡腎陽衰微、精血兩虧,症情偏於虛寒的,用之較為相宜。但本品究內容溫助陽的藥物,對于陰虛陽亢及內熱者均應忌用。

2.鹿茸溫腎益火雖與附、桂相似,但附、桂性熱而剛燥,作用較速,如套用不當,即有傷陰劫液的弊害;鹿茸則性溫而柔潤,作用較緩,即《內經》所說:「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是一味溫養的藥品。

【方劑舉例】參茸片《上海中成藥》人參、鹿茸治體虛怕冷,腰膝瘦軟。

【文獻摘錄】《本經》:「主漏下惡血,寒熱驚癇,益氣強志。」

《本草綱目》:「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筋健骨,治一切虛損、耳聾、目暗、眩暈、虛痢。」

鹿角(附、鹿角膠、鹿角霜)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等各種雄鹿的老角。

【性味與歸經】鹹,溫。入肝、腎經。

【功效】溫補肝腎、強筋骨、活血消腫。

【臨床套用】1.用於腎陽不足、畏寒肢冷、陽痿、遺精、腰瘦腳弱以及崩漏等症屬於虛寒者。

鹿角功能溫補肝腎而強筋骨,主要用於腎陽不足引起的各種病症,常與地黃、山萸肉、肉蓯蓉、菟絲子、巴戟天、杜仲等配合套用。

2.用於陰症瘡瘍及乳廱初起等症。

鹿角既能溫補腎陽,又有活血消腫之功,故常用於虛寒瘡瘍之症,有良好的消散作用,為外科常用之品,可配肉桂、白芥子等內服,也可醋磨外用。此外,本品又能用於乳廱初起,可用單味研粉吞服;如乳廱紅腫熱痛,可配合蒲公英、全瓜蔞、夏枯草、象貝母、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藥物同用。

【處方用名】鹿角粉(研粉套用。)、鹿角片(鎊片套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鹿角片:一錢至三錢,煎服。鹿角粉,內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每日二至三次吞服,或入丸、散劑服。外用適量。

【附藥】1.鹿角膠:為鹿角熬煎濃縮而成的膠狀物。性味甘平。功能補腎陽,生精血,托瘡生肌。適用於咯血、尿血、崩漏等症偏於虛寒者,以及陰疽內陷等症。補陽作用較鹿角為勝。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須等其它藥煎好,去渣後,再入藥汁內,加溫烊化,服用。

2.鹿角霜:為鹿角熬膠後所存殘渣,每斤殘渣再吸入鹿角膠二兩。功近鹿角而為稍遜,使用方式用量與鹿角相同。

【文獻摘錄】鹿角:《別錄》:「主治惡瘡廱腫,逐邪惡氣,留血在陰中,除少腹血痛,腰脊痛,折傷惡血,益氣。」

《本草綱目》:「生用則散熱行血,消腫辟邪;熟用則益腎補虛,強精活血。」

《本草經百種錄》:「鹿茸……補陽益血之功多;鹿角……托毒消散之功勝。」

鹿角膠:《本經》:「主傷中勞絕,腰痛羸瘦,補中益氣,婦人血閉無子,止痛安胎。」

《本草綱目》:「炙搗酒服,補虛勞,長肌益髓,……又治勞嗽,尿精、尿血,瘡瘍腫毒。」

《本經逢原》:「鹿角膠益陽補腎,強精活血,總不出通督脈補命門之用,但膠力稍緩,不能如茸之力峻耳。」

淫羊藿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小蘗科植物淫羊藿及同屬其它植物的全草。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肝、腎經。

【功效】補腎助陽,袪風濕。

【臨床套用】1.用於腎虛陽痿、遺精早洩、腰膝痿軟、肢冷畏寒等症。

淫羊翟功能溫腎助陽,故適用於腎陽不足的癥候。治陽痿遺洩,可配仙茅、山萸肉、肉從蓉等品;治腰膝痿軟,可配杜仲,巴戟天、狗脊等品。
r
2.用於寒濕痺痛或四肢拘攣麻木等症。

淫羊藿性味辛溫,能散風除濕,故又可用於風濕痺痛偏於寒濕者,以及四肢麻木不仁或筋骨拘攣等症,可與威靈仙、巴戟天、肉桂、當歸、川芎等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仙靈脾、淫羊藿(洗淨,曬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淫羊藿性味辛溫,功能補命門、助腎陽,是臨床上治腎陽不足的常用藥物根據臨床實踐體會,本品溫腎益火的功效,與仙茅、葫蘆巴相近。但仙茅、葫蘆巴兩藥性溫偏熱,溫腎作用較強,服用稍久,即有口苦唇燥的弊害;本品則性溫而不熱,對偏於腎陽虛的患者,久服無不良現象。

【方劑舉例】補腎強身片《上海中成藥》:淫羊蕾、菟絲子、金櫻子、制狗脊、女貞子。治腰痰足軟、頭暈耳鳴。

【文獻摘錄】《本經》:「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志。」

《大明本草》:「一切冷風勞氣,筋骨攣急,四肢不仁,補腰膝。」

《本草備要》:「補命門,益精氣,堅筋骨,利小便。」

仙茅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石蒜科植物仙茅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辛,熱。有小毒。入腎經。

【功效】溫腎壯陽,袪寒除濕。

【臨床套用】用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的陽痿精寒,腰膝風冷,筋骨痿痺等症。

本品辛熱性猛,能補命門而興陽道,除寒濕而暖腰膝,對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的陽痿精寒、筋骨痿痺等症,常與淫羊茬等配合套用。

【處方用名】仙茅(洗淨,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二仙湯《本院附屬曙光醫院方》:仙茅、仙靈脾、巴錢天(或菟絲子)黃柏、知母、當歸。治婦人更年期高血壓症。

【文獻摘錄】《開寶本草》:「主心腹冷氣不能食,腰腳風冷攣痺不能行,丈夫虛勞,老人失溺,男子益陽道。」

《本草正義》:「仙茅乃補陽溫腎之專藥,故亦兼能袪除寒濕,與巴戟天、仙靈脾相類,而猛烈又過之。」

巴戟天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根。

【性味與歸經】辛、甘,微溫。入腎經。

【功效】補腎助陽,散風袪寒濕。

【臨床套用】1.用於腎虛陽痿,遺精早洩,腰膝痿軟等症。

巴戟天溫而不燥,補而不滯,能補腎陽、強筋骨。用於陽痿遺洩,常與肉蓯蓉、菟絲子等同用;治療腰膝痿軟,常與續斷、杜仲等藥配伍套用。

2.用於下肢寒濕痺痛等症。

本品能助腎陽、散寒濕,治痺痛,用治上述癥候,常與附子、狗脊等配合套用。

【處方用名】巴戟天、巴戟肉(洗淨,曬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巴戟天溫腎助陽而強筋骨,雖其味辛而兼溫,可散風袪寒濕,但其性柔潤而不燥,故在臨床上不用於一般風濕痛,惟腎陽虛而下肢寒濕痺痛者,始考慮套用。如屬溼熱下注、足膝紅腫熱痛等症,忌用。

【方劑舉例】巴戟丸《醫學發明》:巴戟天、五味子、人參、熟地、肉從蓉、骨碎補、龍骨。治肝腎虛,腰痛、滑精。

【文獻摘錄】《本經》:「主大風邪氣,陽痿不起,強筋骨,安五臟,補中,增志益氣。」

《本草綱目》:「治腳氣,去風疾,補血海。」

《本草備要》:「補腎益精,治五勞七傷,辛溫散風濕,治風氣腳氣水腫。」

補骨脂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豆科植物補骨脂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苦,大溫。入脾、腎經。

【功效】補腎助陽。

【臨床套用】1.用於下元虛冷,陽痿,遺精,早洩,腰部度痛,及小便頻數,遺尿等症。

補骨脂功能溫補腎陽,用於腎陽不足,陽痿遺洩、尿頻、遺尿等症,常配合仙靈脾、菟絲子等同用;對于腰部疫痛,常與川斷、狗脊等配合套用。

2.用於虛冷洩瀉。

補骨脂能補命門火而溫運脾陽,治虛冷洩瀉,常與肉豆蔻等同用。

3.用於虛喘。

腎氣不足,攝納無權,每易引起喘促。本品溫腎而納氣平喘,多與胡桃肉配伍以治虛寒氣喘。

【處方用名】補骨脂、破故紙(用鹽水炒至微焦套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二錢至四錢,煎服。

【按語】補骨脂為臨床常用的助陽藥,它能益腎固精而縮尿,溫運脾陽以止瀉,且可補腎納氣而平喘。如屬陰虛火旺,大便祕結者,不宜套用。

【方劑舉例】脾腎丸(原名二神丸)《本事方》:補骨脂、肉豆蔻。治脾腎陽虛、五更洩瀉。

【文獻摘錄】《藥性本草》:「治男子腰疼膝冷囊濕,逐諸冷痺頑,止小便,腹中冷。」

《本草綱目》:「治腎洩,通命門。」

《本草備要》:「壯元陽,縮小便,膝冷痛,腎虛洩瀉。」

胡桃肉(附:胡桃夾)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胡桃科植物胡桃的種仁。

【性味與歸經】甘,溫。入肺、腎經。

【功效】補腎強腰膝,斂肺定喘,潤腸通便。

【臨床套用】1.用於腎虛腰膝痠痛、兩足痿弱等症。

胡桃肉能補腎強腰膝,但作用緩和,為治腰膝痠痛的輔助藥品,臨床上常與補骨脂、杜仲等藥配合套用。

2.用於肺腎不足的虛喘。

本品補腎而納氣,斂肺而定喘,用治肺腎不足的虛喘,可與人參、補骨脂等配伍套用。

3.用於津液不足、腸燥便祕。

胡桃質潤多油,能潤燥而滑腸,可用於老年人或病後津少便祕,單獨服用;或與火麻仁、肉蓯蓉等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胡桃、胡桃肉(打碎、去殼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一兩,研碎,用開水衝調服;或入丸、散,吞服。

【附藥】胡桃夾:又稱分心木。即胡桃果隔。可治噎膈,腰痛,遺精等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胡桃肉一般作為補益之品,用於補肝腎、強腰膝、斂肺定喘,祇是一種輔助的藥物。本品能潤燥滑腸,故遇便溏腹瀉時,必須忌用。

【方劑舉例】健腰丸(原名青娥丸)《和劑局方》:杜仲、補骨脂、胡桃肉、大蒜、青鹽。治腎虛腰痛。

【文獻摘錄】《開寶本草》:「食之令人肥健,潤肌,黑須發。」

《本草綱目》:「補氣養血,潤燥化痰,益命門,利三焦,溫肺潤腸,治虛寒喘嗽,腰腳重病。」

肉蓯蓉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列當科植物肉從蓉的肉質莖。

【性味與歸經】甘、鹹,溫。入腎、大腸經。

【功效】補腎助陽,潤腸通便。

【臨床套用】1.用於腎虛陽痿,遺精早洩及腰膝冷痛,筋骨痙弱等症。

肉從蓉溫而不燥,補而不峻,用於腎虛陽痿、遺精、早洩等症,可配合熟地黃、菟絲子、山萸肉等同用;治腰膝冷痛、筋骨痿弱,可配合續斷、補骨脂等同用。

2.用於腸燥便祕。

本品能溫潤滑腸,多用於老年人及病後、產後津液不足,腸燥便祕之症,常與火麻仁.柏子仁等藥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甜蓯蓉、甜大雲、肉蓯蓉(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肉從蓉性溫而柔潤,功能補腎助陽,與巴戟天相似,都可用於下元虛冷的癥候,且常配合同用。但巴戟天散風袪寒濕,可用於下肢寒濕痺痛;而肉蓯蓉則滋液而潤燥,可用治津液不足的腸燥便祕。從以上兩藥功用不同之處,可以看出肉蓯蓉的性質較巴戟天更為柔潤,是一味補陽益陰的藥物。

2.本品過去因炮製方法不同,有甜蓯蓉、鹹蓯蓉、淡蓯蓉的區別,現在上海地區對從蓉的炮製方法,已簡化而不再區分。

【方劑舉例】肉蓯蓉丸《證治準繩》:肉蓯蓉、熟地黃、淮山藥、五味子、菟絲子。治腎虛小便頻數。

【文獻摘錄】《本經》:「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寒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婦人症瘕。」

《藥性本草》:「益髓‥…大補壯陽‥…治女人血崩。」

《湯液本草》:「腎經血分藥也。」

益智仁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姜科植物益智的成熟種仁。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脾、腎經。

【功效】補腎固精,縮尿,溫脾止瀉,攝涎唾。

【臨床套用】1.用於下元虛冷、不能固密所致的遺精、早洩、尿頻、遺尿及白濁等症。

益智仁能溫腎助陽、澀精縮尿。用於腎虛遺洩,可與補骨脂、菟絲子等配伍;用於尿頻、遺尿,可與山藥、烏藥等配伍;用於腎虛白濁或小便餘瀝,可與川萆薢、烏藥等配伍同用。

2.用於脾寒洩瀉,腹部冷痛及口涎自流等症。

脾陽不振,運化失常,每易引起腹痛洩瀉。本品辛溫氣香,有暖脾止瀉的功效,可與黨參、白朮、乾姜、炙甘草等配伍,用治脾寒洩瀉冷痛。涎乃脾所統攝,如脾臟虛寒,不能攝涎,以致口涎多而自流者,本品又能溫脾以攝涎,可與黨參、茯苓、半夏、陳皮、淮山藥等品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益智仁、煨益智仁(炒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益智仁功能暖脾胃而和中,助腎陽而固下,用治脾腎虛寒等症,大都是取它固澀的特長。

2.益智仁善於溫脾攝涎唾,它所治的涎唾多而自流,乃是脾虛不能攝涎所致,必無口乾、口苦的現象;如屬脾胃溼熱所引起的口涎自流,多有唇赤、口苦、苔黃等症,則宜用黃芩、白芍、甘草等品,無法使用辛溫的益智仁。

3.益智仁與補骨脂都能溫補脾腎,可用於遺精、尿頻、遺尿及虛寒洩瀉等症。但益智仁偏於溫脾固澀,能攝涎唾;補骨脂則偏於補腎助陽,可用於腎虛腰酸及虛喘等症,各有特點。

【方劑舉例】縮泉丸《婦人良方》:益智仁、烏藥、山藥。治下元虛冷,小便頻數、小兒遺尿。

【文獻摘錄】《本草拾遺》:「治遺精虛漏,小便餘瀝,……夜多小便者。」

《用藥法象》:「治客寒犯胃,和中益氣,及人多唾。」

《本草備要》:「能澀精固氣,溫中進食,攝涎唾,縮小便,治嘔吐洩瀉,客寒犯胃,冷氣腹痛,崩帶洩精。」

沙苑蒺藜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豆科草本植物扁莖黃耆或直立黃耆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甘,溫。入肝、腎經。

【功效】補腎固精,養肝明目。

【臨床套用】1.用於腎虛陽痿,遺精早洩,小便頻數,耳鳴,腎虛腰痛及帶下等症。

沙苑蒺藜功效與菟絲子相近,主治病症亦屬相似,故二藥可以同用。本品與龍骨、牡蠣、芡實、蓮須等藥配伍套用,有固腎澀精的功效。

2.用於肝腎不足,眼目昏花。

本品用於肝腎不足所致的眼目昏花,可與菟絲子、枸杞、女貞子等配伍。

【處方用名】沙苑蒺藜、沙苑子、潼蒺藜、潼沙苑(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沙苑蒺藜性溫而柔潤,能滋補肝腎,功與菟絲子相似而助陽的功效稍強,也是一味平補陰陽的藥物。

2.沙苑蒺藜與白蒺藜是兩種藥物,不僅形態不同,功用也大有差異。白蒺藜有刺,又名刺蒺藜,功能疏肝開鬱、袪風明目,無補益作用。故兩者不可混淆。但沙苑蒺藜一藥,在古代文獻中也有稱為白蒺藜的,如《本草衍義》上說:「蒺藜有二等,一等杜蒺藜,即今之道旁布地而生者,開小黃花,結芒刺;一種白蒺藜,出同州沙苑牧馬處,子如羊內腎,大如黍粒,補腎藥今人多用。風家惟用刺蒺藜也」。這裡所說的白蒺藜,就是現在的沙苑蒺藜。因此,宋、明文獻中記載的一些補腎藥方中所用的白蒺藜,其實即是沙苑蒺藜,而不是刺蒺藜。

【方劑舉例】金鎖固精丸《醫方集解》:沙苑莢寨、龍骨、牡蠣、芡實,蓮子,蓮須。治遺精滑精。

【文獻摘錄】《大明本草》:「療水臟冷,小便多,止遺瀝洩精。」

《本草綱目》:「補腎,治腰痛洩精,虛損勞氣。」

《本草述鉤元》:「刺蒺藜入肺與肝,沙苑蒺藜入肺與腎;刺蒺藜為風臟血劑,其治上者多,沙苑蒺藜為腎臟氣劑,其補下者專。」

菟絲子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旋花科草本植物菟絲子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辛、甘,平。入肝、腎經。

【功效】補腎固精,養肝明目。

【臨床套用】1.用於腎虛陽痿,遺精,早洩,耳鳴,小便頻數、淋瀝及腎虛腰痛,帶下等症。

菟絲子能助陽而益精,故適用於陽痿遺精,小便頻數及腎虛腰痛等症,可與枸杞子、潼蒺藜、杜仲等配伍。

2.用於兩目昏糊。

本品能滋養肝腎,故可用於肝腎不足、兩目昏糊等症,可與枸杞子、女貞子、潼蒺藜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助脾以止瀉,可用治脾虛久瀉,常與白朮、茯苓、山藥、蓮肉等配伍。

【處方用名】菟絲子(曬乾用)。菟絲餅(煮熟,做成塊狀)。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菟絲子性柔潤而多液,不溫不燥,補而不膩,功能滋補肝腎,為一味平補陰陽的藥物,不論屬於腎陽虛或腎陰虛,都可套用。

2.菟絲子與補骨脂都能補腎助陽,可用於下元虛冷的癥候。但菟絲子作用和緩,助陽的功效較弱;補骨脂則助陽的功效較強,但無養肝明目的作用。

【文獻摘錄】《本經》:「主續絕傷,補不足,益氣力,肥健。汁去面[黑乾]。

《藥性本草》:「治男女虛冷,添精益髓。」

《湯液本草》:「補肝臟風虛。」

《藥品化義》:「用之入腎,善補而不峻,益陰而固陽;……能助脾,久瀉,飲食不化,四肢困倦;脾氣漸旺,則衛氣自衝,肌肉得養矣。」

蛤蚧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守宮科動物蛤蚧除去內臟的屍體。

【性味與歸經】鹹,平。有小毒。入肺、腎經。

【功效】補肺腎,定喘嗽。

【臨床套用】用於腎虛氣喘,肺虛咳喘等症。

本品長於補肺益腎,尤能攝納腎氣,故對虛勞咳嗽,腎虛氣喘,肺虛咳喘等症,可與人參、茯苓、貝母、甘草等配合套用。

【處方用名】蛤蚧(去內臟,曬乾或烘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常用一對,焙微焦,研末,每次三分至五分,衝服,或吞服。

【方劑舉例】人參蛤妨散《衛生寶鑑》:蛤蚧、人參、杏仁,甘草、茯苓、知母、貝母、桑白皮。治病久體虛,咳嗽氣喘,痰中帶紅,胸中煩熱,或面目浮腫,脈象虛浮者

【文獻摘錄】《開寶本草》:「治久咳嗽,肺癆。」

《海藥本草》:「治肺痿咯血,咳嗽上氣。」

《本草綱目》:「蛤蚧補肺氣,定喘止渴,功同人參;益陰血,助精扶羸,功同羊肉。」

冬蟲夏草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肉座菌科植物冬蟲夏草菌寄生於蝙蝠蛾科昆蟲綠蝙蝠蛾幼蟲體上的子座與幼蟲屍體。

【性味與歸經】甘,溫。入肺,腎經。

【功效】滋肺補腎,止血化痰。

【臨床套用】用於肺虛咳血,腎虛陽痿等症。

本品有滋肺陰,補腎陽的作用,為一種平補陰陽的藥物,民間有用本品單味煎服,作為病後調補之品。在臨床使用時也可配合補益藥同用,如治虛勞咳血,常與沙參、麥冬、生地等配合套用;治陽痿遺精,可與枸杞子、山萸肉、淮山藥等同用。

【處方用名】冬蟲夏草、冬蟲草、蟲草(洗淨,曬乾,或烘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文獻摘錄】《本草從新》:「保肺益腎,止血化痰,已勞嗽。」

《本草綱目拾遺》:「以酒浸數枚啖之,治腰膝間痛楚,有益腎之功。」

鎖陽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鎖陽科植物鎖陽的肉質莖。

【性味與歸經】甘,溫。入肝、腎經。

【功效】補腎壯陽益精,潤燥滑腸。

【臨床套用】1.用於腎虛陽痿,腰膝無力,遺精滑洩等症。

本品甘溫體潤,能益精興陽、養筋起痿,對腎虛陽痿、腰膝無力等症,常與牛膝、枸杞子、山萸肉、五味子、熟地等配合套用。

2.用於虛火便祕等症。

本品體潤滑腸,有潤燥通便之功,對虛火便祕之症,可與火麻仁、柏子仁等配合套用。

【處方用名】鎖陽(洗淨,曬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鎖陽丹《沉氏尊生》:鎖陽、桑螵蛸、龍骨、茯苓。治脫精滑洩。

【文獻摘錄】《本草衍義補遺》:「大補陰氣,益精血,虛人大便燥結者,啖之可代蓯蓉。煮粥彌佳。不燥緒者勿用。」

《本草圖解》:「補陰益精,潤燥養筋,凡大便燥結,腰膝軟弱,珍為要藥。」

葫蘆巴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豆科植物葫蘆巴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苦,大溫。入腎經。

【功效】溫腎陽,逐寒濕。

【臨床套用】用於腎臟虛冷,命門火衰,疝氣,偏墜,寒濕腳氣等症。

本品能補命門之火,壯元陽而治虛冷,對腎臟虛寒、命門火衰,可與附子、硫黃配合,作丸劑服;治小腸疝氣、寒濕腳氣,與小茴香等配伍套用。

【處方用名】葫蘆巴、胡蘆巴,(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葫蘆巴丸《和劑局方》:葫蘆巴、小茴香、巴載天、川烏、棟實、吳萸。治小腸疝氣。

【文獻摘錄】《嘉佑本草》:「主元臟虛冷氣;得附子、硫黃治腎虛冷,腹脅脹滿面色青黑;得懷香子、桃仁,治膀胱氣,甚效。」

《本草綱目》:「治冷氣疝瘕,寒濕腳氣。」

蛇床子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傘形科植物蛇床子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辛、苦,溫。入腎經。

【功效】溫腎壯陽,燥濕殺蟲。

【臨床套用】1.用於腎虛陽痿及女子不育等症。

本品內服有溫腎壯陽之功,對腎虛陽痿及女子不孕等症,常與五味子、菟絲子等同用。

2.用於陰部濕癢、疥瘡、頑癬等症。

蛇床子外用煎水洗陰部,有殺蟲、除溼熱的功效。近來用本品製成栓劑,外用治陰道滴蟲病。

【處方用名】蛇床子(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或煎湯熏洗,可酌量套用。

【方劑舉例】蛇床子湯《醫宗金鑑》:蛇床子、威靈仙,當歸尾、大黃、苦參,砂殼、蔥頭。洗陰囊濕癢。

【文獻摘錄】《本經》:「主男子陽痿濕癢,婦人陰中腫痛,除痺氣、利關節,癲癇,惡瘡。」

《別錄》:「溫中下氣,令婦人子臟熱,男子陰強。」

《大明本草》:「去陰汗,濕癬,齒痛,赤白帶下。煎湯浴大風身癢。」

韭子(附:韭菜根)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百合科植物韭菜的種子。

【性味與歸經】辛、甘,溫。入肝、腎經。

【功效】溫腎壯陽,固精。

【臨床套用】用於陽痿、遺精、遺尿、小便頻數等症。

本品具有溫腎壯陽、固精的功效,所以對腎陽虛衰引起的陽痿、遺精、腰膝痿軟、小便頻數、遺尿等症,為常用之品,可與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菟絲子等同用。亦可單用本品,作散劑內服。

【處方用名】韭子、韭菜子(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或作散劑內服。

【附藥】韭菜根:即韭菜的根。性味辛溫。功能止汗。適用於盜汗、虛汗。一般用量為三十至五十支,煎服。

【方劑舉例】秘精丸《濟生方》:韭子、菟絲子、牡蠣、龍骨、五味子、桑螵蛸、白石脂、茯苓。治腎氣不固、滑精頻作。

【文獻摘錄】《別錄》:「主夢中洩精,溺血。」

《本草綱目》:「治小便頻數,遺尿,女人白淫白帶。」

陽起石
【藥用】本品為單斜品系石棉類礦石。

【性味與歸經】鹹,微溫。入腎經。

【功效】溫腎壯陽。

【臨床套用】用於腎氣虛寒,陽痿、遺精、早洩及腰膝痿軟等症。

本品能補腎壯陽,溫暖下焦,對腎氣虛寒的陽痿等症,可與補骨脂、鹿茸、菟絲子、肉蓯蓉等藥配伍,制丸套用。

【處方用名】陽起石(﹠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如入丸劑套用,每次吞服量為一分至三分。
\n
【文獻摘錄】《本經》:「主崩中漏下,破子臟中血,……無子,陰痿不起。」

《藥性本草》:「補腎氣精乏,腰疼膝冷濕痺,子宮久冷。」

骨碎補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水龍骨科植物槲蕨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苦,溫。入腎、心經。

【功效】補腎,續傷。

【臨床套用】1.用於腎虛耳鳴、久瀉等症。

本品能溫腎止瀉,對腎虛久瀉之症,常與淮山藥、補骨脂等配合套用。

2.用於骨折損傷,筋骨疼痛等症。

骨碎補不但補腎以堅骨,又能活血以療折傷,對骨折損傷、筋骨疼痛等症,常與續斷、自然銅等配合套用。此外,本品用酒浸汁,外搽可治禿髮。

【處方用名】骨碎補、申姜、毛姜、猴姜(洗淨,曬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骨碎補丸《和劑局方》:骨碎補、荊芥、白附子,牛膝、肉蓯蓉,威靈仙、砂仁,地龍、沒藥、自然銅,草烏、半夏。治肝腎風虛,筋脈拘攣,骨節疼痛。

【文獻摘錄】《開寶本草》:「主破血止血,補傷折。」

《本草綱目》:「主補腎,故治耳鳴及腎虛久洩,腎主骨,故治折傷,耳痛。」

海狗腎(附:黃狗腎)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哺乳動物海豹科膃肭獸(海豹,一名海狗)的陰莖和睪丸。

【性味與歸經】鹹,熱。入腎經。

【功效】暖腎壯陽,益精補髓。

【臨床套用】用於腎虛陽痿。

本品能補腎助陽,適用於腎陽不足,畏寒肢冷及陽痿等症,可與枸杞子、巴戟天、鹿茸、菟絲子等配合套用。

【處方用名】海狗腎、膃肭臍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分至五分,研粉吞服。

【附藥】黃狗腎:產廣東者稱廣狗腎,即狗的辜丸及陰莖。功能壯腎陽、補精髓。適用於腎陽虛,怕冷、腰酸,陽痿。一般用量為三分至五分,焙乾研粉吞服。

【文獻摘錄】《藥性本草》:「治積冷勞氣,腎經衰損。」

《海藥本草》:「主五勞七傷,陰痿少力,腎氣衰弱虛損,背膊勞悶,面黑精冷,最良。」

《大明本草》:「益腎氣,暖腰膝,助陽氣。」

續斷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山蘿蔔科植物續斷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微溫。入肝、腎經。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續傷折,治崩漏。

【臨床套用】1.用於肝腎不足,腰膝瘦痛,腳軟乏力等症。

續斷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與杜仲相近,故在臨床上用於肝腎不足、腰膝痠痛、乏力等症時,兩藥往往同用。

2.用於筋骨折傷等症。

本品能通利血脈,有接骨療傷作用,為傷科要藥,常配伍地鱉蟲、自然銅等同用。

3,用於婦女經水過多,妊娠胎動漏血等症。

本品能補肝腎而治崩漏,在臨床上常與杜仲、阿膠、當歸、地黃、艾葉炭等藥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續斷、川斷肉、川斷(洗淨,曬乾,切片用)。炒續斷(炒用,治崩漏)。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續斷既能補益肝腎,療腰痛腳弱,崩漏胎動;又可通行血脈,醫跌撲損傷、筋骨不利。本品功近杜仲,但杜仲補肝腎較好,續斷則以通血脈見長。故用本品以治胎動漏血,須與補血止血藥配伍。

【方劑舉例】續斷丸《和劑局方》:續斷、牛膝、萆薢、防風、川烏。治風寒濕痺、筋骨攣痛

【文獻摘錄】《本經》:「主傷寒,補不足,金瘡廱傷,折跌,續筋骨,婦人乳難。」

《別錄》:「婦人崩中漏血,金瘡血內漏,止痛,生肌肉及踠傷惡血腰痛,關節緩急。」

《本草經疏》:「為治胎產,續絕傷,補不足,療金瘡,理腰腎之要藥也。」

杜仲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樹皮。

請看下面....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6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七章 補虛藥 接續上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七章 補虛藥 接續上面

杜仲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樹皮。

【性味與歸經】甘,溫。入肝、腎經。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臨床套用】1.用於肝腎不足,腰膝瘦痛,乏力,眩暈,陽痿,小便頻數等症。

肝主筋,腎主骨,腎充則骨強,肝充則筋健。杜仲可補肝腎,故有強筋骨的功效,常用於肝腎不足、腰膝痠痛乏力等症,在臨床套用時,可視症情需要,或與續斷、狗脊等配伍,或與補骨脂、胡桃等同用。本品性偏溫補,宜於下元虛冷之症,故又可用治腎虛陽痿、小便頻數,常與補骨脂、菟絲子等配伍。至於用治肝腎不足所致的眩暈,宜合滋養肝腎的藥品如女貞子等同用。

2.用於孕婦體虛,胎元不固,腰酸、胎動。

本品用以安胎,如孕婦胎動不安兼有肝腎不足病症者,可與桑寄生、白朮、續斷等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杜仲、厚杜仲、綿杜仲(洗淨,曬乾,切片用)。炙杜仲、炒杜仲、焦杜仲(用鹽水炒至微焦,取它補腎作用較好)。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杜仲能補肝腎而強筋骨,在臨床上主要用於腎虛腰部痠痛,這是它的特長。至於它又可用於胎動不安,也是由于肝腎不足、衝任不固所致。

2.據近代研究,本品又有降血壓作用,這是它在臨床套用上新的發展。

【方劑舉例】杜仲丸《證治準繩》:杜仲、續斷。治妊娠胎動,腰痛欲墮。

金剛丸《活法機要》:杜仲、蓯蓉、菟絲子、萆薢、豬腰。治筋骨痿軟。

【文獻摘錄】《本經》:「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強志,除陰下癢濕,小便餘瀝。」

《別錄》:「治腳中疫疼,不欲踐地。」

《藥性本草》:「治腎冷,腎腰痛;人虛而身強直,風也,腰不利,加而用之。

狗脊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蚌殼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苦、甘,溫。入肝、腎經。

【功效】補肝腎,強筋骨,袪風濕。

【臨床套用】1.用於肝腎不足、腰膝痠痛、足軟無力等症。

狗脊補肝腎而強筋骨的功效,與杜仲相近似,臨床上用治腰膝痠痛,常與菟絲子、牛膝、杜仲等品配伍。

2.用於風濕痺痛等症。

狗脊又能溫散風濕而利痺,對肝腎不足而又感風濕之邪的腰背痠痛,常與桂枝、秦艽、海風藤、牛膝等配伍套用。

【處方用名】生狗脊(洗淨,曬乾,切片用)。狗脊、金狗脊、制狗脊(蒸熟套用,可減少苦燥之性)。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狗脊補肝腎而強筋骨,治腰脊痠痛,與杜仲相近似;它兼能袪風濕,治寒濕痺痛,又與巴戟天相近似。但杜仲補益肝腎的作用較佳,兼能安胎;巴戟天則柔潤而不燥,溫散風濕的作用較差。

【方劑舉例】四寶丹《普濟方》:狗脊、制烏頭、萆薢、蘇木。治風濕痛。

【文獻摘錄】《本經》:「主腰背強,關機緩急,周痺,寒濕膝痛。

《別錄》:「堅脊,利俯仰。」

《本草綱目》:「強肝腎,健骨,治風虛。」

棉花子(附:棉錦皮)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錦葵科植物大陸棉的種子。

【性味】辛,熱。

【功效】補腎強腰,催乳,止痛,止血。

【臨床套用】1.用於腎虛腰痛,乳汁缺少。

本品有補腎強腰的功效,治療腎虛腰痛、足膝無力,可配合菟絲子、補骨脂等藥同用。同時,棉花子還具有催乳作用,適用於乳汁缺少的病症。

2.用於胃痛、便血、崩漏。

棉花子具辛熱之性,有止痛的功能,適用於胃寒疼痛。又有止血作用,配合蓮蓬殼等,可治婦女崩中漏下;配合槐花等,可以治療大便下血。

【處方用名】棉花子(炒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棉根皮:即棉根部剝下之外皮。性味甘溫。能益氣活血。適用於氣虛無力,子宮下垂等症,一般需配大棗同用。此外,還可用於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有良好的袪痰止咳作用。又有收縮子宮作用,故有通經及催產之功。一般用量為一兩至三兩,煎服。孕婦忌服。

薛荔果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桑科植物薛荔的果實。

【性味】酸,平。

【功效】補腎固精,通乳,活血消腫,解毒。

【臨床套用】1.用於腎虧腰酸,陽痿遺精等症。

本品性味酸平,有補腎固精作用,用於腎虧腰瘦,陽痿遺精等症,可配合楮實子、菟絲子、韭菜子等同用。

2.用於乳汁缺少等症。

本品具有補益通乳作用,對于氣血不足,乳汁缺少之症,可用薛荔果二、三個,豬前蹄一只,加水煮熟,去薛荔果,飲服。

3.用於廱腫初起等症。

本品又有活血消腫解毒的功效,對于廱腫初起之症,可與蒲公英,地丁草、野菊花等藥同用。此外,臨床亦有用本品配合紫草根、墓頭回、半枝蓮等藥,用於子宮頸癌。

【處方用名】薛荔果、木饅頭、木蓮、鬼臼、鬼饅頭(洗淨,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木饅頭散《沉氏尊生》:木饅頭、棕炭、烏梅肉,甘草治便血。

【文獻摘錄】《圖經本草》:「壯陽道尤勝。」

《本草綱目》:「固精消腫,散毒止血,下乳,治久痢腸痔,心痛陰頹。」

第三節 養血藥
養血藥,又叫補血藥,就是用於治療血虛病症的藥物。

血虛的症狀,主要是,面色萎黃、嘴唇及指甲蒼白,沒有紅潤的色彩,並且有頭暈、耳鳴、心悸、健忘、失眠等症;女子還有月經不調的症狀。

在使用養血藥時,如遇血虛兼氣虛的,需配用補氣藥;血虛兼陰虛的,需配用滋陰藥。

養血藥中,不少兼有補陰的功效,可以作為滋陰藥使用。養血藥性多粘膩,凡濕濁中阻,腕腹脹滿,食少便搪的不宜套用;脾胃虛弱的,應與健胃消化的藥物同用,以免影響食慾。

熟地黃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經蒸制後的塊狀根

【性味與歸經】甘,微溫。人心、肝、腎經。

【功效】補血,滋陰。

【臨床套用】1.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失眠及月經不調、崩漏等症。

熟地能補血滋陰而養肝益腎,凡血虛陰虧、肝腎不足所致的眩暈,均可套用。補血常與當歸、白芍等同用;補肝腎常與山茱萸等同用。此外,如配黨參、酸棗仁、茯苓等品,可用於心悸、失眠;配當歸、白芍、川芍、香附等藥,可用治月經不調;配阿膠、當歸、白芍等,可用於崩漏。

2.用於腎陰不足,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及消渴等症。

本品滋腎益陰,適用於腎陰不足所引起的各種病症,常與山茱萸、丹皮等配伍套用;如屬陰虛火旺、骨蒸潮熱等症,可與龜板、知母、黃柏等同用。

【處方用名】熟地、大熟地(蒸制用)。熟地炭(熟地炒焦後套用,主要用於止血)。砂仁拌熟地(用砂仁拌用,主要減少其滋膩礙胃之性)。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一兩,煎服。

【按語】1.地黃一物,在臨床套用上根據加工情況不同,有下列三種,新鮮的叫鮮生地,古稱生地黃,現市上所用大都是如手指粗的未長大者;長大而曬乾者叫生地,古稱乾地黃;用生地加工蒸熟後叫熟地黃,簡稱熟地。鮮生地長於清熱涼血;生地長於涼血滋陰;熟地則專用於滋養,能補血滋陰。熟地黃與山萸肉、肉蓯蓉、枸杞子、菟絲子等都是平補的藥品,熟無論腎陰虧虛或腎陽不足,都可配用;但本品補益肝腎的功效較好,而且還有補血作用。

2.本品性滋膩,易於助濕礙胃,故脾胃虛弱、濕阻胸悶、食少便溏者不宜套用;如果血虛、肝腎不足等症而有脾胃運化不良,套用熟地時可與理氣健胃的藥品如陳皮、砂仁等配伍同用,能減少它滋膩礙胃之性。

【方劑舉例】四物湯《和劑局方》: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治血虛萎黃,月經不調。

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丹皮。治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腰膝疫軟,頭目眩暈等。

【文獻摘錄】《珍珠囊》:「主補血氣,滋腎水,益真陰。」

《本草綱目》:「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利耳目,黑須發」

《本草正》:「陰虛而神散者,非熟地……不足以聚之;陰虛而火升者,非熟地……不足以降之;陰虛而躁動者,非熟地……不足以鎮之;陰虛而剛急者,非熟地……不足以緩之。」

何首烏(附:鮮首烏)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蓼科植物何首烏的塊根。

【性味與歸經】苦、澀,微溫。制熟則味兼甘。入肝、腎經。

【功效】補肝腎,益精血,潤腸通便,解毒,截瘧。

【臨床套用】1.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失眠,頭髮早白,腰膝痠軟,筋骨不健等症。

制首烏的補肝腎作用較為顯著,又有補血作用,用於血虛萎黃、頭暈目眩,頭髮早白、腰膝痠軟等症,常與地黃、枸杞子、菟絲子等配伍。

2.用於腸燥便祕,瘰曆,瘡廱及久瘧等症。

本品生用有潤腸通便,消瘡毒的功效。單用本品一兩煎服,即有潤腸通便作用;如配連翹、玄參等能解毒消廱;配人參、當歸、鱉甲、知母等能治體虛久瘧等。

【處方用名】制首烏(蒸熟用)。生首烏(即生乾首烏)。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一兩,煎服。

【附藥】鮮首烏:即首烏之新鮮者。性味甘苦微溫。功能潤腸通便,解毒消廱。適用於陰血不足之腸燥便祕以及瘰曆瘡瘍、廱疽腫毒等症。此外,同艾葉煎湯外洗,還能用治瘡癬。一般用量為三錢至一兩,煎服。

【按語】1.何首烏生用潤腸、解瘡毒,制用補肝腎、益精血,功用不同。這是前人長期臨床實踐的寶貴經驗,現已經科學研究所驗證。

2.現代臨床上套用制首烏,已有所發展,如用治高血壓、血管硬化、頭暈等症,常與桑寄生、女貞子等配伍;用治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常與丹參、鬱金、瓜萎等配伍。

【方劑舉例】何人飲《景岳全書》:何首烏、人參、當歸、陳皮、煨姜。治久瘧。

【文獻摘錄】《開寶本草》:「治瘰瘍,消廱腫,療頭面風瘡,治五痔,止心痛,益血氣,黑髭發,……久服長筋骨,益精髓,……亦治婦人產後及帶下諸疾。」

《本草備要》:「補肝腎,澀精,養血去風,為滋補良藥。氣血大和,則勞瘦風虛,崩帶瘡痔,瘰曆廱腫,諸病自已。止惡瘧。」

當歸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當歸的根。

【性味與歸經】甘、辛,溫。入肝、心、脾經。

【功效】補血調經,活血止痛。

【臨床套用】1.用於月經不調、痛經、經閉、崩漏及血虛體弱等症。

當歸功能補血,常與黃耆、黨參等配伍,用治血虛體弱;因它又能活血,故可用於調經,為婦科常用時藥品。治月經不調、經行愆期或過少,常與熟地、白芍、川彎等配伍;治經行腹痛,常與香附、延胡索等同用;治經閉不通,可與桃仁、紅花等配伍;治崩漏,可與阿膠、地黃、艾葉等同用。

2.用於跌打損傷瘀痛,廱腫血滯疼痛,產後瘀滯腹痛,風濕痺痛及經絡不利等症。

本品具有良好的活血作用,故臨床上套用比較廣泛,可適用於各種瘀滯作痛之症。在具體使用方面,治損傷瘀痛,可與紅花、桃仁、落得打等品配伍。用治廱腫瘀滯疼痛,在腫瘍期,可與銀花、連翹、丹皮、赤芍、甘草等配伍;在潰瘍期,如氣血兩虛者,可與黃耆、熟地、黨參等配伍;如氣血不和而有僵塊未消、排膿未盡者,可合黃耆、銀花、甘草、乳香等同用。治產後瘀滯腹痛,可與益母草、川芎、桃仁等配伍。治風濕痺痛,可與羌活、獨活、防風、秦艽等配伍。用於經絡不利、筋骨痠痛,可與桂枝、雞血藤、白芍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潤腸通便,可用於血虛腸燥便祕,常與肉從蓉、生首烏等配伍。

【處方用名】當歸、全當歸、西當歸(洗淨,曬乾,切片用)。酒當歸(酒炒用,加強活血之功)。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現在有用本品研粉做成片劑或丸劑,每片(丸)含原藥一分,服用時,每次5片(丸),日服二至三次。

【按語】1.當歸既能補血,又能活血,故有和血的功效,為治血病的要藥。因它長於調經,尤為婦科所重視,凡婦女月經不調、血虛經閉、胎產諸症,為常用的藥品。而外科亦多套用,對腫瘍期的散瘓消腫,潰瘍期的養血生肌,都有著良好的療效。

2.當歸甘溫而潤,辛香善於行走,因此可與理氣藥配合,用治氣滯血瘀的癥候;與袪風濕藥配伍,用治風濕痺痛。本品行則有餘,守則不足,故如屬崩漏經多,使用時必須謹慎。

3.過去臨床套用當歸,一般認為當歸身功能補血,當歸尾功能破血袪瘀,全當歸活血和血,現上海地區只用全當歸一種,不再區分。又有將當歸放置日久而走油的,過去稱之為“油當歸”。認為功能養血潤腸通便,適用於血虛便祕,現在也很少套用。

【方劑舉例】生化湯《傅氏女科》:當歸、川芎、桃仁、黑姜,炙草。治產後惡露不行,少腹疼痛。

【文獻摘錄】《本經》:「主婦人漏下,諸惡瘡瘍,....金瘡。」

《藥性本草》:「治下痢腹痛。」

《大明本草》:「破惡血,養新血,及症癖、腸胃冷。」

《本草綱目》:「治頭病,心腹諸痛,潤腸胃、筋骨、皮膚,治廱疽,排膿止痛,和血補血。」

《本草備要》:「潤燥滑腸。」

白芍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毛茛科植物芍藥除去外皮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酸,微寒。入肝經。

【功效】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肝陽。

【臨床套用】1.用於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以及自汗、盜汗等症。

白芍能養血斂陰,治婦科疾患,常與當歸、熟地黃、川芎等藥配合套用。本品如與桂枝同用,能協調營衛,用以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自汗而惡風;與龍骨、﹠牡蠣、浮小麥等藥同用,可斂陰潛陽,用治陰虛陽浮所致的自汗、盜汗等症。

2.用於肝氣不和所致的脅痛、腹痛,以及手足拘攣疼痛等症。

白芍功能養血而柔肝,緩急而止痛,故可用於肝氣不和所致的胸脅疼痛、腹痛及手足拘攣等症。治脅痛,常與柴胡、枳殼等同用;治腹痛及手足拘攣,常與甘草配伍;如治痢疾腹痛,可與黃連、木香等同用。

3.用於肝陽亢盛所引起的頭痛、眩暈。

白芍生用,能斂陰而平抑肝陽,故可用於肝陽亢盛的頭痛、眩暈等症,常與桑葉、菊花、鉤藤、白蒺藜等同用。

【處方用名】炒白芍(用麩皮拌抄至微黃用,多用於養血、斂陰)。生白芍(生用,多用於平肝)。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白芍養血平肝,長於斂陰;赤芍涼血活血,長於散瘀。故於補血、養陰及調經方中,常用白芍;於清熱涼血及活血袪瘀劑中,常用赤芍。

【方劑舉例】芍藥湯《活法機要》:芍藥、黃連、黃芩、大黃、擯榔、當歸、甘草、木香、肉桂。治痢疾下膿血,腹痛,裏急後重。

【文獻摘錄】《本經》:「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本草綱目》:「上下痢腹痛後重。」

《本草備要》:「補血,瀉肝,益脾,斂肝陰,治血虛之腹痛。」

《本草正義》:「補血,益肝脾真陰,而收攝脾氣之散亂,肝氣之恣橫,則白芍也;逐血導瘀,破積洩降,則赤芍也。故益陰養血,滋潤肝脾,皆用白芍;活血行滯,宣化瘍毒,皆用赤芍。」

阿膠
【藥用】本品為驢皮熬製成的膠塊。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肺、肝、腎經。

【功效】補血止血,滋陰潤肺。

【臨床套用】1.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等症。

阿膠補血作用較佳,為治血虛的要藥,常配伍當歸、黨參、黃耆等同用。

2.用於虛勞咯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等症。

阿膠善於止血,對一切失血之症,均可套用,然以咯血、便血、崩漏等用之較為適宜。對出血而出現的血虛癥候,套用阿膠既能止血,又能補血,有標本兼顧之效。臨床上用於止血,常與生地黃、蒲黃、藕節等同用。

3.用於熱病傷陰,虛煩不眠等症。

本品能滋陰而潤燥,對熱病傷陰,內風欲動,常配合鉤藤、牡蠣等同用;對陰虧火熾、虛煩不眠,常配合白芍、黃連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可用於陰虛咳嗽、咯血,常與麥冬、沙參、馬兜鈴等配伍,有養陰潤肺止血的功效。

【處方用名】阿膠、陳阿膠、驢皮膠(補血止血)。阿膠珠、蛤粉炒阿膠(用海蛤殼研粉同炒,用以潤肺化痰,止咳止血)。蒲黃炒阿膠(用以止血)。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單用阿膠,應另燉佯化後衝入藥汁內服。【按語】阿膠與熟地都能補血滋陰,但阿膠的補血功效較佳,且能潤肺、止血,它的粘膩之性超過熟地;熟地則以補腎滋陰見長。凡內有瘀滯,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以及有表症者,均不宜套用阿膠。

【方劑舉例】補肺阿膠湯《小兒藥證直訣》:阿膠、馬兜鈴、牛蒡子、炙甘草、杏仁、糯米。治陰虛火盛,咳嗽,氣急,痰少而粘,或痰中帶血,嚥乾或嚥痛,嚥紅。

【文獻摘錄】《本經》:「主心腹內崩,勞極灑灑如瘧狀,腰腹痛,四肢痠痛,女子下血,安胎。」

《用藥法象》:「止血安胎,兼除嗽痢。」

《本草綱目》:「療吐血衄血,血淋尿血,腸風下痢,女人血病血枯,經水不調,無子,崩中帶下,胎前產後諸疾....虛勞咳嗽,喘急,肺痿唾膿血....和血滋陰,除風潤燥,化痰清肺。

桑椹子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桑科植物桑的未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甘,寒。人心、肝、腎經。

【功效】滋陰補血。

【臨床套用】用於陰血不足,眩暈,失眠,以及肝腎陰虛,須發早白等症。

本品功能益肝腎、養陰血,對于陰血不足的眩暈、失眠等症,常與熟地黃、白芍等配合套用;對肝腎不足、須發早白、耳聾目昏,又可配合何首烏、女貞子等同用。此外,本品有滋潤腸燥的作用,血虛腸燥便祕亦可套用。

【處方用名】桑椹子、黑桑椹(洗淨,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文獻摘錄】《新修本草》:「單食止消渴。」

《本草求真》:「除熱養陰....烏須黑髮。」

桂圓肉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無患子科植物龍眼的假種皮。

【性味與歸經】甘,溫。入心、脾經。

【功效】補心安神,養血益脾。

【臨床套用】1.用於心脾虛損的失眠健忘,驚悸怔仲等症。

本品有滋養作用,能補益心脾,對心脾虛損的失眠、驚悸、怔仲等症,常與酸棗仁、遠志、白朮、茯苓、當歸等配合套用。

2.用於氣血不足,體虛力弱等症。

本品既能補脾胃之氣,又能補營血不足,單用一味熬膏,或配合其它益氣補血藥物同用,可治氣弱血虛之症。

【處方用名】龍眼肉、桂圓肉(去殼與核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歸脾湯《濟生方》:黨參、黃耆、白朮、茯神、酸棗仁、桂圓肉、木香、炙甘草、當歸、遠志、生姜,紅棗,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神疲食少,心悸失眠等。

【文獻摘錄】《別錄》:「主安志厭食。」

《本草綱目》:「開胃益脾,補虛長智。」

《隨息居飲食譜》:「龍眼甘溫,益脾陰,滋營充液。」

第四節 滋陰藥
滋陰藥,又叫養陰藥或補陰藥,就是能治療陰虛病症的藥物。具有滋腎陰、補肺陰、養胃陰、益肝陰等功效,適用於腎陰不足、肺陰虛弱、胃陰耗損、肝陰虧乏等病症。牠們的主要症狀為:

(一)肺陰虛乾咳,咯血,虛熱,煩渴。

(二)胃陰虛 唇赤,舌絳,苔剝,津少口渴,或不知飢餓,或胃中虛嘈,甚或有嘔、穢等症。

(三)肝陰虛 兩眼乾澀昏花,眩暈等症。

(四)腎陰虛 潮熱,盜汗或遺精等症。

以上各種陰虛病症都可用滋陰藥治療,但滋陰藥各有專長,應隨症選用。

滋陰藥大多甘寒滋膩,如遇脾腎陽虛,痰濕內阻,胸悶食少,便溏腹脹等症,不宜套用。

沙參(附:珠兒參、西洋參)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珊湖菜(北沙參)或桔梗科植物杏葉沙參、輪葉沙參(均為南沙參)的根。

【性味與歸經】甘,微寒。入肺、胃經。

【功效】潤肺止咳,養胃生津。

【臨床套用】1.用於肺虛有熱、乾咳少痰,或久咳聲啞等症。

沙參功能清肺養陰,且益肺氣,為治肺虛熱咳的要藥,常與川貝、麥冬等配伍。

2.用於胃陰耗傷、津少口渴等症。

沙參甘涼柔潤,能養胃陰而復津液,故可用於熱病傷津、舌絳口渴等症,常與麥冬、生地、石斛等品同用。

【處方用名】南沙參、大沙參、空沙參(其形粗大,質較疏鬆,功同北沙參而作用較弱。)

北沙參、北條參、細條參(其形細長,質堅緻密,功效較佳。)、鮮沙參(即南沙參之新鮮者,清肺熱之功較佳,多用於肺虛有火、咳嗽痰多。)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鮮者用量加倍。

【附藥】1.珠兒參: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葉三七(或稱紐子三七)的根。性味苦微甘寒。功能補肺清熱,養陰生津。適用於氣陰兩虛、津少口渴,以及咳血等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2.西洋參: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西洋參的根。性味苦甘涼。功能補肺降火,養胃生津。適用於肺陰不足、虛熱喘咳、咯血,或熱病傷陰燥咳等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南沙參與北沙參是兩種植物,一般認為兩藥功用相似,但南沙參偏於清肺袪痰,養胃生津的作用較差;北沙參養胃生津的作用較佳。

2.據古代文獻記載,前人所用沙參,系南沙參。至清代《本草綱目拾遺》、《本經逢原》兩書,始載有沙參分南、北兩種。

【方劑舉例】沙參麥冬湯《溫病條辨》:沙參,麥門冬、玉竹、甘草、桑葉、扁豆、天花粉。治燥傷肺陰,發熱咳嗽。

【文獻摘錄】《本經》:「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

《本草綱目》:「清肺火,治久咳肺痿。」

《本經逢原》:「有南北二種,北者質堅性寒,南者體虛力微。」

天門冬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天門冬的塊根。

【性味與歸經】甘、苦,大寒。入肺、腎經。

【功效】潤肺止咳,養陰生津。

【臨床套用】1.用於肺陰受傷,燥咳、咯血等症。

天冬功能養陰清熱而潤肺,故可用於肺虛有熱、乾咳少痰、咯血等症,常與麥冬、沙參、生地等配伍。

2.用於陰虛內熱,口渴等症。

天冬能滋陰生津,凡遇熱病傷陰、陰虛內熱、津少口渴等症,可與生地、麥冬、石斛等同用。

【處方用名】天門冬、明天冬、天冬(洗淨,曬乾,切斷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天冬為一味甘寒清潤的藥物,善治肺腎虛熱。用於上焦,能清肺熱而養肺陰;用於下焦,能滋腎養陰,且可潤燥滑腸。如屬脾胃虛弱洩瀉者,不宜套用。

【方劑舉例】二冬膏《張氏醫通》:天門冬,麥門冬、白蜜。治肺胃燥熱,咳嗽痰少。

【文獻摘錄】《本經》:「主諸暴風濕偏痺,強骨髓,殺三蟲。」

《藥性本草》:「治肺氣咳逆,喘息促急,肺痿生廱吐膿,除熱,通腎氣,止消渴。」

《本草綱目》:「潤燥滋陰。」

麥門冬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百合科植物沿階草的塊根。

【性味與歸經】甘、微苦,微寒。入心、肺、胃經。

【功效】清心潤肺,養胃生津。

【臨床套用】1.用於肺陰受傷,燥咳,咯血,以及心煩不安等症。

麥冬為清潤之品,既能潤肺止咳,又能清心降火。用治肺虛熱咳,咯血等症,可與沙參、天冬、生地等配伍;用於清心除煩,可與竹葉卷心、蓮子心等同用。

2.用於津少口渴等症。

麥冬能滋養胃陰而生津,故可用於陰虛內熱、胃陰耗傷、津少口渴等症,常與石斛、沙參、天冬、生地、玉竹等配伍套用。

【處方用名】麥冬、麥門冬、筧麥冬(指產浙江筧橋者)、寸麥冬(指粗大盈寸者)(洗淨,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麥冬味甘氣涼,質柔多汁,長於滋燥澤枯,養陰生津,善治肺胃虛熱,且能清心除煩。

2.本品又有清熱潤燥滑腸之功,與玄參相似,兩藥常相須配合,用於熱病傷津、腸燥便祕。如屬脾胃虛寒,大便溏瀉或有濕滯者,不宜套用。

3.麥冬與天冬,都是甘寒清潤的藥品,兩者養陰潤燥的功效相似,故對肺陰受傷、乾咳少痰等症,常配合同用。但麥冬潤肺,又能養胃清心;天冬潤肺,又能滋腎,性較寒涼。如胃陰不足、心煩燥渴等症,多用麥冬;腎陰虧損、潮熱遺精等症,則多用天冬。

【方劑舉例】益胃湯《溫病條辨》:麥冬、沙參、生地、玉竹、冰糖。治胃熱液枯。

【文獻摘錄】《本經》:「主心腹結氣,傷中傷飽,胃絡脈絕,贏瘦短氣。」

《別錄》:「療虛癆客熱,口乾燥渴....定肺氣,安五臟。」

《本草蒙筌》:「天麥門冬並....能毆煩解渴,止咳消痰,功用似同,實亦有偏勝也。麥門冬……每每清心降火,使肺不犯於賊邪,故止咳立效;天門冬……屢屢滋腎助元‥…‥故消痰殊功。」

石斛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蘭科植物石斛的莖。

【性味與歸經】甘,微寒。入肺、胃、腎經。

【功效】滋陰,養胃,生津。

【臨床套用】用於熱病傷陰,口乾燥渴,或病後津虧虛熱,以及胃陰不足、舌絳、少津等症。

石斛用於陰虛內熱、口乾燥渴以及胃陰不足、舌絳少津等症,常與麥冬、沙參、生地等品配伍。鮮者清熱生津之功較佳,故凡遇熱病肺胃火熾、津液已耗、舌絳乾燥或舌苔變黑、口渴思飲者,可用新鮮石斛。

【處方用名】金石斛、金釵石斛(養胃生津)。川石斛、乾石斛、細石斛、黃草(主要清胃火、養陰生津,但生津之力稍差,而價較金石斛稍貴)。鮮金石斛、鮮金釵(清熱生津之功較佳,價較低廉)。鮮鐵皮石斛、鮮石斛(功與鮮金石斛相似,但價較貴)。楓鬥、霍鬥、霍山石斛(養胃生津之功較佳,但價甚貴,臨床套用較少)。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鮮者用量加倍。

【按語】石斛一藥,作用較為單純,主要用於養胃陰,清虛熱。它的養胃生津之功較麥冬為佳,但無潤肺止咳、清心除煩的作用。

【方劑舉例】清熱保津法《時病論》:鮮石解、鮮生地、天花粉、麥冬、連翹、參葉。治溫熱有汗,風熱化火,熱傷津液,舌苔變黑。

【文獻摘錄】《本經》:「主傷中,除痺,下氣,補五臟虛勞贏瘦,強陰,久服厚腸胃。」

《本草衍義》:「石斛治胃中虛熱有功。」

《本草正義》:「金石斛則軀乾較偉,色澤鮮明,能清虛熱,而養育肺胃陰液者,以此為佳。」

玉竹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玉竹的根莖。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肺、胃經。

【功效】滋陰潤肺,養胃生津。

【臨床套用】用於肺陰受傷,肺燥咳嗽,乾咳少痰,以及胃熱熾盛,津傷口渴,消谷易饑等症。

玉竹有潤肺養胃、生津增液的功效,適用於肺胃燥熱之症,常與沙參、麥冬、天冬等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肥玉竹、玉竹(生用,清熱養陰較好)。制玉竹(蒸熟用,專用於滋補養陰)。炒玉竹(清炒用,滋補養陰)。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玉竹原名為葳蕤,又稱萎蕤,味甘多脂,質柔而潤,長於養陰,補而不膩,故適用於內熱燔灼、耗傷肺胃陰液的癥候。它養陰潤肺的功效,與天冬、麥冬相近似,但天冬能滋腎,麥冬可清心,玉竹則專治肺胃燥熱,三者各有所長。

2.本品雖為養陰之品,然無滋膩之性,故補陰而不戀邪,可用於素體陰虛、感覺外邪而致發熱、無汗、惡寒、咳嗽、嚥乾口渴等症,可與蔥白、豆豉、薄荷、桔梗、白薇、甘草等同用。

3.本品經近人作藥理實驗,發現有強心作用,用於臨床有一定療效。

【方劑舉例】玉竹麥門冬湯《溫病條辨》:玉竹、麥冬、沙參、生甘草。治燥傷胃陰,津液虧耗。

【文獻摘錄】《本經》:「主中風暴熱,不能動搖,跌筋結肉,諸不足。」

《藥性本草》:「主時疾寒熱,內補不足,去虛勞客熱。」

《本草綱目》:「主風溫自汗灼熱,及勞瘧寒熱。」

百合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百合等的肉質鱗片。

【性味與歸經】甘,微寒。入心、肺經。

【功效】潤肺止咳,寧心安神。

【臨床套用】1.用於肺燥或肺熱咳嗽等症。

本品甘寒,能清肺潤燥,對肺燥或肺熱咳嗽等症,常與麥冬、沙參、貝母、甘草等配合套用。

2.用於熱病後餘熱未清,神思恍惚等症。

本品有寧心安神作用,用於熱病後餘熱未清、神思恍惚之症,與知母、地黃等配合套用。

【處方用名】百合、野百合(洗淨,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百合知母湯《金匱要略》:百合、知母。治百合病。

百合固金丸(錄自《醫方集解》):生地、熟地、麥冬、貝母、百合、當歸,芍藥、甘草、玄參、桔梗。治肺傷嚥痛,咳喘痰血。

【文獻搞錄】《本經》:「邪氣腹脹心病,利大小便,補中益氣。」

《別錄》:「除浮腫臚脹,痞滿寒熱,通身疼痛,及乳難喉痺,止涕淚。」

《大明本草》:「安心定膽,益志養五臟。」

羊乳根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桔梗科植物羊乳的根。

【性味】甘,平。

【功效】養陰潤肺,袪痰排膿,清熱解毒。

【臨床套用】1.用於病後體虛,肺陰不足,咳嗽等症。

本品有養陰潤肺作用。用於病後體虛,可配合熟地、當歸等同用;對肺陰不足、咳嗽等症,可配百部、功勞葉等同用。還可用於產後體虛、乳汁不足,常配合豬蹄、大棗、通草等同用。

2.用於肺廱,乳廱,瘡瘍腫毒等症。

羊乳根還能袪痰排膿、清熱解毒。以治肺廱胸痛、咳吐膿血等症,可配合冬瓜子、薏苡仁、蘆根、桔梗、野菊花、金銀花、生甘草等同用;治療乳廱、瘡瘍腫毒,可配合蒲公英等同用。此外,蛇蟲咬傷,可用鮮根切碎,煎服;也可洗淨、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羊乳根、山海螺、四葉參(洗淨,曬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錢至二兩,煎服。外用適量。

枸骨葉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冬青科植物枸骨的葉。

【性味與歸經】微苦,涼。入肺、腎經。

【功效】養陰清熱,補益肝腎。

【臨床套用】1.用於肺虛咳血,骨蒸潮熱等症。

本品具養陰作用,功能清虛熱;治肺虛咳嗽,咯血,骨蒸潮熱等症,常與沙參、麥冬、白芨等配合同用。

2.用於頭暈耳鳴,腰膝痠痛等症。

本品又可補肝腎。用治肝腎陰虛、頭暈耳鳴、腰膝痠痛等症,常與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等藥配合套用。

【處方用名】枸骨葉、功勞葉(洗淨,曬乾,去刺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一兩,煎服。

【文獻摘錄】《本草拾遺》:「燒灰淋汁或煎膏,塗白癜風。」

楮實子(附:谷樹葉、谷樹漿、谷樹根皮)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桑科植物構樹(谷樹)的種子。

【性味與歸經】甘,寒。入脾、腎經。

【功效】補腎強筋骨,明目,利尿。

【臨床套用】1.用於腰膝痠軟,陽痿,頭暈眼花等症。

楮實子能補腎強筋骨,用治腎虛陽痿、腰酸,常與熟地、枸杞、蓯蓉、懷牛膝等配合套用。本品尚有養肝明目作用,故又可用於血虛頭暈、眼花等症。
\r
2.用於水腫。

本品有利尿的功效,配合冬瓜皮、赤小豆等藥,可以治療水腫。

【處方用名】楮實子(洗淨,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1.谷樹葉:即構樹之葉。用鮮葉打汁,可外塗頑癬及蟲咬。外用適量。

2.谷樹漿:即在構樹的樹皮部用小刀劃破後流出的白色漿汁。可治臀部頑癬、頸部神經性皮炎及下肢濕疹等,常用漿汁直接塗於患處。或製成百分之十的酒精溶液,或與凡士林配成百分之十的軟膏塗用。

3.谷樹根皮:即構樹的根部或幹部的白皮(刮去外面栓皮)。有利尿消腫作用,用於慢性腎炎的浮腫。一般用量為三錢至五錢,煎服。

【文獻摘錄】《別錄》:「陰痿水腫,益氣充肌明目。」

《大明本草》:「壯筋骨,助陽氣,補虛勞,健腰膝,益色彩。」

枸杞子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茄科植物寧夏枸杞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肝、腎經。

【功效】補腎益精,養肝明目。

【臨床套用】用於肝腎不足,遺精,腰膝痠痛,以及頭暈、目眩等症。

枸杞子有補益肝腎之功,不論腎陰虛虧或腎陽不足,皆可套用。治腎虛遺精等症,常與巴戟天、肉蓯蓉、潼蒺藜等配伍套用;用於頭暈目昏等症,可與菊花、地黃、山萸肉等配伍。

【處方用名】甘杞子、枸杞子(洗淨,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枸杞子味甘性平,柔潤多液,是一味補養肝腎的藥品,功與潼蒺藜、菟絲子相近似。然根據臨床實踐體會,潼蒺藜、菟絲子、枸杞子三藥雖都是平補陰陽之品,但潼蒺藜、菟絲子兩藥助陽之功勝於養陰,故歸入助陽藥;枸杞子則滋陰之功勝於助陽,且補益作用較佳。本品配以熟地,則補肝滋腎;配以菊花,則養肝明目;配以黃精,則補精益氣。凡肝腎不足的疾患,都可配用。

2.據古代文獻記載,本品可用治消渴。現民間驗方單用枸杞子一味,蒸熟嚼食,每次一錢,每日二至三次,治糖尿病症情較輕者,有一定療效。

3.本品雖為臨床常用藥物,但如有外邪實熱、脾虛濕滯及腸滑便溏者,不宜套用。

【方劑舉例】杞菊地黃丸《醫級》: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茱萸、山藥,茯苓、牡丹皮、澤瀉。治肝腎不足,頭暈目眩,久視昏暗。

【文獻摘錄】《食療本草》:「堅筋骨....除風去虛勞,補精氣。」

《湯液本草》:「主心病嗌乾....渴而引飲,腎病消中。」

《本草綱目》:「能補腎潤肺,生精益氣,此乃平補之藥,所謂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也。」

《本草圖解》:「補腎益精....,而消渴、目昏而腰痛膝痛,無不愈矣。」

女貞子(附:女貞葉)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木犀科植物女貞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甘、苦,平。入肝、腎經。

【功效】補腎滋陰,養肝明目。

【臨床套用】用於肝腎不足,頭暈,耳鳴,兩目昏糊,頭髮早白等症。

女貞子能滋養肝腎之陰,為一味清補的藥品。在臨床上常與桑椹子、旱蓮草等配伍,用於肝腎陰虧、頭暈耳鳴、眼目昏糊、頭髮早白等症。

【處方用名】熟女貞、女貞子(蒸熟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女貞葉:即女貞的葉。性味苦澀微甘平。功能清熱利嚥。適用於咽喉腫痛等症。一般用量為三片至五片,冷開水洗淨,嚼服。

【按語】1.女貞子一藥,根據臨床套用的體會,它的滋養肝腎的功用與枸杞子、桑椹子相近。但枸杞子能平補陰陽,用治肝腎不足,不論陰虛、陽虛,都能適用;桑植子補肝腎之陰,且能補血;而女貞子則只能滋陰,不能助陽,偏治肝腎陰虛,並無補血作用。總的說來,此藥性質平和,作用較緩,久服始能見功。

2.本品多用易致滑腸,如脾胃虛寒洩瀉者,不宜套用。

【方劑舉例】二至丸《證治準繩》:女貞子,旱蓮草。治肝腎陰虛。

【文獻摘錄】《本經》:「味苦平,主補中,安五臟。」

《本草綱目》:「強陰,健腰膝,發白髮,明目。」

《本草備要》:「益肝腎,安五臟,強腰膝,明耳目,烏須發,補風虛。」

旱蓮草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菊科植物鱧腸的地上部分。

【性味與歸經】甘、酸,寒。入肝、腎經。

【功效】養陰益腎,涼血止血。

【臨床套用】1.用於肝腎陰虧,頭暈,目眩,頭髮早白等症。
\r
旱蓮草能養陰而益肝腎,臨床上治療肝腎不足,頭暈目眩,頭髮早白等症,常配合女貞子、桑椹子等同用。

2.用於陰虛血熱的各種出血癥候如咯血、吐血、尿血、便血以及崩漏等症。

本品有涼血止血作用,能治療上述諸種失血,可用鮮草二至三兩,用冷開水洗淨,搗爛絞汁內服;或與仙鶴草等配伍,煎汁內服。此外,如遇外傷出血,可用鮮草洗淨,搗爛外敷;或曬乾研細末,外敷傷口,能止血止痛。

【處方用名】墨旱蓮、旱蓮草(洗淨,曬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按語】1.旱蓮草又稱墨旱蓮,擷取鮮草,搓揉其莖葉,有黑汁流出,故名。此藥性本寒涼,略有養陰的功效,故有益於肝腎。但單用本品滋陰補腎,殊嫌其作用較弱,故須與女貞子配伍,始能發揮它的作用,如成藥二至丸,即是臨床上常用的藥品。

2.本品涼血止血的作用頗佳,內服、外用,都有功效。前人說它能止血排膿,可治血痢,現臨床套用不多,有待進一步實踐。

【方劑舉例】二草丹《沉氏尊生》:旱蓮草、車前草。治尿血。

【文獻摘錄】《新修本草》:「血痢,針灸瘡發,洪血不可止者,傅之立已。汁塗眉發,生速而繁。」

《本草綱目》:「烏髭發,益腎陰。」

《本草從新》:「補腎,黑髮烏須,赤痢變糞,止血,固齒,功善益血涼血。純陰之質,不益脾胃。」

龜板(附:龜板膠)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龜科動物龜的腹甲。

【性味與歸經】鹹、甘,平。入腎、心、肝經。r

【功效】滋陰潛陽,益腎健骨。

【臨床套用】1.用於腎陰不足、骨蒸勞熱、潮熱盜汗,或陰虛陽亢以及熱病傷陰、陰虛風動等症。

本品能滋腎陰而潛浮陽。在臨床套用方面,治陰虛發熱,可與地黃、知母、黃柏等配伍。用治陰虛陽亢,可與生牡蠣、鱉甲、白芍、生地等配伍;若陰虛而動風者,再增入阿膠、雞子黃等品,以滋液而息風。

2.用於腰腳痿弱,筋骨不健,小兒囟門不合等症。

龜板能益腎陰而健骨,故可用於筋骨不健、囟門不合等症,可與牛膝、鎖陽,虎骨、當歸、芍藥等品同用。

3.用於血熱所致的崩漏等症。

本品有滋陰益血的功效,能益腎陰而通任脈,且性平偏涼,故可用於血熱所致的崩漏等症,可配合地黃、旱蓮草等同用。

此外,本品還可用於難產之症,可與當歸、川芎、牛膝等品配伍。

【處方用名】生龜板(生用)。龜板、敗龜板、炙龜板(砂炙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一兩,先煎。

【附藥】龜板膠:由龜板煎熬而成。功效與龜板同,但滋補的作用較強,對腎陰虛所致的痙弱、崩漏等症尤為適宜。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烊化衝服。

【按語】龜板與鹿茸兩藥,都能益腎而健骨,可用治筋骨痿軟的病症。但是龜板益腎陰而通任脈,能滋陰潛陽、補血止血,治陰虛發熱、血熱崩漏,又可用於難產;鹿茸則助腎陽而補督脈,能溫腎助陽、生精補髓,治腎陽不足、血崩漏下屬於虛寒者。兩藥一為補陰,一為助陽,作用不同。如果陰陽兩虛,又可配合套用。

【方劑舉例】大補陰丸《丹溪心法》:制龜板、熟地、黃柏、知母、豬脊髓。治陰虛火旺、骨蒸勞熱。

【文獻摘錄】《本經》:「主漏下赤白,破症瘕痎(音“開”)瘧,五痔陰蝕,濕痺四肢重弱,小兒囟不合。」

《本草綱目》:「治腰腳痠痛,補心腎,益大腸,止久痢久洩,主難產,消廱腫,燒灰敷[月廉]瘡。」

《本草備要》:「滋陰....治陰血不足,勞熱骨蒸,症瘕崩漏,五痔難產,陰虛血弱之證。」

鱉甲(附:鱉甲膠)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鱉科動物鱉的背甲。

【性味與歸經】鹹,平。入肝、脾、腎經。

【功效】滋陰潛陽,散結消痞。

【臨床套用】1.用於腎陰不足、潮熱盜汗,或陰虛陽亢,以及熱病傷陰、陰虛風動等症。

鱉甲能滋肝腎之陰而潛納浮陽。治陰虛潮熱,常配青蒿、地骨皮等同用;治陰虛陽亢動風,常與龜板、牡蠣、白芍、阿膠等同用。

2.用於久瘧、瘧母、胸脅作痛及月經不通,症瘕積聚等症。

本品能軟堅散結,且可破瘀通經,故適用於久瘧、瘧母、胸脅作痛以及月經不通、症瘕積聚等症,可與三稜、莪朮、青皮、香附、紅花、桃仁等配伍套用。

【處方用名】生鱉甲(生用。主要用於滋陰潛陽)。炙鱉甲、鱉甲(砂炙用,主要用於軟堅散結)。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一兩,先煎。

【附藥】鱉甲膠:系用鱉甲熬制而成。功能補腎滋陰,適用於腎陰虛虧。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烊化後衝入藥汁中。

【按語】鱉甲與龜板都髓滋陰潛陽,治虛熱盜汗及陰虛陽亢等症,兩藥往往同用。但鱉甲清虛熱的作用較強,且能通血脈、破瘀散結,可用於肝脾腫大、月經閉止;龜板則補血止血、益腎健骨,可用於崩漏下血及筋骨痿軟。這是兩藥不同之點。

【方劑舉例】鱉甲散《沉氏尊生》:鱉甲、柴胡、知母、秦艽、當歸,青蒿,烏梅、地骨皮。治骨蒸。

【文獻摘錄】《本經》:「主心腹症瘕堅積,寒熱,去痞息肉,陰蝕痔惡肉。」

《別錄》:「療溫瘧,血瘕,腰痛,小兒脅下堅。」

《藥性本草》:「除骨熱,骨節間勞熱....婦人漏下五色,下瘀血。」

《本草綱目》:「除老瘧、瘧母。」

桑寄生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的枝莖。(桑寄生、柿寄生也供藥用)

【性味與歸經】苦,平。入肝、腎經。

【功效】補肝腎,除風濕,強筋骨,安胎。

【臨床套用】1.用於風濕腰痛,關節不利,筋骨痠痛等症。

本品既能袪風濕,又能補肝腎、強筋骨,對風濕腰痛、筋骨痠痛屬於肝腎不足者,常與獨活、牛膝等藥配伍套用。

2.用於婦人懷孕胎漏、胎動不安等症。

本品有補肝腎而兼養血安胎的功效,用於婦人胎漏、胎動不安,常與續斷、阿膠等配伍。

此外,本品又有降壓作用,近年來臨床上常用於高血壓。

【處方用名】桑寄生(洗淨,曬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壽胎丸《衷中參西錄》:菟絲子、桑寄生、續斷、阿膠。主治滑胎。

【文獻摘錄】《本經》:「主腰痛,小兒背強,廱腫,充肌膚,堅發齒,長鬚眉,安胎。」

《別錄》:「去女子崩中,內傷不足,產後餘疾,下乳汁,主金瘡,去痺。」

《藥性本草》:「主懷妊漏血不止,令胎牢固。」

補虛藥套用注意事項
一、補虛藥品物眾多,效能各異,有適用於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的區別,又有適用於肺、肝、脾、腎之不同,在套用時必須根據病情適當選用。

二、由于虛弱病症各有不同,每有互相夾雜,如氣血兩虛,陰陽兩虧以及脾腎不足、肝腎虧損、肺腎虛弱等,可視具體病情配伍套用。

三、素體不足,又兼邪實,須扶正袪邪相提並用,可分別配伍解表藥、清熱藥、利水藥、化痰藥、理氣藥、消食藥等同用。

四、素體不足而有各種滑脫的病症,可用補虛藥配伍收斂藥同用。

五、補虛藥對于真實假虛,大實有羸狀之症不宜套用;而真虛假實,至虛有盛候者,又當極用之。

六、邪實無虛的病症,一般不宜用補虛藥,以免留滯病邪。

七、服用補虛藥應注意用量使用方式,以免套用不當而產生不良反應。

八、服用人參者須忌用蘿蔔、蘿蔔子及茶葉等。

九、平常作為進補取單味藥物服用者,如遇感冒、食滯,以及發熱者,應暫停服用。

其它具有補虛藥功效的藥物
一、補脾:茯苓、薏苡仁(利水滲濕)

二、養血安神:丹參(活血袪瘀)

三、養血通絡:雞血藤(活血袪瘀)

四、養血安苔:桑寄生(袪風濕)

五、滋陰清熱:鮮地黃(清熱)

六、清熱養陰:玄參(清熱)

七、溫腎助陽:附子、肉桂(袪寒)、鐘乳石(化痰止咳平喘)

八、補脾腎:蓮子、芡實(收斂)

九、補肝腎、強筋骨:桑寄生、五加皮、鹿蹄草(袪風濕)、牛膝(活血袪瘀)

十、補虛:仙鶴草(止血)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6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八章 收斂藥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八章 收斂藥
凡具有收斂固澀作用,可以治療各種滑脫癥候的藥物,稱為收斂藥。又叫收澀藥。

滑脫的病症,主要有自汗盜汗,久潟久痢,久咳虛喘,遺精滑精,溲多遺尿,白帶日久,失血崩漏等症。因為滑脫諸症,如不及時收招,可引起元氣日衰,或變生他症。所以,《本草綱目》說:「脫則散而不收,故用酸澀之藥,以斂其耗散。」。

本章藥物具有斂汗,止潟,固精,縮小便,止帶,止血,止嗽等作用。凡屬外感實邪未解或潟痢、咳嗽初起時不宜早用,以免留邪。

山茱萸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成熟果肉。

【性味與歸經】酸、澀,微溫。入肝、腎經。

【功效】補益肝腎,澀精,斂汗。

【臨床套用】1.用於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耳鳴,腰酸等症。

山茱萸功能補肝益腎,凡肝腎不足所致的眩暈、腰酸等症,常與熟地、枸杞子、菟絲子、杜仲等配伍同用。

2.用於遺精,遺尿,小便頻數,及虛汗不止等症。

山茱萸酸澀收斂,能益腎固精。對腎陽不足引起的遺精、尿頻均可套用,常配合熟地、菟絲子、沙苑蒺藜、補骨脂等同用;對于虛汗不止,本品又有斂汗作用,可與龍骨、牡蠣等同用。

此外,本品又能固經止血,可用治婦女體虛、月經過多等症,可與熟地、當歸、白芍等配伍套用。

【處方用名】山萸肉、淨萸肉、山茱萸(蒸熟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山萸肉微溫而不熱,是一味平補陰陽的藥品,不論陰虛或陽虛,都可配用。它既能補益肝腎,又能收斂固澀;能補能澀,是它的又一特點。

2.本品經炮製後,形如黑棗的皮,故有些地區稱作“棗皮”。由于它酸澀收斂,如內有溼熱、小便不利者不宜套用。

【方劑舉例】山茱萸丸《普濟方》:山茱萸、覆盆子、菟絲子、巴戟天、人參、楮實、五味子、萆薢、牛膝、桂、天雄、熟地黃。治腎虛腰膝無力,小便多。

【文獻摘錄】《本經》:「主心下邪氣,寒熱溫中,逐寒濕痺,去三蟲。」

《別錄》::「強陰益精,安五藏,通九竅,止小便利。」

《湯液本草》:「滑則氣脫,澀劑所以收之,山茱萸止小便利,秘精氣取其味酸澀以收滑也。」

五味子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木蘭科植物北五味子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酸,溫。入肺、腎經。

【功效】斂肺滋腎,生津斂汗,澀精止潟。

【臨床套用】1.用於久嗽虛喘。

五味子能上斂肺氣,下滋腎陰,對肺腎兩虧所致的久咳虛喘,可收止咳平喘的效果,常配黨參、麥冬、熟地、山萸肉等同用。

2.用於津少口渴、體虛多汗等症。

本品能生津止渴、固澀斂汗。常可配麥冬、生地、天花粉等用治津少口渴;可配黨參、麥冬、浮小麥、牡蠣等治體虛多汗,無論陽虛自汗,陰虛盜汗,均能套用。

3.用於精滑不固,小便頻數,久潟不止等症。

五味子能益腎固精、澀腸止潟。治夢遺滑精、小便頻數等症,可與桑螵蛸、菟絲子等同用;治久潟,可與補骨脂、肉豆蔻等同用。

【處方用名】北五味、五味子(蒸熟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按語】1.五味子味酸收斂,性溫而不熱不燥,臨床上常用它斂肺、止汗、澀精、止潟,都是取它收澀的功效,故凡表邪未解而有實熱者,不宜套用。至於素有寒飲,而又外感風寒,出現咳嗽喘急、痰多稀薄等症,可用本品與溫肺散寒的乾姜、細辛等配伍,一收一散,一方面可防肺氣耗散太過,一方面又可防止斂肺遏邪的弊害。

2.近年來本品套用範圍有所發展,臨床上常用於神經衰弱、失眠等症;對于肝炎存回期血清轉氨超過正常數值而久不存回者,套用本品有降低作用。

【方劑舉例】腎潟丸(原名四神丸)《內科摘要》:五味子、補骨脂、肉豆寇、吳茱萸。治脾腎虛寒洩潟。

【文獻摘錄】《本經》:「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酸,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

《用藥法象》:「生津止渴,治潟痢,補元氣不足,收耗散之氣,瞳子散大。」

《本草備要》:「性溫,五味俱備,酸鹹為多,故專收斂肺氣而滋腎水,益氣生津,補虛明目,強陰澀精,退熱斂汗,止嘔住潟,寧嗽定喘,除煩渴。」


烏梅
【藥用部分】本品為薔薇科植物梅的經加工的未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酸,平。入肝、脾、肺、大腸經。

【功效】斂肺,澀腸,生津,安蛔。

【臨床套用】1.用於久咳不止。

烏梅斂肺而止咳,對于久咳不止,痰液稀少等症,可與罌粟殼、半夏、杏仁等藥配伍套用。

2.用於久潟久痢。

烏梅又有澀腸止潟作用,治療潟痢日久不止,常與肉豆蔻、訶子、蒼朮、茯苓等配伍。

3.用於虛熱口渴。

烏梅能生津止渴,可治氣陰兩虛的煩熱口渴及暑熱煩渴,可與天花粉、葛根、麥冬、人參、黃耆等藥同用。

4.用於蛔蟲為患所致的嘔吐腹痛等症。

烏梅味酸,蛔得酸則伏,故能和胃安蛔,常與黃連、黃柏、乾姜,細辛、花椒、附子等配伍,治蛔厥腹痛。

本品外用,又可用於牙關緊閉,以烏梅肉擦之;用於外瘍弩肉,以烏梅炭研末外敷。
\r
【處方用名】烏梅、大烏梅(帶核用)。烏梅肉(去核用,用量宜小)。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烏梅丸《傷寒論》:烏梅、黃連、黃柏、乾姜、附子、蜀椒、桂枝、細辛、人參、當歸。治蛔厥腹痛。

【文獻摘錄】《本經》:「下氣,除熱煩滿,安心,止肢體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蝕惡肉。」

《大明本草》:「和建茶、乾姜為丸服,止休息痢。」

《本草綱目》:「斂肺澀腸,止久嗽潟痢,……蛔厥吐利。」

《本經逢原》:「烏梅酸收,益津開胃,能斂肺澀腸,止嘔斂汗,定喘安蛔。」

蓮子(附:石蓮子、蓮須、荷花蓮房)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蓮的種子。

【性味與歸經】甘、澀,平。入脾、腎、心經。

【功效】養心安神,益腎固澀,健脾止潟。
\n
【臨床套用】1.用於心悸,虛煩失眠等症。

蓮子能養心寧神,常配合茯苓、酸棗仁、柏子仁等藥,用於心悸,失眠等症。

2.用於腎虛遺精,崩漏,帶下等症。

蓮子益腎,且有固澀作用,對下元虛損的遺精、崩帶等症,常配合沙苑蒺藜、菟絲子、芡實、山藥、牡蠣等同用。

3.用於脾虛久潟。

蓮子能健脾而固腸,用治脾虛久潟,常配合白朮、茯苓、淮山藥等同用。

【處方用名】湘蓮肉、建蓮肉、蓮子肉(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附藥】1.石蓮子:又叫甜石蓮。為成熟蓮子在蓮蓬將裂開時擷取者(蓮子去果皮、石蓮子不去果皮),或修整池塘時撿取落入淤泥中的蓮實。性味苦寒,功能除溼熱,開胃進食。適用於噤口痢、久痢、久潟等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市售另有一種名為苦石蓮者,為豆科植物喙莢雲實(南蛇勒)的種子,味極苦辛,應予區別。

2.蓮須:又叫蓮蕊須。為荷花的花蕊。性味甘平。功能清心固腎,澀精,止血。適用於腎虛滑精、遺精、尿頻、遺尿,以及吐血、崩漏等症。一般用量為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

3.荷花:為蓮的花瓣。性味苦甘溫。可搗爛外敷,治天泡濕瘡。

4.蓮房:又叫蓮蓬殼。為蓮的成熟花托。性味苦澀溫。功能化瘀止血,適用於婦女崩漏、尿血等症。外用燒存性,研末,可塗治天泡瘡。近來也有用本品煎服用治子宮頸癌者。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清心蓮子飲《和劑局方》:石蓮子、人參、茯苓,黃耆、甘草、麥冬、黃芩、地骨皮,車前子。治氣陰不足,遺精,淋濁,消渴,以及婦人血崩、帶下等症。

【文獻摘錄】《本經》:「主補中養神,益氣力。」

《食療本草》:「主五藏不足,傷中,益十二經脈血氣。」

《本草綱目》:「交心腎,厚腸胃,固精氣,強筋骨,補虛損....止脾洩久痢,赤白濁,女人帶下崩中諸血病。」

肉豆蔻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種仁。

【性味與歸經】辛,溫。入脾、胃、大腸經。

【功效】澀腸止潟,溫中行氣。

【臨床套用】1.用於久潟不止。

肉豆蔻善能溫理脾胃,長於固澀,可澀腸以止潟,常合乾姜、黨參、白尤等用於脾虛久潟;對脾腎虛寒洩潟,亦可套用,多配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同用。

2.用於脘腹冷痛。

肉豆蔻雖為收澀之品,然溫中行氣止痛的作用亦屬不弱,故又可配木香、吳茱萸等藥用於脾胃虛寒、氣滯腹痛等症。

【處方用名】肉豆蔻、肉果、煨肉果(用麩皮炒至老黃色,肉搗碎用)。\r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肉豆寇丸《百一選方》:肉豆寇、木香、大棗。治久潟不止,氣滯脹痛。

【文獻摘錄】《開寶本草》:「主溫中消食,止洩,治積冷心腹脹痛,霍亂中惡。」

《海藥本草》:「主脾胃虛,冷氣,並冷熱虛洩。」

《本草綱目》:「暖脾胃,固大腸。」

訶子(附:藏青果)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使君子科植物訶子的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苦、酸、澀,平。入肺、大腸經。

【功效】澀腸止潟,斂肺利嚥。

【臨床套用】1.用於久潟久痢,脫肛等症。

訶子酸收固澀,能斂澀大腸,以制止腹瀉,適用於痢疾、洩潟等病症邪氣已衰而久潟不止者,以及因久潟而引起的脫肛等症。對于痢疾腹痛而偏熱者,可配黃連、木香等同用;對于久潟久痢而偏寒者,可配乾姜、肉豆蔻等同用;如因潟痢日久、氣陰兩傷,須配益氣健脾養陰的藥物如黨參、茯苓、蓮肉、甘草、石斛、白芍等品同用。

2.用於肺虛喘咳或久嗽失音等症。

訶子能斂肺下氣,又可苦洩降火。治肺虛久咳、動則氣促,可與黨參、麥冬、五味子等配伍;治痰火鬱肺、久嗽失音,可與瓜蔞皮、青黛、川貝母、桔梗、玄參、甘草等同用。

【處方用名】訶子、訶黎勒、訶子肉(生用,搗碎,一般用於斂肺降火)。煨訶子(用麩皮拌炒至微焦用,用於澀腸止潟)。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藏青果:一名西藏橄欖。即訶子的未成熟果實。有利嚥,開音作用。可用治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或每次一枚,含嚥其汁。

【按語】訶子一藥,主要用於久咳、久潟等症。它酸收而苦降,除能斂肺止咳、治肺虛咳喘外,對久嗽之症而兼有火邪者,也可酌情配用。但因它長於收澀,對于痰嗽潟痢初起、實邪尚盛者,不宜使用。

【方劑舉例】訶黎勒丸《沉氏尊生》:訶子皮、輕粉、青黛、香附、杏仁、貝母、栝樓仁。治勞嗽。

【文獻摘錄】《新修本草》:「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數枚殊勝。」

《本草衍義補遺》:「實大腸,斂肺降火。」

《本草備要》,:「澀腸斂肺潟氣。」

赤石脂
【藥用】本品為單斜品系的多水高嶺士。

【性味與歸經】甘、酸、澀,溫。入胃、大腸經。

【功效】澀腸止潟,止血生肌。

【臨床套用】1.用於虛寒性洩潟及久痢脫肛等症。

赤石脂酸澀收斂,有澀腸止潟之效,主要用於虛寒性洩潟或久痢不止,常與禹餘糧、黨參、焦白朮、乾姜等配合同用,對久痢兼有出血症狀者,更為適宜。

2.用於婦女月經過多,崩漏帶下等症。

赤石脂能入血分,有止血之功,故可用治崩漏等症,常與側柏葉、烏賊骨等同用。此外,本品還可外治瘡廱久不斂合,有生肌收口作用。

【處方用名】赤石脂。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八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桃花湯《傷寒論》:赤石脂、乾姜、粳米。治傷寒下利便膿血不止。

【文獻摘錄】《本經》:「主洩痢,腸澼膿血,下血赤白。」

《本草綱目》:「補心血....厚腸胃,除水濕,收脫肛。」

餘餘糧
【藥用】本品為斜方品系褐鐵礦的礦石。

【性味與歸經】甘、澀,平。入胃、大腸經。

【功效】澀腸止潟,收斂止血。

【臨床套用】1.用於久潟久痢。

禹餘糧澀大腸而止潟痢,與赤石脂作用相似,故兩藥常配合套用。

2.用於崩漏帶下。

本品有固澀止血作用,治體虛崩漏可與黨參、當歸、熟地、赤石脂等同用;治帶下可與烏賊骨、﹠牡蠣等同用。

【處方用名】禹餘糧、禹糧石、餘糧石(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八錢,煎服。

【方劑舉例】赤石脂禹餘糧湯《傷寒論》:赤石脂、禹餘糧。治傷寒下利不止。

【文獻摘錄】《本經》:「主下赤白。」

《藥性本草》:「主崩中。」

《本草綱目》:「催生,固大腸。」

五倍子
【藥用】本品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葉上的綿蚜科動物五梖子蚜寄生所形成的蟲癭。

【性味與歸經】酸,寒。入肺、腎、大腸經。

【功效】斂肺降火,澀腸止潟,斂汗,止血。

【臨床套用】1.用於肺虛久咳。

五倍子藥性收斂,功能斂肺止咳,用治肺虛久咳,可與五味子、嬰粟殼等斂肺藥同用。

2.用於久痢久潟。

五倍子又可澀腸止潟,治療久痢久潟之症,常與五味子、白朮、補骨脂、丁香等配合同用。

3.用於體虛汗多,以及痔血、便血等症。

五倍子用於止虛汗也有作用,可單味研粉敷臍孔上,或煎服;亦可與訶子、五味子等藥同用。本品又有止血的功效,可用於痔血、便血等症。

此外,五倍子又能用治遺精、遺尿、脫肛等病症,還可外用敷治瘡毒皮膚濕爛。

【處方用名】五倍子(煮死內部寄生蟲後曬乾套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分至一錢五分,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五倍子散《珍珠囊》:五倍子、地榆治小兒脫肛。

【文獻摘錄】《開寶本草》:「主齒宣疳匿,肺臟風毒,流溢皮膚,作風濕癬瘡癢膿水,五痔下血不止,小兒面鼻疳瘡。」

《本草綱目》:「斂肺降火,化痰飲,止咳嗽,消渴,盜汗,嘔吐,失血,久痢....治眼赤濕爛,消腫毒,喉痺,斂潰瘡金瘡,收脫肛子腸墜下。」

罌粟殼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罌粟科植物罌粟的果殼。

【性味與歸經】澀,平。入肺、大腸、腎經。

【功效】斂肺,澀腸,止痛。

【臨床套用】1.用於久咳不止。

罌粟殼功能收斂肺氣,適用於肺氣不收、久咳不止的病症,可配合烏梅等同用。

2.用於久潟,久痢等症。

本品有澀腸止潟作用,治久潟、久痢等症,可單用,或與木香、黃連、乾姜等配伍。

此外,嬰粟殼的止痛功效亦頗顯著,臨床上常用於胃痛、筋骨疼痛等病症。

【處方用名】罌粟殼、禦米殼(生用,用於澀腸、止痛)。炙粟殼、炙禦米殼(蜜炙用,用於斂肺止咳)。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本品性澀收斂,故咳嗽或腹瀉初起時忌用;如久咳、久潟用一般藥物無效者,始可考慮套用本品,但又不宜多服、久服。

【方劑舉例】百勞散《宣明論》:罌粟殼、烏梅。治久咳虛嗽。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止潟痢,固脫肛,治遺精久咳,斂肺澀腸,止心腹筋骨諸痛。」

《本草求真》:「功專斂肺澀腸固腎,凡久潟,久痢脫肛,久嗽氣乏,並心腹筋骨諸痛者最宜。」

石榴皮(附:石榴根皮)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石榴科植物石榴樹的果皮。

【性味與歸經】酸、澀,溫。入胃、大腸經。

【功效】澀腸止潟,殺蟲。

【臨床套用】1.用於久潟,久痢等症。

本品有收斂澀腸作用,適用於久潟、久痢等病症,常與訶子、肉果等藥配合套用。

2.用於蟲積腹痛等症。

本品能驅蟲,用治蛔蟲病、絛蟲病等,常與擯榔、鶴虱等藥配合套用。

【處方用名】石榴皮(洗淨,曬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石榴根皮:即石榴樹根的外皮。性味、功效均同石榴皮,但殺蟲力較強,主要用於蟲積腹痛。一般用量為五分至三錢。有毒性,不可大量套用。

【方劑舉例】黃連湯《千金方》:石榴皮、黃連、黃柏、阿膠、甘草、乾姜、當歸。治赤白久痢。

【文獻摘錄】《別錄》:「止下利、漏精。」

《本草拾遺》:「煎服下蛔蟲。」

《本草綱目》:「止潟痢,下血,脫肛,崩中,帶下。」

明礬
【藥用】本品為二方晶系明礬石精製而成的結晶品。

【性味與歸經】酸,寒。入脾經。

【功效】止血,止潟,袪痰,外用燥濕止癢。

【臨床套用】1.用於久潟不止,便血,崩漏等症。

本品收斂澀腸,能治潟痢日久不止,可單用小量吞服;或配五倍子、訶子等藥同用。對便血、崩漏,也可配合收斂止血藥同用。

2.用於風痰壅盛,或癲癇等症。

明礬有袪痰作用,可與半夏、豬牙皂角、甘草等配伍,用治風痰壅盛,喉中聲如牽鋸;又可配鬱金,治風痰癇病。

3.用於濕疹瘙癢。

本品﹠用外敷,有收斂燥濕止癢之功,如治牛皮癬可配石榴皮同用;治聤耳可配黃丹同用。

【處方用名】明礬、白礬(打碎用)。枯礬(﹠用。主要外用於濕疹等)。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二分至一錢,煎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皮濕1號膏《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技術資料選編》:地榆、煅石膏、枯礬。外治濕疹。

【文獻摘錄】《本經》:「主寒熱洩痢,白沃,陰蝕,惡瘡,目痛,堅骨齒。」

《本草綱目》:「礬石之用有四:吐利風熱之痰涎,取其酸苦湧洩也;治諸血病、脫肛、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治痰飲、洩利、崩帶、風眼,取其收而燥濕也;治喉痺、陰疽、中蠱、蛇蟲傷鱉,取其解毒也。」

椿根皮(附:鳳眼草)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苦木科植物樗的根皮或樹皮。

【性味與歸經】苦、澀,寒。入胃、大腸經。

【功效】清熱燥濕,澀腸止潟,止帶,止血。

【臨床套用】用於溼熱白帶,溼熱潟痢,以及月經過多,漏下不止等症。

椿根皮為清熱燥濕的藥物,具有收斂固澀作用,故能止帶、止潟、止血固經。在臨床上用於溼熱帶下,常與黃柏、白芷、白芍等配合套用;用於溼熱痢疾、腹瀉等症,常與黃連、黃芩、木香等配用;用於血熱所致的月經過多、漏下不止等症,常與龜板、白芍、黃芩等同用。

此外,用本品煎湯外洗,可用治皮膚瘡癬。

【處方用名】椿根皮、椿根白皮、樗白皮(洗淨,曬乾,切碎用)。炒椿根皮(麩皮炒用,稍減苦燥之性)。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風眼草,即樗的果實,功效與椿根皮相似。適用於痢疾、便血、白帶等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愈帶丸《飼鶴亭集》:熟地、白芍、當歸、川黃柏、良姜、川芎、椿根皮

治婦人赤白帶下,經濁淋漓等症。

【文獻摘錄】《大明本草》:「止女子血崩,產後血不止,赤帶,腸風,潟血不住,腸滑潟,縮小便。」

《本草備要》:「治溼熱為病,洩潟,久痢,崩帶,腸風,夢遺便數,有斷下之功。」

芡實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睡蓮科植物芡的種仁。

【性味與歸經】甘、澀,平。入脾、腎經。

【功效】益腎固精,健脾止潟,袪濕止帶。

【臨床套用】1.用於腎虛精關不固,夢遺滑精,小便失禁等症。

芡實益腎而長於收澀,能固下元,故可澀精縮尿,用治夢遺滑精、小便失禁等症,常與金櫻子、桑螺峭、菟絲子等配伍同用。

2.用於脾虛不運、腹瀉不止等症。

芡實為滋補斂澀的藥品,能扶脾以止潟,治脾虛久潟,常與山藥、茯苓、黨參、白朮等藥配合套用。

3.用於婦女白帶。

本品能健脾而袪濕,且可固澀而止帶,故常用於婦女白帶,不論屬於溼熱帶下或脾腎兩虧的體虛帶下,都可套用。配白果、黃柏、車前子等治溼熱帶下;配山藥、菟絲子、海螵蛸、﹠牡蠣等治體虛白帶。

【處方用名】芡實、南芡實、蘇芡實、北芡實(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一兩,煎服。

【方劑舉例】金櫻芡實丸(原名水陸二仙丹)《洪氏集驗方》:芡實,金櫻子治遺精。

【文獻摘錄】《本經》:「主治濕痺腰脊膝痛,補中,除暴疾,益精氣。」

《本草綱目》:「止渴益腎,治小便不禁,遺精,白濁,帶下。」

《本草求真》:「功與山藥相似。然山藥之補,本有過於芡實,而芡實之澀,更有勝於山藥,且山藥兼補肺陰,而芡實則止於脾腎,而不及於肺。」

桑螵蛸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螳螂科動物大刀螂等的卵塊。

【性味與歸經】甘、鹹,平。入肝、腎經。

【功效】補腎,固精,收縮小便。

【臨床套用】用於腎陽不足的遺精,滑精,小便頻數,小便失禁及小兒遺尿等症。

桑螵蛸補腎助陽而偏於收澀,故有固精、收縮小便的功效。配菟絲子、枸杞子、補骨脂、龍骨、牡蠣等,可用於遺精、滑精;配覆盆子、益智仁、金櫻子等,可用於尿頻失禁及遺尿等症。

【處方用名】桑螵蛸(用麩皮炒微焦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桑螵蛸補肝腎,助陽固精,能治腎虛陽痿、遺精、尿頻失禁、遺尿等症;也可用於頭暈、腰酸及帶下等症。總的說來,補腎收澀,是它主要的效用。如屬陰虛火旺或內有溼熱的遺精、尿頻,不宜套用。

【方劑舉例】桑螵蛸散《本草衍義》:桑膘娟、遠志、龍骨、石菖蒲、人參、茯苓、龜板、當歸。治小便頻數及遺尿、失精等症。

【文獻摘錄】《本經》:「主陰痿,益精....女子血閉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

《別錄》:「療男子虛損,五臟氣微,夢寐失精,遺溺。

覆盆子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薔薇植物覆盆子的未成熟果實。

【性味與歸經】甘、酸,微溫。入肝、腎經。

【功效】益腎固精,縮尿。

【臨床套用】用於腎虛陽痿,遺精早洩,小便頻數及小兒遺尿等症。

覆盆子滋養肝腎,且有收澀作用,故有良好的固精縮尿的功效。配以枸杞子、菟絲子、五味子等則益腎補精,用治腎虛陽痿、遺精早洩;配以桑螵蛸、益智仁、菟絲子等則固腎縮尿,用治小便頻數、小兒遺尿等症。

【處方用名】覆盆子(洗淨,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按語】1.覆盆子一藥,具有益腎縮尿的良好作用,以功效而得名。本品性微溫而不燥熱,功能收斂固精而無凝滯的弊害,補腎助陽而無傷陰的缺點,故善於滋養肝腎,又可明目,適用於遺精、早洩、多尿、遺溺及眼目昏糊等症。

2.據明代《本草綱目》記載,覆盆子與懸鉤子是兩種植物。但《中藥志》說,目前市場所用主要為植物秦氏懸鉤子的果實,其它懸鉤於屬多種植物的果實,皆能作覆盆子用。

【文獻摘錄】《別錄》:「益氣....,令發不白。」

《藥性本草》:「男子腎精虛竭,陰痿。」

《本草備要》:「益腎臟而固精,補肝虛而明目,起陽痿,縮小便。」

金櫻子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薔薇科植物金櫻子的果實和花托。

【性味與歸經】酸,平。入腎、大腸經。

【功效】澀精,縮尿,澀腸止潟。

【臨床套用】1.用於腎虛滑精、遺精、遺尿、小便頻數及帶下等症。

金櫻子酸澀收斂,功能固精縮尿。用治腎虛滑精、遺精,可單獨熬膏服;也可與潼蒺藜、菟絲子、補骨脂等配伍同用。在臨床上常用本品與芡實相配,製成丸藥,用治遺精、小便頻數、婦女帶下等症。

2.用於脾虛久潟。

金櫻子又能收澀固腸而止潟,用治脾虛久潟,可單用熬膏服,也可與白朮、山藥、茯苓、芡實等健脾藥同用。

此外,本品在臨床上還可用以治療子宮脫垂症,也是取它固澀的功效。

【處方用名】金櫻子(洗淨,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一兩,煎服。

【文獻摘錄】《蜀本草》:「主治脾洩下痢,止小便利,澀精氣。」

《本草備要》:「固精秘氣,治夢洩遺精,洩痢便數。」

烏賊骨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軟體動物烏賊科烏賊魚的骨狀內殼。

【性味與歸經】鹹,微溫。入肝、腎經。

【功效】收斂止血,固精止帶,制酸,斂瘡。

【臨床套用】1.用於崩漏下血,創傷出血等症。

烏賊骨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對崩漏下血,可與茜草合用;如體虛的常和黃耆、白朮、黨參、阿膠、熟地等同用。對外傷出血,可用烏賊骨粉搽敷,也有止血的功效。

2.用於遺精及婦女赤白帶下等症。

烏賊骨長於收斂,故能澀精、止帶,常合山茱萸、沙苑子、菟絲子等用於遺精;合白芷、牡蠣等用於帶下。

3.用於胃脘疼痛、氾吐酸水等症。

烏賊骨功能收斂止血,且能中和胃酸,以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病,氾吐酸水,或潰瘍病出血,常合象貝、甘草研末同用。

4.用於瘡瘍、濕疹、潰瘍久不癒合等症。

烏賊骨外用又能收濕生肌,可與黃連、黃柏、青焦等研末外敷,以療瘡瘍濕疹。

【處方用名】炙烏賊骨、海螵蛸(用麩皮炒至微黃色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如研粉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錢。外用適量。

【按語】烏賊骨又名海螵蛸,它與桑螵蛸雖同稱為螵蛸,且都有收澀作用,但海螵蛸具有止血、制酸的特長,也能固精止帶,然無補益作用;而桑螵蛸則以固精縮尿為特長,具有益腎的功效。烏賊骨功專收澀,多服久服,常有引起大便祕結的現象。

【方劑舉例】固衝湯《衷中參西錄》:烏賊骨、茜草、棕炭,五倍子,龍骨、牡蠣、萸肉,白朮,黃耆,杭芍。治血崩。

【文獻摘錄】《本經》:「主女子赤白漏下,經汁血閉,陰蝕腫痛,寒熱症瘕。」

《別錄》:「止瘡多膿汁不燥。」

《大明本草》:「療血崩。」

碎米蕎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十字花科植物碎米蕎的全草。

【性味】甘,溫。

【功效】收澀止帶,止痢。

【臨床套用】用於婦女白帶多,以及痢疾等症。

本品具有收澀作用。臨床上配合淮山藥、炒白朮、芡實等藥,可治療婦女體虛白帶多;也可用以治療慢性痢疾。

【處方用名】碎米蕎、白帶草(洗淨,曬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錢至一兩,煎服。

雞冠花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莧科植物雞冠的花序。

【性味與歸經】甘,涼。入肝、大腸經。

【功效】止血,止潟,止帶。

【臨床套用】1.用於便血,痔血,崩漏等症。

雞冠花為收斂止血的藥物,配生槐花、生地榆,可治便血;配防風炭,可治痔血;配萬年青根、土牛膝,可治療崩漏。

2.用於白帶,痢疾等症。

本品有止帶、澀腸功效。配白槿花,烏賊骨、白朮、茯苓等,可治療白帶;配椿根皮等,可治療久痢。

【處方用名】雞冠花(洗淨,曬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崩漏驗方《草藥處方選集》:雞冠花、萬年青根、土牛膝治血崩。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痔漏下血,赤白下痢,崩中赤白帶下。」

浮小麥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禾本科植物小麥的乾癟輕浮末成熟穎果或帶桴的穎果。

【性味與歸經】甘,涼。入心經。

【功效】止汗。

【臨床套用】用於體虛多汗。

浮小麥專斂虛汗,不論自汗、盜汗均可套用,常配合黃耆、麻黃根、白朮,或五味子、﹠牡蠣等同用。

【處方用名】浮小麥(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五錢,煎服。

【方劑舉例】牡蠣散《和劑局方》:﹠牡蠣、浮小麥,麻黃根、黃耆。治虛汗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益氣除熱,止自汗盜汗,骨蒸虛熱,婦人勞熱。」

《本草備要》:「止虛汗盜汗,勞熱骨蒸。」

糯稻根(附:糯稻草)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禾本科植物糯稻的根。

【性味】甘,平。

【功效】止汗。

【臨床套用】用於虛汗、盜汗。

本品有止汗的功能。臨床上常與癟桃乾、紅棗等配合,用以治療虛汗、盜汗的癥候。

近年來,有以糯稻根配紅棗,或加擯榔,治療絲蟲病;又可配合石見穿等水煎,加白糖飲服,治療傳染性肝炎。

【處方用名】糯稻根、糯稻根須(洗淨,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錢至一兩,煎服。

【附藥】糯稻草:即糯稻的莖葉。可治療傳染性肝炎,亦可作為預防用。一般用量為五錢至一兩,煎服。

麻黃根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麻黃科植物麻黃的根。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肺經。

【功效】止汗。

【臨床套用】用於自汗,盜汗。

本品專用於止汗,無論氣虛自汗,陰虛盜汗,均可套用,常與黃耆、浮小麥、當歸、﹠牡蠣等配合套用。也可研末外撲以止汗。

【處方用名】麻黃根(洗淨,曬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止汗方《肘後方》:麻黃根、龍骨、牡蠣。外治大病癒後,多虛汗,及眠中流汗。

【文獻摘錄】《別錄》:「止汗,夏月雜粉撲之。」

《本草綱目》:「麻黃發汗之氣,駛不能禦,而根節止汗,效如影響。」

白果(附:白果葉)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銀杏科植物銀杏的種子。

【性味與歸經】甘、苦,平。有小毒。入肺經。

【功效】定痰喘,止帶濁。

【臨床套用】1.用於咳嗽痰多氣喘。

白果能斂肺止咳而定痰喘,適用於咳嗽氣急較劇的癥候,在臨床上常與麻黃、甘草等藥配伍,用治哮喘痰嗽等病症;如兼有肺熱現象,可再加桑白皮,黃芩等清肺藥品。

2.用於白帶、白濁及小便頻數等症。

白果長於固澀,故可止帶濁、縮小便,常與芡實、蓮肉等配伍同用。

【處方用名】白果(帶殼,打碎,生用)。白果肉(打碎,去殼,生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或五只至十只,煎服。本品有毒,如炒熟服食,不宜過多。

【附藥】白果葉:即銀杏的葉。性味苦甘澀平。有殺蟲功效,可防治蟲害。據報道,本品又可用於高血壓及冠心病。

【方劑舉例】定喘湯《攝生眾妙方》:白果、麻黃、蘇子、款冬花、半夏、桑白皮、杏仁、黃芩、甘草。治咳嗽哮喘。

刺蝟皮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脊椎動物刺蝟的外皮。

【性味與歸經】苦,平。入胃、大腸經。

【功效】行氣止痛,化痰止血,固精縮尿。

【臨床套用】1.用於胃脘疼痛。

本品有行氣止痛的功效,故可用於肝胃不和所致的胃脘疼痛,可單用本品一味,焙乾,研末,每次吞服一錢,每天二次至二次;也可配合白朮、白芍、香附、香椽皮等同用。

2.用於痔瘡便血,脫肛等症。

刺蝟皮能化瘀止血,治痔疾有專長,用治痔瘡便血,常與槐花、地榆等同用;如用於脫肛,可與補氣藥黃耆等同用。

3.用於遺精、遺尿等症。

本品又有固精縮尿的功效,用於遺精、遺尿,常與固腎澀精藥如益智仁、牡蠣、芡實等品配伍。

【處方用名】刺蝟皮、炙蝟皮(炒至微焦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或焙乾研末,每次吞服一錢。

【方劑舉例】遺尿二方(遵義醫學院附屬醫院方):炙刺蝟皮、益智仁。治遺尿。r

【文獻摘錄】《本經》:「主五痔陰蝕,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陰腫痛引腰背。」

《別錄》:「療腹病疝積。」

其它具有收澀安神的藥物
1.收斂固澀:龍骨、牡蠣(安神)

2.斂汗:酸棗仁(安神)

3.除熱止汗:櫓豆衣

4.固精澀尿:山楂(消食)、山藥、益智仁、山茱萸(補虛)

5.止血固帶:鹿茸(補虛)

6.止潟攝涎:益智仁(補虛)

7.補脾止潟:菟絲子(補虛)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6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九章 其它藥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藥學》 > 各論 > 第十九章 其它藥
本章所收載的藥物,大都用於外科疾患,臨床上以外用為主,具有消腫解毒、收斂止血、化腐生肌、排膿止痛等作用。

其中某些具有劇毒的藥物,如用於內服時應注意嚴格控制劑量,不能過量和持續使用。在劑型方面,內服一般宜作為丸劑,取其緩緩溶解吸收。在炮製方面,應嚴格遵照一定的作業要求,以保証用藥安全。

除上述治療外科疾患的藥物外,對其它具有湧吐、截瘧等作用的藥物,由于藥數較少,不能自成一章,或不能恰當地歸入以上各章,也附編在內。

蟾酥(附:蟾皮)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蟾蜍科動物大蟾蜍及黑眶蟾蜍的耳後腺及皮膚腺分泌物,經加工而成。

【性味與歸經】甘、辛,溫。有毒。入心、胃經。

【功效】解毒消腫,止痛,闢穢濁。

【臨床套用】1.用於瘡廱腫毒,咽喉腫痛等症。

蟾酥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用於廱疽、瘡腫、咽喉腫痛,常配合腐香、牛黃等製成丸劑內服。

2.用於暑天飲食不潔、吐潟腹痛等症。

蟾酥功能闢穢濁,故對暑天感覺穢惡導致的吐潟腹痛,常與茅朮、雄黃、麝香等製成丸劑套用。

【處方用名】蟾酥。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外用適量。內服每次一毫至二毫,為粉末入丸劑用,不入煎劑。本品有毒,不宜久服。

【附藥】蟾皮:即蟾蜍刮去蟾酥、除去內臟的乾燥屍體。性味辛涼有小毒。功能殺蟲治痛,拔毒療瘡。適用於小兒蟲積痛熱,廱瘍腫毒、惡瘡等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二錢,煎服。或入丸散中用,每次吞服量一般為一分至三分。

【方劑舉例】蟾酥丸《外科正宗》:瞻酥、雄黃、輕粉、銅綠、枯礬、寒水石、膽礬、乳香、沒藥、麝香、硃砂、蝸牛。治療毒初起及諸惡瘡。

【文獻摘錄】《藥性本草》:「取眉脂,以硃砂、麝香為丸如麻子大,治小孩子疳瘦,空心服一丸;如腦隋,奶汁調,滴鼻中。」

《本草衍義》:「治齒縫出血及牙疼,以紙紉少許,按之立止。」

《本草綱目》:「療發背療瘡,一切惡腫。」

雄黃
【藥用】本品為含硫化砷的礦物。

【性味與歸經】辛,溫。有毒。入肝、胃經。

【功效】解毒,殺蟲。

【臨床套用】1.用於廱瘡腫毒、蟲蛇咬傷等症。

雄黃能療瘡毒,如療瘡腫毒,可配合螺酥、硃砂等藥用於外敷,或製成丸劑內服。如蟲蛇所傷,可配合五靈脂,研成細末,外敷,或製成蛇藥內服,以奏解毒之效。

2.用於蟲積腹痛、疥癬等症。

雄黃能毒殺蛔蟲等一些腸寄生蟲,內服可作驅蟲藥,一般配合苦棟根皮、擯榔、牽牛子、大黃等同用。對疥癬,本品可以配輕粉、大風子等外搽。

此外,雄黃又可合常山等藥用治瘧疾。另有用本品與艾葉、蒼朮、白芷等藥作煙燻劑,可作房舍、畜廄的消毒劑。

【處方用名】雄黃、雄精、腰黃(生用,內服,須飛邊用。本品不宜用火炮制)。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外用適量。內服每次五釐至一分。一般入丸散,不入湯劑;且不能持續服用,以免蓄積中毒。

【方劑舉例】紅靈丹(驗方):雄黃、麝香、硃砂、青礞石、銀硝、硼砂、冰片治中暑,發痧,頭暈胸悶,腹病吐潟。

【文獻摘錄】《本經》:「主寒熱鼠痿惡瘡,疽痔死肌,殺百蟲毒。」

《別錄》:「療疥蟲匿瘡,目痛,鼻中息肉。

《大明本草》:「主疥癬,風邪癲癇,嵐障,一切蟲獸傷。」

《本草綱目》:「治瘧疾寒熱,伏署洩痢,酒飲成癱,驚滴,頭風弦暈。」

硼砂
【藥用】本品為硼砂礦石加工品。

【性味與歸經】甘、鹹,涼。入肺、胃經。

【功效】解毒、清熱化痰。

【臨床套用】1.用於咽喉腫爛,目赤腫痛等症。

硼砂有良好的解毒作用,常和冰片、玄明粉、硃砂等研粉製成吹口藥,以治口瘡、咽喉腫爛。亦可和冰片等製成眼藥,或洗眼劑以療目赤腫痛。

2.用於熱痰咳嗽。

硼砂內服有清化痰熱作用,可單用或與蛤粉、瓜蔞、貝母等同用。

【處方用名】硼砂、月石、西月石(打碎或研粉用)。煅月石(煅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內服二分至三分。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四寶丹《瘍醫大全》:硼砂、冰片,甘草、雄黃外用治鵝口瘡。

【文獻摘錄】《大明本草》:「當痰止嗽,破瘕結喉痺。」

《本草綱目》:「上焦痰熱,生津液,去口氣,消障翳,除噎隔反胃,陰潰,骨哽,惡瘡,及口齒諸病。」又雲:「能去胸隔上焦之熱。....治噎膈積聚,骨哽結核,惡肉陰質....痰熱眼目障翳....。」

磠砂
【藥用】本品為礦石,有紫、白兩種,紫磠砂為紫色石鹽,白磠砂為氯化鉸礦石。

【性味與歸經】鹹、苦、辛,溫。有毒。入肝、脾、胃經。

【功效】消積怯瘀,軟堅散結。

【臨床套用】1.用於廱疽疔毒,鼻中瘜肉。

磠砂為性溫有毒之物,外科用以治療廱疽療毒,未成可消,已成能潰,有散結、去腐的作用;並能去鼻中痕肉。

2.用於噎膈反胃,症瘕等症。

本品能消積去瘀,故可用於噎膈反胃,症瘕積塊等症。

【處方用名】紅磠砂、白磠砂(研粉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分至二分,吞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立馬回療丹《外科正宗》:磠砂、蟾酥、輕粉、丁香、蜈蚣、雄黃、硃砂、乳香、麝香、金頂砒。治疔毒走黃。

【文獻摘錄】《唐本草》:「主治積聚,破結血,止痛下氣,療咳嗽宿冷,去惡肉,生好肌。」

《本草衍義》:「去目翳弩肉。」

《本草綱目》:「治噎膈症瘕,積痢,骨哽,除痔[厭黑]疣贅。」

砒石
【藥用】本品為砷華礦石。

【性味與歸經】辛、酸,大熱。有大毒。入肺經。

【功效】外用蝕瘡去腐。內服截瘧,劫痰平喘。

【臨床套用】1.用於痔瘡、管、瘰曆、牙疳。

砒石外用有去腐拔毒的作用,現在常合枯礬、烏梅肉等用以蝕痔;又可合枯礬、硃砂、石膏等用於管、瘰曆等症。此外,本品合紅棗同﹠研末,可治走馬牙疳。

2.用於寒喘氣促,不得平臥。

砒石性溫,能劫寒痰,以奏平喘之功,常合淡豆鼓,研製成丸,內服以療寒性哮喘、咳嗽、痰多清稀等症。

此外,據古代文獻記載,本品又可用以截瘧。但現在臨床上很少套用。

【處方用名】白砒、白信、砒石、信石、砒霜(均為白信石,質較純而為較強)。紅砒、紅信(均為紅信石,含有雜質)。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內服每次一毫至二毫,每日一次,入丸劑。外用適量。

【按語】本品有劇毒,內服都須用綠豆或豆腐同煮後套用,不能多服或持續久服,以防中毒。孕婦忌用。

【方劑舉例】紫金丹《本事方》砒石,豆肢。治寒喘。

【文獻摘錄】《開寶本草》:「療諸瘧,風痰在胸隔,可作吐藥;不可久服,傷人。」

《本草綱目》:「除[鼻句]喘積痢,爛肉,蝕瘀腐瘰曆、蝕廱疽敗肉,枯痔殺蟲。

斑蝥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鞘翅目豆象科昆蟲斑蝥或苦苣斑蝥的蟲體。

【性味】辛,寒。有毒。

【功效】外用攻毒蝕瘡,內服破症散結。

【臨床套用】1.用於瘡疽瘰曆等症。

斑蝥對皮膚有強烈的刺激作用,能引起皮膚發赤,繼則起水泡,如敷貼過久,對肌膚有腐蝕作用。據文獻記載,前入有用本品炒酥研末,調蜜外敷,以治瘡疽瘰曆。現臨床套用不多。

2.用於症瘕積聚等症。

據文獻記載,本品有破症散結之功,可用於症瘕積聚等症。近代有用斑蝥微量,配合其它藥物,用以治療癌腫。

此外,本品研末放膏藥中貼大椎穴(在發作前1~3時貼),起水泡即去掉,可截瘧。

【處方用名】斑蝥(糯米同炒,去頭翅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二釐,研末,入丸散用。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斑蝥酒《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技術資料選編》:斑蝥、樟腦、白酒,外用治神經性皮炎。

【文獻摘錄】《本經》:「主寒熱鬼疰,蠱毒,鼠瘡疽,蝕死肌,破石癃。」

《本草綱目》:「治疝瘕,解疔毒、猘犬毒、沙虱毒、蠱毒、輕粉毒。」

石灰
【藥用】本品為石灰石類礦物﹠燒而成的塊狀物,或再經吸取水分而得的粉狀物。

【性味】辛,溫。有毒。

【功效】解毒,止血。

【臨床套用】外用於湯火燙傷,創傷出血等症。

本品有較強的解毒和止血作用,用風化石灰一斤,加水四碗,浸泡,攪拌,澄清後,吹去水面浮衣,取中間清水,每水一份加麻油一份,調成乳狀,搽塗湯火傷處;又陳石灰研末,可作刀傷止血藥用。此外,本品還可用以腐蝕贅疣、黑痔。

【處方用名】生石灰(用以腐蝕贅疣、黑痔)。熟石灰、陳石灰(用於燙傷)。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外用適量,不作內服。

【方劑舉例】桃衣散《外科正宗》:風化石灰、生大黃。外用治創傷出血。

【文獻摘錄】《本經》:「主疽疥瘙,熱氣惡瘡,窺疾,死肌墮眉,殺痔蟲,去黑子息肉。」

《本草綱目》:「散血定痛,上水潟血病....。」又雲:「石灰,止血....,但不可著水,著水即爛肉。」

輕粉
【藥用】本品為由水銀與其它物質加工製成的粉末。

【性味】辛,寒。有毒。

【功效】殺蟲,逐水。

【臨床套用】1、用於疥癬、[月廉]瘡等症。

輕粉外用有殺蟲作用,可合雄黃、大風子等療疥癬。合石膏等有拔毒收斂作用,可療[月廉]瘡等症。

2、用於水腫、二便祕結等症。

輕粉內服有潟下逐水作用,可配合大黃、牽牛子等同用。

【處方用名】輕粉、汞粉、膩粉(研細套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外用適量。內服每次一釐至二釐。宜入丸劑,不入湯劑,且不能過量,也不能持續服用,以防汞中毒。孕婦忌用。

【方劑舉例】瘋油膏(經驗方):輕粉,東丹、硃砂、黃蠟。外用治鵝掌風、神經性皮炎、皮膚皸裂,乾燥作癢者。

【文獻摘錄】《本草拾遺》:「通大腸,轉小兒疳並瘰曆,殺瘡疥癬蟲,及鼻上酒齄,風瘡瘙癢。」

《本草綱目》:「治痰涎積滯,水腫鼓脹,毒瘡。」

大風子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大風子科植物大風子樹及同屬植物的成熟種子。

【性味】辛,熱。有毒。

【功效】琺風,殺蟲。

【臨床套用】用於麻風、疥癬等症。

本品有袪風燥濕殺蟲的作用,臨床常配合苦參、白蒺藜、大胡麻、蒼耳子、防風、白花蛇、草烏等藥做成丸劑,內服治療麻風;又可配合土槿皮、地膚子、硫黃、樟腦等藥,外用治疥癬等症。

【處方用名】大風子、大楓子(打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內服一次量一分至三分。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大風諸痢方《普濟方》:大風子、苦參末。用於風癬疥癩。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治風癬疥癩,....攻毒殺蟲。」

蜂房
【藥用】本品為胡蜂科昆蟲大黃蜂等所造的巢。

【性味與歸經】甘,平。有毒。入胃經。

【功效】袪風攻毒,散腫止痛。

【臨床套用】用於齲齒疼痛,廱疽,瘰曆,瘡癬等症。

本品性味甘平有毒,具有袪風攻毒,散腫止痛之功,用治齲齒疼痛,可與乳香、細辛等配合煎水合漱,或與全蠍同研擦牙;治廱疽、瘰曆等症,可與乳香、沒藥、蒲公英等配合套用。

【處方用名】露蜂房、蜂房(炙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方劑舉例】蜂房膏《證治準繩》:露蜂房、蛇脫、玄參、蛇床子、黃耆、杏仁、亂髮、鉛丹、蠟。治瘰曆。

【文獻摘錄】《別錄》:「合亂髮、蛇皮燒灰,以酒日服二方寸匙,治惡疽附骨廱。」

《大明本草》:「煎水漱牙齒,止風蟲疼痛。」

木槿皮(附:土槿皮、木槿花、木槿子)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錦葵科植物木槿的莖皮。

【性味與歸經】甘,平。入大腸經。

【功效】殺蟲治癬。

【臨床套用】用於皮膚疥癬等症。

本品有殺蟲止癢的作用,以治皮膚疥癬,一般多作外用,以木槿皮浸液磨雄黃,治疥瘡;用醋調塗可治頑癬。

【處方用名】木槿皮、川槿皮(洗淨,曬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外用適量。

【附藥】1、土槿皮:為松柏科金錢松的根皮。殺蟲治癬的作用較木槿皮強,為目前治療體癬、腳癬等症的常用藥物。有毒,只供外用。

2、木槿花:又叫白槿花。即木槿的白色花。性味苦寒。功能清熱解毒。治痢疾、洩潟、白帶等。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或研粉吞服,每次五分至一錢。

3、木槿子:即木槿的果實。性味苦平。功能清肺化痰。治肺熱咳嗽。一般用量為三錢至四錢,煎服。

【方劑舉例】一號癬藥水(經驗方):土槿皮,大楓子肉、地膚子、蛇床子、硫黃、白薛皮、枯礬、苦參、樟腦、酒。外治手癬、足癬等症。

【文獻摘錄】《本草拾遺》:「止腸風潟血,痢後熱渴。」

《本草綱目》:「治亦白帶下,腫痛疥癬。」

《本草綱目拾遺》:「殺蟲,為治癬良藥。」

綠礬
【藥用】本品為含硫酸亞鐵的礦石,或化學製品。

【性味與歸經】酸,寒。入肝、脾經。

【功效】燥濕,殺蟲,補血。

【臨床套用】1、用於濕疹,疥癬。

本品有燥濕、殺蟲、止癢作用,治療濕疹、疥癬時,可用本品研末外搽,或燒湯熏凍。古代文獻有用皂礬配棟樹子,研末外搽,治白禿頭瘡,亦取其燥濕、殺蟲的作用。

2、用於黃胖病。

黃胖病,大都為鉤蟲病引起,症見神疲乏力,腹脹納呆,面黃虛腫等。綠研有一定的補血作用,臨床常與茅朮、厚樸、陳皮、甘草等配伍套用,治黃胖病。

【處方用名】綠礬、青礬、皂礬、絳礬(﹠成絳色)。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釐至一分,和丸內服。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絳礬丸(驗方):綠礬、厚樸、甘草、紅棗、茅朮、陳皮治黃疸腹脹,面浮足腫。

【文獻摘錄】《新修本草》:「疳及諸瘡。」

《大明本草》:「喉痺蟲牙口瘡,惡瘡疥癬,釀鯽魚燒灰服,療腸風潟血。」

《本草綱目》:「消積滯,燥脾濕,化痰涎,除脹滿黃腫瘧利,風眼口齒諸病。」

樟腦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樟科植物樟樹的木材及枝葉經蒸餾精製而成的結晶。

【性味與歸經】辛,熱。有毒。入心經。

【功效】外用除濕殺蟲,散腫止痛。內服開竅闢穢。

【臨床套用】1、用於疥癬瘡癢及跌撲損傷,瘀滯腫痛等症。

本品有殺蟲止痛之功,治疥癬瘡癢,可與硫黃、枯礬、苦參、黃柏等配合外用。本品又能散腫止痛,可用酒精配成盯劑外擦,以治跌撲損傷、瘀滯腫痛。

2、用於中惡、卒然昏倒,或熱病神識昏迷等症。

樟腦辛香走竄,有類似冰片的芳香開竅和闢穢化濁的作用,治卒然昏倒,或熱病神識昏迷等症,可與麝香等配合入散劑或製成丸劑用。

【處方用名】樟腦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內服一分至二分,須與其它藥配合製成丸劑用(不入煎劑)。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樟腦酒(驗方):樟腦、乳香、沒藥、酒。治疹氣腹痛。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通關竅,利滯氣,治中惡邪氣,霍亂心腹痛,寒濕腳氣,疥癬風瘙,齲齒,殺蟲闢蠹。」

硫黃
【藥用】本品為天然硫黃礦或含硫礦物的提煉品。

【性味與歸經】酸,溫。有毒。入腎、大腸經。

【功效】殺蟲,補火助陽。

【臨床套用】1、用於疥癬,陰疽等症。

本品有以毒攻毒的作用,且有殺蟲之功,對于疥癬,可配伍輕粉,大風子等同用;還可外敷陰疽,有消散的功效。

2、用於命門火衰,腰酸膝冷,陽痿,以及腎氣不納所致的喘逆和虛寒腹痛等症。

本品有補火助陽之功,對命門火衰所致的腰酸、陽痿,及虛寒腹痛等症,可與附子、肉桂等配合套用;治療腎氣不納的喘逆,可配合黑錫、補骨脂、葫蘆巴等同用。

此外,本品還可用於虛寒便祕。

【處方用名】硫黃(與豆腐同煮後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日量三分至八分,入丸、散。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半硫丸《和劑局方》:半夏、硫黃、薑汁。治虛寒便祕。

【文獻摘錄】《本經》:「主婦人陰蝕,疽痔,惡血,堅筋骨,除頭禿。」

《藥性本草》:「能下氣,治腳弱腰腎久冷,除冷風頑痺。」又雲:「生用治疥癬,及療寒熱咳逆。」

《本草圖解》:「主命門火衰,陽氣暴絕,陰證傷寒,陽道痿弱,老人虛秘,婦入血結,虛寒久痢,心腹積聚。」

爐甘石
【藥用】本品為天然產的菱鋅礦。

【性味】甘,平。

【功效】明目去翳,收濕斂瘡。

【臨床套用】1、用於目赤腫爛、目翳等症。

爐甘石有去腐解毒、收濕退翳的作用,可配黃連、樸硝、硼砂、冰片等製成眼藥點眼,以治瞼緣炎及結膜炎等症,並可療翳膜孥肉。

2、用於瘡瘍、濕疹等症。

爐甘石具收斂吸濕的作用,能防腐斂瘡,常可與黃柏、滑石、青黛、石膏粉等用於濕疹及瘡瘍不斂,膿水淋瀝。

【處方用名】爐甘石、飛甘石(﹠,淬黃連等汁後,水飛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外用適量,不作內服。

【方劑舉例】爐甘石散《證治準繩》:爐甘石、片腦、黃連、黃柏。治目赤翳障。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止血,消腫毒,生肌,明目去翳,退赤,收濕除爛。」

孩兒茶
【藥用】本品為豆科植物兒茶樹的枝幹加水煎汁濃縮而成的乾浸膏。

【性味與歸經】苦、澀,平。入肺經。

【功效】收濕、斂瘡、止血。

【臨床套用】用於瘡瘍多膿水,久不斂口,牙痛及外傷出血。

本品以外用為主,用於瘡瘍多膿汁黃水,或久不斂口,以及牙疳潰爛等症,與龍骨、冰片等藥配合,能起收濕作用,並有生肌斂口等功效。

此外,本品外用能止血,可用於外傷出血。內服能止潟,還能治潟痢便血等症。

【處方用名】孩兒茶、鐵兒茶、珠兒茶、兒茶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分至一錢,包煎。或微炒研粉入丸散吞服,每服一分至三分。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龍骨兒茶散《醫宗金鑑》:龍骨、兒茶,輕粉、冰片,為末外用。治皮膚破爛,濕瘡。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清上隔熱,化痰生津,塗金瘡一切諸瘡,生肌定痛,止血收濕。」

《本草求真》:「凡一切口瘡喉痺,時行瘟瘴,煩躁口渴,並一切吐血、衄血、便血、尿血,血痢,及婦人崩淋,經血不止,陰疳痔腫者。」

血竭
【藥用】本品為棕擱科植物麒麟竭及其同屬植物的果實和樹幹滲出的樹脂。

【性味與歸經】甘、鹹,平。入心胞、肝經。

【功效】行瘀,止血,止痛,斂瘡生肌。

【臨床套用】1、用於金瘡或折跌痰血凝滯作痛等症。

本品能袪瘀行滯、止血定痛,治刀傷或跌撲損傷、瘀滯疼痛等症,常與兒茶、乳香等配合套用。

2、用於瘡口不斂等症。

本品外用有收斂防腐保護瘡面的作用,能促使瘡面癒合,對瘡口不合,可以同兒茶、乳香、沒藥等配合研末外敷。

【處方用名】血竭、麒麟竭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內服三分至五分,入丸散。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血竭散《沉氏尊生》:血竭、大黃、自然銅。治皮骨破折。

【文獻摘錄】《新修本草》:「療心腹卒痛,金瘡出血,破積血,止痛,生肌,去五臟邪氣。」

《海藥本草》:「傷折打損,一切疼痛,血氣攪刺,內傷血聚,並宜酒服。」

《大明本草》:「敷一切惡瘡疥癬久不合。」

象皮(附:象牙屑)
【藥用】本品為脊椎動物象科象的外皮。

【性味】甘、鹹,寒。

【功效】斂瘡生肌。

【臨床套用】用於瘡口久不癒合等症。

本品功專收斂,能生肌斂瘡,促使瘡面癒合,治潰瘍不致,可以本品同珍珠、冰片、血竭、孩兒茶等藥研末外敷。

【處方用名】象皮(炙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外用適量。

【附藥】象牙屑:為象牙的屑末。性味甘寒。功能清熱定驚,拔毒生肌。適用於痰熱驚癇,喉痺腫痛,廱腫瘡毒,痔漏等症。一般用量為一錢至三錢,煎服。或研細入丸散,或外用。

【方劑舉例】珍珠散《張氏醫通》:珍珠、爐甘石、唬泊,龍骨、赤石脂,鐘乳石、硃砂,麒麟竭、象皮。治外症潰爛不長肉。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下疳,燒灰和油敷之。又治金瘡不合。」

松香
【藥用】本品為松科植物馬尾松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樹脂。

【性味】苦、甘,溫。

【功效】生肌止痛,燥濕殺蟲。

【臨床套用】用於廱癤,疥癬等症。

本品通常作為外用藥,治廱癤、疥癬濕瘡瘙癢等症。治廱癤,可與蓖麻子、東丹等配用;治疥癬濕瘡,可與輕粉、麻油等配用。

【處方用名】松香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外用適量。

【方劑舉例】千捶膏《經驗方》:松香、蓖麻子、輕粉、東丹、銀朱,茶油。外治廱、癤、疔等。

【文獻摘錄】《本經》:「廱疽惡瘡,頭瘍白禿,疥瘙風氣,安五臟,除熱。」

《藥性本草》:「煎膏,生肌止痛,排膿袪風,貼諸瘡、膿血爛,塞牙孔殺蟲。」

鉛丹
【藥用】本品為純鉛加工而成的四氧化三鉛。

【性味與歸經】辛,微寒。有毒。入脾、肝經。

【功效】外用拔毒生肌;內服殺蟲,截瘧。

【臨床套用】用於瘡瘍多膿。

本品主要外用於散劑及膏藥中,能與植物油化合,為制膏藥的基礎劑,有較好的解毒收斂作用。如經驗方紅油膏,即用本品配合九一丹(熟石膏九錢、升丹一錢),調入油膏內,有防腐生肌作用,可治潰瘍不斂。

此外,內服小量可墜痰截瘧,又可用於蟲積腹痛,因本品有毒,故目前臨床上極少套用。

【處方用名】鉛丹、黃丹、廣丹、東丹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內服一分至二分,入丸散。不可過量,以防中毒。外用適量。

【文獻摘錄】《本經》:「主吐逆胃反,驚癇癲疾。」

《藥性本草》:「煎膏用止痛生肌。」

《本草衍義》:「治瘧及久積。」

《本草綱目》:「墜痰殺蟲。」

毛茛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毛茛科植物毛茛的全草。

【性味】辛,溫。有毒。

【功效】截瘧,退黃。

【臨床套用】1、用治瘧疾。

本品有毒,臨床上一般作為外用。用鮮草少許,洗淨,打爛,在瘧疾發作前6小時敷於大椎穴,皮膚有灼熱感時,即除去。

2、用治黃疸

用本品治肝炎黃疸,亦可採用外治法(使用方式同上),貼於寸口或內關上(也可墊薄姜片一塊),皮膚有灼熱感時,即除去。

3、用治哮喘。

使用方式同上,敷大椎穴;或取鮮葉少量,揉爛,用紗布包,塞鼻孔內,喘平後即除去。

本品有毒,只供外用,一般不作內服;外敷數小時後皮膚可引起發泡熱痛,發泡後,要保持清潔,避免感染。

【處方用名】毛茛、老虎腳爪草(鮮草,洗淨,打爛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外用適量。

【文獻摘錄】《本草拾遺》:「惡瘡廱腫,疼病未潰,搗葉敷之,不得入瘡內令肉爛;又患瘧人,以一握微碎,縛於臂上;……和姜塗腹,破冷氣。」

馬錢子(附:土木鱉)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馬錢科植物馬錢的成熟種子。

【性味與歸經】苦,寒。大毒。入肝、脾經。

【功效】通經絡,消結腫,止疼痛。

【臨床套用】1、用於風濕疼痛,經絡拘攣。

本品有通經絡的功效,又能止疼痛,常與羌活、川烏、乳香、沒藥等藥物配合,治療風濕疼痛、經絡拘攣之症。

2、用於跌撲損傷腫痛,以及陰疽。

在傷科、外科方面,取馬錢子消結腫、止疼痛,治療跌撲損傷、骨折等瘀滯腫痛之症,可與自然銅、骨碎補、乳香、沒藥等同用;治療陰疽,可與草烏、當歸、地龍等藥配合。

本品近年來有用於食道癌、胃癌、直腸癌以及肺癌等。因其毒性劇烈,一般須經過嚴格的加工炮製後,再配合甘草等解毒藥製成丸劑套用。臨床觀察,近期療效比較好,但遠期療效不很明顯,有待於迸一步研究。

【處方用名】番木鱉、馬錢子(水浸10天,每天換水一次,刮去毛,切片,陰乾,用麻油炸成外焦黃內裏深黃色後套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內服一日量為二釐至三釐。外用適量。
\r
【附藥】土木鱉,又名木鱉子、方八。為多年生蔓生草本葫蘆科植物木鱉的種子。性味甘溫有毒。功能消積塊,化腫毒。適用於腫毒,乳廱,惡瘡,瘰曆,痔瘡,跌撲損傷腫痛,腰痛等症。一般作為外用。

【方劑舉例】散瘀和傷湯《正骨心法要旨》:番木鱉、紅花、生半夏、骨碎補,甘草、蔥須。治一切碰撞損傷、疲血積聚。

治傷消瘀丸《上海中成藥》馬錢子、麻黃、地鱉蟲、自然銅、乳香、沒藥、香附、骨碎補、紅花、蒲黃、赤芍、桃仁、澤蘭、五靈脂。治跌撲損傷。

【文獻摘錄】《本草綱目》:「傷寒熱病,咽喉痺痛,消痞塊,並含之嚥汁,或磨水噙嚥」

《本草從新》:「治咽喉痺痛,消痞塊。」

蒟蒻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天南星科植物蒟篛的球莖。

【性味】辛,寒。有毒。

【功效】消腫,解毒。

【臨床套用】用於廱療腫毒等症。

本品有消腫解毒的功效,治廱療腫毒,常與蒲公英、紫花地丁、銀花、連翹等配合套用。或單用本品,適量搗爛外敷患處,但不可過久,以免發泡。

此外,本品又可用於瘰曆結核等症;近年來臨床上有入用本品治癌腫、腦瘤等病。

【處方用名】蒟篛、魔芋、鬼蠟燭、蛇六谷(洗淨,曬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三錢至八錢,煎服(本品有毒,須煎二小時以上,濾去渣,取汁服,切勿吃渣,以免中毒)。

常山(附:甜茶)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虎耳草科植物黃常山的根。

【性味與歸經】苦、辛,微寒。有小毒。入肺、心、肝經。

【功效】截瘧。

【臨床套用】用於瘧疾。

常山能殺滅瘧原蟲,為中醫沿用已久的抗瘧專藥,可以控制瘧疾症狀的發作,並有良好的退熱作用,常和知母、擯榔、草果同用。但本品服後往往能引起噁心嘔吐,因此,過去也用作催吐藥,用以治療胸中有痰飲積聚之症。然而吐法在目前臨床上己很少採用,而用治瘧疾則又有一種不良副作用,故在臨床上往往配合半夏、陳皮同用,以防止發生噁心嘔吐等症的反應。

【處方用名】常山、炒常山、雞骨常山(用麩皮同拌炒至黃色)。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錢至三錢,煎服。

【附藥】蜀漆:又名甜茶。即常山的苗葉。性味、功效、用量均同常山。根據現代研究,它的抗瘧作用較常山為強。

【方劑舉例】截瘧七寶飲《楊氏家藏方》:常山、草果、擯榔、青皮,厚樸、陳皮、甘草。治瘧疾。

【文獻摘錄】《本經》:「主傷寒寒熱,熱發溫瘧……,胸中痰結,吐逆。」

《本草綱目》:「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瘧之功。」又雲:「常山、蜀漆,生用則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則氣稍緩,少用亦不至吐也。」

瓜蒂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葫蘆科植物甜瓜的果柄。

【性味與歸經】苦,寒。有小毒。入胃經。

【功效】湧吐痰食。

【臨床套用】用於痰涎雍盛,宿食停聚等症。

瓜蒂苦寒有毒,用於痰涎、宿食停聚胃中而宜於湧吐者,用本品與赤小豆為末,香鼓煮汁,溫服以催吐。

此外,本品研末搐鼻,有退黃疸的作用。

【處方用名】瓜蒂、苦丁香(洗淨,曬乾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分至三分,宜作散劑。本品有毒,用量不可過大。

【方劑舉例】瓜蒂散《金匱要略》:瓜蒂、赤小豆。治胸痞,上脘有宿食者。

【文獻摘錄】《本經》:「咳逆上氣,及食諸果,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別錄》:「療黃疸。」

《本草綱目》:「吐風熱痰涎,治風眩頭痛,癲癇喉痺,頭目有濕氣。」

《本草便讀》:「苦寒通於胃腑,吐隔上蓄聚之熱痰。」

藜蘆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百合科植物黑藜蘆的根莖與根。

【性味與歸經】苦、辛,寒。有毒。入肝、肺、胃經。

【功效】吐風痰,殺蟲。

【臨床套用】1、用於風痰壅盛及纏喉風。

本品湧吐作用較強,如欲湧吐痰涎,作為急救,可用防風、瓜蒂、藜蘆三味,研細末,取少量,溫水送服以催吐。對于癲癇痰涎壅盛,或纏喉風見痰涎壅塞者,可偶一用之。本品有毒,用時宜慎。

2、外用治疥癬。

本品有殺蟲之功,用治疥癬,可用藜蘆研為細末,加生油調成軟膏,外塗。

【處方用名】藜蘆(洗淨,曬乾,切片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一分至三分,宜作散劑。外用適量。有毒,用量不可過大。

【方劑舉例】通頂散《聖惠方》:藜蘆、黃連。外治諸風頭痛。

【文獻摘錄】《本經》:「蠱毒欬逆,洩痢腸澼,頭瘍疥瘙惡瘡,殺諸蟲毒,去死肌。」

《別錄》:「療噦逆喉痺不通,鼻中瘜肉,馬刀爛瘡,不入湯用。」

《圖經本草》:「吐上隔風涎,暗風癲病,小兒[鼻葭]齁痰疾。」

辣蓼
【科屬與藥用部分】本品為蓼科植物辣蓼的全草。

【性味】辛,溫。

【功效】溫中化濕。

【臨床套用】用於痢疾,洩潟,小兒疳積等症。

本品具辛辣之味,有溫中化濕的作用。配合馬齒莧、地錦草、青木香等藥,可以治療痢疾、洩潟、腹痛;配合麥芽等藥,可以治療小兒疳積。

此外,本品又有化濕解毒作用,還可用以熏洗濕疹、頑癬等症。蛇犬咬傷,亦可用鮮草洗淨,搗爛外敷。

【處方用名】辣蓼、辣蓼草(洗淨,曬乾,切碎用)。

【一般用量與使用方式】五錢至一兩,煎服。外用適量。


[附] 具有腎毒性的中藥
某些中藥確實具有腎毒性,過量或是腎功能不全者,要謹慎使用。
常見的有蒼耳子、鴨膽子、常山、白果、篦麻子、馬錢子、半夏、雷公籐、班螫、鉛粉、鉛丹、密陀僧、雄黃、砒霜、白降丹、輕粉、水銀等。
上述藥物可直接損害腎小管上皮細胞,甚至發生廣泛的近曲小管壞死。(資料引自實用毒性中藥學揚芬明1992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26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藥學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ac29: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中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