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五講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33369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五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真如上師開示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四講上線了!
http://lrannotations.org/lectures/65-02005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五講
箋註皈敬頌2
在學習之前,請大家先觀察一下自己的意樂,希望能夠憶念到暇滿難得、易失。實際上我們在一生中,能夠有懷著清淨動機學習教法的時光是很珍貴的,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意樂來聽聞,會得到最大的勝利呢?當然是說,為了能夠利益所有的有情,我們必須迅速去證得佛果。那麼證得佛果一定要修習證得佛果的因;要證得那樣的因,一定要先知道;要知道的話,必須就要先聽聞。所以人間天上所有美好的事情,都從聽聞正法開始。那麼我們一定要懷著歡喜、清淨的動機,在一起學習《四家合註》。即為了究竟利益虛空般的如母有情,我必須迅速成佛,以此動機來學習。1'20"
上一次我們學到妙音笑尊者的〈皈敬頌〉,在〈皈敬頌〉的後面兩句是:「二車覺窩聖父子,袞巴內蘇博朵瓦,慬哦仁欽崗巴等,敬禮法尊諸善識。」我們學習了袞巴瓦、內鄔蘇巴,接下來該講到博朵瓦大師。為什麼我希望能給大家簡略地介紹一下諸位大善知識的行傳?因為都是藏地的祖師,我們只是聽過這些名字,卻不知道他的行誼,去禮敬的時候,甚至可能也找不到恭敬的感覺,所以我希望介紹一下。2'17"
博朵瓦大師,他是「噶當教典派」的開派祖師,應該是北宋時期的人。出生在一個苯教徒的家庭之中,但是他從小就有嚴持戒律、厭捨俗家的習氣,因此就在兩位大德的座下出家。剛出家的時候,其實他非常幸運地在阿底峽尊者的座前,聽聞了一次道次第的法類。後來就到了熱振寺,依止種敦巴尊者長達七年,聽受了全部道次第的法類,並且也在那個寺院裡進行了非常嚴格的專修。之後就在一些地區,其中還有一個博朵寺,弘揚佛法。3'30"
他一生不貪著世間的財物,非常清淨地修習教法,有一千個弟子都仿效他清淨的行為,非常專心地修行,所以名震四方,甚至都傳到了印度。印度當時也傳頌說:「藏地出現了這樣了不起的一個大菩薩,能夠住持聖教。」他在示寂前應僧眾的祈請上座說法,說完法之後就合掌發願說:「願做一切有情的依怙!」他放下掌的時候,就在法座上圓寂了,住世七十八歲,然後生在兜率院內。他著名的弟子就是朗日塘巴,知道吧?還有霞惹瓦。這些都在《師師相承傳》裡面講過,我現在再簡單地介紹一下。4'40"
博朵瓦大師在孩童時代,應該說是宿生就具有偉大的慈心、悲心還有菩提心的天性。他見到其他眾生的痛苦時內心非常地憂惱,甚至極其憂苦,總是一直在想用什麼樣的方法才能夠除去這些痛苦。而如果見到其他有情的內心中生起歡樂的時候,他總要在心裡祝願:他們所得到的這些安樂,無論何時都不要退失,而且一定要一路向上增長,成為一個殊勝的士夫。5'31"
而且,他對從大道上而來遠遠的客人,總是對他們做一個祝願說:「我願客人們,你們的家鄉中能夠獲得豐收,願你們在遠方也能夠成辦非常有意義的事業。」他也曾經這樣說:「在我的想念中,除了想念他有情獲得勝利,我就心生歡喜;他方面獲得安樂,我就心生喜悅;他方面有愉快,我就心生愉快的感覺;除此之外,沒有生起過希望我自己的勝利或者很多好事情來到,我才能夠生起歡樂的這種念頭。」大家覺得這容易嗎?這是一個強烈的等流習慣,都是願意他快樂、願意他愉快等等,從沒有願意自己的內心產生愉快的感覺然後才會快樂。而且當看到一些人或者幾個人結伴而行的時候,他總是想著:這些人能夠和氣同心該多好!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大家和和氣氣地不要吵架,有事情好商量,友誼萬古流傳,這樣子該有多好。所以可見那個心啊,非常非常地純淨和善良。7'09"
善知識霞惹瓦讚美博朵瓦的頌句中也這樣說過:「從善知識孩童時,剛剛知道說話的時候,他的心已經轉變成共他苦樂的心。」就是會有非常希望,他有情能夠離苦得樂這樣一個任運而成的利他心。雖然顯現為小的時候就不待努力自然而成的樣子,但是大家可以知道,這樣的心是要經過長久地修習、精進地修習,才能夠這樣任運而起,什麼時候都不期待自己很多好事情降臨,都是期待他人能夠快樂。如果我們都懷著這樣一個心的話,世界上應該很少有爭端,應該沒有戰爭吧!8'19"
在依止種敦巴尊者的七年之中,尊者對他非常地特別。因為知道他將成為自己的首要弟子,而且會是護持教法的一個了不起的人。所以種敦巴尊者對他看成像眼睛一樣地愛護他、培養著他,開示了尊者所有的菩提道次第,也就是從依止善知識直到最後全圓道次第的教授。而且對於這個全圓道次第每一個觀修時的緣念法門,不停留在僅僅講說,而且一定會給予一個能轉動心續,注意!能轉動心續,必須會生起體驗的引導。因此他對於善知識種敦巴尊者的功德,還有尊者所說的道次第中的所有要點,生起了堅固的決定信念。9'44"
在《入行論》裡有一句話:「我獲解脫義,不須名利縛。」依據這個教授在講的時候,實際上他能夠直接轉動內心,而且立刻生起了捨卻現世,一心不離善知識種敦巴尊者這樣一個純淨的修法的心。就是聽了之後就會轉動心,變成是像所修的那樣一個心——所修之量。大家都知道「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這句話,什麼叫聽聞隨轉呢?聽了之後,自己的心就立刻轉變成經典上文句所要求的證量那樣,關於證量有不同層次的證量。10'42"
博朵瓦大師回憶剛剛開始依止種敦巴尊者的時候,說:「剛來到這裡的時候,想的是只一次收穫的時間來求得教授,然後就到其他的地方,」可能是要去閉關修行,「可是現在即使種敦巴尊者讓我滾開吧!到後面去吧!我再也不願意離開了。」因此他體會到:只想得到一些簡單短小的教授是不可以的,而且請求一些教授之後到他處去,趕快就離開這個善知識到遠方去,也是不可以的。必須是不離開具足德相的善知識作長期地依止修行。因為他一直到種敦巴尊者示寂都在種敦巴尊者身邊,所以由此,他在依止尊者的七年之中,因為非常非常專注、虔誠地,對依止善知識的法類進行刻苦地修行,所以經典上寫道:獲得了善知識種敦巴尊者對他喜愛的慈意。種敦巴尊者也常常這樣讚嘆:「啊!不料壩塘那個地方,竟然出現了這麼一個偉大的人物啊!」可以想像善知識怎樣把這個弟子珍愛在心上。12'11"
他在熱振寺專修的過程中,有一段時間同一位善知識一起閱讀《經莊嚴論》的根本頌,這個時候他很認真地學習。這裡面記載他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一塊大木板,上面刺著很多很多的箭,拔去箭之後,只是箭桿拔掉了,箭頭全部都留在那個木板上。這是在學習《經莊嚴論》的過程之中。後來他又將《經莊嚴論》的大疏合起來進行閱讀、學習,然後又夢到那個木板了,很多箭射在上面,但這次所有的箭頭一個不剩地全拔掉了,據說這是一個如實了解至尊彌勒菩薩密意的一個象徵。13'17"
所以善知識博朵瓦自從和種敦巴尊者見面開始,一直到尊者圓寂之間,他連一剎那也不想離開自己的善知識,在心和行為兩方面都作了最如法的依止,所以種敦巴尊者對他攝受為自己的首要弟子。有一次種敦巴尊者生病了,當時頭枕在博朵瓦尊者懷中的時候——可以想見師徒之間親如父子啊,像照顧父親才會這樣——博朵瓦的心中很痛苦,痛苦到什麼程度呢?就好像來到一個可怕的地方,旁邊一直有個護送者護送著,然後忽然那個護送者拋棄了他。他在想:怎麼辦,以後又將依止誰啊?就流眼淚,悲痛的淚水就落到了種敦巴尊者的衣領上。善知識種敦巴尊者就了解了他的心,因為有通達他的心,就開始跟他說:「我還沒看到你可以依止的人啊!今後就應該以三個或五個以內的人作為助緣,助臂,就像幫助的手臂一樣。應該以經藏為師,向著賢善心作吧!以後會與殊勝者相遇的。」他的老師馬上就這樣安慰他。15'10"
當時說話的時候還有一個善知識,也坐在種敦巴尊者的面前,他就啟問尊者:「您所說的賢善心,到底是指什麼而言呢?」尊者就回答道:「是指菩提心啊!」這樣連說了兩遍,「是指菩提心啊!」所以「賢善心」這個教授,在聚會中、在很多地方,尊者也配合經教講說,甚至下至在呵責的時候,也會開示這個教授,可見他對菩提心的教授是非常非常看重的。16'09"
後來博朵瓦對賢善心的這個法,已經修行得到了一些效用,但是得到了之後,這上面記載:因此也無時不痛苦。開始是那樣痛,修了一段時間覺得很好,後來修成了也無時不痛苦。大家想一想為什麼?觀無一眾生不是苦故。所以這種痛苦已經不是為名利、為財物、為房子,為自己所眷戀、執著的這些得不到,或者說在追求它的過程中受到阻礙,而產生的這些痛苦憂惱。完全是緣念著他有情,比如說怎麼樣能去除苦因,何時能幫到他不要這麼痛苦啊,完全是由於緣念著他有情而產生的憂苦。17'08"
我講到這裡你們會不會覺得:如果生起菩提心這麼痛苦,我還要生起嗎?有人會這樣想嗎?有。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作乞丐的時候,要不到飯也痛苦吧?假如啊!觀想一下。要不到東西痛苦吧?可是你有一億資財你會痛苦嗎?也痛苦,怎麼樣把這一億變成一百億也痛苦,這兩個痛苦你選哪個呢?既然有錢也痛苦,為什麼要有錢呢?你會這樣想嗎?(不會。)菩提心有如寶藏啊!獲得了這樣的如意寶珠在心懷裡藏著的時候,也會想要珍惜它;由於放眼望去眾生痛苦,觀世音菩薩也有這樣的示現,心非常非常地痛苦,後來得到阿彌陀佛的加持。所以這種憂苦和前面的憂苦是完全不一樣的——要不到半碗飯和考慮我的二十億怎麼樣變成一百億,這種憂苦是不一樣的,對不對?所以還是要努力生起菩提心啊!18'33"
那麼生起菩提心的過程中,難道僅僅是憂苦嗎?還有特別多的快樂。有一種快樂就是有一天會發現,你差不多已經忘記自己了,再也不在乎自己是一個什麼,只在乎有情是否能淨除苦因、什麼時候能夠得到究竟的快樂,我應該為他們做什麼。所以每一滴眼淚都是神聖的,都是純潔得像水晶那樣。19'04"
在《噶當教法史》裡面也說過,噶當派的三昆仲——博朵瓦、慬哦瓦、樸窮瓦是怙主三尊的化身,實際上也說他們是化身的士夫,即便是以普通的眼光來看,他們的事業史也是極其不可思議的。善知識博朵瓦在依止種敦巴尊者學習菩提道次第中,從依止善知識,直到最後無學雙運果位之間的每個觀修所緣,都得到了徹底的體會,並且在善知識的護佑下,生起了無造作的徹底覺受。19'53"
所以修持到共中、下兩士道,他所獲得的成果——大家想一想,共下和共中士會獲得什麼樣證悟的結果?就是他對於此生的色身、受用、名聞恭敬、眷屬等眾,任何一種都不生起剎那的貪戀。注意喔,剎那!就是說這貪戀心已經完全斷除了,猶如傷獸那般,不停地遷換所居的靜處。受傷的野獸為什麼不停地換地方?怕在一個地方住久了,猛獸知道牠受傷了要來把牠吃掉。所以在這個地方住一住趕快搬家,再住一住又搬家,不敢讓當地這些很可怕的威脅性動物熟悉牠,趕快移到下一個地方。而修行人也是懷著不能讓現世這些東西染污自己、傷害自己法身慧命的這樣一個心,不停地移動。所以我在想:這麼多年,師父示寂十年了,我們不停地遷換所居的地方,如果能懷著這樣的心,該有多麼地美好!所以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學習這樣的心呀!21'35"
有一次一個施主供養了一顆綠中帶紅潤的大松耳石,應該是很名貴吧,綠中帶紅的。這後面說這種色彩的大松石是極其珍貴、極其難得的。當時供養博朵瓦他不用手去接——比丘律儀裡是手不過金錢的——就做了一個手勢示意放到他面前,然後非常非常認真地為施主這個供養的功德作了回向。到第二天,博朵瓦就帶著他親愛的弟子們到另外一個地方去了。然後供松石的這個施主在想:「到底不貪戀錢財到什麼程度?我去看看好了。」他不太相信,就到博朵瓦他們還沒走之前那個住處去看了一下。看了一圈,嚇到了,發現那塊玉石仍然在昨天他放的那個地方的原處,絲毫未動!善知識博朵瓦同他所有的徒眾,都對於任何財物也不起貪著,都是棄捨現世的人士。就單單是從這樣的一個傳記來說,也是對於大寶聖教一個極大的莊嚴,因為修行者能以這樣乾淨的心來修行正法。23'19"
而且善知識博朵瓦會集了大概有一千個徒眾一起修行,據說都是能夠捨卻此世的心專門修解脫的這些人。他們全部都是三種律儀的遮制處清淨無染的人士,專注於圓滿教法的修持,身口意三業的行為都是隨學於上師博朵瓦清淨的高風亮節這樣修行。所以那個時候他們的美名遍傳於贍部洲的各地,連在印度的聖地也都傳說:「在藏土中出現了一個,能安置約一千個出家眾都同樣行誼的大菩薩!」24'10"
一位噶當派的大善知識所收集的善知識博朵瓦的傳中說:「善知識博朵瓦是生而具有增上心者,是著名的大上座,他對於佛法所做的廣大傳播,顯見了經藏的總義、造論的善巧、持戒的精嚴、僧儀沒有差錯,是一位佛教中非常了不起的主宰人物。從過去直到現在的所有時間,一直都在觀察自己的誓願,」注意!在觀察自己的誓願,「奠定律儀的基礎,一心都在思惟經藏的內涵,常觀貪欲過患等等。修行者能有上面所說的這些功德,哪怕只有一點點,」下面這個結論:「全是仰賴種敦巴尊者的光輝。」弟子能生起這樣了不起的證德。所以大善知識博朵瓦,對三藏非常廣博地通達,並且能將一切都現為教授;因此無論在他面前出現怎麼樣的經論典籍,他都能將它跟三士道體完全地連繫起來,然後對這個教典進行總結的講說,非常非常善巧!25'55"
博朵瓦大師就先講到這裡,以後大家有時間可以去看一看《師師相承傳》。下面講一下慬哦瓦大師。慬哦瓦大師也跟博朵瓦大師同時代,是宋朝時期的人,也是「噶當教授派」開派的祖師。他在童年的時候就親見本尊,是非常了得的人物。十八歲的時候在一個寺院出家,隨後在一個叫拿謨切的地方,這個地方很重要,因為他在那裡拜見了阿底峽尊者,然後尊者授記說這位善知識將成為傳持尊者教法的大德。他還有一個非常了得的媽媽,二十五歲的時候,他非常聽媽媽的話,他媽媽據說是一個有成就的人,依照她的指示就去了熱振寺。同樣地依止種敦巴尊者八年,也是聽受了無量的顯密教法,同時也依止了袞巴瓦等大善知識。他常常以暇滿難得和念死無常來鞭策自心,勤修道次第,在加行法上也是毫不懈怠,後面會講他的很多。然後在宣揚道次第方面也不遺餘力,後人稱他所傳的道次第法脈為「噶當教授派」。他的心子主要有嘉裕瓦、堆隆巴等等,住世七十一歲。27'54"
慬哦瓦大師在善知識種敦巴尊者的座前求得了法義之後,其實內心中還是很想到印度去親近一位瑜伽者。但是當他啟問種敦巴尊者的時候,種敦巴尊者就對他說:「你別去印度了,我會很掛念你的。」然後慬哦瓦就想:「既然善知識心中懸念,去是沒有意義的。」注意這個抉擇喔!如果我們要去哪裡,聽了善知識這麼講,我們會想什麼呢?他會說:「如果他心中懸念,我去就沒有意義了。」這不是一個一般的抉擇。所以他在意樂、加行兩方面,都非常如法地依止善知識種敦巴尊者,聽受一切諸佛所趣入的大道、一切佛經和釋論的心要義——《菩提道次第經驗引導》。當他對於道次第的一切所緣,都能生起一切思惟力的時候,善知識種敦巴尊者就說了:「你這個時候要來找我。」所以慬哦瓦大師就非常聽話,在那時去拜見自己的善知識。據說當拜見的時候,正好深谷間的太陽升起,陽光照射到了慬哦瓦大師的身上,出現了吉祥的八瑞圖等很多形相,然後當時就被種敦巴尊者授記:「緣起是非常非常好的。」就很高興。29'44"
當時種敦巴尊者在講《般若波羅蜜多》這個經教的時候,博朵瓦、慬哦瓦還有樸窮瓦他們三個人看一本書。可以想像,你們想像一下那個場景喔,想像一下!他們為了去聽一些宗派的道理,來到了種敦巴尊者面前,因此尊者就對慬哦瓦說:「我對你的希望是你成為一位大修士,你自己內修吧!」因此慬哦瓦就頂禮了尊者,然後離開。種敦巴尊者就說:「所謂的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就像他這樣!」這是一個極高的善知識對自己的評價。30'28"
當時還有一個人對慬哦瓦說:「我很明顯地看到種敦巴尊者在心中惦記著你,你如果去求密法的話,一定會求到的。」慬哦瓦就去請求教授了,然後尊者就無餘地傳授他大乘密法的教授。慬哦瓦曾經這樣說,讓他去求法的那位「圓滿瑜伽師」:「圓滿瑜伽師他對我有很大的恩德。」因為他讓他趕快去求法,告訴他說:「上師很惦記你。」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中間也會這樣常常去傳?這樣傳好像很不錯。31'17"
善知識種敦巴尊者又說:「覺窩的弟子!佛為了對治八萬四千煩惱而演說八萬四千法門,以所說對治貪欲的一切法門,是不能摧滅瞋恨的;以所說對治瞋恨的一切法門,反過來也是不能消滅貪欲的。因此各別的煩惱,都需要各別的對治法門。而能對治一切煩惱的法門,到底有沒有呢?確實是有這樣一種法可以對治一切煩惱,那麼這種法是什麼?就是甚深緣起空性的修法。」尊者說後,也就對慬哦瓦很好地傳授了聖龍樹菩薩解釋佛陀密意的中觀教授。大家聽到這裡,要發願去學習那種能夠對治一切煩惱非常殊勝的法要。慬哦瓦也是從最初跟種敦巴尊者見面,直到尊者示寂,從沒有離開自己的善知識。32'27"
大家都知道,他有一個著名的問話,就是慬哦瓦常常向嘉裕瓦說:「你憶念已經得到暇滿人身了嗎?」所以慬哦瓦是以念暇滿人身難得、義大,與念死本無定期的這些念頭來鞭策自己的內心,剎那也不放逸而空過,他的心就像水流一般不間斷、不間斷地勤修菩提道次第的義理。由於這麼長久精修的緣故,所以他對菩提道次第的覺受已經獲得了究竟。這個時候也得到了無邊的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加持,就是現出了很多徵兆。33'22"
慬哦瓦大師是一位精通一切明處的人士,他通曉七種不同的梵文。他自己曾經這樣說過,應該是跟親近的弟子,說:「我想自己應該可以做為一位中等的譯師吧!因為比如說對於那些傳說有極具功德的大乘密法,我的念誦沒有不足量的。」大乘密法念誦沒有不足量的!大家都知道通常一念就十萬、多少萬遍,然後咒數有多少萬遍,有的一個法要念七十萬遍閉關才算完。說:「對於羯摩集等,我也沒有一種沒修的。只是我所印造的泥質佛像還有佛塔這一項來說,堆集起來就像一座小山頭那麼大。」前面不是說在加行法上非常努力嗎?說:「只以我所供的甘松一項來說,可以堆滿一間屋子。」甘松是一種香,一種中藥,據說香氣很濃烈,就像油松節一樣,它的中藥效果據說可以清熱解毒,但是價格很平實,供這樣的香滿屋子。這麼一個大德,得到了善知識這樣的攝護,做了這麼勤苦的修行,聽了很令人驚訝。這一生住世多久記得吧?七十一歲。怎麼完成如此浩瀚的修行,不可思議!35'21"
慬哦瓦在熱振寺也依止了阿底峽尊者的弟子大瑜伽師,捨棄此生一切凡俗的事務,進行難行苦行,勤奮地專修菩提道次第。這裡面不只一次地提到,這麼了不起的大德在專修菩提道次第,我們所有學習菩提道次第的人啊,應該效學這種宗風。那個時候慬哦瓦的生活是很貧困的,貧困到什麼程度呢?就可能是一件新的僧服都買不起。所以當他的衣服都襤褸不堪的時候,所穿僧服的下裙連一塊補丁的布都找不到,窮困到這種程度;後來就找了幾塊牛皮把它補起來,因此那個時候大家就稱他為「慬哦皮裙僧」,他的那個下裙會有牛皮。36'37"
讀到這兒會不會有人說:「僧眾怎麼可以受用皮革的東西?」有疑問嗎?記得慬哦瓦大師有這樣的一個故事,他在學習律藏的時候,學到:「比丘不可以用皮革物。」他就馬上把坐墊的皮革物拿走了;然後又讀、讀、讀,說:「在偏遠地區寒冷的地方,比丘也可以受用皮革。」他又把那座墊又拿回來了。所以是非常非常嚴格修行的一個人,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是非常嚴格、認真的。37'13"
所以由於猛利的出離心常時地鞭策著他的內心,以至於到什麼程度呢?到晚上都根本沒有睡,在沒有間斷地勤修菩提道次第。因此有一個善知識對他說:「欸,放鬆一下、放鬆一下,如此努力勤修的話,你小心身體不行喔,小心對身體有害。」然後慬哦瓦就答道:「雖然就像你說的那樣,可是這都是因為暇滿人身太難得了呀!」所以慬哦瓦在每次修行的時候都會唸誦一遍《入中論》的一個偈頌。這個等一會我把傑貢巴大師的小傳講完了之後,再回頭講這一句。他就說:「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他就是以這樣暇滿難得的意義來鞭策內心,非常精進地修行。這是慬哦瓦大善知識。38'38"
接著是頂禮哪一位大善知識?仁欽崗巴。仁欽崗是個寺院,仁欽崗巴其實就是傑貢巴大師,他也是教授派的傳承祖師,是慬哦瓦的再傳弟子。十二歲出家,先後依止嘉裕瓦、內鄔蘇巴,專門修習依止法與道次第。他持戒非常精嚴,定力非常地堅固,也是經由對上師祈禱,親見本尊給他傳法,心中生起了真實的道證功德。二十九歲就開始弘揚道次第,修建了仁欽崗寺。他一輩子幾乎沒有什麼病,只要是能夠利益有情的事,不管多小都去做。他住世了八十二歲。39'40"
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仁欽崗巴是對他的尊稱,其實他是傑貢巴大師。當時有位格西來到內鄔蘇這個地方,對內鄔蘇巴大師說:「我們那兒有一個非常智慧聰明的年輕僧侶,如果他能來到你的面前,非常希望您慈悲關注他。」又是一個介紹的。大師聽了之後心中就很歡喜,說:「把他領到這裡來吧!」於是這個格西就把傑貢巴領到他的面前。傑貢巴大師在明天要啟程,今天晚上就作夢了,夢中夢到內鄔蘇巴大師的靜修室和那裡的屋子、佛塔,還有很多。夢完之後第二天早晨他就啟程了,其實當時有一些其他人也一起來到,但他決定還是不要耽擱,馬上就去找善知識。40'54"
他到晚上才到(容哇村),到那之後得到了一個靜修者的關注,然後才得到一個住宿地還有臥室。第二天他就和一批僧人結伴來到了康巴隆,也在那裡住了一天。後來終於到了內鄔蘇,到的時候已經很晚了,他趕忙就到內鄔蘇巴大師那裡去參拜。大師就說:「你是從哪來的呀?」他說:「我是從倫村來的。」大師說:「那麼那個格西說的就是你嗎?」他說:「是的。」然後大師看了看就說:「我好像還見過你呢!似曾相識。」有這麼一個大德這樣說我們,應該很開心喔!說:「今天晚上就回到你的住處那邊先去好好休息,明天黎明的時候再來找我。」不知道他有沒有睡好,一般睡不好對不對?因為很激動。42'00"
然後第二天黎明,大師當即就傳授給他不動怙主緣念三法的念誦經文,還有一些法,並且告訴他說:「你必須熟記其中的每一個字。」然後他說:「好。」結果就像善知識所說的那樣全部記下來了。後來這個大師就對他說:「欸?你是一個比我好像更加少用專注就可以的人。」就是你少用功就全部能記住了,太聰明了!然後他的老師就對他說:「你可以就住在這裡嗎?」他就回答:「可能我得暫時去找一些吃的,把糧食找到。」善知識就說:「那你趕快去張羅吧!」說完之後還給了他一包酥油,好像還有一大碗好茶葉。43'04"
然後他就去自己準備要求法的糧食。再次來到大師面前的時候,大師就問他:「你現在是選擇做照顧我的僕役,就是來回灑掃做這些事呢?還是想要一心修法呢?」他就回答:「願一心學法。」他的老師就說:「如果一心修法的話,你可能要有一個自己的住處。」怎麼辦呢?大師又從自己的腰包裡掏出了兩錢黃金,說道:「你就拿這錢去買一個小屋住在那專修吧!」看看師父對他多好啊!於是大師就傳授他修法的教授,並且對他說了一句非常非常重要的話:「這些教授其他的人來求我都是不傳的,但是現在我找著你,就都傳給你了,所以善加修持吧!」44'14"
不知道聽到這裡,大家會做何感想?很羨慕嗎?(是。)會觀過嗎?不會?觀過就掃蕩一下。為什麼求都不給,不求還把他找來傳給他?肯定是他和那個求也不給的人不一樣嘛!不一樣在哪裡呢?傳了他之後都能現起教授,可能還有諸多深邃的原因,那善知識知道。這個不可以理解為善知識心不平等吧?我們不常常這樣非理作意嗎?還是沒有?所以大師對傑貢巴是非常重視的,可以說把所有的教授都傳給了他。45'05"
在介紹仁欽崗巴的時候,其實還有一個也是叫仁欽崗巴,但他是傑貢巴大師的姪子。他叫佛陀子,相傳是嘉裕瓦大師的轉世,幼年得到了傑貢巴大師的親自照顧,十七歲就出家了。據說他就是以承事上師作為累積圓滿資糧的無上法門,然後認真地服侍傑貢巴大師,因此求得了很多教授。又因為長時間不停地修習視師如佛,所以得到了本尊的攝受,生起了無量的三摩地、圓滿的修道位。在《師師相承傳》裡記載說他進登十地,將成為賢劫千佛之一,非常了得的這位佛陀子,他也被尊稱為仁欽崗巴。45'59"
據說他在依止傑貢巴大師的時候,有一次就看著想:「啊,叔父的那個念珠可真好看,如果給我的話該有多好!」這種念頭很多人都會有。他心裡剛那麼一想,還沒有開口,傑貢巴大師馬上對他說:「念珠如果只是手抓著,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儘管看起來好像很光彩。」意思是什麼?自己去體會吧!還有人說:如果沒有生起修善的意樂到了傑貢巴大師座前,就會發現善知識很不高興。注意,他臉上會現起不悅,然後說:「你那樣沒用。」其實都沒說話喔!然後如果有一天心裡油然生起了修善的意樂,懷著這種心到了大師面前,上師馬上就看他說:「今天早晨你心中生起了什麼呀?」馬上就知道,可能有他心通吧!如果回答:「我生起了如此這般、如此這般的心。」這個大師會反過來說:「那是我加持你生起的。連我現在老了還要這樣地修,你一定也必須這樣地修啊!」這是讚美傑貢巴大師的。47'37"
我們所有依止善知識的人都知道,善知識不可能無緣無故對自己不高興,當心中纏縛著煩惱到善知識面前的時候,他確實是會給你臉色看。其實講到這裡我常常想到,我們都很重視對善知識啟白,啟白是很重要的,但是內心修善的意樂更重要,當我們內心一直努力修善的時候,實際上善知識會很歡喜我們。48'10"
剛才講到不管是多小的善事都去做,這是說哪一位善知識啊?(傑貢巴。)別忘記這個美德,就是非常非常微小的事,到什麼程度呢?他已經成為那麼大一個善知識了,人家請他到村莊裡去念經,他還要去。其他的人就說:「您就不用去了。」他說:「要是能對為利有情做一些饒益而不做的話,那應該叫作菩薩的放逸啊!」所以他直至未示寂之前,都到村子裡去給人家誦經、修法。到八十多歲,有的時候一個非常非常小的事,就是好像都不認識的一個人來求他做什麼,只要到他面前,他也會非常慈悲地傳授皈依發心,非常認真地教導。他曾經這樣說:「我從幼年的時候開始,從沒有生起過很大的瞋恨心,並且饒益他者的心就會任運地生起。」所以宗喀巴大師想到傑貢巴大師的這種修心的精神,就讚頌說:「以勝乘道修心傑貢主。」頂禮他的足下。這個也是在《師師相承傳》裡邊記載的,大家可以有時間多去看傳承祖師是怎麼修行的。50'05"
我再花點時間講一小段,大家知道慬哦瓦修心那個《入中論》上面的偈頌吧?記得吧?「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他每次修法的時候都要這樣唸誦,這是月稱菩薩的《入中論》中的一個偈頌。宗大師對此做了解釋,說:若時隨自欲樂自在不用依賴著他人,我們就可以住在人天善趣的和順之處,非常和樂的地方;就像一個勇士住在順處,隨順著非常和樂的地方,脫離了很多東西對自己的束縛一樣。這個時候,如果這個補特伽羅「不能善自攝持不墮惡趣」,發生了不能善自攝持自己的心不墮落惡趣這種事情,反過來就像一個勇士被很多兇惡的人綁起來投到山澗裡去。一旦墮落惡趣險處之後,已經全都不可能憑藉著自己的力量再把它轉成善趣。所以會有那句話:彼更以何因從惡趣中出離呢?似乎沒有一種有力的原因,讓我們從墮落惡趣的那種狀態再生到善趣。51'52"
大家想一想為什麼?因為惡趣身修善少,而造惡的勢力強,所以只能流轉惡趣。就像《十地經》中也這樣說過:假使後來生到人中,也會感得兩種果報。比如說殺生墮落惡趣之後,即使生到人中會得到短命多病。所以一旦墮落惡趣,非常難再生到人中,一定要在得到人身的時候「善自攝持」,要好好地管束自己的三業,千萬別墮惡趣!這裡邊說「莫墮惡趣」,是宗大師的教誡,千萬不要墮落惡趣。那麼請問如何不墮惡趣?因是什麼?宗大師教誨說「竭力嚴持淨戒」,應當竭力嚴持淨戒。53'01"
慬哦瓦大師每次修法都念這個偈子,那麼這個偈子所包含的內意到底是什麼?所以《入中論》後面還有一段說:「是故勝者說施後,隨即宣說尸羅教,尸羅田中長功德,受用果利永無竭。」大家都知道,沒有好好地持戒,乃至破壞戒律,是感生惡趣等等無邊痛苦的根本,所以一定要戰勝一切罪惡。如果談布施的話,戰勝一切罪惡就是為了布施的功德不失壞,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布施後,開始說持戒這個教誨。戒律就像良田一樣,為一切功德所依止。如果在「尸羅田」中,就是在戒律的田中長養這個布施的功德,使布施的這個因,和身、身受用的財產這個結果,輾轉增長,永遠沒有窮盡。這樣的話才能長時間、沒有盡期地,去受用很多我們這種善妙的修行結果。54'29"
所以凡是要修布施的,不應該只是為了感得圓滿的資財,老是想:「因為現在窮,我好好修布施,這樣就會感得生生世世資財不匱乏。」不能只是這樣考慮而已。要計畫一下:我要用什麼樣的身來受用我布施的結果,這個是很重要的。還有再要考慮一件事:就是如何才能使我布施的這個資財多生相續,不要一下子就沒有。考慮過之後,「則知」,知道「持戒為勝方便」。這兩件事怎麼解決?一定是好好持戒,才能以殊勝的身來受用自己布施的結果;而且你好好持戒,生生世世這個結果會增長無盡地、一直一直地綿延下去。55'27"
所以初發心的菩薩,雖然是以利益一切有情為得佛道的這個心,要勤修布施等等。可是仍必須在善趣的身成熟布施之果——我們布施的結果一定要在善趣身上成熟,才能夠很多生相續地受用布施的這個結果。所以應該以持戒為因,因為如果沒有善趣身,請問我們怎麼樣修菩薩行,怎麼樣能夠具備修菩薩行的這些順緣呢?是非常困難的,甚至聽到佛法都是很困難的。56'17"
所以就讚美持戒是增上生和決定勝的因。得到善趣身,我們才能在這個身中長時地受用布施的結果,一定是依賴於戒;乃至得到決定勝的果,也以戒為非常必要的事。大家都知道,凡夫沒有入聖道,能夠得到善趣增上生的因就是什麼?戒律,清淨的戒律。56'55"
在《親友書》上也這樣說:「仁者於戒勿破羸,莫雜莫染當淨修,佛說戒為眾德本,如情非情依止地。」就是說修行的人於我們所受持的戒律不要破,「羸」是虛弱,不要持戒的力道很弱;不要染雜它,讓自己的戒律一定要清淨,因為佛說戒是眾德本,所有功德的根本。到什麼程度呢?就像情非情都依止於地一樣,像大地一樣出生一切功德就是戒律,所以學戒是最為重要的。我們初發心的菩薩也應該好好地學戒,防止十不善業。宗大師說:「乃至莫令起犯戒心。」就是心念都不要起來,何況去身口行?說修此律儀戒是非常重要的,聽了之後應該像上面所說的那樣,注意,「正思惟」,一定要正思惟。58'35"
這裡邊也提到,學戒的時候應該「以無所得的智慧攝持而修」,如果略修數次沒有太大的意義,必須相續地思惟。提到這一點,大家就會有疑問:「相續修好像很困難。」在《無邊功德讚》這裡邊有一個偈頌說:「世聞何法生怖畏,佛亦久遠未能行,然佛修習得任運,功德不修難增長。」這些證道的功德,一聽起來好像是很害怕的,說:「我能修起來嗎?」但是我們想一想,佛久遠劫來,他在因地還沒開始修的時候會嗎?也是不會的,佛陀不是本來就具有這些功德,他也是從一個凡夫一點點、一生生修起來的。佛陀現在已經修到所有的功德都任運而生,那麼我也有這樣的一顆心,有成佛的堪能性,有離苦得樂的這種屬性,也能分辨善惡,為什麼我就不行呢?所有這些數不清的功德,都是由努力修行而生起的,功德不修的話是很難增長的。1:00'21"
所以我在這節課要結束的時候,請大家憶念一下慬哦瓦大師每一次修法要唸的《入中論》的偈子,其實就是提策我們所有人,要以戒律為根本。這也是宗大師還有很多歷代傳承祖師的諄諄教誨,也是佛陀在很多經典裡一定會提到的。應該說,很多大善知識都一直叮嚀著:「戒律重要啊!戒律重要。」1:00'59"
這裡面提了很多次要去正思惟,標準是去犯戒的念頭都不要起來,何況去行。為什麼?因為一旦失去了善趣身,到惡趣的時候,很容易再回到善趣嗎?非常難了!非常難了!修善非常難。所以應該趁這個得到暇身的機會,好好聞思修正法,不要覺得佛法難行,實際上三惡趣才更難行。跟三惡趣比起來,我們在人道修行,比天堂還美啊!1:01'36"
所以希望大家好好努力,學習傳承祖師的行誼。我們就是要把這些行誼放在自己的身心上,好好地去實踐,這樣的話,才不辜負很多大善知識千古傳來的這些叮嚀。這些叮嚀就害怕我們受苦,一旦聽善知識的話,好好以戒為師,尊重戒律,然後非常長時間地去思考。比如說這樣做會得什麼,要對墮落惡趣生起怖畏,對好好嚴持淨戒生起一個強大的希求心和信心。不能用一個很虛弱的心來對待持戒這回事情,因為碰到逆緣可能會擋不住。所以要強大的心,執持著眾德本——就像大地一樣的戒律,這樣我們所有的功德才能依戒而生。請大家好好努力,謝謝!1:02'46"
開示日期:2015/10/26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