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八講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3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八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八講

皈敬頌 3

偶一獲此有暇十圓滿,最極難得速滅如實知,不為現世無義所散動,願取具義心要求加持。

我們現在所得到的這個暇滿人身,「偶一」,是非常偶然的,不是有很多次機會都可以得到,所以它是最極難得。這個暇滿難得的那些因在《廣論》裡學過,最極難得卻又速滅,非常迅速地消失,對這一點我們是否如實地知道,就是最極難得卻又如此迅速地過去?那麼,我們在這個最極難得而又如此迅速過去的暇滿如意寶人身中,最重要的是:不要為現世那些無意義的事情散動我們的心,應該專注於——願取具義心要求加持。1'23"

那麼在人的一生之中,什麼是最重要的事情?什麼是心要?一定要為我們的現世和來生帶來最大的利益,就是要讓我們的生命逐步地離苦、逐步地得到快樂,甚至究竟地離苦、究竟地得到快樂,這就是「具義」。那麼怎樣能夠知道人生在世,在這難得易失的暇滿人身當中,最具義的那一點到底是什麼?一定要透過聽聞佛法,才能夠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完成對人生宗旨最無誤的取捨。2'20"

應該用什麼樣的心來趣入聽聞佛法呢?大家知道有開共下、共中和不共上士,這都是在於趣入佛法的發心,所以在聽聞《菩提道次第廣論》這部論典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大乘的發心。這個大乘的發心都是看見我的苦,思及別人的苦,比如我們自己是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先不說老苦,說病苦,這裡面有沒病過的人嗎?有沒看過病人的人嗎?只是病苦這一項,就可以嚇倒一個可以喝退三軍、像張飛那樣最猛的人,他什麼都不怕,一提到病就發抖了,一聲喝退三軍,但是他沒法對付病苦。所以病來如山倒,我們就是那大山下壓著的小草,徹底沒辦法。為什麼病這麼痛苦?業啊!3'34"

然後病和老後面,還要跟著死苦。我們在這一生中,有摯愛的親人、有很多興趣和愛好,比如說藍天、綠草、詩篇、音樂,都是我們喜歡的。可是病苦一來,什麼美食完全都沒有味道,什麼難吃要吃什麼,什麼好吃就不能吃什麼。你必須要像囚犯一樣被關在一個地方打針、吃藥,這還是能救得了的病,救不了的病就只能靜靜地躺在那兒等待。那樣的時刻,對所有的生命都是非常殘忍的,而且要經歷那樣的時刻走向死亡。這真的是整個生命界的浩劫,就是生老病死苦!4'34"

面對這樣的痛苦,我們是永遠逆來順受地忍耐,還是去尋覓解決生老病死的辦法?所以大覺世尊就對生、老、病、死,乃至愛別離、怨憎會苦等等這些人生的痛楚,直接說不!我不要這些苦。這些不是天生如此,也不是我永遠都不能去除的,苦有苦因,把苦因去掉,生死就可以消除,病也可以徹底沒有。試想,如果沒有佛陀給我們開示這樣一條路,誰想有一天會到無死的國度、會有一個地方沒有死亡嗎?我們這樣鮮活的生命,還有摯愛的這些親友,真的可以到達一個沒有生老病死的地方嗎?我們是不敢想的,但是大覺世尊實踐了所有的人類、所有生命的夢想,徹底地擺脫輪迴對生命的這種很殘忍的束縛。5'50"

大家不是看到一個十二因緣圖嗎?那有一個閻羅死主,很多的生命都是咬在他的嘴裡,合起來生命就終止了,但是他什麼時候合起來我們是不知道的。所以生死不想則已,一想,痛何以形容啊!這樣的痛怎麼來解決?有沒有一個醫王可以醫治這樣的痛?有沒有一種學問可以解釋這樣的痛?甚至有沒有一種藥可以終止這樣的痛?所以在典籍裡就有一個《空性藥劑》,它徹底醫治的是生老病死的這個頑疾,證悟了空性就到達了無死的國度。6'46"

大覺世尊對這個人類和所有生命界終極的難題上,做了最勇悍的探索,他不屈服於無解,他用他自己的生命做了最徹底的探索,也得到了最究竟的答案。他得到這些之後,返回來告訴我們如何解脫生老病死苦。在所有的佛典中都是這樣宣說,《菩提道次第廣論》也是如此。佛陀的這樣一顆心,不僅僅他自己要擺脫生老病死苦,他是看到所有跟他一樣的人都有這種痛苦,所以才去成佛。那麼我們在接受佛陀教法的時候,也要用一個相似他當初的心,才會有「相應」兩個字,所以一定要用一個大乘發心的動機來聽聞《四家合註》。就是我和一切如母有情都沉淪在生死苦海中,如何能令這個苦海枯竭、能令生老病死苦徹底消亡?那麼一定要來聽聞佛法、證悟空性。我為什麼要聽聞?就是為了所有的如母有情,都能夠最徹底、最究竟地遠離生老病死所有的痛苦,為了這個目標,我必須速疾地證得佛果,以慰天下蒼生。要用這樣的一個動機,來聽聞《四家合註》。8'35"

11.jpg
11.jpg (321.34 KiB) 已瀏覽 1807 次
---------------------------------------------------------------------------------------------------
巴其次於諸傳承上師中,最初皈敬教主者:妙以﹝俱胝妙者,謂不可計數或數中絕頂,因梵語俱胝亦可釋為絕頂,如《俱胝耳本生》所說,俗語中不可計數亦可得俱胝之名,此中亦即指此。﹞﹝圓滿妙者,功德也,此指身等。﹞妙善妙之二資糧所生妙所積聚故,或宣法音故,名之為巴果位之身,巴為相好所莊嚴,觀之不厭。妙成滿現前究竟所欲求義,故為成滿妙無際無邊﹝妙從前趣生於後,故名眾生。﹞希願,妙應上中下三機之語, 妙開示應機之法,故僅一語,亦為具足六十或六十四支韻音。如實妙俱時觀見妙一切﹝無遺故為無餘。﹞﹝妙心所了達故名所知。﹞妙法意,巴由詮身語意功德之門,妙傑喇嘛至誠恭敬,於是巴生於﹝釋迦,妙謂強力或勇猛種族。﹞巴種性中之二足尊主,語以身分之尊勝處稽首禮妙敬,巴謂以三門恭敬頂禮。
(請參見《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一冊第67頁)
---------------------------------------------------------------------------------------

今天接著上節課講的〈皈敬頌〉。〈皈敬頌〉的第一偈大家可以試著背給我聽聽嗎?(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很好!9'11"

上節課講到「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今天講「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這個是讚美佛陀身語意的「意」功德。如實觀見一切,一切「所知」。沒有遺漏叫「無餘」。「所知」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心所了達。所有的所知就是心所證達、心能夠明白的,所以心所了達叫所知。佛陀對一切所知都能夠徹底無遺地了達;而且俱時,一剎那間了解所有的一切,不分先了解什麼、再了解什麼、後了解什麼,而是一時間了解所有的一切,佛陀的意功德具有這樣的一個智慧。10'30"

前邊所說的身語意三功德,尊敬的傑仁波切,至誠恭敬於釋迦佛稽首禮。「釋迦」代表強而有力或勇猛的種族,「釋迦尊主」,是非常尊貴的種姓。「稽首禮」,就是以我們身體最尊貴的頭去頂禮——以三門至誠恭敬頂禮釋迦佛。這是讚美佛陀身語意的功德,以至誠恭敬的心頂禮釋迦牟尼佛。11'28"

第一個偈頌按照《四家合註》這樣講完,我再給大家講還有一位善知識的解釋,大家可以認真聽一聽。「俱胝圓滿妙善」等:意樂圓滿就是大悲心,加行圓滿就是證無我慧——二資糧;賜予現前的增上生叫作「善」,賜予究竟的決定勝叫作「妙」。然後「所知」,如《父子相見經》中說:「所知就是世俗和勝義二諦。」「無餘」即是這兩者不是分別趣入,而是同時現前證見,就是佛陀剎那間同時現前證得世俗與勝義諦。至於什麼是世俗和勝義諦,這個大家以後可以慢慢學。12'32"

還有一位大師說:一切支分都「圓滿」,體性是「善」的,它的果是殊「妙」的。所謂「成滿眾生希願」,是顯示以欲樂成滿一切眾生希願這樣的意樂圓滿作為前行。還有一位格西說:具足一切的「妙」品,就是所有的美妙的東西全部聚集在一起,這是讚美佛陀的身功德。所以遍智妙音笑大師說:是果位的時候一切圓滿的生源處。所謂的妙善是指深廣道,這個深廣道是由菩提心出生的,所以叫作「善」。然後出生無上的果位是指佛果,太不可思議了,所以稱為「妙」。另外善和妙又有一種解釋,就是初中後三善——最初發心,中集資糧,後成等正覺都是善妙的,所以叫「妙」。14'00"

談到初中後這三點,稍稍考慮我們對一件事、對一個人的初中後,反思一下。我們對一個人有的時候初是好的;中呢?溫度慢慢降低;後呢?成仇了,吵架。很多悲慘故事都是很好的開始,很不好的結局。所以中間不怎麼好、後面也不怎麼好,初到底好不好呢?就值得存疑。如果最初那麼好,為什麼沒有能夠堅持到中間,又沒能夠堅持到最後?這件事非常值得探索;但是佛陀初中後的發心都是如此地善妙。15'34"

「俱胝」就是不可思議地多,初句「俱胝圓滿妙善」開示「因」,次句開示「作業」,第三句開示「體性」。所以,注意!到這個部分有點難以理解——實際上每一句都可以結合身語意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語」、俱胝圓滿妙善所生「意」;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意」;如實觀見一切所知「身」、如實觀見一切所知「語」。15'50"

大家想想,身語意三都可以這樣讚美,到底是不是這樣的呢?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疑惑?在《不可思議秘密經》中說:「如來相好亦觀見一切。」就是他用相好就可以看到一切。在《解釋名詞論》中又說:「如果結合於『意』是沒有不順的,但是如果觀見無餘所知『身」、觀見所知『語」,這又怎麼合理呢?」怎麼能用身去看見、用語言去看見?這怎麼能夠合理呢?16'28"

但是在《文殊真實名經》中也有說:「髮亦熾金剛」,所謂如來的「髮」,這個「亦」字也可以涉及了一切身分,「金剛」就是無二的智慧,所以這個智慧現為髮等身體的支分之相,但是這些支分都能行手、足、頭、口的事業。能反應過來嗎?手可以看書嗎?手可以認識大家嗎?佛陀是可以的。眼睛可以思考嗎?可以的。語有身的功德,身有語的功德,意有身的功德,他是無礙的功德,所以叫不可思議。一一支分都能行手、足、頭、口的事業,所以又說一切都是足,因為全部都能行。又能夠行觀視、能看的事業,所以又可以說一切都是眼。可以用頭髮看、可以用耳朵看、可以用手看。大家看到我們的度母像,有七眼度母,對吧?其實她手上有眼睛,是可以看東西的。17'55"

他的眼等又能聽,所以一切都是耳朵,有耳朵的功用。在《勝樂根本續》中說:「一切皆具手與足,一切皆具眼手口,一切皆具耳,於世間遍覆所有而安住。」同樣地讚美佛陀身語意的功德無礙地展現。還有一本經典叫《發起信力手印經》,說:「文殊,如來一切於彼悉能現見,謂十方一切廣博世界中,有情死殁、受生,轉生善惡趣,如來悉見。」說:文殊,佛陀能夠看到十方一切世界裡,所有的有情是怎麼受生、怎麼死亡,又是怎麼生善趣、又是怎麼生惡趣,他全部都知道。18'59"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在醫院裡,醫生會有一本看病簿,那上面記著誰入院了、誰生病了、誰怎麼樣了很多事情。佛陀沒有那本簿,但他可以一下子了知所有的有情是怎麼生、怎麼死、怎麼生善趣、怎麼生惡趣,這是不可思議的智慧。經典裡記載的,佛是不誑語者,不說假話的。大家可以透過以後的聞思修慢慢建立信心,想方設法去了解。19'34"

「頂髻亦爾,悉能觀見。」就是如來的頭髮可以觀見一切。「白毫亦爾」,如來的白毫相亦爾,都能觀見。「如是一一妙相亦能觀見,一一隨好亦能觀見,如是一一毛孔亦能觀見。」毛孔,可以當眼睛用。「如是十方一切廣博世界中,有情死歿、受生、轉生善惡趣等,於一切時,悉能俱見。」全部都能看見。而且他不是一會兒看見、一會兒看不見,視力好的時候很清楚、視力不好就不太清楚,他是一切時處都可以看到的,沒有功能穩不穩定的問題。比如說有電、有燈我們就能看見,把燈一關我們都不知道誰是誰了;他不受這些控制,是徹底地自在。所以「一一妙相若能觀見,則語也能觀見」,因為「若一一妙相能觀見,則妙相中的梵音聲,隨好中的柔和語」,這都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之一,也就又「必須能觀見」。20'47"

但是這裡有一個抉擇,大家聽一聽。「雖然承許佛的身語與智慧同一體性」,智慧就是心意的意思,或者說「是智慧體性的色法」——等以後你們學五大論就知道怎麼會有色法這回事——「但卻非承許為智慧」。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不承許觀見一切諸法的佛的身語為智慧,是因為佛陀的身語雖然能夠觀見一切諸法,但是它還是色法,不是心法。還是有一個這樣的抉擇。等以後你們學五大論就會對這個很明白了。因為能夠觀視、證達一切諸法,未必就是心識。21'43"

所以對於佛陀身語意的秘密功德不可思議,應該說很難理解。很難理解所以要依著教量而修信心,後面有四個字「至極重要」!不要一聽,聽不懂馬上就開始否定,要根據教言去修信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意思就是,只要大家繼續學,到後來可能慢慢就可以理解了。其實佛法不怕你懷疑,有的時候你有多大的懷疑去探索,最終你會獲得多深的信心,真的!22'27"

這裡有個例子,就是章嘉若比多傑,這位大德在年老的時候校對經典。大家都知道,校對得用眼睛看吧?章嘉活佛不用眼睛看,他是這樣校對的喔!這是經典記載,他是閉著眼睛用手指指著經文校對經典,兩本這樣用手指校對,所以也應該類似於這樣。而且大家都知道,在《般若經》裡看到佛陀常常放光,佛陀也以放光來說法。23'20"

像這點也有一個往昔的事例,這是一位班禪貝丹耶謝講的故事。說為了調伏南方金地的迦毗羅王,佛陀示現了轉輪聖王的裝束,變成一個最了不起的大轉輪聖王。而且以射箭的光芒,令國王相續之中於預流等四果輾轉增上。就是讓那個國王證果,生起了不同增廣智慧殊勝的領解,最後還令這個國王出家了。一般佛在經典裡讓人出家都說:「善來比丘」,然後「鬚髮自落,袈裟自然著身。」這個我們在動畫世界裡常常看到,但是佛經裡確實這樣記載的。非常期待有一天站在佛面前,佛叫我「善來比丘」,我終於可以出家了。24'27"

我給大家講一下佛陀變成轉輪聖王的故事,在《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裡,說當時有一個邊疆的國王叫迦毗羅,派使臣前往六大城中的所有國王面前,特別是波斯匿王之前,發信通知說:「限你們七天中內前來見我,如果不來的話,我將派大軍毀滅你們國土。」很跋扈喔!然後那個使臣就去其他五個大國傳話了。25'23"

大家想一想,如果這封信到了這五個國家的國王眼前,會心生恐怖啊!因為如果不馬上見他就來滅國了,那肯定結論是馬上去見他。見他又會發生什麼呢?這五個國家的國王肯定連夜開會,就大概不能休息了。他們一起來到舍衛城波斯匿王前通知這個消息,共同商議對策。然後想想也沒什麼辦法。他們太幸運了,因為那個時候有佛,就說:「啊!我們六個國王一起去求佛,看佛有什麼辦法;不然就來毀滅我們國土了。」所以大家就一起來到佛世尊前稟告了這一件事情,佛世尊就吩咐這幾個王說:「那你叫那個使臣來見我吧!」就是那個送信的使臣。26'25"

然後波斯匿王等這幾個國王就去對那個使臣說:「這裡除了我們這六個王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王,他比我們尊勝很多,叫幻化大王,你要先去見他。」就是要先把你的戰書獻給他,才能收服我們這些小的意思。這個使臣一聽,「還有一個幻化大王?那我要趕快去會一會。」所以他就到了祇園精舍——佛陀駐錫的地方。這個時候佛世尊就不是一身袈裟了,他穿著轉輪聖王的服裝,可能是絢爛威嚴至極!27'16"

釋迦佛坐在寶座上,這個使臣就把信呈在座前。這個時候幻化大王就將這封信扔下來,用腳這樣踩一下,對那個來使說:「我是統領四大部洲的大王,你那個蠢王為什麼不聽命令?你回去傳我的這個命令叫他照辦,七天之內來見我,如果不來依法懲治!」這樣下令之後那個使臣說:「喔,還有更猛的!」然後就趕快逃走,去告訴他那個很威風的國王。那個迦毗羅王一聽說讓他七天來見,因為不知道這幻化大王是什麼人,想想還是來見吧!28'18"

所以迦毗羅王隨即來到了舍衛城,所有中印度的國王都去迎接他了,這個國王是非常威風的。但是都去迎接他了之後,他心裡可能也不是滋味,因為還有一個更大的命令他來,所以就來到了祇園。那個時候佛陀把祇園幻變成像天宮那樣的美妙莊嚴,身著轉輪聖王裝安住其中,尊敬的大目犍連尊者也居然變成了轉輪王的大臣。迦毗羅王一見幻化大王,心裡就想:「這王的容貌的確是比我超勝,但能有多大的力量?得試試這個所謂幻化大王的力量。」29'23"

他這樣想完之後,帝釋天居然就裝成車夫來了,穿著車夫的裝束,運來了一把帝釋弓。這把弓來了之後,大家就抬著把它交給大臣,然後大臣就奉了國王的命令把它交給這個很威風的王,說:「你去把這個弓抬起來。」結果他抬不動。我們可以想像釋迦佛變成轉輪聖王坐在這裡,那個很威風的王拿弓都拿不動。然後轉輪聖王就把這個弓輕鬆拿過來了,第一輪,幻化大王勝!因為拿得動弓,那個王拿不動。30'15"

接下來就比第二輪,現在應該是那個很威風的王要拉弓吧!拿不動要拉弓可能有點困難,所以可能不比就失敗了,肯定沒法拉,因為放在桌上這樣拉嗎?所以他第二輪可能只能棄權吧!結果佛陀就把弓拿起來,用小指頭「唰!」拉開了。這個時候幻化大王——有四個字叫「望空拉弓」,可能是很具畫面感的,用小指頭「唰!」就把一個天上的弓拉開了。拉開之後,地就開始晃動,我在想可能是一種美妙的震動。這個時候他就射出一箭,這一支箭穿過了七重鐵鼓,而且幻變為五支箭,從五個箭端都放出了無量光明,一一光明的前端都出現了一個轉輪聖王。那個畫面,想一下。你想想那個王現在什麼表情?而且出現了這些光明都在作利益眾生的事業,發出了讚頌還有說法的聲音。32'05"

這個時候,迦毗羅王以為他是所有國王裡最有力氣的那個驕慢,立刻都沒有了,這裡面寫四個字叫「頓時息滅」,一點不剩地息滅。所以他就感嘆:「我不應該這樣傲慢,不應該這樣想!」佛陀一看沒有慢心了,接著做什麼呢?我們平常把別人比勝了會說:「啊,我勝利了!」佛陀不是這樣,一看對方的慢心沒有了,趕快為他說法,對他宣說了適合根機的教法,因此他獲得見道,就是現證空性了。這個時候佛陀世尊又變成了本來的樣子,迦毗羅王還有他的臣子們一萬八千人一同出家——隨喜一下,後來證得了阿羅漢果,都稱為「大迦毗羅」。就是那個不可一世的國王後來成了比丘、阿羅漢,還有他的臣子都出家,我估計送信那個人也出家了吧!33'20"

所以後來,大凡智者都知道轉輪王調伏了迦毗羅王,實際上就是世尊調伏了這個不可一世的國王。這就是前面講的,光明亦能說法的典故。33'36"

在《四家合註》裡還有一段解釋,它出自〈禮讚決疑〉,我再把第二段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個〈禮讚決疑〉雖然是稱讚佛陀的身功德,但是它不是接在佛的身功德後面,而是另起一段,是語王大師寫的。34'01"

(語)初偈正顯之身,即能仁身。總體而言,成就能仁身之福德,不可度量,如是成就身分相好之福,亦復不可度量。然若略攝成就相好之理而言,則如《寶鬘論》所說,成就聲聞獨覺安樂之福,更翻十倍,方得成就能仁一毛孔;成就一切毛孔福德,更翻百倍,方得成就一隨好;成就一切隨好福德,更翻百倍,方得成就白毫、頂髻以外諸餘妙相;成就此諸相好的福德,更翻千倍,方得成就白毫相;成就此之福德,翻十萬倍,方得成就頂髻相。說此即是「俱胝圓滿妙善所生」之義。
(請參見《四家合註白話校註集》第一冊第75頁)

我稍稍解釋一下,「初偈正顯之身」就是能仁身,「能仁」就是指釋迦佛,是佛陀的名號之一。為什麼稱能仁呢?由於能夠守護三業,寂靜調伏,遠離違品,所以稱為能仁。我們想要不發脾氣的時候就會發、不貪瞋痴的時候就會貪,這個身語意三業實在是很難守護,所以我們要趕快學著去守護。35'47"

下面就解釋「相好」,「總體而言,成就能仁身之福德,不可度量,如是成就身分相好之福,亦復不可度量。」為什麼形容佛身會用「相好」這兩個字?「相」為佛陀肉身所具足特殊的容貌之中顯而易見的,可以分為三十二大丈夫相。這個「相」可以理解為顯而易見,就是很容易看出來的三十二相;那麼這個「好」為佛肉身形妙之微細難見,就是不太容易看出來的好,有八十種。所以兩個並稱叫「相好」,為佛身所具有的三十二相及八十隨形好。36'55"

轉輪聖王——剛剛佛陀示現那個轉輪聖王也有三十二相,可是八十種好,則僅是佛菩薩才有的。佛在過去世百大劫間,曾修相好業,這個相好怎麼才能得來呢?要一百大劫修相好。算了一下,一大劫是十二億七千九百八十四萬年。那麼百大劫間修相好,你可以想像,佛陀這個相好得來,是用多麼漫長的修行時間、一點點地集聚的,所以叫「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這麼長的時間,故於此生成就了佛陀的時候,他成就了相好。37'52"

在《大智度論》裡也有一個疑問:若說八十隨形好,為什麼不都叫「相」就好了,為什麼還叫「好」?回答這個問題,「相大嚴身,若說大者,則已攝小」,已經把小的包括了。「相粗而好細」,「相」是粗、可以看到的,「好」是比較細膩的。「眾生見佛則見其相」,可以看到三十二相,但是「好則難見」,不容易見。「又相者,餘人共得」,很多人都是可以的,但是好就會有共和不共,所以一定要分相、好,兩者要別說。依照這個,我們可以知道:粗顯者名相,細微者稱好。又好在諸相之間,互相顯發。前面說百劫修相好,但釋迦佛在菩薩的時候,非常地精進而超過了九大劫。所以他是多少劫修成的圓滿相好?九十一劫就修成了圓滿相好。39'18"

《瑜伽師地論》中也說:「當知如是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隨好,菩薩若在種性地中,唯有種子依身而住;菩薩若在勝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菩薩若在清淨增上意樂地中,乃名為得;菩薩若在諸餘上地,如是相好轉勝清淨」,越來越好、越來越好。「在如來究竟地,當知相好善淨無上」,就達到了一個頂極的圓滿。剛才講的那一段是修相好的一個次第。40'00"

所以比如說第一個偈子它所闡述佛陀的身,總體說來,要成就能仁身的福德,是俱胝無法度量的。到底用多少善行,修成了如此美妙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無窮大的、不可稱數的,所以叫「俱胝」;同樣地,要成就佛陀身體各部分相好的福德,到底用多少的善行成就也是算不出來的。但如果要簡略地說明修成相好所需要的福德量,總得有個大概的量的話,那就像《寶鬘論》中所說的:成就聲聞、獨覺安樂的福德,再乘以十倍,能成就能仁的一毛孔。41'05"

我解釋一下「聲聞」、「獨覺」。「聲聞」就是小乘的行者,從他人聽到了教授,自己真實地修行,然後在最後有的時候,他必須在師長座前聽法才能斷盡煩惱。獲得阿羅漢果位的時候,他會有一個很微妙的小動作,就是會出聲告訴別人他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了,所以叫聲聞。我們聽了這個不要回去亂試喔!小心,造大妄語業。「獨覺」也是小乘行者,在最後有的時候,他不需要在師長座前聞法,就靠著前面學習的,僅僅看見白骨等因緣,便能思惟十二緣起流轉還滅的道理,然後他就獨自獲得阿羅漢的果位,所以稱為獨覺。42'10"

剛才是說成就一切聲聞、獨覺安樂的福德,再乘以十倍,才是佛陀的一毛孔,那麼大的量喔!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成就能仁一切毛孔的福德,再乘以一百倍,是一個隨形好,佛陀有八十隨形好。成就一切隨形好的福德,再乘以一百倍,才能成就除了白毫相和頂髻相以外的其他妙相。成就這些相好的福德,再乘以一千倍就是白毫相。那麼佛陀的「白毫相」到底是什麼樣呢?白毫是佛陀三十二相中的一相,生於佛陀的眉間,極為柔軟,平常是右旋卷曲,白毫的尾端朝上,長可達兩、三肘長,還有人說是一丈五尺,那就更長。大小如菴摩羅果,它狀似銀卵,它肯定是捲起來的時候像銀色的卵一樣。白毫朝上,想一下,很美的喔!佛說法的時候,就從眉間白毫放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廣利有情。我們哪有一盞燈能夠照出一個國家、一個城市?它的光明能夠遍照三千大千世界。44'16"

《金鬘論》中引《賢劫經》的說法:菩薩勤修施、戒、忍、進、定、慧六度,所以成佛的時候,白毫相依次具有白色、右旋、莊嚴無比、修長、卷曲美妙,還有放光,六種功德。這是白毫相。44'48"

剛才講到成就這些相好的福德,乘以一千倍才成為一個白毫相;成就這樣的福德,再乘以十萬倍才成就一個頂髻相。所以上師們說,這就是「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的意涵。那麼這個「頂髻」,是指佛陀的頭髮柔軟莊嚴,也是在頭頂右旋而形成的一個相好。在《廣大遊戲經》中說:怎麼樣能夠得到這樣一個相好呢?菩薩長時頂禮父母、頂禮沙門——就是出家人、頂禮婆羅門——尊貴的人、尊長等,這是無見頂相、頂髻相的因。我再說一遍,長時頂禮父母、出家人、婆羅門、尊長,以及說誠實語、布施花鬘等物給貧苦無依的乞討者,所以成佛時具足無見頂相。為什麼稱為「無見頂」?是因為平時眾人看見佛的頂髻只有四指高,持力菩薩想要觀察佛的頂髻究竟有多高,因此運用神變飛過了上方無邊的世界後,仍然無法看到佛陀頂髻的頂端,所以叫無見頂。46'40"

差不多講完了,我再給你們講一個小故事。剛才講到釋迦佛用了九十一劫修成了相好,他那九劫是怎麼穿越的,你們想要知道嗎?所有的佛陀都用百大劫,為什麼我們釋迦牟尼佛用九十一劫就修成了?這裡給大家講出自《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毗婆沙論》的一個故事,是第一百七十七個。說:這樣的相好、異熟的業要經過幾時才能修習圓滿呢?大多都是要經百大劫,唯除釋迦菩薩,以釋迦菩薩極精進故超越九大劫。他太精進了,所以提前修成相好。但經九十一劫修習圓滿,便得了無上正等菩提。47'58"

那麼這個事是怎麼發生的,怎麼超越了九大劫呢?如契經說,過去有佛叫弗沙佛,有兩個菩薩弟子在勤修梵行。這兩個著名的弟子,一位就是釋迦菩薩,一位就是彌勒菩薩。這個時候弗沙佛就觀察兩個弟子,看一看誰能夠善根最先熟、最先成佛。他看了一下,就真實地了解應該是彌勒菩薩先成,釋迦菩薩後成。後來又觀察這兩個大士帶領這些弟子們,誰的根先熟呢?結果一觀察發現是反的,釋迦菩薩的所化機會先熟,然後彌勒菩薩的所化機會後熟。49'08"

他看完了之後就在心裡想:「我今天應該幫他們一下,怎麼樣讓這個機緣能夠成熟。」想了想:是先讓他那兩個弟子中的老師成熟,還是讓他的弟子成熟呢?想了一下,令一個人速熟是很容易的,眾人之心則難可醫治,就是很多人的話可能沒有那麼容易,這個是佛陀想的,好親切喔!作是念已,就告訴釋迦菩薩,說:「我要去遊山了,你可以隨我去。」這個時候弗沙佛取了他的比丘坐具「尼師壇」就先走了,然後到山上了。50'06"

到了山上之後,他就進入一個琉璃的龕裡,把他的坐具鋪好,結雙跏趺,然後進入了火光定,經七晝夜——七天七夜受妙喜樂,難以想像的喜樂,威光熾燃。他自己這樣坐在琉璃的龕裡入定了,但他那釋迦菩薩弟子在找師父,師父上山不見了,大家想想那種感覺。結果到處找、找不到,到處找、一直找不到,急切的心情,這裡面有四個字叫「如犢求母」,就像小牛找牠媽媽一樣。你們有看過嗎?大多數沒看過吧!50'58"

我有一次看過,聽說放生園裡有一頭牛生小牛了,我就去看望牠。發現牠們母子是被分開在兩個房間,這個房間是小牛,母子倆隔一堵牆,那個牛媽媽就在牆的那一面,一直用嘴去聞小牛,小牛就在這邊來回跑,牠倆就隔著牆一直那樣痛苦。我看到了這一幕就去問:「為什麼你們要把牠們倆分開?這是誰在養牛?」就把那個替我們養牛的,據說是一個電腦博士找來。結果匆匆就來了一個養牛的,我說:「為什麼要把牛媽媽和小牛分開,讓牠這麼痛苦?」他就「啊!啊!」很驚慌。他說:「醫生說牛媽媽的乳汁是有毒的,不能給小牛吃,否則小牛會生病。」「有這樣的事嗎?」他說:「有的!獸醫說的。」「已經隔幾天了?」他說:「好像隔一、兩天了。」我說:「那永遠都不能吃嗎?」然後那個博士說:「老師,我給您拿一瓶牛奶,您可以餵小牛。」他賄賂我,我一聽,有這樣的機會也行,就沒再管他,拿著那個奶瓶去餵小牛。52'30"

哇!那隻小牛瞪著眼睛這樣看著我,好像說:「不讓我見媽媽,給我吃這個破東西!」很不高興,瞪著我,還用腳在地上踩,就是那種示威。好像羊和牛發怒都這樣用腳踩,還有松鼠也是這樣。我曾經看到松鼠在葡萄架上發威,這樣來回跑,牠對我示威:「這個葡萄架已經歸我所有了,你不要進來摘葡萄。」後來我就半跪下來餵那小牛,說:「你這麼可憐,剛出生就跟媽媽分開了,我餵你一點牛奶,你好好吃、別發脾氣,過幾天就出去了。」後來那小牛想了想,可能還是很飢渴吧!就過來把那罐牛奶喝了,之後牠飽了,但是依然在屋子裡來回跑,一定要找牠媽媽。所以我看到這「如犢求母」的心理,牠那種很想要見牠媽媽的感覺,真的讓你在旁邊看了很揪心。所以經典這四個字很傳神啊!「如犢求母」就形容一個弟子在找師父的那種心情。53'50"

輾轉找了很多地方,終於找到他師父入定的那個琉璃龕前,忽然看到弗沙佛威儀端肅,光明照耀。一看到這個,因地的釋迦佛專誠懇發、喜歡不堪,就是已經不能自已地產生一種強烈、難以想像的歡喜和虔誠。注意哦!注意這個瞬間,他跑跑突然看到他的師父入定,所以這隻腳還沒有落下,是抬著的,突然看到他師父!這個時候他抬著腳,就看著那尊佛陀的尊顏,目不暫捨七天七夜,以一偈讚佛。那一偈著名的偈子是什麼?「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因地的釋迦佛就抬著這一隻腳,還沒來得及落下來,看著那個佛陀入定的樣子,就這個偈子一直讚、一直讚,讚了七天七夜。就是因為讚七天七夜他的這個佛陀,所以超越了九劫。不可思議喔!所以他在慈氏前先成佛,比彌勒菩薩先成佛,就是因為七天七夜讚佛。55'43"

有人就是喜歡提問,不過好像經典裡都有記載著提問:七天七夜為什麼只唸一個偈子?我們看到這時候,通常還沒現起這疑問,有人就問:「七天七夜那麼了不起的菩薩,他可以換很多偈子唸,為什麼只唸一個偈子?」你們有這疑問嗎?然後這裡面有個回答說:貴心思不貴言多,菩薩當時他是思願勝,所以沒有重視文頌。還有說:這裡有可能是菩薩深畏散亂,害怕散亂,一直唸一個偈子。總之,他得到了一心流注,所以菩薩的心能無厭倦地在一個偈頌上數數發起勝思願,每唸一遍應該都是不一樣,可以想像吧!不然怎麼可能單腳站七天七夜。注意喔!他沒眨眼睛。現在練一練不眨眼睛看能撐多久,馬上就眨了,不要說七天七夜。能不眨眼睛入「吉尼斯大全」的能撐多久?七天七夜單腳讚佛一個偈子,他目不交睫,心中的讚美不斷,所以他就超越九大劫,比彌勒菩薩先成佛了。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很笨,你的同班同學都比你很厲害,嫉妒有用嗎?趕快想個辦法超越他。57'23"

後面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奇怪!為什麼釋迦菩薩的弟子會先成熟,彌勒菩薩的弟子是後成熟,他這兩個是反的呢?這裡面說,因為慈氏菩薩多自饒益、少饒益他,多成熟自己的善根;但是釋迦菩薩是多饒益他、少饒益自,所以他的弟子會呈現這樣一個狀況。所以果報也會出現,釋迦菩薩的上師佛給他這樣一個示現。58'03"

希望大家好好地努力,今天所講的佛陀的功德,還是我們所知的、用現在所能比量的去想像一點點而已。實際上佛陀到底是用怎樣的難行苦行,成就了這麼不可思議的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還是要大家在廣論班裡認真地學習,甚至以後學習五大論、學習顯密的教典,在浩瀚的經典之中透過教言量,去揣度、比量、去想像佛菩薩不可思議的身語意功德。58'46"

不過從今天開始我希望大家產生一種感覺,因為所有的佛陀在一時間,可以知道我們所有的心念和行為,所以不用想你在想念佛陀的時候佛陀不知道;你在希望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救救我的痛苦,可是觀世音菩薩不知道,不會有這種事情!只不過是自己可能修的量不夠、虔誠不夠,夠了之後一定會產生改變生命的偉大力量。59'19"

像釋迦佛他自己的修行,居然以七天七夜的時間越過了九大劫,多少億萬年的時間七天七夜就完成了。所以佛陀也正是以這樣一個示現告訴我們,在擁有人身的這個短暫時間裡,我們可能作出超越多少劫的事情。所以大家千萬要好好珍惜自己所獲得的這個人身,善待自己,也善待家人、善待朋友;千萬要好好地珍惜自己這個能對上師三寶具信的人身,有不知道多麼美的價值。一定要兌現它的價值,實在是太美、太美了!1:00'04"

開示日期:2015/11/22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3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四家合註》淺釋第八講複習題綱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四家合註》淺釋第八講複習題綱
http://lrannotations.org/revision/88-03008

一、為什麼我們現在所得到的暇滿人身非常難得?
答:因為不是很多機會可以得到。

二、在人的一生中什麼是最重要的心要?
答:能為我們的現世、來生帶來最大利益,讓我們生命逐步離苦得樂,乃至究竟離苦得樂的事。

三、在我們接受佛陀教法的時候,用怎樣的心來聽才會有「相應」二字?
答:大乘發心。

四、在「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一句中稱讚了佛陀的意功德,提到佛陀的心用什麼方式了達事物?
答:對一切所知都能徹底無遺地了達,而且俱時,一剎那間,不分先後。

五、「妙善」的其中一種解釋,是指初中後三善都是善妙。提到這點時,老師希望我們能反省什麼?
答:對一個人為什麼一開始好,中間卻降溫乃至後面成仇、吵架,為什麼一開始好,中間卻不能堅持?那「初」到底好不好?

六、《文殊真實名經》中,哪一句話能成立佛陀的「身」具有佛陀身語意三的功德?
答:「髪亦熾金剛」。

七、對於佛陀身語意的不可思議秘密功德,感到很難理解時應該怎麼做?
答:依著教量而修信心,這個「至極重要」。

八、在佛陀變成轉輪聖王調伏邊疆國王的故事中,哪個國王派使臣送信威脅六大城的國王?
答:迦毗羅國王。

九、佛陀為了調伏邊疆國王而變成名為什麼的轉輪聖王?
答:幻化大王。

十、佛陀變成轉輪聖王時,哪位弟子變成了其大臣?
答:大目犍連尊者。

十一、佛陀化現為轉輪王後,以什麼方式息滅了邊疆國王的驕慢?
答:用帝釋弓射出一支箭,其箭穿過了七重鐵鼓,且幻變為五支箭,五個箭端都放出無量光明,一一光明前端出現一個轉輪聖王等。

十二、為何佛陀稱為能仁?
答:因為能夠守護三業,寂靜調伏、遠離違品,故稱能仁。

十三、「相好」的「相」作何解釋?
答:佛陀身上所具足特殊的容貌之中顯而易見者。

十四、「相好」的「好」作何解釋?
答:佛肉身形妙之微細難見者。

十五、一般佛陀需多少劫中修相好業?
答:一百大劫。

十六、一大劫是多少年?
答:十二億七千九百八十四萬年。

十七、「相好」的「相」除了佛陀以外,還有誰可以擁有?
答:例如轉輪聖王,所以《大智度論》提到:「又相者,餘人共得」。

十八、釋迦佛往昔由於精進力超過多少劫而修成相好?
答:九大劫。

十九、按《瑜伽師地論》的說法,菩薩在哪一地時方名獲得相好?
答:清凈增上意樂地。

二十、聲聞和獨覺有何差別?
答:在最後有時是否需要在師長座前聞法。

二十一、以《寶鬘論》中的說法,成就一切聲聞、獨覺安樂的福德要乘以多少倍才是佛陀一毛孔的福德?
答:十倍。

二十二、以《寶鬘論》的說法而言,成就能仁一切毛孔的福德要乘以多少倍才會是一個隨形好的福德?
答:一百倍。

二十三、以《寶鬘論》的說法而言,一個白毫相的福德要乘以多少倍才成就一個頂髻相?
答:十萬倍。

二十四、請問白毫相大小像什麼一樣大?形狀像什麼?
答:大小如菴摩羅果,狀似銀卵。

二十五、在《廣大遊戲經》中提到什麼是得到頂髻的因?
答:菩薩長時頂禮父母、頂禮沙門、婆羅門及師長等,並說誠實語,布施花鬘等物給貧苦無依的乞討者。

二十六、為何佛陀的頂髻稱為「無見頂」?
答:因為持力菩薩想觀察佛的頂髻有多高,因此運用神變飛過了上方無邊的世界後,仍無法看見佛陀頂髻的頂端,故稱「無見頂」。

二十七、釋迦佛在因地時,在弗沙佛面前,以單腳站立的方式維持多久來讚佛?
答:七天七夜。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3
文章: 3337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八講心得回饋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四家合註》第八講心得回饋

頂禮大寶上師

很感恩 上師為我們說法!

期待這講非常久!

最近許多聞法與攝類學之學習

剛剛終於把它聽完

想供養給 上師

這一次講到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真的學習非常多,因為以前只看到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這個【身】,可以在轉變成語、意,

當然後面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也是如此類推

不是說開眼界,而是在供養時亦會常常想到,身語意和善根供養的重要

以後想到諸經文,更會類推!

還有佛陀三十二【相】和八十隨行【好】

【相】和【好】兩個在您的說法中,談到一個是粗,另一個是細

證明了以前沒想過心中問題

還有因地當中彌勒菩薩與釋迦菩薩發心,

一位是為他人多,另一位是為自己多

為他人【多】是比較快早日成佛,省到九大劫時間成佛

因地中釋迦菩薩又比彌勒菩薩早日成就佛果

這點給弟子非常多的震撼與鼓勵(釋迦菩薩是多饒益他、少饒益自)

想想弟子要多加一把勁

釋迦佛的幻化大王故事也精彩

聽完之後,會覺得要多精進與累積廣大資糧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