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廣 II】1~100講 (廣海明月)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A-76講_手抄1冊P49-L1 ~ P50-L3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76講 77講 78講 79講 80講 81講 82講 83講 84講 85講 86講 87講 88講 89講 90講


2A-76講_手抄1冊P49-L1 ~ P50-L3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076 (2018/12/20 ~ 12/23)
科判 :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A 27:52 ~ 2B 01:52
廣論段落: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手抄頁/行: 1冊 P49-L1 ~ P50-L3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49-L1 ~ P50-L1 )
手抄段落: 這個地方的一步一步地……說得非常清楚。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了!不知道最近大家有沒有努力地聞思修啊? [00′12″]

  前兩天有看到大家寫的聽全廣的回饋,其中看到一個居士說她要照顧生病的先生,又要照顧先生的媽媽,所以她自己就沒有辦法去廣論班,只能在家裡聽。因為有全廣的音檔,她覺得很高興,無論多忙、多累都可以堅持照顧兩個人。她說如果不堅持學法的話,可能她會非常地痛苦。 [00′49″]

  還有一個母親,很心疼她的女兒吧!說女兒回來了之後整天在房間裡邊上網打遊戲,她很想衝進去教訓她,但是因為有聽全廣的原因,她決定還是忍耐一下。我比較建議去關注一下,因為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遇到了什麼困境,然後就開始把自己關在屋子裡整天這樣弄電腦。 [01′22″]

  還看到一個居士說,其實他和他父親有一個很深、很深的心結,大概是從小到大的一個心結。也是由於連續地聽全廣的原因,他說不知道為什麼他居然想開了!他小的時候覺得父親好像很嚴肅,感覺不到父親很關愛他的感覺,尤其是他生病、他咳嗽的時候。但是聽全廣之後,他突然覺得這一點他完全釋懷了,他說他也不知道是怎麼釋懷的。 [01′57″]

  我們生命中有一些大大、小小過不去的溝溝坎坎,其實跟別人講、去傾訴,有的時候會變好,有的時候你再想一遍還變嚴重。但是那個心結到底怎麼去打開呢?一個心事纏繞自己十幾年,就是放不下、就是想不開,道理都懂,但是就是想不開。這個時候如果去學《廣論》或者是聽法,然後在某一天的某一個時刻,你突然覺得那件事在心裡鬆動了,甚至從此你覺得這件事不會一直縈繞在自己的腦海裡邊,不會再發毒素影響著每天的生活,它真的是過去了,然後我們也真的是放下了。 [02′49″]

  這個過程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呢?常常有人說:「其實我不知道,我就是在那一刻突然覺得我放下了、我想開了!」我們會認為:是因為我聽全廣,得到師父的加持,慧力增加了,有的時候是心裡生了一點善念或者慈悲心,突然把這一切看清了。總之,在我們的生命中,如果能夠常常、甚至每天都留出一段時間來聽法,因為在聽法的時候,我們要屬意讓自己專注,所以就會把平常的那個續流切斷,專門這段時間面對經典、面對善知識的教言,開始專注地聽聞。其實這個時候,你想也想不開的那件事就沒想了。一旦我們運用所聽聞的教理,甚至在聽聞的時候感受到師父的慈悲、感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某一個時刻就突然釋懷。所以這也是解決人類痛苦的一種方式——似乎是沒有針對那件事一直討論、好像條分縷析地這樣去分析,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像有些人去拜見師父,出來之後他覺得一些痛苦的事情就放下了。這是一個很奇妙的經驗。 [04′13″]

  在廣論班裡我也看到了很多很多居士的生命中,都發生著這樣的經驗。很希望大家能堅持學下去,如果有狀況不能進班裡的,那在家裡邊堅持學;如果能去一起學的就一起學,一定會對我們的生命產生很大很大的饒益。經年累月,我們慢慢地會學會:當我心裡有痛苦的時候,我會去緣念法、緣念佛菩薩、緣念著善知識;一旦把我們心的所緣緣到上師三寶的時候,我們就會慢慢地感覺到清涼。這也是對付痛苦的一種方式,也是一種經驗。希望大家多多地累積這種經驗,這種經驗對我們面對生命的很多痛苦,甚至是磨難,都是很必要的一件事情。因為我們必須訓練我們的心,怎麼樣地從煩惱的那些是是非非上移開,能夠專注於法;專注於法的當下,其實就沒有那麼痛苦了,甚至越聽越開心! [05′20″]

  大家還記得吧?是阿難尊者吧,他生病了,然後耆婆要給他開刀。什麼時候開刀呢?就選擇在阿難尊者聽佛說法的時候去動刀,因為在聽佛說法的時候他特別特別地專注,甚至都感覺不到動刀的痛苦。我們會說:「哇,這個簡直是一種登峰造極的水準啊!」但是畢竟也是在佛弟子裡,有人做到了那樣的水準。 [05′50″]

  大家都知道《廣論》上說要緣念著佛陀,如果我們的心續能夠晝夜不息地緣念著佛陀的話,甚至到臨命終的時候,苦受莫能奪。就是那麼劇烈的死苦,其實都不能夠把我們的心完全地壓迫或者蓋住的,由於我們的內心緣念佛陀的原因。所以這些殊勝的善所緣,還有這些法,為我們生命所帶來的饒益,大家可以在聞法的過程中、在研討的過程中慢慢地去體會,自然會有一番感受吧!在自己的心上。 [06′40″]

  還是請大家要端正一下自己聞法的動機,就是要再再地調整: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有情,我們必須去希求大覺的佛位;如果希求佛位的話,就要去種成佛的因;成佛的因,就要先知道;要知道,就必須來聽法。所以我們是為了求得自他能夠早日離苦得樂,必須求得佛果這樣的一個動機來聽《廣論》。調整好了嗎?調整好了就要開始了。好,請大家開始聽! [07′21″]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這個地方的一步一步地歸敬有個原因,說明本論的這個師承,它是這麼樣下來的。那麼這個地方說明本論不偏重於智慧,不偏重於方便,所以它歸敬當中方便、智慧啊,同樣地歸敬。還有呢,要說明我現在這個論,不是針對教那些大菩薩的,而是這麼一步一步下來,你就從這歸敬上面可以看得出來。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曉得,喔,對!論的來源是這樣,而現在他教化的對象他不是大菩薩,而是一步一步下來。我們看最後下到什麼樣的程度。 [08′09″]
  所以第二個說龍樹、無著菩薩,而他們兩個怎麼樣的特徵呢?「如極難量勝者教」。這個佛下來降到文殊菩薩、彌勒菩薩,但是不管那些經也好、論也好,還是非常地深、廣;「廣」是無所不包,「深」是徹見本源。這個東西是很無可思議,我們不是普通人,乃至於小乘的聖者所能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勝者教」,這個很難思量、思議地殊勝的教授,是指大乘教法,而特別這個地方指《大般若》。為什麼?《大般若》是圓滿的成佛的次第,從凡夫位到成佛的次第,說得非常清楚。 [09′15″]
  這兩段師父提出了本論的師承,說本論不偏重於智慧、也不偏重於方便,它是一步一步來,是次第井然的。然後提出了「如極難量勝者教」,這個「勝者教」,大家有聽到是指《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師父說是廣到無所不包、深到徹見本源,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不是我們這些普通人甚至小乘的聖者所能夠了解清清楚楚的。所以是很難思量、很不可思議的一個教授、大乘教法。那麼這樣一個《大般若》、圓滿成佛的次第,是從凡夫一直到成佛的圓滿的次第,是無所缺少的。那麼,怎麼樣才能夠去了解這個教授呢?就需要祖師、菩薩為我們造論,就好像在寫一本參考書一樣,讓我們去看明白這《大般若》到底在闡述一些什麼。 [10′28″]

  所以這裡邊,注意!我們會聽到「《大般若》」,聽到「文殊菩薩」、「彌勒菩薩」這些偉大的佛菩薩的名號;還會聽到「大乘教法」。這裡邊出現了「小乘聖者」、「大乘教法」......非常非常關鍵的一些詞句。大家都知道,《廣論》的傳承是源於《大般若經》的,現在很多人會請《般若經》在家裡,然後禮拜、焚香,甚至旋繞。可能也有一些讀《大藏經》的人會把《般若經》都讀了,但是《般若經》的內義到底是什麼?在裡邊佛陀要對我們宣講的密意到底是怎樣的呢?傳承祖師們就會為我們講解《大般若》、為我們造論。 [11′21″]

【全廣 II】第 76 講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今天透過老師說的喻,請觀察這些人的問題,是如何透過正確聽聞佛法而獲得解決?例如操作步驟、内心體會、心會有什麼轉變?......。請從老師的開示中,找出這些答案。

【全廣 II】第 76 講討論題綱(二)/性勤法師

1. 到底聽法對我們生命帶來的饒益是什麼?心結是怎麼透過聽法打開的?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77講_手抄1冊P50-L4 ~ P51-L3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77講_手抄1冊P50-L4 ~ P51-L3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0077 (2018/12/24 ~ 12/2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01:52 ~ 04:10
廣論段落: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手抄頁/行: 1冊 P50-L4 ~ P51-L3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50-L2 ~ P51-L2 )
手抄段落: 這個雖然說得很圓滿……差得十萬八千里。


真如老師講授
好,接下去聽!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這個雖然說得很圓滿,但是以我們凡夫、普通人去看的話我們不懂,我們不懂的!文字會懂,內容不懂,而且往往由於我們的偏見,我們往往會執著自以為懂了,結果害了,結果害了!所以《楞嚴》上面說的像「執指為月」——欸,有一個善知識指給你看月亮,結果你看不見月亮,拿他那個手指做月亮;就是沒有人深刻地說明的話,內涵我們不知道。所以這個殊勝的教授啊,要經過一些解釋;那個解釋的人,也必須要具足他相應的條件。那麼現在這兩位,能夠把這殊勝的教授造種種的解釋,把裡邊的深刻的、秘密的意趣,來教化我們這個眾生。因為得到了這個佛法的教化,然後呢這個世間才能夠轉染為淨,這個才是真的莊嚴,真的莊嚴!這個莊嚴本來是嚴飾,這樣。譬如我們房子裡面都是髒的,那麼拿好的東西......現在世間都是染污的,他用正法來莊嚴,因為他這樣,所以他「名稱徧揚於三地」。這個三地是指天上、人間或者地上,跟地下,這樣。 [01′42″]
  還是接著前面講的,說:因為《大般若經》太深、太廣,所以凡夫和普通人去看的話很難懂得;就算文字會懂了,內容也是不懂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前一講裡我們學過,就是有習氣呀!比如說有根性,大家都會有自己的偏執,比如說那個宴會上的小孩,很多大人物是看不到的,他就看到他喜歡吃的巧克力。 [02′14″]

  這種習慣,當我們看到《大般若經》的時候,我們會看什麼呢?還有比如說把整本的《廣論》給我們的時候,我們看什麼呢?有的人認為修行就是打坐,打坐就是為了開悟,所以菩提心前面那些教授到禪定、智慧,就只要禪定、智慧,六度前面的可能他都覺得不需要,所以他看《廣論》的時候,就只看到〈奢摩他〉和〈毗缽舍那〉。大家可以想一想:整本《廣論》直接從奢摩他入,前面都沒有看,因為他只相應靜坐。還有的人就是比較相應念死無常,所以他對於皈依三寶啊、業果呀也不是很重視,就專門看念死無常、看那個過患——六苦、三苦、八苦,就看這些苦。其實很多時候會忽略發菩提心,會忽略七種因果和自他換這樣的修法,甚至會忽略如何能夠正確地走大乘的路,這個都不會注意到,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修行的習慣。還有的人認為:其實我努力地學經典就可以了,我不需要費盡那麼多辛苦去找老師、跟老師學。所以他就會自然地越過親近善知識教授,比如說《廣論》的前面那些,他不想要看〈親近善知識〉,他想要看到底是怎麼修的。 [03′43″]

  其實我們觀察自己學習這麼多年之後,也會發現:就算是學了《廣論》,我們還是有各自的習性。比如說一提到修行的時候,大家就會覺得可能去拜佛就是修行,那學《廣論》到底是不是修行呢?坐這兒聞法到底是不是修行呢?很多很多都有我們自己的一個習慣、自己的一個看法。然後師父說:「會執著為自以為懂了,結果害了!」甚至文字懂了,內容也沒懂。師父用了一個「以指見月」,結果是把指頭當成月亮。 [04′19″]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怎麼辦呢?我們就真的非常需要一位善知識——師父說這善知識有條件的——為我們講解全圓的道次第。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要究竟地離苦得樂,我們不可能片面地去了解一些離苦得樂的法,然後拿那些片面的來修。那會不會有利益呢?會的。但是因為沒有道次第總體的編排,甚至前後次第是混亂的,我們費了很多很多辛苦,而且苦吃得很多,但是不一定像我們想像收穫地那麼好,甚至浪費很多光陰,甚至前面修了會成為後面的麻煩,因為修錯了。大家都知道,一百零五塊和五塊錢那個時間和體力的付出的差別。 [05′05″]

  所以師父在這一小段,又特別強調了我們對於《大般若經》了解的現狀,因為我們種種偏執,所以非常非常需要大善知識詳盡地為我們講——其實就是傳承。這個講解他為什麼是有條件的?他就必須依照佛陀的密意那樣去講解,不依照自己的感受或者自己的揣測,他完全是依照佛陀的本懷去解釋的。 [05′33″]

  如果依照佛陀的密意去解釋的話,那一定是得到佛陀的開許。比如說佛陀會說:「啊,這個人講的就是我的意思!」因為不能說他自己說:「我講的是佛陀的意思!」那大家就認為這是佛陀的意思;一定要有佛陀的授記。所以這位大善知識是被佛陀授記的,說他能夠確切地講明白佛陀的意思,對這一點我們是可以信任的。因為相信佛說的,佛說他能夠講明白佛陀的意思,那麼這一點是可以信賴的。 [06′08″]

  從這一點上來說,師父還說:這個世間是染污的,要用正法來莊嚴。因為用正法來莊嚴的緣故,因為能夠廣泛、清晰、深刻地解釋這個傳承的緣故,所以他們的名稱遍揚於天上、人間、地下。 [06′29″]

  好,接下去聽!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那麼這個是誰呢?就是代表彌勒菩薩一系廣行的無著菩薩,以及文殊大士深觀的龍樹菩薩,這是表示了它的傳承。在這印度是非常重視,其實到了我們中國也是一樣,那個師承非常重視。不要說佛法,世間學問也是如此,世間學問也是如此!很可惜、很遺憾地,我們現在末法啦!這個師承沒有。自己看看書,啊,覺得懂了!實際上差得十萬八千里,差得十萬八千里。 [07′14″]
  這一段師父又講了師承,師父說:印度非常地重視傳承,到了我們中國也是一樣的,對這個師承非常非常地重視。還說:不要說是佛法,世間的學問也是這樣的。比如說學中醫會講究師承,說是跟哪位、哪位名聞遐邇的老中醫學的;比如說打銀壺,一塊銀子你把它打成一個燒水的壺,這個也是要有師承。據說以前都是給一塊銀錠,那塊銀錠要用錘子把它打成一個銀片,然後再把那個銀片打成一個壺。現在不需要那樣了,就把那個銀錠直接壓成一個銀片就可以了。據說打一個銀壺啊,手工作的,要十萬錘,還有的師傅的傳承是二、三十萬錘喔!就是一個小小的燒水壺喔!可以想見那個十萬錘錘出一個壺,這樣地辛苦喔!也可以想到它的力量,因為每一錘下去都要錘,而且還要有一些錘紋啊,有一些這樣、那樣的要求,還有美觀。甚至有的還是一體成型的,就是它那個倒出水的地方是沒有接痕的,一塊鐵片直接錘出來一個倒水的地方。都要拜師學的,手把手地教,可能要敲個好多年才能夠敲出一個精美的銀器吧! [08′50″]

  像一開始問:什麼樣的壺是好的壺?那可能不漏水的就是好的壺了,因為不用講究它的造型或者款式,可能不需要去設計。但是你一旦跟到大師級的,他可能對你所有的要求都是非常嚴格的,面對他的作品有一種神聖感,他是很敬業的!你就會在跟師傅學的過程中,學到非常敬業、非常慎重,甚至工具怎麼擺都要學,一步一步都要學;甚至一進這個工作坊,你要怎麼做、怎麼做都要學。所以行家一出手,就知道你有還是沒有,你是不是內行、你是不是跟真正的師傅學過。 [09′33″]

  而且通常就世間學問來說,師傅也不僅僅教你一個手工怎麼去做,他會教導你的志向、教導你的人品。比如說你要打銀壺給別人的話,要教你怎麼樣跟人打交道。所以師父說這個師承啊,世間的學問如是,出世間的都是這樣的,現在也是很重視師承的! [09′58″]

【全廣 II】第 77 講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如極難量勝者教」,主要針對佛陀所宣說的哪一部經教而説?

2. 這講當中,師父分別開始哪兩段內容?透由這些內容,師父詮釋的行相有哪些?

3. 老師依循師父開示的第一段內容裡面,特地點出什麼行相?這一點上面,反觀自心,我們聽到什麼?聽懂什麼?最有感覺相應的又是什麼?

【全廣 II】第 77 講討論題綱(二)/如得法師

1. 這段開示當中,闡釋了什麼樣的內涵?立了什麼宗?

2. 師父是如何去趣入宗大師的密意?老師又是如何去趣入師父的密意?用什麼樣的角度趣入呢?

3. 我們內心是不是承許這樣的宗、這樣的內涵,為什麼?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78講_1冊 P51-L4 ~ P55-LL4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78講_1冊 P51-L4 ~ P55-LL4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講次:0078 (2018/12/27 ~ 12/30)
科判: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04:10 ~ 11:45
廣論段落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手抄頁/行 :1冊 P51-L4 ~ P55-LL4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51-L3 ~ P55-LL3 )
手抄段落 :所以談到這一點哪……頭面俱腫辛苦的狀態。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所以談到這一點哪,我自己內心上面有一個感受,最早以前我那個時候看書啊,曾經看過幾個公案。這個紫柏大師是明末四大師,這是個很了不起的大德,所以那個時候人家稱他為紫柏尊者,因為他的成就,他大徹大悟了。那麼他大徹大悟了以後,他自己就好辛苦啊,也參了個話頭,他起疑情。這個傳記上面說他,描寫他用功的情況——疑至頭面俱腫。這個頭面、身體都腫起來,這樣。後來就開悟了,開悟了以後他說了一句什麼話:「唉!假定我在大善知識如臨濟、德山會下,一棒便醒,何用如此這般!」那我們單單看那個傳記就這樣,好像輕輕鬆鬆的幾句,現在我這個簡單地跟你們說一下。 [00′59″]
  先看「頭面俱腫」是什麼情況?我們無法想像這頭面俱腫是怎麼一回事情啊,不大曉得。那麼這個地方,我提一個,這也是現代的人,這個人將來你們有機會見到他的,今年還不到四十歲恐怕,我忘記掉了。他有一個時候他自己一個人用功,幹什麼啊?閉「般舟三昧」,閉般舟三昧。那個事情也不知十幾年了,那時候我才剛去美國回來了,回來了以後啊,他一看見我回來,就來找我,就跟我談。說他也在一個佛學院念書,我說你去念佛學院嘛就去念了。他也跟我說:「唉呀!我實在在這個地方念不進去!」我也曉得他是個修行人,那麼現在一般的佛學院裡面都弄課程排了一大堆,還要什麼英文啊,還要什麼日文,他尤其是沒有興趣,這樣。後來我就說你這個既然念了,好好地把它剩下的三年念下去。他說:「法師你回來幹什麼?」我說我回來要閉關,我就跟他簡單地......。他跟我一直住了三天,後來他就回去就開始。 [02′01″]
  然後呢,做那個般舟三昧,沒有人知道它。我說:「這般舟三昧,不這麼容易的,你不要貿貿然啊!」他一定要去做,那好,那既然這樣做,告訴他那個辦法。其實我也是個外行說實在的,不過那因為學過教法,大概的次第了解一點,我就告訴他。那麼所以他回去了以後,他就寫信跟我說,我現在怎麼開始......。當然這個跑,絕對不是說,哦,我訂一個功夫一口氣,到晚上,這樣!是那麼先慢慢的次第,照著哪幾樣重要的東西。第一個,第一個就是外緣哪,這個沒有其他的路好走——一刀兩斷!那麼然後呢自己準備的功課,一方面準備功課把那個的身心調治;然後,後面開始就每天開始走。剛開始的時候試試走二小時,唉,走得覺得很辛苦,走了以後慢慢覺得就好了,開始變成三小時、變四小時,到後來慢慢地可以走到,每天走到二十小時,就這樣。這個不容易呀!你們沒走過,覺得二十個小時輕輕鬆鬆,你們走走看。不要叫你們走二十小時,就叫你們一口氣走兩小時,就受不了。 [03′03″]
  我另外一個經驗也是,那時在,就是在紐約鄉下,有兩個學生,有一個是外國人,我剛去的時候他們就修行。我說你們不要急啊,他們急得要命,我想急得要命也沒辦法啦,反正你上面那個這個大殿很空,你就去試試看。他也是弄個功課表擺在一天,第一天不知道怎麼苦熬過去,我不知道,第二天早晨一大早他說:「啊!師父,不行了。」「為什麼啊?」「在那裡就是上半天還可以,到了下半天哪,是坐立不安,自己又說了不出來,不出來又不行,到最後熬到晚上,實在不行!」所以這是包括我自己的經驗,我周圍的人。 [03′45″]
  那麼我剛才說那個人哪熬下去,就走走走走......他第一次三個月並沒有什麼多大的效果,效果不大。但走到後來啊,他就發生了什麼現象呢?發生水腫,那個腿都腫了。要我們哪,啊,那稍微受一點苦就受不了,他那個開始一點腫,他因為已經聽說過,曉得古人的經驗,你沒有這個意志克服是絕不可能!他那個手按下去的話,按了下去手指拿掉,一個洞,就不回來了,就這樣。然後呢要半天、半天,它那慢慢又這樣,這樣地厲害法!剛開始腳,到後來那個大腿,到後來到那個下半身整個都腫了,他還是咬緊牙關做下去。那麼到了三個月沒什麼消息,好、好,休息一下再來,那第二次又來。那第二次來了情況就不一樣,就這樣。他那個時候又描述啊,到後來到二十小時以上,他說他四邊、中間都不靠的。那個佛堂那個佛像擺在中間,那走過,走過去他有的時候實在累了,累了他跑到牆壁上這麼輕輕一靠,一靠就睡著了,一靠馬上睡著了!睡著了馬上就「咚!」跌下來,再爬起來!有的時候坐在地上想不爬起來,哦!不可以,那撐了個半天又撐了又直在那裡,不能靠到牆,一靠到牆他馬上就睡著了,這麼嚴重法!所以這個意志力,意志力啊! [05′08″]
  在這種情況之下,但是他慢慢地、慢慢地繼續下去的話,欸,有意思,來了,境界來了!然後產生輕安,這樣,然後呢慢慢地消掉了。後來他那個輕安的、心裡的無比地清涼,實際你心裡上如果沒有的話,絕對沒這個力量支持你的。所以具要兩個條件,一個有堅強的意志力,沒有堅強的意志力是不行的;還有呢,正確的方法。有了正確的方法,照這個堅強的意志力,堅持下去。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指導的話,他得不到真實相應的這種境界。真實相應的境界這個得不到的啊,白吃苦,沒有用,沒有用!所以他兩樣東西總算都得到了,後來身心上慢慢地消了,他感到無比地清涼啊!那個所有的世間的煩惱,這個清涼啊,無法形容的!你們真正用功,你們一定會體會到,那是種無比地歡喜。 [06′01″]
  那麼清涼到什麼情況呢?我普通可以說的就簡單說一下。他這麼辛苦法,平常他的食量也很大,因為我們剛出家的都是啊,大家持午的人都有這個經驗,等到你開始持午沒有多久,剛開始不習慣,等到晚上多久不吃的話,欸,胃口非常好,食量很大。我們平常有那個缽啊滿滿的一缽,有的時候還不夠,還要吃兩餐,到後來他慢慢地飲食減少。他每天啊我們這個小碗,稀飯稀稀的大半碗,不能再多吃,多吃吃下去啊,而一天最難過的時候,就是吃過飯那個半個鐘頭。吃過飯那個清涼的感覺就沒有了,就這樣,然後身心都會沈重,這是第一個。 [06′46″]
  第二個好處,慢慢、慢慢地相應了以後啊,夏天這像蒸籠一樣,他還戴著一個毛線帽子,像那個盔一樣,欸,他也不覺得,不覺得熱。(今天他拿掉了,因為他那兩天才感冒。)然後到了冬天,到了冬天我們曉得這裡天氣還是滿冷的啊,他還是那個帽子,還是那件衣服不覺得冷。所以他這個真正地來的時候,不是我們說硬作的事情,就是這樣。所以我這地方我倒順便的提起來他那個公案,他做的過程當中啊非常辛苦,他一共試了三次。在這種情況之下,離開那個開悟還遠得很,還一大截啊!這樣。所以我們平常聽別人家說很容易,頭面俱腫,好像一個故事,如果你們自己試一試,就曉得這個頭面俱腫辛苦的狀態。 [07′36″]
  好!師父為什麼要講這樣一個故事呢?說前面提到師承,很重視師承,師父說談到這一點,他內心裡有一個感受。然後就提到了紫柏尊者,紫柏尊者參話頭,起了疑情。他的傳記裡描寫他用功的狀況,就是這個疑情把他折騰到頭面俱腫。其實我們看了傳記,可能這四個字就過了,頭面俱腫之後他就開悟了。開悟之後,他說:「唉!假定我在大善知識臨濟或者德山會下,一棒便醒,何用如此這般啊!」就這樣慨嘆! [08′19″]

  因為這樣的一個慨嘆,師父就講了頭面俱腫是怎麼樣嚴重,也說了一個現代的修行人,他修行了般舟三昧。在這裡師父講了幾個很重要的問題,一個是要想成功一件事情,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要堅強的意志力;還有就是正確的方法。有了正確的方法,照著這個堅強的意志力堅持下去,就能夠成功。但還要有正確的指導,如果沒有一個正確次第的指導是不行的。 [08′55″]

  師父還講了紐約鄉下有兩個學生。他們急啊,急得要命!這個急得要命的狀態——我們有的時候都可以體會自己會進入那種狀態,就一直想要得到自己想得到的那件事——結果就上去閉關了,然後第二天就跑出來了。為什麼?因為什麼都沒有準備。 [09′16″]

  而修般舟三昧的這個修行人,他一開始了解了很多,次第都很明顯,而且他非常清楚開始先走兩個小時,一點點練;後來練到了走二十個小時。但是就算按著次第來,也是很辛苦,師父講他那個腫,腫到按下去有一個洞都回不來了。 [09′38″]

  如果一直走,不坐、不臥,這個應該是拿出拼死的精神吧!才能戰勝那種首先是會想睡,然後腿大概是痛到不行了吧!走到極點,腰也會痛吧!不知道全身骨頭是不是都會痛?他就全都腫了,甚至靠在牆上一下就睡著了,然後會跌倒在地上,跌倒在地上沒力氣爬起來,他還要再爬起來、再走,就是這樣子。而且,注意哦!是三次,一次是九十天哦,是進行了三次這樣的訓練!所以可以想像這個修行人如此堅強的意志力! [10′20″]

  最後他得到了那個境界是什麼?冬暖夏涼都沒問題。飲食方面,吃一點點就可以了,不能吃多,因為吃多會妨礙他的那種清涼。對物質的依靠降得很低、很低,但是心裡卻非常非常地清涼和舒適。然後師父說不僅僅消腫了,他感到無比地清涼啊!那是所有世間的煩惱好像不見了,都是如此清涼,是無法形容的!師父後面講說:「你們真正用功,你們一定會體會到,那是種無比的歡喜。」 [10′58″]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小閉關的經驗?閉關的要求通常要做很充分的準備。尤其師父這裡邊強調說:「沒有其他的路好走——一刀兩斷!」就是外緣。不能坐在關房裡朝三暮四,把從小到大的事都想出來了,好像坐在鬧市裡一樣,那就沒法專注在善所緣上。所以無論是閉關、無論是聽法,其實都要有一個師承、有一個善知識指導,這樣的話我們會少受很多苦。 [11′29″]

  師父用這個「頭面俱腫」的強度哦!一個修行人有這麼堅強的毅力,撐過了頭面俱腫那樣難以想像的一個難關。走不動了的時候、身體全腫了的時候,而且他又一直都不休息,可能有的時候會覺得自己會不會這樣累死啊?但是為什麼他能堅持下去呢?就是他有堅強的信念,覺得這樣佛菩薩一定會加持他。就這樣地把它完成了!用這個例子,講一下「頭面俱腫」是一個怎樣痛苦的過程。 [12′04″]

  像紫柏尊者就經歷過這樣的過程,然後開悟了。開悟了之後,其實他應該說:「哎呀!我終於經歷過這樣頭面俱腫的過程,開悟了!」應該是這樣的無比歡喜才對。可是他說:「如果在大善知識臨濟、德山會下,一棒便醒!」就是:我根本不用經歷這個頭面俱腫的痛苦,只要被善知識棒喝就可以開悟了!師承,可以讓我們少受很多苦,不走彎路就能夠去證悟、能夠去開悟! [12′42″]

  我們會在修般舟三昧這個公案裡,看到在修行人、在佛的弟子裡,居然有這等精彩的人啊!他能夠拼了命地用這樣一個頑強的意志,想要去證悟佛法,而且就是我們同時代的人,真的是很佩服! [13′00″]

【全廣 II】第 78 講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在今天段落裡面,師父講了三個人修行用功的狀態:紫柏尊者、修般舟三昧的修行人、紐約師父的弟子,請討論這三位的修行,有哪些得力、不得力的地方?

2. 師父講這些故事,想要告訴我們什麼?

3. 在我們學習的過程當中,我們有沒有「急」的心態?急的現行是什麽?是否也有「不急」的現行?

【全廣 II】第 78 講討論題綱(二)/如淨和尚

1. 透過師父講的這些公案,我們學到了什麼?有什麼啟發?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79講_1冊 P55-LL3 ~ P56-L3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79講_1冊 P55-LL3 ~ P56-L3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079 (2018/12/31 ~ 2019/01/0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11:45 ~ 12:30
廣論段落: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手抄頁/行: 1冊 P55-LL3 ~ P56-L3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55-LL2 ~ P56-L4 )
手抄段落: 還有真正疑情現起的時候……是經年累月地這樣來。


真如老師講授
好,大家接著聽。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還有真正疑情現起的時候,那個參禪那個疑情現起也滿有意思的。到那個時候你的腦筋裡面沒別的東西,就是這個疑。假使你是念阿彌陀佛,說「念佛的是誰?」就是人家形容啊如人欠萬貫,欠了人萬貫錢一樣,那個債主逼在那裡不曉得怎麼解決。或者說你被人家倒了萬貫錢一樣,你不曉得用什麼方式,心裡老放不下要回來的那種味道。他什麼東西說打不散、搓不開,這樣啊!反正這種東西啊,所以就是說你只有正確地體會了。好辛苦、好辛苦!而且往往是經年累月地這樣來。 [00′48″]
  這一小段,師父又為我們解釋一下疑情現起來的狀況——參禪的一個法門。師父學過很多法門,而且都是深入地學。疑情現起的狀況,比如說念佛,參念佛的是誰,還有參不同的話頭。到了那個疑情現起的時候,就是整個疑情和心完全地融為一體,好像怎麼也放不下,走著、坐著、躺著、睡著......,心裡全部都在想這一件事情。 [01′27″]
  其實到了〈毗缽舍那〉的部分,會談到對「我」的這個安立,還有對很多事物的安立的問題——就是心對境的一個安立的問題。當講到〈毗缽舍那〉的這個問題,還有學習辯論題,像出家人學《攝類學》的時候,他們也是從早到晚探討一個題。探討這個題的時候,常常一週可能也會想這個題。因為我看到我們寺院第一班的法師在學五大論的時候,老師留了一個題,如果他們全班都沒有人明白的話,那麼這一夜有的時候他們都不會睡的。大家在那坐著,突然有一個人破題了;他破題了之後,他就跟周圍的人討論,然後慢慢大家就可以把那個問題想出了一個思路。 [02′11″]
  比如說上辯論場,有的時候被大善知識問到啞口無言,什麼都答不出來,所有的思路好像全部都掉進了某個黑洞,心裡只是一片空白。有的辯論的人,也有被特別厲害的大善知識回答一句之後,就在場上一直站三十分鐘。因為輪到他辯論的時候,他要辯完那麼長時間,可是他不知道該問什麼,就只能在上面站著,所有的思路都不見了。 [02′38″]
  在學習理路、在探討真理的時候,實際上很多很多出家人經年累月地研習教典。比如說五大論學制建立的這個過程中,每一道題他們都想要去尋覓答案,有的時候會討論不出一個結論,甚至經年累月地沒有一個結論,經年累月地都在起疑情的這樣一個狀態,但是卻要提起十二分這樣的一個精進力,不停地去探索。 [03′05″]
  為什麼呢?因為探索「我」的安立非常重要。以我愛執為中心的這個苦難的淵源,幾乎可以說承包了我們生命所有的痛苦,一旦我們聽佛說了「無明」就是所有痛苦的根源,這個生死就是無明產生的,如果這個無明不破除的話,我們是無法逃脫生、死、生、死這樣的一個摧殘。所以很多修行人精進地學習佛陀的教典,在探索「我」到底是如何安立的?在心和境之間,他的猶疑、他的側重點,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力道?從學習《攝類學》開始,經年累月地十年、二十年都是要鑽研這個問題。 [03′53″]
  其實也有點像念茲在茲,就是一直在心上不能忘記這個問題,甚至可能在用齋的時候、在走路的時候,甚至在抬頭看一眼天上的雲的時候,都會去想我們生命裡非常在乎的那個問題。很多人可能會對無自性的問題很感興趣,想要去探索:無自性到底是怎麼回事情?這個「我」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對這個問題,有的修行人就要探索可能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探索。像我們寺院有的沙彌就開始背《辨了義不了義》,他們從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這樣的教典,開始思索這樣的問題。 [04′46″]
  所以師父說老放不下的那種感覺,打不散、搓不開,這是求道者的一個用功的狀態。師父說是很辛苦的,但是還要經年累月地這樣地努力下去。很禮敬這樣地探索真理的修行人。 [05′11″]
  如果有善知識在旁邊指導的話,就會知道自己是在什麼境界——在風中、在雨中,還是在霧中,還是在黑夜裡,善知識都會告訴自己。比如說在學經論產生懷疑的時候,會強調說要合理猶豫,不能非理猶豫。非理猶豫再下去之後就會破壞自己的信仰,甚至會建立一些邪見、非量的東西,然後會走上了歧途。這都是要善知識在旁邊,手把手地教自己。 [05′42″]
  就算是自己會了辯論的理路,但是辯論的理路怎麼去伸展,才能有利於自己建立對三寶的信心,甚至建立嚴密的對教量的觀察、對內心的觀察,對很多很多定義的反覆觀察和討論。我們真正地確定一個事情的時候,是要經歷破除邪見是什麼,自宗是什麼,最後還要經過有人提問題了、又有人提問題了、又有人提問題了......,然後不停地答疑、不停地答疑。 [06′11″]
  如果能立出一個別人挑不出一點毛病的自宗,就像玄奘大師在印度辯論,那個時候辯論的人都說:「如果你能把我上面立宗的字動一個的話,我就以頭相謝。」就是我的頭都可以給你。所以那個時候的出家人他們的立宗是用生命立出來的,因為他經歷過了太多太多的探索,太多太多晝夜反覆地、反覆地用功,精進地觀察,所以最後他成立的自宗是堅固不可動搖的。 [06′46″]
  所以這個時候建立的信仰,他已經經歷過了提出問題、再回答問題、再提出問題、再回答問題。而且自己提得差不多之後,他還要接受很多人對自己提問題,最終他會建立出一個這樣的自宗。一旦這樣的自宗建立出來之後,他肯定是非常難以撼動的。信仰就是這樣,是在反覆地辯論、反覆地觀察之中建立出來,在晝夜不停地聽聞、思惟、辯論、反覆地觀察中建立出來的,所以觀察修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07′22″]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80講_1冊 P56-L4 ~ P56-L10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80講_1冊 P56-L4 ~ P56-L10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080 (2019/01/03 ~ 01/06)
科判 :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12:30 ~ 13:38
廣論段落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手抄頁/行 :1冊 P56-L4 ~ P56-L10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56-L5 ~ P56-L11 )
手抄段落 結果啊,他說如果在臨濟……就是他們兩位!



真如老師講授
好,再聽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結果啊,他說如果在臨濟、德山會下,有大善知識的話,一棒、醒了!一點都沒錯。這個善知識,這地方特別說明的——這個有善知識的攝受的重要。那麼像這種事情,也就是說平平常常啊我們自己單單憑自己的這個,不管用功也好、認識也好,都需要經過這種過來人的指點。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呢,也就是說,喏,他們兩位把佛最殊勝的東西解釋說明了,讓我們深入體會到。結果他影響所及不僅僅是我們人間,是天上、天下無所不及。佛陀在經典當中也懸記,到將來末法當中能夠振興,把我的教法如理如量地恢復的,就是他們兩位! [01′12″]
  好,在講了「頭面俱腫」,再講了「疑情」、「般舟三昧」,然後又回到了那個話題,就是傳承、善知識。師父說善知識的攝受非常地重要,因為像悟道的事情,平常我們單單憑自己的,不管自己的用功也好、認識也好,師父的看法應該是:沒什麼用的,有的時候可能會起反作用,一定需要經過過來人的指點。 [01′54″]

  這幾句話其實也是師父修行的寫照。大家都知道師父是非常勇悍的一個人,他是不怕困難的。在師父的日記裡,師父寫到某一天上早課之前,他突然胃痛,痛得非常非常嚴重,這個時候師父不屈服於這個胃痛,繼續起來把該做的事做完。還有的時候會寫到師父病了,在病中師父每天不間斷地誦《大般若經》。師父有一次生病,誦《般若經》的時候他會加大量,誦了三、四卷。因為生病的時候沒有力氣,還要加大誦經的量的話,實際上是會很辛苦的,但是在師父的日記裡還寫說他得到了無比的加持,他內心感到無比地歡喜。那時候看到身體示現的苦受,和內心感到的歡喜和清涼,好像是了不相干的樣子。 [03′01″]

  這樣一位勇悍用功的善知識,他示現的行為就是每天對自己的善知識祈求,他會認為:哎呀,修行不可一日無師啊!必須老老實實地跟著善知識學,跟著過來的人學,因為過來人的指點非常重要!看!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講解中,他在第二盤磁帶處處強調一定要傳承、要師承,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能過分地憑藉自己,比如說自己很用功,自己好像頭腦很靈光、思路很快。正因為思路很快,有的時候可能就想到別處去了;正因為很用功,所以可能幾天不見就跑得很遠,跑到哪兒?跑到錯道上去了。 [03′49″]

  所以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能有一個善知識引領我們,我們是何等地幸運!像師父在《廣論》裡,透過講一些公案啊、講一些故事啊,比如說那個修般舟三昧的出家人,他是做了充分的準備去修的,而且有非凡的毅力,還有正確的辦法。這裡邊就對比出:沒有做準備的那兩個人根本就是會半途而廢。所以當我們去做什麼的時候,我們會不會注意到條件?比如修學佛法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一定要找到傳承,找到傳承的善知識指導我們,而且我們要對這樣的善知識修信。這是一個必要條件,然後才能修行! [04′33″]

  很多人在用功的時候,可能會特別習慣自己指導自己——自己想一想,比如這段時間可能在一些地方承擔,發現:哎呀!最近煩惱越來越重,跟別人的關係也處理不好。然後就下個定義:我學了二十年《廣論》,怎麼樣?煩惱越來越重了吧!越承擔煩惱越重。他把觀察到自己煩惱重的因,歸結為學了這麼多年還這麼重。這樣一討論的話就變成:那學《廣論》對我們生命的利益到底是什麼?二十年都辛辛苦苦地學習,利益到底何在?所以這很顯然是一個非常打擊自己的想法。 [05′17″]

  我們聽一座《廣論》、聽一座法,從前行、到正行、到結行,實際上它對我們身心的饒益,應該從聞法勝利上去看,而不能說看我煩惱這麼重,所以我聞法就沒有功德,不能這樣子看。但是如果沒有善知識在旁邊提點著我們,在守護著我們、觀察我們,給我們一些及時的提醒的話,我們常常會自己做一些很奇怪的總結、很奇怪的結論。這種結論是那麼真實、是那麼有理有據,而且我們都是直接有經驗的。所以學習了很久的人,就會認為:喔!學了這麼久到底有什麼用?我煩惱還是這麼重! [06′01″]

  沒學之前知道煩惱重嗎?可能是不知道。那麼知道煩惱重了的時候,為什麼會認為是學了這麼久沒用,煩惱還是這麼重呢?也可能是自己的觀察力變明晰了,看到越來越多的煩惱。就像陽光照進了一個屋子,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塵埃;這個屋子如果是在地下、沒有燈的話,灰塵一寸厚也看不到,也不知道是什麼。 [06′29″]

  再一個,比如說聽聞很多年教典,算一算自己每聞一座法,它所產生對自己的利益。尤其是沒有虛度光陰這樣的二十年喔!到這個時間就來聽法,我們會累積親近正法、親近善知識多少殊妙的善業?這樣算一算是不是內心會比較歡喜! [06′52″]

  我特別特別地發現,師父會在我們遭遇的很多很多看起來沒什麼歡喜心、沒什麼收穫的事上,幫我們總結出特別特別多亮麗的,讓我們身心振奮的那些點。這些點為什麼師父能夠看到,我們看不到呢?可能這就是我們必須跟師父學習的原因。 [07′17″]

  還有比如說「觀功念恩」,觀功念恩就是對自己、對這個世界的一個視角。有一些人認為:如果常常觀功念恩的話,會不會是非都混淆了?No!不會的!因為觀功念恩會讓我們減少對他人的怨恨,或者不想見別人,這些封閉的、負面的心思。一旦我們看看別人在我們生命中的付出,我們就會生出很多的感恩心;一旦有很多感恩心之後,我們就會感受到幸福,感受到這個團體的溫暖、家人的溫暖、朋友的溫暖。這就是善知識給我們提供的,在林林總總的事相中,我們可能需要保持的一個觀察的角度。 [08′00″]

  還有我特別強調做「善行點滴」,報告善行。有些人就提出觀點,說:「欸,我要是把我的善行講出來的話,是不是就沒有積到陰德?」還有的人說:「萬一我把善行講出來,我驕傲了怎麼辦?」秘密的善行是可以做的,但是你把你的善行講出來,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供養佛菩薩、供養大眾,如果是這樣的話,應該不是為了名利心。那麼傲慢是如何產生的?傲慢是覺得自己比他人強。如果我做了善行點滴就認為我比所有的人強,那確實是傲慢。如果我自己做了那個善行,又聽到班裡的很多人都有這麼多善行,生起了對周圍人的恭敬,這樣的話,這個團隊就會在一種感動和禮敬的過程中,講述自己的善行點滴。那為什麼自己能做這樣的善行?源於善知識的教誨、源於佛陀的教誨,而且源於同行善友彼此的影響。這樣的話我做的善行歸功於誰?就歸功於善知識和同行善友,好像自己是越來越小的,那麼怎麼可能會產生傲慢呢? [09′12″]

  這些其實都是在學《廣論》的過程中,師父慢慢地幫我們養成的一個習慣。也就是一定要得到師父的攝受、師父的引領,我們這樣在修學的過程中才能少走彎路、多集資糧,尤其是用一種振奮、樂觀的精神,在一切境界中都能夠看到希望、看到光明,也就是看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一旦有辦法之後我們就設法去改變,而不是在經過的事上,總結消沉、灰暗、無助。因為我們的心是有作用的,一旦我們朝向著能夠積聚資糧,能夠有所作為,能夠運用佛法、運用教理來觀察內心的煩惱,來對治內心的煩惱,我們就不會對痛苦感到無能為力。我們是可以對治它的!因為痛苦是有原因的,把痛苦的原因去掉,痛苦的果就不存在了。 [10′07″]

  一旦長久地這樣在師父的教誨中反覆地練習的話,我們就會慢慢地養成習慣,當苦現起的時候我們就會去觀察:苦是什麼?因是什麼?我還有什麼可以解決的?就不會糊里糊塗地沉在苦受的感覺裡,甚至泡了很久,越泡越深、非理作意越來越多還不知道出離,還給自己痛苦找很多理由,讓自己陷入越來越深。我們就會覺照:生命的這種狀態實際上是苦的,而且是越來越苦的,這樣方式是不對的。我們就會想起師父教我們的理路、想起:喔!在我們的生命裡,有那麼溫馨、親切、和藹的善知識,他在《廣論》裡,處處教我們如何觀照自心、如何對付煩惱;我們的生命不是孤立無援的,我們有佛菩薩、善知識的攝受! [11′02″]

  如果有善知識的攝受,那麼在我們遭遇的任何境界中,比如說病苦,比如說我們的親人得了不治之症,還有經歷各種各樣的愛別離等等,在遭遇到這些事的時候,我們就不至於被這種事情粉碎。我們會想著從這種事情的打擊力上快點站起來,為什麼?因為師父說只要我們不放棄,他會陪我們走完最後一程。這條路不是孤寂的、不是獨行的,是有師父陪伴我們的! [11′38″]


【全廣 II】第 80 講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請總結我每天的現行,有沒有對自己的善知識祈求,內心有沒有那種渴望「修行不可一日無師」?內心有沒有存在這樣的動機?

2. 觀察自己在修學的過程中,「習慣自己指導自己」的現行是什麼?老師舉例:廣論學了 20 年了,我們的認知是「煩惱越來越重」,我們常用這種想法來打擊自己。但善知識在這裡指導我們思考的方向又是什麼?

【全廣 II】第 80 講討論題綱(二)/性勤法師

1. 「一日無師」是什麼意思?老師這幾段是用什麼角度來成立修行的過程不能一日無師?

2. 「一日無師」對我們來說,會不會發出像師父這樣的感慨?對我們生命的價值是什麼?

3. 大家進法人、學廣論好長一段時間,透過學廣論歷事練心,你眼裡見到的法人是越來越殊勝,還是問題越來越多?你跟周遭同行的關係,是剛進時比較好,還是現在比較好,還是關係差不多?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81講_廣論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81講_廣論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081 (2019/01/07 ~ 01/09)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皈敬頌〉論前皈敬
廣論段落: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備註: 《四家合註入門 1》段落:P58-LL5 ~ P59-L8 又,其後禮讚二大車者……「極難量」就是在說明這一點。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我有看你們給我寫的一些回饋,有一些同學是在高鐵上聽的;還聽到你們好像在旅途中、在各自不同的地方聽全廣。很隨喜大家這樣努力精進地聽聞。 [00′23″]
  在每一天的時光中,如果能抽出一段時間來聽師父的帶子,對我們這一天來說都是一個意樂的提策。因為我們非常非常容易被眼前發生的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牽著走,比如說:「欸!看看明天有什麼事呢?」就把手機打開看一看有誰發短信了,好像有什麼事情就趕快處理一下。這種樣子看起來,就是手機上的信息會指導我們一天的行程,我們會根據手機決定怎麼過這樣一天。 [00′58″]
  但實際上很多手機上的信是別人發給自己的,而自己到底要怎樣度過這一天呢?早晨起來應該提一個正念,比如說:很幸運,我又能用暇滿或暇滿的隨順這樣度過今天,那麼應該以一個大乘的發心,惜時如金,用每一分、每一秒的時光,多對正法、對上師三寶造作一些非常良善的業。因為這種業對我們的現世及來生都有莫大的好處,也唯有這種業才能夠幫助我們離苦得樂。可是如果早晨不去提正念、作意思惟的話,我們就會被旋轉在世界各地的這些信息包圍。其實光是把這信息讀完就要花很多時間,而且明天可能還有這麼大量的信息又來了! [01′56″]
  那麼到底在我們的生命中,什麼事情是非做不可的,一定要排一個次序!這個在全廣前面都講過了:有一件事情非做不可的,而且那件事情直接關乎於我們離苦得樂。因為我們會發現每天都有太多事情要做,而且此生有太多的目標要完成,那麼它的次第到底是怎樣的,我們要每天提正念才能夠排序好。比如說修念死無常,才知道我們此生無論擁有多少,到了那一天都要放手;這樣的話,太強烈的貪、瞋對我們來說就很不划算,因為我們必須對生命有一個長遠的打算和規劃。 [02′40″]
  一旦我們早晨起來思惟一下念死,由怖畏惡趣而生起強烈的皈依心,能夠轉動心意的話,哪怕只有幾分鐘,對我們的這一天的生命都是非常難能可貴的!而師父講的《廣論》,就會每天提醒我們,面對現在迅速迎面而來的這些事情、迅速消逝的昨天,乃至前一剎那迅速地又成為現在一剎那、後一剎那這樣迅速消逝的這個無常,到底我們的心要皈依誰?我們說:皈依上師三寶!那麼皈依上師三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就是時時刻刻要警醒自己的三業捨惡取善。 [03′27″]
  為什麼要這麼專精地捨惡取善呢?因為惡業會帶來痛苦,善業會帶來快樂,而那個感受快樂和痛苦的就是我們的身心啊!所以我們是不能對這件事,知道了卻忽略它,或者有的時候全忘了,甚至有的時候是明知故犯,被一些煩惱習氣所牽引,無法在境界面前作得了主。像這些都要在聽法的時候好好地訓練自己的心,訓練久了、訓練久了,調伏這個狂心,讓它慢慢地沿著佛陀的教誡被馴服——讓它去哪裡,它就去哪裡;不讓它去哪裡,它就不去哪裡。這樣的話,我們對自己的身心才能做得了主。 [04′14″]
  當然要達到這樣的自主身心,確實要花上一番功夫。但是做什麼事不花功夫呢?就算是在世間賺錢,哪有事情不花功夫就可以天上掉下來的!如果從天上掉下來的那個好事情,正好掉在自己面前,也是往昔劫自己努力的結果,沒有無因生的、突然而出現的東西。既然什麼事情都要經過努力,那麼對於離苦得樂這麼關鍵的一件事情,我們應該也責無旁貸地付出我們的努力,因為這是非常非常值得做的事情! [04′50″]
  特別特別開心在每天學習全廣的時候,我們能在這樣一個大課堂裡一起學習!在聽聞之前,還是希望大家能夠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把自己的相續調整到一個大乘的意樂——為了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能夠從苦難的輪迴裡脫離出來這個目標,我們必須去成佛,成佛才能究竟地自利利他圓滿。懷著這樣的一個意樂來聽聞《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話,才能和這一本論典相應,也才能和師父教導我們的這個心相應。 [05′31″]
  你們都準備好了嗎?如果準備好了的話就開始了!今天我們是要學《四家合註入門》,請大家把書翻到五十八頁,看下面有紅字、黑字,還有藍字的那個部分:
  其後禮讚二大車者:經云:「任為誰說皆不解」,於極難量一切至言之主,能生三種聖者及勝者母,各別如實造釋,皆如勝者自之密意,而成贍部樹所表徵之贍部洲中光顯二義之莊嚴,名稱遍揚於三地,我禮〔等同龍與阿周那故為龍猛。〕以及無著足。是為龍猛無著二大車。 [06′29″]
  在仁波切的講記五十九頁,大家可以看一看:「其後禮讚二大車者」,這是在箋註提到的。在禮讚二大車者的時候,提到了「極難量」,說「如極難量勝者教」的「極難量」——佛陀所說的法非常地難,仁波切說:非常地難懂。佛經裡有說道:「任為誰說皆不解。」你跟誰說都不能理解的,不能聽懂。所以佛陀說的法,對我們而言是很難的,不會隨隨便便就說。佛陀現正等覺之後不是四十九天都默然而住,沒有說法嗎?佛說:「我得深寂離戲論,光明無為甘露法,任為誰說皆不解,是故默然林中住。」佛說他得了寂靜、甚深、離戲論的法,是光明為體性的、是無為的、是不死甘露的妙法,為誰說都不能夠理解其義,所以就默然在林中安住。這裡邊仁波切解釋說:「任為誰說皆不解」,就是無論跟誰說都令對方難以理解,說和不說都沒辦法懂,所以不說。由此可知佛說的法義難以證知。 [08′02″]


【全廣 II】第 81 講討論題綱(一)/性勤法師

1. [00′00″]~[01′56″] 先複習老師這段的理路。連同自己的經驗去感受一下,一早起來用手機,和一早起來認真皈依發心,會有什麼差別?


【全廣 II】第 81 講 自我思考題/如華法師

1. 透由這樣的念死,我覺得我的工作重心會變成什麼?

2. 觀察一下:我真的了解「念死」嗎?我念的死真的是宗大師所講的「念死無常」嗎?我面對境界對念死的行相是不是清楚?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82講_《四家合註入門 1》段落:P59-L8 ~ P59-LL6 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82講_《四家合註入門 1》段落:P59-L8 ~ P59-LL6 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082 (2019/01/10 ~ 01/13)
科判 :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廣論段落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備註 :《四家合註入門 1》段落:P59-L8 ~ P59-LL6 那麼是指什麼法呢?……因而成為贍部洲的莊嚴。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有沒有想到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一位證悟者大徹大悟,佛陀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然後開悟。有些人問:「佛陀在夜睹明星的時候悟的是什麼?」這裡邊有很多說法,有的人就說:「緣起性空。」那緣起性空到底是什麼?佛陀多麼想要把他領悟的東西講給大家,經歷了三大阿僧祇劫累積資糧,終於悟道、可以講了,但是卻任與誰說都很難理解,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大的難題! [00′39″]

  「極難量」就是在說明這一點——佛所領會的法是非常難以理解的。注意!那麼是指什麼法?主要就是指「勝者母」,這個「勝者母」就是《般若經》。由於難以證知「一切至言之主」——勝者母的一切內涵,它不只是「難量」——難以測量,它是「極難量」,「極」,應該是到達頂端的這樣一個難以理解的程度。 [01′13″]

  這個極難量的勝者母,接下來這裡邊說到:「一切至言之主,能生三種聖者及勝者之母」。「能生三種聖者及勝者之母」,是指這個《般若經》能出生聲聞聖者、獨覺聖者、菩薩聖者、佛陀勝者。所以它是這麼重要的、能出生聖者、像母親一樣的《般若經》,甚深難懂的《般若經》,又這麼珍貴,可是又難以理解,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對於這樣的至言,誰來解釋呢?大家都知道,後來佛陀還是說法了,不然我們今天就不會有《般若經》,不會有這麼多的八萬四千法蘊。就像宗大師在有人勸請之後寫《菩提道次第廣論》,後來〈毗缽舍那〉的部分原來是示現沒有想要寫,後來文殊菩薩勸請他要寫,觀察到儘管很難,還是會對眾生產生利益的。所以我們會發現佛菩薩都是去觀察這件事能不能對眾生產生極大的利益,然後才去做。萬一可以產生極大的利益,可是會非常困難,他們也會突破困難去把這件事完成。 [02′32″]

  佛陀講了《大般若經》——極難量的《大般若經》,到底誰能夠再為我們寫一個解釋讓我們清楚呢?如果這個時候有人能夠完全理解佛陀的心意,把佛陀的話說到大家都能懂,好像是佛陀在人世間一個天生的翻譯一樣,把佛陀整個思想體系、語言習慣,都翻譯給所有的人。因為有人確切地了解佛陀的意思,而且確切地了解大家的理解難度和容易產生偏差的地方,在這個中間做一個徹底地彌合、解釋清楚,這樣的人是很難求啊!難得!所以對於這樣的至言「各別如實造釋皆如勝者自之密意」,是說能按照《般若經》來造論解釋佛陀的密意。就是誰呀?二大車對吧!居然在這個人世間還出現了這樣稀有的人,他們能夠如實地寫釋論,而且就像佛陀講述的那般,可以顯現《般若經》的密意,完全是解釋《般若經》的密意。就因此,他們絕對可以成為贍部洲的莊嚴,也就是我們的莊嚴。 [03′57″]

  讀到此處的時候,會覺得非常地慶幸!會想:「哇!萬一沒有二大車,我們可怎麼辦?」佛陀說了《般若經》,現在大家抄經啊,抄經很有功德;印經,把它奉在經櫃裡邊;然後旋繞、散花、供香,乃至寫讚頌去讚美它。但是如果《般若經》的內義在這個世上失傳了的話,那該是我們人世間多大的悲哀!或者說佛陀講了之後,當機的人聽懂了,我們後面的人全部不知道在講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聽說了《般若經》可以出生三乘的聖者,我們要發心成為哪一乘的聖者呢?你是想要聲聞發心、獨覺發心,還是菩薩聖者呢?我們很多人都說:「啊!我當然要大乘發心,我希望能成為一個菩薩,然後成佛。」可是如果不了解《般若經》的密意,我們如何能夠成為一個菩薩聖者呢?因為《般若經》就是出生這三種聖者之母呀!所以可以想一想:如果沒有二大車造釋論的話,我們今天在無上菩提之路的探索,該是何等的艱辛和孤獨,甚至完全絕壁呀! [05′19″]

  登山的時候,如果你面前出現的是一座雪山,而且這個雪前兩天下了之後迅速地化,然後又下、又化,化了之後的水就結冰,所以雪底下就會有冰。那千年的冰山,想要登上去的話,如果是絕壁,請問怎麼登呢?如果沒有一個特別有經驗的人告訴我們怎麼登上去的話,恐怕都沒人敢上去的。 [05′45″]

  所以我們非常非常幸運啊!能有這樣的二大車造釋論給我們,讓我們能去了解《般若》的密意,我覺得不是三生有幸的問題了,這簡直是不知道多少世修來的鴻福!也不是鴻福齊天的問題了,就是無法形容內心的感恩和喜悅吧!所以他們成為贍部洲的莊嚴,也成為你我心中的莊嚴,也成為你我生命中無比的莊嚴,因為他們能夠造釋論啊! [06′19″]

--------------
【全廣 II】第 82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阿底峽尊者造道炬論,三百年之後,宗大師開講了廣論。如果我們能拿到廣論這本書,卻沒有師父為我們宣講廣論,請問我們能懂得了廣論嗎?如果沒有師父為我們開示,我們學廣論會學成什麼樣子?這麼難懂的一本論,居然有人講,講到我們可以聽得懂,有這樣的人出現,跟沒這樣的人出現,對我們的生命、對眾生的生命有什麼利益?請大家思惟、討論以上問題。

【全廣 II】第 82 講 討論題綱(二)/性冠法師

1. 回想目前在生活當中,我們遇到最大的難題是什麼?

2. [00′00″]~[02′32″] 這一段老師講的難題是什麼?這個難題對我們來說有沒有感覺?為什麼?

3. [02′32″]~[06′19″] 為什麼老師要我們思考萬一沒有二大車,我們怎麼辦?希望我們學什麼?學這件事跟我的關係是什麼?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83講_《四家合註入門 1》段落:P59-L8 ~ P60-L4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83講_《四家合註入門 1》段落:P59-L8 ~ P60-L4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083 (2019/01/14 ~ 01/1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皈敬頌〉論前皈敬
廣論段落: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備註:《四家合註入門 1》段落:P59-LL6 ~ P60-L4 所謂「贍部樹所表徵之贍部洲」……此二大車的雙足之下。



真如老師講授
提到贍部洲,為什麼叫「贍部洲」呢?「贍部樹所表徵之洲」,贍部洲的贍部是指樹幹的枝條、果實掉到水裡了,發出「贍部」這樣的一個聲音,所以我們住的這個地方就稱為南贍部洲了,經典上這樣寫的。「贍中光顯二義之莊嚴」,這個「二義」,仁波切在這裡邊解釋是自利、利他這兩種利益。因為能成辦一切他利的緣故,有如莊嚴,所以稱為『莊嚴』。這裡禮敬成為贍部洲莊嚴的龍猛及無著兩位菩薩。 [00′42″]
  學到此處,不知道諸位的心裡會不會如同文義所講的那樣,生出一個真實禮敬兩位菩薩的心?就像剛才我們講的,那麼難以契及的般若密意,這兩位菩薩寫了論把《般若經》的一個段、一個句、一個句這樣去解釋,解釋得非常詳盡。看了他的解釋之後,再看原文的《般若經》,會發現在原文的《般若經》裡,自己如何也看不出這樣的涵義。如果沒有菩薩們造釋論去解釋般若的話,就是眼睛看見《般若經》了,但是我們也無法看到它的內義。所以這個時候再想到禮敬為《般若經》造釋論的菩薩,內心說是禮敬嗎?還是無比地感恩?還是萬分地珍惜,唯恐失去這個機會?非常非常幸運值遇了能夠解釋《般若經》的這樣的釋論。因為他們能夠成辦自他二利,就有如莊嚴一樣,所以才讚美是贍部洲的莊嚴。 [01′47″]
  說「等同龍與阿周那」,「阿周那」,是帝釋天王的兒子,是天王的王子的名諱。龍猛本身是人,但是他等同龍、天,故稱為「龍猛」。所以「龍猛」一名,具備了天和龍兩種意思。這裡就沒有另外再解釋無著菩薩。龍猛、無著他們的美譽名稱遍揚於三地,我禮敬二大車的雙足之下。這個是仁波切在《四家合註》裡邊的解釋。 [02′24″]
  在佛陀所說的一切的經典當中,《般若經》是最重要的經典。佛陀在《般若經》中,特別囑咐阿難尊者:忘失了其他經典的文句,其罪小小;但是如果忘記了一句《般若經》,過失極大!所以從佛陀的這句囑托來看,可以看到佛陀對《般若經》的重視的程度。妙音笑大師在《現觀辨析》裡邊,引證了印度的法友論師所著的《明顯句論》中說:「在所說的一切八萬四千法蘊當中,最尊、最上、最勝、最妙,即是《般若波羅蜜多經》。」所以可以看出來佛陀他很重視自己所宣說的《般若經》。諸大論師也同樣地很重視《般若經》。那麼為什麼《般若經》是如此重要呢?大家可以考慮一下。 [03′39″]
  佛陀來到世間真正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這一定是從這個世界的最痛苦的真相開始思考。佛陀來到這個世間真正的目的,就是要眾生斷除煩惱、解脫輪迴。為什麼要斷除煩惱呢?因為煩惱會產生痛苦;而要斷除煩惱、脫離輪迴,就一定要去證悟空性。在佛陀所說的一切經典當中,用最最廣泛的理路來闡述空性的經典,就是《般若經》了。所以,《般若經》又被稱為一切聖者之母、經中之王! [04′28″]
  在佛陀剛成道的時候,由於知道他所證悟的空性之法並不是一般的凡夫所能理解的,因此佛陀在四十九天內默然而住,都未曾說法。後來經由大梵天不斷請法這樣一個因緣,佛陀才開始為最初的五比丘宣說了四聖諦的法門。大家知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宣講《般若經》的呢?就是在第二年,佛陀就宣說了《般若經》。大家可以想一下,在佛世的時候有很多正所化機,他能夠領悟佛陀所說的《般若經》的內義,但是後來的所化機愈來愈下的時候,如果沒有透過佛陀授記的二大車的闡述,後來的人是非常難以趣入《般若經》內義的。 [05′35″]
  佛陀授記了龍樹菩薩,還有無著菩薩,說他們是不需要依靠其他人所造的釋論,憑借自己就能善巧地解釋佛陀密意的這種菩薩。佛陀對龍樹菩薩的授記,顯教的部分是在《楞伽經》中說:「南方毗達婆,具德大比丘,其名稱龍字,能破有無邊。於世宣我教,無上大乘法,成就極喜地,往生極樂剎。」密教的部分,則在《妙吉祥根本續》中也有說:「如來我涅槃,經過四百年,有名龍比丘,對教作信益。獲得極喜地,享壽六百歲,大明孔雀法,彼亦得成就。通達諸論義,及無實真義,何時捨身時,往生極樂剎。最後決定證,正等正覺佛。」這授記裡邊把龍樹菩薩的名字、在佛陀涅槃之後四百年能破有無邊、宣說佛陀的教法、享壽六百歲,最後是往生極樂世界......這個都有授記。 [07′10″]
  佛陀對於無著菩薩的授記,也是在《妙吉祥根本續》裡說:「於我涅槃後,時已九百年,比丘名無著,善巧經論義。了不了義經,多門善分辨,成說世理主,善辨經論師。彼所著論述,名地之使母,彼由明咒力,將生為慧賢。為令教久住,能作攝經義,享壽百五十,圓寂生天界。」所以這裡邊說在佛陀涅槃之後九百年,無著菩薩出現,他是一位比丘,他會著述什麼也是授記得非常地清楚。 [08′02″]
  龍樹菩薩以中觀見解釋了《般若經》的空性之義,而無著菩薩則以三無自性性的唯識見解釋了《般若經》,中觀師和唯識師都一致地認為《般若經》是一切經中最重要的經典!透過二大車對於《般若經》的闡釋,後世的弟子們才有一條正確的道軌能夠去探究佛陀在《般若經》中所宣說的密意,就是依靠《般若經》怎麼樣去觀察痛苦的根本,怎麼去修練解脫這個痛苦的根本。在二大車著作的論著當中,關於《般若經》的解釋,龍樹菩薩就寫了《大智度論》,逐字解釋了《般若經兩萬五千頌》的經文;另外又寫了《中論》等《理聚六論》,非常系統地專門解釋空性的意涵。像我們寺院有一些法師背完了《理聚六論》,雖然它不是很厚,但是據說不是很好背,但是非常值得背。法師們背會了,常常再串習一下講述空性的這樣一個句義,比如走到林邊啊,可以背一下;從這個寮房走到上課的地方,也可以背一下,常常串習啊,非常非常重要! [09′32″]
  無著菩薩,寫了《兩萬頌實性決定論》,他完整解釋了《般若經兩萬五千頌》。另外在《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這裡邊也詳盡地闡述了三無自性性的意涵。所以這些論著,都成為了後世的佛弟子學習《般若經》的最重要的依據。 [09′58″]
  回首歷史啊,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漢的時候,月氏國的支婁迦讖,還有天竺的竺朔佛,他們共同譯出了《般若道行品經》,它成為了漢土首度翻譯出的《般若》經典。另外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西域的譯師們也開始依次序地譯出了《大明度無極經》、《放光般若經》,還有《光讚般若經》等《大品》、《小品》的《般若》。其中《放光般若經》在兩晉的時期,經過道安法師等很多祖師的宣講和闡述,一百多年間,《放光般若經》廣弘一時。到了一千六百多年前,鳩摩羅什大師組織了譯場,很有規模地重新翻譯《摩訶般若經》,《般若經》的譯本就超過了之前的譯本,所以從那個時候漢地開始有了略為完備而且比前面更精準的《般若經》譯本。 [11′08″]


--------

【全廣 II】第 83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在這講內容當中,老師分別提到哪些部分?

2. 對老師宣說從佛陀授記,到漢土祖師大德翻譯《般若經》的佛法演化過程,老師希望我們在過程中去認識和體會什麼?


【全廣 II】第 83 講 討論題綱(二)/如得法師

[02′24″]、[05′08″]、[09′58″],以這三個時間為分段點,分四段討論以下四題:

1. 老師立了什麼宗?

2. 老師怎麼帶領我們趣入這個宗?

3. 為什麼老師要用這樣的方式帶我們趣入這個宗?

4. 《般若經》為什麼最重要?

今日作業:今天觀察一下,觀察從早上到晚上,讓你心裡不太舒服的感覺,找一點或兩點,從這點開始觀察,往下推,越細越好,推出一些東西,再回扣今天聽的全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084講-西行求法十七載,回國譯經十餘年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084講🍁西行求法十七載,回國譯經十餘年
2B-84講_廣論段落: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 0084 (2019-01-17 ~ 2019-01-20)
標題 | 西行求法十七載,回國譯經十餘年
廣論段落 |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廣海明月 | 第2卷 P252 ~ P256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的時間了,非常非常地開心!希望大家能夠調整自己的意樂,端正自己學法的一個動機——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有情,必須發起菩提心;發起菩提心之後,才能夠成就正等覺位、才能夠成佛。雖然我們每次聽法的時候都是這樣作意,可能我們會覺得說:啊!我也好像沒有真實的菩提心。但是我們這樣造作菩提心,先好像是假的一樣去造作,造作久了之後,我們就會在學法之前,自然地想要在心裡現出這樣的吉祥的心念。 [00′49″]
  諸佛出世,是為了救度我們在輪迴裡的痛苦,因此才說了八萬四千法蘊,尤其是《般若經》,就是專門為了對治我們輪迴的深重的痛苦才說的。佛說《般若經》的時候,在佛的坐下聽法的那些有緣的人,得到了他們該得到的果位。現在經過了這麼多年之後呢,我們還是能夠讀到《般若》,而且還能夠學到《般若經》的注釋。所以就提到佛陀授記的兩位菩薩,他們能夠寫釋論、解釋《般若經》,這是多大的福分!所以一定要造作一個大乘的作意,來學習《廣論》,這對我們的無限生命、對我們的現世和來生,都是有著不可思議的一個牽引的力量。所以每次學習的時候大家不要忽略這個動機的策動。 [01′53″]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被問一個問題:是不是在這一次學《廣論》的時候,大家都熟悉的就不用講了,然後講一些可能大家不熟悉的,或者就《廣論》的難點去解決。我也深刻地思考了一下這樣的問題,後來我把這個問題請問仁波切,然後仁波切說:「雖然很多概念、很多道理大家都懂了,但是有沒有改變內心呢?有沒有在內心中生起如你懂了的道理那樣的一個證量呢?如果那樣的證量沒生起的話,還是要講的。」重覆地講自己聽聞過的或者已經很熟悉的經典,就是要讓我們在內心中生起這樣的一個證量。 [02′42″]
  不能只想聽一些沒聽過的,對聽過的,心裡就沒有那樣的希求心,甚至有一些麻木感和不認真,或者不恭敬的心態。雖然我們聽過了、我們知道了,可是我們的心有沒有依據它做轉變?就像善知識講的,有沒有在內心中生起那樣的量呢?這個還是我們要對內心觀察的。當我們做這樣的觀察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啊!其實我自己和我所聽聞的那個道理相差地還是很遠的,所以還是需要數數地提醒、數數地憶念。我們在這點上要持續地思考。 [03′21″]
  其實,師父也這樣講過。比如「供養三寶」這件事,所有的佛弟子都知道這件事,我就請問師父:「供養三寶這件事已經講過了,還要再講嗎?」然後師父就說:「唉呀!真如啊,這個講了之後大家會忘的呀,所以一定要重覆地講,因為會遺忘,所以一定要不停地提醒。」 [03′45″]
  思考善知識的法語,或者善知識希望我們怎麼學,還要思考一下廣論同學的願望,還有我自己的心願,我們還是決定細細地學過。但細細地學過並不等於時間要拖得很長,我們可以加速。我的意思就是你們不要著急! [04′07″]
  上一講我們講到《般若經》傳進了漢土,鳩摩羅什大師,已經翻譯了《摩訶般若》。所以,我覺得大家應該了解一下玄奘大師,因為玄奘大師當年如果沒有求法、翻譯的話,我們現在可能也看不到這個版本的《般若經》。所以我覺得我們所有的佛弟子應該去了解一下玄奘大師,甚至我覺得有時間我們可以把玄奘大師的傳記好好學一下。因為今天時間有限,我就略略地講一下。 [04′43″]
  一千三百年前,初唐的時候,玄奘大師為了去求法,做了很多很多的準備,包括他鍛鍊身體。他是心意決定一定要去求法的,不管怎樣他一定要成辦。可以說決志——沒有任何疑慮——一定要成辦求法這件事,應該說捨生忘死前往印度求法。他求法的過程,大家可以去了解,很多過程是非常驚恐的,沒有一個極大的勇氣、膽略和堅強的意志,沒有人經得了那種摧殘,應該都退掉了,看到幾個困難擺下去大概就不想走了。但玄奘大師說:「寧可西行一步死,不向東土半步生!」就是這種勇氣哦!才走到了印度! [05′37″]
  他去求法之後,歷經了十七年!歷經十七年!行程大概是五萬里哦!前後到過一百多個國家!那個時候不是像現在有飛機、幾小時就到,全憑走的或者車馬,走了一百多個國家,終於把他要學的學了,學了之後他又回國,為我們帶回了六百五十七部梵夾的經典。這個梵夾是什麼?就是那個時候的書,是用棕櫚樹的樹葉做成的。把棕櫚樹的樹葉剪下來,然後放在滾開的水裡面煮,煮過之後再把它陰乾,陰乾之後再切成長條形的,像長函那樣。就是那個時候印度的紙張。最後的書皮和封底,它就用兩個木板相夾,夾起來,就做成了長條形的梵文的典籍,這樣的梵文典籍,就是貝葉經。當時玄奘大師就帶回了六百五十七部這樣的梵文經典。 [06′53″]
  大師回國之後,深得唐太宗的器重和歡喜,經過唐太宗的支持和號召,集合了天下的高僧,組織成嚴密的譯場,然後進行了十餘年的翻譯工作,他翻譯了七十五部啊!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的經典! [07′16″]
  大師到了晚年的時候,才開始啓動《般若經》的翻譯。但是多達六百卷的《大般若經》啊!這是一個非常浩大的翻譯工程,晚年的時候,去挑戰這樣的一個很大的翻譯,也是要相當強的心力的。所以,他想要把自己在印度所蒐集的各種《般若經》集結成一步最完整的《般若經》,然後他想把它翻譯成漢文。 [07′48″]

-----
【全廣 II】第 84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為什麼我們一起學習時,老師會非常非常開心?

2. 造作菩提心久了之後,就會在學法前出現吉祥的心念嗎?

3. 為什麼能學般若是很大的福份?

4. 老師被問到了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呢?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問題?

5. 老師聽了這個問題之後,老師做了什麼?

6. 老師得到了什麼答案?揣摩一下提問的人的心情,跟仁波切的角度,覺得有什麼樣的不同?

7. 為什麼要講到師父提「供養三寶」的例子?

8. 為什麼老師還是決定細細地學?

【全廣 II】第 84 講 討論題綱(二)/性賢法師

1. [00′00″]~[01′53″],為了對治輪迴深重的痛苦,佛陀說了《般若經》,為什麼?

2. 我對《般若經》的感覺是什麼?

3. [01′53″]~[03′21″],老師指出:我們有哪些學習的錯誤心態?

4. 如何發現自己和所聽聞的道理相差很遠?請舉例說明。

5. [04′07″]~[07′48″],為什麼玄奘大師一生求法、譯經,有如此強大的心力?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85講_廣論段落: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85講_廣論段落: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真如老師領誦、僧團隨念:〈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玄奘大師譯經歷程🍃廣海明月 085講【全廣II】光明版|🍁


講次:0085 (2019/01/21 ~ 01/23)
科判 :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廣論段落: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廣海明月:第2卷 P257 ~ P263



真如老師講授
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裡邊就有這樣的記載:東土重視《般若》,在前代雖然也曾翻譯過,但是不夠完備,所以大家就祈請玄奘大師是不是可以重新翻譯呢?因為《般若經》的部頭很大,那個時候大師在長安的事務非常多,很繁忙吧!玄奘大師就擔心人命無常,很難完成這樣的翻譯呀!於是他就向唐高宗——那個時候是唐高宗了——請求:「能否到玉華寺翻譯呢?」居然得到了唐高宗的允許。玉華寺應該是沒有那麼多人,可能相對地清淨,比較能容易完成這樣的譯著。 [00′49″]

  所以在顯慶四年冬季的十月,大師就帶領著譯經的大德和弟子們,從長安一同出發前往了玉華寺。他在顯慶五年春天正月一日那一天,大師開始翻譯《大般若經》。《大般若經》的梵本共有二十萬頌,經文非常地廣博、非常非常廣。所以一同翻譯的這些弟子們面對二十萬頌的翻譯,大家就有一些想法,想要請求大師可不可以刪減或者省略經文,甚至多次請求大師刪減、省略經文。 [01′34″]

  這個時候,玄奘大師也動了這樣的心念,想要隨順大眾的想法,比如說像前輩譯師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那樣,他就是刪除了比較繁複的經文。大師動了這樣的念頭之後,發生什麼事了呢?大家可以想一想。結果玄奘大師晚上就作惡夢了,非常非常恐怖的惡夢,夢見自己身處凶險的地方,還有夢到猛獸來抓他......等等這些夢,然後被惡夢嚇到流汗、顫抖,才從夢中很不容易地脫離、醒過來。 [02′19″]

  當時醒過來之後,就感到非常地驚慌恐懼,他驚慌恐懼的應該是考慮到譯經的一個方式問題。所以他就告訴大家:「還是要依照原典廣泛地翻譯,不刪!什麼都不刪了!」當大師把這件事告訴大家,把譯場怎麼譯《般若經》的這個原則楷定下來之後,當晚大師又作夢了。惡夢都消失了,然後就夢見諸佛菩薩眉間放光,照在自己的身上,心裡感到非常地歡喜和舒適。然後看到自己手裡拿著花、燈,供養著無量諸佛;又夢見自己登上了法座,為大眾說法,被很多人圍繞、讚嘆、恭敬;還夢見有人供養珍貴的水果,這都是在傳記裡面記載的。這是一個非常吉祥、很喜悅的夢嘛,大師他也覺得非常非常地歡喜,所以那時候徹底地決定不能再刪減《大般若經》,完全遵照梵本翻譯。 [03′26″]

  在《大般若經》初分中有〈嚴淨佛土品〉,在〈嚴淨佛土品〉說到:菩薩摩訶薩眾為了《般若波羅蜜多》,運用神通、願力,盛滿大千世界的上妙珍寶、諸妙香花、百味飲食、衣服音樂、隨意所生的五塵妙境種種供養,莊嚴說法的處所。這是在經典裡講的。說那些菩薩摩訶薩,都是大菩薩喔!他們為了供養《般若波羅蜜多經》,運用神通、願力,三千大千世界像一個容器一樣,裝滿了上妙珍寶。你可以想我們在地球上有多少珍寶?經典上這樣講,其實我們可以照著這個觀想去供養的。那是要多少種珍寶呢?你可以數數你看過的珍寶,不要看到珍寶的時候只想把它買來,或者只想擁有它。要想一想眼睛看到的珍寶也是可以供養的,比如說供養《般若》,供養所有的佛菩薩。 [04′31″]

  還有什麼呢?諸妙香花,比如說花海,不同顏色、不同形狀、各種香味的一片花的海洋;然後百味飲食,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能想到百味飲食?就是很多種。全部是非常盛大的一個供養;還有衣服,大家去買衣服的時候,其實這是可以供養的,以前聽師父講過,比如說你去逛街的時候,或者去其它地方的時候,不要只是想:「這個衣服我適不適合穿?」可以唸嗡啊吽、可以供養的,因為這是我們眼所見的,是可以供養的;還有音樂,聽到音樂別只是沈醉在音樂裡邊,也可以供養佛菩薩。所以隨意所生的五塵妙境的種種供養,都是莊嚴說法的處所。 [05′20″]

  當時在玉華寺翻譯的時候,有一個玉華寺的寺主慧德法師,還有一位譯師叫嘉尚法師,發生了很奇怪的事情,他倆居然作了同樣的夢。其實這種事情在世界上是很不多見的,兩個人能夠同樣作一個夢,是很稀有的事情!兩位法師那天晚上都夢見了玉華寺,那個寺裡邊突然好像變得很廣、很大,非常非常地清淨,也是像經中講的被各種美妙的飾品莊嚴,充滿幢帳、寶輿、花幡,還有伎樂,各式各樣的供品;又看到很多很多僧眾絡繹不絕,手裡拿著華蓋、幢幡,還有各式的供品,一起來供養《大般若經》。他們作夢的時候,夢到這樣的一個供養法會。 [06′20″]

  而且,寺院裡的道路,還有寺院所有的牆壁,都鋪上美麗的錦緞,這是很難想像的,在夢裡怎麼設計得這麼美!而且寺裡地上所有的地面,都布滿了非常非常美妙的花,眾人都步行其上。到了譯經院就更加地勝妙了,幾乎就像經典裡記載的那麼美、那麼莊嚴,完全被眾寶所莊嚴的譯經院。而且兩個人哦!他們都聽到了譯經院裡有三間法堂有人在講法,而且夢見玄奘大師他就在中堂說法,兩位法師都夢到這樣的景象。可能兩位都從夢裡醒來的時候大概是很高興吧,居然兩位法師一起去拜見大師!我想那個場景是怎樣呢?哇!兩個弟子一起來找到老師,分別啟白他們作的夢,居然兩個人的夢是一樣的。當時玄奘大師說:「現在正翻譯到〈嚴淨佛土品〉,諸菩薩一定會供養的,你們看到之後是否相信了呢?」 [07′36″]

  當時長在殿旁邊的雙柰樹,那個樹也很奇特,它居然在不該開花的時候開花了,而且還是一再地開花。每一朵花都開出了六片花瓣,紅白相間,非常地鮮艷、非常地茂盛,讓人一看就是:哇!太喜歡了!雙柰樹老是開花、老是開花,好像一直獻供的感覺,所以當時可能大眾也非常非常歡喜吧!大家就圍過去很高興地議論,都說:「啊!這是《般若》再度弘揚的徵兆,花開六瓣,應該代表六種波羅蜜多吧!」 [08′26″]

  出現了種種的祥瑞、徵兆,但是玄奘大師在翻譯《般若經》的時候,應該還是非常辛苦的,因為太過浩瀚,而且不能刪減,決定不能刪減,所以翻譯的工作一定是非常非常繁重的。在翻譯《大般若經》那個時候,其實玄奘大師自己也非常擔心譯不完,害怕無常到來,所以他就告訴僧眾說:「我今年都六十五歲了,一定會死在玉華寺。而《大般若經》它是非常大部的,我非常非常害怕會翻譯不完,希望人人都能勤奮懇切,不要怕辛苦!」大家可以想像,玄奘大師這樣勸勉大眾,他一定是衝在最前面,一定是最最勤奮懇切,不怕辛苦的,因為他都西行求法經歷那麼多了,譯經的辛苦比之那樣的辛苦可能已經算是沒那麼驚恐了,只是體力的付出可能太過巨大。 [09′34″]

  這樣努力到了唐高宗龍朔三年冬天的十月二十三日,終於完成了!一共翻譯出六百卷,稱為《大般若經》。玄奘大師非常非常地歡喜呀!合掌告訴弟子們說:「這部經典與漢地有緣,我能來到玉華寺,完全是仰賴《般若經》之力!以前我在長安,被許多外緣牽纏著,怎麼可能完成此事呢!現在能夠完成翻譯,一定是得到諸佛菩薩的加持、龍天的擁護啊!這部《大般若經》是鎮國之典、人天大寶,大家應該為此歡喜自慶!」自那個時候開始,我們漢土就有了六百卷《大般若》了。玄奘大師說這是鎮國之典、人天大寶! [10′40″]

  玄奘大師在西元六六三年十月翻譯完《大般若經》,然後弟子們又去請說:「可不可以請翻下一部?」然後繼續翻譯《大寶積經》,剛剛翻譯了開頭幾行,玄奘大師就感覺到自己的氣力不足,於是就停下了譯筆。就在隔年三月,玄奘大師就圓寂了。所以《大般若經》是玄奘大師在晚年,用所有的生命、嘔心瀝血翻譯出的一個宏篇巨著!所以我們到現在才能夠讀到《大般若經》,然後讀到兩位菩薩詮釋《般若經》的時候,我們才有得依循。 [11′30″]

  保存經典、傳承經典,也是歷代高僧的神聖使命。師父常常教誨我們說:「莫將經典容易看!」經典的每一個字、每一個字、每一行,都是譯師們用心血和生命換來的,所以我們豈能不珍惜呀!豈能不恭敬呀!豈能不珍愛執持呢! [12′04″]

【全廣 II】第 85 講 討論題綱(一)/性勤法師

1. 到 [03′26″],在這些故事裡面,假設你身歷其境的話,玄奘大師做了什麼樣的決定?你又會做什麼樣的決定?

2. [03′26″]~[07′36″],老師在開示中引了一段《般若經》的〈嚴淨佛土品〉,想想看老師放這段是什麼用意?

【全廣 II】第 85 講 討論題綱(二)/如得法師

1. 這一段當中立了什麼宗?

2. 為什麼老師會用「玄奘大師傳」這種角度來趣入「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這段經文?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86講【全廣II】光明版|手抄第1冊 P56-LL4 ~ P57-L6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86講【全廣II】光明版|🍁_手抄第1冊 P56-LL4 ~ P57-L6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086 (2019/01/24 ~ 01/27)
科判 :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13:42 ~ 15:20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手抄頁/行 第1冊 P56-LL4 ~ P57-L6( 2016 南普陀版:1冊 P56-LL4 ~ P57-L7 )
手抄段落: 攝二大車善傳流……阿底峽尊者是何等的聰明。
廣海明月:第2卷 P264 ~ P268

跟著老師念誦〈三稱本師聖號〉、〈開經偈〉、〈大乘皈依發心〉:




真如老師講授
在聽聞《廣論》之前,請大家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看看自己有沒有準備好聽聞前行。其實聽聞軌理是一個很重要的訓練,在《廣論》上思惟聽聞勝利的那一段,對我們每個常常聽法的同學來說,文字上已經沒有什麼難以理解的,但是把它串習成慣修的一個習慣,甚至是聽法之前習慣性地就會思惟聞法勝利。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有沒有建立一個這樣的習慣。 [00′47″]

  當我們開始專注地思惟聞法勝利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會從緣著現世的一些所緣上移開,緣到法對我們生命的利益;緣到法對我們生命的利益,我們就會審視自我的生命:為什麼我們需要法?法對我們的生命的離苦得樂到底有怎樣究竟的作用?最好能夠轉動內心,讓內心感動。如果思惟聞法勝利常常讓內心很感動,我們就會對法生起一個強大的欲求心。這個欲求心,有人形容就像飢渴難耐的人想要喝水一樣。 [01′42″]

  如何能在我們每天忙碌的這些所緣上,認真地做深度觀察、深度思考,把聞法勝利建立在我們的心續裡,可能大家需要持續地觀察修。每一次都要把自己的心調整為——為了能夠讓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從痛苦的輪迴中解脫出來,乃至究竟地離苦得樂,所以我們必須去希求佛果。為了這樣的一個目的我們來學習《廣論》。 [02′19″]

  好,如果大家已經觀察調整自己的心續可以了,那今天應該聽到:「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燃燈智。」 [02′38″]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燃燈智。
  這個傳承繼續地下來,現在又有一個大善知識,那個大善知識,叫作阿底峽,阿底峽。阿底峽,這個西藏人對於這位尊者的尊稱,他是印度人。對於印度人,相當於我們中國宋朝初年,宋朝初年。他出生在宋太宗——宋朝的第二代皇帝,到仁宗年間,相當於公元的九百多年到一千多年。那麼這個大尊者啊,他是東印度的一個王子,從小的時候就一心想出家,一心想出家,絕頂聰明。我給你們那一本書,你們好好地看一看。他只有十幾歲,只有十幾歲啊,就隨便學了一點世間的學問——因明。哦,這個因明對我們來說很難學的東西,十幾歲他也聽人家講了一遍,就運用這個因明的理論跟人家辯論,把當年印度最負盛名的那個那個大學者辯倒了。哇!好不得了。將來如果你們真正地深入,你們都有機會學因明,你曉得因明這個東西非常難學。這個地方說明,這個阿底峽尊者是何等的聰明。 [04′18″]
  好,這個偈頌又為我們介紹了一位大善知識,就是阿底峽尊者。可能很多老學員對於阿底峽尊者已經非常非常地熟悉了,新學員可能還不熟悉。阿底峽尊者,是我們的傳承祖師裡非常重要的一位祖師,也是對我們恩德非常深的一位祖師。尊者是一位東印度的王子,從小就非常非常地聰明,師父就舉了那個例子:尊者在年少的時候就把當時最負盛名的那個大學者辯倒了,所以他是絕頂聰明的一個人。 [05′06″]

  提到辯論,大家會想到攝類學吧!學過攝類學的同學有人有這樣的經驗:初學攝類學的時候會碰壁,有人感覺彷彿墮入黑暗,有時候覺得自己什麼都不知道,原本自以為了解的東西,被別人一問,發現根本不知道。還有一些原以為自己是很聰明的,到了攝類學的時候,如果不順,就會發現自己至極愚笨,自信心大受挫折。要爬過黑暗期,慢慢地找到感覺,再開始熟練地運用,在辯論場上悠遊自在地辯論,那可是要花上很大的功夫啊! [06′06″]

  師父說:「因明對我們來說很難學的東西,十幾歲他也聽人家講了一遍,就運用這個因明的理論跟人家辯論,把當年印度最負盛名的那個大學者辯倒了。」在傳記裡寫到尊者十五歲的時候,只聽了一遍《正理滴論》,就把最負盛名的外道辯倒了。《正理滴論》是法稱論師所寫的七部量論之一;七部量論有分主體的三本論以及支分的四本論,《正理滴論》是主體的三本論中最略的一本,它闡述了正現前識、相似現前識、正比量、相似比量、正能破、相似能破、正能立語、相似能立語。 [07′02″]

  因明之所以很難學,是因為它包含了非常複雜的規則,我們要了解或者掌握規則之後,才能夠運用這些推理來辨析自己想要明白的那個深刻的道理。比如說:「聲音有法,是無常,因為是所作的緣故。」這個正因論式符合了宗法、同品遍、異品遍的三個條件,而且必須詳細地討論聲音與所作的關係、所作與無常的關係,還有聲音與無常的關係,才能確定這個論式正確無誤。用正確的論式才能成立出正確的立宗,只要其中一個環節有一點點錯誤,就無法立出真正的正因論式;就算你勉強立出了,在辯論時也會被對方攻難。如果遇到高手,那這點小錯誤就不是小錯誤,就會使整場辯論一敗塗地,因為他一定會發現你的錯處,叫慧眼如炬。 [08′29″]

  所以如果沒有經過長時間努力地學習,反覆地探討,經過彷彿頭腦燃燒般的那種風暴思考,而且徹底地挑戰思惟的極限,我們可能很難學會用這樣的論式熟練地思考,因為你可能會很不順暢,或者偶爾中斷,更何況還要用這樣的思惟模式、這樣的論式與這個領域的高手過招。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是聽了一遍《正理滴論》,就敢去挑戰當時最負盛名的人,而且挑戰了之後還把他辯敗,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很難想像的勇氣和智慧!這在今天聽起來也是一大奇蹟呀!所以師父說阿底峽尊者是絕頂聰明的人,我們應該會心服口服吧! [09′37″]

  阿底峽尊者把深見、廣行傳承圓滿無誤地統攝起來,然後圓滿地傳持下來,所以我們禮敬他! [09′50″]

【全廣 II】第 86 講 討論題綱(一)/性勤法師

1. 如果要跟別人很簡單地用 1~2 分鐘介紹「聽聞前行」,你會選擇什麼角度介紹?比如說,什麼是「聽聞前行」?我們心裡面所想的文字,背後所應達到的形相、以及達到它所經過的歷程是什麼?

2. 老師講阿底峽尊者傳,講述了很多,還包括一些不容易懂的專有名詞,老師想透過這個過程跟我們講什麼?

【全廣 II】第 86 講 討論題綱(二)/性勤法師

1. 老師說:「其實聽聞軌理是一個很重要的訓練」,這個「訓練」的內容是什麼東西呢?有沒有常常在訓練我們的聽聞軌理?是怎麼去訓練它的?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87講_手抄第1冊 P57-L7 ~ P57-LL3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87講_手抄第1冊 P57-L7 ~ P57-LL3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087 (2019/01/28 ~ 01/3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15:20 ~ 16:20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手抄頁/行 第1冊 P57-L7 ~ P57-LL3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57-L8 ~ P57-LL3 )
手抄段落 他的出身這麼地好......現在來敬禮他!
廣海明月 第2卷 P269 ~ P275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他的出身這麼地好,後來出了家,出了家以後他從小乘、大乘、性宗、相宗,無所不精,無所不通,到最後是在印度算起來,印度佛教界的頂尖。他的這個傳記後面有簡單的介紹,我在這裡不說了。他這位大德呀,把上面所說的兩個傳承,兩個師承,一個代表「深見」,一個代表「廣行」的大乘的教法,這個教法、這個傳承善巧無誤的這個傳承,他又把它統攝起來。不但統攝到身上,而且圓滿沒有錯誤,把這個東西歸併起來,這個是佛陀的中心的教授。那麼這位尊者,現在來敬禮他![01′02″]
  聽到這一段,想起來,當年第一次從師父的講說中聽到阿底峽尊者幾個字,心裡特別高興;有的廣論同學還合掌,笑咪咪地說:「這名字可真好聽!」那個時候我們找不到《阿底峽尊者傳》這本書,所以大家認真地把師父講的關於阿底峽尊者的描述,一遍又一遍地聽,很想聽到很多阿底峽尊者的故事,尤其是去金洲求菩提心教授的故事,而且想要聽所有的細節。可是那個時候沒有書,也沒有辦法找到,就只能忍著。[01′58″]

  我去拉薩朝聖的時候,在一個寺院裡走到阿底峽尊者的像前,站在尊者的像前靜靜地凝視了很久。那尊阿底峽尊者像塑得栩栩如生,好像要跟你講話一樣。後來又去了聶塘寺,朝禮阿底峽尊者常常帶在身邊的度母像。從聶塘寺回來的路上,還寫了一首讚美阿底峽尊者的讚頌,當時很急,所以就寫在一張面紙上。一路在車上、在飛機場、在飛機上,心裡一直縈繞著阿底峽尊者,縈繞著那個旋律,縈繞著對他的感恩和思念。[02′59″]

  再看這一小段,師父是用非常簡要的語言,為我們清晰深刻地描繪出阿底峽尊者不可思議的教證功德。師父用了「無所不精、無所不通」,來描寫阿底峽尊者學修的深度和廣度,真的令人渴仰!可是無所不精、無所不通,要花多大的精勤才能達到這樣的高度!親近善知識有的時候真的需要跋山涉水去到他的面前,要經歷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飲食習慣、不同氣候環境的適應。每一種適應都要花下時間和心力,將兩脈的傳承合於一身而聽聞、而修學,要花下何等的精勤才能夠達到呢![04′01″]

  你們想不想聽一段阿底峽尊者求法的故事呢?我略講一下吧![04′09″]

  阿底峽尊者出身王族,又絕頂聰明,出家前從勝敵婆羅門、明了杜鵑論師,還有一位是阿嚩都帝這樣的大上師,深入地學習了中觀、密法,應該還有因明吧,很多教授。出家前已經在教理上如此地博學了!這樣的博學多聞,在二十九歲出家後,他又用了十二年的時間親近善知識,跟隨法鎧大師學習《大毗婆沙論》。「毗婆沙」就是有部,《大毗婆沙論》廣泛而詳細地闡釋了有部宗的宗義,所以稱之為《大毗婆沙論》。透過對這部論的學習,總攝了四部毗奈耶的要義,還有對法七部的一些內涵。那個時候佛法在印度有十八個部派,而阿底峽尊者成為了通曉十八部派的頂嚴啊!眾中頂嚴! [05′30″]

  可以想像一下,已經達到了在當時佛教裡邊非常非常高的這樣一個成就——十八部派的眾中頂嚴,為十八部派共同尊敬,可阿底峽尊者在想什麼呢?在聽聞了當時所有印度顯密的教法而且修持之後,阿底峽尊者到底想什麼呢?他心裡會為此滿足嗎?在傳記上寫說,他常常在想:什麼是迅速成佛的方便?哪一種道能最快成佛?他也多次地啟問本尊、啟問上師:什麼是迅速成佛的方便?哪一種道能最快成佛?阿底峽尊者的上師羅睺羅毱多,就跟尊者說要修菩提心;這個時候尊者也在金剛座得到了多次佛菩薩的指示,說要修菩提心。 [06′45″]

  阿底峽尊者思考的這個問題非常大,是修行最核心的問題。在他的教證功德聞名整個印度的時候,可以想像阿底峽尊者常常——是靜夜獨思嗎?還是魂牽夢繞地都在想著這個問題?從阿底峽尊者思考這個問題,可以看到他是那麼想要快速成佛,在用他所有的生命探索快速成佛之道。他為什麼想要快成佛呢?快速成佛能做什麼?由此也可看出,他所有的聞思修都朝向這個目標。這樣皎潔無染的目標,他是在為他自己尋覓的嗎? [07′36″]

  在傳記上寫說,阿底峽尊者為了讓菩提心沒有生起的人能夠生起、已經生起的人能夠增長、已經增長的人能夠達到究竟,所以他在探索這個問題。他在想:那麼到底有誰擁有圓滿的菩提心教授呢?然後就去觀察。當時被普遍稱揚的就是金洲大師,金洲大師是菩提心修法的教主,所以阿底峽尊者萌生了要去金洲那個地方,要到金洲大師的座前聽受菩提心修法全圓教授的想法。 [08′34″]

  阿底峽尊者當時居住在印度,而金洲還遠在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看一看今天的地圖,距離應該還是非常遠的。不知道他是怎樣勸說別人的?雖然他已經出家了,但他畢竟是王子出身啊,家族的人不擔心他嗎?弟子眾們不擔心他嗎?傳記裡沒有詳細地描寫。最終尊者還是決定要出發了,他選擇了水路,選擇了跟熟悉這條路的商人們一同出發,當然還帶著他的隨從和隨行人員——終於開始乘船了!乘船就是要在海上,從印度趣往蘇門答臘。 [09′32″]

  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有乘船、暈船的經歷?我曾經坐船去普陀山朝禮觀世音菩薩,開始是坐一艘大船,還算平穩,航行了一天一夜。一夜之後,我們要到洛迦山去,所以就換成了另一條船。結果剛登船就起風了,浪非常地大,船身劇烈地搖晃,浪打在窗子上,根本看不到外面是怎樣的,只能看到水,一波又一波的水。船裡的人就都在驚呼,當時可能所有的人都很緊張吧!我在想:三、五分鐘會不會過去呢?結果晃得越來越嚴重。後來就開始聽到有人在嘔吐了,然後越來越多的人都在吐,過一會好像到處都是嘔吐的聲音。我在船裡邊拼命地唸觀世音菩薩,努力地克制不要吐、不要吐,拼命地祈求觀世音菩薩。不知這樣搖晃了多久的時間,感覺是全程都在搖。後來終於到了,我沒有吐。船停的時候,開始往那個船口走,下船的時候發現船艙的地面上還有嘔吐的那些東西,可能是太多人吐了。 [11′14″]

  當時走出船的時候,應該是從船上走到地面上這樣一段距離。我走到地面上之後居然一步也不能再往前走了,因為覺得整個地還在搖,怎麼也走不了了。後來坐著也不行,就只能直接躺在洛迦山腳下。那個時候看著人們排著隊從我的面前經過,我根本起不來。我在想:剛才在船上大家吐得那麼厲害,一下船都這麼精神就走了;我在船上都沒有吐,下船為什麼我走不了呢?也不用想太多了,好好祈求觀世音菩薩。我就躺在地上,覺得天搖地動很久,然後才爬起來,就上洛迦山了。洛迦山有觀世音菩薩的腳印,很大、很深,聽說好像是從哪裡飛來的一個腳印。 [12′19″]

  想一想喔!我僅僅在船上待了幾個小時喔,就成那樣子了!當時阿底峽尊者的船,在海上了航行了十三個月之久。十三個月是多久?一年多啊!都在海上。在海上的時候,傳記裡有寫,他化自在天的天魔不能忍受佛陀教法的興盛,就想要障礙尊者的菩提心,所以就故意朝反方向興風作浪,海風呼嘯、大浪滔天,船身可能是非常可怕地搖晃。那時候是帆船吧!強風吹著高高的船帆,如果是逆向風的話帆就得收起來,否則如果大風吹得天昏地暗,走到哪裡都不知道的。阿底峽尊者的船,真的在巨風大浪中走錯了方向,可以想見有多麼地驚險啊! [13′24″]

  好不容易又找回了方向,結果在船的前面,居然出現了像山一樣大的一條大鯨魚,那隻大鯨魚就擋在船前面。現在我們大家都想要看到大鯨魚,但是如果你自己在海上航行了那麼久,又經歷了大風大浪,好不容易又找回了航向,哇!前面又出現一座山那麼大的魚,而且這座山隨時移動,隨時可能會衝過來!這不是一般地凶險,因為那大鯨魚可能比船還大,所以對船上所有人的生命都是一種威脅,而且有可能會讓船整個翻掉的。但是阿底峽尊者為了去求法,沒有選擇後退半步! [14′21″]

  那個時候還有從空中突然打起的那種巨大霹靂!還有出現了很多很兇險的災害。這個時候阿底峽尊者在做什麼呢?他在殷重地修法,尤其是修紅色閻魔敵的三摩地,他一直在修,最終摧伏了這些障礙、摧伏了魔軍!勇悍、慈悲的阿底峽尊者,就這樣經過了十三個月之久,千辛萬苦地終於到達了金洲這個地方。[15′10″]

【全廣 II】第 87 講 討論題綱(一)/性勤法師

1. 你覺得在這講開示裡面,老師選擇了怎麼樣的視角讓我們去認識阿底峽尊者?有沒有哪個段落是比較觸動你的?

2. 阿底峽尊者當初那麼辛苦地去求法,心裡懷著的願望,到底是為誰要經過這麼一段這麼艱辛的求法過程呢?

【全廣 II】第 87 講 討論題綱(二)/如得法師

1. 老師強調哪些重點的角度去趣入這段文?為什麼會用這些角度趣入?

2. 之前的玄奘大師傳跟阿底峽尊者傳的共通點在哪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88講_廣論段落: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88講_廣論段落: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0088 (2019/01/31 ~ 02/03)
科判:道前基礎
主題:〈皈敬頌〉論前皈敬
廣論段落: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廣海明月:第2卷 P276 ~ P281



真如老師講授
  到達了金洲沿岸的時候,阿底峽尊者見到了一些修行人在岸邊修習禪定。一問之下,居然是金洲大師的弟子們,所以阿底峽尊者就在那裡小住了十天。看一下喔!航行了一年多之後,小住了十天,算是休息嗎?可是也沒有休息,因為他們還繼續地向這幾位修定者去問:金洲大師住在什麼地方呀?金洲大師有什麼教授啊?大師有怎樣的事業和行誼啊?阿底峽尊者心心念念嚮往著金洲大師,想要到他身邊去求法呀! [01′01″]
  而金洲大師的弟子們,也是經過了這十天,聽了阿底峽尊者的弟子講了阿底峽尊者身語意的功德,還有很多事業的這些狀況之後,對尊者生起了很大的信心。然後就很快地回去跟金洲大師啟白了,說:「哎呀,印度的大智者具德燃燈智來到這個島上了!還帶了一百二十五位弟子,他們在海上航行了十三個月,天魔、大自在天作障礙,都被這位尊者懷著慈悲心降伏了,身語意都安然無恙,現在抵達我們這兒了。而且在岸邊還跟我們十多天在一起,我們都在談論著正法、談論著您的言教,令我們十分地滿意、心悅誠服!現在他們來到這裡的目的,就是想要那位大智者能來到您的座前。」金洲大師的弟子就在跟金洲大師啟白。大智者就是指阿底峽尊者。他們說:「那位大智者能來到您的座前,主要是渴求聽聞三世佛母《大般若經》的教授,生起願行菩提心、修習大乘修心。」還表達說:「希望日夜行持上師您如大海般的教理,祈請能夠慈悲地安排見面。」看一看!金洲大師的弟子們在為阿底峽尊者祈請。 [02′45″]
  這之後一切都很順利,當阿底峽尊者師徒來到了金洲大師的宮殿附近的時候,金洲大師也是非常隆重,他帶領了很多比丘前來迎接阿底峽尊者。當時傳記上有一段非常非常精彩的描寫,說金洲大師帶領著披著同樣顏色比丘三衣、持著蓄水瓶還有莊嚴的錫杖,人看了能夠極大地引生淨信心,每個都像阿羅漢一樣的五百三十五位比丘,還有六十二位沙彌跟隨。乍看之下,就好像佛陀世尊在世時為阿羅漢所圍繞那麼莊嚴、那麼神聖,能讓人引生極大的淨信心還有不可思議的歡喜心。這是金洲大師那一面的隊伍。 [03′51″]
  接著這一面是阿底峽尊者的隊伍。阿底峽尊者為首,然後是常常出現的班智達地藏,還有精通五明的班智達、善巧三藏的這些比丘,個個都是博學多聞,一共是一百二十五位。他們都沒有穿鞋,赤腳而行,而且他們身上穿著袈裟的顏色是喀什米爾紅花所染色的,它是為大眾部所極其讚美的三法衣。因為有一個盛大緣起的緣故,所以阿底峽尊者身邊的比丘們都捧著合量的這種鐵缽,都有持缽,缽底都是非常完好、不能有漏的,大家還攜帶著能盛滿摩揭陀升量的紅銅蓄水瓶。「摩揭陀升量」就是描寫能夠裝多少水的一個量,是個數量詞吧,就是能裝那麼多水的蓄水瓶。想想喔!他們捧著缽、攜帶著蓄水瓶,還持有著佛世尊所讚美的錫杖,完具了一切僧人的形象。而且所有的人還戴著沒有驕慢的班智達帽,手持著白色的拂塵。大家可以想像一下:一百二十五位隨行在阿底峽尊者的後方,每個人的間距都非常地勻稱,不遠也不近,連貫不斷地就像五色的彩虹那樣,向著金洲大師的住處在移動。 [05′39″]
  當時兩邊的隊伍在向對方走近的時候,大家可以想像,如果在街上出現了這樣的場面,那我們一定就趕快去看了!所有居住在金洲那個地方的這些人士,在傳記上寫,還有善神,很多人在看。看到這一幕,對兩位大德的事業還有所有的一切,都生起了很強的信心和歡喜心。兩位大師相見的時候,由於他們宿世就有業緣——師生有的是多生多劫的緣分呀——所以好像本來就認識一樣,已經認識很久了。這裡面有個描寫,就像大樹連根拔起一樣,阿底峽尊者對金洲大師進行了大禮拜,那可能是用盡所有虔誠的禮拜。之後金洲大師就把他的手放在阿底峽尊者的頭上,念誦了很多吉祥頌。這是上師對弟子的一個加持。 [06′46″]
  其實在傳記裡還有特別描寫阿底峽尊者供養金洲大師的一個大寶瓶,說那個瓶子的特色就是腹部大而飽滿,瓶底也是很堅固的,但是瓶子的頸部非常地修長,而且最重要的是它是透明的,能從外面透視到內部。阿底峽尊者在這個瓶子裡裝了金、銀、珍珠、珊瑚,還有吠琉璃等這些寶物,他就是托著這樣的瓶子供奉到金洲大師的手上。班智達地藏還有尊者的這一切弟子眾,也對金洲大師作了供養。 [07′25″]
  然後阿底峽尊者他們就進入了金洲大師的寢宮,供養曼達之後,就請求傳授《大般若經》的內義和心要,就是大寶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未生者令生、已生者增長的方便,就是大乘道次第圓滿的道體。它是由怙主彌勒傳給聖無著兄弟、由至尊文殊傳寂天菩薩,次第而來的這個圓滿的教授。阿底峽尊者就跟金洲大師做了這樣的祈求,祈請要得到菩提心的教授。金洲大師說:「傳授這個教授需要經歷很多年,你如果能在這個地方久住的話,無論如何我都會傳授。」阿底峽尊者聽了就啟白說:「不論需要多長時間,都要圓滿地聽受!」看一看這個師生的相應度!從那個時候開始,十二年期間,在傳記上寫著金洲大師將總的大乘道體,尤其是大寶菩提心的修心教授,如瓶注瓶地傳授給了阿底峽尊者。他們在十二年間都在一起。 [08′48″]
  經過了十二年之後,阿底峽尊者就要返回印度。說那種感覺就像一個入海求寶的商主,他終於拿到了如意寶珠,可以還歸故里了。但是我在想阿底峽尊者要回去應該會很難過吧,捨不得金洲大師吧!金洲大師還把他小的時候獲得的一尊釋迦佛的金像賜給了尊者,加持阿底峽尊者成為佛教之主。那個時候,阿底峽尊者師徒經過了十二年之後,才又乘船從海上回到了印度。 [09′30″]
  在傳記上有寫一段滿感人的。阿底峽尊者應該是很思念金洲大師、很感恩吧,所以阿底峽尊者沒辦法直接稱呼上師金洲大師的名諱。聽到有人談到金洲大師的名諱,他會馬上阻止,而且立刻站起來磕頭,說:「像我的上師那樣的悲心,別人是沒有的!」然後就會在那裡流淚、哭很久。有人問尊者:「在您眾多殊勝的上師當中,為什麼您對金洲大師這麼感念啊?」尊者回答說:「我什麼功德也沒有,能有一點點賢善之心,全都是因為我這位上師的恩德呀!」阿底峽尊者的行誼,值得我們學習呀! [10′31″]
  阿底峽尊者把他所有的生命都奉獻給了聖教和有情,在他的心續中執持著聖教的大寶庫藏。這個庫藏裡總攝了深見廣行道完整無誤的教授扼要,這些扼要正是我們無死的甘露法藏,我們最需要的、我們最渴望的!他用他全部的生命在傳持著這些傳承,才使得現在的我們能夠聽到這個傳承、能夠學到這個傳承,所以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地珍惜這一切,應該盡我們一切的努力來學修啊!所以「敬禮持彼燃燈智」的敬禮,是發自內心深處最虔誠的禮敬! [11′29″]

【全廣 II】第 88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阿底峽尊者求菩提心教授,十三個月船上過程,尊者心所緣什麼呢?與阿底峽尊者對比一下,自己願意嗎?忍受得了嗎?身歷其境想一下,我們經過了十三個月的船程,到了岸邊會想做什麼?

【全廣 II】第 88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金洲大師和阿底峽尊者師徒相會的場景,又可以分作哪幾段?每一段的意涵是什麼?

2. 從老師故事的描述當中,您體會到什麼?或者體會到哪一個法類?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89講_第1冊 P57-LL2 ~ P58-LL4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89講_第1冊 P57-LL2 ~ P58-LL4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089 (2019/02/04 ~ 02/0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16:20 ~ 18:33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手抄頁/行 :第1冊 P57-LL2 ~ P58-LL4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57-LL2 ~ P58-LL4 )
手抄段落: 這個地方......他會把智慧忽視。
廣海明月: 第2卷 P282 ~ P287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這個地方,我們有一點要說明的,就是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佛陀——這個是圓滿教法的根源,圓滿教法的根源!那麼他這個圓滿的教法啊,是主要的內容是分成功大悲跟大智,或者悲、智二點。對我們來說,這個悲是圓滿我們的功德,說福德;智是所以那個功德能夠得到圓滿的進步,而不是有漏的話,那就是靠那個智慧。換句話說一個是報身因,一個是法身因,那個化身就包括在報身當中的,就這樣。 [00′53″]
  在這一小段裡,師父又再度地提起:佛法分成大悲跟大智,而佛陀是這圓滿教法的根源。「悲」,圓滿我們的福德——福德它是色身因,色身分什麼?報身和化身;而「智」,是那個功德能夠得到圓滿的地步,而不是有漏。智慧就是法身的因,法身包括智慧法身和自性法身。 [01′27″]

  佛陀教法的內容主要是分悲、智兩個功德這樣去修。有沒有想到:實際上在我們的生命裡,我們沒有善知識啟發的時候,如果問從生到死求什麼?我們可能會說:快樂呀、真理呀等等,但是到底什麼樣的真理是真正能給我們帶來快樂的,讓我們究竟能夠快樂的呢?如果沒有善知識這樣教我們的話,我們是不會想到要去獲得悲功德和智功德,也就是不會想要去成佛,當然也不會想要去證得法、報、化三身或者四身。 [02′06″]

  在月稱菩薩所著的《入中論》中有這樣的偈頌:「悲性於佛廣大果,初猶種子長如水,長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讚大悲心。」悲心對於我們成就佛果來說,最初就像種子一樣,生起悲心,才能進一步生起菩提心而趣入大乘;在修持菩薩道的過程中,如果沒有不斷串習悲心,是根本無法完成六度萬行,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就像不斷地澆水、澆水,種子才能生長;成佛後,之所以能盡未來際利益眾生,也是由於具足究竟圓滿的悲心。由於在初中後三個階段,悲心都是極為重要的,所以月稱菩薩在造論之初,首先禮讚了大悲心。所以悲心對我們修行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修鍊。 [03′16″]

  《現觀莊嚴論》第三品有這樣的偈頌:「智不住諸有,悲不滯涅槃。」由於證悟無常等十六行相的智慧,能令有情脫離生死,這是智慧的部分。那麼大悲的部分,就是能令菩薩不停滯在已經獲得的功德上面,而一心尋求圓滿的佛果,一直要精進的,他是不共於小乘聖者的,是什麼呢?學過幾輪《廣論》的同學能答出來嗎?是荷擔利益一切有情重擔的大悲心的作用,也就是增上意樂。雖然在《入中論》、《現觀莊嚴論》上,我們會讀到這樣的偈頌,但是大悲和智慧在我們的生命中到底跟我們的苦樂有一些什麼樣的連結?我們怎麼能夠從心髓裡發出想要獲得這樣功德的一個希求心呢?實際上,沒有善知識的講說、勸導,甚至是手把手地教我們,我們是很難生起的。 [04′34″]

  從一開始師父講《廣論》,到現在講了這麼多,非常非常密度高地提醒我們「悲智」,對吧?「悲智」,一直這樣提醒。一旦善知識在我們耳邊一直提這兩點的時候,其實這個就在我們的心中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我不知道大家偶爾會不會想一想,比如說:我的生命要不要去獲得這種悲智功德? [05′03″]

  所以「悲智功德」在我們的生命裡,如果沒有善知識來醒覺我們的話,我們很少會想這是我要求的。我們也不會想到跟著一個老師要學悲功德、智功德,也是不會現起的。所以每看到這一段,都很感恩師父在我們的生命裡一再地啟發我們要去成就圓滿的佛果,要追求大智、大慧、大自在這樣的一個境界。 [05′34″]

  好,那大家接著聽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那麼這個東西啊,它演繹成教法時候這樣地下來,下來呢,然後當機慢慢、慢慢地低下的時候,所以留在世間的教法,它也同樣地慢慢、慢慢地層次或者程度的降低。所以第一個是有兩位等覺菩薩,最高的人;再下面的話,次一層。就是像我們現在學校裡面教書一樣的,現在是大學教授,欸,可是現在我們只有中學、小學程度,所以不行,要用中學教員或小學教員來教我們,這個是。那麼為什麼到後來又傳到一個人,他下面這個人又不分成功兩部分,而是說併到一人身上呢?這有它特殊的道理的,這有它很特殊的道理的!因為當一個教法流傳下來了以後啊,它自然而然會有一種偏向,特別講智慧的人啊,偏向到後來,往往把這個方便這一部分會忽視;反過來,講大悲這樣的話呢,他會把智慧忽視。 [06′59″]
  在這一小段,師父解釋說到了阿底峽尊者統攝於一身的傳承,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然後師父在這裡解釋說:對於學人來說,在學習的時候都會發現有一種偏向,比如說講智慧的人到後來會有一種偏向;講大悲的話,也會把智慧忽視。 [07′24″]

  傳承祖師為什麼做這樣的示現,把這兩個傳承統攝在一身呢?是不是還是為了校正我們某一方面的缺失,作這樣的示現。另外,也是再再地顯示阿底峽尊者他的絕頂聰明,他可以學很多很多,這方面也是可以對阿底峽尊者修信的。師父這樣的一個觀點、對於這一段的詮釋,到底要啟示我們內心的什麼問題?想要讓我們發現什麼?我覺得這是這一段的關鍵。 [07′54″]

  從前面那裡可以看到:欸!佛陀講一座法,聽完了之後,在經典裡常常看到有很多有情發菩提心了,然後多少、多少人登地,又怎樣、怎樣……。我們都念了很多經對不對?念經的時候,現在我們能做到專注就已經是很厲害了,把原來煩煩惱惱的事都忘掉,然後專注地誦經就已經覺得很可以了!或者在誦經的時候能感覺到身心皎潔,得到佛菩薩的加持,然後誦完經之後再去學教典的時候,覺得:欸!好像比原來理解更深了!這樣也是很好的。可是佛陀講的經典,當時應機的人聽完了之後馬上就登地的、馬上就發心的。而我們現在聽了之後是聽不懂,所以一定要有這些傳承祖師為我們做詳盡的解釋。師父又再再地揭示了傳承的重要性、傳承祖師的重要性! [08′50″]


【全廣 II】第 89 講 討論題綱/如華法師

1. 此講師父開示段落,其講述意涵為何?

2. 老師又以何觀點詮解、強調?

3. 老師引用《入中論》和《現觀莊嚴論》的文義,同樣的引文,宗大師在《廣論》當中,以何宣說而引用?

4. 對於此講所宣說「希求悲、智二種功德」,最後老師如何收攝至第一個道次第「依止法」?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90講_《雜寶藏經・棄老國緣》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90講_《雜寶藏經・棄老國緣》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 0090 (2019/02/07 ~ 02/10)
科判 : 無
主題 :《雜寶藏經・棄老國緣》
廣海明月:第2卷 P288 ~ P296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新年快樂!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這兩天過年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給長輩拜年啊?都很開心吧!所以我決定在研討《廣論》的時間,給大家講一個佛經故事,這個是源自於《雜寶藏經》的故事,不知道你們覺得這樣好不好呢?我聽一聽——哦!大家覺得還不錯,那我就開始講囉! [00′36″]

  《雜寶藏經.棄老國緣》——這個故事的名字。說佛陀在舍衛國,那個時候世尊說:「恭敬年長的長輩會有很大的利益——過去沒有聽過的事能夠聽聞並且了解,美名遠揚,被智者恭敬。」諸比丘說:「如來世尊常常讚歎恭敬父母及年長的長輩。」佛陀說:「不只是今天而已,我在過去無量劫中都恭敬父母及年長者。」比丘又請問佛陀說:「過去您恭敬的那些事蹟到底是怎樣的呢?」 [01′32″]

  佛陀開始講說:在過去久遠以前,有一個國家叫棄老國——丟棄的棄。在那個國家裡,老人就要被驅逐到遠遠的地方,不去管他們,就像拋棄了一樣。有一個大臣,他的父親年事已高,按照國法,是應該驅逐到很遠的地方不去管他。但是這個大臣很孝順,不忍心棄父親於不顧,於是想出了一個辦法,就在家裡深深地挖掘了一個地下的密室——挖掘了地下,然後把它建成一個密室——讓父親就住在裡面,隨時地孝敬和供養。當然這一定是秘密的,不能被別人發現的,為什麼呢?因為會犯國法的,如果養父親會犯國法的哦!聽聽這個國家的法令是多麼地殘忍。 [02′46″]

  後來,有一個天神,這個天神就抓了兩條蛇,來到了國王的宮殿上,就問國王說:「如果你能分辨出哪條蛇是雄蛇、哪條蛇是雌蛇,那你的國家就能安定;如果國王你分辨不出來,你和你的國家七天之後都將覆滅。」天神哦!縱然國王威震四野,也不敢惹。所以國王聽了之後,就非常地憂惱,立刻跟大臣商量該怎麼辦呢?然後每個大臣都應該是挖空心思地想也想不出來,所以就紛紛推讓,說他們沒法分辨。於是就懸賞全國——誰能分辨出來,一定會加官進爵,厚加賞賜。大臣回家之後,就去請問父親,父親回答兒子說:「這件事很容易!把蛇放在纖細柔軟的物品上,躁動不安的就是雄蛇,靜止不動的就是雌蛇。」照做之後,果然分出了雌雄。 [04′17″]

  這個天神好像不甘心,又繼續問:「誰與睡著的人相比是覺者?誰與覺者相比是睡著的人呢?」又來問國王了。國王答不出來,大臣也答不出來,於是又懸賞全國,也沒有人能回答。然後大臣又問父親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父親說:「有學位的人,與凡夫相比,是覺者;與阿羅漢相比,就像睡著的人。」就這麼回答。有學位是指加行位到修道位之間的修行者,其中包含了凡夫及聖者,像加行位就是凡夫位,見道位、修道位就是聖者,他們為了斷除煩惱而修道所以就叫有學位。 [05′19″]

  這個問題就又答完了。然後天神可能還不甘心,又來問了第三個問題,天神又問說:「這頭白象有多少斤重呢?」很顯然可能有一頭大白象在那裡。然後可能那頭象太大了,所以大臣們討論了半天,也沒有人知道,太重了,怎麼量呢?又懸賞全國,都沒有人知道。然後大臣就問父親,父親又說了:「把大象牽到船上,看船在池水中下沈了多少,沿著水面畫一條線,然後把大象牽出來,再把石頭放在畫線的這個船上,直到船下沈到同一條線,就知道大象有多重了。」於是就回答了天神,可以用這個方法,所以第三個問題又過關了。 [06′21″]

  可是天神還是不滿足,又來問了第四個問題。天神又問說:「用一捧水比大海還多,誰知道這是怎麼辦到的呢?」群臣們又開始討論,討論了半天,還是不知道,問了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所以大臣又去問父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啊?」然後父親說:「這句話很容易!如果有人懷著清淨的信心,用一捧水供養佛陀、僧眾,還有痛苦的病人,由於這樣的功德,在數千萬劫中受福無窮。海水雖然很多,但是存在的時間不過一劫而已。所以一捧之水,能比大海多過百千萬倍。」就這樣去回答天神。我解釋一下,為什麼大海存在這麼久?每個世界都會經歷成、住、壞、空的階段,壞劫出現的時候,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會被破壞,即使是大海水,也會由於火劫、水劫、風劫而被破壞,所以說海水存在的時間不過一劫。大家可以看這一段,這個父親啊,他是深信因果、博學多聞,連成住壞空全部都了解,大家可以想想這個父親,到底是什麼人呢? [07′56″]

  天神呢?第四個問題被答了,天神還是不甘心,又來問了。這次天神變成了一個飢餓的人,餓成什麼樣呢?瘦骨嶙峋、形銷骨立,就是非常非常地可憐,就問說:「在這個世間上還有人比我更加飢餓、更加貧窮、更加瘦弱、更加痛苦的嗎?」大臣們又開始左思右想,答不出來,這可能已經到達了一個頂點了。所以大臣又去問父親了,父親的答案是什麼呢?大家可以聽一聽,父親說:「世間上有人慳貪嫉妒、不信三寶、不能供養父母師長,將來之世會墮入餓鬼道中,百千萬年都聽不到水還有飲食的名字;身體像山一樣,腹部像山谷一樣,喉嚨像針孔一樣,頭髮就像錐刀一樣,而且纏住身體一直纏到腳,只要身體一行動,四肢的關節都會燃燒。這樣的人比你的飢苦百千萬倍還苦啊!」就用這一番話回答天神。 [09′28″]

  現在被問幾個問題了?上述這幾個問題,你們有沒有想啊?有沒有答上?有沒有答案?然後天神還不滿足,又開始第六個問題了,大家考慮考慮哦!這個天神又變化成一個人,這個人手腳都套上了枷鎖,連脖子上都掛著鎖鏈,而且全身冒火,舉體燒爛,又問說:「這個世界上,有人比我更痛苦嗎?」國王和大臣都沒有人回答,沒有人知道,也答不出來。你們想一下,你們會想什麼呢?這個時候,大臣又回去問父親了,父親回答說:「世間上有人不孝父母、忤逆傷害師長、背叛丈夫——這當然指妻子,然後誹謗三寶,來世就會墮入地獄,地獄裡有刀山、劍樹、火車、爐炭,身陷沸屎之河,還有刀道、火道——就是那個路上都是倒刺的刀、燃燒的火,受無量無邊的痛苦不可計數,他比你痛苦可是超越百千萬倍呀!」就這樣如此回答天神。 [11′01″]

  然後天神又變化成一個女人,相貌端嚴美好,超越世人,又問說:「這個世間上,有人像我長得如此莊嚴嗎?」國王及大臣都沈默了,答不出來,所以大臣又去問父親了。父親當時就回答說:「世間有人,信奉尊敬三寶、孝順父母、喜好布施、忍辱、精進、持戒,能夠投生天上,相貌端正,出眾又美好,超過你百千萬倍,與他相比,你就像瞎眼的獼猴一樣。」就用這番話回答天神。 [11′57″]

  這個問題答完,天神又來了,拿了一塊正方形的、真正的檀香木,然後就問說:「哪一邊是樹根的部分?」國王及大臣的智力有限,答不出來。這段在佛經上沒寫懸賞全國、有誰回答,多半都是沒有人回答。然後大臣就回去問他住在地下密室裡的父親,然後父親說:「這很容易了解,把檀木放在水裡邊,根的部分一定會下沈,然後尾部一定會上浮。」就用這句話回答天神。 [12′40″]

  後來,天神又牽來兩匹白馬,身、色都一模一樣,天神又問說:「哪一匹是母馬,哪一匹是小馬呢?」君臣都答不出來。然後大臣又去問父親了,父親回答說:「給牠們草料,讓牠們吃食,若是母馬,必定會把草推給小馬吃。」 [13′11″]

  國王回答了所有的問題,天神非常地歡喜,饋贈國王大批的奇珍異寶,跟國王說:「你現在的國土我當擁護,讓外敵不能侵害你的國家。」 [13′29″]

  國王聽了之後,龍心大悅,就問大臣說:「這是你自己知道的,還是有人教你的?因為你的才智,才得以保護國家的平安,我獲得了那麼多的珍寶,又被天神擁護,這都是因為你的力量。」於是大臣就回答國王說:「不是臣的智慧,希望國王施直言無憚的恩德,我才敢跟國王您一一稟告。」國王說:「即使你今天有萬死之罪,還尚且不問罪,何況是小的罪過?」於是大臣啟稟國王說:「我們這個國家有一個制度命令,不允許孝養老人。而臣有一個老父親,我不忍心遺棄他,所以冒犯了王法,把父親藏在地下密室裡面。臣之所以能回答那些問題,都是父親的智慧,而不是我的力量。只希望大王的國土之內,都能准許孝養老人。」 [14′46″]

  國王聽得非常地讚歎,心生喜悅,就奉侍大臣的父親,而且尊敬他,把他當成老師。然後國王說:「您救了全國上下所有人的性命,這樣的利益不是我所能了解的。」於是就宣佈命令,昭告天下說:「從此以後,不允許棄養老人,要孝養老人。誰不孝順父母、不敬師長,當判為大罪!」 [15′21″]

  佛陀講完過去的因緣之後,佛陀說:「當時的父親,就是我;當時的大臣,就是舍利弗;當時的國王,就是阿闍世王;而當時的天神,就是阿難。」 [15′41″]

  故事講完了,大家在想什麼呢?像舍利弗,他在因地當中,在那麼艱難的狀態下,冒犯王法也要孝養自己的父親。可是在今天,如果我們不孝養父親的話,是可能會被王法制裁,也會被社會的道德人士所譴責。所以我們生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孝養父母,是沒有人阻礙你的。可是在我們的生命中,看看自己和周圍的人,孝養父母、尊敬師長這件事,做得如何呢? [16′24″]

  所以在過年的時候,多去感恩自己的父母,如果自己的父母已經不在了,就好好地念經,為他們做一些功德,回向給他們。 [16′36″]

  聽了這樣的故事,大家可以想想,前面非常像腦筋急轉彎,也轉不過來吧!所以想一想釋迦佛在因地的時候,哇!不僅僅是博學多聞,真是智慧如海呀!所以,發願生生世世能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能夠在這個世界上自作教他,然後行十善法,好好地守持律儀。 [17′06″]

  在過年的時候,受持五戒的同學,尤其是受持了不飲酒戒的同學要注意哦!在大家親朋好友相聚的時候,你要特別清楚,你如果受了不飲酒的戒,不要忘記哦!另外不要殺生,多吃素對身體比較好。 [17′25″]

  再次地祝大家新年快樂、諸事大吉! [17′31″]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