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廣 II】1~100講 (廣海明月)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91講_手抄第1冊 P58-LL3 ~ P59-L3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91講 92講 93講 94講 95講 96講 97講 98講 99講 100講


2B-91講_手抄第1冊 P58-LL3 ~ P59-L3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091 (2019/02/11 ~ 02/13)
科判 :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 2B 18:33 ~ 19:16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手抄頁/行 :第1冊 P58-LL3 ~ P59-L3 ( 2016 南普陀版:1冊 P58-LL3 ~ P59-L3 )
手抄段落 : 譬如說我們世間看很多事情......那麼這個教法才圓滿。



真如老師講授
為什麼會導致學這個、學那個有偏失呢?下面一段師父會講得很清楚,大家接著聽。 [00′07″]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譬如說我們世間看很多事情,有很多人講那個事業的——佛法事業,講佛法事業,事業推展得很廣啊,但是他跟法慢慢地往往有點脫節現象。另外一種呢,他就講如法,講如法但是他那個事業慢慢地就慢慢地縮小,這我們就不大容易產生圓滿的這種答案。那麼假定自己修行來說,那個沒有關係,如果是你想把那教法的圓滿地傳開的話,這個就不足,這樣。所以在任何一個時候,總要把這兩樣東西能夠配合、調和得恰當,那麼這個教法才圓滿。 [00′51″]
  到這一段要觀察自心了。師父說:世間看很多事情,有很多人講佛法事業,比如說佛法事業推得很廣啊,然後往往就跟法慢慢有點脫節。這個不知道大家作何感想?佛法事業推得很廣,為什麼跟法有點脫節了呢?不是很如法才能很廣嗎?為什麼會脫節呢?你們的答案是什麼呢?另外一種就是講非常地如法,但他的事業就慢慢地縮小,師父說:假定你自己修行的話沒關係,如果想要把教法圓滿地傳開的話,有這兩種問題都是不行的。「所以在任何一個時候,總要把這兩樣東西能夠配合。」注意!師父講了:「調和得恰當。」 [01′47″]

  現在我們來觀察一下,師父說第一種現象——「講佛法事業,事業推展得很廣啊,但是他跟法慢慢地往往有點脫節現象。」佛法事業推展得很廣,這句應該並不難理解,但是跟法慢慢有點脫節到底是什麼呢?首先要思考什麼是法?法的定義?法是具有救護和悲憫的功能。救護和悲憫什麼呢?我們這顆充滿煩惱和痛苦的心。所以談到法,一定是要拿這個法向內調伏我們的心、調伏我們心的煩惱。如果說向內調伏煩惱的話,拿什麼調伏呢?拿一個標準。什麼標準呢?比如說法律是標準,道德也是標準,還有佛說的戒律也是標準。戒律的核心就是不要傷害其他有情,止息我們這顆心向惡的那種力量,一定要扭轉它,讓它向善,在一切緣起點上都要向善,讓我們的心去造作善的意樂,身口也去造作善業。 [03′22″]

  如果事業推廣得很廣的時候,忽略了內心捨惡取善的功夫,慢慢地滋長了內心的慢心、名利心,我執越長越大,位置也越來越高了,常常會看別人的毛病。看久了之後,就會習慣看別人都不對。如果看別人都不對,生起了利他心還好;如果看別人都不對、都是對不起自己的,而且自己是最厲害的。恭敬三寶、孝順父母、恭敬眾生,這些最重要的原則如果沒有辦法精進地執持,甚至忙著、忙著,這些都慢慢模糊了,只剩下把事情做大、把事情做大、把人聚多、把人聚多,卻忽略了法的清涼的特質。如果一個事業體,各個部門之間不能配合、都想壯大自我,甚至產生惡性競爭,其實這樣在裡邊工作的人們就會越來越不快樂、越來越有壓力,因為宗旨模糊了,這樣跟法真的就會慢慢脫節了。 [04′46″]

  提到法,一定要有聽聞的時間、思惟的時間,而且對境一定要練習提正念,過正念的人生。我們的事業,就是造集善業,一群人在一起斷惡修善,扭轉惡習,培養善妙的習氣,一切境界上都要修鍊自己的心,所以我們應該對法要很熟練,一定要有學法的時間。所以現在大家天天都能夠學《廣論》、天天學法,真的非常地好!我們常常聽經典上佛菩薩的教言,我們就不會得到一種失心瘋,瘋到哪裡去了?瘋狂地迷戀事相,忽略了對內心的注視還有調整。所以大家能夠堅持這麼多年聽聞佛陀的教法,非常認真地聞思,而且基本上養成了一個聞思的習慣,我們會一直小心自己不要變成像師父說的這種跟法脫節的現象。 [05′52″]

  一旦發現只重視表象、忽略內心的惡習出現的時候,就要趕快調整,這樣就不會脫節。脫節一定是從心念上先開始的,沒有及時發現,所以絕對不能夠忽略自己的心啊!這顆心從推展佛法事業的動機開始,就要安立好,絕對不能忽略發心!發心是非常容易忘記的一件事情。發心很重要!串習得不熟練,就容易忘記。所以無始劫來,我們是不是串習得最不熟的就是發心吧?不然為什麼那麼容易忘記呢?我們不認為發心對我們的生命有多重要,每節《廣論》課都要發心啊!如果我們聽了二十年了,那你就練了二十年了。隨喜自己吧!練了二十年發心喔!也隨喜很多同學!這個善行可不容易啊!發心就是一個方向,它不是為了名聞利養,而是為了淨化煩惱、對治我們的無明,徹底消滅痛苦。為了生起真實饒益一切有情的心,哪怕只有一個念頭,都會累積不可思議的資糧! [07′03″]

  由皎潔的發心開始的佛法事業,一直在一個對自心的煩惱的對治中開展的事業,是否可以做到事業越大、煩惱調伏得越多、利益的人越多呢?而不是很多人一起跟佛法脫節了,自己浪費了生命,虛度了人生,在值遇佛法的時候,沒有好好地改變自我的生命,這是多麼大的損失啊!我們都自稱是學佛的,自己不可不慎啊! [07′35″]

  無始劫來,我們習慣在外境上去找尋自己苦樂的原因,甚至是達到苦樂的方法,所以說:「眼睛長在臉上,就一直看著外面,耳朵也聽著外面。」我們會常常在外境上去尋覓自己離苦得樂的原因和那個結果,所以就會跟很多人在一起互動的時候,常常把自己痛苦的原因加諸在別人身上。但是佛陀告訴我們,修鍊自心的解藥是在我們自己手裡邊,我們這個痛苦的心,要吃什麼樣的藥才能夠快樂呢?就是要拿法來向內調伏。 [08′29″]

  在剛剛開始訓練的時候,我們會常常忘記用這味法藥,我們會常常還是按著原來的習慣,這條路走得太熟了,一走就馬上眼睛去看別人、耳朵去聽別人,然後就覺得是外境上出了所有的問題,我的心沒有太大的問題!所以我們就在外境上錙銖必較,花很多時間去爭論、去對抗,卻沒有反思一下自己的思路、自己的習氣有什麼問題。 [09′00″]

  一開始把這個方向向內扭轉的時候,是不太習慣,甚至是看不到自己有什麼問題。但是在班裡邊多多地學習,然後再承擔一些事情,從承擔一點點,然後慢慢承擔越來越多,慢慢地讓自己的心裡面多放一些人、多放一些人,在不停地學習這些教理的過程之中,我們就會訓練向內觀察的這個習慣。 [09′27″]

  不知道諸位現在在各自的班裡訓練得怎麼樣了?在家裡訓練得怎麼樣了?現在你沒走神吧?你有在聽嗎?你有在聽嗎?不要走神喔!訓練得怎麼樣了?是小有成就呢?還是一塌糊塗呢?還是越訓練你會覺得失敗率越高呢?無論是怎麼樣的一個成績,現在的你就是在聽,在聽教理呀、在修學呀!所以要堅持下去,堅持就會練習會的,因為這個方法是正確的、是清淨的——傳承是清淨的,很多人依著這條路修行成功了!為什麼你、我不行呢?所以堅持練下去,我們就能夠讓我的心跟法緊緊地連結在一起,絕對不要脫節!而是慢慢地在很多事項之中,把法放到自己的心上去觀察,一邊忙事情、一邊去觀察內心,練久了之後就越來越熟了。 [10′36″]

  熟了之後就輕鬆了,因為費一點點力氣就可以好像進步很大;就不會費了很大的力氣,怎麼好像進步很小呢?其實對一個惡念的控制力的成功,也是很殊勝的。比如說你對別人笑不出來,你想跟他生氣。但是想想:「不行!要觀察內心,我要對別人觀功念恩、努力地微笑一下!」這個努力也是很值得稱讚的,因為畢竟是我們向調伏內心的修鍊功夫的一個進展,哪怕只有一吋、只有一分、只有一秒,都是非常值得恭喜的!如果你做了這樣的努力,那隨喜你喔! [11′29″]

【全廣 II】第 91 講 討論題綱/如英法師

1. 討論一下,在老師的開示裡面,跟法慢慢脫節的行相是哪些?

2. 開示中,什麽是「不會脫節」的關鍵?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92講_手抄第1冊 P58-LL3 ~ P59-L3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92講_手抄第1冊 P58-LL3 ~ P59-L3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092 (2019/02/14 ~ 02/17)
科判 :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 2B 18:33 ~ 19:16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手抄頁/行: 第1冊 P58-LL3 ~ P59-L3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58-LL3 ~ P59-L3 )
手抄段落: 譬如說我們世間看很多事情......那麼這個教法才圓滿。




真如老師講授
推廣佛法事業,就會想如何讓更多的人能夠學習佛法?就可能辦很多活動啊、去做計畫,這一群策畫活動的人非常地疲憊、非常地忙。忙著忙著之後,就只在意:「欸,又有多少人學了?」盯著那個數字,忽略了什麼呢?忽略了自己內心每一次的動機都是為了利樂他人、都是為了向內調伏。這個用法觀照內心的功夫,在一忙亂的時候可能就沒有那麼靈光了,尤其是很多人一起忙的時候,時間卡得滿緊的,到那個時間就必須做這個、做那個,就像沙盤推演,它是滿嚴絲合縫的一個集體活動。在這個集體活動之中難免磕磕碰碰的,有各種各樣想法的不一樣、習慣的不一樣,甚至萬一出了一點小問題,大家處理的方式也都是不一樣的。這樣的話,就要很多人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有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把煩惱給勾出來了。 [01′01″]

  這個時候如果忘記了法對於內心的攝持和調整,我們就會陷入彼此爭論、內心裡對抗、悄悄生悶氣,甚至也沒有溝通的動力......許多煩煩惱惱的心境就都會顯現,也會出現煩惱的過患。這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啊!我的煩惱一做事情就這麼重,好像什麼都能夠引生不愉快的感覺。當然這裡邊也有居士是另一種,就是承擔的時候很生歡喜心,但是我們這裡邊主要要調整的是前一種。所以在這個時候,當我們發現我們內心煩煩惱惱、很躁亂的時候,師父就教誡我們一定要把法的速度跟上,速度!所以叫「法人」,就是要法境內照,要向內調伏。這時候一定要想起來憶念法,用法來調伏,而不是習慣性一味地怪自己周圍的人。 [02′17″]

  我們會發現我們很需要和人在一起,可是和人在一起很麻煩;完成一件很大的事情,一個人是完不成的,要很多人和自己配合,如果是一個人的話,可能要面對很多困難,比如說生病的時候,我們自己躺在床上,沒有人是不行的。那麼一群人一起進步,一起來成辦一個事情,也一定要用法來調伏內心,才不致於大家湊在一起吵架,甚至沒有管好自己的心、沒有管好自己的身口,互相地傷害。所以當我們感到痛苦的時候,能不能想起來這可能是不善業導致的?我自己是有責任的!應該憶念法,用法的鏡子自己照一照,透過修鍊自心的方式去對付痛苦、去打擊內心的痛苦。 [03′23″]

  而不是跟別人互動現起痛苦的時候,一味地在對方身上找自己的苦因,因為這樣找來找去你一定會找到對方的錯。找到對方的錯,我們怎麼能夠讓對方認錯呢?有的時候認錯的方式可能你自己也是不接受的,這樣處理起來,非常地麻煩、非常地複雜,因為別人的心不是你的心,別人的人生也不是自己的人生,你如何讓他符順於自己的心意呢?然後如果是對付自己的心的話,就比較容易,因為你可以看到你的心。透過觀察、透過法來調伏自己的心,你是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度的。 [04′05″]

  所以一旦常常練習用法來向內調伏,所謂向內調伏就是自己的痛苦要想法自己處理好,自己去面對它,而不是自己一有痛苦的時候,就一定要怪很多人,而是你自己要面對這個痛苦,去處理它。所以就是用修鍊自心的辦法來對付痛苦,憶念法,讓法在我們的心上顯示它的功能——悲憫、救護,來對付痛苦。這樣的話,我們就不會一忙事業就跟佛法脫節了,也不會要修行就必須不要管太多。比如說忙事業的時候,哇!發現煩惱出現了,趕快調!這樣的話,出現多少次就調多少次,實際上這也是一個越來越緊,而不是脫節的過程。 [04′53″]

  然後師父說的另一種現象就是:「他就講如法,講如法但是他那個事業就慢慢地慢慢地縮小。」我們一定會問說為什麼?為什麼如法,事業就會慢慢縮小呢?可以觀察一下自己的心,如果我們很在意自己的心有沒有生煩惱,我們就知道大家在一起做一個善行,很容易生煩惱。而自己一個人靜靜地看書、打坐,不要管太多事,好像很容易控制內心的樣子。人一多心就亂,人一多就沒法修行。可以想一想:如果學校的老師們都這樣想的話,每個班裡的孩子越少越好,那未來的孩子們怎麼辦呢?人們好像彼此會互相打擾,而不是互相幫助,大家都要一個獨立的空間,越清淨越好。 [05′55″]

  如果師父想要越清淨越好的話,我們應該就聽不到一百六十盤的《廣論》帶了。師父是一位高僧,為什麼他要選擇關心土地、關心教育、關心飲食、關心各方各面的我們的生活?這樣心不是會被攪亂嗎?如果他只是想要自己清淨,現在的你我還不知道在哪裡呢!如果他覺得人越少越好,那也不用建立僧團了!僧團那麼多來自不同地方的出家人,生活習慣都不一樣,那大家聚起來不是讓師父很累嗎?那也不用建立法人,也不用開展法人事業,因為這都很累,都是很多人在一起,很麻煩的! [06′44″]

  可是看一看師父,他在他每一篇的日記裡都那樣嚴格地要求自己、審視著自己的一言一行,兢兢業業地耕耘著自己的內心。幾十年如一日,師父示現認真地學習教典,嚴格地持守戒律,然後再開展僧俗的事業,師父的示現是不是最好的答案呢? [07′14″]

  如果有人說:「沒錯!師父的示現是最好的答案!但那是師父,他是一位高僧,他能做到,我做不到啊!」大家想一想這個該怎麼回答?最近攝類學結業的同學有答案嗎?還沒學的有答案嗎?用學過的《廣論》的理路也可以回答。 [07′43″]

  那我再問一個問題:人多不能修行,人少就一定能修行嗎?有時候家裡只有兩個人,就沒有家庭戰爭嗎?管別人會生煩惱,不管別人就會斷煩惱嗎?如果修行人一上手,就不願意管別人、不願意關心別人、不願意為大眾做點事情,怎麼樣能夠擴展我們的心,關心到更多、越來越多的有情?甚至關心到所有的如母有情?怎麼趣向菩提心呢?那麼為什麼我們還會喜歡菩薩呢?是真的喜歡嗎?哎呀!因為我是凡夫啊!師父說:「正因為我是凡夫,所以才要學習佛菩薩。正因為我是凡夫,我才要努力學習、努力改變自己呀!」我是凡夫,不是不上進的理由,而是應該上進的理由啊!不是這樣嗎? [08′50″]

  再回到阿底峽尊者的示現,看他把所有的傳承都集聚一身的時候,我們應該向阿底峽尊者學習。所以師父說:「在任何一個時候,總要把這兩樣東西能夠配合、要調和得恰當。」像有的人說:「啊,事情一幹多了之後我就生煩惱,那索性什麼也不做!」就坐那兒看自己的心。這樣的話,有人就說:「他不發心。」有人就辯論說:「我坐在這裡,我就沒發心嗎?我可能也是發心了!」這些討論是可以的,但終歸是要向內調伏的。比如說不去承擔很多,會不會真的就少生煩惱呢?習氣、毛病不出來,就有機會調伏嗎?也不一定。忙多也好、忙少也好,最重要的問題是——我們能否把所學的教理結合內心,向內觀察。 [09′43″]

  無論是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還是自己一個人的時候,都能夠真心地把師父講的這個法向內觀察。對於其他人懷著一種謙虛學習的心態,謙卑地學習;對自己懷著一個很深的警惕,比如學《廣論》,還有推展各種事業,要考慮考慮是不是有在膨脹我愛執?是不是把佛法事業做成了去拓展自己的事業、自己的能力,忘記了這是一個緣起之法,是因為佛陀的加持力、眾生的善根力,還有很多很多緣起出現的吉祥的事情。一旦不去想緣起的話,就會發現自己在這個善業裡好像很突出的樣子,自己好像做了很多,但實際上沒有上師的加持,我們在行進於無上菩提的路上豈能前進一小點兒呢? [10′38″]

  所以一旦把這所有進步的緣由歸就於上師三寶的深恩,甚至眾生的深恩,這樣的話我們每走一步,都會讓我們的虔誠更加地深刻、更加感到自己有很多不足。這個不足不是自卑,而是看到自己的不足了之後要發願,讓我的不足能夠得到全面地改善,而不是看到不足馬上低落,說:「好,那我什麼也不幹。」不是這種心思!這種已經是過了,要被破斥的。 [11′09″]

  所以事業廣了之後,未必慢慢地就脫節;特別特別在意法能夠清淨地傳承下去,也不一定事業會變小。師父其實想要立出一個這樣的宗,對吧?但是現象是這樣的。所以說我們就要回歸自心去觀察一下:我是不是有這樣的毛病?如果我有這樣的毛病,我就要改善。而不是聽了這段,說:「啊!對、對、對、對,某某人就是這樣!我看他這麼多年,他就是這樣子!」這個念頭一出來你就知道說聽法聽錯了,典型的法鏡外照。這個要看自己!要看自己! [11′47″]

【全廣 II】第 92 講 討論題綱/如淨和尚

1. 推展佛法事業為什麼會脫節?怎麼樣才能不脫節?老師今天這段是怎麼說的?

2. 講如法為什麼事業就慢慢會縮小?怎麼樣如法事業才不會縮小?老師在這段怎麼說?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93講_手抄第1冊 P59-L4 ~ P59-LL6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93講_手抄第1冊 P59-L4 ~ P59-LL6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093 (2019/02/18 ~ 02/2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19:16 ~ 20:10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手抄頁/行 第1冊 P59-L4 ~ P59-L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59-L4 ~ P59-LL6 )
手抄段落 同樣地,我們學的時候也是如此......這是很重要的。



真如老師講授
好,那我們再聽下一段。

  
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同樣地,我們學的時候也是如此,是,我們每個人有我們的不同的根性,可是假定說你在這個地方,你能夠注意到這一點的話,你這麼走上去的話,最省事、最圓滿。偏重智慧的人,是不要忽視這個方便;偏重方便慈悲的人,也不可以忽視智慧。要不然我們很容易地了解,你講處處方便,現在的話叫「方便出下流」,完了!到外面來看,出下流的話,看得一團糟,實際上呢對我們來說的話,這結果是墮落。儘管你一番好心,說我要弘揚佛法,我要修持佛法,修了半天到地獄裡去了!那不修還好耶!所以,任何時候要把這兩樣東西圓滿地配合,這是很重要的。 [00′59″]
  提到根性,師父說我們每個人有我們不同的根性,根性有利鈍的差別——有人比較聰慧,有人比較愚鈍。體現在學法上,可能就會有快慢之分。但萬一他愚鈍,但是他拚命用功,不停地廣泛學習教典,深入經藏,也可能變成利根。不同的根性,需要不同的引導;不同的習性,造就了不同的根性。我們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變成利根,如何能用很少的力氣,就能夠達到很高的成就?沒有人不想要這樣修行,可有的時候用了很大的力氣,恰恰是反而倒退了。 [01′50″]

  師父說如果在這個地方能夠注意這一點的話,那麼你走上去就變成最省事、最圓滿。偏重智慧的人,不要忽略方便;偏重慈悲的人,也不可以忽視智慧。注意!他說:「假定在這個地方,能夠注意到這一點的話。」這一點是哪一點啊?哪一點啊?是不是偏重這樣的要注意?但是如何能知道自己是偏重哪一方面的?我們自己看自己,會不會看得很清楚我是偏重哪一方面呢?比如說有一些人,我們會很明顯地看見他好像情緒起伏比較大,情緒起伏較大是偏重什麼的?也不知道,就是看到有的時候會好像心裡不太平靜,容易痛苦、也容易歡喜,對吧?有這種類型的。還有喜怒不形於色的,看似平靜,有一天突然山洪暴發,嚇人呀!我們覺得這個人一向平和,怎麼會突然變成這樣?所以到底一個人的習性是怎樣的,認識自己的習性,並非易事!所以當我們觀察自己的時候,還有諸多疑惑,有時甚至完全看不明白的。這個時候,一個過來人的指導,對於我們是多麼地難能可貴啊! [03′20″]

  我們自己有一些什麼樣的偏失,通常都是要去請問善知識才會更精確地了解。比如這一段時間自己努力、很用功,然後很開心,好像對法有很多受用的樣子,但是到師父那一問,有可能師父會說:「啊!已經過頭了!」然後師父說:「自己覺得很高興的事情,可能要把它拆掉,去做另一件事情。」所以這個地方就再再地顯示了修行的路上是不能離開善知識的,因為善知識就會校正我們的根性還有習性上的一些弱點。因為自己是看不明白自己,我們對於自己引導自己是沒有經驗的。 [04′09″]

  親近了善知識,善知識就會告訴我們到底要如何修行自己,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不停地、不停地看清楚自己到底有哪方面的偏重、有哪方面的忽略。習性,如果想了解自己的習性,自己給自己下定義,自己知道什麼地方不足、什麼地方超勝,又知道如何改變,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一開始如果沒有過來人指導,很容易自己給自己開藥全開錯了。所以怎樣能夠從偏重某一方面調整過來,變成是圓滿的一個調配,而且是任何時候都是圓滿地配合,這是相當有難度的。沒有善知識的指導,絕無可能!怎麼可能在任何時候都能夠做到圓滿的配合呢? [05′15″]

  比如說他偏重於在乎別人的感覺,好像比較容易理解別人的痛苦,比較容易看到別人難過的那一點;但是他過分地發展了這個心——體諒別人的痛苦之後,是否會疏忽原則呢?比如一個吸毒的人,你幫他戒毒的時候,如果你太在乎他毒癮發作的痛苦,一發作了,你就受不了了,無法堅持,最終還是幫不上他戒毒的這件事。所以,這種在乎,是在乎他一時感覺上的痛苦,卻忽略了長久以來被惡習折磨的痛苦,所以這種在乎是短視的,這種所謂的體諒是帶有毒性的,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體諒和關心,大家認為呢? [06′13″]

  比如說關愛教育,有人就問我說:「如果都講關愛教育,原則怎麼辦?」其實我心裡的答案是:如果不關愛,談何原則呢?關愛本身也是原則。關——關注他的眼前和未來的方向;愛——與慈悲同義,拔除他的痛苦,給予歡樂。所以關心生命的方向,要建立崇高生命的理想、正確的離苦得樂之路,其實也就是正知見的建立。在建立的過程之中,去體諒學生的難處,陪他一起找方法、突破難關、離開痛楚,走上康莊之路。 [07′03″]

  你只有對一個有情特別特別地關注之後,你才能把一些底線性的、原則性的東西輸送給他,而不是強加給他,讓他能夠接受。所以關愛教育是第一步。可是,有一些同學就把關愛教育弄成是可以無底線地縱容,或者好像給別人很多方便,這樣的關愛其實已經不叫關愛了,可能叫禍害!這樣的教育也不是教育,它已經失去了教育本身。 [07′35″]

  因為所謂的教育,我覺得跟慈悲的特質是一樣的,是給予歡樂、拔除痛苦。給什麼樣的歡樂,拔什麼樣的痛苦呢?究竟的苦和樂不能只從一時的感覺來判斷,一時快樂,並不代表是真正的快樂、以後都快樂,也並不一定是快樂的因。究竟的快樂一定是無罪的快樂,不會產生後患的歡樂,善知識給予我們的就是這種快樂。師父說:只要我們不放棄,可以陪我們走完最後一程,其實這就是一個菩薩的誓言啊!我發現很多很多弟子被師父的這個誓言所鼓舞,當我們無力前行,被境界的苦楚逼迫,瀕臨退心的時候,都是師父的這句話給了我們自己莫大的援助,跌倒了再爬起來,不停地向上!師父教導我們捨惡取善,原則要非常清楚,縱容惡習的所謂關愛是錯誤的;只講原則而沒有去體諒他人、為他人著想,也會讓學的人非常地辛苦,甚至退心。所以,如何將生命的原則和動人的關愛完美地融合,真的是一種長久的修練。 [09′01″]


【全廣 II】第 93 講 討論題綱(一)/性冠法師

1. [00′00″]~[01′50″],先複習本段。

2. 你覺得自己是偏重「智慧」還是「慈悲」的人呢?為什麼這樣覺得你自己呢?

3. 你在聽旁邊討論的人分享偏向時,他講的東西,跟你的認知的一不一樣?又能否確定我們依憑過去經驗的觀察能符合現況?
(我們的觀察角度是不是圓滿的?)

4. [01′50″]~[03′20″],複習一下本段。

5. 師父說:「假定在這個地方,能夠注意到這一點的話。」師父的「這一點」是哪一點呢?

6. 接下來怎麼樣能夠知道自己是偏重哪一方面的呢?


【全廣 II】第 93 講 討論題綱(二)/如得法師

1. [03′20″]~[06′13″] 把這一段的宗、因、喻標立出來。

2. [06′13″]~[09′01″] 把這一段的宗、因、喻標立出來。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94講_手抄第1冊 P59-L4 ~ P59-LL6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94講_手抄第1冊 P59-L4 ~ P59-LL6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094 (2019/02/21 ~ 02/2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19:16 ~ 20:10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手抄頁/行 第1冊 P59-L4 ~ P59-L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59-L4 ~ P59-LL6 )
手抄段落 同樣地,我們學的時候也是如此......這是很重要的。



真如老師講授
在跟師父學習的時候,曾經看過一個這樣的例子:某位法師一直要推展事業,有很多很多的計劃,很希望師父能夠批準他的計劃,但實際上師父是一個也沒有批準的。後來我就請問師父說:「為什麼他不能做那些事業?」師父就說:「哎呀!某人啊!非常容易好高騖遠,沒有注意到當下的緣起,而且一衝起來誰也攔不住,到時候他要吃很大的苦頭,他那個習性很難轉彎!一旦強轉,必定弄得人仰馬翻、頭破血流!」師父對他的指導,就是攔截他的計劃,給他踩剎車,外相上看起來就是這個也不讓做、那個也不讓做,只能老實看經典、學習。一直喜歡做很多事情的人,可能就會覺得憋悶。但是這個時候,如果能夠調整自己,隨順善知識的言教,用這段時間用心補足過去在學習教典上的缺失,那該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情。而且在自己最執著的事情上,也能夠修行觀父容顏、棄自自在、捨於尊重,很美好! [01′33″]

  但談到棄自自在,談何容易啊!自己的習性,會一直把自己拉到自己特別執著的那個地方,所以這個時候要再把自己努力拉回來。在拉拔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對善知識非理作意,會認為善知識不信任自己、不重視自己,甚至會懷疑善知識覺得自己沒用,這樣的心思一旦出現,又沒有及時調整,就會跌入觀察過失、非理作意等等這樣的深淵。一旦沒有注意努力修信——修改自己內心中不信的那些觀點和感受,在善知識調整自己習性的時候,那是很危險的!反之,要朝著善知識指導自己的方向認真地改變自己,努力在很多緣起點上修信念恩,踏實地追隨善知識,調伏自己。幾年之後,我們可以觀察自己和他人,順善知識教和不順善知識教的這兩類,結果一定是天上地下,實在是差距太大了!十年看下來、十五年看下來、十八年看下來、二十年看下來,會越來越覺得師父的洞悉力是那麼準確、那麼慈悲!不敢忽視啊! [03′05″]

  還有的人,除了學經典,其他事情也不想管。能夠深入經典,不是一個很美妙的習氣嗎?對此,師父會鼓勵一種人繼續學、繼續深入,很讚歎他認真學教典;而對另一種同樣很喜歡學教典的人,師父就會勸他多承擔,因為他越來越喜歡獨自寂靜、少事少業少希望住,越來越離群索居,一跟大家在一起就不能修行,看到人會覺得有點煩,這樣的話,怎樣去關心他人呢?實踐利他的這個修行的目標也很困難。所以善知識一定會調整我們的。但被調整的時候,千萬不能錯以為師父是不喜歡自己學經典。要被調整的是那個學經典的動機和以後的方向,一定是為了利樂他人、解決一切有情的憂苦,而不僅僅是為了自得其樂呀!所以善知識有如我們修行的眼目和燈塔,會讓我們注意到腳下,也會讓我們瞭望到遠方。 [04′24″]

  師父又提到說:「處處講方便,方便出下流!」方便本來是一種善巧的方式對吧?好像是一種捷徑。在幫忙他人的時候,給別人一個很容易的下腳處,然後步步增上,這也很好。但是這個方便,如果變成處處講方便,會不會沒有向上一步呢?只是注意到怎樣更容易,而沒有注意到該守護的原則?在需要、絕對要守護原則的時候,如果開了方便,就是放棄原則,那即不是方便,那是走下坡路,會一天不如一天!一旦曲解了方便真正的意思,而隨了自己的習性,如果沒有善知識指出來,還覺得自己不錯、挺聰明的,遇事腦筋靈活、左右迴旋,殊不知忽略了正道,再聰明也沒用啊!反而越是聰明,還被聰明害到,所以修到後來就修到地獄去了!因為在方便與戒律上,如果方便到連戒律都忽略了,而以那種方便為主要的方向,忽略了戒律,而養成惡習、在因果上都不在意,來世堪憂啊!堪憂的地方,就是三惡道啊!所以我們一片好心想要幫忙他人,如果沒有重視戒律,雖然一片好心,也是徒然,只是對自他傷害罷了。 [06′07″]

  像這一段,師父提醒我們:不同習性的人有不同的特點,如何能夠擺脫自己的習性給自己帶來的困境?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依著善士的言教觀察內心。如果發現內心有不順善知識言教或教典所開示的次第之處,應該及時調整。在修行上真的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自己教自己怎麼修行、過份注重自我的感覺,甚至以感覺為主來修行,忘記了自己是個凡夫、很多感覺是顛倒的、很多感覺是宿業的再現。這種宿業,如果是順生死流轉的,甚至是趣向惡道的,那怎麼能夠隨順?而大乘善知識的言教,恰恰是讓我們出離生死、遠離惡趣的,所以才需要棄自自在,捨於尊重。棄了什麼自在啊?棄捨了流浪三惡趣的自在。祈請善知識引導我們脫離惡趣、脫離三有,在任何時處準確地捨惡取善,邁出當下踏實的、向上的一步。所以師父這一段的叮嚀、殷重的叮嚀,如果能放在心上,常常警誡自己,這一生乃至生生世世都會受用無窮啊! [07′52″]

【全廣 II】第 94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從 93 講談到「關愛教育」開始,一直到今天整個段落,這些內容當中,老師主要立什麼宗、成立什麼因、舉了哪些喻?

這個問題主要是希望大家更了解老師所引導的理路,以及其中正確的行相。

【全廣 II】第 94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此講,老師引師父針對哪幾種不同習性的人,做什麼樣的引導?(請針對不同例子分析其:習性、師父如何引導、難點錯誤處、應取應行為何、應捨何險處、……)

2. 我們應如何避免「處處講方便,方便出下流」?

3. 老師最後總攝:針對不同習性、不同特點的人,如何能擺脫自己習性所帶給自己的困境?如何取、捨?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95講_手抄第1冊 P59-LL5 ~ P60-L4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95講_手抄第1冊 P59-LL5 ~ P60-L4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095 (2019/02/25 ~ 02/2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20:10 ~ 21:18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手抄頁/行 第1冊 P59-LL5 ~ P60-L4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59-LL5 ~ P60-L5 )
手抄段落 那麼現在這個尊者就在......那個大師的位次是高得不得了!」



真如老師講授
在上《廣論》之前,請大家還是要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調整一下自己的動機,要把自己的續流調整到準備聞法的一個狀態。那麼準備聞法的狀態和其他的狀態有什麼不同呢?最根本性的就是它的目的非常地明確——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有情,必須去希求佛果。在這樣的一個動機下,我們所做的聽聞,才會符順於我們所學習的大乘教典。 [00′43″]

  在平常忙忙碌碌、不停更換所緣的狀態下,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忽略我們的動機,在這些可能是很瑣碎的事務中消耗了生命的光陰,對自己三業的省察,可能也沒有那麼嚴格。但是在聽聞的時候,因為我們的所緣都是法義,所以比較容易將所聞的法義來觀察自己的現行,率爾、率爾觀察三門,然後調伏,其實這樣是比較方便的。 [01′21″]

  在每一節課之前,聽聞動機的策動是很必要的一個習慣,非常希望大家能夠養成這樣的一個習慣。因為在我們還沒有學《廣論》之前,我們是沒有這樣一個習慣的,我們不知道在聽聞前的發心,乃至思惟聞法勝利做前行是這麼重要的。因為如果前行沒有的話,其實會影響正行;正行如果被影響了,那所回向的可能也有太多的染雜。所以前行從來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前行做好了之後,正行可能就會很少失誤;再按照上師教我們的去回向的話,聽聞這一座法所累積的資糧可能就是非常可觀的,或者說是我們生生世世受用不盡的一個資糧。 [02′12″]

  所以前行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不要嫌麻煩,因為一旦這件事情成為你的習慣之後就不麻煩了,就像我們自動地呼吸、我們的眼睛會自動地看什麼一樣,是我們的一個習慣。所以聽聞之前我們會自動地去思惟聞法勝利,將我們內心的續流轉向感恩三寶、專注於法義,希求於解脫乃至成就無上菩提,這是非常美好的對自心的一個訓練。但是要成為習慣的話,一定要刻意訓練,不刻意訓練會忘記的,甚至久了之後會忽略,認為聞法勝利沒有什麼重要。其實這樣的話會輕視法的,輕視法,會有很大的過失! [02′57″]

  所以無論我們已經學了多少年了,當「思惟聞法勝利」的這種勝利還沒有在內心中如量地、如法地生起的時候,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勤勉地、能夠不厭其煩地說服自己的心,在每一節課聽聞之前,要做這樣一個聽聞前行的策動。策動到一個量——我們的心,要因為這個策動而改變,比如說:緣念到佛陀的時候,會心生感動,還有會覺得這個聽法的機會很難遇、很珍惜,甚至生起極強的歡喜心和希求心。所以,想到:能有今天這樣一次聞法的因緣,不知道往昔我們都做了多少勤苦的努力,而且從佛陀的那一方面講,成就一個佛果,要多少大劫地積聚資糧?要捨頭目腦髓這樣的苦行,換來這樣的一個教正法和證正法。然後,還有很多傳承祖師,也都為法忘軀,所以我們才有這樣一個傳承。現在,我們才能夠聽到。 [04′18″]

  此時此刻,還有多少有情在三惡道,然後想一想:他們或者趴在幽暗的洞穴裡面,或者在一個不見天日的深深的海底裡,還有的在曠野裡奔跑;正在吞食其他的生命,或者被吞食;一旦淪為三惡道的有情,像海裡的大魚,一張嘴,一吸的時候,可能很多生命就不見了,所以活一天,都是要用眾生的血肉來維繫自己的生命,想想造很多惡業啊!餓鬼道的有情,要忍受長劫難以想像的饑渴呀!我們一天不喝水,或者幾天不吃飯——就那種饑渴,要忍受難以想像的時間長度的饑渴;而地獄道的有情,那就更可怕了,此時此刻正在地獄道的有情,他們就處在無量的痛苦之中,而且是極其難忍的痛苦之中。而現在的你我由於上師三寶的恩德,有幸暫時脫離了三惡趣,有這樣一個隨順暇滿的所依身,而且非常非常幸運地值遇了大師的教法,我們現在就在聽《菩提道次第廣論》,一起研討。這樣的時光不是一揮而就,好像天上飄來一片雲那樣那麼輕鬆的,是往昔我們花了多少勤懇的努力才得到的現在的機遇。得到了之後,這個心續剎那剎那一刻不停地向前奔流著,在老死還沒有被究竟地滅除之前,我們依然會遭受到生老病死的折磨。而現在正是一個能夠解決這種痛苦的最好時機。我們來聽聞正法,一定要讓這難得易失的暇滿時光發揮最大的效用,對什麼發揮最大的效用?對自他的離苦得樂,要產生最有力的、最真實的饒益。 [06′59″]

  所以聽聞前行的策動,我認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班長,在帶班之前如果能夠好好地祈求的話,那麼這節課我們就能夠感受到佛菩薩很大很大的加持。這樣的話,在跟其他同學一起研討的時候,可能突然間就會靈光乍現,對某一個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或者對內心產生更深入的一個感動,或者扭轉習氣。這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可能發生在瞬間! [07′35″]

  今天我們就往下聽。上節課學到:「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燃燈智。」接下來我們要聽下一段。準備好的話就可以聽了! [07′57″]

  
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那麼現在這個尊者就在這地方示現,喏,他就是這樣!所以他能夠把這個圓滿的這個教授,一點沒有錯地配合起來,這樣。所以他本身示現的位次我們不知道,根據他的傳記,他剛出家的時候,剛出家哦!就證得那個量是什麼?加行位上的位次。這個加行位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大師當中選一位的話,是天台的兩位祖師——天台智者大師以及他的老師慧思禪師。哇,那高不可攀哪!這個有一個祖師就是憨山大師,這是明末四大師也是啊,一般人把他推崇為明末四大師之首,就是說四個人當中最高的。人家問他,說:「大師啊,你這麼了不起啊!那個比之於古人啊……」他要用、找幾個古人跟他比一比,他就隨便談幾個——天台智者大師。憨山大師怎麼說?「欸,我怎麼可以跟智者大師相比啊!那我只是開悟了得佛性,那個大師的位次是高得不得了!」 [09′06″]
  在這一小段我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跟中國的祖師的位次做這樣一個對比呢?」有沒有想到?會不會想到三十年前有多少漢人了解阿底峽尊者?有多少人想要知道宗大師?那時候可能是完全都不了解的,《阿底峽尊者傳》應該沒有多少人知道。那我們怎麼樣了解一下這樣精彩的一位傳承祖師呢?所以師父就把我們漢地了不起的高僧大德,這樣地稍稍對比一下。 [09′49″]

  因為在下一段師父說:「為什麼要舉這個例子呢?」然後師父說:「我們哪,因為你沒有真實地認識,我們種種增上慢會很容易產生。」其實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還是有疑問,我的疑問是:難道學的人會覺得自己比阿底峽尊者還厲害嗎?因為他並不了解嘛!那麼這個問題是下一段提出來的。在這一段,為什麼要提一個我們漢地的祖師做這樣地對比?這是一個問題可以先放在這兒。 [10′24″]

  阿底峽尊者有多了不起呢?這一層一層的,有憨山大師;然後比之於憨山大師,憨山大師說:「我怎麼可以跟智者大師比啊!我只是開悟得了佛性。」看一看!開悟的人他說:「我只是開悟得了佛性。那個大師的位次是高得了不得!」就是被大徹大悟的人所崇仰的智者大師。那麼阿底峽尊者的本地風光到底是如何,我們是沒法去揣測的,所以師父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 [11′00″]

【全廣 II】第 95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老師把這一講粗分成哪兩個部分?

2. 針對這兩個部分分別探討了哪些行相?

3. 老師在這一講引導當中,給我們的下手處是什麼?

【全廣 II】第 95 講 討論題綱(二)/如俊法師

1. 請大家五分鐘研討一下。

2. 思惟聞法勝利、做聽聞前行要養成習慣好像有點困難?

3. [02′57″]~[07′35″] 老師講了好幾個部分,特別講到思惟很多有情在三惡趣的部分,跟老師這講總體理路的關係?

4. 老師在這一講,如何教我們如法思惟緣念,讓自己心生感動,讓自己的心因為思惟聞法勝利而策動、而改變?從哪幾個角度思惟?每一點都要用以前聞思的教典、法義,把這幾個角度加深加廣地思惟。

…………………………
(3,4是2的答案。4是3的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96講_手抄第1冊 P60-L5 ~ P60-LL1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96講_手抄第1冊 P60-L5 ~ P60-LL1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講次 0096 (2019/02/28 ~ 03/0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21:18 ~ 22:27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手抄頁/行 第1冊 P60-L5 ~ P60-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0-L6 ~ P60-LL1 )
手抄段落 我為什麼要特別舉這個例子呢......然後幾十年。



真如老師講授

那麼我們再聽下一段。

  
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我為什麼要特別舉這個例子呢?我們哪,因為你沒有真實地認識,我們種種增上慢心很容易生。欸,往往人家聽見大徹大悟,好像那個大徹大悟成了佛一樣。不是!大徹大悟有層次不同的,凡夫也是大徹大悟,也可以,就這樣;然後佛也是,天台智者大師也是。那我就特別說明一下,像憨山大師這麼地了不起的人,看那個天台智者大師這麼高。然後天台智者大師他最後走的時候,人家弟子問他說:「大師啊,你證得什麼品位啊?」「我只登五品,只登五品。」那還是在「觀行位」上當中的人哦,他的老師才是「相似位」當中的人。我們這位阿底峽尊者他不是最後哦,他剛出家的時候,哦,還沒有出家,他去參訪善知識,他那個善知識最起碼的都是加行位上的人,有很多是地上菩薩,就告訴他他自己的經驗,然後他照著修持,當時就證得他老師相應的位次。這樣高的一個人,出家,然後幾十年! [01′14″]
  這一段不知道大家聽完之後有沒有疑問?可能很多同學疑問的是:聽到大徹大悟,好像大徹大悟就成了佛一樣,師父說:「不是!大徹大悟的層次是不一樣的。」這裡邊有一句話,說:「凡夫也可以大徹大悟。」注意哦!這裡邊說什麼?佛坐在菩提樹下,是不是也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了?還有天台智者大師、憨山大師都徹悟了。這裡邊可能一些同學會有疑問:大徹大悟的還是凡夫嗎? [01′53″]

  我稍稍作一個解釋。在這裡邊,徹悟肯定是對於空性的證悟力——了解。對於空性的了解,首先要從比量上證得,在比量上證得就屬於思所成。那麼比量證得為什麼叫比量證得呢?就是要依靠正因而證得它的所立,這就是比量證得。那麼在正因上,有「自利時」還有「他利時」。「自利」就是自己思惟,比如說成立空性的這個正因,思惟之後而證得了空性,這樣是比量,這個就叫「自利時比量」。「他利時比量」就是從他陳述的這個正因,聽到之後他證得了空性,這個叫「他利時比量」。但是都是要依靠正因去證得什麼?所立,所以它是比量證得空性。比量證得空性可不可以叫徹悟?也可以吧!比量證得空性,是凡夫否?是的,所以他也是凡夫。 [03′01″]

  證悟空性,在《現觀辨析》裡邊列舉了九種正因去成立空性。有幾種還記不記得?大家還記得嗎?五相、七相、金剛屑因,還有離一異、破有無生、破四邊生、破四句生、對立可得因,還有一個緣起因。透過這九種正因去成立無自性的道理,然後行者要對這個無自性的道理進行思惟。剛才我講的是比量證得,比量證得屬於思所成;接下來用奢摩他去證得空性,它屬於修所成;修所成之後,再來用止觀雙運證得。這個之前還是屬於什麼?分別心的,還是屬於分別心證得,止觀雙運之後最後現證空性的那個行者才是聖者。不是用分別心證得,它是現證。那個時候,如果是大乘行者的話才是登初地,然後還要兩大阿僧衹劫累積資糧,去成就無上正等菩提。 [04′18″]

  大家可以想想這個過程哦!依據教理去判斷一個大德他的所證,不是說:啊,看起來像怎麼樣!因為有嚴格的教理的基礎來判斷。所以像這裡邊寫到,阿底峽尊者他的老師最起碼都是加行位的。加行位是什麼?就是剛才我們說止觀雙運去證得空性,還是在分別心上證得,還沒有現證之前,那時候是加行位的。有記得這段吧?師父講到:「有很多是地上菩薩」,就是阿底峽尊者的老師哦!「就告訴他他自己的經驗」,就是他的老師把他的經驗告訴他,「然後他照著修持,而且當時就證得他老師相應的位次。」所以這是絕頂聰明的一個修行者,他的成就是很難想像地高!師父說:「這樣高的一個人!」所以他才能把幾派的傳承融會於一身嘛! [05′18″]

【全廣 II】第 96 講 討論題綱/性傳法師

1. 此段師父開示重點可分哪幾點?此講老師先針對哪一點廣解?

2. 老師依《現觀辨析》為我們介紹了哪幾種成立空性的正因?

3. 凡夫及聖者如何依此正因分判所證悟之空性?

4. 師父為何要舉這個例子?對我們有何啟發?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97講_手抄第1冊 P60-L5 ~ P60-LL1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97講_手抄第1冊 P60-L5 ~ P60-LL1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097 (2019/03/04 ~ 03/0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21:18 ~ 22:27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手抄頁/行 第1冊 P60-L5 ~ P60-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0-L6 ~ P60-LL1 )
手抄段落 我為什麼要特別舉這個例子呢......然後幾十年。


【全廣 II】097講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說:「為什麼要舉這個例子呢?我們哪,因為沒有真實地認識,我們種種增上慢會很容易產生。往往聽見大徹大悟,好像大徹大悟成了佛一樣。」 [00′14″]

  在這裡邊,師父提到了增上慢這樣的一種心態,那麼什麼是增上慢?在世親菩薩所著的《五蘊論》,還有安慧論師所著的《廣五蘊論》中,提到「慢」總共有七種,增上慢是這七種慢中的第五種。在玄奘大師所翻譯的世親菩薩所著的《五蘊論》中說:「云何為慢?所謂七慢:一、慢,二、過慢,三、慢過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什麼是增上慢呢?就認為自己已經獲得自己尚未獲得的殊勝所證法,心高舉為本性,這就是增上慢。所謂他自己認為他已經獲得了自己尚未獲得的殊勝所證法,殊勝所證法到底是什麼?就是指聖果及禪定等等。聖果,從大小乘來分的話,小乘的聖果就是預流果一直到阿羅漢果,大乘就是初地一直到佛地之間。由於我們沒有真實地認識,所以自己會認為自己已經得了這些聖果乃至禪定等等。 [01′42″]

  為什麼我們沒有真實地認識,會產生增上慢呢?或者判斷別人判斷錯了,或者判斷自己。「真實地認識」請問是來源於何處呢?現在我們大家都知道一定要詳盡地、仔細地聽聞教典,然後開始廣泛地去辨析、了解,透過扎實地對教典的學習、對教理的聞思修,我們才能夠知道判斷的界限。比如剛才我說的聞、思、修三個層次的證悟,甚至加行位的證悟、到最後登地,它的位次、它的界限是非常非常清楚的。但是如果我們不仔細地學教典的話,我們就會把一個凡夫的大徹大悟和一個登地菩薩的大徹大悟,甚至和一個十地菩薩的大徹大悟全部混成一團,完全無法判斷。甚至如果有一個人在我們面前說他大徹大悟了,我們都不知道他到底徹悟什麼,都不會去詢問。祖師曾經說過:如果廣講加行位菩薩的功德的話,一個普通的凡夫可能會認為那是佛陀的功德,加行位哦!但是,一個普通的凡夫聽起來的話,哇!會覺得他的功德跟佛陀幾乎是沒有差別的,甚至就是佛陀的功德哦! [03′08″]

  所以師父在這一小段,看這幾句話:「不是!大徹大悟有層次不同的,凡夫也可以大徹大悟。」當時可以想見三十年前哦!三十年前《菩提道次第廣論》還沒有在漢土流行,那麼師父怎麼樣把這個嚴密的教理給我們講清楚呢?你看,師父用了三行就講成這樣子了!但是這個三行我們要學好多。那麼對於教典沒有學習的初心行者來說,透過這幾句話可能就會去鑽研了,比如說:欸,為什麼大徹大悟層次差這麼多?而且凡夫也大徹大悟了?沿著這個疑問大概就可以去學教理。 [03′46″]

  所以我會自己想:為什麼師父要舉這樣一個例子呢?透過這樣一段描寫,當然是讓我們去稍稍了解一下阿底峽尊者他到底是怎樣成就的一位高僧大德;另一方面,提到了天台宗的判教的方式,如果我們不去廣學教理的話,其實是沒法理解師父在講什麼的。所以師父在講《廣論》的整個過程,都在鼓勵我們一定要深入、廣泛地去學習教理。學習教理了之後修行會快得多,而且不會走上歧途。因為就像一個地圖,你要沿著地圖去到一個沒有經過的地方,而且要有善知識引領的話,這就變得方便得多! [04′32″]

  師父在學教理這一點上,示現的是非常非常嚴謹的。師父幾乎有閒暇的時間——我們說的閒暇就是他沒有在見人、沒有在開會、沒有在各地跑法人事業、四處去鼓勵同學的話,幾乎都在看書。像我的其他善知識們也都是這樣,都在看經典。師父看經典的時候,有的時候會發現師父非常非常地感動,講不出話來,然後他會在佛堂裡走來走去、走來走去,就是很激動;有的時候,師父看經典會流眼淚。在旁邊看著師父的時候,會感覺到經典上所顯現的一切,彷彿都顯現在師父的內心之中。你跟著師父的話,就會覺得經典上所講的一切,其實一個學佛的弟子只要好好地努力,是可以把它現證在內心中的。但是要嚴格地按著道次第的修行,不能人云亦云,或者自己想我的證悟經驗是怎樣。 [05′34″]

  師父這兩小段,由阿底峽尊者的證悟,結合到我們漢土的高僧大德,他對我們寄予了深刻的希望,就是希望我們能夠把佛陀所講的法詳盡地學好。如果想學好的話,一定要學傳承祖師所造的論,因為論就在釋經,要把這個學好才能夠知道路徑,我們才能夠開正知見眼。有了正知見的眼睛之後,我們戒律的腳才能夠走向正確的地方,所以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點!師父在這兩段裡對我們寄予了這樣的厚望,所以他這樣講。不知道你們聽的時候你們有什麼高見?我也很想知道! [06′18″]

【全廣 II】第 97 講 討論題綱/如俊法師

1. 老師說師父對經典的學習是很嚴謹的,為什麼用嚴謹這個詞?

2. 請問老師在這邊提到世親菩薩所著的《五蘊論》中的七種慢,為什麼老師特別提到增上慢呢?像我們現在這麼粗淺的修學好像不會有這種問題,老師現在也不會離開我們的問題來講法,這一點應該怎麼去思惟?

3. 老師的文裡面有講到,在學廣論的整個過程,都要鼓勵我們深入廣泛地學習,到底什麼是「深入」跟「廣泛」?好像要深入就沒辦法廣泛,要廣泛就沒辦法深入。怎麼樣兼顧「深入」、「廣泛」學習經典的原則?

4. 師父在後面講到「對於教典沒有學習的初心行者來說,透過這幾句話可能就會去鑽研了」,老師也說「沿著這個疑問大概就可以去學教理」。如果沒辦法生起想學教理的這種信心的時候,到底該怎麼思惟?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98講_手抄第1冊 P61-L1 ~ P61-L6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98講_手抄第1冊 P61-L1 ~ P61-L6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098 (2019/03/07 ~ 03/1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22:27 ~ 23:19
廣論段落 P1-L7 攝二大車善傳流……敬禮持彼燃燈智
手抄頁/行 第1冊 P61-L1 ~ P61-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1-L1 ~ P61-L6 )
手抄段落 那個時候他參訪善知識......有它殊勝意義。
入門段落 第1冊 P61-LL6 ~ P63-LL5 其次禮讚造此道者獨一天尊……於無等覺窩大師作禮敬。


【全廣 II】98講
真如老師講授
好!那我們大家來聽下一段。

  
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那個時候他參訪善知識十幾歲,到七十幾歲死,你可想而知他多高。但他沒有說明,至少從我們現在有的傳記當中,他沒有說出來「我自己到了什麼位次」,這個沒說。但它至少這個地方說明了,他這個大師,有把佛陀的這個教授圓滿地擺在這裡。這所以為什麼當年在印度啊,他在所有一切的宗派都崇奉他——你念佛的,你跟了他一定成功,你參禪的,跟了他一定成功,不管你禪、淨、律、密、教,因為他得到圓滿。所以這個地方的,它這個表示這個傳承,有它殊勝意義。 [00′50″]

  這一小段,師父說:阿底峽尊者他把佛教的教授圓滿地傳承下來,當年在印度達到什麼樣的成就呢?就是各宗各派尊奉的大師。他腰間掛著一百零八所寺院的鑰匙,所有的寺院都尊他為頂嚴,不管是哪個法門的,都跟著阿底峽尊者修行。可以想見,把這樣一位大德請到西藏該多麼困難,那個可能不僅僅是國寶級的問題了! [01′30″]

  阿底峽尊者離開榮耀的最頂端,然後去藏地,語言也不通。大家如果到阿底峽尊者駐錫過的聶塘寺,可以看到房子是很矮的、很小很小的一個寺院。他當年為了把教法傳持下來捨壽二十年啊,就為了把這個道次第的傳承傳下來,所以真的要感恩阿底峽尊者的深恩啊! [01′59″]

  我們現在所學的一切,如果沒有諸位大德捨卻一切,這樣弘法利生的奉獻,我們現在豈能聽到這樣的傳承呢?所以「敬禮持彼燃燈智」的「敬禮」,應該是發自我們內心深處的最最虔誠的一個敬禮,而且要盡未來際地感恩下去、禮敬下去!如果沒有這麼精彩的傳承祖師,我們現在縱然是想要出離生死、想要發大乘心,甚至想要去成就佛陀那樣一個大覺佛位的果位,我們如何能夠找到路徑呢?如何能找到次第?如果沒有這些先賢大德們為我們作種種的示現和教導,我們真的是不知道該如何修行,所以「敬禮持彼燃燈智」! [03′04″]

  現在大家把《四家合註入門》打開到六十一頁,還是要看中間的藍字和紅字、黑字的部分。說:

  其次禮讚造此道者獨一天尊:從二大車依次傳流圓具詞、義、加持等,非有間隙及含毒等。深見以及廣行二門,往趣圓滿佛地之次第、體性及其差別等悉皆無謬,此復完具齊備,故為圓滿,道之支分等至言密意要、一切經續之教授無盡寶王、善妙生源,敬禮持彼吉祥燃燈智此讚無等覺窩大師。 [04′02″]

  下面就看六十二頁,我們的「講記」哦!說:「其次禮讚造此道者獨一天尊:」,「造此道者」是指道次第——《菩提道炬論》的造者,就是指勝阿底峽尊者。「獨一天尊」,就是至尊的意思。這一偈就是對阿底峽尊者作禮讚。 [04′24″]

  下面又有問題,說:「『道』是什麼?」仁波切回答說:「『道』就是指道次第。這個教授的造者是誰呢?就是覺窩具德阿底峽。」 [04′34″]

  「從二大車」,從上面的龍樹、無著菩薩傳下來的傳承,注意!圓具了詞、義,還有加持力,在加持力的力量上是沒有散失和減損的,就是他的傳承加持力傳承到現在是沒有一點點減損的,這是上師傳持下來的傳承所必須的,就是加持力沒有凹凸的。他為什麼會具有這樣的力量呢?因為沒有間隙;間隙就是中間有空掉,傳承就斷掉了。而且就算沒斷,下面說「含毒」,比如說一杯奶茶如果有一滴毒藥的話,那可能就完全不能用了,那已經不是飲料,是毒藥!所以它這裡邊沒有一點點摻雜不清淨的、有毒的部分。 [05′24″]

  「間隙」,它原來是指房子與房子中間的空隙,用此比喻傳承間斷;「含毒」,就是在傳持它的時候,混雜了煩惱的意樂,這個是指惡劣的意樂。但是我們這個傳承不是上述的情況,所有的傳承祖師在傳它的時候,沒有含混著非常惡劣的意樂。心中的想法,沒有被過失、雜質染雜,完全沒有這些過失;它是極其清澈、極其清淨的傳承。這裡邊說:加持力完全沒有散失、沒有減損的一個強大的傳承,而且是「依次」傳下來的傳承。 [06′11″]

  善傳「深見以及廣行二門,往趣圓滿佛地之次第」,它傳持了深見和廣行兩個門徑。注意!它這個「善傳流」這個「善」,必須是毫無間斷的傳承,加持的威力也沒有散失,沒有被破壞誓言的雜質所染污。這裡邊所有的傳承祖師,都沒有破壞誓言的雜質,這都是清淨傳承所必須的,清淨傳承是非常非常重要! [06′46″]

  回憶一下:具備了詞和義,還有什麼?加持力!注意!詞、義、加持力,沒有間歇——沒有空隙、沒有含毒。而且是依次由深見及廣行兩個門徑,趣圓滿佛地的這樣一個傳承。我們現在聽的就是這樣的傳承,所以是何等地榮幸! [07′14″]

  「往趣圓滿佛地之次第、體性及其差別等悉皆無謬」,就是完全沒有錯謬,一點點錯謬都沒有的!「此復完具齊備」,這裡邊體性、加行等等這些道次第全部是圓滿的,「故為圓滿」;「道之支分等至言密意要」,都在裡邊。那麼攝集道的支分等八萬四千法蘊,也就是十二分教扼要,或者說一切經續的教授,像什麼呢?仁波切這裡邊講:就像如意寶庫般的「寶王藏」,如意寶庫,是「無盡」的「善妙生源」。「持彼」,執持這個寶庫的到底是誰呀?就是「吉祥燃燈智」——覺窩具德阿底峽尊者。 [08′07″]

  前面讚美了那麼多這個傳承的美好,那麼這個這麼優美的、完全清淨、有力的傳承,傳持到哪裡了?傳持到勝阿底峽尊者,他把它一肩擔承,是持有這個寶庫的所有者。所以敬禮覺窩具德阿底峽! [08′29″]

  在最後面,又有人提問題,說:「到底執持了幾個傳承?」仁波切在講的時候,非常強調說:「是三個傳承!因為這裡邊有間接顯示了偉大行派,是至尊文殊怙主、寂天菩薩的傳承,稱之為偉大行派。這個沒有直接說出來,但是在其他地方都有提到三脈法流匯為一,所以阿底峽尊者完全擁有這個三脈傳承的法流。」三脈傳承法流的匯合,就像長江大河匯合到大海一樣,匯合到阿底峽尊者的身心上。所以對這樣的傳承祖師,獻出我們從內心深處的禮敬! [09′11″]
【全廣 II】第 98 講 討論題綱/如英法師

1. 為什麼寺院要把鑰匙交給阿底峽尊者呢?這代表什麼意思?

2. 我們認真想一想,阿底峽尊者還有許多善知識努力把法清淨圓滿的傳承留下來。而把法的傳承留下來真的有這麼重要嗎?重要在哪裡?如果沒有傳承,會怎麼樣?

3. 這樣清淨的傳承留下來,從歷史上看起來是祖師佛菩薩的事情 ,我是凡夫,跟我有關係嗎?我只是學的人,我有責任嗎?

4. 傳承無謬、沒有染雜,有什麼好處?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99講_手抄第1冊 P61-L6 ~ P62-L7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99講_手抄第1冊 P61-L6 ~ P62-L7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099 (2019/03/11 ~ 03/1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音檔 2B 23:19 ~ 25:30
廣論段落 P1-LL2 遍視無央佛語目……敬禮此諸善知識
手抄頁/行 第1冊 P61-L6 ~ P62-L7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1-L6 ~ P62-L7 )
手抄段落 遍視無央佛語目……也就是說本論真正殊勝之處,這樣。


【全廣 II】99講
真如老師講授
我們接著聽「遍視無央佛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這一個偈子: [00′12″]

  
上日下常老和尚 寫:那麼再下面呢,除了這個正支以外,其他的相關的、旁邊的一些什麼人,下面那個偈
遍視無央佛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
  除了這個正統的這個一脈相傳的我這個師承以外,其他的相關周圍的這些大善知識都在裡頭。而大善知識每一個的條件都是什麼?「遍視」,這個遍是普遍,他沒有執著的。而是什麼?「無央」,一切諸佛的這個經教,一切諸佛的經教。他了解這個道理,而且都是「賢種」,種就是種性住,平常我們叫三賢十聖。真正具足善根,已經一定走上大乘路子的這個行者。所謂「最勝階」,表示大乘的這樣的那個祖師們。由於他這個悲心的關係,所以用種種的善巧來說明這個佛、菩薩殊勝的意義,教導我們的那些諸大善知識。這個是歸敬,也一方面是歸敬求加持、消業障,另外一方面表示這個傳承,也讓我們知所歸趣。
  所以我們真正要學佛法的話,最重要的,剛才說你要得到善知識,那麼什麼叫善知識呢?後面會詳細說明。可是這個裡邊,真正地要了解這個善知識,你沒有智慧辨別不清楚。有一點容易的,換句話說他的世系如何?他的傳承如何?這個東西大家不能亂的。這一點我們不必用智慧去辨別,你能夠找到這個的話,確定都是圓滿無缺的善知識。所以他這個地方也簡單地說明了這一點,也就是說本論真正殊勝之處,這樣。
[02′33″]
  好!我們看一下師父對這一段的解釋。說:「其他相關周圍的大善知識在這裡邊」。注意哦!師父說:「大善知識每一個的條件」,這些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哦!每一個條件都是什麼呀?它這裡邊有個「遍視」,普遍的、沒有執著的,都是什麼?「無央佛語目」。「無央佛語」就是一切諸佛的經教。一切諸佛的經教到底有多少啊?流傳在我們人間、我們南贍部洲沒有散失的經教,乃至在很多個世界的那些經典,他們都遍視了嗎? [03′13″]

  以前有跟法師們討論過這個問題,當我提說:「遍視了嗎?」提這個問題的時候,有法師回答說:「道次第能夠總攝一切佛語的扼要,通達了道次第,也算是某種程度的遍視無央佛語。」還有一個法師回答說:「《廣論》所皈敬的傳承祖師,主要都是道次第的傳承祖師,因此這裡稱讚諸大善知識遍視無央佛語,也應當是從這些道次第的傳承祖師通達道次第的角度,而做讚歎。」 [03′46″]

  在慧海大師所著的《廣論講誦筆記》裡,也有這樣一段。提到慧海大師,慧海大師是清朝乾隆時期的人,他是拉卜楞寺的大德,被譽為整個格魯派耳傳教授最清淨、最完整的寶藏。拉卜楞寺是對傳承要求非常嚴格、非常清淨的,這裡主要就是看他的上師法,如果有一點點跟上師矛盾,或者違背跟上師誓言的,大家就不會去跟他求法。像慧海大師他寫的密法的著作就成為上下密院的課本。就是這樣的一位傳承祖師——慧海大師,在他所著的《廣論講誦筆記》裡,有講到二世嘉木樣大師的一段話。 [04′50″]

  關於二世嘉木樣大師,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了解,拉卜楞寺就是一世嘉木樣大師建立的。那麼二世嘉木樣大師跟章嘉國師是同時代的人,六世班禪的傳記就是二世嘉木樣大師寫的。隆多喇嘛仁波切曾這樣說:「當時藏地生起菩提心的典型人物就是永津班智達,而通達空性見的典型人物就是二世嘉木樣大師。」《廣論講誦筆記》裡說:「二世嘉木樣大師在傳《安樂道論》的時候曾說:『要徹底地傳授《安樂道論》的引導,需要花上一個多月的時間,但我現在太忙,恐怕沒有時間。雖然是這樣,可是如果圓滿地講授獲得道次第的引導的話,就代表獲得八萬四千法蘊的引導;能夠講聞道次第,就能夠代替講聞八萬四千法蘊;能夠複誦道次第,就等於複誦八萬四千法蘊』。」慧海大師說:「對於上述這些話,要是真正懂得思惟的話,《廣論》的每一句話都會攝持八萬四千法蘊的修持。」 [06′12″]

  到底可不可以達到「遍視無央佛語目」這樣的境界呢?怎麼能夠達到呢?諸位的答案是什麼呢?大家也可以觀察思考一下。 [06′24″]

  然後又解釋了「賢種趣脫最勝階」,這樣了不起的祖師們哦,被大悲所繫縛的祖師們,他們用種種的善巧,來為真正具足善根的所化機開顯了菩提道,所以禮敬這些善知識。 [06′46″]

  接著師父下一段講了一個問題,說:「我們要真正學佛的話」,注意哦!注意,不要走神!「我們真正要學佛法的話」,注意!又出現了那個「真正」兩個字,記得師父在前面的磁帶也講過,說:「如果想真正地學佛的話」。這裡邊出現了「真正」,要考慮考慮:我們平常是想要真正地學佛法呢?還是沒有那麼真正? [07′17″]

  說:「如果要真正學佛法的話,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善知識」。師父說什麼樣的才叫善知識後面會說。但是這裡邊對於我們一個初機的學者,到底怎麼去找善知識呢?怎麼辨別呢?很困難,但是師父說:「有一點是容易的」,有沒有發現師父在教我們?「換句話說他的世系如何?他的傳承如何?」這個善知識他是不是有傳承的?這個是不能亂的。如果說他是有清淨傳承的這樣一個傳承善知識,「你能夠找到這個的話,確定都是圓滿無缺的」。是確定他有清淨傳承。這裡邊可能包括教正法、證正法很多傳承哦!所以可以想見師父講了前面的這些偈頌,在很多處都在告訴我們:學佛最重要的一定要尋覓善知識,然後一定要依止善知識;那麼依止善知識,一定要去尊重這個傳承,學習這個傳承。所以在這點上,我們可以再再地觀察一下我們自己:在我的心中,有沒有特別特別重視傳承、珍惜傳承? [08′38″]

【全廣 II】第 99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師父針對這一偈頌,其完整闡述內涵為何?

2. 在師父開示的內容當中,老師特別在哪些觀點引導我們觀察思惟?予以我們的下手處為何?

【全廣 II】第 99 講 討論題綱(二)/如得法師

1. [00′00″]~[06′24″] 把這一段做收攝,立了什麼宗?

2. 老師如何帶我們成立這個宗?

3. 老師問:到底可不可以達到「遍視無央佛語目」這樣的境界呢?怎麼樣能達到呢?

4. [06′24″]~[08′38″] 這一段立了什麼宗?

5. 老師如何帶我們成立這個宗?

6. 我們平常是想要「真正」學習佛法嗎?為什麼你這樣回答?標準是什麼?說明理由。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72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B-100講_入門第1冊 P63-LL4 ~ P68-L6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B-100講_入門第1冊 P63-LL4 ~ P68-L6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0100 (2019/03/14 ~ 03/1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廣論段落 P1-LL2 遍視無央佛語目……敬禮此諸善知識
入門段落 第1冊 P63-LL4 ~ P68-L6 其次讚歎尊師自身之親傳上師……就是道次第和自己的善知識。




【全廣 II】100講
真如老師講授
我們現在要看《四家合註入門》,所以請大家把書翻到六十三頁,還是要看那個紅字、藍字和黑字的部分。 [00′13″]

  說:「其次讚歎尊師自身之親傳上師——虛空幢及法依吉祥賢等:猶如遍視﹝無邊故為無央。﹞﹝一切語中最為勝,故為佛語。﹞

  這個「最為勝」是解釋佛語的。

  「目之道次第與善知識,三士道次以及詮說彼諸至言,易於趣入復賜大義,是故猶如賢種趣脫度越輪迴大海最勝階磴或而於如此道次第,因由其心,令無自在,依所化心志三種次第,引導直至佛地之便一切時處依道次第之門,由聞思修而善開顯一切至言文義,敬禮此諸善知識。此為禮敬其餘此法諸上師。」 [01′14″]

  我們下面看仁波切的講記。語王大師註解說:「其次讚歎尊師自身之親傳上師」,「尊師」,指宗喀巴大師,是語王大師對宗大師的敬稱。宗大師是從何處聽聞道次第的呢?洛札大成就者虛空幢上師,和依怙大堪布——法依吉祥賢。宗喀巴大師從這些上師聽聞了道次第,所以他在造《廣論》的時候,禮敬自己的親傳上師。 [01′56″]

  「遍視無央佛語目」,「無央」就是指無邊,「猶如遍視一切佛語目之道次第與善知識」,這個「目」到底是指什麼呢?「應該理解為道次第」,注意!這是一種解釋,「和自己的善知識」。「賢種」就是賢善種性,趣往解脫和一切遍智。「度越輪迴大海最勝階磴或」,這個「津梁」是指碼頭。所謂的「階磴」,本來是指河壩、高起的台階,但這裡也是指碼頭;這句的意思是具有賢善種姓者從這裡出發,這是能渡越輪迴大海最殊勝的入口,是在讚美善知識,也可以說是在讚美道次第、三士道次以及詮說彼諸至言。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道次第是善知識——也只有善知識——能夠傳承給我們的。 [03′06″]

  那麼這裡的階磴或津梁指什麼呢?就是「三士道次以及詮說彼諸至言」,這是巴梭法王的註解。如果再加上妙音笑大師的註解,這句話可以指道次第與善知識,道次第的部份就包含了三士道次及詮說三士道次的經論。大家可能想說:三士道次及詮說三士道次的經論,有什麼差別呢?在這裡可以理解為,三士道次就是指內心中生起了三士道的證德,是證正法;詮說三士道次的經論,就是教正法。 [03′54″]

  「易於趣入復賜大義」,這是妙音笑大師的註釋。「易於趣入」,是指如果修持三士道次第的話,不會走入錯道,非常容易趣往佛地。「復賜大義」,是說如果修持三士道次的話,能夠獲得佛果位的大義利。「於如此道次第」,對這樣清淨的至言,「因由其心,令無自在」,就是佛菩薩由於大悲心不能自在。依一切種所化的眾生的心志,結合著下、中、上三士夫的根基,三種次第,引導到哪裡呀?直至成佛、佛地的所有方便,而做善巧地宣說。這樣善巧地於一切時處,依三士道次第門,由聞思修而善開顯一切至言文義,敬禮這樣的善知識!所以「善開顯」,就是由聞思修而開顯道次第的修持,令未解的能夠解,以前不懂道次第的修持,上師宣說之後懂了修持,就是「善開顯」。另外這裡邊還有增廣的這個意思,增廣什麼呢?聞思修的證德。如果在世間的話,有人給我們介紹了一個賺錢的方式,而我們就用這個賺了萬貫家財,簡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善知識,善於開顯能夠趣入解脫道和一切智智的方便,就像賜予我們一個如意寶,這個如意寶可以解脫所有的悲愁,賜予最殊勝的快樂。而這種快樂,沒有痛苦煩惱的染雜,一旦得到這種快樂,將永遠不停息地綿延下去,這就是善知識賜給我們的大義,大義是什麼?就是最勝的快樂! [05′53″]

  後面又有問題了!說:「『敬禮此諸善知識』,是指除了深見派、廣行派、偉大行派,和匯集三派的傳承者阿底峽尊者之外的善知識嗎?」這個前面都講過了,當時我沒聽明白,我又來問。然後仁波切說:「主要是頂禮宗喀巴大師自己的上師——虛空幢及法依吉祥賢。虛空幢所傳的道次第,實際上就是阿底峽尊者所傳的《菩提道炬論》。」 [06′17″]

  然後某人就說:「啊,那弟子明白了!我想這三士道,好像只有阿底峽尊者明白地闡述出來,怎麼又有一派祖師闡述出來了?」當然現在我不會有這樣的疑問了。還說:「好像都是道次第?」然後仁波切說:「道次第是自己的上師傳持下來的。道次第也不是宗喀巴大師自己創造出來的,而是從阿底峽尊者一代一代這樣傳下來,一直傳到他自己的上師——虛空幢尊者和法依吉祥賢尊者,所以在這裡面主要是頂禮自己的上師。」 [06′47″]

  然後說:「師父,如果是頂禮自己的上師的話,那第一句『遍視無央佛語目』,『遍視』是好像這一切他都看見了,他看見的是什麼呢?整個佛陀的語教嗎?」仁波切說:「對、對、對!透過道次第,八萬四千的法門都容易理解,就像自己的眼睛一樣,大體就是這個意思。」然後說:「『目』在這裡面有一個解釋,就是道次第,還有一個就是善知識。」這裡面就是一些討論。 [07′15″]

  後來仁波切又說:「對於自己的上師禮敬這個偈子,要把自己的上師和一切上師都攝入其中。觀視佛語的『目』,要理解為道次第與善知識,善知識是指自己的上師。而『此諸善知識』,指禮敬一切有結法緣的善知識,禮敬一切的善知識!」後來師父又說:「讚歎這個道次第,也是讚歎自己的上師啊!道次第,這個道次第誰來給你傳呢?就是上師傳的呀!需要具足這兩個涵意。所以之前的註解也有提到『道次第與善知識』。」這裡邊還是解釋那個「目」字,就是道次第和自己的善知識要一併禮敬的意思。 [08′02″]

  跟隨著善知識們學法的時候,會深刻地發現自己的善知識他們對自己的上師,都有著非常深刻的感恩心,應該說永銘肺腑那樣的一個感動。以前聽仁波切講最初教他《現觀》的老師,還有講教他很多經典的老師、小的時候幫他學習的老師。我記得在很小的時候遇到仁波切的時候,仁波切說:「其實我的上師是一個普通的僧人,沒有什麼名氣,但是我所有的修行的來源都是他恩賜的!」那個時候我還不了解傳承,才剛剛開始跟仁波切學習,仁波切就非常非常感動地跟我講了這句話。當時因為仁波切的表情讓我很深刻,所以直到現在還歷歷在目。 [08′58″]

  所以當我們接觸到這個傳承的時候,傳承師長就會把對上師一份感恩、滿滿的感恩、深深的尊敬,還有從上師那裡來的加持力,傳遞到我們的身心上。所以在學習的時候,要注意跟自己的善知識好好地祈求,要恭敬虔誠,這樣可以得到所有學法的加持力,乃至源源不絕的動力! [09′26″]

  皈敬頌可以總攝整本論的內涵,字數不多,但義理很深!仁波切常說:「學習皈敬頌主要是要生起信心,生起了信心之後,後面的法類就很容易生起。」要再再地思惟、再再地修才能夠生起。透過憶念善知識的功德、隨念深恩,才能生起。仁波切特別特別強調這一點,很多善知識也極為重視我們的信心。在很多經論裡都用大量的譬喻讚美信心的功德,所以我們在聽聞和學習的時候,最好能夠轉變內心,能令內心發生歡喜、發生感動! [10′15″]

  為什麼對上師生起信心那麼重要?生起信心,可以得到三寶的加持。上師是一切諸佛的總聚體,透過對上師修習信心、隨念深恩,能夠獲得解脫、一切智智,這是最大的恩德,不是給我們一點點眼前的利益所能相比的。如果對上師習慣觀察過失、常常觀察過失,是容易生起邪見的。如果生起了邪見,就得不到加持!善知識有很多功德,不是這樣隨便講講說:「啊!善知識很有功德。」,應該再再地觀察思惟,沿著皈敬頌的文句義理,多次反覆地思考、專注思考、凝神思考。如果我們能對善知識生起信心的話,那我們學習《廣論》就太有意義了!最殊勝的修行方法就是這個! [11′23″]

【全廣 II】第 100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其次讚歎尊師自身之親傳上師」,「尊師」是指誰呢?宗大師廣論的道次第是從什麼人聽到的呢?

2. 「遍視無央佛語目」,「無央」是什麼意思?「目」的意思是什麼?

3. 「賢種趣脫最勝階」,「賢種」是什麼意思?「最勝階」的意思是什麼?

4. 「三士道次以及詮說彼諸至言」巴梭法王及妙音笑大師是怎麼解釋的?

5. 「易於趣入復賜大義」,「易於趣入」是指什麼?

6. 「念恩」容易嗎?我們對多少人有念恩的心呢?生起念恩的心,對我們有什麼幫助?對曾經教導過我們的人,有念恩的心?
為什麼生起對師長的信心,有那麼重要?

【全廣 II】第 100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這一講所引的這一段《四家合註入門》主要詮釋的重點為何?
2. 這一講所引的內容用了哪些角度詮釋這個主要的重點?
3. 「道次第」與「善知識」到底是一樣還是不一樣?各自理由?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