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廣 II】1~100講 (廣海明月)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061講-了解佛功德,禮敬三寶尊(四家註)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61講 62講 63講 64講 65講 66講 67講 68講 69講 70講 71講 72講 73講 74講 75講



🍃廣海明月0061講🍁了解佛功德,禮敬三寶尊(四家註)
2A-61講_廣論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wan:

講次 : 0061 (2018/10/29 ~ 10/31)
科判 :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論前皈敬
廣論段落 : P1-L3 ~ P1-L4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備註 :《四家合註入門 1》段落:P54-LL2 ~ P56-L9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就能產生不可思議的利益!




真如老師講授
現在請大家把《四家合註入門》翻到五十四頁,我們再看一看仁波切對於這一個偈子的解釋。 [00′14″]

  說:「『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如實觀見』,佛意能如實的觀見一切如所有性、盡所有性的法。」這裡邊又提到如所有性和盡所有性。妙音笑大師就註說:「無遺之智所了達」,就是沒有遺漏的智慧所了達的,「故名無餘所知」,像頭髮絲、像汗毛那麼大的不知道都沒有,全部都知道叫無遺——沒有遺漏的。能夠毫無遺漏地證得一切所知,所以提到「無餘所知」。「無餘所知」,也是說佛陀的意,擁有什麼樣的功德呢?就「在同一個時間,各別如實觀見一切所知法的功德」。他在同一個時間,就是同一個剎那、用同一個智慧現證一切法。01:09

  這裡邊強調了沒有遺漏;強調了沒有遺漏地證得什麼?一切所知——一切所知全部都了解;用多長的時間去了解一切呢?就是一個剎那了解一切,不是很長的時間,一個剎那了解一切。就是這樣的一種意功德。 01:30

  那麼接下來,巴梭法王的註,說:「由詮身語意功德之門」來頂禮「釋迦尊主」。此中的「釋迦」,是說「強力或勇猛種族」,這說明種族的「強力」和「勇猛」是同義的,就是代表力量。「二足」,就是人的異名。「二足尊主」,就是人中的尊主。用一種非常恭敬的方式,說佛薄伽梵生在釋迦種族,而不直接說他的名諱。所以,像「傑喇嘛」宗喀巴大師也用最澄淨的信心,就是「以身分」,由我們的身體之中最尊勝之處,就是頭頂「稽首禮」,去頂禮釋迦佛。而且是三門恭敬地頂禮,「三門」就是身語意三。身作什麼?禮敬。語呢?就作讚歎。意呢?就生起了淨信。用三門去頂禮。 02:33

  那麼,第一句「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在其他的解釋也有這樣說到:「所生身」就是指能仁佛薄伽梵的身。而頂禮的意義何在呢?因為這是能令自己獲得無量福德的方便。為什麼要頂禮佛陀呢?可以令自己獲得無量的福德! 02:56

  所以佛身的妙相和八十隨形好,是由於無量的福德而產生的。不是說法、報、化三身嗎?要經過怎樣怎樣的那個次第,《現觀》裡會講怎樣去修成,是累積不可思議的無量的福報。有無量的福德才能產生這樣的身,比如說:獲得聲聞、獨覺果位的福德,乘以十倍,才能成就佛薄伽梵一個毛孔。所有毛孔的福德,乘以一百倍,才能夠成就佛陀八十隨形好中的一種隨好。所有八十隨形好的福德,再乘以一百倍,能夠成就除了佛陀白毫相和頂髻相之外的三十相。成就這些相好的福德再乘以一千倍,能夠成就佛陀的白毫相。然後這個福德再乘以十萬倍,就成就了佛陀的頂髻相。這是在《中觀寶鬘論》裡邊講的。 03:57

  再翻到五十六頁。說:由此可知,「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這一句,表達了佛身是從這麼多這麼多福德所出生的。後面的語功德、意功德也都是如此。對於如此的佛身,僅以一次合掌作禮的福德也是不可思議的,運用理路就可以推知。我們常常嘴裡會唸誦:「皈依佛」,但是皈依佛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是因為佛陀的功德這樣的無量、無法衡量,所以我們才要去皈依他。那麼,我們現在講到「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時,講到佛陀一個毛孔的福德有多大?縱使聲聞、獨覺的一切福德聚集在一起,也無法出生佛陀一個毛孔的功德。如果這樣的話,是怎樣地累積福德,最終才能夠成就佛陀的尊身呢?所以必須了解這是多麼多麼地不可思議呀!一旦我們了解了佛陀成就這樣一個毛孔的功德,它是多麼不可思議的福報才能夠累積出來,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再去頂禮佛陀、讚美佛陀,再對佛陀生起信心的時候,就能對我們的身心真的產生不可思議的利益! 05:27

  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我們才要每天聚起來學習教典。因為在教典裡會詳細地講述三寶的功德,我們一旦了解了這樣的功德,我們就不會去浪費人身,就是去攪煩惱啊,或者做一些無意義的、對此生和來世都沒有益處的這樣的行為。我們就會把這個暇滿人身的點點滴滴用來禮敬三寶啊、讚美佛陀,去學習佛陀到底有什麼功德,乃至有什麼差別。 05:59

  一旦廣泛地、不間斷地學習,我們了解了佛陀的功德,在內心中真實地生起對佛陀的信心,那麼我們一個禮拜下去,甚至說「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樣唸下去,自己全部的身心相合一——身語意三門都在恭敬作禮的情況下,我們所累計的福報也是不可思議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所頂禮的佛陀,他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頂禮了這樣的佛陀的我們,所累積的福報那到底有多少呢?所以是非常非常值得去學習和非常非常值得去禮敬的。因為會對我們的身心產生不可思議的利益!那麼大好的人生的光陰,何必去攪那些煩惱和傷心,想那些總也想不開的事情?花點時間去了解佛陀的功德、唸一下佛陀的名號,甚至認真地合掌去禮敬佛,會不會這樣的生命過得更加地真實和喜樂呢? 07:06

【 全廣 II 】第 61 講討論題綱 (一)/性勤法師

1. 到 [01′33″],老師把佛陀的意功德再講一遍,請大家複習一下這邊的開示,並研討「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老師就這句話的幾個字有做強調?

2. 佛世時,有十八頭怪魚的公案,佛陀叫他的弟子去看一下是怎麼回事,弟子看了之後回來跟佛陀說,是有一條很怪的大魚。在這個故事裡面,如果佛陀無礙知一切的話,什麼還要請弟子去看一看發生什麼事?佛陀一定知道的,為什麼還問?

3. 為什麼要認識佛陀身、語、意三業的功德?

【 全廣 II 】第 61 講討論題綱 (二)/如得法師
1. 先熟文,了解老師這段說了什麼?最主要立了什麼宗?
2. 從老師開示中,檢視自己的身心相續,內心裡面產生了什麼相狀?找出這些相狀背後的理由。
3. 我們為什麼要每天聚起來學習教典?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062講-現化遊戲無量土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062講🍁現化遊戲無量土
2A-62講_手抄1冊 P42-LL6 ~ P43-L5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wan:

講次 | 0062 (2018-11-01 ~ 2018-11-04)
標題 | 現化遊戲無量土
音檔 | 2A 17:17 ~ 19:21
廣論段落 | P1-L5 是無等師最勝子……禮阿逸多及妙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2-LL6 ~ P43-L5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2-LL6 ~ P43-L5 )
手抄段落 | 那麼這個佛的圓滿的教法……代表智慧。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18 ~ P124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一起研討《廣論》的時間。這段時間有憶師恩法會,所以我自己和所有的同學,還有尊敬的法師們,都在這個時間認真地用功憶念師父的恩德,再再地感恩師父來到我們的生命中。00:27

  就像在《廣論》三十八頁的第一行,「又云」,就是《華嚴經》說:「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華嚴經》說:「若諸菩薩」,能夠隨順善知識的所有教誡,那麼「諸佛世尊」──所有的佛陀都會很開心的。還有「若諸菩薩」,能於善知識的所有言教沒有違背,就等於趨近於一切智。還有於善知識的言教「無疑」──沒有疑惑,我們就是在親近善知識。01:29

  還有一個是「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的利義都能成辦。這是在《廣論》中〈親近善知識的勝利〉裡邊所寫的幾行而已,但是它會囊括從發心開始直至成佛這所有的過程,我們都不能離開善知識的教誡,這樣就都會得到善知識的攝受、得到善知識的守護、得到善知識的憶念。如果我們能夠初心不改,我們始終去修信,讓我們的信心越來越增廣的話,那麼一定可以由如法親近善知識的緣故,會得到像經典上所說的親近勝利。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努力,希望自他都能夠得到如法親近善知識的所有勝利。02:23

  師父非常非常在乎我們一定要學習《廣論》,為了把這本論帶給我們,師父辛辛苦苦地求法,然後又找到一種大家能理解的方式,再找到一種大家能聚在一起的方式──那就是廣論班。讓在工作崗位上、或者在家庭裡邊的居士們,能夠聚在一個課堂上,經年累月地,甚至是二十年、三十年地不間斷地修學《廣論》,今年師父講《廣論》都三十年了!其實廣論班是師父一個偉大的創舉,你我都在這個班裡成熟了自己的善根,繼續把《廣論》學到今天,我認為這是這個藍色星球上的奇蹟!是師父創造了這個奇蹟,也可以說是文殊菩薩,還有很多佛菩薩創造了這個奇蹟!當然,在這個奇蹟中也有你和我,所以真的是非常地令人歡喜!03:26

  今天我們就會學到〈皈敬頌〉裡邊的「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在聽聞之前要發一個大乘的意樂──為了利益芸芸的眾生,我必須去希求佛果,所以必須要來聽聞,以種成佛的因,所以在聽聞的時候安住聽聞軌理,要將所學的法向內調伏。04:09

  如果大家準備好了的話,我們就一起開始聽師父的帶子。好!那我們就開始聽了。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這個佛的圓滿的教法流傳下來的時候,分成功兩個大系: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方便;或者我們說一個是大悲,一個是大智。當他徹底圓滿的時候──佛,所以叫二足尊──明足、行足。那麼等到慢慢地向下的話,它一定分成功,這個時候用兩個菩薩來代表,實際上就是這兩個菩薩能夠圓滿傳持那一部分教法的。哪兩位?一個是彌勒菩薩代表方便,一個是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所以看第二個偈子:

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
  說現在這個是,「無等師」就是佛──無與相等的,是無等等師、那個佛最殊勝的法王子。這個法王子,他能夠圓滿地把佛一切這個事業的這個擔子能擔得起來的。而擔起來了以後他做些什麼呀?眼前化現無量無邊的身體,在十方一切世界當中遊化教導眾生。這是誰啊?這是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他是代表方便──大悲;以及文殊菩薩,代表智慧。06:27
  在前一段的時候,就介紹了佛法流傳下來的兩大系:智慧和方便,或者說大悲和大智。然後再說到這個偈子,說:「是無等師最勝子」,這個「無等師」,說無與相等的,就是沒有什麼能跟他匹敵的,就是指佛陀。那麼這尊佛陀最殊勝的法王子,在《四家合註入門》裡講到:為什麼說是法王子?是從佛陀的語教所出生的。這個法王子能夠做什麼樣的事業呢?就是「荷擔」佛的事業。荷擔了佛多少的事業呢?是一切的事業,「荷佛一切事業擔」。師父在這裡邊說這個擔子是可以擔起來的。提到「事業」,比如說一個公司有公司的事業,如果大的話,那事業的擔子就很大;一個家裡邊也有擔子。那麼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荷擔了什麼樣的事業呢?佛的事業。在擔起來之後做了什麼呢?注意!就是「現化遊戲無量土」。注意哦!這一個概念打破了我們以往的習慣概念,就是菩薩他可以化現無量無邊的身體。08:04

  這裡邊我很驚訝的,就是師父用了一個「眼前」,是在誰的眼前呢?是在我們的眼前嗎?我們會知道嗎?那是在師父的眼前嗎?他可以化現這麼多身體,多到多少呢?無量無邊!這無量無邊的身體,在多麼廣闊的地方呢?他在「十方」──注意──「一切世界」。做什麼呢?「遊化教導眾生」。然後師父說:「這是誰呀?」這麼大的本事!可以化現這麼多的身體在無邊的世界、在一切世界遊化教導眾生!即是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一個代表大悲,一個代表智慧。08:55

  其實在看這一段的時候,我在「眼前化現無量無邊的身體,在十方一切世界當中遊化教導眾生」這一句,停了一段時間,我在靜靜地想。像我小的時候就常常想:為什麼一個人只有一個身體呢?如果有很多身體的話,每個身體都長得不一樣、會的本事都不一樣,那是不是很美好呢?現在想問諸位說:「假如有一天,你可以化現無量無邊的身體,你會用這無量無邊的身體做什麼呢?」這就和最初為什麼會修出這樣、可以化現無量無邊身的功德的發心有直接關係。所以師父說:「在十方一切世界當中遊化教導眾生。」為什麼要遊化教導眾生呢?因為眾生苦啊!要告訴大家怎樣離苦、怎樣得樂,所以在做著神聖的利他的事業,而需要無量無邊的身體。10:02

  注意哦!這兩位偉大的菩薩,他們可以化現無量無邊的身體,而且師父用了「眼前」兩個字。假如你將來會化現無量無邊的身體,你用它做什麼呢?你們也可以想。有人說:「如果可以化現無量無邊的身體,那就去下地獄,然後讓地獄都空掉,替那些有情受苦!」其實這也是一個非常偉大的理想!10:30

  師父在這裡,把很不可思議的菩薩的一個示現,讓我們在凡夫小小的視野裡邊可以稍稍去想一下:有那麼多個身體,而那麼多身體都在做同樣教化有情的事情,可能方便是不一樣的,這是何等奇妙的事情!你和我會有那樣的一個未來嗎?我們在佛菩薩的教化下,會成就那樣的功德嗎?如果成就那樣的功德該有多麼美好!所以這兩位菩薩是有著不可思議神變力,和教化有情的偉大功德的兩位善知識!11:19


【 全廣 II 】第 62 講討論題綱 (一)/如英法師

1. 老師說:「廣論班是藍色星球上的奇蹟,是師父創造的奇蹟。」是從怎樣的角度來成立是奇蹟? 那為什麼我看研討班,如同行道樹一般地平凡呢?

2. 我還可以從哪些角度去感受、體會「廣論班是奇蹟」?而更加珍惜。

【 全廣 II 】第 62 講討論題綱 (二)/性冠法師

1. 到 [08′07″],先整理一下理路。老師特別強調「荷佛一切事業擔」這部分。我們在承擔法人事業或佛教事業,有沒有遇到什麼樣的困難?遇到這樣的困難怎麼解決呢?

2. 老師提到要向內調伏,這段法要讓我們調伏的是哪個點呢?

3. [08′57″]~[10′33″] 老師在這段提到,假如有一天你可以化現無量無邊的身體,你用它做什麼呢?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063講-教育原則:既要關愛,也要提升智慧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063講🍁教育原則:既要關愛,也要提升智慧
2A-63講_手抄1冊 P43-L6 ~ P42-LL4 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wan:
講次 | 0063 (2018-11-05 ~ 2018-11-07)
標題 | 教育原則:既要關愛,也要提升智慧
音檔 | 2A 19:21 ~ 20:28
廣論段落 | P1-L5 是無等師最勝子……禮阿逸多及妙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3-L6 ~ P43-LL4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3-L6 ~ P43-LL4 )
手抄段落 | 大悲,菩提心就是……佛法也是如此。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25~ P130



真如老師講授
00:00
  好!接著再聽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大悲、菩提心,就是發救一切眾生心這個願力,然後在這個方面用種種方式、種種方便去幫助別人,所以稱為廣行。但是你單單發了這個心要去救別人,如果說沒有正確的方法的話,不行!所以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那麼就是智慧。就像我們普通世間來說,每一個家庭當中母親都是無限地慈悲,她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最好。但是這個母親,愛心是夠了,教導的方式不足,結果呢,溺愛,溺愛!這個「溺」愛,三點水一個弱,強弱的弱。寵愛反而把那個子女弄壞了,所以一定還要正確的指導,這樣。那麼這個正確的指導是所謂智慧,我們現在佛法也是如此。01:14
  在這一段裡邊,出現了「大悲」、「菩提心」、「願力」。注意!大悲、菩提心都是佛菩薩具有的,所以這裡邊說:「發救一切眾生心的這個願力」。然後發了之後,這個心是做什麼呢?就是由種種的方式、種種的方便去幫忙別人。他的方法和方式是無量無邊的,但是都從一個利益他人的角度,從菩提心、大悲心這個角度任運地流淌出來的,師父說這是廣行。01:57

  但是我們單單發了這個心要去救別人的話,沒有正確的方法,師父接著說:「不行!」02:07

  那麼觀察一下我們自己:當我們現起了一個想要幫忙別人的心的時候,會不會很留心:欸,我有沒有正確的方法?我們會不會在方法上仔細地推敲一下,還是一股熱情就去幫忙別人了?但有的時候可能是越幫越忙,因為自己的方式可能是別人不喜歡的,或者不適合別人的,甚至是自己也沒有搞清楚的。所以師父說:「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那麼正確的方法,師父說:「就是智慧。」02:43

  所以當我們生起了想要利他的願望的時候,一定要同時學習智慧。為了讓我們了解這一點,師父說:「在一個家庭之中,母親對我們的關愛都是無限地慈悲,希望自己的子女最好。」但是如果愛心夠了,教導方式不足的話,提到了「溺愛」。其實現在有一些人感覺到好像媽媽沒那麼愛我;有些人是說:愛太多了。總之,這個愛心到底怎麼樣去搭配,才是對一個人心靈最好的灌溉?師父說:「一定還有正確的指導。」那麼對我們想要生起慈悲心,或者利益他人來說,這個正確的指導就是智慧。03:39

  我們都覺得自己很熟悉母親的愛,那麼如何去表達關愛?這個關愛得讓他體會到愛,而且有的時候可能是無條件的愛。因為這樣的話,他才會有安全感,才會在生命中建立了一個對他永遠不會變心的這樣一個母親的慈愛。那麼這個母親的慈愛還要智慧的引導,就是何者應做、何者不應做。有的時候應做的事可能是自己不高興,但是必須做;有的時候自己喜歡做的事,可能你的生命並不需要。所以我們在智慧的指導下,學會自律、自尊,要去知道何者對自己、對他人真正地有利,何者對自己和對他人是有害處的。04:28

  父母親在我們的生命中,一直關愛我們、又教育我們,這兩者有的時候弄不好就會導致家庭戰爭──爸爸媽媽吵架、孩子也會跟父母吵架,陷入一個很焦灼的矛盾之中。但是在這個焦灼的矛盾之中,只要想一想是不是用關愛可以融化?所以師父就介紹了觀功念恩。我們可以每天或者一週兩次一個家庭會議,在家庭會議大家都聚在一個桌子前,或者坐在沙發上,然後大家可以觀功念恩。比如說可以表彰一下這一週每個人對家庭的貢獻、心靈的成長,還有每個人美德的成長、自律性的成長。因為一個人的成熟跟他的自律有直接關係,不管多大,如果自律性不高的話,似乎還沒有成熟。我們是永遠需要慈悲和智慧對我們心靈的灌溉的,所以師父在這裡邊揭示了這兩個問題。05:25

  比如有的人特別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愛,在心裡就特別特別想要關愛,但是是否會忽略對智慧的追求?還有一種情況,我們會特別特別希望小孩可以明辨取捨,在明辨取捨的時候,可能我們就教導得過分嚴厲,或者完全是理性,甚至是教訓的觀點比較普遍,就顯得關愛不足。這個時候可能有一些小孩就會逆反,因為他會覺得:見到你就教訓我,我做什麼都是不對的,你都不滿意!你都一直讓我做到一個很高的標準,我做什麼你都不開心!還有的小孩會變成一輩子努力就想要得到父親或母親的歡喜,他一直為此努力,也一直為此不安。06:13

  所以父母那一方面,還有子女這方面,各自有各自的焦灼,但是無非是關愛和理性、智慧的調配,所以師父在這裡邊巧妙地提出了這個問題──我們是這兩者都需要的。把這兩者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就是佛菩薩,他們既有利益眾生、饒益眾生純潔無染的大悲心、菩提心,又有著最淨潔的、最徹底的智慧。這兩者達到究竟的完美結合,就是佛陀!06:47

  所以不管我們現在在一個什麼樣的次第:或者我費盡心機想讓小孩教育得很好,可能事與願違;或者有些小孩他會覺得我費盡心機努力,希望得到父母的讚賞,但是還是好像對我不滿意。不管我們在怎樣的過程之中,我們都必須去理解,在內心裡找到父母親對我們關愛的那個點,藉以溫暖自己,也溫暖整個的人生。因為這樣的話,我們才會在跟他人溝通啊,或者在這一生的努力之中,一直都感覺到父母的關愛是伴隨著自己的。07:25

  既要關愛,又要智慧的提升,這兩者在學《廣論》中,我們會不停地學習。我看到很多父母親非常辛苦地學習,他們要學習怎麼樣跟小孩相處,甚至小孩很大了還是有相處問題。這個相處問題就涉及到內心的種種習氣,有的時候父母的風格和孩子的風格是不一樣的,比如父母是很快的,小孩是很慢的;有的是反之。不管怎樣,大家都透過學習不停地擴大自己關愛對方的角度,看到對方很努力的那一點,或者理解對方的感受,藉以息滅彼此的誤會、瞋心,乃至悲傷、孤獨感等等。08:11

  如果我們能夠不停地在內心中努力地去關愛他人,提升自己心靈的溫度、關愛他人的廣度,而且在關愛他人的智慧上也努力地提升,這樣的話,從家庭開始,慢慢地溫暖一個人,然後慢慢地溫暖周圍的人。08:30

  在這一小段裡,師父非常自然地把大悲心、菩提心和智慧融合在一起,然後舉一個在家庭裡邊的例子,讓我們感覺到實際上這都是我們生命所需要的,就是──慈悲和智慧。因為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例子,讓我們靠近去觀察和思考的話,我們會覺得慈悲和智慧是很高遠的,是佛菩薩才具有的功德。09:00

  師父的這一小段蘊涵的哲理還是滿深刻的,這裡邊可操作面也是比比皆是。比如說敬老事業呀、教育事業呀等等,在這一小段可以去鑽研很多很多。總之,師父用一小段,表述一個非常深邃的、非常深遠的,對我們人類教育體系的一個看法、一個見解,或者他的教誨。09:28


【 全廣 II 】第 63 講討論題綱 (一)/如華法師

1. 在這一講內容師父開示的內容為何?主要闡釋廣論哪一段原文?

2. 老師又依師父的開示,強調了哪些重點?

3. 如老師所說:當想要去幫助別人時,是否會反思「自己是否有正確的方法」?

4. 為何提到「表達關愛」,變成從觀功念恩下手,這二者必然關係為何?

【 全廣 II 】第 63 講討論題綱 (二)/如得法師

1. 到 [04′28″] 先熟悉師父老師說了什麼?立了什麼宗?

2. 我們現起要幫助別人的心,會不會留心自己有沒有正確的方法?探討那個行相。

3. 如何表達關愛?表達關愛有哪些要領?

4. 後半段師父老師立了什麼宗?

5. 深入對於老師說,我們在關愛的時候是不是忽略了對智慧的追求,衍伸兩種偏差的行相,個別是什麼?

6. 兩種偏差的行相當中,老師指出我們應該可以改善的下手處又是什麼呢?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064講-設法讓承擔與學習「樂在其中」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064講🍁設法讓承擔與學習「樂在其中」
2A-64講_手抄1冊 P43-LL3 ~ P44-L3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wan:

講次 | 0064 (2018-11-08 ~ 2018-11-11)
標題 | 設法讓承擔與學習「樂在其中」
音檔 | 2A 20:28 ~ 21:29
廣論段落 | P1-L5 是無等師最勝子……禮阿逸多及妙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3-LL3 ~ P44-L3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3-LL3 ~ P44-L4 )
手抄段落 | 前面上說「遊戲」……就教化眾生的意思來說。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31 ~ P136



真如老師講授
  我們下面再來聽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前面上說「遊戲」,這個地方遊戲不是我們現在的沒有什麼事情玩玩,這個不是!所以這個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他這個菩薩有無邊的智慧的光明,為什麼叫像月亮一樣呢?這個太陽曬在身上,唉呀,讓人家熱得有點受不了!這個月亮啊光明,照在身上就給人家有個清涼之感。他不是像聲聞一樣地停止在那裡不動的,而他是有種種方便,種種方便遊化這個世間,所以叫「遊於畢竟空」,以智慧扶持,所以儘管他有種種事業,是不受染汙,這個遊戲是這個意思,就是教化眾生的意思來說。01:05
  
  以前在廣論班的時候,有的時候聽一小段,我們會重複地聽師父的帶子,有的時候會聽七、八遍,有的時候還聽過十二遍、十四遍、十七遍等等。所以如果你們覺得沒有聽明白,可以把師父的帶子再重聽一遍,因為我在講的時候可能只有放一遍。01:30

  在反覆重聽師父的一小段的時候,我們總是發現:有一些同學會落掉師父要講的意思。還有的,他非常認真地聽,聽一遍,我說:「這段有這個意思,有聽到嗎?」他說:「欸?沒有哦!」他落掉了。然後重複一遍再給他聽,又落掉了。最高紀錄是有一個同學重複聽了十二遍,他都會落掉同一個部分,到那個部分不知道為什麼就沒有聽到。後來又特別指出,說:「這一段,你要把剛才落掉的這一小段把它聽出來!」結果我說聽了十七遍就是那個同學,他把它聽了十七遍,然後終於聽到了。後來他自己就慨歎,說:「啊,業障啊,業障!為什麼我總是在每聽一遍的時候就落掉這個部分呢?」這是一個非常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02:21

  在「現化遊戲無量土」,師父著重解釋了「遊戲」。師父說:遊戲不是我們現在沒有什麼事情啊到處玩,這個是區別於世間的。這個「遊戲」,在藏文裡是「戲舞」的意思。師父就講了這個偈子,說:「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這裡邊就提到了智慧,智慧像月亮一樣照在身上,給大家有清涼之感。聽到這裡的時候我們可以反思一下,首先「遊戲」,會不會想到小時候的遊戲?遊戲是孩子們最投入的,如果一個小孩哭了,給他一個好玩的東西,他馬上就會忘記,然後甚至臉上還掛著淚珠,就開始歡天喜地的遊戲了。這是那個遊戲。03:17

  談到遊戲,就一定要提到「樂在其中」,所以佛菩薩度眾生戲舞的時候,他也是一個「從樂趣勝樂」的美妙的旅程。菩薩在無邊的世界化現無窮無盡的身體,用種種方便利樂有情的時候,他自心是樂在其中、是很歡喜的,甚至歡喜越來越增廣、越來越增廣。03:44

  那麼對比我們來說,當我們承擔一個事業,有一個名頭掛在我們頭上,要涉及到很多問題──僧團、法人事業呀等等,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事情,那能感覺到承擔這些事情的時候越來越快樂嗎?如果自己越來越熱惱的話,那肯定不是師父所歡喜的。所以在承擔每一件事情的時候,就要考慮:是我自己在承擔嗎?還是師父的願力、佛菩薩的願力、眾生的善根力,令這件事顯現,而我只是在其中集聚資糧,給我這樣一個美妙的機會,讓我能夠練習我的發心、練習自己的持戒?所以要感謝一切參與到這個福德和智慧偉大事業中所有的人。04:41

  如果常常念茲在茲都不失去正念的話,我們會知道所顯現的一切、好像從境那方面出現問題的一切,實際上都是自心對這個境界的安立出了問題。當我們感到熱惱的時候,不是一定在境界上出了什麼不順心的事情。可能還有一種考慮是:事情是那樣的,但是一定會產生熱惱、一定會產生苦悶嗎?一定會產生焦灼嗎?或者一定會產生孤獨感嗎?或者一定會產生瞋心嗎?05:18

  在承擔事情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執著,因為特別特別在意、特別特別想辦成這件事情,所以當過分地執著這件事的成功,總是想:「啊!等到它成功的那一天,我可能就開心了!」這樣的話,可能你就會忽略成辦它的過程中所出現的那些很絢麗的、最難忘的事情,因為我們一直盯著成功。這樣的話,其實我們就沒法活在當下,甚至每一天都過得匆匆忙忙,甚至是非常浮躁的。05:52

  比如說發心,每天《廣論》研討之前都有一個發心,如果匆匆忙忙地發心,而且對發心沒解其味,久了之後它就變成一種形式,變成不入心的;再久了之後呢,就唯恐自己成為教油子。因為知道了很多道理,可是卻沒有拿它來修心,修了很多年之後,反倒對佛法退心了。這一定是自己的修持方法、用心方式有問題,因為上師們並不如是。06:21

  在承擔很多法人事業,或者法師們在僧團裡承擔,比如說在五大論進程中所有的法師們,他們要學藏文、然後必須背書,因為不背書上辯論場就沒得辯。在辯論的時候,大家都要上場,比如說給你十五分鐘時間,你的辯論必須要滔滔不絕。而且對方是沒有套好招的,就是抽籤決定,你遇到誰也不知道,他看了多少書其實你也不甚了解。所以在辯論場上的遭遇戰,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很新奇也很刺激的!如果不善於調解內心,都把它變成是一種壓力、一種焦灼的話,那學習經論的過程中就會變得很累。但是如果我們上辯論場的時候,很期待對方出現精彩的理路,或者自己雖然想好了一個思路,因為認真地祈求佛菩薩,在那一刻,感受到佛菩薩的加持的時候,對於同樣的一段文義,我們會有很多重的理解,甚至更深入的理解,突然產生像火花般飛躍的、燦爛的思路。當這種思路產生的時候,你知道它照亮了自己,你知道很欣喜地會遇了這個思路。07:36

  但是如果我們一直沉甸甸地考慮成敗,一直計較著成敗的話,我們就不能全心地領會到佛菩薩的加持。在那一刻,我們和自己的辯論並不能合而為一、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辯論──整個宇宙就只有我和對面那個跟我辯論的人,甚至到最後,就好像我自心裡的兩個聲音在彼此辯論一樣。所以那可能在某種程度很激烈,但它是一個寧靜的、非常廣闊的、非常非常專注的一種辯論。08:07

  一旦我們不停地去樂在其中,感覺每一場辯論都是一場加持,又讓我清涼了一些熱惱。這樣的話,整個學修的過程,就是充滿期待、充滿發現的。然後你會不由自主地熱愛這個過程,期待在辯論場上遭遇到更強悍的對手,甚至強悍到他足以把我打敗、甚至打敗得落花流水,這樣我回去才會去想,才能夠起死回生。如果自己無法起死回生,我必須求教於佛菩薩,就像阿底峽尊者在辯論的過程中,他會回去祈求度母,祈求完之後,去辯論就會很厲害。08:45



【 全廣 II 】第 64 講討論題綱 (一)/如英法師

1. 首先先把師父所講的內容複習一下,讀給別人聽 [01′05″]。

2. 菩薩在無窮的世界當中,他化現無量無邊的身體,利樂所有的有情,菩薩自心是樂在其中,而且越來越歡喜。老師也對比說,我們在承擔法人事業的時候,可能會掛上不同的頭銜,老師問,那我們能感覺到承擔這些事情的時候,有沒有越來越快樂嗎?

3. 菩薩在許多世界當中化現無量的身,在許多情境都是樂在其中。老師提起我們在法人事業當中有沒有越來越快樂?老師用這樣的對比,大家覺得跟菩薩有沒有異同之處?這樣類比,比得起來嗎?原因是什麼?

4. 我們每一天面對許多的境界,例如:按了電梯、進到教室、進到學苑......這過程中,每個當下是不是也有佛菩薩在無邊世界,要利益我們呢?我們如何也在許多境界當中,去緣想到「我是身處在佛菩薩現化遊戲無量土的情境裡面」,我要以佛菩薩的願力、師父的願力、眾生善根力為主,藉此我來累積資糧、練習發心、持戒?

【 全廣 II 】第 64 講討論題綱 (二)/如英法師

1. 今天這段,老師立了什麼宗?舉了什麼喻?

2. 我們身處法人事業當中,我內心怎麼「安立」我跟法人事業的關係?無論是全職、兼職、義工,我「安立」了什麽?是來集聚資糧,還是就僅止於來上班的?乃至於還安立了其他的目的。請認真思考。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065講-關注自心成長,歡喜自然出生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065講🍁關注自心成長,歡喜自然出生
2A-65講_手抄1冊 P43-LL3 ~ P44-L3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wan:



🍃廣海明月0065講🍁關注自心成長,歡喜自然出生|【全廣II】光明版4K|真如老師|2018-11-12 ~11-14|全球廣論第二輪

講次 | 0065 (2018-11-12 ~ 2018-11-14)
標題 | 關注自心成長,歡喜自然出生
音檔 | 2A 20:28 ~ 21:29
廣論段落 | P1-L5 是無等師最勝子……禮阿逸多及妙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3-LL3 ~ P44-L3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3-LL3 ~ P44-L4 )
手抄段落 | 前面上說「遊戲」……就教化眾生的意思來說。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37 ~ P141

00:00

  如何學習佛菩薩,把教化有情的事業變得像遊戲無量土,全部樂在其中、歡喜無比,是非常非常需要注意我們的學習方法,乃至發心。如何去除很多壓力、很多不必要的焦灼、孤單感、無助感?當我們感到無助的時候,如果你沿著無助的思路去想就會越無助;不如想一個辦法如何去解決這個無助,一、二、三……,次第是什麼;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向佛菩薩祈求;再一個,向知道的人去詢問,找出方式,然後去解決這個無助。總之,待在那裡一動不動、無助,和去找很多人問方法,肯定是後者對我們來說比較積極、比較樂觀。00:44

  不論在辯論場上,或者在園區承擔的老師啊,或者在園區學習的學生,甚至在法人事業,在各個行業的廣論班同學,大家都需要學會去擺脫壓力、學會去令自心成長。當我們不停地令自心成長的時候,就會感覺到其實我的苦樂並不只是源於正在發生什麼事,而是源於這個事情帶給我什麼啟示、什麼成長。01:13

  一旦我們的心,朝著悲心和智慧的成長方向去努力的時候,我們就會覺得其實日子過得還是滿殷實的,因為我收穫許多、我成長許多。看到自己成長許多之後,當然就會有歡喜──雖然不能說像佛菩薩那樣,產生遊戲無量土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境界,但是至少會在其中發現亮點、發現希望,破冰、破無助、破孤單感、破不知所從、破虛度人生!至少我會在每天每天的這種承擔和修行中看到盲點,看到盲點也是一種發現,然後再去想法突破盲點,又是一種發現。一個發現,接著一個發現……大家知道一個偉大的發明,通常都帶給我們無量的喜悅,那麼我們對自心的一個成長和發明,也畢竟會帶給我們自心的清涼或者幾許雀躍,所以這個過程還是非常美妙的!02:16

  師父在這一小段裡一直啟示著我們:「遊戲」這兩個字,在每天的承擔中,要想到令自己成長、令自己的心靈愉悅。你說:「啊!那令自己的心靈愉悅,會不會是沒有利他?」利他的時候不一定是苦哈哈的。如果一直是苦哈哈的,能堅持多久呢?我們就會感覺到累得不行了,或者已經沒有辦法了。所以內心的成長還是要特別特別關注的,一旦我們在內心中不停地感受到佛菩薩的加持、師父的願力的攝持,我們就不會在承擔事業的時候過分地膨脹個人和自我,而忘記了團隊的付出,忘記了每個每個廣論學員、每個每個出家人,在這一期建立教法中他所做的那種非常稀有的努力。我們就會發現我們真的是很大的一群人在成辦學習《廣論》,乃至由學習《廣論》所生出來的很多自利利他的事業。03:15

  那麼自己在一個很大的群體之中,涉及到人際溝通,涉及到我所承擔的事情方方面面的,就沒有像自己一個人那樣那麼輕鬆。正因為不輕鬆,所以我們才會去尋覓一個簡單的辦法,就是怎麼樣活在當下!當下是什麼?正視發心,如理聽聞,認真地將所聞的法義校對內心,結束之後再好好地迴向。聽起來好像很制式化、很次第井然的一個聽聞佛法的過程,但是正因為質對了、量對了之後,我們才能夠產生如量的覺受。所以不一定要等待非常美好的明天、一切都圓滿的時候,我們才能體會到快樂,在每一節課上好的時候,我們就會快樂。04:03

  在每個承擔的事業中,甚至在非常艱難的時刻,怎麼去透過種種艱難體會稍許的輕鬆呢?還是要想一下:這種艱難是事項本身的艱難,還是我把它安立為艱難?那麼它不艱難的是什麼呢?因為有指導原則呀、有修心原則啊、有很多戒律的明文規定、有師父的教誡……。一旦拿法來數數地校對內心、校對這個方向,我們就會不停地覺醒心中的良善,或者長養心中的善意。一旦我們的善意越來越擴大、越來擴大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真的有誰對立嗎?真的有很多敵人嗎?真的有很多好像我無法面對的嗎?一旦心裡開朗、遼闊,發生一點小小的矛盾,我們試著從這矛盾中找到自己的盲點去提升的時候,我們的心就獲得了喜悅。04:59

  所以我想說:在每一步、每一步的承擔之中,確實都離不開智慧的觀照──觀照我在幹什麼?我在說什麼?我在想什麼?是不是沿著善業的方向、沿著淨化煩惱的方向?還是沿著膨脹自我的方向、沿著以自我為中心的方向?如果我們常常拿法來校對自心的話,自然會越來越明利。注意!明明白白、非常地犀利,是對自己的。對他人呢?觀功念恩啊、慈悲呀、寬恕啊、理解呀、溝通啊、和平啊,擺脫那種暴力的思考、暴力的語言,或者暴力的心念,是我們非常必要的修行!05:44

  所以在這裡邊,師父說:「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慈悲和智慧的美妙融合,在面對著無量無邊的事業的時候,菩薩都能用「戲舞」的方式來完成不可思議的這些事業,這是一件多麼值得期待的事情,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地學習!06:04

【 全廣 II 】第 65 講討論題綱 (一)/如華法師

1. 這講內容老師是針對師父開示的哪段內容做闡釋?

2. 如何學習佛菩薩,成辦利他事業,令己樂在其中?老師要我們特別需要注意什麼?

3. 我們會覺得面對很多事務,內心很多壓力、焦灼、孤單、無力感是不必要的嗎?

4.在承擔任何的角色、位置、事務時,老師要我學會擺脫什麼?如何擺脫?通常我習慣的擺脫方式為何?引發的後果又為何?

5.師父所講的「遊戲」二字,老師於此指出對我們內心啟示的行相為何?

【 全廣 II 】第 65 講討論題綱 (二)/如得法師

1. 到 [03′17″],熟悉師父老師說了什麼?立了什麼宗?

2. 如何學習把教化有情變得像遊戲無量土,並去除壓力,焦灼,孤獨,無助感等等?除了老師列舉的幾種方法以外,還有哪些?

3. 「令自心愉悅」會不會是沒有利他的?

4. [03′17″] 到最後,把立宗先找出來

5. 如何從種種艱難的時刻,體會到稍許的輕鬆?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066講-白蓮花般的稀有發心(四家註)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066講🍁白蓮花般的稀有發心(四家註)
2A-66講_《四家合註入門 1》段落:P56-LL7 ~ P58-LL6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wan:

講次 | 0066 (2018-11-15 ~ 2018-11-18)
標題 | 白蓮花般的稀有發心(四家註)
廣論段落 | P1-L5 是無等師最勝子……禮阿逸多及妙音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42 ~ P145
入門段落 | 第1冊 P56-LL7 ~ P58-LL6 其次,此論所示深廣二道中……阿逸多及妙音兩位菩薩。


真如老師講授

  請大家把《四家合註入門》翻到五十七頁,然後我們看一看《四家合註入門》裡邊對於這個偈頌的解釋。在仁波切的講記裡邊,說在這個《廣論》中,有開示深廣兩種道,就是《廣論》含攝甚深和廣大兩種道,所以宗喀巴大師頂禮其中的傳承上師。那麼甚深、廣大二道的傳承到底是怎樣呢?前者就是兩者之中的甚深道,也就是深見的傳承,是由文殊菩薩傳與龍樹菩薩;後者就是廣行道──廣行派的傳承,由慈氏傳給無著菩薩,就是彌勒菩薩傳給無著菩薩。這裡邊講了主要是傳承深見、廣行兩種傳承,仁波切還介紹了一種加持派的傳承,或者說偉大行派的傳承,是文殊菩薩傳給寂天菩薩的,所以總共有三種傳承。01:35

  那麼,在這個偈頌裡邊說:「是無等師最勝子」,所謂「無等」就是「沒有匹敵」的意思。因為一切的佛陀都對我們的釋迦佛「讚如白蓮」,所以說是無與倫比的,沒有什麼可以跟他匹敵的。02:00

  為什麼讚美釋迦佛像白蓮花一樣?那麼取白蓮的什麼精神?如果在綿綿細雨的時候走在橋上,然後去看一朵水中的白蓮花,會發現它在水波中非常非常地聖潔和出塵。當你非常認真地凝視著它的時候,其實心裡也會感覺到清涼,所以用「亭亭在水中」等等,有很多人讚美過白蓮花。但是善知識說這個白蓮在印度是非常非常少見的,大多是紅蓮花,所以讚美白蓮就是取它「稀有」的意思。一般蓮花都給我們一種聖潔的、很出塵的、很清涼、無染的一種感覺,但這個白蓮,它取稀有的話,就取釋迦佛的發心非常的勇猛和聖潔,為了五濁惡世的我們來這個世界示現成佛。師父以前給我講過說:「聽說有一種蓮花叫王蓮,說是大如車輪。」當時我還問說:「是葉子大如車輪,還是蓮花?」師父說:「是蓮花。」但是後來四處去問,說是只看過那個蓮葉大如車輪,沒有見過蓮花大如車輪的。如果有一種蓮花大如車輪的話,那真是太稀有了!03:35

  所以這裡邊讚美釋迦佛,為了度化五濁惡世的我們,我們在這個世界就是煩惱又重,又非常地苦,壽命又很短,他完全不在意這些,可能正是由於這些難以想像的痛苦,他就縱身躍入這個輪迴的大海,來這個五濁惡世度化我們。所以這種勇猛的志向、勇悍的發心,就像白蓮花一般稀有。所以十方的諸佛都一齊地讚歎,所以叫「無與倫比」,是「無等」這個解釋。04:20

  那麼「師」,這個「師」字是指「導師」。是「修正所化相續故為」。這位導師他要教什麼呢?就是他的學問或者他的智慧能夠去修正、淨化所化機的相續。那麼「修正」什麼?就是滅除所化相續中的一切煩惱。能開示這個方法的人,就稱為「導師」。所以「無等導師」,就是無可匹敵的導師佛薄伽梵。那麼,從他的語教所出生的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的最勝子,「是無等師最勝子」,這個「子」非指一般的父子,是形容從佛陀的語教中所出生的弟子,而且他前面還有個「最勝」。05:30

  什麼叫從佛的語教所出生的?我們都知道,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的家世背景,就會帶著那個家世背景的一些文化的色彩、習慣,或者說很多很多的傳承都在這個背景裡邊。那麼這個「最勝子」是從佛陀的語教所出生的話,就是他的心續為佛陀的語教浸透,完全是從佛陀的語教中所出生的。所以他的身語意所顯示的,即是佛陀教證二法的功德。看看這幾個字──「是無等師最勝子」,讚美了佛陀,又讚美了他最殊勝的法王子。06:24

  這個最殊勝的法王子,他的功德事業到底是什麼呢?說:「荷佛一切事業擔」,佛的什麼事業呢?就是「隨應調化十二相事業」,調化有情,令有情離苦得樂。這個最勝子,將所有的佛陀的擔子圓滿地擔荷起來了,這兩位就是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06:52

【 全廣 II 】第 66 講討論題綱 (一)/性冠法師

1. [0-0200] 有幸能值遇佛陀傳下的三種傳承,這些傳承對我們的影響是什麼?

2. [0135-0420] 為何形容本師世尊是「無等」師?

3. [0420-0530] 想到「導師」我們會現起什麼記憶?有沒有想到他們要教我的東西呢?老師出現在我們生命裡面,代表什麼事情?

【 全廣 II 】第 66 講討論題綱 (二)/性賢法師

1. [03′35″]~[04′20″] 請問讚歎對象是誰?讚歎的原因是什麼?是誰讚歎的?

2. [03′35″]~[04′20″] 如果我們看到一件很難的事情,我們要發心縱身躍入其中,可能會很辛苦,我們會讚歎嗎?我會至心的去讚歎釋迦牟尼佛嗎?
還是只有十方諸佛讚歎、宗大師讚歎?我會打從心底讚歎嗎?
如果我會打從心底去讚歎的話,我應該會很高興這件事情,如果我會很高興這件事情,看到別人承擔,我應該會很想趣入。十方諸佛讚歎了,宗大師也讚歎了,我會讚歎世尊嗎?

3. [04′20″]~[05′30″] 這位導師要教什麼?「修正」是指什麼?最勝子的「子」是什麼意思?

4. [04′20″]~[05′30″] 這位導師這麼了不起,發了這樣一個大心來到我們身邊,他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熄滅我們心中的煩惱。請問,我喜歡這樣的導師嗎?

5. [05′30″]~[06′24″] 什麼叫「從佛陀的語教所出生」?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067-禮佛,一定要思佛功德(四家註)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來源: 廣海明月

:wan:

講次 | 0067 (2018-11-19 ~ 2018-11-21)
標題 | 禮佛,一定要思佛功德(四家註)
廣論段落 | P1-L5 是無等師最勝子……禮阿逸多及妙音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46 ~ P150
入門段落 | 第1冊 P56-LL7 ~ P58-LL6 其次,此論所示深廣二道中……阿逸多及妙音兩位菩薩。

00:00

  說:「現化種種情器遊戲無量土」,在原文裡說:「現化遊戲無量土」,如果師父沒在上一篇中清晰地標示出「化現無量無邊的身體」,其實我們看到「現化遊戲無量土」,不會想到化現那麼多身體的。我們可能會想像說:啊!佛菩薩,會飛呀!然後會飛到一個世界又一個世界,在無量的世界裡飛來飛去,然後度脫有情。我們不會想到他同時會化現無量的身體,在無量的世界同時做著利生的事業,我們肯定會有先後的,先這個、再那個、再那個,但是他是同時「現化種種情器遊戲無量土」。00:45

  這裡邊,注意!「器」,仁波切解釋說青山、岩石、樹木;「情」就是指屈伸俯仰的有情,這就是「種種情器」。菩薩會顯現變化種種情,我們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說化現不同的身體呀,有不同的化身去度脫有情;但是如果說化成器的話,就好像很難想像。但是在《入行論》裡,大家還背過吧?說「求島即成島,欲燈化為燈」。就是你想要燈的時候他就化現成燈、希求得到島的時候他就化成島。那麼人們為什麼要燈呢?可能是想要光明、想要溫暖、想要方向。為什麼想要島呢?可能有很多理由。總之,會「求島即成島,欲燈化為燈」。用這種種情器,來遊戲度脫有情。01:55

  那麼用各種化身遊戲無量的佛土,到底要做什麼?成辦有情的利益。然後「戰勝四魔」,這個「四魔」,就是指煩惱魔、五蘊魔、死魔,還有天子魔。因為消滅了自己相續中的一切四魔,所以稱之為勝者,「阿逸多」就是不敗尊的意思。另外,對彌勒還有一個尊稱叫「紹勝尊」,是指成為佛薄伽梵的繼位者,就是如同往昔導師世尊成為兜率天的主尊那樣,紹勝尊就是阿逸多,也是彌勒,會是下一尊佛。02:40

  在這裡邊,宗大師讚美佛陀和他最殊勝的法王子,因為在無量的佛土化現無量的身度脫有情,荷擔了佛陀所有的利生事業,因此禮敬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03:04

  在談到禮敬佛菩薩這一點,師父其實常常強調一定要去思惟佛菩薩的功德,思惟佛菩薩的功德之後,我們的內心會有所轉變。比如說去佛前禮佛的時候,是不是每一禮我們都是發自內心的頂禮?還是禮佛禮久了,有的時候匆匆地像完成一件事一樣,趕快去禮佛,禮佛完就離開了?當然匆匆禮佛一下比一忙起來就不禮佛要好得多,但是既然都禮佛了,最好養成到佛前身語意三全都能恭敬。為什麼身語意三全都能立刻恭敬禮佛呢?要調伏自心、調伏我慢;另外,說:「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有很多很多的功德!03:54

  所以如果能在二六時中、每天抽出時間,甚至一天抽出好多時間去禮拜佛菩薩的話,修習這樣的善妙之業,對我們的暇滿來說,也真是難能可貴的。希望每一次大家去禮佛的時候,如果你發現心很散亂、很難專注,或者心裡在拜佛的時候沒有一種感動,或者沒有一種轉變──拜佛前、拜佛後沒有轉變,這樣的話,可能需要稍稍抽點時間思考一下佛陀的功德。因為像彌勒菩薩和文殊菩薩,只要就其中的一項功德,比如說化現無量的身,在無量的佛土、無量的一切世界度脫有情,荷擔了佛陀這樣的事業,其實單單想一下,我們還是會很震撼的。這個時候,我們合掌一禮,或者小禮拜,或者大禮拜所累積的善業,應該是比那種不思考馬上去佛前拜佛不知道要大的多少呀!05:03

  這就是師父在《廣論》裡常常講到的,用思惟力轉變內心。師父說怎麼能讓我們的內心開始轉變呢?就像推一個石頭一樣,思惟它的勝利和思惟不這樣做的過患,一個是前面的拉力,一個是後面的推力,這兩個力加起來,就會令我們的內心產生轉變,而修行也就是讓我們內心轉變。比如說見到佛菩薩很麻木、完全沒有感覺,這樣去禮佛,禮久了之後,那修行從何建立呢?可能慢慢沒有感覺了,而沒有感覺、沒有進步,其實就會倒退,因為最初我們來禮佛的時候,還是很虔誠的。所以常常在學教典的時候,比如說學《廣論》,在講到佛菩薩功德的時候,甚至你把這個偈子背會了,常常念一下,就到佛前的時候念一下,一邊念、一邊頂禮。以前我們講過三十五佛,去禮佛的時候一邊念、一邊頂禮,這都是非常非常美好的一個修行。06:07

  請大家要銘記這兩位殊勝的法王子,在我們的修行生涯中對我們的深恩啊!就是為我們詳盡地解釋佛陀的教法,否則佛陀的語教,比如說《般若經》到底在講什麼,沒有這些不可思議的大菩薩為我們講解,我們是很難很難明白的。用自己的心去揣測佛的意思,可能都相差十萬八千里,甚至一出門方向完全是反的。所以對我們的深恩,非常地難以回報,值得我們好好的修行、銘記在心!所以以一切的身語意至心地頂禮「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的文殊菩薩和彌勒菩薩。06:59


【 全廣 II 】第 67 講討論題綱 (一)/如華法師

1. 老師引用了《四家合註》,針對「現化遊戲無量土」這句話是怎麼解釋的?

2. 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用各種化身遊戲無量土,目的是為了什麼?
用聖者的作為來看,他們所做的這些,跟我有什麼關係?跟我的苦樂有關係嗎?

3. [03′05″]~[06′08″] 對佛菩薩禮敬時,從老師的開示及引用師父的開示當中,共提到哪些我們現在能夠努力的可修要旨?

【 全廣 II 】第 67 講討論題綱 (二)/如得法師

1. 今天老師說了什麼,立了什麼宗,主要的所詮是什麼?(練習收攝重點,可一整天憶持。)

2. 在聽聞的過程當中,我的自身相續是什麼狀態?是有變轉,還是沒感覺,還是覺得很難不太做得到?原因是什麼?

3. 如何讓我的身語意三能夠恭敬虔誠地禮佛?因是什麼,怎麼養成?

4. 要體會彌勒菩薩、文殊菩薩的說法深恩,從我自身而言最重要的是什麼?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068講-「提問、尋覓答案」是重要的學習習慣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068講🍁「提問、尋覓答案」是重要的學習習慣

2A-68講_手抄1冊 P44-L4 ~ P44-LL3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wan:

講次 | 0068 (2018-11-22 ~ 2018-11-25)
標題 | 「提問、尋覓答案」是重要的學習習慣
音檔 | 2A 21:29 ~ 23:04
廣論段落 |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4-L4 ~ P44-LL3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4-L5 ~ P44-LL2 )
手抄段落 | 那麼再繼續下去……先簡單地說明一下。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51 ~ P156



真如老師講授
  好!我們現在就看下一個偈頌:「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贍部嚴,名稱遍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00:20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再繼續下去,也是另外兩位菩薩。那個兩位菩薩一個是龍樹菩薩,一個是無著菩薩,也同樣代表了智慧跟方便,一個是深見,一個是廣行;一個是大智,一個大悲。
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贍部嚴,名稱遍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
  這個說,那麼佛為什麼他的教法好好的,佛不是最圓滿嗎?為什麼還要他的這兩個人來教導呢?這地方我們有一個疑問,可能;或者你們根本提不出問題,實際上這是個問題。我們說教化不是佛最好,為什麼還要菩薩?就算菩薩嘛,十地菩薩最好,為什麼還要更等而下之,而是龍樹、無著?因為彌勒菩薩、文殊菩薩他們都是等覺菩薩,而他們下面龍樹、無著兩位菩薩是初地菩薩。這為什麼一個一個要這樣地下來呢?這裡是一個問題,那麼在這裡我先簡單地說明一下。
01:58
  在這一段,師父先提出了一個問題。師父說可能我們根本提不出問題,然後師父說:「實際上這是個問題。」這句話有兩種理解,就是實際上師父提的這個問題是個問題:「佛陀教得好好的,為什麼還要跟他的殊勝的法王子學呢?」這個問題是個問題;還有一個問題是「根本提不出來問題」是個問題,因為很多很多人學,就是聽,聽了之後,可能是不習慣提問題嗎?還是沒有餘暇去提問題,就是聽?02:41

  其實能提出對經典的問題,然後再沿著自己的問題去尋找答案,常常就是我們能夠趣入經典的一個很好的方法。比如現在學五大論的時候,每節課都要辯論,對一個問題的定義、界限、範圍,有的時候因為兩個字的辯論題就有好多好多,講了好幾頁。因為你就這個問題反覆地討論──上課的時候聽善知識為我們講了一遍,下課的時候又對這個問題進行閱讀,又去想自己的思路、去聽別人的思路,然後上辯論場的時候,又跟別人真正地去碰撞彼此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有的時候你自己想完了之後,覺得:「哎!我的思路可能是天衣無縫了。」但是可能學了辯論很多年之後,這種感覺大概很少出生了,你會覺得不管想得多麼周全,別人總能在你的思路中給你一個「因不成」,或者「不周遍」。03:42

  在這裡邊,師父非常善巧地啟發我們要善於提出疑問,然後要善於去追尋它的答案。為什麼我們還要跟佛的殊勝的法王子學?這一點可以列為我們的一個疑問。但是我還想問大家一個問題,師父說:為什麼還要他的這兩個法王子來教導呢?師父用了「教導」兩個字。其實在聽師父的帶子的時候,我常常會留意個別的幾個字,比如說在這裡邊用了「教導」,所以在談到龍猛和無著菩薩的時候,師父會認為他們是來教導我們的。我想同學在看到這個偈子的時候,會想說:「哎!龍猛菩薩、無著菩薩有什麼樣的功德呀?我們很想要了解他們的功德和修行的事蹟。」但是有沒有從一個他是來教導我的這樣的善知識的角度,去了解龍猛和無著菩薩的功德?或者我到底要跟他學什麼?他為什麼要來教我?04:52

  師父在示現上,處處都會顯示著謙恭地、勤奮地學習佛菩薩,所以他在字裡行間常常流露出強烈地想要學習慈悲和智慧,儘管我們會覺得他已經具足了不可思議的慈悲和智慧的時候,他還是這樣示現著向一切佛菩薩學習。甚至在師父的每一篇日記裡,都是寫著:「頂禮佛菩薩」、「請佛菩薩加持」、「請佛菩薩賜教」,全部都是!而且他的那個稱呼都寫「弟子」,非常非常地虔誠。05:29

  一旦我們養成提問題、想要去尋覓答案的習慣,就是在思考的一個狀態,這樣的話,我們對我們的身心正處在的狀況,其實也會養成一個觀察思考的習慣。比如說,哎!我們發現我的心裡有點不太對了,或者有點不滿,然後你就觀察一下:首先要知道自己有點不滿的情緒,那麼對什麼不滿呢?是對某個人不滿嗎?然後會想到:哎!今天好像他也沒有做什麼對我不滿的事情,那麼為什麼看到他心裡有點怪怪的呢?然後觀察,就會發現可能是某一天他做了什麼事情,那件事我當時好像沒有感覺到什麼不舒服,這件事就過了。可是偶然的一天,見到這個人之後,那件事好像沒有明顯地浮現,但是卻有一個不太舒服的感覺。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那個習氣呀!那個觀過的習氣呀!當時可能心力很猛,這個觀過的習氣就沒有特別明顯地打擾自己。但是某一天當你心力有點弱,或者這一天早晨沒有認真地提正念、發一個強烈的誓願說:「啊!我今天要把我身心上現出的一切煩惱全部都降伏掉!」當我沒有以這樣強猛的誓願開始的時候,欸!那天過去那個境,它又回來了,回來之後你發現它還是打擾自己了。其實這也是對身心的一種觀察和探索。06:59

  一旦探索到我們內心的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是不會肆無忌憚地覺得這是別人的錯。還有一點,我們會很耐心地去尋覓這個煩惱的習氣,它的累積是不是源於那天我沒有好好懺悔?或者我今天對我的心,防護力不是很嚴?或者我早晨起來沒有認真地發心──「我希望我一切的身語意的行為都能夠利益他人,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看他人有沒有對我好,我要練就用我的一切三業來饒益我所見到的一切的人,甚至沒有人的時候,我的心念也要那樣去想著利益所有的如母有情,做什麼的時候都要有這樣的一個意樂?」07:47

  常常養成一個提出問題,然後去探索問題的習慣,這樣我們的心就不會沉在一種情緒中、一種感受中不能自拔,覺得就是那樣。反過來思考、再反過去思考,從很多的角度去注視這件事,尤其是從所學的教理來注視我們的相續正在發生什麼事情,就是要對我們的心有一個覺察,其實這件事是滿重要的。08:15

【全廣 II】第 68 講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請複述到 [01′58″],並討論:「如果我是研討班班長,我研討的側重點為何?」

2. [01′58″]~[03′42″] 這段中,老師引導我們趣入的點,是從哪裡進去的?老師的側重點為何?

3. [03′42″]~[05′29″] 老師的趣入點為何?側重點為何?
趣入點就是從師父的文中哪個地方進趣,進趣之後老師著重的點、側重的點在哪裡。

4. 老師曾說:「我覺得全廣裡面,我幾乎注入了我所有的生命在回答大家的問題,把我對師父修信念恩的點點滴滴講在全廣裡」;老師希望我們可以透由信心找到修行的動力。
「今天共學的段落進度裡,老師怎麼帶我們對師父修信?」

【全廣 II】第 68 講討論題綱(二)/性賢法師

1. 請複述 [05′29″]~[06′59″],並討論:為什麼思考問題後,會思考到身心的狀況?

2. 以「不滿的心情」為例,老師怎麼引導我們觀察思維?

3. 請複述 [06′59″]~[07′47″],並討論:一旦探索到我們內心問題的時候,會有什麼作用呢?

4. 請問當我們去思考身心的狀況時,會有什麼利益呢?請條列式的找出來。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069講-在一切能夠學習的事上學習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069講🍁在一切能夠學習的事上學習
2A-69講_手抄1冊 P44-L4 ~ P44-LL3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講次 | 0069 (2018-11-26 ~ 2018-11-28)
標題 | 在一切能夠學習的事上學習
音檔 | 2A 21:29 ~ 23:04
廣論段落 |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4-L4 ~ P44-LL3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4-L5 ~ P44-LL2 )
手抄段落 | 那麼再繼續下去……先簡單地說明一下。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57 ~ P161

00:00

  在跟師父學習的過程中,覺得師父非常非常善於去啟發弟子思考,因為師父常常會提問題,我們也會對師父提問題。在提問題的時候,師父一個答案回來之後,大家就覺得:「是、是、是。」實際上師父更喜歡師父的答案回來之後,我們再問一個問題回去,師父再回答,然後再問。不停地對一個問題從各個角度、甚至是縱深式的探討的時候,會發現師父是非常非常開心的。因為我自己從小就是一個愛提問題的人,常常會害怕是不是提太多問題了?比如說我常常問師父說:「師父,一直提問題、一直問問題,這樣會不會說話太多了呀?」然後師父就說:「唉呀!不會呀!不會,只會嫌你說得少,不會覺得多。」我可能一天中就要問好多次:「師父,我會不會問得太多?」師父永遠都會認真地回答我說:「我不會嫌你問得多,只會覺得問得少。」這個對話我們要重複好多次,但是師父真的是很開心。我自己也喜歡別人提問題,不知道諸位班長呢?在班級裡會不會也喜歡別人提問題?初學者他的心裡一定是有很多疑問,把這些疑問掃除了,才能夠建立真正的信心。這樣的信心才會非常地牢固。01:26

  所以新同學在提問題的時候,尤其是也不知道是什麼就問問題的時候,我比較希望大家是不是開明一點?如果自己不知道怎麼回答,就是回去想一想,或者去請問法師等等,不要一下子就讓別人問不出來話了。我們廣論班裡有沒有規則──新來的人不能提問題?沒有吧?希望我們現在的廣論班能愉快地討論問題,每個人能夠拋出內心的想法:「你對這段的經文是怎麼想的?」「你遭遇到的問題是什麼?」大家在一起討論。當那個熱烈的氣氛出現的時候,其實人們不會走神,或者覺得無聊,或者覺得這個班沒有任何的吸引力。因為問題牽著他的心,有的時候早晨也會想這個問題,上課之前也會想這個問題,甚至二六時中有點閒暇時間,他就開始想、開始探索。一旦他的心緣著佛菩薩提出問題,或者緣他「生從何來、死向何處去」,研究這些問題的時候,其實一些煩煩惱惱的事情,有的時候就不了了之了,不會一直想要把那個煩惱的事情一定要弄得你對我錯、爭出個是非來,為什麼?他想節約時間,然後來探討一下自己生命中認為比較重要的問題。02:46

  所以,等到學五大論的時候,那辯論場上的問題就可想而知了,就是整場都是拋問題,然後大家討論問題,甚至每一個理路的每一個關節這樣延伸出去。有可能你前邊是辯得很順的,然後忽然一個小地方出了問題,一下整條理路都毀了。所以說你開始建立的宗和最後跑出去的,如果稍稍有一個不謹慎,立刻就被對方發現,然後你的所有的理路可能當時就被廢掉了。所以非常嚴謹地考驗我們的思路、考驗我們探索問題的深度,甚至我們對教典學習的廣博與寡少;甚至我們勤不勤於思考?我們思考的方式是單一化的,還是多向化的?我們思考是敏捷的,還是沒有那麼敏捷的?我們做這些思考和辯論的時候,是為了想要贏別人,還是為了學習?向一切能夠學習的事上學習?03:49

  其實學習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就是習慣從學習的角度去獲得對生命非常有益的智慧,和很多很多的學問,甚至人品也是要學習的,每個人身上可能都有一個我做得不足、他比較好的地方。所以我們在廣論班裡可以廣泛地去看一看,就學習的觀點去向人家學習,其實這個人生是非常非常富足的,因為你會向你路過的這些人學習,看看他們現在為什麼能做得好呢?就是過去生非常努力地修行,所以這輩子他顯現為比自己超勝,那就去學習呀!04:29

  一旦抱著學習的心態的時候,其實很多事情我們會關注於我內心的善業的成長,或者智慧的成長,或者說慈悲的成長。一旦關注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就從人我是非的那個牢籠裡慢慢地脫出來,很多事情都會去考慮:哎!這件事我成長了沒?我令他人成長了沒?如果發現成長了,我們身心受點苦惱啊,這個過程還是必然的。我們就不會特別特別在意我所受的苦,我苦了多久?我卡住多久?而對方說什麼了?又怎麼樣、怎麼樣……我們就對這些,給它一個定義──這是我成長的一課,所以最後就會得到歡喜和感恩。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想學習。為什麼想學習?因為生命的種種不滿,都跟自己對於境界的顛倒安立、對自心的模糊沒有去觀察、對教理沒有做深入地探討是有直接關係的。一旦我們想法去學習的時候,在一切境界中、在跟人相對的時候都要去學習,使我們的這顆心處在一個非常警覺的、非常活潑的一種狀態,然後我們會發現每天都好多收穫,每天都看別人怎麼那麼多優點呢?看自己也會看到優點,也會看到缺點,但由於我愛執的原因,通常都會看到很多優點,缺點看不到。或者說有的人太執著自己的缺點,而弄得自己完全沒有力氣反擊這個缺點。這都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要從學習的觀點、從學習的角度出發,認真地完成每一天的修行。06:07

  所以師父在整本的《廣論》中,甚至在他自己二六時中的行持之中,為我們示現了一個勤奮學習的好的榜樣。這點我也是深深地感恩師父,在我的生命中,還有在很多很多廣論學員的生命中,給我們上了如此如此深刻的一課、一課又一課。06:32


【全廣 II】第 69 講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在 68 講當中,老師提到「要常常養成一個提出問題,然後去探索問題的習慣」,為什麼?

2. 這講當中,老師藉由和師父學習探討的過程,想告訴我們什麼?讓我們認識到什麼?進而得到什麼樣的啟示?

3. 「學習」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老師對其解釋為何?這和我們平常面對境界的習慣,有何不同?

4. 老師提到「我們從人我是非的牢籠慢慢跳脫出來,甚至會收穫到歡喜和感恩」,是如何辦到的?我們現在可以怎樣去學習?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070講-體會佛菩薩應機說法的一片慈心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070講🍁體會佛菩薩應機說法的一片慈心
2A-70講_手抄1冊P44-LL2 ~ P46-L3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wan:


講次 | 0070 (2018-11-29 ~ 2018-12-02)
標題 | 體會佛菩薩應機說法的一片慈心
音檔 | 2A 23:04 ~ 25:55
廣論段落 |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4-LL2 ~ P46-L3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4-LL1 ~ P46-L4 )
手抄段落 | 佛法本身……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62 ~ P169



真如老師講授
  好,那我們再來聽師父講的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佛法本身,它除了如理、如量以外,還要一個條件,所謂「次第」。對我們來說,應我們的機,這個很重要的,應我們的機,很重要的!就是說我們的機如果是已經到了佛地了,他就現佛身來救我們;如果說我們大乘,他就以大乘的行者,然後大乘當中又有種種的差別;小乘,以小乘的。這個就是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的次第。那麼最上根利智的人,他以最圓滿的方法來接引他,所以佛出世的時候第一部說的是《華嚴》,那個是最圓滿的。可是這個時候,不要說我們根本完全不在那個地方,就算看看佛世時候的公案,大智如舍利弗坐在這個華嚴會上,聽《華嚴經》是如聾如啞,聽得不曉得他說些什麼東西,我想這個公案我們大家都知道。這一點,我們雖然信得過佛,可是不一定體會得到這個心情。我們現在不妨用一個眼前非常簡單的例子一說,我們就可以體會得到。01:40
  這一小段,大家還記得吧?師父說:佛法本身,除了如理、如量之外,還要一個條件,就提到了「次第」兩個字。這個次第,師父就接著說:「應我們的機」,說是很重要、很重要的!02:00

  像在〈觀世音普門品〉裡邊也有說:「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怎樣的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就現怎樣的身為他說法。師父說:「我們雖然信得過佛,可是不一定體會得到這個心情。」經典裡講說佛菩薩是怎樣應我們的機給我們說法的,會比喻成一個慈母的心。比如說一個非常非常愛護小孩的母親,在小孩嬰兒的時候給他吃什麼,從很小的小孩、小小孩到稍稍大一點,她會不停地調整他的食譜,他的食物是一直在變化著的、變化著的。為什麼呢?因為慈母疼愛著這個幼兒,雖然很想把世界上所有好吃的都給他吃,但是他沒長牙的時候,你是不能給他吃很多東西的。02:55

  所以,在提到應機的這個問題上,會很感念佛菩薩的恩德。佛菩薩體恤我們在生死中的這種痛苦,在學習佛法這條路上還是剛剛起步,就像嬰兒和小孩一樣,所以他要給我們調治出什麼樣的法味才是適合我們的次第、應我們的機的呢?比如說師父為什麼會選擇用這樣的方式來講《廣論》?師父的日記完全不是這種風格,很顯然師父寫日記的時候是他自己習慣的一種風格,就是半古文式的,而且文字非常地簡潔,有的時候就兩個字,比如說「共勉」,還有「以此為戒」。但是在講《廣論》,師父所採用的方式就是非常長篇的,給我們講故事啊,會講得特別特別耐心。當時有一些同學開始聽師父的帶子的時候,會認為師父就是這種風格。其實師父應該不是這種風格的,他的日記應該才是他的風格。03:58

  師父的日記是不給別人看的。像有一天,我早晨去禮拜師父,給師父磕頭,但師父通常都不讓磕頭。去敲門,師父說:「進來!」然後我就進去。進去之後,發現師父坐在桌前寫日記,我就走過去說:「師父,您寫日記哪!」然後師父就用手把他寫的日記都蓋起來。我就說:「師父,可不可以給我看一下?」師父說:「日記不能給人家看,因為日記力求真實,這是寫給自己的。」然後我在師父旁邊說:「師父,那我看一行,行不行呢?」後來師父就用書把上面擋上了、下面也擋上了,就留出那一行字給我看了一眼。我看完了之後,師父當時對我說了一句話,他說:「你不要急,這些都是你的!」當時我沒太留心這句話,只是很注意看那一行字到底是寫什麼、很著急,因為師父上面也擋著、下面也擋著,我害怕讓師父擋久了,我就迅速地看了一眼,其實看完了,現在我都不記得了。04:57

  為什麼講到了這一點呢?師父為了我們這些漢族的弟子能夠在心裡無礙地接受文殊的教法,其實他是想了很多很多辦法的,包括想了一個他可能不是很習慣說法的方式,就是為了應我們的機,他用這種方式講。結果一講呢,很多人就對《廣論》開始產生好樂心了,甚至是相見恨晚,甚至十幾年、二十年、三十年,就是這樣子專心地學《廣論》,這都源於師父當時對我們那個善巧的接引。一旦沒有這樣的方式給我們講,怎麼可能這麼多居士會發心學這樣一部論呢!而且學完了之後,還會發心學很多論,因為《廣論》裡有很多經典。05:42

  所以師父對於這點,他說:關於這種心情啊,不一定能體會得到。就是母親對孩子的心,孩子是否能體會得到呢?可能很多時候是體會不到的。但是母親不會因為孩子體會不到,就不用這樣的心去對孩子;正因為體會不到,她會更加善巧地想各種辦法,來教導這個小孩成長。這真是佛菩薩的悲心所在啊!06:10

  好!現在我們來聽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譬如今天我們坐在這個地方,大家研究這部《廣論》。不一定啦!就是不妨說最起勁、最高興的一部論,我們大家每一個人,啊!聽的也好,講的也好,歡喜得不得了!假定說現在帶一個其他的不相干的人來,他跟佛法不相應,坐在那個地方的啊,他聽得是一點味道都沒有,唉呀!不曉得你說些什麼東西。這是一種例子。那麼更另外一個例子,譬如說今天是有一個很大的宴會場合,這個宴會場合有很多大人物出現,各式各樣的大人物出現,我們有機會去參加。結果我們如果說帶一個小弟弟,或者帶一個小孩子去,那個小孩子去了以後,如果回來的時候你問他:「欸!今天你參加了一個盛大的宴會,你看見了什麼啊?」他說不定會說看見巧克力糖。「還有沒有啊?」看不見,不曉得看見什麼,那些陌生人不曉得什麼!可是另外人就看見:哎喲!當代第一類的這個大政治家、大學者發表了不起的言論,哇,覺得這不得了!這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吧!那為什麼原因?下面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07:36
  上一講師父講了應機,從佛菩薩的那一面,佛菩薩一定想應我們的機;但是從學的人的角度,可能很難體會這種心情。所以師父為了讓我們體會一下,從我們學的角度怎麼樣去體會這個機的問題,然後師父講了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分兩個:一個是在討論我們特別喜歡的論的時候,一個不相干的人,他沒有學過,進來聽的時候一點味道都沒有,因為他不知道在說什麼,完全不了解、沒有興趣!08:12

  後面的例子就很生動了,這可能大家都有體會。比如說你特別特別小的時候,去參加一個宴會,那只注重什麼呢?小孩最注重的應該就是吃的。小朋友可能都會去過宴會吧!像我小的時候也去過,我是被安排到小孩兒那一桌,那一桌全是孩子,可能二十個孩子、三十個孩子在一起。小孩在一起幹什麼呢?比如說菜上齊了之後,大概小孩都是喜歡吃丸子吧,很快就被吃光了。有一些小孩可能夾不到菜就自己哭了,因為喜歡吃的這一盤很快就什麼都沒有了。小孩哭了的時候,大人就過來管我們。08:52

  然後有幾個大人發現我的碗裡是空的,因為菜太遠就夾不到了,等到我去夾的時候就不見了,所以就沒吃到什麼。結果有一個阿姨就對我非常好,把我抱到大人那一桌,給我碗裡夾菜。我的習慣是先把不喜歡吃的吃了,然後把好的留在後面。這個阿姨就給我夾了一個菜,我是不太喜歡吃的,所以她夾完之後,我就先把那上面吃了。阿姨一看我把它吃了,立刻又把那個菜再給我夾一遍;我又把它吃了,然後她再夾一遍;我又吃了……其實我不喜歡吃那個,因為我想把不好吃的先吃了。結果那個阿姨以為我是另一種類型的,就是先把好吃的吃了,所以那一天我整場都在吃不喜歡吃的東西,但是我也沒講,反正那一餐飯就那樣過了。09:43

  你看!我也是參加了一個很大的宴會哦!我就只記得那個阿姨一直給我夾一個我不喜歡吃的,我吃了很多我不喜歡吃的東西,我喜歡吃的就一直蓋在碗底,都被阿姨新夾的東西蓋住。你看我就記住了這件事情,這麼大了還記住這件事情,可見小的時候對吃的真的是很在意。10:05

  師父用這個故事來點出應機的這件事。其實「應機」就是你注意的點是什麼,你有沒有特別在乎的那件事,那件事可能就是佛菩薩會點撥我們的一件事情,就是你曾經對這件事很強烈地串習的。10:24

  所以在這一小段,師父提出了一個問題,說:為什麼那些大人物、大學者,發表了了不起的言論我們都沒在意,我們只看到了巧克力,為什麼呢?這用小孩的故事講了一個觀察點的問題,就是在乎的點,為什麼你會在乎這個呢?當然一個孩子為什麼在乎?因為他小,好像理由就沒了。但是涉及到機的時候,我們就會思考:為什麼我只相應這個,他只相應那個、他又相應那個呢?師父在教我們探索這個問題。10:59

【全廣 II】第 70 講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針對「應機」「次第」,大家會不會覺得這跟我們自己有關係?還是認為這是師長才要注意的事情?

2. 講說佛法的形式很多,大家試著揣摩一下,在二、三十年前的年代,漢地修學佛法的人,多半排斥藏傳佛教,而且你身處念佛道場,卻想要宣講廣論,這樣的時空背景,你會抉擇怎麽講?師父又是抉擇用什麼方式為我們宣說廣論?(可參考第一冊 1A 手抄稿)

3. 嘗試觀察一下,當我們跟別人互動的過程當中,有沒有去觀察到別人的「機」是什麼?如何找到相應他的次第?可不可以這樣的用心,去做人我之間的互動?請大家做這樣的練習。

【全廣 II】第 70 講討論題綱(二)/如英法師

1. 應機說法的困難是什麼?

2. [06′10″]~[07′36″] 師父為什麼在這個地方跟我們講這兩個故事?師父想讓我們體會到什麼?

3. 如果我們感覺對方說法不應機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

4. 看到師父應機宣講廣論、佛菩薩應機度化眾生成功的例子,我們凡夫如何種下善巧「應機」的因呢?

5. 當感覺別人不了解我們的狀況,用我們不相應的方式來對待我的時候,我常感覺對方「不應機」。請問我該有什麽積極的態度與作為?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071講-不同習氣的弟子,師父皆視如愛子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071講🍁不同習氣的弟子,師父皆視如愛子
2A-71講_手抄1冊P46-L4 ~ P46-LL3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wan:

講次 | 0071 (2018-12-03 ~ 2018-12-05)
標題 | 不同習氣的弟子,師父皆視如愛子
音檔 | 2A 25:55 ~ 27:13
廣論段落 |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6-L4 ~ P46-LL3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6-L5 ~ P46-LL3 )
手抄段落 | 《華嚴》上面說得很清楚……習性所使,這樣。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70 ~ P174



真如老師講授

00:00

  好!那再聽到底為什麼呢?聽聽師父解釋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華嚴》上面說得很清楚,就是我們在因地當中啊,是本來沒有對這件事情認真地修行過。為什麼不修行?因為你一開始的時候你沒有這個好樂心,你也不往這個裡邊去深入,這個我們心目當中不相應,為了說明這個,所以我剛才說那個公案。反過來說,譬如說我們現在,假定說你出家了,久修上座,那我們就今天早上我們討論我們吃的問題,就很有趣!有的人是偏向於這方面,可是反過來另外有一種人,他就覺得:啊,這個東西都是妄分別,是越簡單是越好;有很多人啊,的的確確剛開始他不習慣,總希望多一點,那意見差得十萬八千里。所以說,如果說非常簡單的,一看見了很豐富的內容啊,他看了覺得頭痛,不曉得選哪一個好?好,隨便有一點算了!這個就是說,各人自己喜好習性所使,這樣。01:25
  所以師父又舉了《華嚴經》,說我們在因地當中,本來對這件事上沒有認真地修行過。為什麼沒有認真修行過呀?因為一開始的時候就沒有這個好樂心,所以他沒興趣;沒興趣,怎麼可能在這件事深入呢?就沒法深入。那麼這一生,我們對某些事情有興趣,是哪來的呢?很顯然是串習來的,因為我們的生命是一個生生相續的過程。師父在這裡邊讓我們觀察:我們自己對什麼比較好樂、對什麼不好樂?如果對一件事情不好樂,而那件事情恰恰是我們應該學習的話,可能就要培養自己的歡喜心。02:09

  接著師父又舉了一個例子,說是在討論食物到底要怎樣才比較好,有的人就希望多一點,有的希望簡單一點。比如說在我們好幾百人的僧團,有年輕的、有年長的法師們。年輕的法師們可能就喜歡吃鹹一點啊、油一點,然後年長的法師──其實說到年長的法師,我們僧團三十多歲的法師都就比較年長了──他們常常說:「唉!我已經是一個老僧人了,要注意一下,要吃一點少油、少鹽的。這個身體還要用來弘揚佛法,要修行的!」可是小孩子可能就會喜歡吃甜的呀!所以在討論甜的、鹹的、油的,和少油、少鹽這個比例問題。02:52

  但是在討論的時候,我們往往特別相應於哪一點的,就會對哪一點特別執著。你看師父用一個笑著的方式,他會覺得:欸!這個都很自然的,因為你相應多的、相應少的,都很自然的,就顯示出你的習慣。師父對這一切好像在欣賞一樣,沒有捲入這個風暴,是在欣賞。為什麼呢?因為在觀察我們的根性,看我們各自的習氣。03:18

  在一場討論會中,其實你很容易就會看到大家的喜好,看到他的習氣。看到他的習氣幹什麼呢?不是討厭他或者喜歡他,而是看看用怎樣的次第來引導有這種習慣的修行者,才會讓他少受一點苦,然後很快地學習到。03:39

  最後這一段,就是由師父笑著在說,在研究到底是多一點、還是少一點的食物比較好的這個問題上,可以看到師父對我們的歡喜心吧!師父以前都說鳳山寺所有的法師都在他眼前。他坐在他的佛堂裡想一想,所有鳳山寺的法師都在他的心裡。然後我也在師父的日記裡看到師父對法師們會稱為「子啊、子啊」,很親切的一個稱呼。04:12

  我們會想:師父喜歡我們嗎?在菩薩的一個功德裡,說:「接引有情如大賓」。像最尊貴的客人一樣,佛菩薩對有情是這種心思、是非常地歡喜他的。為什麼呢?就像一個母親喜歡他的獨一愛子一般,這樣地欣賞著這個孩子。比如說有的人到善知識面前不願意講話、不願意提問題,為什麼?說:「我這問題太笨了吧!」其實你不用擔心善知識會嫌棄自己,對我們顯現的各種習慣、各種喜好不同,他其實就像母親養育我們一樣,就是怕我們營養不良啊、怕怎樣怎樣,會調配很多法的食物,讓我們這個法身慧命好好地成長。04:59

  我也看到師父在開會的時候,跟一些居士討論法人事業,那時候師父也會聽很多居士報告。一些居士的報告其實滿長的,但師父都非常歡喜地聽每一個細節。對法人事業呀、對園區啊、對我們在各個道次第上、在各個領域中努力的這些弟子們,師父他的眼中還有他的教誨中流露出那種滿滿地歡喜、滿滿地讚歎。有的時候做對了,師父說:「哎呀,謝謝你!謝謝你!」師父說「謝謝你」的時候,非常地有力、非常地熱忱。直到現在,師父那種燦爛的笑容和那種有力的承許,還是我們生命中一股強大的、精進的力量。05:43

  這一小段,師父是從學的角度讓我們體會一下,自己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機、那樣的機,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但是如果是放在整個道次第上的話,會發現對某一種法類,我們就很容易想;對某一些法類就覺得:欸!找不到感覺。這就是對某一些法類過去生沒有好好地修行,所以正是要在那個法類上好好地用功。但是卻偏偏是自己喜好的,就拼命鑽進去;對於那種不足的,有的時候就避開了它。在一向連貫的道次第中,我們是一定要拾級而上、次第而上,不可能跳過自己的那個次第。06:23

  所以在善知識的指導下,能夠面對自己修行的難點、困境或者不解的地方。跟著善知識好好地聽、好好地探索,有了《菩提道次第》之後,不管是什麼樣的機,都可以在《菩提道次第》中找到自己的次第。而且最初善知識們都說,一定要從最初的道次第一起往上走,無論是中根的、利根的,還有屬於普通根的,都可以一起進步。所以像一條大河,這條大河養育了你、我。感恩師父!07:01


【全廣 II】第 71 講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從 68 講到 71 講師父針對廣論內容,以何宣說而作闡釋?

2. 在這些師父宣説法義當中,老師又從哪些觀點引導我們趣入入其中的意涵?

3. 這一講當中,師父提到「華嚴上面說的很清楚……」是指什麼?

4. 師父透由「我們討論吃」這個公案要告訴我們什麼?老師藉此喻的宣說,引導我們如何去看到師父功德?

5. 老師提到「不論我們什麼樣的根基,皆可在道次第中找到自己的次第」,這是如何成辦的?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 0072講-解說《大般若經》經文品(一)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072講🍁解說《大般若經》經文品(一)
2A-72講_手抄1冊P46-LL2 ~ P47-L2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 0072 (2018-12-06 ~ 2018-12-09)
標題 | 解說《大般若經》經文品(一)
音檔 | 2A 27:13 ~ 27:52
廣論段落 |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6-LL2 ~ P47-L2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6-LL2 ~ P47-L3 )
手抄段落 | 因為這樣的關係……有很多是以慈悲方便入。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75 ~ P181



真如老師講授
  好!我們再聽下面一小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就顯出不同的次第,拿我們來說我們的根性,就是這樣。所以當越到後來教化那個教法的時候,自然而然演變分化成功這麼多的次第,這我們要了解的。所以譬如像《法華》上面講,不管任何情況你接觸到了一點佛法,最後都成佛,可是的確你進來的有你相應的路子,有很多是智慧入,有很多是以慈悲方便入。00:42
  好!剛才這一小段,師父有強調: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不同的次第?因為我們的根性不一樣,自然分化出這麼多的次第。師父接著說:我們要了解的,就像《法華》上面講的,不管任何情況下接觸到一點佛法,最後都成佛。我曾在師父的日記中,看到師父有抄《妙法蓮華經》,有這樣幾個偈子,它是在《妙法蓮華經卷一.方便品》說:「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後面還有一段寫:「於諸過去佛,在世或滅度,若有聞是法,皆已成佛道。」01:50

  這一段《法華經》就說:就像一個小孩子,他為了遊戲,用沙子做了一個佛塔,這樣都會成佛道。所以,我們對於佛法稍稍接觸到那麼一點點,在其中做了一點善根的話,就會有將來成佛的因緣,或者有人以此就成佛了。你說他的次第是從什麼地方開始的呢?他就是從一個小孩做遊戲開始。像前幾天這邊下大雪,有的小朋友就用雪堆了一個佛塔。當時我就想到:啊!聚沙為塔的童子戲也可以成佛。他用那個白雪做了一個白色的塔,還很大。所以每個人在佛法裡種善根,或者從什麼樣的次第開始契入,都是不一樣的;但就像百川歸為大海,最後都會成就佛道,所以這是非常非常有希望的一條路。02:54

  師父在這裡邊說:一開始接觸,到最後都成佛,但是的確有各自相應的路子,有很多是智慧入,有很多是以慈悲入。師父非常重視誦《般若經》,師父每天必誦《般若》!不論飛到哪裡也都帶著《般若經》,他在很累的時候,甚至生病的時候,都是堅持誦《般若經》從來不間斷的。據說宗大師也是這樣的,現在我們團體裡也有很多人堅持誦《般若經》。03:25

  在《大般若經》的第二分,有一個〈經文品第三十六之一〉,這裡邊我講一小段天帝釋跟佛陀的對話。其實《般若經》是很親切的,它都是寫了佛陀的弟子們跟佛陀的對話,就像師生問問題,比如說學生問問題、老師回答,是一個探討真理的過程。03:50

  在《般若經》這裡邊說:「爾時,佛告天帝釋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贍部洲諸有情類,皆令安住十善業道,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緣得福多不?天帝釋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就跟天帝釋說:「憍尸迦」──是天帝釋的名字,這個是從梵語翻譯過來的,梵語是「Kauśika」。然後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注意喔!佛陀稱他的弟子都是說善男子、善女人。說:「教贍部洲有情類」,為什麼叫贍部洲?就是有一棵贍部樹。這些有情有多少呢?是無量無邊喔!說:「皆令安住十善業道」,他們都住於十善業道了。然後說:「你的看法如何呀?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因為教贍部洲有情類安住於十善業道的原因,他們所積的福報多不多呀?」天帝釋就回答說:「甚多!」「哎呀,太多了!非常多呀、非常多!佛陀,這是非常多的!」05:05

  接下來在經典上這樣寫:「佛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施他讀誦,若轉書寫廣令流布,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獲福聚甚多於前。何以故?憍尸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祕密藏中,廣說一切無漏之法。」然後佛說什麼呢?佛說:「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如果「書寫」,就是抄《般若經》,抄完了之後「施他讀誦」,把這個抄的經送給別人,讓別人開始讀誦《般若經》。還有「若轉書寫」,然後又請別人再抄,這樣地「廣令流布」,就是你抄完了給別人讀、讀完了再抄、抄完了再讀,廣令流布。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所獲的福聚,比之前那個令南贍部洲的有情都安住於十善業道這樣的福,「甚多於前」,就是多非常多、非常多、非常多!注意哦!抄經送給別人、請別人讀,然後又抄經、又讀……,就是這樣的一個善業,比教無量無邊的有情安住於十善業道要多那麼多的福報!06:33

  然後佛陀就說:「憍尸迦,這是為什麼?」佛陀自己回答了。不知道天帝釋會不會回答,總之佛陀自己回答了。佛陀說:「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祕密藏中,廣說一切無漏之法,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於中已學今學當學。或有已入今入當入聲聞乘法正性離生,漸次乃至已正當得阿羅漢果;或有已入今入當入獨覺乘法正性離生,漸次乃至已正當證獨覺菩提;或有已入今入當入菩薩乘法正性離生,漸次修行諸菩薩行,已證今證當證無上正等菩提。」07:26

  佛陀是怎麼回答的呢?佛陀說:「為什麼抄《般若經》,然後送給別人讀,然後再抄、再讀,廣令流布的善男子、善女人所做的福報,比令贍部洲的人安住於十善業的福報還多那麼多,這是為什麼?」說:「憍尸迦,因為這樣的般若波羅蜜多祕密藏中,它有一切無漏之法。」一切無漏之法都是什麼法呢?這些善男子、善女人於這個當中,已經學的、正在學的、將要學的,或者有已入、今入、當入聲聞乘法的正性離生,就是聲聞乘的見道──預流果吧!然後漸次乃至他進入阿羅漢果,這都包括喔!還有獨覺乘法的現證空性,還有已證獨覺菩提。還有什麼?菩薩乘法的登地,就是現證空性,然後「漸次修行諸菩薩行,乃至已證、今證、當證無上正等菩提」。這裡邊包含了三乘所有的妙法,令一個補特伽羅成佛所有的這樣的無漏之法,所以《般若經》才如此地殊勝!08:41

  大家現在看完這一段之後,你們會不會想:啊,那這樣的無漏之法到底是一些什麼法?所以佛陀就自己回答了。其實你看《般若經》的時候,你會想問一個問題;然後問完問題,佛陀就在下面答。雖然你沒在般若的法會裡面,在讀《般若經》的時候,讀著、讀著你就會發現,佛陀好像知道我們現在的人讀《般若經》心裡會有什麼問題。當你問一個,佛陀就回答。09:07

  你看!佛陀就說了:「憍尸迦!云何名為無漏之法?」什麼是無漏之法?然後佛陀就說:「謂四念住乃至八聖道支、四聖諦智、三解脫門、內空乃至無性自性空、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及餘無量無邊佛法,皆是此中所說一切無漏之法。」看看《般若經》裡包含了這麼多的法!大家都知道我們在學習教典的時候,會把這些法到底是什麼一個一個地解釋出來。09:44

  師父非常非常歡喜我們能夠讀誦《般若》。你看!它所累積的資糧哦,是這麼廣大!所以我們都定期有誦《般若經》的法會,而且聽說有一些居士也發願讀誦《般若》。大家如果有發願讀誦《般若》的,還是要繼續讀誦下去;如果沒有發願的,也可以發願讀誦《般若》。10:07

【全廣 II】第 72 講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先彼此複述一下今天的內容。

2. 透過師父、《法華經》、老師說的喻,老師說:「最後都會成就佛道,這是非常有希望的一條路。」我可不可以透過這些喻,相信「我是很有希望的」?如何生起如是的信心?

【全廣 II】第 72 講討論題綱(二)/如淨和尚

1. 為什麼說不管任何情況,你接觸了一點佛法,最後都成佛?是什麼原因?有沒有教理依據?或用我們所學的廣論,哪個部分可以說明「只要跟佛法有一點接觸,最後都會成佛」?

2. 我們怎麼樣能夠不斷串習成佛的業,讓這個成佛的業來世最快速感果?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A-73講_手抄1冊 P46-LL2 ~ P47-L2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0073講🍁解說《大般若經》經文品(二)


2A-73講_手抄1冊 P46-LL2 ~ P47-L2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 0073 (2018-12-10 ~ 2018-12-12)
標題 | 解說《大般若經》經文品(二)
音檔 | 2A 27:13 ~ 27:52
廣論段落 |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6-LL2 ~ P47-L2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6-LL2 ~ P47-L3 )
手抄段落 | 因為這樣的關係……有很多是以慈悲方便入。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82 ~ P187

真如老師講授
 在解釋了什麼是無漏之法之後,佛陀接著又講。在《般若經》上的原文說:「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一有情住預流果,所獲福聚,猶勝教化一贍部洲諸有情類,皆令安住十善業道。何以故?憍尸迦!諸有安住十善業道,不免地獄、傍生、鬼趣。若有安住預流果者,便得永脫三惡趣故,況教令住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所獲福聚而不勝彼?」 [00′48″]
  這一段是說,如果一個善男子或者善女人,教一個有情住在預流果,他教一個有情住預流果的這個福報啊,勝過教化一贍部洲的有情都安住十善業道。注意喔!這個人數是差得太懸殊了,他教一個有情住預流果所獲的福報,比教贍部洲所有的有情都安住在十善業道的福報還大。 [01′16″]
  那我們的問題依然是:「為什麼?」佛陀又親切地呼喚他弟子的名字,說:「憍尸迦,這些安住於十善業道的有情,不一定能免掉地獄、傍生、餓鬼,不一定能免除三惡趣。但是一旦一個有情安住預流果,便得永脫三惡趣!」就是他永遠脫離了三惡趣。注意喔!教一個有情永遠脫離三惡趣的這樣一個福報,大於教化一贍部洲的有情安住於十善業道。佛陀又接著說:「況教令住一來......」教一個有情住預流果就這樣了,何況你教一來,還有不還、阿羅漢果,還有獨覺菩提所獲的福聚而不勝彼呢?就更勝於他了!這又是一個譬喻。 [02′08″]
  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贍部洲諸有情類皆住」都住於「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這個譬喻又大了喔!就是教贍部洲所有的有情都住在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菩提,這是很大很大的不可思議的福報!「不如有人教一有情,令趣無上正等菩提。」不如教一個有情發菩提心。 [02′34″]
  接著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呢?「何以故?憍尸迦!」佛陀又呼喚他弟子的名字,說:「若教有情令趣無上正等菩提,則令世間佛眼不斷。所以者何?」為什麼呢?「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由有菩薩摩訶薩故,便有如來、應、正等覺轉妙法輪度無量眾。」說:為什麼呢?教一個有情發了菩提心,他可以勝過教所有贍部洲的有情都住於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這麼大的善根,是為什麼呀?說:首先「令世間佛眼不斷」。為什麼呢?因為有菩薩的緣故,就會有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果、獨覺菩提;因為有菩薩的緣故,就會有如來、應、正等覺轉妙法輪度無量眾,這些都是從菩薩出生的。所以一個人發了菩提心,有那麼大、那麼大的福報! [03′38″]
  「諸菩薩摩訶薩,皆依般若波羅蜜多而得成就。以是故,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施他讀誦,若轉書寫廣令流布,所獲福聚,勝前福聚無量無邊。」這個譬喻是說什麼呢?那個令有情發菩提心的福報勝過那麼多,那麼如果書寫般若波羅蜜多的人,然後書寫了又轉他讀誦、轉他書寫、廣令流布,這樣的善根勝於什麼?令有情發菩提心。這是不可思議的喔!這是不可思議的! [04′17″]
  說:「何以故?」為什麼呢?佛陀又呼喚了弟子的名字:「憍尸迦!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祕密藏中,廣說一切世、出世間勝妙善法。依此善法,世間便有剎帝利大族、婆羅門大族、長者大族、居士大族、四大王眾天,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天,亦有四念住廣說乃至一切相智施設可得,亦有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菩薩摩訶薩、諸佛世尊施設可得。」說:為什麼抄《般若經》,令他讀誦,然後轉抄、轉令讀誦、廣令流布會有這麼大的功德?佛陀說:「因為般若波羅蜜多的秘密藏,廣說一切世間、出世間的善妙法,依這個善法能出生一切,比如剎帝利大族等等,還有菩薩,還有各各天、阿羅漢,甚至諸佛世尊,才能夠施設出來。」 [05′15″]
  這一小段的譬喻就很令我們震驚了,但是不知道平常大家誦《般若經》的時候,有沒有細細地去琢磨一下,甚至把它用白板列一下。我們透過對比的方式,看看這個抄《般若經》,抄完了之後給別人誦,誦完了再抄、再誦,廣令流布,這樣的一個善根到底有多大?這是才比到這兒,還沒比完呢!後面還有很多還沒比完。上述所講的,是佛陀給我們展示的一種比喻的方式,怎麼樣去了解善男子、善女人書寫了《般若經》,又轉給他讀誦,然後又轉書寫、轉讀誦、廣令流布,這樣的功德有多大。上面是一個方式。 [06′02″]
  下面佛陀又再開顯了一個方式,這個方式一開始是說:「復次,憍尸迦!置贍部洲諸有情類。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四大洲諸有情類,皆令安住十善業道,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緣得福多不?天帝釋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施他讀誦,若轉書寫廣令流布,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獲福聚甚多於前,餘如上說。」 [06′37″]
  這邊是說什麼呢?先放著贍部洲的有情不說,接著換多少有情了?四大洲的有情,四大洲的有情都教化他們。你想想,我們教一個有情,讓他住於十善業道多費力氣呀!這是教四大洲的有情喔,都獲十善業道了。可是,還不如善男子、善女人抄《般若經》,送給他讀誦,然後轉書寫、轉抄、轉讀誦,這樣地廣令流布,不如這個多喔! [07′11″]
  現在已經變四大洲,接下來在《般若經》裡邊,佛陀又說先放著四大洲不說,先說小千世界有情,也令他們安住於十善業道。又問憍尸迦說:「這個功德多不多呢?」憍尸迦說:「哎呀!很多、很多了!佛陀,很多、很多了!」然後佛陀說:「還不如他抄《般若經》,轉給他讀誦,然後又抄、廣令流布,不如這個功德大!」 [07′32″]
  憍尸迦肯定說:「哇,那個功德太大了!」然後佛陀說:「先放著小千世界不說,先說中千世界......」就這樣譬喻下去。然後說:「先放著中千世界不說,先進入大千世界。」當然這中間都有憍尸迦說:「啊!甚多、甚多!真多、真多!」然後佛陀都說:「這還是不如一個有情,書寫、施他讀誦,然後再書寫、廣令流布,不如這個多喔!」這樣譬喻下去了。然後放著三千大千世界先別說,說十方各如殑伽沙等世界;然後放著十方各如殑伽沙等世界不說,再說十方一切世界的有情,全部安住於十善業道。這個已經很難想像了,因為有情是無量無邊的,所有的無量無邊的有情都住於十善業道了。 [08′16″]
  我們想像說:啊!會有那一天嗎?但是佛陀在經典裡就做這樣的譬喻,就是這麼大、這麼大的善根!然後又問憍尸迦說:「功德多不?」那我們想像一下,我們如果跟憍尸迦這個天王在一起,說:「哇!那太多了!佛陀,這不可思議的功德!」結果佛陀說什麼?「佛言: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施他讀誦,若轉書寫廣令流布,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獲福聚甚多於前。」比那個還多! [08′50″]

【全廣 II】第 73 講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這一講的內容當中,引述了《般若經》哪幾段文?分別講述了什麼概念?

2. 在這些內容當中,對比其所造善和所利生的質、量差別是什麼?

3. 省思我們抉擇造善的習慣,在心態、做法上和《般若經》這幾段所説內容,其差別為何?

【全廣 II】第 73 講討論題綱(二)/如得法師

1. 這一講老師主要立的宗是什麼?

2. 如何令我們平日所造的善,是般若所攝的善?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廣海明月0074-解說《大般若經》經文品(三)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廣海明月 0074講🍁解說《大般若經》經文品(三)
廣海明月0074-解說《大般若經》經文品(三)

74講-2A_手抄1冊P46-LL2 ~ P47-L2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廣海明月

:wan:

講次 | 0074 (2018-12-13 ~ 2018-12-16)
標題 | 解說《大般若經》經文品(三)
音檔 | 2A 27:13 ~ 27:52
廣論段落 |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6-LL2 ~ P47-L2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6-LL2 ~ P47-L3 )
手抄段落 | 因為這樣的關係……有很多是以慈悲方便入。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88 ~ P192


真如老師講授

  上述的一種譬喻講完了之後已經夠震撼的,我們已經說了很多種不可思議了。然後佛陀又比喻了,佛陀說:「復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贍部洲諸有情類,皆令安住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五神通,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緣得福多不?天帝釋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佛陀又說:「憍尸迦呀,如果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教贍部洲的有情,讓他們住在哪呢?四靜慮喔!修定。然後四無量、四無色定喔!而且獲得了五神通。五神通有什麼通呀?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就差了一個漏盡通了。這五通一得到,一般都說仙人,像神仙一樣了!01:01

  注意!都得到這個五通喔!而且是贍部洲的人都得了,你教了贍部洲人都會上天遁地,都會飛了,那是不可思議的,全成神仙了!我們不用有交通工具了,飛哪兒都可以,也不用輪船了,就都可以了。做了這麼大的一個善行,夠大了吧!天帝釋也讚歎說:「哇!這太多、太多了!哎呀,佛陀,這功德太大了!」然後佛陀又說:「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書寫了這個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施他、讓他讀,或者轉書寫廣令流布,這樣的福德喔,甚多於前。」比剛才這個例子多很多!01:39

  接著又出現了,說先放著贍部洲的人不說,先說四大洲的,然後往上增──小千世界的、中千世界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十方各如殑伽沙等世界的;然後再放著不說,說十方一切世界的有情,都令安住四靜慮、四無色定、四無量、五神通,教所有的十方世界的一切有情,都得到了這樣的功德。說:「是善男子、善女人」,這樣的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得福多不?」佛陀又問天帝釋說:「如果辦成了這麼大的事情,一切世界的有情都飛天遁地,什麼五神通全獲得了,這所有的有情都獲得了,那功德夠大的吧!」天帝釋說:「甚多!」那很多、很多、很多了,那太多了!02:28

  然後佛陀又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施他讀誦,若轉書寫廣令流布,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獲福聚甚多於前。」儘管是這樣,這個善男子、善女人教化了十方一切諸有情類,都令他們安住四靜慮、四無色定、四無量、五神通,還不如這個抄《般若經》,給別人這樣讀誦,然後再抄、再讀誦,廣令流布,不如這樣的功德大。這樣的功德,比之前我們上述的功德要怎樣?甚多於前!比那個功德多好多、好多,非常之多!03:09

  這是佛陀在〈經文品〉中,對比了抄寫《般若經》,然後把它送給別人讀、再抄寫、廣令流布這樣的功德,跟各種比。大家可以想一想,也唯佛能做這樣的譬喻,他能夠徹底了知眾生做何種業、何種善行、有多少善根、有多少功德,他可以用他遍智的心,清晰地計算、完全無有錯謬地計算。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譬喻啊!很難以想像這樣的善根,居然是由於抄寫《般若經》,再送給別人讀,然後再抄寫、廣令流布,由這樣的一個善根,大這麼多、這麼多,很難想像的!03:52

  別小看修那個四靜慮呀!現在我們大家都知道,修個九住心都是很困難的。因為我們的散亂,現在尤其是在一個高科技的時代,大家迷惑於各種影像啊、聲音啊,能把心向內觀照、向內駐守,然後再安住於一個善所緣上產生輕安,到產生這種四靜慮,他所費的苦心是很深的,要花很深的苦功夫喔!而且再由於修定,得到了五神通,這不是一般用功的人啊!這麼用功的人這麼多、這麼多,他所獲得的功德是不可思議地多,居然還不比那個抄《般若經》、送給人讀、廣令流布的功德大!04:39

  然後說十方一切世界的有情,就是所有的有情,也可以想像都端坐在自己的安樂坐墊上,他們全部用七支坐的方式端坐在那裡。大家都知道修定的時候,要去除散亂和昏沉,光是對治散亂和昏沉,很多人就要奮鬥好久。而且有些人在沒有聽聞〈奢摩他〉和〈毗缽舍那〉教授的時候,還不知道如何修定,還不知道找善所緣,就坐在那裡空坐,或者說享受一點身體的愉悅感,享受一點沒有胡思亂想就算了。但真正的修定,它是有非常詳盡、清晰、精確的解釋。比如說住分是多少,當你生起了住分的時候,你的明分是多少,如果明分不清楚的話,是不能算得定的。得定一定要輕安,輕安的話,明分一定要算進去。所以要詳盡地學習〈奢摩他〉、〈毗缽舍那〉的教授,才能夠得到上面所說的這些。05:40

  而且還生起了五神通,所有的有情都會飛天遁地,那個世界簡直是,應該比科幻還科幻的世界,所有的十方一切有情都變這樣了。居然還不如抄經,然後送給他讀,然後再抄、再送給他讀,廣令流布《般若經》。至於為什麼?佛陀已經在這裡邊解釋了。06:02

  當然上述對於〈經文品〉的這個對比,我只介紹了一少部分,只是就抄《般若經》然後送給他讀,然後再抄、廣令流布這樣的功德。後面這個〈經文品〉裡邊還有,說:「於此般若波羅蜜多,至心聽聞、受持、讀誦、精勤修學、如理思惟……」這樣的善男子、善女人所獲得的功德福聚又再比。還有就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般若波羅蜜多,以無量門廣為他說,宣示開演顯了解釋,分別義趣,令其易解,所獲福聚……」又是怎樣怎樣的,後面有輾轉增上這樣很多很多的譬喻,大家可以在《般若經》中自己去閱讀。我只是抽取其中的部分、一點點,讓大家感受一下,抄《般若經》,把它送給別人、讓他讀,然後再抄、廣令流布,就這一件他所做的功德是多大的。更不要說後面的!07:12


【全廣 II】第 74 講討論題綱(一)/性冠法師
1. 到 [01′39″],這一段佛陀講的《般若經》,對我的幫助是什麼?
2. [01′39″]~[03′09″],這一段的內容,跟上一段的內容,老師講的是一樣還是不一樣?如果一樣,老師為什麼要再講這一段?如果不一樣,不一樣在哪邊?不一樣的話,是不是只要放第二段就好了?

【全廣 II】第 74 講討論題綱(二)/如英法師
1. 佛陀在宣講《般若經》時説:「讀誦書寫《般若經》,並廣令流布,得福甚多。甚至大過於『教瞻部洲諸有情類,皆令安住四靜慮、四無量……』所獲得的福。」
請問,您相信嗎?佛陀如是宣說的用意是什麼?

2. 承上題: 讀誦《般若經》獲福的功德,和安住四靜慮、五神通的功德,您内心比較想要哪一種?

3. 承上題:我們要怎樣調伏自己,讓自己能深信佛陀引領我們的方向?

4. 在法人事業淨罪集資、修習道次第、上研討班、讀誦《般若經》,獲福甚多。如果聽聞有人透過某種修行,獲得神通、可以飛天遁地。我是否還是想要跟著師父,走道次第、生生增上這條路?仍然相信經典所說,我得福甚多?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0
文章: 33494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2A-75講_手抄1冊P46-LL2 ~ P47-L2_全球廣論 II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2A-75講_手抄1冊P46-LL2 ~ P47-L2_全球廣論 II
來源: 全球廣論 II

:wan:
講次 | 0075 (2018-12-17 ~ 2018-12-19)
標題 | 縱雖起疑惑,亦震撼三有
音檔 | 2A 27:13 ~ 27:52
廣論段落 | P1-L6 如極難量勝者教……我禮龍猛無著足
手抄頁/行 | 第1冊 P46-LL2 ~ P47-L2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46-LL2 ~ P47-L3 )
手抄段落 | 因為這樣的關係……有很多是以慈悲方便入。
廣海明月 | 第2卷 P193 ~ P197



真如老師講授
00:00

  我還在想:寺院要有一個抄經室,抄《般若經》,在那裡邊把紙筆備好,或者你自己帶你自己喜歡的鋼筆。像前一段時間聽到一個居士他在抄《般若經》,已經連續抄好幾年了。抄經的時候,他說他覺得非常非常地歡喜!他家人說:「他抄經的時候,就一動不動地坐在那個桌子前,有的時候一抄抄好幾個小時。」他自己說他抄經的時候覺得什麼雜念都沒有,只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抄。他說他就是喜歡抄,抄的時候覺得高興極了!當時有看到他抄的經典,一行、一行的,是豎版的,非常地整齊,一個勾掉的字都沒有。他是在沒有格子的一個白紙上抄的,白紙黑字,真是莊嚴極了!他發願要把《般若經》全抄一遍,我非常非常地隨喜他,希望他能夠把它抄完。01:00

  你看!讀《般若經》、抄《般若經》,這也是一個契入佛法的緣起點,也可以說是相應的地方。有些人就非常非常歡喜抄經,有些人就非常非常歡喜讀經。像我們寺院裡的出家人進了寺院之後,因為寺院有五大論的學制,所以就很相應學五大論!01:21

  五大論是以《現觀莊嚴》為主體的。《現觀莊嚴論》到底闡釋了什麼呢?它就闡釋了《般若經》的隱義現觀道次第。那麼隱義的現觀道次第到底是什麼呢?就是一個補特伽羅從最初開始發心修行,到最後成佛,所有的道次第都在這個《般若經》的隱義裡邊闡述。但是如果《現觀》不講的話,我們看《般若經》可能是無法看出來的。所以學《現觀莊嚴論》,才能知道《般若經》裡邊在講什麼。01:52

  像《釋量論》也是闡釋了《現觀》的正理;《入中論》闡釋了《現觀》的正見,就是《般若經》的顯義的空性道次第;《俱舍論》詳細地辨明《現觀》的這些名相;《戒論》就闡釋了《現觀》的行持。也可以說五大論的學制,都是圍繞著如何學習《般若》、學習《現觀》展開的。出家人經年累月地持守戒律,以這樣的持守戒律之身,堅持這麼多年持續地聽聞、辯論、讀誦,當然也互相幫忙學習,都圍繞著學習《般若經》這樣的一個主軸,可以想像那會累積多麼可觀不可思議的資糧!02:35

  我們看了這一段,也會想就是因為《般若經》中闡釋了無漏之法,那麼抄經之後送給人家讀,然後再抄、再讀,廣令流布,就會比令贍部洲的所有的有情都安住於十善業道這樣的福報大那麼多、那麼多。02:55

  到底是為什麼變那麼大的?我也曾經用這樣的問題問過上師。《入中論》闡釋了《現觀》的正見,它是《般若經》的顯義空性次第。在聖天菩薩所著的《四百論》中說:「薄福於此法,雖疑亦不生,縱雖起疑惑,亦震撼三有。」沒有福報的有情啊,對於空性這樣的法,連疑惑都生不出一點點。那麼起疑惑的,可能是有福報的。說:「縱雖起疑惑」──哪怕對空性的正理產生一念合理的懷疑的話,也能撼動三有的根本!所以《般若經》就有這樣強悍的力量。你對這樣的道理去聽聞、思惟,乃至很多出家人上場去辯論,經年累月地在這樣的學習的續流之中,就算產生一念合理的對空性的懷疑,都能夠撼動三有輪廻的根本。所以可以想見這是非常稀有的善根力!03:59

  所以大家如果有在讀誦、有在抄寫,乃至有學五大論的,無論是以在家身還是以出家身學習的,要對自己這樣的善根生起稀有的隨喜的心。不要覺得:「啊,我煩惱那麼多呀!學這些好像沒馬上地對治煩惱。」但是經典上可是這樣承許的哦!說哪怕產生一念合理的懷疑,都能夠撼動三有的根本喔!這是經典說的,應該是可以取信於心的。04:28

  無論我們對於佛陀的正理是從哪一個地方作為契入點,或者作為一個緣起能夠進入的話,《法華經》說都能夠成佛!那麼我們這一生現見的,師父開始推動我們誦《般若經》,五大論學制其實就是學習《般若經》顯義的空性次第,和隱義的現觀道次第。非常希望大家能夠努力地學習,並且好好地隨喜自己能夠值遇這樣的一個教法,不要輕易地放棄,不要覺得自己學習這些好像都沒什麼,因為經典裡不是這樣承許的。05:06

  如果再能自作、教他,比如你抄經、也令別人抄經,你讀、也告訴別人開始讀,廣令流布的話,我們所積累的善根啊,就比令贍部洲所有的有情都安住於十善業道那個福報要大得多啊!05:22

  所以看起來是佛陀跟天帝釋講的,但是也是跟所有的弟子們講的。再想一下:在這一節中,師父給我們講的,就是佛菩薩慈悲地找到一個適應我們根機的路子讓我們趣入佛教,開始進入整個顯義道次第也好、隱義的也好,讓我們進入這個學程的學習,這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事情!大家千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善根,珍惜自己對於教法的這種信心、對於《般若》的信心、對於師父這樣子講《菩提道次第廣論》建立的一個信心。這些都是非常稀有的因緣,大家要好好地努力下去!06:03


【全廣 II】第 75 講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老師在這講的內容當中,詮釋了哪些觀點?

2. 老師引用諸多《般若經》的段落,藉此引導我們去認識什麼?並幫助我們建立什麼樣的修行見解?

3. 《般若經》和五大論的關係為何?五大論相互之間的關聯性為何?

4. 《般若經》的殊勝之所以遠超諸多善法,其原因為何?

5. 老師從前面師父開示「次第和應機」,而講到《般若經》、五大論這樣的連接,是希望我們從中去體會師父什麼樣的心意?


【全廣 II】第 75 講討論題綱(二)/性向法師

1. 老師開示《般若經》跟〈皈敬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主要要帶我們體會什麼樣的內涵?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