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廣 II】101講~200講(廣海明月)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0116講_廣論段落P1-LL1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16講 117講 118講 119講 120講 121講 122講 123講 124講 125講
126講 127講 128講 129講 130講 131講


【全廣 II】0116講_廣論段落P1-LL1
來源:全球廣論 II

講次 0116 (2019/05/09 ~ 05/1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全廣 II】116講
真如老師講授

在「廣聞不善於修要」這一點上,也有一位善知識他說:「了知了正法不修持的話,當生恐怖餓鬼王。」是會墮落的!如果廣聞卻不修行正法的話會墮落!另外宗大師在《無上三寶譚》裡也有這樣的一個偈頌,說:「嗚呼成辦眾二利,非不依諸清淨典,依已但若樂文詞,空度時日惑於斯,彼如溺水而渴死,多聞還卻匱正法,過在未現教為訣,悉將所學現為訣。」說成辦有情的自他二利,不是不依靠清淨教典所能做到的。第一句話就是解釋了想要成辦有情的自他二利,如果不依靠清淨的教典,不聽聞、不思惟,是完全做不到的!那麼依止清淨的教典,如果只愛著於文詞,以此空度時日,而且迷惑於此的話,那就像有人溺水被水沖走,最終他口渴而死。大家想想這多顛倒!溺水了,卻口渴而死了!廣學多聞卻匱乏正法,到底是什麼原因啊?就是沒有將教典現為教授的過失啊!要珍愛地將所學的內容現為教授啊!這是宗大師的教言。 [01′42″]

  克主傑尊者在《起信津梁》裡面有一段,說:「如是對於經論努力聞思的人,就頑固地一心耽著於聞思」,這裡面用了一個「頑固地」,「縱使擁有名望的飛幡,但當他要修行的時候,對於調伏自心的方法諸大經論是如何說的?行持次第又是如何?這些都說不出來,甚至不曾懷疑諸大經論當中有如是修持的扼要。」看看這個頑固到什麼程度!已經擁有名望的飛幡,但是想要修行的時候,對調伏自心的方法在經論上是怎麼講的、行持次第是怎麼樣,連說都說不出來。甚至都沒有懷疑經典當中有這樣的修持扼要,非常頑固地認為經典中沒有修持的扼要,就是頑固成這樣子。我們可以看一看自己! [02′39″]

  然後接著克主傑尊者又寫了這樣一段話,注意哦!「何時自己被老苦使者所追捕」,用了一個「追捕」,老苦的使者——老啊,所追捕,開始怖畏死主的懲罰的時候,這個努力聽聞了很多教典這個人會幹什麼呢?這句話是我加的。注意哦!「何時自己被老苦使者所追捕,開始怖畏死主的懲罰時,就會去到一個什麼都不學的愚夫——盡其一生隱於山林的人面前求救,對他所說的教授一點兒都不能違犯,對於過去所努力的一切聞思,當成是生大憂悔之處,安住於支那和尚的宗規——任何亦不作意的畜生修法。認為諸大經論在死時毫無用處,背負著極大的謗法的業障下度過了生命!」 [03′36″]

  這克主傑尊者講的,很像他的風格嘛!很犀利、很到位!說:你知道廣聞不善於修要的結論會怎樣啊?到老的時候被老苦追捕,到最後開始怖畏死主的懲罰的時候,那時候想:欸!我都沒有修行,那我趕快找個有修行的。那聞思教典的人他認為自己沒修行、很多人都沒有修行,去找一個什麼都沒學過的、都在山林裡待一輩子的人去求救,然後他說什麼就是什麼。所以,對自己這一生所聽聞的這一切聞法生大憂悔!他後悔他聽了這麼多教典,他覺得沒有幫到他,成了一個什麼?「生大憂悔之處」。「安住於支那和尚的宗規」,就是什麼都不想,不作意、沒有善所緣的這樣一個奇怪修法。然後說得很犀利:任何也不作意的畜生修法。認為諸大經論在死的時候毫無用處,背負著極大的謗法的業障,這一生這樣度過,然後就這樣去來生了。大家可以想像會去哪裡! [04′41″]

  所以在這裡邊「廣聞不善於修要」,宗大師會認為沒有把所學的教典現為教授;然後接著說要珍愛所學的內容,要把這些內容現為教授來自己的身心上實踐啊!宗大師這樣告誡我們。然後克主傑尊者就會說:如果不珍愛所學的教典,最後你會發現你所學的教典沒有幫到你;那還是要找一個能夠抓到的修行方式,因為已經了知了死和來生這樣的很多問題呀,居然到最後去找了一個不怎麼聽聞的人修行。而且會執著地認為自己聽的全都是錯的,還謗法了!所以「廣聞不善於修要」的這個過失就極大了!正如開始說的:「了知正法不修持,當生恐怖餓鬼王。」就墮落了! [05′34″]

  面對佛菩薩、祖師們苦口婆心這樣地勸誡,我們學人多麼幸運能夠聽到這些忠告。每當自己不太對的時候就會聽到忠告,甚至天天聽聞,時時刻刻有警醒自己的這樣一個警鐘一直在響,一個燈一直在照亮。這樣的話,我們的每一步偏差都有佛菩薩的教言來調整。最重要的就是:能不能夠珍愛執持,作為自己修行的一個指導,真心地去實踐佛菩薩的這些教言。而不要把《廣論》上聽來的東西,認為只是口耳之學,或者只是出去給別人講的,沒有真實地拿這個正法來改變自己的生命。師父說這非常地嚴重——這就害了!師父說害了! [06′29″]


【全廣 II】第 116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什麼叫把所學的現為教授?在身心上,要解決什麼問題?調伏內心之前,要看到什麼?如果沒看到自己的煩惱,那所學的法能用得上嗎?

2. 什麼是:「沒有將教典現為教授」的過失?

3. [01′42″]~[02′39″]「如是對於經論努力聞思的人,就頑固地一心耽著於聞思」請問「頑固」跟「擇善固執」一不一樣?兩者如何分辨?我們自己經常是哪一者?

【全廣 II】第 116 講 討論題綱(二)/性冠法師

1. [01′42″]~[02′39″] 先複習這一段的理路脈絡。照老師的角度來觀察,我們是不是真的很頑固?
「對調伏自心的方法是怎麼講的,行持次第是怎麼樣,連說都說不出來」、「頑固地認為經典中沒有修持的扼要」是不是拿老師講的這兩點角度來觀察我們自己?

2. [02′39″]~[04′06″] 克主傑尊者寫了偈子:「何時自己被老苦使者所追捕」。為什麼我們會遇到老的時候才會想要修?為什麼我們現在不會想要修呢?

3. [04′41″]~[06′29″] 為什麼「廣聞不善於修要」最後會墮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0117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13-L4 ~ P18-LL3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0117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13-L4 ~ P18-LL3
來源:全球廣論 II

講次 0117 (2019/05/13 ~ 05/1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1 24:51 ~ 36:40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13-L4 ~ P18-LL3
手抄段落 我這裡舉一個簡單的......一直等到他老師講才體會得到。


【全廣 II】117講
真如老師講授
前一節課我們講了「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在這裡邊師父很強調修行一定要從聽聞開始。那麼修行一定要從聽聞開始嗎?在傳承祖師裡都是這樣的嗎?有沒有不一樣的示現呢?可能有些同學心裡也會現起這樣的一個想法,所以師父就給我們講了六祖大師的故事,是在新版的《廣論》第一卷的部分。 [00′43″]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我這裡舉一個簡單的實際上的事例、比喻來說明。在這個整個的漢人的中國人的歷史上面,有很多了不起的大祖師,這個大祖師當中有一個最了不起的大祖師之一,是禪門的六祖惠能大師。他是南方人——嶺南,拿現在來說的話廣東一帶。他是初唐人,那個時候那個地方叫南蠻,就是沒開化的地方。他有一天在鄉下,聽見有人念《金剛經》,念《金剛經》就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恍然大悟,開悟了。我們說:「哦!這個六祖大師這個人真好了不起!」我們現在很多人念了《金剛經》,念了一輩子,一動都不動,像木頭一樣。我想在座大家很多人都念過《金剛經》嘛,我也念過很多遍,什麼都不懂;聽人家講過,還是不懂。他既沒有聽人家講,就這麼念一遍,開悟了,應該說,他自己就懂了吧!實際上是不是呢?不一定。這個故事的下面,我是只敘述這個很簡單的一部分。那因為他聽見了說:「啊,這麼好啊!」他就問這個人,這個人說:「啊!我是不懂,我隨便念。現在有一個祖師,他在黃梅,黃梅五祖,哦,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大德!你去找他。」所以他就專門向北方,最後到這個黃梅禮五祖。 [02′47″]
  那麼這裡一有個公案,五祖要傳法啦!然後這個《壇經》上面你們自己看一下,我只是簡單說一下。說:「現在我要傳那個法了,看看你們這麼多弟子,哪一個最精采就傳給誰!」結果叫他們寫一個偈。他那個時候有一個上座,換句話說那個弟子當中最了不起的一個,大家認以為這個最了不起的上座,他寫了一個偈。他自己雖然是了解,可是他不敢拿上來,說萬一老師說不對,那不是不好意思嗎?這樣。所以他想了半天,又不敢拿上去,但是呢,大家都等著他,不拿出來又不行,所以他就叫人家寫在這個牆上面。所以他就寫在牆上:「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令染塵埃。」就這樣。大家一看,「啊,好了不起!」就這樣。那結果呢?這個實際上這個偈表示條件還不夠,不過他的那個老師就說:「那這樣去用功已經不錯啦!」那最後大家就拿這個東西去念。這個六祖大師聽見人家一念,那時問他:「你念的什麼啊?」說有這麼一回事情。六祖說:「這個、這個不行!這個不行!」六祖居然說這個不行,「那難道你也懂嗎?」「對,我也懂啊!」所以他也跑了去也寫一個。他就跑到那同樣的地方叫人家寫一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非常有名的公案哪!啊!大家覺得,一看那個偈曉得那個六祖何等地了不起! [04′44″]
  從這個故事裡面我們會聽見,以為六祖大師聽了《金剛經》就懂了。實際上你說他不懂嗎?不對。是,說他懂嗎?下面還有個故事,我講下去你們就知道。結果大家鬨起來了,這個,五祖在裡邊聽見有人外面那兒鬨,一看!這樣,一個偈。五祖是一個腦筋,那這種人,祖師當然曉得,曉得這個是六祖寫的。這個偈是通常說明心見性了,可是他現在如果傳給他的話,這個下面就要起鬨啊!那譬如說我們現在這地方,那個上座都沒有份,我隨便挑一個張某某給了他了,那你們大家會不會氣他啊?這個很可能會這樣的現象啊!這個故事就有很類似的這種狀態。他平常嘛處處地方就不行,來了是最晚來的一個,而且是南蠻一個蠻子,話都不通的,這麼一個人,這樣。所以他也是說:「抹掉了!」說:「也一樣不行、一樣不行!」那既然是老師說不行,也就算了!實際上他是有名堂的,可是他那個師徒之間都不動聲色,老師也沒有說什麼,那個徒弟乖乖的。那六祖去了以後幹什麼?去舂碓米,換句話說,拿現在來說,做苦工。我們現在這裡不會做這件事情啊,那給你打掃廁所、跑去到院子裡面一天到晚忙這個,這樣。 [06′20″]
  那後來有一天,經過了好幾個月。他在那地方做了幾個月?做了八個月苦工,也從來沒有老師給他講什麼話,他也不會覺得:「什麼?把我跑得來,一丟,丟了八個月,理都不理我啊!」他也沒這樣。有一天,那黃梅五祖好像跑出去散步,隨便七轉八轉就跑到那個舂米的地方去,看見他正在舂米。他就問,說:「你那個米舂熟了沒有啊?」「舂熟了。」這個大家現在不太懂,我簡單說一下。那個米啊,不像現在用機器打的。以前有一種粗的磨子,它磨了以後,那個米——不是本來是稻,稻你們知道吧?稻不是外面有保護的那個嗎?那個裡邊有粗糠跟細糠。第一次磨了以後,那個粗糠磨掉。那種磨子我小的時候還曾經看見過,可是已經用不著了,那時已經有機器來了以後。他先把那個東西磨一下,那個粗糠磨掉了。粗糠磨掉了以後呢,然後一般的人家就有一個石臼,他就去在裡邊用一個東西來舂。那舂了以後,然後這個細糠慢慢地就米與米之間大家摩擦,那個細糠就脫掉。 [07′47″]
  那麼像這種人多的地方,那個舂的那個石臼有大有小的,像那種大的道場都是很大的,所以他六祖大師專門做這件事情。然後因為他身體比較瘦,要舂那個米的,要把那個,那是一個槓桿的原理,他要把它踩下去,一鬆,那個石頭就「蹬!」一下,使那個舂子就舂到那米裡邊,這樣。所以因為這個六祖大德身體很瘦小,那力量不夠,所以他身上面綁了一塊石頭,然後踩在那個舂子上面的話,石頭加重了,把那個抬起來,一放,掉下去。這樣一件事情。所以慢慢、慢慢地碾掉那米的糠,那細糠舂掉了,這樣子那個米就舂熟了。舂熟了以後篩一下,篩一下那個糠就篩掉了,那個米就留下來了,就這樣的一件事情。 [08′53″]
  所以那個黃梅五祖啊,就跑過去,到那個石臼旁邊拿了一個杖,敲敲那個石臼:「這個米熟了沒有啊?」他就問了這個六祖這樣的一句話。六祖怎麼回答啊?「已經熟了很久了,但是還欠一樣東西。」「欠什麼?」「要篩一下。」這個舂米本來就是這樣。那麼他們師徒兩個的對答,你們懂不懂啊?我們平常粗枝大葉去看,不懂的。那事實也就是如此嘛!譬如說,你們在那兒掃地,我就跑過去問:「掃好了沒有啊?」你們說:「掃好了,只要把它畚斗畚起來,丟出去就完了!」就是這樣。這個是一個現成的一個狀態,所以五祖就問。「那麼好。」問完了以後,也就像家常便飯不動聲色,那五祖就回過頭來,就走了。他拿了一個手杖,回過頭來的時候拿那個手杖,譬如說,本來我是面對著這個石臼來問話,那個五祖,等他回過頭來,他背對著;等到他背對的時候,拿那個手杖就在那個舂米的石臼上面敲了三下,「篤、篤、篤!」敲了三下,那個好像一個無意識的動作這樣,走掉了。 [10′19″]
  實際上這個裡邊都是玄機啊!他那個對答、背過來、敲三下,都是玄機。所以那天晚上半夜裡三更,那六祖就偷偷地跑到五祖的房裡去。五祖在那兒等著他,他就拿了《金剛經》來給他講道理,就這樣。然後講的時候,他用他的袈裟,那個袈裟把它遮起來,所以不讓人家知道。他到底說什麼?不知道。可是有幾句話,那個六祖說:「啊!何其自性本具萬法,何其自性......」如何如何,那個《壇經》上面都有說這個話。 [11′08″]
  我為什麼要特別講這句話呢?就是說,六祖大師在八、九個月以前,實際上應該算起來,從嶺南到這個五祖的道場要走好幾個月,假定說一年以前,已經聽見了,一聽《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已經了解了。結果又跑到五祖這個道場住了一年,一直等到半夜裡邊,那五祖拿了《金剛經》給他講,他說:「啊,原來是這個樣!啊,原來是這個樣的!原來是這個樣的!」說了很多「原來這個樣」,那表示他本來懂不懂?原來並不懂。我們呢?個人由於個人的腦筋,這個靈敏程度的不一樣,多少會講一點。比如說我們現在來講,看了以後,或者講了以後,你說:「啊,懂了,懂了!」多少會懂一點,懂一點什麼?文字相。文字相上面也有深淺的不同,或者文字的內涵多少有一點體驗,可是它究竟的內容,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就像六祖大師這麼了不起的人,究竟的狀態當中,究竟的這個狀態,一直等到他老師講才體會得到。 [12′32″]
  六祖大師的故事聽完了。可能很多同學對於六祖大師的故事很小就知道了,我也是。那個時候應該所有的佛教青年都覺得六祖大師好像是偶像一樣,很崇拜六祖大師。像這個公案其實都已經看過很多次了,但是還是過一段時間就看一遍、過一段時間就看一遍。尤其是對於六祖大師寫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也會放在心上去想一想是什麼意思,但多半也想不清楚,實際上不學毗缽舍那也很難想清楚。 [13′15″]

  這個故事為什麼我要在這個地方請大家再聽一下呢?因為師父在第二卷講的時候,師父的詮釋的要點主要是說:多精彩的人都得要有善知識引領,沒有善知識引領的話,實際上還是很難到達究竟的證悟的高度。這裡面師父就很強調啊!我這一次再讀六祖大師的故事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弟子相。你看!他自己寫的那幾句,他一定知道是比當時的神秀大師寫得深的,但是他的老師就是五祖大師還是命令人把它擦掉了,對他的證悟經驗表示一樣的。這個時候,因為千里迢迢來尋五祖,想要了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乃至所有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所以六祖大師對善知識的做法沒有什麼想法,就乖乖的——師父用了一個「徒弟乖乖的」。沒有任何覺得我寫得這麼好,怎麼老師覺得跟他平等,一樣都擦掉了呢?應該至少評論幾句或者心裡有什麼想法,全都沒有!這個地方大家可以想一想。 [14′45″]

  接著呢,他還在那做苦工,從早到晚忙。這裡面最感動的是,說六祖大師比較瘦小,他居然在腰上綁了一個石頭。你看!像他做這個苦工是多麼地用心啊!一點點投機取巧的心思都沒有。大家都知道如果在腰上綁一個石頭的話,天天磨、天天磨,那不是磨一天、兩天哪,快到一年吧!八、九個月這樣的時間,所以一定是很辛苦的。看六祖大師的人品啊!就做舂米這樣一個事情,是非常非常認真地做。而且過了這麼長時間,五祖大師去看他,他倆的對話,師父特別還把這個對話用現代版的方式再給我們講一下。師父說:「掃好了沒啊?」說:「掃好了,只是用畚斗畚起來丟出去就完了。」就這樣一個簡單的對話。 [15′38″]

  在這裡邊要講一個什麼樣的道理?就是對於一個希求於法的弟子來說,善知識的每一句話、每一句話,他都會覺得是在點化自己,或者在警醒自己什麼內涵。所以對於一個準備好了的心來說,善知識的一舉一動他都非常地明白。像我們要學六祖大師,觀察一下自己,就算老師明明白白地講都聽不明白,對吧?還要講很多遍,然後要討論,還是聽不明白。如果說拿著一個手杖在那個石臼上敲三下,「咚、咚、咚!」不知道會想出什麼樣子來?不知道是會想成什麼花樣來?六祖大師他們師徒都沒有講話的,就知道:「哦!原來要給我傳法了,要給我講經了。」非常地低調。師父非常非常生動地給我們講了六祖大師的故事,我們要好好地努力,成就弟子相! [16′42″]

  我講了這個六祖大師的例子,再想一下:欸!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從聽聞開始嗎?六祖大師也沒廣聞啊!他就是聽別人唸的《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突然開悟了!然後就生起了去尋覓《金剛經》要義強烈的道心。那也不是所有的人都一定要廣聞啊!我們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呢?如果有這樣的疑問的話,接下來師父在舊版《廣論》就解釋了。 [17′15″]


【全廣 II】第 117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00′00″]~[04′44″] 師父怎麼形容六祖大師呢?為什麼這樣形容呢?

2. [04′44″]~[08′53″] 請大家在文裡頭找一下,師父講了六祖大師有哪些功德?

3. [08′53″]~[12′32″] 在這個段落中,師父教了我什麼?

【全廣 II】第 117 講 討論題綱(二)/如得法師

1. [12′32″]~[17′15″] 收攝一下老師講的要點,老師立了什麼宗?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18講_3A-手抄第1冊 P68-L7 ~ P68-LL2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18講_3A-手抄第1冊 P68-L7 ~ P68-LL2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18 (2019/05/16 ~ 05/19)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03:26 ~ 04:43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8-L7 ~ P68-LL2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8-L7 ~ P68-LL2 )
手抄段落 那麼是的,有的時候......而這個要經過多生多劫。


【全廣 II】118講
真如老師講授
我們聽完六祖大師的故事,再看一看在舊版的《廣論》,師父從「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這個偈子,就講到了六祖大師。說確實是有這樣的一個祖師做了這樣的示現,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看待這件事呢?請大家就繼續聽。 [00′29″]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那麼是的,有的時候我們看見有這種狀態,譬如像六祖大師,他自己本身可並沒有廣博的認識,他為什麼這樣好呢?這個我們要了解。他是宿生多生多劫已經積累了前面這個基本、基礎已經有了。對於世間來說,我們所看得見的,只是短短的幾十年乃至一百年,而整個佛法來說,那是從前面無限到後面無限。那麼修行這個階段來說,就是從最開始一點不認識,接觸佛法以後步步上升,到徹底究竟圓滿。這個裡邊一定是經過:怎麼樣觸發那個動機,然後親近善知識,如理地聽聞圓滿的教法,聽聞了以後呢,如理思惟,然後認真去修行,這是必然過程,而這個要經過多生多劫。 [01′49″]
  我們看這一小段,我提問題,大家想一想。師父說:我們看見這種狀態,像六祖大師,他自己本身沒有廣博的認識,那為什麼這樣好呢?大家還記得師父剛才是怎麼講的吧?師父說:「宿生多生多劫已經積累了前面這個基本、基礎已經有了。」接著師父講:「對於世間來說,我們所看得見的,只是短短的幾十年乃至一百年。」注意喔!師父從時間軸上讓我們拉開了一個非常廣闊的視野,一個是說:「宿世多生多劫累積了這個基本、基礎」,這是說六祖大師的;那麼反過來看到我們,用我們的肉眼看得見的,只是人世間短短的幾十年,乃至是一百年。 [02′49″]

  但是從佛法的角度來說,師父說:「是從前面無限到後面無限」。什麼叫從前面的無限到後面的無限?是不是揭示了一個「無始無終」這樣的時間概念?大家想一想,對於剛剛開始學佛的同學,這個概念應該是滿挑戰的吧!如果剛剛開始接受佛法,提到「無始無終」這樣的時間概念的話,好像就進入了一個渺茫的狀態,不知道該去追尋什麼。但是師父是把我們的生命放在無始無終這樣的時間軸上去觀察的。 [03′34″]

  接著就會出現一個問題:「不是有生有死嗎?現在為什麼又提到了好像無始也無終、連綿不斷的這樣一個生命狀態呢?」這是一個問題。短短的幾十年到一百年的生死,乃至到無限的過去和到無限的未來,時間似乎是沒有盡頭的、不能丈量的。你說無始無終怎麼丈量呢?就只能說無始無終——從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其實這個概念是非常衝擊我們的思考角度的。當我們想到我們自己的生命的時候,當然說一期生死是比較眼前的、比較看得見的,但是從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這個只能用心去思考:我的生命真的是從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現在只是向無限未來的一個進程嗎? [04′40″]

  在這個進程中,師父又把鏡頭拉到修行,說:「修行階段就是從開始一點也不認識,接觸佛法之後步步上升,一直到究竟圓滿。」在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這裡邊,談到修行的話,一定從開始到認識、到最後,它在這裡邊是有一個過程的。那麼這裡邊會經過怎樣的過程呢?說:「怎麼樣觸發那個動機」,就是你突然想要了解佛法,像六祖大師就是聽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然後就突然去尋覓善知識了。 [05′17″]

  大家可以想想這輩子學習佛法的因緣到底是什麼?是什麼觸動了我們的心?像有很多人是到鳳山寺看了師父,就想要跟師父出家了;還有的是在營隊中遠遠地看到師父的身影;還有的是在師父示寂之後,聽到有這樣一個僧團,他忽然感覺到:「啊!人生還有這種活法,那我決定要這麼活——像師父那樣活過我自己的人生。」就來出家了!所以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契入點。 [05′54″]

  注意!「然後親近善知識」,就開始尋覓善知識;然後「如理地聽聞圓滿的教法,聽聞了以後呢,如理思惟,然後認真去修行。」師父說:「這是必然過程。」又出現了,注意!「而這個要經過多生多劫。」哪個經過多生多劫?首先,我們的生命狀態是從什麼?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這個拉長不是一般的拉長啊!它已經拉到無盡了,這是無盡的一個生命的長度。在這個無盡裡邊,從聽聞佛法以後如理思惟、認真修行,這是必然過程,而這個過程也要經歷多生多劫,但是這個過程是不是還是可以丈量的?比如三大阿僧衹劫、幾大阿僧祇劫,發心之後怎樣、怎樣、怎樣,都是可以丈量的。 [06′56″]

  我自己聽到這個部分的時候,還是很佩服師父的勇氣呀!因為通常我們在給別人介紹佛法的時候,前後世有的時候是一個很大的檻兒,對不對?你怎麼證明有前後世呢?有些人不相信前後世。再一個,把時間拉到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到底要怎麼講這個事情?師父居然在「今勤瑜珈多寡聞」這個偈子裡就講到了這個問題,讓我們注視到幾十年乃至一百年實際上是無限生命過程中短短的一個瞬間,如果放到這麼長的話,這就是個瞬間。 [07′43″]

  如果說一天放到一生中可能也很短,一小時放在一生中,甚至五分鐘放到一生中就像瞬間一樣。所以時間是一個對比的概念,但是師父在第三卷,就把一個弟子一下子放到從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這樣的視野,去看待自己的生命。我不知道諸位會不會覺得遼闊?還有些人可能會覺得迷茫:「真的是從過去到未來我都沒有消失過嗎?」這裡邊就會像很重磅的理路一樣,打擊我們那個不思考的狀態,會去思考:「為什麼在此處師父提出了這樣的一個時間概念?」我覺得這一小段的時間概念是非常醒目的,不知道諸位讀這一小段是什麼感覺?我自己是被這個時間徹底地撞到我的心。 [08′37″]





【全廣 II】第 118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在 117 講 [13′15″],老師說:「這個故事為什麼我要在這個地方請大家再聽一下呢?」 老師在跟我們講六祖大師的故事時,主要要跟我們詮釋什麼?

2. 師父說多生多劫中,我們每一生修行必然的過程是什麼?

3. 思考內心對無限生命的認知是什麼?認知無限生命,有意義嗎?

4. 此生我是如何被觸發要學《廣論》的?此生這個觸發,會與過去的無限生命有關聯嗎,需要過去生的努力嗎?為什麼?
【全廣 II】第 118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此講師父開示可以分做哪幾個重點?老師如何一一廣解?

2. 老師說:師父把我們的生命放在無始無終的時間軸上去觀察,並且說,其實這個概念非常衝擊我們的思考角度的。
請問,「無限生命」衝擊到我們心中哪些見解?我們會對這個概念產生哪些疑問?這樣的時間概念是否衝擊到自己的心?

3. 師父説六祖大師多生多劫已經積累了前面這個基礎,請問是哪些基礎?從故事中何以證明?

4. 老師很佩服師父為我們介紹佛法的勇氣,為什麼?這些點在我介紹別人學佛法的時候有困難嗎?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19講_3A-手抄第1冊 P68-L7 ~ P68-LL2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19講_3A-手抄第1冊 P68-L7 ~ P68-LL2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19 (2019/05/20 ~ 05/2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03:26 ~ 04:43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8-L7 ~ P68-LL2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8-L7 ~ P68-LL2 )
手抄段落 那麼是的,有的時候......而這個要經過多生多劫。


【全廣 II】119講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常常在在大大小小的開示場合裡,都會為我們講無限生命的概念。但是臨到病、臨到什麼挑戰的時候,我們很難想到無限生命。大多數的概念就是這一期的生死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不會在無限生命的航程中看待這一期的生死,所以我們很難把我們這一天放到無限的生命中去度量。正因為不能放到無限的生命中,我們就會忽略因果這樣一個概念。 [00′37″]

  在《廣論》的〈毘缽舍那〉有提到:斷見者之所以不承許因果,是因為他沒有看見。沒有看見什麼呢?就是現在的有情是從前世來到此世,以及從此世再前往後世。因為他沒有看見這些,所以就說那些是不存在的。在《廣論》裡宗大師這樣講了之後,就引了月稱論師所著的《明顯句論》作為依據,裡邊怎麼講的呢?說:斷見者到底是怎樣的?他們就是緣著現世諸法行相的這個自性,沒有看見從前世來到此世以及從此世前往他世,沒有看見這些。 [01′25″]

  當然在〈毘缽舍那〉這個部分是在討論:無自性是不是就一切全無?是在討論這個。然後就因果也沒有了、前後世也沒有了,他是為了講這件事。那麼這個「斷見者」——我不知道大家聽了之後會怎樣想——不承許因果、不承許前後世的原因,是因為他沒有看見。那麼大多數的人是看不見的,對不對?很多很多都是看不見的。就看不見的部分來說,很多人就會認為看不見的是不存在的。如果科學家沒有證明出空氣裡邊有氧氣、氫氣、各種成分的話,其實我們會覺得這什麼也沒有。氧氣會存在嗎?還有各種成分會存在嗎?還有像彩虹如果沒被我的眼睛看到的話,我們怎麼知道有彩虹呢?假如說在一座山的後面有一道彩虹,而人都沒有看到那道彩虹,可能人們就不會認為世上是有彩虹的。假如有什麼飛翔的鳥牠會講話,告訴我們說山那邊有一道彩虹,我們沒有乘飛機飛過的時候還是看不到,沒有看見的時候就會覺得這個是不存在的。 [02′41″]

  師父從六祖大師這個公案,讓我們去認識到:我們對自我的認知、對生命本質的認知、對修行狀態的認知,常常是局限在很短的時間內下判斷,根本不會放在前世後世,更不要說多生多劫。那麼從這個問題的透視,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看六祖大師的公案是這樣看的,那我們看世上所有的事情,是不是都局限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像照照片一樣,「咔!」照了一下之後,我們就定格在那個地方,就會認為事情是這樣。但實際上它從過去到現在、到未來,它是一個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的無限生命的續流。 [03′31″]

  師父在這一小段講的這幾行字立義相當地高遠,徹底地挑戰我們心中的斷見習氣!就是那種動不動就覺得什麼事就是眼前這個因引起的,只是就昨天、前天這個因討論這個事情,我們很難從過去生的多生多劫去考慮。欸!這個人對我這種態度,現世是沒有什麼道理的,他這樣對我是非常無理的;但是我們不會向過去生推,因為都忘記了、因為我們沒有看見。所以,很多事情一旦不放在「如是因結如是果」的道理上看的時候,我們就會抱不平,就會覺得他那樣,我為什麼不可以那樣?一旦忽略了過去生的努力之後,只局限於這麼短的時間內當然無法擺平;一旦把過去的事情全部想起來,都擺上了檯面之後,可能大家就覺得公平了,因為凡事都有因果。所以一旦把我們的視野放到多生多劫的角度去看的時候,我們就會對眼前的事情看開了。為什麼看開了呢?因為凡事必有因,不可能有完全無緣無故這樣的利益或者傷害。 [04′47″]

  師父對我們的說法恩非常地深,因為這本來是講「今勤瑜伽多寡聞」這樣的一個偈子,但是師父在這個偈子後面,大刀闊斧地掃蕩了我們心中那種斷見的影子,或者還有強烈習氣的,毫不留情地掃蕩了這個觀點或者我們心中的這個邪見。而且是在勸我們學習佛法一定要從聽聞開始,怎麼樣去看待六祖大師這件事,透過這樣的一個角度,讓我們去了解「生命是無限的」這樣的一個真諦。所以會覺得師父是非常善巧的,而且他處處為我們考慮,會考慮到我們理解六祖大師的難點到底是什麼?如果不了解的話,就像師父說的,都念《金剛經》,拼命念,沒有去看一些解釋《金剛經》的論的話,念了很多也還是不了解是什麼意思,因為沒有循著一個聞思修的次第去修學。 [05′53″]

【全廣 II】第 119 講 討論題綱(一)/性勤法師

1. [00′00″]~[00′37″] 老師說:「大多數的概念就是這一期的生死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不會在無限生命的航程中看待這一期的生死」為什麼?

2. 一旦無限生命的概念建立不起來,會產生什麼過患?

【全廣 II】第 119 講 討論題綱(二)/性冠法師

1. 118 講師父開示這段,想要幫助我們提升什麼呢?

2. [03′31″]~[04′47″] 我們都學過廣論了,我們也知道「凡事必有因」,但為什麼還是很多事情看不開?

3. [04′47″]~[05′53″] 我們能受用這些好的法的因是什麼?會不會想到是師長說法的恩德?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20講_3A-手抄第1冊 P68-LL1 ~ P69-L8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20講_3A-手抄第1冊 P68-LL1 ~ P69-L8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20 (2019/05/23 ~ 05/2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04:43 ~ 06:03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8-LL1 ~ P69-L8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8-LL1 ~ P69-L9 )
手抄段落 所以有一類人......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啊!


【全廣 II】120講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在「今勤瑜伽多寡聞」那裡邊講到:「閉門造車,多多少少造了一點哪!但是他在門外空轉,轉了半天是原地踏步,不僅僅是忙一生,多生多劫這麼空忙,這個很可惜,這個很可惜!」師父在前一節課就講了「多生多劫」,說:「不僅僅是忙了一生。」前幾天聽到這個概念的時候,不知道心裡會不會有疑問,說:「真的會多生多劫空忙嗎?」然後看看,講了六祖大師之後,發現他可能多生多劫就是這麼努力的。這一生的樣子,就是過去生做什麼,這一生就顯現什麼。所以這一生很多同學能夠對大師的教法有這樣的一個信心,對聽聞能夠長久地堅持不懈、持之以恆這種勇氣和毅力,這過去生也不能說是沒有影子的。所以從現在就可以知道過去生可能也很重視聞思的、很努力聽聞。 [01′09″]

  好!我們再聽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所以有一類人,是的,他前面已經有了相當程度了,所以這一生出來,他不要做這個基礎。就正規一般狀態對大部分人來說的話,這個我們應該有的認識。如果你不認識這個,然後呢斷章取義地來說、來看的話,這個不合適,是教法的錯誤。假定這樣的話,那我覺得我們不必仿效六祖大師,仿效六祖大師已經太差了,你何不仿效佛呢?六祖大師是聽了一偈開悟,也只是開悟而已呀!佛啊,乃至於一偈也沒聽見,嗯,他就自己跑出去就出家了,然後呢最後坐在這個尼連禪河邊上面,到了晚上抬頭一看,看見月亮,就大徹大悟成了佛了。如果說我們真正能夠這樣的話,那仿效六祖大師也太沒有出息了!為什麼要仿效六祖大師?要我的話,我仿效佛,我也跑到印度坐在那個上面,抬起頭來一看,成了佛了!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啊! [02′34″]
  這一小段,師父說:正規狀態對大部分人來說前面是有了相當的程度,所以這一生他就不用做這個基礎了。但是如果我們不認識這個道理呢,就斷章取義的話,就會覺得這個教法講的是錯誤的、是不合理的,他說的是前後矛盾的。然後師父說:如果你認為是可以這樣仿效的話,他還是選擇仿效佛陀,坐在那個尼連禪河前面,對吧?然後晚上抬頭看月亮,就大徹大悟了。 [03′20″]

  以前我在學的時候,也問過說:「佛陀悟到的到底是什麼?」現在學了《廣論》之後,就覺得最重要的是先學會聽聞軌理,好好地聽,學會如法地承事善知識,然後把自己的信心修起來;對三寶的信心、對業果的信心,這些都是很重要的!累積了相當的資糧之後,最好能夠抉擇什麼?趣向大乘,以一個趣向大乘的發心去聞思修空性。 [03′53″]

  我們知道我們想要了悟的無自性的道理,是必須經過親近善知識、聽聞教典,而且要廣泛地、多門地集資淨障,才能夠達到那樣的一個結果,並不是想要坐下來開悟,就一定能夠開悟。有的人坐下來是可以開悟,但大多數可能還是做不到,所以必須要知道循序漸進的道理。 [04′20″]

  最重要的是,我收攝一下,先說聽聞軌理的訓練。比如聽法的時候,現在能不能做到不昏沉?說:「精神的時候是可以的,疲憊的時候就要昏沉。」對不對?我們還是無法打敗這個色身給我們帶來的困擾。能做到專注嗎?什麼時候法音響起來,你都能夠專注,不想你自己剛才緣的那件事,能做到這樣嗎?訓練這麼久了,很多還是不行,多半就是發現原來緣什麼續流,一上課的時候會分神在那個續流裡。所以我會常常在上課的時候跟你們說:「注意哦!別走神、別走神!」就是數數地訓練你回到當下的善所緣上,不要一直流散到其他的事情上。 [05′06″]

  光是一個聽聞軌理的專注,還有一個聽聞前的發心,我們發現都很難練成習慣。天天練發心練久了之後,念一遍就覺得是發心了,沒有轉動心意。比如思惟聽聞軌理、聽聞勝利呀,這些看起來好像就那麼一小段,但是到底這一小段的內涵,我們有沒有在我們的身心相續中讓它出現呢?有沒有變成是我們心續裡的——想要有就有,而不是說忽有忽無的,飄忽不定這樣的,根據自己的心情和健康狀況,非常不確定的一種聞法的狀態?如果大家觀察到自己這樣的話,就要好好用功了。因為如果聽聞的時候,在發心的時候不對,後面就都不對了。如果在聽聞的時候常常地走神、常常地昏沉散亂,養成習慣之後,只要一聽法就開始散亂;只要法音響起了,你就想睡覺。這都是需要斷除的惡習。所以大家在自己的相續中觀察到這一點之後,不要留情,要狠狠地破斥當下那個狀態,就是要努力地轉它。 [06′27″]

  光是要對治昏沉這一點,大家也要痛下功夫!像我以前看到有一個老居士,他在聽法的時候就常常昏沉。昏沉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坐著聽會昏沉,然後跪著聽會昏沉,站著聽也會昏沉。如果他跪著聽的話,有可能突然睡著了,倒到前面那個人的後背上,就昏沉成這樣!後來他就拿一個濕毛巾頂在頭上,冰冰的濕毛巾頂在頭上,頂在頭上的時候呢,還是會昏沉!好像直接會倒下去。等到一下課呢,他整個人就精神了,哎呀!就好像是生龍活虎的一個人,只要一上課就開始睡。所以他自己一下課就很苦惱,然後說:「怎麼辦呢?」只要說:「迴向!」欸!他馬上就開始全部都清澈了。那你說這就是一個業障,大家都知道這叫業障。他為此苦惱,但是就是每天都這樣。後來他拼命地祈求啊、懺悔呀,好好地供佛。大概是過了多久之後?應該不到一年,他這個毛病就改了。後來聽法最精神的,就是這個老居士,眼睛自始至終都會雪亮地盯著帶班的班長。然後他回答問題都很積極,舉手舉得很高。他就對治了自己昏沉,這是我眼見的這樣的一個居士。 [07′52″]

  現在我都不知道大家是在什麼地方聽呢?你千萬別覺得:「啊!我在這兒聽,反正老師看不見,我小睡片刻。」這不可以的!或者說打個盹,這都不可以的!現在如果你的眼睛快粘起來了,趕快把它睜開,然後不許昏沉。聽課的時候要注意!因為我們一定要注意:你養成一個習慣,你不去對治的話,一旦它是個惡習,就會越串越大、越串越大,甚至很多生都這副樣子,這是太可怕了!一旦把我們的一個小小的習慣,放在多生多劫的這樣的一個歷程中去看的話,我們就不能忽視它。因為小的過失如果不努力斷除的話,累積成習慣就叫惡習了,所以不能輕視! [08′41″]



【全廣 II】第 120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老師說:「過去生做什麼,這一生就顯現什麼。」過去生也不能說是沒有影子的。你真的會相信過去生是已經長久聽聞學法嗎?我這一生有這樣的緣、持之以恆學,我們願意相信這樣的事實嗎?

2. 對於聽法會昏沉、散亂、不專注,老師講成是「惡習」。一般我們談到「惡」的時候,我們怎麼去理解他?聽法會昏沉為什麼是惡習?惡在哪?我們真的會覺得這個是惡習嗎?怎麼承許這是惡習呢?有什麼理由。

3. 怎麼讓聽法昏沉的習性不會一直往下掉?要非常努力對治。怎麼不讓終生善行悉成過失?

【全廣 II】第 120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此講第一段老師為何要重提 103 講師父開示「閉門造車」的修行人?這位閉門造車的修行人和多生多劫努力的六祖大師有什麼不同?何以證明?

2. 此講 [01′09″] ~ [02′34″] 所引師父(廣論音檔 3A 04:43 ~ 06:03)開示可以分做哪幾個重點?老師針對哪些一一廣解?補充了哪些?

3. 師父告訴我們,為何現在不適合學六祖、佛陀這一生的行誼?對比目前學廣論最重要的是什麼?學廣論是不是六祖大師跟佛陀的行誼?

4. 對聽聞軌理,老師在此強調應訓練及應斷除的為何?

5. 請分析老師所引的這位老居士故事,其困境、原因、對治法、經歷時間、結果各為何?

6. 一個當下的聽法小習慣,為何要放在多生多劫的歷程中去看?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01講~121講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21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2-LL7 ~ P43-L7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21 (2019/05/27 ~ 05/29)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2 22:38 ~ 24:31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42-LL7 ~ P43-L7
手抄段落 換句話說.......自然會感覺得很不一樣的內涵。

【全廣 II】121講
真如老師講授
那我們接著聽一下新版《廣論》,師父對於「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還有一段解釋。在聽聞的時候注意不要走神,認真地聽! [00′19″]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換句話說,你先對這件事情不了解,現在你了解了。那我們現在「相應」也是一樣,先文字了解,後來文字的義理了解,後來義理當中的內容了解,要層層深入。我們通常容易犯的這個毛病,才學得一點皮毛,那自己以為:啊!行了。所以真正要想學這個的話,藏地的祖師們也好、印度的祖師們也好、漢地的祖師們也好,沒有一個例外,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濃縮起來兩句話——淨罪、集資。就是我們的障礙,這個如果沒有除,不可能學得進去﹔資糧不夠,不可能學得進去!因此現在在這個地方大家有一點要注意:平常我們總覺得好像我是來學的,應該坐在這裡你來教我的。我有這個資糧嗎?所以你們仔細去看看自然是了解,不要以為在這地方好像來做點常住的事情,或者我不願意做不相應的事情。實際上我們有幾個分別:不應該做的是不要做;應該做、自己不了解的這種事情,常常自己不清楚,我們要了解這就是我們最好的集聚資糧,資糧不夠你要想修學佛法是絕無可能,絕無可能!這個不是一個語言上面,我只能簡單地說,當你們慢慢地去深入的時候,你們自然會感覺得很不一樣的內涵。[02′10″]

  好!這一段師父在前面說了一小段話,說:要先文字了解,文字的義理了解了之後,當中的內容要了解,然後層層深入,它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的。但師父又說我們的現行是什麼呢?我們通常會容易犯個毛病,這什麼毛病呢?才學了一點皮毛,就以為:啊!行了。就是把佛法想得太淺了。 [02′48″]

  接著師父講了藏地的祖師、印度的祖師、漢地的祖師,提問大家一下,說:「沒有一個例外,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濃縮起來兩句話」是什麼?應該是四個字:淨罪、集資! [03′08″]

  師父在講到「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的時候,在新版《廣論》裡邊一下子就跳到了「淨罪、集資」。我們會覺得:哦!講到這裡了。大家可以想一想,師父接著要告訴我們什麼問題?說我們的障礙如果沒有除的話,不可能學得進去;資糧不夠,不可能學得進去!注意!為什麼學不進去?「今勤瑜伽多寡聞」是不是也沒有去聞?可能是聽不進去。然後「廣聞不善於修要」,他聽了很多之後沒有往深了學,是不是也是學不進去?學不進去就是深不下去的意思,對不對?也廣不下去、也深不下去。 [03′55″]

  那麼廣不下去、深不下去,究其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可能說:「啊!沒有善知識,應該親近善知識。」但是大家都知道值遇善知識要不要福報資糧呀?要的!聽善知識的話,也要資糧!所以深不進去的原因、廣不下去的原因是什麼呢?沒法聽聞,所以要淨罪集資,說障礙不除是沒辦法的,資糧不具是沒辦法的! [04′27″]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我們自己:當我該修的法修不出來,像出家人背書啊、小孩背書背不出來,還有廣論班的同學一段時間就沒心力了;當沒心力的時候,或者說我對所學的內容感到有點堅持不下去,這個時候我們會不會現起:實際上我障礙未除、資糧未具,是這個原因?還是我們會說:家裡事情太忙、太笨、身體不好?或者說:我對這個沒興趣,我的興趣在其他方面等等、等等?我們會給自己找很多的理由,但是是不是很少想到障礙未除、資糧未具? [05′15″]

  就是有的時候我們表達說:「哎呀,我業障啊!」但是「我業障啊!」就完了嗎?業障之後得消除業障、得淨化業障。而且師父說藏地的祖師、印度的祖師、漢地的祖師沒一個例外的,就是所有智者如是說,只要學不進去就這兩件事,四個字——淨罪、集資! [05′40″]

  像以前也有這樣的事情,廣論班的居士開始學得是很歡喜的,每天揹著書包像上學一樣來到廣論班的教室,大家一起快快樂樂地學習。可是過了一段時間,有位女居士她的公公婆婆一起生病了,八十多歲的雙親一起住院了,她非常非常地擔憂,每天在醫院裡陪護著,來回送飯。廣論班的同學聽到了之後,就去支援她、也安慰她焦灼的心。 [06′19″]

  過了大概一個月,她的雙親出院了,她又回到了廣論班上課,以為這下可以順利地上下去了。又上了一段時間,她的小兒子出了車禍,還好聽說只是腿骨折,但是作為母親的她非常擔心,沒有心思來上課,整天擔心她的寶貝兒子。廣論班的同學又去關心她,也有相互認識的骨科醫生打電話給她,大家齊心協力。總算她兒子的腿是保住了,後來健康地出了院。出院之後,她在家裡照顧了幾天兒子,又回到班裡上課了。 [07′11″]

  學了一段時間,哇!她的孫子出生了。這是一個對家庭充滿奉獻的女居士,她又決定在家裡看孫子、不來上課了。孫子慢慢地看了一段時間,然後廣論班的同學就建議她:「你可不可以一周休息一天來上課?其他時間看孫子。」因為每次上課的時候,大家看著她空著的座位,想到她那麼歡喜學《廣論》,卻有這麼多困難,大家一方面非常佩服她對家人的奉獻之心吧!一方面也很想幫忙她把廣論課堅持下來,因為那是她很想學習的。 [07′56″]

  那時候,我們在廣論班裡就推行比如說在佛前供水、供七碗水,在佛前供燈,還有集體拜三十五佛,那時候還唸《度母經》、阿彌陀佛佛號,然後還有人誦《華嚴經》、《廣論》。總之,在學《廣論》之外,大家還會做很多的集資淨障的法。尤其是要特別地對家人很感恩,要改掉自己的壞脾氣,要對家人多關心、多感恩。因為看到學《廣論》的同學個性上的改變,多半家人就會支持他來廣論班。 [08′41″]

  我記得有一次,好像廣論班有幾天沒上課,有一個先生就來找到我說:「唉呀!廣論班怎麼會停課了?」一停課,他太太在他們家客廳來回轉、來回轉,轉得一上午他自己都不能安心。他說:「她一上廣論班之後,她脾氣就變好了,這樣的話,我也就是可以享享福。」他就說他非常支持太太上廣論班。 [09′05″]

  當然也有的先生會認為上廣論班耽誤家務了,那既上廣論班又要管家庭的一個女居士她就很早起來,為家人煮飯、洗衣服,然後她還要供水、供燈、聽課,就會忙碌一些。儘管如此,很多廣論班的同學還是克服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互相幫忙,把《廣論》堅持聽下來。其實堅持聽久了,有的時候家人也會加入,家人加入之後,也是對家人的一個很好的奉獻吧!因為由於自己努力學《廣論》,家人跟著找到了皈依,找到宗大師教法,所以這也是對家人的一個巨大的貢獻。 [09′46″]

  所以就像剛才我講的那個女居士,她終於在大家的勸慰和幫忙之下,也是做這些加行,她家裡的事情也沒耽擱,廣論班也堅持下來了。所以後來她就一直跟班,她很感恩這一段大家對她的幫助。她說:「那時候任何一件事都會使我有一個理由,就是我沒有時間去學《廣論》,或者我完全完全地沒有精力。在這種狀態下,大家相互幫一下就過了這個關了。」為什麼在這個時候會有這麼多人幫忙她呢?這也是一種福報啊!對不對?所以在廣論班裡大家相互幫忙,一起淨罪集資,把學《廣論》這件事堅持下來,對我們的生命畢竟意義太深遠了。 [10′46″]

【全廣 II】第 121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此講內容師父開示的內涵為何?

2. 師父指出的行相,我有嗎?平常如何觀察思惟?

3. 老師從中提出哪些觀點,引導我們去觀察認識?

4. 老師提到的公案,從中鼓勵我們平常應多努力些什麼?

5. 藉由師父的開示、老師的引導,我們如何從中去學習修信念恩?

【全廣 II】第 121 講 討論題綱(二)/性冠法師

1. 我在學佛過程中,遇到哪些困難?這些困難的原因是什麼?

2. 當我學習遇到障礙、資糧不夠時,會怎麼做?老師教我們怎麼做?

3. 我會不會覺得現在能夠學廣論是一種福報?

4. 幫助別人學廣論,例如護持研討班、營隊法會、法人事業,請問這是福報還是負擔?(大家相互幫忙,一起淨罪集資,所付出的辛苦其實恰恰就是我未來學習的資糧。)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22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2-LL7 ~ P43-L7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22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2-LL7 ~ P43-L7
來源:全球廣論II
:wan:
講次 0122 (2019/05/30 ~ 06/0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2 22:38 ~ 24:31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42-LL7 ~ P43-L7
手抄段落 換句話說.......自然會感覺得很不一樣的內涵。


【全廣 II】122講
真如老師講授
還有一種,師父在下面解釋說:在常住,平常我們覺得我就是來修行的、我就是來學的,反正我坐在這就是來教我的。然後師父就反問說:「有這個資糧嗎?」就是學法有這個資糧嗎?我們現在也可以觀察自己為常住承擔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就會說:「唉呀,我想要天天聽法呀!不要承擔這個事情啊!」可是常住這麼多人在一起,就是要有人煮大寮、有人掃院子、有人要關顧研討班......。很多很多事情法師如果不去忙碌的話,實際上很多人是沒有辦法的,所以必須得大家一起忙碌! [00′39″]

  如果說一忙碌的時候就覺得是耽擱修行、沒有時間聞法,心裡憋一股怨氣,而沒有把它當作是集資糧的機會,這樣的話,很多時候忙了很多事情,是不是就白辛苦了?所以師父在揭示我們說:「不要以為在這個地方好像做點常住的事情,或者我不願意做我不相應的事情......。」師父在說我們心中的那種不解或者怨氣——覺得我不該是做這個、我應該是這樣的,我為什麼要這樣呢?實際上修行不是這樣的,就在當下的緣起點上,認真地在為大眾付出的時候,努力集資淨障。 [01′23″]

  所以師父說了幾種事情,說不應該做的是絕對不要做的,但是應該做、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常常自己是不清楚的。我覺得這個點大家可以考慮一下:應該做、自己不了解的這種事情,常常自己不清楚,我們會有這種感覺嗎?我們會不會覺得應該做、不應該做我是知道的,應該做還有我不了解的嗎?我應該做這件事,我不了解嗎?而且關於不了解這件事,自己是不清楚的。那到底師父指的是什麼事情我們不了解、我們不清楚?這件事應該做,然後自己不了解這個應該做的事情;然後對自己不了解這個應該做的事情這個狀況,自己不清楚。這好幾重喔! [02′09″]

  這是說哪件事情啊?還記得前面聽過的嗎?就是:「我們要了解這就是我們最好的集聚資糧!」應該做的這個事情恰恰可能是我不太喜歡做的、我認為是不應該做的,但是這恰恰是我們最好的集聚資糧。為什麼要集聚資糧?資糧不夠修學佛法,師父講了四個字:絕無可能!絕無可能!我們想要善所緣在心中生起來,我們想要正念一直都在,或者我觀想什麼、提持什麼馬上就來。如果乾觀想也觀想不出來,怎樣也是沒法清晰地現起,比如說佛陀的尊身,或者我想要聽聞軌理具足也現不起來,這些所有的狀況,師父讓我們樹立一個見解——資糧未聚、障礙未除!師父這「絕無可能」說兩次哦!資糧不夠,想修學佛法,絕無可能!絕無可能! [03′15″]

  然後師父接著說:「這不是語言上面講的。」我們說:啊!我缺乏資糧啊、我有業障,這不是這樣學著師父說一說就會了解的。師父說這是簡單地說,當我們深入下去的時候,我們自然會感覺到很不一樣的內涵。那麼對於集聚資糧和淨化業障,我們到底能夠體會到一個怎樣不一樣的內涵?學了《廣論》這麼多年的同學,不知道當下大家在想什麼?還有法師們在想什麼? [03′48″]

  這裡邊我再講一下。通常我們學不下去的時候有兩種反應,一種是什麼?怪外境,對吧?「如果環境不是這樣的話,我就能學下去。」「如果他不是那樣老是看我不對,或者對我說了一些傷害我自尊的,或者讓我非常不舒服的話的話,我覺得我在這環境裡還是不錯的。」或者「我跟某人關係好,我還是不錯的。」這是一種什麼?原因出在外境上。還有一種人就是覺得我自己笨啊,我自己怎麼樣、怎麼樣啊!就是從自心的角度,他會覺得是自己不夠。但無論是覺得外境不夠,還是覺得內心出問題,他的癥結點都在於什麼?資糧未聚。 [04′36″]

  那這是不是給我們一個嶄新的思路?當我們遇到困境的時候,我們會常常糾結於這個環境怎麼是這樣的,和我想像的完全都不一樣,為什麼不像我理想的那樣呢?心裡就產生了劇烈的求不得苦,心裡就是七上八下、放不下。七上八下的感覺就是會不安、擔憂,怨自己的時候會覺得沮喪,有的時候會覺得很孤單,或者很害怕接下去會發生什麼。當這些種種的心情現起來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對諸如此類的心情和感受給它一個見解——實際上,你不用想那麼多、怪那麼多事情,好好積資糧、淨化障礙就可以了,除掉障礙就可以了? [05′25″]

  以前有些同學就說:「哎呀!我現在《廣論》學不下去了。」有的人說到中士道就學不下去了,還有的人到上士道學不下去了。說就是業障啊,什麼家裡事情......講一堆。我說:「應該沒那麼複雜,好好地供養三寶,看你會不會提起心力?」集資糧嘛!好好地供養三寶。甚至班級裡舉辦一個小型的供養法會,大家都從家裡拿點蘋果呀、拿點橘子啊,甚至有的人拿碗供水呀,拿一個燈在佛前供一盞燈,我們去對殊勝境做供養。還有的人念密集瑪、旋繞,還有的就是大家集在一起拜三十五佛懺。供養過幾回之後,有一些人真的就好起來。他說:「莫名其妙!我心情好起來了。」 [06′07″]

  還有一直放在心上想的一件事情:哎!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就是擺脫不了那個人、就是擺脫不了那件事,你就會發現就像一個網一樣,他把心完全塞到跟那個人有關的事情裡,他就是抽不出心力來。但是一旦認真地去緣念三寶、祈求三寶的加持,比如說念密集瑪、念三十五佛,還有人念《二十一度母經》,這樣念,念一段時間之後,他就發現:「欸!好像我好點了。」 [06′35″]

  所以當自己感到心力不濟的時候,切記!不要瘋狂地向自己的頭上貼超多的標籤:「我這個不行!那個不行!怎樣、怎樣、怎樣......」,發了太多對自己的負能量的這些心念,全部都是打擊自己的。這樣打擊完就更沒力氣學了!本來是遇到困難了之後,應該自己給自己加油;可是我們遇到困難之後多半都是否定自己,釋放更多的負能量讓自己沒法消化,然後自己把自己搞得非常地煩惱。是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我們對於「學不進去」這件事,沒有一個正確的看法,沒有一個正確的知見。或者說:「那感覺是很真實的,我沒能力呀!」可是感覺上真實的東西,經過正理觀察之後,你會發現事實不是那樣的。我們的感覺,尤其是凡夫的感覺,有太多的欺誑! [07′30″]

  所以,對於學不進去這一件事,沒有建立正知見,就沒有辦法去解決它。當我們感到學不進去的時候,就只能跟著感覺走。那感覺是什麼?就是真的不能學了。可是好不容易「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碰到學不下去這個障礙,沒有辦法解決嗎?師父教我們就四個字——集資淨障,這便是解決之道啊! [08′03″]

  所以,師父這麼說、藏地祖師這麼說、漢地祖師這麼說、印度祖師這麼說,所有的智者都是這麼說的。那我們是後學者,是不是要聽一下祖師們的看法?然後跟自己的那種感覺上比較真實的東西對比一下,是不是願意把自己這種見解堅固地認為自己不行,或者以為外境有問題,從這兩個方向一直在這折騰不出去的這種狀況,用集資和淨障這兩大問題攝起來之後,集資、淨障,就馬上行動就好了!淨障就拜三十五佛!其實你懷著淨化業障的動機去做很多很多事的時候,都是在淨化業障啊!比如說孝順父母、承事師長,或者做善事,甚至掃地,你懷著掃掉業障的想法,就是在淨化業障。 [08′54″]


【全廣 II】第 122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在開示中,師父、老師怎麼說修行這件事?

2. 智者們都說修行需要集資淨障,但我們遇到困難,常常不會尋求集聚資糧、淨治罪障的方法,為什麼呢?

3. 師父說,有些事是我們「應該做,但不了解、不清楚的」。在我的生活中有哪些例子?

4. 在工作團隊、家庭等為了維護大家學習和生活的環境中,有很多瑣碎的事情需要人去做,我是否把它視為淨罪集資的良機?

5. 生活中有助於我們集資淨障的方法很多,老師舉了哪些例子?最要掌握的關鍵心態是什麼?

【全廣 II】第 122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老師希望我們觀察:自己為常住付出時,心中會有哪些不解或怨氣?實際上應如何面對?

2. 師父提到我們承擔常住事情時,會有「應該做、自己不了解的這種事情,常常自己不清楚」的狀態。針對這個不清楚,老師剖析我們一共有哪幾重狀況不清楚?

3. 我們修學佛法過程中,常會面臨哪些困境?會有什麼樣的想法?應樹立的正確見解為何?老師提醒我們應切記什麼?應如何做?

4. 要如何深刻體會「集資淨障」對修學佛法的重要内涵,不再只是語言上講講而已?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23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2-LL7 ~ P43-L7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23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2-LL7 ~ P43-L7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23 (2019/06/03 ~ 06/05)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2 22:38 ~ 24:31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42-LL7 ~ P43-L7
手抄段落 換句話說.......自然會感覺得很不一樣的內涵。

【全廣 II】123講
真如老師講授

我們用了很長的篇幅去評論環境的過失,用了大量心靈裡的自我抨擊的聲音去打擊自己,但是這些東西對我們「學不下去」這件事到底有沒有幫助呢?是不是有價值的一個探索?當然我們會說這是探索,為什麼我學不下去?但這個方向探索下去,要多大力氣可以把整個環境都改變?或者我用什麼樣的觀點,會一下子認為我是很強的?看起來就是不強。所以從這兩方面都是碰壁的。 [00′37″]

  那我們不如就老老實實地聽所有佛菩薩他們異口同聲的這個觀點,說:「不要想那麼多,就是集資、淨障!就這兩件事做得不足,你不要給自己貼那麼多標籤!」就是如果你把這兩件事做足了,你就行了!任何人都是,不是說你不行,所有人都是這樣的!如果資糧不夠、業障沒有淨化的話,就是學不上去!所以這是能夠學進去的條件,你只要圓具這些條件就好了,不用對自己發出那麼多慨嘆、悲傷,又是很多很多自我否定的那些言論,都會蹉跎時日,而且給自己添了太多的傷心吧! [01′26″]

  所以從這樣的觀點,我會覺得師父這個理路給我一種很亮麗的感覺,讓我們在重重困境的圍困之下,突然看到:欸,我輕裝就可以上來!我不用去一直背負著環境這樣、那樣的,背負著我對我自己那種諸多的看法,我只要去集資、淨障就可以了!有的時候佛法我們覺得艱深、覺得深邃,但佛法教給我們的解決困境的方式,是如此地簡潔明了,非常地清晰,一點都不含糊。你做就是了,做就會有結果! [02′03″]

  很多年前吧!有一次我也覺得:哎呀,對我的修行非常不滿意,陷入了一個很深的苦惱。苦惱了一段時間,我在想:苦惱下去也沒什麼進展啊!那還是老老實實地祈求吧!所以我就去供養觀世音菩薩,用僅有的錢——一個學生嘛,一個小學生有多少錢——買了一串項鍊,然後就供養觀世音菩薩。 [02′29″]

  其實你也不用買項鍊,不用學我一樣。我買了之後供養他,然後我就開始認真地念觀世音菩薩,祈求加持。過了一天,第二天我就覺得:欸,我好像不一樣了!面對還是那樣的困境、還是那樣的狀態,我突然覺得我變了,我覺得那個困境很小呀!我很有心力。然後自己去照鏡子的時候,發現自己眼睛變亮了。為什麼?心力變強了嘛!當你心力變強了之後,你就會發現這個障礙一步就可以踏過去了!甚至已經過了!其實就是心力。心力是什麼?集資、淨障就可以長心力。 [03′07″]

  所以這個非常簡潔、實用的、讓我們「學不進去」這件事情可以解決的辦法,不知道大家聽了之後什麼感覺?你們會不會覺得聽了是要實踐的?要實踐的話,其實定期一段時間,廣論班就可以一起拜三十五佛懺。像那個時候,我們也是沒有固定的教室啊,就在居士的家裡邊,人也不是很多,在沙發上拜的、在地板上拜的,反正到處都是,有個地方大家就拜佛。人擠人拜不開的時候,就是彎腰一下,因為前面已經都站滿了磕不下去,但是他的心也是誠心誠意地拜三十五佛。看有一些居士真的是很有善根! [03′48″]

  像在僧團拜三十五佛的時候,出家人,哎呀!衣服都濕透了,一天就濕透好幾輪啊!有一些修行人的心力真的是很猛的。看到這樣的修行人如果學不下去,真的我是心裡很擔心,也有一些難過。但是如果能夠聽進去師父的這一番話,那你說我們哪有什麼難點?難點集資、淨障就好了,然後就會穿越! [04′15″]

  所以我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希望,就是我們知道了集資、淨障可以穿越困難,而且我們有能力集資、淨障。如果我們能對師父講的這句話,說:「最重要的濃縮起來......」就像一個口訣一樣,集資、淨障,然後就一切都能解決。這精髓喔!精髓喔!師父在「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裡邊,就切入了這個要點。就是為什麼你不能廣聞?為什麼你聞了之後你不能修要?其實就是資糧未具、障礙未除,只要沿著這兩點就可以了! [04′58″]

  所以師父給我們的方法是非常有力的、可以直接操作的!非常希望大家聽了之後,能對現在遇到的困難有一點點幫助。比如說我們誦《般若經》,看起來天天誦、到時間就誦,好像參加法會挺歡喜,可是不知道淨化多少看不見的業障。還有去服務啊、當義工啊、聽法呀、承事三寶呀,還有供養法會呀,甚至去幫助需要幫忙的人,甚至我們去救一隻流浪狗......,這所有的一切如果都迴向聞思修的話,那我們沒有一天是在浪費時間的,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淨罪、集資。 [05′49″]








【全廣 II】第 123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老師在開頭第一段說:「從這兩方面都是碰壁的。」請問是哪兩方面?為什麼會碰壁呢?

2. 老師說:「如果你把這兩件事(淨罪、集資)做足了,你就行了!」我內心承許嗎?

3. 遇到困境時,會不會覺得:「別人淨罪集資會改變生命;但我淨罪集資,真的能改變嗎?」怎麼確定?(我們都有可以成佛的本性,只是暫被煩惱染污,只要認真淨罪集資,就可以走上去。)

4. 為什麼在重重困境的圍困之下,我們可以輕裝上來?(因為我們承受善知識的深恩,透過他所賜予的正確理路和方法,可以改變我們的命運。)

【全廣 II】第 123 講 討論題綱(二)/性冠法師

1. 老師以前遇到修行困難時,是怎樣做的?

2. 我在生活、工作上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困難的點是什麼?

3. 當我遇到困難,是感覺沮喪痛苦,還是很有希望?這種感受是宿業所感,還是本來就是這樣,我認了?(如果是業力感得的,我就應該努力改變它。苦受的大小,有時跟我們的心力有關;心力強時,可能痛苦就跨越了。)

4. 老師說:「不知道大家聽了之後什麼感覺?你們會不會覺得聽了是要實踐的?」我會不會認為淨罪集資就是我接下來要努力的?(不要輕忽老師的任何一句話)

5. 生活中,我們有多久沒有感覺到「有希望」了?

6. 老師說:「我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希望。」請問這種「有希望」的感覺是怎樣產生的?

7. 看到別人遇到困難,我們除了心疼擔憂,有沒有辦法看到希望?老師舉哪些例子教我們幫助自他,找回希望?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24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2-LL7 ~ P43-L7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24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2-LL7 ~ P43-L7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24 (2019/06/06 ~ 06/09)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2 22:38 ~ 24:31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42-LL7 ~ P43-L7
手抄段落 換句話說.......自然會感覺得很不一樣的內涵。


【全廣 II】124講
真如老師講授
談到供養三寶,也不一定要花很多錢,比如說七碗淨水,在佛前供水,然後一炷清香。像有的居士定期喜歡供水,要供一百零八碗,供很多;還有的就是每天七碗。像以前有一次阿喀來到我們那地方,要跟我講個什麼事情,然後他先去佛堂。先去佛堂看什麼呢?我認為阿喀要去佛堂禮佛,然後我發現他特別留心佛堂到底供水供得怎樣,連著三天,小阿喀都先去佛堂看有沒有供水。我在佛堂門口迎接阿喀的時候,發現阿喀進去的時候會走路很快,看一看到底有沒有供水,等到他出來的時候就突然很放心,說:「哦,看來這個小傢伙還是把水給供了!」然後連著三天,看三天之後,第四天他就沒看了,因為他發現:哦!我有供水。 [01′06″]

  雖然供水這件事,看起來就是家家都有清水嘛,每天你拿著這樣的清水倒進七個水碗裡,到天黑之前要把它撤下來,然後把碗擦一擦扣起來,就這樣一個動作。但是很多善知識其實非常非常地關注,因為這就是集資糧啊!在供養的時候你要專注,比如說你要對皈依境認真地供,養成習慣就是天天供。你想:世上的水那麼多,家裡邊的水是很多的,可是我們卻沒有時間在三寶前擺上七碗水供養,這就是沒有養成習慣。 [01′45″]

  那麼怎麼樣養成這個習慣呢?開始做就是了!找一個小本,然後列上「供水七碗」,今天做了就打勾,沒做的話就去佛前懺悔一下。或者你覺得懺悔的話你有內疚感,那你就總結一下:這一週供了三天,哦,下週要供四天,或者哪天全部沒有一天缺的、都要供水。供水供成習慣之後,其實到佛前的時候,你就會把很多憂慮的事情、沮喪的事情好像瞬間清空了一樣。你就面對佛菩薩,端著這個水壺,小心地把那個清水注入到供水碗裡;在這之前你要把供水碗擦乾淨,然後一碗一碗這樣注。注的時候你是非常專注的,你一直盯著那個水注,因為它會有一個要求,是說:不能太滿,太滿會驕傲;還有不能不足,不足會資糧不足。所以標準說法就是:那個碗上面就差一顆青稞那樣的距離,就是一個米粒吧,不要供到快溢出來了。 [02′45″]

  供完之後再供燈,然後再供香。供完之後你一定不會馬上就走,還會在旁邊注視著佛菩薩。然後你可以對佛菩薩祈求,比如祈求今天我做什麼希望上師三寶加持我,讓我所做的一切都能成為正法的資糧,不要用不如法的方式去成辦這些事情,也不要以現世的利益去做這些事情;希望我能夠發起菩提心的隨順啊、希求空性啊!你看到佛菩薩就會提正念,看到佛菩薩就會感覺到有希望啊!比如說看觀世音菩薩,有的人一見觀音菩薩就笑,因為觀世音菩薩就是用那種非常非常慈悲的眼睛在看著我們。在面對著佛像的時候,佛陀說我們要對這個佛像像他一樣的話,我們就會得到佛陀的加持。雖然每天就這樣一個短短的可能五分鐘或者三分鐘的供水,但是你想想累積起來會累積多少資糧呢? [03′44″]

  其實以前不方便的時候,就是用一個很小很小的觀世音菩薩的像,或者釋迦佛的像,或者資糧田的像,很小的一張貼在那個地方,下面擺幾碗水就可以了,也不一定非得特別大。但是有條件的話,你可以很莊嚴地佈置佛堂。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心意!我們能否意識到每天不集聚資糧的話,就像大把的黃金和白銀白白流掉一樣;清水到處都是,可是你把它獻給三寶那就是自己的資糧,你不獻的話,今天就過了,過了就沒了,這是非常真實的事情。 [04′22″]

  然後供水完了,或者你去佛堂之後,通常大家都會禮佛。「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或者有的人佛堂放著《三十五佛懺》,迅速地就可以唸一遍;沒有時間拜,唸一遍也行。就像宗大師說:「睡前如果不唸《三十五佛懺》,我無法安心入睡!」連這麼偉大的善知識都如是說,我們豈敢每天不淨化業障呢?淨化業障對我們最好的幫助就是《三十五佛懺》,噶當派祖師說:「你今天唸《三十五佛懺》了嗎?沒唸呀?那你登地了嗎?」所以每天唸一遍也是非常非常值得的! [05′09″]

  所以希望大家能夠重視集資、淨懺,把它納入到我們生活的這種程序之中。其實也就是幾分鐘就完成了,你可長、可短,關鍵是養成一個習慣。我再說一遍,就像大把黃金、白銀的供養,清水就可以了,就像黃金、白銀一樣,獻給三寶就成為我們的資糧。 [05′37″]

  在佛前走過,都想合掌鞠躬一下,或者看佛菩薩一眼、或者禮拜一下,每一次禮敬都是在淨化自己。而且在佛前禮敬的時候,會注意到讓自己的心清淨一下。在那一刻,其實我們也會被療癒,被佛菩薩的笑容療癒,被自己的這個行為療癒,內心裡也會感到清涼和愉悅。有的時候會對這一天的工作,或者一天要應對的事情,也有一個正念的提持;有的時候還會有一個強大的歡喜心的攝持。想一想:我多有福報啊!又遇到佛菩薩,能夠生起信心;而且我有供水碗、我有供水壺,我就每天都可以供養;能夠值遇大師的教法、能夠有師父、上師三寶的攝受。一想這些事情大概就會很開心了!所以生活中再發生一點大大小小的事情,有點不順心的事情,或者別人出口傷了自己,但是想想三寶,然後自己想想說:啊!這些小事也不必在意。其實歡喜也是很大的進趣菩提的一個力量。 [06′53″]


【全廣 II】第 124 講 討論題綱/如英法師

1. 善知識都非常重視供水,請問老師教我們如何供水?

2. 供水是集資糧的方法,供時內心要怎樣?最好養成什麼樣的習慣頻率?

3. 怎樣讓一件善行,比如說供水,變成一種習慣呢?老師怎麼教我們?

4. 供養之後是最好的祈求時刻。老師教我們怎樣祈求?

5. 三寶是大福田,如果認真供水、禮敬、祈求,眼前可以感受什麼好處?什麼是很大的進趣菩提的力量?

6. 佛堂的布置可以很簡單,有條件的話,也可以很莊嚴。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

7. 老師說:「希望大家重視集資、淨障。」希望我們把這兩件事納入什麼裡面?一次的時間多長?關鍵是什麼?什麼是很大的進趣菩提的力量?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25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3-L8 ~ P45-L4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25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3-L8 ~ P45-L4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25 (2019/06/10 ~ 06/12)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2 24:31 ~ 28:12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43-L8 ~ P45-L4
手抄段落 那個而且這種事情也不是文字相......越纏越緊。

125-2.jpg
125-2.jpg (184.65 KiB) 已瀏覽 9193 次
125-3.jpg
125-3.jpg (76.08 KiB) 已瀏覽 9193 次
【全廣 II】125講
真如老師講授
好!那我們現在再聽一下新版《廣論》的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那個而且這種事情也不是文字相。我願意講一個非常簡單的故事給你們聽:前天我出去到台中,因為有一個同學出了車禍。然後這個車禍是非常厲害,差一點命送掉,那個腿上的肉整個的不見掉了,那說不定有可能這個腿都要廢掉。要我們平常的時候,當然會抱怨這個、抱怨這個。當然除了這個抱怨那個車子撞他以外,還要其他的抱怨。一般人來:「什麼?我學了佛,沒有保祐我,怎麼反而還要受這個障礙!」我們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現象。我們把佛法看成功就像今天世間上面大家做小販的:我給你三塊錢,你給我三塊錢東西,我給了你十塊錢,你得給我十塊錢的東西。我們把學佛法想成個現前的交易一樣,好像我今天供養了你三斤香蕉,等一下你就應該來加持我,讓我發一個大財,就這麼荒唐法!對佛法的深厚的內涵都不清楚。佛法正規地講都講業,這個業前面是非常的深厚的因緣,絕不是眼前的。 [01′38″]
  師父在這段裡講了一個車禍的同學,這個車禍很嚴重啊!說腿上的肉都整個不見掉了,而且這個腿可能都要廢掉。一般的狀態下應該抱怨那個撞他的,怎麼不小心把他撞成這樣,產生了這麼深刻的痛苦。這是一個抱怨,抱怨撞他的車子。還有一個抱怨誰呀?就抱怨佛菩薩:「我都學佛了,你還不保祐我,讓我受這麼大的苦!」這一下抱怨就是抱怨成這樣子。然後師父分析這種心態說:把佛法看成是做小買賣的,給你三塊錢,你給我三塊錢的菠菜;我供養了三斤香蕉嘛,等一會兒你要來加持。加持讓我幹什麼呢?發個大財。所以師父說:荒唐,這麼荒唐法! [02′30″]

  然後接著說:「對佛法的深厚的內涵都不清楚。」那我問大家:佛法的深厚的內涵,到底從哪裡去講呢?還記得剛才師父在講什麼吧?就是在講「業」。師父說:「這個業前面是非常的深厚的因緣。」講了「因緣」兩個字,說:「絕不是眼前的。」然後在前面又加上了一個:「我們把學佛法想成個現前的交易。」其實在這一段裡,師父在點醒我們:我們沒有生起前後世的概念,什麼都是用現世的角度在考慮,沒有生起這個生命的相續是一個不斷的過程;它是從此生趣往來世,現在所感得的結果前世是有因緣的。這樣的想法一旦沒有貫通,凡是有什麼事情發生的時候,都局限在此時、此刻、此人、此境這樣去觀察,所以他的生存範圍,還有思考的範圍、時間點都是非常狹窄的。 [03′49″]

  佛法深厚的因緣、內涵,它一定是拉到無限的過去到無限的未來這樣一個時間軸上,去看待這一個人生命所感得的這一切因,或者說結果,或者說苦樂。都是在一個很長的時間軸上去觀察這件事情,並不是就眼前發生什麼,就認為是那個因。有在聽嗎?多半找因是要往前找的,不是:「啊!剛才你說我什麼,所以我這什麼。」那只是一個勾起的緣罷了!更深的因可能在過往,可能在很久很久的一個過往。 [04′32″]

  師父在這裡邊更加深一點地揭示出我們沒有前後世的概念,就會這樣去抱怨。為什麼這樣抱怨,就是沒有前後世的概念?那沒有前後世的這個概念到底會產生什麼呢?因為眼睛看著、耳朵聽起來,就是那個車子撞了他,他這麼劇烈的痛苦就是那個車子引生的。或者說:「欸!佛菩薩不是可以救,為什麼沒救我?」所以這是很眼前的思考。但是從很深遠的角度去觀察的話,那這件事到底是什麼因緣呢?在佛世的時候,一有什麼事情,弟子都去問:「佛陀,這是什麼因緣啊?」然後佛陀就講個過去的事情:為什麼會今生這樣呢?前世有什麼什麼事情……,所以說這一生是這樣。所以根本不是局限在這麼小的一個時間點和範疇和人事物的角度上,去考慮這件事的。有注意到嗎?所以師父說的深厚的內涵,還有前面深厚的這個因緣的理解,一定是涵蓋了一個生生世世無限生命的前提在裡邊,然後才會談到深厚。再聽下一段。 [05′44″]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我所以特別講這件事情,因為一般普通人很多人會常常抱怨:「我學了佛,怎麼不靈光啊?」實際上,我去看那位同學,那位同學不但不抱怨,而且說:「啊!師父真對不起你,還勞你駕,這我業障很重啊!我淨了我的罪障啊!」那我聽了是非常讚歎!佛法本來告訴我們這是業,今天了解了這個業以後,應該清楚這一件事情的所以發生,跟眼前學佛不學佛是沒有關係,以前如果你造了這個業,這個業一定會感果。現在我們了解,造了這個因就感果,沒有感果之前這個業一定不會消失。 [06′41″]
    進一步來說,當這個業感果的時候,是不是同樣又要造業了?譬如說,我以前傷害過某人,那麼今天這個怨碰上了,我會被他傷害,這一點大家懂不懂?請問現在你被他傷害的時候,你採取什麼態度?通常情況之下,他來傷害你,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莫名其妙他傷害我,我會覺得:「咦!我也是好端端的,為什麼你今天要來這麼傷害我?」乃至於完全不知道,我們會不會抱怨?我想我們會抱怨。所以學了佛以後,告訴我們叫「觀業忍受」,到那時候我安心忍受﹔那這樣一來的話,前面造的業到此為止,你眼前不會再受。可是我們平常都是受不了,自己會抱怨,三字經一大堆。所以這個時候,一方面前面造的業到現在感果了,不錯,是不是那麼同時又造業了?同時又造業,然後呢將來再感果,所以永遠地輾轉,越纏越緊。 [07′55″]
  因為是基於「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後面師父講了這一段。我們就可以觀察,師父認為我們聽聞了之後,如果能在身心上有受用的話,那應該就是有修要;那麼修要最重要的業果見,在對境的時候就要現起。現起的時候,看!這個同學做的就是師父很讚歎他。去看那個同學,那個同學不但沒抱怨,還說:「啊!師父真對不起你,還勞你駕呀,這是我業障很重啊!我淨了我的業障。」看他講的這些,真的是我們也要很讚歎啊! [08′38″]

  前一段時間有一個法師也是出了車禍,她幾乎也是對我說了一模一樣的話。她說:「老師很感謝你接了師父的棒子,讓我在這麼辛苦的時候心有所依呀!」她心裡生起了滿滿的對三寶的感動,沒有去抱怨那個撞她的人。她被撞得已經不能走路了,很辛苦的,肋骨撞斷了好幾根啊,但是她沒有去抱怨那個人,也沒有跟我講她多痛苦,就是在表達滿滿地感恩哪!還講了她覺得透過這次車禍,自己對三寶的信心增加了,覺得她得到了三寶的加持。你看看,這麼痛苦的境!連醫生都覺得驚訝,她能夠這樣子脫險活過來。而且問她疼不疼的時候,她說不怎麼疼,醫生都感覺到非常非常驚訝! [09′32″]








【全廣 II】第 125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00′00″]~[02′29″] 先複述這段文。師父為什麼要講這個簡單的故事給我們聽?

2. 平常抱怨什麼呢?很多人會這樣抱怨嗎?師父說我們很多人都有這種現象,請討論一下,我有這樣的現象嗎?為什麼會這樣?

3. [02′29″]~[04′24″] 把這段複習一下。請問師父說我們很荒唐,是指我們對佛法的深厚內涵不清楚嗎?一定不是只有在哪裡呢?師父在這段裡提醒我們什麼呢?

4. [04′24″]~[05′36″] 請問沒有前後世的概念以後就會去做什麼事?為什麼這樣抱怨就是沒有前後世的概念?真的是這樣嗎?

【全廣 II】第 125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師父為什麼在「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這一段,說了台中同學出車禍的故事?這和前面講「要想真正學佛法,最重要的兩句話:淨罪、集資」有什麼關係?

2. 請分析這位台中同修和法師在發生車禍時,跟一般人的反應、心態、見解、結果等等,有何不同?怎樣才能讓前面造的業到此為止?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26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4-L3 ~ P45-L4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26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4-L3 ~ P45-L4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26 (2019/06/13 ~ 06/1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2 26:00 ~ 28:12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44-L3 ~ P45-L4
手抄段落 我所以特別講這件事情......越纏越緊。


【全廣 II】126講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說:佛法告訴我們這樣是業,所以清楚這件事所以發生是以前造那個業,在那個業沒有對治之前,它一定會發生。如果我們去了解這一切的話,認真地去觀察就會發現,實際上當很多不愉快的事情發生,我們不由自主地去抱怨別人或者抱怨環境,這個抱怨的來源是什麼呢?我們會認為是這個境或者是別人使我痛苦,不是因為我過去的苦因使我痛苦的。所以很顯然,一直是向外找造成生命痛苦的原因。一直是向外找的話,因為找錯了,所以這個因一直就拿不掉,拿不掉就一直痛苦。那麼佛陀來告訴我們這個道理,說這個苦果——現在感受的苦,是從不善生的、是從過去的因生的,淨化那個不善,就不會生苦果了;種下善因就會感樂果。一下子要說種下善因會感樂果,會不會說:「看那個人那麼善良,這一生好像也不怎麼樣,好像很倒楣的樣子。」我們又把它局限在此生去看,善因好像馬上就會感果,總是不能在一個前後世的相續裡邊看待因果成熟的這件事情。 [01′23″]

  在這一段,師父又再強調一下:我們到底能不能對這件事用那麼長的時間軸去看這個事物的因到底是什麼?我們不習慣這樣向後去找,為什麼呢?因為都忘記從哪裡來。如果不學教典,不藉借教理之燈的照耀去看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的話,我們是很難進行這種理性的觀察的。所以師父這個提醒,如果是你的話,你會不會覺得很困難?但是如果有居士做到了、有出家人做到了,那麼為什麼我就不能朝著這樣的思路去想呢?這樣去串習、串習、觀察、觀察久了之後,你這條思路就很熟了,熟了之後就會朝這個路去看。就像一條路你走熟了之後,你就會常常去走那條路,這是一樣的,思路也是一樣的。 [02′18″]

  在這一段讚歎了這個同學之後,師父又觀察說那個果成熟了,在成熟果的時候又繼續造業。造業的時候,師父說當我過去的比如說什麼原因,現在感得我被傷害;當我被傷害的時候,師父講了幾個字:「你採取什麼態度?」看了這句話,不知道大家怎麼想?「我採取什麼態度?」你會不會想:「我能採取什麼態度?有選擇嗎?」當我們感覺到自己被傷害之後,有幾種反應,有一種反應是什麼?直接反擊,對不對?因為那個傷害我的人,或者那個環境是什麼,我就反擊它就好了。有一種反應是感覺到傷心極了、絕望,就產生對自己的不諒解,或者對他人的不諒解。 [03′02″]

  但是這都不是一個積極解決問題的方式。積極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什麼?就是我必須要知道:不可能是別人莫名其妙地傷害到我,所以我們還是去尋找為什麼?我應該採取什麼積極的態度改善生命。比如說當我同樣地還擊那個傷害我的人的時候,如果是懷著瞋心的話,那就造了很大的惡業,這個輾轉下去是沒有窮盡的。用這樣的方式去還擊,那我們還擊別人讓別人痛苦,別人會老老實實待著嗎?他會再還擊回來,所以你還會感到痛苦。這樣子你還擊我、我還擊你,你還擊我、我還擊你......,就是一個沒有窮盡的輾轉,越來越強、越來越強,就纏繞在這裡面。必須得有一方能夠理性地觀察,在對方強烈的態度和激烈的言詞下,怎麼樣拋開情緒的困擾,去看到事物的真正的原因。 [04′02″]

  看到真正的原因之後,我們或許是會感受痛苦的,在感受到痛苦的時候,我們會知道「這是我感受到痛苦了」,但是我們不會想去報復別人,我們會想到:在感受痛苦的時候,其實我也可以得到內心的成長,我也可以在這個時候訓練對真理的認知和熟悉度,甚至訓練我作師所喜。被傷害的時候,我能不能行善呢?我的心是不是被傷害了之後,就只能選擇報復、造惡業?我還是有另一條路?我還是可以行善,我的心還是自由的。萬一被傷害之後就永遠失去了飛翔的能力,癱在地上就只能造惡業,這就是很辛苦的。 [04′46″]

  師父在這裡面給我們講業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業是如此地靈動的一件事情,不是像一個釘子把你釘在那兒不能動,它是非常靈動的。為什麼?因為你的心是靈動的,你聽了真理的召喚之後,你就會自然地朝著那個可以飛翔的角度去努力試飛呀!像小鳥在試飛的時候,一開始牠都從一個高處好像掉下來一樣。牠媽媽帶牠飛的時候,有的鳥就從那個窩裡掉下來就在地上跑,好幾天你會發現:欸,花叢裡怎麼一隻鳥在那蹲著?牠長得很大,以為是一隻大鳥,看牠那個毛都鬆鬆的、絨絨的,黃嘴還沒有退掉,就知道這是一個小鳥從窩裡掉出來。為什麼掉出來的?牠學飛,飛不上去了,就發現牠躲在花叢裡睡覺。當然牠媽媽還會來找牠,過幾天還要繼續教牠飛。有的鳥很快就飛了,有的鳥就好像學了一個多禮拜還不會飛。有的鳥學了好像兩個禮拜,然後發現怎麼還在花叢裡蹲著呀?最後牠還是飛起來了,因為發現牠在屋簷上蹲著了,就知道牠飛上去了。所以這有一個練習飛翔的過程。 [05′54″]


【全廣 II】第 126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請依老師開示回答以下問題:

1. 請問要做什麼才會讓苦果不會產生?

2. 「看那個人那麼善良,這一生好像也不怎麼樣,好像很倒楣的樣子。」會有這種論點,是什麼原因?

3. 師父說:「我們到底能不能對這件事用那麼長的時間軸去看這個事物的因到底是什麼?我們不習慣這樣向後去找」為什麼不習慣去找呢?

4. 師父說:「請問現在你被他傷害的時候,你採取什麼態度?」老師舉例,我們習慣出現哪幾種選擇的態度?

【全廣 II】第 126 講 討論題綱(二)/性冠法師

1. [00′00″]~[01′23″] 在生活當中,有沒有什麼不愉快的例子?探討一下這個不愉快是怎麼產生的。

2. 如果對因果沒有太深刻的觀察思惟,有時候會有種感覺:「看那個人那麼善良,這一生好像也不怎麼樣,好像很倒楣的樣子。」老師舉了這樣的行相,我們真的會有這樣的毛病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3. [01′23″]~[02′18″] 老師在這段講到,這樣的一種對業果的觀察,如果是我們,會覺得困難嗎?我們覺得困難,是用什麼樣的標準來看待的?

4. [02′18″]~[04′02″] 請大家複習一下,從老師的開示找出答案。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積極面對困難的方式?有的話,是什麼呢?提升自己、改善自己是不是比較積極的答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27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4-L3 ~ P45-L4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27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4-L3 ~ P45-L4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27 (2019/06/17 ~ 06/19)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2 26:00 ~ 28:12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44-L3 ~ P45-L4
手抄段落 我所以特別講這件事情......越纏越緊。


【全廣 II】127講
真如老師講授
怎麼樣在自己感受痛苦的當下能夠不思緒迷亂,能夠頭腦清醒,能夠知道我感受痛苦的當下我不能造惡業?那麼不能造惡業的方式是什麼?比如說:不能口出惡言、心中不能出惡念,把這個控制好叫持戒,持戒就是得清涼嘛!後世就會有很多很多暇滿人身等等那些殊勝的果報在等待著我。所以我這一刻的堅忍,師父說:「觀業忍受」,這個忍不是只是一個忍耐痛苦不發作、徒勞的過程,它後面有一個忍辱的非常喜樂的果報在等我呢!並不是現在白白地痛苦就這樣就算了。 [00′42″]

  所以當我們常常去思考這些,就會激勵我們:當我們感受到被傷害的時候,我們先控制住不要去反擊。有的時候在彼此講話的時候,自己選擇沉默一下、憶念一下正念,不要對方傷害你之後,馬上就還擊;沉默一下再想一想,再控制一下自己的憤怒,再一點點練、一點點練。有的時候你會覺得這過程是很辛苦的,因為你不習慣嘛!其實一開始練,哪怕一分鐘,你能比過去多一點點的控制力,再控制兩分鐘、再控制三分鐘......,這都是非常了得的成績。因為你馬上就火冒三丈,你馬上就要出言傷害別人了,但這個時候你都能控制自己。師父說這個居士在受了這麼大的痛苦下,他心中沒有瞋恨,他在感謝三寶,感謝三寶為什麼?他可能是感謝三寶、他能活著吧!能見到師父!善知識的攝受力也是很了不起的! [01′38″]

  在這個地方,師父說:「『觀業忍受』,到那時我安心忍受,那這樣一來的話,前面造的業到此為止。」就是不會再產生苦果了。如果你眼前不忍受的話,受不了再抱怨,前面的惡業感果之後又去抱怨、又去傷害別人,又覺得我這個惡業是別人給我的,而不是從我的苦因生的。又一次錯亂認識,然後我再錯一次!我認為是別人造成的,我打擊了別人,可是到時候我還痛苦啊,因為造惡業了,到時候又成熟為痛苦!所以這個周轉是沒有窮盡的。 [02′16″]

  那麼,怎麼能讓苦受停止,或者讓這個周轉停止?就必須用正確的方式來把苦因拿掉,我們就不會感到苦果,因為這個目標大家才來學佛。所以我們會發現,佛法會教導我們用清醒的理智來面對自心,不要成為情緒的奴隸。說得簡單,不要成為情緒的奴隸——傷心的時候就傷心、憤怒的時候就憤怒、沮喪的時候就沮喪,都是!但是關鍵這個感受來的時候,我們是否還有理性的、還有正念正知的觀察力在旁邊看著?雖然看起來是他傷害了我,我就成這樣了,但真正傷害我的是我過去的苦因啊! [03′01″]

  一旦我們慢慢地、習慣性地想到真正傷害我的是苦因,我們就會想法去淨化苦因,會去造集樂因、造集善因,這樣的話事情才能解決呀!對不對?才能夠解決。不然我們一直浮在表面上,跟那個外境、跟那個貌似來傷害我的人、跟他理論不停,我們根本沒有在真正的問題、真正的苦因和樂因的那個地方去下手解決問題的話,實際上很多痛苦就這樣白白過了,無法達到沒有苦的那種生命狀態。 [03′38″]

  所以師父在這裡邊說:「一定要修要」,就舉了業果見。業果見是非常重要的見地,透視了我們二六時中所感受到的苦受,它真正的根源根本不像表面顯現的那樣,就是人、事、物困擾啊,不是像顯現的那般,它有更深刻的原因,是要追尋的。 [04′01″]

  所有的智者都是這樣說的:「是不善生起了痛苦,善因生起了快樂。」那麼不妨我們去實踐一下!因為按照我自己的方法已經這麼久了,也沒過得怎麼好,那麼不妨沿著佛陀的正見去思考一下自己生命的這些問題,可能會得到一個真正的解決。 [04′23″]

  至少這個居士遭受了這麼大的痛苦之後,他還擁有那麼強烈的感恩心;就像那位法師,她自己那麼感動,自己還能笑出來。看著她遭受車禍的人嚇得都笑不出來了,她自己還能笑出來,而且還是非常地開朗。在這麼強烈的一個傷害下,她還能不失開朗,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04′47″]

【全廣 II】第 127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如何在苦受當下,「知道」自己不能造惡?

2. 現在的苦果來自過去的苦因,苦因的正確認識是什麼?什麼才是真正遠離苦因?

3. 針對這一講,老師主要的所詮為何?

【全廣 II】第 126 講 討論題綱(二)/性冠法師

1. [00′00″]~[01′23″] 在生活當中,有沒有什麼不愉快的例子?探討一下這個不愉快是怎麼產生的。

2. 如果對因果沒有太深刻的觀察思惟,有時候會有種感覺:「看那個人那麼善良,這一生好像也不怎麼樣,好像很倒楣的樣子。」老師舉了這樣的行相,我們真的會有這樣的毛病嗎?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3. [01′23″]~[02′18″] 老師在這段講到,這樣的一種對業果的觀察,如果是我們,會覺得困難嗎?我們覺得困難,是用什麼樣的標準來看待的?

4. [02′18″]~[04′02″] 請大家複習一下,從老師的開示找出答案。我們日常生活中,有沒有積極面對困難的方式?有的話,是什麼呢?提升自己、改善自己是不是比較積極的答案?




【全廣 II】第 127 講 討論題綱(二)/性冠法師

1. [00′00″]~[01′38″] 請大家複習老師的開示,從中去定義出什麼叫「觀業忍受」?我們自己本身有沒有這樣類似的經驗呢?

2. [01′38″]~[03′38″] 先複習一下老師的開示。請問「觀業忍受」是痛苦還是快樂?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28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5-L5 ~ P46-L3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28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5-L5 ~ P46-L3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28 (2019/06/20 ~ 06/2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2 28:12 ~ 30:01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45-L5 ~ P46-L3
手抄段落 結果那位同學他覺得......應該真正懂得這個。


【全廣 II】128講
真如老師講授
我們就來聽接下來這一小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結果那位同學他覺得:「啊!這是我的業。」所以他不再抱怨。不但不抱怨,他還告訴我:「以前我學《廣論》,《廣論》上面說無常、無常,好像很有道理,可是對這個無常兩個字感覺得總滿輕鬆。我今天碰見了這個事情,才曉得無常是這麼個無常相!心裡真是膽顫心驚,誰都不知道我這個性命能不能保持到下面一分鐘。」他說他「啪!」一下子撞上去,人就昏倒了,根本一點都不知道,等到醒過來,已經很長一段時候在醫院裡躺在那裡了。他現在有機會醒過來,假定「啪!」一下撞上去給車子壓在他身上,他醒得過來嗎?醒不過來。所以他說:「啊!我現在才曉得無常原來是這個樣。」所以他不但不抱怨而且還感激。 [01′03″]
  這兩個差別大家分得清楚吧?我們平常遇到一點點事情就抱怨,講了很多道理。這個道理幹什麼?增長自己憍慢,然後還要造很多惡業,我們到底是學什麼啊?唉!所以我就深深地感覺到這個特點。這個叫什麼啊?相應,也叫相應。所以我剛才講那個相應,看看我們現在相應在哪裡?我們是相應在增長煩惱,還是我們相應在真正地淨除罪障、積聚資糧,這個對我們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我但願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學這件事情的時候,應該真正懂得這個。 [01′55″]
  師父在這裡重複車禍那個同學他的話,說:「這是我的業。」然後師父說他不再抱怨,不但不抱怨,還講了他對無常的一種覺受。在講到無常相的時候有兩個對比,還記得吧?第一個對比是什麼呀?「《廣論》上面說無常、無常,好像很有道理。」聽的時候應該是覺得很有道理,「可是對這個無常兩個字感覺得總滿輕鬆的。我今天碰見了這個事情,才曉得無常是這麼個無常相!」師父接著用了幾個字,說:「心裡真是膽顫心驚,誰都不知道我這個性命能不能保持到下面一分鐘。」 [02′56″]

  有沒有看到遇到這麼大車禍的這個同學,師父去看他的時候,他直接跟師父報告,好像是聞法的體會一樣,講了對無常的一種覺受。所以就出現了——平常聽來的時候是覺得滿輕鬆的,可是實際上真正遭遇到的時候是膽顫心驚。而且膽顫心驚到什麼程度呢?誰也不知道我這個性命能不能保留到下面一分鐘。我想那個居士把這樣的一個覺受報告給師父的時候,師父除了疼惜他之外,一定是很高興的。 [03′40″]

  師父從前面的抱怨說不再抱怨,而且集中在講無常的問題——前面在講業,現在講的是無常的問題。然後師父說「啪」地一下撞上去就昏過去了,如果車子壓在身上的話就醒不過來了,所以他說:「我現在才曉得無常原來是這個樣。」接著有一個心態,師父說:「他不但不抱怨而且還感激。」受了這麼大的苦和驚嚇,感激之情從何而生呢?大家可以想一想。這是非常非常驚悚的一件事情,對人是很驚嚇的。 [04′31″]

  像我以前也聽到一個居士親口跟我說他也遭遇到車禍,他的車也是在路上走,走著、走著,也是被對面來的一個車不知道怎麼回事就把他撞得在馬路上一百八十度旋轉。他都不曉得怎麼回事的時候,就覺得:完了、完了!然後等到他自己心裡有念頭的時候,他在想:我現在是活著還是死的?我現在是中陰嗎?他睜開眼看看的時候,覺得都是空白狀。幸好他完全沒有受傷,但是他坐在車上是不能動的,沒法動。後來那個司機最先緩過來,他下車去看,那個車整個前端都被大車削掉了,所以他們的車就剩一半停在路上。後來因為這件事,他大概半年到一年都不太敢坐車,寧可用走的,萬不得已才去坐。車禍前一秒鐘是沒反應的,後一秒鐘就來了,所以無常的迅速啊,就是這麼可怕法! [05′41″]

  而對於他心裡所想的事情,如果那個時候沒有想到無常的話,多半無常到來的時候,就像師父用那幾個字,是極度地膽顫心驚的,因為很難應付啊!在這麼強烈的一個對境下,有認真修學佛法的人,他在這個時候就提起了他的正念:這沒有什麼好抱怨的,這就是生命的一種現狀,那叫無常,只不過以前我還沒有遭遇它、我還沒有反應它罷了。 [06′17″]

128-2.jpg
128-2.jpg (103.92 KiB) 已瀏覽 9064 次
【全廣 II】第 128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聽到嚴重車禍的例子,如何讓這樣的事情在我生命當中,不把自己當成局外人、不僅僅是故事?

2. 如果只能透過發生嚴重車禍,才能生起無常的體會,這豈不是太慘了嗎? 為什麼聽聞無常的法類,卻生不起覺受?

3. 勸勉:請珍惜每天大家共學、聞法的時光,還有力氣淨罪集資的機會,未來一定會消失。無常到來的那一刻,我們就無可奈何、束手無策了。


【全廣 II】第 128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師父說:「這兩個差別大家分得清楚吧?」請問是指哪兩個差别?內涵上有什麼差別?有這些差別的原因何在?

2. 從師父跟老師所舉的這兩個車禍故事當中,可以分析出無常來臨時,內心及外境所顯現的特徵有哪些?此時我們應有的正確認知有哪些?

3. 發生車禍的臺中同學受了這麼大的苦跟驚嚇,感激之情從何而生呢?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29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5-L5 ~ P46-L3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29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5-L5 ~ P46-L3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29 (2019/06/24 ~ 06/26)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2 28:12 ~ 30:01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45-L5 ~ P46-L3
手抄段落 結果那位同學他覺得......應該真正懂得這個。


【全廣 II】129講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接著幫我們分析了一下說:「這兩個差別大家分得清楚吧?」那我先問一下是哪兩個差別呢?就是抱怨和什麼?和法相應。師父說:「我們平常遇到一點點事情就抱怨,講了很多道理。這個道理幹什麼?增長自己憍慢,然後還要造很多惡業,我們到底是學什麼啊?」注意這一段哦!我們平常遇到一點點事情就抱怨。這一點點事情都是什麼呢?跟這麼大的車禍的事情比起來,肯定是芝麻綠豆的事情:人與人間的摩擦呀,甚至是誰多幹了點活、誰少幹了點活,誰臉色不好......,都是這些摩擦。碰到這點事情的時候,心裡的波濤就起來了,不再平靜。不再平靜幹什麼呢?就抱怨。尤其是學法了之後,因為總得講原因嘛,抱怨的時候還要講出很多道理。這個道理肯定都是說對方的,或者說自己所在這個環境不好的,所以才讓我自己感到痛苦,或者事情才出了錯誤,都是由於這些等等、等等的原因。 [01′22″]

  講了很多道理,這些道理到底有沒有去除自他的痛苦呢?有沒有讓問題得到解決,而且也讓事情朝著好的方向去發展呢?看起來都沒有,只是做什麼了呢?增長了自己的憍慢。因為所學的道理拿來說別人,成為抱怨的一個理由,所以增長了自己的憍慢。憍慢是苦因啊!師父接著說:「然後還要造很多惡業。」師父說:「這也叫相應」,相應什麼呢?「增長煩惱!」 [01′55″]

  前面那個人遇到了這麼大一個事情,他心中現起的是這個,趕快跟師父報告他心裡有什麼什麼狀態。而平常沒遇到什麼事情的修行人,卻一點點事情就朝外面去觀察過失或者找別人的麻煩,所學的法都拿來做所謂的照妖鏡了。師父就是在讓我們分得清楚這兩種聽法後的差別,一個是增長煩惱,另一個是淨除罪障、積聚資糧。師父說:「這個對我們才是真正重要的。」聽完之後在對境的時候要做這兩件事,就是淨除罪障、積聚資糧! [02′49″]

  師父接著說:「我但願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學這件事情的時候,應該真正懂得這個。」學了經典之後,應該懂得不要拿經典的高度去到處繩人、到處抱怨。沒學佛前就抱怨,學了之後也不太容易改,還是遇到境就抱怨;甚至有的人從年輕的時候抱怨到年齡很大的時候,好像一輩子都在抱怨,好像毛病滿嚴重的。但是師父說:我們都在學嘛!學了之後開始改就好了。 [03′26″]

  抱怨的毛病怎麼改呢?有事情發生的時候,你會看到自己心裡不寂靜,或者起瞋心的那一面。看看都是責怪外境、責怪其他人呢?還是內心也有覺察自己的部分?這部分只要認真地意識到什麼是抱怨的這種行相,當這個毛病又來的時候,自己要知道:哇,來了、來了,又開始了!一個是嘴上抱怨,一個是心裡抱怨,還有一個可能動作上有抱怨的。那麼我們可以慢慢地,或者很快地改掉這種習氣毛病,為什麼?因為會造惡業呀、增長憍慢哪!對自己和他人一點好處都沒有。 [04′08″]

  如果我們周圍有一個常常抱怨的人,比如說一個團隊,整個團隊的氣氛大概都會有點低迷或者很不愉快。可是如果遇到事情之後,大家都來看自己的問題,然後互相幫助,用一種至少是非常禮貌的狀態來對待他人的話,那這個團隊的工作氣氛也會很愉快的。 [04′34″]

  我們無始劫來向外看,把所有痛苦的根源都歸結為境那方面出現的,而跟我的心關係不大、跟我過去所造的業關係不大,尤其是跟我的過去生好像沒什麼關係。我們看什麼問題都局限在此生此世的某一個時間點,甚至縮小在剛剛發生的事情,就從剛剛發生的事情到現在這麼短的距離,去計算一下那個人錯在哪裡。我們沒有從無限的過去到現在、到未來這樣的一個時間軸,去看待自他的生命所起的所有衝突或者所有的不如意。我們不習慣這樣看,所以常常擷取那一小段就給它下定義,而且是習慣性地去評判。 [05′24″]

  一旦我們聽佛法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相信每一個同學都想積極地改善,為什麼呢?因為這並不愉快!一個抱怨的人快樂嗎?不快樂。抱怨的心情鬱悶嗎?鬱悶啊!憤憤不平嗎?不平呀!他覺得周圍的人對他好嗎?不好。好為什麼要抱怨?就感恩了!那麼對他現在擁有的一切感到滿足嗎?沒有啊!珍惜嗎?可能也沒有。因為這一切都如此地不如意,而且大家好像都不努力、都不改善,所以好像滿苦命的,就是一直抱怨。因為我們生命的苦樂都操縱在其他人的手裡,所以我們用抱怨別人的方式試圖能夠心情好一點,或者希望別人能夠改善,我的生命狀態會好一點,甚至說我抱怨你其實是出於善意。總之會有種種的理由,我們給抱怨很多條支撐它的柱子,讓這個抱怨的習氣能夠延續下去。 [06′26″]

  但實際上師父說:「遇到一點點事情就抱怨。」這一句話就這麼幾個字哦!「我們平常遇到一點點事情就抱怨。」這句話師父在這裡講了,但是我們怎麼樣能夠把這句話放在自己身上觀察一下?什麼是一點點事情?然後就抱怨了嗎?抱怨的行相是什麼?在心裡出來、在眼裡出現、在口中出現、在自己的動作中出現。然後我講道理了嗎?講了什麼道理?講這些到底幹什麼呢?我們會認為用這個道理說服別人,甚至規勸別人行善,世界會從此和平,我們大家會過得很安樂。師父說:「增長自己憍慢。」觀點都跟我們感受的是相對的!我們會覺得這樣的話大家都會造善業了,我用抱怨的方式規勸別人或者解決問題的話會很好。師父說除了增長自己憍慢,「然後還要造很多惡業,我們到底是學什麼啊?」這句話是反問自己的。就像我現在反問:「我在學什麼呀?」 [07′32″]

  我再說一遍:「我們平常遇到一點點事情就抱怨,講了很多道理。這個道理幹什麼?增長自己憍慢,然後還要造很多惡業,我們到底是學什麼啊?」 [07′52″]
129.png
129.png (141.5 KiB) 已瀏覽 8616 次
【全廣 II】第 129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在這一講內容當中,老師提到哪些重要的觀點?

2. 在整講內容裡面,提出了哪些問題?

3. 這一講內容,哪些觀點是我們自己應該多去練習?

【全廣 II】第 129 講 討論題綱(二)/性冠法師

1. [00′00″]~[02′49″] 什麼是「抱怨」和「和法相應」?我們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2. 承上,請觀察自己在討論的過程中,主要是在討論自己內心的狀態,還是在討論別人的狀態?

3. [02′49″]~[05′24″] 依著老師這幾段的開示,我們能不能用這樣的心情去規勸別人,去用法幫助別人?有沒有相違?

4. [05′24″]~[07′52″] 老師反問大家:「我在學什麼呀?」我們是學習抱怨之法?還是在學習離苦得樂之法?是要拿這個法改變自己的生命,還是以法繩人?我們學到這個地方可以好好思考。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30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5-L5 ~ P46-L3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30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5-L5 ~ P46-L3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30 (2019/06/27 ~ 06/3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2 28:12 ~ 30:01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45-L5 ~ P46-L3
手抄段落 結果那位同學他覺得......應該真正懂得這個。



【全廣 II】130講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在這個居士感人的故事裡,讓我們照見我們自己的現行——平常遇到點事情就抱怨,生命很苦澀的這種狀態,透過師父給我們講的法,意識到這是自己的一個習氣、一個可能需要改善的習慣。那麼你咬牙切齒,從早晨開始就想:看我今天遇到多點兒事情(註 1)。首先要觀察!其實當我們遇到一點點事情的時候,我們不會覺得那是一點點事情,我們會覺得這事情非常大!然後就開始了。 [00′39″]

  那麼怎麼樣覺得這是一點點事情呢?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如果不念及無常、不念及後世的苦樂,那麼眼前出現的所有事情都是非常大的,因為眼前的這一天的事也很大;可是它和無量生的未來比起來,可能就顯得小多了。比如說飯菜合不合胃口,人家有沒有跟你說讓你聽起來很悅耳的話,或者說禮尚往來,你送了他、他忘了送給你了等等,這些心裡邊常常起起伏伏的事情,能不能覺察到它是朝著抱怨的方向,甚至在思想那一步是朝著抱怨的方向去思考的?能不能自己先觀察到?觀察到了,就直接給它下定義:這樣抱怨的想法只會增長憍慢,而且造惡業,對我的生命沒有任何好處,對他人的生命也沒有好處。那麼為什麼我不停止這種方式呢? [01′42″]

  所以,這位居士在這場車禍中,他生起了感激的心,在這樣一個很可怕的災難中,他居然生起了感恩心,他沒有抱怨。我前幾節課跟大家講的法師也是這樣的,她也遭遇到很大的車禍,她也是生起了感恩心,說:「能活一天都要好好地感恩三寶!」所以她在養傷、在病床上,乃至能脫離輪椅下地走路的時候,她就錄了一個錄像給我看。大家可以想一想:能走路了!懷著多麼深的感動。可是我們現在對我自己能走路還會很感恩嗎?都覺得這些事情司空見慣的,沒什麼可以感動的。能吃上飯,感恩嗎?也沒有感恩心!衣、食、住、行這些都無憂,感恩嗎?有法可以學,甚至想要看經典的時候有燈,這些事都感恩嗎?可能一切都司空見慣,心裡慢慢地就麻木掉了,好像這些都是無因生的、本來就有,而且永遠不會消失一樣。 [02′55″]

  我覺得師父透過每一個例子,都在讓我們把注意力觀察到我們的內心,去抉擇我們所學習的教理。因為真正的修行一定是建立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不是讓我們上來就是評外境的,一定要是看內心。所以這裡邊的重點就是:不要遇到一點小事情就抱怨,如果我不知道我有這個毛病是沒法改的。那麼我如何知道一點點小事情心思就朝著抱怨的方向去呢?那觀察一下自己嘛!甚至做一個簡單的記錄:今天什麼事情出現了,欸!我又想什麼了?記錄一段時間之後,你再看一下筆記就發現:奇怪!第一天遇到這事情,第二天、第三天遇到不同事情,我的心好像都是朝著那個方向。一週的話,看一個簡單的記錄,你就可以知道:原來都是朝那個方向——就是抱怨的方向!那麼你就可以扭轉它了。 [03′53″]

  記錄一段時間再往回看的時候,就會發現還是有一些變化,甚至變化很大的。像僧團的法師們常常堅持寫觀功念恩日記,有的是寫厚厚的好多本,有的是從小沙彌的時候就開始寫。你會看到他說開始先觀察旁邊的小朋友,就從借個橡皮呀、借個尺子啊,這樣的事情開始感恩。然後說教務法師怎麼約談我、關心我,然後感恩。慢慢地、慢慢地就發現這個出家人,在常住裡他就會看到越來越多他值得感恩的事情。然後他就跨越了他的班級,然後跨越很多班,甚至看到常住很多大的法師。在他並不是很了解大法師在做什麼的時候,他能從眼前的這些好像看起來星星點點的事情裡,看到我現在有這樣的順緣、能學法的福報,實際上是很多很多人的奉獻成就的。一旦一個人活在很多人的奉獻之中,並且用他的心真實地感受到這一點的時候,其實怎麼生憍慢啊?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我們的衣、食、住、行,都是很多人的奉獻才能夠達成學法的環境,所以只有好好學法去報恩了。這句話說起來就是這樣、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把它做到,真的要下一番功夫! [05′16″]

  講到這裡的時候就真的很感恩師父,他那麼了解我們,那麼了解我們的習氣毛病,然後又給我們指出當下一步要怎麼辦。而且指出兩個方向:一個是抱怨的、一個是什麼?感恩的;一個是遇到境界就開始拿法去講道理、增長憍慢的,另一方面就是遇到這麼大的事情,依然在拿法愉悅自己。看!「喔!原來無常是如此地膽顫心驚!」跟那個輕輕鬆鬆的形成天壤之別。所以從這樣對比的角度,讓我們看到:輕輕鬆鬆所感受的無常,和真正地體會到一點點無常的樣子的時候內心的強大的一個轉變。也看到了我們在最痛苦的時候,信仰對我們的支撐力。 [06′07″]

  所以能遇到這樣一位善知識,如此細心地呵護著我們的三業,一步一步地帶著我們在修行的路上,像學步一樣一步一步帶著我們走,真的是太幸運了!對此我覺得我們真的應該懷著感恩和萬分珍惜的心情,把師父講過的法、把這個《廣論》好好地認真地聞思,然後用在自己的身心上,聞、思、修,用在自己的身心上。 [06′40″]

  (註 1:「多點兒事情」指小事情,整句話指觀察今天自己遇到的事情其實都是一些小事)

130.png
130.png (148.98 KiB) 已瀏覽 8617 次

【全廣 II】第 130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我們真的有意識到抱怨是自己的習氣,是需要改變的習慣嗎?
2. 到底「談事情的對錯」,跟「抱怨」有什麼差別呢?

【全廣 II】第 130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師父透過這個居士感人的故事,要我們照見什麼現行?現行背後的見解是什麼?怎麼觀察?怎麼停止?

2. 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哪裡?怎麼扭轉?

3. 老師怎麼帶著我們念師父的恩?怎麼成立能值遇師父這樣的善知識真是太幸運了?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