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廣 II】101講~200講(廣海明月)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31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6-L4 ~ P46-LL7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131講 132講 133講 134講 135講 136講 137講 138講 139講 140講
141講 142講 143講 144講 145講

【全廣 II】131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6-L4 ~ P46-LL7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31 (2019/07/01 ~ 07/03)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2 30:01 ~ 30:46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46-L4 ~ P46-LL7
手抄段落 所以在這地方......不了解道理!


【全廣 II】131講
真如老師講授
我們再接著聽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所以在這地方,修行本來是要把我們學的道理要去跟它相應,可是現在呢?「多寡聞」。要修行一定要懂得道理呀!我們現在懂得了很多道理,如果說不能真正在跟它法理層層深入,只有停滯在增長煩惱、憍慢上頭;反過來,假定我們能夠不停滯在憍慢這個上面,我也一定能夠真正地深入。這兩者當中,沒有什麼第三條路。有很多人糊裡糊塗,那根本不相應,這也是白浪費時間。這是一種,所以「今勤瑜伽」的呢,很不幸,不了解道理! [00′50″]
  這一小段大家熟悉嗎?師父講了幾條路啊?「沒有什麼第三條路」,對不對?沒有什麼第三條路,是幾條路啊?兩條路。哪兩條路呢?就是「修行一定要懂得道理呀!」對吧?因為「修行本來就是我們學的道理要去跟它相應,可是現在呢?『多寡聞』。」就不行了,因為修行要懂道理。然後「懂得了很多道理,如果說不能真正在跟它法理」,注意!「層層深入」。這個「層層深入」,就好像一個宮殿,我們從大門進去,然後一個一個門越來越深,就會看到宮殿裡邊的莊嚴,或者每個大廳的富麗堂皇,層層深入。然後師父說:如果不能在法理上層層深入的話,只有停滯在增長煩惱、憍慢上面。沒深就會停,停了就會增長煩惱、憍慢。 [01′54″]

  反過來,假定我們能夠不停滯在煩惱、憍慢上面,我們也一定能夠深入。「這兩者當中,沒有什麼第三條路。」哪兩條路?要麼不能深入,停了!停了就是停在那兒什麼都沒變嗎?不是這樣的,對不對?停下來的時候,依舊沿著老習慣增長煩惱、增長憍慢;如果我們沒有停,我們能夠真正地深入的話,那就不會增長煩惱、增長憍慢,而是什麼呀?如法地淨除罪障、積聚資糧。師父說只有這兩條路! [02′35″]

  大家可以看到師父對修行的觀點一向都是這樣的,說:「要麼修信,要麼就是沒有信心。」不可能有個中間的路線!說:學習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對吧?修行也是啊!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無始劫來薰習的這個煩惱習氣它是非常非常強的,也是非常熟練的。因為我們心一定要對境啊,眼、耳、鼻、舌、身都要對境,對境它不可能沒有反應,我們不是木頭人,一定有反應。反應的時候,如果不會正確的反應,一定會錯誤的反應;或者說如果你不會像經典上那樣如法的反應,那就會用老習慣來反應它。所以增長憍慢、增長煩惱和淨罪、集資這兩個方向,要嘛它、要嘛它,沒有第三條路! [03′24″]

  那麼為什麼師父會這樣告訴我們兩條路,就是讓我們選擇,對不對?為什麼我們會選擇要費這麼多辛苦聽聞和修行?因為我們已經受夠了煩惱的折磨,也受夠了自己對付煩惱的各種方式,我們會發現都不靈,自己生存得還是很不理想,所以我們才求教於智者,求教於三寶、善知識。然後用這樣的教理看一看我解決問題的方式,甚至是我觀察問題的方式到底對不對?如果沿著我原來那個方式觀察的觀點我的生命沒有什麼改善,現在學了教理之後,我用教理的方式,注意!用教理的鏡子來照自己的心、照自己的行為,然後去改善它,如果這樣的話,就不會糊里糊塗了。 [04′25″]

  因為我們終究會明了自心,每一天從每一件事上明了,這件事出現的時候:「啊,我又開始抱怨了!」抱怨到一半突然想起來了:「我是不是又在抱怨了?」自己問一下自己。如果意識到自己又抱怨了,那能不能有力氣停下來,還是已經像洪水一般停不下來了?那麼過後可以知道那是抱怨嗎?可以去跟聽自己抱怨的人表示一下歉意嗎?從這樣的角度來切入學習《廣論》課後的鍛鍊的話,這會是我們自心之旅的一個非常驚訝的發現。一旦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到內心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滑手機呀,去看著各種各樣重複性很高的事情,因為新聞每天是看不完的,全世界這樣、那樣的事情也是看不完的,但是實際上我們心裡的事情也是看不完的。 [05′22″]

  如果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內心去觀察,就是心裡的擾動或者不擾動,我們都去觀察擾動的時候什麼樣、不擾動的時候什麼樣。舉個簡單例子,就像在海邊撿貝殼好了,一個浪沖上來,有的時候就沖上了一些好看的貝殼,但是如果帶著沙子的話,那個水和沙子一起出現,你是看不到水裡邊有漂亮的貝殼的。一定等那個浪退去,水慢慢平靜之後,你會發現:欸!這個清清的海水裡邊有漂亮的貝殼。所以每一個生命的浪沖過來的時候,我們到底是只能看到泥沙,還是能夠收穫寶物?像大海可以出生很多寶物一樣,修行可以修到非常精美的經驗和喜悅呢? [06′10″]

  不管我們遭遇的是什麼事情,我們是否能在正在遭遇的這件事上像找到寶一樣?這個心裡一定要用觀察力,讓自己翻滾情緒的那個浪平靜。怎麼讓它平靜呢?深呼吸是一種辦法。還有當你注意到:「我在生氣、我在悲哀、我在非理作意!」當有一個正知力現起的時候,其實朝向負面的那個東西它就會有一定的遏制力,關鍵是要覺察,覺察到自己生命的一個方向,也就是思想的方向到底是怎樣的。所以師父說有兩條路,就是苦、樂嘛,一個走向解脫,一個如果不回頭就是走向無盡的輪迴。 [06′53″]

  所以還是很感恩師父啊,在第二輪的《廣論》裡,把如此好像很難琢磨的一個道理,用這麼直白的語言講給我們聽。而且把真理嵌在一個這樣觸目驚心的例子裡面告訴我們,說真正體會到的時候它的心態是那樣的;沒有體會到的人,芝麻綠豆的事就抱怨個不停。這兩者的差別,我們心裡自然有一個天秤去秤量一下。 [07′24″]






【全廣 II】第 131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對於這講的內容,師父引導我們「反觀自心」這樣修行的觀點是什麼?

2. 針對師父講到:「沒有什麼第三條路」;老師講到:「學習像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如何能觀察到我平時對境的時候,習慣增長煩惱、憍慢?

3. 在這講內容當中,老師提到:「是否能在正在遭遇的這件事上像找到寶一樣?」可以透由內心什麼樣的調整在面對境界?

4. 在這講內容當中,老師引導我們怎麼樣去對師父修信念恩?怎麼樣幫助我們去認識師父的說法恩?

【全廣 II】第 131 講 討論題綱(二)/性冠法師

1. [00′00″]~[00′50″] 透過師父這段開示,教我們認識什麼叫做「懂道理」?什麼叫做「寡聞」?

2. [00′50″]~[03′24″] 師父、老師舉了很多對比的例子,到底老師這裡教我們抉擇的是哪兩條路?這兩條路跟師父講的兩條路是什麼關係?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32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6-LL6 ~ P47-LL7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32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6-LL6 ~ P47-LL7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32 (2019/07/04 ~ 07/0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2 30:46 ~ 32:39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46-LL6 ~ P47-LL7
手抄段落 那麼正規地來說......所以對這件事情看不清楚。


【全廣 II】132講
真如老師講授
 好!我們再來聽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 那麼正規地來說,剛開始應該廣學多聞,不幸的是「廣聞是不善於修要」,學了很多道理呢,修行不善巧。本來是應該懂得了很多道理,然後呢,照著道理去努力地行持。這個努力行持也並不是等到我念完了再哦,剛開始時已經講過,當我們在學的過程當中,隨分隨力。那也許說:「我現在還沒有懂,怎麼叫隨分隨力?」雖然書本上、理論上不太了解,可是周圍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從家庭當中的父母,到兄長、到師友,那他們多多少少會告訴我們。我們應該隨分隨力地在這個圈子裡當中,接受好的這種概念,儘量地把那個壞的漸漸地淨化,這是我們做得到的。特別是學《朗忍》這樣的一個教授,後面非常強調這個特點。那我們能夠做到了,就漸次能夠改善增上,如果做不到,我們始終會停滯在那錯誤的階段。 [01′22″]
  那個錯誤的階段,下面就說:「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我們對於佛告訴我們的話,先我們根本不知道﹔就是知道了,學到了以後——多片眼,我們從一個角度去看。實際上佛要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無限地廣的一個面,或者是我們根本沒學到,或者學到了我們會停滯在我們自己這個階段,所以對這件事情看不清楚。 [01′59″]
這一小段我先提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師父說「正規地來說」,正規地,剛開始應該做什麼呢?四個字,叫「廣學多聞」,正規地學習佛法。但是接著話鋒一轉,「不幸的是『廣聞是不善於修要』,學了很多道理」,接著怎麼了?「修行不善巧。」說:「本來是應該懂了很多道理,然後,照著道理去努力地行持。」接著又說這個努力行持也不是等我全部都學完了我才開始,然後師父就引出了下面的觀點叫「隨分隨力」。 [02′47″]

  注意哦!這裡邊揭示出:第一個是剛開始要廣學多聞,對不對?剛開始的時候有一個麻煩,就是「今勤瑜伽多寡聞」那個毛病在那候著。然後開始能夠學很多之後,又有一個毛病叫什麼?不善巧修行——懂了很多道理,應該照著道理去修,可是卻「廣聞不善於修要」。第二個又攔住了! [03′08″]

  那麼我們修要的時候,是不是等到所有的法都聽完了再去呢?師父說不是這樣的,隨分隨力就可以了!那有人又說了:「如果隨分隨力的話,我都沒懂,我怎麼隨分隨力?我都不懂呀!」然後師父說:雖然經典上、理論上的還不太了解,就是不是很透,可是周圍——師父提出了這個觀點——每個人家裡邊都有父母、兄長、師友啊!提到環境了。這裡說了一個什麼道理?除了從經典上學,還有從哪裡學啊?從周圍的環境上,父母、兄長,然後到師友,說:「隨分隨力地在這個圈子裡。」注意!下面的抉擇點,那我們在這個圈子裡要做什麼呢?接受好的這種概念,儘量地把壞的漸漸地淨化,而且師父接著說:「這是我們做得到的。」「特別是學《朗忍》這樣的一個教授,後面非常強調這個特點。」 [04′06″]

  在這裡完全是在講「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在「不善於修要」這個部分,說道理沒懂,那麼我們依靠的是周圍的善友,對吧?師長、父母、同行,依靠這個環境。那麼依靠這個環境做什麼呢?就是接受好的這種概念,把壞的習慣慢慢地淨化。請問什麼是壞的習慣?很多、很多!但是從上面我們聽下來的時候,師父主要講的這壞的習慣是不是抱怨?好的習慣是什麼呀?跟著教典然後來修行,比如說對父母親也不要抱怨,對師長、對同行、對兄弟都不從抱怨的角度,師父說這個是我們隨分隨力可以做得到的。 [04′52″]

  講到這裡,我們就觀察一下:我們對一個家庭、對一個事業單位、對一個團體......,請問我們的觀點是從抱怨的角度去的,還是從淨化自己的業障、增長自己資糧的角度去觀察的?如果開口就抱怨,反映了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觀點,對不對?就是我們的一個習慣,它是沒有淨化的習慣。如果是這樣的話,學了這點,其實我們可以看一看,看一看周圍的人有誰在抱怨?你要不要學?要不要學?「有道理呀!他的抱怨跟我一樣啊!我們倆是好朋友,我們有事沒事就在一起喝杯茶、抱怨一下,把家裡的、單位的、團體的所有事情都抱怨一下。」而且抱怨完了還要傳遞給更多的人,大家都覺得這是合理的。師父在這裡明顯地已經指出這種抱怨只會增長憍慢、造很多惡業,不會讓我們這個家庭或者事業、團體能夠走得更好。 [05′57″]
132.png
132.png (162.04 KiB) 已瀏覽 9235 次
【全廣 II】第 132 講 討論題綱(一)/如英法師

1. 師父講:「隨分隨力」,請問「我今天學到什麼,聽到什麼,決定去做啊」這樣的現行會不會跟「今勤瑜伽多寡聞」很類似呢?請問這兩者有沒有不同?若不同,是哪裡不同?

2. 師父提到「抱怨」,請問如果一談問題,就說我在抱怨、增長憍慢,那到底要怎麼談問題才叫做「不是抱怨」?

【全廣 II】第 132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師父、老師是怎麼描述正規修行的次第?「正確、做得到」跟「錯誤、做不到的階段」個別會產生什麼樣的情況?

2. 師父、老師告訴我們應該隨分隨力依靠師友環境將壞習慣改成好習慣,請問是怎麼樣的壞習慣?以前覺得合理的理由是什麼?現在為什麼要改?您承許嗎?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33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6-LL6 ~ P47-LL7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33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6-LL6 ~ P47-LL7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33 (2019/07/08 ~ 07/10)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2 30:46 ~ 32:39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46-LL6 ~ P47-LL7
手抄段落 那麼正規地來說......所以對這件事情看不清楚。


【全廣 II】133講
真如老師講授
一定要接受好的這種概念!你接受的訊息要學會去簡擇,因為這裡邊已經涉及到向周圍的人學習,對不對?向周圍的人學習,你吸收什麼樣的觀點,可能會變成什麼樣,對不對?比如說從吃有機和不吃有機的角度、從你的健康的角度,有的時候像分水嶺一樣。思想也是,要接受什麼?無毒的思想、有機的思想,然後把那個有毒的思想去掉。從這樣一個觀點來看,處處師父都在教我們抉擇。 [00′32″]

  當我們有一個疑問出來:「欸,一開始修行要怎樣啊?」不能閉門造車,要廣學多聞;廣學多聞之後,不能不善巧,要結合自己的內心來修行。沒懂那麼多,怎麼修行呢?隨分隨力!你懂了的這些,也可以修行。那麼跟周圍的環境學習的話,會聽到很多很多的概念,怎麼辦?接受好的概念,去改掉壞的毛病,不是照單全收。尤其是抱怨這件事情,不能像傳染病一樣,一個傳一個、一個傳一個。因為抱怨不會讓這個世界變美,不會讓家庭變美,也不會讓自己的心變得清涼,所以這是我們需要改善的。 [01′10″]

  這一點,實際上師父也在指出我們待人接物,還有我們看待很多事情,到底從什麼樣的一個出發點去看待?是從一個大家都在改善、有希望的角度;還是說現在越來越糟啊、什麼什麼......因為我的心是灰色的,所以我看出的世界也是沒有希望的,充滿負能量的言論,只要一張嘴,負能量就很多很多! [01′35″]

  所以從我們看事情的觀點,可以觀察到:師父提醒我們的點,是不是接受好的這種概念?「儘量地」——師父用一個「儘量地」——這裡邊也有一種寬容,也有一種什麼?要督促大家努力喔!努力!「儘量地把那個壞的漸漸地淨化」,用了一個「淨化」,而且說:「這是我們做得到」。師父說:這是我們做得到的,尤其是學習了《朗忍》這樣的教授,後面是非常強調這一點。那我們能夠做到了,就漸次能夠改善增長。注意!如果能夠做到了,一切都慢慢改善;如果做不到,我們就始終停滯在那個錯誤的階段。什麼階段呀?你可以說:「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也可以說什麼?抱怨、我慢!發生了事情之後永遠都採用抱怨,都說別人的不是;沒有看到自己生命裡的問題——自己的心裡是有苦因的,要把那個苦因拿掉,這一切不如意才會變成另一個樣子在我們的生命裡出現。 [02′47″]

  我再強調一下:雖然這一小段在講「廣聞不善於修要」,如何去修要的起點,就是在我們平常每天的生活中,就可以修鍊自己了。怎麼修鍊呢?一定要接受好的概念,儘量地把壞的習慣漸漸地淨化。比如說:孝順父母,恭敬兄長,朋友交要有誠信,對待善知識要修信心等等,它都有各式各樣的標準在裡邊。這個標準就是一個好的概念,所謂的限度、界限,過了這個限度,對你自己、對他人都沒有好處的。 [03′25″]

  學了這一小段之後,今天聽了,明天到單位去,或者明天在家裡邊,你特別特別愛對他抱怨的那個人,就可以觀察一下你的心有沒有要改善的趣向?從一個家庭到一個事業單位、到對一個團體、到對整個的世界,我們的看法是從抱怨的角度去的,還是從改善它,從我的內心積極的角度去的?可以明晰地看到在我內心中我是如何選擇的。注意!選擇趣入,不是不得不趣入!我們是有主動權的,因為我們知道了那樣走的結果和這樣走的結果,如果我不想要得到那樣的結果,那麼我就不要從抱怨的角度去;要積資、淨懺的話,那麼就改變自己,讓自己的內心和法相應,層層深入,拿法來照自心,去觀察、修鍊自己。就是不要在那些每天發生的一點小事上去抱怨,而是從發生一點小事那個地方,做什麼?用法鏡數數地來照自己的三業,尤其是照自己的思想朝什麼地方去的。 [04′39″]

  師父說:「這是我們做得到的!」我這句話重複三遍了。「這是我們做得到的!這是我們做得到的!」給自己打氣,不要沒出門就說自己一定會輸。尤其是師父說學習了《朗忍》這樣的教授,後面整本書都在強調這一點,那我們如果能夠做到的話,就漸次地改善、增上;如果做不到就很悲哀,就會停滯在那個錯誤的階段。停滯在那個錯誤的階段就等於停在痛苦的階段,我們生命的狀況是沒法改善的。師父是期待我們能夠積極向上地面對生命所有的挑戰。是從車禍的那個事情上看,這麼大的一個挑戰,「佛子雖逢難,善增罪不生」,非常非常典型的一個例子! [05′28″]


133.jpg
133.jpg (299.81 KiB) 已瀏覽 9236 次

【全廣 II】第 133 講 討論題綱(一)/性勤法師

1. 何謂抱怨?

2. 請問我們心裡覺得,抱怨是「不會」讓世界變美,還是「不一定會」讓世界變美?

【全廣 II】第 133 講 討論題綱(二)/性冠法師

1. [00′00″]~[01′35″] 研討一下,什麼是「負能量的言論」呢?我們曾經面對過哪些負能量的境界呢?

2. 承1,我們想到這些負能量的境界,是不是用老師講的「從一個大家都在改善、有希望的角度」來面對?

3. [03′25″]~[05′28″] 對老師提到「我特別特別愛對他抱怨的那個人」,練習用「大家都在改善、有希望的」的角度評論一下。

4. 承3,觀察我們的心有無正在朝改善的趣向?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34講_舊版3A:第1冊 P69-L9 ~ P69-LL1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34講_舊版3A:第1冊 P69-L9 ~ P69-LL1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34 (2019/07/11 ~ 07/1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06:03 ~ 06:57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69-L9 ~ P69-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69-L10 ~ P69-LL1 )
手抄段落 所以因為前面這種情況......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全廣 II】134講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所以因為前面這種情況,不是偏於這個, 就是偏於那個,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產生種種的缺陷。所以說「觀視佛語多片眼」,對於佛的道理都沒辦法得到完整的認識,都是殘缺不全的。所以佛在世的時候,就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指示啊!平常我們像瞎子摸象一樣——是的,我們是摸到了象,那時候我們應該有一個認識是摸到了象,可是我們畢竟是瞎子,摸到一部分哪!千萬要想辦法多體會、多聽聞,了解全貌,不要執著自己,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00′55″]
  這一小段已經進入了「觀視佛語多片眼」。師父在這一段講的,大家可以觀照一下自己:有沒有考慮過我們的內心要嘛偏於這個、要嘛偏於那個?就是有某種執著,或者偏於自己的感覺,或者偏於自己的經驗。那麼這種現行的狀態,要對到佛語、對到經典的話,會不會都沒有辦法完整地認識?師父說:「都是殘缺不全的。」所以師父說:「佛在世的時候,就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指示!」其實這應該是個故事,但師父說是一個最好的「指示」,這兩個字哦!那麼指示什麼?說:「平常我們像瞎子摸象一樣」,是摸到象了,可是是摸到一部分哪!這個部分要怎樣在內心中找到相應的點呢? [02′06″]

  關於自己對事物的探索就像盲人摸象一樣這點,實際上我們對自己的感覺、很多事情,並不覺得我們是盲目的,對不對?我們會覺得我們眼睛是雪亮的,我看到的可能才是事情的真相、才是事情的原貌。是這樣嗎?為什麼?因為我眼睛看到了、我耳朵聽到了,就我所蒐集到的信息,我們得出的結論,我們會認為應該是這樣的結論。但是,師父說:「佛在世的時候,就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指示」,而且那指示前面還有個「最好的」,就是盲人摸象這件事。 [02′50″]

  所以,這個「最好的指示」是什麼呢?居然是盲人摸象。盲人摸象提醒到我們什麼?就是我們摸到一部分,摸到一部分就罷了,把這一部分當一部分理解就可以了;可是我們偏偏會認為什麼?大象是柱狀的吧!大象是細長的吧!如果摸到耳朵,那大象就是那種形狀了!所以我們就會用自己感受的那一小部分,以為全部都是這樣的。用《攝類學》辯論的話就是:有顏色是紅的,對不對?那是顏色都是紅的!只要一部分是這樣,那全貌都是這樣的。 [03′32″]

  這個「最好的指示」很難記住吧!也很難認識吧!大家覺得呢?我怎樣能夠認識到我對事物的認知是片面的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對境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有沒有生起三主要道的證德呢?如果沒有的話,那部分是不是缺失呢?再退一步講,不要說那個證德,對境能不能現起正念呢?如果沒有正念的話,是不是對事物認知的一種缺失呢?再說一個,凡是存在的,上面都有空性,對吧?都有個無自性的道理。但是無自性的真理、真諦,在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上,在境界上能夠顯示出來、能夠洞悉到嗎?是很難的,對不對?比量上證得也是不太容易的。 [04′28″]

  所以我們就會發現:當我們面對到佛法的時候,無論是教量還是證量,我們所不知道的、心內沒有現起的、思路上沒有推理出來的東西太多了!包括如是因結如是果,包括前生後世。我們用什麼樣的理路去證得前生後世一定存在、因果一定存在?因為有這樣的前生後世、因為有這樣的因果,所以我大乘發心,生生世世積聚資糧,可以修出來菩薩行。因為我們的心續是可以因為緣起改變的緣故,所以苦因才會被消滅。如果是自性成立的話,那麼苦因將沒法消滅。所以就我們所看到的、感覺到的、思考過的東西,跟佛陀的一切遍智他所看到、思考的、感覺到的東西對比的話,那我們很多很多幾乎都是看不到的。所以從這樣的角度上,比擬說有如盲人一樣,對不對?看不到的。我們看到的那個地方就是黑暗。 [05′33″]

  師父在講到這個公案的時候,居然是說:「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指示啊!」指示後面還有一個「啊!」是很語重心長的呀!所以接下來師父說:「千萬要想辦法多體會、多聽聞,了解全貌,不要執著自己,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還要「千萬要想辦法」。這一般是特別特別關注我們的人,發現我們遇到困難了,跟我們在一起討論的時候,「千萬要想辦法」,怎麼樣啊?居然是「多體會、多聽聞」,注意!「了解全貌」,後面還有一句「不要執著自己」。 [06′25″]

  為什麼我們就感受到的部分、聽聞到的部分,那一點點東西就當成全貌?就是執著自己所了解的部分。如果在很多的對境上,我們能夠憶念起師父在此處指出的:「我們一個最好的指示啊!」意識到自己有可能會看到事物的局部,並不了解全貌。如果在每一個當下的緣起點上,比如某人為什麼這樣對我?我們只能想到前幾天或者幾個月、或者多少年前的事,前生前世的事情我們是想不起來的,幾乎很少想。以前的因是什麼呀?很少去想的,幾乎就是不現見的部分。那麼對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所感得的結果,我們也是很難去看到的。[07′14″]

  所以看不到的真是太多了,太多太多了!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想法多體會呀!比如你看不到的怎麼辦?你想法用各種辦法、多一點的渠道去了解,然後要多多地聽聞教言——佛菩薩的教言,要了解全貌。而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太執著自己已經學會的、已經感覺到的,或者你以為自己已經有的東西,不要太執著!因為我們有的可能不是全貌。 [07′54″]




【全廣 II】第 134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00′00″]~[02′50″] 先把文複習一下。請問為什麼會「觀視佛語多片眼」?

2. [02′50″]~[05′33″]
師父說:「佛陀在世時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指示」是什麼?
老師怎麼帶我們去體會「我們如同盲人摸象」?
我們不瞭解前後世、業果等時,會像盲人嗎?

3. [05′33″]~[07′54″]
師父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指示後,教我們什麼呢?我們平時會這樣想嗎?
師父說:「千萬要想辦法多體會、多聽聞,了解全貌,不要執著自己,這個是非常重要的。」請問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可以避免什麼過失?有什麼勝利?

【全廣 II】第 134 講 討論題綱(二)/性傳法師

1. 老師指出我們有哪些觀視佛語多片眼的行相?為什麼我們不覺得自己對很多事情的見解有如瞎子摸象?怎樣才能夠認識到我對事物的認知是片面的?

2. 用這樣的見解再聽一次,您發現了什麼?

作業題:
學了這一講,再去看自己最近想不通或煩惱的事情,您有什麼新啟發,準備做什麼行動?
134-2.jpg
134-2.jpg (164.4 KiB) 已瀏覽 9575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35講_舊版3A:第1冊 P70-L1 ~ P71-L2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35講_舊版3A:第1冊 P70-L1 ~ P71-L2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35 (2019/07/15 ~ 07/17)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06:57 ~ 09:46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70-L1 ~ P71-L2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70-L1 ~ P71-L1 )
手抄段落 不單是自己的......離開了智者歡喜的道路。


【全廣 II】135講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不單是自己的對認識方面是這樣,而且自己的理智上面,又是沒有力量能夠善巧地辨別完整的這個佛法的道理。本來這個理解、辨別,應該是說兩點,就是理智的辨別。這個地方用「言」字,這個有它的道理的,簡單地說一下。通常我們作學問常常有一句話叫「真理越辯越明」。是!你一個人也可以思惟、觀察、辨別,可是的的確確不如在學者彼此之間共同論辯、往復推敲這樣好,往復推敲這樣好。我們不要說作學問吧!譬如我們世間平常自己也感受得到,一個人坐在這個地方也許你覺得沒勁,但是兩個人碰在一塊兒,如果談什麼問題啊,大家辯起來,平常我們常常說「抬槓子」,或者佛門當中叫「沖殼子」。哎呀,這個抬起槓子來,沖起殼子來,是越沖越起勁,越抬越起勁,這勁就提起來了。 [01′23″]
  那麼修學佛法的人亦復如是,我們能夠善巧利用這個特長的話,我們可以產生更深遠的功效。不過這個辯論哪也要有它一套很完整的方法,譬如我們現在經過陳那、法稱兩位菩薩進化以後了所謂因明之學,這就是非常善巧的一個辯論的方法,那這個是在修學佛法當中一個最好的工具。那是所以這個地方所以說,我們理智上面的辨別能力也沒有,修學上面的這樣的學辯的力量也缺乏。因為這樣,自己又不能完整地把握得住佛法的中心,像瞎子摸象一樣;又不能善巧地去辨別這個完整的教義,所以總歸走偏、走錯。因此,對這個圓滿的道路,這個佛指示我們正確的這個,我們就走錯了,所以下面說,離開了智者歡喜的道路。 [02′49″]
  大家有沒有聽到這一段師父是不是主要都是在講用什麼樣的方法越辯越明?用什麼樣的方法?是辯論對吧!介紹了一種學習方法。「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如果說缺乏了「理辯教義力」的話,那麼就用辯論的方法把它補起來,所以這一段師父都是在講辯論。是不是這樣?在多少年前講辯論啊?三十年前講哦!像那時候可能我們連「辯論」這兩個字都想不到,看這一段就覺得:哦,大家在一起討論比較好!所以才在這裡邊說:「一個人也可以思惟、觀察、辨別,可是的的確確不如在學者彼此之間共同論辯、往復推敲這樣好」,然後師父又重複一遍:「往復推敲這樣好。」 [03′44″]

  這裡邊講了一下我們的習慣,或者說我們的習氣。一個人討論一個問題,和兩個人討論問題,說:「抬槓子」和「沖殼子」對吧?這個師父在《備覽》裡還有一大段在講。說:「抬起槓子、沖起殼子,越沖越起勁,越抬越起勁。」這個「勁」是什麼啊?歡喜心對不對?和力道,就提起來了。一旦把我們生命裡對某一部分跟別人討論問題那個力道提起來,用在佛法上的時候,能夠善巧地利用這個特長的話,那麼可能就不會「復乏理辯教義力」,就不會缺乏這個特點。 [04′23″]

  所以從這樣的一個角度,師父居然給我們介紹了什麼?因明啊!陳那和法稱兩位菩薩的因明之學,說是非常好的一個辯論的方法。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從《攝類學》開始,對吧?我們就學習辯論的格式、辯論的方法、幾種回答等等。現在想想,如果師父知道我們這麼多人在學習,他應該會非常非常開心吧!三十年前師父就期待我們能夠這樣地學習。那如果我們這樣地學習,是不是已經學得很好了?不會呀!剛剛開始。那大家沿著這樣的理路學下去就好了! [05′01″]

  這裡邊提出了所謂「因明」,因明的意涵就是指明了原因,而這些量學的論典,也是從正因的角度讓我們明了取捨的主要方法。那麼應該以什麼樣的方式去學習教典呢?師父在《備覽》裡邊有講經典上很多時候都是佛陀和他的弟子問答問題,就是有人提問題、有人回答。後來又講了禪宗祖師也是這樣的,有人提問題、有人回答。有的時候是弟子問、有的時候是善知識問,互相問的。有的時候一個答案,有的人就大徹大悟了。大家也知道果芒派被稱為「多門札倉」,就是辯論、辯論,辯論的人就從牆出去了,就是他開悟了。但是不是所有開悟的人都可以從牆出去?也不一定!有個這樣的傳說。 [05′54″]


FB_IMG_1565351288844.jpg
FB_IMG_1565351288844.jpg (158.54 KiB) 已瀏覽 9238 次

【全廣 II】第 135 講 討論題綱(一)/性冠法師

1. [00′00″]~[01′23″] 為什麼一個人思惟,不如和學者共同論辯呢?

2. [01′23″]~[02′49″] 請大家討論,「大家一起討論」和「一個人學」哪一種比較好?
討論時,一個人當正方(贊成大家一起討論),一個人當反方(一個人學也可以很有收穫)。

【全廣 II】第 135 講 討論題綱(二)/如英法師

1. 開示中談到跟人討論、辯論的殊勝利益,師父非常鼓勵這種學習方式。但我們真的喜歡嗎?

2. 師父開創了研討班的學習模式,並非法師開示,而是由居士班長帶動學習。我參與其中,課堂裡是否體會到研討、辯論、分享的殊勝?自己有什麼進步?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36講_舊版3A:第1冊 P70-L1 ~ P71-L2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36講_舊版3A:第1冊 P70-L1 ~ P71-L2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36 (2019/07/18 ~ 07/2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06:57 ~ 09:46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70-L1 ~ P71-L2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70-L1 ~ P71-L1 )
手抄段落 不單是自己的......離開了智者歡喜的道路。


【全廣 II】136講
真如老師講授
講一個最簡單的,比如為什麼要用辯論的方式來學習呢?師父在這裡邊提出了一個,說:「越抬越起勁,越沖越起勁,這個勁就提起來了。」這個「勁」到底是什麼勁呢?就是你投入到你所學的東西的那種心力,對不對?而現在所有教育最頭大的問題就是喜不喜歡學習?我們喜不喜歡獲取知識,或者說我們喜不喜歡用這樣的方式去獲取知識?一旦很多人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提不起勁來之後,那麼這件事是很麻煩的,真的是教育界的一大難題! [00′46″]

  那麼學習佛法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對學習經典提不起勁來也是一樣的,是面臨很大的困境。如果用這種討論的方式,兩個人開始辯的時候,很顯然你不可能散亂,散亂你聽不到對方的問題,或者對方問問題你一定要回答;你也不可能昏沉,因為那個聲音太大了,又跺腳、又拍手,你面對一個對手,根本沒法昏沉!所以這兩點是可以去掉。另外你也不可能不專注,你不專注的話,一個問題都答不出來。所以你必須全力以赴投入對方丟給你的問題,或者你問難對方的問題。大家都會在那一刻,把所有生命的力量都用到跟對方討論的那件事上。 [01′32″]

  像我們僧團的法師們在辯論之前他一定要認真地準備辯論的內容,比如說準備一道題要去問難別人,怎麼準備呢?一定要先看相關的經論,他肯定不是只看一本書,很多經典上的觀點他都要看,一定要熟悉經論上的說法;然後再加上深入探討的理路,自己想好了之後,到辯論場上去跟其他人辯論。這道題出現——跟別人討論這個主題的出現,不是隨意抓的,他是經過很認真準備的,有很多教理的依據去問難別人的。那麼被問的那個人,他準不準備呀?最好是準備,不準備上去被問就什麼都答不上啊!通常問別人,有的時候他自己有答案,也許他沒有答案。如果對方的回答,答出了一個超出這麼用心準備的答案,超出了他自己的想像,是非常好的一個答案,而且解開了他自己的疑惑——在問難的時候,如果對方的理路遠遠地比你透徹、比你高超、比你絢麗——那一定是留下很深的印象,甚至終生難忘,因為那印象太深刻了!那個問題可不是信手拈來的,像在水裡撈月亮一樣,不是這樣抓一下、抓一下,他是經過深刻的聞思準備,而且可能很多天的冥思苦想,這樣想出來的。 [03′05″]

  另一種情況,就是被對手問難到答不出來,啞口無言,但是你會覺得實在是太好了!為什麼?「怎麼會有人用這麼漂亮的理路,把我問得完全答不出來!就輸得痛快!」那個時候會有難堪的感覺嗎?可能突然在你面前出一道彩虹的時候,不會覺得自己有多狼狽,因為你看到彩虹。所以會在內心中發出對辯論對方理路的一個禮讚,然後這個理路在我們的內心中同樣地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對辯論的對手,也會生出了一個深刻的敬意、由心髓深處產生的一個恭敬心。因為你發現:「哇!這理路太過璀璨,我平常完全都不知道!」以後再在僧團裡看到他的時候,你會覺得:「哇!他有深刻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的一個絢爛的理路。」所以你也不敢心裡對他有什麼非理作意。 [04′18″]

  還有第二種,拿同一道題去問不同的人,請問會得到同樣的答案嗎?會有不同的答案!對不對?這樣的話就不會總是陷在自己的觀點裡想事情,就是那一條路,你會得到好多條路。能夠從更深刻、更寬廣的角度去看待這些問題的時候,經過反覆地辯論,對這個問題也會留下深刻的印象。記住!深刻,不是膚淺的。為什麼?因為你跟他討論一次、跟他討論一次、又跟他討論一次,想了幾遍了?就三遍了。你跟他討論完了你回來不想嗎?「欸,他的觀點為什麼是這樣的?」然後你第二天拿這又去問別人,有可能是三遍,有可能是六遍,有可能是乘更多遍。這樣的話就會對我們所思考的理路,比如說:「欸,你是如何成立前後世的?」這個問題你多問幾個人,問一遍你就串習一遍、就討論一遍,所以它不是只想一次、只聽一次而已。這裡邊是強調了一個不只是自己日思夜想地用功的方式。這是用功的。還有一個不用功的,師父說:「提不起勁來跟別人討論。」自己用功的,他也需要跟不同的人討論,因為他會聽到更多觀點。 [05′35″]

  還有一種狀況,就是我們現在僧團也有班級對抗。兩個班都要派出代表,派出兩個人或者更多人,雙方都要精心準備辯論題目。那時候一個人敗了就是他們班敗了,集體榮譽還是挺重要的。所以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卯足了全力,要衝擊那個辯論題。一個是心力上不會偷懶;再一個,這個時候是僧眾集會呀,在全寺的僧眾面前大家要辯論,在僧眾面前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力。 [06′11″]

  在被問的時候,可能平常沒有想過的理路,大眾集會的時候突然想到了非常精彩的思路,可能是從前沒有想過的。好像一亮,那個理路就在自己的心上出現,或者非常流暢地在自己的辯論的聲音裡邊流淌著非常深刻的、犀利的理路;或者一個非常善巧的理路。這個絕對會有上師、佛菩薩的加持,還有僧伽大眾的加持。所以說:「法會中所變心力,暗中獨思難得生起。」這也是說大家在一起學習、互相討論、在一起辯論,會得到很大的加持力。所以師父給我們介紹的這種學習方法,三十年前就讓我們這樣學習。 [07′04″]

  辯論之所以能夠深入有幾個原因,有一個就是雙方都要懷著正確的動機,不是為了爭個是非、對錯。雖然還是有是非、對錯,但它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競爭,而是希望透過辯論,不要「復乏理辯教義力」,要深入探討佛菩薩、祖師的意趣。這種辯論到最後才不會變成是只爭勝負、人我是非,它變成了大家一起探討真理。探討這一段,你會發現所有的人都在對這一段的理解獻出他的心力,那時候的學習氛圍是非常非常愉快的。當然也有探索的艱辛,但是如果有這麼多人跟大家一起在討論這個題目的話,那個感覺有的時候是氣勢如虹啊!真的是很美的哦! [07′56″]

  所以師父在三十年前就期待我們能夠這樣學習,我們現在已經開始這樣學習了,會不會覺得很高興啊?甚至有的居士也開始學了。雖然高班的同學已經學完一輪了,但是我們的辯論還是剛剛起步,所以大家要加油啊!要加油!不要辜負師父的期待,他在那麼多年前就對這樣的學習方式表現出那樣的一個歡喜心。大家在《備覽》裡可以聽到那麼歡喜!在這邊也是很高興的。現在我們學習辯論能夠作師所喜,所以大家真的要好好地加油! [08′43″]
136-1.jpg
136-1.jpg (150.5 KiB) 已瀏覽 9459 次
136-2.jpg
136-2.jpg (121.09 KiB) 已瀏覽 9459 次

【全廣 II】第 136 講 討論題綱(一)/性賢法師

1. [00′00″]~[00′46″] 為什麼要用辯論的方式來學習?

2. 學習的心力對我們來講重要嗎?為什麼學習的心力對我們來講這麼重要?學習心力只有在學佛的圈子裡重要,還是遍及到整個世界的教育問題?

3. [00′46″]~[01′32″] 我們有面對學經典提不起勁的經驗嗎?我面對這個困境用的解決方法是什麼?

4. [01′32″]~[08′43″] 用辯論的方式學習有什麼好處呢?

【全廣 II】第 136 講 討論題綱(二)/性賢法師

1. [01′32″]~[04′18″] 為什麼在討論、辯論的時候,會有終生難忘的經驗?

2. 請問為什麼在討論、辯論的過程,會對對方升起深刻的敬意呢?

3. [06′11″]~[08′43″] 請問為什麼平時可能沒有想過的理路,在大眾集會的時候突然會出來?

4. 為什麼討論的時候,學習氣氛會變得非常愉快呢?

5. 請問在研討、辯論的過程中,有體會過這些勝利嗎?有或沒有,都請把例子找出來。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37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6-LL6 ~ P48-L8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37講_鳳山寺版:第1冊 P46-LL6 ~ P48-L8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37 (2019/07/22 ~ 07/2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新版 02 30:46 ~ 34:28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鳳山寺版:第1冊 P46-LL6 ~ P48-L8
手抄段落 那麼正規地來說......在這個理論上面下過功夫。

【全廣 II】137講
真如老師講授
  關於「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大家還可以聽一下新版《廣論》師父是怎樣講的,很短,不長。 [00′11″]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那麼正規地來說,剛開始應該廣學多聞,不幸的是「廣聞是不善於修要」,學了很多道理呢,修行不善巧。本來是應該懂得了很多道理,然後呢,照著道理去努力地行持。這個努力行持也並不是等到我念完了再哦,剛開始時已經講過,當我們在學的過程當中,隨分隨力。那也許說:「我現在還沒有懂,怎麼叫隨分隨力?」雖然書本上、理論上不太了解,可是周圍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從家庭當中的父母,到兄長、到師友,那他們多多少少會告訴我們。我們應該隨分隨力地在這個圈子裡當中,接受好的這種概念,儘量地把那個壞的漸漸地淨化,這是我們做得到的。特別是學《朗忍》這樣的一個教授,後面非常強調這個特點。那我們能夠做到了,就漸次能夠改善增上,如果做不到,我們始終會停滯在那錯誤的階段。 [01′29″]
  那個錯誤的階段,下面就說:「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我們對於佛告訴我們的話,先我們根本不知道﹔就是知道了,學到了以後——多片眼,我們從一個角度去看。實際上佛要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無限地廣的一個面,或者是我們根本沒學到,或者學到了我們會停滯在我們自己這個階段,所以對這件事情看不清楚。
[02′06″]
  大家可以看到,在新版《廣論》上,師父還是說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對不對?「佛要告訴我們的是一個無限寬廣的一個面」,可是我們根本學不到,或者學到了之後會停滯在我們這個階段,還是過分地在意自己的認識,對不對?沒有像第一遍說的,多聽、多了解、多聽聞,不要太執著自己的認識。差不多觀點是一樣的,有沒有注意到?一樣的。再往下聽一下。 [02′35″]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他現在講的「片眼」,這個一個眼睛,一個眼睛看東西看不清楚的。你們可以試試看,我們以前做過一個遊戲,這個遊戲是這樣:把一個眼睛閉起來,然後呢,你拿兩個手指頭,就上下的手指頭兜,那自己那個手指頭兜不上啊,你們去試試看。你們有沒有發現哪?你閉上一個眼睛,兩個手指頭兜兜,兜不上。是吧? [03′07″]
  不要等一下有人又是這樣:「啊!我兜上了。」不必,那個都是自己的......。你仔細,就像你張開眼睛,一定兜得起來,可是一個眼睛閉起來的話,你要花很大的勁可能兜得上。眼前這麼簡單喔!手還是我自己控制的,閉上一個眼睛都兜不上了,你現在佛這麼深遠的東西,我們就懂了嗎?所以他說這個「片眼」這道理,是我們最容易的拿我們自己的錯誤的概念去衡量,這是我們的致命傷!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具足的能力是這麼地差,直覺的,不行﹔然後理智呢,「復乏理辯教義力」。我們腦筋當中說,是五根所對固然不行,六根那是要理論上面認識,對於這個教真正的深刻的意義,我們也一樣地不懂,因為沒有好好地在這個理論上面下過功夫。 [04′20″]
  好!這一段,師父說「片眼」,不是所有的眼睛都睜開了,對吧?看問題是看不到全貌、看不清楚的。所以這裡面師父說「我們的致命傷」是什麼?就是「最容易的拿我們自己的錯誤的概念去衡量」。眼前的這一個例子——閉上一隻眼睛、睜開一隻眼睛,然後很大的力氣都對不起來,何況佛法這麼深遠的,我們能一下子就懂了嗎?那我們為什麼會拿自己的錯誤概念去衡量呢?為什麼那樣的錯誤的概念,卻成了一個丈量事情的標準呢?我們認為我們獲得了標準,這樣的標準也沒有去多方地求教、多方地探討和辯論,所以以為自己的就是標準。但是一旦上辯論場,被多方的角度問難一下、討論一下,可能就會減少這種自我感覺良好、自己認為的就是最後的答案的狀態,對不對?我們會保留學習的空間、保留觀察的空間。 [05′33″]

  師父在這一點,還是希望我們能夠認識到我們的無明,「盲人摸象」或者「片眼」——把一個眼睛遮起來,都是看不清楚、看不到全貌的。那麼看不到全貌怎麼辦呢?就是要多觀察、多辯論,因為「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這兩點都是要我們下功夫學教典。 [06′01″]

  世尊也曾經這樣說過:「比丘與智者,應善觀我語,如煉截磨金,信受非由敬。」所以提到對於經義——經典上的意思,必須要以量來觀擇。至尊慈氏也這樣說過:「以理思擇善妙法的思惟者,恆常不遭魔障礙。」以正理去思擇,這樣的一個思惟者不會被魔障所障礙。《入中論》中也說:「異生皆被分別縛,能滅分別即解脫,智者說滅諸分別,即是觀察所得果。」我們凡夫到底怎樣能夠獲得解脫呢?就是從觀察得到的結果。說一切聖眾、補特伽羅都共稱:不依據正理,僅追隨著言辭者,就是鈍根的「隨信心行者」;以正理思擇取捨處,才被智者喻為「隨法行者」。因此如果有一種說法:以正理去思擇、以正理去推理的模式,對志求解脫者而言不重要的話,這樣的魔語,具智慧者應當緊閉雙耳。聽到這樣的話應該把耳朵閉起來,因為這是錯誤的、不可以聽的!一定要去廣泛地辯論、多方地觀察、好好地學習,因為這是先輩祖師對我們的一個叮囑! [07′36″]
137.jpg
137.jpg (155.25 KiB) 已瀏覽 9449 次
【全廣 II】第 137 講 討論題綱(一)/性冠法師

1. [00′00″]~[02′06″] 為什麼師父這邊告訴我們,要隨分隨力去做?

2. [02′06″]~[04′20″] 請大家複習這段,師父是怎麼用比喻的方式,讓我們理解「觀視佛語多片眼」?

【全廣 II】第 137 講 討論題綱(二)/如英法師

1. 師父講「隨分隨力」,師父為什麼用這樣的角度詮釋?為什麼師父說:這點做到了,就能漸次改善增上;做不到的話,就會停滯在錯誤階段中?

2. 學廣論要怎麼思惟、觀察、抉擇?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38講_舊版3A:第1冊 P71-L3 ~ P71-L6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38講_舊版3A:第1冊 P71-L3 ~ P71-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38 (2019/07/25 ~ 07/2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09:46 ~ 10:34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71-L3 ~ P71-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71-L2 ~ P71-L5 )
手抄段落 那麼要曉得我們真正修學佛法......一定要有殊勝的教授。

【全廣 II】138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廣論》的時間了。在聽聞之前,請大家觀察一下自己的內心,看一看我們有沒有做好聽法的前行?其實聽法的前行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會端正我們的動機,而且讓我們對這一節課有一個很深的用心。因為我們知道:能抽出這樣的時間用我們全部的身心一起學習《廣論》,這也要有很多的資糧。並不是很輕鬆、很隨意就可以值遇到宗大師的教法;也不是遇到了之後,我們就能生起信心;也不是生了一點信心之後,我們就能夠堅持十年、二十年這樣的聽聞、思惟和修學。所以這一切都要感恩生生世世攝受、引導我們的善知識對我們悉心地教導!這樣的時光對我們來說是很珍貴的,而且是無量劫來不知道花了善知識多少心血、我們自己用了多少努力才換得的。所以對這樣一個珍貴的聽聞教法的時光,一定要用自己全部的身心安立大乘的動機和這樣的法相應,來一起學習和討論,才不會虛度這樣的光陰。 [01′43″]

  好!那大家就觀察一下自己:我為什麼要聽聞《廣論》,或者思惟這些教理呢?就是為了令無窮無盡的有情能從痛苦的輪迴裡解脫出來,我必須去成佛、必須發起菩提心,證得究竟的大覺佛位,這樣才能夠幫到所有的如母有情,令他們達到究竟離苦得樂這樣的目標,也令我自己的生命達到究竟地離苦得樂。 [02′20″]

  好!那下面我們就接著聽師父講的《廣論》。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那麼要曉得我們真正修學佛法,它需要很多條件,很多條件。圓滿的佛法,通常我們來說,說悲、智,然後說性宗、相宗;次第下面依著上去的話,說聞、思、修慧,戒、定、慧三學,每一個方面都層層構架因果相循,這樣地上去。這絕對不是片面、局部的,這一個要想得到圓滿的引導的話,一定要有殊勝的教授。 [03′17″]
  這一小段,如果我問大家問題的話,看!又出現了!又出現了什麼了?注意那幾個字,師父又講了!「真正修學佛法」,師父總是在修學佛法前面,或者修行前面加上「真正」二字。就是發心要來得真切,然後我們要用至誠懇切的心來學習。 [03′44″]

  說:「真正修學佛法的話,它需要很多條件,很多條件。」這裡尤其是師父講了什麼?「圓滿的佛法」,在佛法前面又強調了「圓滿」。說:「圓滿的佛法,通常我們說悲、智」,然後舉了「性宗、相宗」;注意!「次第」,依著上去提到了「次第」,然後是「戒、定、慧」,「聞、思、修」等等。然後師父說:「每一個方面都層層構架因果相循」,就是絲毫不亂的,師父說:「這樣地上去」。注意!又出現了!「絕對不是片面、局部的」。前面師父講的那個圓滿的佛法,師父又闡述了一遍——圓滿的佛法,它不是片面的,也不是局部的。 [04′36″]

  講到這裡,我們就會想:「那圓滿的佛法要怎樣才能得到呢?」「什麼是圓滿的佛法呢?」師父就說:「這一個要想得到圓滿的引導的話」,出現了「引導」,「一定要有殊勝的教授。」這裡說「圓滿的佛法」,然後要得到圓滿的引導的話一定要有殊勝的教授,就引出了從圓滿的佛法到圓滿的次第,依次第上去,然後層層架構因果相循。如何能夠得到這種圓滿的佛法的引導呢?就是「一定要有殊勝的教授」。所以在下面一段,師父就講了「教授」。 [05′28″]
138-2.jpg
138-2.jpg (145.06 KiB) 已瀏覽 9430 次
【全廣 II】第 138 講 討論題綱(一)/性清法師

1. [00′00″]~[02′20″] 為什麽聽聞教法的時光那麽珍貴?

2. [02′20″]~[05′28″] 什麼叫做「圓滿的佛法」?為什麼一定要有殊勝的教授?

【全廣 II】第 138 講 討論題綱(二)/性賢法師

一、[00′00″]~[02′20″]
1. 為什麼聽聞前行非常重要呢?
2. 如何觀察自己有沒有做好聽聞前行?
3. 老師教我們怎麼觀察呢?
4. 面對一個珍貴的聽法時光,為什麼一定要用全部身心安立大乘的動機?

二、[02′20″]~[05′28″]
1. 請問為什麼這裡要提到「教授」呢?(和原文的關係)
2. 如何升起「一定要有殊勝教授」的希求心?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39講_舊版3A:第1冊 P71-L7 ~ P72-L6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39講_舊版3A:第1冊 P71-L7 ~ P72-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39 (2019/07/29 ~ 07/3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10:34 ~ 12:59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71-L7 ~ P72-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71-L6 ~ P72-L5 )
手抄段落 這個「教授」......把佛所說的圓滿的道理能夠認識。


【全廣 II】139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這個「教授」,這地方要說明一下。教授呢這地方特有所指,就是指經過善知識把這個經論裡邊,換句話說,經論這就是諸佛引導我們凡夫,從凡夫地一直到成佛的最圓滿的這一個內涵,這個裡邊重要的關鍵所在。所以它本末何在,然後大小的次第,以及很多關鍵的地方,這個就是「教授」。譬如說我們常常看一本書,那麼看過了以後啊,並不能夠把握得住這個裡邊的重心,以及它上去的很多關鍵在什麼地方,這不知道;以及性相二宗之間,怎麼樣互相配合,那麼小乘,然後呢上去怎麼樣地層層上去,這裡邊都有它必然相互的關係。你能夠了解了,這個時候它是相輔相成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了解的話,往往會產生種種流弊。 [01′27″]
  以我們目前來說,我們常常聽見一句話說:性相角立。性宗跟相宗就像牛的兩隻角一樣,各是各的,實際上呢恰恰相反,性宗跟相宗必須是互相相輔相成。這個就像鋼筋、水泥一樣,兩個——鋼筋加上水泥,水泥加上鋼筋,那個房子才造成功很完整的結構。現在你把它拆開來了,骨頭是骨頭,肉是肉,乃至於說這兩個你不能配合的,這豈不是很糟糕嗎?這個差在哪裡呢?就是沒有得到這個正確的教授,現在要殊勝的教授,你能夠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那才能夠把佛所說的圓滿的道理能夠認識。 [02′26″]
  這兩段大家可能也都很熟了,尤其是帶班的班長,可能已經都很熟了。在我們聽聞經典的時候,有一種心態是要不得的,就是:「啊!這一段我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了,我聽得很熟。」聽得很熟之後,注意力就會分散,就不會再往深去探究。這樣的話,我們就會停在原有的那個層面上,久了之後就會慢慢地漫不經心吧!或者會不會有一點小驕傲呢?說:「我都懂了!」或者你感覺到索然無味。這些都是學得久的同學特別要注意的!就算對這一段學過一千遍,但是我是否能夠真正地了解師父在這一段裡所講的內涵是什麼?就算是了解了這樣的內涵,那我心中會不會生起合量的覺受,來跟這樣的內涵相應呢? [03′29″]

  所以我們重複地聽聞一段師父的教言,不要覺得我已經都懂了、我聽過了,或者這是我熟悉的東西,然後就開始不認真。這種心態久了之後,唯恐成為教油子。雖然教油子這個詞大家很恐怖的、很驚恐的,因為一旦成了教油子之後就很難治,但是要知道我是怎麼變成那樣子的?所以聽聞的時候好好發心,再次地聽聞聽聞過的教典的時候,不要漫不經心,不要以為自己已經了解了,要去往深了探究。還有一種思路就是:「我可能要閉關修,才能把這段修出來。」也不是這樣的,在聽聞的時候就要有層層遞進的感覺,層層遞進。 [04′19″]

  所以,在這一段提出了怎樣能夠得到圓滿教法最重要的圓滿引導,一定要殊勝的教授。那麼「教授」,師父說這裡邊是「特有所指」的,指什麼呢?注意!大家可以看一下手抄,是「經過善知識」——出現了「善知識」,「把這個經論裡邊」——又出現了「經論」。然後師父說:「換句話說,經論這就是諸佛引導我們凡夫,從凡夫地一直到成佛的最圓滿的這一個內涵,這個裡邊最重要的關鍵所在。」大家可以想一下這句話,在提到要有殊勝教授的時候,善知識出現了。那麼善知識要做什麼呢?就是要把經論裡邊的一種關鍵指導給我們,一種內涵讓我們能夠領會得到。什麼內涵呢?就是諸佛要引導我們凡夫;誰引導我們呢?是諸佛;引導誰呢?凡夫;做什麼呢?就是從凡夫地一直到成佛的最圓滿的一個內涵。 [05′35″]

  師父用這麼簡潔的一句話,但是這裡邊的內義實在是太豐沛了!而這裡邊每一個都不能缺,每一個!聽的時候不知道你們會不會心生歡喜和感動?因為什麼?這裡邊出現了「善知識」。如果沒有善知識,無法啟發我們宿世的善根,就會變成冥頑不靈或者沒有感覺。有了善知識指導我們,我們才能夠認識十方諸佛,才能夠知道我現在是個凡夫;居然是個凡夫,還能夠從凡夫去修一個道,能夠成佛!所以這裡邊跌宕起伏的很多內涵,都在這一句話裡師父就交代完了。 [06′27″]
139-1.jpg
139-1.jpg (162.92 KiB) 已瀏覽 9338 次
139-2.jpg
139-2.jpg (117.03 KiB) 已瀏覽 9338 次
【全廣 II】第 139 講 討論題綱(一)/性冠法師

1. [00′00″]~[02′26″] 先複習一下這段師父講的內容。請問有得到這個正確殊勝的教授,跟沒有得到有什麼差別?

2. 對我們平常來說,「教授」是不是生命中重要的事情?

3. [02′26″]~[03′29″] 師父前面講了教授,為什麼後面老師要講這一段?為什麼是這樣連接?

【全廣 II】第 139 講 討論題綱(二)/如英法師

1. 老師提到:「聽聞已聽聞過的教典,不要漫不經心,不要以為自己已經了解了,要去往深了探究。」請問什麼叫「往深了探究」?

2. 老師講的「已聽聞過的教典要往深了探究」、「聽聞要有層層遞進的感覺」,這段話跟師父講的教授殊勝、作用,有什麼關係?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40講_舊版3A:第1冊 P71-L7 ~ P72-L6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40講_舊版3A:第1冊 P71-L7 ~ P72-L6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40 (2019/08/01 ~ 08/0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10:34 ~ 12:59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71-L7 ~ P72-L6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71-L6 ~ P72-L5 )
手抄段落 這個「教授」......把佛所說的圓滿的道理能夠認識。


【全廣 II】140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就說:那關鍵所在和圓滿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又講一遍,大小的次第呀、關鍵啊!後來又舉了一個看書的例子,說怎麼樣能夠把握這重心呢?關鍵是什麼呢?然後層層上去有個必然的聯繫,每一個都是必不可少的。注意下面開始引到下一段,說:「如果你不了解的話,往往會產生種種流弊。」 [00′29″]

  那我問大家一個問題:不了解什麼呢?不了解什麼會產生種種流弊呢?接著就到下一段了。下一段師父就舉了一個例子「性相角立」,說性宗跟相宗必須是相輔相成的,又說像鋼筋和混凝土一樣,如果拆開來的話是非常糟糕的。然後說:「差在哪裡呢?」為什麼會把應該相輔相成的佛陀教誨弄得好像互相矛盾,最關鍵的部分到底是怎麼弄成這樣子呢?師父說:「這個差在哪裡?」還記得答案嗎?還記得師父怎麼講的嗎?「就是沒有得到這個正確的教授,現在要殊勝的教授。」把圓滿的佛法弄得好像都是前後矛盾、對立的原因,為什麼學人會把它弄成這樣子?就是因為沒有得到殊勝、圓滿的教授! [01′36″]

  得到圓滿的教授會怎樣呢?得到這個教授的話,會學到圓滿的教法;如果沒得到怎麼樣呢?他就會把教法裡包含的各個部分互相對立起來,甚至會認為彼此是不相容的,就弄反了。這裡邊最關鍵的部分就是要得到教授——殊勝的教授!得到了之後,師父說:「你能夠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那才能夠把佛所說的圓滿的道理能夠認識。」注意!又出現了「佛所說的圓滿的道理」。師父在這一段數數地提出圓滿的佛法,包含了多少圓滿的道理、殊勝的教授,出現了這些。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就會把佛法的各部分對立起來,自己就互相矛盾,弄不清楚了。 [02′33″]

  師父講述得很簡潔吧!那我們可以觀察一下,在《廣論》裡,其實聽聞佔著很大的成分,佛陀最偉大的事業也就是說法事業;我們所有的人都要從聽聞佛法開始領悟真理,開始去修行佛道,所以不重視聽聞是不可以的!那麼我們學了二、三十年以上的人,會不重視聽聞嗎?大家看看內心裡有沒有這種邪執?剛才我舉的:你已經聽過了,然後你就不再認真聽了,那是不是不重視聽聞呢?你覺得聽一遍就可以去修行了,修行才是必要的,聽聞變得沒那麼重要,尤其是重複聽聞你已經知道的,甚至已經熟悉的因果故事。或者師父的一段教誡已經很熟了。當重複聽聞的時候我們便沒有耐心,甚至以為我已經熟悉了,我只對新奇的、沒有聽過的才有一個好樂心。這樣的一個狀態是要調整的,這就是我們聽聞佛法一個停滯的狀態。 [03′47″]

  另外,前面聽聞軌理一定是沒有做好,做好了之後,一個字的佛陀教法進入我們的耳根,我們都會心生感動。因為能聽到一個字的佛法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善知識花了很久的心血,才把這個傳承傳到我們的耳邊。這一刻不是那麼漫不經心就過了,不是「我知道了」就沒有意義了,就不值得用心了!不知道我這樣講,你們覺得可以嗎?觀察一下內心啊,觀察一下內心! [04′21″]

  所以這三段,都是強調圓滿的教法一定要有一個圓滿的引導;要得到圓滿的引導,要有殊勝的教授。如果沒有得到這種殊勝的教授的話,我們就得不到圓滿的佛法引導。為什麼呢?我們會把圓滿教法裡邊所包含的各個部分完全對立起來,開始自我混戰。不能把它們按照一個道次第非常恰到好處地排好,自己依次地修學,可能會非常混亂。 [04′56″]

  所以得到這個教授,善知識依照經典引導我們這個教授,是何等地重要、是何等地欣喜、何等地珍貴!那麼我們現在是不是正在學習這樣一個圓滿又清淨的教授呢?學習圓滿教法的次第?所以是何其幸運!一定要好好地珍惜能夠值遇這麼圓滿的教法,有善知識這樣為我們一點點講,然後我們大家一起來討論,還有這麼多同學一起學,這樣的時光真是太珍貴了! [05′34″]
140-1.jpg
140-1.jpg (172.84 KiB) 已瀏覽 9339 次
【全廣 II】第 140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師父舉了「性相角立」的例子,對我們學者而言,是因為什麼樣的原因形成所謂的「性相角立」?

2. 老師提到:「觀察一下內心!」是針對什麼樣的行相去觀察內心?我是否產生這樣的行相?

【全廣 II】第 140 講 討論題綱(二)/性賢法師

一. [00′00″]~[02′33″]

1. 不了解什麼呢?不了解什麼會產生種種流弊呢?

2. 「性相角立」這流弊對我們來講有什麼過失嗎?

二. [02′33″]~[04′21″]
1. 請找出「重視聽聞」和「不重視聽聞」的心相?

2. 為什麼講了教授的重要後,老師又再強調聽聞軌理?

三. [04′21″]~[05′34″]

值遇了善知識依照經典引導我們這個教授,有感到重要、欣喜和珍貴嗎?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41講_舊版3A:第1冊 P72-L7 ~ P73-LL1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41講_舊版3A:第1冊 P72-L7 ~ P73-LL1
來源:全球廣論II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12:59 ~ 16:49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72-L7 ~ P73-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72-L6 ~ P73-LL1 )
手抄段落 那麼說到這裡......絕不可能說慢慢地來的。

【全廣 II】141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好!我們來聽下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那麼說到這裡,我順便提一下一件事情。譬如我們經常啊,常常這麼說,大家也了解說,以我們目前佛所傳下來的三藏十二部經典當中,有兩部圓教經典,有兩部。所謂「圓教經典」就是最徹底、圓滿地把佛自己要身證、內證的經驗和盤托出。也就是說從我們凡夫地一直到最究竟圓滿的這個程度,所有的內容都告訴我們的那個經典,叫作圓教的經典——一部是《法華》,一部是《華嚴》。是就它的總相來說,換句話說,就它的最後結果來說,《法華》跟《華嚴》說的都是最後究竟決定成佛。 [01′11″]
  師父在講完了圓滿的佛法要獲得殊勝的教授,然後這裡就講了兩部經典——《華嚴經》和《法華經》,我們都很熟悉的。很多人都誦過《法華經》、《華嚴經》,像我們有一些出家人還會背《法華經》。師父說:這個經典,就是把我們凡夫一直到最究竟圓滿的證德部分和盤托出的。說:「《法華》跟《華嚴》說的都是最後究竟決定成佛。」在這裡邊講了所有的有情最後都可以究竟決定成佛,對吧!那麼,注意!接下來師父要講:《法華經》和《華嚴經》說的都是最後究竟決定成佛,是不是就沒有差別呢?大家往下聽! [02′15″]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去看的話,這兩個之間就有絕大的差異。《法華》一開頭的時候是授記,乃至於二乘大智舍利弗等等,每一個人都成佛。最後說,不要說證羅漢果了,隨便一個人,他只要有一天接觸到了佛法,留下那個種子的話,他最後也成佛。所以《法華》裡面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一個普通的人以散亂心,就像我們普普通通,你跑到那個廟當中看見了佛像,啊!歡喜了,說:「啊!南無佛。」念了一聲佛,他最後這個種子也成佛,說明這個,究竟一定成佛!但是這個成佛的時間上來說,那卻是從種下這個種子到最後圓滿的時候,不曉得要經過多長多遠的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那是個天文數字,我們根本無法想像!不要說是個凡夫,就是一個證了果的小乘聖者,像大智舍利弗等等,他們都要還經過很長的天文數字的一個年代才能成佛,所以成佛的時間這麼遠! [03′58″]
  而另外同樣的是圓教的《華嚴》呢?善財童子以「十信滿心」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一生取辦。這個差得天差地遠,這個差得太遠、太遠了!假定說這個兩者時間當中說,啊!反正慢一點成佛沒關係啊,那個時候我們在天堂上面享福,那倒不妨慢一點。要曉得這樣的天文數字,那一段時候的話,極大部分、極大部分都在惡道當中受無量無邊的痛苦啊!現在這種痛苦叫我們受一點點都受不了,何況這麼長的時間。所以這個時間對我們是絕端重要的一件事情。這個裡邊兩者同樣成佛,而真正決定的關鍵,如果我們有機會、有能力,以及自己想去抉擇的話,是決定會找那個快速的,絕不可能說慢慢地來的。 [05′03″]
  師父說:另一個角度,這兩個之間就有絕大的差異。什麼差異呢?「《法華經》一開頭的時候是授記,乃至於二乘的大智舍利佛等等,每一個人都成佛。最後說,不要說證羅漢果了,隨便一個人,他只要有一天接觸到了佛法,留下那個種子的話,他最後也成佛。所以《法華經》裡邊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一個普普通通的凡夫用散亂的心,跑到寺院裡看到了佛像,哎呀!歡喜了,說:「哦!南無佛。」念了一聲佛,最後這個種子他也會成佛,看起來成佛太容易了!究竟成佛——這是《法華經》裡提出來的觀點。 [05′59″]

  接著師父提出什麼?「但是這個成佛的時間」,注意!「時間」出現了!說:「從種下這個種子到最後圓滿的時候,不曉得要經過多長多遠的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根本無法想像——天文數字!這是一個散亂心的。「不要說是個凡夫,就是一個證了果的小乘聖者」,注意!這裡邊除了凡夫,還有證果的小乘聖者回小向大的話,也要經過天文數字那麼長的時間。所以成佛的時間太遠了!師父說:「成佛的時間這麼遠!」 [06′48″]

  那麼《華嚴經》呢?《華嚴經》這裡舉的例子是善財童子十信滿心,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一生取辦,說:「差得天差地遠」太遠、太遠了!然後師父說了天堂和惡趣的差異,對吧?說:如果這麼遠的時間都是享福的話,那沒關係!當所有的生命感到快樂的時候,時間都過得很快,就算無量阿僧祇劫也很快。但是如果絕大部分的時間,都在惡道中受無量無邊的痛苦,而且痛苦的強度是什麼樣呢?就是「叫我們受一點點也受不了的」,可是要受那麼長的時間啊! [07′37″]
141.png
141.png (140.17 KiB) 已瀏覽 9257 次
【全廣 II】第 141 講 討論題綱(一)/性冠法師

1. [02′15″]~[05′59″] 《法華經》的觀點講的是什麼?

2. [05′59″]~[07′37″] 在我們遇到《華嚴經》、《法華經》這樣的圓滿教法後,師父老師依照經典給了我們什麼殊勝教授引導?

【全廣 II】第 141 講 討論題綱(二)/如英法師

1. 我有被善財童子的例子打動,想要用這樣的方法,走這樣的路嗎?

2. 師父跟我們講這樣的例子,是希望我們做出什麼樣的抉擇?

3. 為什麼需要做這樣的抉擇?

4. 我是不是真的願意依循師父的教導去抉擇呢?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42講_舊版3A:第1冊 P72-L7 ~ P73-LL1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42講_舊版3A:第1冊 P72-L7 ~ P73-LL1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42 (2019/08/08 ~ 08/1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12:59 ~ 16:49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72-L7 ~ P73-LL1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72-L6 ~ P73-LL1 )
手抄段落 那麼說到這裡......絕不可能說慢慢地來的。

【全廣 II】142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師父又說:「這個時間對我們是絕端重要的一件事情。」注意!時間。有在聽嗎?有走神嗎?聽到這兒會不會又覺得聽過了?但是聽過了你在想什麼呀?關鍵是你的心有改了嗎?有沿著師父講的這個理路改嗎?有注意到「時間」嗎?如果注意到了的話,師父接著說:「這個裡邊兩者,」注意!「同樣成佛,而真正決定的關鍵」是什麼?說:「如果我們有機會、有能力,以及自己想去抉擇的話,」這三個部分,有機會抉擇。 [00′51″]

  為什麼?你聽到了《法華》和《華嚴》,也聽到了善知識引導的教授,你有機會了!有機會的時候,你有能力否?有能力了。有能力還分幾種,他有能力但是他不想做,對不對?所以有能力又是自己想去抉擇的話,看這條件哦,說:「是決定會找那個快速的,絕不可能說慢慢來的。」注意!這是一個聽聞相應的狀態。我們再一次地聽聞到了《法華》、《華嚴》的這個公案,我們是否是有機會的、有能力的,以及自己想去抉擇的那個聽法者呢? [01′34″]

  師父說如果是的話,那我們決定會去找那個快速的,絕不可能說慢慢地來!自己可以對照內心一下,雖然這個公案已經聽得非常熟了,但是是否得出師父在此處所指出的那個結論?因為終究是要得出這個結論。如果沒有得出這個結論,這一段可能沒聽懂。聽了可能一千遍還是沒聽懂,需要非常非常認真地做聽聞軌理,重新地聽聞。 [02′08″]

  那麼拿這一段話觀察內心,我們可以自己問一問:我有機會聽聞到成佛這件事,而且有機會聽到快和慢兩條路嗎?現在就聽到了嘛!有的已經聽到二十多年了。那麼有能力去抉擇嗎?就是時間長短啊、長時間都在惡趣裡流轉,能不能對我們在惡趣裡流轉這件事成立前後因果,然後從我們相續裡的苦因和苦果、樂因和樂果這樣的成熟去抉擇?最大的問題是:自己想去抉擇嗎? [02′51″]

  像我們平常買個房子、買個地、買個東西,都會想找物美價廉,花很少的錢得到最好的、最滿意的一件物品。那麼當我們用全部的身心想要去成佛的時候,我們也想要找一條不要那麼費力氣的路,尤其是不要在惡趣那麼長時間,受那種一秒鐘都不能忍受的痛苦,那麼一定要去抉擇的!師父說:如果有機會、有能力,以及自己想去抉擇的話,是絕對會找那個最快的。師父在以前也講過這樣的道理。 [03′33″]

  如果現在的我還沒有想去抉擇的話,那我是差哪一個條件呢?是沒有機會聽?是沒有能力抉擇?還是我不想去抉擇?不想去抉擇到底是因為什麼呢?是因為沒有聽懂師父在這裡邊講的《法華》和《華嚴》的意趣嗎?還是因為我不在意?還是因為我沒聽懂我以為我聽懂了,我沒有再深思?大家可以好好地觀照一下自己,看自己是缺哪個條件,或者我們已經對這一段生起了絕端重要的這樣一個看法。 [04′14″]

  絕端重要的看法是什麼樣呢?當你看到這一行文字,你就會不眨眼地盯著、全神貫注地聽著,因為覺得這是無量劫來我生命最關鍵的部分,可以讓我少受那麼那麼多的痛苦,這太關鍵了,我豈能馬馬虎虎地聽聞!就算我一聽聞的當下覺得懂了,可是我抉擇的,有深入骨髓嗎?我有作夢都不忘這件事嗎?我有在來生也會想起來嗎?甚至在死有來臨的時候,我也會現起來:我一定要走大乘,一定要走一個最快成佛的路,一定要發菩提心!有沒有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甚至生生世世都銘記著它? [05′01″]

  因為我相信師父這樣教導我們,應該也是講很多了吧!所以如何用一個相應的心,來回報師父這千古的叮嚀、千古的呼喚?每遇到一個的地方師父就開始講了,說:「千萬不要走那遠路啊!遠路太苦了、太苦了!而且時間太長了!」而且師父還列了三點說:「有機會、有能力,你想去抉擇的話」,你怎能不抉擇呀!已經是不知道怎樣的苦口婆心了!不知道講了多少遍這樣重複地講。那麼對我們來說,是否能把這樣的叮嚀放在心上?因為什麼?怕我們受苦啊!能不能放在心上然後產生定解?這是最關鍵的! [06′01″]
141-1.png
141-1.png (151.99 KiB) 已瀏覽 9245 次
142.jpg
142.jpg (124.08 KiB) 已瀏覽 9254 次
【全廣 II】第 142 講 討論題綱(一)/性勤法師

1. 老師說:「這是一個聽聞相應的狀態。」在這個段落中,師父指出的「聽聞相應的狀態」是什麼?

2. 老師說:「能不能放在心上然後產生定解?這是最關鍵的!」老師是希望我們對什麼東西產生定解?為什麼這個東西這麼關鍵?什麼是「產生定解」的狀態?

【全廣 II】第 142 講 討論題綱(二)/性賢法師

1. 我有決定趣入大乘嗎?為什麼?

2. 我想抉擇趣入大乘嗎?

3. 老師如何帶我們對師父修信念恩?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43講_舊版3A:第1冊 P74-L1 ~ P74-L5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43講_舊版3A:第1冊 P74-L1 ~ P74-L5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43 (2019/08/12 ~ 08/14)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16:49 ~ 17:42
廣論段落 P1-LL1 今勤瑜伽多寡聞……復乏理辯教義力
手抄頁/行 第1冊 P74-L1 ~ P74-L5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74-L1 ~ P74-L6 )
手抄段落 那麼現在這個問題說......大乘的圓滿的道路。

【全廣 II】143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好!我們現在再聽一段。

  
師父上日下常老和尚開示 寫:現在這個問題說,那兩者當中,為什麼一個這麼快,是一個這麼慢呢?哪!就是這樣——你有沒有得到圓滿的教授、教誡!你得到了,就是一生取辦!否則的話,對不起,你就是轉這麼大圈子。那麼這個關鍵是沒錯,哪來得到那個圓滿的教呢?要有殊勝教授。哦,所以啊大師看見了這個內涵,又鑑於眼前這個狀態,所以他說:我見已啊,來解釋此大車道。哦!那個告訴我們,這個才是走這一條大乘的圓滿的道路。 [01′01″]
  當我們有機會、有能力,而且自己想去抉擇,那麼現在這個問題:兩者當中,師父說:「為什麼一個這麼快,是一個這麼慢呢?」哦!原來是「你有沒有得到圓滿的教授、教誡!」大家可以把這句話在腦海裡再回放一下:有沒有得到圓滿的教授、教誡,會決定什麼呢?決定快或者慢。決定快和慢會決定什麼呢?就決定我們少受很多苦,還有一個是多受很多苦。如果平常跟你討論問題說,做這個生意,受了很多苦可能結局還不怎麼好,我們一定不去做的;或者我們選一條路去哪個城市,說那條路非常地辛苦,而且可能中間還會遇到很多不吉祥的事情,那我們一定不會走,因為我們都想離苦得樂,而且還想快速地離苦得樂。所以這裡邊最重要的問題居然是有沒有得到圓滿的教授、教誡!得到了什麼樣呢?一生取辦!得不到的話,師父說了:「對不起,你就是轉這麼大圈子。」我們是在惡道中轉的喔!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而且受的痛苦是一秒鐘都受不了的痛苦,要受那麼長的時間。 [02′37″]

  接著師父講出了什麼呀?說要得到圓滿的這個教法,一定要殊勝的教授。然後師父就說:「哦,所以啊大師看見了這個內涵。」看到了什麼內涵啊?快速成佛的路啊!還有那條遠路。然後又看到了現在修行者現存的這些困境,或者說弊端,或者說錯謬、苦楚。宗大師看到了這個內涵,所以他說:「我見已啊,來解釋此大車道。」師父用如此親切的語氣為我們訴說大師的心意,然後說:「那個告訴我們,這個才是走這一條大乘的圓滿的道路。」所以「見已釋此大車道」的那個偈子,居然在這麼長的講述之後突然出現! [03′48″]

  不知道讀到此處大家什麼感受?雖然我也讀好多遍了,但是還是感激涕零。如果沒有大師解釋這個大車道,我怎麼辦呢?就算大師在六百多年前就講了,如果師父不是費盡千辛萬苦得到這個教授來為我們講,我怎麼辦呢?而且剛開始講的時候還沒人願意聽,剛開始組建班的時候,講、講、講就剩師父一個人了,講、講、講就是師父一個人了。 [04′31″]

  我們可以自己想一想。我以前遇到一個居士,他說他廣論班裡有三十個人,開到半年的時候全跑光,一個都沒有。他非常非常傷心,就再也都不當班長了。如果一次又一次悉心、非常努力找來的人,然後你給他講,都跑光了,還能夠堅持講嗎?師父遇到了這麼美的教授,他心裡這麼珍愛,然後想把它告訴這些同學,可是開始是沒人喜歡聽的。師父就是穿越了那樣的困境,一直走到我們面前,所以我們才能夠聽聞到這樣的教授,才能夠認識到:喔!有圓滿的這樣一個教授,有近路、有遠路,最關鍵的問題就是要獲得這個殊勝的引導。 [05′29″]

  想一想:如果沒有師父這樣矢志不移地堅持,我們豈能等到內心信心的善法的花開放?如果善知識用如此的慈悲心來等待我們、來引導我們,那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心去回報他們呢?就是把他們千辛萬苦求來的這個教授,好好地珍惜在心上。首先要認真地聽,不能對聽法馬虎,不能因為聽聞好幾遍了之後就心生麻木,就不重視聽聞軌理,甚至對說法師、對師父給我們講的也不珍惜了,這都是在內心裡要破斥的、要對治的。正因為我把它一遍又一遍地聽了,所以我才能夠如量地生起那樣的感動和那樣的定解,這才是對的! [06′34″]
143.png
143.png (186.51 KiB) 已瀏覽 9085 次
【全廣 II】第 143 講 討論題綱(一)/性冠法師

1. [00′00″]~[02′37″] 老師給了我們什麼趣入師父開示的教授呢?

2. [02′37″]~[04′31″] 老師給了我們什麼趣入宗大師、師父開示的教授呢?

【全廣 II】第 143 講 討論題綱(二)/如英法師

1. [01′01″]~[02′37″] 老師用什麼樣的例子,讓我們去體會「要走近路,不要走遠路」?

2. 師父跟我們講:成佛的路要走近路,不要走遠路。我們聽了之後有沒有動心?

3. [04′31″]~[06′34″] 老師舉師父及居士同樣帶班的例子,老師要告訴我們什麼?從這個例子我們又學到什麼?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44講_舊版3A:第1冊 P74-L1 ~ P74-L5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44講_舊版3A:第1冊 P74-L1 ~ P74-L5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44 (2019/08/15 ~ 08/18)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音檔 3A 16:49 ~ 17:42
廣論段落 P2-L1 故離智者歡喜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手抄頁/行 第1冊 P74-L1 ~ P74-L5 ( 2016 南普陀版:第1冊 P74-L1 ~ P74-L6 )
手抄段落 那麼現在這個問題說......大乘的圓滿的道路。


【全廣 II】144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這幾節課我都特別強調「聽聞軌理」,因為聽聞軌理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修行。事先要思惟聞法勝利,再思惟正在聽法的過程之中我應該注意什麼;要思惟到令心轉動、令心轉變,轉變為非常非常希求聽到佛法,然後感受到聽聞佛法千載難逢的所謂的「機會」,師父講的是「機會」!這個機會珍惜到什麼程度呢?就是盲龜遇浮木那樣的機會,一百年牠出來一次,浮木在大海上漂,那個烏龜恰巧把牠的脖子伸到那個軛木孔裡邊,是這樣的機會哦!這樣的機會有沒有能力聽呢?耳朵是可以聽的,而且智力正常、是有能力可以思考的,然後又想思考——這樣的機會! [01′05″]

  一旦得到這麼難得的條件,如果聽聞軌理做不好,我們被一些雜亂的心思所干擾,而對於每一節課師父要講的要義,就在心裡輕輕地散過去,甚至完全沒有痕跡的話,那有什麼損失比這個更大呢? [01′25″]

  講全廣的時候,我都是觀想我們坐在一個大的教室裡,我們一起學。很想看到大家的眼神是怎麼樣的,有沒有專注啊?有沒有歡喜啊?有沒有領會啊?而你的坐姿是怎麼樣的?因為有一種坐姿就很容易昏沉。另外,聽法的時候最好坐直,一直駝背的話,久了之後也會疲憊。然後,有沒有打起全部的精神來聽呢?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在一個大教室裡聽的話,我就會看到大家的眼神,看到大家的坐姿,那時候我可能就會提醒你們。每一次提醒的時候,都是在訓練聽聞軌理的專注力,不要散亂!為什麼要強調聽法的坐姿呢?因為那種坐姿比較容易提正念,身體一歪了之後其實不太容易提正念。禪定的時候為什麼都要七支坐,坐得那麼好呢?就是比較容易提正念,而且對身體比較好。 [02′33″]

  所以在聽聞的時候,前行的準備一定是非常關鍵的!不要因為現在把音檔打開就可以聽,前行就不做,不做久了之後就浮浮泛泛地、散散漫漫地去聽,甚至平常就是特別不專心,很隨意就聽了。這樣聽久了之後就會養成壞習慣,聽法也不那麼珍惜,這樣的話對自己損失就太大了! [02′59″]

  所以,學得越久的同學,越是要注意最基礎的、前面的,比如說思惟聞法勝利。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放在心上去思考,思考到內心真的很感動,感覺到千載難逢,「我坐在這裡能夠聽聞宗大師的教法,能夠聽到師父以這麼清晰親切的、容易趣入的方式,講解《菩提道次第廣論》,至少在字面上能聽得懂,然後我們就可以深入。」要認識到這個機會,就是盲龜遇浮木那樣,心裡要生出萬分珍惜的感覺。 [03′48″]

  這樣來聽的話,就不會輕易地錯過師父講的每一個字,而且也不會覺得這個我懂了、那個我懂了,會深刻地感覺到這是沒聽懂的。因為每一次聽聞的時候我們都會聽到更深一點的內涵,抉擇自心的時候、往內心裡看的時候,都會看到更多的邪執,看到過去沒有看到的東西。發現每一次自己都有看到、都有破到自己過去沒破到的邪宗的話,怎麼能說過去那個是懂了呢? [04′27″]

  聽完之後要好好地迴向,一定要迴向無上正等菩提,就像把一滴水放進大海,這個善根會永不乾涸。而且認真地做了聽聞前行之後,我們真的可以收穫到法喜——因為聽聞佛法內心裡很喜悅。這種喜悅就是因為思惟這些真理產生的,它完全地由理性的正理抉擇,產生內心的歡悅或者內心的深度感動。 [05′01″]

  聽著師父的語氣、聽著師父字字句句對《廣論》的解釋,我們認真地做了前行之後是會感動的,是會碰觸到師父那個慈悲的心意——師父所傳遞的諸佛慈悲的心意!你感受到一點點那樣的慈悲的時候,生命的狀態就會變得柔軟、變得調柔,還有舒適。甚至你看不過去的事情,就因為聽聞了這樣的教法之後,不知道為什麼,心裡突然就柔軟下來了,看不過去的也看過去了,過不去的都過去了;或者沒有勇氣行善的,也突然獲得了勇氣。因為我們感受到了佛菩薩對我們千古慈悲的心意,感受到了這樣一位師長以這樣的願力和行持,以這樣堅忍的毅力在引導著我們。而且他說:「只要你不放棄,我願意陪你走完最後一程!」佛菩薩的願力哦!佛菩薩的誓言就是說到做到! [06′15″]
144-1.png
144-1.png (221.27 KiB) 已瀏覽 9021 次
144-2.png
144-2.png (163.36 KiB) 已瀏覽 9021 次
144-3.png
144-3.png (232.24 KiB) 已瀏覽 9021 次
【全廣 II】第 144 講 討論題綱(一)/如華法師

1. 針對這講內容,老師要引導我們觀察的行相有哪些?

2. 其中提到的「機會」是指什麼樣的機會?

3. 怎麼樣能真實收穫到這樣聞法的喜悅?

【全廣 II】第 144 講 討論題綱(二)/性賢法師

1. 我生命中有感到珍惜的事情嗎?

2. 為什麼聽聞佛法的機會會到「萬分珍惜」呢?

3. [03′48″]~[06′15″] 這段中,老師告訴我們「有做聽聞前行」的勝利有哪些?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101
文章: 33490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全廣 II】145講_廣論段落P2-L1 故離智者歡喜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全廣 II】145講_廣論段落P2-L1 故離智者歡喜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來源:全球廣論II

講次 0145 (2019/08/19 ~ 08/21)
科判 道前基礎
主題 〈皈敬頌〉造論宗旨
廣論段落 P2-L1 故離智者歡喜道……故我心意遍勇喜

【全廣 II】145講{廣海明月}
真如老師講授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研討《廣論》的時間。今天想利用一點時間,跟大家講一下最近常常跟法師們討論的一個主題,就是關於煩惱蓄積的問題。談到蓄積,有很多種積累,比如說積累財富、積累知識;沒有人願意累積煩惱和痛苦,但是煩惱在不經意中是會累積的。累積了這種東西,慢慢地變強或者被境界很強烈地挑戰之後,就會成熟為猛烈的苦受,所以煩惱是不可以累積的。 [00′50″]

  觀察一下我們每天的生活,會發現可能有很多小小的不愉快,比如說聽到了別人說一句不中聽的話,或者別人做了一件你覺得不太合理的事情,乃至林林總總的、大大小小的一些不好的心情。這些不好的心情有的時候就好像讓它過去了,或者為了不給別人造成麻煩就自己忍了。這種忍的方式,或者放著的方式、轉移的方式,是不是讓那種煩惱不再增長呢?大家都會發現忍一次、兩次、三次,乃至第幾次的時候就會有一個爆發,就會發現自己突然很生氣了。但是實際上那是一個小小的境界,可能就是最後那根草,然後原先忍耐的東西全部都跑出來了。 [01′48″]

  基於這種狀況,就討論到其實煩惱應該是隨時出來就要隨時用正念之矛讓那個煩惱削弱掉。那麼怎麼樣讓煩惱不要蓄積,而是疏導它呢?比如說這一天的生活之中,我們要發現什麼叫「煩惱」,就是開始不愉快了。那在這個不愉快的時候用蓋的行不行呢?比如說:啊!屋子裡邊進了一條蛇,然後你拿個布給牠蓋上或者不注意牠,是不是危險性就消失了呢?那很顯然,現在沒有發生危險,過兩天可能自己就被嚇到了。 [02′36″]

  對於我們的心來說,可能一早起來就要對煩惱處於一種警覺的狀態,比如說皈依發心,要認真地、殷重地祈求佛菩薩,說:「我這一天二六時中,一定不能作『作已增長煩惱』的那種惡業,因為將來會忍受苦果。」那麼怎麼樣去及時地發現我在生煩惱?怎麼樣養成立刻、立刻就發覺的這種良好習慣呢?就是早晨要有個預備,就要準備一會兒我可能會碰到這樣的境、那樣的境......。可能我們沒法想像這一天到底會遇到什麼事情,所以我們只能準備,就是著上正念、正知的鎧甲,然後準備去忍受境界之刺。 [03′30″]

  對於有準備的心來說,我們就知道:「啊!看,那個又來了!」什麼又來了?那個境界又來了。同時也發現自己的非理作意呀、感傷啊、沮喪啊、孤獨感啊,或者很多負面的東西也都湧出來了。湧出來的時候,我們可以讓它停止;停止了之後,要去觀察一下:到底是境界那方面出問題呢?還是我心中的非理作意在出問題?通常都是兩者配合。讓我們變得越來越痛苦的作用力,還是要以心為主,否則全部都交給境界、交給他人的話,那我們的生命永遠將失去掌控力,朝著快樂的方向是不可能把握到的。 [04′17″]

  所以要看一看是不是自己在朝著非理作意的方向了。當我們說:「你又非理作意了!」好像是一個對自己的負評,但是卻是一個發現。如果發現自己在非理作意的話,那就想想非理作意的結果——會造惡業,造惡業的結果就是自己會痛苦、他人也會遭殃,所以這個時候就要把非理作意的續流想辦法停下來,或者讓它變弱。 [04′49″]

  那麼如何讓煩惱不要像蓄水池一樣一直蓄積的辦法,就是截流啊!如何截流呢?就是在每一次心對境的時候,不要再用非理作意的方式增長煩惱。因為人生有很多的痛苦、不如意、求不得等等,諸多的麻煩,很多的境界可能不是自己希望遇到的,有的時候是很突如其來的,有的時候是意想不到的,種種不如意。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提起警覺的心,不要被瞋恨的火燒掉了自己的功德林呢?對境的時候能夠提起一個警覺的心,就變成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05′44″]

  當大家討論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會發現我們用忍的,就是對境的時候先不要發作,比如說不要對別人口出不敬,也不要用眼睛瞪別人,先把這些忍了;但忍了之後,是不是在內心裡真的能夠消融掉呢?可能又會變成一種不愉快、胸悶,或者生悶氣的方式,就把它留下來了。留下來那個東西並沒有好好地處理,因為它有的時候在意念上其實還在自言自語,或者說自己內部還有一個聲音一直在非理作意,續流還沒有停下來,但是身、口是防住了。身、口防住了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如果能進一步地把非理作意的意樂部分能夠防住,才能夠不蓄積煩惱,對吧? [06′42″]

  那麼如何去防範呢?從我們聽聞的教典中會得到正念、正知,所以每天的聽聞就很重要。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有了很大量正念、正知這樣的正能量的輸入之後,才能會在六根的門頭樹起一面明鏡,在對境的時候照到非理作意的存在,能夠照清楚這就是非理作意。照清楚是什麼?就是我們能夠覺察到意念的正在進行式,非理作意一開始,然後就覺察到了。有些人是非理作意一段時間覺察到了,可是前面的非理作意到底是什麼?有人記不清楚,有的人能記得很清楚。總之越早追蹤到它越好,而追蹤到它那面明鏡一定就是從聞法上得來的——聞法、憶念正念,然後獲得正知,這樣得來的。所以它是要常加訓練的一個功夫。 [07′46″]
145-1.png
145-1.png (310.5 KiB) 已瀏覽 8980 次
145-2.png
145-2.png (479.04 KiB) 已瀏覽 8980 次
【全廣 II】第 145 講 討論題綱(一)/性冠法師

1. [00′00″]~[01′48″] 討論回顧一下,有沒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常常需要忍耐、讓我們比較容易發火的?

2. [01′48″]~[02′36″] 針對第一個問題,練習用正念之矛讓煩惱消滅掉。討論一下怎麼樣做。

【全廣 II】第 145 講 討論題綱(二)/如淨和尚

1. 我們早上起床會祈求佛菩薩,讓自己的心對煩惱處在一種警覺的狀態嗎?我都是怎麼做的?結果如何?

2. 你有對境的時候或是事後,察覺到非理作意的經驗嗎?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