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小常識第二部

中藥與青草藥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中藥小常識第二部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中藥小常識第二部
第一部或全電子書在 :->: [urlnew=http://herb-tw.com/viewtopic.php?f=10&t=15275&p=74077]中藥小常識電子書[/urlnew]


中藥小常識第二部
◎一、哪些中藥應在飯前服用?

關於中藥方劑的服用時間,先賢們歸結了許多寶貴經驗,如「湯液本草」指
出:「藥氣與食氣不欲相逢,食氣消則服藥,藥氣消則進食。」從這段記載可以
說明藥物與食物不宜同時服用,二者必須間隔一段時間。因此一般中藥方劑皆選
在兩餐之間服食,即上午九至十點,或下午三至四點各服一次,如須服用三次,
可在臨睡前再加服一次。

但是有些方劑必須嚴格遵守在飯前(約一小時)服用,其可分為三大類:

(一)治療肝、腎及胃腸道疾病的毛病

飯前胃中比較空虛,藥劑能以較高的濃度快速進入小腸被吸收,故臨床上以
治療腸道疾病以及肝腎病變為主的方劑,皆選用飯前服食。例如治療大便祕結的
大黃粉、三大承氣湯等,都應在飯前服用,這樣可使藥劑不為食物所阻而迅速發
揮應有的療效。

(二)補益強壯及養生抗衰老方劑

這類方劑大多有補益氣血或調理人體氣血陰陽的作用,如果選在飯前服用,
可讓其藥效充份發揮滋潤臟腑、灌溉百脈的功效。例如補中益氣湯宜「食遠稍熱
服」,四物湯、當歸補血湯等皆應「空心食前服」。(「空心」乃指空胃的意思
,亦即飯前稍有饑餓感之際。)

(三)驅蟲藥方劑

所謂驅蟲藥是指能驅除寄生在人體消化道的蛔、蟯、鉤等寄生蟲的方劑。例
如理中安蛔湯、烏梅丸等,一般皆宜空腹服用,甚至服藥後要忌吃油膩食物。空
腹服用驅蟲方劑能使腸腔中保有較高濃度的藥劑成份,便於藥劑直接觸擊蟲體,
以利蟲體快速排出。

◎二、哪些中藥應在飯後服用?

所謂飯後服用是指進食後、間隔三十分鐘至一個小時再行服用方劑。選擇飯
後服用的意義有二:一是防止藥物本身所含的強烈藥性刺激胃腸道黏膜;二乃利
用胃腸道裏的食物阻滯藥劑迅速下行,延長有效成分被吸收的時間,以發揮最大
療效。也分為三類:

(一)治療胸膈以上器官病變的方劑

神農本草經記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所謂胸膈以上,中醫
把他歸類為「上焦病變」,在飯後服用其治療方劑,除了充分利用腸胃道裏的食
物阻滯藥力快速下行的功能外,又有向上游溢經氣的引藥上行效果,因而能提高

對上焦病變的療效。例如臨床上運用很廣泛的治療巔頂、偏和前額頭痛,惡寒發
燒及目眩鼻塞等症狀的疏風止痛良劑--川芎茶調散,就指定「食後清茶調下」。

(二)以袪風勝濕藥物為主要組成的方劑

袪風勝濕方劑適用於治療外感風濕所致的頭痛、身痛、腰膝頑麻痹痛以及腳
氣足腫等。常用的袪風濕藥如羌活、防風、秦艽、威靈仙等,藥性皆屬辛散溫燥
之品,配伍或服食不當,容易刺激或損傷胃腸道黏膜;若在飯後服用,就可以防
止上述缺失。臨床上常用來治療腰膝疼痛、關節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的方劑--獨
活寄生湯、羌活勝濕湯等皆宜飯後服用,並斟酌病情加減藥物配伍,以防止耗傷
氣血之弊。

(三)藥性峻猛及有毒之藥物

一般常用的有毒中藥,如草烏頭、白花蛇舌草、生南星、生半夏、雷公藤、
馬錢子、蜈蚣、全蠍等,其主要成分為多種生物鹼、皂甘、β-固醇,及毒性蛋白
等,其藥裡作用峻猛,具備強心陣痛、袪風鎮痙、攻毒散結等功效,對於罹患各
種惡性腫瘤、紅班性狼瘡,及類風濕關節炎等患者,臨床上投以這種單方或配伍
其他藥物服用,屢建奇功!

通常以這些藥物均經過嚴格的炮製過程,以降低其有毒成分,煎煮時也必須
遵守久煎法則,但是為了避免服後產生噁心、舌麻等輕微中毒情形,應該飯後服
用,減輕藥性對脾胃不利的影響,延長肝臟的解毒時間,發揮最好的療效。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藥小常識第二部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三、為什麼有些中藥要在臨睡前吃?


臨睡前服藥的目的,是讓藥效及時發揮功能,幫助長久失眠的人順利進入夢
鄉,協助素有遺精、頻尿症狀的病人睡夢中不在復發。

臨床上必須遵守睡前服用的方劑有以下兩類:

(一)安神劑

凡重鎮安神(硃砂、磁石、龍齒等),或滋養安神(酸棗仁、柏子仁、龍眼
肉等)藥物為主要組成方劑,統稱為「安神劑」。其具備鎮靜安神、滋補養陰等
功效,一般用來治療罹患驚恐喜怒無常、煩躁不寧、失眠多夢等症狀的病人,臨
床常用的如硃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酸棗仁湯等方劑,皆指定「臨臥時白滾湯
下」(白滾湯即是開水)。

(二)澀精止遺劑

這類方劑適用於因腎臟病導致的兩種病人:一是因腎虛失常、精關不固所造
成的青壯年遺精,常用沙宛蒺藜、芡實、牡蠣等藥物來補腎澀精,代表方是金鎖
固精丸等。二是因腎虛不攝、膀胱失約而演變成小兒遺尿或老人尿頻等,常用桑
螵蛸、蓮鬚、金櫻子等藥物來固腎止遺,代表方如桑螵蛸散等。上述這些方子皆
應在睡前服用,療效較好。

◎四、如何正確掌握中藥湯記的服用劑量?

中藥湯劑服用劑量的正確與否,直接關係到病人能不能順利痊癒,所以古今
醫家都非常重視與講究。以下我們從二方面來對此加以說明:

(一)每天應服湯劑的劑數

一般中藥湯劑以每天服用一劑(帖)為原則,不過若遇到罹患急性病,或高
燒不退、四肢冰冷等病情危急的病人,就應以重劑量急救,可以一日二至三劑,
並且晝夜觀察酌於增減。

至於高血壓、糖尿病、風濕痹痛等遷延日久的慢性病,則可以把每帖生藥平
分為二,做兩天煎服,或隔一天再服一劑。

(二)每帖方劑的藥液量

一般年輕力壯、病勢較輕的病人,其胃氣尚強,因此每帖方劑可以分兩次煎
煮,共煎得藥液二百至二百五十毫升(約吃飯飯碗一碗辦左右的量)服用。

如果是老弱體衰、久病遷年及幼童,由於胃氣較虛弱,藥汁宜少,每帖合煎
液量應控制在一百至一百五毫升左右。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藥小常識第二部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五、什麼是頓服、分服、頻服?

(一)頓服
「頓服」就是把一帖煎好的整碗藥劑,一口氣全部喝完的意思,是從「多服
峻補于下」演繹而來,亦是病情危急,若不迅速施以治療會危及人命的救急措施
之一。

例如臨床上治療元氣大虛、脈微欲絕,及婦女崩產脫血等危急症狀的「獨參
湯」,就是指定濃煎頓服。另外主治胃腸燥熱、大便不通、蒸蒸發熱(全身慢慢
發熱)或腹中脹滿、口出譫語(神智昏迷、胡言亂語)的「調胃承氣湯」,也需
以溫熱的藥頓服之。

(二)分服

「分服」是將一帖藥液分二至三次服畢,是罹患四時感冒及一般性疾病等輕
微病勢的標準服法,另外慢性病人常採用的補益劑,通常也採用這種方法。

臨床上用來治療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腮腺炎、麻疹等頗具療效的辛
涼解表劑「銀翹散」,就是指定「病重者約二時一服、日三、夜一服」。其他如
滋補肝腎的「六味地黃丸」,及滋陰降火的「知柏八味丸」等,也都選用這種標
準分服法。

(三)頻服

「頻服」是把每帖方劑按常規煎煮二次混合,不拘時間地少量多次服用,是
從「少服則滋榮於上」(少量多次飲用,則藥力發揮在上焦部位)延伸而來。

一般咽喉、口腔疾病,或肺部感染病變等皆用此法,例如能降氣平喘、袪痰
止咳的「蘇子降氣湯」,及主治風寒外束(風寒侵襲肌膚,致使體汗不能發散)
、痰涎壅盛(肺腔濕痰聚集)的「定喘湯」等,就是沿用此一不拘時候、徐徐服
用的頻服法。


◎六、中藥湯劑「溫服」的效果為何?

臨床上一般疾病用藥及調理滋補劑等,大多選用「溫服法」,也就是把整帖
生藥飲片,按常規煎煮好取出藥液之後,放置到不冷不熱(約攝氏四十度)時服
用。

溫服具有下列二種效果:

(一)降低某些藥物的副作用

苦寒藥(黃連、大黃、黃芩),及辛溫藥(羌活、獨活、細辛等),皆是對
胃腸道造成刺激,如果冷服更容易引發噁心、嘔吐等不良反應而溫服則可避免上
述情況。

(二)避免損傷脾胃氣

按中醫理論認為「冷」為陰,而大多數罹病者,皆同時間有胃氣不足、脾陽
虛寒等症狀,若再飲服過冷藥劑,不僅對病情不利,還會加重脾胃的虛寒。溫服
為「陽」,對胃氣及小腸吸收有效成分均有所助益。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藥小常識第二部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七、何謂「熱者寒之」冷服法?

「熱者寒之」是中醫的治則之一。臨床上針對熱毒引發的扁桃腺炎、肺炎、
支氣管炎等上焦感染,及由濕熱引發的膽囊炎、尿道感染、疔瘡熱癤等中下焦病
變而病人出現高熱神昏、煩躁口渴、喜冷飲、舌紅、口瘡、便秘、尿赤黃等熱性
症狀,中醫採取「熱者寒之」正治法,施用寒涼藥物(如牡丹皮、黃柏、金銀花
、桔梗、桑葉、蓮翹、牛蒡子等)配伍組成方劑治療,以達清熱解毒、涼血的功
效。

上述藥物所組成的方劑,煎煮後取出藥液,放置到完全冷卻時再服用,將有
助於以寒袪熱的效用,對病情、病勢的治療均有助益。

另外對於「真寒假熱」的病症,所處方劑雖屬溫熱藥性,但也可以選用冷服
法,以發揮「治寒以熱,涼而行之」的療效。這是中醫一種特殊的治療法則。


◎八、何謂「寒者熱之」熱服法?

「寒者熱之」也是中醫的治則之一,乃針對因寒邪侵襲人體,或陽氣不足等
病變,病人會出現四肢畏寒、面色蒼白、腹痛喜按(以溫毛巾按撫)、渴喜熱飲
、大便溏薄(排泄物稀薄)、小便清長(色白)等寒性病症,。這時應採「寒者
熱之」正治法,處以辛溫藥物(如麻黃、細辛、桂枝、附子、肉桂、乾薑、高良
薑等)組成的方劑調治,以發揮散寒、溫裏等功效。

上述藥物所加減配伍的方劑,按常規煎煮後取出藥液稍停趁熱服用,將可加
強溫散寒邪、振奮陽氣功能,使人體迅速康復。

另外對「真熱假寒」的病症,所用方劑雖屬寒性藥物,醫生仍會囑以「熱服
法」--- 這亦是「治熱以寒,溫而行之」的特殊療法。


◎九、吃中藥可以加糖嗎?

按常規,喝中藥是不可以再添加蔗糖的,但是有些人為減輕難以入口的藥苦
味,總喜歡自作主張加點糖,尤其是當小孩拒絕服用的時候,加糖的情況更是普
遍。其實這種只顧爽口、不顧藥效的作法,輕者會降低藥劑療效,重者還會產生
不良副作用。

每帖方劑的組成藥物,其「藥味」皆有酸、苦、甘、辛、鹹之不同,「藥性
」也有寒、熱、溫、涼之差異。

而蔗糖,中醫也把它當作一味藥,有具體的藥性及療效,如白糖性涼、紅糖
性溫,有潤肺和中、補脾緩肝的功效,可用來治療肺燥咳嗽、口乾舌燥、中(中
焦)虛脘(胃)痛的病症。不過處方時也有它的禁忌,例如有痰者不宜服,而且
多食則助熱損齒、生蟲(蛀牙)等。因此臨床上,病人兼有腹脹中滿、濕熱留戀
(停滯體內)、痰濕內阻(痰積聚體內)、舌苔厚膩等症情,服藥時一般是嚴禁
加糖,以避免不良反應。

其他,如把白糖加入溫熱藥劑中,或把紅糖加入寒涼藥劑中,都會緩解藥性

,阻礙藥效的充份被吸收,影響療效。所以若未經醫生許可,最好不要在中藥湯
劑中加糖調味。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藥小常識第二部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十、服中藥噁心嘔吐怎麼辦?

服用中藥導致噁心嘔吐除了是藥物藥味的因素外,與病人體質差異也有關係
。在正常情況下,除服用例如「瓜蒂散」等中醫所謂涌吐(催吐)方劑,才會產
生嘔吐外,一般是不會、且不應發生嘔吐。因為「吐而不納」,不僅用藥無效,
也給患者增加痛苦。

下面介紹二種簡易防止嘔吐的方法:

(一)生薑汁止嘔法

臨床最常用的止嘔方法之一,即在服藥前,先服少許生薑汁,或在藥汁中添
加一匙生薑汁,混合後,稍冷再分次服用,止嘔效果頗佳。

(二)降低中藥異味刺激法

一般最容易令患者嘔吐的誘因是中藥的濃烈苦異味。有些病人未服藥,只是
稍稍嗅聞到煎藥時的「藥氣」,就會想吐,因此在煎藥時,儘量與病人隔離,以
免濃烈藥味對其嗅覺產生刺激。另外可把煎出的藥汁置放稍涼後,採取「少而頻
」的服法服下,切忌大口熱飲,這樣極易造成胃逆而導致嘔吐。

◎十一、一帖中藥分幾次服用最恰當?

目前臨床所服用的中藥湯劑一般都採取每日一劑、每帖分二至三次服用為原
則,因為藥劑在血液中有效成份濃度,隨著時間長短而起變化。常用的方劑在人
體內被完全排清,所需時間約三至六個小時左右,而當藥劑在血液中的有效濃度
已無治療作用時,就需再補充新的藥劑。所以,一日之中從早到晚分為二至三次
服用,其目的是要讓藥劑的有效成份能平均分佈於體內血液中循環。

不過,如果是病情危急者,除了增加服藥帖數之外,另外可以把服藥間隔時
間縮短,例如改為三至四小時服用一次、晝夜不停,以使藥力持續,頓挫病勢。
但是藥性峻猛的方劑,例如辛溫發汗峻劑(大青龍湯、麻黃湯)及寒瀉重劑(三
大承氣湯)等,通常皆以得效後就適可而止,不必吃到完,否則可能會造成汗瀉
過度、損傷元氣。

因此,一帖藥到底要分幾次服用才恰當,必須根據病人的病情,及所處方劑
藥效強弱而定。最安全的方法是遵守醫生的指示。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藥小常識第二部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十二、中藥與綠茶可以同時送服嗎?

現代科學證明「綠茶」中含有許多營養物質,如維生素、蛋白質、咖啡鹼、
糖類,及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等,具有強心利尿、和胃解毒等功能。所以平時
飲茶不僅無害還能發揮提神醒腦、生津止可、助消化等對人體有益的效果。

我們都知道茶葉乃是一味具備療效的食品,在某些解表、醒腦、利尿、止痢
等方劑中均有所應用。如治療兩側、巔頂(頭蓋部位)頭痛,及頭暈目眩等症狀
的「川芎茶調散」、「菊花茶調散」等方劑,均指定配「清茶」飲服,以達到上
清頭目、疏風止痛的功效;還有治療鼻竇炎、鼻塞的「蒼耳子散」,也指定「清
茶調服」,才能獲得袪風通竅(竅指耳、眼、鼻、口等器官)效果。

因此,民間沿習的「喝中藥不宜再喝茶葉」的舊觀念,就值得導正,避免以
偏蓋全的錯誤習慣延誤了痊癒時間。

◎十三、為什麼服用補益安神劑就不宜再喝濃茶?

中藥補益方劑最常用的如人參、黨參、熟地、肉蓯蓉、附子、薏苡仁、大棗
等,都含有多種生物鹼、蛋白質等成份,所以再服用這類方劑時,如果再喝濃茶
,會與茶葉中所含的大量鞣酸相結合,而產生化學變化,除了降低補益效果之外
,也會影響人體對藥物有效成份的吸收,因此通常服用補益湯劑的時候,皆不宜
與濃茶同伏,甚至也不能用濃茶送服中藥滋補丸劑。

安神方劑都是由金礦石藥物所組成,如朱砂、磁石、真珠母、牡蠣等,皆含
有碳酸鈣、氨基酸、硒、鋅等金屬成份,以發揮重鎮安神功效。服用此類方劑若
同時又飲茶,會與茶葉裏的咖啡鹼、鞣酸等相結合,產生沉澱作用,不僅不利於
腎臟及膀胱代謝,而且茶葉裏的提神醒腦功效會阻礙安神劑的催眠安神療效。

國人飲茶嗜好極為盛行,筆者(作者:李懷恩)在此對素有飲茶習慣,而又
須服上述滋補安神劑的人建議,可以把服藥與喝茶時間錯開二至三個小時,而且
儘量選擇「綠茶」,或僅經由文火烘烤的烏龍、包種、高山等高級茶葉,泡茶時
並適度降低茶葉濃度與飲量。


◎十四、何以有些藥要用溫酒送服?

「酒」性溫熱,能通行血脈、禦寒氣、行藥勢,本身具有治療風寒痺(痺指
不能自由屈伸)痛、筋脈攣急(抽搐)、胸痺(冠心病、心絞痛)及心腹冷痛的
功效。有些中藥方劑指定用酒送服,主要也是取其可以活血脈、袪寒濕等功能,
加強藥效的發揮。

臨床上指定以酒送服的方劑很多,除了活血、溫補、袪寒濕等方劑外,還包
括跌打損傷、婦科痛經瘀血及外科癰瘍腫痛等。例如:治療中老年人中風癱瘓、
氣血運行不暢的「活絡丹」、「大活絡丹」等就必須空腹正午「冷酒」送下;而
具有活血散瘀、止痛止血功用的「七厘散」,則要用酒精濃度稍強的「燒酒」沖
服,以使跌打損傷、筋斷骨折的病人早日痊癒。另外近代婦科應用於治療罹患子
宮外孕、經痛、心絞痛等症狀的「失笑散」、「手拈散」等,也指定使用「黃酒
」充服,療效頗俱好評。

至於實務上到底用什麼酒送服最恰當?筆者建議依不同的病症,及病人年齡
大小、體質差異等適度調整,選購市售的米酒頭、高梁酒、陳年紹興酒等酌量送
服。可以把煎好取出的藥汁添加少許酒後,混勻送服,也可以直接用酒送服丸劑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7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Re: 中藥小常識第二部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十五、哪些藥需要用鹽湯送服?

「鹽」味鹹性寒,不僅供人三餐飲食調味之用,亦有很廣泛的醫療效果。李
時珍說:「鹽為百病之主,百病無不用之。」古代醫家應用鹽的藥性,普遍用來
補肝、心、脾、肺、腎五臟,而不是像現再僅專用於補腎之品。中醫還認為鹽有
瀉熱潤燥、滋腎通便、解毒涼血、消炎等功效。

臨床上指定以鹽湯送服的方劑,目前皆偏重於補腎方劑,主要原因是取其「
味鹹」入腎經之意。如治療腎陽不足、小便頻繁的「鹿茸丸」,及治頭目眩暈、
遺精滑泄的「左歸丸」等均指定「淡鹽湯」送服;還有對治療腎陽虛衰、小便白
濁如米泔等也有優良成效的「萆分清飲」,更指定水煎後,「入鹽一捻(一小
把)」服用,以強化其溫暖下焦、分清化濁的功效。

另外鹽的功用亦廣泛應用在生藥炮製上,如補骨脂、巴戟天、杜仲、肉蓯蓉
等補腎陽藥,均是用鹽炮製而成,以增強補腎的藥性。

鹽雖然有上述諸多療效,但罹患水濕氾濫(肢體浮腫)、痰濕內阻(痰積滯
在體內)、小便不利(小便稀少)的患者則需慎用;另外患哮喘、糖尿病、高血
壓、慢性腎炎等,因恐鹹會助水,切忌多食。


◎十六、藥性強的方劑服用多少為宜?

所謂「中病即止,不必盡劑」,是針對某些藥性強峻方劑的一種限制。這種
藥效強烈的中藥一經服用後,通常都會有立竿見影、藥到病除的效果;而其剩餘
的藥汁,則必須終止服用,以免矯枉過正,損傷人體臟腑元氣。臨床上須嚴格遵
守上述規則的中藥有三種:

(一)發汗解表劑

一般治療外感風寒,經常會應用具有解肌發表(解除肌肉、皮膚、毛細孔的
閉塞,使之發汗)、調和營衛等功效的「麻黃湯」、「桂枝湯」等,這兩劑方藥
均註明「若一服汗出病差(症狀減輕),停後服(停藥觀察後再服),不必盡劑
」,還有發汗之力非常峻猛的「大青龍湯」,在方後更明確指出:「一服汗出者
,停後服」,否則汗大出亡陽遂虛(嚴重脫水),則反而惡風(怕風)煩燥不得
眠也。

因此,平常服用解表劑,一旦汗出熱退,表邪已解、營衛已調,則其治療目
的就達成了,應停止服用,否則大汗如水淋漓,恐怕有亡陽之虞也!

(二)瀉下劑

寒下方劑適用於裏熱與積滯互結之腑實證,病人出現大便祕結、腹部脹滿,
甚至譫語(胡言亂語)潮熱(下午五點以後發燒)等危急病況時,臨床處方大都
以「大、小承氣湯」治療,以達攻下積滯(強烈瀉洩胃中五穀食物)、峻下熱結
(強烈瀉去胃中食物)功效,但都明註「得下餘勿服」(若大便已解,其餘的藥
勿須再服用);另外,具有瀉熱逐水功能、主治結胸證(胸膜炎、大葉性肺炎)
的「大陷胸湯」,也在用法上明確指出「得快利,止後服」(大、小便通暢後停
止服藥),以免過劑傷正。

目前實務上,醫生均會在上述處方中,靶大黃、芒硝等加註「另包」,這樣
除了便於先煎與後下外,也在提醒患者:若服一劑大便已通,此味藥就不必再與
其他藥劑同煎了。

(三)逐水劑

逐水劑適用於水飲壅塞於裏(內臟積聚過多的水份)之實證,具有攻逐水飲
的作用,能使體內積水經由大小便排出,從而消除積水腫脹。常用的峻瀉逐水藥
如:芫花、甘遂、大戟、牽牛子等配伍組成,代表方劑如「十棗湯」、「舟車丸
」等。由於本類方藥多含有毒性,其逐水之力峻猛,醫生通常會註明「虛人」(
體質較弱者)慎用,或「得快下利後停服,糜粥自養(以熱粥溫養胃氣)」。

不過,「中病即止,不必盡劑」的規則主要是針對治療實證等危急病情的方
劑而言,並不包括一般用來治療虛證或調理慢性病等所處的方劑。
圖檔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2.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