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聯合醫院藥劑部臨床藥學組主任林綺珊表示,停藥症候群是指長期服用如類固醇、抗血脂藥、安眠藥、嗎啡等藥物的病人,一旦要接受其他疾病的手術、計畫懷孕、或是因罹患他病而需要多服用其他藥物時,必須逐漸減量或停止原本藥物,以免引發藥物交互作用,或是影響手術品質、胎兒健康等。但在停藥過程中,會因不同藥物的服用劑量減少,而帶來不同的副作用。
停藥症候群分2種
林綺珊主任提出,目前醫界把停藥症候群分2類,一是因減少服用如類固醇、安眠藥、降血脂藥等非成癮性藥物所造成,稱為「禁藥症候群」。停藥期過後,可與醫師溝通是否要繼續服用這項藥物。以慢性病患為例,可在停藥期後,讓醫生評估其身體狀況與病情,再來決定要不要繼續服用慢性病治療藥。而另一種如嗎啡等成癮性藥物,則稱為「戒斷症候群」,林主任表示,這類藥物多用於如脊椎受傷、胰臟炎等慢性病痛,對這類病人來說停藥較為困難,因此較建議是以減少藥量為主。
類固醇要逐漸減量
林綺珊主任表示,這2大類症候群的症狀,要依照其停藥的藥性來判斷,以類固醇來說,類固醇多用來治療腎上腺功能不足、關節炎、腸胃疾病、肺病與皮膚病等病患,一旦有停藥需求,病患會在停藥期間,出現疲倦、肌肉無力、噁心想吐、關節疼痛,嚴重時甚至發高燒、昏迷等。林主任指出,臨床上會建議病患以逐漸減量的方式,來控制每天服藥用量。但是千萬不要自己決定停藥,要先與醫師討論是否有停藥必要、訂出停藥的時間表、減少服用的份量、是否有其他替代藥物、以及如何克服停藥所帶來的副作用等。
(轉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