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記者鄭綿綿/台北報導】
台灣中醫臨床醫學會理事羅明宇表示,現代人飲食習慣於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纖維的飲食結構,加上運動量太少,導致腸胃蠕動速度減緩,對腸道黏膜形成刺激和損害,易誘發大腸癌。中醫認為,與氣、瘀、毒留滯大腸,壅蓄不散,大腸傳導失利有關。
中醫師羅明宇表示,大腸癌屬於中醫「腸積」、「腸蕈」等範疇,與飲食習慣密切相關。現代人常見的長期便秘問題,會使毒素在體內長時間停留。此外,長期過多吃高脂肪食物的飲食習慣,會增加腸道內膽汁酸的分泌,對腸道黏膜形成刺激和損害;身體長期處在這種刺激和損害之中,還有醃熏等加工的食品等因素,易誘發大腸癌。
中醫認為,大腸癌的發生以正氣虛損為內因,邪毒入侵為外因,兩者相互影響,正氣虛損,招致邪毒入侵;氣、瘀、毒留滯大腸,壅蓄不散,大腸傳導失利,日久則積生於內,則引發成為大腸癌。
醫師也提醒,有些人常一吃不恰當就會腹瀉,有的則時有便秘,時間長了也不當一回事,其實很可能隱藏了危險。對於長期腹瀉和便秘的病人,如果用藥效果不佳,應進一步詳細檢查,確認是否可能為大腸癌,以避免延誤治療黃金期。
羅明宇表示,大腸癌的主要治療手段是手術,但大多數手術患者都會出現一些術後併發症,其中最常見的是腹脹和腹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品質。由於大腸癌患者手術後大傷元氣,中焦虛寒,也常見脾衰影響到腎。可配合健脾益腎化濕;改善消化機能等藥方調理。
羅醫師指出,門診中曾有一名66歲的男性患者,因為發現大便次數一天5~8次、黏液血便4個月;到醫院進行直腸鏡檢查,發現於直腸距肛門5公分處發現一新贅物,檢查結果為腸腺瘤癌變,採行手術治療,術後恢復理想;但術後約兩周出現腹脹伴肛門下墜感,並見精神疲乏,納少,伴有排氣排便,大便黏滯不暢,舌淡胖、苔白膩滑,脈濡。
臨床辨證研判為「脾虛濕困」問題,以健脾化濕,理氣消脹方式調理;處方用黨參、白朮、茯苓、炙甘草、陳皮、半夏、木香、砂仁、枳實、厚朴、桔梗等,服藥一周後患者症狀明顯減輕,大小便問題也改善。之後持續以香砂六君子藥方調理。
醫師指出,多數腸癌患者術後有不同程度的腹脹,主要原因是有小黏連影響腸道蠕動,且術後使用大量抗生素、化療藥物等,引起腸蠕動減弱、腸道菌群失調等胃腸功能紊亂;可應用健脾化濕,理氣消脹功能藥方依症加減調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