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心保命 血壓控制 七成不及格
◎本報記者吳慧芬/台北報導
調查發現,七成台灣醫師認為自己的病人能控制好血壓,但實際上,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僅有兩成多患者能控制好血壓,可見理想與認知有高度落差,由於國內十大死因中,近半數是與高血壓有關,醫師呼籲年過30歲的民眾,應養成定期檢測血壓的習慣。
明(13)日是世界高血壓日,心臟學會將於明日下午在中正紀念堂舉辦「血壓控制要得宜」檢測活動,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廖朝崧表示,高血壓是許多疾病前兆,國內十大死因中,有半數是與高血壓有關,如腦中風、心臟病、腎臟病、糖尿病等,這常都是導因於血壓控制不佳。
高血壓患者併發心臟衰竭機率,是一般人的5至7倍,腦中風比率是7至8倍,當血壓超過115/75毫米汞柱時,每增加20/10毫米汞柱時,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就增加一倍。
高血壓容易造成多種臟器受損,但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15歲以上民眾,每五個人就有一人罹患高血壓,65歲以上高血壓盛行率,高達56.6%,但能控制好血壓者,男性僅有兩成,女性僅有28%。
而根據一項針對17個國家、1259位醫師所做的調查,台灣醫師認為自己的病人,有71%能控制好血壓,這與衛生署流行病調查的兩成多,有極大差距。
對此,廖朝崧表示,會就醫的高血壓患者較有病識感,會規律服藥,但未接受醫師追蹤的患者,相對服藥順從性就較差,因此,調查上會呈現如此的落差。
廖朝崧表示,年齡增長、習慣過鹹口味食物等,都可能誘發高血壓,高血壓患者除要從生活面來預防外,定期服藥才是治標方法;他強調,高血壓是種慢性疾病,需長期服藥、追蹤,患者不應因一時血壓穩定,就停用相關藥物。
心臟學會建議民眾中年後,應養成定期量血壓習慣,將血壓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若是合併有糖尿病、心臟病情況,血壓控制目標得更嚴格,最好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要提醒的是,高血壓患者若在量測血壓時,發現血壓值低於100/60毫米汞柱,要注意是否有藥物過量,導致低血壓的情形。
馬偕醫院心臟內科主任侯嘉殷表示,部分高血壓患者,求治心切,一次服用過量降血壓藥物,反而導致血壓下降過猛,而有頭暈情形;而一般人,在急性腸胃炎、感染期間,也會有低血壓情事,最好就醫釐清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