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抱抱 別讓傳染病上身
紀鑫(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
現代家庭飼養寵物的情形愈來愈多,養寵物固然為生活增添不少樂趣,卻可能會帶來傳染病,本文介紹貓抓病及萊姆病兩種與寵物密切相關的傳染病。
貓抓病 小貓舔咬抓造成
★玩貓遭抓傷 要特別注意:去年暑假的一次門診來了個六歲大男孩,左側腋下疼痛腫脹已有一星期,在其他地方已就醫過三次,但疼痛依舊並無任何改善;身體檢查除左側腋下有一約三公分大的腫塊,左前臂有一道快好的抓痕,其他並無特殊發現;家族內無結核病史,當時曾去鄉下外婆家過暑假,手上的抓痕是在外婆家跟鄰居的貓玩時不小心被抓傷,因怕被罵而一直不敢說。
當時醫師向媽媽說,弟弟應該是得「貓抓病」,約莫解釋了十分鐘,給予一週口服紅黴素約門診追蹤。回診時,弟弟腋下已經不痛,且腫塊變小了,報告顯示血清抗體陽性,確診為貓抓病,醫師再給予一週口服紅黴素,請他們不用再回診了。
貓抓病是一種亞急性,通常為自癒性的的細菌性疾病,致病原為巴東氏菌,臨床病徵包括倦怠、食慾不振、軟弱、寒戰、全身痠痛、淋巴腺腫大及發燒等。患者常因先前遭受貓抓、舔或咬傷,造成紅色丘疹病灶,通常於二週內侵患淋巴結,於抓傷部位出現丘疹。免疫系統較差的病人可能發生菌血症、紫斑狀肝及血管瘤症等。
★免疫功能佳 不吃藥也會好:貓抓症好發於小孩及年輕人,常見於夏末及秋冬。大部分患者有被看起來健康的貓(通常為幼貓)舔、咬或抓傷的記錄,實驗室檢查若有血清抗體陽性或病原體分子診斷陽性者,即可確定診斷。
貓抓病通常不嚴重,多數免疫功能正常的病例在2至3月內,不給藥也能恢復,嚴重或全身性感染則可用抗生素如四環素、紅黴素治療。
萊姆病 硬蜱叮咬所致
★沒養寵物 也會被蟲咬:三年前的六月,一個藥師朋友在左手發現有一中央泛白的紅斑性環狀丘疹,持續有兩週之久,並沒有疼痛的感覺,此紅斑逐漸擴散而成甜甜圈狀,起初有感冒的症狀,後來吃吃藥就好了,皮膚被則醫生當成富貴手診治,但皮疹一直好好壞壞,並未完全改善。
一個偶然的機會裡,她將手給筆者看,筆者建議她到醫院抽血送至疾病管制局化驗,後來經證實為萊姆病,服用四環黴素兩週後痊癒。經詢問,她家裡並沒有養寵物,也不記得有被硬蜱叮咬的經驗,但那段時間她家附近有較多的野狗。
★症狀像極了感冒:萊姆病是藉由硬蜱(壁蝨)叮咬而傳播伯氏疏螺旋體所引起的,最危險的感染期是在五月到九月間,秋天則稍緩,而冬天則感染機會最低。感染萊姆病的初期會出現類似感冒的頭痛、輕微發燒、寒慄及全身疲勞的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感冒,而錯失及早治療的先機。
病人在被叮咬7﹣10天後,叮咬處會出現類似丘疹的皮膚紅疹,在隨後的3﹣4週則因螺旋體的增殖,而逐漸擴散成一片直徑約5公分的遊走性紅暈,此紅暈並呈現外圍紅而中間泛白的表徵。
一般而言,此局部紅疹並不會感到特別疼痛,多數病患即使不予任何藥物治療,紅疹也會在數週後自然消除,因此病患常未能即時診斷並給予適當治療,而導致感染中、晚期的心肌、神經系統及膝關節等方面的病變,並出現心律不整、心包囊炎、顏面麻痺及單、雙側性膝關節腫痛等臨床病症。
萊姆病以出現早期臨床病症及曾被蜱叮咬病史,配合血清學的免疫螢光抗體試驗為診斷依據。抗生素類如四環素、盤尼西林、紅黴素都能有效治療感染初期的萊姆病,而慢性病例則對藥物的反應遲緩,需要長期的治療。
打疫苗 清環境 人畜都安康
預防上述兩種人畜共通傳染病的方法有限制寵物貓、狗接觸病原,維持乾淨飼養環境,如限制外出等。幼兒及幼童盡量減少接觸貓、狗機會,防止被貓、狗抓或咬,如被抓咬,應迅速清創消毒,嚴重者即就醫。
若有飼養狗,則可盡早前往獸醫院施打萊姆病疫苗,以預防愛犬遭到感染,同時注意居住周圍環境,請勿接觸不明來源的寵物類或流浪動物;至郊區或戶外活動或工作時,避免赤身露體進行日光浴,衣服請著淺色長袖、長褲及長筒襪,將褲管紮入襪內,以防被叮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