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帶 異 常 疾 病 報 警 信 號
白 帶 是 女 性 生 殖 道 分 泌 的 一 種 對 人 體 有 益 的 液 體 ﹐ 主 要 由 子 宮 頸 和 子 宮 內 膜 腺 體 的 分 泌 液 陰 道 粘 膜 上 皮 毛 細 血 管 少 量 滲 出 液 以 及 脫 落 的 陰 道 上 皮 細 胞 所 組 成 ﹐ 為 白 色 稀 糊 狀 ﹐ 能 夠 濕 潤 陰 道 表 面 。
健 康 的 成 年 婦 女 ﹐ 在 排 卵 期 和 懷 孕 期 ﹐ 雌 激 素 水 平 昇 高 ﹐ 會 使 白 帶 量 多 一 些 ﹐ 月 經 前 期 ﹑ 便 秘 ﹐ 長 期 坐 著 工 作 等 ﹐ 會 使 盆 腔 充 血 而 使 白 帶 增 多 。 另 外 ﹐ 性 生 活 時 白 帶 量 也 會 增 多 ﹐ 這 主 要 是 性 生 活 時 前 庭 大 腺 產 生 大 量 分 泌 物 的 緣 故 。
還 有 一 種 情 況 ﹐ 就 是 服 用 人 工 的 或 是 天 然 的 雌 激 素 ﹐ 都 能 刺 激 性 器 官 ﹐ 增 加 分 泌 物 的 排 出 ﹐ 從 而 使 白 帶 增 多 。
以 上 這 些 都 是 生 理 性 白 帶 ﹐ 屬 於 正 常 範 圍 ﹐ 不 必 擔 心 害 怕 ﹐ 但 是 ﹐ 當 白 帶 的 量 ﹑ 顏 色 ﹑ 氣 味 等 發 生 變 化 時 ﹐ 預 示 疾 病 的 發 生 ﹐ 常 見 的 有 ﹕
泡 沫 狀 白 帶 ﹕ 在 公 共 浴 池 洗 澡 ﹐ 或 使 用 公 用 的 浴 巾 ﹑ 浴 盆 後 ﹐ 出 現 灰 白 色 或 黃 色 泡 沫 狀 白 帶 ﹐ 且 有 酸 臭 味 ﹐ 應 考 慮 是 否 患 上 了 滴 蟲 性 陰 道 炎 。
豆 腐 渣 樣 白 帶 ﹕ 為 黴 菌 性 陰 道 炎 所 特 有 。 外 陰 和 陰 道 壁 常 覆 蓋 有 一 層 白 色 膜 狀 物 ﹐ 擦 去 後 露 出 紅 腫 粘 膜 面 ﹐ 易 感 染 黴 菌 ﹐ 常 伴 有 外 陰 瘙 癢 及 燒 灼 樣 疼 痛 感 ﹐ 特 別 是 糖 尿 病 人 或 孕 婦 ﹐ 更 應 想 到 這 一 點 ﹐ 因 為 孕 婦 和 糖 尿 病 人 體 質 差 ﹐ 免 疫 力 低 下 ﹐ 易 引 起 黴 菌 感 染 。
黃 色 ( 膿 性 ) 白 帶 ﹕ 大 多 為 細 菌 感 染 所 致 ﹐ 淋 球 菌 ﹑ 結 核 菌 等 都 可 能 成 為 病 因 ﹐ 梅 毒 螺 旋 體 也 會 引 起 陰 道 的 化 膿 性 感 染 。 當 患 者 從 陰 道 排 出 大 量 有 特 殊 氣 味 的 白 帶 時 ﹐ 應 懷 疑 是 否 有 異 物 存 在 於 陰 道 內 ﹐ 從 而 引 起 白 帶 增 多 ﹐ 嚴 重 感 染 。
水 樣 白 帶 ﹕ 惡 性 腫 瘤 或 子 宮 癌 ﹑ 輸 卵 管 癌 等 ﹐ 在 早 期 也 會 出 現 白 帶 增 多 的 現 象 。
血 性 白 帶 ﹕ 即 白 帶 中 混 有 血 液 ﹐ 出 現 這 種 白 帶 應 警 惕 惡 性 腫 瘤 的 可 能 ﹐ 如 宮 頸 癌 ﹑ 宮 體 癌 ﹑ 陰 道 腫 瘤 等 。 有 些 良 性 病 變 也 可 出 現 這 種 白 帶 ﹐ 如 老 年 性 陰 道 炎 ﹑ 子 宮 頸 糜 爛 等 。
湖 北 遠 安 縣 中 醫 院 副 主 任 醫 師 - 胡 獻 國
白 帶 異 常 疾 病 報 警 信 號
版主: MissC
版面規則
有關婦女、嬰兒(小孩)的疾病,歡迎在此貼!中醫婦兒科
有關婦女、嬰兒(小孩)的疾病,歡迎在此貼!中醫婦兒科
白 帶 異 常 疾 病 報 警 信 號
有你在,真的很幸福 ...
白帶 bye bye
文卅廖麗君
中醫治療「帶下病」,除了藥膳食療外,還配合中藥的陰部外洗方劑,並透過藥物加強免疫機能,降低再發的機會。
但最重要的,還是要保持個人衛生,並少吃冰冷食物,才能減少感染的機會。
婦女在經前或排卵期,或懷孕期分泌物稍增是正常的現象,但是生理性白帶應是質清且無色、無味,分泌量僅足以滋潤陰道。不過臨床上,約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是屬於病理性白帶,尤其以黴菌感染外陰道最多。
中醫稱此疾病為「帶下病」,病因與「濕邪」有關,又可分為「外感濕邪」及「濕邪內留」。所謂外感濕邪,屬於感染性陰道炎,內濕則因臟腑功能失調所引起,一般認為與中醫所稱肝、脾、腎之臟腑功能障礙相關。中醫臨床分辨帶下證候主要是依據帶下的量、色、質、味及結合全身症狀與病史加以分型。
●脾虛帶下:白帶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稀或稠、無味,伴隨有脾胃運化功能不佳、疲倦乏力、食慾差、大便偏軟等症狀,此類型常因食用生冷食物引起帶下量增加。
治療以健脾益氣除濕,臨床常以完帶湯或參苓白朮散為主方加減。
●腎虛帶下:一般又分為腎陽虛與腎陰虛型兩類。腎陽虛者,帶下量多、清稀如水狀、色白無味,或略有腥味,並伴隨有腰膝痠軟無力、頻尿、怕冷等症。
中醫治療以溫補腎陽為主,兼以固澀止帶,可以右歸丸加減。至於腎陰虛者帶下量一般不多,色淡紅,或赤白相兼,陰道多有燒灼感或癢,常伴有潮熱、耳鳴、失眠、多夢、口乾舌燥等症,多見於老年性陰道炎。
多用知柏地黃丸或一貫煎,以益腎滋陰並清熱。
●濕熱帶下:多因外感濕邪或脾虛生濕、白帶量多、色黃質稠成泡沫狀(滴蟲性陰道炎),或色白成豆渣狀(黴菌性陰道炎),或白帶夾血絲,分泌物有臭味,常有陰部灼熱或作癢,常伴隨有口苦咽乾、食慾差或大便軟、小便黃等症狀。
常用清熱利濕固澀藥物,如八味帶下方加減。
●濕毒帶下:帶下量多、色黃質稠如膿,或雜染血液或混濁,氣味腐臭難聞,伴有陰部灼熱癢,甚或疼痛,或有發熱,小便短赤及大便秘結等症狀,通常是病毒性感染、急性骨盆腔炎。
治療以解毒清熱為主,常用龍膽瀉肝湯或五味消毒飲加減。
中醫治療帶下及陰道炎的特色,除辨證分型,予以適切治療,及輔以藥膳食療外,更有由中藥組成的陰部外洗方劑,同時可內服補益脾胃功能藥物,鞏固其免疫機能,降低再發或反覆感染的機會。
注意個人衛生是最好的預防措施,少穿緊繃不透氣的衣服,及勤換洗內衣褲,有此症的婦女也應少吃冰冷食物。
(本文作者為台北宏恩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
文卅廖麗君
中醫治療「帶下病」,除了藥膳食療外,還配合中藥的陰部外洗方劑,並透過藥物加強免疫機能,降低再發的機會。
但最重要的,還是要保持個人衛生,並少吃冰冷食物,才能減少感染的機會。
婦女在經前或排卵期,或懷孕期分泌物稍增是正常的現象,但是生理性白帶應是質清且無色、無味,分泌量僅足以滋潤陰道。不過臨床上,約有三分之二的患者是屬於病理性白帶,尤其以黴菌感染外陰道最多。
中醫稱此疾病為「帶下病」,病因與「濕邪」有關,又可分為「外感濕邪」及「濕邪內留」。所謂外感濕邪,屬於感染性陰道炎,內濕則因臟腑功能失調所引起,一般認為與中醫所稱肝、脾、腎之臟腑功能障礙相關。中醫臨床分辨帶下證候主要是依據帶下的量、色、質、味及結合全身症狀與病史加以分型。
●脾虛帶下:白帶量多、色白或淡黃,質稀或稠、無味,伴隨有脾胃運化功能不佳、疲倦乏力、食慾差、大便偏軟等症狀,此類型常因食用生冷食物引起帶下量增加。
治療以健脾益氣除濕,臨床常以完帶湯或參苓白朮散為主方加減。
●腎虛帶下:一般又分為腎陽虛與腎陰虛型兩類。腎陽虛者,帶下量多、清稀如水狀、色白無味,或略有腥味,並伴隨有腰膝痠軟無力、頻尿、怕冷等症。
中醫治療以溫補腎陽為主,兼以固澀止帶,可以右歸丸加減。至於腎陰虛者帶下量一般不多,色淡紅,或赤白相兼,陰道多有燒灼感或癢,常伴有潮熱、耳鳴、失眠、多夢、口乾舌燥等症,多見於老年性陰道炎。
多用知柏地黃丸或一貫煎,以益腎滋陰並清熱。
●濕熱帶下:多因外感濕邪或脾虛生濕、白帶量多、色黃質稠成泡沫狀(滴蟲性陰道炎),或色白成豆渣狀(黴菌性陰道炎),或白帶夾血絲,分泌物有臭味,常有陰部灼熱或作癢,常伴隨有口苦咽乾、食慾差或大便軟、小便黃等症狀。
常用清熱利濕固澀藥物,如八味帶下方加減。
●濕毒帶下:帶下量多、色黃質稠如膿,或雜染血液或混濁,氣味腐臭難聞,伴有陰部灼熱癢,甚或疼痛,或有發熱,小便短赤及大便秘結等症狀,通常是病毒性感染、急性骨盆腔炎。
治療以解毒清熱為主,常用龍膽瀉肝湯或五味消毒飲加減。
中醫治療帶下及陰道炎的特色,除辨證分型,予以適切治療,及輔以藥膳食療外,更有由中藥組成的陰部外洗方劑,同時可內服補益脾胃功能藥物,鞏固其免疫機能,降低再發或反覆感染的機會。
注意個人衛生是最好的預防措施,少穿緊繃不透氣的衣服,及勤換洗內衣褲,有此症的婦女也應少吃冰冷食物。
(本文作者為台北宏恩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