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上班族一進辦公室後,開始覺得頭痛、疲倦,甚至噁心。明明昨日一夜好眠,工作也完成大半,卻還是欲振乏力、注意力不集中、昏昏欲睡、身體感到不舒服,如皮膚發癢、眼睛或鼻子過敏、喉嚨乾燥,甚至出現咳嗽或氣喘等症狀。書田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林兆啟表示,國外採問卷的方式來評量,如果勾選以上症狀,卻找不出引起這些症狀的明確因子時,就可從「病態大樓症候群」的角度來評估。
空氣是大樓生病元凶
病態大樓症候群是普遍職業病。根據內政部建築研究所調查統計,全台有82%的上班族在辦公室會出現「病態大樓症候群」的症狀;其中有12%的上班族每天都會身體不適。
然而,病態大樓症候群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身體對於環境感到不適反應。在1970年代,歐美醫學界首先發現這種沒有明確症狀的症候群,後來研究才指出,引起這些症狀的原因,與室內空氣品質有關。
這些建築物通常空間密閉、沒有窗戶,但有空調系統,這種大樓因而被稱為「病態大樓」,引起的症狀就稱為「病態大樓症候群」。具備這些症狀的上班族,到辦公地點才會發生不適的反應,下班、週末時間,症狀就會減輕或消失。
3大主要污染源
病態大樓的空氣污染源很多,有些因素還會產生交互作用。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韓柏檉,專精於研究環境毒性對於人體的健康影響,他歸納3項病態大樓的主要污染來源:
1. 室外髒空氣:別以為打開窗戶通風,就可以享受新鮮空氣,兩者間並不能劃上等號。若不幸辦公大樓位處交通樞紐,每天車水馬龍,一打開窗,聞到的多是汽、機車排放的一氧化碳等廢氣。其次,假使馬路上公共工程正施工、隔壁空地正興建大樓、鄰居正重新裝潢等,這些施工引起的粉塵,都對人體肺部造成不小負荷。因此,附近空氣品質不良時,不要開窗比較好。
2. 室內污染源:室內的空氣污染源更多。從進入辦公室開始,周邊環境到使用的器材、物品等,都可能對人體健康不利。包括一進門踏上滿布塵埃及塵?的地毯;坐在甲醛含量過高的書桌及櫥櫃前;使用發出難聞味道的立可白與影印機;甚至連原本想緩和辦公室氣氛,用以裝潢的盆景散發出的花粉;新裝潢含甲苯的油漆都是污染源。如果公司沒有實施禁菸政策,還要忍受難聞的二手菸,置身在致癌的空氣中。加上公共衛生習慣不良,食物和垃圾置放過久,腐敗的惡臭四散,人不生病都難。
3. 空調出問題:原本空調系統的目的之一,在於提升室內空氣品質,如果缺乏保養及定期清潔濾網,空調系統反而成為密閉空間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在四季分明的台灣,冷氣使用一個夏天,通常會休息一個冬季,若天氣突然變得很熱,馬上開冷氣,卡在濾網上的髒東西成為硬塊,與結冰器下方的水結合,便成了細菌的溫床。韓柏檉指出,這時是冷氣機最毒的時候,所有的毒物傾巢而出。許多大樓的管理者知道要定期清潔水塔以及通風管,卻常常忽略這一環最基本的清潔動作。
(大家健康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