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要得法」是成功關鍵
人生無法重來,嬰幼兒的成長只有一次,我們的一些經驗可協助父母及幼教老師,作為培養嬰幼兒「品格」的基本原則:
一、愛永遠不嫌多,但要得法
初生嬰兒懵然無知,但他的感覺卻是敏銳的,外界的冷熱、母親的溫暖、母親的心跳聲,他都清楚熟悉。由於嬰幼兒是由感官來認識週遭環境,因此,他的認知發展和他對外界的信賴培養,在2歲前是極為重要的階段,需要母親無微不至的呵護。只有在給予充分的愛和照顧之中,才能使他不致對人失望,發展出他對週邊環境的信賴,跨出進入人世的成功第一步。
在接下來的2個階段(18個月~3歲和3~6歲的發展),幼兒一樣地很需要父母及照顧者「充分」的愛護,才能讓他在人格正向的發展,所以在這3個階段中,嬰幼兒最重要的需求是愛、關懷、親近、對話,這些都需要母親無私的付出,所以「愛,永遠不嫌多」。
愛要如何得法?
1.在鼓勵與限制之間要找平衡點:即父母對幼兒在任何發展時期的行動,都要多給鼓勵、少限制,但有時也要看情形,如果孩子發展得太快,也要作適度限制,也就是說,在鼓勵與限制之間要找平衡點。
2.態度要適當:父母親有時是師長,有時是朋友、有時是玩伴;教別人,最好別說:「來,我教你。」每個孩子頭上都有片天,老師的態度應是隨著孩子的性向,協助孩子自我發展,最後他自然能「自創品牌」,成就自我。
3.限制也有方法:善用遊戲和故事,例如:要孩子早睡,先講個故事,告訴他:「……故事中的小朋友因為早睡,長得又高又大,所以你也要早睡……。」孩子就會乖乖地去睡覺了。
二、習慣伴隨一生
西方有一段很流行的諺語:
……Be careful of your actions, for your actions become your habits. Be careful of your habits, for your habits become your character. Be careful of your character, for your character becomes your destiny……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行為會成為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因為習慣會成為你的品格,因為品格會成為你的命運)。
三字經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說的是:人的本性都很接近,但由於生活習慣的不同,也使得他們在日後的表現和成就大不一樣。
習慣顯然對人的一生影響巨大。由於對「不識之無」的嬰幼兒,「教」是不必說「理」的,因此要培養他們的「品格」,最好先由生活習慣做起,很多好的習慣在後來就變成了孩子的人格特質。6歲前,特別是3歲前,是不宜說理的,但孩子可塑性很大,大人做什麼,小孩就學什麼,自己有清潔的習慣,孩子也會學著養成清潔的好習慣;自己勤勞,孩子也會勤勞;自己常常閱讀,孩子也會拿本書坐在你身旁;你常寫字,孩子也會要筆畫畫…
其實你不必說什麼,你的一言一行、你的動作、你的腔調、你講話前清清嗓子的毛病,都會在無形中被孩子模仿得維妙維肖。這是身教的力量。但為了化暗為明,你可以制定「家規」,像:關門的習慣、關燈的習慣、擦桌子的習慣、物歸原位的習慣、不挑食的習慣、謙讓的習慣、健身的習慣、勇於承擔錯誤的習慣、不說謊的習慣、感謝的習慣等。當然,要求孩子有好習慣,自己必須先有好習慣,孩子自然會在日積月累中,潛移默化,如果自己的習慣不好,在自己懷孩子的時候,也會是一個良機,同時培養自己的好習慣,改去自己的壞習慣。反正人生是一場無止境的學習和修正的過程,這個時機,也正是我們體驗教學相長的機會。
三、由說故事培養核心價值觀念
說道理,孩子不一定想聽,聽故事,卻常是孩子的最愛,因此在家庭或是在學校裡說故事,應是最值得推廣的方法。西洋人有睡前講故事給孩子聽的傳統;在台灣的很多家庭也在實行,這是很不錯的做法,因為一旦成為習慣,孩子總會有所期待。固定在睡前,花幾分鐘給孩子講故事,不僅可以把對孩子的要求,編入你的故事中,而且這也是一個親子溝通的好機會,讓孩子接近你。
其實只要父母或照顧者有空,給孩子講故事時,可用很多不同的形式進行,花時間帶孩子逛書店,選一、兩本有意義的書,唸給孩子聽;帶孩子到公園,找安靜的地方坐下,講故事或唸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由木偶奇遇記中鼻子會變長的「皮諾丘」故事中,知道「不可說謊」;由孔融讓梨的故事了解「謙讓」、「兄友弟恭」;由司馬光打破水缸救同伴的故事,了解「勇敢和生命的可貴」;由孟母三遷的故事,了解到「選擇環境」和母親的「愛」和「期望」。
另外,目前在市面上有很多「故事繪本」也可選用,它們是專為父母給孩子講故事而設計的。藉由「故事繪本」圖畫內容,加深幼兒對核心價值的了解和記憶,也是很好的方法。父母或老師可以一邊唸給孩子聽,一邊讓孩子看著圖畫,讓孩子由圖畫中的人物或其他物品,學到更多常識。由父母所唸的詞句中,幼兒也可以學到很多字句。另外,在孩子看圖畫時,父母或老師可提問討論,創造雙向溝通,養成孩子閱讀習慣。其實父母親或老師只要稍加用心,就可以把生活中的小常識編成故事,講給孩子聽,讓孩子會更受益,因為從故事中,孩子會學到更多身邊的事物,對孩子來說是更為實際。
四、保護孩子,幫助他健康的長大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最關鍵的人是父母。在孩子出生前,父母應對他的出生環境、他的養育、他的教導,作妥善的安排。除此之外,他應想到如何減少外界種種因素傷害到他的孩子──像媒體的污染、社會人士的錯誤示範等。
先說媒體,媒體之中以電視及錄影帶,對嬰幼兒最可能造成不良影響。電視是20世紀一項不得了的發明,它改變了整個世界的作業程序,但是據專家的研究,它非常不利嬰幼兒及兒童的成長和教育。
根據美國醫學方面的研究,電視會阻礙嬰兒腦部的發育,因此美國小兒科醫生學會(AAP)建議家長:2歲以下的嬰幼兒不可看電視;日本方面的研究也指出,1歲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若常看電視,會使「有意識語言」能力發育較晚或發育不足,因此也在2004年4月向日本全國家長呼籲,嬰幼兒不可看電視。對於2~6歲的兒童,AAP認為,常看電視會妨害兒童想像力的成長,妨害了兒童跟大人的互動機會,大大地傷害兒童的思考、閱讀能力的發育。因此建議:儘量少看電視,即使是有益的學習節目,也要少看。此外,若就電視內容而言,兒童常模倣電視中暴力,會造成兒童的暴力傾向,錄影帶節目也有類似影響。
台灣及國外很多托兒所或幼稚園,常在中午或下午放學時,用電視節目來代替上課,這是偷懶,非常不妥,老師應該設計輕鬆的單元活動給幼兒才對。有不少人在這幾年看過談電視對兒童的影響報導之後,決心「戒看電視」。他們的方法是:用閱讀來替代看電視,是值得嘗試的方法。「關掉電視,打開心房」,可讓家人在不看電視之後,重新恢復家人相聚的樂趣。
父母的言行要注意,很多父母常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因此很多必須注意的言行都不避開孩子,讓孩子學到很多壞毛病或是不該學的東西。例如:父母不宜在孩子面前批評別人、說三字經,更不宜罵人。雖是1、2歲的孩子,但他們正是學說話的時候,某些髒話、口頭禪都會讓孩子模仿。此外,父母的性行為也絕對要避開孩子。
若要培養孩子有高尚的品格,父母就是好榜樣,父母應在孩子心中建立好形象。因為道德是高層次的精神部份,它是不分觀念「開放」或「不開放」的,不論世界如何演變,它的標準仍是一樣,因此從孩子還小就應讓他從照顧者的語言及行為中充分的了解。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