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帥公路的路面鋪設作業:從前的鋪柏油方式是先在路基鋪上泥沙壓實,然後將燒熔成為液態的瀝青倒到(或「噴」)路面上,然後立刻再灑上一層小碎石,隨即再將路面壓實。到筆者小時候住在中壢(民國六十年代),柏油路還是相同的鋪法。這樣鋪出的路面,當然厚度不高,而且瀝青與碎石經常比例不均,不是黏不住碎石,就是造成「點仔腳黏到腳」的局面。現在普遍採用預拌瀝青之後,這種現象已經看不到了。
果然,雖然花了兩億多,但是麥帥公路的工程品質十分令人搖頭:就在通車之後兩天,就發生了路面下陷、暫時封閉的糗事!林則彬局長面對輿論批評,一方面強調絕無偷工減料,同時也表示「一條新築的道路,由於路基未臻穩固,路面發現破裂現象,是無法避免的,也是預料中的事」。而且因為汐止到基隆一帶路基鬆軟,又有地下水流通,所以施工的時候就只鋪設了較便宜的「簡易路面」,等到再過一兩個雨季,地基下陷穩固之後,就可以鋪設「永久路面」。在此之前崩塌是難免的,請全國軍民同胞多多體會......
不過,從舊報紙新聞看起來,不管是路面坍下去,還是山壁垮下來(當時還沒有在山坡斷面作保護工程的概念),這些「無法避免的事情」始終還是無法避免,「路基因為下陷而變得穩固」的現象,似乎從來沒發生過。
(記得高中時有位歷史老師說「推拖拉賴,官之四維」,由此觀之,吾師所云真是讜論啊!)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版主: sherryhsu
Re: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Re: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Re: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由於來往基隆港的重型車輛還是必須經過基隆市區才能上麥帥公路,造成市區嚴重的塞車與安全問題,因此省公路局又在中興隧道北口建了一條2.6公里長的高架道路,沿著基隆港西側的中山路越過市區,一直到海軍第三造船廠附近,並銜接新開鑿的光華隧道(臺灣唯一的鐵公路共用隧道),使得車輛可以不經市區直接開抵碼頭。高架橋於五十八年開工,六十三年完工,是臺灣第一條高架道路。隨著北二高基隆段通車之後,這條老舊的高架道路終於停用,目前還在拆除中,預計今年(九十五)底可以拆完。而隨著鐵路局拆除基隆港的臨港貨運支線,光華隧道「鐵公路並用」的盛景也不再了。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Re: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另外,為了解決麥帥公路與基隆路口的交通瓶頸問題,臺北市府於六十三年在麥帥公路一號橋(基隆河橋)頭興建一座高架圓環,銜接麥帥公路、基隆路、南京東路,命名為「正氣橋」。
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後,推動十大建設,第一項就是由基隆到高雄的南北高速公路。其中基隆到臺北的路段,就利用原來的麥帥公路路基:原稱為「省道台五甲線」的麥帥公路,也移撥給新成立的國道高速公路局。六十六年七月一號,改建完成的中山高內湖到基隆段正式通車。「性能提昇」之後的高速公路全程改為四線車道,而且設有中央分隔島,起點的中興隧道東側也多件了一條名為「大業」的新隧道:從此中興隧道專管南下,大業隧道負責北上。
在高速公路通車之後,麥帥公路只剩下由內湖交流道到正氣橋這一段,民國六十九年也正式編為南京東路六段。一直到這幾年因為環東大道改建之前,都還可以看出當初的堆高式路堤設計。
這一張照片是興建中的麥帥公路,旁邊的河流就是基隆河,位置在汐止到八堵之間。對於經常由基隆經中山高前往臺北的人來說,儘管道路變寬,但這個畫面應該還是很熟悉。
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後,推動十大建設,第一項就是由基隆到高雄的南北高速公路。其中基隆到臺北的路段,就利用原來的麥帥公路路基:原稱為「省道台五甲線」的麥帥公路,也移撥給新成立的國道高速公路局。六十六年七月一號,改建完成的中山高內湖到基隆段正式通車。「性能提昇」之後的高速公路全程改為四線車道,而且設有中央分隔島,起點的中興隧道東側也多件了一條名為「大業」的新隧道:從此中興隧道專管南下,大業隧道負責北上。
在高速公路通車之後,麥帥公路只剩下由內湖交流道到正氣橋這一段,民國六十九年也正式編為南京東路六段。一直到這幾年因為環東大道改建之前,都還可以看出當初的堆高式路堤設計。
這一張照片是興建中的麥帥公路,旁邊的河流就是基隆河,位置在汐止到八堵之間。對於經常由基隆經中山高前往臺北的人來說,儘管道路變寬,但這個畫面應該還是很熟悉。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
Re: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五十二年麥帥公路通車前夕的臺北市松山區空照圖,畫面下方的大馬路是麥帥公路的市區段(南京東路)。可以看到當時松山區多半還是農田與平房,民生東路與民權東路都尚未向東延伸。照片中也可以看到截彎取直之前的基隆河:當年位於基隆河以南的上塔悠地區,現在已經變成北岸的大直的一部份,蓋起了基河二期國宅、美麗華摩天輪等建築;畫面右方的舊宗地區,也由「河西」的松山區,變成「河東」的內湖區:東西向的「松山區舊宗街」,現在也成了南北向的「內湖區舊宗路」。
您沒有權限檢視這篇文章所附加的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