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舊版}手抄稿(1A~40B)

福智廣論|宗大師:【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般若般羅密
版面規則
此區專為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所設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舊版}手抄稿(1A~40B)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第一輪錄音帶共160捲各A、B面)
此由上日下常和尚所譯講述
1A 1B 2A 2B 3A 3B 4A 4B 5A 5B 6A 6B 7A



56A 56B 57A 57B 58A 58B 59A 59B 60A 60B


日常和尚生年紀事

日常法師,俗姓黃,名靜生。江蘇省崇明縣人(今上海市崇明縣)。西元1929年出生。幼年循序就學,1949年,因避戰亂隨叔父來台。

1951年考入國立成功大學,1958年畢業,原打算出國留學,因故蹉跎未果。他生具善根,十二、三歲之時,有感於人世無常,時有出家之想。五十年前後,因緣逐漸成熟,首先在南投縣水裡鄉蓮因寺,皈依於懺雲法師,依法師修習佛學,繼而於1965年,37歲之時,毅然放下一切,在苗栗縣獅頭山圓光寺剃度出家,法名日常。繼而於新竹青草湖福嚴精舍,依印順法師學習經論,這段時間中,在精舍授課的仁俊法師,對他的啟發最多,在此數年中他也學力大進,奠下以後講經弘法的基礎。

1972年,日常法師受紐約美國佛教會之聘,赴美東弘法,是年九月,他與仁俊法師一同赴紐約,駐錫大覺寺,襄助美佛會會長及大覺寺住持樂渡法師。抵紐約未久,印順法師受美國佛教會副會長沈家楨居士的邀請,19七二年底也到了紐約,住在沈居士為於長島的別業「菩提精舍」。是時印順法師大病初癒,住在菩提精舍主要是靜養,而身邊乏人隨侍,日常法師乃由紐約遷居菩提精舍,照應其生活,前後有半年之久。19七三年秋間,復護送印順法師回台灣,然後他再到美國。

日常法師在紐約居留十年,除在大覺寺弘法外,也常到附近各佛學社團演講。1978年,他到紐約州南開羅郡的大乘寺閉關。閉關期間,曾得到美東佛教總會創辦人應金玉堂居士,及大乘寺住持壽冶老和尚的護持1981年底,日常法師受沈乃宣居士的促請,到了美西洛杉磯,在沈乃宣等居士的護持下,創辦了大覺蓮社,顯密兼弘。

1986年返回台灣,住持新竹縣福智寺、鳳山寺,創辦福智佛學院,多年來在各地宣講《菩提道次第廣論》,深受信眾敬仰。1992年創辦福智團體,並成立比丘、比丘尼僧團。

日常法師於2004年10月15日13時15分,在中國大陸安詳示寂,俗臘76。

日常法師在示寂數日前,即逐漸減少進食,同時要求醫生為其排除宿便淨身;示寂前,神識始終保持完全清楚,而且殷殷對弟子們開示其學佛的心要,以及福智團體未來發展方向,顯示已有示寂的準備;示寂後,面貌安詳自然微笑,弟子們遵矚三天之內專誠誦經、維持安詳寧靜的環境;三天後,弟子們為法師拭身更衣時,發現其身軀柔軟,全身關節活動如常,甚至更為鬆軟,皮膚細膩光潔,雙腳原有水腫現象,也都恢復正常;荼毗後,骨相鮮白,並有為數甚多之各種顏色的捨利花和舍利子。


            日常師父生年紀事

1929年,一歲。誕生於江蘇省崇明縣(今上海市郊崇明縣)排行第三,上有兩個姊姊,下有兩個弟弟,父親省庵公,母親劉氏(農曆正月十五日出生)。

1935年,七歲。六歲進入上海市立和安小學就讀(此校乃新制完全小學校),學名靜生。

1949年,十三歲。小學畢業後,父親學佛,常講因果故事,希望培養師父將來當和尚,故從小對佛法有好感,很尊敬。

1947年,十九歲。跟隨三叔黃祖良來台養病,住善導寺附近,曾到善導寺、十普寺聽經。

1949年,二十一歲。大批流亡學生湧入台灣,因二姑丈的因緣,去學無線電,並在台灣航運公司擔任報務員。

1952年,二十四歲。就讀省立台南工學院(成大前身)。

1956年,二十八歲。畢業。

1957年,二十九歲。回成大當助教。

1961年,三十三歲。到台北的省建設廳公共工程局任職,負責自來水工程,如石門水庫、區域自來給水工程;在台灣肥料公司南港七廠任土木股股長。

1965年,三十七歲。解夏後,於獅頭山圓光寺隨本明老和尚出家,一心念佛並閱讀佛書,後在苗栗法雲寺受戒。

1966年,三十八歲。有因緣幫印順老法師改建房子,住在外雙溪「報恩小築」,在「報恩小築」見到印老,獲贈《菩提道次第廣論》海內孤本。

1969年,41歲。在新竹福嚴精舍三年自修及教小沙彌,每天念佛二萬聲。在新店同淨蘭巖隨親近仁俊法師三年,有人倡印廣論,得一部新版,養成尊重法,守時、惜福、習勞的習慣。

1972年,44歲。仁俊法師被邀請赴美,師父在設址於福嚴精舍的美國佛教會駐台譯經院,擔任解釋經典的工作。秋天,應美國佛教會之請赴美國紐約。

1973年,45歲。美國佛教會改組,先後擔任兩任董事,共六年,在此期間與聖嚴法師結緣頗深。

1974年,46歲。並由日慧法師介紹,認識張澄基教授,開始認識藏系佛法。
1976年,48歲。在台灣學禪門心法,沈家禎居士提供紐約長島菩提精舍閉關,秋遇白教大寶法王。

1981年,53歲。離開紐約鄉下到洛杉磯,離開紐約前,認識黃教瓊拉仁波切而第一次見到法王。

1982年,54歲。在洛杉磯大覺蓮社(沈乃宣居士所提供)啟講廣論。

1984年,56歲。受淨空法師邀請,回台共創「華藏講堂」,成立佛陀教育基金會,擔任董事,同時,在台灣及美國兩地弘法,開始對華藏講堂同修開講廣論,離台期間,講堂同修便互相研討廣論之風(如修法師、李衍忠等)。

1986年,58歲。決心至印度達隆沙拉辯經學院求法,途中曾患重病,經德裡,到達達隆沙拉,病癒如初。

1986、1987年。每年獨自前往印度求法三個月。

1987年,59歲。校長傳師父三主要道,單獨晉見法王,法王說回去要弘傳廣論。

1987年中秋節,59歲。於華藏講堂與同修共度中秋,師父慈悲和藹地和大家談許多高僧大德的行誼,及自己修行中之見聞,令大家在輕鬆的心情下增長學佛的信心,成為以後廣論同修中秋普茶之因緣。

1988年上半年,60歲。在洛杉磯宣講《菩提道次第略論》,迎請洛桑校長到洛杉磯,在大覺蓮社開示「十二因緣」教授。

1988年,60歲。由美國返台,結夏安居期間,先在圓通寺,後又轉到淨律寺略講《菩提道次第廣論》,首次引起台灣地區有志學法者受用廣論。回台遇淨通法師,介紹到淨律寺、圓通寺、南普陀寺講法。募集款項重新標點校正《菩提道次第廣論》,為法尊法師譯廣論以來首次新版,共發行三仟冊。九月,應廣化法師邀請,受聘為南普陀佛學院副院長兼教務長,正式開講廣論,講授期間,尼眾法師求法者眾,山下「正覺寺」尼眾道場乃提供住宿,給發心研習的女眾。

1989年二月,61歲。發行1~50卷廣論錄音帶。華藏講堂正式成立研討班。暑假,送蔣揚、昂旺二人至印度達隆沙拉辯經學院求學。

1990年三月,62歲。廣論錄音帶 1~160捲髮行圓滿。結夏,南普陀僧團舉行一連三個月之結夏精進懺悔共修。此為師父主持指導精進共修之始。

1991年二月,63歲。帶領南普陀佛學院四位法師前往達隆沙拉,求受法王傳承戒法。四月,南普陀第三屆佛學院結業。台中研討班成立(火力電廠班)。成立福智精舍。結夏,在高雄悟光精舍開示《南山律在家備覽》,圓滿後,出版八十卷之錄音帶流通。九月,開示法華經對學佛人的重要意義,並組合台北、華藏、湖山、松山班代表開會研究,初始先擬出版福智之聲雜誌。十月,悟光精舍開始研討廣論,此為尼眾僧團成立初期雛型。十一月,「福智之聲」創刊,以「廣論為度越苦海之舟航,效善財龍女一生圓滿取辦」為發刊詞。

1992年二月,64歲。北、中、南部研討班同修百餘人,不約而同前往福智精舍拜年,此為朝禮法會之始。三月,率淨明法師等四位法師赴印度求戒,並晉見法王,報告台灣學習廣論的情況,受法王讚許,並贊成成立財團法人。請回多項法寶。回台後重病,大家發起放生、誦經法會,經兩個月後始癒。六月,於高雄橋頭圓明寺開示「增上生道」。八月,於南投國姓鄉真嚴寺舉行「第一屆廣論義理研討會」(淨智營前身)。十二月,假湖山精舍舉行「班長研習會」。應大眾懇求,舉行不共皈依,祈求釋迦世尊、文殊師利菩薩、宗喀巴大師在增上生道上指引我們,自己亦發願生生世世不離此道,直至成佛。尼眾僧團進駐屏東「南海寺」。

1993年二月,65歲。為福智精舍法師講授《法華經》、《南山律在家備覽》、《戒行持犯》、《了凡四訓》、《俞淨意公遇灶神記》、《阿底峽尊者傳》。法人與中華慧炬佛學會於台北十普寺合辦二梯次廣論研習會(第一屆教師營及第一屆大專營)。二~三月,法人主辦第一屆請法團赴印度請法,擬創辦佛學院之計畫獲法王嘉許。五月,正式成立「財團法人福智寺」。九月,接受心聖尼師供養,率男眾增團進駐新竹鳳山寺。開始建立佛學院。

1994年九月,66歲。鳳山寺沙彌預科班正式成立、招生。十一月,設立於台北的弘法中心正式啟業。十二月,適值藏曆十月十五日,乃「宗喀巴大師誕辰暨圓寂紀念日」,於鳳山寺主持「圓根燈會」,鳳山寺僧團、南海寺僧團及戒學班的老同學共同參與。此為本團體「圓根燈會」之始。

1995年三月,67歲。率第二屆印度請法團赴印度達隆沙拉請法,在德裡觀見任黃教克主傑法座之「夏巴曲傑」仁波切。法王亦特准法師受戒,全體請法團獲法王接見。四月,安排「夏巴曲傑」仁波切到美國就醫。獲仁波切傳「上師相應法」。十月,主持首座無農藥農場(嘉義樸子、慈心農場)灑淨法會。

1996年一月,68歲。迎請洛桑校長赴港講法,並傳授發菩提心願心儀軌及密集瑪。四月,在美國加州大覺蓮社正式成立美國弘法中心。五~六月,在鳳山寺對僧俗二眾宣講「利器之輪」。十一月,有鑒於社會上藉宗教詐騙的事件層出不窮,特別在台北實踐堂開示「如何以三法印鑑別正統佛法」。

1997年二月,69歲。洛桑校長圓寂。三月,法王首次來台弘法,並加持鳳山寺僧團賜名為「正法林佛學院」。六月,「佛學十三講」系列開示開講。七月,偕道海長老赴印度參加法王召開的「比丘尼戒傳承研討會」。

1998年八月,70歲。正式宣佈精進用功內涵,以思惟修為主體。九月,迎請洛確仁波切來台,首次傳授毗婆捨那。

1999年一月,71歲。僧團開始羯摩運作,首任住持為淨明法師。四月,舌部出血住院開刀。九月,921地震,開示《我見過的靈界》以及《死亡九分鐘》。

2000年二月,72歲。歲 重講《備覽》。九月,鳳山寺首次傳授三壇大戒。

2001年一月,73歲。首次為在家居士傳授五戒。四月,法王二度來台,並親至園區加持。七月,福智教育園區動工灑淨。

2002年二月,74歲。首次興辦祈願法會,由第一百世「甘丹墀巴」仁波切主法。

2003年二月,75歲。示現病相。

2004年一月,76歲。於春節禮師法會後,搬到園區安養。並發心結合般若經及廣論之精神內涵,開始宣講《南山律在家備覽》及毗婆捨那。

2004年10月15日,76歲。於中國安然示寂。
附加檔案
( 第 100 期 ) 福智之聲師父法照
( 第 100 期 ) 福智之聲師父法照
teacher-100.jpg (30.04 KiB) 已瀏覽 8985 次
( 第 95 期 )福智之聲師父法照
( 第 95 期 )福智之聲師父法照
teacher-095.jpg (45.58 KiB) 已瀏覽 8985 次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舊版第一卷.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001A.MP3
(3.2 MiB) 已下載 101 次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一卷 A面
日常法師


--------------------------------------------------------------------------------
001A.MP3
(3.2 MiB) 已下載 101 次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一卷.A面

00'00"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天我們開始修習《菩提道次第廣論》,這是宗喀巴大師所造的。那麼平常我們前面
先要提一個重點,通常我們稱為「玄義」,也就是把我們所要學的這個內容,它主要的綱
領、特質,簡單地、扼要地把這個重點說明。不過,對我們現在在座的大部分同修來說,
是初機,剛剛進入佛門,所以用平常正規的這種狀態來說的話,大家不一定能夠體會到、
領會到它的深入的正確的意義。結果呢,花了很多的時間,而得到很小的受益,這個其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
次。進一步,因為他不了解,剛開始聽了這個不懂的東西,沒有興趣,把他的這個熱忱會
減少,這是一種損失。

02'34"
所以我改變一個方法講,我頭上只是非常簡明地來說,而把這個簡明的理由,就馬
上能夠運用在我們身心上頭的,那麼提起我們對本論的一個興趣、好樂,了解了本論的殊
勝,產生一個善法欲。換句話說,一種強有力的欲望,本來這個欲望通於世間的,現在
我們這個欲望是追求善法的欲望。而這個善法欲,是策發我們精進的必要的基礎,有了這
個,那麼才能夠得到佛法的真正的好處。換句話說,真正講修行上去的步驟是這樣的。等
到我們把本論順著次第一步一步學下去,有了一個正確的概念,然後我們再提綱挈領,把
這樣的一部大論,作一個綜合的結論,那個結論,以後作為我們行持的準則。實際上這個
最後的結論,本來就是在最先應該講的玄義,這個首先來說明。

04'10"
所以現在我們用簡單的方法。《菩提道次第廣論》,那麼說些什麼呢?簡單地說一
下。「菩提」,翻成功我們中文叫作覺,大家曉得─覺悟。這覺悟些什麼呀?平常我們
說叫「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這個我們也不必一個一個解釋。拿我們最現實的,也最
具體的說明─我們目前,大家追求的是什麼?快樂。昨天說過了,簡單地說,這樣;更
5 舊版.第一卷 A
深一層地,或者是仔細一點講的話,要想把痛苦解除,要想快樂得到。當你把痛苦徹底解
除的時候,得到的快樂是圓滿的,不會有毛病的,這樣;應該說,不會有毛病的,但是並
不圓滿。而不但這個快樂沒有毛病,而且圓滿的,這樣。

05'25"
那麼我們為什麼得不到呢?我們這麼努力去做,為什麼得不到呢?原因是說,我們雖
然認真去做了,因為我們並沒有對我們所做的事情有正確的認識,沒有正確的認識,你雖
然辛苦忙了半天,卻不一定有好結果。比如說我們生了病,要去找醫生,你去找醫生,假
定你對這個醫生有沒有本事,這個藥對不對,你都不知道,隨便找一個蒙古大夫,隨便弄
一點藥吃吃的話,病治不好;不但治不好,乃至於更加重你的病苦。同樣地,世間的任何
事情都是如此,所以我們雖然要求這個好的目的,但是因為並不了解怎麼去做。

06'22"
那麼現在有這麼一個人,他是徹底完全覺悟了,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告訴我們這個道
理,所以這個叫作「覺」。覺悟什麼呢?任何一件事情對、錯,他完全了解了,這樣,那
就是所謂這菩提就是覺的意思。那麼我們要想得到這個結果的話,不但聽到那個道理就算
了,還要照著它去做。所以,你照著它這個方法走上去的這個步驟,叫作「道」,這麼簡
單。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

07'05"
那麼下面的「次第」呢?任何走這個路,一定有個次第,一定有個次第。比如說,我
們爬樓梯,一定是下面一階階上來,沒有一個事情是例外的。不要小看這個喔,不要小看
它呀!實際上那個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平常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要注意幾樣東西,平
常我們說:質、量;質是講這個東西對不對,量是講這個夠不夠。隨便,譬如我現在說前
面一杯水,我要喝水,那麼不僅僅是它水對不對,當然,不但對不對,還髒不髒,這個是
就它的質純淨與否。單單這個質夠不夠?不夠,你說一滴水也是,一滴水喝了不能解決你
的渴,還要什麼?量。所以質是要正,量是要足。除了這個對不對?還要一樣東西─次
第。小事情,我們往往不大注意,忽視掉了,實際上呢,次第是非常重要。

08'12"
平常舉一個非常簡單的比喻,我們燒飯,我們大家曉得要米、要水,然後要火,把幾
樣東西要洗。這個我們不能說反正要火、要水,大家混在一塊兒來,這個不按次第不行。
你一定把那個米拿來先洗乾淨了,加了水,放下去燒。你不能說反正要水、要火,我先燒
完了以後再洗,那個沒有用,那個沒有用。燒焦了,你怎麼可以?就算不燒焦,燒出來,
髒的怎麼可以?譬如說燒菜─那是米的話,已經弄乾淨了─燒菜的話,你不能說那個
菜從田裡拔出來,我燒完了再洗,這裡邊都是泥巴,然後呢,乃至於有農藥,你吃下去,
本來給你營養的,反而把你毒死。所以「次第」,所以現在我們說,我們要想達到這樣的
7 舊版.第一卷 A
一個目的,應該走這樣的路,這個路過程當中還有必然的這個次第。

09'14"
那麼下面叫「廣」,「廣」是詳細地來說明這件事情,來說明這件事情。我這地方再
特別說明一下,我完全都是用最通俗的名字來講啊,下面大家也許說,那平常我們這樣,
好像聽那個書本上面,也許你有可能兩種反應。大家注意喔!一種呢,大家如果習慣於平
常我們教學方式的話,也許覺得這個好像不夠書卷氣。還有一種呢,也許習慣了,聽完了
這個,很歡喜的話,就不再歡喜平常我們一般的正規狀態。那麼這兩點,我們都這地方要
說明,要改善的。

10'03"
第一種情況,他習慣了文謅謅的這種語言以後,驟然聽了以後,覺得不大習慣,那這
是難免的。但是我們要了解,你今天跑得來聽這個東西,你目的幹什麼?假定說你是學文
的、學什麼的,那對,用不著到我們這個地方來。你可以到普通的文學院裡面去,哪一個
學校,研究佛教史,研究中國文學,然後研究西藏文學,寫出最好的文字來,根本用不著
到這裡來!我們這裡主要的目的是,要了解了講修持,然後照著去修持的話,證得這個覺
悟的、圓滿的果。所以真正的重點擺在這裡,你不要忘記掉了!

10'53"
所以在這個場合之下,為了適應我們的條件,這樣,那麼你慢慢地、慢慢地自然心裡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
面,就不會受以前習慣的影響。還有一種呢,也許我們在這裡聽得滿歡喜,覺得:哎呀,
這個講的道理的的確確聽完了我馬上可以用上,很高興!於是不知不覺又會產生這種心理
─在別的地方聽見這種照著次第去講的很多文字,你會排斥它,說:「唉,你看,那些
講了個半天沒用!」這種心理也絕不可以!要曉得,它語言文字是絕不可少的,絕不可少
的。做任何事情,修學佛法亦復如是,必定要透過這一個東西來說明,次第地深入,我們
才能夠懂得。只是我們目前狀態,是因為條件所限,所以不能用得它深的地方去,才這樣
的,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是要了解。所以,這兩種情況,我就事先先說明、避免。越到
後來,我越是會用比較像學校裡念書這樣,用各式各樣的成語文字來表達,這個首先說明
一下。

12'16"
那麼,所謂《廣論》的「論」,最後一個,平常我們就說,詳細地來討論,詳細地
來討論這件事情。所以從這個題目上面,我們可以曉得說,我們現在學這個東西,就是怎
麼樣從我們凡夫,下腳第一步開始,一直走上去,走到圓滿成佛的這條路。而這條路的過
程當中,不管就它內容的正確與否來說,就它應該完成的數量來說,以及走上去的次第來
說,它都有一個完整詳細的說明,詳細的說明。我們從這個上面,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
你照著一步一步實踐的話,就可以達到最高圓滿的境界,最高圓滿的境界,這就是本論的
9 舊版.第一卷 A
我們要學的。

13'26"
那麼這個作者是宗喀巴大師,作者是宗喀巴大師。這個地方,請翻開書本前面有一
個彩色的照片,彩色的照片,這張照片非常莊嚴、非常莊嚴。那麼我簡單地把宗喀巴大師
的他的歷史啊,介紹一下:他是青海人,青海西寧附近的人,西寧就是青海省的省會。他
生在元朝─元順帝,順帝就是元朝最末一代皇帝,元順帝至正二十五年,相當於西曆的
一千三百五十七年,一千三百五十七年。他從小就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很小就出家,然
後到十六歲,就進西藏。因為這個青海一帶,在我們中國靠那個角,包括青海啊,然後西
康啊,然後四川的一部分哪,西藏啊,那個都是藏族的區域,藏族的區域。他們信的都是
佛教,而是屬於佛教當中的密教一支,密教一支。那麼,在這一個藏語的佛法系統當中,
他的教育的中心是在拉薩,在拉薩。所以宗喀巴大師在十六歲的時候,也受了他師長的影
響,進拉薩去求學,以後呢一生就在西藏,而且把西藏的佛法整個復興,整個復興。

15'41"
那麼在這裡,我也不妨把這個藏傳一系的佛法,簡單地介紹一下。因為這個在我們國
內平常是少傳聞,所以我簡單地說明一下。那個西藏的佛法開始的時候,是松贊岡布王,
那個人,相當於我們唐朝初年,唐朝初年。唐以前是南北朝,南北朝下面是隋、唐,這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
樣。那麼那個松贊岡布王就是隋、唐那個時候的人,他也是西藏人當中一個雄才大略的君
主。那麼,那個時候我們中國也碰見我們所謂唐初,那是中國最盛的時候,唐太宗。所以
中國歷史上,不管西藏,有這麼一段佳話:唐太宗的公主文成公主,就嫁給那個松贊岡布
王,那個時候進去的時候,帶了很多佛經進去。那個松贊岡布王不但娶了唐朝的公主,另
外他也娶了一個尼泊爾的夫人。那麼同樣地,那時候尼泊爾也是佛教的國家,所以從這兩
個地方傳進去了大量的佛法。

17'24"
那麼,這個松贊岡布王不但振興了佛法,這個西藏的文字也是那個松贊岡布王時候
建立起來的,他特別派一個大臣,到別的地方去,然後學好了帶回來。最後呢,學的是印
度,把印度那個母語,經過了他自己的認識以後,適應西藏,造了那個藏文。所以這個藏
文雖然跟梵文是不一樣,但是脫胎於梵文,脫胎於梵文。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它翻譯過
去,它有種種的方便。譬如說,拿我們現在的語言來說,你這英文翻成功中文,跟英文翻
成德文、法文不太一樣,他們西方語言轉變一下容易,因為他們語言相似,語言相似,就
是這個道理,這個我們順便一提。

18'26"
那麼除了文字以外,制定法律,最主要地佛法那個時候奠了基。奠了基以後經過了
11 舊版.第一卷 A
三傳,他傳到了他那個第三傳,一個皇帝叫持松德貞,或叫赤松德貞,這個也是一個非常
了不起的皇帝、藏王。那麼他又大大地振興佛法,從印度請了一位大成就者,大成就者
所謂靜命大論師,到西藏去弘法。所以西藏的正式有三寶,所謂僧伽等等,從那位大師開
始的。不過當時西藏的地方上有一種土著的教,叫作苯教,我們有時候稱它為黑苯教,那
個勢力很強,那是民間的鬼神哪這些。所以不但民間反對勢力很強,而且黑苯教的那個鬼
神,那個東西還是很有力量的。其實我們現在世間也是一樣,你看什麼十八王公啊,或者
什麼,那種鬼神是有他的力量。那黑苯教裡邊,他們還有他們的什麼咒術啊,各式各樣的
這種怪招,所以這個佛法剛進去的時候遭到了種種魔難。

20'01"
那麼這個靜命大師,這是一位了不起的成就者,就說:「像這種魔難,我沒有力量
克服它,現在印度有一位佛教的大成就者─蓮花生大士,如果請到他的話,那一定沒有
問題。」那麼,這個藏王就努力就去請。這也是因緣成熟,那個時候那位大師也正好從印
度向東方走,那麼正好到尼泊爾,於是藏王派去的使者遇上,就把他請進去。請進去了以
後,這個蓮花生大士是顯密圓融的成就者,他有種種的殊勝的方法,所以把那些各式各樣
作祟的妖魔鬼怪一一降服,大弘教法,這樣,大弘教法!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

21'00"
不過因為剛開始,初初建立,雖然剛開始建立了,等到蓮花生大士走了不久,它那個
基礎沒有穩固,所以很快地又衰下來了,衰下來了。再加上過了一百多年以後,就發生了
一個很不幸的事情。就是那個赤松德貞又傳了幾代以後,我一下子記不住幾代,它那個有
一個皇帝叫朗達瑪,他反對佛法,反對佛法,所以皇家聽了那個黑苯教的影響,整個把佛
法摧毀,整個摧毀。那個時候相當於我們的唐朝唐武宗,我們中國歷史上面也曾經說「三
武一宗之難」,那幾個皇帝都是反對佛法的,以皇家的命令,把廟拆掉,叫和尚還俗。那
個時候朗達瑪也是這個樣,所以把它徹底地摧毀掉。摧毀掉了以後,後來那簡直是一蹶不
振。在我們中國來說的話,因為已經很普遍了,所以這個三武雖然摧了以後,還可以恢復
一點,西藏簡直是恢復以後就不成樣子。那麼就這樣,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時候,那個教法
是非常地亂、非常地亂。平常的時候,大家都是憑個人的想像,憑個人的想像,所以這個
凌亂的情況我們可以想見。

22'42"
那時候到朗達瑪再傳的下面,另外有一個藏王,朗達瑪下面那個西藏的政治,這個
政治方面發生過一個政變,那我們不去談它。所以那個皇室也就分了幾支,其中有一支靠
西邊的,一個國王信佛,那麼一方面是信佛,一方面想到他祖先在佛法上的這種擁護、輝
煌,所以他心裡面非常痛心,他就發心到西藏去再去求法。結果他們祖孫兩代聚全國的精
13 舊版.第一卷 A
華,花了很長的一段時候,到印度去請了印度的大成就者─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是
印度當年的一個最高成就者,關於阿底峽尊者的內容,我們講到本論的傳承、師承的時
候,它有一個說明,所以我這裡不詳細講。阿底峽尊者到了西藏以後,把佛法振興起來,
從阿底峽尊者振興以後的西藏的佛法,叫作新教,在這個之前叫作舊教。譬如我們現在聽
見我們這裡國內也有,藏密,所謂寧瑪,就叫舊教,其他的就是白教啊,然後花教、黃教
這是新教。新教就是阿底峽尊者以後,經過革新以後的新興的這種,當然佛法的中心沒
變,不過它的作法是比較改善了。

24'26"
經過了阿底峽尊者這樣一個努力以後,它就復興。復興了以後,但是畢竟前面那個基
礎並不穩固,所以阿底峽尊者復興了以後,慢慢、慢慢、慢慢地,又慢慢、慢慢地過了一
些時候,又開始有一點衰頹現象,有一點衰頹現象。後來呢又經過宗喀巴大師又起來,宗
喀巴大師距離阿底峽尊者是三百多年,不到四百年,阿底峽尊者相當於我們宋朝初年,宋
初,那麼這個宗喀巴大師是元朝末年。經過了宗喀巴大師這樣地一次徹底地改革以後,所
以西藏的佛教如日中天,到今天已經有六百多年了,已經有六百多年了。宗喀巴大師改革
以前,已經是很衰;一下達到那個頂峰,而且能夠維持這個局面,經過很長一段時候,現
在也慢慢地、慢慢地向下。雖然向下,但是它還保持著非常完整的內容在,非常完整的內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
容在。這一點是我們以前都不知道的。

25'49"
那麼幸好民國初年有幾位了不起的大德,尤其是太虛大師,這個人真是個大菩薩。
他以他的心胸,他要全部提起,所以他倡一個口號─八宗並弘。那麼,這個我們換成現
代最簡單的話,我要來說一下。平常我們個人修,譬如說他學禪、他學淨,這對我們個人
來說,是沒有錯,你可以有成就,而且我們個人修,也必須要走個人的特別的路子,一定
是一門深入。但是對整個佛法的弘傳來說的話,這個不夠,這個不夠,一定要各方面的圓
滿配合,這樣。譬如說我們現在來造一個房子來說,或者造一個寺院來說,假定說,我今
天在這地方要講修行,你說我造個小茅篷,反正是一間,那麼拜佛也在這裡,吃飯也在這
裡,睡覺也在這裡,我只要我的修行成功,就行!可是假定說,你要把那個三寶的形相撐
持起來的一間大廟,這個不行;你一定要有大殿,有寮房,有大寮,有各式各樣的配合。
那麼佛法也是如此。

27'23"
所以像虛大師這種菩薩再來人,他有這樣的願心,結果他門下的弟子,除了我們本來
有的台、賢、性、相各方面,以及所謂禪、淨等等。關於密教部分,在我們中國內地,已
經失傳很久;以前有,偏於宮廷方面,元、明以來,一直都是這個樣。後來虛大師就為了
15 舊版.第一卷 A
學這個,派了幾個弟子,一部分向東去學東密,當年的時候是大勇法師什麼,還有呢,後
來大勇法師也到西藏去。那麼另外呢,跟大勇法師去,是現在本論的作者─法尊法師。
實際上真正到西藏去學藏密的還是有一堆人,而這個裡邊,結果對目前介紹這個藏密過來
的,最了不起的一個大功臣,就是那「尊法師」。
001B.MP3
(3.19 MiB) 已下載 104 次
2017/02/23校正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一卷 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一卷 B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一卷.B面

00'50"
那麼,這個是順便說一下。剛才說到宗喀巴大師,把那個完整的教法提起來了,那麼
現在呢,我們也有機會接觸到。雖然它現在已經向下了,但是的的確確把我們中國固有的
東西,以及現在這個配合起來的話,我的感覺,不管我們自修也好,對佛法的前途也好,
那真是前途無量、前途無量。那麼關於這個宗喀巴大師,他自己本人的成就,我也簡單地
說一下,這裡。

01'34"
宗喀巴大師,剛開始學的時候,他主要的先由基礎上面─教理,教理。所以他頭上
多少年廣學各家各派的東西,各家各派的東西。他只有二十剛出頭一點,進到西藏,沒有
幾年就全藏聞名,全藏聞名,換句話說,他這個教理的通達。但是他並不是憑空而來的,
以他這樣的一個絕頂聰明的人,他到處去參訪當時的善知識,沒有一個善知識不參訪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
這樣。然後跟他們廣學那些善知識所通達的東西,而學的內容,不拘任何宗派,小乘的
《俱舍》,然後呢,大乘的性宗、相宗、因明,乃至密教,然後自己有圓滿徹底的認識。

02'43"
那麼說到他這個人的聰明,我講一個故事,很有意思,就是發生在他身上。他那時候
剛進西藏沒多久,那麼有一次生了病,去看醫生。看醫生哪,當地都是最好的醫生,就給
他看,看完了以後,把完了脈以後就用藥,這用藥大家要討論一下他的病情什麼等等。結
果呀,有意思,這個病人,換句話說,就是宗喀巴大師,他也在這個裡邊參加他的意見,
欸,覺得這個脈相是怎麼樣,應該下什麼樣的藥等等。哈!結果所有代他看病的醫生,有
一個共同的感受,非常驚訝說:「這個年輕人,了不起!不是我在這裡給他看病,而是我
遇見了一個最好的,好的醫學教授,上了一課。平常我不懂的東西,被這個病人一講,都
懂了!」我們無法想像的這種事情,這是我們絕對無法想像。

03'55"
以我們不妨想一想,為什麼要我們想一想呢?就是說,我們經常拿我們的自己的生
活經驗所體會一下,那麼才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我們要講的特質、內容。所以我們現在不妨
想,我們現在看病,跑到醫院裡去,那個醫生不要說不講,就是跟你細細地講,再詳細
講,講了半天,你會不會有什麼印象啊?我們一點印象都沒有,因為醫學這個東西非常複
雜。我們現在的這個病,他譬如說要看你的胸部,X光照,你一看就可以看得出來。然後
19 舊版.第一卷 B
實驗報告,說你這個紅血球多少,白血球多少。他可沒有哦,就把那地方,脈這麼一把,
要我們自己把,把那個脈,根本不曉得它到底是什麼,只覺得撲通、撲通跳幾下。欸,就
這麼他這樣的一個年輕人,他就是能夠了解這個,而把當時的名醫,都這樣說服,這是實
在絕頂聰明,這樣的一個人!所以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了解,這樣的聰明人,然後廣學
─從小乘開始,到性、相,各宗各派。

05'11"
我為什麼要提這個事情?這個地方,大家停一下,讓我們自己做個警惕:我們現在在
這個地方,來幹什麼?修學佛法。你為什麼要修學佛法?說目的我們已經了解了,那麼為
了達到我們去苦得樂的目的,我們有一個認識,說我們所以得不到的原因,因為對於很多
事情,沒有正確的認識,一個專門名詞叫「無明」。換句話說,我們在無明當中,我們的
概念,我們的執著,我、我、我!這個東西都是錯誤的根本,痛苦的根本在這裡。唯有一
個有正確認識的人,指導了你,你了解了你的錯誤,那個時候心裡面想排斥這個錯誤。不
但如此,還要進一步地認識怎麼樣才是正確的,然後照著正確的去做,那個時候,你才能
夠轉化得過來。這個道理很清楚,這個道理才是我們真正第一步應該擺在心裡想一想的。

06'17"
所以我們記住,我們現在跑到這地方來學佛,我想沒有一個人不同意,大家都會這
樣想。不過這地方呢,我們進一步地檢查一下,實質上的內容,我們跑到這裡來,是不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0
真的學了佛了?這是個大問題。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們來的目的是學佛,我們也這麼
說,可是實際上我們學的是「我」。欸,你們會想,為什麼講學的是「我」?我現在仔細
分析一下,你們也可以把它看成道理來看,也可以把它看成功學佛來看。假定你把它看成
學佛來看,你就受用了;假定你只是把它聽作道理來聽,那我也在這兒浪費,你也在這兒
浪費。那麼下面我就說,我們往往跑到這地方來,我覺得,我覺得我要這個樣走,我要這
個樣學,我要這個樣學。是不是大家都有這樣想法?我想有。本質上面,應該就是說我有
這樣意志,要學到什麼。

07'16"
可是不幸的是,我們所以來,真正的原因,就是有一個根本問題─我自己不認識我
是誰,所以叫作無明,所以叫作無明。我們的情緒,起心動念,以及我們的知見,無非都
在錯誤的認識當中。今天我們看了一本書,佛告訴我們這樣,啊,懂了、懂了!我真的懂
了嗎?沒有,沒有!然後我們是懂了一些什麼?就是懂了我們對這一個文字的概念,這個
概念不一定是佛要指給我們看的。這個內容很重要!我現在隨便來講一個實際上的例子,
我們常常說的:「哎呀,這個佛法裡面講空的呀!你要得看破啊!你得放下。」一點都沒
錯,你只要能夠看破,看破嘛,你就放下;放下嘛,你就自在。說:「欸,對、對、對!
一點都沒錯。」結果你真的看破了嗎?你真的放下了嗎?你真的自在了嗎?我想仔細地檢
21 舊版.第一卷 B
查,不能說沒有,但是絕對沒有真的做到。

08'32"
我們文字是懂了,但是我們懂得這個文字,就是我們以前在世間上面所認識的這個
意義,於是你認識的是這一點,真正派上用場的,也是這一點。你所看破的,世間的一個
標準是看破了一點,所以比起沒有聽見這兩個字,或者沒有經過這兩個字提醒的時候,稍
微好一點。但是佛法真正要你的看破,你看破了嗎?我想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沒有!當
然,看也沒有看見,你放得下嗎?根本放不下,因為你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所以你也不
得自在。可是我們偏偏自己說:「懂了、懂了!」在這一種狀態當中,於是我們自己覺得
學到了,所以這個學到的,真正說起來不是佛法。想想看,對不對?我以後經常會運用這
個例子。

09'31"
所以一開頭我特別強調,假定說在這個地方,大家沒有辦法真正地體會到的話,我們
就不可能深入,不可能深入,這是個很重要的概念,這是個很重要的概念!所以,還是我
們平常因為有這個概念,所以往往自以為認識就停在這個地方,你沒有辦法深入。那麼,
在這種情況之下,始終還是繞著兩樣東西:一個,我的見解─嗯,我覺得對!你這個
「對」是什麼?就是世間上面,以前不懂的文字,現在你懂得了文字相。這個文字是以世
間的標準來說,有深刻一層的認識,這個是沒有錯,所以可以說你是一個知識分子。但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2
學佛差得十萬八千里,門都沒摸到─種下一個因。第一點。

10'22"
然後呢,你的感受,對不起,那了解都不了解,我的感受還是普通的習性。世間的
來說,人家說文人,文人的習性是什麼?講起來,講得頭頭是道,做起來是一無是處,就
像普通一般的愚夫愚婦一樣。那我們現在實際上都是這樣的,大家喊這個民主,大家喊
這個、喊那個,看別人的時候,喊得清清楚楚,輪到他身上的時候,做起來是一樣地莫名
其妙。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第一個難關就是這裡,想想看!所以這個地方提示了我們什
麼?我們不要自己覺得懂了,要想真正得到好處的話,應該要深一層地,好好地廣學。不
必說我們現在想,哎呀,學得想樣樣東西都學,你不要說,就是簡單地學念佛吧,學參禪
吧!說實在地,還是不夠,這個以後再說,這個以後再說。

11'23"
那麼在這一個地方,我順便也提佛經上面的一個公案來說明一下。這個《法華經》,
我想我們大家都了解的。佛出世了以後說了很多經典,在這經典當中,現在流傳下來的,
有兩部經典,通常說圓教經典,換句話說,最圓滿的。一部是最初說的《華嚴》,一部是
最後說的《法華》。這《法華》很有意思,它最後告訴所有的弟子,你們每一個人到最後
都成佛、都成佛。先開始說那些小乘的阿羅漢們,平常已經證了羅漢果了,他以為就到此
為止。欸,佛告訴他:不!這是方便法門,最後你要成佛的。所以一一授記。最後呢,乃
23 舊版.第一卷 B
至於說任何一個人,你只要隨便地念一聲佛,跑到廟裡邊,合一個掌,鞠一個躬,乃至於
小孩子玩,拿了這個泥沙造一個塔─塔就是寺廟了─欸,覺得這樣,都會成佛!

12'35"
當然這個成佛的時間很遙遠,不過這裡呀,我現在要提示給大家的是說,他授記大智
舍利弗尊者等等,就說:「最後你要成佛的,你還要供養兩百萬恆河沙多少諸佛,多少時
間以後成佛。」看一看喔!大智舍利弗尊者是佛弟子當中智慧第一的,而且我們看那個經
論上面,已經無量劫來跟著佛,生生世世跟著他,有這樣的因緣,這一世證了羅漢果了,
到最後成佛還要轉了個大圈子,這個是圓教經典。可是另外一部圓教經典有意思咧!《華
嚴》,這善財童子,他是個十信滿心,結果他最後也成佛,他的成佛的時間上面是一生取
辦─說這一生可以成就,所以他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兩個之間,雖然同樣成
佛,這個時間,那完全無法想像,完全無法想像!那是個天文數字,天文數字都無法形
容。

13'49"
假定說這個成佛這麼差別當中,我說沒有關係,反正你到那時候,生了天上人間,
舒舒服服,到那時候,突然之間,一下成了佛了,那我倒還是願意等一下。因為成佛很辛
苦嘛,所以我等了半天,到那時候成佛了,不是就等等嘛!不是的呀!實際上,這個無量
阿僧祇劫,在這裡面大部分時間是都在受苦,受無量無邊的苦。那羅漢將來走到佛,還要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4
苦,凡夫的話那更不談,大部分時間都在三惡道當中輪轉,痛苦得不得了,這第一個事
情。第二個事情呢,轉了大半天你最後成佛的時候,他不是說到那時候,那個佛自然地掉
在你頭上,你還是要經過這樣地努力,一點都不能少的,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

14'38"
有這樣的因,有這樣的果,那到最後成佛還是要,為什麼呢?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要
真正成佛,要做兩件事情。哪兩件?一個呢,要所知障徹底地淨除,煩惱障徹底淨除,兩
樣東西。那個東西你沒有淨除之前,不行!換句話說,那個債在那裡,你沒有還清之前,
就是負債的;還清了,什麼時候還清了,就對。還有呢,你要做那件事情就要做那麼多,
什麼時候做圓滿,什麼時候就對,這樣。結果呢,前者走這麼長的路,完了以後,同樣還
要付出這麼大的努力去完成;後者一下就達到,他也達到了。這兩個比較,對我們有極重
要的一個概念,大家記住!為什麼?為什麼?我想如果說我們自己肯努力在這個方面追尋
一下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這一定願意走善財童子這一條路。喔,這個太冤枉了!走
這麼長時間太冤枉,因為這個吃了冤枉苦頭嘛,對不對?這個概念在哪裡呢?看下面,這
個就在這兩部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

15'52"
所以,如果說你們將來真正要學本論的話,我之所以把課排得比較少的原因,你們
要肯學,好好地要去找各式各樣的經論,自己證明。《法華》上面說得清清楚楚,說:我
25 舊版.第一卷 B
啊,無量劫以來,就把那圓滿的教法告訴你,告訴你了以後,對不起,你就聽不進我的
話,總是急急忙忙照你配你胃口的去做,結果就因為這樣,你以為得到了,沒有,沒有得
到。所以它中間說了一個什麼比喻,叫〈化城喻品〉,大家還有印象吧?這個〈化城喻
品〉,我現在完全用最平常的方式,來說明最重要的意義。就像說,我們現在要去到某
一個地方求寶一樣,這一條路是滿長遠的,大家一直跟著那個大商主─大商主就是我們
的佛陀,他是完全了解的─去走。哎呀!走在路上是又渴、又熱、又累,大家跑了個半
天,又跑不到,眼看著要退心了。那個佛陀就曉得這些人的心量太差,所以這個地方現一
個化城:欸,到了、到了!大家覺得好歡喜。結果進了城,喝了一點水,吃飽了覺得很高
興。佛陀就說:大家精神振作了,還沒到喔,下面還有路哦!那個時候,他就跑起來,就
對了。我想在座的,一定有很多同修,念過《法華》,曉得這個公案;沒有念過,好好地
去看一看。

17'30"
這個地方,我不強調後面的,只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真正要想學這個佛,應該一開頭
的時候,先心平氣和,耐下心來,把佛要告訴我們的,正確圓滿的教法認識了,然後你開
始去一口氣走的話,這個就是一生取辦。否則的話,你急急忙忙去做的話,這條是遠路,
這條是遠路。究實說來,在我們沒有正確了解之前,因為我們畢竟是個凡夫,自己我也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6
樣地感覺:哎呀!叫我去一聽見那個佛法這麼難走,這麼長遠,誰都會害怕。但是如果你
有了正確的認識,正確地了解以後,誰都會取後者,因為你害怕的結果,並沒有因為你害
怕而省力呀,反而讓你吃盡千辛萬苦啊!這是個真實的內容。所以真正重要的,假定說我
們能夠如法地去了解這個完整的內容,然後去走的話,倒反而來得省事。

18'44"
那麼在這個地方,我來說一個比喻,說明這件事情。比如說,我們現在來造房子吧!
這麼說,我們覺得要造個房子,那麼,夏天太熱受不了,冬天太冷,颱風的時候……造個
房子。急急忙忙造一個房子,簡單一點,只要可以住得進來,只要弄個鐵皮釘一釘,是,
什麼都不要。到了那個時候發現,不是的呀,這個房子不夠呀!你要真正地要想達到圓
滿,不是這樣。那麼這個比喻什麼?就像我們現在覺得很苦惱,那麼我們趕快要找一個安
樂的地方躲起來呀。結果我們發現,真正徹底圓滿地要躲掉這個痛苦,得到這個安樂的地
方要佛,像造個房子,要造一個摩天大廈一樣,所以那個時候你要重新改建。

19'37"
不過這個地方我們往往有一個問題就來了。那你改建,第二次改建的時候,這個老房
子嘛,拆掉重來,拆掉重來一趟還可以。我們往往有這個毛病,說:「哎呀!現在這個一
間不夠……」因為我們南普陀就是最好的典型,一間不夠再加一間,一間不夠再加一間;
東加一間、西加一間,往東面加一間,往上面加一間,往那面加一間,加得非常凌亂,到
27 舊版.第一卷 B
後來,你簡直不曉得它怎麼辦是好!不過,好在我們現在這個架子向兩邊還寬;實際上
它不是,它是個高樓大廈。我說一層,然後呢,二層,對不起,你造三層的話,這地基不
穩,不行的。怎麼辦呢?把它拆掉重來,所以我們往往說造了三層,造一層的時候,覺得
馬馬虎虎,造了再說。要造二層,還可以,造到三層的話,把三層全部拆光,地基重來。
然後呢,造了四層、五層,到了那時候,你又全部拆光又全部重來,我們常常做這種事
情。

20'35"
我想我們眼前這種感受很多,我們跑到馬路上,那是剛造好,過兩天又挖一個洞,原
來這個還沒弄好;過兩天又挖一個洞,原來那個東西還沒弄好,我們總覺得不方便。現在
我們修學佛道也是如此,所以在這個地方不是,我們一開頭時候,先把那個基礎穩固。說
我們要造一個摩天大廈,雖然現在沒有這個力量,但是沒有關係嘛,我一步一步來,我一
定要從那個基礎造好。如果我有了正確的認識,一開始有這個規劃的時候,你第一步,就
把那基礎造得非常穩固。到那個時候,然後再一層樓,到那時候一層樓,你一直造上去,
一直造到個摩天大廈。當你一步一步造上去,不是說非常辛苦,當你造了一步的時候,你
可以說造好了,你可以安住在一樓;再造了,可以安住在二樓;再可以造上去,安住在三
樓。你這樣地層層上去,到最後圓滿的時候,整個的金碧輝煌那個大廈都起來了。這個裡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8
邊的差別,差得天差地遠。

21'31"
剛才那個比喻,雖然是好像很可笑,實際上,我想我們人人感受得到。那麼,現在
我們修學佛道,也是如此。所以宗喀巴大師在這個地方示現給我們看,他們很多當年印度
的大德,都是這種風格。所以我們目前,我在這地方要特別說明這件事情的道理,也就是
這樣。在我們開始的時候,我覺得我們就應該對這個教法,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不過,這
個地方並不是告訴我們說,我們要學宗喀巴大師這樣─他是一個密的,我們也是要密。
不!這個意思是說,你對整個的教法有了圓滿的認識,把你的目標確定好了以後,那時候
你進一步選你現在相應,應該走的路。比如對我們現在來說,我們應該走的淨土,那時
候,你才是走淨土,一門深入。

22'26"
那你會說,同樣是淨土,你這個淨土,跟我這個淨土有什麼不一樣啊?不一樣,差
得很大。平常我們現在念佛的人,聽見了念佛,趕快!往往就說,我只要念得去就好了,
弄個下品下生。結果你念了半天,下品下生都不一定去得了,這是個事實。現在這裡我們
說,萬修萬人去,這個法門,對不對?對!淨土法門是萬修萬人去,可是現在,一萬個人
修,有幾個人去啊?找不到幾個,這是個事實。那麼現在照這個法門做,有什麼好處呢?
你有圓滿的認識了以後,第一個是萬修萬去;第二個,要去的目的也不一樣。我本來說,
29 舊版.第一卷 B
我只要去就行了,現在不是,我要成佛,不但要自己解決,而且幫助一切人解決。可是為
了要達到這個目的起見,選我現在最相應的念佛的路子,這樣的情況,所以我要去!

23'20"
所以你剛開始去的時候,你要求的就是上品上生,乃至於有一個人就求無上乘,說
我要去現在去念的是要求什麼?要求這個寂光淨土的上品上生,上品上生還分四土九品
的。那個時候,當然,我們現在的條件,不一定真的能夠達到「寂光」的上品上生,乃至
於「同居」的上品上生都得不到。那沒有關係,你可以得到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至少你
可以很穩。還有一點,因為你的願心這樣的,將來一去,見到了佛,你所追求的圓滿的東
西,很快,這條直路。這是我們要了解的。

24'02"
所以在這個本論我一開頭說明,我並不說建議大家要學哪一個宗派,或者哪一個法
門,完全不是!這個宗派法門,這是你們自己選你們個人自己相應的。而是一開頭的時
候,我們要了解佛法的整個圓滿的內容是什麼,你有了正確的了解了以後,然後把你的目
標一開始的時候,規劃出來。從這一個認識當中,選取找到你自己相應的路,然後你走上
去的話,千穩百當,而且是最省事、最快速、最圓滿;念佛照樣地念,參禪照樣地參。

24'47"
所以這個後面,他會告訴我們的:是,我們修行一定是一門深入。這個根本的道理在
這裡。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假如你真的一門深入,找到了門還好,不幸的我們往往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30
什麼?在門外空轉。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叫「閉門造車」,現在不是,門都沒摸到,門都沒
摸到,乃至於什麼?在原地踏步,我們自己覺得在修學佛法。就像剛才說,我們覺得修學
佛法,實際上,在修學的是個「我」,弄到後來,「我」是越弄越大。

25'23"
現在在這個地方,我們不妨仔細檢查一下看看。平常我們最流行的,也可以說最適應
我們現在時代的,就是淨土。這個印光大師,是淨土的大德,他特別說明,有很多人,弄
了個半天,是念佛也好、什麼也好,越念是煩惱越重。對不起,弄錯了!你說怎麼會呢?
就是剛才這個道理─我覺得對了,實際上呢,沒有真的對。所以前天說的,未會先會,
千萬不要!我們修了個半天,不是修的佛法,是修的「我」,把那個我是越弄越大,那個
冤枉苦頭吃得太多、太多!不過這個詳細的內容在下面。所以我談到宗喀巴大師,當年修
行的狀態,他所以有這麼高的成就,所以能夠幫這麼多人的忙,乃至於把整個的教法這樣
地振興,到今天我們還有這個受用的原因,就指出這一條路來。這個也就是我所以選取本
論,在這個地方跟大家共同研習的原因。

26'34"
同樣地,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我把那個講法本身,也完全改變、完全改變。以後原
則上面都是遵循這一條道路,講到每個地方,總要使我們對它產生一個認識。然後這個認
識當中,慢慢地去推展擴大,而不忽視整個的內容。等到我們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慢慢地
31 舊版.第一卷 B
到某一個程度,然後把整個的全貌安進去,使得我們對於整個佛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27'09"
所以我們這裡是簡單地說明一下,宗喀巴大師他當初是這樣的,他說他是先在教法
上面,有了這樣的一個認識。所以當年,在他那一個時代,他在整個西藏,可以達到獨一
無二的,最高的這樣的一個地步。先在教法上面,我舉一個典型的例子來說一下。他曾經
講法,同一天講法講二十一部論,換句話說,我們在平常講法,一座、一座,他講二十一
座。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舊版第二卷.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二卷 A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二卷.A面

00'00"
好,我們現在繼續下去。《菩提道次第廣論》,昨天說到那個宗喀巴大師,他一天能
夠講二十一座,最多的時候講二十九部大論,一個法會當中。他曾經有一次在一個法會上
面,他這麼說啦!他說:「現在末法啦!我們不管……大家都條件差呀!」他想起世尊正
法時候的盛況,他就說在他們那個時代,就是指西藏曾經有過一個很輝煌的法會,在同一
個法會裡邊,有一位大善知識,能夠講十一座。十一座,就是每天這樣講經的法會講十一
座,每座講一部論,每一部論它有一個主要的一個內容,然後要旁徵博引全部的經論,這
是非常不簡單,非常不簡單的!我們平常講一部那都不大容易,他要講十一部。

01'20"
那麼所以很多弟子就讚歎啊,所以就說勸請,請那個大師─宗喀巴大師。他就說:
「假定我稍微用功一點的,也許可能做得到。」那麼所以很多弟子們,周圍很多的善知識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36
都來勸請─法本身都要非常恭敬地勸請。那麼大師就說:「好,那我試試看。」所以他
就事先馬上就閉關,一心一意地準備。那麼後來這個消息傳開了,本來大師已經是當地出
了名的,所以有許多人聽見這個消息,大家就來請求說要參加這個法會,這樣殊勝難得,
末法的時候,希望稍微減緩幾天,大家要趕來聽。

02'19"
所以大師剛開始的時候稍稍講,經過了又緩了幾天以後,結果一天同時開講十五部大
論;實際上講完了十七部大論。啊!大家是讚歎不已,以後曾經最高的時候講二十一部大
論。我們單單聽見這個數字,啊!只是讚歎、讚歎,如果我們將來真的有機會,能夠參加
這種大善知識的修行道場,那時候才了解殊勝,不可思議。他不但如此,而且他自己本身
的修行還一點都並沒有差脫,並沒有差脫!就這樣,所以這個地方特別說明大師本身的成
就。

03'11"
關於這一點啊,我鼓勵你們看一看宗喀巴大師的《應化因緣集》,佛教書局有,佛教
書局有。那同樣地,我們手上已經發的這個《阿底峽尊者傳》,它不僅僅是他的傳記,對
我們有很大的啟發,有很大的啟示。那個就是本論的作者,而大師本身的成就之高,我這
裡不進一步解釋。那個是造者。那麼下面就是翻譯的法尊法師,他是民國以後的一位了不
起的大法師,他是走了沒有幾年,大概才四、五年吧!那麼我想我這個只是非常簡單的說
37 舊版.第二卷 A
明啊!

04'02"
現在看本文,翻到第一頁,第一頁。那個論也主要地分成三部分,分成三部分,第一
個叫序分,那麼其次呢正分,最後呢結分;相當於我們平常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那
麼這個最前面那個,現在我們開始的是序分,那序分當中又分三部分:第一個是「論前歸
敬」─歸依跟禮敬;第二個呢,說明「造論的宗旨」,他為什麼造這個論的;那麼這末
了一部分呢就是「敦勸」,一再地勸我們怎麼樣去聽受,怎麼樣去聽受!現在看那個文。

05'09"
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梵語)
那是藏文,下面第二行就是翻成功我們中文的意思。

05'19"
敬禮尊重妙音(漢譯)
「敬禮」就是我們說皈依啦!一心恭敬地禮拜。實際上呢這個敬禮是通於三業,而
真正呢由於意業而形之於身、口的,形之於身、口的,這樣。那麼這個「尊重」呢,這個
原來的印度,它這個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姑如」,姑如翻成功我們現在的話叫上師。所
以這個上師啊,我們平常說上師的話好像是密教裡專門名詞,實際上不是,印度凡是對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38
個老師的尊稱,就叫姑如,就叫姑如,那麼這個就是「尊重」,在這地方。那麼「妙音」
呢,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普通大乘論所歸敬的都是文殊師利菩薩,論代表智慧。

06'26"
那麼這個論前歸敬,這個也是傳統的一種,一個傳統,一個傳承。它的意思有好幾
點,最簡單的呢就是求加被、除障礙,使得造論能夠圓滿。對我們學者來說,使得我們了
解我們的歸趣,就是我們的宗致,我們的宗致,我們歸投,我們趣向;也同樣地淨除我們
的障礙,達到我們得到究竟圓滿。那麼這個是歸敬的意思。

07'13"
那麼裡面歸敬的內容呢?第一個是說明這個「論」,造論,那麼造論的時候為什麼
是歸敬文殊師利菩薩呢?我們曉得,我們的三藏分成功經、律、論,那麼論特別是講智慧
的,能夠所謂深辨名相,了解了以後,然後呢能夠啟發智慧。而這個在佛法裡面,是由大
智文殊師利菩薩作為代表的,這樣。那麼是可以,也可以不一定歸敬這個文殊師利菩薩,
可以看它的特質而來這個歸敬,第一個。那麼下面呢就是三寶順著次序來,第一個:

08'16"
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
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

39 舊版.第二卷 A
這是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分成功三部分─身、語、意,總括起來就是這個。那
麼他實際上,他這樣地分有他非常特殊的意義的,非常特殊的意義的!關於這個部分的意
義,等到後面講皈依的時候再說。為什麼要擺在後頭講呢?當我們了解這個皈依的意義以
後,然後你去皈依的話,我們就可以馬上得到殊勝的好處,這樣。所以在這裡對於這個造
者,造論的來說,他為了祈求加被,淨除一切障礙,使得造論圓滿,所以他那個頭上面有
這樣的圓滿的皈依。那麼對我們學的人來說的話呢,一方面我們了解這個造論者的意義,
同時我們也希望啊,我們學的人得到的內容,所以假定說我們能夠了解了這皈依的意義而
去皈依的話,你當下就會得到殊勝的好處。所以這一部分真實的內容,留待後頭講。

09'57"
那麼這裡簡單地說一下,我們釋迦世尊的身跟我們的身有一個不一樣,這是所以我們
為什麼要皈依他的,否則的話我們每個人都說:「我,我好好的,我為什麼要皈依他?」
欸!我這個身體是有漏的,是痛苦之本,那麼佛陀不是。他為什麼他不是,我是呢?我是
無始以來造了種種的染污之業,佛陀恰恰相反,無量無邊劫以來,造種種的善淨之業,已
經達到圓滿的程度。就是以這一種善法,善法是通於世、出世間,有漏、無漏的,現在他
是無漏的,所以說「妙善」。以這樣的業─善淨之業,所感得的圓滿的這個身體,所以
這個才是我們真正的要歸敬的。我們歸敬也可以得到了相應的好處,最後我們也可以達到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0
佛這個程度,這就是我們最後的目標。

11'11"
在一開始的時候,在開頭第一步就提出來:我為什麼要學這個論?不是在這裡了解一
點意思,只是使得我們口頭談話的時候覺得:欸,好像有什麼好講。不是!讓我們有這個
認識,了解了照著去做,使得我們也能夠從充滿種種痛苦的染污之身,最後得到這樣圓滿
的佛陀的這個身體,所以他簡單的意思就是這樣。那麼同樣地,我們開起口來,是啊,大
家不是戲論嘛就是諍論,就這樣。高興的時候就是戲論,不高興的時候啊就是諍論,實在
沒有太多意思!佛陀呢?欸!他能夠成就圓滿─滿足地成就一切眾生。這「無邊」哪,
這個說是包含了一切眾生。眾生什麼?「希願」,希願!他們這個願望,最啊難能可貴、
稀罕的,他們的願望之處,這個就是佛陀的話。

12'41"
我們眾生什麼願望啊?簡單極了,就是要得到極樂。這個普通世間的快樂,有漏的,
有漏的!一點點快樂,帶來很大痛苦,只有這個才是,這個才是我們真正應該所願之處,
我們絕對不是得到眼前一點的小小的利益,這樣。而我們平常開口的,不是戲論就是諍
論;佛陀卻能夠滿足,不但一個人,不但他自己,所有一切眾生都能夠這樣。啊,了不起
啊!試想他能夠圓滿一切人,他哪有自己不圓滿的!所以這個地方就身體有這樣好的殊勝
的功德,開起口來有這樣的真實的內容。
41 舊版.第二卷 A

13'40"
那麼他為什麼能夠做到這樣呢?因為他徹底、如實地了解了,所以下面說,「如實觀
見無餘所知意」。他的意業就是這樣的,他能夠「如實」的─如實在的,簡單極了。平
常我們看見的啊,都是看見事情的一部分,而它真正的真相是看不見的,看不見的。平常
我們眼前的東西,譬如說好像空氣,什麼都看不見,沒有什麼東西啊!欸,現在科學家告
訴這裡還有空氣在,我們就看不見了。那空氣又是什麼?我們又看不見,就算科學家也看
不見,就像眼前所有的東西,都是這個樣。不要說我們看不見的東西看不見,就是眼前隨
便一樣東西,譬如說眼前這個茶杯,你說你看見了沒有?我不能說你看不見,但是我也要
告訴你,我不能說你看見。你看見了茶杯的這一面,那這一面看見了沒有?沒有。你可以
轉過來,四面看見了,裡面沒有,總是我們是局限的。那麼這個局限的裡邊啊,就有種種
的毛病了,種種毛病了!就這樣。

14'58"
所以真正能夠如實地看見的話,那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而且圓滿無餘。譬如說小乘的
聖者,他也能夠見到一部分,但是還有很多地方不圓滿的,我們說簡單。我們所應該知道
的一切的對象,他沒有一點點餘遺;而所有任何一樣東西當中,他如理如量,如理如量地
都能夠完全認識。因為能夠這樣完全認識,所以才能夠圓滿解決。所以才能夠啊,不但自
己得到這樣,而且能夠滿足一切眾生,這個是意業。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2

15'51"
那麼這個三樣東西也可以說他身、口、意三業,也可以說他的法、報、化三身。這個
「意」是代表了他的法身,「語」是代表了他的報身,「身」是代表了化身,一般來說,
一般來說。因為意業本身的的確確它跟法是徹底圓滿相應,那個就是法。那麼他所現的身
呢,那個現的身的話,就是他自己的是佛身,那是我們看不見;現在「妙善所生」,我們
看得見的,那的的確確應個人不同的機,所看見不同的,菩薩看見他的是報身;眾生還沒
有登地之前,還沒有破無明之前,看見他的是化身,而這個化身有在四生、六道當中的。
所以這個也同時可以說法、報、化三身。那麼總結起來,這就是我們釋迦世尊,這個是我
們的尊主,這個就是我們的娑婆世界的教主、人天導師。第一個。

17'17"
那麼這個佛的圓滿的教法,留傳下來的時候,分成功兩個大系:一個是智慧,一個是
方便;或者我們說一個是大悲,一個是大智。當他徹底圓滿的時候─佛,所以叫二足尊
─明足、行足。那麼等到慢慢地向下的話,它一定分成功,這個時候用兩個菩薩來代
表,實際上就是這兩個菩薩能夠圓滿傳持那一部分教法的。哪兩位?一個是彌勒菩薩代表
方便,一個是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所以看第二個偈子:

18'16"
是無等師最勝子,荷佛一切事業擔,現化遊戲無量土,禮阿逸多及妙音。
43 舊版.第二卷 A
說現在這個是,「無等師」就是佛─無與相等的,是無等等師、那個佛最殊勝的法
王子,這個法王子他能夠圓滿地把佛一切的這個事業、這個擔子能擔得起來的。而擔起來
了以後他做些什麼呀?眼前化現無量無邊的身體,在十方一切世界當中遊化教導眾生。
這是誰啊?這是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他是代表方便─大悲;以及文殊菩薩,代表智
慧。

19'21"
大悲,菩提心就是發救一切眾生心這個願力,然後呢在這個方面用種種方式,種種方
便去幫助別人,所以稱為廣行。但是你單單發了這個心要去救別人,如果說沒有正確的方
法的話,不行,所以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那麼就是智慧。就像我們普通世間來說,每一
個家庭當中母親都是無限地慈悲,她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最好。但是這個母親,愛心是夠
了,教導的方式不足,結果呢,溺愛,溺愛!這個「溺」愛,三點水一個弱,強弱的弱。
寵愛反而把那個子女弄壞了,所以一定還要正確的指導,這樣。那麼這個正確的指導就是
智慧,我們現在佛法也是如此。

20'28"
前面上說「遊戲」,這個地方遊戲不是我們現在的沒有什麼事情啊玩玩,這個不是!
所以這個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他這個菩薩有無邊的智慧的
光明,為什麼說像月亮一樣呢?這個太陽曬在身上,唉呀,讓人家熱得有點受不了!這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4
月亮啊光明,照在身上就給人家有個清涼之感。他不是像聲聞一樣地停止在那裡不動的,
而他是有種種方便,種種方便,所以遊化這個世間,所以遊於畢竟空,以智慧扶持。所以
儘管他有種種事業,是不受染污,這個遊戲是這個意思,就教化眾生的意思來說。

21'29"
那麼再繼續下去,也是另外兩位菩薩。那個兩位菩薩一個是龍樹菩薩,一個是無著菩
薩,也同樣代表了智慧跟方便,一個是深見,一個是廣行;一個是大智,一個大悲。

21'52"
如極難量勝者教,造釋密意贍部嚴,名稱徧揚於三地,我禮龍猛無著足。
這個說,那麼佛為什麼他的教法好好的,佛不是最圓滿嗎?為什麼還要他的這兩個
人來教導呢?這地方我們有一個疑問,可能;或者你們根本提不出問題,實際上這是個問
題。我們說教化不是佛最好,為什麼還要菩薩?就算菩薩嘛,十地菩薩最好,為什麼還要
更等而下之,而是龍樹、無著?因為彌勒菩薩、文殊菩薩他們都是等覺菩薩,而他們下面
龍樹、無著兩位菩薩是初地菩薩。這為什麼一個一個要這樣地下來呢?這裡是一個問題,
那麼在這裡我先簡單地說明一下。

23'04"
佛法本身,它除了如理、如量以外,還要一個條件,所謂「次第」。對我們來說,
應我們的機,這個很重要的,應我們的機,很重要的!就是說我們的機如果是已經到了佛
45 舊版.第二卷 A
地了,他就現佛身來救我們;如果說我們大乘,他就以大乘的行者,然後大乘當中又有種
種的差別;小乘,以小乘的。這個就是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的次第。那麼最上根利智的
人,他以最圓滿的方法來接引他,所以佛出世的時候第一部說的是《華嚴》,那個是最圓
滿的。可是這個時候,不要說我們根本完全不在那個地方,就算看看佛世時候的公案,大
智如舍利弗坐在這個華嚴會上,聽《華嚴經》是如聾如啞,聽得不曉得他說些什麼東西,
我想這個公案,我們大家都知道。這一點,我們雖然信得過佛,可是不一定體會得到這個
心情。我們現在不妨用一個眼前非常簡單的例子一說,我們就可以體會得到。

24'35"
譬如今天我們坐在這個地方,大家研究這部《廣論》。不一定啦!不妨說最起勁、最
高興的一部論,我們大家每一個人,啊!聽的也好,講的也好,歡喜得不得了!假定說現
在帶一個其他的不相干的人來,他跟佛法不相應,坐在那個地方的啊,他聽得是一點味道
都沒有。唉呀,不曉得你說些什麼東西,這是一種例子。那麼更另外一個例子,譬如說今
天是有一個很大的宴會場合,這個宴會場合有很多大人物出現,各式各樣的大人物出現,
我們有機會去參加。結果我們如果說帶一個小弟弟,或者帶一個小孩子去,那個小孩子
去了以後,如果回來的時候你問他:「欸!今天你參加了一個盛大的宴會,你看見了什麼
啊?」他說不定會說看見巧克力糖。還有沒有啊?看不見,不曉得看見什麼,那些陌生人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46
不曉得什麼!可是另外人就看見,哎喲!當代第一類的這個大政治家、大學者發表了不起
的言論。哇,覺得這不得了!這我想我們都有這個經驗吧!那為什麼原因?下面這個才是
真正重要的。

25'55"
《華嚴》上面說得很清楚,就是我們在因地當中啊,是本來沒有對這件事情是認真地
修行過。為什麼不修行?因為你一開始的時候你沒有這個好樂心,你也不往這個裡邊去深
入,這我們心目當中不相應,所以為了說明這個,所以我剛才說那個公案。反過來說,譬
如說我們現在,假定說你出家了久修上座,那我們就今天早上我們討論我們吃的問題,就
很有趣!有的人是偏向於這方面,可是反過來另外有一種人,他就覺得,啊,這個東西都
是妄分別,是越簡單是越好;有很多人啊,的的確確剛開始的不習慣,總希望多一點,那
意見差得十萬八千里。所以說,如果說非常簡單的,你看見了很豐富的內容啊,他看了覺
得頭痛,不知道選哪一個:好,好,隨便有一點算了!這個就是說,各人自己喜好習性所
使,這樣。

27'13"
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就顯出不同的次第,拿我們來說我們的根性,就是這樣。所
以當越到後來教化那個教法的時候,自然而然演變分化成功這麼多的次第,這我們要了解
47 舊版.第二卷 A
的。所以譬如像《法華》上面講,不管任何情況你接觸到了一點佛法,最後都成佛,可是
的確你進來的有你相應的路子,有很多是智慧入,有很多是以慈悲方便入。



2018/10/08 校正一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二卷 B面 舊版第二卷.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二卷 B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二卷.B面
這個地方的一步一步地歸敬有個原因,說明本
00'04"
論的這個師承,它是這麼樣下來的。那
麼這個地方說明本論不偏重於智慧,不偏重於方便,所以它歸敬當中方便、智慧啊,同樣
地歸敬。還有呢,要說明我現在這個論,不是針對教那些大菩薩的,而是這麼一步一步下
來,你就從這歸敬上面可以看得出來。因為這樣,所以我們曉得,喔,對!論的來源是這
樣,而現在他教化的對象他不是大菩薩,而是一步一步下來。我們看最後下到什麼樣的程
度。

00'47"
所以第二個說龍樹、無著菩薩,而他們兩個怎麼樣的特徵呢?「如極難量勝者教」。
這個佛下來降到文殊菩薩、彌勒菩薩,但是不管那些經也好、論也好,還是非常地深、
廣;「廣」是無所不包,「深」是徹見本源。這個東西是很無可思議,我們不是普通人,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0
乃至於小乘的聖者所能了解的。所以這個地方「勝者教」,這個很難思量、思議地殊勝的
教授,是指大乘教法,而特別這個地方指《大般若》。為什麼?《大般若》是圓滿的成佛
的次第,從凡夫位到成佛的次第,說得非常清楚。

01'52"
而這個雖然說得很圓滿,但是以我們凡夫、普通人去看的話我們不懂的,我們不懂
的!文字會懂,內容不懂,而且往往由於我們的偏見,我們往往會執著自以為懂了,結
果害了,結果害了!所以《楞嚴》上面說的像執指為月─欸,有一個善知識指給你看月
亮,結果你看不見月亮,拿他那個手指做月亮;就是沒有人深刻地說明的話,內涵我們不
知道。所以這個殊勝的教授啊,要經過一些解釋;那個解釋的人,也必須具足他相應的條
件。那麼現在這兩位能夠把這殊勝的教授,造種種的解釋,把裡邊的深刻的、秘密的意
趣,來教化我們這個眾生。因為得到這個佛法的教化,然後呢這個世間才能夠轉染為淨,
這個才是真的莊嚴,真的莊嚴!這個莊嚴本來是顏色,這樣。譬如我們房子裡面都是髒
的,那麼拿好的東西……現在世間都是染污的,他用正法來莊嚴,因為他這樣,所以他
「名稱徧揚於三地」。這個三地是指天上、人間或者地上,跟地下,這樣。

03'29"
那麼這個是誰呢?就是代表彌勒菩薩一系,廣行的無著菩薩,以及文殊大士深觀的龍
樹菩薩,這是表示了它的傳承。在這個印度是非常重視,其實到了我們中國也是一樣,那
51 舊版.第二卷 B
個師承非常重視。不要說佛法,世間學問也是如此,世間學問也是如此!很可惜、很遺憾
地,我們現在末法啦,這個,這個師承沒有,自己看看書,啊,覺得懂了,實際上呢差得
十萬八千里,差得十萬八千里。

04'10"
所以談到這一點哪,我自己內心上面有一個感受,最早以前我那個時候看書啊,曾
經看過幾個公案。這個紫柏大師是明末四大師,這是個很了不起的大德,所以那個時候人
家稱他為紫柏尊者,因為他的成就,他大徹大悟了。那麼他大徹大悟了以後,他自己就好
辛苦啊,也參了個話頭,他起疑情。這個傳記上面說他,描寫他用功的情況─疑至頭面
俱腫。這個頭面、身體都腫起來,這樣。後來就開悟了,開悟了以後他說了一句什麼話:
「唉!假定我在大善知識如臨濟、德山會下,一棒便醒,何用如此這般!」那我們單單看
那個傳記就這樣,好像輕輕鬆鬆的幾句,現在我這個簡單地跟你們說一下。

05'10"
先看「頭面俱腫」是什麼情況?我們無法想像這頭面俱腫是怎麼一回事情啊,不大曉
得。那麼這個地方,我提一個,這也是現代的人,這個人將來你們有機會見到他的,今年
還不到四十歲恐怕,我忘記掉了。他有一個時候他自己一個人用功,幹什麼啊?閉「般舟
三昧」,閉般舟三昧。那個事情也不知十幾年了,那時候我才剛去美國回來了,回來了以
後啊,他一看見我回來,就來找我,就跟我談。說他也在一個佛學院念書,我說你去念佛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2
學院嘛就去念了。他也跟我說:「唉呀!我實在在這個地方念不進去!」我也曉得他是個
修行人,那麼現在一般的佛學院裡面都弄課程排了一大堆,還要什麼英文啊,還要什麼日
文,他尤其是沒有興趣,這樣。後來我就說你這個既然念了,好好地把它剩下的三年念下
去。他說:「法師你回來幹什麼?」我說我回來要閉關,我就跟他簡單地……。他跟我一
直住了三天,後來他就回去就開始。

06'10"
然後呢,做那個般舟三昧,沒有人知道它。我說:「這般舟三昧,不這麼容易的,
你不要貿貿然啊!」他一定要去做,那好,那既然這樣做,告訴他那個辦法。其實我也是
個外行說實在的,不過那因為學過教法,大概的次第了解一點,我就告訴他。那麼所以他
回去了以後,他就寫信跟我說,我現在怎麼開始……。當然這個跑,絕對不是說,哦,我
訂一個功夫一口氣,到晚上,這樣!是那麼先慢慢的次第,照著哪幾樣重要的東西。第一
個,第一個就是外緣哪,這個沒有其他的路好走─一刀兩斷!那麼然後呢自己準備的功
課,一方面準備功課把那個的身心調治;然後,後面開始就每天開始走。剛開始的時候試
試走二小時,唉,走得覺得很辛苦,走了以後慢慢覺得就好了,開始變成三小時、變四小
時,到後來慢慢地可以走到,每天走到二十小時,就這樣。這個不容易呀!你們沒走過,
覺得二十個小時輕輕鬆鬆,你們走走看。不要叫你們走二十小時,就叫你們一口氣走兩小
53 舊版.第二卷 B
時,就受不了。

07'13"
我另外一個經驗也是,那時在,就是在紐約鄉下,有兩個學生,有一個是外國人,我
剛去的時候他們就修行。我說你們不要急啊,他們急得要命,我想急得要命也沒辦法啦,
反正你上面那個這個大殿很空,你就去試試看。他也是弄個功課表擺在一天,第一天不知
道怎麼苦熬過去,我不知道,第二天早晨一大早他說:「啊!師父,不行了。」「為什麼
啊?」「在那裡就是上半天還可以,到了下半天哪,是坐立不安,自己又說了不出來,不
出來又不行,到最後熬到晚上,實在不行!」所以這是包括我自己的經驗,我周圍的人。

07'55"
那麼我剛才說那個人哪熬下去,就走走走走……他第一次三個月並沒有什麼多大的效
果,效果不大。但走到後來啊,他就發生了什麼現象呢?發生水腫,那個腿都腫了。要我
們哪,啊,那稍微受一點苦就受不了,他那個開始一點腫,他因為已經聽說過,曉得古人
的經驗,你沒有這個意志克服是絕不可能!他那個手按下去的話,按了下去手指拿掉,一
個洞,就不回來了,就這樣。然後呢要半天、半天,它那慢慢又這樣,這樣地厲害法!剛
開始腳,到後來那個大腿,到後來到那個下半身整個都腫了,他還是咬緊牙關做下去。那
麼到了三個月沒什麼消息,好、好,休息一下再來,那第二次又來。那第二次來了情況就
不一樣,就這樣。他那個時候又描述啊,到後來到二十小時以上,他說他四邊、中間都不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4
靠的。那個佛堂那個佛像擺在中間,那走過,走過去他有的時候實在累了,累了他跑到牆
壁上這麼輕輕一靠,一靠就睡著了,一靠馬上睡著了!睡著了馬上就「咚!」跌下來,再
爬起來!有的時候坐在地上想不爬起來,哦!不可以,那撐了個半天又撐了又直在那裡,
不能靠到牆,一靠到牆他馬上就睡著了,這麼嚴重法!所以這個意志力,意志力啊!

09'18"
在這種情況之下,但是他慢慢地、慢慢地繼續下去的話,欸,有意思,來了,境界
來了!然後產生輕安,這樣,然後呢慢慢地消掉了。後來他那個輕安的、心裡的無比地清
涼,實際你心裡上如果沒有的話,絕對沒這個力量支持你的。所以具要兩個條件,一個有
堅強的意志力,沒有堅強的意志力是不行的;還有呢,正確的方法。有了正確的方法,照
這個堅強的意志力,堅持下去。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指導的話,他得不到真實相
應的這種境界。真實相應的境界這個得不到的啊,白吃苦,沒有用,沒有用!所以他兩樣
東西總算都得到了,後來身心上慢慢地消了,他感到無比地清涼啊!那個所有的世間的煩
惱,這個清涼啊,無法形容的!你們真正用功,你們一定會體會到,那是種無比地歡喜。

10'11"
那麼清涼到什麼情況呢?我普通可以說的就簡單說一下。他這麼辛苦法,平常他的
食量也很大,因為我們剛出家的都是啊,大家持午的人都有這個經驗,等到你開始持午沒
有多久,剛開始不習慣,等到晚上多久不吃的話,欸,胃口非常好,食量很大。我們平常
55 舊版.第二卷 B
有那個缽啊滿滿的一缽,有的時候還不夠,還要吃兩餐,到後來他慢慢地飲食減少。他每
天啊我們這個小碗,稀飯稀稀的大半碗,不能再多吃,多吃吃下去啊,而一天最難過的時
候,就是吃過飯那個半個鐘頭。吃過飯那個清涼的感覺就沒有了,就這樣,然後身心都會
沈重,這是第一個。

10'56"
第二個好處,慢慢、慢慢地相應了以後啊,夏天這像蒸籠一樣,他還戴著一個毛線
帽子,像那個盔一樣,欸,他也不覺得,不覺得熱。(今天他拿掉了,因為他那兩天才感
冒。)然後到了冬天,到了冬天我們曉得這裡天氣還是滿冷的啊,他還是那個帽子,還
是那件衣服不覺得冷。所以他這個真正地來的時候,不是我們說硬作的事情,就是這樣。
所以我這地方我倒順便的提起來他那個公案,他做的過程當中啊非常辛苦,他一共試了三
次。在這種情況之下,離開那個開悟還遠得很,還一大截啊!這樣。所以我們平常聽別人
家說很容易,頭面俱腫,好像一個故事,如果你們自己試一試,就曉得這個頭面俱腫辛苦
的狀態。

11'45"
還有真正疑情現起的時候,那個參禪那個疑情現起也滿有意思的。到那個時候你的腦
筋裡面,沒別的東西就是這個疑。假使你是念阿彌陀佛,說「念佛的是誰」,就是、就是
人家形容啊如人欠萬貫,欠了人萬貫錢一樣,那個債主逼在那裡不曉得怎麼解決。或者說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6
你被人家倒了萬貫錢一樣,你不曉得用什麼方式,心裡老放不下要回來的那種味道。他什
麼東西說打不散、搓不開,這樣啊!你們,反正這種東西啊,所以就是說你只有正確地體
會了。好辛苦、好辛苦!而且往往是經年累月地這樣來。

12'30"
結果啊,他說如果在臨濟、德山會下,有大善知識的話,一棒、醒了!一點都沒錯。
這個善知識,這地方特別說明的─這個善知識的攝受的重要。那麼像這種事情,也就是
說平平常常啊我們自己單單憑自己的這個,不管用功也好、認識也好,都需要經過這種過
來人的指點。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呢,也就是說,喏,他們兩位把佛最殊勝的東西解釋說明
了,讓我們深入體會到。結果他影響所及不僅僅是我們人間,是天上、天下,無所不及。
佛陀在經典當中也懸記,到將來末法當中能夠振興,把我的教法如理如量地恢復的,就是
他們兩位!那麼再下面呢,看下面一個偈子。

13'42"
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然燈智。
這個傳承繼續地下來,現在又有一個大善知識,那個大善知識,叫作阿底峽,阿底
峽。阿底峽,這個西藏人對於這位尊者的尊稱,他是印度人。對於印度人,相當於我們中
國宋朝初年,宋朝初年。他出生在宋太宗,宋朝的第二代皇帝到仁宗年間,相當於公元的
57 舊版.第二卷 B
九百多年到一千多年。那麼這個大尊者啊,他是東印度的一個王子,從小的時候就一心想
出家,一心想出家,絕頂聰明。我給你們那一本書,你們好好地看一看。他只有十幾歲,
只有十幾歲啊,就隨便學了一點世間的學問─因明。哦,這個因明對我們來說很難學的
東西,十幾歲他也聽人家講了一遍,就運用這個因明的理論跟人家辯論,把當年印度最負
盛名的那個那個大學者辯倒了。哇!好不得了。將來如果你們真正地深入,你們都有機會
學因明,你曉得因明這個東西非常難學。這個地方說明,這個阿底峽尊者是何等的聰明。

15'20"
他的出身這麼地好,後來出了家,出了家以後他從小乘、大乘、性宗、相宗,無所
不精,無所不通,到最後是在印度算起來,印度佛教界的頂尖。他的這個傳記後面有簡單
的介紹,我在這裡不說了。他這位大德呀,把上面所說的兩個傳承,兩個師承,一個代表
「深見」,一個代表「廣行」的大乘的教法,這個教法、這個傳承善巧無誤的這個傳承,
他又把它統攝起來。不但統攝到身上,而且圓滿沒有錯誤,把這個東西歸併起來,這個是
佛陀的中心的教授。那麼這位尊者,現在來敬禮他!

16'20"
這個地方,我們有一點要說明的,就是前面我們已經了解了,佛陀─這個是圓滿教
法的根源,圓滿教法的根源!那麼他這個圓滿的教法啊,是主要的內容是分成功大悲跟大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58
智,或者悲、智二點。對我們來說,這個悲是圓滿我們的功德,說福德;智是所以那個功
德能夠得到圓滿的進步,而不是有漏的話,那就是靠那個智慧。換句話說一個是報身因,
一個是法身因,那個化身就包括在報身當中的,就這樣。

17'12"
那麼這個東西啊,它演繹成教法時候這樣地下來,下來呢,然後當機慢慢、慢慢地低
下的時候,所以留在世間的教法,它也同樣地慢慢、慢慢地層次或者程度的降低。所以第
一個是有兩位等覺菩薩,最高的人;再下面的話,次一層。就是像我們現在學校裡面教書
一樣的,現在是大學教授,欸,可是現在我們只有中學、小學程度,所以不行,要用中學
教員或小學教員來教我們,這個是。那麼為什麼到後來又傳到一個人,他下面這個人又不
分成功兩部分,而是說併到一人身上呢?這有它特殊的道理的,這有它很特殊的道理的!
因為當一個教法流傳下來了以後啊,它自然而然會有一種偏向,特別講智慧的人啊,偏向
到後來,往往把這個方便這一部分會忽視;反過來,講大悲這樣的話呢,他會把智慧忽
視。

18'33"
譬如說我們世間看很多事情,有很多人講那個事業的─佛法事業,講佛法事業,事
業推展得很廣啊,但是他跟法慢慢地往往有點脫節現象。另外一種呢,他就講如法,講如
法但是他那個事業慢慢地就慢慢地縮小,這我們就不大容易產生圓滿的這種答案。那麼假
59 舊版.第二卷 B
定自己修行來說,那個沒有關係,如果是你想把那教法的圓滿地傳開的話,這個就不足,
這樣。所以在任何一個時候,總要把這兩樣東西能夠配合、調和得恰當,那麼這個教法才
圓滿。

19'16"
同樣地,我們學的時候也是如此,是,我們每個人有我們的不同的根性,可是假定
說你在這個地方,你能夠注意到這一點的話,你這麼走上去的話,最省事、最圓滿。偏重
智慧的人,是不要忽視這個方便;偏重方便慈悲的人,也不可以忽視智慧。要不然我們很
容易地了解,你講處處方便,現在的話叫「方便出下流」,完了!到外面來看,出下流的
話,看得一團糟,實際上呢對我們來說的話,這結果是墮落。儘管你一番好心,說我要弘
揚佛法,我要修持佛法,修了半天到地獄裡去了!那不修還好耶!所以,任何時候要把這
兩樣東西圓滿地配合,這是很重要的。

20'10"
那麼現在這個尊者就在這地方示現,喏,他就是這樣!所以他能夠把這個圓滿的這
個教授,一點沒有錯地配合起來,這樣。所以他本身示現的位次,我們不知道,根據他的
傳記,他剛出家的時候,剛出家哦!就證得那個量是什麼,加行位上的位次。這個加行位
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大師當中選一位的話,是天台的兩位祖師─天台智者大師,以及他的
老師慧思禪師。哇,那高不可攀哪!這個有一個祖師就是憨山大師,就是明末四大師也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0
啊,一般人把他推崇為明末四大師之首,就是說四個人當中最高的。人家問他說:「大師
啊,你這麼了不起啊!那個比之於古人啊……」他要用、找幾個古人跟他比一比,他那就
隨便談幾個,天台智者大師。憨山大師怎麼說:「欸!我怎麼可以跟智者大師相比啊,那
我只是開悟了得佛性,那個大師的位次是高得不得了!」

21'18"
我為什麼要特別舉這個例子呢?我們哪,因為你沒有真實地認識,我們種種增上慢
心很容易生。欸,往往人家聽見大徹大悟,好像那個大徹大悟成了佛一樣。不是!大徹大
悟有層次不同的,凡夫也是大徹大悟,也可以,就這樣;然後佛也是,天台智者大師也
是。那我就特別說明一下,像憨山大師這麼地了不起的人,看那個天台智者大師這麼高。
然後呢,天台智者大師,他最後走的時候,人家弟子問他說:「大師啊,你證得什麼品位
啊?」「我只登五品,只登五品。」那還是在「觀行位」上當中的人哦,他的老師才是
「相似位」當中的人。我們這位阿底峽尊者,他不是最後哦,他剛出家的時候,哦,還沒
有出家,他去參訪善知識。他那個善知識啊,最起碼都是加行位上的人,有很多是地上菩
薩,就告訴他,他自己的經驗,然後他照著修持,當時就證得他老師相應的位次。這樣高
的一個人,出家,然後幾十年。
61 舊版.第二卷 B

22'27"
那個時候他參訪善知識十幾歲,到七十幾歲死,你可想而知他多高。但他沒有說明,
至少從我們現在有的傳記當中,他沒有說出來「我自己到了什麼位次」,這個沒說。但它
至少這個地方說明了,他這個大師,有把佛陀的這個教授圓滿地擺在這裡。這所以為什麼
當年在印度啊,他在所有一切的宗派都崇奉他─你念佛的,你跟了他一定成功,你參禪
的,跟了他一定成功,不管你禪、淨、律、密、教,因為他得到圓滿。所以這個地方的,
它這個表示這個傳承,有它殊勝意義。那麼再下面呢,除了這個正支以外,其他的相關
的、旁邊的一些什麼人,下面那個偈。

23'19"
徧視無央佛語目,賢種趣脫最勝階,悲動方便善開顯,敬禮此諸善知識。
說除了這個正統的這個一脈相傳的我這個師承以外,其他的相關周圍的這些大善知識
都在裡頭。而大善知識每一個的條件都是什麼─「徧視」,這個徧是普遍,他沒有執著
的。而是什麼─「無央」,一切諸佛的這個經教,一切諸佛的經教。他了解這個道理,
而且都是「賢種」,種就是種性住,平常我們叫三賢十聖。真正具足善根,已經一定走上
大乘路子的這個行者,所以「最勝階」,表示大乘的,這樣的那個祖師們。由於他這個悲
心的關係,所以用種種的善巧來說明這個佛、菩薩殊勝的意義,教導我們的那些諸大善知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2
識。這個是歸敬,也一方面是歸敬求加持、消業障,另外一方面表示這個傳承,也讓我們
知所歸趣。

24'48"
所以我們真正要學佛法的話,最重要的,剛才說你要得到善知識,那麼什麼叫善知
識呢?後面會詳細說明。可是這個裡邊,真正地要了解這個善知識你沒有智慧,辨別不清
楚。有一點容易的,那換句話說,他的世系如何?他的傳承如何?這個東西大家不能亂
的,這一點我們不必用智慧去辨別。你能夠找到這個話,確定都是圓滿無缺的善知識,所
以他這個地方也簡單地說明了這一點,也就是說本論真正殊勝之處,這樣。

25'30"
那麼再下面那個呢?第二個叫造論的宗旨,有了這個歸敬以後,那麼他要開始造論。
說我造這個論,是為什麼原因呢?目的何在呢?我希望達到什麼樣的效果,什麼樣的效果
呢?那我們看一下。

25'52"
今勤瑜伽多寡聞,廣聞不善於修要,觀視佛語多片眼,復乏理辯教義力。
說這個現在很多修行的人哪!「瑜伽」翻成中文叫作相應。真正講修行的,不單單
是嘴巴上面空講,一定要跟教的道理,你跟它行持相應。所以通常瑜伽分成境、行、理、
果,就是說什麼境界我們所對的,那麼你怎麼去行持,根據什麼道理,產生什麼結果等
63 舊版.第二卷 B
等,一定的。等到你修行到什麼程度,那麼你就有什麼的結果,一步一步,不是單單講一
個空話。但是現在那些修行的人,他要講修行啊但是不懂道理。請問:你不懂道理,這個
道理是告訴你怎麼修行的,你怎麼修法?我們現在變成閉門造車。實際上閉門造車,多多
少少造了一點哪!但是他在門外空轉,轉了半天是原地踏步,不僅僅是忙一生,多生多劫
這麼空忙,這個很可惜,這個很可惜!

27'08"
那麼說‥好、好、好!那既然要修行啊要多了解、多聞,結果多聞的話呢,說「廣聞
不善於修要」,聽了很多道理以後,他又在文字上面去摸索去了,不善巧這個修行,這是
一種。還有一個毛病哪,他聽了很多以後啊,他自己不修還這專門管別人閒事。這個事情
的的確確很容易,因為我們的眾生的常態。平常我們哪,這個任何一個人,因為無始以來
我的習氣在,所以看自己不大容易,看別人很容易。那麼世間的人來說,他那個標準本來
世間的標準,大家都馬馬虎虎。現在你修學佛法了以後,了解那個標準提高了,結果你提
得很高那個標準,拿那個標準去照別人的話,那害了!像個照妖鏡一樣,這一看哪!世間
所有的人都是妖魔鬼怪,沒有一個像樣的,只有一個人沒看見─自己!就是這樣,這個
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2018/10/08 校正一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舊版} 第三卷 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卷 A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三卷.A面

00'04"
上面我們講到造論的宗旨。為什麼要造本論呢?他的目的,他希望什麼呢?那麼我們
已經簡單地說明了一下,今天繼續下去。說現在啊,這個現在不是單單我們目前,就是宗
喀巴大師時代,離開我們現在已經有五百多年、快六百年了,就是那個時候的狀態,究實
說起來,這佛法實際上的傳承的情況,要比我們好現在太多、太多,可是那時候的局面如
何呢?說已經是這樣─講修行的人不要多聽聞,不要多懂道理,而道理本身是告訴我們
為什麼要修行,如何去修行。你必須了解了為什麼要修行,這個力量會推動你去修行;然
後推動你去修行,更進一步告訴你如何修行;以及修行過程當中,對、錯、結果的驗證等
等,這個都是要事先理論上了解了,你才能夠去做。現在你都沒有這個條件,你請問怎麼
修得好?結果呢就產生了講修的人雖然想修,卻不一定得到正確的結果,通常我們說盲修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68
瞎鍊,弄了半天哪浪費了一生時間,實際上這種惡習養成功,就多生多劫,真可惜!

02'25"
那麼另外一種呢,說,啊!原來修行哪它必須要從聽聞佛法開始,所以他,是的,就
依照著次第做聽聞。本來聽聞了以後,應該進一步把所了解的,緊跟著去如何驗證,這個
才是真正聽聞的目的。不幸又犯了錯誤,說聽聞的人哪,他又不好好地去修行,所以廣聞
的人又不能認真善巧了解這個道理,這樣。結果這麼一來的話呢,廣聞的人就變成功空口
說白話,修行的人就變成功盲修瞎鍊,這個非常可惜的事情!

03'26"
那麼是的,有的時候我們看見有這種狀態,譬如像六祖大師,他自己本身可並沒有廣
博的認識,他為什麼這樣好呢?這個我們要了解。他是宿生多生多劫已經積累了前面這個
基本,基礎已經有了。對於世間來說,我們所看得見的,只是短短的幾十年乃至一百年,
而整個佛法來說,那是從前面無限到後面無限。那麼修行這個階段來說,就是從最開始一
點不認識,接觸佛法以後步步上升,到徹底究竟圓滿,這個裡邊一定是經過:怎麼樣觸發
那個動機,然後親近善知識,如理地聽聞圓滿的教法,聽聞了以後呢,如理思惟,然後認
真去修行,這是必然過程,而這個要經過多生多劫。

04'43"
所以有一類人,是的,他前面已經有了相當程度了,所以這一生出來,他不要做這
69 舊版.第三卷 A
個基礎。就正規一般狀態對大部分人來說的話,這個我們應該有的認識。如果你不認識這
個,然後呢斷章取義地來說、來看的話,這個不合適,是教法的錯誤。假定這樣的話,那
我覺得我們不必仿效六祖大師,仿效六祖大師已經太差了,你何不仿效佛呢?六祖大師是
聽了一偈開悟,也只是開悟而已呀!佛啊,乃至於一偈也沒聽見,嗯,他就自己跑出去就
出家了,然後呢最後坐在這個尼連禪河邊上面,到了晚上抬頭一看,看見月亮,就大徹大
悟成了佛了。如果說我們真正能夠這樣的話,那仿效六祖大師也太沒有出息了!為什麼要
仿效六祖大師?要我的話,我仿效佛,我也跑到印度坐在那個上面,抬起頭來一看,成了
佛了!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啊!

06'03"
所以因為前面這種情況,不是偏於這個,就是偏於那個,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產生
種種的缺陷。所以說「觀視佛語多片眼」,對於佛的道理都沒辦法得到完整的認識,都是
殘缺不全的。所以佛在世的時候,就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指示啊!平常我們像瞎子摸象一
樣─是的,我們是摸到了象,那時候我們應該有一個認識是摸到了象,可是我們畢竟是
瞎子,摸到一部分哪!千萬要想辦法多體會、多聽聞,了解全貌,不要執著自己,這個是
非常重要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0

06'57"
不單是自己的對認識方面是這樣,而且自己的理智上面,又是沒有力量,能夠善巧
地辨別完整的這個佛法的道理。本來這個理解、辨別,應該是說兩點,就是理智的辨別。
這個地方用「言」字,這個有它的道理的,簡單地說一下。通常我們作學問常常有一句話
叫「真理越辯越明」。是!你一個人也可以思惟、觀察、辨別,可是的的確確不如在學者
彼此之間共同論辯、往復推敲這樣好,往復推敲這樣好。我們不要說作學問吧!譬如我們
世間平常自己也感受得到,一個人坐在這個地方,也許你覺得沒勁,但是兩個人碰在一塊
兒,如果談什麼問題啊,大家辯起來,平常我們常常說「抬槓子」,或者佛門當中叫「沖
殼子」。哎呀,這個抬起槓子來,沖起殼子來,是越沖越起勁,越抬越起勁,這勁就提起
來了。

08'19"
那麼修學佛法的人亦復如是,我們能夠善巧利用這個特長的話,我們可以產生更深遠
的功效。不過這個辯論哪也要有它一套很完整的方法,譬如我們現在經過陳那、法稱兩位
菩薩進化以後了所謂因明之學,這就是非常善巧的一個辯論的方法,那這個是在修學佛法
當中一個最好的工具。那是所以這個地方所以說,我們理智上面的辨別能力也沒有,修學
上面的這樣的學辯的力量也缺乏。因為這樣,自己又不能完整地把握得住佛法的中心,像
瞎子摸象一樣;又不能善巧地去辨別這個完整的教義,所以總歸走偏、走錯。因此,對這
71 舊版.第三卷 A
個圓滿的道路,這個佛指示我們正確的這個,我們就走錯了,所以下面說,離開了智者歡
喜的道路。

09'46"
那麼要曉得我們真正修學佛法,它需要很多條件,很多條件。圓滿的佛法,通常我
們來說,說悲、智,然後說性宗、相宗;次第下面依著上去的話,說聞、思、修慧,戒、
定、慧三學,每一個方面都層層構架因果相循,這樣地上去。這絕對不是片面、局部的,
這一個要想得到圓滿的引導的話,一定要有殊勝的教授。

10'34"
這個「教授」,這地方要說明一下。教授呢這地方特有所指,就是指經過善知識把這
個經論裡邊,換句話說,經論這就是諸佛引導我們凡夫,從凡夫地一直到成佛的最圓滿的
這一個內涵,這一個裡邊重要的關鍵所在。所以它本末何在,然後大小的次第,以及很多
關鍵的地方,這個就是「教授」。譬如說我們常常看一本書,那麼看過了以後啊,並不能
夠把握得住這個裡邊的重心,以及它上去的很多關鍵在什麼地方,這不知道。以及性相二
宗之間,怎麼樣互相配合,那麼小乘,然後呢上去怎麼樣地層層上去,這裡邊都有它必然
相互的關係。你能夠了解了,這個時候它是相輔相成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了解的話,往
往會產生種種流弊。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2

12'01"
以我們目前來說,我們常常聽見一句話說:性相角立。性宗跟相宗就像牛的兩隻角一
樣,各是各的,實際上呢恰恰相反,性宗跟相宗必須是互相相輔相成。這個就像鋼筋、水
泥一樣,兩個─鋼筋加上水泥,水泥加上鋼筋,那個房子才造成功很完整的結構。現在
你把它拆開來了,骨頭是骨頭,肉是肉,乃至於說這兩個你不能配合的,這豈不是很糟糕
嗎?這個差在哪裡呢?就是沒有得到這個正確的教授,現在要殊勝的教授,你能夠得到了
這個東西以後,那才能夠把佛所說的圓滿的道理能夠認識。

12'59"
那麼說到這裡,我順便提一下一件事情。譬如我們經常啊,常常這麼說,大家也了解
說,以我們目前佛所傳下來的三藏十二部經典當中,有兩部圓教經典,有兩部。所謂「圓
教經典」就是最徹底、圓滿地把佛自己要身證、內證的經驗和盤托出。也就是說從我們凡
夫地一直到最究竟圓滿的這個程度,所有的內容都告訴我們的那個經典,叫作圓教的經典
─一部是《法華》,一部是《華嚴》。是就它的總相來說,換句話說,就它的最後結果
來說,《法華》跟《華嚴》說的都是最後究竟決定成佛。

14'04"
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去看的話,這兩個之間就有絕大的差異。《法華》一開頭的時
候是授記,乃至於二乘大智舍利弗等等,每一個人都成佛。最後說,不要說證羅漢果了,
73 舊版.第三卷 A
隨便一個人,他只要有一天接觸到了佛法,留下那個種子的話,他最後也成佛。所以《法
華》裡面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一個普通的人以
散亂心,就像我們普普通通,你跑到那個廟當中看見了佛像,啊!歡喜了,說:「啊!
南無佛。」念了一聲佛,他最後這個種子也成佛,說明這個,究竟一定成佛!但是這個成
佛的時間上來說,那卻是從種下這個種子到最後圓滿的時候,不曉得要經過多長多遠的無
量無邊的阿僧祇劫。那是個天文數字,我們根本無法想像!不要說是個凡夫,就是一個證
了果的小乘聖者,像大智舍利弗等等,他們都要還經過很長的天文數字的一個年代才能成
佛,所以成佛的時間這麼遠!

15'45"
而另外同樣的是圓教的《華嚴》呢?善財童子以「十信滿心」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
極樂,就一生取辦,這個差得天差地遠,這個差得太遠、太遠了!假定說這個兩者時間當
中說,啊!反正慢一點成佛沒關係啊,那個時候我們在天堂上面享福,那倒不妨慢一點。
要曉得這樣的天文數字,那一段時候的話,極大部分、極大部分都在惡道當中受無量無邊
的痛苦啊!現在這種痛苦叫我們受一點點都受不了,何況這麼長的時間。所以這個時間對
我們是絕端重要的一件事情。這個裡邊兩者同樣成佛,而真正決定的關鍵,如果我們有機
會、有能力,以及自己想去抉擇的話,是決定會找那個快速的,絕不可能說慢慢地來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4

16'49"
那麼現在這個問題說,那兩者當中,為什麼一個這麼快,是一個這麼慢呢?哪!就
是這樣─你有沒有得到圓滿的教授、教誡!你得到了,就是一生取辦!否則的話,對不
起,你就是轉這麼大圈子。那麼這個關鍵是沒錯,哪來得到那個圓滿的教呢?要有殊勝教
授。哦,所以啊大師看見了這個內涵,又鑑於眼前這個狀態,所以他說:我見已啊,來解
釋此大車道。哦!那個告訴我們,這個才是走這一條大乘的圓滿的道路。

17'42"
平常我們常常說大乘而不用「大車」,那個地方大車是有個原因的。在《法華經》
上面這個羊、鹿、牛車那個譬喻呀,佛就告訴我們,佛出世真正的目的都把最好的東西給
一切眾生。所以比喻當中說不同的根性引誘他,但是最後都是同一的大白牛車。所以這個
「大車道」就是表示這個才是真正最圓滿、最徹底、最究竟、最正直的。現在到大師就見
到了前面的這種不理想的情況來解釋:啊!原來這個才是最殊勝、究竟、圓滿的道路。從
這地方我們就了解本論真正的內涵,實在是無比的精采、無比的圓滿!

18'47"
以我個人的體驗來說的話,我當初修學佛法以後,也是遭遇到種種困難。那個大乘、
小乘固然是彼此間有種種諍論,乃至互不相容,可是對我們畢竟比較更隔閡一點。南傳是
小乘的,我們都是大乘的。但是就以我們目前來說嘛,我們同樣是大乘的,對不起!這個
裡邊又有各式各樣的問題。有說性宗、有說相宗,然後呢又是教下、又是宗下,有人講修
75 舊版.第三卷 A
行的,有人講這個。乃至於同樣的宗下,對不起,它有五家七宗;同樣的念佛嘛,它又有
這樣的不同的法門,大家互相彼此間不能相容,我實在是覺得不曉得怎麼辦是好!

19'48"
一直等到接觸了本論,乃至了解了本論了以後,不但把這個問題整個解決,彼此不但
不矛盾哪,而且彼此間都是互相呼應,互相呼應,所以真正的關鍵就是我們沒有了解圓滿
的教法。這地方我要隨便一提,譬如說我們現在修行,那麼大家也許誤會了:哦!要我們
樣樣學會了以後然後再來。不是這個意思,照樣地你念佛的是念佛,我參禪的是參禪,可
是假定你善巧地了解了這個方法以後,你參禪也好、念佛也好,結果是大不一樣。

20'40"
我現在隨便說一個例子。我請問,譬如說我們目前來說,這個念佛是最多,實際上呢
也的的確確適應我們目前的機,是最善巧的一個法門。在末法的時候,我們要想解脫這個
苦惱的最善巧的法門,莫過於念佛是千真萬確,但是祖師告訴我們說這是萬修萬人去,這
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為什麼我們修了半天修不去?這不是一個大問題嗎?當然這個原因
很多,那麼,這個地方我簡單地說明一下。說我們所以為凡夫不能去的原因是為什麼?因
為我們業障很重,而我們的智慧資糧不夠,所以我們要把業障淨除,然後呢資糧積聚了,
那麼然後你拿這個功德迴向,如果夠的話,你就能夠往生,這是很明白的一個道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6

21'54"
現在我們其他的不談,說現在為了要求念佛,然後我就單單念佛,這個好。可是我們
往往產生一個問題,因為剛才說的,眼前事實上面大家沒有圓滿的教授,所以往往啊除了
自己走自己的這個一門以外,往往彼此間哪不能互相認識,乃至於排斥。「排斥」,這事
情是有非常嚴重的障礙的。

22'30"
佛說得清清楚楚,他為了幫助一切眾生,所以啊求各式各樣的法門。所有的法門它
無非是解決一切眾生的種種方便的這個法,法無大小,本身最主要的應機、應機。而每一
個法都經過佛無量劫捨頭目腦髓,這樣積聚起來的,所以它有它的無比的價值在。我們現
在隨便輕輕易易地否定它、毀謗它了,不知不覺當中造成功這個謗法的障礙。我們修學佛
法的人都應該了解,佛經裡面告訴我們,你造五逆十惡,諸佛菩薩有辦法幫忙你啊懺悔解
除,你謗了法,對不起!沒有辦法。結果我們現在修行的人自己謗了法了,請問這個是什
麼?增加無比的障礙!你說辛辛苦苦地念佛,念佛的功德不一定得到;你隨隨便便排斥別
人,產生了絕大的障礙,你這樣的一點點你就能去了嗎?不但不能去啊,而且是積累了很
多罪過,所以在這一點我只隨舉一例。

24'01"
那就是說,假定我們了解這個大概的,也不要說最徹底圓滿的,有一個稍微深一層的
77 舊版.第三卷 A
認識,那時候我們曉得:啊,是沒錯啊!修學佛法需要這樣的圓滿的,我眼前哪只是限於
目前的狀態,沒辦法真正地深學、廣學,將來我決定要深學廣學的!所以先因地上面種下
一個要深學廣學的因,所以懷著這個非常慚愧的心情,現在一心一意只有祈求這個大善知
識,念阿彌陀佛,你就只管念你的自己,這是一方面。

24'47"
另外一方面呢,旁邊的人哪如果在那地方,他弘他的教也好、他學他的禪也好,如
果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我想我們就會這樣想:「對啊!這個佛法在世間真不容易
啊!佛陀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積累的這個圓滿的教法,流傳在世間。我們作為
修學佛法的佛弟子,應該努力去把它弘揚、傳持。而我現在力量不夠,只能念佛,已經感
到慚愧,現在看見他卻是能夠弘揚教、他能夠弘揚禪,我讚歎歡喜得不得了!」在這種狀
態當中必然結果。說:「是的!將來我也要弘,可是眼前力量不夠,所以我現在念佛。那
麼,我眼前單單……如果是每個人像我念佛,那個佛法不是慢慢地、慢慢地只有這個了,
別的沒有了嗎?幸好他在這樣努力啊,我就非常讚歎、非常歡喜。我可念我自己的佛!」
結果呢,一方面你讚歎別人增長自己的功德;一方面哪我也讚歎你、你也讚歎我,佛教彼
此互相讚歎,於是這個教法也旺,我們也增長功德,不影響你的念佛。

26'17"
你在這種狀態當中,有什麼樣不同呢?前者儘管你念佛,可是因為你謗法呀,造下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78
來絕大的惡業。念得的一點功德被這個惡業抵銷啊,還透三分,反而欠了很多自己還不知
道。所以明明是萬修萬人去的最好法門,念了半天念不去。你現在懂得了道理,不要你改
變,卻是產生這麼大的功效,第一個。第二個,因為你因地當中已經這樣想:「對啊!我
將來一定要求圓滿的佛法,我現在先走這個路……。」等到你一旦到了極樂世界以後,完
了以後,去了,那個時候你心裡想一想:「現在到了,現在我要廣學、深學。」你很快地
這個因又啟發,所以這條直道又走上去了。要不然的話,你儘管到了那個地方去,你種下
去的因,到那時候發出來的芽,你還是會走你的老路子。至少到那時候,你重新要去懺悔
等等,豈不浪費很多時間?所以這一點我們要認識的。不管是你準備走圓滿的路子、不管
你走目前哪一門,這個道理我們應該認識。所以這個圓滿的教法,對我們實在太好、太好
了!

27'42"
那麼現在大師就把真正的中心告訴我們,說主要的是能夠把圓滿的教法留在世間,
你們能夠圓滿地學固然好;其他的人你只要得到了,不管你得到了以後,自己用的用在哪
裡,哪一部分都得到好處。所以他把這個圓滿的教法解釋,他自己本身也看見了這個事
實,了解了這個道理,他心裡面是非常歡喜。有這個圓滿的教法,整個的那個弊端可以
救,整個的佛法可以興,而這個正是佛菩薩一向的他的志願,一向的作法。所以他說‥
79 舊版.第三卷 A
「故我心意徧勇喜。」啊,真歡喜啊!真歡喜啊!這歡喜的情況是徧而勇,徧而勇!這不
是說這樣地淺淺的、小小的,因為諸佛菩薩的心量本身這個狀態就是這樣。那麼,這個是
他造論的宗旨。

2018/10/26 校正一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舊版} 第三卷 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卷 B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三卷.B面

00'24"
他是這樣,對於最後有一點說:敦囑聽受。完了以後啊,又一再地諄諄善誘,告訴我
們:「你們好好地要聽啊,要照著這個去做呀!」

00'40"
諸有偏執暗未覆,具辨善惡妙慧力,欲令暇身不唐捐,諸具善者專勵聽。
現在上面是有了這個圓滿的殊勝的教授了,這個教授對我們來說,是引導我們走上
最圓滿直接的這條大路的,但是並不是人人能學的喲!要什麼條件呢?下面這個就是,凡
是具有這種條件的人,哪一個?「偏執暗未覆」,這個偏、執、暗可以總別兩方面來說。
總的來說,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愚癡無明的種種障礙。分別的來說的話,「偏」就是不偏於
斷,也不偏於常。佛是中道說的,普通除了佛以外,其他的所餘一切,不是偏於斷邊就是
偏於常邊,是這個偏。「執」呢?就是執著。這個執著是無量無邊的,歸納總說起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2
人我執、法我執。所謂「暗」就是無明暗,這是根本。凡是沒有為這個所覆蓋的那些人,
單單夠不夠?不夠!還要什麼?還要具足辨別善惡的這個能力。這是什麼能力啊?「妙慧
力」,這個是智慧,這個智慧是勝妙的智慧的力量,他還要具足這個力量。

02'39"
所以不被上面這種偏執暗所覆蓋,又有辨別善惡殊勝智慧力量的人,夠不夠?還不
夠。他雖然有這個辨別的力量,但是呢他心裡沒有好樂之心,沒有用!還要有一種好樂、
歡喜─啊!說我要求這個。他有什麼呢?「欲令暇身不唐捐」,真正一心想修行的那些
人,一心想修行;他又想修行,又有辨別善惡的力量,而又沒有被種種愚癡黑暗所障礙
這些人。那為什麼說欲令暇身不唐捐呢?要想修行,究實說來,人人想要,但是能修的條
件就不是人人具足。這話怎麼講?我們也許會懷疑,怎麼會人人會想修行啊?對!以我們
現在佛法來說,的的確確不是人人想修行。現在不要說修行,叫人家信佛法,都是難之又
難,怎麼會說是人人要修行呢?這個道理簡單地說一下。

04'05"
佛法真正的目的是什麼?這個我們這地方要來找一找。平常我們說佛法,什麼是佛
法?三藏十二部教典。一看哪,一看就頭痛,哇!這麼多的書。然後看起來是一竅不通,
講起來是大小、性相、顯密,又教你莫衷一是,這是事實。但是如果說你能夠很深入、仔
細地去探索它的目的,它的目的就是單純極了,什麼目的啊?兩個字:苦樂─去掉苦,
83 舊版.第三卷 B
圓滿得到樂,就是這樣。以這兩個標準來說,世間沒有一個人例外,所有的人他真正忙碌
的目的無非為這個。不管他是理智的,啊,求什麼,你就他的最深入的這個中心,你去
問,幹什麼?他還是找這個。或者有很多的感情的糊裡糊塗的,他雖然糊裡糊塗,可是他
為什麼呀?如果說你仔細地讓他探索一下的話,還是這個。所以,普通世間所以得不到,
因為並不了解苦樂的真正的真相,以及苦樂的原因。那個事情真正的真相都弄不清楚,所
以呀怎麼弄就怎麼錯,而只是佛才把那個內涵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05'42"
所以,普通人之所以真的不了解,也不想修,是不了解佛法,你究實了解了佛法,可
以說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不但是人哪,乃至於三界的一切有情,比如隨便一個小蟲,哦,
你跑過去牠馬上躲掉了。為什麼?怕受傷害呀!牠也怕苦的,換句話說,牠也要去掉苦。
隨便一個小蟲,有好吃的東西,牠馬上來了,哪怕冒生命的危險,像蚊蟲,明明叮著你
啊,一巴掌打死了,牠還要吃你,牠要求快樂嘛!沒有一個例外的。

06'16"
但是儘管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想修行,但是啊想修行是修,能修行的條件不具足,畜
生不可能!只有人。就算得到的人哪,他還是不行,還要種種條件,所以得到了人身而能
修行的這一個,叫作暇滿的人身。這個好難得、好難得啊!非常難得!所以我們平常常常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4
說,佛法裡面叫人身難得,這是講這個暇滿的人身。現在我們得到了以後啊,哎呀,趕快
呀!要想趁這個機會得到真正快樂,去掉真正痛苦的,只有一個辦法,就是這個!所以具
足上面這種條件的人哪,他那個時候要想修行,而又有圓滿的修行的教授,那麼那個時候
怎麼辦呢?應該要好好地聽。像上面這種人,這是具足善根的人,這好不容易哦!所以真
正具足上面這種善根的人哪,你要想修行吧,你又能夠辨別是非、又沒有障礙,那麼那個
時候要好好地,這地方聽聞這個最殊勝圓滿的教授啊!

07'41"
聽聞這東西的話,還要一個條件,要怎麼辦?「專、勵」,要專心、要努力。平常的
時候我們聽哪,浮浮泛泛的話,這個聽沒有用,種一個善根。就種善根來說,有用的,用
在什麼時候呢?等到無量阿僧祇劫以後,轉了一個大圈子,最後還是要等到這個種子起現
行的時候成就。所以真正地聽到了,馬上緊跟著一步上去的話,這個浮浮泛泛不行,要專
心!專心聽完了以後,還要什麼?努力!一定要這兩個條件。

08'24"
那麼這個地方也說一下。說:那麼最後還是成熟嘛,那我就慢慢地好了。記住!始終
記住這個話,慢慢地不是說你等它慢慢地種了個種子,到那時候它自己天上掉下來,一口
氣讓你成佛了。沒有這件事情!到那時候還是啊仍舊經過如此這般修行,然後成就。而在
你沒有經過這個修行成就之間轉個大圈子,在哪裡?都在三惡道當中。記住哦!既然到最
85 舊版.第三卷 B
後你還是要這樣地修行了再成就,請問你為什麼要讓它受盡了千辛萬苦才成就?所以呀我
們了解了這個,自然而然必定會專心、努力。反過來說,你之所以能夠這樣做的話,這個
是善根哪!

09'20"
所以這個地方告訴我們,你要聽到這個真不容易呀!你們現在有幸聽見了,這是真
正具足善根的人,你現在因為宿生積了這麼多善根,現在眼看著可以上去了,千萬要努力
啊!現在怎麼樣努力法?專心、努力!這是他最後又特別地諄諄叮囑,告訴我們。下面我
們就正式開始。現在我們講,那麼下面講些什麼呢?

09'57"
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徧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
現在這個裡邊所講的,這是本論所講的,把佛所說的圓滿的教法的綱要,統統包含在
裡頭了。而這個圓滿的綱要,下來又分性、相二支,一個是智慧資糧,一個福德資糧。經
過彌勒菩薩以及文殊菩薩,向下傳到─無著、世親菩薩,龍樹、聖天菩薩,又分成功這
個兩個大軌。那麼現在這裡有圓滿的包容,有了這個東西就可以把你引導到‥

10'59"
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三種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6
這是引導我們到佛地。「一切種智」,那就是佛的智慧、佛的智慧。這個裡邊這個道
理啊是引導我們圓滿達到佛地,這就是說解決一切痛苦、一切問題,圓滿一切福德。那麼
這個最高的目標是如此,上去又分成三個大的段落,每一個段落稱它為一種士夫,所謂下
士、中士、上士。這個是上去一步一步的次第,就像我們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
所有的這個內容,所謂教、理、行、果,圓滿一點都不少。在圓滿的教授當中,如果我們
把它的內涵用另外一個方式來說的話,可以分成三個項目:第一個「質」,它的質本身要
純正,一點不錯。這個「量」呢?要圓滿,一點無缺。還有呢?還要「次第」本身不可以
紊亂。平常我們對於這個質跟量是容易了解,這個次第非常重要卻是往往忽視,我現在這
個地方說一個比喻。

12'43"
譬如說我們燒飯,然後呢你要菜啊、飯啊、米啊、樣樣東西。是的,說這個米就是
米,平常我們說蒸沙煮飯,如果你用泥沙來,那不行!那時候米嘛、菜嘛這是沒錯啦!然
後呢量,說幾個人嘛要吃多少,也沒有錯啦!可是次第同樣地重要。假定你弄錯了次第
的話,那個不行。譬如說,你說你拿了菜來嘛,一定先把它整理一下,洗洗好,然後切
好,然後放到鍋子裡燒。假定說你這個次第弄不清楚,你說:好!先把那個菜拿過來,燒
完了再洗,這個行不行啊?絕對不行!因為菜上面種種的泥巴、種種的農藥,你燒完了能
87 舊版.第三卷 B
洗嗎?根本不能洗!本來這個菜吃了以後讓你增加營養的,結果你吃進去啊還有泥巴,你
怎麼可能吃?這個毒藥不但不增加營養,還把你毒死啊!所以這個裡邊一定要有它的質、
量、次第,現在本論這三樣東西一點都不缺少,所以這才圓滿。這個就是,喏,引導我們
走上這一條圓滿的覺道的這個圓滿的教法,所以

14'12"
依菩提道次第門中,
這個,這條門哪引導我們走上菩提大道的。

14'20"
導具善者趣佛地理,是謂此中所詮諸法。
是引導具足善根的人達到圓滿佛地的這個道理,就是我們裡邊所說的。下面又告訴我
們一個特質,為什麼說,下面‥

14'44"
此中傳有二派釋儀。
說解釋的時候它有兩種傳承。他為什麼要講這個?平常在我們一般的概念當中,我們
不太了解,也不大注意這個傳承的重要,這一點實際上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譬如說我
們現在來說,我們隨便做任何一樣東西,買東西也好,我們常常說‥這個哪來?這個是美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88
國貨,然後這個是福特的、這個是通用的,然後這個是德國貨。譬如說汽車吧,剛才說美
國的是福特、通用,德國的是賓士,譬如說日本的什麼,它每一個都有它的來源。實際上
這個來源裡面包含了什麼?就是那些工程師,傑出的人才,這樣。世間的所有的東西,都
有它這樣的一個圓滿的來源,何況是佛法啊!何況是佛法啊!所以我們曉得學任何東西,
假定你沒有這個正確圓滿的來源的話,學不好。佛法亦復如是,佛法亦復如是!所以他一
方面教那個內容,一方面要告訴我們說‥我這個牌子哪來的?喔,說這個牌子一點都不錯
的!

16'10"
那麼在宗喀巴大師那時候,這個裡邊它有兩派的傳承,這個兩派的傳承就說明了這個
師承。實際上這個師承的內容剛才說的,這個殊勝的教授,都是靠這個傳承下來的。這個
是從佛傳下來,經過諸大祖師圓滿的教理、正確的修持,都從這個圓滿的師承這樣地傳遞
下來,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是特別的一點我們應該了解到的。那麼哪兩派啊?下面,
一個是那蘭陀寺,一個是迦濕彌羅傳的,我們看一看‥

16'52"
勝那蘭陀諸智論師,許由三種清淨門中,詮釋正法。謂軌範語淨,學者相續淨,所
說法清淨。後時止迦摩囉室囉,聖教盛行,

89 舊版.第三卷 B
第一個就是那蘭陀寺。那蘭陀寺那是當年印度最了不起的一個地方,修學佛法的。佛
涅槃沒多久就開始建立,一直等到公元一千年左右,那個回教勢力入侵的時候,由政治勢
力把佛教摧毀為止,始終是執印度佛教牛耳的、最頂端的一個佛法的中心。那個地方的很
多這種了不起的菩薩、祖師,他說在解說佛法的時候、造論的時候,要有三個條件。

17'58"
這個那蘭陀寺順便提一下,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一位了不起的玄奘大師,玄奘大師當年
到印度去的時候,學到最好、最精采的就是在那蘭陀寺。那個時候是這樣、以前是這樣、
以後也是這樣。為什麼要說那蘭陀寺呢?換句話說,印度的整個佛法的最高的,經過了這
麼多了不起的成就的人抉擇以後,剩下來的精華都這個樣的!他們解釋這個經論不是隨便
的喲,他要幾個條件,三個,就是三門清淨,三方面都要清淨了。這「清淨」兩個字很重
要、很重要!就是說這個清淨的話,這個法本身絕對正確,沒有一點點問題,假定說的有
一點問題的話,我們學的人就出問題了。像吃東西一樣,你稍微弄得不乾淨啊,對不起,
細菌乃至於毒,就把你吃死了;佛法也是如此的、佛法也是如此的。世間只是教你受一點
小小傷害,佛法的話,你如果說有一點點不乾淨擺在這裡的話,這留下來的是問題重重。

19'22"
那麼哪三樣東西啊?他說第一個,老師─軌範語淨。這個裡邊包含了兩樣東西:第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0
一個就是「軌範」,就是尊長,譬如我們說軌範師、親教師,換句話說解釋說法的這個尊
長,他自己本身清淨;還要他所講的清淨。為什麼要分兩方面來說?難道說這個人清淨了
以後,他講的還不清淨嗎?對!為什麼?當然,他如果本人自己沒有修持的話,那講出來
一定不清淨,可是自己有了修持以後,他那個清淨還有問題,這個就解釋一下。

20'11"
平常我們也曉得的,說自己沒有解決問題,幫忙別人解決是不可能的,那麼自己要解
決了,那個算是清淨了。這個清淨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個,教理上面要有圓滿的認識,然
後這個教理還有驗證上面的、確定不疑的悟證的境界。他雖然有了這個,可是因為說的時
候,也許他平常一般地說,也許對機不相應。譬如說:我們現在拿世間來說吧!哦!現在
有一個大學者,我們請他來給我們演講。那麼這個大學者來演講有兩種可能,有一種可能
呢,就是把他自己學的圓滿的內容告訴我們;還有一種,也許他所對著機,說今天有一個
地方,一些小朋友啊大家也仰望這個大學者,所以為了使得那些小朋友心目當中有一個仰
望起見,請他來去講。請問那個大學者能跟些小朋友講說圓滿的道理嗎?不行!所以這個
裡邊是兩樣東西都圓滿,這是「軌範語淨」。

21'31"
那麼還有「學者相續淨」。所有的一切法流傳在世間,不僅僅說有老師就行,還要一
定有學的人,這個很明白。不但是菩薩、祖師,我們佛也是一樣,佛出世的時候,那個時
91 舊版.第三卷 B
候同時那個弟子也來。因為一定有這樣想學的人,所以應這樣的機,然後說這樣圓滿的教
法。那個時候如果沒有這樣相應的機的話,他雖然他自己有正確的內容,但是他不一定有
機會說出來。就是佛本身就是如此!他不是說得很清楚嗎?我所了解的法啊就像大地土,
但是我說的法如爪上土。所以通常啊,都是有一個因緣,那個時候佛才說呀!所以,如果
說一個法流傳的話,除了老師這個條件以外,學者這個條件也是相當重要的。就像剛才那
個故事也是一樣,這個大學者跑得來,跑到幼稚園,跑到小孩子那裡去,對不起!學者的
相續不淨,他就沒辦法把圓滿的教法拿給我們。

22'59"
這裡我也可以用一個比喻來說一下,所謂比喻是個故事。相傳我們中國歷史上兩位
名人:寒山、拾得,以及豐干禪師。他們三位,一個是阿彌陀佛,一個是文殊菩薩,一個
是普賢菩薩。結果寒山、拾得兩位大士所現的是什麼?唉!一個破和尚,窮叫化一個,什
麼都不認識的。他為什麼這樣現呢?就是那個時候現出來的相是禪宗傳的時候。禪宗的特
質是什麼?要主要的見到那個本來面目,換句話說,空性。它掃一切法的,實際理地是一
塵不染。所以他自己現這個相,就是什麼?窮得身無立錐之地啊!所以通常我們那個叫化
子,窮得連他站的地方像一個錐子那麼一點點都沒有,就這樣,他所現那個相。他所以現
那個相,是跟那學者相應的,這我們要了解。所以如果這個地方教法盛傳的時候,除了這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2
個老師以外,這個學者還要有這樣的條件。

24'23"
然後有了這個條件以後,第三個,所說的法要清淨。為什麼法要清淨呢?這個法也
說,應機是一種。還有一種呢?它那個法當中有一種應機應小的,有一種應大的;有一種
性宗、有一種相宗;儘管它是大的,應它的局部的。我現在拿佛經來說個比喻。佛經說
了這麼多三藏十二部,譬如說《金剛經》,它也是說‥啊!這個最上乘、最上乘;《楞嚴
經》,通常我們說這種都是好得不得了,為什麼它不是圓教呢?因為它就是針對著這一類
根性的,是!這是大乘,可是他大乘是大乘啊,對不起,小乘的漏掉了。然後那對這個人
天五乘的人又不相應。如果說性宗的話,相宗又不相應;相宗的,那性宗的又不相應,這
就不圓滿了。所以啊第三個,這個圓滿的內容,還要有它特殊的內容,它三樣東西有它特
別的條件。噢!那個是那蘭陀寺。到後來啊,迦濕彌羅,「止迦摩囉」就是迦濕彌羅,我
們曉得的。這個在西北印度,到後來佛法這個地方非常盛,那麼

25'44"
彼諸智者,則許三種而為初要。
那個地方那些大菩薩、大祖師們哪,就說上面那個東西只是一個基本,除了這個以
外還要其他的。那麼他又怎麼說呢?他說的是下面的。也許在這個地方我們會想:哎呀!
93 舊版.第三卷 B
那到後來的時候,豈不是比前面的更精采呀?這個概念我們要了解,並不是說後面的比
前面的更精采,而是說後面的對適應後面的人來說更適應,這個是根本─一切法真正的
重點,是應機才是重要的。所以同樣地,當初那蘭陀寺的三種法門,是應他們的三種法門
的條件,是這個樣;後來的人由於機不太一樣了,慢慢地每況愈下。所以說,就正法而像
法、末法,這個機比較差,所以要求的條件越更多、更嚴密,這是它的不同。否則的話,
我們又說‥「哎呀,後面的好啊!」妄判是非,不知不覺當中就會造成功不應理的取捨。
那麼他下面怎麼說呢?

27'04"
謂正法造者殊勝,正法殊勝,如何講聞彼法規理。今於此中,應如後釋。
這個分成功‥第一個作者殊勝,那就是前面的軌範語淨,第二個正法殊勝,這個法本
身正確。還有呢,有了這個造者,這個造者當中包含了一定有什麼?這個教者、學者這兩
樣東西在這裡面。沒有這兩樣東西的話,他這個「造」不可能、不可能,這第一點。所以
這兩個含攝了,那麼說的又殊勝,在這個地方多的有什麼?怎麼講、怎麼聽這個道理。這
個道理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下面哪,等一下講到那個四個題目的時候說它。現在我在這
裡,說就用什麼?就用後者那個辦法,用後者那個辦法。現在我們這地方就停一下、休息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4
一下。
28'13"
現在這個地方本論所採用的是後者,這個後者分四大段,分四部分,說:
28'30"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

2018/10/26 校正一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舊版} 第四卷 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卷 A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四卷.A面
由是菩提道次引導分四:
00'03"
現在呢,我根據後者這個師承,來說明這個菩提大道修證次第的方法,分四部分:

00'18"
一為顯其法根源淨故開示造者殊勝,二令於教授起敬重故開示其法殊勝,三如何講聞二種
殊勝相應正法,四如何正以教授引導學徒之次第。

分四部分。那麼為什麼要分這個四部分,這裡簡單地說明一下這個道理。詳細的內涵
每一部分哪,他就是說這個,我們只要把下面認真地學,那個細部都了解。一開頭,原則
說一下為什麼,第一個我們了解,說學一切任何一樣東西,你一定要跟一個自己有正確認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98
識的人學,這樣才學得好。不管做世間出世間任何一樣東西,你要學會,一定要跟一個會
的人學才行;同樣會的人,他越是內容精采、越是圓滿是越好。世間法尚且如此,何況佛
法!世間法出一點毛病,那麼最多你說,哎呀,作生意少賺一點錢、虧一點本;佛法出了
毛病的話,就流落在生死輪迴,小的受生死之痛苦,大的在三惡道中,不得了地嚴重!尤
其是修學佛法,你稍微不小心一點哪,嘿,會產生很大負效果,很大負效果,這一點我們
要注意!所以真正對這個佛法本身是否清淨,是絕端地重要。那麼要想得到清淨圓滿的教
法的話,這個引導我們本身他的條件,是決定因素。

02'31"
不過這個地方大家會說:「欸,那麼引導我們的佛最圓滿,何必還要你來造、他譯
了呢?難道你還比佛強嗎?」現在很多人提出這個問題,這個話聽起來,是呀,我們想,
對呀!所以現在有太多的人說:「啊,你不要去看那個論,難道造論的菩薩還強得過佛
嗎?」我們一聽覺得對,然後你就不去看論了。這裡邊却是有個大問題,這個我們在這裡
解釋一下。

03'05"
佛,說的法跟他內證的內容,有兩個絕不一樣的地方,這一點我們要認識。他內證的
是完全圓滿的,千真萬確,所以就內證這一點來說,沒有一個人能比得過佛。菩薩當然不
如,祖師更不如!但是他講的法卻有一個特質,是對不同的根性說的。他對小孩子,就講
99 舊版.第四卷 A
小孩子的法;對大人,對大人的法;然後對兩千多年以前,對兩千多年以前的人講的法;
對我們現在是另外一種法。佛自己是最圓滿的,可是他講出來的法所對的根性,跟你相應
不相應?不一定相應,這第一點。不但在時間、空間,都有一大段的距離,在這種狀態當
中,這個裡邊就有問題了。

04'04"
理論上面我們應該了解,實際上呢,我們也看一下:是,佛說的法是絕對圓滿,千
真萬確。因為說得圓滿,所以他對機也圓滿,所以凡是講到哪裡,每一部經典上面,那個
當機眾聽完了以後,大乘的,一定是很多人證無生法忍,最起碼的發菩提心;小乘的,得
法眼淨、證阿羅漢,這個是佛真正圓滿的結果。表示什麼?那當機就有這樣的功效。假定
不當機的話呢?對不起!所以「佛法不應機,等同閒言語」,如果不應機的話,那就是說
空話一樣的。現在,我們不幸的是不應機,你看上去不一定有效,儘管你說你有了信心去
看,有信心是有信心,你看是看了半天,如果你大乘根性,請問你得了無生法忍嗎?你發
了菩提心嗎?小乘的,不要說羅漢果,你得了法眼淨嗎?沒有。那麼表示什麼?這個問題
就在這個地方嘛!這事實也是這樣,這個我們要了解的。

05'16"
再說,他因為是當不同根性的機,所以這部經典裡面說這樣的一個法門,那部經典
裡面說這樣的一個法門,這個法門是整個修行過程當中的一個部分,一個關鍵所在。譬如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0
說《金剛經》那是破空,就是對「著有」的人怎麼樣教你破這個,這樣的觀點。不同的經
典有它不同的說法,拿我們如果學不好的話,學了這個呢變成功什麼?斷章取義。這個斷
章取義是修學過程當中是最嚴重的,是一個大缺失!所以你不認識這一點,你也以為如此
─好、好、好!那麼,必定要經過這個圓滿的教授傳承,說明這個內容,那時候你才曉
得:喔,原來這樣的!教你自己去學是斷章取義,等到這個善巧的解釋明白了以後,然後
用到你身上的恰如其分哪!這個所以能夠把「斷章取義」變成功「恰如其分」要靠什麼?
要靠這個引導的人哪,這一點我們必須要了解,這樣。所以這個上面我們要了解‥哪、
哪!有這個特點在,這個特點在。要不然的話我們難免會引起誤解,引起了誤解就失去了
大利益!所以他現在說,喔,這個造者殊勝。尤其這個圓滿的教法,你將來看一下,那個
才曉得它所講的這個殊勝,殊勝到什麼程度,為什麼它這個法這麼好!這個對我們是有一
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的認識!

07'13"
那麼還有一點,因為我們要想修學的時候,必定有一個特質,因為我們是個凡夫。
假定說我們成了佛的話,我們不是修學,我們教別人;我們只是凡夫,了解了這個苦要去
學,所以我們的的確確,雖然學的人說應該有辨別的能力,可是這個辨別能力的確不強。
那麼這個時候根據這個什麼?根據真正有成就的世間,或者在我們這個圈子裡邊,經過了
101 舊版.第四卷 A
時空考驗以後,經過這個如理抉擇以後,肯定他的價值的,那個是我們認定的一個標準。
本來這種認定的方式,本身是並不圓滿,但對我們來說,也只能用這個;我們找人說,大
家都說這個人好的,你也好的。那麼然後大家說的當中有兩種:有一種壞的人說好的,這
個不一定;有一種是好的人說好的,那大概就可靠。好的人當中又是智慧的人說好的,那
他跟智慧一定相應;有很多人福德的人說好的,那這個人跟福德一定相應。這個是我們抉
擇我們要跟的這個善知識的一個重要的條件。

08'42"
現在這地方,他下面就把這一點的行相指出來。所以我們目前,雖然不能認識佛法本
身的內涵,沒有殊勝辨別善惡的能力,可是我們卻有世間上面這種的共識。所以他現在拿
這個共識來告訴我們說:「啊,對、對、對!這個才是。」於是啟發你的恭敬仰望一心想
學,你就學對了。有了這個標準以後的話,那個取捨就取捨對了。

09'18"
那麼第一步呢,說這個要去學;這個修學佛法,要一個重要的特點,要什麼?恭敬
心。平常我們最大的障礙,都是說:「哎呀,我有業障啊!」業的中心是什麼?「我」。
我的特質是慢,當你有一個慢的心,這慢總歸是我總覺得最精采。平常所以我們跟人家聊
天也好什麼,自己總是自己的意見總是對的,因為你有自己的意見,那個障礙在那裡,別
人的東西就進不來。假定你是了解對方的高明,他告訴你方法的正確,你那個時候,心裡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2
面就把慢心就降低了。這個慢心對治它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恭敬,這樣。

10'01"
所以他第二步說這個‥啊,不但這個造的人這麼殊勝,而且造的法這麼殊勝,「啊,
這麼好!」於是你一心仰望,於是那恭敬心提起來,那個時候你就能夠正式修學佛法。所
以他在正式講這個法之前,先把這個法的殊勝說一下,啟發我們對這個法的恭敬。我們平
常所以愚癡,最大的原因就是不恭敬,所以當你恭敬的時候,一方面眼前修學佛法,是一
個最大的推動的力量,障礙減少,同時呢以前的宿障也能夠淨除,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原
因!

10'47"
那麼說,哦,有這樣的殊勝的造論的成就者,造了這樣殊勝的這個解釋的法。下面
哪,還要一個道理─對於這樣的殊勝相應的法怎麼樣聽、怎麼樣講。你在這種狀態當中
才跟它相應,否則的話這個還不相應,這個還不相應。那麼這個第三點,平常往往疏忽掉
了,實際上這一點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這個詳細的內涵,講到第三點那部分自然會有很
清楚明白,很清楚明白。

11'30"
這地方我不妨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下,譬如說我們現在要到哪一個地方去─
當然我們現在是要從凡夫地跑到佛地,那麼這個都是經歷精神上的、哲理上的─我們現
103 舊版.第四卷 A
在用一個眼前看得見的,事相上的這個比喻。譬如說:我到台南去。你可以走路,走路不
要任何準備,反正你站起來就走了,不就行了嘛!你只要認得這條路,有人告訴你這個路
怎麼走,就這樣。那麼換句話說,有一個過來人告訴你怎麼走,然後呢,指示給你這個方
法,那個沒有錯,這兩者夠了,你不要其他準備的。

12'13"
下面腳踏車,對不起!腳踏車就要準備準備囉,那個腳踏車過去的時候,上面嘛看
看那煞車好不好,然後呢鏈條很久沒有用,要加點油,哪一個地方等等,要一點準備。如
果汽車的話,那準備更多,說前面這個冷卻引擎的水,然後呢機油,然後呢汽油,然後輪
胎裡面的氣足不足,你準備好了以後才行啊!如果是飛機的話那更嚴重,如果準備不夠的
話,不動滿好,一動出起毛病來,到那個時候的話性命交關。儘管已經有一個人告訴你怎
麼走,然後這個路也告訴你清清楚楚,如果你不準備好的話,出毛病喔!這是千真萬確的
事實!

13'05"
所以我們現在,有很好心學佛的人,也有圓滿的教法,我現在所體會到的就是第三
點。所以關於第三點真實內容,你們慢慢地下去自然會了解,為什麼這麼重要,實在是太
重要、太重要!最後呢有了前面這個樣樣準備好了,那個時候就開始了,說正以引導,這
個是為什麼要分這四個。現在這個裡邊呢繼續下去,我們看看這個文: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4
13'39"
今初
第一個就是造者殊勝,看文:

13'44"
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所有教授。別則此之教典,即是《菩
提道炬》。

整個地來說,現在本論所講的重要的內涵是什麼呢?就是《現觀莊嚴論》。《現觀
莊嚴論》是至尊慈氏,就是彌勒菩薩,要曉得佛涅槃以後,佛把整個的責任就交給我們的
彌勒菩薩,所以現在來引導我們的最圓滿正確的引導者就是他,就是他。那麼他當然這個
本身是圓滿的,那麼內容呢是講的這部書。那《現觀莊嚴論》是什麼呀?我簡單地介紹一
下,裡邊一共說八樣東西,叫作:第一個「三智」,什麼三智啊?一切智、道種智、一切
智智;第二個叫「四加行」;後面呢「一果」─佛果。

14'47"
換句話說前面那個境,就是說我們應該了解我們所對的境,我們凡夫所對的境,依我
們的無明妄識所對,造種種業。現在呢,我們了解為什麼會有這個染污生死的痛苦,就是
所對的境是不認識,那麼不是外面的境有錯誤,而是我們能認識這個境的這個識本身有問
題,所以這個實際上還是就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應該把這個東西認識,所以說的「智」
105 舊版.第四卷 A
─一切智,一切智是了解一切法總相的,一切法總相─空;然後呢,道種智是指一切
法的差別相的;然後呢一切種智,就是把所有的這個通達總別一切的這個智。這個三樣
圓滿就是佛。那麼要想得到這個東西,那麼內涵等等,修行呢就是四個次第,所謂四個加
行;經過的這樣以後,最後圓成一個佛果。

16'03"
所以雖然是說起來這麼簡單,實際上就是從凡夫地,達到究竟圓滿成佛的圓滿的綱要
全在裡頭,可想而知本論是何等重要!是,我們目前可以不一定全部學,但是我們必定要
全部認識,為什麼?因為我們究竟的目的就是這個。你有了這個究竟的目的,認識了這個
綱要,然後下腳走的時候,的的確確走你該走的。該走的只是一步,但是你眼前跨出去的
一步,一定要走對方向。在整個的道路當中,你走對,那麼每一步,然後把一步一步加到
最後,圓滿。所以開始走這個一步的時候,你就應該把整個的路線認得清清楚楚,這樣走
下去的這條路最圓滿直接,這很清楚明白。

17'07"
我還是舉個例,譬如說我們剛才說到台南去。到台南去。可能剛才說走路、腳踏車、
汽車,那用的工具沒關係,然後呢,走的路線也有幾條,但是你一開頭的時候絕對不會
說:「反正不管了,我出了門再說。」是,這個不對的,你一定要曉得,從我這裡到台南
去你走哪一條路線,那個才行。你要出了門再去的話,那我們出去從那門跑出去,然後呢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6
馬路四通八達,你到底怎麼走呀?哪有這樣的事情啊!

17'38"
現在我們太多人都是犯了這個毛病,「噢,好了!我不管了,反正念佛、反正參
禪!」就是這樣。實際上這個裡邊大有問題啊,這個大有問題!因為你的目的,假定說你
的目的,你的目的幹什麼?我的目的就是它念四個字。那沒關係,你只要「阿彌陀佛」就
算了,能不能往生不去管它。現在假定你要往生的話,對不起啊!你要看看囉!四個字
好,六個字好?還要其他的助行、正行哦!可是我們實際上的目的不在往生,要成佛!為
了要成佛。所以眼前最好的方法要往生,要想往生所以要念佛。所以必定是,你整個地要
到台南去,為了達到,就我眼前這個目的當中,然後走這條路,這不是很清楚、很明白
嗎?對吧!

18'26"
而且這個情況之下我還舉個比喻,當然現在我們說到台南哪,這個方便,成佛沒那麼
簡單的啦!我們不妨這麼說了,到美國去,譬如這麼說。那麼有人說到美國,美國在哪裡
啊?一想:喔,美國在我們東方。夠不夠?對不起,這個萬萬不夠的哦!假定說美國在東
方,那麼我出門向東走,你走得到嗎?我保證你走不到!然後你出門,我們這個門口向西
的,你說向東你怎麼,向西走你不是走錯了嗎?你向東走碰壁,到後面你怎麼走啊?不行
的。所以到哪裡去一定有它的一個完整的方便善巧,轉彎抹角怎麼怎麼走,就算你出了門
107 舊版.第四卷 A
對了,你向東走跑到花蓮,向前跨一步,對不起,太平洋,下面就死路一條,這很明白!

19'19"
所以任何一個地方,你真正要走之前,必須要先把你的目的認清楚,然後達到這個
目的,該走你什麼走的路,然後這個路當中眼前你下腳的哪一步。所以不管是念佛、參禪
哪一個,那是我們眼前下腳第一步,一定要走的,的確,走你相應的,絕對沒有錯!但是
千萬不要說:「我走這個,其他的不管了!」那剛才這個比喻在這個地方。所以我們不要
說:「哎呀,這個我們學這個幹什麼啊?」這個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所以他前面也告訴我
們了,「偏執暗未覆」─那種具善根的人喏!同樣的道理,為什麼有的人是一生取辦,
有的人要轉三大阿僧祇劫,證羅漢果尚且如此;同樣的,有的人往生去上品,有的人往生
去下品,有的人去了是邊地,有的人念了半天是念不去,毛病在哪裡呢?就在這裡。這是
我們一開頭應該有的認識,應該有的認識。

20'27"
因為我曾經遇見過這麼很有趣的事情,有的人說:「法師啊,哎呀,現在這個時候念
佛要緊,你講這個幹什麼,我趕快去修行啊,然後呢要打七剋期取證啊!」我聽了我非常
讚歎,我說:「好啊,你剋期取證,我請問你,念了七天你取證了沒有?」他想了半天,
沒有,對吧?然後呢你仔細一想啊,他說:「我不但念一個七天,念了好幾個七,到現在
為止還毫無名堂。」現在太多這種人。然後呢自己念不對還勸人家:「哎,你不要去管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08
啦!」然後呢一個七不對、十個七不對、一百個七不對。說實在話,我自己就這麼受了這
樣的一個痛苦過來的。啊,大家拼命關在這個地方去念!以後我了解了一個事實‥我們真
正的目的是學佛,不幸的我們學錯了。學什麼?學我。我在這個地方得說一下,說一下。

21'24"
我先舉個比喻,當初我看那個倓虛大師的《影塵回憶錄》,他老人家提出一個三個字
來,三句話─看破!放下!自在!啊,美啊!世間的所以很多纏的是什麼?說看不破,
你看破了嘛就放下了,放下了嘛就自在了。啊,覺得好高興!的的確確這六個字,大部分
人一看就懂,然後呢自己覺得對了。不幸,錯了!這話怎麼講呀?這話怎麼講我要解釋一
下。現在我們了解的「看破」,這兩個字,你只要念過小學都懂,如果念過中學、大學,
那懂得更多。那麼為什麼懂得更多?就是說當你程度越深,你對這兩個字的內涵,了解得
越深,對不對?

22'17"
到現在為止,我們了解這個內涵,說看得破的是什麼?看得破我們對世間,人世間這
種是是非非;你在這方面看破了,你在人世間的是是非非可以減少一點。生死當中的是非
你看破了沒有?你看破了沒有?這兩個字可沒有告訴你喔,世間用這兩個字沒告訴你喔!
所以平常你一天到晚,哎呀,忙這個世間的東西,忙這個東西,哎呀,女兒要嫁、媳婦要
娶、股票又要漲,然後這種事情,啊,忙得不得了!一聽見看破:欸,好,看破了。真正
109 舊版.第四卷 A
地看破呢,你還在世間的量則當中,對前面忙這件事情你是看破了,可是對佛法來說,你
還不相應。你自己覺得居然懂了,然後你放下了,你放下的是股票,是稍微放掉一點,兒
子女兒的事情,稍微減輕一點,但是心裡面還纏在這個地方。

23'18"
相對地前面這個是稍微好一點,你要想拿這個跳出輪迴,跳得出嗎?我們平常說學,
就是學這個。所以這個,仍舊在「我」這個圈子當中,結果你越學,你自己越覺得很得意
咧。結果這個我是越學越大,弄了半天,請問你怎麼能跳出輪迴啊?太多人就犯了這個毛
病,所以總是覺得:哎呀,這懂了,趕快去!明明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不幸為什麼現在這
麼多人念了半天去不了的原因,都犯在這個毛病。還是說:「哎呀,我七天趕快行!」
是!你七天去了,千真萬確的事實,見了佛,自然有最好的教授在。那個地方我們要自己
仔細檢點一下呀!

24'04"
如果說我們另外一條路,有了圓滿的認識,然後你下腳一步,那一步都走對的,你跑
一步、就對一步,跑一步、就對一步。所以祖師都告訴我們,譬如念佛法門,憨山大師說
得很清楚,不但是憨山大師,其他的很多祖師。現在的念佛的人哪,到臨終的時候手忙腳
亂,其實他眼前他根本不曉得這個念佛的意思是什麼,嘴巴裡面啊佛一直在念,生死的根
支一直在長。念到臨終的時候,只是生死的業力在這個地方,一點消息都沒有!真正念佛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0
的,當下都在生死的根支上面斬斷,是刀刀見血,用不到到臨終,當時念的時候你已經很
清楚,這句佛號是派上用場的,積得淨業,當然你只要積夠了,到那時候臨終的時候自然
去嘛!

24'53"
那你怎麼樣才能夠認識這呢?喏,就是這個圓滿教法,非常簡單!你們只要認真地
從本論學下去,要不了多少,他就告訴我們:喔,怎麼樣念是念得去的,怎麼樣念是念錯
了。你了解了,然後去念,那的的確確是千穩百當,是萬修萬去啊!如果你條件夠一點,
你要更升,說‥喔唷,我不但是要邊地,不但要下品下生,然後上品上生,也在這個上
面;不但是凡聖同居土是上品,乃至於我要進到實報莊嚴土的都有份,還是在這個裡頭
啊!所以我說到這裡順便一提。

25'36"
那麼這是個大綱,這個《現觀莊嚴論》這是整個的,至於說個別的那麼是什麼呢?說
《菩提道炬》,《菩提道炬》是阿底峽尊者造的。

25'48"
故彼造者,亦即此之造者。
所以造《菩提道炬論》的這位尊者,就是本論的作者,因為這個綱要整個地照著,換
句話他的藍圖,他的藍圖。實際上宗喀巴大師的這個內涵,的的確確是完完整整地接受阿
111 舊版.第四卷 A
底峽尊者的圓滿的傳承。阿底峽尊者的傳承,經過幾方面,最後到宗喀巴大師身上,他有
所有的傳阿底峽尊者的老師的,一一都傳到宗喀巴大師身上,這是事實。

26'26"
還有一點要特別指出來的,就是就本論的內涵來說,對於我們應機來說,本論還遠超
過《菩提道炬論》。前面已經說過了,不是說本論比《菩提道炬論》好,不是,而是說應
我們的機,這一點要很清楚、很明白,這樣。所以對我們現在來學的話,你們不妨把兩個
論看看,《菩提道炬論》你看的話,你看了半天莫名其妙,可是本論的話一看,所有的修
行的問題都解決─你念佛,念佛成功;參禪,參禪成功;學教,學教成功。這一點我順
便一提。那麼這個是誰呢?

27'04"
彼復即是大阿闍黎勝然燈智,別諱共稱勝阿底峽。
「勝然燈智」就是他翻譯成功的名字,那麼「別諱」,他的諱叫阿底峽,阿底峽是西
藏人的尊稱,翻成我們中國話就是殊勝、最超勝的。比如我們對最最特別的,我們稱他某
某尊者、某某大士這一類,那麼這位阿底峽尊者,西藏人通常稱呼這樣,就是說表示對他
最尊貴的、最尊敬的一種稱呼。現在呢,這個他的殊勝分幾部分來說‥
27'45"
其殊勝分三: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今初

2018/11/03 重校正一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卷 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四卷 B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四卷.B面
其殊勝分三:一圓滿種中受生事理,二其身獲得功德事理,三得已於教所作事業。 今初

00'04"
分三部分,第一個呢就是他自己的出身,說「圓滿種中」,他的家世等等,第一個。
第二個呢自己的獲得的功德,換句話說,第二個就是自利。這個自利又分兩部分:教、
證等等;現證的,以及教理方面的。然後呢得到了這個,最後所作的事業純粹是利人方
面的。它分三部分當中,後二者容易懂,說自利、利他。第一點哪,是「圓滿種中受生事
理」,這個要說一下。我們平常有一句話,叫「英雄不論出身低」怎樣、怎樣,說這個真
正的英雄,不講他的出身。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卻又牽涉到他的出身,這個說他的家世的
圓滿。這有什麼關係呢?大有關係,大有關係!因為平常我們說「英雄不論出身低」,那
是就世間的衡量標準,世間的衡量標準只看眼前─果;換句話說這個人在世間,所產生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4
的世間的功效:喔,這個人創造時勢是個大英雄!只看這一點,其他的不管。佛法講的是
三世因果,而這個三世,從以前的無限,是無量無邊以前,一直到圓滿成就,這個時間是
無量無邊。

01'40"
我們也了解,一個大乘佛法的修行,絕對不是短時候可以成功的。雖然《華嚴》上
面說:「善財童子以十信滿心,一生取辦。」可是從凡夫到十信滿心,卻是經過很長的時
候喔!那麼前面這個修行,因為有了修行的因,感得眼前的果;所以他前面的越圓滿,
那麼這一生感得的果也一定越圓滿。而這個圓滿從哪裡開始?從出身開始。這點我們要了
解的。所以佛法裡面很多祖師,有很多祖師,雖然是祖師,可是祖師的位次的高下,卻跟
他宿生的業因有關係。說凡是越高的,他的出身一定越圓滿;下面的那就不一樣,看他偏
重於哪一方面。不過有一個要例外,權位菩薩不算。所謂權位菩薩他本身已經成了佛了,
他只是跑得來應你們這些根性,所以他並不顯示他自己的每……只是偏的,只權現那一部
分。在這一點來說,這個所現的一定不是圓滿的教法,這也不是我們這裡談的。

02'56"
所以圓滿的教法他一定有這樣的一個圓滿,所以這個圓滿的話,從他自己的家屬出
身開始,他的出身這樣,所以呢福德圓滿,表示他的。第二個呢,要他智慧圓滿,世俗的
智慧圓滿,然後呢,世俗的智慧、出世的智慧圓滿,出世的智慧包括出家了。出了家以後
115 舊版.第四卷 B
呢,理論上面說教、證,佛法主要的兩樣東西。教就講那個道理,告訴你為什麼要修行,
修行些甚麼,如何修行;你懂得了照著去修行,現證,所以教、證二量。那麼這個是屬於
自利方面,了解了還要利人方面。所以真正圓滿的教法必定從這三個方面,這是我們了解
的。所以這一方面我解釋一下,至於這個文本身,那比較容易懂,我就不詳細解釋了,不
詳細解釋了,所以這個文你們自己得好好地看一遍。

03'57"
還有,如果說大家對阿底峽尊者真正地歡喜的話,我介紹你們一本書─《阿底峽尊
者傳》,這個佛教書局有。其實真正要看起來的話,還有一本書《宗喀巴大師傳》,現在
佛教書局已經出了一本《宗喀巴大師應化因緣集》,那是用白話寫的宗喀巴大師的傳。
因為真正造本論的這個造者是宗喀巴大師,你能夠把《阿底峽尊者傳》跟《宗喀巴大師
傳》,兩個都看一看,那時你才曉得:啊,這個造者的殊勝真是不得了啊!所以他們兩
位,一個印度,一個在西藏,都被當時,而且後來幾百年當中,都稱他為「第二仁能」,
說:「啊,那是佛再來,實實在在的佛再來!」詳細的內容我不講了,不過有一點我可以
在這地方說明一下,啟發我們對這兩位尊者的景仰。

05'09"
這個阿底峽尊者,自己出身他是個國王王子,而且是一個大國,東印度的大國,東印
度相當於我們現在孟加拉,就是東巴基斯坦那個地方,那個時候印度當年非常大的一個大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6
國。然後呢他是一個王子,他是個老二,實際上他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老二
表示的位次,它有一個特別的關係在,這裡不詳細講它。從小就是絕頂聰明,這個說明甚
麼?說明宿生他的福德、智慧兩樣東西都這麼圓滿。不但是絕頂聰明,而且他從小就要出
家。欸,這個人好不簡單哪!那麼然後呢出家,還沒出家之前,他已經就去廣泛地接觸世
間、出世間。世間的學問在十幾歲以前已經統統學遍了,無所不通,就像我們釋迦世尊一
樣,那世間沒有一樣東西不通的。

06'10"
這裡講一個典型的故事。那時候他有一次,僅僅啊,這個本論上面也說,只有就十五
歲,十五歲喔!然後有一次去聽了一趟《正理滴論》,這是因明上的,因明哪,這個因明
拿我們現在來說就是理則學,這東西很難學。我想我們接觸過佛教、佛法的很多這個同修
們大家都了解,這個因明這是非常難學,教我們往往學了個幾年哪還迷哩糊嚕,裡邊的很
多內涵弄不懂。結果這位尊者啊,跑得去聽了一堂,在我們想像,這個聽一堂能聽些甚
麼,結果它的效果是什麼呢?不妨啊把這個故事講一下。

06'58"
印度當年有這個習慣,這個外道跟這個佛法經常要辯,然後它這個辯的時候有一套正
確的方法,不是像我們現在這樣大家抬槓子,大家亂蓋一通。它不是的,由於它完整的方
法,合乎這個理則的,大家技巧地辯論,而且有旁邊的人評斷。這個評斷的呢都是國王、
117 舊版.第四卷 B
長者,都是絕有聲望的人,所以這不能亂來的。那麼輸的一方的話呢,有兩個:要嘛就是
我服你了,然後服你了,譬如說我是道士,你是佛教徒,那我輸了,那麼我們的那個道士
道冠統統拿下來,改穿和尚服,做你的徒弟,然後呢這個道士廟統統供佛。反過來也是如
此。這個很嚴重啊!要不然的話呢,我頭給你,這樣啊!

07'52"
結果那個時候,他阿底峽那時候去學的這個老師,他是這個佛教當中一個非常了不
起的大師,正在跟一個外道辯論,辯了好幾場還不分勝負。那麼,那個時候又有一次大辯
論,結果不幸在辯論之前哪,這個老師生了病了。這個辯論的時候那是要全部精神擺在那
裡,精神不好的稍微一個不小心,對不起,這個話柄漏出來了,那就要辯輸掉了!所以啊
這個老師有點身體不好,就不敢出去,那麼要找一個人代替,但是誰也不敢,不敢應這個
場。因為你萬一你辯輸了,那個所有佛教的廟,好、好,統統搬出去,然後把外道的像搬
進來,那個和尚把和尚衣服脫下來,要跟人家走,這怎麼可以啊!結果呢一般狀態當中,
當然可以說生病。那人家會說:「你看他辯不過啊,他就是裝病啊!」這個東西對外面來
說的話,這個很糟糕的呀!哎呀,大家覺得非常為難!

08'49"
那麼,阿底峽尊者正好聽了一趟,他是絕頂聰明,這老師也覺得這個人很行。大家
想起:欸,這個人很精采,何不妨問問他看呢?居然,他就說……問他的時候:「你去辯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18
一辯。」「好!」要我們想這個怎麼可能啊!欸,他去了。不但他去了,而且一辯,辯
勝了!你可以想到,簡直是何等聰明!他這樣的決定性的大辯論,好幾次,就把當時的整
個的外道一下壓服,可想而知這個人的識見。年紀那時候幾歲啊?十五歲喔!要我們現在
十五歲的,什麼都不懂喔,這可以說這個人絕頂聰明!所以你們好好看看,啊,《阿底峽
尊者傳》真動人哪!

09'34"
然後呢他以後,家裡這麼好,這個條件之好啊,怎麼勸他也勸不住─要我們現在想
的話,要怎麼捨也捨不得─換句話他宿生的善根,以後呢他出了家,親近的老師。他親
近的老師都是當年最了不起的大德,不管是性宗的、相宗的,是第一位、第一位是勝敵
婆羅門,然後呢阿嚩都帝,然後呢一步一步上去,這個明了杜鵑論師,這個大明杜鵑論師
是龍樹菩薩的三傳、不曉得四傳弟子,那個時候這樣的人喔,這樣。譬如說現在對我們來
說,真正講教理方面是中觀、瑜伽兩派,大家說最高的就是中觀,那中觀的正宗是月稱論
師,就是月稱的弟子,親傳弟子哦,這麼高的高人!而且都是證得什麼?至少都是證得加
行位以上的。

10'32"
這個加行位這是相宗所判的位次,拿我們中國的祖師們來說起來,我們曉得的有一個
人,是天台智者大師的老師─慧思禪師,他是加行位上的人,你可想而知這個加行位
119 舊版.第四卷 B
何等地高明!現在我們祖師們都是大徹大悟,對不起,大徹大悟有很多很高的喔!佛到最
後也是大徹大悟,但是很多大徹大悟的祖師還是凡夫,這我們要了解。不要拿我們的話來
說,譬如憨山大師,他當年大徹大悟,人家就問他:「哎呀,你比之於祖師怎麼樣,譬如
天台智者?」「喔,我怎麼可以跟大師相比,這種人高不可攀哪,我只是了悟心中啊!」
喏,你看,一個明末四大師之首,最了不起大徹大悟的,他尚且把他推崇備至。這我們不
曉得位次,所以你真的曉得位次,這個加行位上的菩薩是高不可言!

11'31"
阿底峽尊者有幾十員大善知識是他的老師喔!他最最起碼是加行位上的,而且最後
阿底峽尊者還說,他是說他老師的功德,他一一都具足。從這個上面上去看的話,他超過
了所有的老師。為什麼?他具足一個老師,那跟他平,他所有的老師都具足,其他的老師
倒不一定耶!拿我們中國具足這個條件的人是誰啊?祖師,佛教當中找不到,世間有一個
─孔老夫子。孔老夫子是廣學各家,所以各家的他都有,變成功什麼?集至聖大成。所
以阿底峽尊者當年印度也是一樣,他所有的印度的教派宗主就是他。

12'17"
印度當年有個習慣,所有的這個大廟,它有不同的很多宗派,那個每一個廟有它的宗
派。譬如說拿我們目前國內來說,這個是禪宗,這個是淨土,那禪宗的又是臨濟、又是曹
洞。每一個宗派當中,它有一個我們這一派當中最高成就者,這派的宗主,那麼有一個表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0
示,什麼表示呢?就是這個鑰匙,這個大廟的鑰匙交給這個頭,就這樣。阿底峽尊者到最
後他身上掌管的鑰匙,臨離開這個印度到西藏去的時候,不曉得是一百零八把,還是八百
把,我就弄不清楚了,這個翻譯上面。總之當年印度大廟所有的鑰匙都在他身上,十八部
哪一部最徹底圓滿認識的就是他。所以不管是哪一部,反正有諍論了、有問題了,你只要
問到他,他都給你解決。小乘,小乘也是他,大乘,大乘也是他;性宗,性宗也是他,相
宗,相宗也是他,他有這麼了不起的喔!

13'16"
在我們中國的的確確找不到,你可以說:「喔唷,杜順和尚很了不起,他賢首宗開
宗創派的大師。」欸,對不起,天台這不一定哪!只是覺得:欸,這個人很了不起,不一
定最佩服他喔!拿我們現在來說,我們現在常常看見,譬如說:啊,民國以後幾位了不起
的大師,我們通常說虛雲老和尚啊、印光大師啊、太虛大師啊,乃至於什麼啊!我就曾經
聽見過有一個大法師,那個現在這種大法師,都是年紀很老的老法師。我們平常說某某大
師,他就說:「印光,這個老和尚……」欸,為什麼?他參禪的,所以他對念佛的人不一
定贊成;反過來說,念佛的人說:「虛雲老和尚這個真是了不起,可是啊現在的人不一定
合適。」就是我們中國的的確確歷史上面,沒有一個說當代、後代大家宗仰他的。可是阿
底峽尊者在整個的印度,是哪一宗、哪一派都是這樣,一直到他後來到了西藏去了,居然
121 舊版.第四卷 B
還有不遠萬里跑得去,要去問他問題的人。這個詳細的這個內容,我想我不仔細說,不過
這地方我把那個大綱說一下。他下面分幾部分,第一個呢,在第三頁上面說:
14'39"
獲得功德事理分二:一知見廣博獲教功德事理,二如理修行獲證功德事理。 今初
最頭一段是自己的出身,這個出身家世圓滿。第二個呢,然後修學佛法,修學佛法,
所以佛法一定有兩個步驟,說佛的法─教、證。教是因,你有圓滿正確的教法認識作為
因,照著這個教法去修持結這個果,所以教、證之間是互為因果的。同樣地,這個概念如
果不清楚的話,你就出了毛病了,所以大師造本論的時候,前面就說「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就是啊這個因果沒弄清楚,你沒有這個因怎麼感得那個果呢?所以
他現在這個造者第一點告訴我們‥啊,先教,教是廣博,那時候非常圓滿的;然後這個教
當中啊,又是先是世俗的,後來是出世的。然後呢這個出世的當中的話,又分幾個部分:
戒、定、慧;這個戒當中又分成功別解脫戒、菩薩戒、金剛乘戒。它每一個部分分得很清
楚,它一步一步地上去。

16'07"
我們現在往往有這種毛病,說大乘的啊,說這個小乘的戒不要。這完全錯了!沒有小
乘的基本的戒就沒有菩薩戒,沒有菩薩戒就沒有金剛乘的三昧耶戒。你看,阿底峽尊者這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2
麼了不起的一位大上師,他學戒的時候,學得無所不通,當年小乘四個根本部,以及細分
廿部派,每一個地方他分得清清楚楚,不相混雜。然後去受了戒以後持的時候,哪怕最細
微的戒,絕不有犯。由於這個基礎上面,然後再菩薩戒,然後再密乘戒。正因為他如此,
所以印度不管是小乘、大乘、性宗、相宗都佩服他,他也能夠如理如量,解決每一部分的
問題。所以戒是這樣,有了這個圓滿的戒,得定,然後呢是慧,這個是自利方面。

17'13"
有了這樣的自利,才能夠利他,要不然你自己都不能解決,說幫別人,那不是荒唐
嗎!尤其是佛法,更談不到。為什麼要這麼說呢?佛法真正說的內涵是,沒有錯,要說解
決一切痛苦,得到一切圓滿的快樂,可是同樣地說苦樂,跟世間有個絕大地差別。世間所
以不能解決這問題,因為無明,不能認識這個事情的真正的真相,顛倒所產生的結果,明
明是苦的,我們把它看成功樂的。所以佛真正出來的一定哪指出世間的真相,說告訴我們
世間的真相。

18'00"
現在我們不了解這一個修學佛法必然的次第,所以修學佛法必然次第,了解世間真相
苦的,一定是第一個策發厭離心,有了這個厭離心以後覺得……。為什麼有厭離心啊?因
為覺得:哎呀,世間原來這麼苦啊!我以前不了解它呀,然後被它迷糊住了啦!被這無明
所欺騙了,所以產生了一個大厭惡!所以由於這樣的了解、厭惡,一心跳出來,然後呢自
123 舊版.第四卷 B
己又推己及人。他說我們這個修行人,修行人講道德,世間普通一般稍微有一點道德概念
的人,都不會只管自己,何況是個修行人哪!所以他更進一步推己及人,才想幫助別人。

18'48"
那麼那個時候想幫助別人的時候,他就感覺到,以自己的心曉得:「哎呀,這個世間
這麼錯誤,大家迷糊啦,然後貪著難捨啊!」那時候勸別人:「哎呀,你要認得清楚啊,
不要貪著,結果你的痛苦所以不能解決因為不認識啊!」那時候才是大乘。假定我們不認
識這個,自己對這世間的事相不認識,還貪著難捨,你去勸別人,你勸些什麼啊!這不是
很清楚嗎?這個世間好得很欸!我自己都捨不得,你叫別人家說捨掉它,那不是顛倒嗎?
這個大乘從何談起呢!實際上我們有太多人說這種事情。

19'29"
不過有一點我們要了解:我們不要了解這個東西隨便妄加批評別人。這個佛菩薩到世
間來,一定示現我們世間共同的量則,跟我們哪,所謂同事,他也跟你一樣,跟我們混在
一塊兒,然後呢慢慢地接近,引導你。我們應該有這個正確地認識,然後有了正確認識,
自己衡量自己,努力爬上去。所以剛才這種道理,是用來衡量我們自己,只有修學佛法,
你能夠這個拿標準衡量自己就對了,不要看別人,看別人的話你就錯了。所以處處地方佛
經上面都告訴我們哪,你要了解這個,要了解這個,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菩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4

20'13"
你如果不了解這個,修學佛法了以後得不到好處,反而有害處。為什麼呀?因為你
沒有修學佛法,你這標準是世間的標準,世間的標準嘛大家本來是雜染的,馬馬虎虎也就
算了,彼此彼此。現在你修學了佛法,了解了佛法,佛法的標準高得很欸,它是佛的標
準欸!然後你拿這個高的標準,拿得來不自己淨化自己,然後就拿著來看別人,這是個照
妖鏡,一看哪!嗨,天底下所有的人是妖魔鬼怪!這不是很簡單嗎?因為這個所有的大千
世界只有一個是佛,佛也已經涅槃了;既然佛涅槃了,現在生在世界上面,當然沒有一個
圓滿的,所以每一個都是妖魔鬼怪。只有一個人沒照到,誰呀?我。本來要這個東西淨化
你自己,照你的,你不幸照錯了。因為你看見別人都是妖魔鬼怪,你責備別人哪,結果害
了,自己下地獄了,諍論!所以末法的時期叫鬥諍堅固,這點我們要了解的。

21'12"
所以剛才這個道理,是了解了是淨化自己的,別人都是佛菩薩。所以這個佛菩薩都用
種種不同的境界─我們常常拿普陀山,普陀山哪,哎呀,各式各樣的人都有的,的的確
確佛菩薩就在示現,他告訴我們哪,你不要隨便看別人喏!佛菩薩就示現這種量,他慈悲
所以示現這個量。你了解了這一點哪,我們自然不管別人,管自己。所以如果說我們自己
心裡面放不下,千萬不要說:「喔唷,我這個是大乘,小乘才管出離喔!」這個錯誤的,
那我們要認得。一定要自己有了厭離心,然後進一步策發菩提心,然後呢再繼續下去。
125 舊版.第四卷 B

21'58"
所以大師就是個典型的例子,他由於這個次第很明白、很清楚,所以他絕對不會說:
「啊,這個出離心是小乘的,所以小乘戒不管。」你看,他對小乘戒守得這麼嚴密啊,那
一點都不能錯!然後在這個上面才能夠建立菩薩戒,然後再,密乘更是如此。現在是更糟
糕了,很多人學大乘的,哎呀,我是個大乘的,小乘不要;學密乘更是糟糕了,反正是密
乘最好,又可以吃酒,又可以吃肉,又可以結婚,說起來最高的。唉,真正的教法哪裡是
這個樣的!

22'33"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能夠正確地認識,有一方面固然自利很重要,一方面萬一有人弄錯
了,你認識了這個,你去衡量的話,大概也不會走上錯路去,這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所
以一方面固然是說明造者殊勝,讓我們曉得怎麼去找善知識,一方面從這個例子當中,也
讓我們明確地認識,不要被眼前莫名其妙的這種事情所騙。那麼這個是自利,下面呢,在
第六頁上面是利他。
23'15"
於聖教所作事中分二:一於印度所作事理,二藏中所作事理。 今初
那麼換句話說,純粹利他部分。利他部分第一個在印度,第二個在西藏。這個內容
我不詳細說了。總之,他由於阿底峽尊者出來了以後,把印度以及西藏整個的教法,錯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26
改過,不圓滿的圓滿,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如日中天維持了很久。實際上呢,宗喀巴大
師又一次,所以宗喀巴大師改革到現在六百年來,他在西藏的狀態,很長一段時候如日中
天,雖然後來慢慢地下去了,但是呢始終保持著很好的。反觀我們目前,我們國內一塌糊
塗,原因就是說,原因就在這裡,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一個事實。

24'13"
那麼最後我也說一兩個簡單的這個故事,來說明一下,用這個事例引發我們對他的
認識。當年呢,譬如說以印度這個情況來說,那蘭陀寺的大善知識有好幾十位,好幾十
位,像大明杜鵑論師、像阿嚩都帝等等。還有呢,對,現在想起來了,現在我們目前有一
本很流行的書─《密勒日巴尊者傳》,我想很多人看過這個書。這個密勒日巴尊者是西
藏人,他這個老師馬爾巴尊者是西藏人,然後馬爾巴尊者到印度去求法的,他這個老師帝
洛巴尊者,那個尊者成就非常高,他是印度人。那個帝洛巴尊者,就是阿底峽尊者老師之
一,喔!不是帝洛巴,那洛巴尊者。帝洛巴是這個那洛巴尊者的老師。這個那洛巴尊者自
己本身,他也是印度一個國家的王子,王子,然後呢他不願意在家,不願意在家,想盡辦
法出家,最後居然被他出成,他也是絕頂聰明。然後呢學的東西也是,同樣的是在世間的
學問上面,出了家以後在佛法的教理上面,也可以說雄霸當時,這樣了不起!他最後呢見
到他的老師以後,在證量上面也達到最高的程度。
127 舊版.第四卷 B

25'52"
當年在阿底峽尊者印度的時候,有這樣成就的人好多、好多!結果啊,嘿,在所有的
這些老師當中,他幾乎一一都學遍了,他所有的老師的長處,阿底峽尊者都有,最後呢他
卻是代管印度所有大廟的鑰匙─宗主,你可以想之,這個只是在自利。利他方面,有一
點事情‥那個西藏這個佛法,因為那個菩提光,那個是藏王,兩代要想振興佛法,到印度
去請。那麼,說印度真正成就的人很多,你譬如像剛才這個那洛巴尊者,但是說真正要想
圓滿能夠把這問題徹底解決振興佛法的,那也只有這個人。哪一個?阿底峽尊者。大家就
想去請,但是印度人一聽見有人來請的話,喔,那個消息馬上封鎖。不但是廟裡面,裡裡
外外、上上下下大家都封鎖。一曉得這西藏人來了,就「好了!」在他面前絕不開口。居
然找了很多年,請得去的人找了很多年,找不到阿底峽尊者在什麼地方;實際上阿底峽尊
者就在眼前,碰見了誰都不告訴他誰是阿底峽尊者。可想而知,這個人在印度人心目當中
地位之高,地位之高!

27'21"
最後終於被他認識,然後要去請的時候,當時不知道哪一個廟,我現在忘記了,這個
廟裡的那個大上座,尸羅寺還不是哪一個寺,那是印度最大的一個大廟。

2018/11/03 重校正一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舊版} 第五卷 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卷 A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五卷.A面

00'04"
大廟這個上座就給那個來請,希望邀請阿底峽尊者的那個西藏人說,他說:「你要曉得,
我們印度是佛教的宗主國。」這話怎麼講呢?「就是佛在印度出生的,而且圓滿的教法都
在這裡,所以它維持這個宗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阿底峽尊者一走的話,我們那個印度的
佛法就完了。」那個時候有這麼多了不起的大善知識,居然說阿底峽尊者一走的話,這個
印度的佛法就完了!你想像,你可以想像阿底峽尊者何等了不起!

00'46"
在這一點我們想不通,這怎麼可能?譬如說,我們眼前一個廣欽老和尚,或者李老
師,喔唷!很了不起,但是算算的確不如阿底峽尊者。然後歷史上面天台智者大師、慧思
禪師,都是很了不起,居然一個人,像這樣的人留在這裡,沒有辦法把那個教法圓滿。所
以你可以想像得到阿底峽尊者,在印度自利、利他方面的成就,這是所以為什麼人家尊他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2
為「能仁第二」啊!所以這些詳細的不談,有一點我在這地方特別說一下,在第七頁上
面,請翻到第七頁第四行,就是第七頁的第二段說:

01'32"
如是造論,光顯能仁所有密意,復有三種圓滿勝因,
造論能夠把釋迦世尊真正的密意和盤托出的,要有三種圓滿因。他具足了這個條件,
才能夠把釋迦世尊的這個經論當中的真實的意趣,交代得清清楚楚的,需要這個條件。哪
三種?

02'05"
謂善所知五種明處
這第一個。什麼叫善知五種明處啊?就是五明,五明是世、出世間一切學問;因明、
聲明、工巧明、醫方明,這世間的。聲明,換一句話說,就是文字、音、韻等等學問,拿
我們現在來說的話,換句話說,什麼,這個國文、歷史這一類。然後因明的話,就是理則
學、哲學方面的東西;然後呢工巧明的話,就是技術方面的東西,科技方面的東西;醫方
明就是醫學。這個每樣東西學通,喔唷,這不簡單喔!現在我們不是,學一樣東西已經
是,鑽到裡邊已經了不起了,廣學這個,不簡單!夠不夠?不夠,還要內明─佛法。說
對這個五樣東西,每一樣東西要善巧,不但懂得,而且要非常圓滿地懂得,具足這個,可
133 舊版.第五卷 A
以了!這是第一種圓滿因。第二呢?

03'16"
及具教授,
什麼叫教授?喏,這裡解釋了:

03'20"
謂從正徧知展轉傳來,於其中間善士未斷修持彼義扼要教授,
他說這個圓滿佛法的重要的概念,從佛親自傳下來的,而且中間沒有斷過;不但是
這個教法,而且還要修、證相應的,這點就不容易喔,這點就很不容易喔!要佛親口傳下
來的圓滿的教法,以及跟這個教法相應修持驗證的,要具足這個,他也的的確確能夠造論
了。那麼第三種呢?

04'01"
並得謁見本尊天顏,獲言開許。
他修證了以後,欸,還要得到這個本尊開許,什麼叫本尊開許?說一下。譬如說我們
現在念佛,平常我們念佛那只是持名念佛,假如我們觀想念佛,不管你持名也好、觀想也
好,不但得到一心不亂,而且得到三昧;不但得到三昧,親見阿彌陀佛;不但親見阿彌陀
佛,阿彌陀佛就告訴你:「某人哪,你現在學得差不多了,學對啦!你現在可以教別人去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4
了。」要有這個,要有這個!喔唷,這個在我們來說起來非常不簡單,非常不簡單!

04'42"
尤其是修學圓滿教法的,通常獲得這個本尊開許的話,那個也許加行位上勉強可以,
至少那通常都是地上菩薩。所以這種人,平常我們可能著魔,你不認識;如果真正有這個
圓滿教法的話,那魔、佛之間,辨得很清楚。所以你親自見到,而且驗證,得到他的開
許,這個何等高的境界啊!那具了這個條件也可以造論。現在我們阿底峽尊者,三樣東西
圓滿具足,那你可想像到他是何等的殊勝哪!那麼這個就是特別說明一下這個造者殊勝。
其他的文字,我不去解釋它了,不去解釋它。

05'32"
那麼再翻過來有一段文,這個地方也說一下。第八頁第二段第七行,實際上這個就是
甲二,第二個:

05'45"
顯示法殊勝中,法者此教授基論,謂《菩提道炬》。依怙所造雖有多論,然如根本
極圓滿者,厥為《道炬》。

法殊勝當中,法有什麼好處?那麼要曉得,這個我們現在本論的這個藍圖,就是《菩
提道炬論》。說阿底峽尊者造了很多論,但是最根本的,以及最圓滿的是《道炬》。根本
是什麼?圓滿是什麼?說一下。平常我們談科學上面有兩個‥一個是充分條件;一個是必
135 舊版.第五卷 A
要條件;必要是根本,充分是圓滿,兩樣東西。譬如說,一個就是質本身,一個是量圓
滿,這兩樣東西,這兩樣都圓滿的是《道炬》。阿底峽尊者雖然造了很多論,這個才是。
不但是尊者,佛菩薩也是如此,每一個成就的人,他說的很多法,因為根性不同,所對機
不同,他有各式各樣的差別。但是有一個是特別的,就是說最徹底圓滿地把他所悟證的,
從下腳第一步到最究竟圓滿的整個的佛法,和盤托出的,這個才是其中最殊勝的,那麼
《菩提道炬論》就是屬於這樣的論。所以這地方特別說明,哦,我這個造者固然殊勝,這
個法本身也這樣好啊!為什麼啊?他下面解釋一下:

07'29"
具攝經咒所有樞要而開示故,所詮圓滿。
第一個,因為這個裡面包含了顯教、密教所有的宗要,所以它說的內容本身是最圓滿
的。它沒有說小乘,因為這個大乘是必定從小乘的基礎上面上來的。就好像我們平常說:
「你的學歷是什麼?」「啊!我是哪一個研究所畢業。」用不著說,我哪一個幼稚園,哪
一個小學,哪一個中學,假定你這個研究所畢業的話,那一定是具足這個條件,這個很清
楚、很明白,這樣。不過這個大乘佛法當中,確確實實是分成功兩部分,所以這兩部分,
它都圓滿。這個裡邊呢,第一個質量圓滿,實際上呢那個質量圓滿一定包括那個次第的,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6
這個地方又特別強調一下:

08'21"
調心次第為最勝故,易於受持。
還有,我這個次第也圓滿,這個圓滿有什麼好處呀?「易於受持」。真正你走上去的
時候,必定要按照那個次第,這個次第一亂,你走就走不上去了;走起來也是千辛萬苦,
就算你走得上去,跑了很多冤枉路。這個是它真正好的地方。同時,還有一個特點:

08'49"
又以善巧二大車軌,二師教授而莊嚴故,勝出餘軌。
那麼,我們傳大乘佛法的一共有兩個,一個是性宗,一個是相宗。它現在呢,兩大道
軌統統含攝,這個兩個,一個是偏重「性」,一個「相」。偏重是偏重,不是說忽視哦!
它絕對圓滿的,但是雖然都圓滿,卻有偏重。它現在把兩個都併起來了,大家可以截長補
短,這兩個補起來,變成功圓滿當中最圓滿,所以勝出所有其他的傳承當中各式各樣的內
容,這個就是它的殊勝。至於說殊勝的內涵,分成功下面的幾點:
09'40"
此論教授殊勝分四:
這個本論的內容,本論的精要的內容,它好的、特別殊勝的地方,分四部分來說明它:
137 舊版.第五卷 A

09'58"
一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二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三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四極大罪
行自趣消滅殊勝。

分成功這個四部分,那麼這個四部分,現在我們先大致地來了解、說明一下。第一
個呢,它這個論,我們現在所要學的這個論,它通達所有的聖教,這第一個。就它的整個
內涵來說,包含了一切佛的圓滿的教法。不過在一般情況之下,我們了解的這個教法,往
往彼此之間好像有差別,乃至於有牴觸,乃至於有牴觸。說性宗講空,相宗講有,這個不
對;小乘講的跟大乘講的,往往又是各說各的,互相不能容納對方。他現在說,不但包含
了一切,而且彼此間絕不違背,這個不違背,擺在一塊兒的話,產生的卻是相輔相成。

11'36"
平常我們學佛法,最感到困擾的一點事情,就是這個。說我們要學圓滿的,結果這個
法師嘛,這個講這個,那個講那個,不一樣;等到你看經嘛,經上面又是說有各各差別,
你不知道如何取捨。乃至於再退下來,說我們現在看看那個佛教當中修持的人嘛,那一派
修這個的,那一派修這個,彼此之間又各說各的,你不曉得如何取捨。更進一層,總之我
們看,乃至於我們現在這個團體當中,也是大家呀,哎呀這個你沒有辦法把那些事情擺
平。現在不!它不但包含一切,而且彼此間相輔相成。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38

12'35"
就是說就它的真正的意義來說,是指深遠的佛法,這個佛法,我們要了解,這個佛法
不是講這個大道理,現在講完了以後,我們下了課了做別的事情。不是!這個佛法本身,
正是用來調伏我們身心上面種種煩惱,換句話說不調和的事情。所以它既然這樣深遠的,
當然同樣地,深遠的地方尚且調伏,何況是我們現在很粗猛的呢?從這個上面說,佛法也
一定是把我們眼前的這種不調伏的事情,也一樣地調伏。如果這一點不是的話,那這個就
是戲論,佛不會這樣說的。

13'26"
我們所以現在沒有辦法利用的話,因為我們對佛法尚未善巧,所以就眼前的來說,它
這個通達聖教無違,它能夠運用在我們眼前日常生活當中,就把我們各各不能調和的,就
能夠調和起來。由於這樣的一個因,然後你能夠步步上升。要不然我們這麼粗猛的、這麼
簡單的問題,你都沒辦法調伏,你說我要調伏三界一切眾生的煩惱,那不是空話嗎?那不
是開玩笑嗎?

14'09"
反過來說,現在這個是很難調伏呀,那麼我關起門來一個人去修行了,這個也是一個
辦法;但是呢對不起,這個情況之下,只有,說只有一點點,你這一點點上面,一點點當
然沒有什麼違背啦,要想包含一切就做不到,要想包含一切做不到了,這個非常明白。所
以它真正能夠說,通達一切,包含所有聖教無違的話,不但是說深遠的理論,而且一定是
139 舊版.第五卷 A
從我們眼前下腳第一步開始。反過來說,它一定從我們眼前下腳第一步開始,才能夠一步
步上升,通達最高深的地方,這個原則我們要把握住。要不然的話,你說了半天佛法,那
是一個戲論。

14'58"
不過有一點要說明,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在懂得這個,學這個理論的時候,這個的
的確確一下用不上的,一下不一定用得上。這個實際上眼前隨便一個例子,都是這樣。譬
如說我們去念書,你剛進幼稚園,你說幼稚園學的東西馬上用來,那是沒有辦法用的,
對吧?我們做任何東西,學任何東西,你剛開始對這東西,你對這個工具或者什麼,那個
都沒有認識之前的話,因為你還沒有把握住這個中心。所以這一點我們應該認識,所以本
論的真正的好處,這樣!如果能夠認識這一點的話,那個佛法就派上真實用場,就不是戲
論。而且不但不是戲論,不但能夠派上真實用場,而且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15'47"
第二個,「一切聖言現為教授殊勝」。在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有這樣的一個現
象,有這樣的現象:有的人說他歡喜這個,就不接受那個;有的人偏向那一方,就不能利
用這個。尤其這種情況最特殊的,在禪宗當中。這個禪宗現在有它的特殊的價值,可是發
展到後來的禪宗,他總覺得那個佛經好像沒有用的,好像沒有用的。那就是祖師的那一句
話,給你一個「瞬目揚眉」,這個就是對。它有它的特殊的意義,這個特殊的意義先說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0
下。就是說,本來這個佛法的目標,這個佛經的原意是幹什麼?如「標月指」,那就像指
給你這個月亮,看那個手指一樣,它的的確確不是月亮,但是你要認得這個月亮,還一定
要根據他的手指,指給你看,這個佛經的功效。

17'02"
或者我們這麼說,譬如說我們現在要到一個什麼地方去,他給你看一個地圖,這個地
圖的的確確不是那個地方,譬如說台中市哪一條路,當然地圖是一張紙,怎麼能代表那個
路?但是你把那個地圖認得了清楚以後,你就可以照著地圖上面所告訴你的這個走法,跑
到那個地方去,所以有它這樣。等到你認得了那個地方,到了那個地方以後,是不要這張
地圖。那麼有一些人他不了解這一點,或者由於他的習性,或者有這個特別的原因,他就
死死地把住這張地圖,說台中就是這個,就是那個地圖。譬如說我現在手上面這個是台中
的地圖,說它現在本來這一張地圖,是告訴他怎麼到台中去走,他現在說這個就是台中。
那碰見這種情況的話,你沒有辦法,只好把他那個地圖拿出來,把它撕掉。「這個什麼是
個台中?這是告訴你那個地圖。」萬一說不通,他根本就拿它撕掉了,這是祖師的一番苦
心方便。

18'21"
以乃至於禪宗的祖師們,用種種的方法說明,必要的時候,他們也用很平常、粗
俗的這種話來說。什麼叫佛經呀?說這個「黃葉止兒啼」,這個祖師的公案:說這個小孩
141 舊版.第五卷 A
子哇啦哇啦哭,那麼這個做大人的人,就在地上撿一個樹葉子,那個樹葉子黃了,掉下來
的,表示沒有什麼用場的,逗一逗那個小孩子,那個小孩子看了歡喜,不哭了,好了嘛!
你說我們想起來這個佛經這麼珍貴的,怎把它比成,比成功樹上沒用的樹葉掉在地下?他
的意思,不是把這個佛經比成功那個沒有用的樹葉,這個是一個譬喻,說明了說這個小孩
哇啦哇啦哭,你現在用這麼一個辦法,使得那個小孩不哭了,就這樣。

19'24"
這個裡邊說明就是我們凡夫不了解世間的真相,所以一直在無明顛倒當中,受了種種
的苦惱,就像那個小孩子一樣哇啦哇啦受苦惱了哭。他現在呢,佛就引導我們用一個善巧
方便,使得你不哭,不哭了那麼就好了嘛!就是這樣。所以他用種種方法,對於把握不住
佛經這個原則的那些人,他來從根本上面指出問題中心,說明這個,說明這個,這樣。因
為這樣的關係,所以慢慢、慢慢地偏向那方面,就是說‥「啊,現在那麼這個經教就不要
了!」這個是一個錯誤。請問假定經教不要的話,你怎麼修學佛法?經教本來告訴你修學
佛法,當然你知道了,當然不要。所以《金剛經》上有個譬喻,說你渡過這個生死的河,
想渡過一個河,你一定要用船,一定要,但是你走過了,渡過了這個生死之河以後,你這
個船怎麼辦呀?當然不要了嘛,當然不要。你不能說渡過了岸,守著那個船,那不是開玩
笑嗎?乃至揹這個船走,那都是不要了,所以這個次第我們要認得很清楚。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2

20'52"
所以真正說起來,假定你直下就能夠了解這個經典上面所說的話,那經典本身就是最
佳指導;但是因為你不行,沒有辦法,所以它更用方便善巧直截了當地告訴你。所以像那
種特別的方法,它本身還是真正的經教,這個我們要了解的,真正要了解的。所以這個原
因是什麼?正因為我們把握不住重點,現在你把握不住重點,在這種情況之下,最重要的
應該認識佛經裡面告訴我們的重點,來破除我們內心上面的執著。而你不幸地又偏向於那
些宗派的說明,把佛經不要了,那你就更害了,更害了!所以他特別告訴我們,說我們現
在對這種現象,它這個原因何在?那麼這地方說明,你如果透過本論的仔細的說明,詳細
的介紹,我們就認識,原來所有的佛經祖語,它都是眼前最好的指導,根據這個東西能夠
破除、能夠淨化我們的煩惱的。

22'21"
說到這裡,隨便也提一下,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特別說明現在講修行的人,不要
經教的;講經教的人不要修行的。那我處處地方現在,近年來尤其特別感受到,這個話一
點都沒有錯,我們毛病也都犯在這裡。平常我們常常講規矩,然後呢,因為規矩,兩個不
同的規矩,兩個人就吵得天翻地覆。跑到佛門當中講規矩,為什麼呀?它本來這個規矩是
調伏你的煩惱,使你那個團體和合,結果弄了半天的話,那個規矩是越多,這個團體是越
弄得四分五裂,煩惱越來越盛,還自己不知道,說「我這個對」,他說「我這個對」,那
143 舊版.第五卷 A
實在是一個很大的、糟糕的現象。在這裡,本論給我們很好的指授,很好的指授。所以在
這裡我鼓勵也建議大家,不要把它看成文字,把它看成文字是一個大損失。同時凡是真正
看成文字,他沒辦法身體力行的話,他暫時不要學這個,先應該退一步,把他的基礎建立
好,要不然對他是一個浪費,這個我順便說明。

23'42"
那麼,再下面呢,「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勝者,就是指佛菩薩,真正的覺者;
他這個最重要的內涵,所謂密意。為什麼講密意呢?就是說本來這個經論是介紹我們佛法
裡面深厚內涵,可是因為我們的程度不夠,所以在文字上面認得了,乃至於這個文字認識
了,剛才說講得一大套規矩,一大套道理。可是他這個規矩、道理所以要建立的目的幹什
麼?弄不清楚,弄不清楚。那個時候,他經過這樣一個大善知識告訴我們了以後,我們
曉得‥「哦,他原來這個意思是這樣的!」我們就可以省卻很多麻煩,很多麻煩。說這個
麻煩的話,短則幾十年,長則無量阿僧祇劫,幹什麼呀?幾十年只是浪費一點生命,長劫
的話,往往在惡道當中受無量無邊的苦。那麼現在呢,經過這樣的大善知識,最正確地說
明了以後,你很快地就把握得住,哦,原來他這個話這樣說的真正的內在是什麼,你就了
解。一了解了,你照著去做;照著去做,你的煩惱就淨化,然後你的染污之業,就轉化成
淨業,生死就了!自己也解決,也能夠幫助別人。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4

25'24"
那麼最後呢,「極大罪行自趣消滅」。這個極大罪行特別指的一樣東西,平常我們愚
癡凡夫一直在造罪當中,但是很少造極大的罪。這個極大的罪特別是講謗法罪,在所有的
罪惡當中,毀謗正法的罪是最嚴重、最嚴重。我們說,我們修行人何至於謗法?唉,這個
謗法這件事情,還只有修行人能造,其他人不懂佛法的人他造不起來啊!你們慢慢地、慢
慢地自然看見。這個很多地方他宗派之諍,大乘嘛說這個小乘不對,小乘嘛說大乘不是佛
說;然後呢我說我的對,他的不行。假定說他不行的話,請問佛說它幹什麼?而你說他不
行,這個就是佛說的,那不是佛說錯了嗎?這是非常明白的一件事情。所以這點你如果說
正確地了解了以後,那自然這種毛病不犯。所以因為你有前面這樣的三個層次了解以後,
自然我們就不犯這個毛病,所以它就「自趣消滅」,這個太好了!這個太好了!

26'50"
現在關於這個真實的內涵,我們一步一步地看下去。還有呢,這個四個內容當中,還
有一個特別的一個原則,大家看一看。我們現在真正要想修學佛法,目的幹什麼?要想圓
滿無上菩提。拿我們更通俗一點來說,或者使得我們很切近地馬上體會得到,說把我的一
切痛苦要徹底解決,把一切圓滿的功德要完全地圓成,這樣。那麼要什麼呀?那要一切的
聖教。現在本論是第一點告訴我們,對,這個你要的目的、達到的方法等等,這個裡邊圓
滿無缺地統統包含。包含是包含了,但是你怎麼下手呢?我們看看‥唉呀,這個經不對、
145 舊版.第五卷 A
那個不對;然後乃至於像剛才說的,有很多宗派說這個經不要的,結果不是又矛盾了嗎?
說,欸,不但全部包含,而且所有的經,正是眼前告訴你怎麼修行的最佳指導,這些經、
論是給你最佳指導。不過雖然是最佳指導,如果你自己去摸的話,摸不透,摸不透,摸不
透!

2018/11/03 重校正一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舊版} 第五卷 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五卷 B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五卷.B面

00'07"
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它講「無人說」,雖然有智
慧,你沒有辦法「了」,這個智慧就是世俗智慧;就算是有佛法裡面宿生帶來的智慧,還
是要有人教。其實世間的事情也是一樣的,飛機、輪船等等沒人教,我們看天上飛一個東
西來,我們看見‥喔唷,這個怪!當年這個我們這裡曾經有過一個笑話,說人家在中國造
了第一條鐵路,造在哪裡呢?從上海到吳淞口。結果造了個鐵路以後,欽天監,那個屬於
以前那個觀天文的,說‥啊!天上出了一個星宿,所以國家動亂。出的什麼星宿?叫蜈蚣
精。大家找了半天,原來這條鐵路就是蜈蚣精,把它拆掉,丟到東洋大海。有這種笑話!

01'09"
現在看,喔,這個好得很哪!實際上你第一眼看見的話,你的的確確不曉得這是什麼
東西。沒有人告訴你,你不知道,世間簡單的東西你都不知道,這很明白對不對?這是非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48
常清楚、非常明白的事情。所以人家說個笑話,這個不要說這種科技上的東西,你沒辦法
懂,就是眼前太多的東西,我也聽見人家說那個笑話很有意思,說人家北方人到南方來遊
歷,說這個南方的水果真好,水果非常好。結果水果當中,譬如我隨便舉兩個,香蕉、然
後呢甘蔗。這個北方人怎麼說啊?「這個甘蔗是滿好吃,但是這個肉很難吞。」那甘蔗的
這個肉要你吞下去的嗎?甘蔗是滿好吃,可是甘蔗這個肉的確很難吞,那這都不知道,發
生這種笑話,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哦!你要看人家,啊,說這個香蕉,把那個皮剝開來吃
裡面的肉,假定你想這樣一定是剝開皮,吃裡面肉的話,你拿到了金柑,金柑也是剝掉了
皮吃肉,那就壞了!金柑是吃那個皮,就不是吃那個肉,對不對?欸,天下的事情就是這
樣啊!

02'29"
所以我們要了解,世間的事情尚且如此,何況深遠的東西!那麼佛法也是如此,就
算是他寫在書本上教你去看的話,你還是花了很大的功夫,不一定真正體會得到;有一個
善知識的引導的話,那麼,欸,了解了。所以不但所有的經教是眼前告訴你最好修行的辦
法,而且透過這個善知識,本論特別地告訴你,你很快可以得到它。得到它了以後,他下
面不說你,他不説你馬上得到功德,他先說什麼?把無邊的罪行馬上消失。罪行消失了,
功德就起來了嘛!你要的什麼?要的就是這個。我們的目的幹什麼?要去掉一切苦,要得
149 舊版.第五卷 B
到一切功德,對不對?所以這個四個項目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告訴本論的真正殊勝─
這是不是你們要的?對,對我來說千真萬確就是我要的!

03'35"
然後我們看這個內容。看這個內容,進一步地來研究它、學習它。這個又分三部分
─剛才講那個題目的時候,把那個整個的大綱,然後這個大綱那個中間的概要這地方說
一下。說完了這個概要,下面的緊跟著細部去學習,怎麼樣去受用。現在我們看文:
04'06"
今初
這個本論的殊勝當中的第一條:

04'13"
聖教者,如《般若燈廣釋》中云:「言聖教者,謂無倒顯示,諸欲證得甘露勝位,
若人若天,所應徧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修行,

聖人的教法,聖人的教法,那麼什麼呢?他引用論上面的話來告訴我們,他為什麼
處處地方引論呢?因為經上面它這個內涵,往往我們不一定能夠很清楚明白,所以經過論
的解說,針對著他要說的內容,說得清清楚楚。所以論叫「對法」,針對著這個法這個內
涵,能夠淨化我們的煩惱,這樣。那麼這個《般若燈論》是─上面我剛才寫的,清辨論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0
師所寫的,是解釋中觀的。解釋中觀的有好幾部書,將來我們學到本論的最後「毘缽舍
那」那一部分,會詳細地認得它。平常我們常常說中觀、中觀,就是解釋中觀的,也是主
要的一部論典之一。那麼這個清辨論師是離開現在,就是龍樹菩薩以後的人,是在相當於
什麼,就是無著、世親的以後,後一點,他是中觀學派的一位主要的大論師。

06'07"
他這個裡面怎麼說呀?說聖教是一點沒有錯誤地說明一個道理,說明一個什麼道理
呀?說明這個道理,是能夠解決我們生死問題的。他下面說「諸欲證得甘露勝位」,勝位
就是最殊勝的這個地位,這個。那麼為什麼叫甘露呢?甘露是一種不死之藥,是天上的,
相傳吃到了這個藥以後,長生不老,百病消除,這樣,稱它這個叫作甘露。那麼現在這裡
說明,我們現在生死當中,身固然是種種痛苦,生老病死,實際上地真正的問題在心哪!
所以心理上面不解決,身也不能解決。那麼所以現在佛法就像那個甘露一樣,能夠把這個
問題徹底解除,然後把生死完全解脫。解脫了這個生死問題以後,那個才是真正殊勝的地
方。

07'33"
凡是希望要達到這個地方去的那些人,那些人。那麼他下面為什麼說「若天若人」
呢?我們曉得有情是通於六道的,為什麼那些六道的眾生不說,而單說人天呢?因為真正
修學佛法,菩薩他已經修到相當程度了,以他的願力在六道當中,這個我們不談。我們剛
151 舊版.第五卷 B
開始真正修行的時候,只有人天二道能修,其他的這個六道當中的修羅、畜生、餓鬼、地
獄沒有辦法,沒有那個能力。所以儘管佛法流傳世間對他沒有用,所以只有在人天二道的
人,才有這個能力,所以說,這個指這一個。那麼他說明一個道理,那麼說明的內容是些
什麼呢?就是這個,說這個東西,你如果了解了以後,那麼徹底可以解決的。

08'46"
這就是佛告訴我們的,下面說,四樣東西:「所應遍知,所應斷除,所應現證,所應
修行。」這個「遍」字,實際上通下面四句的,就是說所應遍知,所應遍斷,所應遍證,
所應遍修。本來這個所應知,然後所應斷,所應證,所應修,就是佛說的苦、集、滅、道
四諦─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你應斷,此是滅你應證,此是道你應修。那麼這個四樣是
什麼意思呢?先簡單說明一下。說你不是現在在世間覺得很痛苦嗎?要去掉嗎?然後這個
真正的痛苦的真相,如果你不認識之前,你沒辦法去掉它。譬如說我們現在說要拔草,那
個草到底是什麼樣,你不知道,你怎麼拔?至少你要去掉這個東西,你要認得它。所以現
在這地方有人害我,那麼誰害你啊?你把他找到嘛,就這樣。所以這個真正的苦,你要找
到。

10'10"
也許有人說:這個苦難道還不知道嗎?對不起,一般來說我們凡夫真正的苦就是不知
道!應該這麼說,就是苦的根本在哪裡不知道,你總是在那個枝枝葉葉上面去弄,所以是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2
越弄越遠、越弄越遠,這是它的根本問題,這是它的根本問題。其實我們世間,沒有一個
人例外的,都希望去掉苦,都希望得到快樂,可是因為對那個苦的真正內涵沒有認清楚,
所以你總歸頭痛醫頭是腳痛醫腳,就弄錯了,這樣,所以我們要認得得清楚。

10'51"
那麼這個道理也許大家不大清楚,不妨我們隨便舉個例子吧!譬如說現在我在這個
上面要想做一件事情,那麼要想託一些人,結果託的那個人本身偏偏是一個大騙子、大冤
家,你如果說託他,你當他親信的話,你有沒有希望做得好事情呀?你越做是越倒楣呀!
天下的事情都這樣,這不是很明白嗎?所以你必定要曉得,那你現在……說剛才我要做好
這件事情,要把我的冤家拿掉,結果你卻相信你的冤家去做,那你不是顛倒了嘛!這很明
白。所以我們真正說起來,這個苦我們不知道,現在我們都是以苦為樂,這所以說越弄越
苦,這樣。所以說這個,你簡單一點的,最起碼這個苦的根本在哪裡,你認得了除掉了以
後,那就是羅漢;如果說要把它圓滿地、徹底地解決的話,這個就是佛。

11'52"
所以現在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徹底圓滿的,所以說「所應遍」,就是普
遍地都應該了解。了解了這個苦以後,那麼那個時候你認得了,說:啊!那我現在認得你
了,進一步我要去掉這個苦。那個時候,就要看看這個苦是不是能去得掉。它假如天生
來就是如此的話,那你拿它一點辦法都沒有,你也不必去了,做這個冤枉苦頭,不必!現
153 舊版.第五卷 B
在看看能不能去掉?說,欸,可以的!因為世間的一切的事情都是有它的來龍去脈,這樣
的因感得這樣的果,假定你把那個因能夠拿掉了以後,這個果自然不現。說既然現在你要
去掉這個苦的話,那麼苦的因是什麼?說這個。所以你只要把這個苦的因能夠斷除掉了,
這個苦自然解決。所以,進一步說,既然你要斷除苦的話,那麼把那個苦因斷。所以第二
個,「所應斷除」,同樣地要遍斷,普遍地把那個因拿掉了,自然問題解決!

13'12"
所以我們平常說一個一件事情,我們「揚湯止沸」是沒有用,「釜底抽薪」才是辦
法。這個怎麼講呢?就是說你打開鍋子來,那個鍋子裡面水滾得很,你拿一點開水教它澆
進去,沒有用!越澆那個水滾得越厲害。你怎麼辦呢?你不要從那個上面加開水,跑到灶
裡邊,把那個鍋子下面的火拿掉了,拿掉了以後,它水慢慢地、慢慢地就冷下來了。為什
麼呀?因為它滾水的因是什麼?下面的火耶!你把這個因拿掉了,除掉了就行。現在苦的
因是什麼?就是集諦,造這個苦的原因,有一個專門名詞叫作集諦,那麼拿這個東西統統
淨除掉了以後就行了,所以第二個,所應斷除。

14'14"
斷除了以後怎麼辦呢?欸,那個時候達到的狀態,是徹底圓滿地解決一切痛苦。他沒
有講快樂,痛苦解決了嘛,當然快樂了!為什麼佛經裡面通常不講快樂,尤其是小乘初機
的時候?因為平常我們世間人的快樂,它正是痛苦,我們不認得它;所以跟你講了半天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4
道理,你重點擺在痛苦上面,讓你認得了痛苦,一心一意拿掉它。如果說他又提起快樂的
話,你不知不覺地又想起快樂,又世間的快樂,又貪吃的、玩的、穿的、樂的,那對你永
遠沒得好弄的。所以剛才初機的時候,他不講這個樂,一定講苦。到最後大乘的時候,他
又提出來,是有它的內容。所以說我們要曉得,他佛安立的次第,有他很重要的,所以先
講苦集滅道,後來講常樂我淨。那麼這個是什麼啊?要你真正最後達到的境界,也就是我
們希望的,說這個才是你真正要的。但是要達到這個,你要自己修行而現證的,所以這個
同樣地說「所應遍證」,要普遍圓滿。不普遍、不圓滿─羅漢,或者緣覺;普遍、圓滿
─佛陀。那麼你要想達到這樣,做些什麼呢?修行嘛!這個最後的一個「道」,所謂道
諦。

15'53"
所以同樣地,小、大的差別在這裡,小、大的差別在這裡。所以天台立這個,譬如說
小乘四諦叫生滅四諦,然後呢進一步說無生四諦、無量四諦、無作四諦。同樣的四諦,就
是程度的深廣不同,關於這個,到後面的廣文當中我們一一來解釋。總之,佛說的整個的
內容,不外這幾樣東西,只是程度深淺。而下面呢就解釋:

16'36"
即薄伽梵所說至言。」謂盡勝者所有善說。
155 舊版.第五卷 B
喏,這些就是佛講的最究竟圓滿的聖教,這已經完完全全一點都不遺漏了,包含了
所有佛說的好的、完整的內容。「薄伽梵」是梵文,這個裡邊翻成功真正的內涵有六個項
目,我寫在黑板上面你們自己看一看: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在《佛地
經》上面有詳細說明,通常我們只用它其中一個─世尊,就是最後那個尊貴,那個就是
薄伽梵的意思。我們佛的十號當中,不是最後一個佛世尊嗎?那就是。通常我們很尊敬地
稱呼的話,總是稱佛薄伽梵,或者就薄伽梵。那麼這個是聖教,什麼?下面看:

17'35"
達彼一切悉無違者。謂於此中解了是一補特伽羅成佛之道。
怎麼樣說它一切圓滿無違呢?要曉得呀,所有的這些東西我們通達了解,說這些東
西是一個人成佛的全部的道理。「補特伽羅」也是梵文,翻成功我們中文的話叫「數取
趣」,是不斷地在六趣當中那麼轉。換句話,我們通常的有情哪、人哪、種種的名詞,種
種的名詞,現在我們簡單地說,就是我們一個人、一個有情。如果你們要……凡是關於這
類東西,平常的時候也不必多問,自己要想真正肯用功,應該多翻字典,先有個概念。那
麼在本文本論慢慢地深入的時候,碰到重要的時候,我會詳細說明。你如果自己事先先肯
翻字典看的話,我到那個時候一說的話,你馬上就深入它的意義,這個會有正確的了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6

18'49"
那麼這裡我特別說明,不要看它一點文字上面的通達,那是因為平常我們現在沒有
得到完整的教授,這也是我們自己的業力,所以大家在戲論當中。你真正得到了完整的教
授,它這個名詞,每一個的名詞的名相,它針對著這個每一個法的法相,針對著這個法相
是最好的解釋。所以當你說明這個名詞的時候,這個法你就認得得很清楚。現在講的法,
就是我們身心的痛苦,就是這個!你會認得得清楚,就是它!所以它這個學教有這麼大的
好處啊!基於這個理由,所以我鼓勵你們好好地自己下一點功夫。到那時候你們會對眼前
的很多煩惱、修行等等,會感覺到:啊,真好啊!不會像以前老樣子,這種毛病慢慢、慢
慢地會淨除掉。繼續:

19'46"
此復隨其所應,有是道之正體,有是道之支分。
那麼這麼多東西,說修道為什麼要這麼多呢?哪!道理很簡單,有的是它的主幹,然
後呢有的是它的支分。譬如說一棵樹一樣,最根本的一個根,根上面然後上面一個主幹,
主幹上面其他次要的幾個大幹,大幹然後再分成功中枝,中枝變成功小枝,小枝變成功最
細的,然後什麼樹葉、花、果,行了!整個地圓滿起來就對!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也是如
此,也是一樣地有它的這樣的層次,所以才分得這麼多。所以我們同樣的這個道理,可以
157 舊版.第五卷 B
運用在世間一切法上頭,沒有一個例外,沒有一個例外。一棵樹固然是如此,我們念書,
我們做任何事情,吃飯等等,樣樣東西都有它。譬如說我們吃飯,吃飯實際上並不單單是
飯,還要有菜,你有了飯、有了菜,對不起,沒有碗還不行,這個很明白嘛!沒有一個事
情例外的,哪一個是主,哪一個是從,這個概念,佛法也是如此。繼續:

21'13"
此中諸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徧攝三種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
習彼等諸道。

我們現在已經有一個認識,說我們現在了解的,真正要修學佛法的話,不管你願不
願,他最後的話,一定要走上這條路。這個話好像有一點,我們剛開始有一點不大習慣,
為什麼叫不管你願不願?應該這麼說,你如果正確地了解以後,沒有一個人不願,叫你不
做,你也不肯。為什麼啊?簡單極了─去苦,去苦!所以佛告訴我們「無苦無出離」。
在我們不懂之前,的的確確只想要求,只想自己求的那個;等到你了解了越多,自然這個
概念會改過來。我們現在所以要去忙這些,所以不願去多忙這些,為什麼呢?就是你要求
你快樂的,不想麻煩。如果說你有一天了解了這個結果,不但是沒有給你快樂,而且帶來
大麻煩的話,誰都不願意染上這些,誰都不願意染上這些。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58

22'39"
我現在說一個簡單的譬喻來說一下,譬如說我現在說,啊,我要到美國去。然後到
美國去怎麼辦?到美國去要坐飛機,要坐飛機,喔唷!這個飛機票要花很多錢,又要這個
樣,又要那個樣,我現在就是走路很省力嘛!想到這裡,這個飛機票要幾萬塊錢,我走路
不要錢,我就走路吧!當然如果你不了解的話,是嘛!這個多省事啊!然後你就跑,結果
你跑了半天,你千辛萬苦地跑到台東那裡,汪洋一片,過不去了!到時候你停下來,你不
跑不行呀,這個是它根本原因。為什麼講不跑不行啊?你發現這個地方是三界火宅,這個
佛法的真實內涵。所以你真實地了解了佛法的真正的內容,自然而然會產生最後必然的結
果,這裡我不詳細談,這裡我不詳細談!關於這個問題,在《法華》上面說得很多,以後
它會詳細告訴我們的。

23'39"
那麼總之呢,現在我們先不談,所以有很多人他現在不願意學菩薩乘的,那我們也
不勉強,好、好、好,不學菩薩乘,那你學這個這個聲聞、緣覺吧!不學聲聞、緣覺,人
天乘也可以,乃至於你不學人天乘的話,也沒關係!反正我這個法,就是這個樣地引導。
不過呢這個地方最主要的,他的的確確是把最圓滿的法擺在這裡,他也不忽視其他的;因
為不忽視其他的,所以他從上到下他有圓滿的。那麼從這個裡面告訴我們,作為真正追求
圓滿的是些什麼?修學圓滿佛法的那些人叫菩薩,菩薩要做的內容是什麼?他所欲求的事
159 舊版.第五卷 B
情,是成辦世間義利,世間的一切的有意義的這種事情。

24'37"
在這個地方,大家修學大乘佛法的人,有一個正確的概念應該一開始建立起來。菩薩
們處處地方幫別人忙,為什麼啊?我們不妨用一個最簡單的方法來策勵自己─幫了別人
忙,把我自己的淨土建立起來了,就這麼簡單,就這麼簡單!你不妨拿一個世間那個眼前
的做生意的人來看。做生意的人處處地方給大家幫忙,你要汽車,他就把汽車從台北的裕
隆工廠搬到這裡來;你要美國貨,他從美國的販得來;你要德國貨他從德國販得來。他為
什麼辛辛苦苦地弄這些東西弄給你們?賺錢嘛!就這樣。對不對?而且沒有一個例外的。
所以我們真正修學佛法的一開頭要有這個認識,我們要賺的不是世間義利,要求法財,等
到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你會做得非常愉快,非常愉快!這個這裡不深談。

25'47"
所以這是我們要了解,佛法大乘行者真正要求的是圓滿解決一切問題,所以他也從
世間的下腳的第一步開始,這樣地上去。因為要解決這個,所以這個世間的對象啊,對不
起,不能說:「我這個就是這樣,我就是……。」不是,有各式各樣的根性,那麼各式各
樣的根性把它統攝起來,歸納成三種類型的人。這個所以叫三種種性,這個要所化的,這
個就是下面講的,下、中、上三類。你要去幫忙他們,你必定要懂得這個道理,你自己不
懂,你怎麼行?所以他要學一切,都要學。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0

26'43"
如《釋菩提心論》云:「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
那麼這個論上面告訴我們,如果說我們,或者我們任何一個人,自己啊一定要想幫
助別人,啟發別人、幫助別人。確定要這樣去做的話,那麼這個時候自己一定要對於你所
化導的那個眾生,及化導他的方法,要圓滿無錯地有一個認識。所以這個「智者」,就是
指這一個菩薩們,他一直、一直,他菩薩的真正的行為,菩薩的願力,沒有別的,全部的
精神就利益眾生、利益眾生。然後也可以這麼說,他的全部的精神的目的,是創造這個淨
土,乃至於成佛以後永遠是如此。而且他必然是沒有錯誤,因為你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儘
管你的動機很好,錯了以後有沒有用?不行欸!所以他「善趣」,走得非常正確,一點點
沒有錯誤。


2018/11/5重校正一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舊版} 第六卷 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六卷 A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六卷.A面
00'04"
那麼下面是

00'05"
《釋量》亦云:
「釋量」是《釋量論》,釋量是《釋量論》,它那個下面有兩句話,

00'13"
「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
這個《釋量論》當中,實際上一個偈子四句,四句的一個偈子。說「具悲摧苦故,勤
修諸方便,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說真正的菩薩,具有悲心的菩薩,為了幫助自、
他一切人哪,摧伏這個煩惱痛苦的關係呀,他要勤學、勤修種種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
法。那麼你要學這個方法,為什麼呀?因為你必須要學了以後,你才能夠幫助別人哪,幫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4
助別人哪,才能夠啟發他們,讓他們了解如何學習,就這樣。所以這個啟發他們認識佛法
的這個種種的道理,這個因,這個方法,如果是你自己本身不了解的話,你沒有辦法說得
清楚。因為這種道理,這種道理啊,是很不容易懂的,這個道理不是我們眼前看得見的。

01'45"
那麼什麼道理呢?譬如告訴你,這個是苦,這個苦還勉強可以,經過了說明,眼前
可以體會得到。說這個是集,這苦的原因,那下我們就看不見了,那下我們看不見了。就
是它不是眼前的,所以這個「不現彼難宣」哪!這個東西很難體會得到的,是業感緣起,
大家都在這兒說,或者是因果報應,可是它這個因怎麼感得這個果呀?這個業又怎麼樣地
產生這個果呀?這個不是眼前看得見的東西。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幫助別人,你非自
己要親自地體會得到,眼前當下認識。在這種狀態之下,你就沒有辦法說得清楚,沒辦法
說得清楚,這樣。所以修學佛法的種種,這個說方便,生起修學佛法的種種方便的認識也
好,然後呢道理也好,這個就是它的因。這個因很深細,普通看不見,也說不明白。一直
要等到你自己有了正確的認識,親自體驗、現證了,你才能夠說得清楚,所以叫不現彼難
宣。

03'22"
說到這兩個偈子我要特別說一下,因為這個是在《釋量論》上,《釋量論》就是法稱
論師寫的一部論,我們這裡也有,這個是個天書,你們不妨去看看。在我們一般來說,就
165 舊版.第六卷 A
是以我來說,翻開那個書的話,啊,真是不知所云!你們自己去看一看就曉得,它真正精
采的地方,實在是絕頂精采。我們曉得南閻浮提六莊嚴,就是陳那、法稱兩位大論師,兩
位大論師。他真正精采的地方,他就是把這個世間的理則,這個學問,透過這個佛法,然
後把它變成功佛法當中最主要的一門學問,就是用世間的理則,說明世間的錯誤,說明成
立佛法的正確。這個好了不起,好不簡單!好不簡單喔!因為這樣,所以他講的內容一定
沒有一點點的這個浪費,也不容許一點點錯誤,所以他那文字簡鍊到絕頂。

04'34"
「簡鍊」兩個字我寫一下,簡是簡明、簡單,寫在這裡─簡;然後呢,鍊應該是金
字旁還是火字旁啊?金字旁對嗎?應該是金字旁,簡鍊。簡是簡單,但是它那個簡單,不
是馬馬虎虎的,是精鍊的,都是最精華的、千錘百鍊的東西。所以它這個每一個字,乃至
一個句,一個偈,是包含的意義非常深細、非常深細。這個論是難學的,但是你學會了以
後,就可以把我們這個思想,變得也這麼非常精緻。以最簡單的方法能夠提起、含攝很多
乃至於深細的內容,這樣才能夠把我們短短的一生,昇華到絕高的一個層面。不過這個我
們不要急,只要我們如理一步一步走上去的話,將來都會得到的,要不然的話,花了極大
部分的時間,摸一點東西都摸不到的話,這個一生浪費過去,你就沒有什麼成就,這裡我
隨便一點。所以下面就解說,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6

05'51"
自若未能如實決定,不能宣說開示他故。
就是剛才說的這個話。那麼好,現在這裡,現在我們繼續下去,看第二段,第二段。

06'05"
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求事所有方便。
說,菩薩要求的,他目的是要徧攝這個各式各樣的根機,所以他要學一切。那麼這個
所學的內容呢,也把它分層次,這個層次所謂三乘,這個聲緣根性的等等,聲聞、緣覺、
菩薩這樣的根性的人。那麼他每一個不同的根性,有他們相應的道路,這個道路平常我們
說道、地,這是修道、修道就是這個,那麼這個東西正是菩薩所要學的善巧、方法。方便
就是一種善巧的方法,這個方便,現在我們把它誤解了:開一個方便。這是什麼?走小
路。欸,這個是真糟糕,真糟糕。佛法裡邊給我們的方便哪,是一條正確的方法,通達到
你要達到地方去的一個正確的辦法。下面引

07'40"
阿逸多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
阿逸多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這個話是在《現觀莊嚴論》上的,因為是彌勒菩薩
所講的,所以有的時候引說是論上,有的時候就直接講菩薩說的。說那個要想利益一切眾
167 舊版.第六卷 A
生,用什麼方法?由道種智。這個我們菩薩所要求的有三樣東西:一切智、道種智、一切
智智。那麼這個裡面每一樣東西、每一樣東西的內涵的,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什麼叫
道種智呢?道種智就是用這個智慧,這種正確的認識能夠成辦、成就、完成世間的一切的
利益。這個世間一切利益,就他人來說,是救濟了一切眾生;當你救濟一切眾生,對你自
己來說的話,就成就了你的報身報土,這個是一件事情的兩面。

08'59"
我們還是用剛才那個比喻說做生意人一樣,你得到了這個做生意人的利益,他把你要
的東西送到你手上,派上用場,這個同時他就賺到了他的錢。這不是兩件事情,所以我們
現在修習佛法也應該從這個地方著眼。同時我之所以用這麼通俗的這種事情來比喻,為什
麼原因?就讓我們當下體會到,哦!原來這個佛法是這個樣的,這樣的話效果更大。否則
的話,我們在這裡做一點事情都是為了別人,為了別人覺得這個不願意。你要曉得這正是
為你自己呀!這越為別人是越為你自己,要和做生意人一樣,人人手上用的東西都是你的
商品的話,你這個老闆是最大。

09'50"
現在我們也是如此。否則的話,我們做一點點,自覺得可以,稍微委屈一點就不行。
要曉得你要嘛不做事情,要做事情是一定委屈,這第一個。而且才只有在委屈當中,才能
夠成辦事情,這個是佛法的特質喔!試想大家對不對?最好睡在那裡,一點都不委屈。然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68
後你忙一點事情,忙完了給別人吃,別人吃完,他還這個不舒服,還嫌你這個淡了,嫌你
這個鹹了,這油少了、油多了,就是這樣,這是千真萬確的。所以六度當中,它一層比一
層高。布施容易,持戒就難;持戒還可以,忍就難。忍辱真正的忍是什麼?無生法忍。你
能夠真正忍到那個時候,你才談得到方便,那個時候才談得到精進。你有了這個才能夠真
正成就禪定,才能夠成就智慧,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所以就算那個做生意人也是一樣,
做生意人做的時候也是一樣,那個顧客非常挑剔的呀!如果你不能滿足那個顧客的挑剔,
那個顧客跑到你店裡,店裡買了東西,你說:「要就要,不要就拉倒,我就是這個樣!」
那第二次那個保證顧客不上門,那你弄了半天你就賺不到錢。

11'16"
所以真正修學大乘佛法,這個在本論的精采的地方,我告訴你,它不是一下把那個大
乘怎麼好,怎麼內容先告訴你,不說這個。它先告訴我們,說你這樣做有什麼好處,你不
這樣做有什麼壞處,就把那個利害分析得非常清楚。當你體會到這利害以後,你想:那我
要去做,然後呢?就告訴你去做的時候,把從簡單的地方一步一步地來,增長你的能力。
增長你的能力,讓你體會到這個好處,也讓你體會到去掉了這個壞處以後,能力嘛增長
了,體會嘛加深了,慢慢地你走上去,成了!這樣。所以這個是本論最殊勝、最殊勝的好
處!你們將來學下去,自然會了解不同於其他的地方。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169 舊版.第六卷 A

12'13"
《勝者母》中亦云:
《勝者母》就是《般若》,它那個《般若》它到底指哪一個《般若》?那個我不知
道,這個上面也沒有說明。怎麼說?

12'26"
「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
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

實際上呢,這個《勝者母》就是《大般若》,所以說不肯定,因為《般若》分成好幾
品,第一品是最廣的,第二品比較簡一點,第三品比較略一點,第四品更略。但它那個內
容都是,宗要部分一個,不過呢最主要的,有的開得比較詳細一點,最詳的就是第一分,
這樣。那麼所以現在這個不管是一、二、三、四哪一分當中,精要是共同的。說這個菩薩
應該在任何起發,然後呢發這個心去,在任何那一個部分上面要去學、要去行,然後呢,
因為發了這個心要去了知。那麼哪一些呀?包括總含的,含攝成功三部分,聲聞、獨覺、
佛陀,就是剛才說的三乘。「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上面這個完全
都要圓滿,完全都要圓滿。他為什麼說這個呢?因為說那個《般若》是在《阿含》以後,
《阿含》只是說你是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就是這樣。到最後告訴你,你自以為解決了,實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70
際上的問題還不是,還要更進一層,慢慢地圓滿,你真正要圓滿的時候,那些都要做的。
然後呢,還要把那個所有的那些要做的,統統要做圓滿。

14'21"
故有說云,是大乘人故,不應學習劣乘法藏者,是相違因。
那麼他為什麼這地方要引這一段話呢?這個,因為當時有很多人說:我是大乘的,
那些是小乘的,我不要學。不對!不對!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這麼說,實際上呢理論上也
很清楚,你這個大乘之所以為大,要解決一切人的問題。解決一切人的問題,你曉得他問
題在哪裡,你如果不曉得,你怎麼解決啊?所以小的、大的,沒有一個例外。所以如果有
人說:「我是大乘人,那個小乘的東西不要學。」那錯的,是違背的。所以它下面這個就
說:有人說這大乘人,不應該學習這個劣乘─劣乘就是指相對這個大,比較差,就是指
小乘。這個錯的,這個是相違因。

15'23"
還有,這個地方很奇怪,要我們中國人平常習慣的話,說這個不合理的、相違背的,
他為什麼說「相違因」呢?要曉得真正我們說在修學佛法裡邊,一個是種一點根,就像畫
一個圖一樣,起個草稿,反正馬馬虎虎大概有個籠統概念就行。進一步你真正行持的時候
非常細緻,一點都不能錯。所以真正講修持的時候,做任何事情必定認識因、果,或者說
171 舊版.第六卷 A
業感緣起,或者是說中道,如此因,感如此果;反過來說,你要得到這樣的果,必定要這
樣的因。現在呢假定說,你說你大乘人不要學習小乘的話,你這個因是做錯了,這個就不
對,所以他這個地方用那個字─相違「因」。注意!很多處處的地方注意,我之所以這
個地方特別一提,因為當時我就犯了這個錯誤,人家也給他說:哎呀,這本書看起來好難
看,我自己也有這個感覺。所以我就傻裡傻氣地用我自己的想法,有很多地方覺得這個文
字不順,改了,我現在一直為這個事情懺悔!

16'58"
所以我說到這個地方特別告訴你們一點,同樣對你們也有很多地方很用得上。現在我
們平常動不動就跟人家講道理,就是我這個有道理,他這個沒有道理。對不起!我們凡夫
的道理,你講凡夫可以,跟人家打官司你可以打勝,講佛法的話你會下地獄,原因就在這
裡。這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很重要的一個概念喔!所以說我這個地方隨便一提。那麼繼
續下去,那麼我們現在呢更深一層:

17'32"
趣入大乘道者,有共不共二種道。共者即是劣乘藏中所說諸道。此等何因而成應
捨,故除少分希求獨自寂靜樂等不共者外,所餘一切,雖大乘人亦應修持。故諸菩
薩方廣藏中,廣說三乘,其因相者亦即此也。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72
真正我們修學大乘的行者,所走的這個道路有兩條,一條叫共道,一條叫不共道。
共就是共同的,不共就是不跟別人共同的,跟誰共?跟二乘、劣乘人共同的。還有一條
呢?就是不是下乘人,劣乘聲聞、緣覺不走的,只有菩薩單獨的,叫不共同的。就像我們
現在念書,我們現在念到大學,小學部分跟那些小學生共的,到了大學的話,那小學生不
上來了,那個就是大學生不共的,就是這個意思。就是我們來說的話,是,我們也是世間
的人,所以作為世間人是共同的;可是穿這一件衣服─比丘,那個也是我們不共的,同
樣的道理。那麼我們現在呢,修學的內容也是這個,「共者即劣乘藏中所說諸道」,共同
的就是這個基礎。那個就是聲聞、緣覺也要學的,也要學的,那麼這個是共同的。從這個
基礎上面再加上去,不同的,你為了目的大,所以你那個基礎打得更深、更廣,這是不同
的,如此的基礎是必定要。

19'22"
那麼在這個情況之下,是,雖然是共同的,但是的的確確大乘跟小乘當中,有一些
地方是有一點差別的。這個大乘戒當中有很多小乘戒沒有,那個是不共。還有呢,不但沒
有,而且跟小乘共同的又恰恰相反的,那這個就麻煩了。所以這小乘是應該取,大乘應該
捨;反過來,大乘應該取,要的,小乘應該捨。那麼為什麼原因,為什麼原因呢?這個地
方就指出來。我們對這一點了解了,以後就對於這個大、小兩乘之間的差別,以及南傳、
173 舊版.第六卷 A
北傳我們的取捨,非常清楚、非常清楚。這個在菩薩戒裡邊,《梵網經》裡面說得很清
楚,《梵網經》裡邊的,這個瑜伽菩薩戒,它這個戒條層次非常清楚。說我們現在修學大
乘的菩薩,應該做些什麼事情?做這些,分成功六度。所以哪幾個戒嘛是布施度,哪幾個
戒嘛是持戒度,這樣,然後呢再下面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哪一個該做,哪一個不該
做。

20'50"
它那個戒經上面就告訴我們,說這個聲聞乘人是急求出離,為了急求出離,所以有
很多事情他不應該做。他應該做的什麼?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你什麼都不要管,你
只要吃飽了,不管味道如何,不管有沒有營養。最好的營養是什麼?就是你的心,你能
夠把這個淨化了以後,那個身體丟掉了正好,什麼都不管。大乘人不是的呀!你要救濟一
切人,要救濟一切人,要適應他的根性,那個時候你不管的話是不可以。所以戒經上面告
訴我們,聲聞乘人急求自利,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對!大乘人為了救別人,那個時
候你少事、少業,那就錯!你要救別人,救得越多越好嘛,你的目的要救盡法界、虛空界
一切眾生,現在這個事情不行,那個事情不行,那你怎麼救人哪?這個是兩個的根本的差
別。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74

21'53"
不過說到這裡,有一點要辨別,它佛經上面的每一個地方的次第說得清楚,你的發的
心是沒有錯,你要救一切人,但是,你要圓滿發那個心的話,靠什麼?靠我們自己,我們
每一個自己。你那個時候要保護這個心,增強這個力量,在這種狀態當中,不是一口氣叫
你什麼事情都去做,要開始的時候增強這個心。就像小孩子一樣,這個小孩子天生來,說
皇帝的兒子,他要做國王的,但是並不是說生下來好的,捧到他國王的位子讓他做國王,
那怎麼可能呢!正因為他要做國王,所以開始的教育不一樣,至於說過程跟平常人還是一
樣的,一步一步增長他的能力。不過他這個能力是要做國王的能力,你這個能力是自己餬
口的能力,這個才是它的差別。所以這個次第的重要,那麼有了這個次第,才能夠圓滿我
們開始所定下來的質跟量。所以,這個上頭所以成為大乘、小乘兩個的差別。這個差別究
竟怎麼樣,到後面他會有詳細說明。

23'08"
儘管有這樣的差別,可是目的卻是一樣的,這個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得住。你的目的
幹什麼?解決生死痛苦問題。小乘看得不遠,自己以為這個生死痛苦問題就是這個,你就
忙這個,結果到了後來發現,啊!這個不行,他一定還要整個地解決,你還是為了這個。
既然你要解決大的,當然你不能做一點點小事情,所以你了解了這一點,這個大、小乘的
戒律在行相上面看是違背的,在真實的意義上面是完全不違背的。所以我們真正要修學就
175 舊版.第六卷 A
要學這個,你到了這個認識了以後,那一點障礙都沒有,一點障礙都沒有。因為他所說的
認識,不是個道理,而這個認識是你內心相應的這個量,到那個時候你自然曉得你心裡什
麼量。

24'03"
我這個地方比方隨便舉一個例子,我們也看見不但是大乘的戒經,還有大乘的很多
其他的經典上面也這麼說:這個小乘人是絕對不能殺的,這個大乘的菩薩有的時候殺人,
還有很多的大功德呢!我想我們這個公案都知道,我們不妨再簡單地說一下。說有一次大
家這個到海裡面去採寶,那麼採寶的時候那個都要那個大商主帶頭的,這個大商主他是個
過來人。譬如說我們要去挖掘寶,他是曉得什麼是寶,路怎麼走,裡邊有什麼困難,怎麼
解決,大家跟著他,一心一意地上去。那麼這個到了海裡的時候,喔,那個船上面哪,他
是個大強盜,那個大強盜要謀財害命的,別人都不知道。這個大商主曉得了,心裡想:這
樣麻煩了,如果讓那個大強盜在這個裡邊的話,我們一船人統統被他殺光,你怎麼辦呢?
但是呢你修學佛法的,你又不能殺他。後來覺得在這種情況之下,就是你容忍的話,不但
我們船上的人統統被他殺光,而且就這個強盜本身殺了我們,他也要墮地獄,一定要墮地
獄!那既然我要解救一切的話,我來墮地獄,我把這個商人殺掉,結果他就把那個商人殺
掉了。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76

25'22"
這個故事我們大家了解,這個裡邊有一點很重要,我們往往說這個大乘人哪,我為了
利人,我願意做那個事情啊!沒有錯,可是佛法裡邊是講的不是講一個道理,他每一個法
的法相很清楚,你到那時你自己衡量,衡量自己看。說我現在這樣去做的話,我的的確確
曉得得很清楚,張開眼睛往水裡跳,那個時候只有我自己去跳,那時候你去殺有大功德。
你不要說:菩薩戒上面這樣那麼說的,然後你殺了他,我就有功德,我也自己也討了個便
宜,那你只有下地獄。這個事情,本論的,不但是本論,就是很多大經大論都說得非常清
楚,就把它上面要指的這個心理的法相告訴你得清清楚楚,就這樣。所以這個我們才是要
學的,真正要學的,要我們學不到這一點的話,學了一點經論,拿這個藉口作為自己的擋
箭牌,這是一種。還有學了這個經論,自己的執著越來越多,欸,我這個法這樣對,他這
個法這樣對,吵得天翻地覆,那就錯了!在這個地方順便一提。

26'35"
那麼下面我們看,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那我們曉得除了這個特別的,為了他急求
自利的這個「少事、少業、少希望住」,只管他自己的那個東西以外,其他的小乘人的都
要學,都要學。這個是為什麼在大乘,所謂「方廣藏」就是大乘,大乘當中它廣說三藏,
照理說它大乘嘛就說大乘的,小乘不要講啊,但是它小乘也講,原因就這個道理。因為你
一定要學,學了以後,了解,幫他們,而且你那時候曉得裡邊的差別何在,那這個就是它
177 舊版.第六卷 A
的原因,這個就是它的原因。

27'22"
復次
繼續下去,

27'24"
正徧覺者,非盡少過,圓少分德。
什麼才是佛陀?「正、徧」,絕對沒有一點錯誤,而且絕對沒有一點的遺漏。正是正
確,徧是圓滿,這個正覺、徧覺,這個才是佛陀,這個才是佛陀,這樣的覺才叫無上正等
正覺。你沒有這個「徧」的話,這個聲聞二乘也有的。那麼所以這個佛陀做的事情,是所
有的過失是徹底盡除,所有的功德是徹底地圓滿,他不是盡一點點的過,不是滿一點點的
德。

28'16"
是徧斷盡一切種過,周徧圓滿一切種德,
這樣的!

2018/11/5 重新校正一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舊版} 第六卷 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六卷 B面
日常法師


--------------------------------------------------------------------------------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六卷.B面
00'04"
能成辦此所有大乘,亦滅眾過備起眾德。


那麼在因地當中要修什麼呢?要所有的過失徹底地淨除,所有的功德要徹底地圓滿。

00'16"
故大乘道徧攝一切餘乘所有一切斷證德類。
那個大乘的真正的,假定說你不徧的話,這個遺漏、那個遺漏,你能大嗎?是,小乘
可以不包含大的,我本來是個小乘;你說大乘,大的是無所不包、絕待之大,結果把那個
小乘擺在外頭,你這個無所不包怎麼講法?大乘是徧學一切,圓滿一切德相,然後呢斷盡
一切過錯。

00'54"
是故一切至言,悉皆攝入成佛大乘道支分中。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0
這個是什麼原因?所以所有的佛的教法,統統包含在這個成佛那條大路當中,這是
很清楚、很明白。假定說現在我們修學佛法的當中說,我學這個、那個不對,我學這個、
那個不對,你在因地當中就已經偏了。所以我剛才一再說明,不是說叫你現在一口氣馬上
要廣學一切,可是我要曉得在因地當中,那個因種非常重要。說我現在的能力不夠,可
是我的目的是如此,這是第一個。正因為目的如此,一定你有下腳的地方,下腳的地方是
必然是跟你相應的,那個時候你說參禪就參禪,念佛就是念佛,但是呢你最後一定要圓滿
的,不圓滿不能成佛。你現在做不到,因地當中應該先把那因種放下去。反過來,我們現
在不了解這一點的話,我們因地當中先排斥它,那個時候你的因種種的什麼?欸,障礙!
這點非常重要。就是我們現在的起心動念,這個就是我們的所留下來的識種,那個識種到
那個時候它就啟發現行的,這個是所以這個地方的真正的圓滿教授告訴我們,大家了解不
了解?

02'23"
所以你念佛的,你一定讚歎這個參禪好、學教好;你參禪的一定讚歎念佛好,說等到
我現在這個事情做好了,到了那個程度,那方面學圓滿了,再去學這個。所以當你到那個
學圓滿了,將來這個因種在心裡啟發出來,你學這個的時候毫不困難。否則的話,等到這
個圓滿了,你停在這裡,這個圓滿了嘛;這個我就一向就討厭它,你不知不覺當中,你就
181 舊版.第六卷 B
排斥這個東西,他後面會有詳細說明。我們修學佛法沒有別的,就要淨除自己無始以來的
這個業習,說業種子,這是為什麼我們起心動念,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一點。這是頭
上先開始提一下,先開始提一下。那麼上面說的道理,下面呢,喏,來把事實證明。

03'14"
以能仁言,無其弗能盡一過失,或令發生一功德故。
以佛來說,以佛來說,他絕對沒有任何一個過失他不能去掉的,換句話說,佛絕對
不留一點點過失;還有佛啊,圓滿一切功德,絕對沒有一點功德他做不到的。現在我們要
學佛,是,沒錯!那麼我們從哪裡學起呢?我們因地上面就這樣:「欸,我要做到,我將
來一定要做到!」這個概念非常重要。不要說:「哎喲,這個不行,這個不行、不行、
不行!」說我現在很慚愧做不到,是沒錯,但是我將來一定要做到它。因為我將來要做到
它,所以我現在就選定,牢牢把持我現在該下手的地方。你那個時候你同樣地參一個禪,
同樣地念一聲佛,效果是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因為你因地當中,就想我念了這一聲
佛要幹什麼?學阿彌陀佛,所以你去了,當然上品,就算不上品,跑到阿彌陀佛那裡覺
得,你聽見那個法相應了,你一定走這個路。

04'26"
另外一種呢,你念佛,這個事情我都不管,我自己去就算啦!所以等到你去了以後,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2
你聽見那個二乘苦、空、無常很歡喜,證了羅漢果,就這個道理。所以這個差別大家要分
得很清楚,這個差別非常明顯,但是也比較細緻,比較細緻!重要的,後面會在那個地方
說。念佛是如此,參禪是如此,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如果你能夠把握住這個原則了,
欸,反過來妙咧!因為你的目的是究竟這樣,所以你做任何一件事情,我說現在念佛固然
是迴向往生,我做別的事情也迴向往生哪!那個時候你的功德二十四小時一直增長,正念
的時候叫正行,不念的時候叫助行,然後呢,去還穩,品位還高。當然參禪一樣的。所以
這個是它的根本重點,我們要把握得住,根本重點要把握得住。繼續下去,

05'29"
又彼一切,大乘亦無不成辦故。
這句話大家已經了解了,前面說過了。

05'36"
設作是云,
有人這麼說,假定有人這麼說:

05'41"
若入波羅蜜多大乘,雖須劣乘法藏所說諸道,然於趣入金剛乘者,度彼岸乘所有諸
道非為共同,道不順故。

183 舊版.第六卷 B
那麼有的人這麼說,說:沒錯、沒錯,你要學大乘哪,是的,它要那個小乘一步一
步上來作為基礎,這是你的共道。但是呀,對於密乘的人來說,要趣入金剛乘密乘的人來
說,那個是另外一條路,那個是另外一條路。「度彼岸」就是大乘的顯教所走的這個路,
是不共同的,為什麼?這個並不相順。那波羅蜜多大乘是走這個慢的,這樣地慢慢地來,
說金剛乘我走的這條直路,一直上去的。他下面怎麼說?

06'43"
此極非理,
那個就是大師告訴我們的,這個這句話絕不合理,絕不合理!下面就引證。

06'54"
以度彼岸道之體性,悉皆攝入,
說你要曉得,這個大乘當中顯教波羅蜜多,就是「度彼岸道」,它那個本質全部包含
在金剛乘當中,所以金剛乘當中的那個,一定含攝了大乘的全部的特質在裡頭。下面說,

07'26"
意樂,謂於菩提發心,行,謂修學六到彼岸。是則一切定應習近,
那麼整個的這個特質是什麼呢?分兩部分:發的什麼心,修的什麼行。發的心叫
「意樂」,金剛乘應該發的心,金剛乘的意樂是什麼?發菩提心。然後呢金剛乘應該修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4
「行」是什麼?「修學六度到彼岸」。請問金剛乘跟顯教的波羅蜜多大乘,是同?是不
同?完全一樣欸!所以「是則一切是定應學習」啊,所以金剛乘的人決定要學!這個概念
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在座的諸位如果將來你們學金剛乘的話,千萬注意,說這個根底都
沒有,說金剛乘,那結結緣可以,真正修持,這個不夠!

08'27"
另外一點,其他的同修們,幫助別人,那是最好的。看!當年印度,這樣的能夠五印
度的首─頂嚴,共同的結論,以及後來到了西藏以後共同的教法,說得清清楚楚,說得
清清楚楚!我們有了這個認識,對我們自己是個最佳指導幫助,然後呢對於佛法是有一個
最有力的一個認識,然後淨化它的,這個道理我們應該把握得住。下面就引密教的經來作
證,這個話絕對不是我講的,你看密教的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所以下面說:

09'19"
如《勝金剛頂》云:「縱為活命故,不應捨覺心。」又云:「六度彼岸行,畢竟不
應捨。」又餘咒教,宣說非一。

前面說那個道理,第一句話斥破它,所以立那個宗:這個前面說的不對。那麼下面
就解釋,最後引,現在你講密教,他現在,我就引密教的經典告訴你,密教的經典上說得
清清楚楚,就算你為了命難,你絕對不能捨去這個覺心。覺心就是菩提心,換句話說這個
185 舊版.第六卷 B
是意樂,這個是發的心,這個密乘當中這樣地嚴格地要求。然後呢行為呢?說「六度到彼
岸,畢竟不應捨」。行持些什麼?就這個。你不是說金剛乘嗎?那金剛乘的經典,不但是
這個經,還「餘咒教」,其他的密教的經典裡面說得清楚得很欸!都是這樣的。繼續,

10'26"
眾多趣入無上瑜伽曼陀羅時,亦多說須受共不共二種律儀。
那麼我們現在正式理路上面了解了,修持的時候同樣的戒、定、慧這樣上去。所以你
正式修行的時候,凡是有很多真正修這個無上瑜伽,就是密教最高─乃至於最高都是這
樣的,當然下面更不可以少。說「無上瑜伽曼陀羅」,曼陀羅這個翻成我們中文叫壇城,
壇城,它這個特別意義是什麼呢?這個就是說,換句話說,這個就是佛的所處的地方,佛
所處的地方。我們現在所處的地方,娑婆的凡夫的世界,佛所處的地方是淨土。當然真
的說起來淨土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含的,那麼對我們眾生來說,我們沒辦法體會,我們耳
目所能感受得到的,只是我們現在這樣。所以引我們進去的時候,還是用我們相應的種種
概念、圖表來表示,使得我們心理上面種下這個種子。說你看我們這個世間啊,是丘陵坑
坎,種種不如意的穢土啊!現在這個地方,喔,這麼圓滿的淨土啊!就是這樣。

11'59"
所以他這個真正的灌頂的時候,引我們進去的時候,是說這個是佛的,你修學的本尊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6
的這個曼陀羅。那麼真正要學的時候,剛開始學第一個什麼?受這個戒─三昧耶戒,這
個戒當中也都說共、不共,同樣地,就是說基礎要共同的。那麼共的什麼?菩薩律儀呀!

12'24"
共者即是菩薩律儀。受律儀者,即是受學三聚戒等菩薩學處。
而這個裡邊就是什麼,一定要從下面開始,所以三聚戒即菩薩學處,就是從前面的、
前面的,一步一步開始,一步一步開始,都要含攝在裡邊。從這個共聲聞的別解脫開始,
然後呢菩薩戒,然後這樣地一步一步地上去。

13'00"
除發心已如其誓受學所學處而修學外,雖於波羅蜜多乘中,亦無餘道故。
除了這個發心以外,這個發心卻是前面說過的,就是上面說的覺心,這個絕對共同
的,絕對不能少的。還有啊,發了這個心學上去的時候,你一定要學的,「所學處而修學
外」,那個學的學處你一步一步學以外,這些東西也跟波羅蜜多一樣,並沒有其他的道
路。所以這個是特別針對上面說:「啊,密教跟顯教是不一樣的!」是,它不共的地方是
不一樣的,但是共道是絕對一樣的。其實何止是顯教,請問我們現在那個大乘的八宗當
中,念佛跟參禪共嗎?對不起,他念阿彌陀佛,要牢牢地把住;那個參禪的人,要空掉一
切,對吧!他當然你參念佛是誰,多多少少好像還有一個念佛的;它有很多,「萬法歸
187 舊版.第六卷 B
一,一歸何處」,乃至各式各樣的怪名堂,豈不是完全不一樣?那沒關係,基礎是共同
的,大家都是發菩提心,圓滿的佛果,然後呢修的六度也是一樣。那麼這個殊勝的方便,
這個才是不一樣的地方,這我們要了解。

14'38"
又《金剛空行》及《三補止》,《金剛頂》中,受阿彌陀三昧耶時,悉作是云:
「無餘受外密,三乘正妙法。」

下面就引那個密教,密教當中那些經典等等。說這個裡邊當你受這個法的時候,受
這個灌頂的時候,那阿彌陀佛的,學這個法門,以這個為本尊,然後你去修的時候,第一
個,一樣地要受那個戒。所以那個時候受那個密宗戒的時候─這個密宗戒叫「三昧耶」
─「悉作是云」,那個時候你就誓願「無餘受外密」,不是除了密教以……不,沒有一
點點餘剩的。你呀,三乘的所有的一切這些統統要受,然後在這個三乘基礎上面,你再加
上你不共的。所以呀,

15'38"
受咒律儀須誓受故
你真正要受這個密宗的三昧耶戒的時候,前面沒有一樣東西可以遺漏的,可以遺漏
的;不可以,換句話說。那麼剛才這個概念我們重新再提一下,儘管前面說聲聞為了自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88
利,是少事、少業、少希望住,這個對;大乘為了利他,不可以。表面上面儘管是相違
背,究竟的目的還是完全一致。你了解了這個,那整個的問題都解決了,沒有什麼諍論。
同時你了解了一個,自然而然發生什麼,雖然沒有諍論,並不是我跟你做得一模一樣。恰
恰相反,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大家配合得天衣無縫。你念你的佛,有!就怕你沒有;我
參我的禪,就要空,就怕一點點有,但是彼此間恰到好處。同樣的這個道理用在我們眼
前,你有這個長處,忙這個;我有這個長處,忙我這個,不要說樣樣聽我招呼,這個自然
而然就去掉了。當你想到聽我招呼的時候,已經在我這個煩惱當中,你已經上了它的當。
那麼現在我們再繼續下去,說

17'00"
由見此等少有開遮不同之分,即執一切,猶如寒熱徧相違者,是顯自智極粗淺耳。
由於上面說的這個道理,它是有一點的開遮不同,但是就這麼一點點開遮不同,你就
覺得這兩個完全不一樣。就像一個寒、一個熱,寒的時候,天氣冷的時候一定不熱,熱的
時候一定不冷,這完全違背的。你就覺得這一點點的開遮,就覺得完全違背的話,那很明
白,我們是愚癡呀!我們的智慧實在太淺太粗,所以這個地方要慚愧,要好好地努力、精
進,改善自己。
189 舊版.第六卷 B

17'46"
如是唯除少分別緣開遮之外,諸正至言,極隨順故。若趣上上三乘五道,必須完具
下下乘道功德種類。

那麼由於我們上面的了解,說除了小小的由於特別因緣,有一點開遮不同─開就是
可以的,遮就是不可以的,應該防止的。那麼除了這個以外,所有的佛說的話呀,彼此之
間完全相應、相順的。所以真正要「趣上上三乘五道」,我們要在這個三乘五道當中─
三乘就是聲聞、緣覺、菩薩;然後呢這個五道的話,那就是說,修這個佛法,出世法分成
功五個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小乘有小乘的五道,大乘有大乘的
五道。那麼這個地方特別是說上上的這個,最上的那個必須從「下下乘道的功德種類」,
這個一定要圓滿的,不能漏的。

19'19"
波羅蜜多道者,如《佛母》中云:
《佛母》跟前面一樣《勝者母》,就是《般若》。

19'27"
「所有去來現在佛,共道是此度非餘。」
所有過去、未來、現在的一切佛是共同的,沒有一個例外,沒有一個例外,都要走這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90
個路,就是六度。

19'41"
是趣佛陀道之棟梁,故不應捨。
那個是「棟梁」,別的東西可以省略一點,棟梁是絕對不能少。

19'52"
金剛乘中亦多說此,故是經續二所共道。
那麼,然後密乘當中也處處地方說這個,所以這個是顯教、密教的共同的。

20'03"
若於其上更加密咒諸不共道,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故能速疾
趣至佛陀。

那麼,然後你在這個顯、密兩個方法當中,那個共道當中,再加上密教的種種不共的
方法。那個不共的方法下面說「灌頂、三昧耶、律儀、二種次第及其眷屬」,這個就是它
的次第。第一個先是灌頂,成熟你的身心,然後呢要受這個密宗的三昧耶戒,然後修學的
時候,生起次第跟圓滿次第,還有跟它相關的,這個是最主要的相關的各種。因為你修的
種種最特別的殊勝的法門,所以能夠很快地達到佛陀這個果位。

20'59"
就像我們到美國去一樣,你可以坐船,也可以用種種方法,也可以用飛機。飛機以前
191 舊版.第六卷 B
是螺旋槳,現在是噴射機,將來有一天說不定我們可以用火箭。這是說越是特別的,越是
快速,不過越是快速的,越是危險。我們走路,你碰一下,跌一個筋斗,沒問題,站起來
拍一拍再走,一點事情都沒有,最多跌破一點皮。然後你坐腳踏車要受傷了,坐汽車就出
毛病了,如果是坐飛機的話,對不起,非死不可!所以金剛乘當中說得很清楚,你結結緣
沒關係,你如果正修的話,蓮花生大士說得很清楚,說我這個法像蛇在竹筒當中,不上去
就下來|上去成佛,下來到金剛地獄;金剛地獄是阿鼻地獄的別名。你現在不要看,哎
呀,這個我這個密法好修啊,對不起!你結結緣沒關係,反正你碰不到;你真的碰到了以
後,那就只有兩條路,這個我們要知道。因為它的方法也的確殊勝,所以我們了解了這一
點,我們也平常輕易不要毀謗,這個這裡隨便提一提。

22'23"
若棄共道,是大錯謬。
如果說這個共道你放掉了,那你完全錯了!

22'29"
若未獲得如是知解,於一種法獲得一分相似決定,便謗諸餘。
這個非常麻煩、非常麻煩。對於這個上面那個概念,如果你不了解的話,並不認識,
並不了解,然後你自己覺得我這個對,毀謗別的,錯了!特別是什麼?「於一種法獲得一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92
分相似決定」,現在我們大部分人就害在這個上頭。你不修行,剛開始佛法總歸好的,雖
然有矛盾,你還是尊敬它。結果你修行了以後,修了一點,得到一點點的味道了,啊,覺
得……或者參禪參得一點名堂來了,念佛是念得一點味道了,然後說其他的都不對,就是
這個,這個叫作相似決定。你真正圓滿認識的話,絕對、絕對不會的,絕對不會!現在我
們太多地方,從已經開始修的是這樣,還沒有修的時候,那我們來了,學了一點規矩,覺
得我這個規矩是這樣地對,你這個規矩不對,是同樣這個道理。

23'32"
其實我們世間何嘗不如此呢?世間每一個人有他的習慣,有他的成見,就拿他的成
見,就拿他的習慣,說我這個對,你這個不對,世間的爭執就這樣子來的。現在我們要修
學佛法,就要從這個地方開始認識,開始認識。世間大家你謗我、我謗你,大家最多吵一
架,反正我跟你不來往,沒關係!萬一吵過了以後,最多打一個官司。佛法裡不是,你越
深,你這個將來造的業是越可怕,現在我們淨除都來不及,你別的東西還可以,謗法之罪
重得不得了。

24'11"
記住!《法華》上面說得很清楚,佛為了接引一切眾生,所以說種種法門,而且說種
種法門他是徹底了解了才說出來,要了解這個法,他要花多少心血,你們曉得嗎?無量阿
僧祇劫捨頭目腦髓換來的,這樣的一個珍貴的法,弄到你手上,你說這個不對,那個不可
193 舊版.第六卷 B
以。請問,你有這個本事嗎?你如果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萬萬不敢開口啊!尤其是我們
剛剛修學懂得一點,其他的都不對了。啊,我是好為這件事情擔心啊!因為我自己當年就
是這樣。

24'52"
我剛開始進去的時候是念佛進去的,那什麼都不要,聽見人家當初不讚歎念佛,如果
說別的話,恨不得把那個經書拿得來把它撕掉了、燒掉,這樣啊!我現在一直為這個事情
而懺悔,所以我特別把我的痛苦的經驗告訴你們。這個因,你們如果不拔掉的話,不要說
去不成,就是去成了,將來去成了以後,到那時候這個種子又現起來了,那個時候在你修
行過程當中是千辛萬苦。所以我們現在看有很多祖師們,我們常常說他「大權示現」,吃
盡苦頭,他不是故意要這個吃苦頭啊!他已經到了某個程度,但是他因地當中,一定有這
種因在這個裡邊的,這個我們要曉得。我們不懂得法相,所以總覺得他故意,故意裝,裝
不起來的,如果說他沒有這個因的話,不可能出現這個果,這個以後慢慢地再說。

25'48"
所以我們現在要了解了這一點,你因地上面那個種子,趁它還沒有成長之前,把它
淨化。不過剛才說那個大權示現有沒有道理?有其絕對道理,真正你發了菩提心了以後不
怕。因為你以前毀謗過,因為你以前否定過,所以那個時候,那個障礙來的時候,就跟你
相關的那些人都在你的圈子裡,那個時候你就把他救出來,這是這個真正、真正的價值在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194
這裡。所以說你發了菩提心,你什麼都不要怕,你就有這個心,慢慢地會把你相關的那群
人救得出來的。這個大權示現的真正意義在這裡,這個我們要了解。

26'30"
到下面關於這個業,這個概念你認識了清楚了以後,我們才會對那個大權示現的這句
話的真正的內涵,把握得住。否則的話,我們看起來這個大權示現,他好像騙騙我們的,
不是的,他還是有他的因果相關的,以及他的真正的價值。在我們沒有這個條件之下,我們
可不要做,我是寧願是怎麼辦呢?先像善財童子一樣,一口氣成了以後,然後呢我在那個
時候廣結這個緣,這不是更好嗎?不過這個也是各人各人的心志,哪一個辦法都對、都正
確。那麼下面說,

27'09"
特於上乘若得發起一似勝解,如其次第遂謗棄捨下乘法藏諸度彼岸,
下乘謗上乘的人還比較少,還倒是有啊!特別是上乘的人,愈上面的人,欸,妙咧!
「發起一似勝解」,他如果沒有認識的還好,如果是有一點認識,有一點修行,這個修行
叫「似勝解」,似是而非的。然後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覺得別人都不對,他覺得他最好。
「如其次第」地毀謗,棄捨下面那些。

27'48"
即於咒中
195 舊版.第六卷 B
就算到了密教最高的,

27'51"
亦當謗捨下三部等,
因為密教裡面有四部,一共有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他也說這
個無上瑜伽最高,他下面的都不要了。

28'07"
則當集成極相係屬,甚易生起,尤重異熟,毀謗正法深厚業障。其中根據至下當
說。

如果你這樣做的話,那就造最嚴重、最嚴重的謗正法之罪。

2018/11/22 校正一 :wa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舊版第七卷 A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卷 A面
日常法師


--------------------------------------------------------------------------------

199 舊版.第七卷 A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舊版第七卷.A面

00'10"
所以經上面告訴我們,你要造了五無間罪菩薩能救你,你謗了法沒辦法救你。這個罪過之
可怕,大乘經典上面處處說這個事情。而且這種事情,嘿,極易生起!好容易生起,好容
易生起,動不動就來了。而這是什麼啊?都是得到了一點相似勝解,似是而非的;你書看
得越多,然後呢修行有了一點經驗,這種毛病都來了。於是我們說:「啊,那不要看書
了!」你又犯了毛病了,要看!要圓滿認識,然後你步步上去這個才好。請問:他看了書
毀謗人家都不可以,你不看書毀謗人家,你就可以了嗎?對不對?所以現在人:「啊,因
為看了書看錯了!不,那我不要看書了,看書那些都不對!」你同樣地毀謗,修學佛法必
定要聞思修的次第,被你這一句話一刀斬斷,一樣的。所以它真正的問題我們把握得住,
這個下面會詳細而且告訴我們根據─都有憑有據。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00

01'19"
《菩提道次第廣論》,請翻開十一頁。昨天我們就把佛法裡邊這個大小之間的差別,
已經有一個說明。這個裡邊是有少少一點點,它因為眼前目前各人修持的重點不一樣,所
以有的開─是允許的,乃至於應該的;有的呢,遮─說是不允許的。這是就眼前來說
有這個差別,那麼究竟來說同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那麼關於這個道理,如果我們沒有
正確的認識,而偏偏又在修行過程當中,因為沒有把握得住這個修學的整個的大綱,修學
的整個的大綱─就是整個佛法的整體,它的次第步驟等等。那麼,在自己所走的那一條
路上面,或者是理論上面的認識,或者修持上面有一點點經驗以後,往往會產生一種相似
的見解。而再加上,譬如說外面的種種的不正確的佐證,於是就產生了一個相似的決定,
或者叫「似勝解」。

03'18"
那個勝解它有幾種不同的解釋,那麼通常我們最常用的,運用這個《成唯識論》上頭
的說明:說對於我所認得那個─認以為的這個境界─我的概念,覺得確定是如此的,
確定是這個樣的,不再為其他的意見或者什麼來動搖,這個叫「勝解」。譬如說我們現在
眼前世間的來說,我們常常覺得:「欸,這個東西是有營養。」好像不管他怎麼說,我就
是這個樣,不管人家說多少理由,我對這個概念牢不可破,就這樣。那麼現在我們在修學
佛法過程當中,我想每個人多多少少有一點,這是眼前每個人自己覺得這個對,我就是這
201 舊版.第七卷 A
個樣,那麼除了這個以外那就不對,這種通常叫作相似的勝解。因為這種概念,所以他會
產生對於他不相應的就會否定、毀謗,而造成非常嚴重的謗法的罪業。那麼這個謗法的罪
業呢,以後陸陸續續會講。那麼目前我們應該怎麼辦?所以下面這一點,是對於我們眼前
修行是非常重要的。看書本上面十一頁第二段,

04'59"
是故應當依善依怙,於其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
解。

這個裡邊分兩部分,所以說第一部分呢,我們真正要想修學佛法的,具善根的人,
應該怎麼辦?要依靠一個善知識、善知識。那麼這個善知識這個條件,以及如何依止善知
識,後面有詳細說明。這個說明就是自己如何去依止─作為一個學的人,以及善知識是
什麼樣的行相,這是我們剛開始的人,最重要的、最重要的一個認識,以及修行的必須要
的。你這一點上面如果做對了,下面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如果這一點上面弄不對的話,
這個走的路是一條大圈子,大圈子,大圈子。雖然最後我們一定會走到的,絕對!《法
華》上面給我們早就懸記了,乃至於你到寺院當中「一合掌、小低頭皆已成佛道」。所以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以散亂心,就是像我們普普通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02
通那樣的,隨便跑到這個廟裡面去,那麼看見了佛,稱一聲:「啊!南無佛。」或者南無
阿彌陀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都一樣,你這樣地最後都成佛。

07'01"
這個裡邊我只是提出一個偈子,實際上在這個裡邊有很多說明。說小孩子弄那個玩那
個泥巴,造了像一個寺院一樣的話,欸,他也這個因緣而成佛。何況我們現在這麼認認真
真,拋開了自己溫暖的家庭,跑到這個地方來這麼認真地修學,所以絕對會成佛。可是這
一條路卻是一條遠路,在這個遠路轉的大圈子當中,這極大部分時間弄得不好的話,會在
惡道當中,那是非常可怕的,非常可怕的!

07'44"
那麼這個關鍵在什麼地方呢?就是自己能不能了解如何做一個修學佛法的佛弟子,以
及能不能找到相應的善知識。所以在佛經裡面,從《阿含》一直到《華嚴》,當然隨便、隨
處經常可以看得見佛教誡我們善知識的重要。說《阿含》裡面有這麼一段公案:有一天阿難
在這個靜坐當中,思惟佛法的過程當中,他就想:「佛常常說這個善知識的重要,這是一點
都沒有錯,沒有善知識啊,是我們不可能懂。」所以他就跑得去問佛,說:「佛陀啊!你老
人家常常開示我們善知識重要,這我想想一點都沒有錯,所以我覺得這一大半,我們修行一
大半要靠這個善知識啊!」佛的回答很有意思,說:「阿難哪,你錯了。」「嗯,怎麼錯
呀?」佛陀說:「不是一大半,全部要靠善知識!」「哦!全部要靠。」小乘喔!
203 舊版.第七卷 A

09'09"
然後呢進入大乘,雖然有很多經典,我們現在《華嚴》做代表,或者你們自己可以
想,各式各樣的經典上面都這麼說。這個文殊菩薩一再開示善財童子,以及他善財童子不
斷地參訪善知識,隨處隨地那個善知識也一再開示他,說:「你要成佛啊,要成就一切智
智,總要依靠善知識。」那麼這個詳細的情況到後面說,到後面說。這個是我們修學佛法
第一步。

09'54"
緊跟著,那麼依靠了這個善知識真正重要的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要把握得住,把握得
住這個整個的修學佛法的這個整體、綱要、次第。所以說「一切正言,皆是一數取趣成佛
支緣,所有道理,令起定解。」這個昨天已經有詳細說明,詳細說明。那麼這個差別呢,
再簡單地說一下。是!我可以現在走任何一條,我說我是歡喜學經教的,好!你是要參
禪的,好!你是念佛的,好!乃至於像日本的那個日蓮宗它只念一樣東西─「南無妙法
蓮華經」;淨土真宗念都不要念的,只個「信」字就行;然後呢禪宗參一個「無」,就是
這樣,那沒關係。可是這一條路,剛才說的是遠路,是遠路,弄得不好的話,吃很多冤枉
苦頭,乃至於我們眼前整個的教法,所以形成這樣支離破碎的原因就在這裡。從外面的教
法來看,它是支離破碎,互相你否定我、我否定你,而這個法到最後到我們身上什麼現象
呢?也是這樣,你這樣地彆扭,是那樣地彆扭。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04

11'25"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我們畢竟到最後要圓滿無上菩提,請問圓滿無上菩提你能有
一樣東西不圓滿嗎?你能有一樣不圓滿嗎?你能通相宗不通性宗嗎?你能通大乘不通小乘
嗎?這樣的話圓滿嗎?那當然!所以那個時候你真正要修的時候,是你那條路進去,可是
那個法對你以前不相應,所以那個時候你內心上面起衝突了。比如我們現在來說,我們有
很多人是念佛或者參禪的,叫我們現在學一點教,心裡覺得彆扭:「唉呀!這個不行,我
是念佛的,現在我全部精神跑得去叫我這樣去做!」你心裡面自然而然會有這種彼此間不
能相容的。為什麼?就是我們因地當中有了這個障礙。

12'15"
我昨天也說過,不是說叫你不參禪、不念佛或者不學教,恰恰相反地,這個圓滿的佛
法才告訴你最好的念佛方法,最好的參禪方法,以及最好的學教方法。那差別呢,就是你
一開始的時候不必忙著進去,而是先把握住這個重點以後,找到你該下手之處,然後走的
話,那同樣的結果、同樣的起步,但是這條路是最快、最近、最好!所以在這個上面,你
了解了,說原來整個的東西我們將來都要修學的,只是次第步驟以及本末差別。這個道理
你要確定認識而且決定不移。然後再下面說,

13'13"
諸現能修者即當修習。
205 舊版.第七卷 A
因為你認得了這個整個的佛法的內容,那麼那個時候你就看見了,說整個要修佛法要
修些什麼?然後呢我現在已經走了多少?還有哪一些沒有走的?你能夠這樣認識,你也可
以不走冤枉路,也可以不躐等。譬如說你現在要念書,一共嘛從幼稚園開始要念到大學,
結果你發現:嗯,幼稚園這個對你現在不需要,你可以不要念,乃至於小學你也可以不
要,那麼你就可以中間插班進去。否則你如果條件不夠的話,你說:「啊,他是這樣。」
你也跳上去跑到插班進去的話,你就念不上去,然後等到你念不上去,重新才念的話,吃
了好大冤枉苦頭。所以由於前面的這一個兩點,找到了你現在應該下手,這個就是說能修
學的,那麼你就在這個地方起步。在這種情況之下,下面怎麼辦呢?

14'21"
諸現未能實進止者,亦不應以自未能趣而為因相,即便棄捨。
其他的部分,我們還沒有能夠真正去做。「進止」的話,就是說該做的做,不該做的
不做─取捨,我們說「止、作」。所謂止、作的話,就是持戒的時候,有很多東西你平
常不這樣作的,要你做;平常該我們一向習慣這樣做的,這個照著佛戒告訴我們不要這樣
做,改變我們以前世俗的習慣。以前世俗的習慣,增長我們世俗的財富,弄到最後輪迴生
死;照著佛法的這樣去做的話,你在剛開始的時候,是覺得有一點不大對勁、彆彆扭扭,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06
但是這個正是要你修行。為什麼叫修行呀?修改你以前的行為嘛!以前的行為是染污的,
那麼現在這樣子經過了修改了以後就對了。譬如我們現在隨便看,喔!眼前桌子什麼東
西,你覺得這地方不對,你要用刨子來刨一刨,要用那斧頭來砍一砍。對那張桌子,假如
那桌子像我們一樣的話,當然砍上去會痛嘛,對呀,身體上面會痛,心理上會難受,這是
必然的。

15'44"
所以我常常說,說我真正一生受用的就是前面那個老師,我現在一生感激不盡的就是
這樣。一個頭上幾年動不動嘛開起口來,總一無是處,但是我一心感念不盡,因為他把我
的世俗的習氣改過來了。佛法的的確確如此,可是這個也要依靠到善知識啊!普普通通一
個人也跟你弄得這麼樣的話,大家冤家對頭,這很麻煩,這個我們要分別得很清楚。所以
將來善知識跟這個善學的弟子之間的條件,我們要認識。

16'21"
這個是說,我們對於沒有能真正地實在進止的,那麼這個時候怎麼辦啊?平常我們
哪,我們就不管它,乃至於不要它,這個就是已經很糟糕的事情。為什麼說不要它呢?
那我們常見的:是!我是參禪的,你那個念佛─那個老公公、老婆婆的事情;然後學教
的,他就說那些修行人盲修瞎鍊;然後修行的人,說他是空口說白話。這個是眼前經常碰
得見的事情。實際上是嗎?假定說是像你這樣說,佛說那麼多道理幹什麼啊?那不是第一
207 舊版.第七卷 A
個戲論的,第一個開玩笑的是佛帶的頭嗎?這很明白。所以我們要了解,那時候我們要了
解:噢!說我現在條件不夠,我現在進入的地方從這個地方,那麼其他沒有辦法能做的,
千萬不要以現在沒有辦法做的原因,不要這個原因就棄捨它!下面這句話就是:不應該以
現在未能趣─趣就是去─的原因就是棄捨,應該怎麼辦啊?

17'35"
應作是思:願於何時於如是等,由趣遮門,現修學耶。
那時候我腦筋裡想:「唉!但願我什麼時候,能夠對於現在不能做的這些事情,到
了什麼時候,我能夠實實在在地去修了,實實在在去修了。」為什麼要這樣說?黑板上面
請看一下。這個次第非常重要,對你們現在非常重要!第一點,依止這個善知識,第一點
「依止善知識」。第二點呢,真正跟善知識就是要善巧,就是說非常清楚明白、沒有錯
誤地對於修學佛法的那個整體,以及它的大綱、次第等等了解。那麼這個道體我分成功三
個:質正,這一點都不能錯的;量圓,單單質不夠,還要量滿;還要呢,次第一點都沒有
錯。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後面整個的將來內容、細部都在後頭。

18'52"
了這個,再看第三個,「知入處」,現在應該下手的地方,這個才能夠真正地深
入,否則的話是空談。還有呢,「知深進方便」,這個才是我們非常重要的,眼前對我們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08
最重要!請問,我們現在的修行你的目的幹什麼呀?假定你的目的跑得來拜拜佛,那好
了,你在拜拜佛,其他不管;假定你的目的是念它四個字或者六個字,那你就念它「阿彌
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或者你參禪,那可以了。或者現在你說:「不是
的!我的目的要求往生。」那不能單單在四個字上面,看看你念這四個字能不能往生,這
個很明白對不對?那嘴巴裡念得很響,然後心裡胡思亂想,你還自己覺得可以往生。那個
時候啊,一定要了解怎麼去改善它,這個我想我們大家都了解的。

19'49"
所以常常有人問:「哎呀!這個我念嘛雖然是念嘛,心裡面散亂不相應。」這是個
好現象,表示我們要深進。可是問題在這裡哦!說你究竟的目的是你到了極樂世界算了,
還是你要成佛呀?不是!當然我們要成佛。那個時候,同樣地念這一聲佛就大有差別。在
這種狀態當中,你參禪的不執著參禪,是念佛的不執著念佛。因為等到你到了極樂世界也
好,或者你大徹大悟也好,或者你學教的大開圓解以後,怎麼辦啊?你還要向上,這不是
很明白嘛!

20'28"
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清楚,清楚了怎麼辦呢?喏!就是這裡─知深進。所以我們不能
上進的原因是什麼?因為我們有障礙,這是第一個;還有呢,我們能力不夠,能力不夠。
所以我們眼前條件不夠之前去學這個,一方面學這個是集聚資糧、增長能力,一方面是淨
209 舊版.第七卷 A
除罪障,使得我們能力能夠慢慢向上。當你向上的時候,實際上呢,就像你念書一樣,你
現在在三年級,慢慢、慢慢地,你可以升到四年級、升到五年級。現在我們如果走的不對
的話,就變成了念了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這個絕對不要,這個沒有用,這個算什麼?
等到你三年級念完了請問你幹什麼?到那個時候發現要去了,可是你把前面的路早就切
斷,把上面的課本嘛丟掉,把老師嘛趕走,把應該有的學費嘛統統花掉。請問你念完了幹
什麼?這是個狀態。

21'30"
那麼我們說這個我們的狀態呢?要曉得我們修學佛法的真正的業,中心在哪裡?這下
面會詳細說明,我這裡簡單地告訴你們一下,就是我們當下這個所謂心念,就這個心念當
中業的部分詳細地分辨─剛才說後面,說過的。眼前我們就是,我們這個「思心所」,
我們心裡想想:「哎!這個是我要的,這個是我要的。」這樣的話,你將來自然而然會趣
向於那方面;現在如果說你這個排斥它的話,到那個時候這個力量就現起來了。其實這
種狀態也不必說等到下一世、下多少世,我們眼前馬上可以體會得到。譬如說眼前有一件
小小的事情發生了,我這麼說了,比如說我跟毛居士兩個人,有一點點小小的一個問題,
那我心裡想想:「這個傢伙,我這、這、這個討厭他。」然後你心裡老是這樣想。你這樣
想的話,等一下你見了面以後,老遠看見了,你心裡想:「能夠避開就避開。」否則的話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10
呢,瞪他一眼,再不然的話,那麼暗暗裡面傷他一下。是不是很明白?為什麼你見了面你
會這樣?就是你前面那個思心所的作用,下面會很詳細告訴我們,我們修行沒有別的,就
是這個!

22'48"
假使反過來的話呢,你看見:「哎呀,他剛才幫了我一個忙,他這個真好!」我怎
麼樣想辦法,就是一下沒辦法報答他嘛,應該說幾句感激他的話,所以他老遠看見他的時
候,他正在忙,我連忙笑臉相迎:「哎呀,真是謝謝你啊!」為什麼你同樣的情況會有
這樣?就是你心裡這個狀態。那麼你們了解了這個呢,平常的時候,你碰見一件事情一定
有對這件事情的反應,請問這個事情的反應是突然而來的,還是以前先有的因種啊?「種
子」,就是你的因地,我們大家都了解,大家都了解。平常我們因種都是在煩惱,然後進
一步大幸而認得了煩惱,說「哎呀,不要去虛妄分別呀!」修學佛法,當你修學佛法的時
候,毛病又來了,你學參禪的,其他都不要;你學教的,也同樣地犯了這個毛病,對不
對?

23'50"
所以這一點告訴我們,不要因為你不能做就不管它。應該怎麼辦?應該說:「我所以
目前這樣努力地修行,就要爬上去。」所以什麼時候我想辦法能夠爬上去,那個時候叫修
了。就像我們念書的時候,現在雖然念了小學,我總心心念念:什麼時候我可以念中學,
211 舊版.第七卷 A
什麼時候可以念大學,乃至什麼可以留學。這樣,對了!於是你就一路地努力上升,然後
呢把那個障礙淨除,把我們現在集聚的集聚起來。那麼除障礙、集聚怎麼辦呢?做三件事
情。

24'33"
遂於其因,集積資糧,淨治罪障,廣發正願。
「遂於其因」,什麼因哪?就是將來你能做到的因,你現在在這個因地上面做這一點,
將來就感得必然的這個果;假定你現在排斥它,將來就是障礙的果。現在如果說你準備相順
的因,到了這個時候你就能夠一步一步向上。上不去的原因是罪障,所以你「淨除罪障」;
罪障雖然淨除了,如果你力量不夠還是不行,所以另外一個是「集聚資糧」。那麼下面這
個迴向、發願是為什麼呢?就是說你集了這個資糧,你的目的幹什麼?你的目的是要幹這個
嘛,所以要「廣發正願」。這「願」跟「向」,它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處,就是說,
你這件事情還沒有做,準備去做,那麼說我為什麼要這樣做,我的目的是這個。譬如說我現
在要到美國去,要買飛機票,所以我要去想辦法賺錢,所以我要去賺錢為什麼啊,我要買飛
機票,這個就是你沒有做事情的「願」。那麼等到你做完了賺到了錢,你說這個錢不亂花,
我要去買飛機票,這個叫「迴向」。所以願、向,就是指向這個方向的。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212

25'55"
所以下面說,第四知深進的方便。這個是我們確確實實要了解的,現在修行當中,一
般我們最大的障礙就在這一點上面,這個非常重要!所以我在前幾次去講的時候,很多人
他沒聽清楚,說我說不贊成這個、不贊成那個,又說參禪不好,又說念佛不好,又說學教
不好。其實我是讚歎所有的,念佛也好、參禪也好、學教也好,沒有一個不好,就希望你
真正做到最好,目的沒有別的,就這個!關鍵就在這裡,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說明。經文
上面說:「遂於其因,積集資糧,淨除罪障,廣發正願。」

26'48"
以是不久,漸漸增長智慧能力,於彼一切悉能修學。
最後,因為這樣做的話,然後呢?哈!好了!智慧也增長了,是能力也增長了,於是
你所有的這些東西都能修學,所以─行,完全對;果,當然得,果當然得!所以真正說
起修行不難,就難的是什麼?正確的引導,正確的知見最難得!所以《華嚴經》上面說:
「發心究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初心難。」發大菩提心,到證得究竟的佛果,兩樣東西內涵
的實質上來說一樣的,因為這本質就這個東西。前面呢,就是說質是完全對了,可是這個
沒有圓滿,差就是差這一點;譬如說同樣的水,那水絕對是完全是一個,只是後面那個水
的話圓滿了,就這樣,或者需要的量是完全達到了,這個水的質沒有差別。


2019/01/04 校稿一 :fun:
圖檔
頭像
懸壺子
系統管理員
系統管理員
主題中的帖子: 81
文章: 33357
註冊時間: 2001-10-05 , 10:10
個人狀態: 道骨學習佛心..^^..
貼心留言: 氣候不穩
性別: 公仔
來自: 黃金故鄉
聯繫: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卷 B面

未閱讀文章 懸壺子 »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七卷 B面
日常法師


--------------------------------------------------------------------------------

沒有差別,這個裏邊二樣東西當中真正難的還不是究竟圓滿成佛,而是初心,那麼對我們現在來說,這個發菩提心還蠻遙遠,所以對我們目前來說最上的希望,佛,可是我們現在要走到的第一步就是發這大菩提心,所以對我們現在的淨果我們期望的是大菩提心,那麼請問你達到這個果的因是什麼?這個才是我們現在重要的,你假定在這個地方能夠把握得住走進去行持的話,你就對了,現在真正難的就這個─正知見。要想得到正知見要找到善知識,要想找到善知識,主要的還要看自己。下面會很詳細的說明,所以這個概念我在這個地方要說一下。所以說,最後的話呢,行果圓滿,清楚不清楚?雖然兩三句話你牢牢記住,這個綱要,一生受用不盡。後面詳細說的那些內容就是把這個綱要怎麼樣的如其次第應該修學的內容,一一放將進去。下面說:

【善知識敦巴仁波卿亦云:「能知以四方道,攝持一切聖教者,謂我師長。」此語即是極大可觀察處。】

那麼這個敦巴尊者就是前面阿底峽尊者的一個最主要的弟子。阿底峽尊者在印度西藏做了這麼多了不起的事情,但是他所有的弟子當中能夠圓滿全部受持,傳承尊者事業的就是他,所以他現在引證下面這個話,下面這個話,他們都是用印度當年的這個話來說的,口語,就像我們禪宗的祖師,這個禪宗祖師的語錄是沒有人跟你解釋你往往不曉得,因為有的是方言,有的是他們的習慣語,所以對我來說,我也並沒有得到圓滿的這個老師的說明,這是說一個綱要,所以裏邊很多關於這方面的話,我就不能細細的說,但是呢這個大意,我可以在這地方說明。我們平常呀總有所偏執,因為沒有把握得住這個圓滿的這個道體,理論上既不知道,修持的驗證更談不到,現在阿底峽尊者不但理論完全圓滿而且修持一一驗證,所以他能夠把所有各方各面的任何一點而能夠把握起來,一點沒有餘,就是我的老師,所以我的老師所以能夠成為西藏印度的頂嚴,這麼多大善知識當中,他能夠被眾數公認,而乃至於說阿底峽尊者一走這印度佛法就完了,原因就在這裏,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這句話就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思惟觀察,作為我們修學目標的。

【由此因緣,以此教授能攝經咒一切扼要,於一補特伽羅成佛道中而正引導。故此具足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由於這樣的原因,所以我們曉得現在我們這個教授,換句話說本論,也就是本論所依的阿底峽尊者的所造的道炬論,那個是把所有的顯密,大小,性相各宗的宗要通通,宗要是大綱,通通含攝在裏頭,說明了這是什麼?這是任何一個人,補特伽羅就是有情,他那個成佛所有的方法、最正確的引導,所以這個教授能夠通達一切聖教,沒有一點點違背,這一點對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因為我們一向的習慣那是宗派林立各爭是非,大小,性相,顯密向來說性相決裂,好像兩隻腳一樣的各使各的,這個非常糟糕,所以當年玄奘大師到印度去求學的時候,他有一個老師曾經以性宗來排斥相宗,所以他後來寫了一本會宗記。各宗各派,是,他的特徵是有差別的,但是究竟的話倒是一體,互相相輔相成的,這個非常精彩的,內容我是沒看過,可是我們可以想像得到。這個地方呢,我順便提出一個公案來,提出一個公案給大家說一下。這個在西域記上面,然後呢在大唐西域記上面,這個出在西域傳,那個大唐西域記也有這一段,可是大唐西域記我很久以前看,現在印象不深,我鼓勵你們同學這種書要多看,你們看見了時告訴我一下,那麼公案是什麼呢?告訴你們,這個大乘有一個大菩薩世親菩薩,他早期學小乘,反對,否定大乘,後來因為他哥哥無著菩薩的接引,他非常懺悔,他要割舌頭,他哥哥說你割舌頭沒用,你舌頭割掉,但是你毀謗的罪還在,以前你拿舌頭去毀謗,現在你同樣用舌頭來讚揚,那麼功過可以抵消,不但可以抵消,因為大乘的功德的殊勝,那你不但可以扺消所有的罪過,而且可以增長無邊資糧,因為他本身的大嘛,所以他後來就讚揚那個大乘,所以世親論師『千部論主』那人真了不起。那麼那個時候,他那個時代佛法最盛,非常盛的就是北印度的迦濕彌羅,迦濕彌羅。那時候迦濕彌羅有一個叫眾賢論師,眾賢論師看了這個世親菩薩的就破他,破他。那麼最後呢世親菩薩沒有給他兩個人相辯論,他就避開他了,於是大家說你看看大概世親菩薩不行,當然我們稱他為世親菩薩,說某人呀不行啊;所以他避開了,他弟子也覺得心裏面很不服氣,這個老師你這麼跑掉,人家看起來不對,不是不是,他說這個很明白,這個螢火蟲跟太陽不必跟他爭論,那個太陽絕對不會和那個螢火去爭光榮,讓它去好了,就這樣,所以他始終避開,那麼以後呢!眾賢論師也沒辦法跟他辯。最後這個事情,我現在要說的,說另外一個,因為又過了若干年以後,又出了一個另外一個小乘的一個很有名的叫無垢友,他也是迦濕彌羅人,他對小乘的所有的各宗各派都通達,所以他那個名望是五印度非常有名望的一個人,那麼有一次他走過那個眾賢論師那個塔,他看見了以後,自己就非常感慨,而且心裏面有一點很不平的,就在那個塔前說:『你阿!你大論師,(這個論師就是以前他們最尊重的稱呼,我們現在說大法師或者大禪師,他們這個論師很尊貴的),當年你真是成就以及雅量聲譽,可惜的呢你要想跟那個世親辯論,你沒有完成這個志願而死,現在他說我,無垢友自稱,雖然自己條件很差,平常我們說我是不學無術,他自己謙虛。但是我總算也能夠忝陪末座,也進來了也進來了,所以你這個志趣我要完成,世親這個人雖然死了,但是他的教法還在,我要盡我的力量使得世親的教法徹底的剷除,乃至於後面的人根本再也聽不見世親,就這樣,他就這樣毀謗了以後,他馬上就七竅流血,那個舌頭吐出來就收不進去一直吐出來,書上面形容叫之『五舌重出』!一直伸出來,叫我們伸還伸不出來。那時候他自己覺得不對了,覺得不對了!他那時候就懺悔,曉得害了,他是毀謗大乘菩薩、大乘佛法,他最後自己就臨死之前寫了一封寫了幾句話,實際上真正的大乘本身的的確確是最高明的,他這個理深而透,不是普通人所能了解,對我來說我實在是太愚昧,以無知而毀謗這個大法,毀謗大乘行者,非常懺悔,所以他現在寫下自己的懺悔書,告訴後之來者你們千萬不要學我這樣,然後呢這個地裂開深陷下去,人家也不知道,過了一些時候,那裏有羅漢經過,一看!嘆息:『唉!這個人真可憐,深深陷入阿鼻地獄。』這段公案。那個玄奘大師去的時候還看見,那個地方為了說明這件事情,一個塔擺在那裏,當然我們現在學大乘佛法絕對不會犯上這毛病,儘管不犯可是注意啊!我們因地當中一個不小心就會走上這條路,一個不小心就會走上這條路;我們現在不會以小乘而毀謗大乘,可是我們很容易以大乘人毀謗小乘,乃至於我們以我所學的法門否定別的,這個還是謗法。不過這個裏邊有一點我是覺得要注意一點,你學大乘法門你要成就的話這障礙大,還不至於這麼嚴重,啊!你如果學歪了的話,那一謗的話那就完了,如果修小乘法門這樣謗的話那一定這麼可怕。我為什麼有一點特別要說明一下呢?因為就眼前來說這個教法本身固然我們是大乘,可是這個教法本身內容,已經慢慢在湮沒當中,所以能夠如理完整了解已經不太多,至於是修持的話更是鳳毛麟角,有的喔,絕對有的,只是少,這個是教部分,至於行部分呢?第一部分就是戒,這個戒法本身那很糟糕那很糟糕。我們現在北傳那個戒法那真是支離破碎,北傳的也有完整的,不過對於我們中國來說的的確確不理想,那麼南傳的他還保持完整的風格。所以在我個人我是非常仰慕,總希望借他人的,借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來改善我們,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弄得不好的話,也往往會產生這個毛病,總覺得就是它,因為我曾經以前遇見過這樣的幾個事情。聽說這個馬來西亞不知道是什麼地方,那麼由於中國的法師去出家,所以馬來西亞很多華僑自然跟著他師父出家,出家了以後他有兩部分,一部分呢北傳旳來受戒,一部分呢南傳受戒,受完了以後因為我們這個戒法本身目前不太完整,他們是完整的,所以回來相比之下的話就顯得不夠,於是他們南傳旳就整個的否定大乘,這個非常危險,這是我特別說明一下。所以這個公案,你們有心學的話,好好旳看,然後呢在這個除了這個上面西域傳上面有很多類似,特別是關於這個小乘謗大乘的這個可怕的結果,順便也告訴我們謗法這件事情是萬萬不可以,這個是第一段。那麼進一步,第二,

【一切聖言現為教授者。】

說我們現在大綱了解了,說整個佛法是這樣的,那麼我們要進去了,進去的那個時候說這個就什麼按照經論,這個經論就是我們眼前最好的指標,特別說明這一點以及我們對這一件不認識所產生的流弊以及反效果,在這一段當中說明。那麼我們能夠淨除這個罪障集聚資糧,否則的話我們修學佛法大家很想佛是好,但是等到你要真正修的話,你覺得不得其門而入了,所以弄到後來沒辦法啦,你只好去拜拜佛了,只好就這一個法門了,就這樣,這圓滿的因就把握不住。現在看:

【總之能辦諸欲解脫,現時久遠,一切利樂之方便者,是即唯有勝者至言。】

他把那個綱要提出來,總之一句話說對於想求解脫的人,這個解脫分兩方面,眼前的、久遠的,這個眼前的久遠的他特別是我們平常說增上生以及決定勝,這兩個簡單說明一下。在我們修學佛法過程當中,佛道長遠不是朝夕之功,不是一生兩生,不是一劫兩劫,所以在修學過程當中你不斷的提升自己,罪障減除能力增強,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你還沒有圓滿成就之前,你不斷的向上向上這個叫增上生,這個增上生這是指世間的情況來說,乃至於譬如說登地菩薩,他通常會現那個六道當中的王者相,或者人間的王,或者天上的王,這樣,所以我們看這個很多高僧大德他往往會出世的時候,家世這麼圓滿而長相這麼美妙,如何聰明,很早碰見佛法而一下上去,為什麼我們不行呀?這個道理就是這樣,他己經宿生修行,修行了以後增上生,增加向上,量、質不斷的向上,同樣一個人你條件夠了,你短短的時候修持比得上條件差的人很長時候。譬如我們在學校裏面念書,同班的同學頭上那個頭一名或者頭上那個往往高得不得了,後面幾個人雖然同班,跟的苦惱無比,那麼世間也是如此。所以修學佛法不是說一定到究竟的時候,你如果弄對了眼前就在改善,所以了凡四訓以及這一類的世間因果的故事就是我們最好的代表,也是最好的給我們一個策勵,這樣,不過了凡四訓他那個是他偏重於世間的,真正修學佛法不是,就是你只要目標向上的話這個也一步一步得到,請看阿底峽尊者等等,當年印度的大尊者乃至於這個拏諾巴尊者等等都是家世,然後呢自己的天份,家世這麼圓滿,天份這麼高,世間是無有不通。進入佛法當中也是如此,這就是增上生,那麼最後呢叫決定勝。平常我們雖然增上生了,你得到一點百萬富豪,兩腳一伸不曉得那裏去了,實際上呢墮落三惡道,這個決定不好,所以我們稱它為三世怨,三世怨,我們現在決定究竟要好的,當你這個增上生不斷的增上增上增上增上到最後的時候,最後那個增上生就是決定勝,這個話怎麼講呢?我們現在普通的一個凡夫或者只有三惡道當中,先透脫三惡道得到人道,人道當中慢慢的慢慢的愈來愈好愈來愈好然後呢進入天道,你如果願意不到天道你還在人道當中,可以,到最後一個時候就是成佛的時候,那你的身體就是你的圓滿報身,你的地方就是你的報土,是的,最後一生的這個增上生就是決定勝,這兩個之間有這樣的層次必然的關係,這個我們要了解的,後面會詳細說明。所以說凡是你要想得到這個,這個是一切利樂,一切利樂、方法,那麼你要得到這個一切利樂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那麼這個正確方法什麼呀?勝者至言一句話,佛開示,佛給我們的開示。下面說

【以能開示一切取捨要義,盡離謬誤者,獨唯佛故。】

因為對於整個內容能夠完完整整告訴我們一點沒有錯誤的。只有一個人,佛。

【如是亦如相續本母云:『此世間中,更無善巧於勝者,遍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餘,是故大仙自立契經皆勿亂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

那麼下面就引這個經上面一段話,說這個世間來說整個的三世間除了這個佛以外.更沒有比他超勝的,更沒有比佛再超勝、殊勝的,殊勝在什麼地方呀?遍智正知無餘勝性定非餘。他佛的智慧是一切智智,他一切智智對任何事情了解的絕對正確,而且一點不遺漏,這個殊勝旳特質不是其他任何人具有旳,十法界當中除了佛其他沒有一個人,菩薩有一部分但是並不圓滿聲聞更少,凡夫根本沒有,所以這個裏邊真正契經是大仙自立,這個大仙就是佛,皆勿亂,這個東西我們不要亂來,我們不要說我們的聰明覺得說這樣的,我們太多人都有這種犯了這個毛病,那麼佛菩薩跟祖師告訴我們怎麼說呢?這樣,對我們現在不能行的不能做的我們不要說:這個佛的方便,對那個時候這樣,現在這個時候不對啦不用啦,不要這樣說,應該說我們現在很慚愧!我們是末世凡夫,這樣,所以現在我們真正適應的只有這一部分,只有能夠做到那一部分,其他東西非我所知、非我所能,非常重要。假定你覺得這個佛那時候是這樣的,現在不適應啦,那這個地方實實在在潛意識裏面你有種什麼,是你對這件事情看得很清楚,你能夠看得清楚你能夠判別得出他對你錯,那很明白,意思就是說,佛沒看清楚,你才看清楚,會嗎?可是這個因地當中要注意,隨便很小的一個地方,這個是為什麼我們現在平常日常生活當中碰見一點事情,這小小的爭論,因地當中就是小小的地方總覺得說我這個這樣他那個不對,你不知不覺當中小事情慢慢的擴大,對佛經也是如此,慢慢的漲成功這個大我慢,然後呢譭謗法,所以我們真正修持就從這個大地方穩下來,到最細微的地方,最小的地方,你總歸自己說現在我條件不夠,我素質有限,只能看見這一點,我只能做這一點,所以這裡也印證了什麼?印了說知入處,我現在從這地方入,下面還要求深進,求深進的時候要怎麼辦呀?淨除障礙,如果說,我曉得這個這個佛為什麼這樣的,你不是在除障礙你是說增障礙,這個概念要很清楚,所以這一段話說這個契經是佛立的,我們千千萬萬不要隨便的妄加是非,不過一般來說,我們妄加是非是不會的,毛病是出在那裏呢?毛病出在欠師承,我們自己看了佛經以後,就這樣去解釋,這樣,然後呢真正說起來,這個是非常糟糕的,有的時候你是不知道,有的時候你知道的;往往在不知不覺當中,這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性,無始以來的習性就是這樣,你看見了覺得懂了那自然而然覺得這樣來,這就是無知。佛法不會因為你無知可以原諒你,因果這東西沒辦法好想的,就是你明知故犯那個罪是沒有的,可是你無知而犯的這個罪還是一樣。假定說可以原諒的話,那個至少世間來說就沒有三惡道了,沒有一個人想:我明明曉得要下地獄,然後要造地獄業,不可能嘛!這個我們要很正確的了解,說壞牟尼軌故,彼亦損於正法。你要曉得這個佛立那個規則,你如果說輕輕易易的否定他,那損害正法,那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結下來的最嚴重的謗法障。

【故諸契經及續部寶勝者聖言,是勝教授。】

所以我們曉得不管是顯密的所有的經典,契經就是顯教的,續部就是密教的經典,這個寶貝,這些都是勝者聖言,這個勝者,佛陀的殊勝旳最正確的話,這個是最殊勝的教授,那現在問題在那裏呢?說

【雖其如是,然因末代諸所化機,若不具足定量釋論及善教授,於佛至言自力趣者,密意莫獲。】

說明就是我們現在末代的時候,我們佛要所化的那個對象,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我們現在末法的時候我們這些人根器差,業障重,智慧淺,在這個情況之下,如果沒有正確完整的解釋,說不具足定量釋論,這個定量二字它有它的必然條件,就是簡單的說就是前面造論的三個條件,就是這個。真正要解釋這個論必須具足三個,那麼沒有具足的,現在我們隨隨便便來寫,那真是糟糕,那都是引人走上錯路,走上歪曲的遠路,不但如此,還要善巧的教授,在這種狀態之下,那麼你才能夠了解佛陀的真正勝密的意趣。假定不具足這個條件的話,那麼佛的真實勝密的依止,我們自己的力量沒有辦法體會得到,,所以說有一個善知識來給你一指點,你就會開了竅了,譬如說我們現在看六祖大師的公案,很容易的,我們同樣的看那個公案,說啊!某人哪!你住在上頭,不思善、不思惡,正這個時候什麼是你本來面目,我們看了半天沒有用,那個善知識那個地方一來的話,這就當下就體會到這就是什麼。為什麼呀?那就是善知識的教授,善巧的教授,這個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故諸大車,造諸釋論及諸教授。是故若是清淨教授,於諸廣大經論,須能授與決定信解。】

下面這段話,所以這個大車這個大車,就是他兩個大派,這兩個大乘的作法,造種種的解釋經的這種論典以及特別的說明這個精要的要義的這些,如果說他這些東西是清淨的教授,換句話說這個教授本身是有圓滿傳承。
圖檔
發表主題 主題已鎖定

回到「菩提道次第廣論|南山律在家備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