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聞網
記者:記者林秀美/高雄市報導
生離死別,是每個人必經的歷程。但像屏東縣張軒銓在祖母過世一年多後,仍走不出傷痛,最後選擇自殺身亡,在精神科醫師眼中,已達「病態哀傷」程度。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任王興耀在高醫醫訊中談到「病態哀傷」,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醫師雷子文在喪子三年後,二度引火自焚,後來身亡;作家三毛喪夫後,每年均出版哀傷散文,哀傷長達九年,最後亦自殺了結一生。
王興耀認為,哀傷反應因人而異,常見哀傷時間為三至九個月,若超過則要考慮是否病態;台灣民間喪儀習俗「做百日」,百日為三個月也可視為指標,通常父母死亡,兒女在半年內多可撫平哀傷,喪夫者則需時更久才能平靜下來。
王興耀指出,正常的哀傷常有憤怒反應,包括自己不安、遷怒他人,甚至遷怒死者。若過度對自己憤怒,可能走上自殺悲劇;若過度遷怒他人,可能產生攻擊、縱火、報復等行為;若過度遷怒死者,則可能出現幻覺,和死者對話、看到死者身影的情形。
精神科醫師顏正芳表示,一般人哀傷會隨時間而沉澱,如果超過一年仍走不出傷痛,就要及早接受輔導。遭逢至親死亡的悲痛與憤恨,常被視為理所當然,其實節哀未必能順變,甚至可能喪失協助就醫的機會。
顏正芳建議,透過訴說、回憶、分享悲傷的方式,找到宣洩的出口,即使勾起傷心的回憶,或強烈的情緒表達,均無須制止;而旁人的聆聽、陪伴是最基本的支持。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