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肝醬引病變 恐致癡呆症
加速澱粉沉積 醫師:危言聳聽
蘋果日報
韓政燕、許佳惠、李南燕╱綜合報導
喜歡吃鵝肝醬的人要小心了。美國和瑞典學者最新動物試驗中發現,鵝肝醬所含的蛋白質累積,可能會造成一種罕見的澱粉樣變性病(amyloidosis),進而引發風濕性關節炎、肺結核和老年癡呆症,有類澱粉(amyloid)沉積家族病史(如阿茲海默症等)的人最好避免食用。不過國內專家認為這項研究尚無法推論到人的身上。
動物試驗
美國田納西大學醫學院教授索羅門在老鼠實驗上發現,讓帶有澱粉樣變性疾病基因的老鼠食用鵝肝醬,八周後體內器官出現澱粉過度沉澱,是正常飲食老鼠八個月的沉積量。他指出「未帶有以上疾病基因的人,食用鵝肝醬可能沒有影響,但若家族中有類似病史的人,應避免食用」。此一研究結果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報》。
索羅門表示,澱粉樣變性病是一種正常或突變蛋白質異常沉積過程,嚴重者可能導致器官衰竭死亡,這種症狀常發生在新型人類庫賈氏症(即俗稱狂牛症)、阿茲海默症、第二型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病患身上。
很難推論到人身上
但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傅中玲認為,這項研究太過危言聳聽,無法推論到人體身上。她解釋,澱粉樣變性病包括新型人類庫賈氏症和阿茲海默症,但目前只有引發新型庫賈氏症的傳染性蛋白質prion會經食物傳染,且多半是牛肉、羊肉和鹿肉傳染,「還沒聽說兩隻腳的動物內臟也具傳染性蛋白質」。
避吃狂牛疫區肉品
高雄餐旅學院副教授陳寬定表示,目前台灣進口的多半是鴨肝,大約是鵝肝的九倍。Jardin餐廳表示,鴨肝風味濃郁,口感不輸價位較高的鵝肝,但是任何美味食物都不宜過量。業者說,台灣的鵝肝使用量未有統計,但不會太多。
傅中玲建議,若有澱粉樣變性病家族史才須少吃動物內臟或鵝肝,一般人則是避免吃來自狂牛症疫區的肉品、腦或脊髓等即可避免病從口入。
澱粉樣變性病小檔案
成因:類澱粉(amyloid)異常堆積在臟器和神經系統,造成心臟、肝臟、腎臟、腸胃道等器官衰竭及神經失調等
症狀:心臟衰竭、消化不良、肝功能異常、缺血性血管病變、腎衰竭、腎腫大等
疾病:
.狂牛症(新型庫賈氏症)及阿茲海默症即為此類疾病
.經由食用遭感染的動物內臟、脊髓或腦組織而傳染
預防方法:具有類澱粉沈積家族史者,少吃動物內臟,如鵝肝等;避免吃來自狂牛症疫區的牛肉、羊肉或鹿肉等
資料來源:北榮神經內科醫師傅中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