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門灸』,預防呼吸道疾病
醫星顧問
中醫內科陳嵐中醫師
整 天待在冷氣房密閉空間的朋友,忽冷忽熱的氣溫變化,很容易患感冒或有呼吸系統的問題,風門灸能預防風寒,有宣肺清熱的功效。
風門穴位於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吋,是督脈與足太陽經交會的地方。有宣肺解表,清熱理肺的功能。利用『風門灸』,可以驅出身體的風邪,宣瀉身上的熱氣。常灸風門穴,可以預防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如流行性感冒,另外,也可預防高血壓和中風的發生。
一、風門溫和灸:
將艾條點燃後,靠近風門穴熏烤。艾條距離皮膚約3厘米,每次灸10分鐘,以灸致局部皮膚微微紅暈為度,隔日施灸1次,每月灸10次。
二、風門隔薑灸:
在流感流行的時候,可以在風門穴施隔薑灸法每次,用黃豆大艾炷灸10~20壯,以灸至局部溫熱舒適,皮膚潮紅為度。每天灸1次即可。
預防高血壓、中風多用溫和灸;預防流感和感冒多用隔薑灸。
(春暉醫星球)
『風門灸』預防呼吸道疾病
『風門灸』預防呼吸道疾病
有你在,真的很幸福 ...
腰背部常用穴─風門(膀胱經)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腰背部常用穴─風門(膀胱經)
為風邪出入之門戶,具有宣能肺氣、疏散風邪、調理氣機、瀉熱之功,主要用於防治呼吸系統各種病症,亦為常保健穴之一。
[位置]在第二胸棘突下,旁開背正中線1.5寸處。
[防治作用]1.防治感冒:艾灸風門可預防感冒、頭痛、發熱。
如果感到項背發冷,似欲感冒之時,可在風門穴施灸二十壯,同時灸身柱,使脊背發暖,可預防感冒的發生或減輕其症狀。
感冒之後遷延不癒,灸風門可促使其儘快痊癒。另據報導,體虛易患感冒的人,在季節交替之時,取風門穴埋針,可起到較好的預防作用。
感冒被稱為百病之源,可引起許多疾病,故應用此穴防治感冒是重要的保健措施。
2.防治呼吸系統疾病:咳嗽(支氣管炎)、肺結核、百日咳等。
日本將風門穴稱為"打肩",灸風門稱為"打肩灸",民間習穀,人到20歲左右,要"打肩灸",可預防肺結核等呼吸道疾病。
《玉龍歌》:"腠理不密咳嗽頻,算流清涕氣昏沈,須知噴嚏風門穴,咳嗽宜加艾火深。"
《行針指要歌》:"或針嗽,肺癒、風門須用灸。"
《本經》:"傷風咳嗽,頭痛算流清涕,可灸十上壯,治頭痛風眩,鼻衄不止。"
《千金方》:"治諸風灸風門二處,各七壯。"
3,其他防治作用:鼻炎、鼻竇炎、咽喉炎、癰疽發背、中風等。
《明堂灸經》:"若頻刺泄諸熱氣,背永不發癰疽,灸五壯。"
《甲乙經》:"風眩頭痛,鼻不利,時嚏,清涕自出,風門出之。"
《類經圖翼》:"此穴能瀉身熱氣,常灸之,永無癰疽瘡疥等患。"
《和漢三才圖會》:"善能瀉火。常灸之可永無癰疽、瘡疥之患。"
《醫心方》:"主治頭痛,風眩,鼻不能,有時噴嚏,鼻涕自流。"
[操作]
1.灸法:直接灸3~7壯;或用溫和灸10~20分鐘,至局部紅暈,患者感到背部發熱;亦可用溫灸器灸。
2.刺法:微向脊柱方向斜刺0.5~1寸,局部酸脹,有時向肋擴散;亦可自上而下沿肌層透刺,進針1~1.5寸。
但應注意,此穴不可直刺深刺,以免引起氣胸。
3.按摩:一指禪法或掌推法、點按、摩法、揉法。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腰背部常用穴─風門(膀胱經)
為風邪出入之門戶,具有宣能肺氣、疏散風邪、調理氣機、瀉熱之功,主要用於防治呼吸系統各種病症,亦為常保健穴之一。
[位置]在第二胸棘突下,旁開背正中線1.5寸處。
[防治作用]1.防治感冒:艾灸風門可預防感冒、頭痛、發熱。
如果感到項背發冷,似欲感冒之時,可在風門穴施灸二十壯,同時灸身柱,使脊背發暖,可預防感冒的發生或減輕其症狀。
感冒之後遷延不癒,灸風門可促使其儘快痊癒。另據報導,體虛易患感冒的人,在季節交替之時,取風門穴埋針,可起到較好的預防作用。
感冒被稱為百病之源,可引起許多疾病,故應用此穴防治感冒是重要的保健措施。
2.防治呼吸系統疾病:咳嗽(支氣管炎)、肺結核、百日咳等。
日本將風門穴稱為"打肩",灸風門稱為"打肩灸",民間習穀,人到20歲左右,要"打肩灸",可預防肺結核等呼吸道疾病。
《玉龍歌》:"腠理不密咳嗽頻,算流清涕氣昏沈,須知噴嚏風門穴,咳嗽宜加艾火深。"
《行針指要歌》:"或針嗽,肺癒、風門須用灸。"
《本經》:"傷風咳嗽,頭痛算流清涕,可灸十上壯,治頭痛風眩,鼻衄不止。"
《千金方》:"治諸風灸風門二處,各七壯。"
3,其他防治作用:鼻炎、鼻竇炎、咽喉炎、癰疽發背、中風等。
《明堂灸經》:"若頻刺泄諸熱氣,背永不發癰疽,灸五壯。"
《甲乙經》:"風眩頭痛,鼻不利,時嚏,清涕自出,風門出之。"
《類經圖翼》:"此穴能瀉身熱氣,常灸之,永無癰疽瘡疥等患。"
《和漢三才圖會》:"善能瀉火。常灸之可永無癰疽、瘡疥之患。"
《醫心方》:"主治頭痛,風眩,鼻不能,有時噴嚏,鼻涕自流。"
[操作]
1.灸法:直接灸3~7壯;或用溫和灸10~20分鐘,至局部紅暈,患者感到背部發熱;亦可用溫灸器灸。
2.刺法:微向脊柱方向斜刺0.5~1寸,局部酸脹,有時向肋擴散;亦可自上而下沿肌層透刺,進針1~1.5寸。
但應注意,此穴不可直刺深刺,以免引起氣胸。
3.按摩:一指禪法或掌推法、點按、摩法、揉法。
有你在,真的很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