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糖尿病 治療的新趨勢與難處

有關西醫方面,歡迎於此貼!

版主: MissC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1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對抗糖尿病 治療的新趨勢與難處

未閱讀文章 MissC »

對抗糖尿病 治療的新趨勢與難處
中廣
徐韻翔報導



全球糖尿病患者不在少數,據統計,光是台灣地區罹患糖尿病的患者,就有約一百二十萬名左右,患者的平均年齡約在六十歲,同時,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因此,對抗防治糖尿病,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美國糖尿病學會(ADA)日前在泰國曼谷舉行「攜手對抗糖尿病」的國際教育會議,提供糖尿病治療的最新趨勢與建議治療準則給亞太地區的醫師,會中提出三大重點,包括糖尿病患者的醣化血色素應該要控制在7%以下、以延緩其它器官併發症的發生,以及建議基礎胰島素應該及早介入,和降血糖藥物的介入順序。台灣有多位新陳代謝科醫師前往取經,並針對此次的會議內容與國內糖尿病治療現況相較,提出看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新陳代謝科主任陳春森解釋,人體的醣化血色素正常值介於4~6,而罹患糖尿病則數值會飆高,因此造成將來糖尿病的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視網膜、腎病變以及神經病變等,兩者有很大關聯,因此,ADA認為,患者的醣化血色素應該控制在7%以內,以延遲慢性併發症的發生,或是已經發生的患者不會繼續惡化。

陳春森指出,國內糖尿病的傳統的治療方式,發病時,一般會建議患者先經過飲食與運動控制三個月左右,醣化血色素若無法小於7%,才會開始進行藥物治療,不過,由飲食與運動改善的方式,運用在部分患者身上是知易行難,今年會議中,便提出了能夠依病況提前使用雙胍類藥物的新建議。

不過,陳春森也坦承,許多國人的腎功能實在不怎麼好,例如,糖尿病所引起的腎衰竭在所有的糖尿病患者中,便約佔三分之一,雙胍類藥物,便不適用於腎功能差的糖尿病患。

而如果透過飲食、運動與藥物三管其下,醣化血色素還是不能降到7%以下,現行的治療通常是繼續加藥使用口服降血糖藥物,美國ADA的新建議,則較提倡讓原本居於後線的針劑式基礎胰島素治療提前使用。

對此,陳春森指出,基礎胰島素的使用是將這種藥物當作身體的基礎質,在睡前或早餐前針劑注射長效型胰島素,幫助控制血糖,在必要時,提前讓胰島素介入,對緩和病情會有比較好的幫助,他認為不必把最好的武器留在最後用,只要病患能夠接受,就可以早期使用胰島素,困難的是,基礎胰島素是針劑,雖然能夠讓血糖下降速度較快,但患者通常會覺得比較不方便,接受度低。

陳春森舉出門診患者的反應,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在罹病初期,會希望給自己一個機會,嘗試以飲食與運動方式,降低血糖,最好不要吃藥,更不想打針。以醫生立場,他認為,雖然美國糖尿病學會強力建議及早讓藥物介入的好處,也有證據,不過,東西方種族體質不同,建議是參考,無論使用何種方法,只要能夠讓醣化血色素越早降到標準越好,才能夠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否則,即使是已經用藥者,不好好控制血糖,還是會影響病情。

另一位會議參加者,台灣糖尿病醫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江怡德則認為,如果糖尿病患者病況不嚴重,血糖不是太高,還是會建議民眾透過飲食與運動調整,先不使用藥物,除非醣化血色素過高到9%以上,才會希望患者打胰島素,尤其,面對胰島素針劑治療,民眾會顧慮到對身體的傷害與成癮性,排斥度較高,即使醫師建議施打,民眾返家卻不遵照醫囑,反而問題更多,口服藥不按時服藥的問題也是困難重重,以他自己的門診患者為例,真正接受胰島素治療的,只有約20%的患者。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台北榮總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蔡世澤提出他的看法表示,台灣與全球差不多,胰島素治療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來說,常是最後手段,但其實,以目前所有降糖藥物裡,能夠降低血糖幅度最大成就最顯著的,還是胰島素,因此在一些緊急狀況或是對於血糖特別高的患者,其實有提前使用的必要,對健康也較有助益。

蔡世澤也指出,胰島素的早期使用重點在於不要拖太久,由於,台灣地區患者使用時間點通常已經在罹病十年到十五年後,其實有些過晚,可能要提前到五年甚至更早,有一些研究也能夠支持此項說法,有些患者發病沒多久便積極使用胰島素治療,包括基礎胰島素在內,一年後,部分人的病況甚至穩定到不需再打針與吃藥,但傳統治療上,醫病的習慣,還是比較接受進階式療法,真的沒辦法控制才打出王牌使用胰島素,他個人較贊成強棒不一定要留在九局下半,但執行上的困難,則在於患者常排斥針劑胰島素侵入性的治療,甚至認為這是窮途末路的最後選擇。

不過,蔡世澤說,治病雖然要搶時機,但藥物或胰島素提前介入的時間點,並非一體適用,最好的方式,還是應該要依患者狀況個別考量,決定用藥,拿最好的藥物給最好的病人使用。

綜觀整體,糖尿病只要控制好血糖,生活品質便能相對提昇,治療方式與藥物推陳出新,患者可以與醫師多討論、對症治療、按時用藥,多運動、健康飲食,與病共存也能活的開心有活力。

io: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3.西醫病理、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