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雜誌
記者:張慧心、李松齡
親子間的代溝雖然存在,卻不一定會產生問題,
只要父母願意主動扮演搭橋的角色,橋上就能有溫馨的情感流動。
年頭變了,親子間的關係雖然沒變,但外在環境的改變,卻大大影響親子間彼此對待的型態和相處方式。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王鍾和說,這一代父母所經歷的,正好是台灣最劇烈變化的50年,不論經濟環境或社會價值觀,都呈現紛亂多元的樣貌。偏偏這10幾年間,也正好是有線電視、影音設備、電腦及網路科技最爆炸性發展的階段。
整個外在環境充斥著浮動、不安、跳躍、絢麗的訊息,拉大上下兩代對人事物看法的距離,也使親子關係充滿更多挑戰。
自己願意搭橋才重要
當家庭中一向扮演穩定力量的「媽媽」,隨著生命歷程逐漸到退休、更年期、老化、病痛,甚至出現心悸、面潮紅、盜汗、疲倦等更年期現象,青春期子女卻總是狀況百出,說一句頂九句,那種五味雜陳的傷心和傷神,確實不容易輕易度過。
王鍾和建議,年近40歲的媽媽,應更敏感地知道自己是否進入更年期,因為當身心出狀況時,挫折的忍受度會降低,對外在的刺激也會變得敏感,往往一點小事就會大發雷霆或神經質,相對破壞與青春期子女的感情。
更重要的,千萬不要挾「更年期」要脅「青春期」,因這兩個階段,都是生命歷程中最不好受的過程,雙方若不能互相疼惜,至少做到「不互相傷害」,絕不能任性發洩情緒,把生理上的不適,轉為行為上的攻擊,留下難以抹滅的刻痕。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護理老師詹秋薇也指出,親子之間至少有20幾年的差異,加上成長背景不同,解讀事情的角度也不同,難免會有代溝。但她從教育及實務經驗中發現,代溝雖然存在,卻不一定會產生問題,只要父母親願意扮演跨越代溝的角色,就能在溝上鋪出一條康莊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