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黃郁惠(嘉義基督教醫院中醫部醫師)
溼疹為皮膚科最常見的一種病,特別在氣候燠熱,或溼氣重的梅雨季節特別好發。中醫以其所發部位及範圍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如「浸淫瘡」、「旋耳瘡」、「腎囊風」等。
臨床症狀
溼疹的表現包括皮紅起疹、搔癢無時、或成膿泡或潰瘍、可能局限於下肢、或陰部也可能全身泛發。溼疹雖屬皮膚疾病,但來源於內因,中醫著重於內治,其次輔以外治。一般多認為心火熾盛、脾胃溼熱為主,可因心緒煩擾,心火內生,導致血熱。又由於飲食不慎,導致溼從內生,溼與熱相合,便表現在肌膚。一旦遇到溼氣特重的梅雨季節,或是經常接觸水的環境,甚至不良飲食習慣,都容易誘發溼疹的表現。而時日一久,甚至皮膚乾澀、肥厚、層層脫屑、發癢搔抓即破、大便乾硬等血虛風燥的狀況,也會相繼出現。
中醫療法
治療上依據皮膚紅腫的色澤與嚴重度、癢、脫屑、流膿水與否、以及身體整體表現的特徵來給予適當用藥。例如:清利溼熱的龍膽草、黃芩、梔子 …。養血涼血的牡丹皮、生地、紫草根….等。健運脾胃兼能利溼的蒼朮、茯苓、藿香、佩蘭等。祛風止癢的僵蠶、蟬蛻、浮萍等。病延日久或因長期服用苦寒燥溼或淡滲利溼之品,容易造成傷陰耗血,往往可見皮膚浸潤,乾燥脫屑,搔癢劇烈。可用生地、玄參、丹參等滋陰養血之品,並酌加潤膚藥。溼疹往往常併見於過敏體質患者,例如過敏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等。針對症狀與體質表現適當給藥,注意飲食及適時給予外治法,的確有助於改善全身的不適與長期的皮膚困擾。
溼疹的護理
應注意下列幾點:
●不用熱水燙,少泡澡,少接觸肥皂。
●忌口。不吃魚腥,海鮮,羊肉等五辛發物。不食冷飲等易傷脾胃之品。
●小兒勿穿戴和接觸羊毛織物。
在飲食方面,應忌食辛辣刺激及生冷之品,如常見的白蘿蔔、白菜。以新鮮清淡飲食為原則,所以鹹魚、豆腐乳、醬瓜等醃漬品也應盡量避免。但可適量食用薏仁、山藥等以健脾利溼,或是煮食綠豆水可幫助清熱解毒、利溼止癢。
中醫外治法
中醫對於皮膚病建議併用外治法,大致可分為:
●滲水期:採用溼敷法,方用生地榆、馬齒莧、黃柏,任選其中一味或二味,各10克,水煎20分鐘,待微溫時,用紗布疊五六層(小毛巾亦可)蘸藥水,稍擰乾,溼敷於患處,隔20~30分鐘再蘸水換敷,一日敷3~4次,直至不流水為止。
●以癢為主,滲水不多時,可用蛇床子、苦參、黃柏、黃連….等藥煎湯外洗或溼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