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記者顧恆湛台北六日電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今天表示,憂鬱症治療是長期的,病友若自行停藥後會增加六點五倍的復發機率,研究證實兩年維持治療可降低再發率百分之九十二,病患良好的順從性將可有效避免復發。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喜博樂SEBoD推動小組規劃的喜樂月活動九月展開,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下午舉行記者會,強調醫師、病友與家屬的配合是憂鬱症治療的金三角,良好的醫病關係和家人的支持,能促進病友的順從性,有效增加病症緩解機會。
張家銘表示,憂鬱症治療的重要目標在於持續,理想上建議應維持六至九個月,能持續一年以上更好,發病後的九十天是黃金關鍵期。若憂鬱症病友在未與醫師充分討論下停藥,憂鬱症復發機率增加六點五倍,甚至導致憂鬱持續惡化或自殺危險。
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指出,自殺高危險群有百分之八十和憂鬱症有關,據統計約有百分之三十的憂鬱症病患看一次門診後,就中斷治療,因此憂鬱症治療很需要家屬的教育和支持,家屬可多認識憂鬱症的知識和藥物副作用,並長期支持病友,治療可有更大效果。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陳喬琪說,現在憂鬱症防治的瓶頸,很多是文化使然,民眾對憂鬱症的藥物和治療不瞭解,使很多病友的治療中斷,希望大家一起宣導正確的觀念。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指出,根據健保資料統計,台灣十八歲以上的憂鬱症發生率,從1998至2004年攀升近三倍,盛行率成長近七倍,推估全台有一百萬人生活在憂鬱的陰影下,其中可能僅十六分之一的人完成治療。
中山醫學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賴德仁表示,家人千萬不要過度理性要病友「想開一點」,這只會讓病友感覺對其不瞭解,而傾聽、同理、支持與陪伴是最具鼓勵作用的,唯有病友感覺被瞭解支持時,病友才可能接受建議尋求醫療協助。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喜博樂SEBoD推動小組規劃的喜樂月活動,九月至十一月間在全台舉行,包括衛教講座、心靈影展等,活動訊息可至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網站 (http://www.depression.org.tw),或洽各縣市衛生局。
喜博樂 (SEBD,Social and Economic Burden ofDepression)是一項國際行動,期望透過個人、政府與醫學界共同努力,消除憂鬱症在亞洲引起的許多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