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取高油脂 小心膽結石
黃天如/台北報導
行政院新聞局長謝志偉短時間內恐怕很難再在公開場合蹦蹦跳跳唱Rap了!原本就有膽囊結石宿疾的謝志偉,日前因右上腹劇烈疼痛住院,醫師診斷為膽囊結石舊疾復發,經腹腔鏡手術摘除膽囊成了「無膽」之人。
■各部位結石成因不盡相同
台大內科部暨健康管理中心主治醫師陳建全表示,其實人體全身上下很多地方都有可能產生「結石」,除了一般人較熟知的膽結石、腎結石及膀胱結石外,還有眼結石、牙結石、胃糞石及痛風石等,不同部位結石的形成原因及成分均不盡相同。
回到膽結石的話題,陳建全說,膽囊儲存的膽汁來自於肝臟的代謝與分泌,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消化人體攝取的油脂。因此,愈是長期攝取高油脂、高膽固醇食物者,理論上愈屬膽結石的高危險群。
■膽結石高危險群「F4」
所以,醫界常以「F4」形容膽結石高危險群,亦即女性(Female)、40至50歲中年人(Forty)、肥胖(Fat)及多次生育的婦女(Fecund)。
咦,不對啊,對照上述所列的「F4」條件,謝志偉除了是年齡層符合的中年人,其他都不符合啊?
陳建全解釋,因為肥胖或膽固醇過高導致的膽結石只是大多數,並非全部。
他說,西方人罹患所謂「膽固醇結石」的比例約佔膽結石者8成,但飲食文化較清淡的東方人則只有約6成;其他可能導致膽結石的原因還有糖尿病、肝硬化、血液相關疾病及感染性的膽囊炎等。
正因可能導致膽結石的原因相當多元,相關統計指出,其實每10到20人中大約就有1人有膽結石。所幸研究顯示,因為結石的位置與大小不同,有膽結石者終其一生只有20%的人會發病,即出現右上腹痛,或合併噁心、嘔吐、發燒等症狀。
陳建全說,膽結石的治療包括口服藥物、體外超音波震波術及外科手術。但現有口服藥物僅對膽固醇結石有效,又體外超音波對膽結石的治療效果遠不及腎結石,因此目前臨床治療上仍以經口內視鏡膽道結石清除,以及腹腔鏡膽囊摘除為主。
■沒有症狀 不建議立即開刀
然而手術畢竟都有風險!因此,對於雖經超音波發現患有膽結石,但尚無不適症狀的患者,目前醫師多不建議立即開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