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
黃天如台北報導
成功大學接受衛生署委託,進行國內食品中戴奧辛背景值監測及風險評估,並首度將大型海水魚納入,結果發現,雖國人經食物攝取戴奧辛的總量低於歐洲建議值,但三成以上戴奧辛攝取來源為海水魚,居各類食物之首。
深海魚富含DHA及不飽合脂肪酸,向來被視為對健康有益的食品,對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養生聖品。但學者研究結果,為何卻成為國人攝取戴奧辛的主要食品來源?
主持該研究之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表示,除了長期存在的遠洋汙染,大型深海魚位居食物鏈後端,在戴奧辛不易代謝的生物性累積特性之下,其含量自然比中、小型魚類來得多;加上台灣是個嗜吃海產的海島國家,故國人特別容易暴露在海水魚含戴奧辛的風險中。
李俊璋強調,上述研究結果絕對不是告訴民眾應少吃甚至不吃海水魚,事實上,以目前國人平均每周攝取戴奧辛總量一.九六皮克(PG,十的負十二次方g),遠低於歐洲食品科學委員會(SCF)建議值十四皮克。
李俊璋也不諱言,對於少部分飲食習慣偏執的民眾來說,尤其據他所知許多在漁村長大的漁民天天餐餐非吃海魚不可,確實該考慮節制;另歐洲有些國家也建議,孕婦最好暫時不要攝取海水魚。
他也提出具體建議,最好每周控制攝食海水魚一到兩次,每次每人一二○克以下,約相當於六到八片的生魚片;如果實在「非魚不食」,則建議有時可以中、小型魚取代大型切片的海魚,並經常更換不同的魚攤買魚,以求分散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