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
記者 蘇位榮
在台灣,維他命「善存」一粒在網路的平均售價約七元,在美國只要二元多,價差超過兩倍;主要原因就是衛生署將維他命列為「藥品」,進口時須經過核准,導致國內維他命價格大幅提高。
目前我國對於藥品、食品及健康食品,分別制定有藥事法、健康食品管理法、食品衛生管理法來管理;但因為藥品、食品及健康食品的定義無法嚴謹,導致管制失靈,也影響消費者權益。
全世界一百多國都將維他命列為食品,我國卻列為「藥品」,進口必須經衛生署核准,維他命價格因此高漲。
更離譜的是,在台灣生產銷售的善存是採用舊配方,美國以新配方製造的善存,比台灣的善存多了三種成分。按常理講,美國製造的成本應該比台灣高,價格當然要相對反映;但實際上,台灣的善存卻貴了很多。
這樣的結果,令人質疑政府將維他命列為藥品管制進口,是否真有必要?
立法院在七十六年討論藥物藥商管理法修正案時,當時立委費希平就公開質疑,把維他命列為藥品管制,道理何在?也有學者專家指出,我國應該將維他命列為食品,以杜絕壟斷。
就因為國內維他命售價不合理,有些國內藥局就抓緊這種暴利機會,循各種管道從國外帶維他命回台販賣。這種不合理現象不應該存在,政府有責任檢討修正相關法令,才不會讓國人成為冤大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