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
【李宗祐台北報導】
我國肝癌研究有新發現!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陳宜民團隊,成功培育出GNMT(甘胺酸甲基轉移酵素)基因剔除鼠,並利用超音波追蹤發現這種基因剔除鼠生長十四個月後,會出現肝腫瘤,證實GNMT基因消失與肝癌的發生有關。
這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頂尖肝癌醫學期刊《肝臟學》,並向我國、美、日和歐盟等國提出專利申請。陳宜民指出,肝癌形成過程複雜,研究團隊與台北市立仁愛醫院合作,從廿五名肝癌病患的病理切片研究發現,廿四名病患肝臟檢體裡完全找不到GNMT基因,顯見GNMT基因與肝癌關係密切。
陽明大學 向多國申請專利
但到底是GNMT不見了,引發肝癌?還是肝癌發生後,GNMT才消失?陳宜民說,五年前起,研究團隊培育GNMT基因剔除鼠,把從實驗鼠體內的GNMT基因完全去除,再用超音波追蹤觀察肝癌生成過程。
結果發現,七隻GNMT基因剔除母鼠出生十九個月後,全部產生自發性肝癌,發病率百分之百;甚至有隻母鼠生長到第十四個月就罹患肝癌,還有母鼠長到第廿二個月,癌細胞轉移到肺部;三隻公鼠生長到第十九個月後產生肝癌。證實GNMT在肝癌形成過程扮演重要角色,基因表現若受到抑制或被破壞消失,就有很高機率產生肝癌。而且在肝癌發生率上,也有明顯性別差異。
培育基因剔除鼠 腫瘤現形
陳宜民強調,正常情況下,GNMT基因在女性的表現量是男性的八倍,男性肝癌發生率是女性的三到八倍。但研究團隊GNMT基因剔除鼠中,母鼠和公鼠肝癌發生率相同,甚至母鼠比公鼠還高,證實女性較不容易發生肝癌很可能是有GNMT基因的保護。女性GNMT基因表現量比男性多,則與男性荷爾蒙會抑制GNMT有關。
可應用在肝癌藥物試驗研發
陳宜民指出,這項研究成果可應用在肝癌藥物篩檢試驗、基因治療和研發預防肝癌藥物;在臨床上可作為肝癌早期診斷標記,在慢性肝炎病患轉成肝癌之前,及早接受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