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日曬 環境熱急症頻傳
黃天如/台北報導
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皆為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天熱所導致的健康風險。
隨著地球暖化而來的各種「環境熱」急症,諸如熱中暑、熱衰竭等個案近來在國內外都不斷傳出,衛生署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老人、小孩、慢性疾病者、正服藥治療者,以及從事高溫或密閉空間職業者,列為5大高危險群,提醒民眾注意。
■地球暖化威脅 啟動熱保健計畫
有感於地球暖化對全球帶來的威脅,WHO特將「環境熱」列為今年世界健康日(World Health Day)的主題,呼籲各國衛生單位啟動「熱保健行動計畫」,結合氣象預警系統、住屋及城市通風、綠化、避暑方案等,避免民眾健康受到氣候變化的危害。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強調,近年「環境熱」對台灣的威脅也愈來愈明顯,單單去年就造成8起老農在田間熱衰竭死亡,今年以來也至少造成2名蚵農,因中暑昏倒不慎溺斃的悲劇;此外,日前記錄片「無米樂」主角,80歲的崑濱伯也在示範割稻時當場中暑昏倒。
國健局提醒,防範「環境熱」急症應從日常生活做起,包括:隨時注意氣象及氣溫變化,避免在大太陽底下運動或活動太久,高溫時應隨時補充水分,儘量避免飲酒;到戶外應穿著寬鬆、通風且顏色淡的衣服,撐陽傘、戴遮陽帽及太陽眼鏡,避免吸收過多紫外線等。
此外,由於老人對溫度變化的反應較遲鈍,排汗系統也較遲緩,可能合併其他病症或其他認知功能障礙;孩童也常對高溫調適能力不佳;另心血管、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也易因天氣熱導致體溫升高,增加中暑、心肺衰竭甚至死亡的風險。
■心血管藥物 可能產生脫水現象
其他高危險群還有正服藥治療者,以及從事高溫或密閉空間職業的工作者。尤其是心臟血管藥物可能導致低血壓甚至脫水現象,要特別注意;因工作需要須烈日曝曬或長期身處密閉空間者,也應盡量避開上午10時至下午2時的高溫尖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