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食物中毒 水產品腸炎弧菌居首

有關西醫方面,請在此貼!謝謝!如果有侵權,歡迎來信告知!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3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炎夏食物中毒 水產品腸炎弧菌居首

未閱讀文章 MissC »

2008.07.17  中國時報
炎夏食物中毒 水產品腸炎弧菌居首
黃天如/台北報導



 做菜、吃飯記得先洗手,食物加熱到攝氏70度以上,多數細菌都會被殺滅。

 高溫多溼適合各種微生物繁殖,加上暑假期間外食機會增加,常發生食品中毒。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副處長謝定宏表示,今年1到6月已發生133件食品中毒事件,其中又以水產品中的腸炎弧菌居「禍首」第1位,嗜吃生魚片的民眾應提高警覺。

 ■5到10月高峰 注意飲食衛生

 謝定宏表示,台灣地處亞熱帶,全年氣候都很適合細菌生長,若一定要細分,每年5到10月都算是高峰,期間7、8、9月份因正值暑假期間,民眾外食機會增多,又特別偏愛生冷食物,影響所及,每年這段時間都是國內食品中毒事件發生的「旺季」。

 另依攝食場所分析,今年上半年133件2人(含)以上群聚食品中毒案件的發生場所,以餐廳案件數最高佔61件,包含數起觀光旅遊活動與外燴喜宴;其次則是學校及自宅45件;再其次則是辦公場所13件。

 至於一般人主觀認為衛生條件較值得商榷的攤販,133件中只佔2件,謝定宏分析,民眾至攤販的消費行為較少群聚性;另國內多數攤販多以供應油炸、滷味等熱食為主,相形之下,衛生風險就沒有生冷食物這麼大。

 常見食物中毒原因又分細菌性、天然毒及化學物質汙染,其中又以細菌性居絕大多數。而在各種常造成食品腐壞、變質的細菌中,國內近10年都是以嗜冷且偏好在鹹水環境水產品中滋生的腸炎弧菌居首位,其次則依序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及仙人掌桿菌。

 以去年發生的77件細菌性中毒事件為例,其中腸炎弧菌就佔了38件,至於金黃色葡萄球菌則有23件,另沙門氏菌11件,仙人掌桿菌7件。

 謝定宏強調,要預防細菌性食品中毒事件,調理食物前把手洗乾淨是第一要務!此外,包括腸炎弧菌在內的各種細菌多不耐熱,只要加熱到攝氏70度以上,大部分的細菌都會死亡。

 ■慎選新鮮食材 低溫保鮮

 若要食用生魚片等生冷食物,除應慎選新鮮的食材,另因低溫可抑制細菌生長與繁殖,故應即時將食物放入冰箱,且冷藏室溫度不可高於攝氏7度,冷凍室溫度不超過攝氏零下18度,才能確保低溫保鮮的品質。

io: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3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Re: 炎夏食物中毒 水產品腸炎弧菌居首

未閱讀文章 MissC »

2008.07.17  中國時報
不新鮮紅肉魚 易生有害組織胺
黃天如/台北報導



 細菌無所不在,夏日要吃得衛生,難嗎?專家表示,多數細菌都可靠高溫殺死,所以少吃生冷食物是基本的自保之道。此外,不新鮮的紅肉魚中的蛋白質,易遭細菌分解產生組織胺,且變質的魚體多無異狀、異味,所以很難辨識。

 衛生署食品衛生處副處長謝定宏表示,針對食品中最常見的幾種致病菌,其中常居國內「榜首」的腸炎弧菌最常出現在海水魚、貝類,偏偏在饕客眼中,它們卻是製做生魚片的的絕佳食材。

 影響所及,日本每年至少有10萬人發生食物中毒,相較於台灣每年中毒人數僅3、4千人,由此可見嗜吃「沙西米」的民族或一般民眾,確實是食物中毒的高危險群。

 另外,一般人常忽略的還有容易在潮溼穀類中滋生的仙人掌桿菌。謝定宏說,以每個家庭都會存放的生米為例,確保儲存環境的陰涼乾燥就非常重要,否則,一旦有仙人掌桿菌孳生,就算「生米煮成熟飯」也無法消滅細菌。

 他強調,米缸是什麼材質不重要,但務必加蓋,並與地面、牆壁保持5到10公分的距離,才能避免潮溼;此外,將生米存放冰箱內也是不錯的辦法,但必須完整包覆,避免因冰箱內的水氣招致反效果。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科主任林杰樑則特別提醒,秋刀魚、鮪魚、鰹魚等紅肉魚因富含血色素,雖然營養價值高,但不新鮮的魚體特別容易導致假單胞菌入侵分解魚肉中的蛋白質,進而衍生有害人體的組織胺。

 誤食含組織胺不新鮮紅肉魚的民眾,往往會在食物下肚2小時之內出現皮膚發紅發癢的類似過敏症狀,此時建議立即就醫,尋求抗組織胺藥物的治療。

io:
頭像
MissC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紫河車大補氣血者
主題中的帖子: 3
文章: 44559
註冊時間: 2006-01-03 , 0:53
個人狀態: 暫停中
職稱: C美女全域版主
性別: 美女

Re: 炎夏食物中毒 水產品腸炎弧菌居首

未閱讀文章 MissC »

食物買回就塞冰箱 小心「冰箱性腹瀉」
中廣
徐韻翔報導



食物儲存不當,小心「冰箱性腹瀉」!一項調查發現,有6成民眾認為塑膠袋或保鮮膜就可達到保鮮效果,生鮮食物買回家中後就直接連塑膠袋一起放進冰箱,沒有經過清洗密封等處理,有而熟食冰進冰箱又輕忽賞味有效期,一冰就是3天以上,最後又吃不安心而丟棄,營養師呼籲,不新鮮的食物可能暗藏多種細菌,引發腹瀉嘔吐等問題,呼籲民眾,應該善用保鮮工具、正視保鮮問題,以免傷身又浪費食物。

一項針對全台北中南約六百名的上班族、家庭主婦進行的「國人食物保鮮認知與行為」電訪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有超過六成民眾認為塑膠袋或保鮮膜就可以達到食物保鮮的效果,生鮮食物買回家後,不將食物處理就直接整袋塞進冰箱裡,保存期限可放多久也不清楚,還有近兩成的民眾將食物放在冰箱超過3天以上,有一成家庭中的生鮮食物放超過七天。

北醫營養室主任蘇秀悅表示,生鮮食物從市場、超市買回前,處理不一定乾淨,如果買回家沒有加以清洗,可能有病源菌暗藏其中,如果儲存不妥,久放冰箱,食物中的沙門氏菌、腸炎弧菌以及金黃色葡萄球菌等,細菌量增生達到一定程度,就算只是切掉或煮熟,還是可能引發腸胃問題,冰箱裡生熟食也可能有交叉污染問題,有些甚至高溫也無法去除,導致「冰箱性腹瀉」食物中毒,引起噁心嘔吐與腹瀉等。

要保存好食物,冰箱並非一勞永逸的萬能工具,營養師呼籲,生鮮食物買回家應該就要先妥善清潔處理,放進保鮮盒中密封好再冰進冰箱,熟的飯菜和魚類海產冷藏不要超過兩天、雞肉與鴨肉和水果不要超過三天,蔬菜不超過四天,果汁和牛肉豬肉則不要超過六天,把握保鮮賞味期,先買的食物先食用,才能吃的更健康。

調查也發現,有些民眾不確定食物有沒有壞,乾脆把食物丟掉,估算國內一個家庭一週會丟掉60~70元的食物,一年丟棄的食物成本高達258億元,無形的浪費增加民眾的負擔。


io:
發表主題 回覆文章

回到「2.西醫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