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發問:奶嘴也算是安撫物的一種嗎?
吸吮是嬰幼兒的自然生理需求,是因應階段性需要所產生的正常行為,因此奶嘴不全然算是安撫物,通常寶寶在1歲~1歲半左右就會慢慢戒掉奶嘴,但假如2~3歲後還是愛吃奶嘴,可能他已將奶嘴視為安撫物。
為什麼孩子會依戀安撫物?
羅筠表示:「並不是每個寶寶都會依戀安撫物,一般依寶寶的情緒、特質、個性而異,有些寶寶並沒有很明顯的依戀行為,但有些寶寶因為情緒、感官上的需要,在沒有人陪伴時,會特別需要觸摸、看到或聞到某些東西,才會感到安心。」
依戀安撫物的行為並非不健康,這跟天生氣質有一點關係,像是害怕孤獨、比較敏感、情感需求高的孩子,較容易出現依戀安撫物的行為。羅筠指出:「獨立性高的孩子可能比較不需要安撫物,但這並不代表使用安撫物的寶寶就不好,他只是在情感上需要更多的安全感、陪伴及依賴,所以比較容易依戀安撫物;然而小時候情感需求高,並不等於長大後就會成為一個依賴的人。」
羅筠也解釋典型的安撫物行為是:不管到哪,都要帶著安撫物;特別是在不熟悉、陌生的環境,或是缺乏安全感、感到孤獨時;有些甚至需要安撫物在旁才肯睡覺,否則就會睡不著。但睡覺時一定要睡固定的枕頭或毛毯,比較像是習慣,而非依戀安撫物行為。
家長發問:從小就依賴安撫物,長大後會不會發展成戀物癖?
陳映雪表示,從小就很需要安撫物的孩子,並不等於長大後就會出現戀物癖行為。戀物癖是一種成人的特殊病態行為模式,通常含有性衝動的成分在裡面;然而孩子喜歡安撫物跟戀物癖並不相干,家長無須過度擔心。
安撫物對寶寶的影響?
安撫物對於寶寶具有正面的意義,因為其能滿足寶寶生理上和情感上的雙重需求。就像嬰幼兒需要有媽媽在身邊,才會感到安心一樣;對於尚處於學習獨立階段的幼兒而言,安撫物就像“照顧者的替代品”,能幫助其擺脫依賴、學習獨立自處的能力,是邁向獨立的過渡時期。
一般而言,學齡前依戀安撫物都算正常的行為,除非已經影響到身體、心智上的健康,或是影響到社交、語言等社會技巧的發展,否則通常不需要加以制止,逼迫其戒掉安撫物。以下才是一些必須注意的情況:
Situation1:都上幼稚園了,還戒不掉奶嘴
孩子1歲以後應該可以慢慢戒掉奶嘴,若上幼稚園了還在吸奶嘴,恐怕會對其社交發展、語言能力、唇型美觀、齒列排序等產生負面的影響。羅筠提醒,有些家長會將奶嘴掛在寶寶身上,無形中反而助長其養成依賴奶嘴的習慣,要特別留意。
Situation2:眼裡只有安撫物,其他全看不見
即寶寶只執著於跟安撫物玩,而不願意探索周圍環境,而且對其他事物都不感興趣,也不想跟其他小朋友對話,完全以安撫物為中心;過度沉迷於安撫物,將阻礙孩子對環境的探索,以及正常的社交、學習歷程,若孩子出現此種行為,要注意可能有心智發展上的問題,像是自閉症、憂鬱症等。
Situation3:一定要帶著安撫物浪跡天涯
陳映雪舉臨床案例:曾碰過一個10幾歲的大孩子,不管到哪都堅持要帶著從小陪伴自己到大的被子,即使棉被早就洗破,仍不願改掉此習慣。當孩子對安撫物的依戀行為已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並屢勸不聽,可能有心智上的障礙。羅筠也表示,走到哪、堅持帶到哪的行為並不常見,通常家長哄騙一下,孩子還是願意放棄安撫物的,若否,通常是大人長期縱容下的結果。
Situation4:為了安撫物,傾家當產在所不惜
陳映雪指出,除了考量依戀安撫物的行為,會不會對學習發展或日常生活帶來不良影響之外,家長也要考量金錢、能力是否能夠負荷,切忌對孩子有求必應,否則恐怕養成其日後好逸惡勞的習性。像有些瘋狂追星族不顧課業,拋棄工作和家人,皆是迷戀過頭、誤了一生的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