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
【記者蘇湘雲、鍾佩芳/台北報導】
痛風石不一定會痛,患者常忽略嚴重性。馬偕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黃章喜表示,痛風性關節炎、痛風石都是高尿酸血症症狀,痛風石多發生於年長患者,患者不一定感覺疼痛,不過若放任血中尿酸持續飆高,腎臟很可能受到損害,嚴重者甚至需要洗腎。
黃章喜醫師表示,尿酸沉澱在身體各組織中,巨噬細胞加以吞噬、覆蓋,就會形成痛風石,好發於末梢血管溫度較低部位,像腳趾、腳背、耳朵等。但除了上述部位外,全身上下都有可能長出痛風石,如關節、腎臟等,黃章喜醫師說,臨床上也看過少數病例,患者的痛風石卡在腰椎,壓迫到神經。
痛風石最小可以像米粒,也可以無限大,有的痛風石甚至可能大如木瓜。黃章喜醫師另舉例,有些痛風石長在腳背上,患者連穿鞋都有困難,或者痛風石引起手部變形,患者便無法工作。往往都是在痛風石影響外觀或無法穿鞋時患者才會就醫治療。
如何診斷痛風石?黃章喜醫師解釋,經抽血檢查發現患者尿酸持續偏高,總是超過10以上,運用超音波檢查、病理檢查等都可以診斷出痛風石。由於痛風石不痛不癢,有些患者會忽略控制高尿酸,尿酸過高容易讓腎功能惡化,而腎功能不佳又會導致尿酸升高,惡性循環下,患者未來極可能面臨洗腎命運。
醫師多使用控制尿酸藥物治療痛風石,黃章喜醫師坦承,開刀的效果並不好,常剛開完刀,痛風石又再長出,因此患者一定要定期服藥,好好控制尿酸,才是治本之道。
醫師提醒,最近天氣冷,民眾喜歡吃火鍋配啤酒,火鍋湯底常含有高普林,啤酒更容易誘發痛風,高尿酸症患者還是少碰為妙。
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一般內科、過敏免疫風濕醫師陳孝雙、衛生署台北醫院內科醫師江易雄均表示,腳背長出突出小硬塊不一定是痛風石,需藉由抽血、照X光檢查以及是否有病史等,才能確定是否為痛風石;若為痛風石,則需取出才行。
痛風石主要分布在關節周圍、手腳、手肘、膝及皮下組織等處。而為何會有痛風石?江醫師表示,痛風石為單鈉尿酸鹽結晶沉積,是因尿酸沉積形成粒狀或球狀凸起所造成。而痛風石引起慢性炎症反應,會造成骨和軟骨破壞,引起骨折、關節周圍組織纖維化等後遺症。
痛風石的沉積和痛風時間有關,痛風的產生也和尿酸程度有關。痛風石的好發族群以原住民、年輕人較多,江醫師表示,現在人吃太多蝦貝類、火鍋類、內臟類等普林太高的食物,造成尿酸過高,一但吃的比消化多,手指腳趾的骨頭的關節處開始沉澱腎臟結石或出現變形等情形。
有痛風石者,通常會以藥物來增加尿液的排出,也可多運動、多喝水等方式,增加血液循環以排出。並少吃普林高的食物,如海鮮的蝦貝類、火鍋類及內臟類等食物。
江醫師也提到,有些人因為體質的關係易有痛風石的情形。陳醫師也表示,若發現腳背突然長出小硬塊時,應到醫院照X光並且須知道是否有無痛風病史等才能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