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臺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發表於 : 2007-03-27 , 20:38
麥帥公路的路面鋪設作業:從前的鋪柏油方式是先在路基鋪上泥沙壓實,然後將燒熔成為液態的瀝青倒到(或「噴」)路面上,然後立刻再灑上一層小碎石,隨即再將路面壓實。到筆者小時候住在中壢(民國六十年代),柏油路還是相同的鋪法。這樣鋪出的路面,當然厚度不高,而且瀝青與碎石經常比例不均,不是黏不住碎石,就是造成「點仔腳黏到腳」的局面。現在普遍採用預拌瀝青之後,這種現象已經看不到了。
果然,雖然花了兩億多,但是麥帥公路的工程品質十分令人搖頭:就在通車之後兩天,就發生了路面下陷、暫時封閉的糗事!林則彬局長面對輿論批評,一方面強調絕無偷工減料,同時也表示「一條新築的道路,由於路基未臻穩固,路面發現破裂現象,是無法避免的,也是預料中的事」。而且因為汐止到基隆一帶路基鬆軟,又有地下水流通,所以施工的時候就只鋪設了較便宜的「簡易路面」,等到再過一兩個雨季,地基下陷穩固之後,就可以鋪設「永久路面」。在此之前崩塌是難免的,請全國軍民同胞多多體會......
不過,從舊報紙新聞看起來,不管是路面坍下去,還是山壁垮下來(當時還沒有在山坡斷面作保護工程的概念),這些「無法避免的事情」始終還是無法避免,「路基因為下陷而變得穩固」的現象,似乎從來沒發生過。
(記得高中時有位歷史老師說「推拖拉賴,官之四維」,由此觀之,吾師所云真是讜論啊!)
果然,雖然花了兩億多,但是麥帥公路的工程品質十分令人搖頭:就在通車之後兩天,就發生了路面下陷、暫時封閉的糗事!林則彬局長面對輿論批評,一方面強調絕無偷工減料,同時也表示「一條新築的道路,由於路基未臻穩固,路面發現破裂現象,是無法避免的,也是預料中的事」。而且因為汐止到基隆一帶路基鬆軟,又有地下水流通,所以施工的時候就只鋪設了較便宜的「簡易路面」,等到再過一兩個雨季,地基下陷穩固之後,就可以鋪設「永久路面」。在此之前崩塌是難免的,請全國軍民同胞多多體會......
不過,從舊報紙新聞看起來,不管是路面坍下去,還是山壁垮下來(當時還沒有在山坡斷面作保護工程的概念),這些「無法避免的事情」始終還是無法避免,「路基因為下陷而變得穩固」的現象,似乎從來沒發生過。
(記得高中時有位歷史老師說「推拖拉賴,官之四維」,由此觀之,吾師所云真是讜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