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八卷 B面
發表於 : 2007-07-06 , 7:06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八十八卷 B面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面所說的解脫,中士所說的解脫跟下士不一樣,下士雖然眼前啊!增上生,說這個眼前增上生不是講現世,一定是後世的,而現世在整個的佛法當中,絕沒有這個求現世快樂,這絕沒有,那怕下世,所以說真正的講佛法裡的下士道指什麼呢?指求下世的,下一世,不是求這一世的,所以如果是貪這一世的話那完全不是修學佛法,完全不是修學佛法,連它下士道都談不到,那麼下世雖然得到下一世的好啊!但是對不起,好了又升了天,到最後又下去,又完了,這個會退失的,那麼中士裡邊所講的這個解脫都不退失的,所以不像善趣,但是呀!儘管它不退失啊!他所斷的過失以及所證的功德不圓滿,這是很少的一點點,所以對於自利來說,不要說利他,連他自利都不圓滿,而利人呢?也有的,還是有的,少分,所以不管是在自利也好,利他也好,究竟的來說,要想自利,一定要包括利他,利他一定是自利,真正圓滿的,不管是自他二利,這個分不開的,而佛到那個時候勸發應該走這個路,究竟圓滿的路,這個大就是指究竟圓滿的,前面那個不圓滿的。
【 故具慧者,理從最初即入大乘。】
所以真正具有智慧的,能夠明白事理,辨別的清楚的呢?一開頭就應該走這個大乘,那麼說耶!你得到了解脫,然後回過頭來,不也蠻好的嗎?是的,回到頭來一定還可以走得回來,可是這條路很迂曲、很遠,啊!既然你最後要這樣去走上的,你何必走這個迂曲的路子呢?譬如說,我們很簡單說到正覺寺,一下去就得了吧!結果你這正覺寺怎麼走呀!你從那邊轉了個大圈子,跑了個三天跑到了正覺寺,那你不顛倒嗎?你幹什麼嗎你,那不需要,呀!這不需要,這是所以我們真正有智慧的話,事情看得清楚的話,一開頭就走這。
【 如攝波羅蜜多論云:「無力引發世間利,畢竟棄捨此二乘,一味利他為性者,應趣佛乘由悲說」。】
啊這個,啊二乘人他雖然能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啊,但是啊!對於別人啊,他沒辦法,他沒有能力引發其他的人的好處,這是他在自利過程當中,他可以兼讓人家得到一點好處,譬如他要修行他要乞食,要去乞食因為他證了聖果,所以送給他的人,可以得到一點福德,所以他叫福田,只是如此,而他並不是自己的自力能夠幫助別人,所以這個,這種都不好,畢竟引起,這畢竟兩個字,一定應該棄捨,那麼怎麼辦呢?你真的要做的是全部的精神啊!都是利益別人,所以一味利他,這個才是大乘,這個大乘,這個大乘才是我們該走的,而入大乘之門,這是什麼呢?悲心,現在我們哪要講的就是這個。
【 又云:「知樂非樂等如夢,見癡過逼諸眾生,捨棄利他殊勝業,此於自利何精勤」。】
啊!我們現在了解了世間一切的行相,快樂的也好,苦的也好,不管它是什麼?就像夢當中一樣,啊!所以不了解它的原因,是愚痴,因為愚痴產生種種的禍害,然後呢?遭到種種的苦惱逼迫。現在呢?見到了,見到了,所以啊!不再走這個路,不再走這個路,一心只求自利,但是他並不修這個殊勝的利他的這個這一條路,專門忙這個自利,他很努力,這個不好,這個不好。
【 如是見諸眾生墮三有海與我相同,盲閉慧眼不辨取捨,履步蹎蹶不能離險,諸有成就佛種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應正理。】
那麼就像前面我們修學過來,說見到一切眾生,這個見到一切眾生,就是從自己身上深深體驗,體驗到了以後,推己及人,這原來我是這樣,我們周圍的人啊!大家都是這樣,都在這個三有的苦海當中,就正像我一樣,為什麼呀!啊!原來盲無慧目,這是根本啊!那是無明不了解的事實的真相,不曉得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所以在這個裡邊呀!一天到晚啊!跌跟斗啊,跑起路來,不能正規的走該走的路啊!因為這樣啊,所以一直在這個生死的險惡道當中啊,現在我們了解了真正要想成就的,圓滿成就的,所謂有這種大乘種性的這種人,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合理的,我們自己在這個生死苦海當中看見,哎呀!這個這麼不理想啊!由於這樣見到這個痛苦,所以啊!自己既然要出離,那麼當然一定要推己及人,想想世間的這麼多的人,對我有這麼大的恩,我之所以有今天的話都是靠他們,結果呢你看見了苦了,自己一個人解決了,不去管別人,這說得過去嗎?說不過去啊!說不過去啊!啊!所以真正的,真正的,世間的人尚且不可以啊!何況現在修學佛法的人,自然而然我們從這上面會策發我們的大乘種性,所以凡是有大乘種性的人,不想救別人啊!這是不合理,不過在這個地方啊!要特別的說明一下,這個利他什麼?你懂得怎麼利他呀!這個時候才利他,你自己不懂得利他,藉利他之名然後自害害人,這個不是佛法唷!這是我們把握得住的,這後面會詳細談論這件事情。
【 即前論云:「盲閉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間有佛種,何人不起悲愍心,誰不精勤除其愚」。】
就是這個論上面的攝波羅蜜多論又說呀,由於我們啊!缺乏慧眼,在無明當中,所以一直在困頓當中啊!現在我們真正要想由於這一個感受推己及人,要想利益一切世間啊!這一種種性的這種人啊,任何一個人有了這種情況,他一定會引發這個大慈悲心,在這種情況之下,那一個人例外的,那換句話說,那一個人都不例外的,一定精勤努力的要把世間一切人的這個愚痴,把它淨除乾淨,那麼一起解決這個生死輪迴的這個痛苦。
【 當知此中,士夫安樂,士夫威德,士夫勝力,謂能擔荷利他重擔。】
前面說的這些道理,這些道理說,這個地方前面是指這一段話,攝波羅蜜多論,換句話說,這個士夫就是上士士夫,這個上士他的安樂,他內心當中所感受到的,希望做的以及他做了以後,他的功德威力,與他殊勝的能力等等,在什麼地方呀擔負利他的重擔,他能夠幫別人忙,這個才是上士,這個才是上士,譬如我們現在隨便一般人吧!一個人自己覺得唉呀!很神氣,為什麼你很神氣,你比別人強,對!現在你比別人強在那裡,哪你見到別人作不到,你能作到,可是如果說別人作不到的事是壞事,你做到了,這有什麼稀奇,不,這個是好事,而且好事當中最究竟、最圓滿的你能夠作,那個真是好漢,這個才是上士,所以這個地方所指的,他的內心當中,因為作到了這個,所以他感到歡喜,然後呢?因為這樣呢,所以他的威德,所以他的殊勝的力量,都是從這個上面講起的。
【 唯緣自利共旁生故,】
啊!如果你只管自己的話,對不起,那畜生也是一樣呀!不要說得到人哪,普通的一個畜生啊,它也曉得只是忙它自己的利益,這樣,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也只管自己,那豈不是白得了這個人身了嗎?這個話我們要常常啊擺在心裡邊策勵自己?常常策勵自己。
【 故諸大士本性,謂專一趣注行利他樂。】
啊!那個就是大乘行者的心性,他專心一意的為了利益別人,這個才是他真正的好樂,他的意樂所在。
【 弟子書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獲水亦歡飲,士夫此為勤利他,此聖威樂士夫力。】
啊!要曉得,說假定我們單單為了自己的利益,那麼稍微吃飽了那也可以啦!得到一點點可以啦!那很容易,這樣的作法,那個畜生也是,啊!你稍微辛苦一點,嗯!實際上談不到什麼辛苦啦,那到底你稍微吃飽了就好了!然後呢?嘴巴渴的時候喝一點水,那麼就好了,這個,這個不行,這個不行,啊!這個不行,我們得到這個殊勝的人身,而居然祇求這麼一點點的話啊,那個不對,所以我們現這個地方真正的所謂作為一個士夫,像我們說,喔!我們是一個像樣的一個人的話,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努力作的勤利他,而不是得到一點小小的自己的吃飽、穿暖,那就算,現在地方的是什麼呢?就是啊!所謂得這個涅槃城,法華上面的那個譬喻,不要自己得到快樂了,不是這個。
p. 204
【 日勢乘馬照世遊,地不擇擔負世間,大士無私性亦然,一味利樂諸世間」。】
平常我們這個,這個走路的時候是慢慢走,在古代呀,那時最快的是馬,現在的走路不是,不是自己慢慢的走,乘了這個馬一樣這樣的快,而平常我們自己的一點點的溫暖光明,祇管自己;現在不是,像太陽一樣,普遍照一切世間,普遍照一切世間,這樣的利人,那麼為了要幫忙別人起見啊要負擔起一切利人的重擔,這個負擔的方式像什麼,像大地一樣,這個大地呀!擔任何喔,你這高樓大廈它也擔,你大如須彌山它也擔,小草它也擔,乾淨的東西它也擔,最髒東西它也擔,不管任何東西,我都一肩擔起,那真正那個大丈夫,真正的算是一個人,應該怎麼辦呢?大士無私性亦然,嘿!他這個本性這樣的,你所以作不到為什麼?還是為了這個私啊!我啊!所以實際上你真正把這個拿掉,這個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解決了,所以真正的大士,一味利樂諸世間。
【 如是見諸眾生眾苦逼惱,為利他故而發匆忙,是名士夫亦名聰叡。】
哪像這樣,因為見到眾生啊,眾苦逼迫,所以為了利益別人,然後這樣子的精勤,這個對了,這個就對了,這個才算是一個人,這個才算是有智慧者。
【 即前書云:「見世無明煙雲覆,眾生迷墮苦火中,如救頭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聰叡」。】
上面就說明這個道理。
【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樂本源,能除一切衰惱妙藥,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見聞念觸,悉能長益一切眾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
所以這個地方啊!能這樣去作的話,那麼你呀!利益別人,結果呢?自己的利益,別人的利益,一切的利樂的根本根源從這個地方,從這地方作起,所以能夠除掉一切的不好的事情,得到一切圓滿的好的事情,這個是什麼?一切有智慧的人,任何一個所有有智慧的人,該走的這個這條大路,這個大路在這種狀態當中,不管你做什麼,起心動念,見聞念觸,在任何情況之下,無非是什麼,能夠長養一切眾生,能夠啊增長這個世間,盡世間一切人的利樂,你能夠這樣作的話,耶!由行利他的兼成自利,妙咧!你的真正的自己的利益啊!就從這個上面來的,反過來說你要真正的自利啊!還非從這個上面做不可,所以說,你真正的完全利他,卻是結果利了自己,同樣的,你要真正地利益自己,還必須從這個地方開始作起,那個時候啊圓滿了,一點也沒有缺少,具足了,你這個時候你才能夠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那個成就的時候才是佛。
【 有此大乘可趣入者,當思希哉,】
既然現在有這樣的一條路,啊!而可以走的話,我們想哎呀這希有難得,是嘛!本來我們一開頭的時候,就見到痛苦的不可愛,就見到啊!安樂的可愛,現在居然有這樣的圓滿的一條路,把所有的痛苦徹底解決,把所有的安樂圓滿得到,而居然這一條路就這麼眼前哪,而當然殊勝啊!當然我們要走啊!而且你不走,還真冤枉呢!結果呢?你總歸還是要走,這是走了冤枉路啊,所以你一開頭如果了解的話,一定從一開頭就走這個路啊!
【 我今所得誠為善得,】
哎呀!現在想到了,好啊!歡喜啊!這個別人求的無價之寶怎麼找也找不到,哎喔!我現在得到了,真高興啊!
【 當盡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
那個時候,我們盡心盡力沒有別的,一心一意作這個。
【 此如攝波羅蜜多論云:「淨慧引發最勝乘,能仁遍智從此出,此是一切世間眼,具足照了如日光。」由種種門觀大乘德,牽引其意起大恭敬,而當趣入。】
那麼還是引這個攝波羅蜜多論,這個就是大乘的,特別的,特別的法門,那個由於這個智慧,而這個智慧才是清淨的,才究竟的,能夠引發這個最殊勝的這一條大路,而一切諸佛的一切種智,從也從這個地方出生的,這個才是一切世間的眼目,一切世間的眼目能夠破盡一切無明黑暗,照了所有的愚痴,把它解決,像日的光明,平常像燈,乃至於像月,像什麼,那個一碰到日光通通都隱蔽住了,這個才是我們該走的,所以一開頭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有種種門,有各同,有各種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觀察,思惟大乘的殊勝的好處,大乘的種種的功德,幹什麼?引發我們的欲樂,使得我們對這個愛樂,然後呢?策發大恭敬心,一心求它,哎呀,這本論真妙,從一開頭到這理,它處處地方一定拿這個主題,來開這個頭,什麼說這樣作不好,那樣作好,先把這個利害擺在這上頭,然後呢?策發我們的心意,有了這個心意,然後呢?真正的進入,實際上呢?正規的說起來這個是啊一切諸佛的真正的善巧方便,所以佛經上面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哪!在這個地方看見沒有,千真萬確的,所以我們要懂得的喔!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是這樣的,處處都要善巧,當你了解了這個,然後呢?你有追求的心,有追求的心,下一步才要找那一個是正確的路子,這樣步步上去的話,就沒問題,否則的話你雖然見到了,你覺得啊這個好,但是因為內心當中這種強有力的推動的力量沒有,所以啊!說呀好好呀!你要去跑,跑了兩步啊覺得,哎呀!這個啊很辛苦啊!但是前者他有強烈的推動的力量,再辛苦,啊!他有大利益,有大利益的話呢,當然嘛當然你要付出相當的努力呀!他就成功了,他就成功,反之的話,哎呀!雖然一點點小小的啊,你就在那兒擋不住,那麼你就完了,所以這個兩句話,我們時時啊!擺在腦筋裡面,多對自己呀反覆反覆的策勵,如果我們自己眼前己經提起來了,那當然很容易善巧的來策勵自己,萬一不行的話,這是最佳方便,最佳方便,實際上反過來說,我們為什麼提不起勁來的,就是陷在現在這種安樂當中,還有就是怕這個苦,當你能夠如理的了解了真正的苦的行相,真正安樂的內容了以後,那個時候啊,你一定會把追求正法的這個心意提起來了,所以這一點啊,的的確確是我們修行人,最佳的正對治,這個是所以講到那裡他總歸會以這個來提醒我們,同時呢?我也時時把這個真正重要的內涵,意義啊!重說一遍,繼續說下去。
【 由是因緣於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
那麼既然啊!我們現啊在已經策發了,這個了解了我們該走的這個上士,那麼這個上士道修行的次第,怎麼樣呢?分這樣的幾部份,
【 ① 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② 如何發生此心道理,③ 既發心已學行道理。今初,】
第一個呢先說明,那告訴我們現在你要進入大乘,那麼大乘進入之門,大乘的根本他的基礎在那裡呢?是發心,就發大菩提心,換句話說,喔!曉得了,那麼怎麼樣去發呢?所以第二個如何發此心,發那個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道理,第三既發心已發了這個心以後,心是發了,你要去做啊!才能夠圓滿啊!那個時候,講那個修學的,修學的這個道理。現在次第說下去,
【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
哦我們現在曉得了,現在要學大乘,那麼進入大乘的門從那裡進去呢?
【 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
在這個地方呀!佛講的大乘啊!一共有兩條路,一共有兩條路,一條是平常說顯教的,一條就是密教的,除了這個以外,再沒有大乘了,它為什麼這個地方要這樣說一下,這句話有什麼意義呢?前面已經說過好幾次,這是圓滿的教法,它交待出來的時候一定是一無遺漏,所以一開頭的時候,因地當中沒有一點遺漏,那麼你果位上面,才能夠究竟圓滿,要不然你剛開始的時候你覺得摸到了,實際上不圓滿,摸摸摸,摸到最後的話,得出來的結果是殘缺的,所以他一開頭的時候要特別點點,現在你要進入大乘,整個的大乘包含內的內容就這個,換句話說,不管是顯教、密教,再沒有了,如果有的話,你在這講了半天還有遺漏,那這講了半天就出了毛病了嗎?就這樣。
【 於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
是的,大乘一共分兩個,一個是顯教、密教,但不管你走顯教大乘或者是密教大乘,真正的能夠進入的時候,這個進入之門卻是一樣的,什麼?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這樣,由於這樣的一個抉擇,所以我們就曉得了,不管你將來走的方便是那一個,只要你是大乘,對不起,那個真正的進入的門它的根本在這裡,這個抉擇非常重要的,這個抉擇是非常重要的,啊!前面已經講過很多次,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不去講它,不再提它了。
【 若於相續,何時生此未生餘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
你有了這個認識,然後呢?照著這個修學,在什麼時候,在你的身心相續就是身心,在你的身心上面能夠生起這個就大菩提心生起來了,其他的還沒有,其他的都沒生起來,即便是其他的任何功德都沒生起來,只要你這個大菩提心生起來的話,你這個就大乘行人,大乘行人。
【 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
反過來,你什麼時候一旦離開這個,所以換句話說,即使你發了這個心離開了尚且如此,何況你沒有發呢?所以什麼時候你那個心裡面把那個大菩提心拿掉了,或者你離開了那個大菩提心了,那個時候,儘管你有很多功德,功德到什麼程度啊!通達空性,喔!你就算大澈大悟了,對不起,這個還不是,你還墮落在聲聞地當中,你不算大乘,又退心了。
【 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上面這個,很多的大乘經典上面都說的清楚,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大乘教典多所宣說,這個就是大乘的教典,所以談到這地方關於這一點有的時候,南傳的人容或跟我們彼此意見不同,這個我們不必多提,因為他們的觀念當中,他所接受的只是小乘的,所以個人的認識不一樣,那個沒什麼好談地,千萬不要爭論,這一點注意,這是我們自己今天有這樣的殊勝機會了解了,一定要把他這兩個內涵,差別在那裡,當然你一樣的可以選小乘的路子,絕對這是個人的方便。
日常法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面所說的解脫,中士所說的解脫跟下士不一樣,下士雖然眼前啊!增上生,說這個眼前增上生不是講現世,一定是後世的,而現世在整個的佛法當中,絕沒有這個求現世快樂,這絕沒有,那怕下世,所以說真正的講佛法裡的下士道指什麼呢?指求下世的,下一世,不是求這一世的,所以如果是貪這一世的話那完全不是修學佛法,完全不是修學佛法,連它下士道都談不到,那麼下世雖然得到下一世的好啊!但是對不起,好了又升了天,到最後又下去,又完了,這個會退失的,那麼中士裡邊所講的這個解脫都不退失的,所以不像善趣,但是呀!儘管它不退失啊!他所斷的過失以及所證的功德不圓滿,這是很少的一點點,所以對於自利來說,不要說利他,連他自利都不圓滿,而利人呢?也有的,還是有的,少分,所以不管是在自利也好,利他也好,究竟的來說,要想自利,一定要包括利他,利他一定是自利,真正圓滿的,不管是自他二利,這個分不開的,而佛到那個時候勸發應該走這個路,究竟圓滿的路,這個大就是指究竟圓滿的,前面那個不圓滿的。
【 故具慧者,理從最初即入大乘。】
所以真正具有智慧的,能夠明白事理,辨別的清楚的呢?一開頭就應該走這個大乘,那麼說耶!你得到了解脫,然後回過頭來,不也蠻好的嗎?是的,回到頭來一定還可以走得回來,可是這條路很迂曲、很遠,啊!既然你最後要這樣去走上的,你何必走這個迂曲的路子呢?譬如說,我們很簡單說到正覺寺,一下去就得了吧!結果你這正覺寺怎麼走呀!你從那邊轉了個大圈子,跑了個三天跑到了正覺寺,那你不顛倒嗎?你幹什麼嗎你,那不需要,呀!這不需要,這是所以我們真正有智慧的話,事情看得清楚的話,一開頭就走這。
【 如攝波羅蜜多論云:「無力引發世間利,畢竟棄捨此二乘,一味利他為性者,應趣佛乘由悲說」。】
啊這個,啊二乘人他雖然能夠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啊,但是啊!對於別人啊,他沒辦法,他沒有能力引發其他的人的好處,這是他在自利過程當中,他可以兼讓人家得到一點好處,譬如他要修行他要乞食,要去乞食因為他證了聖果,所以送給他的人,可以得到一點福德,所以他叫福田,只是如此,而他並不是自己的自力能夠幫助別人,所以這個,這種都不好,畢竟引起,這畢竟兩個字,一定應該棄捨,那麼怎麼辦呢?你真的要做的是全部的精神啊!都是利益別人,所以一味利他,這個才是大乘,這個大乘,這個大乘才是我們該走的,而入大乘之門,這是什麼呢?悲心,現在我們哪要講的就是這個。
【 又云:「知樂非樂等如夢,見癡過逼諸眾生,捨棄利他殊勝業,此於自利何精勤」。】
啊!我們現在了解了世間一切的行相,快樂的也好,苦的也好,不管它是什麼?就像夢當中一樣,啊!所以不了解它的原因,是愚痴,因為愚痴產生種種的禍害,然後呢?遭到種種的苦惱逼迫。現在呢?見到了,見到了,所以啊!不再走這個路,不再走這個路,一心只求自利,但是他並不修這個殊勝的利他的這個這一條路,專門忙這個自利,他很努力,這個不好,這個不好。
【 如是見諸眾生墮三有海與我相同,盲閉慧眼不辨取捨,履步蹎蹶不能離險,諸有成就佛種性者,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應正理。】
那麼就像前面我們修學過來,說見到一切眾生,這個見到一切眾生,就是從自己身上深深體驗,體驗到了以後,推己及人,這原來我是這樣,我們周圍的人啊!大家都是這樣,都在這個三有的苦海當中,就正像我一樣,為什麼呀!啊!原來盲無慧目,這是根本啊!那是無明不了解的事實的真相,不曉得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所以在這個裡邊呀!一天到晚啊!跌跟斗啊,跑起路來,不能正規的走該走的路啊!因為這樣啊,所以一直在這個生死的險惡道當中啊,現在我們了解了真正要想成就的,圓滿成就的,所謂有這種大乘種性的這種人,不悲愍他,不勤利他,不合理的,我們自己在這個生死苦海當中看見,哎呀!這個這麼不理想啊!由於這樣見到這個痛苦,所以啊!自己既然要出離,那麼當然一定要推己及人,想想世間的這麼多的人,對我有這麼大的恩,我之所以有今天的話都是靠他們,結果呢你看見了苦了,自己一個人解決了,不去管別人,這說得過去嗎?說不過去啊!說不過去啊!啊!所以真正的,真正的,世間的人尚且不可以啊!何況現在修學佛法的人,自然而然我們從這上面會策發我們的大乘種性,所以凡是有大乘種性的人,不想救別人啊!這是不合理,不過在這個地方啊!要特別的說明一下,這個利他什麼?你懂得怎麼利他呀!這個時候才利他,你自己不懂得利他,藉利他之名然後自害害人,這個不是佛法唷!這是我們把握得住的,這後面會詳細談論這件事情。
【 即前論云:「盲閉慧目步蹎蹶,欲利世間有佛種,何人不起悲愍心,誰不精勤除其愚」。】
就是這個論上面的攝波羅蜜多論又說呀,由於我們啊!缺乏慧眼,在無明當中,所以一直在困頓當中啊!現在我們真正要想由於這一個感受推己及人,要想利益一切世間啊!這一種種性的這種人啊,任何一個人有了這種情況,他一定會引發這個大慈悲心,在這種情況之下,那一個人例外的,那換句話說,那一個人都不例外的,一定精勤努力的要把世間一切人的這個愚痴,把它淨除乾淨,那麼一起解決這個生死輪迴的這個痛苦。
【 當知此中,士夫安樂,士夫威德,士夫勝力,謂能擔荷利他重擔。】
前面說的這些道理,這些道理說,這個地方前面是指這一段話,攝波羅蜜多論,換句話說,這個士夫就是上士士夫,這個上士他的安樂,他內心當中所感受到的,希望做的以及他做了以後,他的功德威力,與他殊勝的能力等等,在什麼地方呀擔負利他的重擔,他能夠幫別人忙,這個才是上士,這個才是上士,譬如我們現在隨便一般人吧!一個人自己覺得唉呀!很神氣,為什麼你很神氣,你比別人強,對!現在你比別人強在那裡,哪你見到別人作不到,你能作到,可是如果說別人作不到的事是壞事,你做到了,這有什麼稀奇,不,這個是好事,而且好事當中最究竟、最圓滿的你能夠作,那個真是好漢,這個才是上士,所以這個地方所指的,他的內心當中,因為作到了這個,所以他感到歡喜,然後呢?因為這樣呢,所以他的威德,所以他的殊勝的力量,都是從這個上面講起的。
【 唯緣自利共旁生故,】
啊!如果你只管自己的話,對不起,那畜生也是一樣呀!不要說得到人哪,普通的一個畜生啊,它也曉得只是忙它自己的利益,這樣,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也只管自己,那豈不是白得了這個人身了嗎?這個話我們要常常啊擺在心裡邊策勵自己?常常策勵自己。
【 故諸大士本性,謂專一趣注行利他樂。】
啊!那個就是大乘行者的心性,他專心一意的為了利益別人,這個才是他真正的好樂,他的意樂所在。
【 弟子書云:「易得少草畜亦食,渴逼獲水亦歡飲,士夫此為勤利他,此聖威樂士夫力。】
啊!要曉得,說假定我們單單為了自己的利益,那麼稍微吃飽了那也可以啦!得到一點點可以啦!那很容易,這樣的作法,那個畜生也是,啊!你稍微辛苦一點,嗯!實際上談不到什麼辛苦啦,那到底你稍微吃飽了就好了!然後呢?嘴巴渴的時候喝一點水,那麼就好了,這個,這個不行,這個不行,啊!這個不行,我們得到這個殊勝的人身,而居然祇求這麼一點點的話啊,那個不對,所以我們現這個地方真正的所謂作為一個士夫,像我們說,喔!我們是一個像樣的一個人的話,應該怎麼辦呢?應該努力作的勤利他,而不是得到一點小小的自己的吃飽、穿暖,那就算,現在地方的是什麼呢?就是啊!所謂得這個涅槃城,法華上面的那個譬喻,不要自己得到快樂了,不是這個。
p. 204
【 日勢乘馬照世遊,地不擇擔負世間,大士無私性亦然,一味利樂諸世間」。】
平常我們這個,這個走路的時候是慢慢走,在古代呀,那時最快的是馬,現在的走路不是,不是自己慢慢的走,乘了這個馬一樣這樣的快,而平常我們自己的一點點的溫暖光明,祇管自己;現在不是,像太陽一樣,普遍照一切世間,普遍照一切世間,這樣的利人,那麼為了要幫忙別人起見啊要負擔起一切利人的重擔,這個負擔的方式像什麼,像大地一樣,這個大地呀!擔任何喔,你這高樓大廈它也擔,你大如須彌山它也擔,小草它也擔,乾淨的東西它也擔,最髒東西它也擔,不管任何東西,我都一肩擔起,那真正那個大丈夫,真正的算是一個人,應該怎麼辦呢?大士無私性亦然,嘿!他這個本性這樣的,你所以作不到為什麼?還是為了這個私啊!我啊!所以實際上你真正把這個拿掉,這個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解決了,所以真正的大士,一味利樂諸世間。
【 如是見諸眾生眾苦逼惱,為利他故而發匆忙,是名士夫亦名聰叡。】
哪像這樣,因為見到眾生啊,眾苦逼迫,所以為了利益別人,然後這樣子的精勤,這個對了,這個就對了,這個才算是一個人,這個才算是有智慧者。
【 即前書云:「見世無明煙雲覆,眾生迷墮苦火中,如救頭然意勤忙,是名士夫亦聰叡」。】
上面就說明這個道理。
【 是故能生自他一切利樂本源,能除一切衰惱妙藥,一切智士所行大路,見聞念觸,悉能長益一切眾生,由行利他兼成自利,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
所以這個地方啊!能這樣去作的話,那麼你呀!利益別人,結果呢?自己的利益,別人的利益,一切的利樂的根本根源從這個地方,從這地方作起,所以能夠除掉一切的不好的事情,得到一切圓滿的好的事情,這個是什麼?一切有智慧的人,任何一個所有有智慧的人,該走的這個這條大路,這個大路在這種狀態當中,不管你做什麼,起心動念,見聞念觸,在任何情況之下,無非是什麼,能夠長養一切眾生,能夠啊增長這個世間,盡世間一切人的利樂,你能夠這樣作的話,耶!由行利他的兼成自利,妙咧!你的真正的自己的利益啊!就從這個上面來的,反過來說你要真正的自利啊!還非從這個上面做不可,所以說,你真正的完全利他,卻是結果利了自己,同樣的,你要真正地利益自己,還必須從這個地方開始作起,那個時候啊圓滿了,一點也沒有缺少,具足了,你這個時候你才能夠無所缺少,具足廣大善權方便,那個成就的時候才是佛。
【 有此大乘可趣入者,當思希哉,】
既然現在有這樣的一條路,啊!而可以走的話,我們想哎呀這希有難得,是嘛!本來我們一開頭的時候,就見到痛苦的不可愛,就見到啊!安樂的可愛,現在居然有這樣的圓滿的一條路,把所有的痛苦徹底解決,把所有的安樂圓滿得到,而居然這一條路就這麼眼前哪,而當然殊勝啊!當然我們要走啊!而且你不走,還真冤枉呢!結果呢?你總歸還是要走,這是走了冤枉路啊,所以你一開頭如果了解的話,一定從一開頭就走這個路啊!
【 我今所得誠為善得,】
哎呀!現在想到了,好啊!歡喜啊!這個別人求的無價之寶怎麼找也找不到,哎喔!我現在得到了,真高興啊!
【 當盡所有士夫能力,趣此大乘。】
那個時候,我們盡心盡力沒有別的,一心一意作這個。
【 此如攝波羅蜜多論云:「淨慧引發最勝乘,能仁遍智從此出,此是一切世間眼,具足照了如日光。」由種種門觀大乘德,牽引其意起大恭敬,而當趣入。】
那麼還是引這個攝波羅蜜多論,這個就是大乘的,特別的,特別的法門,那個由於這個智慧,而這個智慧才是清淨的,才究竟的,能夠引發這個最殊勝的這一條大路,而一切諸佛的一切種智,從也從這個地方出生的,這個才是一切世間的眼目,一切世間的眼目能夠破盡一切無明黑暗,照了所有的愚痴,把它解決,像日的光明,平常像燈,乃至於像月,像什麼,那個一碰到日光通通都隱蔽住了,這個才是我們該走的,所以一開頭的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有種種門,有各同,有各種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觀察,思惟大乘的殊勝的好處,大乘的種種的功德,幹什麼?引發我們的欲樂,使得我們對這個愛樂,然後呢?策發大恭敬心,一心求它,哎呀,這本論真妙,從一開頭到這理,它處處地方一定拿這個主題,來開這個頭,什麼說這樣作不好,那樣作好,先把這個利害擺在這上頭,然後呢?策發我們的心意,有了這個心意,然後呢?真正的進入,實際上呢?正規的說起來這個是啊一切諸佛的真正的善巧方便,所以佛經上面說,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哪!在這個地方看見沒有,千真萬確的,所以我們要懂得的喔!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是這樣的,處處都要善巧,當你了解了這個,然後呢?你有追求的心,有追求的心,下一步才要找那一個是正確的路子,這樣步步上去的話,就沒問題,否則的話你雖然見到了,你覺得啊這個好,但是因為內心當中這種強有力的推動的力量沒有,所以啊!說呀好好呀!你要去跑,跑了兩步啊覺得,哎呀!這個啊很辛苦啊!但是前者他有強烈的推動的力量,再辛苦,啊!他有大利益,有大利益的話呢,當然嘛當然你要付出相當的努力呀!他就成功了,他就成功,反之的話,哎呀!雖然一點點小小的啊,你就在那兒擋不住,那麼你就完了,所以這個兩句話,我們時時啊!擺在腦筋裡面,多對自己呀反覆反覆的策勵,如果我們自己眼前己經提起來了,那當然很容易善巧的來策勵自己,萬一不行的話,這是最佳方便,最佳方便,實際上反過來說,我們為什麼提不起勁來的,就是陷在現在這種安樂當中,還有就是怕這個苦,當你能夠如理的了解了真正的苦的行相,真正安樂的內容了以後,那個時候啊,你一定會把追求正法的這個心意提起來了,所以這一點啊,的的確確是我們修行人,最佳的正對治,這個是所以講到那裡他總歸會以這個來提醒我們,同時呢?我也時時把這個真正重要的內涵,意義啊!重說一遍,繼續說下去。
【 由是因緣於大士道次第修心分三】
那麼既然啊!我們現啊在已經策發了,這個了解了我們該走的這個上士,那麼這個上士道修行的次第,怎麼樣呢?分這樣的幾部份,
【 ① 顯示入大乘門唯是發心,② 如何發生此心道理,③ 既發心已學行道理。今初,】
第一個呢先說明,那告訴我們現在你要進入大乘,那麼大乘進入之門,大乘的根本他的基礎在那裡呢?是發心,就發大菩提心,換句話說,喔!曉得了,那麼怎麼樣去發呢?所以第二個如何發此心,發那個大菩提心,大菩提心的道理,第三既發心已發了這個心以後,心是發了,你要去做啊!才能夠圓滿啊!那個時候,講那個修學的,修學的這個道理。現在次第說下去,
【 如是若須趣入大乘,能入之門,又復云何。】
哦我們現在曉得了,現在要學大乘,那麼進入大乘的門從那裡進去呢?
【 此中佛說二種大乘,謂波羅蜜多大乘與密咒大乘,除此更無所餘大乘。】
在這個地方呀!佛講的大乘啊!一共有兩條路,一共有兩條路,一條是平常說顯教的,一條就是密教的,除了這個以外,再沒有大乘了,它為什麼這個地方要這樣說一下,這句話有什麼意義呢?前面已經說過好幾次,這是圓滿的教法,它交待出來的時候一定是一無遺漏,所以一開頭的時候,因地當中沒有一點遺漏,那麼你果位上面,才能夠究竟圓滿,要不然你剛開始的時候你覺得摸到了,實際上不圓滿,摸摸摸,摸到最後的話,得出來的結果是殘缺的,所以他一開頭的時候要特別點點,現在你要進入大乘,整個的大乘包含內的內容就這個,換句話說,不管是顯教、密教,再沒有了,如果有的話,你在這講了半天還有遺漏,那這講了半天就出了毛病了嗎?就這樣。
【 於此二乘隨趣何門!然能入門唯菩提心。】
是的,大乘一共分兩個,一個是顯教、密教,但不管你走顯教大乘或者是密教大乘,真正的能夠進入的時候,這個進入之門卻是一樣的,什麼?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這樣,由於這樣的一個抉擇,所以我們就曉得了,不管你將來走的方便是那一個,只要你是大乘,對不起,那個真正的進入的門它的根本在這裡,這個抉擇非常重要的,這個抉擇是非常重要的,啊!前面已經講過很多次,所以我在這個地方不去講它,不再提它了。
【 若於相續,何時生此未生餘德,亦得安立為大乘人。】
你有了這個認識,然後呢?照著這個修學,在什麼時候,在你的身心相續就是身心,在你的身心上面能夠生起這個就大菩提心生起來了,其他的還沒有,其他的都沒生起來,即便是其他的任何功德都沒生起來,只要你這個大菩提心生起來的話,你這個就大乘行人,大乘行人。
【 何時離此,縱有通達空性等德,然亦墮在聲聞等地,退失大乘。】
反過來,你什麼時候一旦離開這個,所以換句話說,即使你發了這個心離開了尚且如此,何況你沒有發呢?所以什麼時候你那個心裡面把那個大菩提心拿掉了,或者你離開了那個大菩提心了,那個時候,儘管你有很多功德,功德到什麼程度啊!通達空性,喔!你就算大澈大悟了,對不起,這個還不是,你還墮落在聲聞地當中,你不算大乘,又退心了。
【 大乘教典多所宣說,即以正理亦善成立。】
上面這個,很多的大乘經典上面都說的清楚,這個地方特別說明一下,大乘教典多所宣說,這個就是大乘的教典,所以談到這地方關於這一點有的時候,南傳的人容或跟我們彼此意見不同,這個我們不必多提,因為他們的觀念當中,他所接受的只是小乘的,所以個人的認識不一樣,那個沒什麼好談地,千萬不要爭論,這一點注意,這是我們自己今天有這樣的殊勝機會了解了,一定要把他這兩個內涵,差別在那裡,當然你一樣的可以選小乘的路子,絕對這是個人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