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簡明醫彀
發表於 : 2008-08-12 , 19:12
<目錄>卷之五\心痛
<篇名>膻中(兩乳之中)痛
內容:屬憂思久耗心血,遇憂即發。
\x主方\x 當歸(錢半) 白芍(一錢二分) 棗仁 丹參(各三錢) 陳皮(一錢) 貝母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三分)
脈數,加酒炒黃連一錢。
<目錄>卷之五
<篇名>脾痛
內容:經曰︰心痛脾疼,陰寒之設。凡病胸膈心腹疼痛,動輟飲食勞倦,七情致傷,則脾氣為之郁
滯。或犯寒暑濕熱,及食積痰氣,脾受之而作痛,非心痛也。
\x主方\x 木香 丁香 檀香 香附 烏藥 莪術 官桂 片薑 乾薑 白豆蔻 砂仁 炙草(
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紫蘇湯調下。
\x化食丸\x 治飲啖生冷水果、油膩難化之物,留積胃脘作痛。
厚朴 草果 砂仁 山楂 麥芽 神曲 乾薑 陳皮 良薑(等分) 炙草(減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熱淡鹽湯送下。
\x胃苓湯\x(方見泄瀉) 治脾虛積黃而痛。如內傷不食而痛,補中益氣湯(方見虛損)加
草豆蔻;熱加梔子。實熱
痛,枳實大黃湯(方見心痛)。
\x大安丸\x (方見飲食)治胃不和,食不化,脹痛,或以本方煎服。
\x簡便方\x (治脾疼)用烏藥、陳皮、紫蘇煎服。
又 吳茱萸(一兩)、桃仁(一兩),和炒令茱萸焦,去萸用桃仁研末,分三服,用蔥白三
莖煨熱,煮酒調下。
又 良薑(為末一錢),米湯下。
又 生薑、川椒、丁香(研末),鹽湯下。
又 川椒二十五粒,漿水浸一宿,鹽湯送下。
<目錄>卷之五
<篇名>胃脘痛
內容:經曰︰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夫胃為脾之腑,陽先于陰,故臟未病而腑先病也,甚
而致于脅下如刀刺之痛,已連及于臟矣。胃之下口,名曰賁門,與心相連,俗謂心痛。雖曰五運
勝複之氣,未有不由清痰食積,郁于中宮;七情九氣,觸于內腑而成者。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
腹,喜好辛酸熱辣,煎爆酒腥,生冷溷淆。朝傷暮損,日積月深,痰積血液,妨礙升降。故酸噯
嘈雜,嘔噦,噎膈,翻胃之漸也。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而數。初治暫用辛溫疏散,後當養正
,兼以除邪。
\x主方\x (氣郁痰火) 撫芎 乾薑(炮) 蒼朮 梔子(薑炒焦) 陳皮 半夏(薑製)
茯苓(各一錢) 草豆蔻(研碎) 甘草(各五分) 生薑(五片)水煎,正痛時服。痛止半日
,方可飲食,即食複作痛。
寒痛去梔,加木香、砂仁;痛不止加靈脂、玄胡;痛甚加乳香、沒藥。
\x草豆蔻丸\x 治客寒犯胃作痛,及心脾胞絡諸痛,或濕熱郁滯寒熱痛。
草豆蔻(面包煨,去皮,一錢四分) 益智 陳皮 殭蠶 延胡索 黃 吳萸(各八分)
甘草(三分) 炙草 當歸 青皮 神曲 薑黃(各四分) 澤瀉(一錢,小便數減半) 桃仁
(七個,去皮尖,另研) 柴胡(四分,詳脅痛加減) 半夏(製,四分)
上除桃仁另研,余為末。蒸餅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湯送下。熱厥痛,金鈴子散
;大實痛,三花神佑丸(方見痰門)。
<目錄>卷之五
<篇名>腹痛
內容:(附︰絞腸沙)
帝曰︰愿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
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夫腹痛之證,多因勞役過甚
,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氣乘虛而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經曰︰得炅則止。炅者,以熱治寒
,治之正也。然腹痛有部分,臟位有高下,感受不同,為病非一。故痛有九種,曰寒、熱、食、
血、濕、痰、蟲、虛、實是也。凡痛綿綿無減增,以熱手暖氣按之,飲熱薑湯之類得暫止,脈沉
遲者,虛寒也。時痛時止,腹滿堅實,按之愈痛,口渴,大便秘結,脈洪數者,實熱也。痛甚欲
大便,利後痛減,脈沉實者,食積也。痛有常處而不動移,從心下至腹,遍滿而痛,若小便不利
,宜通小便。若小便利者,屬蓄血,脈澀者,瘀血或死血也。居處卑濕,多飲停蓄為涎,肥人氣
虛,脾濕生痰,小便不利,或得辛辣熱湯少可,脈濡滑
者,濕痰也。痛定能食,時作時止,面白唇紅,或肚上青筋腫聚,往來無休止,嘔吐清水,脈乍
大乍小者,蟲也。(脈宜沉細,忌浮大)。
\x主方\x 蒼朮 香附 撫芎 茯苓 白芍(各一錢) 陳皮 厚朴 神曲 半夏 枳實(各
七分) 甘草(三分) 上生薑三片,水煎服。
寒痛加良薑、乾薑(炮)、肉桂、藿香、木香、砂仁、吳萸、厚朴;不止加玄胡、茴香,甚者加
乳香、沒藥各五分,研細,調入服。寒極手足冷加附子,去良薑、吳萸,甚則用理中湯之類(方
見寒門)。熱痛加梔子(炒)、滑石、黃連(炒)、白芍(煨);不止加玄胡,甚者加木香、砂
仁、茴香、乳香從治。食痛加厚朴、山楂、麥芽、木香、砂仁、官桂、乾薑。濕痛,小便不利加
豬苓、澤瀉。痰痛加南星。痛甚防乾霍亂,戒米湯,一口即死。
\x活血湯\x 治瘀血作痛。
烏藥 赤芍藥 當歸尾 桃仁 牡丹皮 玄胡(各一錢) 枳殼(一錢) 撫芎 紅花 官
桂木香(各五分) 加薑煎服。
\x桂枝大黃湯\x 治腹滿痛,躁渴。經曰︰痛隨利減,脹以利寬。
白芍(六錢) 桂枝 生薑(各三錢) 甘草(二錢) 大黃(一錢)薑、棗煎服。
\x芍甘湯\x 治諸腹痛效。
白芍(三錢) 甘草(一錢)
上加生薑五片,水煎服。熱痛加黃芩。
\x草蔻湯\x 治臍腹虛寒疼痛。
澤瀉(一錢) 木香(三分) 神曲(四分) 半夏(製) 枳實(麩炒) 草豆蔻 黃
益智仁 甘草(炙,各五分) 青皮 陳皮(各六分) 川歸 茯苓(各七分)
上咀,加生薑三片,黑棗一枚,水煎服。
\x厚朴溫中湯\x 治胃虛腹滿疼痛。
厚朴(薑製) 陳皮(各一錢) 茯苓 草豆蔻 木香 甘草(各五分) 乾薑(三分)
上咀,水盞半,薑五片,煎八分,不拘時熱服。
\x黃芩芍藥湯\x 治腹痛脈洪大,口渴因火者。
黃芩 芍藥 甘草(等分)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x溫經湯\x 治虛寒腹痛。
良薑 香附 陳皮 厚朴 當歸 茴香 益智 砂仁 木香 官桂 玄胡(等分)水煎服。
\x檳梅湯\x 治蟲痛
檳榔 枳實 香附 木香 砂仁 厚朴 乾薑 肉桂 川楝子 楝根皮(等分) 甘草(減
半) 川椒(二十粒) 烏梅(二個)
上薑一片,水煎服。未止加黃連。
\x承氣湯\x (方見傷寒)加檳榔、木香,治實熱痛。
\x簡便方\x (治諸腹痛) 小麥稈燒灰、去火毒,將麻布包,煮汁服,立止。
又方 白砂糖一兩,酒三碗煮服。
又 菖蒲根二寸(捶碎) 吳萸同煎熱服。
又 官桂一兩,水二碗,煎八分服。未止再服,無桂用生薑。
又 木瓜三片,桑葉七片,大棗三枚,水煎服。或胡椒二十一粒擂,熱酒服。川椒亦可。
又方(熱痛) 梔子十四枚,豆豉七合,水二大腕,先煮豆豉至碗半,絞去渣,納梔子煎至
八分去渣,分二服。或明礬末淡湯泡服。
<目錄>卷之五\腹痛
<篇名>絞腸砂
內容:由外感內傷,痛極欲死。先用鹽一兩,百沸湯、冷水各一碗調化,令飲盡,得吐瀉痛止。陰
沙手足冷,身有紅點,油燈火燒;陽沙肢溫,針刺十指爪甲邊出血,蘸溫水重搭,膝腕有紫點,
針刺出血安。
<目錄>卷之五
<篇名>脅痛
內容:經曰︰肝病兩脅痛引少腹,善怒,何謂也?曰︰厥陰肝經之脈,自足而上,環陰器、抵少腹
,又上
貫肝膈、布脅肋,故兩脅下痛引少腹。蓋脅痛之證,當分左右治之。左屬肝主血,有瘀血為病;
右屬肺主氣,有滯氣為病。而脾亦系于右,其經濕勝,故痰飲流注右脅作痛。所以通論,則左屬
肝火瘀血,右屬氣郁濕痰。雖然,若左右脈弦者,乃郁怒動肝火,肝木熾盛,則製己所勝之經脾
也,侮所不勝之經肺也。肝木乘之,右亦痛矣。如七情氣結,飲食失節,冷熱不調,常有郁怒者
,兩脅俱痛,皆宜疏肝木為主。或有濕痰流注,顛仆傷形,所挾之證,不可執一。脈沉澀氣滯,
弦澀順,洪大逆。
\x主方\x (左右脅痛) 柴胡 青皮 白芍 川芎 枳殼(炒。各錢半) 香附 當歸(各一
錢) 龍膽草 木香 砂仁(各五分) 加薑,水煎服。
氣急加桑皮、紫蘇;脹加腹皮、草果、陳皮、蘿蔔子。左痛加黃連(吳萸炒)、桃仁(各一
錢)紅花(五分)、香附、砂仁、甘草;右痛加陳皮、半夏(各一錢)、檳榔、肉桂(各五分),
去芍、芎、當歸、龍膽。
\x當歸龍薈丸\x 通治脅痛,因氣成火者神效。
當歸 龍膽草 梔子仁(大者) 黃連 大黃(酒蒸) 蘆薈 青黛(各五錢) 青皮 木
香(二錢五分) 麝香(五分) 柴胡(五分)
上為末,研入蘆薈、黛、麝,用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熱濃薑湯下。
\x豁痰丸\x 治素有痰飲而致右脅痛。
陳皮 貝母 茯苓 栝蔞仁 枳實 白芥子 半夏 青皮 梔子(各一錢) 木香 甘草(
各四分) 加薑水煎。
\x枳殼煮散\x 治悲哀煩惱,有傷肝氣,致兩脅皆痛,筋脈拘急,腰腳重滯,股脅彎痛,四肢
不舉。
防風 川芎 細辛 枳殼(炒) 桔梗(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葛根(八分)
上咀,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x左金丸\x 瀉肝火行濕,為熱甚之反佐。
黃連(六錢) 吳茱萸(一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滾薑湯送下。
\x木通散\x 治男、婦脅肋苦痛。
木通 青皮 川楝子(取肉一兩,用巴豆去殼半兩同炒黃,去巴不用) 蘿蔔子(炒) 莪
術木香 滑石(各半兩)
上為細末,蔥白湯調下,每服三錢。或煎服即愈。甚者只二服。
\x異香散\x 治腹脅痞悶。
莪術 三棱 益智 甘草(各一錢) 青皮 陳皮(各五分) 石蓮肉 厚朴(薑製,三分)
上咀,水盞半,薑三片,棗二枚,煎七分,溫服。
\x氣針丸\x 治久積風壅,心胸築痛,兩脅似有針刺,疼痛不可忍。六脈沉伏,按之不可近,
此藥屢試神效,常服疏肝氣、止痛。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大黃(各四兩) 牽牛(半生半炒熟,取頭末,半斤)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送下。
左痛不動移乃死血,宜活血湯(方見腹痛)。
因傷勞虛,痛久不止,宜補中益氣湯(方見虛損)。
\x熨法\x 薑、蔥炒熱包熨,或蔥、或艾、或韭、或蒜,皆可熨。
\x灸法\x 治卒脅痛。以蠟繩橫度兩乳中間,屈繩從乳橫以趨痛脅下,灸繩盡處三十壯為度。
\x外貼法\x 芥菜子水研敷;或吳茱萸醋研敷。
<目錄>卷之五
<篇名>腰痛
內容:經曰︰太陽所致為腰痛。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疼,是動則項如拔,夾脊痛;腰似折,髀不可
以曲。蓋腰者腎之府,為一身之大關節,所恃以轉移闔辟者也。且諸脈皆貫于腎,而絡于腰脊,
腎氣一虛,腰必痛矣。《內經》推足三陰三陽,皆令人腰脊痛。書敘五種三因致痛。曰陽氣不足
;曰風痺寒濕;曰腎虛勞役;曰墜墮險地;曰寢臥卑濕五也。如六淫氣浸,皆屬外因。用力舉重
,因于墜墮,惡血留滯,閃肭挫氣,房勞疲力,耗竭精氣;及腎著腰痛,腰冷如水,身重不渴,
如帶五千錢;因作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臀腰傴僂,腰重引季脅痛,屬不內外因。失志
傷腎,郁怒傷肝,憂思傷脾,皆致腰痛。其證虛羸不足,面色黧黑,兩耳熱痛,精氣不固,齒疼
齦腫,失志所為也;腹急脅脹,目視KT KT ,所祈不得,意淫于外,宗筋弛縱,及為白淫,郁
怒所為也;肌肉濡漬,痺而不仁,飲食不化,腸胃脹滿,閉墜腰脅,憂思所為也,皆屬內因。感
受雖有種種,無出腎虛一門。脈沉而弦澀,血;滑,痰。治雖祛邪,必以補腎為主。
\x主方\x 杜仲(薑炒斷絲) 破故紙(鹽酒炒) 牛膝 當歸 生地 白芍 黃柏 知母(
俱鹽炒) 熟地(各一錢) 茴香(鹽
炒) 肉桂(各二分) 懷山藥(七分) 棗(二枚) 煎成,入鹽一分,服。多食胡桃肉,飲
好酒送藥。
痛甚加玄胡,另磨沉香,研乳香、砂仁末服。去白芍藥、生地。虛加人參、黃 、龜膠、枸
杞、山萸之類。
\x煨腎散\x 治腎虛,日夜悠悠痛不已,與主方兼用。
杜仲(薑炒,二錢) 破故紙(鹽酒炒,一錢)
上研細,先以豬腰子一個,切七片,鹽腌拭淨;將仲、紙入茴香末,鹽少許摻,挾濕紙包煨
,酒下。
\x青娥丸\x 治腎虛腰痛。
杜仲(四兩) 破故紙(二兩,一方加牛膝、熟地黃尤可)
上為末,胡桃肉四十九個搗細,入山藥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酒下。
\x補腎丸\x 治腎虛腰痛。
熟地 當歸 杜仲(各錢半) 白芍 破故紙 枸杞子 黃柏(酒炒) 川楝肉 茴香(鹽
酒炒) 川芎(各七分) 桃仁(一錢,炒)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鹽湯下。
\x腎著丸\x 治腎虛為病,身重腰冷如冰,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腰下重痛如帶五千
錢。滲濕湯亦可服。
白朮 茯苓(各四兩) 乾薑 甘草(炙。各一兩) 上咀,每四錢,空心煎服。
\x川芎肉桂湯\x 治冬月因感寒濕腰痛,兼行瘀血。
羌活(錢半) 柴胡 肉桂 桃仁 當歸尾 蒼朮 甘草(炙) 川芎(各八分) 獨活
神曲 防風 防己(酒。各三分)
上酒三盞,煎至一盞,食前暖室溫服。
\x牛膝酒\x 治腎受風毒,攻刺腰痛不可忍者。
牛膝 地骨皮 五味子 薏苡仁 川芎 羌活 甘草(炙。各一兩) 海桐皮 生地黃(二
兩)
上咀,用綿包藥,入無灰酒,裝入壇內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每服一盞,一日三
、四次,常令酒氣不絕。
\x摩腰膏\x 治寒濕腰痛。
附子(一兩) 天南星 川烏(各二錢半) 肉桂(一錢) 雄黃 樟腦 丁香(各一錢半)
麝香(五分)
上為末,蜜丸龍眼大,每用二丸,薑汁化開,頓熱涂腰間,綿紙覆,外烘熱,綿衣縛定,內
火熱。三日一次。
風濕寒熱痛,宜當歸拈痛湯(方見身痛)。瘀血夜痛甚,四物東加桃仁、紅花。閃挫痛,當
歸、玄胡、肉桂為末,每二錢酒下。
大便秘,三花神佑丸(方見痰門)。痛甚者,經曰︰腰痛不可俯仰,腎將憊矣。宜參、 配
補腎藥大劑服,忌寒涼藥。
\x簡便方\x(治腰痛) 用大胡桃二個炮焦,取肉燒,酒送下。
又方(治風冷寒濕痛) 川烏一兩為末,鹽酒調,敷痛處,綿紙軟帛束之。
又方(治卒痛) 杜仲一兩,製;次以韭白七莖,鹽、花椒、薑、醋、醬,作羹食。
又方(腰腫痛)檳榔末一錢,酒下。
又 鱉甲炙為末,酒下。
又方(腰痛無力) 風栗子每早吃十枚,再以豬腰子煮粥食。
又 白蒺藜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一日三服。
又 杜仲一兩,川萆 二兩,為末,每三錢,酒調下。
又 紅曲一錢,(炒研),酒下。或炒鹽熨;或橘核(炒,去殼),茴香酒下。
<目錄>卷之五
<篇名>眼科
內容:經曰︰諸脈者,皆屬于目。目得血,睛能視。又曰︰肝氣通于脈,肝和則目能辨五色而明矣
。其五輪者應五行,八廓者象八卦。凡患者煎 、腥酒、房室、怒郁憂思、久視等因而成。痒而
不痛為風眼;紅腫刺痛為熱眼;腫軟酸澀為氣眼;視物不明為虛眼。風與熱並,赤腫淚出;風與
氣搏,痒澀昏沉。血熱交聚,致紅縷、偷針之類;氣血不至,成雀目、盲瘴之形。 紅 肉,心
熱;黑珠星障,肝火。眼眶赤爛,脾胃濕熱;瞳人不明,腎水枯竭。一眼忽痛,乃犯飛絲;瞳子
散大,食毒熱甚;痛痒大作,火熾生風;拳毛倒睫,脾受肝克。所謂散熱為治目之要,行血為療
眼之綱,此皆論其標也。治本之理,補益
脾胃,育養心神。脾者,諸陰之首;心者,眾脈之宗。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心虛則百骸之榮
養皆虧。脈洪火盛,當察何部;澀為血少,浮風、濡濕。
\r五輪八廓圖一\ps46a2.bmp\r
\x五輪歌︰\x
\x血輪四 屬心經,氣輪白肺黑風輪,肉輪上下瞼脾胃,水輪屬腎主瞳人。\x
\r五輪八廓圖二\ps46a3.bmp\r
\x八廓歌︰\x
\x水 脾胃關泉心,會陰屬腎胞陽門(命門),傳道肺腸清淨膽,津液膀胱養化林(肝木)。\x
\x主方\x (初起痛痒) 當歸尾 川芎 赤芍 生地黃 防風 羌活 黃芩 黃連 石膏(冬
不用) 梔子(各一錢) 荊芥(七分) 薄荷(七分) 甘草(五分) 加燈心二十枝,水煎
,食後服。次加木通、菊花。
痛甚,大便實或秘,加酒煮大黃一錢,煎成,化入芒硝五分,未安再服。怒動肝火加柴胡、龍膽草,
去薄荷。小便短赤加滑石;郁火加連翹。有星障加木賊、蒺藜、蟬蛻。多淚加蔓荊子。痛止去黃
連、黃芩、梔子、歸尾、石膏,加當歸、菊花、決明子、密蒙花、知母、 精草。目不痛,惟是
黑睛上有障翳,凝結不退,宜養血祛風。去障藥多宜酒炒,加白芷八分、細辛三分,服藥時先嚼
白豆蔻二粒,辛溫退之,去涼藥。
凡痛止、障退、腫消,止是隱澀難開,視物不明,藥宜養血為主,兼養心神、滋腎水、理脾
胃,更宜瞑目靜養。如時行暴發風熱,火眼腫痛難開,頭面俱腫,怕日羞明,防風通聖散(方見
中風)。
\x明目丸\x 生精補血,益腎養肝,退翳止淚,除澀明目。
生地(酒浸) 熟地(酒蒸) 黃柏(鹽炒) 知母(鹽炒) 牛膝(酒浸) 枸杞(各二
兩) 蒺藜 羌活 防風 石斛 枳殼 菊花(各一兩)
上末,蜜為丸,每百丸空心鹽酒下或鹽湯,臨睡白湯下。久服明目,兼補陰益腎。
\x六味地黃丸\x (方見虛損)加當歸、白芍、枸杞子、菊花、五味子,共為末,蜜丸,如前
服法。
\x滲濕清脾散\x 治常患上下眼眶赤爛,屬脾胃濕熱。
石膏(一錢) 蒼朮 白芷 白芍 黃芩 黃連 梔子 羌活 防風 枳殼(各八分) 荊
芥甘草(各五分) 滑石(水飛,三錢)
上水煎成,調入滑石末,食遠服。
\x蟬花無比散\x 治大人、小兒遠年、近日一切風眼、氣眼,攻注昏暗,瞼生風粟,或痛或痒,漸生
翳膜。或久患頭風,牽搐兩目,漸漸細小,眼眶赤爛,並皆治之。若常服,祛風退翳,除障明目。
蒼朮 防風 芍藥 茯苓 甘草(各三兩) 蛇蛻(炒,一兩) 羌活 當歸 石決明(鹽
水煮一時) 川芎(各二兩) 蟬蛻(去頭、翅,一兩) 白蒺藜(炒去刺,八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臨臥時飲湯下。或酒亦可。
\x當歸養榮湯\x 治睛珠痛甚,血少枯澀。
當歸 川芎 芍藥 防風 熟地黃 白芷 羌活(等分)上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熱服。
\x明目羊肝丸\x 治肝虛風熱,冷淚赤澀,內外障眼。
黃連(三兩) 家菊花 石決明( ) 熟地黃 龍膽草 麥門冬 當歸 枸杞子 牛膝
防風 羌活 黃柏 人參 柴胡 青鹽(各八錢) 肉桂(四錢) 羯羊肝(一具,烙乾為末,生搗亦可)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溫水下。
\x養肝散\x 治肝虛目痛,冷淚不止,畏明。
夏枯草(七兩) 香附子(三兩) 俱童便浸透,晒乾同為末,每三錢茶下。
\x明目第一方\x 古諸賢有目疾皆用此。
省看書,減思慮,專內視,簡外視,晨興遲,夜眠早。
\x洗方\x 黃連(五錢)切、煎,上鋪稀絹,濾汁洗眼,日三遍。或用黃連五分切,拌人乳蒸點。
又 黃連、黃柏、黃芩、梔子、防風、連翹、白芷、當歸尾、苦參、五倍子、荊芥、薄荷、朴
硝,等分為末,薄荷湯丸芡實大,每一丸滾水泡化,頻洗妙。
又方(眼胞赤爛)五倍子、黃連、荊芥、防風,各一錢五分,苦參四錢,銅青五分。薄
荷湯丸龍眼大,每一丸湯泡化,頻洗。
又 白鹽一錢,每早擦牙,以鹽津洗面,眼閉一時。
\x吹方\x 治一切火眼內障。
黃丹 芒硝(各一兩) 雄黃(三錢) 沒藥(五分)
上研末,吹鼻中。先含溫水一口,左目吹左,右目吹右。如兩目痛俱吹,久患者勿吹。
拳毛倒睫︰木鱉子去殼搗爛,用綿紙包,捻成細條塞鼻中。左病塞左,右病塞右,一日三次,其毛自起。
\x簡便方\x (治風弦冷淚,痒澀有蟲) 用肥簪腳插入母薑,拔出點眼 角。
又方(治諸眼疾)春月嫩桑條晒乾,淨器燒成白灰,用三錢;滾水一大碗泡,打轉,澄出清
汁,重湯頓溫洗。
又方(治久患目疾) 用決明子炒,研末,每服一錢,白湯下。
又方(治目翳及諸物入目) 用男左女右手指甲洗淨,用木賊草磨下細末,刀刮亦可,以燈
草頭打濕蘸其末,點翳上,數次即去。
天絲入眼︰忽然一眼大痛,急用鉛粉或京墨濃挑入眼,略閉複開,令人撮起上眼胞,看粉白
墨黑細珠即是。天絲聚成者,用光肥銀或骨簪腳撥出,如未盡再入墨,取盡自安。
灰塵入眼︰睜眼看水自出,或舐濕自手背,睜眼挹出。
<目錄>卷之五
<篇名>鼻證
內容:(臭淵,俗名腦漏)
經曰︰鼻者,肺之外候。又曰︰膽邪移熱于腦,令人辛 鼻淵。蓋肺開竅于鼻,肺氣清順,
鼻氣通利而知香臭;肺受風火之邪,怫郁于經,則津液壅沸,故鼻氣不得宣調,或流濁涕,稠水
不止,名鼻淵證,俗為腦漏是也。此火極反兼水化之象。夫五行之理,微則當其本化,甚則兼其
鬼賊。故經曰亢則害,承乃製也。凡鼻之為病,如生瘡,乾結、痛痒、鼽衄,至于鼻痔、鼻息、
鼻癰、鼻 等諸證,皆屬于火也。惟傷風鼻塞,流清涕者為寒;若鼻中熱氣,濁涕有痰,亦為熱
矣。脈右寸浮洪而數。治當清肺火,有風邪兼疏散。
\x主方\x (鼻竅不利) 片芩 梔子 防風 桔梗 枳殼 桑皮 石膏 玄參 荊芥 木通(
等分) 甘草(減半) 枇杷葉(三片,刷去毛,蜜炙) 水煎服。
又防風通聖散(因熱宜服。寒天減硝、黃等味)。
\x辛荑湯\x 治肺氣不利,頭目昏眩,鼻塞聲重,鼻淵涕水。
辛荑 川芎 白芷 防風 羌活 荊芥 本 薄荷 木通(各一兩) 細辛 升麻 甘草
(炙。各三錢)
上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
\x麗澤通氣散\x 治鼻不聞香臭。
黃 (八分) 蒼朮 羌活 獨活 防風 升麻(各六分) 葛根(六分) 炙甘草(四分)
麻黃(冬月可加) 川椒 白芷(各二分)
上咀,作一服。薑三片、棗二枚,蔥白三寸,水二盞煎,食遠溫服。
\x芎 散\x 治鼻塞為癰。
芎 檳榔 肉桂 麻黃 防己 木通 細辛 石菖蒲 白芷(各八分) 木香 川椒 甘
草(各四分)
上咀,每服三錢。水二盞,薑三片,紫蘇葉(少許),煎八分,食遠服。
\x簡便方\x (治鼻內窒塞不通)
菖蒲 皂角(等分)為末,每一錢,綿裹塞鼻,仰臥。
又 南星湯泡二次,切、晒為末。每二錢,棗七枚,甘草(少許),食後服。
又 瓜蒂、藜蘆(各等分),為末,每一錢綿裹塞鼻中,日三易之。
又 槐葉五兩,水五碗,煎二碗,量下蔥三莖,豆豉一撮,再煎二沸,分二服。或用麻鞋燒灰
,吹鼻中即通。
又方(治鼻赤、酒皺鼻) 梔子略炒為末,黃蠟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
又 天門冬 側柏葉 細茶(各一兩) 共研一處。每日用一撮,盛于罐中滾湯內,蓋好當
茶,一月效。
又方(治鼻內生瘡) 用黑牛耳內垢敷。
又 橘核微炒為末,每服一錢,研胡桃肉酒下。
<目錄>卷之五
<篇名>耳證
內容:經曰︰腎開竅于耳,耳為腎之外候。又曰︰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又曰︰脫精者則耳
聾。又曰︰心通竅于耳,陽氣上甚而躍,故耳鳴也。夫腎經寄竅于耳,所藏者精,所納者氣。精
氣調和,腎經充足,則耳聰矣。若勞傷氣血,耗損精髓;或酒醪濃味,痰火上升;或素多郁怒,
氣逆于上;或大病後皆致耳鳴。設若精脫腎憊,則為聾矣。有厥、風、陰、熱、氣、勞諸聾,名
雖種種;感受無出腎虛所致。又有邪熱乘虛隨脈入耳,作耵耳、膿耳之證,亦皆熱候。脈尺部洪
盛為火,濡澀而短為陰虛。治宜補腎,壯水製火。
\x主方\x (腎虛耳鳴)黃柏(鹽酒炒) 知母(鹽酒炒) 當歸 川芎 白芍 柴胡 生地(
各一錢) 麥冬 五味子(各七分)
上水煎,空心服。
\x疏肝清耳湯\x 治左耳鳴聾,恚怒氣郁,肝火炎灼。
黃連 黃芩 梔子 當歸 青皮 膽星(各一錢) 香附 龍膽草 玄參(各七分) 青黛
木香(各五分) 焦薑(三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x補腎養陰湯\x 治右耳鳴聾,屬腎不足,命門火盛。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 山藥 山茱萸 牡丹皮 澤瀉 白芍 白茯苓 石菖蒲 遠志
當歸 川芎(各八分) 熟地(一錢五分)
上銼水煎,空心溫服。
\x清炎寧痛湯\x 治耳痛。
黃連 黃芩(酒炒) 連翹 玄參 蔓荊子 當歸 白芍 山梔 防風 川芎 柴胡(等分)
上水煎服。
\x平肝清胃丸\x 治耳聾耳鳴。因于飲食濃味,挾怒氣以動肝胃之火。
枯芩 黃連 白芍(俱酒炒) 生地(酒洗) 柴胡 半夏(各七錢) 人參(五錢) 青
皮(醋炒,五錢) 赤茯苓 蔓荊(各一兩) 甘草(二錢)
上為末,蔥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百丸,食遠,薑、茶湯下。
\x補腎丸\x 治腎虛耳鳴、耳聾。
芍藥 山茱萸 乾薑(炮) 巴戟(去心) 澤瀉 菟絲子(製餅) 桂心 遠志(取肉)
黃 細辛 石斛 乾地黃 附子(炮) 蛇床子(酒浸) 當歸 牡丹皮 肉蓯蓉(酒浸)
人參(各三兩) 菖蒲 茯苓(各一兩) 防風 甘草(各半兩) 羊腎(二枚)
上為末,以羊腎研細,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酒下。
\x益氣聰明湯\x 治飲食不節,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得受內障、耳聾之患。服此令人精神過
倍,元氣自益,輕身健體,耳目聰明。
黃柏(酒炒) 芍藥(各五分) 蔓荊子 升麻 葛根 人參 黃 甘草(各一錢)
上水二盞,煎至一盞,臨臥時服。
<篇名>膻中(兩乳之中)痛
內容:屬憂思久耗心血,遇憂即發。
\x主方\x 當歸(錢半) 白芍(一錢二分) 棗仁 丹參(各三錢) 陳皮(一錢) 貝母
茯苓(各二錢) 甘草(三分)
脈數,加酒炒黃連一錢。
<目錄>卷之五
<篇名>脾痛
內容:經曰︰心痛脾疼,陰寒之設。凡病胸膈心腹疼痛,動輟飲食勞倦,七情致傷,則脾氣為之郁
滯。或犯寒暑濕熱,及食積痰氣,脾受之而作痛,非心痛也。
\x主方\x 木香 丁香 檀香 香附 烏藥 莪術 官桂 片薑 乾薑 白豆蔻 砂仁 炙草(
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紫蘇湯調下。
\x化食丸\x 治飲啖生冷水果、油膩難化之物,留積胃脘作痛。
厚朴 草果 砂仁 山楂 麥芽 神曲 乾薑 陳皮 良薑(等分) 炙草(減半)
上為末,每服三錢,空心,熱淡鹽湯送下。
\x胃苓湯\x(方見泄瀉) 治脾虛積黃而痛。如內傷不食而痛,補中益氣湯(方見虛損)加
草豆蔻;熱加梔子。實熱
痛,枳實大黃湯(方見心痛)。
\x大安丸\x (方見飲食)治胃不和,食不化,脹痛,或以本方煎服。
\x簡便方\x (治脾疼)用烏藥、陳皮、紫蘇煎服。
又 吳茱萸(一兩)、桃仁(一兩),和炒令茱萸焦,去萸用桃仁研末,分三服,用蔥白三
莖煨熱,煮酒調下。
又 良薑(為末一錢),米湯下。
又 生薑、川椒、丁香(研末),鹽湯下。
又 川椒二十五粒,漿水浸一宿,鹽湯送下。
<目錄>卷之五
<篇名>胃脘痛
內容:經曰︰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夫胃為脾之腑,陽先于陰,故臟未病而腑先病也,甚
而致于脅下如刀刺之痛,已連及于臟矣。胃之下口,名曰賁門,與心相連,俗謂心痛。雖曰五運
勝複之氣,未有不由清痰食積,郁于中宮;七情九氣,觸于內腑而成者。致病之由,多因縱恣口
腹,喜好辛酸熱辣,煎爆酒腥,生冷溷淆。朝傷暮損,日積月深,痰積血液,妨礙升降。故酸噯
嘈雜,嘔噦,噎膈,翻胃之漸也。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而數。初治暫用辛溫疏散,後當養正
,兼以除邪。
\x主方\x (氣郁痰火) 撫芎 乾薑(炮) 蒼朮 梔子(薑炒焦) 陳皮 半夏(薑製)
茯苓(各一錢) 草豆蔻(研碎) 甘草(各五分) 生薑(五片)水煎,正痛時服。痛止半日
,方可飲食,即食複作痛。
寒痛去梔,加木香、砂仁;痛不止加靈脂、玄胡;痛甚加乳香、沒藥。
\x草豆蔻丸\x 治客寒犯胃作痛,及心脾胞絡諸痛,或濕熱郁滯寒熱痛。
草豆蔻(面包煨,去皮,一錢四分) 益智 陳皮 殭蠶 延胡索 黃 吳萸(各八分)
甘草(三分) 炙草 當歸 青皮 神曲 薑黃(各四分) 澤瀉(一錢,小便數減半) 桃仁
(七個,去皮尖,另研) 柴胡(四分,詳脅痛加減) 半夏(製,四分)
上除桃仁另研,余為末。蒸餅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白湯送下。熱厥痛,金鈴子散
;大實痛,三花神佑丸(方見痰門)。
<目錄>卷之五
<篇名>腹痛
內容:(附︰絞腸沙)
帝曰︰愿聞人之五臟卒痛,何氣使然?岐伯對曰︰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
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夫腹痛之證,多因勞役過甚
,飲食失節,中氣不足,寒氣乘虛而客之,故卒然而作大痛。經曰︰得炅則止。炅者,以熱治寒
,治之正也。然腹痛有部分,臟位有高下,感受不同,為病非一。故痛有九種,曰寒、熱、食、
血、濕、痰、蟲、虛、實是也。凡痛綿綿無減增,以熱手暖氣按之,飲熱薑湯之類得暫止,脈沉
遲者,虛寒也。時痛時止,腹滿堅實,按之愈痛,口渴,大便秘結,脈洪數者,實熱也。痛甚欲
大便,利後痛減,脈沉實者,食積也。痛有常處而不動移,從心下至腹,遍滿而痛,若小便不利
,宜通小便。若小便利者,屬蓄血,脈澀者,瘀血或死血也。居處卑濕,多飲停蓄為涎,肥人氣
虛,脾濕生痰,小便不利,或得辛辣熱湯少可,脈濡滑
者,濕痰也。痛定能食,時作時止,面白唇紅,或肚上青筋腫聚,往來無休止,嘔吐清水,脈乍
大乍小者,蟲也。(脈宜沉細,忌浮大)。
\x主方\x 蒼朮 香附 撫芎 茯苓 白芍(各一錢) 陳皮 厚朴 神曲 半夏 枳實(各
七分) 甘草(三分) 上生薑三片,水煎服。
寒痛加良薑、乾薑(炮)、肉桂、藿香、木香、砂仁、吳萸、厚朴;不止加玄胡、茴香,甚者加
乳香、沒藥各五分,研細,調入服。寒極手足冷加附子,去良薑、吳萸,甚則用理中湯之類(方
見寒門)。熱痛加梔子(炒)、滑石、黃連(炒)、白芍(煨);不止加玄胡,甚者加木香、砂
仁、茴香、乳香從治。食痛加厚朴、山楂、麥芽、木香、砂仁、官桂、乾薑。濕痛,小便不利加
豬苓、澤瀉。痰痛加南星。痛甚防乾霍亂,戒米湯,一口即死。
\x活血湯\x 治瘀血作痛。
烏藥 赤芍藥 當歸尾 桃仁 牡丹皮 玄胡(各一錢) 枳殼(一錢) 撫芎 紅花 官
桂木香(各五分) 加薑煎服。
\x桂枝大黃湯\x 治腹滿痛,躁渴。經曰︰痛隨利減,脹以利寬。
白芍(六錢) 桂枝 生薑(各三錢) 甘草(二錢) 大黃(一錢)薑、棗煎服。
\x芍甘湯\x 治諸腹痛效。
白芍(三錢) 甘草(一錢)
上加生薑五片,水煎服。熱痛加黃芩。
\x草蔻湯\x 治臍腹虛寒疼痛。
澤瀉(一錢) 木香(三分) 神曲(四分) 半夏(製) 枳實(麩炒) 草豆蔻 黃
益智仁 甘草(炙,各五分) 青皮 陳皮(各六分) 川歸 茯苓(各七分)
上咀,加生薑三片,黑棗一枚,水煎服。
\x厚朴溫中湯\x 治胃虛腹滿疼痛。
厚朴(薑製) 陳皮(各一錢) 茯苓 草豆蔻 木香 甘草(各五分) 乾薑(三分)
上咀,水盞半,薑五片,煎八分,不拘時熱服。
\x黃芩芍藥湯\x 治腹痛脈洪大,口渴因火者。
黃芩 芍藥 甘草(等分) 上銼,加生薑水煎服。
\x溫經湯\x 治虛寒腹痛。
良薑 香附 陳皮 厚朴 當歸 茴香 益智 砂仁 木香 官桂 玄胡(等分)水煎服。
\x檳梅湯\x 治蟲痛
檳榔 枳實 香附 木香 砂仁 厚朴 乾薑 肉桂 川楝子 楝根皮(等分) 甘草(減
半) 川椒(二十粒) 烏梅(二個)
上薑一片,水煎服。未止加黃連。
\x承氣湯\x (方見傷寒)加檳榔、木香,治實熱痛。
\x簡便方\x (治諸腹痛) 小麥稈燒灰、去火毒,將麻布包,煮汁服,立止。
又方 白砂糖一兩,酒三碗煮服。
又 菖蒲根二寸(捶碎) 吳萸同煎熱服。
又 官桂一兩,水二碗,煎八分服。未止再服,無桂用生薑。
又 木瓜三片,桑葉七片,大棗三枚,水煎服。或胡椒二十一粒擂,熱酒服。川椒亦可。
又方(熱痛) 梔子十四枚,豆豉七合,水二大腕,先煮豆豉至碗半,絞去渣,納梔子煎至
八分去渣,分二服。或明礬末淡湯泡服。
<目錄>卷之五\腹痛
<篇名>絞腸砂
內容:由外感內傷,痛極欲死。先用鹽一兩,百沸湯、冷水各一碗調化,令飲盡,得吐瀉痛止。陰
沙手足冷,身有紅點,油燈火燒;陽沙肢溫,針刺十指爪甲邊出血,蘸溫水重搭,膝腕有紫點,
針刺出血安。
<目錄>卷之五
<篇名>脅痛
內容:經曰︰肝病兩脅痛引少腹,善怒,何謂也?曰︰厥陰肝經之脈,自足而上,環陰器、抵少腹
,又上
貫肝膈、布脅肋,故兩脅下痛引少腹。蓋脅痛之證,當分左右治之。左屬肝主血,有瘀血為病;
右屬肺主氣,有滯氣為病。而脾亦系于右,其經濕勝,故痰飲流注右脅作痛。所以通論,則左屬
肝火瘀血,右屬氣郁濕痰。雖然,若左右脈弦者,乃郁怒動肝火,肝木熾盛,則製己所勝之經脾
也,侮所不勝之經肺也。肝木乘之,右亦痛矣。如七情氣結,飲食失節,冷熱不調,常有郁怒者
,兩脅俱痛,皆宜疏肝木為主。或有濕痰流注,顛仆傷形,所挾之證,不可執一。脈沉澀氣滯,
弦澀順,洪大逆。
\x主方\x (左右脅痛) 柴胡 青皮 白芍 川芎 枳殼(炒。各錢半) 香附 當歸(各一
錢) 龍膽草 木香 砂仁(各五分) 加薑,水煎服。
氣急加桑皮、紫蘇;脹加腹皮、草果、陳皮、蘿蔔子。左痛加黃連(吳萸炒)、桃仁(各一
錢)紅花(五分)、香附、砂仁、甘草;右痛加陳皮、半夏(各一錢)、檳榔、肉桂(各五分),
去芍、芎、當歸、龍膽。
\x當歸龍薈丸\x 通治脅痛,因氣成火者神效。
當歸 龍膽草 梔子仁(大者) 黃連 大黃(酒蒸) 蘆薈 青黛(各五錢) 青皮 木
香(二錢五分) 麝香(五分) 柴胡(五分)
上為末,研入蘆薈、黛、麝,用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熱濃薑湯下。
\x豁痰丸\x 治素有痰飲而致右脅痛。
陳皮 貝母 茯苓 栝蔞仁 枳實 白芥子 半夏 青皮 梔子(各一錢) 木香 甘草(
各四分) 加薑水煎。
\x枳殼煮散\x 治悲哀煩惱,有傷肝氣,致兩脅皆痛,筋脈拘急,腰腳重滯,股脅彎痛,四肢
不舉。
防風 川芎 細辛 枳殼(炒) 桔梗(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葛根(八分)
上咀,水二盞,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溫服。
\x左金丸\x 瀉肝火行濕,為熱甚之反佐。
黃連(六錢) 吳茱萸(一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滾薑湯送下。
\x木通散\x 治男、婦脅肋苦痛。
木通 青皮 川楝子(取肉一兩,用巴豆去殼半兩同炒黃,去巴不用) 蘿蔔子(炒) 莪
術木香 滑石(各半兩)
上為細末,蔥白湯調下,每服三錢。或煎服即愈。甚者只二服。
\x異香散\x 治腹脅痞悶。
莪術 三棱 益智 甘草(各一錢) 青皮 陳皮(各五分) 石蓮肉 厚朴(薑製,三分)
上咀,水盞半,薑三片,棗二枚,煎七分,溫服。
\x氣針丸\x 治久積風壅,心胸築痛,兩脅似有針刺,疼痛不可忍。六脈沉伏,按之不可近,
此藥屢試神效,常服疏肝氣、止痛。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大黃(各四兩) 牽牛(半生半炒熟,取頭末,半斤)
上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送下。
左痛不動移乃死血,宜活血湯(方見腹痛)。
因傷勞虛,痛久不止,宜補中益氣湯(方見虛損)。
\x熨法\x 薑、蔥炒熱包熨,或蔥、或艾、或韭、或蒜,皆可熨。
\x灸法\x 治卒脅痛。以蠟繩橫度兩乳中間,屈繩從乳橫以趨痛脅下,灸繩盡處三十壯為度。
\x外貼法\x 芥菜子水研敷;或吳茱萸醋研敷。
<目錄>卷之五
<篇名>腰痛
內容:經曰︰太陽所致為腰痛。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疼,是動則項如拔,夾脊痛;腰似折,髀不可
以曲。蓋腰者腎之府,為一身之大關節,所恃以轉移闔辟者也。且諸脈皆貫于腎,而絡于腰脊,
腎氣一虛,腰必痛矣。《內經》推足三陰三陽,皆令人腰脊痛。書敘五種三因致痛。曰陽氣不足
;曰風痺寒濕;曰腎虛勞役;曰墜墮險地;曰寢臥卑濕五也。如六淫氣浸,皆屬外因。用力舉重
,因于墜墮,惡血留滯,閃肭挫氣,房勞疲力,耗竭精氣;及腎著腰痛,腰冷如水,身重不渴,
如帶五千錢;因作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臀腰傴僂,腰重引季脅痛,屬不內外因。失志
傷腎,郁怒傷肝,憂思傷脾,皆致腰痛。其證虛羸不足,面色黧黑,兩耳熱痛,精氣不固,齒疼
齦腫,失志所為也;腹急脅脹,目視KT KT ,所祈不得,意淫于外,宗筋弛縱,及為白淫,郁
怒所為也;肌肉濡漬,痺而不仁,飲食不化,腸胃脹滿,閉墜腰脅,憂思所為也,皆屬內因。感
受雖有種種,無出腎虛一門。脈沉而弦澀,血;滑,痰。治雖祛邪,必以補腎為主。
\x主方\x 杜仲(薑炒斷絲) 破故紙(鹽酒炒) 牛膝 當歸 生地 白芍 黃柏 知母(
俱鹽炒) 熟地(各一錢) 茴香(鹽
炒) 肉桂(各二分) 懷山藥(七分) 棗(二枚) 煎成,入鹽一分,服。多食胡桃肉,飲
好酒送藥。
痛甚加玄胡,另磨沉香,研乳香、砂仁末服。去白芍藥、生地。虛加人參、黃 、龜膠、枸
杞、山萸之類。
\x煨腎散\x 治腎虛,日夜悠悠痛不已,與主方兼用。
杜仲(薑炒,二錢) 破故紙(鹽酒炒,一錢)
上研細,先以豬腰子一個,切七片,鹽腌拭淨;將仲、紙入茴香末,鹽少許摻,挾濕紙包煨
,酒下。
\x青娥丸\x 治腎虛腰痛。
杜仲(四兩) 破故紙(二兩,一方加牛膝、熟地黃尤可)
上為末,胡桃肉四十九個搗細,入山藥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酒下。
\x補腎丸\x 治腎虛腰痛。
熟地 當歸 杜仲(各錢半) 白芍 破故紙 枸杞子 黃柏(酒炒) 川楝肉 茴香(鹽
酒炒) 川芎(各七分) 桃仁(一錢,炒)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鹽湯下。
\x腎著丸\x 治腎虛為病,身重腰冷如冰,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腰下重痛如帶五千
錢。滲濕湯亦可服。
白朮 茯苓(各四兩) 乾薑 甘草(炙。各一兩) 上咀,每四錢,空心煎服。
\x川芎肉桂湯\x 治冬月因感寒濕腰痛,兼行瘀血。
羌活(錢半) 柴胡 肉桂 桃仁 當歸尾 蒼朮 甘草(炙) 川芎(各八分) 獨活
神曲 防風 防己(酒。各三分)
上酒三盞,煎至一盞,食前暖室溫服。
\x牛膝酒\x 治腎受風毒,攻刺腰痛不可忍者。
牛膝 地骨皮 五味子 薏苡仁 川芎 羌活 甘草(炙。各一兩) 海桐皮 生地黃(二
兩)
上咀,用綿包藥,入無灰酒,裝入壇內浸,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每服一盞,一日三
、四次,常令酒氣不絕。
\x摩腰膏\x 治寒濕腰痛。
附子(一兩) 天南星 川烏(各二錢半) 肉桂(一錢) 雄黃 樟腦 丁香(各一錢半)
麝香(五分)
上為末,蜜丸龍眼大,每用二丸,薑汁化開,頓熱涂腰間,綿紙覆,外烘熱,綿衣縛定,內
火熱。三日一次。
風濕寒熱痛,宜當歸拈痛湯(方見身痛)。瘀血夜痛甚,四物東加桃仁、紅花。閃挫痛,當
歸、玄胡、肉桂為末,每二錢酒下。
大便秘,三花神佑丸(方見痰門)。痛甚者,經曰︰腰痛不可俯仰,腎將憊矣。宜參、 配
補腎藥大劑服,忌寒涼藥。
\x簡便方\x(治腰痛) 用大胡桃二個炮焦,取肉燒,酒送下。
又方(治風冷寒濕痛) 川烏一兩為末,鹽酒調,敷痛處,綿紙軟帛束之。
又方(治卒痛) 杜仲一兩,製;次以韭白七莖,鹽、花椒、薑、醋、醬,作羹食。
又方(腰腫痛)檳榔末一錢,酒下。
又 鱉甲炙為末,酒下。
又方(腰痛無力) 風栗子每早吃十枚,再以豬腰子煮粥食。
又 白蒺藜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一日三服。
又 杜仲一兩,川萆 二兩,為末,每三錢,酒調下。
又 紅曲一錢,(炒研),酒下。或炒鹽熨;或橘核(炒,去殼),茴香酒下。
<目錄>卷之五
<篇名>眼科
內容:經曰︰諸脈者,皆屬于目。目得血,睛能視。又曰︰肝氣通于脈,肝和則目能辨五色而明矣
。其五輪者應五行,八廓者象八卦。凡患者煎 、腥酒、房室、怒郁憂思、久視等因而成。痒而
不痛為風眼;紅腫刺痛為熱眼;腫軟酸澀為氣眼;視物不明為虛眼。風與熱並,赤腫淚出;風與
氣搏,痒澀昏沉。血熱交聚,致紅縷、偷針之類;氣血不至,成雀目、盲瘴之形。 紅 肉,心
熱;黑珠星障,肝火。眼眶赤爛,脾胃濕熱;瞳人不明,腎水枯竭。一眼忽痛,乃犯飛絲;瞳子
散大,食毒熱甚;痛痒大作,火熾生風;拳毛倒睫,脾受肝克。所謂散熱為治目之要,行血為療
眼之綱,此皆論其標也。治本之理,補益
脾胃,育養心神。脾者,諸陰之首;心者,眾脈之宗。脾虛則五臟之精氣皆失,心虛則百骸之榮
養皆虧。脈洪火盛,當察何部;澀為血少,浮風、濡濕。
\r五輪八廓圖一\ps46a2.bmp\r
\x五輪歌︰\x
\x血輪四 屬心經,氣輪白肺黑風輪,肉輪上下瞼脾胃,水輪屬腎主瞳人。\x
\r五輪八廓圖二\ps46a3.bmp\r
\x八廓歌︰\x
\x水 脾胃關泉心,會陰屬腎胞陽門(命門),傳道肺腸清淨膽,津液膀胱養化林(肝木)。\x
\x主方\x (初起痛痒) 當歸尾 川芎 赤芍 生地黃 防風 羌活 黃芩 黃連 石膏(冬
不用) 梔子(各一錢) 荊芥(七分) 薄荷(七分) 甘草(五分) 加燈心二十枝,水煎
,食後服。次加木通、菊花。
痛甚,大便實或秘,加酒煮大黃一錢,煎成,化入芒硝五分,未安再服。怒動肝火加柴胡、龍膽草,
去薄荷。小便短赤加滑石;郁火加連翹。有星障加木賊、蒺藜、蟬蛻。多淚加蔓荊子。痛止去黃
連、黃芩、梔子、歸尾、石膏,加當歸、菊花、決明子、密蒙花、知母、 精草。目不痛,惟是
黑睛上有障翳,凝結不退,宜養血祛風。去障藥多宜酒炒,加白芷八分、細辛三分,服藥時先嚼
白豆蔻二粒,辛溫退之,去涼藥。
凡痛止、障退、腫消,止是隱澀難開,視物不明,藥宜養血為主,兼養心神、滋腎水、理脾
胃,更宜瞑目靜養。如時行暴發風熱,火眼腫痛難開,頭面俱腫,怕日羞明,防風通聖散(方見
中風)。
\x明目丸\x 生精補血,益腎養肝,退翳止淚,除澀明目。
生地(酒浸) 熟地(酒蒸) 黃柏(鹽炒) 知母(鹽炒) 牛膝(酒浸) 枸杞(各二
兩) 蒺藜 羌活 防風 石斛 枳殼 菊花(各一兩)
上末,蜜為丸,每百丸空心鹽酒下或鹽湯,臨睡白湯下。久服明目,兼補陰益腎。
\x六味地黃丸\x (方見虛損)加當歸、白芍、枸杞子、菊花、五味子,共為末,蜜丸,如前
服法。
\x滲濕清脾散\x 治常患上下眼眶赤爛,屬脾胃濕熱。
石膏(一錢) 蒼朮 白芷 白芍 黃芩 黃連 梔子 羌活 防風 枳殼(各八分) 荊
芥甘草(各五分) 滑石(水飛,三錢)
上水煎成,調入滑石末,食遠服。
\x蟬花無比散\x 治大人、小兒遠年、近日一切風眼、氣眼,攻注昏暗,瞼生風粟,或痛或痒,漸生
翳膜。或久患頭風,牽搐兩目,漸漸細小,眼眶赤爛,並皆治之。若常服,祛風退翳,除障明目。
蒼朮 防風 芍藥 茯苓 甘草(各三兩) 蛇蛻(炒,一兩) 羌活 當歸 石決明(鹽
水煮一時) 川芎(各二兩) 蟬蛻(去頭、翅,一兩) 白蒺藜(炒去刺,八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臨臥時飲湯下。或酒亦可。
\x當歸養榮湯\x 治睛珠痛甚,血少枯澀。
當歸 川芎 芍藥 防風 熟地黃 白芷 羌活(等分)上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後熱服。
\x明目羊肝丸\x 治肝虛風熱,冷淚赤澀,內外障眼。
黃連(三兩) 家菊花 石決明( ) 熟地黃 龍膽草 麥門冬 當歸 枸杞子 牛膝
防風 羌活 黃柏 人參 柴胡 青鹽(各八錢) 肉桂(四錢) 羯羊肝(一具,烙乾為末,生搗亦可)
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溫水下。
\x養肝散\x 治肝虛目痛,冷淚不止,畏明。
夏枯草(七兩) 香附子(三兩) 俱童便浸透,晒乾同為末,每三錢茶下。
\x明目第一方\x 古諸賢有目疾皆用此。
省看書,減思慮,專內視,簡外視,晨興遲,夜眠早。
\x洗方\x 黃連(五錢)切、煎,上鋪稀絹,濾汁洗眼,日三遍。或用黃連五分切,拌人乳蒸點。
又 黃連、黃柏、黃芩、梔子、防風、連翹、白芷、當歸尾、苦參、五倍子、荊芥、薄荷、朴
硝,等分為末,薄荷湯丸芡實大,每一丸滾水泡化,頻洗妙。
又方(眼胞赤爛)五倍子、黃連、荊芥、防風,各一錢五分,苦參四錢,銅青五分。薄
荷湯丸龍眼大,每一丸湯泡化,頻洗。
又 白鹽一錢,每早擦牙,以鹽津洗面,眼閉一時。
\x吹方\x 治一切火眼內障。
黃丹 芒硝(各一兩) 雄黃(三錢) 沒藥(五分)
上研末,吹鼻中。先含溫水一口,左目吹左,右目吹右。如兩目痛俱吹,久患者勿吹。
拳毛倒睫︰木鱉子去殼搗爛,用綿紙包,捻成細條塞鼻中。左病塞左,右病塞右,一日三次,其毛自起。
\x簡便方\x (治風弦冷淚,痒澀有蟲) 用肥簪腳插入母薑,拔出點眼 角。
又方(治諸眼疾)春月嫩桑條晒乾,淨器燒成白灰,用三錢;滾水一大碗泡,打轉,澄出清
汁,重湯頓溫洗。
又方(治久患目疾) 用決明子炒,研末,每服一錢,白湯下。
又方(治目翳及諸物入目) 用男左女右手指甲洗淨,用木賊草磨下細末,刀刮亦可,以燈
草頭打濕蘸其末,點翳上,數次即去。
天絲入眼︰忽然一眼大痛,急用鉛粉或京墨濃挑入眼,略閉複開,令人撮起上眼胞,看粉白
墨黑細珠即是。天絲聚成者,用光肥銀或骨簪腳撥出,如未盡再入墨,取盡自安。
灰塵入眼︰睜眼看水自出,或舐濕自手背,睜眼挹出。
<目錄>卷之五
<篇名>鼻證
內容:(臭淵,俗名腦漏)
經曰︰鼻者,肺之外候。又曰︰膽邪移熱于腦,令人辛 鼻淵。蓋肺開竅于鼻,肺氣清順,
鼻氣通利而知香臭;肺受風火之邪,怫郁于經,則津液壅沸,故鼻氣不得宣調,或流濁涕,稠水
不止,名鼻淵證,俗為腦漏是也。此火極反兼水化之象。夫五行之理,微則當其本化,甚則兼其
鬼賊。故經曰亢則害,承乃製也。凡鼻之為病,如生瘡,乾結、痛痒、鼽衄,至于鼻痔、鼻息、
鼻癰、鼻 等諸證,皆屬于火也。惟傷風鼻塞,流清涕者為寒;若鼻中熱氣,濁涕有痰,亦為熱
矣。脈右寸浮洪而數。治當清肺火,有風邪兼疏散。
\x主方\x (鼻竅不利) 片芩 梔子 防風 桔梗 枳殼 桑皮 石膏 玄參 荊芥 木通(
等分) 甘草(減半) 枇杷葉(三片,刷去毛,蜜炙) 水煎服。
又防風通聖散(因熱宜服。寒天減硝、黃等味)。
\x辛荑湯\x 治肺氣不利,頭目昏眩,鼻塞聲重,鼻淵涕水。
辛荑 川芎 白芷 防風 羌活 荊芥 本 薄荷 木通(各一兩) 細辛 升麻 甘草
(炙。各三錢)
上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
\x麗澤通氣散\x 治鼻不聞香臭。
黃 (八分) 蒼朮 羌活 獨活 防風 升麻(各六分) 葛根(六分) 炙甘草(四分)
麻黃(冬月可加) 川椒 白芷(各二分)
上咀,作一服。薑三片、棗二枚,蔥白三寸,水二盞煎,食遠溫服。
\x芎 散\x 治鼻塞為癰。
芎 檳榔 肉桂 麻黃 防己 木通 細辛 石菖蒲 白芷(各八分) 木香 川椒 甘
草(各四分)
上咀,每服三錢。水二盞,薑三片,紫蘇葉(少許),煎八分,食遠服。
\x簡便方\x (治鼻內窒塞不通)
菖蒲 皂角(等分)為末,每一錢,綿裹塞鼻,仰臥。
又 南星湯泡二次,切、晒為末。每二錢,棗七枚,甘草(少許),食後服。
又 瓜蒂、藜蘆(各等分),為末,每一錢綿裹塞鼻中,日三易之。
又 槐葉五兩,水五碗,煎二碗,量下蔥三莖,豆豉一撮,再煎二沸,分二服。或用麻鞋燒灰
,吹鼻中即通。
又方(治鼻赤、酒皺鼻) 梔子略炒為末,黃蠟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
又 天門冬 側柏葉 細茶(各一兩) 共研一處。每日用一撮,盛于罐中滾湯內,蓋好當
茶,一月效。
又方(治鼻內生瘡) 用黑牛耳內垢敷。
又 橘核微炒為末,每服一錢,研胡桃肉酒下。
<目錄>卷之五
<篇名>耳證
內容:經曰︰腎開竅于耳,耳為腎之外候。又曰︰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又曰︰脫精者則耳
聾。又曰︰心通竅于耳,陽氣上甚而躍,故耳鳴也。夫腎經寄竅于耳,所藏者精,所納者氣。精
氣調和,腎經充足,則耳聰矣。若勞傷氣血,耗損精髓;或酒醪濃味,痰火上升;或素多郁怒,
氣逆于上;或大病後皆致耳鳴。設若精脫腎憊,則為聾矣。有厥、風、陰、熱、氣、勞諸聾,名
雖種種;感受無出腎虛所致。又有邪熱乘虛隨脈入耳,作耵耳、膿耳之證,亦皆熱候。脈尺部洪
盛為火,濡澀而短為陰虛。治宜補腎,壯水製火。
\x主方\x (腎虛耳鳴)黃柏(鹽酒炒) 知母(鹽酒炒) 當歸 川芎 白芍 柴胡 生地(
各一錢) 麥冬 五味子(各七分)
上水煎,空心服。
\x疏肝清耳湯\x 治左耳鳴聾,恚怒氣郁,肝火炎灼。
黃連 黃芩 梔子 當歸 青皮 膽星(各一錢) 香附 龍膽草 玄參(各七分) 青黛
木香(各五分) 焦薑(三分)
上銼,加生薑三片,水煎服。
\x補腎養陰湯\x 治右耳鳴聾,屬腎不足,命門火盛。
黃柏(酒炒) 知母(酒炒) 山藥 山茱萸 牡丹皮 澤瀉 白芍 白茯苓 石菖蒲 遠志
當歸 川芎(各八分) 熟地(一錢五分)
上銼水煎,空心溫服。
\x清炎寧痛湯\x 治耳痛。
黃連 黃芩(酒炒) 連翹 玄參 蔓荊子 當歸 白芍 山梔 防風 川芎 柴胡(等分)
上水煎服。
\x平肝清胃丸\x 治耳聾耳鳴。因于飲食濃味,挾怒氣以動肝胃之火。
枯芩 黃連 白芍(俱酒炒) 生地(酒洗) 柴胡 半夏(各七錢) 人參(五錢) 青
皮(醋炒,五錢) 赤茯苓 蔓荊(各一兩) 甘草(二錢)
上為末,蔥湯浸,蒸餅為丸綠豆大。每服百丸,食遠,薑、茶湯下。
\x補腎丸\x 治腎虛耳鳴、耳聾。
芍藥 山茱萸 乾薑(炮) 巴戟(去心) 澤瀉 菟絲子(製餅) 桂心 遠志(取肉)
黃 細辛 石斛 乾地黃 附子(炮) 蛇床子(酒浸) 當歸 牡丹皮 肉蓯蓉(酒浸)
人參(各三兩) 菖蒲 茯苓(各一兩) 防風 甘草(各半兩) 羊腎(二枚)
上為末,以羊腎研細,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鹽酒下。
\x益氣聰明湯\x 治飲食不節,勞役形體,脾胃不足,得受內障、耳聾之患。服此令人精神過
倍,元氣自益,輕身健體,耳目聰明。
黃柏(酒炒) 芍藥(各五分) 蔓荊子 升麻 葛根 人參 黃 甘草(各一錢)
上水二盞,煎至一盞,臨臥時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