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頁 (共 2 頁)

Re: 『牛奶』專題

發表於 : 2006-08-24 , 13:05
MissC
乳糖不耐受 變個法子喝牛奶


Q:
似乎我天生喜歡喝牛奶,百喝不厭,每天一大杯,幾乎從來沒有間斷過。小時候還被人叫「牛奶妹」。當然,小時候並不知道牛奶的好處,僅僅是喜歡而已。直到長大以後,學習了一些醫學科普知識,我才瞭解到喝牛奶的確很有好處,並逐漸意識到,五十來歲的我,沒有許多同齡人因骨質疏鬆引起的煩惱,這與長期喝牛奶的習慣不無關係。於是,當初的「牛奶妹」搖身一變,成為「兼職」的「牛奶推銷員」。一有機會,我便鼓動別人喝牛奶。但是,「推銷」過程中卻碰到不少人說:我對牛奶過敏,一喝就肚子痛、肚子脹,甚至拉肚子,實在無福消受呀。我聽了覺得特別惋惜,想請教《家庭醫生》:這是怎麼回事?有沒有辦法改變?
(忠實讀者 曉芸)


A:
這位讀者提到的情況在醫學上稱為「乳糖不耐受」。因為牛奶含有乳糖,人體的消化液中缺乏乳糖酶,就會影響乳糖的消化吸收。

【乳糖酶缺乏,極少與生俱來】
乳糖酶缺乏可分為兩大類:先天性和後天性。後天性的包括繼發性和成人型乳糖酶缺乏。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出生時體內即無乳糖酶,無論飲用母乳、牛乳均可導致明顯腹瀉,停止餵養乳類或以米湯類食物代替,腹瀉則消失。這種情況很少見,可能與遺傳有關。

繼發性乳糖酶缺乏——常發生在一些疾病之後,如感染性疾病、嚴重的營養不良等;或由於某些藥物的作用,造成小腸黏膜受損,導致乳糖酶生成障礙。

成人型乳糖酶缺乏——絕大多數乳糖不耐受者均屬此類。他們出生時體內乳糖酶並不缺乏,長到一定年齡,才開始出現乳糖酶活性的逐漸下降或消失,並導致乳糖不耐受。有關研究認為,成人型乳糖酶缺乏,與世代相傳形成的不同飲食習慣所造成的遺傳基因突變有關,因此它的發生率也因民族和地區不同而異。我國大多數兒童從7~8歲開始出現乳糖酶缺乏,歐美國家的人20歲左右才開始出現。世界上完全沒有乳糖不耐受的人僅佔30%左右。

【簡單戰術,喝奶「難受」變「享受」】
牛奶是營養最全面、最容易被人體吸收的食品。因乳糖不耐受而不喝牛奶實在太可惜。其實,完全可以變個法子喝牛奶。

「偷襲」——少量多次,漸漸適應 乳糖不耐受的發生往往與一次攝入乳糖量過多有關,不耐受的程度也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分多次少量進食牛奶,每次的量應限制在能夠耐受的水平。待適應後,量可逐漸增加,次數減少。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或避免乳糖不耐受,而且可刺激和提高小腸黏膜合成乳糖酶的能力,逐漸消除乳糖不耐受症。

「夾攻」——混合膳食,延緩胃排空 避免空腹單獨喝牛奶,適當選擇一些其他食物一同進食,最好是固體食物及吸收較慢的食物(如麵包、餅乾等),也可以在吃飯時喝一小杯牛奶或將牛奶加入麥片粥中食用。混合膳食使乳糖得到稀釋,也避免牛奶迅速從胃裡排空,從而減緩乳糖的轉運,減輕乳糖不耐受症狀。

「偽裝」——用酸奶代替牛奶 酸奶是用牛奶加入乳酸菌發酵生成的。在發酵過程中,牛奶中20%~30%的乳糖被分解,蛋白質和脂肪也得到了分解,利於消化吸收。因此,乳糖不耐受者能更好地耐受酸奶。

「持械」 ——添加乳糖酶 目前,世界上不少國家已經採用在牛奶或奶類製品中加入乳糖酶製劑來治療乳糖不耐受症。這一類酶製劑是利用乳酸桿菌或酵母菌所含有的乳糖酶製成的,使乳糖在食用前就被消化,可以顯著減輕不耐受症狀。也可以在喝牛奶時,先吃一片乳糖酶,同樣起到預防或減輕乳糖不耐受的作用。

對於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所引起的新生兒、嬰幼兒的乳糖不耐受,治療較為困難。而且母乳或牛奶又是其主要的營養來源。這類患兒可選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對於繼發性乳糖酶缺乏所引起的乳糖不耐受,則要在治療原發疾病的同時,選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減輕腸黏膜的負擔,讓腸黏膜逐漸恢復功能。簡單幾招,可減輕或消除乳糖不耐受症狀。天天喝牛奶,享受牛奶帶來的健康。

【甚麼是乳糖不耐受】
乳糖是奶類中特有的糖,每100毫升鮮奶中大約含5克乳糖。乳糖需經體內乳糖酶水解為葡萄糖和半乳糖才能被吸收。但由於有些人體內的小腸黏膜無法產生足夠的乳糖酶(即乳糖酶缺乏),當飲用奶類後,乳糖未能被分解,便從小腸直接轉運到大腸,在腸道菌的作用下,乳糖被發酵和分解,產生大量氣體和有機酸,刺激腸道黏膜,導致腹脹、腸鳴、腹痛甚至腹瀉,有些人還會有噯氣、噁心等。這種情況一般稱為乳糖不耐受或乳糖吸收不良。


(文章來源:家庭醫生)
io:

Re: 『牛奶』專題

發表於 : 2006-08-24 , 13:07
MissC
祛斑美白核桃牛奶飲



[原料] 核桃仁250克,黑芝麻250克,牛奶200毫升,豆漿20毫升,白糖適量,雞蛋1個。
[製法] 將核桃仁、黑芝麻研成粉末,與牛奶、豆漿、白糖調勻,放入鍋中煮沸,打入雞蛋,邊攪邊煮至蛋熟成。

[特點] 香、甜適味,可當早餐用,每日1劑,連服4週或更長時間。

[功效]

核桃仁含脂肪及油、蛋白質、糖類、胡蘿蔔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鈣、磷、鐵及鎂、鋅、鉻、錳等,味甘、性溫,有補腎強腰,溫肺定喘,潤腸道便的作用。

黑芝麻含脂肪油達60%,還含有油酸、亞油酸、棕擱酸、花生酸、維生素E、葉酸、煙酸、蛋白質和多量鈣等成分。其味甘,性平,有滋補肝腎,潤燥滑腸之功效。

牛奶除人體必需的豐富營養外,還有補虛贏,益肺胃,生津液,潤大腸諸功效。

豆漿含蛋白質、維生素Bl、維生素B2、維生素E、煙酸、鈣、鐵、鎂、卵磷脂、亞油酸等成分。其味甘,性平。有補虛潤燥,清熱化痰諸作用。
此飲料有祛斑增白作用。適用於面部或皮膚色素沉著等症。


【中國食療網】
io:

Re: 『牛奶』專題

發表於 : 2006-08-24 , 13:08
MissC
被牛奶拒絕的五種食物


  常喝牛奶對健康大有裨益,不過,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留點神,有些食物是不能和牛奶一起服用的。

  橘子與牛奶

  在喝牛奶前後1小時左右,不宜吃橘子。因為牛奶中的蛋白質一旦與橘子中的果酸相遇,就會發生凝固,從而影響牛奶的消化與吸收,在這個時間段裡也不宜進食其他酸性水果。

  果汁與牛奶

  牛奶中的蛋白質80%為酪蛋白,牛奶的酸鹼度在4.6以下時,大量的酪蛋白便會發生凝集、沉澱,難以消化吸收,嚴重者還可能導致消化不良或腹瀉。所以牛奶中不宜添加果汁等酸性飲料。

  牛奶與糖

  牛奶中含有的賴氨酸在加熱條件下能與果糖反應,生成有毒的果糖基賴氨酸,有害於人體。鮮牛奶在煮沸時不要加糖,煮好牛奶等稍涼些後再加糖不遲。

  牛奶與巧克力

  牛奶含有豐富蛋白質和鈣,而巧克力含有草酸,兩者同食會結合成不溶性草酸鈣,極大影響鈣的吸收。甚至出現頭髮乾枯、腹瀉、生長緩慢等現象。

  牛奶與藥

  有人喜歡用牛奶代替白開水服藥,其實,牛奶會明顯地影響人體對藥物的吸收。

  由於牛奶容易在藥物的表面形成一個覆蓋膜,使奶中的鈣、鎂等礦物質與藥物發生化學反應,形成非水溶性物質,從而影響藥效的釋放及吸收。因此,在服藥前後1小時也不要喝奶。


【中國食療網】
io:

Re: 『牛奶』專題

發表於 : 2007-07-27 , 11:16
MissC
喝牛奶能降低膽固醇? 營養師建議1天攝取1.8公克植醇
東森
記者:劉嘉慧、王志偉/台北報導



現代人工作忙碌,經常熬夜應酬或暴飲暴食,膽固醇往往攝取過多,造成身體很大的負擔。根據統計,因高膽固醇所引起病變死亡者每小時就有三人,市面上就出現號稱可在吸收鈣質同時兼具降低膽固醇的機能型牛奶,讓高膽固醇民眾可輕鬆控制血液中總膽固醇存量。

喝牛奶也能降低膽固醇嗎?市面上出現一種含有植醇成分,宣稱可降低血中總膽固醇的機能性牛奶。到底什麼是植醇?其實植醇又叫植物固醇,是天然植物中的微量物質,扮演血液中清道夫的角色。

營養師王伯玲表示,「植醇它會在腸道裡面跟膽固醇競爭,然後影響膽固醇在我們腸道裡面的吸收,然後它會影響膽固醇的吸收之後,血液中的膽固醇就會下降,然後藉由糞便排出」。

植醇在人體是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須經由蔬果或堅果等食物中捨取,營養師建議每天攝取1.8公克植醇,才能有效降低血液中的總膽固醇。

要攝取足量的植物固醇,可以由蔬果中攝取,只不過要ㄧ口氣吃掉花椰菜11.15kg,或是吞下燕麥3.27kg,或是選擇吃下26.44kg的蕃茄,還是檸檬16.8kg,對一般人來說根本無法吃下去,所以機能性牛奶才會因應而生。

營養師王伯玲表示,「能夠分兩次來喝,一瓶一次,早餐在吃早餐的時候吃下去,另一瓶在晚餐餐前的時候吃」。至於喝起來的滋味跟一般牛奶有什麼不同呢?喝過的民眾表示,「其實跟一般牛奶差不多,但是還蠻香滑,蠻香濃的」。

除了喝機能性牛奶,治本之道還是要多注意飲食以及多運動,如此ㄧ來才能遠離心臟血管的疾病。

io:

Re: 『牛奶』專題

發表於 : 2007-10-30 , 14:45
MissC
牛奶能中和胃酸嗎?
uho
記者:林曉玲/整理報導



事實上,牛奶中和胃酸的時間僅是曇花一現,通常只能持續二十分鐘而已。二十分鐘以後,牛奶會刺激胃泌激素的分泌,結果反而釋放出更多的胃酸。  

加州大學在1986年做了一項實驗,讓健康的人和有十二指腸潰瘍的人,分別喝全脂、低脂和脫脂牛奶,結果發現所有的人胃酸都增加了許多,而且有潰瘍的人增加的特別多。同時發現牛奶刺激胃酸分泌的時間,大約可以持續三小時。

io: